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设计漫谈

2024-04-29

当代设计漫谈(共9篇)

篇1:当代设计漫谈

湖南商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当代设计漫谈讲座

2012年12月23日星期日晚上7:00整,湖南商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在岭南校区101教室开展了主题为“当代设计漫谈”的讲座。本次讲座由梁梅教授主持,设计艺术学院的学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讲座伊始,梁梅教授作了简单的自我介绍并向在场的同学们问好。首先王教授结合PPT为我们简要介绍了当代设计的整体趋势,以朴实诙谐的语言讲说设计的初衷。她讲到,设计的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

其次,梁梅教授就PPT把老外设计与中国设计做了对比,点评了当代中国人的设计作品,指出,设计的本质来自我表现的动机,落脚点侧重于社会多数人,也就是普世价值。梁教授同时要求我们当代设计者要有理想主义精神,让设计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最后,梁教授客观公正的陈述了中国设计面临的问题,批判了过于形式主义和豪华的设计理念。

在此次的讲座中,同学们深刻的意识到,当代设计的重要性以及自己奋斗的方向。设计对整个民族甚至世界审美观的提升,对社会未来发展的推动都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撰稿人:周佳倩

2012年12月23日

篇2:当代设计漫谈

从总体上看,二十世纪以来特别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以当代哲学观点为背景,大致可以概括出八种哲学观点。

一、普遍规律说

这种学说认为,各门科学只是研究世界的特殊领域,并提供关于这些领域的特殊规律,而哲学则以整个世界为研究对象,并提供关于整个世界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

这种哲学观具有深远的哲学背景,在哲学的发展史上,古希腊哲学寻求最高原因的基本原理,德国古典哲学寻求全部知识的基础和提供一切科学的逻辑,这些都是对这种普遍规律的追求。从深层本质来看,这种普遍规律说的哲学观,深刻体现了人类思维的根基。人的思维是千变万化的,人们在思考现实问题的同时,总是力图在深刻的层次上把握其内在统一规律,思考思维是人类独有的特性,这种特性敦促人们去追求能解释世界上一切现象以及关于这些现象的一切知识的统一规律,思维的这种追求以理论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构成了古往今来追寻普遍规律的哲学。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思维方式的两个人。人的思维方式的产生是经历长时间并且在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这种不可回避的问题导致了不同的认识水平,在对规律的探索当中就会有不同的结论。因此,规律不应该只有一个,不同的轨迹要有不同的方式,千篇一律的规律不能叫普遍规律。

二、认识论说

这种哲学观点认为,哲学的研究对象不是整个世界,而是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关于对整个世界的认识不是通过对整个世界的研究来获得的,而是以辩证法、认识论、逻辑学三者统一的方式来实现。

这种认识论说的哲学观,也具有深厚的哲学史背景。人们通常把西方哲学的发展史概括为古代的本体论哲学、近代的认识论哲学和现代的语言哲学,并把近代哲学的变革称作认识论的转向。在哲学还没有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提出问题的时候,只能是直接地思考这个世界,并试图直接揭示世界的普遍规律,当哲学家开始反思认识这个世界的方式的时候,就出现了所谓的认识论转向,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出发提出问题,去寻求两者所服从的同一规律,并把这个规律作为真正的普遍规律。也就是说,哲学对规律的认识,必须以对人类认识的反省为前提,哲学不能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就不能回答世界的普遍规律问题。

三、语言分析说

它作为近代哲学认识论转向的合乎逻辑的后果,哲学从反思认识这个世界的方式,而转向注意表达这种认识的媒介,从而出现了语言分析说的哲学观。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是要求哲学家在建立关于世界的理论之前,必须先有关于反省人类认识的理论,现代哲学的语言转向则要求哲学家在建立关于人类认识及其所表达的世界的理论之前,必须有语言的理论,没有语言学的认识论和本体论为无效。在语言分析学看来,传统哲学家的根本弊病,在于他们企图穿过语言而达到对世界的认识。语言分析学的这种哲学观,存在着重大缺陷。他过分注重于技巧,而低估了理论的重要性。结果,他不是把语言升高到哲学的高度,而是把哲学降低到逻辑性语言的层面。真正的思想,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思考,更是一种境界。如果说把这种看得见摸不着的东西用机械的死板的语言和文字来进行描述和表达,那将失去思想本身的意义。

四、存在意义说

这种学说认为哲学的使命不是对语言的逻辑分析或澄清科学命题的意义,而是寻求人类存在的意义。这种哲学观的理论渊源一直可以追

述到最古老的哲学。古希腊哲学名言“认识你自己”就是这个意思,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是这样解释的,他认为,从人类意识最初萌发时起,我们就发现一种对生活的向内观察伴随着并补充着那种外向观察。人类的文化越往后发展,这种观察就变的更加显著。人的天生的好奇心,慢慢的开始改变了他的方向。我们几乎可以在人的文化生活的一切形式中看到这种过程,在对宇宙的最早的神话学解释中,我们总是可以发现一个原始的人类学与一个原始的宇宙学并肩而立,世界的起源问题与人类的起源问题难分难解的交织在一起,宗教的出现并没有消除这种解释,相反,它保存了神话学的宇宙学和人类学而他们以新的形态和新的深度,同样,这种原则也适用于哲学思想的一般进程。在希腊哲学中,无论是米利都学派、毕达哥拉斯派、埃利亚派,还是赫拉克利特,他们总是确信,不先研究人的秘密而去洞察自然的秘密是根本不可能的。存在主义哲学认为人的存在具有区别其他一切存在的独特性,人以外的任何一种存在都是本质先于存在,而人的存在则是存在先于本质。美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他的哲学观中提出,人是一种不断需求的动物,除短暂的时间外,极少达到完全满足的状态,一个欲望满足后,往往会迅速的被另一个欲望所占领。人几乎整个一生都在希望着什么,因而也发生了一切。这是一种人存在所必须的状态。每一个人从动机出发,经过需求的满足形成不同的人格,在这个过程中,发挥内心的潜能和价值,从而使人性达到一定境界,成为一个实现自我存在的价值。这是贯穿人整个一生的特点。因而,人的存在的意义贯穿了各种主客观因素,人的存在意义和存在价值不仅仅在于人的起源,中外历史神话当中有很多故事讲述了人类的产生,但这只是表面上的意义,神话的目的是在告诉我们人存在的意义。

五、精神境界说

中国传统哲学精神致力于弘扬哲学对人生境界的意义的探索。这种哲学观被称为精神境界说。

在中国众多哲学流派中,儒家哲学思想认为透过这些人类自身由内而外不断工夫修养,可以达至儒家理想的社会政治体制与文化理想。道家哲学则直接从天道运行的原理侧面切入,开展了以自然义、中性义为主的道的哲学。中国佛教认为我法无,佛法本身也是不拘自性的缘合物。墨家思想主张应从一般百姓的立场上谈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巨害的重要性及其方法。而这种兴利除害的理论预设即为其著名的兼爱思想,提出了爱无差等的理想命题。在法家思想里,世界就是国家,国家就是帝王的国家,世界的太平就要靠帝王的权威统治与法律的普遍奉行,才能可大可远。

现代哲学家贺麟先生以优美的文字精辟的概括了这种精神境界说的哲学观,他说:“哲学是一种学养。哲学的探究是一种以学术培养品格,以真理指导行为的努力。哲学之真与艺术之美、道德之善同是一种文化、一种价值、一种精神活动,一种使人生高清而有意义所不可缺的要素。”他还特别指出:“真正伟大的哲学并不是智巧的卖弄,而乃是精神上的粗茶淡饭。真正伟大的哲学家,其伟大出即在于能道出人心之所同然,能启发人的灵性,提醒人的潜伏意识。所以哲学若果要是有生命的话,是应该与大众见面的;大众要过有意义的生活的话,也应该设法与哲学亲近的。”

六、文化批判说

批判是人类特有的活动方式,也是哲学最根本的特性。这种强悍的世界观点,在理论预设方面则有其承袭自道家对道的理性思考,认为自然界与人没有亲疏关系,只有其无意志的自然法则,而人也不能改变任何天道运行的规律,因此试图以天道影响人事的一切作为都是迷信,都是应该被打倒的对象,只有靠人为自身的努力才有可能发展人类福祉。这种朴素的宇宙自然观,为其重视现实的统治者之

权威与利益的君主专制言论,塑造了良好的理论基石。从哲学发展史上看,哲学的批判在近代的认识论转向和现代的语言转向中,发生了重大变化。近代的哲学批判集中的体现了理性的批判,即对人类的理性的批判反思,现代的哲学批判在西方哲学中主要表现为文化的批判。批判的哲学观点,从对人欲望理性的批判出发,进一步发展到人性的集合体—文化的批判,其性质和目的都是一样的。文化与哲学相融相生,都是由人的思想和精神产生的,当然也包含人的欲望。人类本性决定了,人的欲望不可消除。我们在对这种欲望的无休止的批判中,循环反复,这种过程促进了哲学思想的进步,但我们距离无懈可击的思想境界还是遥遥无期的。

七、文化样式说

一个比较通俗的比喻,认为哲学不是思想王国的王后,而是思想共和国的公民,即哲学只是一种文化样式,而不是其他文化样式的基础。这种文化样式的哲学说,是以否定哲学的表象主义、基础主义和本质主义的出发点的。

作为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的文化样式说,其突出特征就是消解人们对哲学的通常理解:所谓反表象主义,就是消解主题与客体的二元对立,也就是消解哲学所追求的思想的客观性;所谓反本质主义,就是消解现象与本质的逻辑二元对立,也就消解哲学所追求的超验的本体;所谓反中心主义,就是消解中心与边缘结构的二元对立,也就消解哲学所追求的全体的自由性;所谓反根源主义,就是消解本原与派生的二元对立,也就是消解哲学所追求的事物的规律性;所谓反基础主义,就是消解深层与表层的文化二元对立,也就是消解哲学所追求的全部知识的基础,即消解罗帝所说的知识分类表或自然等级秩序对哲学的诱惑。这样,哲学就变成了与其他文化样式平起平坐的一种文化样式,它的使命就是沟通各种文化样式之间的对话。

八、实践论说

在把现代西方哲学称作语言转向的同时,人们常把马克思的哲学称作实践转向,并以实践的观点去理解和解释全部的哲学问题。这种哲学观被称作实践论说。这种实践论的哲学观,既是哲学发展史上的空前的革命性变革,也为我们合理的理解和解释现代哲学中的各种各样的哲学观,提供了最主要的理论基础。

哲学不是凌驾于科学之上的科学的科学,也不是裁判人的各种文化样式的学科的帝国主义,而是人类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因此,只有从人类的实践存在方式出发去理解人类把握世界的各种方式及其相互关系,才有可能真正理解哲学。

有人说过,哲学晦涩难懂,近乎愚昧,像国际象棋一样不实用。西塞罗说过,再也没有比在哲学家的著作中看到的东西更为荒诞的了。很可悲,他们忽略了非常关键的东西。我们的一生大部分时光都在无聊、犹豫中度过的,我们与自己内心和外界环境的纷乱作着散漫的斗争,但我们只要有一种信念,只要能够剖析自己的灵魂,就会发现我们身上存在着支撑我们活下去的精神追求。我们要在整体上把握哲学的意义,要在有生之年认清生活的真相,以永恒的观点看待永恒的事物,微笑面对命运,泰然面对死亡,我们必须成为完整的人,协调各自欲望,互相配合,达成一个共同的准则。热爱智慧,朴素、独立、豁达、充满信心。哲学也许不会带来财富,却能赐予我们自由。就像德国诗人诺瓦利斯所说的:哲学就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到处去寻找家园。

参考文献:

篇3:当代设计漫谈

视觉艺术的形式, 一般来说是色彩、造型和纹饰的三者组合。陶瓷艺术是由釉色、造型和纹饰三部分构成的。其中瓷器的釉色又不同于其它视觉形式中的色彩, 其特殊的呈色方式和独特的色彩肌理效果, 构成了瓷釉色彩艺术特有的语言形式。作品《希望》的创作思路来源于宋代陶瓷的艺术表现形式:刻划花与厚釉的施釉的表现方法, 但其表现形式不拘泥于传统技法, 现代图案设计的形式美与造型完美的结合赋予了作品当代艺术的人文价值与时代性。我也在通过作品倾诉自己的内心情感, 一直追求设计的原创性、文学性与情感性以及自己独特的设计语言与艺术表现符号。作品的时代设计性、文学性和情感性是我艺术的永恒生命力。作品《希望》主题设计元素翟麦花花型阳光简洁具有现代设计的形式美感, 通过层次穿插具有强烈的生命力顽强生长的翟麦花整体形式美感十足, 层次节奏感生动逼真也折射出了作品的主题:顽强、执著、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作品基调敦厚、简洁、浑然一体, 造型、纹饰与釉色相铺相成, 相得益彰。浑厚、凝重深沉的艺术风格使作品主题显得更加沉重深远。作品更加淡雅高洁设计性、文学性与情感性使作品价值上升到文学高度。这也是我一直所追求的, 我希望我的艺术像文学和音乐一样的自由飞翔, 触动欣赏着的内心超越其物质的表现形式在时空中生生不息。艺术是没有界线的是一种情感的共享, 一种生命感悟的共享与碰撞。像音乐、文学一样触动所有的听众与读者, 在心中久久的回荡触动你那久违的感动。其实一个艺术作品和文学作品在真正宣泄完作者的情感之后就会回到生活本身。如以伤痕文学为代表人物罗中立的《父亲》还是朱自清的《背影》都是对父亲的一种理解, 当欣赏者真正被感染以后回到生活本身教会我们的是如何理解与对待我们的父亲, 珍视我们的亲情, 这也许就是艺术作品的精神价值。

现代陶瓷刻划花装饰是利用传统陶瓷技法来传达当代陶瓷艺术设计思维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 是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科学化融合的成功突破。现代刻划花装饰图案装饰设计的图案体材更加多样如:郁金香、翟麦花、向日葵、莲蓬等等, 形式风格更加具有时代的设计感和文学性。作品突破传统体材融入吉祥寓意的形式之美, 现代刻划花作品形式更加新颖, 体材的选取打破了传统的绘画题材具有现代时代寓意的吉祥花卉作为创作主题。作品的主体形象折射出了中西方艺术的交融, 这种交融不仅仅是作品形式的交融, 也是一种艺术精神的互通。它的表现手法不简单的停留在写实的手法之上而是运用了变形、夸张、组合等手法, 赋予了现代图案装饰的时代生命力。从构图与器型的结合方面也更加具有设计的时代特色, 开光、切割与多种表现手法合用的多种手法融会贯通, 刻划花成为了现代陶瓷设计表现中的一种独特语言形式。它注重刻划花卉的内在精神风貌与造型和装饰设计的结合, 其中刻划花装饰将高温色釉糅合于刻划花装饰之中丰富了其表现力, 突破了传统刻划花装饰色彩单调的格局。刻划花装饰和造型设计的结合可以说是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一种独辟蹊径的完美融合, 现代刻划图案装饰设计不仅停留在艺术瓷的表现之中, 刻划花装饰设计与造型设计的结合科学的运用到了环境陶瓷之中推动了陶瓷艺术实用化、生活化与民族化的发展。艺术源于生活并提炼了人们生活中的生活风貌与情感意识展现了人们的精神追求与美好愿望, 反过来更该服务于人们的生活为其提供精神支柱与文化需求。正如吴冠中先生所说的:“个人的坎坷与成果, 系于祖国的命运。‘探索’割不断民族的传统;‘叛逆’是生存的挣扎, 传统的发扬。‘吃的是草, 挤的是奶。’草, 是长在祖国土地上的草, 奶也应属于民族和人民。”

参考文献

[1]马骋著.《瓷绘丹青》.上海大学出版社.

[2]田自秉著.《中国工艺美术史 (第三版) 》.东方出版中心.

篇4:当代哲学观漫谈

关键词:哲学观;漫谈

哲学需要理解,但不能是自我封闭的冥思苦想,不能是固执己见的自我认同,对哲学的理解要以广阔的哲学视野为背景,要以开阔的哲学意识为基础,加强对各种各样的哲学观的比较和鉴别,从而深化对哲学的认识。

从总体上看,二十世纪以来特别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以当代哲学观点为背景,大致可以概括出八种哲学观点。

一、普遍规律说

这种学说认为,各门科学只是研究世界的特殊领域,并提供关于这些领域的特殊规律,而哲学则以整个世界为研究对象,并提供关于整个世界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

这种哲学观具有深远的哲学背景,在哲学的发展史上,古希腊哲学寻求最高原因的基本原理,德国古典哲学寻求全部知识的基础和提供一切科学的逻辑,这些都是对这种普遍规律的追求。从深层本质来看,这种普遍规律说的哲学观,深刻体现了人类思维的根基。人的思维是千变万化的,人们在思考现实问题的同时,总是力图在深刻的层次上把握其内在统一规律,思考思维是人类独有的特性,这种特性敦促人们去追求能解释世界上一切现象以及关于这些现象的一切知识的统一规律,思维的这种追求以理论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构成了古往今来追寻普遍规律的哲学。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思维方式的两个人。人的思维方式的产生是经历长时间并且在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这种不可回避的问题导致了不同的认识水平,在对规律的探索当中就会有不同的结论。因此,规律不应该只有一个,不同的轨迹要有不同的方式,千篇一律的规律不能叫普遍规律。

二、认识论说

这种哲学观点认为,哲学的研究对象不是整个世界,而是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关于对整个世界的认识不是通过对整个世界的研究来获得的,而是以辩证法、认识论、逻辑学三者统一的方式来实现。

这种认识论说的哲学观,也具有深厚的哲学史背景。人们通常把西方哲学的发展史概括为古代的本体论哲学、近代的认识论哲学和现代的语言哲学,并把近代哲学的变革称作认识论的转向。在哲学还没有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提出问题的时候,只能是直接地思考这个世界,并试图直接揭示世界的普遍规律,当哲学家开始反思认识这个世界的方式的时候,就出现了所谓的认识论转向,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出发提出问题,去寻求两者所服从的同一规律,并把这个规律作为真正的普遍规律。也就是说,哲学对规律的认识,必须以对人类认识的反省为前提,哲学不能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就不能回答世界的普遍规律问题。

三、语言分析说

它作为近代哲学认识论转向的合乎逻辑的后果,哲学从反思认识这个世界的方式,而转向注意表达这种认识的媒介,从而出现了语言分析说的哲学观。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是要求哲学家在建立关于世界的理论之前,必须先有关于反省人类认识的理论,现代哲学的语言转向则要求哲学家在建立关于人类认识及其所表达的世界的理论之前,必须有语言的理论,没有语言学的认识论和本体论为无效。在语言分析学看来,传统哲学家的根本弊病,在于他们企图穿过语言而达到对世界的认识。语言分析学的这种哲学观,存在着重大缺陷。他过分注重于技巧,而低估了理论的重要性。结果,他不是把语言升高到哲学的高度,而是把哲学降低到逻辑性语言的层面。真正的思想,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思考,更是一种境界。如果说把这种看得见摸不着的东西用机械的死板的语言和文字来进行描述和表达,那将失去思想本身的意义。

四、存在意义说

这种学说认为哲学的使命不是对语言的逻辑分析或澄清科学命题的意义,而是寻求人类存在的意义。这种哲学观的理论渊源一直可以追述到最古老的哲学。古希腊哲学名言“认识你自己”就是这个意思,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是这样解释的,他认为,从人类意识最初萌发时起,我们就发现一种对生活的向内观察伴随着并补充着那种外向观察。人类的文化越往后发展,这种观察就变的更加显著。人的天生的好奇心,慢慢的开始改变了他的方向。我们几乎可以在人的文化生活的一切形式中看到这种过程,在对宇宙的最早的神话学解释中,我们总是可以发现一个原始的人类学与一个原始的宇宙学并肩而立,世界的起源问题与人类的起源问题难分难解的交织在一起,宗教的出现并没有消除这种解释,相反,它保存了神话学的宇宙学和人类学而他们以新的形态和新的深度,同样,这种原则也适用于哲学思想的一般进程。在希腊哲学中,无论是米利都学派、毕达哥拉斯派、埃利亚派,还是赫拉克利特,他们总是确信,不先研究人的秘密而去洞察自然的秘密是根本不可能的。存在主义哲学认为人的存在具有区别其他一切存在的独特性,人以外的任何一种存在都是本质先于存在,而人的存在则是存在先于本质。美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他的哲学观中提出,人是一种不断需求的动物,除短暂的时间外,极少达到完全满足的状态,一个欲望满足后,往往会迅速的被另一个欲望所占领。人几乎整个一生都在希望着什么,因而也发生了一切。这是一种人存在所必须的状态。每一个人从动机出发,经过需求的满足形成不同的人格,在这个过程中,发挥内心的潜能和价值,从而使人性达到一定境界,成为一个实现自我存在的价值。这是贯穿人整个一生的特点。因而,人的存在的意义贯穿了各种主客观因素,人的存在意义和存在价值不仅仅在于人的起源,中外历史神话当中有很多故事讲述了人类的产生,但这只是表面上的意义,神话的目的是在告诉我们人存在的意义。

五、精神境界说

中国传统哲学精神致力于弘扬哲学对人生境界的意义的探索。这种哲学观被称为精神境界说。

在中国众多哲学流派中,儒家哲学思想认为透过这些人类自身由内而外不断工夫修养,可以达至儒家理想的社会政治体制与文化理想。道家哲学则直接从天道运行的原理侧面切入,开展了以自然义、中性义为主的道的哲学。中国佛教认为我法无,佛法本身也是不拘自性的缘合物。墨家思想主张应从一般百姓的立场上谈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巨害的重要性及其方法。而这种兴利除害的理论预设即为其著名的兼爱思想,提出了爱无差等的理想命题。在法家思想里,世界就是国家,国家就是帝王的国家,世界的太平就要靠帝王的权威统治与法律的普遍奉行,才能可大可远。

现代哲学家贺麟先生以优美的文字精辟的概括了这种精神境界说的哲学观,他说:“哲学是一种学养。哲学的探究是一种以学术培养品格,以真理指导行为的努力。哲学之真与艺术之美、道德之善同是一种文化、一种价值、一种精神活动,一种使人生高清而有意义所不可缺的要素。”他还特别指出:“真正伟大的哲学并不是智巧的卖弄,而乃是精神上的粗茶淡饭。真正伟大的哲学家,其伟大出即在于能道出人心之所同然,能启发人的灵性,提醒人的潜伏意识。所以哲学若果要是有生命的话,是应该与大众见面的;大众要过有意义的生活的话,也应该设法与哲学亲近的。”

六、文化批判说

批判是人类特有的活动方式,也是哲学最根本的特性。这种强悍的世界观点,在理论预设方面则有其承袭自道家对道的理性思考,认为自然界与人没有亲疏关系,只有其无意志的自然法则,而人也不能改变任何天道运行的规律,因此试图以天道影响人事的一切作为都是迷信,都是应该被打倒的对象,只有靠人为自身的努力才有可能发展人类福祉。这种朴素的宇宙自然观,为其重视现实的统治者之权威与利益的君主专制言论,塑造了良好的理论基石。从哲学发展史上看,哲学的批判在近代的认识论转向和现代的语言转向中,发生了重大变化。近代的哲学批判集中的体现了理性的批判,即对人类的理性的批判反思,现代的哲学批判在西方哲学中主要表现为文化的批判。批判的哲学观点,从对人欲望理性的批判出发,进一步发展到人性的集合体—文化的批判,其性质和目的都是一样的。文化与哲学相融相生,都是由人的思想和精神产生的,当然也包含人的欲望。人类本性决定了,人的欲望不可消除。我们在对这种欲望的无休止的批判中,循环反复,这种过程促进了哲学思想的进步,但我们距离无懈可击的思想境界还是遥遥无期的。

七、文化样式说

一个比较通俗的比喻,认为哲学不是思想王国的王后,而是思想共和国的公民,即哲学只是一种文化样式,而不是其他文化样式的基础。这种文化样式的哲学说,是以否定哲学的表象主义、基础主义和本质主义的出发点的。

作为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的文化样式说,其突出特征就是消解人们对哲学的通常理解:所谓反表象主义,就是消解主题与客体的二元对立,也就是消解哲学所追求的思想的客观性;所谓反本质主义,就是消解现象与本质的逻辑二元对立,也就消解哲学所追求的超验的本体;所谓反中心主义,就是消解中心与边缘结构的二元对立,也就消解哲学所追求的全体的自由性;所谓反根源主义,就是消解本原与派生的二元对立,也就是消解哲学所追求的事物的规律性;所谓反基础主义,就是消解深层与表层的文化二元对立,也就是消解哲学所追求的全部知识的基础,即消解罗帝所说的知识分类表或自然等级秩序对哲学的诱惑。这样,哲学就变成了与其他文化样式平起平坐的一种文化样式,它的使命就是沟通各种文化样式之间的对话。

八、实践论说

在把现代西方哲学称作语言转向的同时,人们常把马克思的哲学称作实践转向,并以实践的观点去理解和解释全部的哲学问题。这种哲学观被称作实践论说。这种实践论的哲学观,既是哲学发展史上的空前的革命性变革,也为我们合理的理解和解释现代哲学中的各种各样的哲学观,提供了最主要的理论基础。

哲学不是凌驾于科学之上的科学的科学,也不是裁判人的各种文化样式的学科的帝国主义,而是人类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因此,只有从人类的实践存在方式出发去理解人类把握世界的各种方式及其相互关系,才有可能真正理解哲学。

有人说过,哲学晦涩难懂,近乎愚昧,像国际象棋一样不实用。西塞罗说过,再也没有比在哲学家的著作中看到的东西更为荒诞的了。很可悲,他们忽略了非常关键的东西。我们的一生大部分时光都在无聊、犹豫中度过的,我们与自己内心和外界环境的纷乱作着散漫的斗争,但我们只要有一种信念,只要能够剖析自己的灵魂,就会发现我们身上存在着支撑我们活下去的精神追求。我们要在整体上把握哲学的意义,要在有生之年认清生活的真相,以永恒的观点看待永恒的事物,微笑面对命运,泰然面对死亡,我们必须成为完整的人,协调各自欲望,互相配合,达成一个共同的准则。热爱智慧,朴素、独立、豁达、充满信心。哲学也许不会带来财富,却能赐予我们自由。就像德国诗人诺瓦利斯所说的:哲学就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到处去寻找家园。

参考文献:

1、孙正聿.哲学通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劳思光.中国哲学史[M].广西大学出版社,2005.

3、汤一介.我的哲学之路[M].新华出版社,2006.

4、冯友兰.哲学人生[M].广西大学出版社,2005.

5、冯友兰.中国哲学小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6、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7、傅佩荣.哲学与人生[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

8、谢路军.中国道教源流[M].九州出版社,2004.

9、南怀瑾.南怀瑾选集[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10、中国古代哲学大典[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篇5:当代设计漫谈

也许是自幼学习篆刻的缘故,我对篆书有特殊的偏爱,收藏有当代数十位篆书名家的作品,我的身边也有擅长汉篆的刘江、擅长金文的王友谊和擅长铁线篆的王福庵等篆书名家作品。去年开始,晚成居士刘兴先生开始走入了我的视野。

我对刘兴先生并不陌生,在普觉印社座谈会上听过他的讲座,也欣赏过他早期的细朱文、满白文篆刻作品。我一直认为,这一风格的篆刻作品,王福庵、陈巨来由印及书,同样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王福庵老先生精研篆法,把小篆的姿态演绎到了极致,风姿绰约,艳丽无比。而刘兴先生的小篆则精珍洁雅,如三秋空潭,波纹不兴,淡定持久,了无舛误。

刘兴先生小我20岁,同属于文学爱好者,我喜欢小说散文,他最早则迷恋于旧体诗。2002年他在《中华诗词报》发表处女作时,他才10周岁。而我在《中国书画网》看他的篆刻作品和关于篆刻的文章时,又是再10年后了。可以说,他的艺术灵感是在古典诗词的培养基里萌芽的,因而他的作品充满了浪漫的抒情色彩,又不乏深邃寓意和雍容典雅的美感。

在当代,当众多执着于艺术者纷纷涌往大都市时,20岁的刘兴先生一直生活在山东省内一个名叫禹城的县级市。我不太了解那里,只知道那是德州下辖的县级市,当初为纪念大禹治水起的名字。刘先生自号晚成居士(因他论资排辈为后字辈,后兴、不就是大器晚成么?),偏安一隅,用自己的大脑思考社会,用自己的眼光丈量世间,走自己的路,写自己的字,刻自己的印。

刘兴先生现在成了大师韩天衡先生入室弟子,但启蒙时期没有实际意义上的书法篆刻老师,他的篆刻私淑王福庵、陈巨来两位前辈。但为了与王福庵的铁线篆、陈巨来的秦篆等传统篆法拉开距离,他尝试着将破而后立,最终呈现出自己独特的艺术追求与个性。在这里借用西泠印社副社长刘江老师的一段话来对刘兴先生的艺术成就进行一下概括“刘兴先生学印之初对古玺、汉制倾力颇深,临刻逾万方,逼肖酷甚。沿袭这一脉络,止步麋研、安持精舍又十余载。所刊元朱文秀润比肩陈巨来,拟汉玉印端丽不让方介堪,名声鹊起。弱冠以后参老缶、然犀遗意,印风粗犷豪迈、雄强霸悍,终臻大成之境。返璞归真、鼎立印坛。”

由印及书,是许多篆刻家尝试走的路,但不是每个人都能走通。王福庵、陈巨来、方介堪等就是例子。他们都是伟大的篆刻家,可只有王福庵成为了伟大的书法家。几天前去杭州公出,与书画界、收藏界、拍卖界、出版界众多朋友欢聚西泠印社题襟馆,话题中也涉及到了作为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的王福庵先生,大家称其为近现代工稳类篆书书法第一高峰。丛文俊先生也曾对我讲,用印章的章法来创作书法,王福庵乃第一人,也是第一高手,是后人难以企及的。我见过陈茗屋作序、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陈巨来治印墨稿》,刚健婀娜,恬淡从容,可他却没有把印石上的精彩演绎延续到宣纸上,成为了永久的遗憾。

篆书从产生到现今,一直被人们认为是文字的最初形体,它不仅蕴含了文字形成的根源,甚至寓物于形,富有强烈的写意造型意识。篆书是富有统一的装饰之美与结字的自然之美的,在诸体书法中,篆书最难写出个性。《毛公鼎》、《散氏盘》、《虢季子白盘》、《石鼓文》、《大盂鼎》、《泰山刻石》、《峄山碑》、《三坟记》,李阳冰、邓石如、吴熙载、杨沂孙、赵之谦、吴昌硕、王福庵等等,似乎每一条路都有人走过,不同书家表现出对篆书的装饰性与自然性的不同把握分寸,创造出不同的篆书形式与风格,留给后人很多值得学习、借鉴的东西。

历代写篆书者,为了追求多元、多味,而揉入其他因素,写起来不拘一格,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写一手纯正的篆书,不揉入此、揉入彼,使其纯正,做到去其杂、守其正、取其真,则是刘兴先生多年的追求。他在一篇文章中谈到了自己的体会: 我认为,既能守得住,又能放得开,是一个优秀艺术家艺术天赋和创造才能的具体体现。“守得住”,就是要守住一门艺术的“底线”,就是要维系作品与传统经典从精神到血脉的传承;“放得开”,就是要充分地施展自己的才华,驰骋自己的情思,创造属于自己的那片艺术“星空”。

刘兴先生的篆书创作与篆刻一样,喜欢走两个极端,这恰恰是他“能者固无所不能”的体现。早期对铁线篆、玉筯篆等情有独钟。“它保留了秦小篆典雅、唯美、纯粹的特质并使之更趋极致化,使这一书体的本质精神和艺术气息得以升华。它的魂魄是高古的,承袭斯冰遗韵;它的形体是唯美的,崇尚简洁纯粹;它的境界是高妙的,耐得品味。”篆书的线条变化较简单,也给书写过程带来了相对大的阻力。刘兴先生在创作中体会到,篆书创作须全神贯注地使笔笔到位,字字精准,行行贯气,通体寓神,在近乎禅定的状态下,产生一种高度精确、雍容富丽的审美情趣。要有简淡平和、不激不励的心态,把创作激情委宛地融入这种平和之中,并保持心情平稳的持续性,使之达到肃穆、庄重、精美、活泼、古艳、隽秀的艺术效果。刘兴先生还特别注意线条的塑造,注意起笔、行笔、收笔的韵律变化,力避僵化、机械地重复描划,在“至简”的形式中追求丰富的意蕴表情和超脱的精神气息。努力赋予每根线条以生命的活力,使之承载起更丰富的人文内涵,实现更明确的审美追求,并藉此实现“风格”化。

刘兴先生的书斋名曰“蒿斋”,一个“蒿”字道出了他艺术创作的真谛。不是“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而是避开都市的“雾霾”,追求最纯净的艺术本体。对刘兴来说,书法创作不是那种纵意所为、信笔挥洒的状态,而是理性为之的产物。他认为,优秀的艺术作品是最能反映创作者的精神状态和生命状态,铁线篆、玉筯篆是最青春、最靓丽的书体,书写这种崇尚“年轻”的书体,书家当在年富力强、精力充沛之际为宜,不然,便会重品“殊不洽意”之憾。即便是大些意作品,也当恪守“工是写之基,写是工之极”的论据,否则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当代书法创作,缺乏的不是所谓的创新,而是真正意义上的继承,我们缺乏的是渐行渐远的文化气息。刘兴先生是一位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和继承者,他喜欢读书,桌案上、书橱里、床头柜上,堆放的都是书,有古人的、有今人的,他会随时去翻看。我觉得,现在互联网的兴起,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读书已不止是一种学习方式,更重要的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我没与刘兴先生交流过读书的体会,不知我的理解是否正确?但我读过他诗一样的文字,而对于就任中国婉约词协会主席的他来说,我的见地不过是班门弄斧罢了。

刘兴先生钟情篆书,孜孜以求,成其纯正,而这顺乎人们审美需求的作品也最终赢得了专家的认可,其精心创作的篆书四条屏获“全国第十届篆书创作展”最高奖,可谓实至名归。

艺术是属于人类心灵的,无论是创造艺术,还是欣赏艺术,都需要心灵的深度参与。我的书斋中高悬刘兴先生题写的匾额,那是黄健兄买来手绘蜡笺请先生题写的,那华美的书幅与古色古香的书房环境是那么契合。我经常拿出购来后精心装裱的刘兴先生墨宝,请来寒舍茶聚的书画界朋友欣赏,虽然大家的艺术追求不同,但赞誉是一致的。艺术是多种多样的,想来世间最美妙的艺术是雅俗共赏。

我见过刘兴先生在西泠印社讲座期间于西子湖畔拍摄的一张照片,一如其印、其书,虽处江湖之远,殆有清庙明堂气象。言恭达兄曾不止一次对我讲,刘兴先生对待书法艺术一丝不苟,极其尊重藏家,不是满意的作品绝对不流出。所以每平尺尽管近万元,依旧供不应求。对某个字只要有一丝丝不如意就要重写,不管那点不如意别人是否看得出来。而他坚持一定要重写。这是我尊敬的一种创作精神,一如日本丰田汽车的召回制度。

篇6:《中考作文漫谈》教学设计

中考作文写作例举

教学后记:本堂课设计较为合理,内容较丰富,讲解也较透彻清晰,但时间安排较紧张,学生的自由空间相对较少了,有待今后在实际教学中进一步改进。

篇7:教师教育心得:课堂设计漫谈

明天要讲授《小数的混合运算》,对于学生而言不太难,按照常理来说,新的学校、新的学生,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启发引导、练习总结、大不了再加个游戏,完全可以达到看似非常完美的课堂效果,可我想:掌握知识是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吗?教育不是让学生“学会”,而是让学生“会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索能力,通过一个知识点,能辐射到四周知识,形成一个面,或许才是我想要的。

所以今天下午我临时决定对课堂进行设计,并制作了课件。有时候对于自己的较真,真的也感觉很无奈,好像总给自己过不去。这样大胆的设计,对于我而言,不仅是对个人驾驭课堂能力的一种挑战,更是对于“探究课堂”的一种挑战。但对于目前的我来说,哪有什么“好与不好”,只有“敢与不敢”。

课堂流程如下:

一、复习

1.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

①只有加减或只有乘除,按照——

②既有加减又有乘除,要先算——再算——

③如果有小括号,要先算——

(在这一设计上是相当保守的,这节课就是把整数混合运算推广到小数,只有的设计最为合适不过。我没有复习小数的加减法,因为刚刚学习过的难度不大的知识,一般来说学生都掌握的比较牢固。)

二、自主探究

师:星期天,小刚和小林来到新华书店,他们遇到了什么数学问题?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吧。

出示自习提纲:

1.请你找出例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2. 试着做一下例题,看你会不会算?

3. 在第一个问题的算式7.45+5.8+4.69的竖式计算中,你认为要注意什么?

4.第二个问题的两种方法分别是什么意思?这两个算式让你想到了以前学过的什么运算的简便算法?

(这一设计的1、2两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是没有难度的。2问题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完成本节课的一部分板书,也为了让学生在第3个问题的解答上便于观看,因为问题3稍微有些难度,学生回答的或许会有些艰难。问题4的设计就更为大胆,在不知道学生程度的情况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是不好把握,问题4的第一个问题不仅考察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更考察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师生探究。

1.学生汇报,其他学生补充。

2.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方法,并完成板书。

(这个环节设计看似简单,恰恰是最不容易掌控的地方,对于老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是一种挑战。教育的对象是有生命的个体,问题的回答、以及思考问题能力都参差不齐,教师要完全依靠学生的回答进行一节课的梳理,完成整节课重难点的教学。)

四、练习。

一起玩游戏:

(一)练习加法。

1.你能用2、0、6和小数点组成一个小数吗?写在练习本上。

2.如果老师组成小数是0.26,请你算出你、同桌和老师三个数字的和。

(二)练习减法。

如果让你挑选两种物品,你要哪两样?

运动鞋:38.5元 跳 绳:4.8元 故事书:16.34元 皮 球:32.2元

如果给你30元钱,够吗?如果够,剩余多少钱?如果不够,还差多少钱?

(对于练习题的设计,我是比较满意的,数学练习最忌讳沉闷,第一题练习加法,我把同桌两个人不经意的结合在一起,学生在做完之后,不用提醒,他们就会彼此检查对错,对于异议会进行商讨,对合作能力是一种培养。第二题减法练习,不同学生的选择就呈现出不同的答案,答案的多元化,让学生真正意识到生活中的数学是如此多变。)

最近觉得自己的心态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课堂教学上不拘泥与以往轻松的按部就班,而是一直在寻求一种新的路子,让学生自己探究学习的路子,并且在寻找的过程中,想法越来越胆大,在课堂上也越来越放手。

篇8:住宅电气设计和施工漫谈

关键词:住宅,电气设计,施工

随着普宁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彩电、冰箱、空调、洗衣机等用电设备已进入寻常百姓家庭, 住宅正逐步走向现代化、电气化。因此, 改善居住环境, 完善住宅使用功能, 已成为人们非常迫切的愿望。如何满足家居的需要, 在使用中既要求安全可靠、又能满足一定时期发展的住宅供电系统, 为业主提供一个舒适安全的生活空间, 是电气装修面临的一个问题。多年从事电气工作, 现对住宅电气设计和施工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以供参考。

1 住宅用电负荷的测算及预留

目前普宁地区住宅2房2厅、3房3厅面积约90~150m2已较为普遍, 随着住宅家用电器拥有量的迅速增加, 以往考虑2kW的设计功率已不能满足现代家居的要求, 根据我市家庭用电器未来十年的发展预测, 见表1。

虽然可能安装了较多电器, 但并非全部同时投入使用, 考虑一定的非同期系数, 住宅计算负荷应在3~5kW之间, 建议进户配线选用6mm2铜芯导线, 条件许可的改为10mm2, 因扩大导线截面, 可减少线路压降, 增大电流流通量, 使可靠用电更有保障。即使今后用电量增加, 也只须更换线路控制开关, 灵活方便。而当实际用电功率大于8kW时建议按三相五线制考虑配电。

2 电气线路的装修

2.1在住宅的进线处, 一定要加装带有漏电开关的配电箱, 一般都暗装于住宅大门后面的墙壁上, 离地面1.7~1.8m的位置, 箱中应有短路、过流和漏电3项保护。漏电保护主要是防止间接接触电击和接地电弧火灾, 从而保证人身安全, 其漏电动作电流为0.3A, 以我市目前家庭用电量来看, 容量大都选取25A或32A即可。

2.2布线前应先绘制出各房、厅线路分布图, 同时将插座回路和照明回路分开, 并将各种灯具、开关、插座定出坐标和高度, 以确定线路的走向和分支交汇点。插座回路一般选用截面为2.5mm2的铜芯线, 而照明回路可用1.5mm2, 空调插座支线为4mm2, PE线为2.5mm2。布线可从线路末端开始向每一回路端头的接线盒方向施工, 并选用不同的颜色加以识别不同的回路。先在墙上开槽, 然后将穿有阻燃套管的电源线进行敷设, 导线在管内不应有接头和扭结, 分支接线须在接线盒内连接, 接头处用钳子压紧焊锡, 每一回路宜用自动空气开关加以控制和保护。同时应敷设保护接地线, 而且切记不能和中性线混用。以免造成触电伤亡事故和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住宅的电话、电视、对讲机等信号管线可与电气线路一起敷设施工。

2.3随着用电设备的不断增加, 住宅装修应适当增加插座的数量, 每个房间至少应分别装设2个5孔10A插座, 一个15A空调插座;客厅插座的安装高度一般为0.2m, 空调插座为2.3m;厨房除了为抽油烟机和排气扇各安装1个插座外, 还应留有2~3个以作为其它之用, 一般距地面1.2m;卫生间应设一个排气扇专用插座及2个5孔插座, 以供洗衣机、电吹风等使用, 安装高度为1.5m。插座接线为左边中性线、右边相线, 上面接地线。开关安装高度一般为1.3m, 距门框为0.15~0.2m, 要遵循“相线进开关, 中性线进灯头”的原则。至于住宅的楼梯等公共场所可采用延时开关, 这样既节能又可解决灯具经常亮着容易损坏的问题。

结束语

住宅电气线路和电气开关的设置关系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所以在设计施工中, 线路导线、开关等器件都必须选用有质量保证, 有安全可靠技术性能而价格适中的正规合格产品。整套住房布线完成后, 所有线路应进行必要的试验、核查, 同时向其它工序的施工人员交代清楚, 以防在打孔、凿洞、钉铁钉时损坏敷好的线路。

篇9:漫谈当代工业文学创作

与其他文学题材相比,工业文学创作的难度颇为众人所默认。或许它同许多题材的创作优势无缘,但工业文学的独特性又绝非别的文学题材所能取代。那种大工业建设主人翁和先进生产力代表所建构的社会形象,现代化流水作业线上的人生流程和劳动特征,都市物质文明和现代生活方式建设者的时代气魄,以及创造未来工人新世纪的历史使命;所有这一切,都使得随现代大工业生产确立而出现的工业文学诞生伊始,便以时代生活的前卫姿态,显示出对社会经济脉向的敏锐感应,和对代表了国家建设原动力的工人群体的最新关注。这样一种文学,它可能由于自身形态的不成熟而几经曲折,却不会永远囿于社会后方,甘当时代文学的落伍者。就当代文坛的历史和现状而言,尽管上世纪曾经有过的工业文学高度,常常受到艺术标尺的衡量与诘问;80年代由改革文学引发的“工业文学热”,也似乎成为历史的记忆;90年代国营企业体制转换中出现的新困境,又令人们一时踌躇;但工业文学这片独特领域,仍旧吸引着那些具有“工厂情结”的作家们。他们无法忘怀共和国大厦脚手架上的普通劳动者,无法割舍自己同工厂生活的血肉联系,无法放弃对未来的工人新世纪的前景瞩望。正因如此,无论工业文学的创作道路如何艰难而寂寞,有志者的前行身影依然执著,鲜明。

回眸文坛,当代工业文学创作的每一次兴衰演变,都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和经济发展背景,也显示着文学规律自身运作和文坛互为影响的结果。新中国工业文学的全面启动和初步辉煌是在50年代。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大建设背景与文艺工农兵方向的全面提倡、以及前苏联早期工业文学的影响,都为中国工业文学创作提供了契机。对于战争废墟中诞生的年轻共和国来说,从疾风骤雨式的阶级斗争到大规模的经济建设,积极地把国家引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和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中明确规定的中心任务。工业文学在此背景上的崛起,并非个体的、分散的创作现象,它首先是以作家群体的聚集与成长、具有时代经典意义的作品涌现为标志的。具体来看,50年代的工业文学在三个向度上保持了发展的态势。

第一,老作家对工业生活题材的时代的选择和中长篇工业小说的群体涌现,成为50年代文坛引人注目的创作现象。在“新的题材、新的生活”的时代感召面前,一些经历了战争岁月考验的作家,为大工业生产的前景所吸引,他们告别了原来熟悉的题材领域,不约而同地从四面八方奔赴工业建设第一线,构成了那个时代作家深入生活底层寻找创作源泉的独特景观。从写缫丝女工起步,一直写到水电、机车、钢铁这样的现代化工业生产景象的草明,一生以歌颂工人阶级为己任,自1954年到1964年,有着被人传为美谈的与工人群众朝夕相处的“鞍钢十年”。周立波、艾芜、萧军、于敏、罗丹、杜鹏程等知名作家,无论是在火红的钢铁基地,还是在沸腾的矿山,或是在艰苦的铁路工地,都找到了他们的生活根据地,并直接感受到工业生活的新气魄和工人阶级的新风貌。他们或从乡村世界转而涉足工业领域,或从边陲人民的生活传奇转向表现工人新生活,或从战争题材转向工业题材,为新中国的工业建设献出了第一批思考的果实。雷加的《春天来到了鸭绿江》、白朗的《为了幸福的明天》、萧军的《五月的矿山》、周立波的《铁水奔流》、艾芜的《百炼成钢》、草明的《火车头》、《乘风破浪》、罗丹的《风雨的黎明》、杜鹏程的《在和平的日子里》,它们共同构成了共和国一部年轻的工业史。这些作品有的以解放前夕的护厂斗争和恢复生产为题材,有的以新中国的工业起飞、大建设时代的劳动竞赛为内容,创作基调为正面描写和热情讴歌,塑造大公无私、忘我劳动,勇于牺牲精神的工人阶级主人翁形象是其主要任务。小说主题多表现为敌我之间的阶级斗争、先进力量与落后分子的矛盾、公与私的对立、政治挂帅与技术治厂的冲突,作品格局较多地局限在生产方案之争的“车间文学”。

获得50年代工业小说经典意义的作品是《百炼成钢》和《乘风破浪》。前者以建国初期的国民经济恢复为背景,后者以50年代后期的“大跃进”为背景,它们所表现的中心情节都是大型钢厂的快速炼钢竞赛,所塑造的主人公都是从农村走向大工业生产的具有高度纪律性和主人翁精神的新型工人,所刻画的领导形象多是从战争中走来的工农干部,这种描写真实地反映了50年代工业战线的景况。所不同的是,《百炼成钢》对主人公秦德贵的塑造,不仅着力于人物英雄性格与爱情困扰的真实人性内容的开掘,而且注重从三个炉长之间的矛盾冲突和思想变化来进行对比表现,从而凸现了既炼钢又炼人的深刻主题。《乘风破浪》对李少祥性格的刻画,则更多地侧重了生产过程中的矛盾交织,人物品质的理想化设计;主人公沿着大公无私、冲天干劲的方向“乘风破浪”、一往无前,却鲜能让人看到性格的发展过程和精神世界的真实变化。还必须看到,政治色彩与时尚观念的影响,都不同程度地制约了作家对工业生活真实而完美的表现。《百炼成钢》的结尾,设计了暗藏反革命分子李吉明挑拨是非、制造事故、暗害工人的情节,使内部斗争一变而为阶级斗争,便不大符合生活逻辑和性格逻辑。《乘风破浪》中那个懂业务、讲科学、有能力、充满事业心却屡遭批评的厂长宋紫峰,倒是一个值得注意和深思的形象。在1957年下半年和1958年的背景下,宋紫峰经过实际计算,反对当时提出的过高的钢铁增产指标,并强调在大型企业中加强发挥行政管理作用和技术人员的作用。但这些都作为宋紫峰的“错误表现”,而被处理成妨碍工人阶级大干快上的对立面。有趣的是,草明受当时政治气候的影响,对人物做出了有悖于生活真实的价值判断,并使人物的前后性格塑造发生断裂现象;另一方面,凭借作者在鞍钢多年的生活积累,宋紫峰这个典型形象本身所具有的细节真实和生活魅力,却使他成为我们今天观照50年代后期工业现实和社会风潮的一面历史镜子。总之,以艾芜、草明这些老作家的艺术功力和深入工厂生活的体验来看,风格上朴素清新、平易恬淡的《百炼成钢》,和艺术表现从容不迫、娓娓道来的《乘风破浪》,本应成为工业文学史上的里程碑式作品;但历史的、自身的局限,使他们过分强调了投身于轰轰烈烈现实生活的热情,忽略了对现实的理性思考和作家相对独立的人格精神;因而,深厚的艺术功力无法弥补为了照顾政治要求而留下的作品创伤,呕心沥血之作往往留下永远的遗憾。这也是50年代工业小说长篇巨制虽多、杰出作品却少的根本原因。

今天看起来,真正体现了这一时期工业小说魅力的作品当是《在和平的日子里》和《风雨的黎明》。杜鹏程小说的成功,首先在于它超越了“车间文学”的格局,大胆揭示了人民内部严峻复杂的现实生活矛盾。作品中开山劈岭的铁路工程队,在人与自然、人与人的矛盾冲突中,从新一代青年工人和知识分子,到老一代革命干部和战士,都经受了和平年代里最严峻的考验。特别是工程队副队长梁建形象的塑造,勾勒出某些经过战争考验的干部在和平的日子里逐渐蜕变为官僚主义者的最初轨迹。其典型意义,不仅加强了作品的深度和力度,更为和平建设时期的工业战线和干部队伍,敲响了一记警钟。同时,作品饱含人生哲理与时代激情的抒写,强烈明快、黑白分明的笔触,以及撼天动地的阳刚之美,都给读者带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果说,《在和平的日子里》是以崇高化、英雄化、典型化的美学追求,在工业前线的风口浪尖上塑造工人群像;《风雨的黎明》便是沿生活化的路子,保留了历史变迁过程中鞍钢工人鲜活的生活画面和原生状态。在罗丹这位并没有得到文坛充分评价的老作家身上,可以说是集中地体现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精神。罗丹一生心系鞍钢工人,魂牵梦绕“钢铁的河流”。长篇小说《风雨的黎明》和多年以后创作的续篇《严峻的岁月》,真实地反映了鞍钢在那个“四进四出”战争年代的历史风貌,为鞍钢工人黎明前的风雨人生和解放后的命运转折描绘了一幅生动可感的生活图景。就《风雨的黎明》而言,抓住历史转折点的大视角,作品把鞍钢工人深重的历史苦难与强烈的新生活喜悦交织起来,写出了工人命运的历史变迁;围绕敌我矛盾这条主线,作品虽不编织完整的故事情节,却透过大量惊心动魄、曲折复杂的生活画面,反映了八路军“一进鞍钢”后工人护厂队与国民党分子的秘密护厂队之间针锋相对的斗争,并凸现出工人阶级在风雨黎明中的觉醒和成长;遵循忠实于生活的创作原则,作品不为时尚的价值判断和政治要求所囿,没有一味设计理想化的工人形象,而是坚持从工厂圈里、从生活土壤中发掘人物,写出了既有工人阶级崇高品质,又有个人七情六欲、优长缺失的极富个性化色彩的工人形象。特别是对老工人解年魁的形象刻画,作者不仅突出他善良宽容、纯朴正直的性格,写活了人物具有“鞍钢活字典”的丰富阅历,也反映了中国工人与农民的天然联系,并在这个人物身上倾注了文学的激情和美学的思考。其他像血统工人闻长山的刚正不阿、沉郁冷峻,石宝树的幽默风趣、爱凑热闹,徐庆春的率直鲁莽、锋芒毕露,以及工人们与鞍钢无法割舍的血肉联系和爱厂如家的浓烈情感,都被表现得栩栩如生,令人历久不忘。对于这部构架恢弘、人物鲜活、有大家风范的作品,茅盾在第三次文代会的报告中肯定其“文气浩荡,器宇轩昂,瑕不掩瑜”,“在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文学语言这三方面,已经显示了独特的风格”。

第二,工人作家群的成长与崛起,以“工人写、写工人”的文学方式,给工业题材的短篇小说创作带来了清新质朴的生活气息,成为工农兵文学时代异军突起的一支力量。从新中国第一代工人作家,如天津的阿凤,到五六十年代走上文坛的第二代工人作家,诸如上海的胡万春、唐克新、费礼文、陆俊超,天津的万国儒,王家斌等,都曾崭露头角。这些作家来自工厂基层,阶级情感质朴,生活积累丰富,文化素养虽然不高,但创作勤奋、执著,为工人而歌是他们始终不渝的文学目标。在比较有成绩的作家中,胡万春《特殊性格的人》对企业干部王刚形象的塑造,把来自工厂的“合金刚”性格与业余画家的艺术情操揉合在一起,以极具黑白反差效果又水乳交融的描写,使人物性格棱角鲜明,入木三分。其他像《步高师傅所想到的》、《老八吨》、《一点红在高空中》等作品,在生产竞赛与技术革新中表现工人的热情和智慧,反映新型的工厂人际关系,都以劳动之美和生活新意为读者所喜爱。与胡万春小说的粗犷格调和浓郁色彩不同,以《第一课》、《沙桂英》而被文坛关注的唐克新,善于从生活中探索人物心灵,构想淡远清新,笔调朴实无华。海员工人出身的陆俊超,则以《国际友谊号》、《姐妹船》等小说,为文坛带来热情奔放的“海洋文学”气息。工人文学在五十六年代红火一时,创作的进展与作家的成长是显著的。但从整体上看,工人文学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直感的、经验的创作,现实摹写多于生活的体验思考,单纯朴素的表现多于独特的文学性创造,车间文学的格局妨碍了创作视野的开拓。更由于作家文化积累和艺术素养的局限,先天不足和后劲不旺的现象时有发生,单纯凭借直接经验的创作在丰富而复杂的日新月异的工业生活面前,愈来愈显示出它的窘迫;无法超越生活,难以突破自身的局限往往使创作陷入平面徘徊的尴尬。

第三,一部分随着共和国新生走上文学道路的青年作家,以直面人生的勇气和锐利的文学锋芒,敢于正视工厂生活领域中的现实症结和人生问题,表现出工业文学创作的另一种声音。陆文夫的《小巷深处》、《平原的颂歌》、耿龙祥的《明镜台》、特别是李国文的《改选》,都直接或间接地触及了工厂生活,表现出干预生活的文学指向。《改选》是李国文的第一个短篇小说,文笔的老练和锋芒的犀利,显得出手不凡。小说中的老工人郝魁山人称“老好”,原是工会基层干部。他为工人谋利益不辞劳苦,深得群众尊敬和拥护;却由于不善于领会上级意图、不喜欢做表面文章而遭到领导排斥。在领导强行取消老郝候选人资格的工会改选大会上,因为工人们仗义执言,老郝终于以最多的票数当选工会干部;却不料掌声通过之际,积劳成疾、心情沉郁的老郝在人群的声浪中静静地死去。小说以触目惊心的事实,揭示了官僚主义者对工厂民主生活的压制和对工人利益的漠视。老郝之死的命运结局,大胆触及了社会主义时代的悲剧问题,其题材与主题的突破意义显而易见。遗憾的是,李国文这篇小说发表即遭批判,从此被剥夺创作权利,直到20多年后作家重新复出文坛才得以改观。50年代中期青年作家对生活的干预,遭到了反右扩大化运动的政治干预,独辟蹊径的工业文学探索,很快成为昙花一现的景象。

2

工业文学于10年浩劫后的再度崛起,是在70年代后期和80 年代前期。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工作重心的全面转移,改革开放、实现四个现代化成为新的时代选择。这时期,不仅整体的社会景观与工厂生活发生了许多变化,工业文学的创作队伍和文学观念也有很大改观。那些当过工人的作家,由知青转为工人的作家,以新时期工业文学创作主力军的姿态登上文坛,带来了他们辗转于社会底层的侧面的人生体验。工业文学形态也不再像17年时期那样的单纯、独立,它在多种文学思潮奔涌中裹挟而来,由生产劳动观照下的“车间文学”,转变为时代变革观照下的社会文学;由政治视角下的好人好事文学,走向文学视野中的人的文学。于是,我们看到了这一时期工业文学创作的两种流向:一是高扬改革旋律的工业文学,二是充满人性色彩的工业文学。

改革文学成为新时期文坛的主旋律,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功不可没。当文坛还在抚摸伤痕与回眸历史的时候,受命于危难之际的乔厂长,已经立下军令状,大刀阔斧地走向工业改革第一线,去修复10年浩劫造成的创伤了。永远以一个工人的秘书自居的蒋子龙,自觉地选取“工人本色”作为艺术底色和基调,在塑造他的“开拓者家族”系列小说的时候,“力图以工业战线为背景,把人物放在整个社会生活的舞台上,写人物的精神生活、经济生活,也不回避政治生活”。继《乔厂长上任记》之后,反映工业战线改革的小说纷纷问世。直面现实人生、揭露“千奇百怪的矛盾,五花八门的问题”,塑造时代改革者的形象,成为这类小说的共性特征。从乔光朴(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丁猛(柯云路、雪柯《三千万》)、梁霄(吕雷《火红的云霞》)这样的铁腕改革家,到杨林(柯云路、雪柯《耿耿难眠》)、车蓬宽(蒋子龙《开拓者》)、郑子云(张洁《沉重的翅膀》)这种深谙改革的领导艺术、性格刚柔相济的时代弄潮儿;从被反改革势力推向绝境以自我毁灭来警觉世人的悲剧英雄傅连山(水运宪《祸起萧墙》),到与时代应运而生的年轻改革者许英杰(陈冲《厂长今年二十六》),形形色色的工业改革者群像,为当代文学的人物画廊增添了新的时代光彩。在发掘现实矛盾的深刻,表现改革生活的广阔方面,张洁的《沉重的翅膀》是新时期近距离反映工业改革的第一部长篇。由普通工人到各级工业干部,自城市大中型企业到重工业部,围绕工业经济体制改革中革新与保守两种势力的斗争,透过社会改革特别是人的改革的迫切问题,作品深刻地揭示了改革翅膀的沉重,四化步伐的艰难。作品的可贵之处,在于它不以廉价的乐观主义写改革的一往无前,也不以流行的性格配方塑造改革家形象,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参与意识,构成它观照生活和人物的新角度。同时,澎湃的激情与过多的议论,社会学角度的生活现象再现,增强了作品的思想深度和哲理锋芒,但也损伤了作品的文学性。另一部没有更多为文坛评价的长篇小说《天堂之门》(王力雄著),倒是带来了工业小说强烈的现代气息和诗意魅力。作品中,以苏炬为代表的计算机组在现代化汽车制造城推进计算机企业管理的改革主线,与年轻的考古队员凌海燕到磐魔山寻找古代佛窟无头国的副线相交织,故事情节曲折新颖,象征手法寓意深邃,激情抒发令人振奋,诗情、哲理、灵气的涌动,历史、神话、传说的融入,增加了作品的文学张力。尤其是大工业生产线的宏伟气势和快节奏的生活热浪冲击,充满前卫意义的大型计算机工程的技术革命,还有走在工业新世纪前沿的青年改革者群像,都给读者带来了新鲜的审美感受。

另一类充满人性色彩的工业小说,侧重于从多种角度写工厂人生,刻画追求真善美性格的工人形象,凸现反世俗、反传统的主题,注意张扬主人公的自我个性和独立人格。从普通人的角度来写工人的社会存在,这种工业题材作品更具有一种平民意识。知青出身的普通女工何婵,带着一个没有父亲的幼儿艰难谋生,爱厂之情和向善之心却丝毫未被污染。底层女工粗糙生活中坚韧的精神毅力,苦涩而温馨的人生情调,都令人难以忘怀(孔捷生《普通女工》)。其他像达理的《无声的雨丝》、陈建功的《丹凤眼》、郑万隆的《年轻的朋友》、陈国凯的《工厂女工》、谭谈的《山道弯弯》等作品,或在爱情选择上表现出煤矿工人的反世俗力量,或在庸俗、邪恶的环境势力面前张扬了青年女工的抗争精神,或在等级森严的大家庭格局中坚持着水暖女工的自尊自强。总之,对自身价值的确认和对美好人性的追求,构成他们不同于17年时期工人形象的性格闪光点。

3

如果说,80 年代前期的工业文学总体置身于意识形态中心的语境之中,社会的政治文化批判和现实变革成为主要色彩;那么,90年代中期以来的工业文学,则进入了商品经济语境下的创作。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早期的生产管理方式改革到目前的国营企业经济体制转轨,国营工厂的前景、工人阶级的历史地位和现实命运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在改革全面冲击社会生活的背景上,以谈歌、刘醒龙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冲击波”,敏锐地意识到社会转型期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的重大问题,抓住最佳时机重振工业文学,创造了面向工人群体的“社群文学”。谈歌的《大厂》、《〈大厂〉续篇》、《天下大事》、《雪崩》、《车间》,关仁山的《破产》、刘醒龙的《寂寞歌唱》、李佩甫的《学习微笑》、李肇正的《工人》、萧克凡的《最后一个工人》、隆振标的《卖厂》、张宏森的《车间主任》等作品接踵而来,构成90年代工业小说的新气象。从《乔厂长上任记》到《大厂》,工业战线改革的演变轨迹清晰可见,改革文学的传统一脉相承。但前者主要解释工厂应该如何改革,厂长们怎样以大刀阔斧的铁腕实施着改革方案,而且卓有成效;后者则侧重于揭示出必须改革而且改革有希望的人性力量,写厂长们在艰难困厄中苦苦支撑企业的改革,工人们在生存压力和精神困惑中坚持着人生自救。它不专注于揭示个人或某个家庭的悲欢,作家关心的是一个工厂、一个大的社会组织的运行状态,往往从工人社群所面对的共同挑战入手,去切近社会问题,对群体性生存现实做出艺术概括。这类作品淡化了在改革问题上的浪漫主义和乐观主义,着力于表现分享艰难的总主题。具体创作方面,它是在三个层面上依次推进的:写现实困境,写困境中的突围,写困境突围中的人格力量、人生调适与新的伦理道德选择。

首先,这类作品是以充满忧患意识的当下关怀精神,对经济转型期工人的生存境遇投注了热切、焦灼的目光。它勇敢地触及了当前工业改革中的“雷区”,不粉饰,不回避,不削平,不淡化现实生活的矛盾,多角度地揭示了大中型企业面临的困境。一方面是企业负债经营,生产连年亏损,工资数月拖欠,工厂破产被兼并,工人生存境遇受到严重威胁;另一方面,商品经济时代的物欲膨胀,多元价值观念的矛盾冲突,不正之风的无孔不入,令企业改革者的境遇清醒而尴尬。作品没有孤立地写工厂,而是把它放在整个社会关系的网络中,将生活中日益突出的金钱与道德、物质与精神、灵魂与肉欲、恶的手段与善的目的之间的矛盾,以生活自身的形式,以更加社会学的方式,触目惊心地展示出来。《大厂》中的吕建国厂长,为了全厂工人的利益,不得不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妥协,去解脱一个因嫖娼被抓、却又维系着全厂产品订单的客户;《车间》中的车间主任乔亮,为给见义勇为受伤的底层工人讨个公道,不得不违心地四处托人,宴请记者。这些来自工人的普通干部,用了各种不够崇高的世俗方法来为工人群体贡献一份责任。其中的感慨、苦涩与无奈,成为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的别样滋味。

在当前工业小说创作的继续升温中,刘醒龙的《寂寞歌唱》、张宏森的《车间主任》、周绍义的《黑白》、韩起的《水焚》等长篇小说,对上述创作弊端开始有所反思,并呈现出文学视角的深化态势。新的中国文坛上,能留下多少经得起岁月淘洗的工业文学经典之作;艺术表现的创新与相对成熟的工业文学形态怎样才能得以完美的结合,这将是作家们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

4

在当代中国文坛,工业文学创作始终是一个薄弱环节。这不能不归因于当代作家队伍虽然壮阔,但还缺乏一支真正受过大工业乳汁哺育的、具有鲜明工业意识的创作生力军。如果说,17年时期工业文学的误区,一是受到社会政治要求的制约,先行的主题观念和人物塑造模式导致了某种公式化倾向的出现;二是受到作家文化素养和艺术功力的局限,难以产生那种既表现出大工业宏伟气魄、又洞悉工人群体深层心理和独特性格的精品;那么,新时期的工业文学误区,则更多地在于作家们还缺乏那种对现代工业文明发展的高度敏感和倾心于工业文学创作的痴迷精神,在于作家们还不真正了解现代科技生产,不完全熟悉充满生活底蕴的工业环境,不善于更好地发现、感受、描摹、传达大工业的雄伟之美,劳动和劳动者的创造之美。现在恐怕很少有人能够再像草明、艾芜、罗丹那样,长期地无条件地深入工矿底层,打一口生活的深井;而是更像浮在文学海洋水面上的油珠,哪里有喧嚣、热闹的新潮头,便飘向那里红火一阵。也就是说,生活积累、思想功力和艺术造诣不同程度的缺席,使作家们在思想解放、创作自由的改革开放时代,反倒未能奉献出几部具有新时期经典意义的工业文学作品,更不要说那种反映中国工业百年发展史和描摹当代商品经济社会全景的史诗性巨著了。在工业生产剧烈改变着现代社会的今天,在工业体制改革成为城市重大变革课题的当今社会,在经济转型、工人命运发生重要变迁的时代,我们的作家还不能充分驾驭工业生活题材,表达出工业文明带给人的复杂变化,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工业文学创作的雄风重振,寄希望于改革深化、经济腾飞之后的工人新世纪的诞生,更在于作家们的执著耕耘和独特创造。其一,要真正改变以往工业文学那种只见车间工厂不见人的创作模式,关键在于人性的观照。无论把工厂作为小环境还是大背景,在这个舞台上活动着的人始终是中心角色,他们在特定境遇中的人生方式、思想性格、命运悲欢、七情六欲始终是人物形象鲜活的血肉;如何从工业生活视角窥视工人群体的心灵,发掘他们身为社会角色和工业角色的异同点,表现他们的群体特征和个性差异,反映他们之间多重的人际关系纽带,应该成为作家们费心琢磨和艺术创造的重头戏。其二,要设法克服工业文学创作单薄、狭窄、清浅的弊病,应该考虑从开发工业文化意识入手,为创作注入丰厚的文化底蕴。中国工业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逐步与农业文化相脱离而形成的自身特点与历史传统,当代先进工人代表创造的生产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为中国工业文化注入的新鲜活力,改革开放时代的工业文化与其他文化形态的多元碰撞,不同地域、不同行业的文化特色,现代社会的企业文化精神,都为工业人物的文化生存提供了广阔的背景。关注到这一点,将会改变工业文学的传统思维方式,有利于工业文学新视野的开拓。其三,要改变工业文学作品枯燥、单调、生硬的印象,还在于加强生活功力和艺术功力的锤炼,充分领略大工业的气度、神韵和诗情,由此表现出工业文学的魄力。事实上,工业文学不能回避工厂、车间、矿山、基地,这些工业环境也一样充满诗意;更有那工人群体在劳动中焕发的人性之光,在大工业生产中创造的生活激情,以及他们与工厂无法割舍的情感联系和命运纽结,都进一步吸引着我们的作家,以心,以情,以鲜活的艺术描摹,以独特的美学追求,来传达出工业文学的原生状态和真实魅力。

上一篇:秋晨作文600字_初一作文下一篇:如何为孩子安排一个成功的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