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行政漫谈论文

2022-04-17

2012年2月,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检察院创新出台《闵行区保障房建设派驻检察官工作实施方案(试行)》(以下简称《实施方案》),通过派驻检察官监督保障房建设管理工作,深化工程建设领域职务犯罪预防,提高政府部门行政效能建设,确保保障房在建设、配售、配租过程中的公正、公平、公开。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依法行政漫谈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依法行政漫谈论文 篇1:

村镇规划建设要点分析

【摘要】本文首先概述了制定村镇规划的必要性,然后就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做好村镇规划进行了详细的探索研究,加强村镇建设,逐步改变农村地区随意乱堆放生活废弃物、生产废弃物,对于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以下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村镇规划  作用

前言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的发展,促使社会经济活动和农村人口越来越多地向集镇、建制镇(以下称小城镇)集中,小城镇人口得以快速增长,从而加速了小城镇发展建设的步伐。小城镇建设取得的成就,除了有强大的经济基础作依托外,尚得益于良好的村镇规划设计。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村镇规划设计工作实践中遇到的各类问题,这些问题应当引起我们规划界的高度重视。

一、村镇规划建设的必要性

村镇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载体,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强村镇规划建设,有利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区域经济合理布局;有利于培育发展农村市场,扩大内需,拉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有利于民营经济上规模上水平,聚集发展,更大规模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吸纳和安置下岗职工;有利于发挥城乡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进一步搞活流通,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改善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

目前,村镇建设还未能摆脱自然演进的模式。主要体现在:缺乏有效的分类指导和区域协调政策与措施,各类村镇的职能和目标定位不够明确,发展重点不突出,存在基础设施、公用设施建设各自为政、小而全现象。一些地方的村庄布局缺乏规划指导和约束,农民建房缺乏科学设计,有新房无新村、环境脏乱差等现象普遍存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规划管理存在薄弱地带和薄弱环节,农村违法、违章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失控现象。因此,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根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牢固树立抓村镇建设就是抓经济建设的新观念,真正把村镇建设作为事关农村改革与发展全局的战略重点,切实摆到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

二、村镇规划的原则

要建设好一个村镇,首先要有一个科学、合理的村镇规划作指导。规划社会主义新农村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从实际出发。村镇规划不能搞“一刀切”,不能全一个模式,而是要因地制宜,从本地区实出发,同时注意保护地方特色。所谓本地实际,就是本地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背景、社会发展背景和现状。要充分利用本地的地理优势、物产优势、人文优势、资源和传统特色,扬长避短,继承传统,开拓新貌。在具体规划中,要求科学预测发展需要,合理确定各项指标,充分利用现有设施,逐步改造完善。

2、合理用地、节约用地。我国人多地少,节约用地是基本国策。各类建设用地均应按国家有关标准、法规执行,充分挖掘原有村镇用地的潜力,严格控制占用耕地,充分利用荒地和薄地。村镇建设区与基本农田保护区要协调,统一规划。

3、以现状为基点,适度超前。村镇规划要具有一定的超前意识,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规划要做到远近结合,以近期为主,提高近期规划建设的完整性和对远期发展的适应性,使村镇的性质和规模、速度和标准,与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相适应。

4、保障公共安全的原则。全面建立防洪、防火、防疫、防污染、减灾的公共安全体系。

5、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和要求,村镇规划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经济、社会、环境、人口、资源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并在规划中体现科教兴镇(村)的战略。

三、加强村镇规划建设的措施建议

加强村镇规划建设,应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抓住城镇化高速发展的有利时机,适度超前,有序推进,实现村容整洁、青山绿水。

1、做好城镇建设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得到完善。

对村镇规划建设而言,城镇体系规划能够发挥良好的指导作用,要使其不断得到加强,从大局着眼,协调乡村城镇之间的关系,忽略行政区域界限,使城镇的规模以及总体布局得到进一步优化,撤销小规模城镇的规划,将重点放在中心镇的建设上,在农村地域文化、经济发展过程中凸显中心镇的功能地位,对区域设施进行统筹安排,使重复建设现象得到避免,使公共设施以及配套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优化,使乡镇企业逐渐向工业区靠拢,住宅向生活区靠拢,促进村镇合理布局并协调发展。

2、进行小城镇规划管理规定的制定,使小城镇的品味得到提升

过去对小城镇进行详细规划时没有较高的覆盖率,没有有效的控制和指导群众的建房,导致其存在较大的随意性,从而导致小城镇具有类似的面貌,没有特色也没有较高的品味。对小城镇近期建设要进行强制性的规定,并进行详细的控制性规划的编制,对土地进行合理的划分,使其满足用地要求。那些近期旧城改造项目和新建项目,必须编制详细的规划,对项目建设进行充分的指导。

3、要加强管理,确保各方责任到位

乡(镇) 及有关部门要协调联动,搞好配合。乡(镇)重点负责做好规划经费的筹措,规划方案的编制、专家评审、技术论证、按程序报批、公示以及规划人员的办公用品购置等工作,建设部门要在乡(镇)规划经费到位的情况下,负责做好技术资料的收集和提供、规划方案的技术指导、村镇规划测量、规划成果上报备案等工作。土管部门负责提供乡域和分村土地利用规划图纸等有关资料,提前做好规划建设用地和企业占地的划界定桩工作。村庄和农民要积极配合上级部门的规划,在涉及拆迁、回购等问题上要服从大局,确保建设规划落地。

4、要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

村镇的基本自然资源直接来自于它周边的区域,村镇规划建设中必须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村镇规划要尽可能地保留乡村原有的资源、地貌、自然的形态,生物的多样性及人与自然、生物之间的紧密不可分离的共生共存关系。要发展生态产业,开发生产绿色产品,在加快农民致富的进程中保留一片青山绿水。

5、 加强村镇规划管理,保证其严肃性

完善各级村镇规划管理机构。加大村镇规划管理机构的建设力度,进行村镇规划建设管理过程中要配备专业人员,进行大中专毕业生的录用,根据计划使其加入到村镇规划管理工作中。加强培训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使其执法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进行培训计划的制定,分批、分期的培训技术人员、建设助理员以及乡镇长。要采取持证上岗的制度,从而保证村镇规划建设助理员的专业技能,要对其严格进行考核。利用培训的方式使其办事效率得到提高,服务意识得到增强,促进依法行政。最后,使村镇规划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充分考虑村镇规划建设过程中的新问题和新形势,对政策措施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加强领导作用,塑造典型實例,促进村镇规划的进一步发展。

结束语

总之,加强村镇规划建设,有助于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区域经济合理布局,对于培育发展农村市场、发挥城乡桥梁和纽带作用,进一步搞活流通,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通过村镇规划建设深化广大农村的现代化水平,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科学和文化素质,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庄旭前,胡中.  关于村镇规划建设的思考[J]. 科技资讯. 2009(04)

[2] 黄青园.  村镇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J]. 民营科技. 2009(05)

[3] 盛晨.  浅论村镇规划管理的问题与建议[J]. 科技资讯. 2009(17)

[4] 李剑英,杨中华.  村镇规划漫谈[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22)

作者:叶晶

依法行政漫谈论文 篇2:

保障房派驻检察官制度刍议

2012年2月,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检察院创新出台《闵行区保障房建设派驻检察官工作实施方案(试行)》(以下简称《实施方案》),通过派驻检察官监督保障房建设管理工作,深化工程建设领域职务犯罪预防,提高政府部门行政效能建设,确保保障房在建设、配售、配租过程中的公正、公平、公开。作为一项全新的制度探索,需要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和总结好的工作做法,探索和创新工作模式,通过更加合理有效的制度设计,为保障房领域派驻检察官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

一、保障房派驻检察官制度概述

(一)保障性住房的概念界定。一般认为,保障房与普通的商品房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通常是指根据国家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的规定由政府统一规划、统筹,提供给特定人群使用,并且对该类住房的建造标准和销售价格或租金标准给予限定,起社会保障作用的住房。我国的保障性住房包括各类安置房、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以及一些具有保障性质的限价商品房和租赁房。[1]以上海市为例,根据2011年3年颁布的《上海市保障性住房建设导则(试行)》规定,“保障性住房包括: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廉租住房和动迁安置房等”。

(二)保障房派驻检察官制度设置的现实背景。近些年来,全国各大中城市房地产业发展迅速,房价持续飙升,“住房难”成为困扰民生的重大问题之一。以上海市为例,为缓解房价持续上涨带来的“住房难”问题, 2006年10月,上海市政府发布《上海市住房建设规划(2006-2010年)》,提出“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适应的符合特大型城市特点的分层次、多渠道的住房保障体系”。2008年12月发布的《上海市住房建设规划 (2008-2012年)》指出上海将继续完善住房保障体系与政策,多渠道解决城市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截止目前,上海共规划了包括闵行区浦江、嘉定区江桥、松江区泗泾、宝山区顾村在内的15个保障性住房基地。然而,随着全国范围内保障房建设的大规模展开,各地在保障房建设质量、房源分配、后继管理等方面问题也频频出现。检察院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因其所担负的预防和查处贪污腐败、渎职侵权案件的法定职责,对确保保障房建设和管理工作的合法规范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这就充分说明了向保障房建设、分配及后续管理等相关领域派驻检察官,建立健全保障房派驻检察官制度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保障房派驻检察官制度设置的理论基础

就现实需要而言,构建保障房派驻检察官制度无疑十分必要,但是要取得制度效益的最大化,使这项制度设计获得更多的认同并进而能随着实践的深入更趋完善,在制度设置的理论基础层面,还有待进一步的梳理和明晰。

(一)保障房领域检察监督权行使的法理定位。检察机关将其法律监督职权延伸到本应属于行政执法权与行政监督权行使的领域之内,这种过分主动的司法提前介入,会否是对行政权的不当僭越?而就算是从行政权中“让渡”出部分法律监督职权,检察机关又是否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储备来有效履行本属于具体行政职能部门的法律监督权?当前,通过构建保障房派驻检察官制度,向保障房建设、分配及后续管理领域派驻检察官,其中派驻检察官的最大价值并非体现在对保障房建设工程质量、分配公正及用途合法等方面的直接监管上。也就是说,派驻检察官的工作绝非要取代房管、安检等相关行政职能部门在保障房建设和管理中应然作用的发挥。派驻检察官在保障房项目领域中的作用,必须立足于其作为法律监督机关的“监督”本职。也就是说,向保障房领域派驻检察官,派驻检察官的工作必须以监督相关行政职能部门合法履职为其重点,通过强化对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在保障房项目领域具体行政行为的“事前监督”、“事中纠正”,以检察监督保公正、促廉洁、赢公正,而绝不能无视自身在相关专业领域的知识缺陷,胡乱指挥,盲目监管,以至于“越俎代庖”。

(二)保障房领域检察监督权的法理依据。保障房派驻检察官制度突出彰显了“能动司法”作为服务性司法的中国特色,是检察机关参与创新社会管理的成功实践,同时对深化和完善行政规制与司法控制的合作机制意义重大,具有充分的法理正当性。

第一,基于“能动司法”的检察监督符合检察权的国际发展潮流。许多国家的法律均赋予了检察机关广泛的法律监督权。在法国,最高检察长的主要职责是“对国家整体执法活动进行监督”。[2]法国检察机关的职权,除了在刑事诉讼中行使侦查、起诉、支持公诉和指挥刑事裁判的执行等职权外,还享有广泛的监督权。在德国,检察机关作为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根据社会公益原则,在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享有广泛的参与权。[3]检察机关在维护公益和伸张正义上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态度和主动作为,已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同和支持。在保障房领域派驻检察官,符合检察机关通过行使法律监督职权,主动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检察权国际发展潮流。

第二,基于“能动司法”的检察监督符合司法政策的未来趋向。随着时代的发展、法治的进步,检察机关的权能逐渐发生变化,愈加广泛地介入社会生活,由单纯的公诉机关演化为国家权力的制约力量和公民权益的保障机关。在我国,检察功能不仅体现在禁止、束缚、威慑、惩罚等方面,而且还体现在促进、引导、监督等方面。和谐的社会秩序离不开检察的规范作用,竞争的经济秩序离不开检察的调整功能,民主的宪政秩序离不开检察的平衡机制。因此,在保障房领域派驻检察官,以检察监督作为人民群众住房保障之保障,是检察机关积极、主动行使法律监督权的具体体现,也是完全符合中央有关司法政策的未来方向。

第三,基于“能动司法”的检察监督与依法行政精神契合。国务院2004年颁布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第33条规定:“监察、审计等专门监督机关要与检察机关密切配合,及时通报情况,形成监督合力。”这直接反映了我国最高行政机构——国务院对于检察机关监督行政行为所持的赞同和支持的态度。在保障房领域派驻检察官,是检察机关对该领域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的行政执法进行积极监督的具体体现。检察机关对行政执法的监督,与我国推进依法行政、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政府的要求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目标完全契合。

三、保障房派驻检察官制度的工作重点

当前,派驻检察官在保障房规划立项、工程建设,住房分配、管理使用环节中的工作重点进一步予以明确,并进而提出完善制度的具体措施。

(一)在保障房规划立项、工程建设环节的工作重点。在保障房规划立项、工程建设环节中,检察机关应尽快制定落实对保障房建设质量进行检察监督的相关工作细则,通过行政执法监督,督促行政职能部门对设计、建材、施工等各个环节严格把关,防患于未然。简而言之,派驻检察官在保障房规划立项、工程建设环节的工作重点包括:在保障房工程立项之初,通过建设招投标单位信息数据库、行受贿犯罪档案查询系统对投标单位进行资信调查,确保建设单位资质合格;在工程施工前期阶段,协同有关部门重点加强对建材采购的监管力度,杜绝不合格材料进场,确保工程质量的源头安全;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通过与房管、安监等部门的联合检查,不定期走访施工工地,及时了解和发现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最大限度的降低各类安全事故、工程质量事故的发生概率。

(二)在保障房分配环节的工作重点。保障房分配不公,不仅不能解决城市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反而会造成更大浪费和社会不公平现象。检察机关参与保障房分配监督,对于保证保障房分配的公开与公正极为必要。派驻检察官在保障房分配环节的工作重点包括:通过检察职能的发挥,确保保障房分配环节相关重要信息的公开透明;通过对分配环节相关行政职能部门的法律监督,确保分配过程的公开、公平、公正;通过对分配现场的过程监督,确保分配过程“在阳光下完成”。其中,派驻检察官应以共有产权保障房、公共租赁房摇号选房活动为现场监督的工作重点,通过加强事前沟通,积极参与房管部门制定工作方案的过程,围绕选房活动程序是否规范、公开、透明进行第三方独立监督。通过对活动的现场监督,确保保障房供应与分配的公平性和公信度。

(三)在保障房管理使用环节的工作重点。保障房项目本义在于更好的保障城市中低收入阶层的基本居住需求,而现实中出现的保障房被用于出租乃至群租牟利等用途偏移的违法乱象则明显背离了保障房政策的设置初衷。加强对保障房管理使用环节的法律监督,也应该成为保障房派驻检察官制度全程工作链中的重要环节。派驻检察官的工作不能仅止步于保障房分配完成即告终止,在保障房的后续管理使用环节,派驻检察官也应协同相关行政职能部门工作人员,通过对保障房实际使用情况的不定期抽检、抽查,确保保障房不被违法转让、出租、出售。

四、保障房派驻检察官制度的机制完善

从保障房派驻检察官制度在上海市闵行区试运行一年来的实践情况来看,区检察院通过与区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区建设和交通委员会共同制定《派驻检察官工作实施方案》(试行),设立“工作领导小组”与“派驻工作小组”跨部门协同配合,严格执法检查,对加强工作实效很有意义。但在制度运作的具体层面,还需要通过对派驻检察官与相关行政职能部门之间职责边界的进一步厘清,沟通协作机制的进一步完善,来实现制度效益的最大化。

(一)厘清职责边界,明确监督重点。厘清与相关行政职能部门的职责界限,是检察机关全程参与、同步介入保障房建设和管理的前提。首先,侧重对保障房建设和管理配置制度设计审核。派驻检察官履行法律监督权的工作范围具体涉及项目的立项审批、财政资金使用、行政审批、工程招投标、工程安全质量监管、竣工验收、竣工备案、审核供应、申请人资格审核等诸多环节。这其中,派驻检察官的工作重点绝非代替具体行政监管部门的执法工作,而在于通过自身法律专业知识的发挥,主动配合相关行政职能部门和保障房建设单位,通过制度层面的精密设计,防止因制度缺失引发的职务犯罪、安全事故、分配不公等有可能损害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现象出现。其次,侧重对职务犯罪和责任事故的源头防治。派驻检察官可以通过开展廉政法制宣传和犯罪预防警示教育,推进保障房建设和管理领域廉政建设,通过教育、诫勉谈话等形式,最大程度地降低保障房建设和管理领域职务犯罪、责任事故的发案率。通过预防调研,针对财政资金使用、行政审批、工程招投标、工程安全质量监管等环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研究有针对性的预防对策。而在注重预防的同时,派驻检察官通过第一时间对责任事故的同步介入,获取一手证据资料,也更有利于对保障房项目领域贪污贿赂犯罪、渎职侵权犯罪的立案侦查。

(二)健全合作机制,确保制度实效。确保保障房派驻检察官制度的运作实效,需要检察机关与行政职能部门各司其职,有效率的协作配合。因而,在明确各自职责边界的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健全检察机关与行政职能部门在保障房立项、建设、分配、后续管理中发生的事故调查、责任定性、案件移送等环节中协作配合的具体工作机制。首先,需尽快制定派驻检察官介入调查的实施细则。以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检察官的实践为例,由于《实施方案》中对检察机关介入保障房建设与管理工作的相关规定过于简单,使实践中许多具体的检察监督工作难以深入和规范,今后可以考虑在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更为详细的配套实施细则,完善派驻检察官介入同步监督时的程序和规范,增强《实施方案》的可操作性和权威性。其次,进一步完善协作配合的具体措施。第一要在部门沟通的具体措施上,以派驻检察官为核心和纽带,健全和完善检察机关与相关行政职能部门之间的定期联席会议制度,确保检察机关与行政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互通,意见共识,步调一致。第二要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机制上,派驻检察官应要求并督促相关行政职能部门及时向其通报在保障房立项、建设、分配、后续管理等环节中发现的重大情况和问题,对其中涉及刑事责任的,派驻检察官应通过法定的线索流转程序及时移送司法机关立案查处。

参考文献:

[1]高军.法治视域中保障房建设探析[J].载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

[2]中国检察考察团.法国的检察制度[J].人民检察,1992(12).

[3]徐科雷.德国检察制度漫谈[J].检察研究,2006(2).

作者系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检察院党委书记、检察长

责任编辑:姚东

作者:潘祖全

依法行政漫谈论文 篇3:

论我国城市法治文化建设

城市法治文化是相对于城市人治文化而言的一种先进文化形态,是法律制度、法治精神在当代中国城市社会实践的累积和全体市民法律信仰水平的体现。把我国城市法治文化作为一个整体来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城市法治文化建设是城市法治的客观需要,是发展社会主义城市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我国城市在城市法治文化建设中虽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不足之处,因此,迫切需要进一步推进我国城市法治文化建设。

[关键词]城市法治文化;城市;法治文化;文化建设

李湘刚(1967—),男,湖南城市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湘潭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法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湖南益阳 413000)

本文系湖南省高校教学改革课题(项目编号:2008180)、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项目编号:11C23)和“湖南城市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基地”课题的阶段性成果。

实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市场化的日益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得以不断推进。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从十六大到十七大经济社会发展回顾系列报告之七:城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提供的数据,全国城市总数达661个,城镇人口数为5.77亿,占全国总人口的43.9%。[1]城市化与市场化的高度融合和发展,要求城市化以市场化为导向。城市化主要不是由政府安排的,而是在市场作用下农民自由流动并最终选择定居于城市的结果。与此相适应,我国必须大力加强城市法治建设,而大力发展我国城市法治文化,是建设现代化先进城市的必然选择。总的来说,城市法治文化是相对于城市人治文化而言的一种先进文化形态,是法律制度、法治精神在我国城市社会实践的累积和全体市民对法律信仰水平的体现。当前,为了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我们应当把当代中国城市法治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我国城市法治文化的内涵

众所周知,文化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外延非常宽广的多维概念。在一般意义上,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有关人类社会生活的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教育和科学等精神方面的内容。先进文化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反映时代进步潮流的文化。法治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依法治国、政府依法行政、司法机关依法司法以及所有社会成员依法行为的社会方式。法治文化在整个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然离不开法治文化。因此,当代中国城市必须高度重视城市法治文化培育,必须把城市法治文化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笔者认为,“法治文化”不同于“法律文化”。从总体上来说,法律文化是人类从事法律实践活动所创造出来的智慧结晶和精神财富,是法律现象社会存在与发展的文化基础。[2]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法律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而“法治文化”所要探讨的是我国法律文化的整个走向问题。由此可见,“城市法治文化”涉及当代中国城市“法治”与“文化”作为一个整体的融合。一方面,“城市法治”对于“城市文化”具有重要的塑造作用;另一方面,“城市文化”对于“城市法治”又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法治最基本的精髓就是尊重法律,而法律其实就是最低限度的道德。法律在当代中国城市社会,只有内化为全体市民的生活方式,不再仅仅作为外在的强制,而是成为一种普遍的文化自觉,法律才能得以严格遵守。西方学者伯尔曼有一句名言:“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这一句话主要强调了法律对于社会生活秩序与社会公平正义的关切。[2]因此,在当代中国城市社会生活中,只有把法治建设与文化建设内在地契合在一起,城市法治才能真正得以推行。可见,把“城市法治”与“城市文化”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这就是我们当前力图要建设的与城市法治相称的当代中国城市法治文化。

二、我国城市法治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我国城市法治文化建设是当代中国城市法治的客观需要

任何社会建设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进行的,那么,城市法治也必然离不开城市法治文化建设,我国城市法治文化建设就是当代中国城市法治的基石之一。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市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也面临城市社会发展方面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如城乡分割,结构雷同,城市体系不健全,强调行政作用,重外延拓展而轻内在功能完善,交通拥挤,食品安全堪忧,治安恶化,环保脆弱等“城市病”困扰城市后续发展。[1]因此,我国城市必须紧紧把握社会转型时期的新形势、新要求,从建设法治城市的根本要求出发,不断转变观念,整合城市法治资源,宣扬城市法治文化,引导广大市民依法表达利益诉求。可见,离开城市法治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将会是残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也是要大打折扣的。

(二)我国城市法治文化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城市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

我国城市承担着改革试验田和排头兵的历史使命,必须在法治文化建设方面走在前列,必须具有当代中国的特色和亮点。由此可见,城市法治文化应该成为“文化立市”战略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只要以发展城市法治文化为重要抓手,我国城市就一定能够承担起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重任。

三、我国城市法治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

近几年来,我国城市已经把培育城市法治文化作为城市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高度重视城市法治文化的渗透力、引导力和感染力,努力在强化城市组织保障、营造城市社会氛围、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推进城市法治实践上大做文章,成功地摸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新思路、新举措。

(一)建立有利于我国城市法治文化建设的机制

我国许多城市高度重视普法工作,突出宪法精神和法律信仰的培养,强调法律传播与文化艺术紧密结合,将法制宣传教育渗透到文学、戏剧、绘画、音乐、雕塑等艺术作品中,以市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宣传城市法治文化,倡导城市法治文化,使广大市民逐渐形成对法律的信仰。有的省级城市对市、区普法治理机构进行整合,形成城市法治合力,将普法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确保城市法治文化工作的深入开展;有的城市依托各专业文艺团体和社区文化站,加强城市法治文化队伍建设;有的城市成立了多支法治文艺队伍,深入城市各街道、社区巡回演出。

(二)打造全体市民共享的我国城市法治文化传播平台

有的城市组织“12·4”法制宣传活动、“公民法律大讲堂”、“校园法律文化节”;有的城市把电视台、广播电台、报刊等媒体作为城市法治文化传播的主阵地;有的城市开辟《法官说法》、《法制新观察》、《明白说法》、《法律服务》等专栏,向全体市民普及法律知识。

(三)促进我国城市法治文化元素充分涌流

许多城市注重激发城市社会各界的城市法治文化创造力,鼓励文化领域中语言、文学、艺术、科学、道德等各元素充分涌流,创作完成一批批鲜活的城市法治艺术形象和作品。例如,从2005年起,深圳市连续四年面向全国举办法治公益广告作品大赛,将获奖作品制作成台历、壁画、海报等形式来传播法治精神。

(四)加强我国城市法治文化示范点创建工作

例如,深圳市为了切实推进城市法治文化建设,及时制定了《法治文化示范点创建工作指导标准(试行)》,由此确定了南山法院法律文明博物馆、蛇口街道法制公园等一批法治文化示范点。

四、进一步推进我国城市法治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我国在城市法治文化建设方面,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有些城市的工作部门及其领导对城市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应有的公正、高效、权威,还没有在我国城市社会生活中全面形成;城市法治文化与城市法治实践的结合,在我国城市建设中还不够紧密;城市法治文化在宣传上,内容单一,未形成系统性。因此,为了进一步推进我国城市法治文化建设,笔者针对这些薄弱环节和不足之处,特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加快实现“两个转变”,占领我国城市法治文化建设高地

一是从法制宣传转变为城市法治文化系统建设。我国城市法治文化建设离不开法制宣传,但法制宣传只是城市法治文化最基本的内容之一,城市法治文化除了法制宣传以外,还应该包括立法文化、司法文化、保障人权、法学教育、法学研究、文化交流与合作等。二是从城市法治物质文化向城市法治精神文化转变。城市文化的结构大致可以区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次。物质文化是低端的,也是比较容易做到的,我国城市要想在法治文化建设方面有所突破,必须着重抓好城市法治精神文化层面的建设。

(二)全面强化“三个着力”,高起点推进我国城市法治文化建设

1.着力构建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城市法治文化价值观。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城市法治文化价值观,不仅要以法律制度的存在为前提,尤其要使法律通过公平正义的执法和司法过程,在我国城市社会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促使全体市民信任法律,最后达至信仰法律。 2.着力培养我国城市全体市民信仰法律的文化自觉。要引导我国城市社会全体成员,特别是所有城市领导干部和城市执法人员,必须深刻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特征,确立以宪法和法律为治理国家最具权威价值的取向,将正义、公平、民主、自由、秩序、和谐、安全等诸多价值要素和蕴含的人文精神,输入到所有市民的脑中。以法律规范作为个人社会行为的准则,以法治精神作为个人社会活动的底线,逐步把法治作为一种精神崇尚、思维意识、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

3.着力维护司法权威。概括地说,司法权威就是司法机关享有威信,即司法内在权威性和外在权威性。由于我国现行司法制度在领导体制、财政体制、机构设置和工作程序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司法机关与同级党委、权力机关、行政机关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完全理顺,司法行政化、地方化等问题突出,因而司法权威问题还不能得到充分保障。因此,高起点推进我国城市法治文化建设,必须着力维护司法权威。

(三)提高城市领导干部的城市法治意识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过程,就是一个以城市法治文化代替城市人治文化的过程。对于城市领导干部来说,城市法治文化素质已经成为越来越不可缺少的素质。提高城市领导干部的法治文化素质,必须以培养其城市法治精神为重点,使所有城市领导干部能够自觉地把宪法和法律,作为最基本和最权威的行为规范,着力培养其崇尚民主法治,追求公平正义、以人为本、以法为尊的价值观;必须坚持学用结合,在当代中国城市法治建设实践中,着力锻炼所有城市领导干部,提高其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必须将所有城市领导干部城市社会管理的法治化水平,作为其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建立健全城市领导干部法治考核档案,并作为其选拔、奖惩、晋升的重要依据。

(四)创新我国城市法治文化的宣传教育机制

深入开展我国城市法治文化宣传教育,弘扬城市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城市法治氛围。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拓展思路,创新机制和手段,灵活运用多种形式和方法,让我国城市法治文化更加深入人心;应当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发挥社会主义城市先进文化的功能去引领人、凝聚人、激励人和塑造人;必须认真总结我国城市多年来普法工作的基本经验,全面推进我国城市法治文化建设;推进我国城市法治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构建诚信守法经营的企业法治文化[3];推进我国城市法治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有机融合,构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法治文化环境;推进我国城市法治文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机融合,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事业建设和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文化建设,最终协调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五)营造崇尚城市法治的氛围

依法行使国家公权力,必须充分体现法律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要通过严格执法,确保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提高行政和司法机关的公信力。法律只有在我国城市社会的实施过程中,满足了全体市民的安全、秩序、公平和正义的需要,使公民权利得到了充分保障,所受到的损害得到了司法救济,利益分配的扭曲得到了有效矫正,法律权威性、公正性和神圣性才能得以树立和彰显,我国城市法治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必须加强对国家公权力的监督,重视制度的建设和落实,用制度来管权、管事、管人,用制度来规范、约束和引导执法者的行为,用制度来提高行政和司法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要充分发挥法律监督、民主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使行政权、司法权在阳光下运行;要严格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追究制,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公正执法,文明执法。

(六)繁荣我国城市法治文学、艺术、影视创作

建设我国城市法治文化,必须繁荣城市法治文学、艺术、影视创作。要根据时代要求,鼓励、引导和支持广大城市法治文学、艺术、影视创作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努力创造出更多的反映我国城市法治实践活动和全体市民法治生活的优秀作品。要拓宽创作渠道,扩大创作队伍,重视发挥城市执法机关和城市专业文化影视团体、业余文艺团体、各级文化馆站的作用,积极开展我国城市法治题材的文学、艺术、影视作品的创作,以丰富生动的、市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去吸引人、感染人和教育人,将那些鲜活的我国城市法治事例,生动地展现在广大市民面前,并以此加强我国城市法治理念、法治精神、法治原则的宣传,大力提升我国广大市民的城市法治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李湘刚.城市化进程中的中国农民工受社会歧视问题[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4).

[2]文兵.漫谈法治文化[N].检察日报,2011-12-22.

[3]练育强.近代上海的经济发展与经济立法[J].企业经济,2010,(4).

【责任编辑:陈保林】

作者:李湘刚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依法行政漫谈论文】相关文章:

语文课堂教学漫谈论文04-16

初中物理漫谈研究论文04-17

漫谈石油09-20

漫谈美感09-11

当代设计漫谈04-29

文稿写作漫谈04-09

盥洗礼仪漫谈04-22

孕期保健漫谈09-10

语文阅读教学漫谈09-10

中华印章文化漫谈09-11

上一篇:音乐素质教育论文下一篇:足球教学方式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