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设课堂提问提高教学效果的论文

2024-04-10

精设课堂提问提高教学效果的论文(精选12篇)

篇1:精设课堂提问提高教学效果的论文

地理教学论文:精设课堂提问提高教学效果

地理教学论文:精设课堂提问 提高教学效果

河南省许昌县第二高级中学 路朝军

【中图分类号】G658.3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1-0008-01

长期以来,许多中学地理教师都在不断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才能上好地理课,把抽象难懂的地理知识浅显化、通俗化,进而提高教学效果呢?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摸索,总结了一条经验:精设课堂提问。精设课堂提问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思维理解能力,具体主要从四个方面着手:

一、目的性和递进性

课堂问题的设计,一定要环绕这一堂课的教学目标,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有感性到理性、有特殊到普遍来进行,让学生在环绕教学目标的层层递进的设问中掌握这一节课的知识点,从而完成教学目标。比如说,地方时、区时和日界线是初一地理中的一个难点,初一学生虽然有一定的时间概念,但是对于地方时和时区的概念往往很难理解。这时候,设计一组恰当的递进式的问题就可以较好的让学生理解这一方面的知识:

教师:“同学们很喜欢看奥运会的实况转播,当我们知道中国女子组就对将于澳大利亚东部时间9 曰18 日下午3 点钟在悉尼和美国女子足球队比赛时,我们应该在什么时候打开电视机?”

多数学生都明白,要在北京时间下午3 时打开电视机的话,可能看不到这场比赛,于是就产生了了解时区、换算悉尼和北京两地区时的兴趣。

在完成了悉尼时间和北京时间之间的区时换算以后,教师再提出第二个问题:“要是奥运会不在悉尼举行,而在其他国家的城市举行,我们又该在什么时间打开电视机呢?”

第二个问题把学生从问题的特殊性转向问题的普遍性,学生就产生了要了解世界任何地点的区时与北京的区时之间换算的兴趣。

第三个问题(借助地球仪)再向学生提出“地球每小时转过多少度?”从而引出每个时区的经度差……

学生在理解了相邻两个时区的中心线相差15°经度以后,就有可能根据经度的不同来计算区时和地方时了。在一层一层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之中,环绕着时区这一目标,始终使学生沉浸在浓浓的兴趣之中。这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得到了圆满的完成。

二、趣味性和悬念性

趣味性的问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乐趣之中接受知识的熏陶。悬念性能培养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增加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在讲述温带海洋性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差别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二月十一日晚上看天气预报,明天(年初一)北纬46 度的哈尔滨市最低温度是零下36 摄氏度,人们要想在松花江的江面上散步,一般要穿上厚厚的棉大衣或皮大衣。那么这一天要是有一名英国的孩子在北纬52度的伦敦泰晤士河边散步,该穿什么衣服呢?”

学生根据以往学过的知识,都会想到,北半球冬天时,纬度越高,温度越低。因此,有人会回答,这名英国孩子一定会穿上皮大衣,或者干脆开着带暖空调的汽车在泰晤士河“散步“,当教师告诉学生这一天这位英国小孩只要穿着羊毛衫就能在泰晤士河边散步时,学生就会产生一个“为什么”。于是教师就可以顺着这个思路讲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性气候的差别以及产生这种差别的原因了。

这样一个带有趣味和悬念的问题诱导出的学生的求知欲,增加了学生了解世界气候类型的迫切感,也就能够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了。

三、浅显性和通俗性

初一学生的知识面还不太广,有些地理术语没有接触过或者不理解,因此课堂上设计的问题不能太深奥,不能脱离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

比如在讲到非洲南端好望角名称的来历时,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西方的航海家要把非洲南端的.这个海角叫做好望角?”。在说明这个问题时,只要让学生知道南北中纬度常年都吹着较强的西风,非洲南端更是经常吹着8 至10级的强西风,过了这个陆角,欧洲人的故乡就不难望见了,所以叫好望角。用不着多讲西风带生成的原因,以免超过学生的接受能力。

所谓通俗性,是指教师要尽可能地把设计的问题和学生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因为地理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认识世界,为今后适应世界和改造世界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因此在教学时一定不要只从书本到书本,要尽可能地贴近生活。

比如,在讲到四川盆地的气候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老师去过四川,发现四川的冬天比同纬度的长江三角洲地区要暖和一些,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原因么?”在几个学生回答了这个问题以后,教师在从中找出长江三角洲和四川冬季温度有差别的原因:长江三角洲北面没有高山阻挡,而四川盆地北面有高峻的秦岭阻挡了北方的冷空气,从而让学生更深的理解秦岭在中国气候区划上所起的作用。

四、启发性

我们一直提倡启发式教学,笔者认为,启发式教学永远是基础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好方法。在设计课堂教学问题时,当然不能不用有启发性的问题。

在讲授之所以在鞍山、包头、攀枝花等城市建设钢铁基地时,总会说到这些地方离钢铁工业原料铁矿石和燃料炼焦煤产地近,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接着教师提出问题:“上海宝山既不产煤又无铁矿,为什么要在这里建一个全国最大、最先进的现代化钢铁工业基地呢?”

这一个问题解答以后,学生会受到启发:把工厂建在市场广阔、经济技术力量雄厚的地方也是一种好方法,没有原料可以运来或者进口嘛。这样的启发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是使学生跳出了陈旧的思维模式,培养了创新意识;二是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的必要性。

设计好课堂教学问题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教学时要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材、不同的场合设计不同的问题,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篇2:精设课堂提问提高教学效果的论文

黄武贤

近两个月的“国培计划”远程项目的培训,使原本繁重的工作更让人忙碌,但却也让我多了一份沉甸甸的收获,众多专家和学者的精彩课程,使我受益匪浅。参加“国培”培训之后,我认真学习了相关课程,并积极参加班级论坛的讨论,期间参加了镇数学优质课比赛和在本校听了几位老师的课。现结合本人教学实践就如何有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的效果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好的问题能激发思维,引导思维。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值得探索的问题场景,为学生的质疑、探究、应用提供帮助,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组织者、引领者和合作者。

1提问要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在活动中,兴趣可以给人以巨大的动力;有了兴趣,就能体验到愉快和满足,即使付出很大体力或长时间工作也不会觉得疲劳。

中南小学的黄老师在教学《认识整万数》时,提出一个学生非常感兴趣的问题:“同学们,我们镇清水河上新建了跨江大桥,你们到过吗?想不想领略一下跨江大桥的风采呢?”问题一提出,立即引起学生的兴趣。清水河是我们家乡的著名景区,跨江大桥是什么样子呢?学生们怀着激动又迫不及待的心情观赏起景区的美丽风景,点击了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在快乐、兴奋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走进整万数的认识和研究中。

2.提问要留给学生恰当的探索空间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问题的设置要具有启发性,问题的呈现要有利于展开观察、实验、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探索与交流。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所提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空间又要有一定的指向,这是从小学生的学习认知水平和数学学科的特点以及课堂教学40分钟的限制出发的。也就是说,问题首先是一个具有现实性的、有意义、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其次问题也必须是指向明确的、它的提出要依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针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比如在《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中,问

题“比例中的内项和外项还有一个有趣的规律,请大家观察课本中的四个比例,看看你能发现什么?”一经提出,立即引起学生的思考与讨论,一方面这个问题有一定的挑战性,这个问题要运用一定的数学知识或方法,经历一个过程才能解决。另一方面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指向性,问题直指“两个内项”、“两个外项”的规律,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直奔“主题”,产生思维碰撞,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从而确保有效教学时间的利用率。

3.提问要能激发学生思考欲望 我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引入新课后,(1)谈话: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在学习圆面积计算时,是如何把圆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来计算的?(学生回答后媒体演示,板书:转化)

引发思考:那么能不能把圆柱也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呢?(2)引导学生实验操作:分组合作把圆柱切、拼成近似的长方体,并提出以下问题。(课件显示)

① 圆柱通过切割、拼合后,转化为近似的长方体,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② 这个近似的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原来的圆柱的哪一部分有关系?

③ 这个近似的长方体的高与原来圆柱的哪一部分有关系? ④ 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是什么?用字母如何表示? „„

谈话时提出的“能不能把圆柱也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呢?”这一问题的提出实际是渗透并启发学生运用数学学习上一种重要的“转化”思想。数学新知的学习总是建立在旧知的基础上,将新知转化为学习过的内容。如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立体图形体积的计算等。学生根据老师提的问题,积极开动脑筋寻求新知与旧知的联系点,激活了学生思维的火花。

第二层次的4个小问题,更是环环相扣地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孩子们在问题情境中一步一步进入到思维的高潮,引导孩子们自主探究出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和公式。同时也渗透了以直代曲的观点,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4.提问要兼顾全体学生

在公开课中,你常常看到教师提了问题后,指名回答的学生都是对答如流,为什么正确率这么高呢?我曾经做过调查,在听了某老师的课后,问了那个班的学生,回答问题的都是些什么样的学生?“都是尖子生。”有的是本班学生,有的在借班上课时,竟然从几个班抽调优生到自己的课堂上来助阵,回答问题。笔者就在想,这样的课堂提问怎么能做到“面向全体”呢?提的问题应做到兼顾优生和差生,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

5.提问要适合时机

课堂上的问题可以很多,但出现或提出的层次需要看具体情况,并不是所有的问题一下子全部出示。让学生有个思维的层次感。适当的时候才提适当的问题。

6.提问要力求举一反三

在教学《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教学中,我没有像书上一样完整出示例题,而是将例题进行了处理。我出示了例题的前半部分:东山村去年原计划造林16公顷,实际造林20公顷。提问:你能提出哪些问题考考你的同桌呢?出题考同桌,倒是个新鲜的事。于是,每个人都绞尽脑汁,有的在小声讨论,提出了很多问题:“实际造林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原计划造林是实际的百分之几?”“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百分之几?”。如此一来,一个小小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孩子们积极思考,相互交流探讨,求得了有效教学的最大化。

7.提问要突出难点

篇3:精设教学情境提高课堂实效

一、什么是教学情境

什么是教学情境?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 根据教学的内容, 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 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 产生一定情感反应, 能够使其主动积极建构性学习的具有学习背景、景象和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它包括无形的“情”和有形的“境”两部分。创设教学情境, 在传统课程的条件下还不是教师必须掌握的专业能力。随着新课程的实施, 教师的“创设教学情境能力”也随之成为重要的教师专业能力。

二、为什么要创设情境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物质决定意识, 而知识其实是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形成、总结出的规律性的东西。也就是说知识来源于实践, 实践知识经过总结上升为理论知识。教学情境就是以直观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及其相关背景, 提升学生的经验和知识, 加强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通过说理的方式得到的知识是不真实的抽象的知识, 学生并不能理解, 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学生也很难把这些道理知识应用到生活当中去。教知识时, 通过有目的地创设情境, 把知识还原到具体的生活当中去, 可以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知识的含义, 多呈现几个方面的情境, 学生对这个知识的理解就会深入, 多角度, 以后就会比较灵活地应用知识。总之, 通过教学情境学到的知识, 学生更感兴趣, 更容易学以致用, 更容易内化成学生自己的真情实感。

三、怎样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 创设教学情境也是教师的一项常规教学工作, 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则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有价值的教学情境, 要体现以下几个特征。

(1) 紧扣教学内容。每节课, 都有一定的教学内容和具体的教学目标, 所以教学情境必须为教学的内容服务, 围绕教学内容来设计, 而不能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 使情境为学生知识的获取、思维的发展提供良性土壤。这样, 不仅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而且构建了良好的认知结构, 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发展了智力, “会学”的能力也就逐步得到提高了。

(2) 基于生活。新课程提出以人为本、回归生活、注重发展的教育理念, 为此我们强调情境创设的生活性。任何有效的教学, 都始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包括认知经验和生活经验。为此, 创设教学情境, 第一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 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陶行知先生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接知如接枝。”我们必须树立起“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这样一个教学理念。

(3) 注重形象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根据中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生理特点, 强调情境创设要注重形象性。为此, 我们所创设的教学情境, 首先, 应该是感性的、可见的、摸得着的;其次, 应该是形象的、具体的。在学习的过程中尽可能让学生多种感官同时参与, 能看到、听到、摸到、闻道、甚至是能尝到。

(4) 注重趣味性。创设游戏、模拟表演、亲自动手操作等教学情境, 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去。通过实际操作活动, 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 在操作中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 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产生急于解决问题的迫切心情。

(5) 内含问题。实践证明, 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内含问题的情境。所以, 创设出的教学情境一定要隐含问题, 隐含任务, 制造悬念, 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焦虑、渴望和兴奋, 能有效地引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究, 让学生在积极快乐的气氛中感受获取知识。

(6) 融入情感。古人云:“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教师以饱满的热情创设情境, 激疑引思, 能带动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 从而触动学生心弦, 使师生之间在理智和情感上产生强烈共鸣, 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当然, 情境导入的方式很多, 形式也可以不拘一格, 但是一定要有吸引力, 创设情境应“因地制宜”“因生制宜”, 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和经验。

四、创设教学情境的误区

“情境教学法”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确也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 因此, 目前很多教师都注意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然而, 我们发现, 这中间有一部分教师并没有真正理解教学情境创设。有的教师只把它当做点缀, 还有一些教师却因此迷失了教学的方向。

(1) 形式化的情境。“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 数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环境。创设情境要服务于教学, 创设情境要适时而用, 视情而用, 不能让“情境”形式化。

(2) 缺乏真情的情境。情境不仅包含场景, 而且内含情感。任何情境如果没有教师的感情投入, 都会失去其教学功能。当然, 我们强调的是真实的情感, 而不是虚假的情感。

(3) 偏离教学的情境。有些老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一味追求表面的热闹和形式, 甚至有些情境偏离教学内容, 让学生不知所云, 反倒影响和干扰了学生的学习。

(4) “电灌”的情境。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虽然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形象认识, 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但是, 整个学习过程中, 学生只是被动地参与, 思维活动明显受到了多媒体课件的束缚, 学生的探究意识也被扼杀了, 这也就是所谓的“电灌”。多媒体课件仅仅是作为一个现代化的教具, 在一些学生难于理解的地方才用多媒体演示, 这样才能正确发挥多媒体的作用。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 不是每节课都要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新课程提倡“创设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教学模式, 既能改进学习知识教学的呈现方式, 也能使学生积极地进行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活动, 从而有效地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情境还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比较强烈的情感共鸣, 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教学情境, 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 更是一种教学思想。要提高课堂实效, 让我们从课堂教学入手, 从创设问题情境开始努力吧。

篇4:精设“凤尾”课堂提高教学效益

因此,小学英语教学中我们要精心设计每一课的结尾,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结构、智力水平、心理发展规律,精心设计出形式多样的“凤尾”。就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在教学中,除了大家经常使用的复习总结法、作业练习法之外,教者还尝试了以下一些结尾方法:

一、学唱歌曲,调节情绪

小学生喜欢唱唱说说,教师在结尾时将新授知识进行总结整合,编成学生喜欢的节奏明快、旋律优美的英文歌曲,既能加深记忆、巩固当课所学的知识,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克服因长时间的学习带来的紧张和疲劳情绪,很好地调节了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以学生喜欢并乐于接受的形式展现,让学生感到亲切、快乐,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如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3A Unit 2《Nice to meetyou》第=部分关于颜色的单词后,教者编制了一首儿歌:“red红,yellow黄,green绿,十字路口看仔细;white白,black黑,我家有台黑白电视机;orange橘,brown棕,blue的天空真美丽!”学生在学唱的时候情绪盎然,在中英文对照中,学生不仅掌握了颜色的单词,而且能够根据现实事物来理解各单词的意义,起到了很好的巩固和消化的效果。

二、组织游戏,寓教于乐

爱玩是儿童的天性。特别是中低年级阶段的学生,他们尤其喜欢游戏。在经历30多分钟的听、说、读、写的学习后,学生情绪渐渐进入了低潮,心理上出现了疲倦。这时教者采用利用游戏的形式来结束一堂课,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注意力,还能能促进学生多种感官的协调配合,让学生在游戏中获得知识,增添乐趣,减轻疲劳情绪。

例如在3AUnit 3《Thisismyfather》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水果单词后,可组织学生进行“看图猜物”等小游戏。就像幸运52中那样。教师指明一个同学到讲台前面,给他一张图片,然后请他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种水果(不能直接点出这种水果的名字,否则就是犯规,驱逐换人),其他同学根据他的描述在自己的本子上写下单词。如果大家都能根据他的描述写出单词。就奖励他一颗五角星;反之则换人上台,重新描述。游戏非常富有挑战性,上台的同学要绞尽脑汁描述水果的特征;台下的同学既要根据描述判断这是什么水果。又要回忆出这种水果的写法,感觉既刺激又好玩,学生在动口、动耳、动手与动脑中,不知不觉地复习巩固了所学新知,提高了学生的能力与学习兴趣。

三、开展竞赛,巩固新知

小学生好胜心较强,在小学英语课堂收尾时利用他们的这种心理举行一些竞赛活动,可以激发和维持他们学习英语的积级性。这种方法主要运用单词学习时,组织“三分钟单词竞赛”活动,通过抢读单词、看图猜词、看图写单词、单词接龙、拼单词对抗赛等多种形式的小竞赛,让学生各种竞赛中掌握单词拼、读、写,达到加强记忆,巩固内化的效果。

四、情境表演。学以致用

英语是一门交际性很强的语言,小学英语重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新课结尾时,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善于利用各种方式,巧妙运用各种教学媒体、手段创设合适的情境,多方面地调动学生的感官,拓宽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地,组织学生在情境中自由地发挥,尽情地表演、会话、交流、发展,从而让学生用心去体验学习的内容,使学生较快地掌握和巩固所学的知识。

例如牛津小学英语4B Unit 1《A new student》主要学习各种职业名称:“student/teacher/doctor”以及询问职业的句型“Who’sthat”?He’s/She’s a…,”教者组织部分学生戴上头饰(或带上特征性的工具,如学生的书包、教师教学用品、医生的帽子等),让他们分别走进教师,学生提问:“Who’s that man(woman)?”“Excuse me.areyou a…”在表演和会话中,学生们一方面全身,心地投入表演,竭力调动自己的思维和语言积累,把新课所学的知识创造性地灵活运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最佳的学习心理状态。

当然,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结尾方式远不止本文所提及的这几种,此外,我们还可采用设置悬念、布置任务、激励讲话、问题讨论等多种方式,无论是哪一种方式,均不可长期单一使用,教者应当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需要和不同教学对象的情况,选择最适合本课教学的结尾方式,以改变以往“无结尾”或“随意结尾”的状况。

篇5:精设课堂提问提高教学效果的论文

一、教师的提问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的教学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兴趣,只有从兴趣出发,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兴趣的促使下,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从而掌握知识技能。不同年龄的学生就有不同的兴趣特点,但不可否认的是孩子都喜欢新鲜事物,喜欢趣味性强的事物。所以,我们可以把我们的问题设计在故事、游戏、比赛、视频、动画等活动中,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我们的提问,不知不觉地解决我们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在思考后、解决问题后获取数学经验,最终形成数感。

二、从学生的情感需要出发,帮助学生建立学习数学的兴趣与信心,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创造能力。

我们必须承认,孩子之间是存在很多差异的,但教师必须了解、适应每个学生,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出发进行课堂教学,课堂上提的问题要适应班级中大部分学生的思维能力,尽量为学生减少思考的障碍,提高学生思考的效率,学生才会越学越来劲。其次,我们要努力搜索学生的潜能,拓展学生思维的宽度与深度,发挥创造力。

三、从学生的数学思维出发,让学生体验数学思维的过程,形成独特的数学思维、个性的数学学习方法。

篇6:精设课堂提问提高教学效果的论文

新课改的核心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它倡导在课堂教学中多实施课堂探究式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课堂探究活动进行得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而课堂探究学习的本质就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可见课堂提问在教学中的作用是重大。

恰如其分的提问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而且可以开启学生心灵,诱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智能,调节学生思维节奏,因此课堂有效性的提问是非常重要的。

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把握好适当的节奏,“节奏”的主要依据是学生的思维与感情。在节奏的把握上,首先要注意提问后应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如果留给学生思考时间不够充分,问题抛出后就让学生回答,这样就导致学生的回答不能如意。其次是整体集中讲解的问题的数量不宜太多,如果太多,占据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由原来的满堂灌变成满堂问,由于提出的问题过多过滥,学生疲于应付,无暇独立思考,更不可能质疑,学生的其他形式学习的时间不够,影响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化学知识贯穿着人类生活的每个角落,可谓包罗万象。从这些繁多、具体的事例中找出若干条来,就必须注意有目的性地选择,提问中要注意(l)结合教材内容,紧扣知识点要求,(2)能激发起学生的注意力,开动脑子进行思维,(3)要适合学生的实际掌握的知识内容和理解、分析的水平,(4)通过设疑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创造良好的学习情景。带有明确目的性的设疑,能取得教与学的主动性.目标明确的设疑,使学生在上课初期,就处于疑惑和矛盾之中,诱导学生按教师设置的方向进行积极思维,产生急切要了解疑问答案的心情。

提问中充实兴趣性强的内容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新知识、学科发展中出现的新成果。充实的知识越鲜活、越有趣味,就越具有教学的魅力。提问的趣味性必然联系到一个多学科的渗透,这样可避免把一门学科孤立起来,使教与学都显得僵硬死板。

课堂提问可以尽量活泼、生动、幽默些,但用语一定要简单、清楚、明确,使用学生能理解的能真正表达应该表达的意思的语言;不能一味迎合学生某些低层次的情趣而丧失科学 1 性。如果学生听得哈哈大笑,而学习效果却令人失望,就会陷入课堂教学的误区。提问更不能有知识性错误,要符合逻辑。

著名教育家契可夫说过:“教育学生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效作用。”因此,教师的问题设计还要有助于学生思想情操的陶冶,富有启发性,强烈的感染力和鲜明的教育性。中学生都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好胜欲,希望能受到老师的关注、表扬,至于那些成绩一般或较差的学生,更希望能到的赞赏或青睐。他们的年龄特征又决定了他们大都比较单纯和幼稚,事实证明,不少学生偏科的原因往往是缘于对任课老师的亲疏,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从一定程度上讲,课堂提问是师生感情交流的一条纽带。通过提问,然后教师恰如其分的评价,不但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勇敢精神,还能满足学生的自我表现欲,增加师生间感情。

总之,在教学中运用提问这一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是符合教学规律的,它不仅能提高课堂四十分钟的质量,还能使学生体验到化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从而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和自觉性。

篇7:提高生化课堂教学效果的探索论文

首先,要吃透教材,钻研和熟悉教学内容,掌握这一节课内容在本教材中的地位以及前后联系。其次,要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只有这样才能把握重点、难点,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把书本较为枯燥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表达出来。对于备课中遇到的问题,不能轻易放过,要广泛地精选有助于疑难解答的参考资料,做到旁征博引,为我所用。在备课的同时还要写备课笔记,但写备课笔记不是机械化地抄书,备课笔记应是表达的需要,对教材重新加以整理、提炼、归纳和补充,应注意通俗化、条理化和科学化。总之,要做到“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自身装满一桶水”。突出重点,讲清难点,指导记忆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核心

在生化教学中,始终存在内容多,教材篇幅大,课时少这一矛盾,学生不可能也不必要全部掌握和记住,要结合学科重点和学生的专业特点,抓住重点、讲清难点才可收到触类旁通之效,也是抓住了核心问题。如果讲课时不分主次、平铺直叙、贪多求全、漫无边际,学生听得昏昏然,无所是从,势必削弱课堂教学效果,一个好的教师在教学中必然善于突出重点和克服难点。所谓重点内容是本学科(本章节)的骨架,是联系相关学科和专业学科的纽带,是学生今后实际工作的支柱。内容的重点和要点教学大纲都有明确的规定,重点内容要讲精讲透,使学生心领神会。做到重点突破,其它问题即可迎刃而解,对于次要内容可以扼要讲或一笔带过,或者留给学生自学掌握,以保证在课堂上有充足的时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突出,难点也不能放过,有时重点与难点重合,无疑必须想方设法花较大力量把它讲透。例如在讲解生化的重点内容物质代谢这一部分时,由于代谢途径中反应成串,若单纯借助于挂图讲解,虽然直观、连贯、省时,但学生的思维很难跟上讲课的步伐并易使学生产生物质代谢途径是否是意造的疑惑。如果从物质的分子结构水平、酶的特性及反应条件的角度,且教师边板书边讲解来阐述化学反应反向的客观必然性,才能帮助学生建立物质代谢途径连续的、相互联系的、动态的、有规律的正确概念。为此,教师在备课时要进行板书设计,包括考虑不同颜色粉笔的使用,构成完整、清晰的的板面,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激发学生对生化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效果的保证

3.1 浓墨重彩绪论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绪论课是第一堂课,是学生对本学科的第一次接触,绪论课的成功与否对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和培养影响较大,绪论课讲得生动、丰富、有趣,能使学生在学习一开始就对本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认为绪论课无关紧要,授课时漫不经心,索然无味,势必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使以后教学变得被动。

3.2 娓娓道来发展史激发学生的进取心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生化的兴趣,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介绍一些生化发展史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科学思维的方式。如Watson、Crick对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过程和重大意义,Sumner揭示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的历史,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和意义等等。这不仅激发了学生学好生化的信心和动力,而且可以启发和培养了他们的(下转第29页)(上接第27页)科学思维方法。

3.3 设问质疑引发学生好奇心

学生在课堂上听课大多处于被动状态,在讲授新课题特别是一些抽象复杂难以理解的问题时,如果平铺直叙的讲解,很难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内容,积极思索,在新课之始设置一些疑问,营造氛围,引导学生以寻求解答心态专心致志的主动听课,自然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基因的遗传和表达》的课始,先设问父子为什么很相像,有些疾病为什么会有家族史,然后才讲解复制转录翻译的生化反应过程,能够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适时地设问质疑,可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发学生思维和智力,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4 联系临床实例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医学基础课是为临床课打基础的,上课时适当结合点临床实际,选择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能使学生体会到这门课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责任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授有关章节时,恰当地结合临床内容,如酶在疾病诊治上的应用,维生素与其缺乏症,磺胺类药物的作用机理和服用方法,糖代谢和糖尿病,脂类代谢和高脂血症或动脉粥样硬化,血氨和肝昏迷,水平衡与脱水,酸碱平衡和酸碱中毒等等,这样可使学生较早地了解临床,认识到基础课和临床课联系得如此密切,从而激发学习积极性。

3.5 列举生活实例增强生化课的趣味性

医学院校的生化课程开设的目的是为相关的基础课和临床课服务的,并不是要求学生们都成为未来的生化学家,教师不能仅拘泥于教材或结构式,而应该把生化知识与日常生活应用实例联系起来。酒的酿造、豆腐的制做、小儿要多晒太阳、勤晒衣被可以防病等等都蕴含着丰富的生化知识,使同学们觉得生化知识并不深奥玄妙,而是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从而淡化了学生的为难情绪,激发了学生学习生化的兴趣。总之,兴趣和课堂效果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应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备课时多加思索。总结归纳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

教材中在描述生物大分子结构以及连锁的生化反应总是很冗长,学生望而生畏,难得要领,教师若给以提示、提炼,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是提高课堂效果的重要一环。例如:蛋白质和核酸都是生物大分子,教材中用了大量的篇幅对它们的分子结构与功能进行了描述,但学生还是很难理解“分子结构是功能的基础,功能是结构的表现形式”的含义,授课中若点明这些生物大分子的主链骨架都是简单的重复,侧链表现特异,蛋白质的侧链化学基团分布在分子的外部以利发挥功能,DNA的碱基序列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位于双螺旋结构的内部,可减少致变性因素的作用,是遗传稳定性的分子基础。如此画龙点睛有助于学生在较深的层次、精练地领会分子结构和功能的关系的精髓。类似上述这些内容,需要教师提炼要点、类比异同、归纳重点,有利于学生对生化重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可显著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要改变生化教学过去那种被动讲解的局面,还要下很大功夫,要更新观念,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才能收到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8:优化课堂提问提高教学效果

一、课堂提问应符合以下要求

(1) 问题明确。

就是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提问的问题要立意鲜明、措辞简洁、要求具体、答案确定。问题不简明、言辞欠简洁, 学生回答往往找不到头绪, 导致答非所问:要求不具体、答案不确定, 学生也无所适从, 难以回答。

(2) 具有启发性。

课堂提问的效果在于启发学生思维。这种启发主要指问题本身对掌握知识富有启发性。同时, 问题与问题之间也能互相启发。因此, 教师必须以全体学生的认识规律为基点, 从新知识的结构出发, 在新旧知识的“连接部”提出一定难度且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3) 难易程度适宜。

就是指教师所提出的问题, 必须是学生经过一番努力能够正确回答的问题, 即“跳一跳, 摘桃子”。过于简单的问题, 既不能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也不能有效地暴露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从而也失去信息反馈的作用;难度太大的问题, 超越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 学生就会望而生畏, 丧失回答问题的信心, 因而也是不可取的。

(4) 注重差异, 因材设问。

设计问题时应注意到学生之间的知识、能力、个性的差异, 为程度好的学生设计一些较难的问题来引导他们回答, 为程度差的学生设计一些较易的问题, 启发他们细读细想, 寻求答案。使每个被提问的学生都产生一种成就感, 从而引发学生兴趣, 激发学习热情。

二、课堂提问应注意四个问题

(1) 课前精心设计。

首先, 设计课堂提问必须有明确的出发点和针对性。出发点就是每节课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针对性就是教学内容的重点。此外, 教师还应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实际知识水平出发, 根据教材内容的内在逻辑联系, 由浅入深, 层层设问, 让学生通过积极的思考、回答, 变“有疑”为“无疑”, 化“无知”为“有知”, 从而正确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2) 课堂巧于发问。

老师精心设计的问题, 还有待于课堂上通过巧问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所谓巧问, 就是善于选择发问的时机和讲究发问的方式。发问的时机一般是: (1) 在形成悬念时发问, 目的是通过创设问题的情趣, 唤起学生的注意, 让学生去积极思考。 (2) 在教学关键时机发问, 以便给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 为学生的学习开辟思路。 (3) 在抽象概括时发问, 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发问的方式对课堂提问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 它可以面向全体发问, 指明个别学生回答;也可以并行发问, 分别轮流回答;还可以采用直问、曲问、正问、反问、明问、暗问等方式。

(3) 答中善于引导。

对于不敢发言的学生, 要加以耐心具体指导, 给予热情鼓励;对于发言不得要领和一时回答不出的学生, 要针对学生的思路, 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辅助性的问题, 引其思考, 并尽可能让其作出正确的回答;对成绩好的学生, 要向他们提出带有一定难度的问题, 对其回答除肯定优点外, 还要指出不足之处, 防止产生自满自足情绪。同时, 注意分析学生的理解深度和接受程度, 随时根据学生的表情和回答问题的情况, 调整问题的内容和提问方法。

(4) 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课堂提问中, 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畅所欲言, 不要轻易阻断学生思路, 不能用固定的答案框住学生, 切忌操之过急地作出结论, 甚至越俎代庖。对学生的发言, 教师要从内容、语言、姿态等方面加以评价、指导, 要肯定正确的回答, 补充不完整的回答, 纠正错误的回答, 表扬出色的回答, 鼓励差生的回答, 从而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大胆推理、踊跃发言的优良学风和互相研究、共同探讨问题的良好习惯。

篇9:精设课堂提问提高教学效果的论文

提问在教学中的作用

反馈教学效果的最好方式。通过提问所接收到的信息反馈,比其他形式的反馈更直接准确,它可以使老师当堂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便及时地调整教学进度,改变教学策略,使学生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提高学生课堂的注意力。由于部分学生人学时基础较差,学习上缺乏主动性、自觉性,上课时遇到听不懂的问题则轻易放弃,以致在课堂上出现做小动作甚至睡觉等现象。教师单凭维持课堂纪律来保证学生的注意力是不行的,而应以授课的内容来吸引学生,用—个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赋予其学习动机,让学生开动脑筋,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让学生发现自身的不足。对于教材中出现的一些重要物理概念,大多数学生以为自己能复述就懂了,不愿作深层次的思考。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教师在课堂上要针对概念提出一些题意朗确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克服盲目、自满的情绪,这样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突破教学难点很有作用。特别是在学生认为理所当然的地方,可提出与常规看法相悖的问题,并展开深入讨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引导学生对已解决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索,或对题目本身提出疑问或变换题目的条件来拓宽学生的视野,诱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增强学生的观察力,培养其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观察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总是和语言分不开的,课堂提问便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契机。特别是对一些平时不善言辞的学生,课堂上的经常提问,可使其语言表达逐渐变得流畅,自信心也会随之增强。

提问中存在的误区及对策

有些教师在课堂提问方面存在着一些误区:1.整堂课只管自己讲,不提—个问题,“满堂灌”;2.提问低级的、重复的、无深度的问题;3.所提问题与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距离较远,偏离主题;4.只提问个别好学生,不提问差生,冷落大多数学生。或对上课不认真听讲的学生进行惩罚式提问,给学生难堪;5.提问没有层次,没有做到循序渐进,让学生摸不到边际;6.提问不能言简意赅,有时不知所云,学生无法回答;7.在备课时不注意设计问题,提问随意,东拉西扯;8.针对学生的回答,不能灵活应变,对学生回答的问题不能追问下去、扩大战果等等。

针对上述问题,本人认为提问中应处理好四个关系:

点与面的关系。课堂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既要照顾点又要照顾面,以点带面,培养优生,转化差生,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难与易的关系。教学内容有难有易,提问应当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对于较难的问题应力求深入浅出,化难为易。针对技工学校学生的基础,切忌提问过深过难而造成冷场,可以把一些提问与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联系在一起,激发学生的兴趣。

曲与直的关系。提问题不能只提“是什么”“对不对”,问题要有启发性。否则学生会感到单调乏味。

多与少的关系。提问不在于多问,而在于善问,巧问,教师切不可为提问而提问,提问过多,学生会应接不暇,没有思考的余地,提问就会流于形式,失去了应有的作用,难以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这势必导致学生厌倦反感,影响教学的效果。

提问的方式

同一个物理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问,提问的角度不同,效果往往不一样。课堂上,教师若能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各种不同的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特定的事物、现象或概念上来,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提问有以下一些形式:

设疑式,可以引起学生的想象和独立思考。

逗趣式,把提出的问题与学生感兴趣的事情联系在一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思考。

对比式,诱导学生比较共性,区别个性,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和总结问题的能力。

创根式,能帮助学生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使学生深化对问题的认识。

伏笔式,备课时根据所涉及的内容,铺路架桥,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为新内容的学习留下伏笔,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

层递式。对一些有梯度和难度的问题,可分层次由浅入深地提问。通过一环扣一环、一层进一层的提问,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发展。

分割式,对整体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可先分割成几个并列或可递进的小问题来提问。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范围太大,学生不易回答,教师应化整为零,各个击破,把一个个小问题解决了,整个问题自然也就解决了。

扩展式,把现在所学的内容与过去的内容联系在一起提问的方法,能够起到以新带旧、温故知新、融会贯通的作用。

直问式,开门见山,直接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这样可使学生迅速进入思考的状态。

曲问式,是一种迂回设问的办法,问在此而意在彼,针对学生概念不清的疏漏处,抓住关键进行曲问,会使学生幡然醒悟,从而加深对正确结论的印象。

提问对象的选择和时机的把握

篇10:改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果论文

【摘 要】当今新课程改革要求下的新的教学理念,作为一名教师,如何才能把这些新思想新理念很好地贯穿于教学当中,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关键词】教学方式;课堂效果

当今新课程改革要求下的新的教学理念,作为一名教师,如何才能把这些新思想新理念很好地贯穿于教学当中,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下面就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一些切身体会,望与大家啊商榷。

1.化学课堂教学中,谁该是“质疑”的主题

所谓“质疑”,其实就是提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救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是知识的应用,而一个新问题的提出,需要创新思维。可见,提问、发问式创新的开始,缺乏质疑精神的学生,是不可能具备创新精神的。而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在课上预先设计好种种问题让学生回答,渐渐丧失了发现问题的能力,最终与具备创新精神无缘。

有一些学生善于质疑,但老实回答他们问题的态度挫伤了他们的质疑精神。我们从教中就经历过这样的事。我所教的学生中不乏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新奇好问之人。他们经常在课上就老师讲诉的某各类内容差话题问,一节课有时能踢好几个问题,通常对于最初的问题我还能认真细致的讲解,但提的多了,时不时的打断我的讲课思路,甚至有时问题提得漫无边际,我就有些不耐烦了,认为这就是对教学的干扰,因为回答他们的问题就会占去一定的时间,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又可能完不成了。于是,我往往会武断的给出了是否的结论。不久我发现,原先爱提问的学生,提问渐渐变少,最终不再提问了,课上的表现也不像原先那样精力集中了。我开始反省自己,不正是自己在回答学生问题时,表现出来的武断和漫不经心,才挫伤了学生的质疑精神,进而不敢再提出自己的疑问了吗?

在课堂上一道学生学习新知识,需创设一定的情景,激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探索。教师要耐心的听取学生的质疑,及时的解释。还可以尝试让别的学生呢个来释疑,在课堂上创造一种有疑必质、有问必释的氛围,使学生在质疑释疑的过程中,创新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2.在化学课堂学习中培养合作精神

当今的孩子大多为独生子女,大凡有这唯我、自私的心理倾向。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实施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尤为重要。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科学家艾伦?黑格、艾伦?马克迪尔及日本科学家百川英树在研究导电塑料领域跨国几十年合作,最后成功摘取了“诺贝尔奖”的桂冠,充分说明在当今高度开放的信息社会里,团结协作是取胜的法宝。

2.1 实施合作学习的目的

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为学生迎造一个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激励的`环境,全面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能力。

2.2 如何运作

2.2.1 明确考核内容:从学习态度、学习成绩、成员间的合作、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进行考核。

2.2.2 合作学习方式

①同组成员间互相交流学习方法,互帮互学、互助出进,

②互查作业完成情况

③学生实验、家庭小实验都可按合作学习小组来完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高合作学习水平。 ④队小组的评价

队小组取得成绩的优劣、取得成绩所做的努力、合作学习的协调性做出适当的评价,评价可放在一次测验后、一次试验后或一次活动后。

2.3 合作学习的成果

通过合作学习的尝试,班级的化学成绩有大幅度的提高,同时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语言交流等诸多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3.实验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做“氨分子的扩散”实验时,同学们按照教材的要求,在滤纸上每隔1.5M―2M处滴一滴酚酞试液,滴好后把滤纸条放在试管里,在试管口塞一小团棉花,在在棉花上滴浓氨水,,结果学生发现最终滤纸上变出的红色都连为一体,不能很好的观察到酚酞变红的先后顺序。学生提出此问题,我就让他们积极的思考,想想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合作组经过讨论,提出这几种原因:

①滤纸的吸液性太强

②芬太实业的浓度太大

③所滴酚酞试液的量太多。我们首先肯定了同学们的想法,接着又引导他们,现在老师只准备了这一种滤纸,而且酚酞试液的浓度也已确定,那咱们怎样才能克服上述实验的缺陷呢?同学们异口同声的说出要减少滴在滤纸上的酚酞试液的量,我们有就怎样具体实施向他们发问,思考片刻后,学生提出以下改进方案:

①将占有酚酞试液的滴管在滤纸上点一下,不要挤出一滴来;

②改用较细试管滴酚酞试液。为了证明方案的可行性,同学们又按该进方法重新操作了一遍,结果实验非常成功,课堂上,和彩声连成一片。

篇11: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策略初探论文

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人文素养是大有益处。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又能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打下坚实基础,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我通常采用以下做法:

1.1 浏览教材,做到眼到心到,心到之处可以在文中圈点勾画。

1.2 结合预习提纲和课后习题:教师拟出预习提纲,并预设几个有梯度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预习课本,记录下自己的感悟和疑惑。尤其是应该结合课后习题进行思考,仔细阅读教材,反复推敲,寻找答案,做好记录,留与课堂上老师、同学一起探讨。这些预习不但能够有利地促进学生自学,而且学生能够有效参与教师教学活动,集中学习注意力,做到心无旁骛。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

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就毫无疑义地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跃的表现,也是学生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表现。因此,在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同时更应该培养他们的质疑习惯,多问“为什么?”。

2.1 树立质疑信心。

有的学生由于自己基础差,知识面狭窄,不敢提问,或者提出的问题比较肤浅,教师要多与学生沟通,多鼓励,告诉他们能提出疑问就是好学的表现。接下来教师要通过启发、点拨、引导帮助学生质疑。教师的热情肯定、鼓励,能有效的帮助学生树立质疑信心。

2.2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自尊心、自信心是孩子成长的精神支柱,是孩子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孩子的自尊心需要我们去保护去尊重。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质疑采取什么态度,将会直接影响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学生如果没有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我们一定不能说你怎么这么笨;有胆小的学生,就说你是个胆小鬼。作为教师应该用爱心去帮助学生,保护孩子的自尊心,用耐心和恒心,坚持表扬鼓励,少指责埋怨。这样,才能让学生以主人的身份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来。

2.3 给足质疑的时间、空间。

在教学中,教师要确立学生才是学习主体的意识,不要怕学生意外提问打乱我们的教学计划、教学思路,应把质疑的权利和时间交付给学生,让他们自行质疑设问,自行释疑解难,使学生亲历这一学习过程,从而体验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知识后的乐趣。为学生营造轻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

有效的课堂,应该是真正的学生发展,应该是学生的自主发展。新课程改革也要求课堂气氛必须是宽松、自主、和谐的,而不是单一的,枯燥乏味让学生失去学习知识的乐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营造一个轻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做为重要任务。

3.1 把微笑带进课堂。

微笑如花,既给人以美的享受,又给人以亲和,能够很快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很多实践表明,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期待是通过微笑来传递的,而学生会在这种爱的感召下,受到鼓舞,从而亲其师,信其道。

3.2 幽默一点又何妨?

幽默是一种智慧,它常常给人们带来欢乐,并给人以启迪。新课程下的教师不能再是板着面孔说教,课堂上恰如其分的幽默,只会使你的魅力指数不断上升,使你的课堂更轻松诙谐,极富吸引力。

3.3 让你的课堂更民主。

陶行知说过“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在课堂上,只有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民主于学生,杜绝“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才能激活课堂气氛。

3.3.1 创设人人参与的课堂,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阐明自己的观点,补充自己平时从各种渠道中获取的与课堂内容有关的信息。

3.3.2 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的尝试,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3.3.3 关注学习有困难的或性格内向的学生,尽可能地为他们创造语言的机会。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交流渠道,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互相鼓励和帮助,做到教学相关。

3.3.4 引导学生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价,公正的看待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心态和学习目标。

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敢问、敢创新,真正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教会学生作课堂小结

课堂教学的目的之一是理解、掌握知识。为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在听课结束之后做个有力的小结。教师的小结是必要的,但是如果能让学生学会课堂小结,对巩固课堂授课效果,对培养他们的主动性和独立能力,将是十分有益的。如何帮助学生掌握小结的方法呢?

4.1 “放电影”.。

引导学生回顾全文,梳理知识结构。能够抓住文章精彩镜头进行复述,强化重难点,在头脑中形成影像。

4.2 关注板书。

老师的板书有系统板书和辅助板书之分。前者能体现出系统性和逻辑性,包括着重点知识和其间的联系。这正是小结的依据。教师应教会学生关注板书,并从系统板书中摘抄,做好书面小结。

4.3 交流心得。

教师作为话引子,谈上课感受,进而激发学生轻松交流学习心得的欲望。这里的心得既可以是学习感悟,也可以是经验交流,还可以是自己从中获得的人生启示。毕竟学生是不同的个体,针对同样的学习内容,会得到不同的体会,只要是有益的,教师一定要予以肯定和尊重。学生交流的过程其实就是对知识进行小结,理解、消化的过程。

篇12: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果论文

1.提高学生学习信心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假如老师注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普遍会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例如,教师一般会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并对其进行一定的心理鼓励,一般有:教师肯定的眼神、赞赏的话语,等一些简单的动作,让学生感觉到教师的关心和重视,这样学生就会有主动融入课堂教学的兴趣。正如“马太效应”中,学生在感受到自己价值的同时,会更加朝向优秀的方向发展,并将这种优秀持续。同时,在高效率课堂上教师一般对学生采取积极鼓励,对学生的错误也能理性看待,特别是对学生进行批判教育时,教师更注重对评判方法的把握,而不是一味的指责学生和强调学生的过错。这样的教育方法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让其主动学习、乐于学习。同样,在这样的积极状态下,更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时效性的发挥。

2.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建设过程中,主要是对学生主动性的培养。在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就会形成自己的逻辑思维模式。教师一味的学术灌输,只能做到“授之以鱼”,而这种教学模式往往抹杀了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限制了学生对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法。在数学研究领域,建构主义的教学观认为:数学学习并非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主体学生借助于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外部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下,主动地建构对客体。所以,在建设高效课堂的过程中,有利于学生的思维活力的不断培养,同时,对实效性的强调还有利于学生保持勤于思考,在思考中学生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

二、提高初中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具体方法

1.方法教学

这里的“方法教学”强调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传授。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教师不能一味的只是让学生求得题目,不能是“为做题而做题”的目的。而是要教导学生学会举一反三,数学学习方法的获得远远比解决某个问题更重要。在实效性课堂建设过程中,教师交给学生学习方法的科学性,直接决定了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积极主动的创造机会,让学生自己在掌握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在课堂中更好的实现自己,我们知道学习作为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需要学生在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的基础上更好的解决问题。同时,对数学学习方法的掌握使学生形成一种开放性思维,真正的“会学”,这样学生也就能够独立发展逻辑思维,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独立解决问题。在数学教学中,尤其要抓住机会联系现实生活案例,并渗透数学知识在教学知识中的发生过程,这一过程实际也是对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强调。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应及时向学生分析目前和数学思想融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为只有注意对学生思想方法的分析,教师才能更好的把握教学进程,同时,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这也是符合数学教学的规律,数学知识不仅仅是简单的数字把握。

2.丰富教学模式

在初中教学工作中,要建设实现性数学课堂,就要结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丰富教学模式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科规定了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注意力集中程度,初中生由于处于性格形成阶段,其注意力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如果数学课堂中,老师仅仅采用单调的板书教学模式,那么学生则会在集中学习一段时间后出现思维停顿或者是不能专注于课堂教学。在实效性数学课堂建设过程中,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模式,例如,在立体几何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动手亲自制作立体模型,在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中,更加有效的把握空间图像的抽象性。同时,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课堂上采用分组讨论,学生提问、学生解答、学生归纳等多种形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集中学生课堂学习的注意力,确保其学习的高效性。

3.新教学工具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科学技术的成功也广泛的应用于教学实践过程中,在初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熟练的掌握多媒体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工具参与教学,有利于将平面固定的模式转化为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线条感等一系列感官活动有效把握的生动画面。在这种形象、直观的视觉展示中,使学生更加有利的对问题进行把握,同时,还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使思维更加活跃。这样当教学中出现难题时,学生可以有效的把握其重点和突破点,最终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这样学生在课堂学习的效果就得到了优化,进而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最终实现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提高。

三、结束语

上一篇:英语翻译系毕业生求职信下一篇:第三版技术经济学课后简答题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