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艺术管理论文

2022-04-30

摘要: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教学过程低效、教学提问无效、课堂练习无效、教学评价模糊等现象,这些问题的产生来自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本身。因此,只有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教法的创新和学法的创新,才能使全体学生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真正实现课堂的高效。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艺术管理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艺术管理论文 篇1:

还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色:澄明遮蔽


  摘要: 当下,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色大多被遮蔽,具体表现为:“教学目标”桎梏了语文教学活动,“课堂导语”阻断了语文教学活动,“问题设计”分割了语文教学活动,“德育教育”标签化了语文教学活动。因此,我们应秉承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澄明遮蔽,还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色,开创语文课堂教学的新境界。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 本色 对话教学 民主教学
  
  语文课堂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通过语文课堂的教学,学生获得“语”和“文”的体验,从而提高语文素养。但是现在的语文教学中出现了教学上的偏差,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色被遮蔽了。其中就有如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的那样:“较长时间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重分析轻积累,有的文章甚至分析得碎尸万段,这不能不说是一种严重的失误。”这种“碎尸万段”不只体现在把文章肢解层面上,还体现在教师的语文课堂教学上。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色应该表现为学习上——把学生置于对教科书和学习材料的兴趣、态度、方式、方法效果的处理上,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能动的一个完整体过程。因此有必要澄明遮蔽,还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色。
  
  一、被遮蔽了的语文课堂教学本色
  
  1.“教学目标”桎梏了语文教学活动
  语文教学活动是个能动的过程,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习惯性地对教学目标进行分解,把教学内容分解成若干大目标下的若干小目标,制定目标后又将教学过程分成几个课时,每课时的教学内容又分为一二三等,一一照应前面所列的教学目标。原本完整的学习内容被机械分解成不同时段的“教”学任务。这就是目前很多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教什么”的本色。也就是说,上课“教”什么,是“一清二楚、明明白白”的,并且还要求学生能和教师一样清楚,以便于在课堂教学中完成教学任务。换句话说,学生“学什么”是从教师“教什么”出发的,或者说师生都是从“目标”出发的。在学习资料尚未进入学生视线、学生思维活动之前,教师便用目标给学生定下了指标——学习任务,不许离开教师事先圈好的范围。套用一句“教有法,但教无定法”的话,那就是“教有标,但教无定标”。明确大的目标是有必要的,那就是提高语文素养、学习和应用语言。但过于细化的目标束缚了课堂的教学能动性,颠倒了教学的主体本色,也大大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对语文教学活动不可谓不是一种桎梏。
  2.“课堂导语”阻断了语文教学活动
  追求课堂的精致巧妙、先声夺人,精心设计的导语往往功不可没。实际教学中为了达到先声夺人的目的,部分教师把导语当成一节课的一大卖点,以致于出现脱离文本的导语现象也屡见不鲜。导语之所以会被这么多人“首选”并“首发出场”,这与当前的优质课评比评价标准有很大关系,为了迎合评委,其结果是上课的教师都会将导语精心设计一番。导语的功能无非就是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导向学习任务。反思一下,这首先是以学生不愿、不想学习为假设初衷的,结果是导语阻断了学生“怎么学”的本色。就如教师布置作业是为了巩固提高学生所学知识,出发点是正确的,到最后却变味成了为分数而布置作业。以至于布置作业竟成为教育部门“减负”的一项重要任务。“教育的出发点是人,归宿点还是人”。实际教学中应该倡导水到渠成,“学什么”、“怎么学”的本色,尽量减少使用细化的目标和无关的导语。
  3.“问题设计”分割了语文教学活动
  语文课堂教学中设疑解惑,提出问题,引导活动,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经常f2TVMrAumyVL3XvPT5pxVgc8HgPwU607A/pcExTvtIc=可以听到一些课堂中教师的提问变成了任务式的教学,这些问题往往是从课文某几段或某句某词中“提炼”出来的,学生找出来的答案便是一个个知识点,“问题”引导下的学习活动便成了师生共同肢解课文的过程,离语言文字本身的学习与运用这一语文学习的主旨相距甚远,并造成这样的影响:教师“讲”得深、“讲”得透,学生方能记得牢;不会“讲”的教师成了没水平的教师,学生、家长、社会也乐意接受这样“会讲”的教师。大概是这样的教师可以直入考试的“道”,会熟练运用“题海战术”。这种“问题驱动法”以牺牲学生独立思考为代价,束缚了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发展。学生的学习活动、学习思维有其内在特点,“问题”不能成为积极开发学生“学什么”、“怎么学”本色的“刽子手”。
  4.“德育教育”标签化了语文教学活动
  语文承载着人类文明的传递任务,其思想性、艺术性并不矛盾。可是语文教学长期以来把“文以载道”走向了标签化。教学评价把每节课是否进行德育“渗透”作为一堂成功课的标准之一,要求每节语文课的教学目标必须写上“情感、态度价值观”,而且课堂教学中必须有思想教育环节,讲课时要精心地“恰到好处”地引出这个话题,让学生慷慨陈词一番。比如在一次说课活动中,有三位教师教同一课题《谁是最可爱的人》,板书竟惊人地相似:
  松骨峰战斗——革命英雄主义
  火中救出朝鲜儿童——国际主义
  防空洞中吃雪——爱国主义
  语文教学就这样给“准确”定义了。细想一下就会明白每节课中隔靴搔痒式地设计这么一个问题,思想教育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思想教育不应成为一根弦悬在语文学习头上。学生听、说、读、写等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实践本身就是最美最有效的思想熏陶。著名特级教师洪镇涛说过:“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主要靠语言实践。而对语言材料的感受领悟积累运用,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条正确途径。”这实在是值得广大教师反思并努力实践的。
  
  二、语文课堂教学本色的澄明
  
  如何澄明语文课堂教学遮蔽,还语文课堂教学本色,还需以学生为本,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更新教学目标观念
  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多年下来还学不好语文,对课堂教学本色的破坏就是原因之一。现实中“固守观”的中心理论是:“万紫千红是春天,分数低了难开颜。”教师的担心不无道理,他们承认教学中的种种弊端,也想要去改变,但现实迫使他们去维护现状,避免变革的风险把自己处在浪尖上,甚至丢失得以“养家糊口,安身立命”的基础乃至荣誉花环。他们心中的中心是“分数”,没有从尊重语文学习本色和学生学习本色出发,只以分数来衡量学生语文的学习,破坏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里所论述的仅是对“课堂”的学习而言。要使学生学习课文有趣、得法,教学有效并呈可持续发展局面,决非“放羊式”的教学。山东杜郎口中学的升学率高得全国有名,是与其教学观念息息相关的。试看其教学理念之一二:“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先学后教,以教导学,以学促教”。这些理念表明了教师只是起引导作用,却充分尊重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本色。学生是会学习的,是有主动性的能动的人,决非等待灌输的容器;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在于讲,退到第二线也并非削弱了指导作用。从现代教育新理念出发,从魏书生班级管理的奇迹出发,从杜郎口中学的经验出发,那些系列的“明之又明”的“教”学目标,就应该重新审视并做出调整,那些固守的分数观就更要好好反思。
  2.从与学生直接对话入手
  从与学生直接对话入手,将精力放在学生的能动的学习过程上,而不必“为了教好而努力”,这时课堂教学就是活的、能动的。教学展开可从课文学习任意点入手,而不一定循规蹈矩一成不变地遵从“字词句段篇”的教学程序。一位教师在教学《背影》时,他一上课就放朗诵带,没有交待任何任务,也没有说引导大家带着什么样的心情去听之类的话,但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了文中所透露出的悲痛、深沉。朴实的真情不需要再插什么“话外音”,直接地听足以打动学生。学生从教师的举止、神情融入文本的对话,从听朗诵的学习活动中有了收获。这是一个很好的欣赏课文的学习活动的开始。比任何精心设计的“导语”好得多。
  
  当然,课堂的开始方式不一而足,但目标是一致的,为的是能和学生直接对话,用眼神、用心灵去和学生沟通,共同走进课文中,去寻找作者的心路历程。
  3.促进学习活动的拓展、深化
  课堂教学的过程不是为完成“任务”而学习的过程,而应该是师、生、文本交互对话的互动过程,应该是有所创造的过程。课堂学习活动开始后,学生学习的本色处于“待接”状态。教师的组织、指导需求立即产生了。这时需要与学生学习的本色对接,展开学生、教师、文本交互对话的学习活动。
  比如学习《背影》一课,在听朗读带的过程中,学生自读的本色已经展开了与朗诵的对话,并再次与文本、作者展开了对话。教师紧接着指导学生与文本、作者对话:
  听了《背影》,在父亲送别儿子的途中,父亲哪一个形象使作者的心灵瞬时间起了极大的震颤?这震颤中包含了什么?
  学生经过多次类似这样的交互对话,一定能够不断汲取营养,从而使阅读能力得以有EjfpSILzo8XsAsS+WR3Y1zmXgxccodkP6u3GrkhIzqU=效的提高。
  再比如学习《故乡》这篇小说,教师在教学生预习的基础上与学生直接“对接”:
  “我”回到故乡后,见到的少年闰土已经变成了什么样子呢?请同学们描述一下。(待学生们发言后)这一形象有普遍意义(即当时的农村有很多这样的农民)吗?试找出文中对他们所处环境的实况描写,认为有普遍意义的谈谈理由,不知道的听一听,认为没有普遍性的说说原因,想补充的最后做小结。
  这样的学习活动,直接抓住了“龙头”,顺利实现了与学生学习心理的“对接”,要比一成不变的教学程序效果好IYgqkzP5Xe4Zchp55snrC/FkaXc+3fIafWqY0ApLoXU=得多。学生认真读过课文也好,没认真读过课文也好,他们能立即展开与文本中人物的对话、与作者的沟通。这样做能有效地使语文教学活动得以深化、拓展。
  4.开发语文基础知识学习本身的情意空间
  学习是一项艰苦的劳动,是指治学需要付出汗水和心血,决非学习是苦事之谓。如果这样,终身学习观念就是号召人们终身受苦了。学习活动几乎等同于生活,在校读书是人生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没有理由让我们的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过早过多地接受这样的思想教育:每课时设计好的什么精神,或与什么人比较,或忆苦思甜表决心等。实际上这样的思想教育效果并不好,多年的学习下来,部分学生到最后连刻苦学习的劲头都没有了,祖国的语言文字都没学好,这能否就说他们没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就是不爱国的呢?答案是不能。因此,还是应该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本身。开发语文基础知识学习本身的情感空间意义,就是还原语文基础知识学习的本色。语文基础知识字、词、句、段、篇等是砌成语文大厦基础,都是必不可少的材料。学习这些内容,也需要改变通常的教学方式。可以把这些“细活”灵活安排,如放在第二课时中学习。一位教师是这样做的:
  教《背影》:这课时哪些字妨碍了你正常的阅读速度呢?回忆一下,找一找,点上黑点,标出来。
  从转变教学目标观开始,把课堂教学视为一个完整体,调整教学思路和方式,秉承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澄明遮蔽,还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色,才能开创语文课堂教学的新境界。
  
  参考文献:
  [1]周立群.语文新课程教学论[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2]魏国良.现代语文教育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曹明海.语文教学本体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作者:肖益灿

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艺术管理论文 篇2:

初中语文课堂低效的成因及对策

摘 要: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教学过程低效、教学提问无效、课堂练习无效、教学评价模糊等现象,这些问题的产生来自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本身。因此,只有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教法的创新和学法的创新,才能使全体学生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真正实现课堂的高效。

关键词: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低效现象 成因 对策

新课改十年以来,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随着课改的深入推进,有了很大的提高,出现了诸多喜人的变化。当然,在令人欣慰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其中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如课堂的低效行为,就是比较突出的一面。低效现象的存在严重制约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分析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低效的现状、成因,找到克服这些现象的办法,显得尤为迫切和关键。

一、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低效现象

当今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低效现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课前预习方式和情境创设不合理

课前预习是学好语文的一个重要环节,但许多教师只是一味地强调要预习,学生只是为了预习而预习,书本草草看一遍就算预习了,没有达到预习的真正目的。教师也没有认真研究教材,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知识的应用价值,为学生创设良好预习的情境。

2.教学过程低效

学生的语文学习不应只限于划分文章层次、概括文章内容、赏析优美语句、理解文章主题。默读深思、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是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再由教师小结。教学中应注重和强调学生的参与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主动精神。但在参与和活动的背后,却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倾向,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并没有真正被激活,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

3.教学提问无效

提问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对话教学手段。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提问时表现出的不足、低效、甚至无效现象还普遍存在。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把提问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混为一谈,导致课堂教学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1],看似师生交流频繁,实际上因为学生根本没有自己消化吸收的过程,导致学生无法获得完整的知识。

4.课堂讨论无效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教师在出示一问题后,不管问题简单还是复杂,就立即组织课堂讨论。有的学生可能对要讨论的问题还没弄明白,就开始乱说一气,有的学生干脆天南海北,高谈阔论,偏离了讨论的主题,到最后自己也不清楚到底讨论了些什么。

5.课堂练习无效

目前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为了考试,学生模仿练习、机械套用方式、方法的现象有很多。这种练习是为了练习而练习,无序列性、系统性、层次性、归纳性,使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知识之间联系不清楚。课堂练习应该在教师的正确引导和把握下,做到以教学任务和学生实际水平为依据,以提高能力为目的,以科学、艺术的训练措施为手段,做典型而又有针对性地适量练习[2]。

6.教学评价模糊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教师的评价态度是影响学生积极应答和提出问题的重要因素。学生很需要教师的尊重、关心和爱护,需要给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而模糊的评价使得语文课堂变得枯燥、单调、沉闷的局面,不利于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二、课堂教学现象低效的解读

要解决目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低效的问题,必须寻找到问题的根源。根据目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现象,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不和谐。

1.“教”的方面存在的问题

(1)有的教师严格遵循教材、教参,上课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生怕给学生学习带来困难,上课时“说的说,听的听”。因此,课堂气氛沉闷。有的教师不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随意更换内容,总想迎合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与课改理念,不顾学生和教学实际,“鼓励”学生探究、合作、交流,整堂课热热闹闹、气氛活跃,实际上学生漫无边际,课后一知半解,最终导致课堂教学低效。

(2)有的教师备课缺乏“备学生”这一环节,缺乏对教材的精选与整合,缺乏对学生语文知识体系的方法指导和能力培养;有的教师忽视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密度要求不足,忽视对学生的基础、能力的关注,导致“教”与“学”不合拍。

(3)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深远影响,教师评价过于关注结果,忽视学生在不同时期的努力程度和进步状况,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折射到教学中势必造成教学活动重心的偏移,这样就大大降低了语文教学活动的有效性。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活动,使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呆板的机械记忆和模仿练习,学生缺乏对语文的体验、感受、思考和探究,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成为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学生的智慧、天性受到扼杀,个性发展受到摧残,创新思维的形成成为泡影,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3]。

2.“学”的方面存在的问题

(1)有的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学习被动;有的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依赖性很强;有的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态度较差,上课不专心听讲,对教师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及布置的练习总是漫不经心,若无其事,不肯动脑筋,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部分学生回家缺少监督,学习更不自觉,基本不复习,本来在学校认真阅读的机会就少,回家又不及时复习,知识就会很快遗忘;还有的学生不重视基础,学习不得法,练习、作业粗心,马虎,教师讲评了订正,结果到后来还是错,也是收效甚微、事倍功半,教师常常抱怨费了力却不见效果。

(2)厌学情绪严重,缺乏良好的学习情感体验及个性品质。许多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对学习难以形成愉悦的体验。随着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发展,学生的语文学习情感、态度、自信的发展反而形成一定的反差。通过语文学习让学生获得自信和更多的成功感,是语文学习目标极关注的方面,而这一点在语文学习中却表现得严重不足。

作者:吴红梅

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艺术管理论文 篇3: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初探

将新课程的理念真正转化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实践,是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工作,也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提高实效性的重要手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将新课程的理念真正转化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实践,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在二十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笔者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探索。

1 明确进行有效性课堂教学的方向

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它有自己的“语文教育理论体系”和“学校语文知识体系”。一位语文界的专家曾说:“语文教学的效率问题表现在教学上,而根子往往在对语文的准确、深人的理解上”。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依据新课标、教材,从“语文的立场”和“语文的方向”的角度设定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之前,必须依据课程标准、年段要求,认真、深人研究学生实际,要深入钻研文本,与文本和作者对话,要根据新课标的学段教学特点,学生哪些容易接受、学生会遇到什么困难、学生会对哪些感兴趣、哪些环节适合什么学习方法来实现、哪些地方可以拓展延伸、哪些还要通过作业来补救。只有真正做到教学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真正体现因学定教,才能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2 找准衡量有效性课堂教学的标杆

语文课堂高效,最根本的是要先找准有效课堂的标杆是什么?衡量新课程的语文教学是否有效,就教学本身而言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方法上,看学生怎么学、会不会学;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学生的进步不能仅限于知识的掌握,还要靠个性化的思维过程,其实.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沉淀下来的不仅是一种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精神。

3 探究实施有效性课堂教学的方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不仅体现在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更多体现在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调控和学生学习创新上。如何将教师的课堂激情激发为学生的全面参与热情. 如何处理一节课堂的“起、承、转、合”,则要求我们教师要根据实际,灵活地对教材进行处理.设计富有情趣的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全面的语文实践,即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兴趣的培养。运用讲授引导、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多种方式,使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成为与教材、教师、学生进行平等对话的主角;辅以教师艺术的提问、恰当的点评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当然根据不同类型的教材内容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善于抓住关键:识字与写字重在美育的熏陶和习惯的培养、阅读教学重在情感的激发和拓展延伸、写作教学重在生活的积累和准确的表述。总之,语文教学既要注重知识能力提高,又要注重对学生思想的教育.既不能使工具性萎缩,又不能使人文教育空洞。

4 提供有效性课堂教学的必要保障

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教师在课堂中树立服务意识,做到把学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做的任务派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思的使命留给学生,提倡真正的教学民主,从而使师生的交流平等、积极、和谐、有效,要对学生进行艺术的点拨与激励性的评价。有效的教学的评价标准不仅要看教师的教学行为,而更重要地是看在一段教学以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和发展。

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兴趣和成绩是很重要的两个维度,有效课堂评价会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发展和学习成绩的提高,当然及时评价也起着很大作用。它能够促进有效的课堂生成,赞赏或批评,能促进情感的生成;点拨,能促进能力甚至智慧的生成。当学生茫无头绪时,能找到思路;当学生没有信心时,能重新唤起力量;当个别学生回答中的创造,转变为全班同学的财富;当学生细微的进步和变化,在老师的关注下保持进步并得以发展;当学生自己明白错误,并及时改正;当学生的争论,擦出思维的火花;所以我没要善于用赞美的语言激励学生,要善于用委婉的语言批评学生,要善于用形象的语言启迪学生打开思路。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推向自主探索获得知识的舞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语文成功的愉悦,萌发进一步学习的愿望。从而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影响课堂教学有效的因素也有很多,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提高我们的专业素养,要对课堂教学的无效低效行为表现进行梳理,采取有针对性的校正措施,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来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启东市寅阳镇教育管理办公室 黄卫华.打造高效语文课堂的三个“并重”[N].江苏教育报.2010-11-08

[2] 河南省永城市十八里初中 刘红星.浅谈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几点体会[N].学知报.2011-03-28

[3] 彭艳梅.营造充满生活趣味的语文课堂[N].钦州日报.2011-01-26

[4] 河南省方城县二郎庙乡一中 孟祥瑞.让语文课堂更有语文味[N].学知报.2010-01-12

[5] 江苏省邳州市岔河中心初级中学 韩叶华.为语文课堂打开一扇门[N].学知报.2010-12-13

[6] 盱眙县第七中学 陆大雁.给学生一个充满诗意的语文课堂[N].江苏教育报.2009-12-10

作者:蒋志斌

上一篇:语文课堂教学收束艺术管理论文下一篇:项目管理组织结构模式选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