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家风

2024-05-12

漫谈家风(精选14篇)

篇1:漫谈家风

漫谈家风

家风对于我们大学生的人生道路成长是十分重要的。为何如此重要?简而言之,良好的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支柱,是一个社会的坚实基础,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国家繁荣昌盛的必要条件。因此,作为现代的大学生,我们必须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家风。

读书育人的雅道相传成为古代谢瓒之大家的家风。谢氏的第一代叫谢瓒,当过三国时代魏国的典农中郎将,是一个主管屯田事务的中下级官员。他最大的功劳是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开创了谢氏家族重视书香、重视读书育人的家风。在他的精心培养下,他的儿子谢衡当上了“国子祭酒”,相当于今天的国立大学校长,史书上称其为“硕儒”。此时,谢家的文化底蕴已经很厚实了。就连他的两个弟弟谢广、谢裒也都位列“尚书”,是部长级的高官。第四代:谢鲲之子谢尚,从小就有神童之称,以后官至镇西将军、豫州刺史。谢裒有六个儿子,都是朝廷要员。其中老大谢奕,官至安西将军;老三谢安,更是位极人臣,官至丞相;老四谢万,官至西中郎将;老五谢石,官至卫将军。而且谢安和谢石还亲自指挥了挽救东晋命运的淝水之战。第五代谢玄、谢琰,都是淝水之战的大功臣。由于谢氏一门有救国于危亡之际的盖世大功,所以战后谢安被封为“庐陵郡公”,谢石被封为“南康县公”,谢玄被封为“康乐县公”,谢琰被封为“望蔡县公”。一门两代四公,谢氏家族已登上名门望族的巅峰。纵观谢氏家族的兴家史,应该认识到,“雅道相传”正是谢氏的家风。书香使谢家从一个平民之家、小官僚之家,仅三代便上升成为豪门大户。而且几代的书香也造就了谢氏家人的特有的气质。

从小事做起、从基层做起成为摩根对儿子的家风教育。《摩根家书》是美国财富巨擘摩根家庭的奠定者摩根,给儿子小约翰·皮尔庞特的信,是父子之间交流感情和工作的私人信件。这些信件展示了摩根家族的家风,其中“透露了摩根强大、富有的秘籍„„”摩根为儿子的成长不遗余力,对儿子的要求非常严格,让他从底层干起,并从实践中体验到冒险精神的收获。他告诫儿子,礼貌也决定成败,激励比批评有益,还要不断吸取新经验。所以说,一个杰出的继承人决不是多陪他吃几顿饭就能培养出来的。正因为有了从小事做起的优秀家风才造就了一代名人。

纵观古今中外的家风事迹,我们懂得了家风实质上是一个家庭内在的精神动力,更是生长在其中的每个人立身处世的行为准则。不管社会如何变化,诚信、正直、勤奋等核心的价值观念,应被长久坚守,这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

在大学里,我们依然要继承和弘扬优秀的家风。学习颜之推《颜氏家训》、诸葛亮《诫子书》、周怡《勉谕儿辈》、朱子《治家格言》、《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等等的优秀品质。品味历史上的“孟母三迁”“岳母刺字” 的家风意味。“非淡澹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莫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等教子中的古训至今为世人尊崇。好的家风不但对自己有利、对子女和家人有利,也逐步影响着大众的道德水平与社会的风气。好家风就是一种正能量。所以我们要从每个家庭做起,让家家有个好家风、家家培育文明人。如此坚持下去,社会的正风正气就会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文明程度就会进一步提高。

篇2:漫谈家风

漫谈家风

有一种文化从五千年的文明深处走来,带着历史的芬芳。有一种精神,如旖旎的春风,自血脉之初浩荡漂拂,延绵至今。它是儒家文化的诗礼传承,修身,齐家,平天下。它是老百姓门板上镌刻的“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它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岳母刺字”“孟母三迁”“孔融让梨”的故事,它是代代传颂的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治家格言,它就是家风。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长期以来形成的能影响家庭成员精神、品德及行为的一种传统风尚和德行传承。有一则资料说,美国有两个家族,一个是爱德华家族,一个是珠克家族。爱德华是位德高行洁、博学勤勉、多才严谨的人。他的后辈儿孙,有十三位大学校长,一百多位教授,八十多位文学家,六十多位医生,还有一人当过副总统,一人当过大使,二十人当过议员。而珠克是个酒鬼、赌徒、无赖,终生浑浑噩噩。他的子孙后代,三百多人是乞丐、流浪汉,四百多人因酗酒致残或死亡,六十多人犯过诈骗、盗窃罪,七人是杀人犯,后代中没有一个是有出息的。这则资料确实令人震撼,发人深省。它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一个家庭或家族,其家风的好与坏、正与邪,那是有长远影响力的,那是有强大渗透力的,它会长远地影响到许多代后人的成长。一个家庭或家族的家风要正,要注重以德立家、以德治家。以德立家,第一重要的是一家之长在道德方面的表率作用和开创作用。爱德华家族为什么能英才辈出?那是因为第一代爱德华德高行洁,为他的后代树立起了一座崇高的道德灯塔。他的道德光芒,长久地指引着后代们踏上成人成才的正道。我国清代著名的民族英雄林则徐,他挺身捍卫国家民族利益的壮烈行为和“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怀,为后辈树立起一座伟大的道德丰碑,受其德恩泽被,其子孙至今已传至九代,代代都有卓有建树的政治家和科学家。中国人与西方人在价值观上有很明显的差异。西方人以个人为本位,而中国人则以家庭为本位。家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根据地。他给家庭成员带来了居家的温馨、祥和、安全、抚慰和支撑,也带来了保家的责任和使命,甚至还带来了兴家的动力和勇气。家不仅对每个成员有浓厚的亲和力和吸引力,而且还有强大的影响力和约束力。所以从古以来,中国就格外重视家规、家训等家族道德体系的建设。这种道德体系不仅有神圣的权威性,而且有强大的说服力和威慑力。其中有被誉为“古今家训之祖”的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北宋司马光的《温公家范》,明朝吴麟征的《家诫要言》,清朝朱柏庐的《治家格言》。这些家训不仅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为家庭成员制定了道德准绳和行为规范。北宋包拯立下遗训:“后世子孙仕官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北宋倪思劝导儿孙:“俭者,君子之德”。还语重心长地指出:“奢则用不给,奢则贪求,奢则掩身,奢则破家,奢则不可训子孙”。清朝何伦在《何氏家训》中谆谆叮嘱:“不可攘窃诓骗”,“不可强横健讼、斗狠逞凶及扛帮教唆,生事害人”,“不可为贪心所使,专行崚险之途”。民间谚语说:“有好儿孙荒成业,无好儿孙业成荒”。其次,一个家庭或家族的家风要正,还要书香不绝。坚持走文化兴家,读书树人之路。中国是一个高度重视学习、重视读书的国度。我们倡导文化兴家,提倡书香不绝,这是因为:它有可能改变一个家庭的门第,也有可能改换一个家庭的家风。读书改变自身进而改变家庭命运的事例,在国外也比比皆是。美国有一位给几任总统做过撰稿人的黑人,叫阿姆斯特朗。他原来是一个白人家庭中的小黑奴。女主人看他聪明,便在工余之时教他读书写字。有一天男主人回家后看到这个情景,立刻咆哮起来,说:“你怎么能教这个小黑奴读书写字呢?他学会了读和写,就再也不适合当我们的奴仆了!”小阿姆斯特朗正是从男主人的咆哮声中,领悟了一个真理,要想改变自己身为奴仆的命运,必须学会读和写。从此,他便利用工余时间、休息时间发奋读书、勤奋写作,经过多年努力,终于能写出一手漂亮文章。凭着自己卓越的读写才能,先后被几任美国总统聘为撰稿人,彻底改变了自己当奴仆的命运。所以中国宋代大哲学家陆九渊说:“玉之瑕终瑕,瑜终瑜,人则不然,学则瑕者瑜,不学瑜者瑕”。读书成才、文化兴家,古今中外之理 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中国古语说:“书犹药也,善读者可以医愚。”又说:“好学则智”。只有文化的阳光才能照亮昏暗的家庭;只有知识的良药才能疗救愚昧无知的心灵,在充满文化阳光的家庭中才能走出奋发有为,气宇轩昂的人才。人们称颂的“孔子家儿不知骂,曾子家儿不知怒”,大约就是样板 家风是一种传统美德,好的家风对社会就是一种道德的力量。我们的社会需要这种优良的传统,更需要这种力量,家风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真诚地希望每一个家庭的家风是积极向善的,家庭里的每一个成员的品德都是纯洁的,高尚的,那么我们的社会就能形成一个良好的民风,我们的社会就会成为一个和谐的社会。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我们生活在中国,这个大家庭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付出与努力,更需要我们优良传统的继承,家风,需要一代代人的文化传承,需要时光的沉淀与积累,只有不断地提升我们的小家风,才能更好的塑造我们的民风,中国风!

篇3:家风小故事

一群孩子去偷摘邻居的苹果, 事后邻居发现苹果被盗, 只是怀疑, 没有证据显示是哪些孩子干的, 几个孩子的家长或知道或懒得知道自己的孩子偷苹果的事, 唯有一个孩子的家长认为“事情严重”。带着孩子上门“负荆请罪”, 主动提出赔偿, 苹果园主人看在家长“知礼懂事”的情况下, 原谅了小孩子的“无知”, 没有要求赔偿, 认为知错能改就行, 孩子想吃苹果也正常, 如果事先“打个招呼”, 送点苹果也未尝不可, 偷是不可取的。后来, 这个孩子被一同参与偷苹果的孩子奚落为“叛徒”, 各自“渐行渐远”。这个孩子参加工作后经常回忆起此事, 深深感激自己的父母家风严格, 要不然自己的境况不知道会怎么样, 当年参与偷苹果的孩子中, 就有两个“出了问题”。

还有一个故事, 两位母亲争论:孩子的性格是内向好还是张扬好?谁也说服不了谁, 一位母亲认为孩子内向了, 进入社会要吃大亏, 另外一位母亲认为孩子太张扬, 进入社会容易犯大错, 在不同的指导思想下, 社会交往能力相对弱一些的“内向孩子”, 吃了什么好大的亏倒没有听说。“张扬孩子”社交能力确实强, 其父母又担心起来, 原因是孩子过生日就把同学约到了KTV, 学着成人一样喝酒抽烟跳舞“疯狂”庆祝, 没有想到这是其父母“言传身教”的结果, 其父母进入娱乐场所从来不让孩子回避, 而是有意带着孩子以加强社交能力的“锻炼”, 孩子的“过度成熟”怪谁呢?对于一个“不争气”的孩子, 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时候, 我们有没有反思其家风对他的深刻影响?

篇4:好家风好家风

从小妈妈就老是有事没事给我上“政治课”——比如,养成每天讲究卫生的好习惯;吃饭时不能说不吃或不想吃什么菜,不剩饭,不浪费;尊老爱幼,不能顶撞父母,从小养成懂礼貌的好习惯;不说谎话,不占小便宜,做一个诚实的孩子……

上了小学,妈妈也同样很在意我的考试得分。她总说,成绩虽然不是验证学习好坏的唯一标准,但它能看出你是不是认真听课,是不是认真写作业,是否弄明白了每一个关键的知识点。妈妈经常与我作正面的交流,对于我提问的一些疑难问题,不管再忙,她总是第一时间停下手中的工作,给我进行讲解;对于妈妈也弄不明白答案的问题,我们就一起查找工具书或上网找答案,有些时候还会争论得面紅耳赤呢!

爸爸是一名教师,他常常教育我,做人要宽宏大量,要懂得宽恕别人,不要因小事与人计较,要为人正直,敢于坦率面对,不管是学习还是做其他事情,都要学会认真、负责。他从不轻易责罚我,只是在我做得过分的时候才会批评我几句。

律己而又和谐,这就是我们家的家风主旋律吧!

现在,我已经读四年级了。仔细想想,我的一些好习惯都和我们家的家风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虽然妈妈还是在每次去学校之前给我上“政治课”,爸爸还是时不时在饭前饭后和我聊聊关于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我非常乐于聆听他们的一言一语,因为那正是我们家的好家风。

(指导教师:胡银琼)

大脸猫推荐:

篇5:家风作文700字 家风

还记得小时候,到了冬天,馒头放硬了,啃不动了。爷爷就会用一个烧床搁在煤火上,把馒头切成片放在上面,烤得焦黄香脆。我从爷爷手里接过馒头片,迫不及待地张口就咬,裂开的馒头渣儿,馒头屑有的就洒在地上。爷爷一边心疼地把掉在地上的捡起来,放在嘴里,津津有味地嚼,一边教导我:“吃焦脆的馒头片,不能下嘴就咬,要先用嘴包住,再用力吸,这样就不至于把馒头渣馒头屑掉在地上了”。

在老一辈人的眼里,掉在地上的食物如果不捡起来吃掉,那是糟蹋粮食,要遭天谴的。妈妈总是深恶痛疾于人家倒在门前煤渣堆上的剩馒头,面条汤,“年轻人不知道种田人的辛苦,白白的馒头,一大碗面条,吃不了,就随手扔掉了,这是遭罪呀。这样的人应该让他们生在六三年,试试灾荒年的滋味”。饭桌上,妈妈总是教导我们,吃不完可以留到下一顿,就是不能丢掉,掉在地上,哪怕有脏污,她会让我们搁在水里冲洗一遍,“‘不干不净,吃了没病’,以前灾荒年,地主家才能吃得起白面,馒头是到了过年过节才能吃上一次的,白面可舍不得扔”。

去年儿子过生日,妻子从饭馆炒了几个他喜欢吃的菜,热菜凉菜放了满满一桌子。儿子看得目不暇接,筷子夹也夹不过来,有些肉块就会不小心掉在桌上地上。这时候儿子都会毫不犹豫地捡了起来,洗也不洗就搁在嘴里。“脏了就丢到垃圾桶里,吃了多不讲卫生呀!”妻子嗔笑他。儿子憨笑道:“‘不干不净,吃了没病’,这不是你们经常教导我的吗?”是呀虽然妻子那样说,但是平常她也是很节俭的人,破衣服缝了补,补了缝,缝缝补补又三年。掉在桌子上的菜,她也是毫不犹豫地夹起来吃掉。

篇6:话说家风——读《中国家风》有感

作者:刘裴然(石化码头公司)

随着社会的日益多元化,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国人沉淀了几千年的传统观念也在逐渐扭转消解。然而,正如总书记所说,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于是,我怀着对传统文化深沉的敬意和对家风建设的深入思考,拿起这本书——《中国家风》。

《中国家风》收录了中国当代百位作家的散文、杂文,讲述对家风、家教、家规、家训的思考、理解,进而阐发修身、养性、齐家等方面的见解,对传统家规家风用现代思维和时代创意进行解读,弘扬德善,不失传统,去伪存真,与时俱进。书中作品类别众多,质量上乘,或感情真挚、见解深刻,或内容丰富、文采斐然,在瞬息灵动中感悟人生真谛,在上下求索中体会思想精华,为中国家风提供了生动的文字材料和丰富的思想内涵。书中用很多故事诠释了“家风”这个词的内涵。家风,顾名思义,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与风尚。它是社会历史发展下的文化积淀,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饱含中华传统文化漫漫承袭中的力量。它是历史传承融入我们血脉中的精华,是先祖精神审视下的家族风气,甚至是一种神秘的契约,它决定着每个人、每个家庭,以至整个国家民族的精神气质与灵魂走向。

我的父母都是教师,虽然没有成套的家规家风,但是他们的家风教育就隐藏在日常言行中,看似平淡,却带有朴素的哲理,让我得到了良好的熏陶。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父亲从学校卖掉的旧书堆中捡了几本书带回家,给我和弟弟看。由于书本已经破烂不堪,还带着涂画过的痕迹,我和弟弟翻了一遍就把书扔在了角落。父亲知道后,不但没有生气,反而捡起书津津有味地看起来,一边看一边说:“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我和弟弟听了这话,再也不管书是不是从破烂堆中捡来的,争着抢书来看。父亲接着说:“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虽然,我现在早已知道这几句话来自宋真宗赵恒所作的《励学篇》,但是父亲说话时的身影,在我的记忆中久久不能忘怀。每当我玩儿心大起的时候,我就会想起父亲说的这句话,给我继续认真学习的信念和勇气。

我想,与我有相同感受的人不在少数。良好的家风,确确实实是营造和谐的家庭关系、高尚的生活情趣和塑造孩子品行的无形力量。有时候,一句话,一个手势,一件小事,举手投足间,经过一代代的传递,就形成了一种家风的传承。先贤们对家风的建设尤为重视,陆游写了大约一百多首教育儿女的诗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句关乎国家兴亡和家风传承的生命绝响,在千百年后的今天,仍被后世竞相传唱。老舍也曾写道:“我真正的老师,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曾国藩家书》《颜氏家训》《傅雷家书》……也都成为了现代人家风教育学习的典范。

篇7:家风是什么征文:勤劳的家风

上世纪70年代末,队里让爷爷当饲养员,并划出3亩多田作为饲料田。爷爷和奶奶早出晚归,每天拾牛粪、挑塘泥做土杂肥,种番薯、水稻,还大面积养水葫芦当猪饲料。年底竟养出了四头各重350多斤的大肥猪,还有多栏猪崽出售,引起了广泛关注。各地的专家轮番来到畜牧场参观学习;县农业局还现场召开经验推广会;县广播站派记者来采访,播出了爷爷的先进事迹;大队还奖励他一双高帮雨鞋。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古稀之年的爷爷和奶奶主要自繁自养白鹅。那些年,乡镇广播站常常播出外地客商来收购鸡鹅鸭的广告,爷爷奶奶辛勤劳作、精心喂养,出售了一批又一批大白鹅,给当时经济极其困难的家里带来一股“活水”。民间流传冬鹅能去风湿,因此,冬鹅不仅销量大而且价格高,爷爷奶奶就格外重视对冬鹅的繁殖。由于天气寒冷,为了不让鹅苗夭折,我曾多次看到奶奶寒夜里起床,将鹅苗放在自己怀里取暖……

父亲受爷爷奶奶的影响,骨子里有着勤劳的基因,甚至他的勤劳在地方上出了名。父亲的口头禅是:“人生以勤劳为本。”他读书不多,但从小就在田间干农活,耒耕耙耖,样样是公认的行家里手。

父亲还有一手编竹篮的好手艺。那时我们兄弟四个尚年幼,家里负担重,父亲每天凌晨4点多钟起床,背上母亲为他备好的盒饭和工具,步行到上余塘岭深山采竹料。直到夜里10点多钟,才挑着百余斤竹子回家。十多年间,父亲每天都要来回走五六十里、披星戴月地劳作,可他从来不叹苦叫累。为了多赚点钱,他常常通宵编竹篮。至今我的脑海里仍时常浮现出父亲弯腰编篮的背影。

如今身体健朗的父母仍然耕种着两亩多责任田,种水稻、油菜、玉米、番薯、蔬菜,一年四季劳作不停,养鸡鹅鸭等家禽,土鸡蛋吃不完还有出售。

篇8:【领袖家风】毛泽东同志的家风

2017-01-27聂文婷 罗平汉学习时报

毛泽东的家风,有一个醒目的标签:严。教子严,律己严,持家严。毛泽东严格的家风,为人们称颂,值得我们学习。

严以教子

毛泽东对子女品格修为的要求非常高。他教育子女要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看待自己,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对待他人。1946年1月,毛岸英从苏联回到延安。相别19年的父亲让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脱下洋装,换上布衣,到陕北贫瘠的乡村当农民,拜农民为师。一开始,毛岸英是和毛泽东住在一起的,但不久,毛泽东就让毛岸英搬到中央机关去住。他还问毛岸英:“你吃什么灶?”毛岸英如实地回答:“中灶。”毛泽东一听便生气地责问毛岸英:“你有什么资格吃中灶?你应该跟战士一起吃大灶。”毛泽东如此“苛刻”,就是要让毛岸英“接地气”,让他明白自己就是一个普通人,不能搞特殊。

李讷是毛泽东最小的女儿,毛泽东对她疼爱有加,但也一再告诫她,不要自以为是,不要搞特殊。上大学后,李讷努力过着工农子弟般的生活,住学校,吃食堂,每周六下课才回家。有一次,李讷离校晚,卫士李银桥担心一个女孩子走夜路不安全,便瞒着毛泽东派车去接李讷。毛泽东得知此事后,狠狠地批评了李银桥。李银桥委屈地说:“就是怕不安全。”毛泽东严厉地说:“别人的孩子能自己回家,我的孩子为什么不行?不许用车接,说过就要照办,让她们自己骑车子回来。”

因为从小上干部学校,上了大学的李讷身上还是多多少少有一些干部子女的傲气。后来,当她在学习了《庄子·秋水篇》之后,认识到了自己有自高自大的毛病,应该从根本上改变对己对人的态度,要彻底和同学打成一片。于是,她写信向毛泽东汇报了这一思想动态。毛泽东看后,深为女儿的进步高兴。1963年1月4日,他给李讷回信予以鼓励,这让李讷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无论在政治思想,还是在作风品格方面,都产生了明显的进步。

行动最能体现一个人的修为和品格。因此,毛泽东教育子女:汝是党之子,革命是汝风,要积极投身到革命事业当中。北平解放后,首批进入北平的队伍中就有毛岸英。他和两名扫雷专家带领一个工兵排,承担了排除重要设施、处所的地雷、炸药等重任。这其实是一项危险系数非常高的工作,但毛泽东却没有阻止,因为他明白:作为主席的儿子,毛岸英必须要有为革命不怕牺牲的精神。

也正因为此,当中共中央作出抗美援朝的决定后,在毛泽东的支持与鼓励下,毛岸英立即就提出要参加志愿军。当时,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曾劝说,毛岸英还是不要去朝鲜参战了,因为毛泽东已经在革命战争年代失去了5位亲人。但是,毛泽东却断然拒绝了这一建议。后来,毛岸英的牺牲,让毛泽东万分悲痛。当彭德怀就毛岸英牺牲的经过向毛泽东详细作汇报时,毛泽东听罢,沉默了一会,对彭德怀说:“革命总是要付出代价的。岸英是一位普通战士,为国际共产主义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尽了一个共产党员应尽的责任。”开怀家国事,不言身与家,就是毛泽东严以教子家风的精准概括。

严以律己

毛泽东严以律己,有着严格的做事原则。在原则面前,他是个明白人,沉淀出了铁骨铮铮见清廉的家风。

“人不以规矩则废”。讲规矩,守纪律,是毛泽东在亲情面前的选择。他曾经向要进京的亲友捎过话:我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的主席,不是韶山毛家的主席,家乡亲友要勤耕守法,好自为之。凡会见来北京的亲友,他总要讲他的三条交往原则:恋亲,但不为亲循私;念旧,但不为旧谋利;济亲,但不以公济私。

新中国成立前夕,杨开慧的哥哥杨开智写信给毛泽东,要求到北京工作。这一请求却被毛泽东严词拒绝了。毛泽东在写给杨开智的回信中说:“希望你在湘听候中共湖南省委分配合乎你能力的工作,不要有任何奢望,不要来京。”同时,毛泽东还给当时的长沙市军管会副主任王首道写了一封信:“杨开智等不要来京,在湘按其能力分配适当工作,任何无理要求不应允许。”后来,杨开智也领悟了毛泽东“一切按正常规矩办理”的教诲,根据自己的专长,安心留在了湖南的农业部门工作,直到退休。

湖南毛泽东遗物馆陈列有一封毛泽东回绝外婆家15个人请求照顾的信件,这封请求入学、工作等照顾的书信转交到毛泽东手里,他在信的页眉批示了一行字:“许多人介绍工作,不能办,人们会说话的。”简单的一句“人们会说话的”饱含着毛泽东是“人民的主席”的深情,道出了毛泽东不为“少数亲友谋利”的清廉作风。

毛泽东常常批评教育身边的人,不要因为身份原因,就自以为特殊。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外祖父老家一些姓文的亲戚和朋友,纷纷到北京看望毛泽东。可有些人回到老家后,就以为和主席攀上了关系,在乡亲们面前牛气哄哄,甚至以特殊身份自居,不服从管理。当毛泽东得知此事后,他非常重视,专门给当地政府写了一封信:“文家任何人,都要同乡里的众人一样,服从党与政府的领导,勤耕守法,不应特殊。”

清廉不是亲情之殇,正是因为对家人深深的爱,毛泽东才没有眷顾纯粹的亲情。毛泽东的亲情,不是营私寻亲、沾亲带故的狭隘小爱,而是一种守住公与私分隔线、吃透严与爱辩证法的大爱。他把对家人浓郁的爱化作了严格的要求,用行动告诉他们,奉公守法、遵规守纪是讲亲情义务的基本原则。

严以持家

毛泽东始终把自己看作是人民中普通的一员。在生活中,他不要求任何特殊待遇,终其一生厉行节约,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在这方面,他对儿女的言传身教,不仅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还铸就了新中国“第一家庭”勤俭节约的风气。勤俭节约,是毛泽东严以持家家风的重要表现。

毛泽东是个“恋旧”的人,他的生活用品总是能跟随他很久,即使破旧不堪了,他也不允许工作人员随便丢掉。毛泽东还经常嘱咐工作人员,生活用品需要多少就买多少,不要多买,以免浪费。对于生活用品,他总是利用得“彻彻底底”,因此,毛泽东的生活账中有很多类似修补热水瓶、换锅底、换皮凉鞋底、修理手表等的消费记录。

毛泽东对全家的生活开支控制得非常严格。当时江青的工资不高,家里有生病的毛岸青,还有正在读书的李敏、李讷和侄子毛远新,另外,江青的姐姐也同他们生活在一起,再加上平时有湖南老家来的亲戚来北京看病,交通食宿、看病的费用,都由毛泽东负担。这些开支经常让毛泽东的生活管理员非常为难。后来,李银桥就为毛泽东家制定了一份《首长薪金使用范围、管理办法及计划》。毛泽东在看了这份计划后,认为每天三元的伙食标准太高了。李银桥解释说:“这三块钱中还包括招待客人的费用。”毛泽东听后考虑了半天才同意了这份计划。

在具体的饮食安排上,毛泽东始终奉行简单适合的原则。他很少按照保健医生的安排吃所谓的营养餐。每日三餐,他吃得很普通。只有在生日的时候,毛泽东才会同意多加几个菜,叫上家人和工作人员一起吃顿便饭。能和父亲一起吃顿饭,算是毛泽东的儿女们享有的“特殊待遇”了。要知道,毛泽东家还有一条规矩,就是一般情况下不允许儿女们与他同桌共餐,儿女们平时都是去机关食堂就餐。当然,毛泽东的生日餐并不算是生日宴会。毛泽东非常反感祝寿送礼这样的不良风气,他常说:“庆贺生日不会使人长寿,因此,并无必要庆贺。”

篇9:关于家风的作文:好习惯,好家风

我们中国是公认的“礼仪之邦”,五千年的文化传承至今,早已深深地铭刻在每个国人的心中。从古至今,诸葛亮的《诫子书》、周怡的《勉谕儿辈》、朱子的《治家格言》等等都在民间广为流传,优良家风尽在其中。从“孟母三迁”到“岳母刺字”无不展现着优良的家风。

从小,妈妈就告诉我:“勤俭节约是中国人的美德。”在我还是个牙牙学语的小娃娃时,妈妈就经常在我耳边念李绅的《悯农》给我听,虽然那时我还不会说话,但是听妈妈念久了,我也就记住了。所以,当我一学会说话,就已经能把《悯农》熟练地背出来了,也致使我养成了一个好的习惯。从学会自己吃饭开始,一直到现在,我吃完饭的碗里从不会剩下一粒米饭。不仅如此,我还会监督亲戚家的小朋友们,给他们讲解粮食的来之不易,让他们也成为一个爱惜粮食的孩子。在学习中我也牢记妈妈的教诲。一块橡皮,如果不是不小心弄丢了,我可以用半学期;一个笔袋我可以用两三年……

都说“百善孝为先”,爸爸妈妈的做法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我奶奶已经90岁了,可因为爸妈工作原因,我们不能和奶奶住一起,不能时时照顾她。但只要休息了,爸爸就会把奶奶接过来,给她做好吃的。妈妈经常会坐在奶奶身边给她剪手指甲、脚趾甲,有时候还会给她洗头,还经常带奶奶去理发。我爸爸也很细心哦!开学前几天奶奶生病了,爸爸因为每天要干活,不能整天陪在奶奶身边,他就每天干活回来烧饭,然后再给奶奶送过去,照顾她吃完,自己再回来吃饭。晚上洗完澡去陪奶奶,等早上烧饭给奶奶吃了再回来干活。看着爸爸妈妈这么孝顺,我想:等他们老了,我也会像他们孝顺奶奶一样孝顺他们。

我知道,爸爸妈妈在用他们的行动言传身教,让我养成好的习惯。可我明白,要让行为变成习惯,就得有两个条件:一是你必须高高兴兴地行动,二是你必须坚持。我相信,在爸爸妈妈的教导下,我一定会坚持下去,把好的行为,变成好的习惯,把好的习惯变成好的家风,并且世世代代地传承下去。

作者:陈宏涛

篇10:我的好家风-家风的作文550字

孩子小时候大概一岁多到两岁左右的时候,妈妈就给她开始读《婴儿画报》《花园宝宝》一类的书籍,孩子自己也翻一些撕不坏的认知类的书籍。后来到一些注音类的书籍如《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之类的。到现在基本上可以自由自在的阅读,是一个缓慢和长期的过程,慢慢地质变到量变。

现在我们经常会一起看一套书,比如一起看《哈利。波特》,一起看《棚车少年》,还一起看《纳尼亚》。在看书的过程中我们也会停下来互相探讨,当你没有她看得多的时候而问她时,她会滔滔不绝的给你讲解故事的波澜起伏,在某个关键的部分,时而又故作神秘让你猜来猜去。这也许是在人生的历程中的一种幸福。静静陪伴,静待花开。

现代的社会繁杂而高速的运转,要应付这个复杂多变的环境,无论是学习过程中和生活中都要孩子多读书来充实自己。

从学习上来说,读书是不仅仅是语文的基础,还是整个学习的基础,只有多读书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才能更好的理解和学习各个科目的知识。

生活中,孩子更是可以从书籍中学到做人和做事的道理,给予她们在人生彷徨时的指引,成为他们在生命大海中的灯塔。

篇11:漫谈家风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向来重视家教,而家风家训更是重要。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家的家风,而要说起我的家风首先得从小时候的几事说起。

小时候家里住在镇上供销社的大院子里,那时每家的用水都是靠院子的大井水,水抽到水塔后再在院子里面建几个共用的龙头,记得我刚上幼儿园中班的时候,有一天,几个稍大点的男孩溜进大院里,几个小朋友玩了一会儿觉得很无聊,于是他们发现了几个露天的水龙头,就赶过来放水玩,我听见“哗哗”的流水声,就跑出来看看,原来是小朋友在玩水,我想起妈妈经常告诉我要节约用水,于是我就叫来隔壁比我大两岁的韩翠婷姐姐,我们一道去制止小朋友玩水,由于乡下小男孩调皮,在制止过程中,我的头被一个小朋友用小石头砸破了,小朋友见我头流血了当时也吓呆了。这是,妈妈也过来了,先教育几句小男孩就让他回家了,并赶紧将我送医院包扎,在去医院的路上,妈妈表扬我做的对。

刚上一年级的时候,第一次数学测验,我只考了91分,在班里排在后几名,爸爸拿到试卷后,没有责问我为什么考得这么差,而是教育我偶尔的一次失败并不可怕,并帮我认真地分析了错误的原因。在整个小学阶段,爸爸经常教育我做每事都要认真对待,这其中包括平时的吃饭和走路等,爸爸并不要求我时时学习,而是要求我学习时专心致志;玩时就痛痛快快地玩。言传不如身教,为了帮我养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爸爸放弃了一些娱乐活动,找来一些书籍陪我一起学习。

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一次爸爸的同事来我家做客。我不但没有招呼,还很少说话,后来爸爸教育我,见到长辈要主动招呼,对待客人要热情周到;等这位佰佰再来见到我时,直夸我像变了个人似的。

记得我家刚买房子的那会儿,我和妈妈从乡下赶来,下了中巴车后,为了节省2元钱。妈妈和我没有坐公交车,而是步走3站多路往家赶,当时走得我是又累又渴;但在我路过一座立交桥时,桥上一对母女,为了筹钱看病,顶着烈日在卖唱,妈妈毫不犹豫的拿出了10元钱。

篇12:漫谈家风

家风是一阵清风,抚平我紧蹙的眉头;

家风是一缕阳光,温暖我疲惫的心灵。

如果家风是水,那我就是鱼,虽然我看不见它,但它一直围绕在我的身边,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我的家风是自立,它伴我成长。

“无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很小的时候,爷爷对我很严格,总是不厌其烦地对我说:“人不能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每每听到这句唠叨时,我总会眨巴着眼睛望着爷爷,不明其意。伴随这年龄的增长,在爷爷的教导下我掌握了照顾自己的本领,也明白的爷爷的用心良苦。因为自立的家风,让我告别了依赖。

我的家风是阅读,它伴我成长。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刚识字时,爸爸就让我多读书,所以我最爱做的事就是和爸爸在书房读书。沐浴在暖阳里,捧着书,心里满载着对未来的憧憬。读《绿野仙踪》,我懂得了什么是患难与共,什么是勇往直前;读《简·爱》,我学会了自尊自爱,学会了自强不息;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明白了坚忍不拔、积极乐观的精神……书像石头,铺砌出我的成长路;书是朋友,给我前进的动力;书是灯塔,指引我前进的方向。因为读书的家风,让我品味了人间百态。

我的家风是勤劳,它伴我成长。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太阳还未从地平线升起,天空灰蒙蒙地一片。而奶奶的房间却有了动静。别看奶奶上了年纪,可她依然每天坚持为全家人做早饭。看着她在厨房忙绿麻利的身影,总让我心生敬佩。一段锅碗瓢盆协奏曲后,奶奶仍不感疲惫,又去小区锻炼起了身体。妈妈也经常劝奶奶:“妈!年纪大了,您就在家休息休息吧!”奶奶听了总会笑得一脸祥和:“都忙一辈子啦,习惯喽!”奶奶用她的行为为我诠释了勤劳,用行动教育着我。因为勤劳的家风,我不再懒惰。

良好的家风,就是最优秀的老师。它伴我从懵懂无知走向成熟自立。它亦是我人生的诫尺,衡量着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篇13:漫谈家风

读书 写作 传承书香家风 增加人生厚度

今天我讲述的题目为《读书 写作 传承书香家风 增加人生厚度》,这是一个关于读书和写作的家风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我的同事**1和她的父亲**2。我曾去过**1家中,没有奢华的装修,没有璀璨的射灯,没有琳琅满目的工艺品,进门,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一排大大的书架,朴素大方却又古香古色,诠释着这个家庭的书香氛围。

**2先生,是一位酷爱读书写作的“土”作家。也许是从小耳濡目染,在这位父亲的熏陶下,我的同事**1总给人“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感觉。小时候,她和哥哥若做了错事,惹父亲生气,或调皮捣蛋了,只要拿出书本,父亲的怒气顿时就烟消云散。在这个家里,以读书为荣、为乐的家风,甚至影响到了再下一代。两三岁的宝宝,正是馋电视、馋手机影音的年龄,**1的女儿却能安安静静的一边看图画书一边听母亲讲故事,有时能持续一个多小时,这让她倍感骄傲和自豪。

**1说,在儿时,读书是父亲的梦想。父亲幼时家境极为贫寒,爷爷老早就想让他辍学干活挣公分,后来爷爷实在拿不出学费了,还是二奶奶拿钱供父亲读完高中。在那个一大家子吃不饱饭的年代,读书,成了家里战战兢兢的奢侈。在部队里,写作是父亲的快乐。军队生活对于**2来说是相当幸福的,吃饱穿暖,有领导关心和支持,写作充满了动力和激情。训练再苦再累也不怕,因为,心是充满希望的,在文字里自由徜徉,精神十分满足。

成家立业后,文学是搁浅在生活下的梦想。迫于生活压力,这位父亲白手起家,做起了生意。不是不爱,是在生存面前,文学的梦想空中楼阁。只有在闲暇时候,才能读一读书、动一动笔,偶尔在报纸上发表一些文章,已是心中极大的慰藉。

儿女成家后,写作是重燃的激情,就像压抑已久的熔岩,终于在**2的生命中爆发。经商几十年后,文学的初心不改,没有了生活的压力,这位父亲要把前几十年落下的功课一并补回来。参加文学社团,和文友们一起赏读品评文章,游览大好河山,每天都动笔写作,孜孜不倦,一篇篇文章源源不断。**1说,父亲的生活越加充实,每天都很快乐。

人生几十年,回首一望,如白驹过隙。在**1以为儿时的梦想早就暗淡消失时,花甲之年的父亲再续读书写作初心,让她明白了,哪怕和职业南辕北辙,哪怕人已沧桑,只要自己努力不放弃,总会踏上梦想之路,或快或慢,或早或晚,无关年龄,终将抵及。

我也曾拜读过**2先生的文章。作品乡土气息浓重,多是介绍乡村乡风、回忆世事变迁的内容。每次读来,仿佛都能看到一幅幅大地山川的画卷,闻到泥土的芳香,感受到乡里乡亲的热情。作为非专业人士,我不敢妄评作品质量的高低,但我能明显感受到,他在努力记录着传统的家风、乡风,字里行间透着对正在褪色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叹息。

有人说,没有书的房子,充其量也就是一座钢筋水泥的空架;没有书香的家,总让人觉得少了那么些厚重。通过**1家庭,我看到以读书为荣的好家风会一代代传承下去,永远不会过时。

从上向下看,家是社会的最小细胞;从下往上看,家又是血亲间风雨相依的最大世界。“人必有家,家必有训”,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气质和家风家训,区别在于有的提炼升华了,比如曾国藩的家书,有的没有归纳总结,但也在默默传承。这些累积起来,便形成了中华传统、中华文化。做“好家风”的传承者、实践者、推行者,在浮躁的当下多传播些“正能量”,让中国的传统文化再次焕发光彩是我们每个人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篇14:漫谈家风

我出生在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我的出生也给家人带来了别样的惊喜。不过,除了独一无二的专宠之外,我还受到了严格的家教。

就在上个星期,妈妈拿来了一些新衣服给我试穿,我高兴极了,脱了鞋就往床上爬。穿上了新衣服的我光着脚丫子跑到镜子前臭美得照来照去,鞋也不知道扔哪儿去了。就这样,我光着脚去洗澡,洗完澡后,又光着脚在家里乱跑。在炎热的夏季,光脚对我来说早已是习以为常了。就在这时,一向不怎么说话的老爸发了威:“你的鞋呢!”我吓了一跳,一时不知道怎么回答了,便低着头去找鞋。过了一会儿,妈妈也来了,她气得火冒三丈,大声训斥我:“你找那么久,还不如去读会儿书!小女孩光着脚像什么样子!赶紧去洗脚!”吓得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到柜子里重新拿出一双鞋,穿上之后就去洗脚。就这样,我得出了我家的第一个家风——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漫谈家风】相关文章:

漫谈石油09-20

漫谈美感09-11

文稿写作漫谈04-09

盥洗礼仪漫谈04-22

当代设计漫谈04-29

课堂提问漫谈05-06

漫谈小学阅读教学05-24

漫谈信用卡05-27

冒菜加盟漫谈04-08

古代书信漫谈范文05-26

上一篇:市场调查报告的格式、内容及如何写市场调查报告下一篇:市政公用局年度三民活动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