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书漫谈阅读答案

2024-04-28

学书漫谈阅读答案(通用9篇)

篇1:学书漫谈阅读答案

王羲之学书阅读试题及答案

王羲之学书

临川郡城的东面,有块凸起的高地,下临溪水,名叫新城。新城上面,有一口低洼的长方形水池,称为“王羲之墨池”。相传这里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幼年学书的地方。

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极其仰慕东汉书法家张芝。七岁时,他师从人称卫夫人的女书法家卫铄练习书法。王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才智并不出众,但是他能坚持勤学苦练。他总是这样鼓励自己: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我能__________________,也一定会写出像张芝一样的草书,像钟繇一样的楷书。三更灯,五更鸡。王羲之天天在门前的池塘边,蘸着池水研墨练字。长年累月,洗涮笔砚的墨汁竟然把整个池塘都染黑了。北宋的文学家曾巩因此十分感动,写下了《墨池记》的文章。

王羲之除了不停地练习,也在不停地思考。练习累了,他便坐在池边休息。即使这样,他也不忘揣摩字的结构、气势和运笔的方法。有时,他拿出临摹下来的前人碑文、题字逐字品味;有时,他针对自己的书写细心琢磨。他手随心想,在衣襟上勾勾画画。时间一久,衣襟竟然都被手指划破了。

王羲之学书如此刻苦,书艺长进神速。于是,他不再满足于一碑一帖的借鉴和一两位师长的指导,详察古今,遍采众长,终于改变了晋代以前平板匀整的篆隶笔法,形成了飘逸潇洒的行书、骨力刚健的楷书、神采飞扬的草书风格,使王派书法___________。人们喜爱王羲之的书法,把他的书法当作百世楷模,尊称他为“书圣”。

1. 写出“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在短文中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根据语境,在短文横线上填上恰当的成语。

3. 用“√”标出下列与“王羲之学书如此刻苦,书艺长进神速”意思一样的`语句。

①王羲之的书艺为什么长进神速?因为他学书十分刻苫。( )

②王羲之学书如此刻苦,书艺怎么会不长进神速?( )

③王羲之学书如此刻苦,谁能认为他的书艺会长进神速?( )

4. 用“~~~”分别画出能够概括第二、三自然段段意的语句。

5. 王羲之具有的“滴水穿石”的精神表现在哪里?请联系短文中的一个小故事来谈一谈。

最佳答案

1.语言不多,才智不出众。

2.坚持不懈 独树一帜

3. ①②

4.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

王羲之除了不停地练习,也在不停地思考。

5.墨池的故事就可以体现出他的坚持不懈,具体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篇2:学书漫谈阅读答案

与方正学书 王叔英

仆于执事别十余年,其间情慕之浅深,书问之达否,曰事之细者耳,姑置之不足道也。惟执事之身,系天下之望。士之进退、天下之幸不幸与焉。侧闻被召,计此时必已到京,获膺大任矣。兹实天下之大幸也,故敢有说以进于左右焉。

凡人有措天下之才者固难,自用其才者尤难。如子房之于高祖,能用其才者也;贾谊之于文帝,未能自用其才者也。何则?子房之于高祖,察其可行而后言,言之未尝不中,高祖得以用之,而当时受其利。故亲如樊、郦,不可得而问;信如平、勃,不可得而非;任如萧、曹,不可得而夺。此子房所以能自用其才也。贾谊之予文帝,不察其未能而易言之,且又言之太过,故大臣绛、灌之属,得以短之。于是文帝不能用其言,此贾谊所以不获用其才也。方今圣天子求贤用才之意,上追尧、舜,固非高祖、文帝可比;而执事致君泽民之术,远方皋、夔,亦非子房、贾谊可伦。真所谓明良相逢,千载一时者也。将见吾君不问则已,问则执事必能尽言;执事不言则已,言则吾君必能尽用。致斯民于唐虞雍熙之盛者,在是矣,岂非天下之幸欤!

虽然,天下之事固有行于古而亦可行于今者,亦有行于古而难行于今者。如夏时、周冕之类,此行于古而亦可行于今者也;如井田、封建之类,可行于古而难 行于今者也。可行者而行之,则人之从之也易;难行者而行之,则人之从之也难。从之易则民乐其利,从之难则民受其患,此君子之 用世。贵乎得 时措之宜也。执事于此,研诸虑而藏诸心者非一日矣,措之犹反掌耳,尚何待于愚言之赘哉!然仆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故不能无言于左右耳。

夫人情爱其人之深,而虑其患之至者,必救其失于未患之先。苟待其既失而后救之,是乃爱之浅而虑之疏也,其得为忠乎?天下知执事之深,爱执事之至,如仆者固多矣,窃谓忠于执事,未有能有过于仆者,伏惟稍垂察焉。

【注】方正学(1357—1402),即方孝孺,明初著名学者。“正学”是他的书斋名。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书问之达否 达:畅达

B、言之未尝不中 中:满意

C、故大 臣绛、灌之属,得以短之 短:轻视

D、而执事致君泽民之术 泽:施恩泽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兹实天下之大幸也 B.从之易则民乐其利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独乐乐,与人乐乐 ,孰乐

C.凡人有措天下之才者固难 D.能用其才者也 [来源:学科网]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其得为忠乎

10.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方孝孺被召进京将担大任,作者为此冒昧地写信给他,向他进言。

B.贾谊不像张良那样有人缘,得时势,受恩宠,因而处处受到排挤。

C.作者从历史经验的角度规劝方孝孺要从实际出发,不要泥古不化,使百姓遭殃。

D.作者极谦卑地表达自己对方孝孺的耿耿忠心,委婉地提醒方孝孺要防患未然。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侧闻被召,计此时必已到京,获膺大任矣。(3分)

(2)执事不言则已,言则吾君必能尽用。 (3分)

(3)夫人情爱其人之深,而虑其患之至者,必救其失于未患之先。(4分)

参考答案

8. D 【解析】A 达到,收到 B符合 C说……坏话

9. C 【解析】A 的;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以……为乐 ; 名作动,欣赏音乐。 C本来 D自己的;难道

10. B 【解析】贾谊受到排挤的原因在于他不能正确运用自己的才学而轻易进言,并且又说得太过分,导致大臣周勃、灌婴等人说他坏话。

11.(1) 从旁听说您被召见,估计这时候一定到了京城,接受重要职务了。(“闻”1分, “计”1分,句意1分)

(2)您不说就罢了,说了我们的`国君就一定都采纳。(“已”1分,“用”1分,句意1分)

(3)按人之常情,爱一个人很深,并且对他可能遇到的祸患考虑得周密的人,必定能在祸患尚未到来之前补救他的过失。(“至”1分,“救”1分,“于”所在句式1分,句意1分)

【文言文翻译】

我与您相别十多年,这期间,我仰慕您的感情的深浅,书信收到与否,只是小事罢了,姑且放着不提。只有您,关系着天下人的期望。您与士人的进用和废退、天下人的幸与不幸有关。听说您被召见,估计这时候一定到了京城,承担重要职务了。这实在是天下的大幸,所以冒昧地向您进言。

大凡天下有才学的人能被任用固然是难得的,但是善于正确运用自己的才学的人尤其难得。像张良对于汉高祖,能运用自己的才学;贾谊对于汉文帝,不能正确运用自己的才学。为什么呢?张良对于汉高祖,知晓事情可以实行再进言,进言没有不符合实际的,汉高祖任用他,当时就得到好处。所以像樊哙、郦食其和汉高祖那样亲密,也不能离间他;像陈平和周勃被汉高祖那样信任,也不能指责他;像萧何和曹参被汉高祖那样相信,也不能剥夺他。这就是张良能正确运用自己的才学的缘故。贾谊对于汉文帝,不能洞察有些事皇上不能做却轻易进言,并且又说得太过分,所以大臣周勃、灌婴等人,才能抓到他的把柄说他坏话。在这样的情况下,汉文帝不采纳他的言论,这就是贾谊不能施展他的才能的原因。现在皇帝求贤用才的心意,向上可比得上尧、舜,原本不是汉高祖、汉文帝可比的;您辅佐国君、施恩百姓的方法,远的可比皋陶、夔,也不是张良、贾谊能比的。正如人们所说的明君良臣千百年来只能相逢一时。您如果见到我们的国君不被问就罢了,如果问到您就一定能畅所欲言;您不说就罢了,说了我们国君就一定都会采纳。使人民能处在尧、舜那样和乐升平的盛世,就在这个时候了,这难道不是天下的大幸吗! 、

虽然如此,但是天下的事情本来有既能通行于古代又能通行于现在的,也有能通行于古代而难通行于现在的。如夏历、周代的礼帽等,这类既可通行于古代又能通行于现在;又如井田制度、分封制度等,可通行于古代而难通行于现在。可通行的就施行,那么人们遵从它就容易;难通行的却施行,那么人们遵从它也就困难。遵从它容易,那么百姓就以获得它的好处为乐,遵从它困难,那么百姓就遭受那祸患。这就是君子得到治理国家的机会时,可贵之处在于能因时制宜的原因。您在这些方面,精细考虑并藏在心里不是一天了,做起来如翻转手掌一样容易,哪里还要等我多说呢?然而我听说有智慧的人考虑千次,一定有一次疏忽;愚笨的人考虑千次,一定会有所得。所以不能不向您进言。

篇3:学书漫谈阅读答案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自我教育,减轻学业负担。李克强总理希望全民阅读能够形成一种氛围,无处不在。可见,阅读对于个人的发展和终身成就有很大的影响。我校实施的“书韵教育”是听书之美音,说书之情趣,读书之风度,写书之意味的教育。学校以“创建书香校园,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为突破口,大力开展阅读教育,达成“以读书长知识,以读书增智慧,以读书促养成,以读书树理想,以读书塑人格”的育人目标。此外,学校还积极为学生创建享受成长快乐的理想乐园,为教师搭建实现专业发展的理想舞台,努力把我校建成“学生满意、家长赞赏、社会认可”的特色学校。

二、特色探索与实践

(一)学校要涵养成书韵之地

学校优化了读书环境。文化、德育、读书、心理、科技等主题走廊;好书推荐墙、书画墙、感动校园人物墙、名校学生励志墙;教育教学箴言板、名人书法展板;教师天地、我手写我心、小荷尖尖、书香致远、百家小讲坛、师生园地等系列文化景观营造出浓郁的书香气息。改造了藏书室、阅览室,设置了三个活动图书角,分期推出馆藏优秀图书。统一配置书架,建成了班级图书角,定期借还图书,并在班与班之间“漂流”图书。利用大厅彩屏播放有价值、有品位的读书内容,争取在有限的条件下为学生开辟一块心灵憩所。学生们在书香的熏染下,尽情分享阅读乐趣,真正体验到:我读书,我快乐,我成长。

(二)教师要培养成书韵之师

要求教师:阅读“教育专著、教育期刊杂志、学科书籍、各种优秀书籍”四类图书并做好读书笔记,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功底;了解教育教学新动态,学习新的教育方法;丰富人生。开展“读教育名著,做智慧教师”征文活动,定期推荐教师优秀读书笔记和论文。推出《教师必读书目》,每学期末组织教师读书交流会。《给教师的一百个建议》《教学工作漫谈》《做最好的老师》《走进理想的教育》等著作,为教师点亮了一盏光明之灯。

开发实施校本课程,为书韵教育的探索和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课程支持。学校先后编制了《国学经典选粹系列》《名著导读系列》《菊花的栽培与养殖》等校本教材,为有效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的学段阅读要求提供了指导和载体。

(三)学生要育养成书韵之人

我校充分利用走廊、学生储物柜门等空间,开展人手一张微型手抄报活动。根据三个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确定不同的主题,定期更换。小小的一张手抄报,集学校的德育要求、学生的人文素养、阅读经验、书写、绘画、布局等诸多训练于一体,以小见大,既渗透了学校的办学要求,又开通了分享阅读感受的有效途径,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各班在规定的位置设计一块“书香园地”板报,由班级定期张贴“名人名言”“好书大家读”“读书感悟”等内容的文章,在班内形成了良好的读书氛围,通过阅读激发学生自身的教育力量。

注重以活动引领阅读,以活动激发阅读,以活动促进阅读。从“听、说、读、写、做”五个方面,多角度、全方位开展校园读书月活动。

听———春之声,响彻校园。充分发挥“春之声”校园广播站作用,开设众多读写栏目,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自我展示的平台,促进其人格的完善。

说———生之声,蓬勃校园。适时、得当、到位地策划丰富多彩的说之活动,“青春之歌献祖国”大合唱比赛,中华美文及经典诗词集体朗诵大赛、“我与书的故事”主题演讲比赛、“我与书的故事”读书报告会等,让充满蓬勃生机的少年心声滋养学生心田,培养其浩然正气。

读———书之香,盈溢校园。晨诵、午读、暮省全方位读书是常规活动,同学们诵读国学经典选粹,阅读古今。

写———生之心,提升校园。《学生天地》是我校的校报,分新闻通讯、苦乐年华、温馨港湾、人生无字书四大版面,近30个栏目。团委根据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要点确定不同的主题,组织全校学生踊跃投稿,至今已出版20多期。各级各类的主题征文活动,学校都给予高度重视,积极落实,并把参加情况列入班级考核中。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征文比赛,往往是全员参与,表面上看起来比较麻烦,实际上学生大受裨益,间接地营造了书香氛围。利用好师生读书学习的展示园地,促进师生读书活动持续发展。

做———菊之魂,凝练校园。如果你在金秋时节来到校园,就会看到走廊里、厅台中、窗台上摆放的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紫的如梦、黄的似金的各式各样的菊花,它们都是学生参与栽种的。这项活动分四个阶段:种菊、赏菊、咏菊、写菊。同学们亲手栽种菊花,美化环境,净化心灵。在欣赏花开满园的同时,广泛搜集历代文人墨客歌咏菊花的诗词歌赋,相关故事,了解菊花不畏严寒、展现自我的精神。学校还组织教师编写《写菊》校本课程,引导学生学习传承菊花精神,书写自己的真情实感,评选出写菊优秀习作,在学生习作园地中展出,学生能在课间驻足欣赏,交流借鉴。

(四)家庭要润养成书韵之源

为了使书韵教育活动形成长效机制,学校采取了民主化、科学化的精细管理。发放《致家长一封信》,大力倡导亲子阅读活动。假期向家长发放亲子阅读卡,要求家长每天和孩子共读30分钟。召开家长会,请学校专职图书管理员指导家长们学习大连市少儿图书馆电子图书的使用方法,学会电子阅读。将读书活动推向家庭,向纵深发展。每年在世界读书日期间召开校园读书节表奖大会,对在各项读书活动中表现突出并取得优异成绩的师生、家庭进行集中表奖,并授予“书香学生”“书香班级”“书香家庭”称号。在期末家长会上,将各类优秀读书活动成果展示给广大的家长,家校联手,共同育人。

三、特色成果与经验

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阅读已成为三十七中学师生共同的精神需求。师生的写作兴趣、能力不断提高,各种文学社团活跃且富有成效,每年有诸多作品在各级各类征文活动中获奖,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学校刊出了系列师生文集:《师爱如歌》教师参观普市特教学校感悟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班主任文集、“我与书的故事”班级作品集、《行走在书香之路上》学生优秀作品集、各班优秀书香园地版报集、《生在红旗下》优秀国旗下讲话集、《春华秋实》优秀广播稿集、《我手写我心》学生优秀读后感文集等。

篇4:漫谈散文阅读技巧

近年来,由于大力提倡素质教育,语文教学中文学作品的阅读和鉴赏越来越受到重视,不仅新教材中文学作品的比重大幅增加,而且高考试题对文学作品阅读考查的分值也在不断提升。尤其是散文阅读,因作品篇幅短小,文字精练,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意蕴深邃,可操作性强,所以深受命题者的青睐。

散文的主要特征是“形散而神不散”。“散”,主要表现在材料的选择、组织以及表达方式的运用等外在形式上。“神”,指蕴含于外在的“形”之中的思想感情和文章主旨;它是内在的,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线索是散文“形散神聚”的必要条件,是贯穿整个作品的发展脉络。解读散文,既要把握“神”,又要抓线索。

【考题回放】

(2012年全国大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听朗诵(节选)

孙 犁

一九八五年,九月十五日晚间,收音机里,一位教师正在朗诵《为了忘却的记念》。

这篇散文,是我青年时最喜爱的。每次阅读,都忍不住热泪盈眶。在战争年代,我还屡次抄录、油印,给学生讲解,自己也能背诵如流。

现在,在这空旷寂静的房间里,在昏暗孤独的灯光下,我坐下来,虔诚地、默默地听着。我的心情变得很复杂,很不安定,眼里也没有泪水。

五十年过去了,现实和文学,都有很大的变化。我自己,经历各种创伤,感情也迟钝了。五位青年作家的事迹,已成历史:鲁迅的这篇文章,也很久没有读,只是偶然听到。

革命的青年作家群,奔走街头,振臂高呼,最终为革命文学而牺牲。这些情景,这些声音,对当前的文坛来说,是过去了很久,也很远了。

是的,任何历史,即使是血写的历史,经过时间的冲刷,在记忆中,也会渐渐褪色,失去光泽。作为文物陈列的,古代的宗教信徒,用血写的经卷,就是这样。关于仁人志士的记载,或仁人志士的遗言,在当时和以后,对人们心灵的感动,其深浅程度,总会有不同吧!他们的呼声,在当时,是一个时代的呼声,他们心的跳动,紧紧连接着时代的脉搏。他们的言行,就是群众的瞩望,他们的不幸,会引起全体人民的悲痛。时过境迁,情随事变,就很难要求后来的人,也有同样的感情。

【试题重现】

作者听朗诵时,“心情变得很复杂,很不安定,眼里也没有泪水”。这是为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与解析】

①作者青年时代对鲁迅的散文充满了喜爱之情;②时过境迁,如今知音难觅,令人感慨;③作者经历了各种创伤,感情迟钝,对激情的失去深感无奈。(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案区间在第二至六段,应留意“我自己,经历各种创伤,感情也迟钝了”“时过境迁,情随事变,就很难要求后来的人,也有同样的感情”等关键句。)

【解题技巧】

一、 读懂全文,整体把握

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部分总是与整体联系着,确认某一语言单位所负载的信息,准确地理解、赏析它们,离不开对整体的把握。不少试题,往往明确要求“联系全文”加以回答。如2012年上海卷所选林海音的《冬阳·童年·骆驼队伍》,文章前一部分(第一至二十一段)以孩子的视角,写出了“我”对世界的好奇及童年生活的美好;后一部分(最后三段)以成年人视角,表现出作者对童年的追念和珍惜。前一部分大致又可分为五个层次:

1. 冬阳里,骆驼沉默地站着等候人们的安排;

2. “我”看骆驼咀嚼食物的样子;

3. “我”和爸爸谈论骆驼為何系铃铛;

4. “我”真想替骆驼剪剪垂在肚皮底下的皮毛;

5. “我”问妈妈骆驼哪儿去了。

整体把握了全文内容要点及主题,再看试卷上的考题,答案就相对明确一些:

例:“冬阳”在行文中着墨不多,却是标题的一部分。联系全文,对此加以分析。(4分)

解析:首先,标题的作用是什么?一定是与全文的内容、形式有关系的;就散文来说,主要跟主旨、线索、题材、语言风格等有关。就本文标题来说,“童年”是回忆的主体内容,“骆驼队伍”是中心事件,也是文章线索,而“冬阳”除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外,主要的是“为全文奠定温暖的基调”,同时也以“冬阳的温暖烘托了童年生活的温馨美好”。其次,散文特别是现当代散文,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情境、氛围的营造。“冬阳”在文中所起的作用就是有助于情境、氛围、意蕴的营造。另外,还要注意答题格式——先总说,再分说。

参考答案:“冬阳”在行文中虽然着墨不多,但与全文都有内在联系:“冬阳”点出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冬阳的温暖烘托了童年生活的温馨美好,为全文奠定温暖的基调。这样写足见作者构思之巧。(评价1分,分析3分。)

解答散文阅读题,切不可还未从整体上把握全篇,就“带着问题”去读,甚至是“带着问题”东寻西找,那样势必断章取义,脱离文章的旨意。

二、 返本求实,准确概括

阐释、概括具有一定文学色彩的词、句的意思,要努力探求其本义:是比喻的,要透过喻体看到本体;是象征的,要透过象征体看到象征意义,等等。只有探本、返本,才算从根本上理解、掌握了实质性的东西,同时也可进一步看出文章的行文之妙。对于概括句段意思的试题,也要做到实在、明确而具体。概括的要求有二:一是全面把握有关句段的要点,二是用精练的语言表述要点。要点全,内容实,文句简,这是良好的概括所必备的条件。请看下面的文段与试题:

她(指冰心)更“平常”,但她响应和参与了这种英雄业绩的创造和建设。她和“五四”一代人有着共同的性格,那就是反抗和批判。他们同样是新时代和新潮流的推动者,共同完成了中国20世纪伟大的精神革命。伟大的五四精神突出地表现在对于旧文化和旧礼教的抗争,但“五四”并非一味地“破坏”,它有鲜明的建设精神;“五四”也并非一味地“激烈”,它的本质是温情和人性的。这些本质在那些猛将身上,是隐藏着和潜伏着的,而在另一类“非猛将”如冰心这样的人身上,则成为一种非常明显确定的品质。(节选自谢冕的《这颗心燃烧了一百年》)

五四运动中的“猛将”与“非猛将”的共同点是。

原文有三个要点——“都具有反抗和批判精神,都参与创造和建设,都具有温情和人性”(参见加点文句),而一般考生容易遗漏第三点。此外,概括意思有时会限定字数,那么,就要在有限字数中包容较多实实在在的要点。

【模拟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0分)

麻鞋之歌

叶 梓

天水谣曰:秦安褐子清水麻。

清水,多美妙的名字,多美妙的地方!这样的地方,的确如其所名,有一条碧波荡漾的河,曰牛头河;这样的地方,因为有清清的河水,自然就有上好的麻——如果说清水是深藏于秦州大地东北角的一块绿松石,那遍及四野的麻就是这块绿松石上一簇簇鲜嫩的绒毛。其实,早在久远的《诗经》年代,麻作为一种传统种植作物,就已经成为人们衣着的原料了。这种远至《诗经》年代的植物,至今还在清水一带广泛种植,想想,这是一件多么诗意的事。

就像小麦呀玉米呀洋芋呀一样,麻乃生灵饮食之需。而麻鞋,显然是饮食之需的一次延伸了,但亦隐隐显现出沉淀在天水人身上深沉的文化情趣。几乎每年夏天,天一热起来,就能看到天水人会穿一雙精致的麻鞋出门。当然,那些所谓的爱美的女子,已经不穿了,宁愿去穿一双走起来咣当作响的高跟鞋。你穿你的高跟鞋,我穿我的清水麻鞋——盛载着时光痕迹的麻鞋,在这个灯红酒绿的年代里大抵属于那些老年人和中年人了。像我这种刚过而立之年却喜欢穿麻鞋的人,常常被别人视为神经质。其实,燠热的夏天,穿一双麻鞋,有什么不好呢!防潮防滑又透气,脚下风声习习,医学上有按摩之功效,美学上还有鞋帮上的种种变化万千的图案。

况且,一双麻鞋的诞生,是真正来自于双手,不似流水线上出来的皮鞋、运动鞋那么枯燥和乏味。它沉浸着手艺的光芒,是农业文明的一则注脚,是一段固定下来的美好时光。

有一年夏天,我在清水县草川乡的一户贫寒人家,见到了一双麻鞋成为鞋的漫长过程。主人五十开外,憨厚,本分。他每年都种麻,不是为了食麻籽油,而是穿麻鞋。秋天的阳光照在这家的院落里,安静,美好。他在门外大树过滤后的点点阳光里,埋头,认真地做一双麻鞋。先把早就编成的麻辫置于一平案上,盘成底,复用麻绳左右穿紧。这时,他抬头,有点木讷地说:“这就叫千层底。这样,走的路长,脚也舒服。”然后,像栽秧苗一样,在鞋底的边上栽上稍粗一些的麻绳,做成鞋帮,一一串起来,再做成鼻梁。这时,就得用一种清水人名曰楦头的工具,把鞋鼓起来——一双麻鞋的雏形,大抵就出来了——但还远远不够,如同一件精美的艺术品需要不断地打磨一样,麻鞋亦然。老人找出一种专门用来编织的钩针,钩出麻花辫鞋面和鞋耳,做工前备染。鞋遂成。

老人老了,但眼睛不花,有着和女人一样的精巧的手。他说,做惯了,手哪会生呢!那双有着刀刻般纹理的手,一挑一钩地完成这些动作时,额角都流出点点汗水。他用袖口一擦,讪讪一笑:“太紧张啦!”

平常,他一定是一个人在院落里做的。那一定会更加自如,得心应手。

他还拿出家里攒下来的几双麻鞋。有脚尖顶端是红色麻穗的“慈母思亲”,有“单鞭救主”。每种样式,各有寓意,有的甚至还藏着一个远古的故事或者传说呢。想想,古人真含蓄,把所思所想,隐藏在一双鞋里。这时候,再看它,就会发现,最伟大的文化常常深藏在遥远僻深的民间。我不知道,公元759年流落天水且留下“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之佳句的大诗人杜甫,到底是穿一双什么样的麻鞋踟蹰在秦州大地。但在他诗句的背后,我看出了一个诗人的伤感和无奈。莫非,正是一双产自清水的麻鞋,陪着他从天水到陇南,从陇南再南下成都。

我想,古人既有“革皮之良,莫贵于麻”之说,这就是对麻的一种尊重,是对一种手艺的尊重,更是对大地恩情的尊重。我们善于忘记的现代人,真应该学会尊重手艺和大地。所幸的是,至今,在夏天的清水,尚能看到一双双走在大街上的麻鞋,散发着自然的本质之美,如同一场大自然移动的展览。

但我更想穿上一双清水麻鞋,流浪在祖国西北的土地上。

1. 文章第一段为什么引用天水谣?(4分)

答:

2. 作者说麻鞋“隐隐显现出沉淀在天水人身上深沉的文化情趣”,请简要分析麻鞋显现出哪些“文化情趣”。(4分)

答:

3. 文中老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作者描写这一形象有什么作用?(6分)

答:

4. 阅读全文,探究“麻鞋之歌”的内涵。(6分)

答:

参考答案:

1. ①引出下文,为下文对清水、清水生长的麻的赞美作铺垫;②扣合标题;③首尾呼应;④使文章更富有文化气息、韵律之美。(一点1分。)

2. ①千变万化的图案体现着美学情趣;②沉浸着手艺的光芒,注解着农业文明;③样式各有寓意,隐含着传统文化;④散发着自然的本质之美。(一点1分。)

3. (1)文中老人是一个憨厚(本分、木讷)、羞涩(质朴)、钟爱麻鞋制作手艺(手艺精巧)的西北农民形象。(前两点各1分,第三点2分。)(2)①具体而形象地阐述麻鞋“沉浸着手艺的光芒,是农业文明的一则注脚”;②为下文对麻鞋、手艺的尊重的议论和抒情做铺垫。(每点1分。)

篇5:漫谈漫画阅读答案

①孩子们吵架,有一个用木炭——上海是大抵用铅笔了——在墙壁上写道:“小三子可乎之及及也,同同三千三百刀!”①这和政治之类是毫不相干的,然而不能算小品文。画也一样,住家的恨路人到对门来小解,就在墙上画一个乌龟,题几句话,也不能叫它作“漫画”。为什么呢?就因为这和被画者的形体或精神,是绝无关系的。

②漫画的第一件紧要事是诚实,要确切的显示了事件或人物的姿态,也就是精神。

③漫画是Karikatur的译名,那“漫”,并不是中国旧日的文人学士之所谓“漫题”“漫书”的“漫”。当然也可以不假思索,一挥而就的,但因为发芽于诚实的心,所以那结果也不会仅是嬉皮笑脸。这一种画,在中国的过去的绘画里很少见,《百丑图》或《三十六声粉铎图》庶几近之,可惜的是不过戏文里的丑脚的摹写;罗两峰的《鬼趣图》,当不得已时,或者也就算进去罢,但它又太离开了人间。

④漫画要使人一目了然,所以那最普通的方法是“夸张”,但又不是胡闹。无缘无故的将所攻击或暴露的对象画作一头驴,恰如拍马家将所拍的对象做成一个神一样,是毫没有效果的,假如那对象其实并无驴气息或神气息。然而如果真有些驴气息,那就糟了,从此之后,越看越像,比读一本做得很厚的传记还明白。关于事件的漫画,也一样的。所以漫画虽然有夸张,却还是要诚实。“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但燕山究竟有雪花,就含着一点诚实在里面,使我们立刻知道燕山原来有这么冷。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可就变成笑话了。

⑤“夸张”这两个字也许有些语病,那么,说是“廓大”也可以的。廓大一个事件或人物的特点固然使漫画容易显出效果来,但廓大了并非特点之处却更容易显出效果。矮而胖的,瘦而长的,他本身就有漫画相了,再给他秃头,近视眼,画得再矮而胖些,瘦而长些,总可以使读者发笑。但一位白净苗条的美人,就很不容易设法,有些漫画家画作一个骷髅或狐狸之类,却不过是在报告自己的低能。有些漫画家却不用这呆法子,他用廓大镜照了她露出的搽粉的臂膊,看出她皮肤的褶皱,看见了这些褶皱中间的粉和泥的黑白画。这么一来,漫画稿子就成功了,然而这是真实,倘不信,大家或自己也用廓大镜去照照去。于是她也只好承认这真实,倘要好,就用肥皂和毛刷去洗一通。

⑥因为真实,所以也有力。但这种漫画,在中国是很难生存的。我记得去年就有一位文学家说过,他最讨厌论人用显微镜。

⑦欧洲先前,也并不两样。漫画虽然是暴露,讥刺,甚而至于是攻击的,但因为读者多是上等的雅人,所以漫画家的笔锋的.所向,往往只在那些无拳无勇的无告者,用他们的可笑,衬出雅人们的完全和高尚来,以分得一枝雪茄的生意。像西班牙的戈雅和法国的陀密埃②那样的漫画家,到底还是不可多得的。

【注】①“小三子可乎之及及也”二句,意思是“小三子可恶之极,戳他三千三百刀。”②戈雅:西班牙讽刺画家,作品多取材于民间生活;陀密埃:法国画家,晚年曾参加巴黎公社革命运动。

16.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④段的论述层次。(6分)

17.结合全文,简要概括“漫画”的特点。(6分)

18.文章第⑦段画线句子有何含意?(6分)

参考答案

16.(6分)①首先提出漫画常用方法是夸张但不胡闹的观点;②接着举例论证不当的夸张反而影响漫画的效果;③最后指出漫画夸张但要诚实,否则就会变成笑话。(每点2分)

17.(6分)①诚实,确切显示精神;②夸张(廓大),但又不是胡闹;③讽刺(暴露,讥刺),甚至于攻击。(每点2分)

篇6:漫谈影响智力的因素阅读答案

(1)智商、勤奋、环境、营养、疾病等。

(2)营养因素对智力的影响。

(3)气温高于35℃时,大脑能量消耗骤增,引起疲倦乏力,情绪又烦躁。

篇7:漫谈巧克力现代文阅读答案

①巧克力是一种高级营养食品,风靡世界,被誉为“快速能源”,深得世界各国人民尤其是欧美人民的喜爱。据统计,英国、丹麦、比利时、挪威、瑞士等国每人每年平均要吃巧克力16磅以上。

②巧克力的重要原料是可可。可可原产于墨西哥、巴西等地。据说在大约四千多年前,亚马逊河流域的人就开始种植可可豆,1502年哥伦布第四次向美洲挺进时就曾跨越这块出产可可豆的宝地,可惜当时他并没有发现。那个时候,巧克力作为饮料(“巧克力”是音译,原意为饮料),只是墨西哥阿兹泰克统治者的御用食品。1519年,一个到阿兹泰克的西班牙人品尝了这种又苦又香的饮料,并且很快喜欢上它。于是这个西班牙人将原始配方带回祖国,献给查理五世国王。最初,这种饮料因为味道发苦,并不很受欢迎。后来,他们加进了糖,巧克力便迅速传开,1608年传到意大利,1765年英国伦敦开了一家巧克力商店。英国人首先在这种饮料中加进牛奶,使之质量又迈进了一大步。不久,这种饮料就传遍了整个欧洲。1765年,英格兰巧克力制造商在美国建立了一家巧克力工厂,此后美国的巧克力生产便逐步发展起来。到这个时候,巧克力还是饮料,只有瑞士人在1875年发明了一种可可制作固体牛奶巧克力的新方法之后,巧克力才扩大了它的领域,成为一种高营养食品。

③巧克力诞生之后便备受人们的青睐,原因是什么呢?

④巧克力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据说拿破仑对于巧克力的功效是深信不疑的,他打仗时,总是要带着巧克力。固体巧克力出现后,它成了美国前线士兵食粮的一部分。美国和前苏联宇航员在空间飞行时,也总要携带巧克力。世界各国的运动员也把巧克力作为必备食品。

⑤那么,巧克力的营养价值有多高呢?据分析,每100克巧克力中含碳水化合物55-66克,脂肪30-38克,另外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B2、钙和铁。巧克力极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其所含的脂肪也不会使人体内的胆固醇增加。而且巧克力入口即化,口感极佳,因此成为最理想的高热值食品。

⑥巧克力含有大量的苯乙胺,它能调节人的思维和情绪。情绪低落的人苯乙胺含量远远低于一般正常的人,因而极易烦躁、苦闷和不安。因此,情绪低落的人,宜多吃巧克力,以增加体内苯乙胺的含量,借以调节自己情绪。

⑦巧克力是高级营养品,但是不可否认,巧克力吃多了,对儿童成长是有一定的影响的。国外生物化学、营养学专家发现:巧克力中含有一种溴化合物,它与巧克力中的咖啡碱共同作用,不仅会使儿童过度兴奋,不愿睡觉,而且对儿童大脑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另外,巧克力还含有一定数量的草酸,它能干扰机体对钙的.吸收,影响儿童的骨骼生长,因此儿童不宜无节制地食用巧克力。“过则为灾”,这是值得注意的。

(文章有改动)

1.文章围绕“巧克力”分别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说明。(3分)

2.根据文意,说说巧克力被称为“快速能源”的原因。(2分)

3.文章第②自然段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其作用是什么?(3分)

4.阅读第⑦段,简要概括“过则为灾”具体指什么。生活中“过则为灾”的现象还有很多,请再举出一个例子。(4分)

参考答案:

1.介绍了巧克力的发现和生产发展过程,巧克力倍受青睐的原因,过量食用巧克力对健康的不良影响。(写出三点即可满分)(每点1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

2.被称为“快速能源”的原因:巧克力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并且极易被人消化吸收。(2分,意思对即可);

3.时间顺序,(1分)本段侧重介绍了巧克力的发现和生产过程,按时间的先后变化推进,能使说明内容更加清晰明了。(2分,意思对即可)

4.文中的“过则为灾”指儿童巧克力吃多了会使儿童过度兴奋,不愿睡觉,还会干扰机体对钙的吸收,影响儿童的骨骼生长。(2分,意思对即可)示例一:营养充足会让孩子健康成长,但如果营养过盛会导致肥胖,对身体造成很大的危害。示例二:刻苦学习会培养学生意志,增长学生学识,但过度刻苦学习既影响身体健康,又束缚思维,导致学生产生厌学心理。(2分,意思对即可)

如何弄清文章的结构

从结构形式入手比较容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也就是说,把结构层次弄清了,也就比较容易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从这一点来讲,弄清结构是记叙文阅读的基础.

弄清记叙文的结构,可从下面几方面进行.

(1)找出文章的线索.记叙文的线索形式有:以时空转移为线索,以一人、一事、一物为线索.

阅读文章要设法找出文章的线索,就能沿着它弄清段落层次结构.

(2)明确文章的顺序.记叙的顺序,要求我们掌握顺叙、倒叙和插叙三种顺序方法.

顺叙,指记叙的时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如《皇帝的新装》.倒叙,指记叙的时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插叙:如《羚羊木雕》

阅读时,注意倒叙、插叙的起止点,对找出记叙的线索,把握文章的结构将有所帮助.

(3)理清文章的层次.理清文章的层次是弄清文章结构的重要一环.

(4)把握文章的详略.文章在选择和使用材料时要有主有次,有详有略.

古诗文阅读

关于古诗文阅读,一定要对古诗文进行分类再结合其对应的特点答题这样会容易很多,所以要熟记古诗文的类别以及相关的特点。如山水田园诗,大多是对乡村生活的赞美,对劳动人民的赞颂,表达自己想要归隐的情感......如果感觉这是山水田园诗那么情感就很容易知晓了。

篇8:亲子阅读方法漫谈

在家庭中,家长应将美好的书籍介绍给孩子,培养孩子热爱读书的情感以及会读书的良好习惯是从亲子阅读开始的。

亲子阅读是指父母与孩子共同阅读图画书,感知理解图画书内容,分享阅读感动和快乐的一个活动过程。通过亲子阅读,父母和孩子一起获得经验知识的成长;通过亲子阅读,创造和增加父母与孩子交流沟通的机会,增进相互间的亲密情感;通过亲子阅读,在对图画书中人物、事件的感知和理解分析中,带给孩子热情、希望、信心等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有许多父母对如何和孩子一起进行亲子阅读存在一定的困难和困惑,笔者愿意与大家分享一些有成效的经验,希望能对家长们在暑期和孩子一起进行亲子阅读活动有所帮助。

一、倾听感知法

倾听感知法是指父母用有表情的声音抑扬顿挫地讲述图画书的内容,孩子一边看书一边聚精会神听故事的一种亲子阅读方法。

父母在运用倾听感知这一亲子阅读方法的时候,首先要选择故事内容生动有趣、语言文字文学性强的图画书,其次是父母在讲述故事的时候,尽量做到绘声绘色有感染力和吸引力,营造有趣味的氛围,将孩子吸引到阅读中。

二、提问讨论法

提问讨论法是指父母与孩子共同阅读图画书,父母一边讲述图画书的故事情节,一边根据图画书的内容或画面,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孩子思考和回答,以此引导孩子感知、理解图画书的一种亲子阅读方法。

运用提问讨论这一亲子阅读方法,父母在与孩子阅读之前对所要阅读的图画书要进行认真的阅读和分析,有意识地设计一些问题,同时问题的设计要关注孩子的已有经验,不能太难,对于孩子来说超过他能力范围的挑战会影响其阅读的积极性;也不能太过简单,不然会影响孩子阅读的兴致。

三、猜测法

猜测法是指父母在和孩子一起阅读图画书时,有意识地让孩子观察封面,猜猜书名,或观察图画书中的某一画面,猜猜故事的进展、图画书中角色的语言或行为的一种亲子阅读方法。

在运用猜测亲子阅读方法的时候, 父母要引导孩子注意观察图画书的画面,从画面中发现思考的线索,还要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和引导性的问题,引导孩子正确地分析判断,找到结果。

四、改错法

改错法是指在孩子对图画书内容熟悉的基础上,父母与孩子再次阅读时,故意把故事情节漏讲或讲错或将故事中角色颠倒,引发孩子做出纠正性反应的亲子阅读方法。

在运用改错法的时候,父母对“故意出错”内容要认真选择,既对孩子有挑战又不刁难孩子,“错误”在孩子知识经验的范围以内,让孩子不断地获得成功的喜悦感,增强孩子的学习信心。

五、自主阅读法

自主阅读法是指父母引导孩子自主独立地翻阅图画书,一边观察画面一边讲述,或边听故事录音边观察图书画面的一种亲子阅读方法。

在运用自主阅读方法时,父母首先要给孩子创设安静、整洁的阅读环境,在孩子阅读的时候,不要轻易地打扰孩子,中断孩子的阅读。在孩子阅读的过程中,父母要自始至终地观察孩子的阅读状况,及时回答孩子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

六、创编情节法

父母和孩子在阅读图画书,感知、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共同根据故事情节和自己的理解,展开积极的想象,对故事中原有的情节或故事结尾进行改编或创编的一种亲子阅读方法。

在运用创编情节亲子阅读方法时,父母首先要带领孩子熟读图画书,让孩子感知和理解图画书的故事情节,在此基础上,和孩子一起以共同讨论的方式创编故事情节或故事结尾。在创编的过程中,父母要注意小心呵护孩子的创造积极性,若遇到孩子创编的故事情节不符合逻辑或不合乎情理时,父母要耐心地加以启发,不可随意地做反向的评价。

七、游戏法

游戏法是指父母在引导孩子阅读图画书的过程中或阅读后,以各种形式的游戏为手段,引发孩子对阅读活动的兴趣,加深对图画书内容理解的一种亲子阅读方法。如:比一比,猜一猜;排排序;拍手游戏;扩词、扩句;掷骰子讲一讲;和我找相反的;拼图,等等。

在运用游戏亲子阅读方法的时候,父母要关注游戏内容的设置和玩法要针对图画书内容,这样才有利于孩子准确而清晰感知、理解图画书,父母应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到游戏中,和孩子共同遵守游戏规则。

八、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指父母与孩子在阅读图画书以后,在对图画书的故事情节熟悉的基础上,分别担任故事中的某一角色,以口头扮演或动作扮演等形式进行表演的方法。

在运用角色扮演亲子阅读方法时,父母要注意引导孩子采用适合角色的语气、语调和动作表演,家长要投入地进行角色扮演,为孩子做榜样。

在掌握正确的亲子阅读方法的基础上,父母还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亲子阅读要成为家庭中的一项生活内容。从暑期开始,要保持长期的热情,切不可半途而废。

营造优良的阅读氛围。父母要以自身热爱读书的模范行为感染和带动幼儿;家庭中创设温馨宁静的读书环境,为读书提供有力的保证。

选择好的图画书。父母不能仅从孩子智力开发的角度为孩子选择知识性强的图画书,还要选择一些国内外经典的、有人文精神和教育意义、不同文学体裁的图画书。

固定阅读时间。父母和孩子一起进行亲子阅读,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有固定的阅读时间,根据夏季的季节特点和一般家庭的生活习惯,建议亲子阅读一般安排在上午10点后,或下午3点后,这段时间孩子精力比较充沛。每次亲子阅读活动的时间不宜过长,2岁~3岁孩子每次亲子阅读时间建议10分钟~15分钟,3岁~4岁孩子每次亲子阅读时间建议15分钟~20分钟,5岁~6岁孩子每次亲子阅读时间建议25分钟~30分钟,即将上小学的孩子可再相应延长阅读时间。

阅读虽然不能增加生命的长度,却能增加生命的宽度。愿书香弥漫在每一个孩子的家庭中!

篇9:阅读技巧漫谈

在生活中,我们接触到的信息是五花八门的,如果对它们不加以分类筛选,就存储进大脑,终会导致我们的cpu死机。所以,我们需要对接受的信息加以处理:按其重要性分类,或是按其用途分类,或是按其使用频率分类……这样,就会减轻大脑的负担,从而提高工作效率。阅读也是如此。读一篇文章,我们首先需要对其内容进行剥离,哪些是次要的,可以暂时忽略,哪些是主要的,需要准确把握,这样,在读完一篇文章之后,我们就知道了它主要讲什么,也就是粗读文章,把握大意。

掌握其大意并不是我们阅读的目的,它只是阅读的第一步。阅读的第二步就是分类,文章可按用途或表达方式分类,语文阅读常常用后面的标准。按表达方式把文章分为记叙文(散文、小说)、说明文和议论文三大类。不同的体裁,侧重点不同,理解把握的难度也不同,其中较难把握的属散文和小说了,散文和小说都属于记叙文,我们可按记叙文的内容将其分为写人叙事类和绘景状物类。类分好后就是再读文章,这时候需要静下心来,专心致志,使自己完全陷入作品之中:文中的人物有哪些?是什么关系?谁是主要人物?围绕他(她)写了哪些事——或是绘了什么景?状了什么物?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感悟或启迪?由此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态度:对人物是褒还是贬?在景物中有所感悟还是有所寄托?这是阅读的第三步,即再读文章,再读时要专心,是为了更熟悉文章内容,为后面的品悟打基础。

在阅读时,读者还应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对文章进行独特的自我理解。这一点应贯穿阅读的始末,是阅读的关键所在,所以不能说它是第几步。我们常常会听到:能引起读者共鸣的作品,较易受到读者的喜爱。而这共鸣,就是读者借所读的内容想到了自己的生活经历。自己做过的、听说的、目睹的,都可以在读时复活,甚至是你亲历亲闻时不经意的内容,也会在复活时引起你的注意和思考,从而使你对生活的认识更丰富、更全面、更深刻,对文章的把握也上升层次。更为重要的,因你在阅读时融入了自己的东西,你对人对事的认识也便具有了生动性和针对性,这就是文学阅读时的再创造,“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林黛玉”便是指的这种情况。古人说的“披文以入情”也是这个意思。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十二课《心声》中纪律性不强、不大受老师喜欢的李京京,正是由于对《万卡》一文中的可怜人万卡产生了同情及共鸣,其朗读才会声情并茂、感人至深。没有自我观照,人物是与你毫无瓜葛也毫无用处的,那也就失去了文学的引导意义了。

第四步,体悟文学作品的意境。它属于阅读较高层面上的能力要求,需要长时间的阅读来训练、积累。读得多了,感人肺腑之处,勾情画境之笔,便能触之心动,而且这种美,这种意境,初学时好似言语能形容,读得越多,积累的越厚实,便会越觉得一些意境,好似亲临过,却无法用语言形容,就好像《香菱学诗》中香菱的感受,这便是我们常听说的“此时无声胜有声”了。

最后,读了这篇文章,有何收获,是需要我们掩卷而思的。对写人叙事类文章,我们可以从“人”入手。主要人物身上有哪些做得好的,我们可以吸取;做得不好的,我们可以借鉴。还有次要人物,虽然文中的他(她)不很重要,可恰好他(她)的一点做法使我茅塞顿开,同样可以吸取。更重要的是作者對人物的情感态度,它是社会舆论的导向,会对我们在生活中做什么样的人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对绘景状物类文章,我们可以从作者所绘之景、所状之物的特点出发来考虑,作者的情感倾向会引导我们:这些景物是如何触发作者的情愫,启开作者智慧的大门的。从而也使我们的心敏锐而丰富起来。

上一篇:质量管理专员工作内容与职责下一篇:夏德仁市长在06年全市安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