中学音乐欣赏教学初探

2023-05-28

第一篇:中学音乐欣赏教学初探

中学音乐智慧型课堂教学初探

[摘 要]自古以来,音乐所用之音皆体现创编者的智慧。同样,一节精细的音乐课,更需要我们教师运用智慧来探索。当前音乐课堂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需教师开展智慧型课堂,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关键词]智慧课堂 音乐 挑战 情境 意义

[中图分类号] G633.9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50072

“智慧”一词源于《墨子?尚贤中》,它是指一种高级的综合能力,包括感知、理解、联想、情感、辨别、分析、决定等多种能力。任何课堂的设计都是以运用智慧为基础和前提的。倘若没有感知与知识的理解,再完美的想法也只是幻影。如果不能充分融入自己的联想、分析,再美好的课堂设想也难以变成现实。

一、当前音乐课堂面临的挑战

在普通课程标准实施之前,音乐被以很随意的形态引用到课堂上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课程标准,其与传统的教学大纲相比,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等方面阐述得更加详细、明确。令我们感到困惑的是,长久以来人们所期待的课堂生机为什么迟迟不出现?教师在面对多种新的理念、新的策略时为什么经常表现出无所适从?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最关键的是新的理论没有转化为教师自身的智慧。基于以上的反思,当下的音乐课堂究竟如何运用智慧来开发师生的潜能是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二、智慧型课堂下的音乐课

1.巧用情境拓展想象空间

寻找教学内容与学生情感之间的交叉点来挖掘资源,是中学音乐课堂教学至关重要的一步。于是笔者创设了树立人生远大理想、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等容易引起情感共鸣的情境。目的是通过这些情境搭建学生与音乐之间的桥梁,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与求知欲。

例如笔者在教学七年级《红旗颂》的欣赏课时,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具有一定的水平,欣赏音乐时可以融入自己个人的情感,因此采用以下设计方法:结合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的主题,播放视频,介绍一些热血青年参加阅兵训练的心情。在大家情绪高涨时,再导入主题音乐《红旗颂》。通过聆听,认识、感受作曲家吕其明内心的爱国热情,再绘声绘色地讲解作品的背景故事,彰显整体音乐设计的宏伟、大气。这样的智慧设计既能激发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又能让学生对欣赏的音乐旋律、情感有较为深入的了解,最后在热爱我们的伟大祖国上形成感情的共鸣!

2.让课堂变成成长的舞台

苏联音乐家普罗科菲耶夫说过:“音乐歌颂人们的生活,引导人们走向光明的未来。”从某种意义来说,每个孩子都应该是一个音乐家,每个孩子的内心都应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舞台。

在八年级音乐课本中,有一首歌曲叫《蝴蝶飞呀》,其旋律清新优美,学生非常喜欢。当歌曲学完以后开始展示时,中学生所特有的害羞情绪立刻显现出来。这首歌曲体现的主题:乘着蝴蝶的翅膀,放开欢乐的歌喉,歌唱青春的梦想。怎样激发学生的热情并在他们心中找到一个自我的舞台显得尤为重要。此刻笔者选择播放了20世纪90年代流行的组合――小虎队的版本《蝴蝶飞呀》,学生先是流露出惊喜的眼神,然后非常安静地聆听。笔者知道他们此刻内心是羡慕的,渴望自己也像小虎队一样潇洒地展示青春的激情!此刻笔者告诉他们那是20世纪90年代的自信,那是年轻的激情,现在21世纪我们更需要自信地展示自我才能迎合社会的发展。学生在笔者的鼓励之下,内心产生一股想要展示的冲动与激情。有的班还进行了创作改变,并融入自己喜爱的演唱形式和形体动作来表达内心情感,真正做到心中有舞台,乐在其中。

三、中学音乐智慧型课堂实施的意义

1.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对学生来说,让他们接触多种模式的音乐课堂远比教师直接教授显得更有意义,学到的知识也更牢固。这样才能让学生快乐地体验智慧的结晶。

2.培养学生自信心

推行智慧型课堂培养了学生勇于自我探索的精神,极大地增强了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学生能够走上讲台就是自信的最好表现。一次成功的上课经历会使他们的自信心得到空前的增强,而且并不仅仅局限于音乐学科,也同样影响到其他学科。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智慧型课堂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推行智慧型课堂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让教师的工作更加有的放矢。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对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和发展学生素质起到积极的作用,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成为适应未来社会的有用人才。

(责任编辑 柳 紫)

第二篇:音乐欣赏教学课程改革初探

张 晓 梅

摘要:本论文旨在讨论和探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革新和改进方法,文章从音乐作品的分类欣赏,教学过程中的指导措施和如何有效地促进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所采取的手段进行论述,以及如何将欣赏教学有机地融入音乐的其他教学之中,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和想象力等。

关键词: 小学音乐 音乐欣赏教学 分类听赏 选择课型 精讲多听 课程改革

有人把音乐形容为声音和时间的建筑。当我们徜徉在艺术家独具匠心的“建筑设计”中,那音乐时而徐缓时而回旋,如夜雨低吟、和风轻唱,又如一双温柔的大手,触动着我们的每根毛发和神经末梢,抚慰着我们的心灵;有时音乐又像一张富有神力的魔毯,载着我们驰骋、飞翔,快如疾风骤雨、闪电雷鸣。音乐以她神奇的力量使人类折服,音乐如甘露琼浆渗透我们的工作、生活和每个空间。

音乐欣赏是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欣赏是孩子们走进音乐王国大门的金钥匙。身为一名专职的小学音乐教师,每天和一大群爱唱爱跳的孩子们打交道,我感到莫大的荣幸和幸福,但如何能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让他们爱听音乐,并能听懂音乐?如何能培养他们拥有正确而良好的聆听习惯?怎样能有效地提高孩子们的音乐欣赏能力?这一系列问题常常纠结和困惑着我,引发和激励着我不断地在我的教学工作中思考和探索。 我认为,小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应该以音乐欣赏作为基础,首先培养孩子们欣赏音乐的兴趣,循序渐进地教会孩子们能听“懂”音乐,音乐的各项感知能力也能相得益彰地得到发展。小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既可以在歌曲教学中进行,也可以在各项音乐技能、技巧,包括发声、视唱、乐器等训练中进行;但有计划、有系统、有目的的欣赏能力的培养,主要还是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进行和完成的。下面我根据自己在教学工作的尝试和经验,谈谈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 根据欣赏曲目进行分类听赏

欣赏曲目分为精听与粗听两类。精听的作品是在教学中多次听赏、结合分段欣赏进行分析讲解,以达到规定的教学目的的要求。如:人音版第十册中的欣赏曲《打起手鼓唱起歌》、《铃儿响叮当的变迁》教学中,同学们懂得了不同的表演形式所产生的不同效果,以及不同的人声运用在不同类型的音乐意境中,渲染和描绘所起到的作用。除了反映人声分类及演唱形式外,主要还要让学生懂得一些旋律的表现作用为教学目的。这就要求教师有目的地引导,让学生反复听赏,使他们领会旋律是如何在音乐作品中表达内容、抒发情感的。例如:在聆听《北京喜讯到边寨》一课中,我提示孩子们注意乐曲引子部分,由圆号模仿牛角吹出的强弱长音所描绘的意境,以及这段旋律在整个乐曲中所起到的作用,虽然引子部分较短,但所表现的意境却是丰满而极富表现力的。通过孩子们反复欣赏和感知后联想到:夜幕降临,号角声在空旷的山林里回荡,蜿蜒屈曲的山路有许多条火龙在前行,那是人们从四面八方朝着这里汇集。通过师生交流、讨论得出:由单独一种乐器演奏的较微弱的引子部分,映衬了即将出现的音乐第一主题由多种乐器齐奏的强大阵容,那是足以让孩子们惊诧得跳起来的强音;这样的强弱对比,正是作曲家巧妙的安排,有力地凸显出边寨人民接到喜讯后异常开心、欢畅的心情。乐曲第二乐段,奏出较为灵巧、舒缓且富有彝族、苗族风格的舞蹈节奏,孩子们由此联想到:漂亮的姑娘们翩翩起舞,甩手投足之间,头上、身上、脚脖上佩戴的银饰和铃铛发出悦耳的声音。这首乐曲所描绘的每个场景都有所不同,都是丰富而生动,而且富有情趣和鲜明的民族特色。我使用了多种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如聆听音乐、观看视频和图片、分析讲解和交流讨论,唱主题音乐和画音乐旋律线甚至模拟场景演演、跳跳等等。听觉引发联觉和想象,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孩子们的头脑中不断的展开、变幻,天真、愉快的笑容不断闪现在他们的小脸上。孩子们的各个感官几乎都参与到音乐活动中,课堂上高潮叠起,一声声“老师,我,我!”一只只高举的小手就像振翅高飞的小鸟,看了叫人心生喜悦;他们积极学习的态度时时地感染着我、鼓舞着我。这样的步步引导和反复体验感知,对于小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的提高会有很大的帮助。但并不是每首乐曲都让孩子们精细地欣赏,也有些曲目是可以粗略的听赏的。粗听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各种音乐作品,扩大眼界、增强感性认识,对这类作品浏览一下稍加说明即可,不必细分析讲解。

二、根据教材内容选择课型

音乐欣赏课分为两种课型,一种是以整节课时间集中进行教学的专题欣赏,另一种是与唱歌技能训练或器乐教学相结合的综合课。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以及音乐欣赏教材内容的篇幅,小学音乐欣赏宜以综合课为主。当欣赏作品的篇幅较长、内容较多,需要完整、集中地进行教学或在一定阶段需要进行教学或在一定阶段进行系统小结时,可用整节课时间上专题欣赏课。如著名的音乐欣赏曲目:《彼得与狼》、《丰收锣鼓》,以及声乐演唱形式,民歌、乐器介绍等。在一次民族乐器葫芦丝教学课《瑶族舞曲》中,孩子们为了显示技术上的娴熟,吹奏时一味地“图”快,我发觉想改变这一状况,必须要采取新的手法和措施。于是我找来各种《瑶族舞曲》演奏版本给孩子们欣赏,给他们简单讲解这首乐曲的创作背景和资料。我引导孩子们把音乐的主题划分为几个板块,并且要求他们通过自己对作品的理解选择不同的颜色。孩子们通过学习和体验,把第一主题涂上绿色,解释为:如水波般柔情、优美,演奏时速度控制为:徐缓地。第二主题涂上桔红色,寓意为:活泼、欢快而富有激情地,演奏时准确表现跳音和十六分音符的均匀感和颗粒感。孩子们把乐曲第三主题涂上天蓝色,他们认为这段音乐表现了瑶族最有特点的长鼓舞,是全曲最浪漫和富有韵律美的部分,演奏时注意表现出三拍子的强弱节奏和荡漾感。这样,把欣赏教学和器乐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对音乐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对音乐演奏进行处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有人把音乐欣赏比作音乐实践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在进行了此次教学活动后,我深有感慨:是啊,音乐欣赏是音乐学习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重视和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三、根据作品要求处理好纵横的密切关系

欣赏作品分为中国和外国作品、民歌及民族音乐和创作作品,声乐和器乐作品等类别。以知识教学和能力培养的要求为纵向主线,同时互相之间有密切关联。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上下前后纵向的联系,也要注意横向的结合,使欣赏教学有系统、较完整地进行。

四、用精讲多听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

欣赏音乐是通过听觉来感受的。要使学生理解音乐形象,首先对音乐表现手段要有灵敏的感知能力,这必须通过大量的音乐欣赏来完成。小学阶段的音乐欣赏主要是通过音乐表层的知觉欣赏,进而了解音乐的表现作用的。所以在教学中,不能离开音乐的艺术形象而作繁琐的讲述。必要的乐曲分析和知识介绍(如情绪、内容、表现特点、乐曲的体裁、形式、风格和作者等)应该生动、精炼而富有启发性,目的在于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音乐上来,通过师生间的讨论、听觉的共同活动,使学生深入体验乐曲的感情并领会音乐的内容。

新课程改革的今天,音乐教学应以自主教学为主导,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在欣赏课教学中,应采取多种教学手段使教学气氛活跃,教学内容活泼有趣味,吸引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从而真正实现卓越课堂的崭新与丰富、生动与开放。

第三篇:小学低年级音乐欣赏教学初探

摘要:音乐欣赏教学就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高尚情操的重要途径之一,它有助于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音乐的感受力、记忆力和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发展想象力,丰富感情,陶冶情操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投入欣赏活动中。

关键词:学生.身心特点.音乐欣赏.

音乐欣赏是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的方式及其它辅助手段来体验和领悟音乐的真谛,因此,重视欣赏教学,关注传统欣赏教学模式的转变,摸索出一套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为学生所喜爱的教学模式及方法便显得尤为重要。如何上好一堂音乐欣赏课是著多音乐教师的困惑,尤其面对小学一二年级低龄儿童来说,爱模仿,好动,好奇心强,是儿童身心发展特点,面对活泼好动的学生,在上音乐欣赏课时我寻找出以下方法。

一、激趣导入,营造氛围

导课如同序幕,揭开后面优美的乐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良好的导入方法要能够紧紧地抓住学生的心理,形成一种积极参与的精神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基础。

(1)律动参与法,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所谓律动参与,就是给学生创造一种参与音乐欣赏的律动环境,让学生置身于这种音乐情趣下,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迅速与音乐缩短距离,使学生在气氛的渲染下,引发兴趣,直接感受、体验音乐情绪。例如,在进行一年级音乐欣赏《玩具兵进行曲》时,我选择这种形式来进

行教学。我请学生扮演自己最喜欢的玩具走路,走路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有正步走、蛙跳、双脚跳、跑跳等等,学生学得很开心,做到“玩中学”。再听《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请孩子们比较两首乐曲力度的不同,体验出《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雄壮有力,然后,又通过踏步走、队列的适当变化,让孩子们感受到这是一首进行曲。欣赏课中的律动不仅满足了孩子们好动的特性,而且帮助他们感受到了乐曲的内在情绪、风格特点。例如:在欣赏《口哨与小狗》时,我看到很多学生和着那诙谐、活泼的音乐旋律,随心所欲地摇晃着脑袋,拍动着身体,一副顽皮、神气的样子,自己仿佛就是音乐中的小主人,吹着欢快的口哨,心爱的“小狗”在其身边摇着尾巴,蹦来跳去。“动”是学生表达自己对音乐感受和理解的最直接最喜爱的方式。通过表演,激发了孩子欣赏音乐的兴趣,引导他们加深对乐曲形象的联想和对乐曲的理解。由于学生年龄小,模仿能力强,表演欲望佳,参与活动积极性高,活泼好动,选择这律动参与,让他们边听音乐,边分角色情景表演,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更能让他们感受到美的音乐、美的故事、美的课堂。

(2)儿童化语言,抓住学生学习情绪

教学中我注意新课导入技巧,拒绝成人化语言与孩子交流,尝试着富于儿童化的语言,例如:在欣赏《赶海的小姑娘》这课时,我先创设一系列的童话般情境,语言抑扬顿挫、充满感情的语言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情绪,让学生处于一种亲切、愉悦的课堂氛围之中,情不自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让孩子们不知不觉中投入歌曲情境。

(3)故事引入法、增加学生领悟能力

所谓故事引入法,就是通过讲述所要欣赏的音乐作品的故事情节,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学生对作品的领悟能力,从而为进入新课的教学埋下了“伏笔”。如在欣赏《狮王进行曲》时,我先给学生讲一个发生在森林里的故事,以此通过故事引入,在潜移默化中推动了学生学习新课的动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进入下一个新的环节作好了准备。

二、走进音乐,学习新知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资源”,学生资源即是学生本身或后天培养后所具有的条件。新“课标”提倡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因此,我充分认识学生,发现和挖掘学生本身的资源,使学生资源得以激活,从而表现出乐于学习、愿意参与、敢于创造的积极的学习态度。倡导自主学习,其真谛在于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局面,认识和挖掘他们的个体资源,自我发现、自主探索的潜能。

(1)促使移情,表演音乐

每个孩子都喜欢听故事、表演故事。利用这一特点,将音乐作品的内容用故事的形式进行教学,能迅速地集中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对作品的理解。鲜明的音乐形象、有趣的故事情节,能够激起学生的共鸣。在故事表演中既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又使他们因具有成就感而对欣赏产生兴趣,从故事的表演中还可以看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能力得到锻炼的同时也陶冶了情操。如在欣赏童声合唱《歌唱二小放牛郎》时,学生通过聆听,产生了学习二小机智、勇敢的小英雄精神,又通过表演英雄王二小与日本鬼子斗争,进而对自己处在新社会的学习生活感到幸福并懂得珍惜,发挥了音乐强大的思想教育力量。 例如:听赏《火车波尔卡》时,我让小朋友们边听边跟着音乐做开火车表演。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音乐所描绘的火车的鲜明形象和欢快的音乐情绪。形式多样的游戏是培养儿童认识音乐世界,提高音乐素养的良好途径。

(2)哼唱主题,感受音乐

音乐欣赏虽然是以听为主,但是,“唱主题”是欣赏作品的基础和延伸,因为唱的过程就是 一次获得音乐形象的过程,同时使音乐思维真正地调动起来,增强独立的判断感受能力和音乐的表现能力。部分曲调具有歌唱性的特点,如《赞歌要比星星多》、《节日圆舞曲》曲调简洁,旋律优美,对比性强,强化学生对乐曲的感受与理解。通过“唱主题”可以加强学生对乐曲的感受与体验。

(3)配合音乐,表现节奏

通过表演、哼唱后,学生对旋律有了一定的记忆,再让他们增加对音乐的理解。随音乐演

奏,最简单的就是打强拍或固定节奏型,学生可以分组用不同的打击乐器演奏不同的节奏,这样就可以形成合奏。在小学一二年级低龄儿童欣赏教学中,运用节奏乐,一方面可以复习巩固已经学过的节奏,提高孩子拍击节奏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敲击打击乐模仿生活中的声音,培养乐感,增添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欣赏《钟表店里》,让孩子们用不同乐器三角铁、小铃、沙球分别敲击不同的节奏来表现大钟、小钟、秒表在钟表店里开音乐会的欢乐场面。学生既感到有趣又会有一种成就感,并且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良好的节奏感,学生的听觉、感知、技能等方面得到综合发展。

(4)科技课堂,优化教学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特点,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欣赏音乐的积极性,而且能以趣激思,提高教学效果。图文声像有机结合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在欣赏的时候有了美好愉悦的视听感受,学生情绪得到激发,就能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将乐曲所表现的意境表达得生动形象、淋漓尽致,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在音乐欣赏课中,如采用多媒体,把视听结合起来,更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采用多媒体演示,利用其文字的闪现、图形的缩放与移动、颜色的变换等手段,不仅能把学生难懂的知识直观的显示出来,而且有较强的刺激作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教学活动是一种复杂的信息交流活动,通过多媒体辅助,可以优化提高教学效果,摒弃落后的教学方法,突破创新,扩大补充知识容量。如:在欣赏《丰收锣鼓》第一乐段主题时,第一遍播放时,采用原速,学生听完后说表现的是人们敲锣打鼓,喜庆丰收的欢腾场面,第二遍,可放慢速度,学生听后发现,欢快,喜庆的情绪没有了,乐曲变得面目全非。通过这样,让学生认识到速度在作品中的重要性。再如,欣赏《雷鸣电闪波尔卡》时,轮到哪种乐器吹奏,就在屏幕上出现这种乐器,如单簧管、圆号等,既让学生欣赏了乐曲,又听辨了演奏乐器的音色,认识了不少乐器。这样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扩大了学生视野。

三、画龙点睛,结束课程

教师既是音乐作品的欣赏者,又是艺术情感的传播者。课堂上交流得最多的是语言,在结束时教师的语言显得更加重要。

(1)巧妙设计语言,结束课程

音乐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是生动,形象和富有感染力的。因为音乐本身作为一种艺术,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结束语教师要相应的生动形象,精辟而精练。巧妙设计语言,从各个层面多角度了解儿童音乐欣赏的思维方式、喜好及表达方式等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要利用他们的年龄特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从而使学生更好地获得乐曲所表现的情感,理解体会音乐所表达的内容和形象。

(2)强化学生想象,结束课程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推动其进步,并且是知识化的源泉。” 音乐的魅力在于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我们强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欣赏音乐,而不去束缚学生的思维。音乐欣赏是一个由浅入深的学习、理解过程,这个过程首要依据是想象。老师从激发到想象让学生动脑、动手、动眼,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也为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了空间和时间,课堂气氛显得轻松活跃,同时也为欣赏主题音乐做了铺垫。“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思维方式和见解是不同的。想象是思维的翅膀,只有通过想象思维才能得到锻炼,它是感知和理解音乐作品的基础。在上音乐欣赏课时,我们应该时刻提醒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总之,小学低年级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老师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学生为主体,不断寻找新思路、新方法用科学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所表达的内涵、意境。丰富他们的听觉感知、扩大音乐视野、发展音乐思维,逐步提高音乐欣赏能力使学生具有对音乐的感受力、理解力、表现力,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音乐欣赏教程》王伟任,王顺通,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01.09

《走进新课程》朱慕菊,等.《走进新课程》.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朱慕菊.2003 《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周卫勇,李雁冰,等.《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北京大学出版社,周卫勇.2002.07

《儿童音乐》谷建芬.等.2010.0

第四篇:农村小学音乐教学初探

荫田衡头学校雷琼

摘要:音乐教育对于小学生智力的启迪,人格的塑造,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等都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然而,在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现状与现代化教育的要求相差甚远,纵观农村小学的音乐教学现状,要么仅教少量流行歌曲,要么就被其它科目占用或自习。由于农村小学基础设施落后,没有师资也没有条件完成教育部所制定的音乐目标。不重视音乐教学对学生们的影响是非常消极的,这对于他们的全面发展非常不利。本文从实际出发,利用音乐课堂培养学生们的自主性,让学生们积极参与,勤于动脑,发展学生们的想象力,创造力。 关键词:音乐教学, 自主性 ,创造力

大学毕业后我有幸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怀着心中的理想和热情,我走进了乡村小学的课堂。由于老师的缺乏,我在教了六年级一个班的语文后又兼了五六年级共四个班的音乐课。虽然课有点重,但以我对音乐的热爱,还是欣然地接受了。由于没有音乐方面的教学经验,我去请教其它班的音乐老师,发现基本上都是兼职的,没有一个专业的音乐老师,也没有专业的音乐器材。大多数人的回答是:把录音机放上让他们自己听就行了,或让他们自习,我们又不会专业知识也教不来。稍微负责点的老师就教点流行乐,把歌词先抄在黑板上,再一句一句教孩子们唱,一节课不停地重复直到学会。我听到后反思了一下,乡村小学的音乐教学太落后了,这会给孩子们与外面有条件的学校的孩子们造成多么大的不平等啊。 以下是自己总结出四点农村小学音乐教学现状:

1.教学观念落后,领导不重视。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行的素质教育,对乡村小学的影响力度不够,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大多数乡村小学教师和领导的教学观念,不少学校仍把各种统考分数作为评价教师和学生的惟一标准,跳不出“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窠臼

2.缺少专业的音乐教师。由于农村教师师资不足,就是一般的主科老师都缺乏,更别说引进专业的音乐教师了,一般都是由课稍少的老师来兼顾。

3.教学条件差,缺少相关设施。首先,缺少音乐专用教室。其次,缺少音乐教学所必需的多种教学设备和相应的音响、音像资料。

4.音乐教材内容偏深。现在的有些音乐教材与农村小学的教学现状不相适应。教师教起来吃力,学生学起来费劲。在此情况下,不少学校虽然订了教材,但无法按教材的要求施教,以至不得不抛开教材,只简单教一些流行歌曲,或干脆不上音乐课。

走进孩子们的课堂,大家热切的眼神都表明了他们对音乐的喜爱,就算是没有条件,没有乐器,只是简单地教他们一些歌曲也会让他们激动,喜悦。可见音乐对于孩子们的魅力有多么大。为了不让孩子们失望,我只有利用有限的资源想办法让他们有与平常不一样的感受。由此我自己把一学期的音乐课分成了四大部分:欣赏,唱歌,编舞,游戏。由于音乐课上没有压力,我就利用这种自由的优势在音乐课上出现了很多让孩子们发挥自主性的内容,虽然没有科学的体系,可总算是让孩子们开心快乐,热爱上音乐课了。以下是我在音乐课堂上总结出的一些教学方法:

1, 利用有限的资源:学校配了一台录音机,有录音的功能,还有一个话筒,可

以扩音。我自家有一台电脑,可以在周末把孩子们喜欢的歌曲在网上下载下

来,再用录音机录到磁带上,就可以放给孩子们听了。自己再从市场上买回

一些各种类型的磁带。教给孩子们的歌曲以儿歌,校园民谣为主,也会让孩

子们自己提供资源来丰富课堂内容。

2, 活跃课堂气氛:第一节音乐课我就对我的学生们讲了我的要求。如果不喜欢

当前的活动,可以做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但不能扰乱课堂纪律。以一节最

简单的教唱歌的课为例:除了传统的一句句教唱,还加入了分组比赛,分组

轮唱,两个声部二重唱,三个声部三重唱的一些练习。孩子们见音乐课有点

不同有点好玩,兴趣就都提起来了。特别是比赛的环节深受孩子们喜欢,有

分男女生比赛,小组比赛,择优比赛。大家的荣誉感特别强,都积极争第一。

3, 游戏活动抓住孩子们的心:有时课堂不容易控制时就做一些集中注集力的游

戏如“大西瓜,小西瓜”,“西蒙说”,“倾听游戏”。大部分是以乐曲中的内容

来做游戏。如针对孩子们唱歌总是一个调调,没有高低起伏,我设计了一个

听指挥变化声音大小的游戏。四个标志代表四种指令: 小声地唱,声音由小

变大,由大变小,大声地唱。我点到哪个标志大家就要按规定来唱。这样唱

出来的歌就非常好听了,抑扬顿挫,十分有味道,而不是平时老一个调调了。

大家兴趣极高,有人也想来指挥,有人想挑战他心中的对手,有人还想出了

搞怪指挥,大家唱的笑成一片。在音乐课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机会表现自己,

让孩子们有自己做主的感受,当然乐意上音乐课啦。

4, 充分发挥孩子们的自主性:给歌曲配上乐器来演奏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环节。

由于没有音乐乐器,只能想办法做一些乐器。大家动手用水瓶做了很多沙锤,

把饭盆当鼓敲,或者什么都没有的时候用自己的身体乐器,如嘴巴发出的各

种声音,拍手,踏脚等。在上古典音乐欣赏课时,课堂效果连我自己都很惊

讶。有一节欣赏课是欣赏我从网上找来的一首特别好听的夏日田园交响曲。

首先要求他们在听古典乐时一定要安静,闭上眼睛,一边听一边联想你脑海

中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你当时的感受是什么。没想到音乐一响大家都轻轻

闭上眼睛沉浸于美妙的音乐之中。听完后还意犹未尽。讨论的时候发言的人

很多,说听到了什么什么的叫声,感受到夏天大自然的壮美。特别是我让他

们为这首乐曲配乐器时,他们分组合作开动脑筋,商量最合适的表达方式。

每一组的配乐都不同,但都有他们的主见和侧重。最后是表演部分,大家把

自己配好的乐器和着放着的曲子敲打出来,真是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下

课后好多孩子来到我的办公室说下次还想玩这种音乐游戏。看着他们如此感

兴趣,我想为备好课付出的准备和努力再辛苦都是值得的了。

5, 把舞蹈与音乐融为一体:爱唱爱跳是孩子们的特性,特别是女孩子对跳舞有

着执着的爱好。音乐课为了丰富孩子们的内容,每次教到适合编舞的歌曲时

都会让孩子们过过自己编舞的瘾。一个学期下来大概有十首左右的歌曲被编

成为优美的舞蹈。本身我自己并不会跳舞,但教孩子们根据歌曲本身所要表

达的意思配上一些简单的动作还是可以的。当孩子们领会了我的意思后,他

们便大量的,别出心裁的为歌曲编舞了。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为《樱花草》

编的舞蹈。教完这首歌之后,大家便向我提意见说想编动作进去。我欣然答

应。依旧给他们分成几个组到外面去商量,练习。大家都各有特色,我都很

欣赏。但有一组跳的特别好,却引起了其它组的不满。很多同学向我告状说

她们几个早就编好了的。我听了一惊,原来在课下她们也在延续着她们的创

造力吗?我不但没有批评她们几个,反而给予了充分地肯定。她们的积极性

更高了,而其他的很多同学也参与到自己编舞的活动中来。有时她们还来我

的房间跳给我看,让我指点,我都是夸她们比我能干多了。真的很多的动作

我不一定能比她们编的好。孩子们的创造力一旦被激发出来那就一发不可收

拾了啊,真替她们高兴。

上了一学期的音乐课,孩子们成为我的开心果,他们的每一点成长都让我感动。虽然他们在农村,虽然没有先进的设备,但他们有开心快乐,享受成功喜悦的权利。或许他们对音乐专业知识不熟悉,但他们有着爱音乐的热情,有着创造的激情,有着欣赏美的柔情,有着自信心,这些对他们以后的成长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第五篇:幼儿园美术欣赏教学初探

你是第336位浏览者 发布日期:2007-7-2 美术欣赏教学是教师引导幼儿欣赏和感受美术作品、自然景物和周围环境中美好的事物,了解对称、均衡等形式美的初步概念,感受形式美和内容美,从而丰富幼儿的审美经验,培养其审美情感和审美评价能力的教育活动。

一、美术欣赏教育的内容

美术欣赏是以艺术品为主要对象的审美活动,它强调审美价值,把对艺术的学习、了解与欣赏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目标。

各年龄班的幼儿美术欣赏的内容:

(一)小班内容:源于周围环境

1、中、大班美术作品

根据教育目标,从幼儿的实际出发, 选择中、大班幼儿的美术作业进行展示。如大班的美术作品《雨》。其中有一幅这样的画:有一个打着雨伞的蜻蜓在寻找食物,雨用线条表示,雨伞和蜻蜓用不同图形表示。幼儿在欣赏中运用感官体验美,通过作品展开想象,运用语言交流个人的看法。

2、创设美的环境

从生活出发,为幼儿创设富有审美情感色彩的日常生活、学习环境,在室内环境的装饰与布置上,注意色彩丰富,形象造型可爱,内容有情趣,符合幼儿的审美趣味,同时结合具体的美术欣赏活动目标进行环境创设。

同时,在美工区中还展示一些自然界的具有形式美的物品,供幼儿欣赏,如贝壳、岩石、树叶等。让幼儿置身于审美环境之中,有助于幼儿审美能力的提高。引导幼儿发现周围环境美。

如让幼儿绘画秋天的树林,有红的,绿的,黄的„„还指导幼儿根据音乐的感受,选择不同的颜色表达自己的情感,如听到欢快的音乐,选择用红色、黄色等暖色表现。这些幼儿的作品都展示在活动室内,既美化了环境,又给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审美空间。幼儿可随时地互相欣赏、互相评价,从而提高幼儿审美评价能力。

3、结合季节特征

引导幼儿根据季节特征发现景物的变化,如秋天,枇杷树树叶的颜色变化,由绿变黄变红,或绿中有红,红中带黄等色彩的变化,丰富幼儿色彩知识,教给幼儿一些美术欣赏的基本艺术语言,如变化与统一等形式美原理。

(二) 中班内容:联系生活经验

1、与生活经验相关的名画、名作

美术欣赏的目的不在于增长美术知识,而是通过环境和艺术作品两个方面来加深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审美感受。我们感到,当幼儿美术欣赏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幼儿才能理解艺术作品的内涵,当幼儿的生活体验与艺术欣赏相联系时,幼儿的审美想象才会得以释放。

水果丰收的季节,我们带领幼儿来到水果铺,看见铺子里摆放着各色水果:苹果、橘子、香蕉、石榴,什么样的水果才是新鲜的呢?幼儿认真地分辨着那些水分充足闪闪发光的果实。我们又来到法国艺术大师塞尚所画的《苹果和橘子》及其他水果作品面前,与大师交流着„„

2、与动物相关的名画

我们根据幼儿喜欢小动物的特点,为中班幼儿准备了一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小品,如齐白石的昆虫,小虾:吴作人的熊猫等.如欣赏《虾趣》时,作品中不同姿态的虾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幼儿的面前,那透明的虾体,似跳,似游的动态,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幼儿.还有吴作人画的《熊猫》等。

3、民间艺术品

民间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种类繁复,如一些年画、剪纸等都是我们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也可以作为欣赏的内容。

(三)大班内容:文化的积淀

1、欣赏中国名画

中国名画中有大量的山水花鸟,风景静物作品。山水风景作品能激起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对自然中美的事物的留心,使其情感世界变得丰富多彩。

2、欣赏西洋名画

以“西洋画”欣赏为例,早期印象派大师莫奈的《日出印象》、修拉的《大碗岛的星期天》、德加的《舞者》,后期印象派大师梵高的《星月夜》、《向日葵》,立体主义大师毕加索的《三个音乐家》,绘画大师卢梭的《睡着的吉普赛姑娘》等作品,都是可以选择的内容。这些作品既有一定的形象可以识别,又在色彩、线条或者形态等绘画语言方面有突出的特点。

如欣赏冷暖对比明显的《红色的和谐》。这是一幅屋子一角的画面,画中用了很多的红色,如桌布、墙布等。在红色的桌布、墙布上装饰了许多蓝色的花卉图案。通过欣赏,使幼儿很自然地感受到:红色使人感到暖和、热闹,蓝色使人感到凉爽、安静。

梵高的《向日葵》色彩明快而热烈、饱和而辉煌,桌布、陶罐、花和花茎都用单线勾勒,极富装饰性。而雷东的《白瓷瓶里的花朵》则是用色粉笔绘成的。画面中色彩斑斓的鲜花插在白色的花瓶中,色彩艳丽而明亮。幼儿在欣赏的同时,不仅学到了一些浅显的色彩知识以及施色技能,发展了他们的色彩潜能,而且也感受到了作品的不同风格。

3、欣赏中国建筑

中国古代的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的成就,还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从建筑外观上看,最显著的特征是造型丰富的屋顶形式,在宫殿建筑中采用不同的屋顶,除了表现不同的等级外,也是为了使建筑形象有明显的区别,在对比中更鲜明。此外,从建筑装饰中色彩的使用来看,黄色琉璃瓦顶,朱红色柱子,屋檐下用青绿色略加点金,使建筑物富丽堂皇,给了人们深切的感受。

二、美术欣赏教学的方法

我们在进行美术欣赏教学时,设计出很多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活动,使幼儿积极投入到活动中,从而达到欣赏的目的。

1、语言交流法

语言交流法是指美术欣赏教育中教师/幼儿与艺术作品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交流,目的在于解决幼儿美术欣赏活动中教师长期占有主导地位,用灌输法所带来的缺陷。

幼儿在美术欣赏感知和理解方面表现出的特点是对作品内容的感知先于对作品形式的感知。当一件美术作品呈现在儿童面前时,他们首先感知到的是这件美术作品的内容,很少有意识地注意到作品的形式审美特征。根据这一特征,首先引导幼儿了解作品内容,为此,可用提问的方式进行描述。

如让幼儿欣赏马蒂斯的《红色的和谐》。教师和幼儿坐在一起,共同欣赏作品,自由交流自己的感受。教师可用开放式的语言提问:小朋友,你在画中看到了什么?画面上,他运用了哪些线条?除了这些,你还看到了什么?

在描述中,给幼儿一定的时间进行独立的欣赏,尽可能让他们畅所欲言,充分发挥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经过一系列的充分欣赏交流,幼儿对作品的冷暖对比,直线和曲线的运用已有了自己的感受,从而提高了感受美、理解美的能力。

2、活动表演法

活动表演法即根据作品的内容进行随意性的动作表演,从自身体验到的感受来加深所理解作品的外在特征和内在美。

由于幼儿自身的发展特点,幼儿更喜欢用身体动作表达自己的感受。幼儿喜欢一件作品时,并不一定能说出为什么喜欢,他觉得喜欢就是喜欢。因此,可边配合相应的音乐,让幼儿用动作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从而培养幼儿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评价能力。

如让小班幼儿欣赏情节画《拔萝卜》时,先让幼儿表演此游戏,让幼儿多做几遍拔来拔去的动作,从中体验拔萝卜时身体的动作、表情等感受,然后再拿出情节画《拔萝卜》请幼儿欣赏。通过上述的直接参与,幼儿对作品和人物的形象、姿态、表情等的欣赏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3、看图配乐法

艺术教育的手段是多种形式的。我们把美术欣赏活动和音乐结合起来,促进幼儿审美素质的综合发展。

教师在美术欣赏课前先准备几首幼儿熟悉的音乐.当幼儿欣赏完美术作品后,让幼儿指出哪一首乐曲与欣赏的作品有关.如欣赏徐悲鸿的《群马图》,给幼儿听了蒙族的乐曲《赛马》和江南的《紫竹调》,幼儿很快指出了《赛马》和《群马图》都是热烈奔放的。

4、看图配诗法

诗歌、谜语等在欣赏生活用品和自然环境等的美中会经常用到。如小班的欣赏内容“小白兔”,我们就会引用“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爱吃菜,蹦蹦跳跳真可爱!”的儿歌帮助幼儿更好地抓住小白兔的身体特征,了解它的生活习性。再如在小班欣赏完小乌龟的模样后就借用小诗“大圆是身体,脑袋小小的,身上有花纹,头上有眼睛,四条腿儿像花瓣,小小尾巴伸出来”来小结,既有助于幼儿理解记忆乌龟的结构特征,又利于幼儿进行有步骤地形象地表现。

谜语一般在导入中引用,有效地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不管是诗歌、谜语还是小故事等都可以在欣赏活动中灵活运用,甚至可以同步进行加强感染力。

5、游戏操作法

运用游戏操作法能让幼儿在有趣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感受美术作品的特征,了解各种不同的美术形式和风格。

如在欣赏过一定数量的美术作品后,就可以组织幼儿玩“找朋友”的游戏。即把美术作品的特征风格相同或相似的找出来归为一类。

还有拼图游戏,即把美术作品的复印小件固塑后剪开作为区角活动材料,让幼儿在区角活动和自由活动时拼着玩。

6、拟编故事法

教师请幼儿欣赏作品,然后自己创编故事,以加深幼儿对所欣赏作品的形式/内涵等感受,发展幼儿的创造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如欣赏作品《鸡的一家》时,幼儿创编出了许多有趣的故事.其中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鸡爸爸和鸡妈妈带着鸡宝宝到草地上玩,爸爸和妈妈亲热地交谈,鸡宝宝们在草地上愉快地翻着跟头,做游戏,捉虫子。因为爸爸和妈妈就在他们身边,他们一点也不怕被狐狸抓去,所以玩得开心极了!由此可以看出,通过欣赏、表述,幼儿已经体验到了小鸡一家幸福、快乐的作品内涵,并能用语言表述出来。

7、评价作品法

评议应以儿童的自我介绍和幼儿间的互相评说和欣赏为主,采取多种方式来进行。如先画完的幼儿可以自由地把作品放在投影仪上,或放在展览角中展示,并小声地互相评议和谈论;整个活动结束后,可以请幼儿欣赏别人的作品,挑出自己最喜欢的,并说说自己的看法。这样便于幼儿把对名画的欣赏经验迁移到对同伴和自己作品的欣赏中,使幼儿有一种自豪感和成就感。

例如,在评价《星夜》时,向幼儿提出问题,引导幼儿整体感受、理解整幅画,问幼儿:“你看整幅画后感觉怎样?”“你喜欢这幅画吗?”当时,有小朋友说:“要是有小动物在上面就好看了。”说明幼儿通过对作品的感受后,有了自己对作品的看法,提高了幼儿的审美趣味和鉴赏力。

8、联系主题活动法

“探险家”的活动中,一位幼儿带来一张小区新家的地图,立即引发其他幼儿画地图的欲望。与此同时,教师适时地向幼儿介绍了克利的部分作品《鲁杰恩近郊的公园》《有黄鸟的风景》《阿拉伯城》《北边的房间》《热闹的港口》等。幼儿画着属于自己的地图,每张画作似乎蕴藏着许多秘密,如同一个神奇的世界。

9、自由创作法

这是在对幼儿欣赏之后的一种心理回忆,并进行讨论、构思的前提下进行的。 幼儿通过对作品的评价,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指向性的审美欣赏活动中,自觉地积累审美经验,即逐渐地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能动建构,激发幼儿通过绘画的形式把自己对作品的感受表现出来,使幼儿的审美心理、审美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如:欣赏《哈里昆狂欢节》后,教师为幼儿尽可能地提供多种媒介和材料供幼儿自由选择,使幼儿能够自由地以色纸剪贴的方式进行表现植物、动物尽情狂欢的情景。

综上所述,美术欣赏培养了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让幼儿主动参与其中,使幼儿对美术作品有了较敏锐的感觉,并有了初步叙述和谈论艺术作品的能力。同时幼儿的表达兴趣、愿望和能力都得到了发展,激发了幼儿的潜在创造力,调动了幼儿的审美意识,提高了幼儿的审美能力。

三、教学建议

1、有双发现美的眼睛

美随处可见,凡视觉所能触及的事物几乎都存在美,不同的物质有着不同形式的美。但是如果没有审美的目光却又会视而不见。对美的事物的观察兴趣,感觉的灵敏性,是要靠引导和训练才得以提高的。幼儿好动、好问,对客观事物充满好奇心和广泛关注的天性,正是开发和培养审美感觉的好时机。

2、贴近幼儿生活的内容

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年龄特征和审美能力及绘画的创造表现能力发展的需要,我们可以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与幼儿生活经验息息相关的,幼儿感兴趣的有关内容。

如小班以欣赏表现花草为主,穿插些单体结构的动物如小鸡、小鸭、小象、小鱼、乌龟等,积累丰富的表现形象经验;中班以欣赏表现树木、动物、建筑及服装、玩具为主,穿插些抽象作品的欣赏,使幼儿对色彩的冷暖倾向有所感知;大班以欣赏名画为主,使幼儿对色调、构图、色彩的情绪等有所感知,并尝试在表现活动中加以运用,以提高审美表现能力。

3、灵活组织的教学

教师在幼儿美术欣赏的过程中承担了引导者和欣赏伴侣的角色。欣赏活动的形式有集体活动、分组活动和随机活动等形式。

集体活动:通过晨间活动和午餐后的散步时间,组织幼儿欣赏园内的花、草、树木和活动室内外的环境布置,及幼儿园周围的建筑物和公园的美,使幼儿感受、认识周围环境的美。

随机活动:随机教育有很大的灵活性,有利于审美资源的灵活利用。如有时,幼儿带新图书来园,就引导幼儿对该书的封面图画色彩、形象、构图等进行感受认识,或幼儿穿了件新衣服来园,就引导幼儿对服装的色彩、图案和式样等进行感受和认识。在不知不觉中,幼儿会形成一种用审美的眼光看周围的事物。

上一篇:最新乡镇干部工作总结下一篇:中小学生交通安全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