盥洗礼仪漫谈

2024-04-22

盥洗礼仪漫谈(通用8篇)

篇1:盥洗礼仪漫谈

古代盥洗礼仪漫谈

盥洗,是每个人日常起居最先要做的功课。其实,早在西周时期,我们的祖先便已形成了这一习惯。《礼记?内则》云:“鸡初鸣,咸盥漱。”这说明古人已有早起盥洗、漱口的卫生习惯。那时,筷子还没有被广泛使用,就餐时,人们往往共用一个盛饭器,以手抓饭,所以饭前也需要洗手。除此之外,盥洗还是古代仪礼之一,用水使身体洁净,以示对神对人的恭敬。那么,古人是怎样盥洗的呢?又有哪些细节值得后人借鉴呢?

古汉语“盥洗”一词,所指的范围较广,主要是指洗脸和净手,与我们今天使用的词义相近。不过,古人把盥洗用具归在礼器一类,故具有相应的仪礼性质。这一点,又与我们现在的生活习惯有着很大的不同。

从“盥”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我们便可大致知道古人是怎样洗手的。那时洗手的器皿主要有两件,且是配套使用的:一件是?F,用来往手上浇水;一件是盘,用来承接洗手时洒下来的水。先秦时期,?F和盘多以青铜制作,十分精美,这在先秦乃至秦汉的墓葬中常有发现。?F最早出现于西周中期,流行于西周晚期和春秋时期,其形制有点类似于现在的瓢,底部常铸有三足或四足。青铜器中的盘最早出现于商代早期,到战国时才逐渐消失。

段玉裁的《说文》中引用了《左传》中的“奉?F沃盥”:“沃者,自上浇之;盥者,手受之而下流于盘。”说明?F是古代盥洗时浇水的用具,如同今人用瓢或勺浇水洗手时下面也用盆接水一样。那时的盘,使用方式与今天的洗脸盆不同,人们并非在盘中直接洗手,而是用活水洗手。古代没有自来水,人们便用?F之类的器皿从上向下浇水,洗后的水便留在盘子内。

也许有人会觉得这样麻烦,何不直接把水倒在盆里,让大家共用一盆洗手。其实,古人不这么做是有科学道理的。洗手本是为了清洁卫生,以避免病从口入,如果大家都在一只盆里洗手,那么每个人手上的细菌都被洗到水里去了,难免造成“交叉感染”,岂不是失去了洗手的意义?现在还有不少家庭仍有共用一盆水洗手洗脸的不良习惯,看似节约用水,却增加了病从口入的概率,这一点真应该向古人学习。

古人的盥洗之所以比现在要繁缛,很大程度上,与其具有相应的仪礼性质有关。《周礼?春官?郁人》曰:“凡?F事沃盥。”孙诒让正义:“沃盥者,谓行礼时必澡手,使人奉?F盛水以浇沃之,而下以盘承其弃水也。”“奉?F沃盥”,是手持?F和盘侍候的意思,即给盥洗者浇水、接水。古时凡遇祭祀或宴饮,都要先行沃盥之礼,要由专人负责奉?F奉盘。《周礼?夏官》载,小臣受王之命,“大祭祀,朝觐,沃王盥”。诸侯在行祭祀仪式或朝觐时,得有“小臣”专门奉?F洗手。

一般人家接待宾客,则由主人为客人奉?F和盘。《礼记?内则》曰:“进盥,少者奉盘,长者奉水,请沃盥,盥卒授巾。”所谓“少者奉盘,长者奉水”,即在主人家,要由父亲为客人执?F注水,其子则在旁奉盘接水。客人洗完了手,主人还要用双手递上一条擦手巾。其实,“奉?F沃盥”并不限于祭祀或宴请,就是在平日,作为一种礼节,家中小辈对长辈也是如此,如子女每天早晨送水给父母盥洗,就是分内之事。今天,这一古老遗风还有留存,如一些地方家中宴请宾客时,主人也??为客人餐后送水递巾。

古代讲究师道尊严,为人弟子需尽弟子之礼。《管子?弟子职》曰:“少者(弟子)之事,夜寐早作。摄衣共盥,先生乃作,沃盥彻盥。”这就是要求做弟子的晚睡早起,趁先生还未醒时,就提着衣衫,轻手轻脚地用?F把洗脸水送到房内。“共盥”就是“供盥”,等到先生起来,弟子奉?F给先生盥洗,洗完后,还要把盥洗用具一一收拾好。

周代婚礼是华夏婚礼的原型,其中就包括了盥礼。新婚之时须行沃盥之礼,让新人入席前净手洁面,有强调婚姻洁净的意味。《仪礼?士昏礼》中是这样记载的:“嫡入室,媵御沃盥交。”意思就是女方陪嫁带来的仆人,要在新郎、新娘结婚进入洞房时,为他们奉?F沃盥。所谓“沃盥交”,即为新人行新婚沃盥之礼。

古人非常注重沃盥之礼,一旦失礼,有可能会造成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中就记载了一个与此相关的故事:“晋公子过秦,秦伯纳女五人,怀赢与焉。奉?F沃盥,既而挥之。怒,曰:‘秦晋,匹也,何以卑我?’公子惧,降服而囚。”当年,秦穆公把五个女子送给流亡的重耳作姬妾,秦穆公的女儿怀赢也在其中。怀赢原先嫁给晋怀公(重耳之侄),此次又改嫁重耳。有一天,怀赢捧着盛水的器具让重耳洗手,重耳洗完以湿手挥她。这可能是贵族公子的随意之举,但怀赢却认为是鄙视自己,因而加以指责。重耳此时正有求于秦国帮他回晋国夺取政权,岂敢得罪怀赢?于是,只得脱去衣服并把自己关起来表示谢罪。沃盥本是一种礼仪,重耳随意以湿手挥人是非礼。怀赢指出后,重耳能及时改过,体现了他作为一个政治家的机敏和度量。

据《仪礼》等文献记载,古人在饮食方面也有讲究清洁的礼俗。每逢举行饮酒礼,主人向宾客敬酒前要先行“沃盥”,即洗手并洗爵(酒器),这是敬酒礼仪中的一个重要程序,需当面进行。《仪礼?乡射礼》曰:“主人坐取爵,兴,适洗南面。坐奠爵于篚下盥洗。”郑玄注:“盥手又洗爵,致洁敬也。”洗手洗爵,作为古代仪礼形式之一,是用水使手及酒器洁净,以示恭敬。

另外,先秦虽有了筷子,但还只是在特定的场合才使用,如《礼记?曲礼上》所言,“羹之有菜者用?k”。孔颖达疏:“以其菜交横,非?k不可。”?k,即后来的木筷子。羹中有菜,用筷子取食;如果无菜,筷子就派不上用场。因为当时人吃饭主要还是用手抓,不用筷子和勺子等辅助工具,所以《礼记?曲礼上》又曰:“共饭不泽手。”郑玄注:“泽谓?瞪?也。”孔颖达疏:“古之礼,饭不用箸,但用手,既与人共饭,手宜洁净,不得临食始?瞪?手乃食,恐为人秽也。”“泽手”,即“?瞪?手”,意两手相揉搓也。宴会上有此小动作的人,不仅不雅观,而且有手脏之嫌,如与客人坐在一起,当然是一种失礼的行为了。

【小档案】

姓 名:黄玉莹

学 校:湖南省隆回县第二中学153班

性 格:活泼善良,有时候大大咧咧,有时候也很细心,在陌生人面前会比较腼腆。

兴趣爱好:写作、唱歌、演讲、打羽毛球、听音乐、看英语电影

一篇好文章是能直击人心的。它首先要打动自己,才能打动别人。不论是表达一种观点、诉说一个故事或是讲一个道理,都要源于生活。一篇文章若只是靠那些华丽的辞藻堆积起来,是进不了人心里去的。

写作很重要的一点是阅历,有些事你不去经历是无法写出来的。老师曾对我说:“一个人不去历练是说不出话来的,许多人能写出动人的文章,全在于他们看过了风景,见到了在生活里开出的花。”

篇2:盥洗礼仪漫谈

先说男士:

西服在穿戴上有很多讲究,如西服所要搭配的领带、衬衫、袜子、鞋子等,都要搭配适宜,否则看起来就会显得不伦不类。西服外套的第一原则是合肩、合身,标准是衣长刚好到臀部下缘,或差不多到手自然下垂后大拇指尖端的位置。袖长则要到手掌虎口处,这样当手举起时才不会显得袖子过短。最适宜的宽度是当西服扣起时,西服与腹部之间可以容下一个拳头。

西服的颜色最好以深色为主,如深蓝色、铁灰色、藏青色,既符合职场的礼节,也足以应付各种场合的需要。黑色西服虽然也符合国际礼仪的需求,但往往是在婚丧仪式上穿着。浅色的西服如浅灰色、米色等属于休闲式的风格,可以依照不同场合来调整。 西裤的选择应以款式简单、中性色(如棕色、黑、白等)等色彩为主,稍胖的人,应避免穿裤腰打褶的款式,而瘦人则最好选裤腰打褶的款式使自己“胖”起来。西裤裤脚应该是马蹄U形,也就是前盖脚中央,后至鞋跟中央的长度。

领带是男性穿着中最亮眼的部分,纯丝的领带比较高级,纱、混纺、针织、羊毛等材质也是不错的选择。有规则性图案(如格子、条纹等)的领带适合正式场合佩带,不规则图案(如花卉、几何图形等)的领带适合非正式场合佩带。

鞋子是一个男子品位的象征,挑选鞋子时可选造型简单、质感好的即可。较常见也较易搭配的皮鞋是黑色或棕色的,有鞋带的皮鞋适合最正式的社交场合,至于浅色皮鞋则属于休闲皮鞋。

然后是女士:

①女子着西服,比较正规的场合,宜穿成套西装以示庄重;比较随便的场合,则西装与不同质地、颜色的裙子、裤子搭配更显潇洒、亲切。

②与其它女时装追求宽松或紧身的着装效果不同,西装十分强调合体,过小了显得拘谨、局促;过大了则松垮、呆板,毫无风度。

③要讲究服饰搭配效果。不打领带时,可选择领口带有花边点缀或飘带领的衬衫;内穿素色羊毛衫时,还可在领口或西装驳头上配戴精巧的水钻饰件。

④不能因为内衣好看就将领子层层叠叠地翻出来;穿西装时鞋袜、包袋要配套,要有主题,不凌乱。

男士西装纽扣的讲究

西装纽扣有装饰功能,扣发大有讲究:男士西装最常见的款式是一粒扣子,两粒扣子和三粒扣子,双排西装纽扣在任何正式场合都应扣上,否则给人以轻浮不稳重之感。

单排扣西装如有两粒扣子,扣顶端一颗;三粒扣的,扣顶端前两颗。当然,单排西装也可以不扣,衣襟敞开,也能给人轻松,潇洒之感。

对于男士西装外套,扣与不扣,怎么扣,很多商务人士都有不同的认识和争议,国内大多数形象礼仪书籍也都没有这一细节加以描述。其实,从十七世纪后开始,历史悠久的西装从面料到款式再到搭配,都经历了无数次的变革。

站时系扣

男士在站立的时候,请养成把西装扣好的习惯。因为这样您在讲话或比手势的时候,西装才不会随着您的肢体乱跑,整体线条看起来更显干净利落。

如果西装只有一粒扣子,请直接扣好;单排两粒扣的西装,只扣上面一颗扣子就行了;如果是单排三粒扣的西装,可以只扣中间那一颗,也可以扣上面的第一颗与第二颗扣子。

如果是双排扣西装,请扣上“内扣”对应的外扣即可。按照约定俗成的习惯,最下面的那粒是不扣上的,除非去礼拜或者上法庭这样极其严肃的场合。

坐时解扣

一般来讲,若男士的西装太合身,当他没有解开西装扣就坐下时,整件西装外套就会被撑向两旁,不仅会在腹部出现横向紧绷的皱褶,也会令肢体无法自由伸展,动作显得局促和紧张。

依照目前国际西装着装礼仪,男士坐下时,必须解开西装扣,如此西装才能随着身体的弧度,自然服帖地顺势而下,线条看起来比较流畅,也不会有束缚的感觉,也才能舒适自在地坐在位子上。

当然,西服上有扣与不扣讲究的纽扣并非只是前襟上的几粒。别忘了西服袖口还有四粒纽扣呢,部分西装这四粒纽扣是直接钉上去的假纽扣,但是真正上佳的定制西服,最前端的两粒纽扣是真的,是可以解开的。

所以建议各位男士,平时可多做西装解扣系扣的练习。无论解扣还是系扣,都不能低头看着西装要以非流畅,自然的手势来进行,并请记得“由下往上”依序解扣,而系扣时则要由“由上往下”依序扣起。

篇3:礼仪漫谈之(一):馈赠礼仪

一位女士,在伦敦留学,曾在一家公司打工。老板对她很好,在很短地时间内给她加了几次薪。一日,老板生病住院,这位女士打算去医院看望病人,于是她在花店买了一束红玫瑰花。结果,老板见到她的时候,先是高兴,转而不悦。后来她才知道,许多国家认为红玫瑰是情人间的礼物,是表示爱情的,把一支红玫瑰送给自己的爱人或者恋人,可以表示浓浓的爱意。但如果把它送给一位普通关系的异性朋友,就有问题了。

那么,究竟该如何送礼呢?这就涉及到馈赠礼仪的若干问题。

一、原则问题

一般情况下,在馈赠送礼应掌握以下原则:

一是突要出礼品的纪念性。送礼是表示尊敬、友好的一种方式,礼品重纪念重情谊不重价值。纪念性是指礼品要与一定的人、事、环境有关系,让受礼人见物思人忆事。所以选择礼品应和送礼时的事件、人物有关,要有一定的寓意。例如:2002年2月美国总统布什访华,时值中国农历马年,国家主席江泽民把一个与原物同样大小、青铜镀金的“马踏飞燕”仿制品作为礼物送给布什总统。马年送“马”是中国人表示吉利的做法;“马踏飞燕”是古代中国东汉时期的奇思妙想,有1800多年的历史了,它表达的是快捷的意思。笔者认为通过这件礼品表达了中国希望更快地发展中美关系的美好愿望。这件礼品就很有纪念性。

二是礼品要体现民族性。有句话说:“越是民族的东西,就越是世界的”。每个民族、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特点。“物以稀为贵”,在送礼时这个“贵”是珍贵,不是价值贵。

三是礼品要有针对性。所谓“宝剑赠侠士,红粉赠佳人”,送礼—定要看对象。不论是国际交流,还是国内交往,是正式活动还是私人应酬,交往对象因国家、民族不同,年龄、性别、职业、兴趣各异,选择时,务必要根据不同的对象选择不同的礼品,满足不同的需要。礼品不在价值高,而在受礼人喜爱。人有不同的品性和喜好,送礼要让受礼人喜爱、乐于接受,就要针对不同人的品性和喜好。在选择礼品时,要尽可能了解受礼人的性格、爱好、修养与品位,尽量把礼品送到受礼人心坎儿上。送礼主要不是考虑金钱,而是尽量让礼品起到增进友好关系的作用。针对性的另一方面是礼品要因事而异,即在不同情况下,向受礼人赠送不同的礼品,比如,出席家宴时,宜向女主人赠送鲜花、土特产和工艺品,或是向主人的孩子赠送糖果、玩具。探视病人,向对方赠送鲜花、水果、书刊、CD为好,对旅游者,赠送有中国文化或民族地方特色的物品等等。

四是要重视礼品的文化差异性。不同民族国家有不同的文化传统,也就有不同的文化禁忌。一件礼品在中国是受欢迎的,在其他国家可能就是忌讳的。

二、两个细节

从细节方面,送礼之前要至少要考虑两个问题。

第一,赠礼对象的特点及爱好。首先,要根据双方不同的关系选礼品。选择赠送的礼品时,要区分是公务交往,还是私人应酬;是亲朋还是老友;是同性还是异性;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是商务往来还是文化交流,等等,不同的关系要选择不同的礼品。前面提到的那位女秘书对这一点显然是考虑不够的。其次,要根据对方的兴趣爱好,投其所好。选择礼品,要站在受赠者的立场上,为受赠者考虑。如果礼品适合受赠者的兴趣和爱好,它的作用就会倍增。否则摘不好会成为包袱,留之无用,弃之可惜,让人头疼。其三,要根据不同的目的选择礼品。是用于迎接客人,还是告别远行;是慰问看望,还是祝贺感谢;是节假良辰,还是婚丧喜庆,等等。目的不同,用途不同,选择的礼品也大不相同。比如,看望生病住院的病人,带一些滋补品可以表示慰问和关心,而如果带其去祝贺年轻人过生日则不可思议了。

第二,个人经济承受能力。所谓“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送礼是为了表达一种情感。人们是通过赠送礼品来表达对对方的情谊和尊重。送礼不是为满足某个人的欲望,也不是为了显示本人的富有,而是为了表达祝贺、感谢、慰问、友好的情感,真正好的礼品不是用价格可以衡量的,送礼的心意是重于礼品本身价值的。因此,在选择礼品时,不必只着眼于礼品的价值,更要着眼于礼品所代表的情感和心意。反之,送礼过重,会给受礼者带来心理压力。

三、禁忌问题

送礼的禁忌问题时常为人们所忽视,因此有必要提一提。礼品选择不当是馈赠礼品的最大禁忌。礼品的选择要考虑到各国的历史、文化、风俗和习惯的影响,再加上社会与宗教的压力,特别是一些国家、个人和民俗的禁忌。至少要注意三点:

第一,要尊重由于风俗习惯、民族差异和宗教信仰等形成的禁忌。选择礼品不要凭自己的“想当然”办事,要自觉地、有意识地避开对方的礼品禁忌,注意礼品的品种、色彩、图案、形状、数日和包装等。比如说,在我国是绝不能把一台崭新的钟送给老年人的;不能送给基督教徒一尊佛像,就算那是古玩也是不妥的。

第二,要尊重个人的禁忌。每个人由于经历、兴趣和习惯的不同,可能形成个人的禁忌,选择礼品时,也要注意了解受礼对象的个人忌讳。例如,一位著名教授(男士)到穆斯林民族聚集地讲学,当地少数民族的朋友热情好客,在送别时送给汉族教授一顶绿帽子,绿色是穆斯林民族最喜欢的颜色。这显然是不合适的。作为汉族教授,对“绿帽子”显然是有所禁忌的。

篇4:漫谈少先队礼仪

自1958年担任少先队辅导员以来,张杏云投入红领巾事业已近六十载,退休之后的他依旧身体力行地为少先队事业而奔忙:他担任全国少先队工作学会上虞地方组的课题牵头人,使上虞市少先队科研水平持续提高;他办起了“传帮带培训班”,建立起“张杏云星星火炬策划工作室”,致力于培训年轻辅导员的工作;他去省内外各地为辅导员讲课,编著的《少先队工作ABC》一书,成为了新辅导员上岗培训的教程;他被《少先队活动》杂志聘为特邀活动指导,自2006年起连续在杂志上撰写“红领巾小贴士”专栏,至今已经整整10年……

如今,古稀之年的他依旧笔耕不辍,凝练多年理论总结和实验探索的心血,完成《少先队礼仪教育规范百问》一书的手稿,幸福地践行着自己的人生诺言——“我的生命属于红领巾事业”。

什么是礼仪?百度上解释说: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从字面上解释,就是:礼,礼节;仪,仪表、仪式。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系主任金正昆教授说:礼由心生。又说,礼的意思是尊重。礼者,敬人也!既要尊重别人,更要尊重自己。仪,就是恰到好处地向别人表示尊重的形式。

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因此,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孔老夫子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以礼治国,以礼服人,打造谦谦君子之国。可见礼仪之重要。

我们说,礼仪是塑造形象的重要手段。在社会活动中,交谈讲究礼仪,可以变得文明;举止讲究礼仪,可以变得高雅;穿着讲究礼仪,可以变得大方;行为讲究礼仪,可以变得美好……只要讲究礼仪,事情都会做得恰到好处。总之,一个人讲究礼仪,就可以变得充满魅力。

对个人来说是如此,那么对于中国少年儿童的群众组织——中国少年先锋队来说,也应该有符合文明规范的礼仪,这就是少先队礼仪。

少先队礼仪是少先队文化的外表,它赋予了少先队文化绮丽的风采,展示出少先队组织的魅力。

习近平总书记最近指出:“少先队要坚持开展组织教育、自主教育、实践活动,更好为少年儿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把广大少年儿童团结好、教育好、带领好。” 而“少先队礼仪”就是为少先队组织教育服务的。利用少先队礼仪教育,感染少先队员的心灵,是少先队进行组织教育特有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它具有思想性、感染性和伴随性的特征,使美育与少先队组织教育相结合,从而陶冶少先队员的组织观念,激励少先队员的光荣感、归属感和责任感。

纵观众多的群团组织,没有一个能像少先队组织这样有如此丰富多彩的礼仪内容和形式。少先队既有少先队员在学校、家庭以及社会上必须掌握的礼仪,更有少先队特有的礼仪。少先队的特有礼仪主要包括:少先队的组织礼仪,如敬队礼、唱队歌、执队旗、戴红领巾、佩小干部标志、呼号、宣誓及队容、队风、队纪等;少先队活动中的礼节与仪式,如大、中、小队队会仪式,重大节日、纪念日大、中队组织集会列队仪式,少先队检阅仪式,升国旗仪式,新队员入队仪式,少先队员离队仪式,少先队队干部就职仪式,辅导员受聘仪式等;少先队的礼仪队伍,如鼓号队、礼仪队、小小国旗班、少年先锋岗等。

少先队礼仪通过营造特有的、庄严而神圣的集体氛围,使少年儿童受到感染和熏陶。激昂雄壮的队歌、催人奋进的鼓号、星星火炬的队旗、坚定洪亮的呼号,无不震撼着队员的心扉,陶冶着队员的情操。少先队礼仪使队员们形象地认识到少先队是一支有组织、有纪律、有理想、有着光荣传统的队伍,从而增强作为一名少先队员的自豪感和光荣感,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少先队礼仪体现的教育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完美统一,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能感染队员的心灵,使之升华为一种高尚的情操。

少先队的礼仪,符合少年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为队员们所喜爱。每一件少先队礼仪用品、每一种少先队礼节、每一项仪式程序,都具有教育意义,少先队辅导员要努力实施规范的少先队礼仪,充分发挥少先队礼仪的教育作用。

少先队礼仪,它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使用少先队标志性用品;二是实施少先队专用礼节;三是举行少先队队会(活动)仪式。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实施少先队礼仪呢?

第一,要按规定,有依据,规范少先队礼仪。

我们的党委托共青团直接领导少先队。团中央历来重视少先队礼仪,早在1950年4月23日至27日,青年团中央在北京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少年儿童工作干部大会”上,颁布了中国少年儿童队队旗、队歌、队员标志——红领巾、队礼、誓词及口号等,并解释了它们的含义。中国少年儿童队的队旗:红色象征革命胜利,五角星代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火炬象征光明。红领巾是队员的标志,它代表红旗的一角。少年儿童行队礼,右手高举过头顶,表示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五个手指表示五爱,与国际少年先锋队队礼相同。队礼行法是,右手五指并紧,经过胸前,自下至上,停在额前,超过头顶一寸半。中国少年儿童队的呼号:“准备着:为建设祖国的事业,为实现毛主席的伟大理想而奋斗!”回答:“时刻准备着!”誓词是:“我是中国少年儿童队队员。我在队旗下宣誓。我决心遵守队章,参加活动,在共产党和青年团的领导下,做一个好队员。我一定好好学习,好好工作,好好劳动。准备着,为建设祖国,为实现毛主席的伟大理想贡献出一切力量!”队歌由郭沫若作词、马思聪作曲。在这以后,随着《中国少年先锋队队章》的颁布,少代会的召开,多次对少先队礼仪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在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出版的书刊中,有关少先队礼仪的阐述,更是传达了权威的声音。如1962年,团中央少年儿童部在筹备第五次全国少先队工作会议期间编写、1963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少年先锋队工作问答》;1984年7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少先队工作手册》;2005年6月由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少年先锋队大全》,都继承了以往少先队礼仪的规定,并有一些新的发展。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少先队员身心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一些地方的少先队组织从实际出发对少先队的礼仪用品,做了许多有益探索,对完善队组织用品体系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也有个别地方在少先队用品的制作和使用中存在着质量不高、式样不一、价格不合理、使用不规范等问题。因此,为了进一步规范少先队组织用品的制作和使用,更好地发挥组织用品的教育作用,全国少工委组织专家、少先队工作者,认真研究历史上团中央的相关规定,广泛听取团队工作者、少先队辅导员、少先队员的意见,在此基础上起草了《关于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旗、队徽和红领巾、队干部标志制作和使用的若干规定》,《规定》报团中央书记处审定后,全国少工委于2005年11月28日发出“关于印发《关于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旗、队徽和红领巾、队干部标志制作和使用的若干规定》的通知(中少发〔2005〕20号)”,要求各地认真贯彻执行,逐步规范组织用品的制作和使用,促进少先队事业的发展。

《规定》对队旗、队徽、红领巾、队干部标志的规格、制作要求、如何使用和适用范围作了详尽的阐述,是我们规范实施少先队礼仪的依据。在团中央、全国少工委没有新的有关少先队礼仪的精神之前,我们都应该按照上述的规定实施少先队礼仪。

第二,我们要搞调查,找样板,充实少先队礼仪。

团中央、少工委的规定和有关著作,对少先队礼仪的用品、礼节和集会仪式有严格的要求和具体的规定,使我们在实施少先队礼仪时,有据可查,有章可循。但是,我们在实际中还是会遇到一些细节问题不能统一,那该如何办呢?

1991年,我受浙江省少工委的委托,试办“全国优秀辅导员传、帮、带年轻辅导员培训班”,我与来自全省各地的辅导员一起学习少先队知识、实践各种少先队队会仪式、开展多种少先队活动。就在实践“升国旗”仪式时,辅导员提出了一个问题:升国旗时奏国歌,那么,国旗该在何时开始上升呢?具体来说,就是国旗是在国歌乐曲响起时就上升,还是待国歌乐曲的前奏完了后才上升呢?这下可把我问住了!因为我不知道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又不能瞎说一通,只能留下一个遗憾了。培训班结束后,我就想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从北京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中找到,天安门广场的升旗是代表我们国家的,应该可以成为我们学习的样板。刚巧,一个多月后,我去中央团校参加学习,其间,我起了一个大早,来到了天安门广场观看庄严的升国旗仪式,在深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也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国歌乐曲一响,国旗就开始冉冉上升!当时,还有一个问题出现在了我的脑海中:天安门广场升国旗时,国歌乐曲一共奏了三遍,这又是为什么呢?原来,天安门广场的旗杆高有30米,如果要在一遍国歌的45秒时间里把国旗升上杆顶,那岂不是要飞快地上升,而不是冉冉地上升了?但是,每一遍国歌用时45秒,三遍应该是135秒,而它只有127秒,又是为什么呢?原来后两遍的国歌都没有前奏部分,经查阅资料我才知道,这127秒是太阳在地平线上露头到整个太阳跃出地平线所用的时间,正好印证了国旗是同太阳一起升起的。通过对天安门广场升旗过程的调查了解,我对升旗仪式的具体操作有了比较清晰的概念。

第三,我们要挖内涵,析意义,明确少先队礼仪。

前段时间,大家对少先队仪式中的呼号程序如何操作产生了分歧,有的说领呼者应该面向队旗,带领队员呼号;有的说,领呼者应该面向少先队员云云。这一点在有关文件中虽没有提及,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对呼号的意义、内容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的做法。呼号是领呼者与少先队员的互动行为。少先队的呼号体现了我们队组织的政治方向和党对我们的要求,也充分表达了少先队员的理想和决心。前一句“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指明了少先队的理想和目标,后一句“时刻准备着!”是回答,表达了少先队员为实现崇高理想而努力奋斗的坚定决心与行动。少先队呼号是一个简明而深刻的号召。由此可见,领呼者是应该面向少先队员的。领呼者应该是辅导员、党团组织的代表,或对党对祖国对人民做出突出贡献的、深受队员爱戴的人,而不能由少先队干部、少先队员领呼。又如,有些少先队组织在队会仪式的三级报告时,队长会说“请辅导员批准我们开始活动”之类的话,其实这也是不正确的,因为少先队员是少先队组织的主人,主人要开展活动,干嘛要辅导员同意、批准啊?辅导员是少先队员亲密的朋友和指导者,因此,我们可以说,请辅导员给予指导或邀请辅导员参加队活动等话语。

第四,我们要抓改革,促创新,丰富少先队礼仪。

对于少先队礼仪的用品,我认为是不能搞改革创新的,否则就会出“五条杠”之类的荒唐事。但是在少先队各种仪式的程序、细节方面,我们却可以尝试各种方法,使少先队礼仪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浙江省上虞实验小学有一次在烈士墓前举行新队员入队仪式,辅导员李正火别出心裁地把一百多条红领巾放在纪念碑前的草地上,拼搭成一条巨大的红领巾图案,每位新队员都从那条巨型红领巾上取下一条,系挂在脖子上,让队员们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后来在专家的启发下,把红领巾图案改成了红旗的图案,形象地诠释了“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的含义。在入队仪式方面的创新比比皆是,如新队员入队宣誓,老队员一起重温誓词;入队地点选在军营、车间、田头……又如升国旗仪式上的国旗下讲话,突破单纯演讲的模式,采用朗诵、表演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增强了教育效果;把担任升旗手作为一种表彰手段,让应该受到表彰的队员或准备号召大家学习的榜样担任升旗手,实行“光荣升旗手”制度,也是让人耳目一新的创新之举;有的学校在入队仪式的顺序上做了一点更动,把“唱队歌”放在“戴红领巾”之后,使新队员能与大家一起高唱队歌,我认为也是一种创新的尝试。

篇5:盥洗礼仪漫谈

马保奉

《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07月20日 第 06 版)

涉外宴请,经常采用中西餐结合或中餐西吃的办法,这就使宴会服务工作更加复杂,要求更高。

摆台

中餐用筷子,西餐用刀叉。我国对外宴请,如在大会堂为来访国宾举行国宴,既上中餐,也上西餐,因此餐桌上既摆放刀叉,也摆放筷子。因为,如果送上一道牛排,用筷子夹食,会很不方便。同样,如果是片好的烤鸭,客人宜用筷子将葱段、黄瓜条和甜面酱等夹在薄饼内,卷起来食用。

中西餐结合宴会的摆台方式是,餐盘在座位正前方;盘前横放甜食叉或匙;餐盘左放叉,右放刀(数量与菜之道数一致),叉尖向上,刀口朝盘,便于先外后里,顺序取用;汤匙亦放在右边,即沙拉刀之内;面包盘在左手前方,其右旁为黄油碟及黄油刀;餐盘右前方是水杯或啤酒杯,其后依次是红、白葡萄酒杯(现下宴会上一般只供这两种酒)。中餐使用的筷子,则在食盘右侧,筷子应配筷套,并搭在筷架上。

宴会开始前5分钟,可端上菜单中规定的冷盘,斟上酒类,但饮料,如水或啤酒等,须待客人落座,征得同意后,才可斟上。

餐巾

通常折叠成型,平放在餐盘上或塞在水杯内。餐巾主要作用是防止食物、油渍掉落,弄脏衣服。宴会开始,有时服务员会按西餐规矩,帮助客人将餐巾铺在腿上;在北京,不少人习惯将餐巾一角压在食盘下,耷拉下来遮住双膝。餐巾不可用来擦脸、擤鼻涕,更不可用餐巾擦餐具(对主人来说,这是很失礼行为。如餐具不洁,可要求撤换),但可用餐巾的一角,抹一抹有油渍的嘴角。主人拿起餐巾,是用餐的开始。进餐时因事离开座位,将餐巾搭在椅背或扶手上,表示还会回来,而将餐巾放在餐桌上,就是退席的表示,因而服务员会将你使用过的餐具收走。

热毛巾

中餐特有。有的热毛巾还洒香水,故称香巾。热湿毛巾盛放在瓷碟或小竹篮中,供客人就餐中擦手用。由于餐桌上摆放东西多,为保证每人都有毛巾,可考虑将两块毛巾并列摆在一起。更讲究的场合,会上两次热毛巾,即落座后,送上第一道热毛巾,用于擦脸、擦手;宴会结束,再次送上毛巾,则是用来擦嘴,不可擦脸、擦汗。

水盂

宴席上手持食品,如龙虾、田鸡等,需配水盂,内盛清水,可能漂有花瓣。客人食用上述食品后,手指上沾有油渍,可在盂中轻轻涮一下手指,用餐巾擦干。不可在盂内洗手、洗脸。水盂放在食盘右前方。

布菜

菜序是:冷盘-汤-热菜-甜食-水果。服务员布菜,先客人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先主要客人,后其他客人。如一桌仅一名服务员,也可从主人右侧的客人开始,依次按顺时针方向布菜。上菜时,应处于客人左侧,以左手托盘,右手布菜。一道菜吃完,可问客人:“是否需要再添一点?”

客人食毕,用过的餐盘、刀叉需从客人右侧及时撤下。撤餐具前,一定要注意客人是否已经吃完,其标志是,刀叉已经并拢,平放在餐盘上。如个别客人忽视这项礼节,影响下一道菜进度,服务员可向前提醒:是否需添加已经吃过的那道菜?如得到否定回答,就可再问,可否撤换新盘?

斟酒

我们常讲“满杯敬人”,其实在酒会上,不讲究将酒杯斟得过满。一般认为,烈性酒酒杯小,斟至八成为好,葡萄酒斟至五成为宜。酒杯太满,与人干杯,固然豪爽,但是少了文雅;而酒太少,又会显得寒酸、没有诚意。

斟酒顺序是,先客人后主人,先女士后男士。与布菜不同的是,服务员斟酒应在客人右侧进行,上身微前倾,左手下垂,右手持瓶,露出酒瓶上商标。为卫生起见,瓶口不碰酒杯口,还应避免酒水撒在瓶外。

祝酒讲话时,应有一名服务员端酒侍立主人身后。讲话毕,将酒递上,以备主人为大家干杯。当主人离席敬酒时,服务员也需持酒跟随主人,不时续酒。在宴会中,客人杯中酒水剩下少于1/3时,应及时补充。

篇6:漫谈西方礼仪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关键词:中西方,礼仪,影响,融合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内容。我国从古至今都是一个礼仪之邦,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中国流传下来的传统礼仪包括尊老敬贤、仪表适宜、礼貌待人、容仪有整等,他们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我们作为中国人应该有的品质。由于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们遵守着各不相同的礼仪。西方礼仪就与中国礼仪有着鲜明的区别。例如,在迎接远方来客时,我们常以“你一路上辛苦啦!”表示慰问,而在西方大多会说“你旅途愉快吗?”等令人愉快的语气表达。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跨国交际日益增多,西方礼仪对我国日常生活的影响也日益增大。分别从以下方面进行表述。

一、语言交流

1.表示礼貌的方式。在现代社会,使用礼貌用语,对他人态度和蔼,举止适度,彬彬有礼,尊重他人已成为日常的行为规范。而古代那种跪拜式的请安,显然已不符合社会的发展。而此时随着与国际的交流的增多,全球化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多的英语口语也被普遍采用了进来。比如,越来越多的人见面打招呼的用语从“你好”“好啊”变成了“hi”“hello”等。

2.礼节的改变。现代礼节的改变包括:介绍的礼节、握手的礼节、打招呼的礼节、拥抱的礼节、亲吻的礼节、举手的礼节、脱帽的礼节、致意的礼节、使用名片的礼节、使用电话的礼节、约会的礼节、聚会的礼节、舞会的礼节、宴会的礼节等等都不同程度的收到了西方礼仪的影响,有的像握手、拥抱、电话、名片等都是直接从西方引进过来的。我认为,人们见面礼节的改变,代表人们接受新事物的进程在改变,代表的我国的发展水平的提高。

3.语言文字的发展。西方社会对我国的影响最明显的实例,可以说就是文字了。首先英语在中国教育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地角色,学好英语成为了机会每个中国学生的必修课。另外许多术语、专有名词均是来自洋文。随着国际化大发展的潮流下,国际标准语言文字将会越来越多的别引进,并将于我国的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一种独特的语言魅力。

二、用餐

提到用餐方面,不得不提是西餐在我国的引进。在吃西餐的时候,用餐时要坐正,弯腰,低头,用嘴凑上去吃都被认为是很不礼貌,不提倡大肆的饮酒。西餐的饮食习惯也在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如分菜、上汤、进酒等方式也因合理卫生的食法被引入中餐礼仪中。现代较为流行的中餐宴饮礼仪是在继续传统与参考国外礼仪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座次借西方宴会以右为上的法则,第一主宾就坐于主人右侧,第二主宾在主人左侧或第一主宾右侧,变通处理,斟酒上菜由宾客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酒斟八分,不可过满。上菜顺序依然保持传统,先冷后热。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单份菜或配菜席点和小吃先宾后主,上全鸡、全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头尾朝向正主位。中西餐饮食文化的交流,使得餐饮礼仪更加科学合理。

现在中国饮食市场上洋快餐业已经占了很大的比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和接受这些外来食品。麦当劳几乎代表了一种文化时尚,成为美国文化在餐饮领域的标志。与此同时,法国的贵族文化,英国的绅士文化也随着饮食而涌入中国。随着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不仅带来了蛋糕、面包、鸡尾酒等西式菜点,也带来了西方一些先进的制作工艺和饮食方法。这/

2些都为我国饮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婚宴庆典

婚礼是人生最重要的礼仪之一,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国家,一直深受重视。而我国纯古式婚礼却不再受人们的欢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要求婚礼既有西方婚礼的元素又有中国传统婚礼文化因素,中西结合的方式已成为婚礼一种潮流。

西方婚礼一般在教堂举行,新郎西装革履,新娘着婚纱,手拿有鲜花,在第三方证婚人在场的情况下,由牧师主持婚礼,相互许下爱的承诺,并交换戒指。而在中国西式婚礼被加入了中国独有的特色。现代中国婚礼中很重要的一环就是会拍摄婚纱照。另外喜酒宴会举办得十分盛大,邀请双方的亲戚朋友前来参加。既满足了当代中国年轻人的口味,又将传统婚礼喜热闹的场面发挥到极致。

四、着装

当今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已退出历史舞台。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美国的牛仔裤也曾经风靡中国,直至现在牛仔系列在服装行业仍占有一定市场。

另外,西方礼仪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也是不容小觑得。政治方面,民主制度在我国的不断完善;经济方面,92年以来吸收西方的市场经济,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方面,各种西方节日在中国的流行,如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等等。

另一方面,对于礼仪文化,无论所在文化氛围和形成环境如何,都有他的互通性的一面。要想有一个很好地礼仪,就要明白其精髓。其一要从内心去关心他人的需要和情感,真诚与人和善。其二要优雅得体,使自己的衣着和举止尽可能让人喜欢。第三要多为他人考虑,付出总有回报,礼仪也如此。

结语:当今国际上通行的礼仪是西方礼仪。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不仅仅是西方的实力强大,深层的原因在于西方人价值观的统一,在于西方人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刻觉悟。对照我们现在的中国社会状况,我们与西方的差距还是明显的。在发展我国国民经济的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对国际化礼仪的培养。

篇7:盥洗礼仪漫谈

反思中提高

——谈趣味盥洗

东营市垦利县第三实验幼儿园

作为一线教师,组织孩子们一日生活实在是再正常不过了,看到淄博市实验幼儿园王翠霞园长的《生活环节中幼儿的学习与发展》讲座,内心充满了感动和震撼。

通过观看视频,聆听讲座,我真实感受到了幼儿园里无小事。进一步认识了生活环节中幼儿学习和发展的意义。作为幼儿教师,应正确认识和把握一日生活环节中蕴含的学习机会,将生活环节作为全面生长幼儿生活能力、促进幼儿生命成长的教育环节进行组织。更要丰富促进生活环节中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教育策略,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形成终生受益的生活能力和文明的生活方式。

华师大李季湄教授在解读《指南》时指出,追求幼儿当下生活的质量,为幼儿未来的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已经成为世界幼儿教育的共同价值取向。坚持理论与现场有机融合,环节内容与教育方法有机融合,视频学习中既有直观有趣的案例实录,如入园好时光、趣味盥洗、温馨进餐、科学喝水、轻松如厕、甜蜜午睡、幸福离园,又有精练提升的策略指导,如说做一体学技能、“暗示——引导”养规则、讨论辨析分是非,更有生活活动群的精彩展示,让我一一明晰了一日生活活动的组织规范、核心价值和组织要点。

反思一日生活中的盥洗环节,洗手环节是再简单不过的了。“来,女孩先来洗手,男孩排队。把手洗干净,在水池里甩甩手”,相信这是大家最熟悉常用的组织用语吧。然而,学习了今天的视频讲座,我不禁感叹,简单的洗手竟蕴含这么多的教育契机。从视频讲座中,我了解到“活动群”的概念。活动群,就是根据目标指向不同,把几个小活动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具有复合功能的活动群。从不同的侧面共同来完成复杂的教育目标。趣味盥洗分解为挽袖口、开关水龙头、搓泡泡、擦小手四小步,朗朗上口的儿歌,步骤清晰的流程图,轻松有趣的小妙招,幼儿在积极参与中,学习并掌握了洗手的有趣方法,同时也体验到盥洗带来的舒适和愉悦。

《挽袖口》小袖子呀爬高山,一爬爬到胳膊中间,袖子高高露手腕,洗洗小手真方便。将挽袖口比作爬高山,激发孩子的兴趣,做好洗手前的准备。挽好袖口,准备洗手,当然要开水龙头,智慧的老师设计了水流不大不小的红线标记,水既不会太大溅出来,也不会太小冲不干净,生活点滴中渗透节约用水的环保理念。《开关水龙头》轻轻打开水龙头,哗啦哗啦水儿流,我用线儿拴住你,节约用水记心头。怎样洗的才算干净呢?细致入微,浅显易懂的儿歌告诉你。《搓泡泡》 手心搓搓,手背搓搓,指缝搓搓,拇指搓搓,指尖搓搓,别忘了,手腕也要搓一搓,泡泡白白多又多。仔细搓洗小手后,水龙头下冲一冲。当然不要忘了擦擦手哦!《擦小手》小毛巾,手中拿,先擦小手心,再擦小手背,手腕、胳膊最后擦,再把毛巾送回家。全方位擦拭小手,不忘进行习惯养成教育,进行物品归位整理,将毛巾挂回自己的毛巾架。

篇8:礼仪漫谈之二:接待礼仪(上)

一、接待原则

初次来访的客人,对组织的第一印象是从他首先看到的人和物上得到的;经常来往的客人,在一次次的业务交往中建立起对组织的印象。因此,作为组织的会客室、办公室就成为公司的“窗口”,接待人员的形象就成为公司的活“广告”。接待礼仪包罗万象,但并非杂乱无章,具体地说,应该掌握接待礼仪的原则:一是要节俭务实。即在接待工作中,以务实为本,不搞形式主义,不铺张浪费,不摆阔,不务虚,简化接待礼仪。二是与人方便。接待礼仪中的与人方便的原则就是要求秘书人员在接待工作中时刻牢记“主随客变”这一根本要求,要想对方之所想,急对方之所急,尽自己的一切可能满足对方合乎情理的正当需求。只有遵守这两项原则,在从事接待工作时,才能圆满地完成接待任务。

二、迎接礼仪

迎来送往,是社会交往接待活动中最基本的形式和重要环节,是表达主人情谊、体现礼貌素养的重要方面。在工作往来中,对于如约而来的客人,特别是贵宾或远道而来的客人,表示热情、友好的最佳方式,就是指派专人出面,提前到达双方约定的或者是适当的地点,恭候客人的到来。对前来访问、洽谈业务、参加会议的外国、外地客人,应首先了解对方到达的车次、航班,安排与客人身份、职务相当的人员前去迎接。

(一)迎候礼仪

在人声嘈杂的迎候地点迎接素不相识的客人时,务必确认客人的身份,通常有四种方法可行。第一,使用接站牌。可事先准备好一块牌子,上书“热烈欢迎某某同志”或“某单位接待处”,尽量不要用白纸黑字,让人感到晦气。第二,悬挂欢迎横幅。在迎接重要客人或众多客人时,这种方法最适用。通常,欢迎条幅应以黑色毛笔字书写于红纸上并端庄地悬挂于醒目处。第三,佩带身份胸卡。这是指迎宾人员在迎宾现场所采用的,以供客人确认本人身份的一种标志性胸卡。其内容主要为本人姓名、工作单位、所在部门及现任职务等。可别在左胸前,或戴在脖子上。第四,自我介绍。这四种方法可以交叉使用。

接到客人后,应向客人施礼、致意,要做到以下四点:热情握手——主动寒暄——自我介绍——有问必答。

(二)乘车礼仪

乘车要注意四个方面的礼仪规范。一要提前准备。迎接客人应提前为客人准备好交通工具,不要等客人到了才匆匆忙忙准备交通工具,那样会因让客人久等而误事。二要服务周到。客人所带箱包、行李,要主动代为提拎,但不要代背女客随身小提包。客人有托运的物品,应主动代为办理领取手续。三要注意座次排列。以轿车为例,座次的常规一般是右座高于左座,后排高于前排。目前在国内公务接待中最为常见的双排五人座轿车,车上座次的尊卑自高而低依次为:后排右座,后排左座,后排中座,前排副驾驶座。在公务活动中,尤其是在公务接待中,轿车上的前排副驾驶座通常被称为“随员座”。按惯例,此座应由陪同、秘书、译员、警卫或助手就座,而不宜请客人在此就座。惟独在主人亲自驾驶轿车时,客人坐在副驾驶座上与主人“平起平坐”,才是合乎礼仪的。主人亲自驾车,客人只有一人,应坐在主人旁边。若同坐多人,中途坐前座的客人下车后,在后面坐的客人应改坐前座,此项礼节最易疏忽。在一般情况下,双排五人座轿车上的后排中座左右挨夹,坐在那里很不舒服,因此不宜请客人就座于此。四要注意乘车姿势。上车时最好客人从右侧门上车,主人从左侧门上车,避免从客人座前穿过。女士登车不要一只脚先踏入车内,也不要爬进车里。需先站在座位边上,把身体降低,让臀部坐到位子上,再将双腿一起收进车里,双膝一定保持合并的姿势。

三、引导礼仪

在引导方面要注意引导者的身份、引导中的顺序和引导时的提示。

在一般情况下,负责引导来宾的人,多为接待单位的接待人员、礼宾人员、专门负责此事者,或是接待方内部来宾对口部门的办公室人员、秘书人员。

在引导来宾时,具体到顺序问题上主要会遇到下列五种情况。其一,主客并排行进。在主客双方并排行进时,引导者应主动在外侧行走,而请客人行走于内侧。若三人并行时,通常中间的位次最高,内侧的位次居次,外侧的位次最低。其二,主客单行行进。在不宜并行时,一定要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单行行进。在单行行进时,循例应由引导者行走在前,而使客人行走于其后,以便由前者为后者带路。其三,出入房门。在出入房门时,引导者须主动替来宾开门或关门。此刻,引导者可先行一步,推开或拉开房门,待客人首先通过,随之再轻掩房门,赶上来宾。其四,出入电梯。出入无人控制的电梯时,引导者须先入后出,以操纵电梯。出入有人控制的电梯时,引导者则应后入后出,这样做主要是为了表示对客人的礼貌。其五,出入轿车。如果引导者与客人同车出行,主客不同车时,一般应为引导者座车在前,客人座车居后;主客同车时,则大都讲究引导者后登车、先下车,客人先登车,后下车。

上一篇:读希特勒自传有感下一篇:教师培训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