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提高课堂提问效果的策略

2023-01-05

课堂提问是一种技能, 同时也是一门艺术, 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课堂上, 向学生提出恰当的问题, 科学地运用提问的艺术, 往往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吸引学生注意力, 激发求知欲, 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茅塞顿开, 举一反三,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有的老师同样是提问, 却达不到这样的效果, 为什么?究其原因, 主要是没有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1 营造宽松自如的课堂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课堂氛围, 能使学生思维活跃, 求知欲旺盛, 敢想、敢问、敢说、敢答, 乐于发表意见, 勇于大胆探索。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过“心理的安全和自由是个体发挥创造性的基本条件。”没有宽松的环境, 学生就没有自主性, 而没有自主的空间, 就影响了思考的深度和广度, 从而影响回答问题的质量。在课堂上营造自由宽松的心理氛围, 让教育中的师、生、境诸因素产生多向互动, 从而有利于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状态, 让学生在轻松自如的教育氛围中快速找到问题答案, 这是非常关键的。

2 明确提问的目的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就完成教学目标而言, 课堂提问并不是随机的、盲目的, 而是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设计。课堂上, 教师的每一次提问都应努力做到措辞精练、准确, 目标明确, 这样的提问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教师应该深刻理解教材的内在结构, 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理解教材的切入点, 在此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问题:第一、在新旧知识连接处设计问题使学生理清新旧知识的联系, 形成知识结构。第二、按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设计问题, 启发学生深入思考, 引导理解, 掌握重点难点。第三、在教学概念容易混淆的地方设计问题, 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概念, 弄清内涵。第四、在教学内容总结处设计问题使学生形成知识系统。第五、选择教学突破口设计问题。

3 创设问题情境

在教学中,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目的要求, 以及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 有针对性地创设问题情境, 对学生理解教师所提的问题, 激发求知欲, 是很重要的。在人的心理活动中, 认知和情感总是相伴相随, 良好的认知时机往往建立在良好的情感氛围中, 让学生轻松、愉快、自然而然地进入你所创设的思维情境中。一方面, 教师的提问要能够以疑激趣、以趣促思, 使抽象的问题变得活泼生动、形象、富有趣味, 学生乐思乐答;另一方面, 教师应解放思想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不同的问题, 举一反三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进而提出教师希望学生能够提出而又恰恰是课堂需要解决的问题,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根本转变。

4 把握提问的时机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随着教师引导和调控的变化, 学生的思维兴奋状态和注意力也在不断的变化, 教学的时机与学生的兴奋点稍纵即逝, 这就需要教师善于捕捉, 因势利导, 把握好发问的时机。超前的提问, 学生茫然不知所措, 思想混乱, 因无法作答而失去思考的兴趣, 调动不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而滞后的提问, 学生不用深入思考, 就毫不费力地找到问题答案, 这样的问题因缺乏思维深度而简单乏味, 失去了提问的价值, 达不到提问的效果。孔子说:“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因此, 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的动态过程, 不失时机地捕捉学生的“愤悱”状态, 在学生“心求道而未得之意, 口欲言而未能之貌”时, 利用问题发问, 引导学生顺利渡过“卡壳”处, 开启学生的思维。

5 重视问题的导答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往往未能及时找到正确的答案, 这时, 教师不要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 而应仔细耐心地进行启发、引导。了解学生哪里不明白, 哪里有困难, 分析理解问题关键所在, 然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引导、启发的补充性问题;或进行适当的提示;或举一些与同学相关而对自已所提问题相似的例子作比较;或把问题分解成若干小问题, 让学生弄清各个小问题, 然后综合起来找出问题答案等等。进行这样的启发、引导, 为学生理解问题创造条件, 使学生由知少到多, 转换点拔, 举一反三, 从而引导学生理解有困难的问题。另外, 提问时要多鼓励, 少批评。

总之, 提问是一种技能, 同时又是一门艺术, 用好了, 它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没用好, 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 需要广大教师认真总结、研究。

摘要: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运用是否得当, 将直接影响课堂的氛围, 左右教学的质量与效果。本文着重分析了提高课堂提问的效果应把握好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课堂教学,提问,策略

参考文献

[1] 王道俊, 王汉澜.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 8.

[2] 成有信.现代教育引论[M].河南教育出版社, 1993, 7.

[3] 毛礼锐, 矍菊农, 邵鹤亭.中国古代教育史[M].人民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燃料油库区安全防护设计要点下一篇:浅谈初中数学互动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