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动机

2024-04-24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动机(精选6篇)

篇1: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动机

1.设置具体目标及达到的方法

不能只给学生一些如努力学习等抽象的建议,而且要给学生提供明确而具体的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方法。要让学生知道学习对他们来说是有意义的,确保他们能够知道他们将从学习中学到什么(具体目标),教学生学会如何达到该目标,并针对学生的目标提出具体的建议。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方法和手段,成功的教学情境应不断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学习的内部动机。这种方法要求教师要熟悉教材,掌握新旧知识的联系,还要充分了解学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竞赛激励法:有竞争才会有进步,有竞争才会有动力,人都是攀比动物,有了比较会有进步,有了比较才会有动力,可以不时地举行一些竞赛,使得孩子们知道自己的情况,了解自己的差距,找到自己的目标,从而为之奋斗。

鼓励激励法:人是需要鼓励的动物,当我们受到鼓励的时候会极大的提高我们的自信心和继续下去的动力,学生更是需要鼓励,当他们受到肯定的时候,会极大的提高学习的动力,作为家长和老师不要吝啬你们鼓励话语,你们的一句话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一、利用反馈信息,奖惩得当

除此之外,及时、经常的反馈也是必要的。特别是学生的作业,如果不及时批改,等学生开始遗忘的时候再讲评,就只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这样的反馈也不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努力的愿望。

篇2: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动机

培养学习动机,是使学生把社会和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变成他们自己内在的学习需要,是指导学生从没有学习需要或很少有学习需要到产生学习需要的过程。

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不是自发产生的,加之社会上各种影响也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我们有意识的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

1、通过学习目的的教育启发学生的自觉性

学习目的的教育,是老师的一项经常性的思想教育工作,是要使学生正确想认识学习的社会意义,把学习与崇高的社会主义事业和自己的远大理想联系起来的,从而形成长远的间接的学习动机,产生正确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的热情和自觉性。

许多优秀教师的经验证明,学习目的的教育,应联系儿童思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并通过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事例,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把学习目的与生活目的教育联系起来,这样可以有成效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2、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因素,它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着满足和愉快的体验,从而产生进一步的学习需要。

为了使学生产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教师要使学生明确某科知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这是产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的重要条件,比如:学习数学,学习感到枯燥,如果教师从多方面启发和通过演算题目,使学生了解到数学与自然科学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及日常生活都有密切的关系,是他们感到学习数学的重要,就能产生学习兴趣,而正是这种兴趣,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学生数学,另外,某一学科知识的积累是产生对该学科学习兴趣的基本条件,只有在学生牢固掌握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不断获得新知识,是学生感到学有所得,学无止境,才能激发学生不断探求新知的意向和兴趣,因此,教材过深获过浅都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教师必须有计划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如:介绍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课外书籍,指导他们单击有关课外活动等。还要创设一定的任务条件,使学生在参加实践活动中不断增长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学生认识到学科内容的社会意义,还不一定能产生学习兴趣,如果把学生组织的到实践活动中来,承担一定的任务,是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验到知识就是力量,同时感到自己的知识的不够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学习,这样就可以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发展,如:教师有意识的组织对阅读课外书不感兴趣的为班级选购图书并要他们向同学介绍这些书籍,收集有关书评等,这些学生在完成这项任务的过程中就能产生阅读课外书籍的兴趣。

3、利用原有动机的转移,是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有的学生在学习方面或由于基础差,感到困难,活对学习的意义缺乏认识,或没有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因而学习动力缺乏,在学生缺乏学习动力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的情况下,可以利用学生对其他的活动兴趣,迁移到学习中来。学生各有优点,各有爱好,比如,有的学生爱劳动,有的学习喜欢体育活动,有的学生爱看文艺书刊等,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组织到这些活动中来,并把学生参加这些活动的动机,引导到课业学习上来。

4、通过先进人物的榜样和教师的示范作用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榜样的作用是巨大的,有些学校请科学家文学家和先进人物向学生做报告,或组织学生访问他们;或介绍学生阅读伟大学者的传记,组织学生看《居里夫人》、李四光等杰出学者的电影,先进人物的生动事迹,为学生树立了具体的榜样,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自己对学习和探索知识的兴趣和态度,对学生经常起到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也是很重要的。

5、创设条件,以满足学习需要

创设满足各种学习需要的条件,对于正在形成中想学习需要的巩固与发展极为重要,事实证

明,学生对某学科的否定态度,同他们缺乏满足学习需要的知识,技能等条件有关,不具备这些条件就不能在学习中取得成绩,因此,学习动机的培养不仅要注意确立各种学习需要,同时还要尽量创设满足这些学习需要的条件。

6、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学生及时了解学习的结果,包括作业的正误,考试成绩的好坏和应用所学知道的成效等,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强化有益的学习动机,产生进一步好好学习的愿望,实践证明学生了解学习结果,比不了解学习结果的积极性要高,进步要快,从心里学生说,就是给予及时的强化,因此有经验的教师都很重视多学生的课堂上的答题、作业、考卷等及时作出评价,使学生知道正误,以激励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

篇3: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在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的影响下逐渐形成起来的, 不同的社会和教育对学生的学习有着不同的要求, 所以反映在学生头脑中的学习动机是非常复杂多样的, 但对教学实践有重要影响的就是学习的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在学习驱动力”和“外在学习诱导力”决定着学生是否去持续掌握他们所学的知识。具有内部动机的学生能在学习活动中得到满足, 他们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 而具有外部动机的学生一旦达到目标, 他们往往采取避免失败的做法, 或者选择没有挑战性的任务。了解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 有利于提高我们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从而有效地使学生去成功地学习。

知道了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两种因素之后, 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我们就可以采取以下途径等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1. 培养对学习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注意培养学生广泛的认识兴趣, 以生动活泼的方法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活动中的意义, 引导他们进一步探讨的认识需要。学生们的求知欲大都来自于好奇心, 好奇心会转变为求知欲。当新奇的刺激出现时, 人们会引起注意, 进而接近、了解事物, 尝试解决“这是什么”、“为什么”等问题。学生的求知欲来源于认知过程发生的认知冲突, 也来源于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的知识魅力和愉快的情绪体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学生的这种好奇心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逐渐地将学生的这一种求知欲发挥到最高点。

2. 设置榜样。

以学校里或社会上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克服种种困难尽心学习的模范人物和身边同学的优秀分子为榜样, 使学生掌握成就动机高的学生的想法、谈话方式和行为方式的特点。我们常用的表扬某某同学、评选出来的学习标兵等等, 都可算是在给学生设置榜样。

3. 设置具体目标及达到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成功感。

成功感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行为影响学业成绩所持有的有效或无效的主观体验。成功感的强弱, 与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紧密相联。学习优秀的学生取得了理想的学习成绩, 有助于形成较强的成功感, 较强的成功感又激励学生继续努力, 进一步证实和加强最初的自我成功感;而学习困难的学生在学习上屡遭挫折, 无法达到学习的预期结果, 容易使他们觉得自己能力有限, 即使努力学习也难以取得好的学习成绩, 因此便有可能形成较弱的成功感。教师应教学生学会如何去达到理想的目标, 并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目标提出具体的建议。

4. 适当地组织竞赛, 激发外在动机。

适当而又组织得良好的竞赛在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中的作用是不可否认的。众所周知, 争强好胜、不甘落后是少年时期共同的心理特征。而竞赛正是利用了青少年的这一心理特征而成功激发学生外在动机形成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好的竞赛不仅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外在动机, 而且能够作为一种鼓励进取、反对落后的诱因去调动学生尚不成型的各种学习动机, 并使其活跃起来、强烈起来, 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他们“自我求成”的需要、积极向上的需要发展得更为强烈, 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进取、敢于拼搏、不甘落后和成功感等健康的思想品质。

5. 进行必要的归因训练。

归因是学生对他人或自己的学习行为的原因作出解释或推测的过程。将失败归因于缺乏努力和方法不当, 不会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消极的影响。而将成功归因于外部因素的学生往往认为他们没有成功的能力, 也不去追求成功, 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产生消极的影响, 同时会产生学习的失落感。学习的失落感不是与生俱来的, 而是后天形成的。面对这种学生我们就必须纠正他们错误的归因倾向, 我们可给学生做这样一个实验, 首先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然后与他们商量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其次制定出具体的行动以帮助他们达到目标, 使他们成为自己控制自己, 而不是受别人控制的人。成功之后与他们进行细致的谈心, 让他们将失败归因于缺乏努力, 而不是缺乏能力, 使他们明白, 只要付出努力便会成功的道理。

摘要:学习动机是影响学生活动的重要因素, 它不仅影响学习的发生, 还影响到学习的进程和学习的结果, 还能影响教师的教学工作。作为教师能否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将是一件重要的教学研究工作。

篇4: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关键词】培养 动机 兴趣

正确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是学生掌握技能、知识的前提条件,又是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学习动机和兴趣的培养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培养呢?下面就这一问题谈一下个人浅显的看法。

一、通过学习目的教育,启发学生的求知欲

正确的学习目的教育,是与学校政治思想教育、班主任具体的抓好德育工作密切相关的。要培养学生的正确人生观和远大的理想,提高学习的热情与学习的自觉性,必须要有一定的具体措施和方法。我认为: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一定要把自己对数学的热爱之情传给学生,培养学生学习的热情,在每一节课的学习、练习中,让学生领略数学的美,感觉到数和形的协调、几何的优雅;讲一讲数学对每一个人的生活、工作有多么重要的作用,如果学不好数学,就难于攀登知识的高峰,难以实现自己为祖国出力的远大理想,让“从小学好数学,长大为祖国出力”植根于学生心中,学生随着知识的积累、年龄的增长,就会越来越体会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学好数学的愿望,就会越来越迫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探索趣味性与知识性、科学性和思想性的有机结合,使学生有玩中长智,乐中成长。

二、通过有目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以指导学生掌握知识和学习方法为目的,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习兴趣,把注意吸引到学习上来,对少数毫无学习兴趣和懒于学习的学生特别重要。学生之所以厌恶和懒于学习,重要的原因往往在于某一次或几次功课拉下来,学习成绩下降了,渐渐感到学习枯燥无味。换句话说,学不好就没有兴趣,越没有兴趣,越學不好,恶性循环。针对这类学生,要多关心他们,充分利用活动课开展多种实验活动,设法使他们对学习稍微提高一点兴趣,从内心产生改进学习的需要,其学习态度会逐渐转变。在活动中他们会发现许多新鲜事物,每一次都有“新鲜感”,促使他们课内努力学习,打好基础,课外出特长。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到学习乐趣,既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动脑能力,同时也锻炼了他们在求知道路上的坚强意志。

三、教学方法要新颖而富有启发性,培养学习的直接兴趣

俗语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重在得法,贵在用法”。 所以教学方法并无好坏之分,关键是看其是否有利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是否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开发和发展,是否有助于优化教学效果。学生活泼好动,喜欢多种多样的活动。据权威人士结论:中小学生一般只能保持15分钟的效率是高的。因此,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情况,不断地变换授课方式,改变机械呆板的讲解、背诵。教师要重视让学生能够自己举例,“一个好例子胜过一千条说教”。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有关实物、模型、图示等,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概念,理解概念的实际内容,搞清楚这些概念是从什么问题上提出来的。例如:在圆的概念的教学时,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取一条定长的细绳,把它的一端固定,另一端栓一支铅笔,拉紧绳子,移动笔尖,画出的图形是什么?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观察所画出来的图形,归纳总结出圆的定义。教学内容要力求生动活泼、形式多样、方便简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获取新知识。

怎样才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首先要使学生集中在感兴趣的事物上,善于把他们的注意力引导到平时不感兴趣的事物上;其次是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提出问题,有步骤地调动他们的思维能力,要让每个学生都会用自身的情感体验和主动参与学习数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一般来说,对差生提一些简单的问题,让他们经过思考能正确地找到答案,对优等生提出一定的课题,并有一定难度,使他们能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习惯的方法去解决前面的问题,以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需要。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学习更好的但有区别的数学,使不同学生的各种数学需要得到充分发展;保证学生参与学习的时空,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必需的学习机会和学习时间。

四、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开展多种课外活动,发展学习兴趣

学生缺乏学习动机,没有明确学习目的的情况下,指导他们进行课外阅读和参加各种活动小组,以便发展他们的学习兴趣。有些没有经验的老师认为学生学习差的原因是由于参加课外活动太多,不老实完成课堂作业,甚至看到学生看课外书,就严加禁止,结果学生原来就极微弱的一点求知火花也熄灭了。因而这些差生就只能停留在读课文做习题的狭小的求知欲范围内,知识面得不到开阔,激发不起学习兴趣,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篇5:如何培养与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

浦仕船

摘要: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起着激发、定向、维持和强化的作用,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素质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根据教育心理学中学习动机的有关理论及本人的教学实践,本文将进一步探讨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关键词:学生:学习动机;培养;激发

一、学习动机的概念

正如我们每个人做事情都有一定的动机和目的一样,学生学习也有他的动机,这就是学习动机。动机是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部状态,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动机由内驱力和诱因两个基本因素构成。动机主要有三种功能,即引起行为的激发功能,定向功能,强化功能。根据动机的功能,可以把学习动机定义为激发、定向和维持学生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过程。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一般表现为什么而学习?如为了得到父母的表扬,考大学,长大以后[1]挣大钱等等。

二、学习动机的作用

学习动机不仅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起着激发、定向、维持的功能,而且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效果,因此培养与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对于促进他们的学习效果,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增强他们的自身素[2]质至关重要。然而学习动机由高级和低级之分,不同的学习动机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不同的影响,或者说有什么样的动机就有什么样的结果。如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属于高级的学习动机,正是怀着这样高尚的学习动机,周恩来成为了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起建立了新中国。而“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样的动机就是低级的学习动机,本着这样的动机学习,最终将一无所获,使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扭曲,走上歧路。有些小学生为了压岁钱而学习,为了当班长而学习,为了考一百分而得到父母的100元而学习,这些都是低级的学习动机,不能够持久的激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一旦压岁钱到手,学习的动机也就没有了。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培养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以使他们保持旺盛的学习动力,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如何激发学习动机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学习成绩的取得,个人素质的良好发展,既离不开老师的教,更离不开学生的学。积极主动的参与。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是各种有效教学对策实施的前提。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习不好的学生,不是不聪明,而是缺[3]乏学习的动力。所以,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利用反馈信息,奖惩得当 反馈就是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提供的反馈不仅要清晰,具体,而且还要及时。例如,特别是学生的作业,如果不及时批改,等学生开始遗忘的时候再讲评,就只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这样的反馈也不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努力的愿望,及时批改作业,最好做到面批,当面批改指出错误,这样学生对自己犯的错误印象更深刻,每次单元测验认真批改,公布每个学生的考试分数,这样既能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又可以通过反馈看到自己的缺点、与其他同学的差距,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超过他人的学习动机。有的老师上课问的问题过于简单,学生怎么回答他都来一句非常好非常正确之类,这就是不恰当的反馈。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是指在教学中提出一些学生用现有的知识和习惯的方法不能立即解决的问题,从而一起学生的认知矛盾,激起学生求

[4]职的欲望和解决问题的兴趣。这种方法要求教师要熟悉教材,掌握新旧知识的联系,还要充分了解学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如在教学课文《爱之链》时,可以先让学生预习,然后老师置疑:1.“课文题目为什么叫爱之链呢?”2.“课文中人与人之间的的互相帮助、关爱从谁传给谁再传给谁?”3.“这份爱是不是像条链子一样呢?会不会断呢?”然后让学生讨论,根据讨论结果,教师再做归纳,学生就会对答案有较深刻的印象。对这种结果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问题情境就产生了。(三)、指导学生正确分析学习的成败原因

学生对学习结果的成败归因决定着后继学习动机。正确的归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能提高学习积极性。学生通常把自己的学

[5]业成败主要归因为四类因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

我们很多教师都要求学生对前一阶段的学习情况作总结,分析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如果学生能正确认识和分析,当然对学习成绩的提高有好处。当学习取得成功时,可把其归功于“自己的努力”这一不稳定的但可控制的因素。这样会启发学生今后想进一步取得成功还必须继续努力;还可归因于学生的能力强,从而使自己产生一定的满足感,增强成功学习的信心。但如果当学习失败时,学生简单的将原因归结于任务难度和运气,那可能结果刚好相反。如果题目确实不是过偏过难,教师就要从学生的努力程度上来帮助学生分析,不要归结于学生的能力不行或运气太差。否则,学生会认为自己的能力太差而失去自信心,不利于学习的进取。也就是说,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成败给予积极的归因反馈,不要让学生对自己失去信心,要改进他们的努力信念。

(四)、发挥主导作用,因材施教

教学活动是指在学校教学情境中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这一思想数千年以来一直光彩夺目。每个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不同、智力类型不同,学习能力不同、认知方式存在差异,个性特点也不同,这就决定了他们的兴趣爱好不一样。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关心学生,想学生所想,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策略,做到因材施教。在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喜爱、特长等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特长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人们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的兴趣,就有了想学的学习动机。根据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的关键。

四、结语

总之,学习动机在学生的学习中起相当重要的作用,教师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把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地调动起来,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最终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篇6:英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是指人们对学习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而外部动机则指人们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为此,教师需灵活运用各种途径,如课件、趣味故事、英文歌、英文电影等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张大均曾指出,为使学生了解知识的价值对刺激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非常重要。正如教育心理学家盖杰和伯令纳所说,“表扬是一种最廉价、最易于使用且最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因此,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白:英语是在人类生活各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而随着社会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其重要性日益突显。

有心理学家说过,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成功的努力。因此,教师应尽量创造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例如,让优、中、差生都能完成力所能及的教学活动,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教师继而鼓励其继续努力。引入竞赛形式,采取自己与过去的竞赛、个人间的竞赛及集体间的竞赛相结合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2、改进教法,指导学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努力实行“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教师应充当启发者、引导者及帮助者,改变“满堂灌”的做法,精讲多练,多启善导。

巴尔扎克说过,问题是开启一门科学的钥匙。现代教学理论研究指出:学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去发现、思考并解决问题。教科书设计了一些自主探究的活动,如读了How life began on the earth后,学生要弄清the order of development of life;听了Isaac Newton, Albert Einstein, Stephen Hawking关于万有引力的观点后,学生要弄清三位科学家观点的变化和发展,从中领悟到皮亚杰的一句话:“科学观点不是瞬时性的,亦非静止的,它是一个过程。更特别的是,它是一个不断构造和重新组织的过程。”这充分说明了科学是一个永无止境地、不断研究和探索的过程。又如Copernicus’ revolutionary theory一文深刻阐明了科学家要实事求是、来不得半点虚假的精神,他们为了维护自己所发现的真理往往要牺牲自己的生命。又如,在阅读课文的教学中,可将全班同学分为若干组,每组均有优、中、差生,然后让他们一起讨论课文的主题或结局,并由优生改写课文,然后进行评比。如此一来,就可在同一教学活动中锻炼学生的听力、口语及写作能力。另外,还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一位英国心理学家曾说过,Tell me and I’ll forget. Show me and I’ll remember. Involve me and I’ll learn.因此,教师必须努力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多参加语言实践,以确保其主体作用得以充分的发挥。

3、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形成自主学习、探究的氛围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必须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最佳氛围。

(1)、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教师在课堂上不但要有亲和力、感染力,而且要参与到学生中去,与学生一起表演,成为学生们的玩伴,才能使学生解除思想包袱,尽情地表现自己,发挥其聪明才智和想象力。如:在课堂上我不但注重教师的范读,而且经常与学生一起表演课文中的角色,在师生同台表演后,再征求其他学生的意见,一起探讨最佳的表现手法和技巧,学生们纷纷发表各自的意见,这句该怎样读,那句又该如何表达,整个课堂就成为自主、热闹的学堂。

上一篇: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之第七单元作文教案解读寓言下一篇:徘徊的近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