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的教学对策

2024-05-03

课堂提问的教学对策(精选十篇)

课堂提问的教学对策 篇1

1. 提问形式上的误区。

问题教学实质上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 体现出的是双方的互动参与和平等的主体地位。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的课堂表面上很“热闹”, 在课堂上围绕课前设计好的问题, 教师问, 学生答, 看起来课堂气氛热烈, 学生似乎开始了主动学习, 但实际上是所提的问题浅显, 缺乏深度, 由教师的“我讲你听”变为师生一问一答式的“满堂灌”, 表面上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热情, 实际上学生是验证、认同教师所设置的问题答案, 学生的思维活动仍处于低水平层面, 没有很好地挖掘学生的潜质。使得教与学的过程、学习与思维的方法未能有效实现, 这样的课堂提问类型多停留于认知记忆的聚合水平。

2. 提问内容上的误区。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提问的目的是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然而, 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的一些教师由于缺乏对新课程理念的正确认识, 适应新课程的综合素质不高, 没有抓住提问的契机, 或者不懂提问的艺术, 出现了不少提问内容上的误区:一是提问过于简单, 没有思考价值, 认知记忆性的问题过多地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二是提出的问题空泛、难度大, 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三是提问没有新意, 篇篇文章都是雷同的问题。

3. 提问过程上的误区。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灵沟通”是改变课堂的沉默现象、搭建师生和谐关系的桥梁。在课堂教学中, 有的教师欢迎学生提问, 有的教师却怕学生提问, 有的教师压制学生提问。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教师观念上对民主和谐的教育观认同程度不同, 能力高低造成胆子大小的差别, 意识上能否与学生有共同问题意识。教师在提问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误区有:一是提问对象过于集中, 只顾优生, 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分布不均, 存在不公平的现象, 很容易挫伤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二是教师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短, 且反馈评价方式单一, 没有从学生个体出发, 考虑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三是教师缺乏“问题”教学意识, 学生不敢、不能、不愿提出问题, 没有承担参与课堂和积极思维的学习责任。

二、有效课堂教学提问的对策

针对我们课堂提问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或是误区, 在实践教学中应注重提问的有效性, 具体从以下三方面来把握。

1. 注重课堂提问的有效预设。

有效的预设问题需把握二个要素:一要目标明确, 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 预设时考虑全体学生主动参与, 体现学生主体, 问题预期能发展学生高水平思维。二要内容有效, 预设的问题与学科教学目标直接相关, 根据教学的重点、难点设计开放性问题, 预设的问题具有挑战性和开放性。如在语文教学中,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 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 因此教师应当深入钻研教材, 抓住突破口, 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 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 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时, 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 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问题的设置, 不但要关注师生、生生互动的发展, 还要涉及对该篇文章内容的掌握。在鲁迅《故乡》一文备课时, 我设置了三个问题: (1) 认识闰土和杨二嫂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 分析“地上本没有路, 走的人多了, 也便成了路”的深刻含义。 (3) 结合议论句和闰土的变化理解该篇文章思想。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来进行师生互动, 从而达到对文章思想内容和主题的把握。

2. 注重课堂提问的有效实施。

课堂提问有效实施包含课堂提问方式的有效性、课堂提问内容有效性、教师课堂理答有效性。在提问方式上注重三个要素:一是发问方式有效要素。表现为提问表述清晰, 学生能抓住要点, 教师根据教学情境调整发问方式和内容, 创设对话情境, 以对话的态度提出问题。二是提问语言多样要素。表现为提问时通过音调、节奏的变化表现情感, 语言运用丰富多变, 能适时运用幽默语言。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 启发性就不强, 久而久之, 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 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三是叫答方式有效要素。表现在留有时间让学生思考, 全体学生都有回答的机会, 考虑学生差异。在提问内容上注重二个要素:一是提问内容有效要素。问题要有逻辑性和层次性, 能促进学生深层思考, 提问内容不仅从文本出发, 还从学生和生活出发, 提问的内容要求学生具有推理能力和评价能力。要上好一节语文课, 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 它需要教师站在高处, 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 设计出一组有计划的、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 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 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 学生的实际水平, 把难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 层层深入, 一环扣一环地问, 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度发展, 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二是问题类型丰富要素。使用多样化的问题类型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 创设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提问, 在现场教学中生成与课堂核心相关的问题。在教师课堂理答上要注重二个要素:一是理答方式有效要素。要能把握及时提供的反馈, 公平对待不同的学生, 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和提问, 积极探索, 追问学生的思路, 能有效跟进学生的提问;要能引导学生回答问题积极, 答案有深度, 学生回答能作为新的教学资源现场生成, 学生多样化的答案能指向教学内容。课堂中的提问, 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 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 因而教师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 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 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又能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3. 注重课堂提问的有效反思。

有效课堂提问要达到的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发展教学技能,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效果是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更深刻的掌握, 不同的学生主体性和问题意识有所增值, 学生学会质疑、探究和对话, 发展批判和创新思维。课后教师要对整个课堂提问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反思, 反思方式是否有效, 内容是否明确, 要吸取经验, 改进不完善的做法。课堂提问事实上就是师生互动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这种情况:教案设计非常美观, 但师生互动时毫无生气, 较为被动, 或是某个环节不尽如人意。面对这种情况, 我们要把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记录下来, 课后反思, 分析课堂中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下一步该怎样调整, 成功的经验积累下来, 找出不足之处, 并跟进实践, 不断改进和提高。

课堂提问的教学对策 篇2

工作总结:幼儿园课堂教学提问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好的课堂提问,是打开幼儿思维之门的一把钥匙,它能激疑启思。然而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提问随意、简单、缺乏互动性的观念,影响着幼儿学习兴趣和幼儿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如:提问设计过于简单,缺乏启发性;提问不注意幼儿的年龄特点、理解能力和认识水平,深浅不适度;提问的创造思维较少,没有围绕教学的目的或重点来进行等。由于教师教学中对问题设计不当等因素,导致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低效或无效现象仍然存在。

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巧妙的提问不仅是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表现,又能激励幼儿专注于探究活动和思考活动,真正实现幼儿的学习和发展。正如拉瓦特里所说,”教师在最为适当的时候提出适当的问题,这样就有可能推动儿童在较高的水平上进行活动。”有效的提问更有着点击关键、一问传神的效果。

教师在提问中应该采取哪些有效的对策,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呢?

1.提问要目的明确,环环相扣

有效的提问应指向明确,能引起幼儿的思考、探究,帮助幼儿把握重点,拓展思维,从而达成教育目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原有基础、能力、教育活动的主题及目标,在设计问题时,要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和教学环节的衔接过渡处提问,使问题以一定的逻辑顺序展开,环环相扣。因此在提问上就要体现由此及彼,承上启下。谢尔达科夫说:“思维以其固有的形式进行,谓之发展。”只有明确了整个教学内容的认识思维过程,才能明确自己的每一个提问,是旨在分析的还是要求综合的,还是要求概括的,比较的,发现关系的等等。

2.提问要浅显开放,让幼儿“有话可说”

教师在提问时必须注意幼儿客观存在的发展差异,特别要关注到幼儿个体学习方式的差异。不同的幼儿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所以,在活动中既要考虑全体,又要考虑个体。如果设计的提问比较开放就能引起幼儿共同关注,引起他们的兴趣,产生较好的学习效果,并达到教师所期望的目标。如:中班活动《有趣的昆虫》教师的提问就比较开放,能让不同层次的幼儿都有动脑、动口的机会。如:教师在活动的第一部分预设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觉得是什么小昆虫?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幼儿对昆虫的已有经验各不相同,通过交流,每个幼儿都可以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进行回答,老师在自由宽松的氛围中,以伙伴的身份和口吻与幼儿在同一平台上交流、讨论,在这样的氛围中,幼儿心情舒畅、愉悦,乐意打开心扉与教师自然地互动。

幼儿园课程指南中指出:“教育要面向全体幼儿,着眼于最基本的经验积累,使每个幼儿都能积累相应的体验与感受”。所以,老师设计的问题要面向全体,让每个幼儿觉得“有话可说”,才能让不同层次的幼儿都获得最基本的发展。

3.提问能引导比较,让幼儿“有话能说”

在集体谈话活动中,教师的提问要能引发幼儿对事物进行比较。比较是幼儿在了解和掌握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情况下进行的,通过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得出最终的结果。如:大班活动“我要上小学”,在活动中老师就运用了很多比较提问的方式。如:“小学的教室与幼儿园的教室有什么不同?”“小学生的课桌与我们的桌子有什么不同?”等等。老师通过带领幼儿到小学里去参观,帮助幼儿逐步了解小学生的生活,激发大班幼儿愿意上小学的愿望。因为孩子们观察的很仔细,所以在集体活动时每个幼儿都能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与大家进行交流,做到“有话能说”。

4.提问能引发讨论,让幼儿 “有话敢说”

目前的提问模式化现象较重,有些问题对绝大多数幼儿来说没有多少探究价值,不需要经过思考加工便能得到答案,幼儿也就没有多大兴趣。而引发讨论的提问能激发幼儿的思维,使幼儿在相互讨论中得出多种答案,以满足幼儿的求知欲。教师在活动中不断变化着方式,从讨论交流的形式到小组竞赛的形式,老师把主动权给了每一个孩子,鼓励孩子大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在这里没有对与错,只要你有自己的理由,并能大胆的表述就行。因此,孩子们活跃了,你一言,我一句,想方设法要让大家来认同自己的观点,孩子们从没有这样自信过。在这里,老师放弃了“权威”,与和孩子一起表达自己的理由,更多的是倾听、赞扬和恰当的引导。为孩子独到的见解而欢呼,为孩子流畅的语言而惊叹,抑或是为孩子不恰当的理由、不顺畅的语言而疏导„„在这样的活动中,师生通过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让每个幼儿“有话敢说”。

5.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不同年龄段课堂提问的方法不一样

幼儿园集体教学中的提问,要考虑不同年龄、不同水平的幼儿,设计不同的层次问题。难度和灵活性较大的问题要求幼儿重新组合所获得的信息来创造答案,这类问题问能力较强的幼儿,他们经过思考回答,有助于启发全体幼儿的思维;基础及综合性的提问是为了巩固教学效果,问题的设计要考虑中等能力的幼儿,这样做可以吸引大部分幼儿的注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于能力相对弱的幼儿,要适当设计一些难度不大,经过认真思考能够回答出的问题,可以帮助这些幼儿恢复自信,提高学习兴趣。

幼儿年龄不同,提问的侧重点不同。小班的幼儿年龄小,不善于表达,思维具有很大的直观形象性,因此设计活动应从激发幼儿的情感入手,提出的问题要能贴近幼儿的生活,提问设计应简单具体,具有启发性、趣味性。

中班的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也在不断的发展,教师除了继续激发幼儿的情感外,还要通过有效的开放提问来逐渐扩大幼儿的思维空间,使幼儿的认知结构更加清晰,也就能从中培养幼儿敢想、敢说的尝试精神。激发幼儿丰富的联想。

大班幼儿的主体意识很强,教师在组织提问时,要以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前提条件。在设计提问时,要引导幼儿去积极探求真理,鼓励幼儿发现和提出问题,从根本上改变提问中“生从师问”的被动局面。如:大班尝试活动《看云说天气》,在了解了云的部分知识后,教师提问“关于云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幼儿就互相提问“云为什么会有变化?”“为什么到了暴风雪的时候云就走的特别快?”,幼儿纷纷把自己知道的答案进行了交流。教师把一个师生互动的环节变成生生互动的环节,把“我”和“你”这样一个垂直性的问题变成平行性的问题,通过幼儿直接参与提问设计,激发幼儿的独立思考、大胆的探索,有助于对幼儿逻辑思维、判断、推理能力的培养,激发幼儿的创造性和创新精神。

三、取得的成效

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的误区与对策 篇3

一、数学课堂提问中存在的误区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合理的课堂提问有助于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沟通师生的情感 ,调节课堂气氛 ;课堂提问还是教师诊断学生学习状况 ,有效改进教学的基本手段。但由于受教师个体水平和教学经验的限制,有些教师在运用课堂提问过程中因不理解教学原则常常走入误区,造成了无效的提问,使师生互动更多的有其形式而无其实质,其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教师问的太多,学生无时间思考

有些教师为追求课堂的热烈气氛,常常设计大量学生容易答出的问题,且美名其曰活跃课堂气氛,实际上这种提问往往只是一种课堂做秀,会偏离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这一提问目的,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因而,有些教师就把满堂提问的数量做为了衡量一堂课是否学生活动丰富的一个标准,然而,在课堂上由于问题太多有时学生穷于应付,看似师生交流频繁,实际上学生对这些问题并没有留下什么印象,因为学生根本没有自己消化吸收的过程,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学生无法获得完整的知识。

2、 教师即兴发问,问题缺乏导向性

有些教师在课堂上提问,不是事先设计好的,而是临时讲到哪,想到哪就问到哪,这种仓促提出的问题,往往含糊其词,模棱两可,导致学校如坠烟雾,茫然不知所措,甚至引导学生的思维误入歧途。

3、教师重提问而忽略了学生的反馈

有些教师,上课的时候也是精心准备了一些问题,也准备好了答案,当学生回答时,有了很多不同的答案,教师们一般都是等到正确的答案出炉然后接着往下讲,对于与教师准备的答案不相同的结果不加解释就过去了,这样的提问没有意义,也使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下降,长此以往,学生非但不能参与到对问题的思考和回答中去,反而容易造成学生对问题的麻木和对教师的答案产生依赖性。

4、教师问的提问缺乏启发性

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让教学活动有序开展,处处为学生搭好桥,铺好路,常会提一些“显性问题”,这样的问题因为答案明确,无需学生进行自我思考,起不到拓展学生的思维的效果。

二、数学课堂提问的对策

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给出了如下几点建议:

1、精心设计问题,重质不重量

课堂提问必须以教学目标为前提,根据教学的要求设计目标明确的问题,如何引入新课?为新旧知识的联系?为解决难点?等等,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设计好问题,问题不在多,关键要使提问恰到好处,为教学穿针引线,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2、适时启发,诱导思维

教师应设计富有启发,诱导思维的问题,所提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求知欲,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引起学生的探索活动,并在探索活动中培养创造能力。不能为提问而提问。教师必须明确,提问不等于启发式,好的提问才是启发式提问,启发式提问重在所提问题有价值和有意义,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展其思维能力。

3、问题要先易后难

数学教学中接连多个提问,往往有一个顺序,这个顺序不能随意变动,这是由数学的逻辑严谨性决定的。要针对问题的大小难易,合理安排提问的顺序。当学生答错时,要多通过反面提问,让学生经过比较,认识到自己答案的矛盾并寻求正确的结论。要根据学生的表情推测其他学生是否懂得了,必要时教师还可进行追問、连环式的提问,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要注意的是,追问不应变成逼供式的提问,要注意表情、语气、语调等。学生答不出时,要多采用暗示、鼓励。暗示在无强迫的条件下,以不明显的方式,常常能对学生的思维活动产生影响,有时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也能培养学生不畏难的良好学习品质。

4、要做到有备而问

事无巨细,不能一概提问。数学教学中的提问,不少是要教师预先想好了的,什么时候提问,甚至对哪些人提问事前也要考虑到。对不同学生的回答要采用不同的态度来评价,或抑或扬,以促进他们的学习。除了预先想好的提问外,教师还要视课堂教学的进展,审时度势,在最恰当的时机提问,做到以上这些绝非易事,但应作为教师不断追求的境界。

课堂教学提问的现状与对策 篇4

传统的课堂提问主要由教师控制, 强调教学的预设性。无论是平时教学, 还是观摩公开课, 大多是由教师提问, 学生就此展开思考、分析、讨论。爱因斯坦说:“学生提出一个问题, 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目前的课堂教学提问, 一般存在这样的一些问题。

(1) 教师主导提问, 学生被动作答。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主动提问的意识, 发现问题能力薄弱、不好意思提问、教师不鼓励等。 (2) 教师提问强调答案的唯一性。主要原因是:较低水平的问题以陈述性知识为依据, 教师好操作, 学生易回答, 节省课堂时间。 (3) 教师控制反馈, 学生消极应答。主要原因是:教师偏重以成绩为导向的反馈, 着重评定学生回答的对错。

21世纪是高度重视素质教育, 培养创新人才的时代。在历史课堂上,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不仅需要教师高质量的提问, 更要强化学生的提问意识。

针对课堂教学提问存在的问题, 我们可以作如下尝试。

1 强调预习, 引导学生提问

我校自2002年以来, 一直倡导“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 强调学生课前的预习。课前教师布置预习, 让学生以组为单位, 围绕学习重点提出问题, 教师筛选出质量较高的问题带入课堂探究。以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一课为例, 学习重点一是经济危机, 要求掌握时间、首先爆发国、爆发标志、范围、特点、影响, 二是罗斯福新政, 要求掌握开始时间、内容、中心措施、核心和基础、“新”的体现、影响。学生以组为单位提出问题, 经过筛选, 得出如下一些问题:经济危机中的“钱”到哪儿去了?什么是货币战、关税战、倾销战?为什么罗斯福把对工业的调整作为中心措施?为什么罗斯福政府要大规模干预经济?为什么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对中国的启示是什么?围绕这些问题, 教师在课堂上根据侧重点, 组织学生合作探究, 讨论、分析、解决问题。

经过长期的实践, 我们觉得让学生在预习中提问, 既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培养了创新意识, 又节约了课堂时间, 逐步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 创设情境, 教师精心提问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教师要联系现实生活, 创设情境, 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意义的开放性问题。

例如, 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和平与发展》, 学习的重点之一是经济全球化。围绕“经济全球化”, 教师可通过情境材料设计问题:材料一, 美国波音公司生产的每一架客机所需的450万个零部件, 来自海外1500家大企业和1.5万家中小企业。材料二, 国际资本流动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益处显而易见, 如弥补资金不足、促进对外贸易、增加就业、刺激经济增长、培训人才、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等。但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迅速涤荡全球, 昭示出国际金融还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巨大风险一面。 (1) 材料一反映了世界经济什么样的发展趋势? (2) 举出日常生活中反映这种发展趋势的例子。 (3) 据材料二分析, 为什么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4) 作为发展中国家, 我国应如何应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

这样的提问, 注意创设情境, 联系现实生活, 围绕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定义、表现、影响及采取的对策, 引导学生逐步探究, 便于学生全面的了解经济全球化趋势。

关于另一个学习重点“联合国”, 有关联合国宪章的内容, 我们可以设计如下问题: (1) 美国有没有很好地遵守联合国宪章? (2) 举出相关史实, 说明美国违反了联合国宪章的哪些原则? (3) 对我们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学生立刻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 有人说“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 有人说“朝鲜战争”、“越南战争”, 还有人说“台独”、“藏独”。

这样的课堂提问无疑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有话可说, 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3 注重反馈, 激发学生兴趣

反馈是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的评价和反应。以信息为导向的反馈, 强调进一步为学生提供信息, 引导学生作出正确的回答。课堂教学中, 面对学生幼稚的回答、激烈的争论, 教师要面带微笑, 尊重学生, 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千万不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以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第一次燃遍全球的战火》为例, 关于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教师可适当引导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学生:萨拉热窝刺杀事件。

教师:就是说, 如果没有萨拉热窝事件, 奥匈帝国、德国就不会发动战争。

学生:不。为了争夺世界殖民地和势力范围, 它们还会侵略别的国家, 引发另一次刺杀。

教师:那帝国主义发动一战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学生:争夺世界殖民地和势力范围。

教师:德国这些国家为什么要和英法争夺世界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呢?

学生:因为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表现突出, 经济实力大大增强。英法海外殖民地远远超过德国, 所以要争夺。

教师:英法由强变弱, 德国由弱变强, 也就是说一战前的帝国主义在政治经济发展上呈现出什么特点?

学生:不均衡。

教师: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由此可见, 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学生:可能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教师:萨拉热窝事件是什么呢?

学生:是一战爆发的直接原因。

教师:也就是导火线。通过思考我们弄清了导火线和根本原因, 同学们表现不错。

这样的提问, 通过教师不断的启发、诱导, 使学生享受到了成功的快乐。

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课堂上, 我们还可以采用分组合作的办法, 比如由一个组提出问题, 其他组的同学来回答, 加强在合作与竞争中学习。还是以《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为例, 第一组提出“经济危机中的‘钱’到哪儿去了?”其他三组展开竞赛, 积极思考回答。有学生说, 银行都倒闭了, 肯定没钱了, 也有学生说, 资本家产品积压, 卖不出去, 赚不到钱。这样通过提问展开讨论, 使课堂充满趣味, 也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同时, 教师要适时地抓住时机, 让学生评选出表现最佳的一组, 给表现最佳的一位同学发奖品, 比如一本练习本。

课堂提问的教学反思 篇5

我并不反对问答法,相反,精巧的提问是点亮学生智慧之花的火种。课堂提问是语文阅读教学中使用较普遍、功效较显著的教学手段。它在揭示矛盾、引起思考、判断是非、唤起注意、确定导向、交流信息、调节教学等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和作用。为了克服以前“满堂问”的现象,真正发挥提问的语言效应,我们必须切实弄清课堂提问的要求,讲究教学提问策略。这主要有以下三个

方面:

一、从理解课文角度看,要抓住要害,简化提问。

要把语文阅读课上成语言思维训练课,须把用于提问的时间减少到最低限度,做到问之必须,弃之不行。因此,需深钻教材,抓住要害,精选问点,并使提问体现出“语言文字——思想内容——语言文字”的回环,发挥理解课文内容

和挖掘语言因素的双重功效。

课文中的要害,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形:

1、关键点。大致包括:

(1)、教材的重点。这往往既是文章重点,又是训练重点,于此处设置疑问,要求教师不仅要准确地理解课文,而且要紧扣教学目的,巧妙地处理教材。

(2)、文章的点睛点。也即课文内容和中心的聚焦点。这种点睛之笔,往往有窥视中心、统帅全文的艺术功用,可以使文章的外部结构交织缝合、内部意义脉络贯通。因而于此处设置问点,自然有助于辐散沟通,把握意旨,理解主题。

(3)、作者的动情点。也就是作者感情的爆发点,情与景的焊接点,同时也是意境的落脚点。于动情点处设问,有助于准确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体会文章的情感意境。

2、疑难点。对课文的疑点设问,自然无需多说。文章的难点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言文字类的,常常需要疏解性提问来解决问题;一是课文理解类的。

需要有的放矢,巧设问点,通过答问和归纳来解决问题。

课堂提问的教学对策 篇6

【关键词】高职英语 课堂提问 问题 对策

高职英语课堂是一门语言课堂,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表达。而通过提问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语言表达的学习环境,还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况且我国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这就意味着高职英语教师应该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提问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效率。

一、创设问题情境,增强课堂学习氛围

将提问教学重点应用在课堂导入阶段,创设问题情境,不仅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能够增强课堂的生动性、趣味性。值得注意的是高职英语教师应该结合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创设符合学生认识水平的问题情境,从而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高职英语教师习惯沿用灌输式教学模式。而且课堂提问教学也只是单一的指定学生回答问题,这种教学方法既不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也不能增强课堂学习氛围。因此高职英语教师应该重视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在学习词汇divide into时,教师可以在课堂的开始通过将一张纸分成两半,让学生进行猜词。之后提出两个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这个词汇的意思,如:How many groups is our class divided into?和How many parts is our school divided into?这样学生就应该根据实际的情况,回答出这个两个问题。同时通过这种问题情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被完全调动起来。由此可见,创设问题情境对于提高教师教学效率十分重要的。

二、开展多样的课堂提问,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的提问方式只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一般是通过点名提问和集体提问。这种提问方式的缺点在于不能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多数情况下,学生对于教师的点名提问是抗拒的。可见,高职英语教师应该重视创设多样化的提问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英语课堂效率。

教师可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进行组内提问活动,或者是进行同桌互问方式。这样能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提高课堂提问教学效率。例如在讲授虚拟语气时,教师可以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结合课堂实际创建一个虚拟语气的问题:If you were a teacher now ,how would you cope with the sleeping students in class。这种情况在课堂上是比较常见,这样就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教师就可以学生让自行讨论。可能有的学生会回答:Ask them to answer questions或是Punish them to stand up。这是教师可以继续追问:If you were the sleeping student,how would you like to be woken up?这样通过虚拟语气不断的给学生提问,既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也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选择适合的问题,提高提问教学效率

在英语开始前,高职英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明确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并根据重难点设置难易度合适的问题,避免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教师还应该选择合适的教学时机进行提问,这样才能提高提问教学的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如果教师想了解教学的效果可以选择中等水平的学生进行,若要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可以选择通过问题,加强学生对句型等知识的记忆。例如在完成College的教学后,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咨询性的问题,拓展学生思维。如:What do you like of your college life?或是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ollege and senior middle school?这种没有固定答案问题能够锻炼学生思维能力、逻辑分析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由此可见,高职英语教师应该重视选择合适的问题,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四、总结

综上所述,课堂提问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十分重要。因而高职英语教师应该重视创新教学模式、改变提问策略,并设置多元化、难易适中的问题。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徐指云.高职英语课堂提问策略的分析[J].科技视界,2013, 17:100.

[2]伊小琴.高职英语教学中课堂提问之探讨[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4,01:66-69.

课堂提问的教学对策 篇7

针对上述问题, 本人觉得可以从下面主要从五个方面来提出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

1 问题要具体, 表述要清晰、准确

课堂提问的提问必须清楚、明确、言简意赅, 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 切记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的问题。问题的答案应是确切的, 即使是发散性的问题, 其答案也应该有大概的范围, 而不是放任自流的, 要避免答案不确定或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的问题。数学教师能够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提问能够充分激起学生的主体意识, 要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 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以此来加强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师必须按照数学课堂教学的需求, 将课堂提问设计成为指向比较明确的提问内容。

2 设计的问题难易程度要适当, 具有思维价值

课堂提问不能太易或太难, 问题太易, 则提不起学生的兴趣, 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太难则会逐渐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 导致学生逐渐缺乏持之以恒的探究心理, 使提问失去其应有的价值。有经验的老师提问能牵一发而动全身, 提出的问题恰当、对学生数学思维有适度启发, 必将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识, 使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 产生有机联系的知识结构。在新知识和旧知识衔接的知识点, 通常都是学生的学习新起点, 同样也是学生学习内容的迁移点。当我们设计了一些有难度的问题时, 预计多数学生认知水平不能一下解决问题的话, 我们应该在适当的地方给学生铺设阶梯, 逐步把他们引导到问题的解决之路上来。

3 教师提出问题以后, 需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

教师在提出问题以后, 需为学生留下思考、接受以及准备自我表达的充足时间, 特别是对一些"学困生"更要充分思考时间, 提问的过程中, 一旦学生缺乏充足的思考时间, 较易使学生形成无效的回答, 还极有可能导致一部分学生逐渐失去对数学课程学习的自信心, 失去参与到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在提出问题以后, 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 可以大大增加师生间和学生间互动的时间, 在相互探讨和研究的过程中, 也使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明显提升。数学课堂将注意力放在激起学生数学思维的过程当中的提问才是好的提问方式, 并非急切地找到问题的结果这种单纯的方式。

4 数学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兼顾每个学生

数学课堂的提问环节, 是班级内所有学生和数学教师之间的交流活动, 因此, 提问必须面向所有学生, 使所有学生能够得到回答问题的机会。数学教师在课堂提问时, 要避免出现被遗忘的学生, 必须使全体学生都能够感觉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与期待, 逐渐培养学生们的积极参与以及强烈竞争的学习意识, 为学生创建积极主动的集体思维环境, 促进全班所有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其能够积极的进行数学思维活动。另外, 恰当的选择提问的对象, 可以有效提高班级内所有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趣及能力。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差异性, 使不同学习水平和学习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回答问题的机会, 并使他们得到回答问题时成功的喜悦。例如:笔者在提问时, 对优等生会提出难度较大的一些问题, 例如发散性、理解性以及综合性较强的问题, 促进优等生钻研能力的提高;对于中等生要提问难度一般的问题, 帮助中等生掌握并巩固学到的知识, 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使其养成好的数学思维情绪;对后进生的提问则要以浅显为主, 像一些简单的判断性和叙述性的, 较为直观的一些问题, 并积极创设可以促进学生启发性思考的问题, 让学生可以在正确地回答出问题时获得成功带来的喜悦, 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5 对学生的回答必须做出正面和合理的评价

在数学的课程标准当中提出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 不仅要注重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 还要注重学生情感和态度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不仅要注重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 还要注重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当中的变化及其发展, 帮学生提高自我的认识程度, 建立学习的自信。所以评价几乎成了课堂教学上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提问时, 教师要自始至终细心观察学生的反应, 慎重处理学生的回答, 以不同的方式评价学生的回答, 及时矫正其认识缺陷。

参考文献

[1]汪明一.数学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学生数理化, 2013.

[2]董建军.浅谈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新课程, 2014.

课堂提问的教学对策 篇8

关键词:历史,课堂提问,有效性,优化

课堂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 精心设置问题情景, 提问出具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开放性等的问题。它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线, 是沟通教与学的桥梁和纽带, 是教师传授知识的重要媒介物, 是搭建课堂教学活动的脚手架, 实现提问真正为课堂教学服务,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从而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但在课堂教学中, 许多教师开展师生互动活动只有其形式而无实质, 教师在课堂上的无效提问现象较为突出。为解决这一问题, 笔者作了具体的调研和分析。

一、当前历史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表现

(1) 浅显琐碎问题过多, 没有方向性。

一些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 在课堂提问时只要求学生回答“是 (对) ”与“否 (错) ”, 变“满堂灌”为“满堂问”, 致使学生找不到核心问题, 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 提问不科学, 不实际。

有些教师课前不认真备课, 不研究学情, 在课堂上随意设问, 想起什么问什么。结果使所提问题要么过浅, 要么过深, 要么不着边际, 可有可无。

(3) 候答时间过短, 学生无法充分思维。

多数教师在公开课教学中搭花架子, 提问时, 生怕时间不够, 只留几秒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问题, 并在学生还未想好答案时就重复问题或请另外的学生回答, 其结果导致学生对回答问题失去信心, 减少了学生的思维, 达不到训练学生思维的能力。

(4) 重结论轻过程, 提问流于形式, 用优生的思维代替全班学生的思维。

有些教师“戴着有色眼镜”提问, 只提问少数优生, 不给“后进生”回答问题的机会, 这样做只照顾了小部分学生而冷落了大部分学生, 影响了全班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5) 教师评价枯燥, 无法给予针对性的反馈。

有的教师对学生的作答只简单地说“对”或“错”, 并未向学生作引向、指点迷津, 更有甚者, 对学生的回答不理不睬, 未作评价就让学生坐下。

二、提高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1.充分挖掘提问的功能

(1) 集中学生课堂学习的注意力。

教师要设计启发性的提问, 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和兴趣集中到学习中来, 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

(2) 加强师生间的信息交流。

教师提问时应面向全体学生, 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 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合理的反馈, 或鼓励, 或引导, 充分了解学生获取、组织和评价信息的能力。

(3) 有效地组织教学、完成学习目标。

教师一般在新课导人、主题学习、课堂小结等阶段进行提问。教师通过导人提问, 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通过主题学习提问, 引导学生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历史发展脉络, 加深对历史问题的认识, 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通过课堂小结提问, 达到画龙点睛, 检查反馈, 升华知识的目的。

(4) 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

教师应通过巧妙的问题设计, 培养学生的识记、认知、理解和知识迁移等能力, 从而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

2.准确把握提问的原则

(1) 联系实际。

就是从社会热点与生活热点人手, 从学生的认知实际出发, 设计问题, 提高学习效率。如台湾问题, 教师可提供当前的重要材料, 如台独活动的猖獗、两岸的交流、我国政府对台湾的政策、美国政府有关台海问题的政策等, 进行设计问题, 引发学生的思考, 使学生加深对台湾问题的认识, 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培养奋发向上的斗志。

(2) 以旧促新。

就是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与学习经验出发, 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创设问题情景, 以旧启新, 新旧整合。在巩固学生已有知识的前提下, 突破学习的难点、重点和疑点, 生成新的知识结构, 从而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3) 合理运用等待和赏识激励。

教师在课堂提问中首先要学会使用等待这种技巧。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在提出问题后, 要等待足够长的时间, 不要马上重复问题或指定别的学生来回答, 其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定的问题思考时间;二是在学生回答问题后, 教师也应该等待足够的时间, 再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或者再提另外的问题, 这样可以使学生有一定的时间来详细说明、斟酌、补充或者修改他们的回答, 从而使他们的回答更加系统、完善, 而不至于打断他们的思路。其次要赏识激励每个学生。人需要赏识, 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更不例外。当学生得到老师的赏识时, 就觉得自己有进步, 能学好, 因而产生自身增值感, 增强学习的内部动力。教师对学生的答案或方法, 正确的应加以赞赏, 这是“锦上添花”;错误的也可以从思维方式、答题方式或态度上加以肯定, 这是“雪中送炭”。至于答错的内容, 教师可以用多种手段让其自己认识并纠正, 只要纠正对了就要赞赏, 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成绩, 以利再学。学生答题正确了, 教师可用“很好”“居然和我的看法一样”“你的答案比我的更好”等语言予以赞赏。

总之, 教师的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 又是一门艺术。教师在设计提问时, 一定要遵循提问的原则, 从教学的实际需要人手, 针对教与学中的关键问题, 设计出有效性问题, 克服课堂教学中的乱问、滥问, 以达到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促进历史教学.教育与教师, 2008, (9) .

课堂提问的教学对策 篇9

一、课堂提问要有等待,留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

在日常教学中,课堂提问应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给学生留下适当的思考时间,不应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匆匆忙忙地赶时间;也“不要草率地把问号删除,急急地换上赞美的感叹号或判断的句号”,不能在学生尚未考虑成熟的时候给出答案。解疑需要时间,提问需要等待,不能匆匆地在感叹中或判断中终止学生的思考。

一方面,教师要有等待的耐心。教师提出问题后,要适当地给学生留足思考的时间。没有等待的提问,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物理能力与思维能力的提高。

另一方面,教师要教育学生学会等待。在物理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后应耐心等待并且教育学生学会等待,等待学生给出圆满的答案。当然,提问后的等待并非无限制地等待,需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等待的时间。当学生对问题普遍感到困难,无力圆满回答时,教师要适时介入、引领,智慧地帮助学生给出问题的正确答案。

二、课堂提问要做到因人施问,面向全体学生

因人施问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水平。在物理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有层次、有梯度、难易结合的问题,在课堂上因人施问,让基础较差的学生回答相对简单的问题,让基础好的学生回答相对难的问题。这样就不至于让基础差的学生感到问题难而放弃,不会让优秀生感到问题简单而不屑考虑,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跳一跳能够摘到桃子”的愉悦感。教师既要提问学优生,也要有意识地让基础差的学生回答力所能及的问题并及时表扬、鼓励,使其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进而积极投入物理学习中。

因人施问还要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来进行。在物理课教学中,若个别学生不认真听讲、思考,通常可以通过课堂提问善意地提醒他们,防止或制止违纪现象的发生,智慧地引导学生认真思考、专心学习。这样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课堂调控模式,让学生知道老师在时刻关注着他们,引导他们渐渐养成善于倾听、善于思考、积极回答问题的良好习惯。

三、课堂提问要有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所谓教学重点是教材中最主要、最关键、最基本的内容;所谓教学难点是学生难于理解、难于掌握的内容。教材重点和难点是教师设计问题的主要依据。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课堂提问突出重点,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突破难点,是为了扫清障碍。物理教学应紧紧围绕重点、难点而非遍地开花。

四、课堂提问要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提问要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从情感上认同物理,对物理产生一种好奇感,从而愉快地投入物理学习中。通过课堂提问激发学生的物理兴趣,可以是教师在充分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的基础上精心设计的问题自身使学生产生兴趣,也可以是学生在寻求问题答案的过程中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

课堂有效提问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进行课堂反馈的主要手段。我们通过对物理教学课堂有效提问的认真思考与积极探索,根据初中物理教材精心设计问题,准确把握课堂提问的有效方法与策略,对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课堂提问的教学对策 篇10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堂提问,对策

“课堂提问”是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教师的课堂组织、学生的语言习得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大学英语教师都或多或少地利用“课堂提问”这一环节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造英语学习氛围, 提高教学效果。目前, 大学英语课堂和其他课堂一样, 逐步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 “课堂提问”这一环节在教学模式的这一转变中所起的作用尤为突出。

作为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 “课堂提问”被大学英语教师在课堂上广泛使用, 通过“课堂提问”, 学生获得口头上练习英语的机会, 同时培养用英语思维方式表达自己想法的能力;教师则通过“课堂提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及时获得反馈信息, 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但是, 这一环节并不是简单的“问”和“答”。实践证明, 在大学英语教学活动中, “课堂提问”环节的应用存在一定的问题, 如果利用得不好, 不仅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还浪费了大量宝贵时间。

从大学英语教师方面来看, 由于对“课堂提问”环节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 问题随口而出, 没有认真设计, 或者设计过于随意, 目的性不强, 提问覆盖面小, 不能保证大部分学生的积极参与, 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首先, 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 教师提出的问题往往过于简单或者过于繁难, 缺乏针对性、有效性。比如, 教师经常会问一些只要求学生简单回答“Yes”或“No”的问题, 或答案极其简单的问题, 这样的问题的有效性很低, 无助于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效果, 实际上是浪费时间。对于已具备了一定英语基础的大学生来说, 这样的问题幼稚无趣, 学生的积极性无法被调动起来, 提问的目的无法达到。而对于教师提出的比较复杂的问题, 学生常常不予回应, 教师只能自问自答, 使得课堂提问无法顺利进行。

其次, 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 “课堂提问”往往覆盖面不广, 被提问的对象分布不均匀。一般来说, 教师在提问学生时都有一定的偏好, 比如有的教师喜欢提问学习成绩好的学生, 有的教师喜欢提问坐在教室前面的学生。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一般都采用大班授课的方式, 教师很难全部记住学生的名字, 提问的时候, 往往被提问的学生总是被提问, 不被提问的学生总是不被提问, 时间长了, 不被提问的学生感觉课堂提问环节与自己无关, 慢慢脱离了这一环节。

另外, 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 教师对于自己提出的问题往往不给予积极的反馈, 或反馈不适当。教师在学生给出答案后经常不明确地给出答案, 有时不置可否, 不明确表态, 有时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给予批评, 因而挫伤学生的自尊心, 破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由于以上原因,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课堂提问”往往就流于形式, 不但不能够提高教学效果, 还浪费了时间。但是, “课堂提问”是教学尤其是语言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是语言交流和推进教学思维的手段。这一环节如果利用得好, 就能够促使学生通过积极的发言而参与课堂教学中, 增进师生间的交流, 提高教学效果, 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因此, 作为大学英语教师, 必须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环节存在的问题并找到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那么, 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 在“课堂提问”环节上, 教师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第一, 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 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三个“性”:针对性、科学性、参考性。教师要注重有效提问, 问题的提出, 要围绕着课堂重点精心设计。Cole and Chan (1994) ①通过潜心研究, 提出了“课堂提问”环节中关于问题设计的八条原则:1.提问的问题应当由易到难, 由浅层问题到深层问题, 体现出层次性。2.问题应多样化, 体现出所涉及内容的不同方面。3.问题应与所学的内容相关。4.提问学生大多数都能正确回答的问题,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5.问题的语言应简单、清楚, 运用学生所熟悉的词汇。6.提问与学生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相符的问题。7.提问重点突出的简短问题。8.根据学生的水平提问不同的问题。将这些原则融合起来, 结合班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 大学英语教师不断总结经验, 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达到双向交流的目的, 通过“课堂提问”锻炼学生的表达和思维能力。

第二, 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 教师在问题提出后, 要给学生适当的时间去思考。在大学英语课堂上, 由于担心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完不成教学任务, 教师往往在提问后不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一名学生答不上来, 马上换另一名学生, 或者干脆匆匆忙忙给学生答案。研究表明, 当等待时间只有1秒钟时, 学生将没有思考的余地, 回答的质量则难以保证, 而将等待时间提至3—5秒时, 学生的回答相对延长, 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参与;回答的准确率也提高, 学生的自信心也增强 (Orstein, 1995) ②。但等待时间也不宜过长, 应根据问题的种类和难度进行调整。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设计好“课堂提问”所需时间, 带领学生从容完成在这一环节的任务, 而不是匆匆提问, 草草结束, 既达不到“课堂提问”的目的, 还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

第三, 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课堂提问”环节, 教师要注意给学生以平等的回答问题、参与讨论的机会, 扩大“课堂提问”的覆盖面, 对不同基础和学习状况的学生给出不同的问题, 让所有的学生参与其中。课堂上学生有了均等的回答问题的机会, 积极性就会提高, 就能够将压力变为动力, 将课堂真正看成是自己的课堂。另外, 也是很重要的一点, 对于学生的回答, 教师应该给予积极的、明确的反馈。教师不仅要选择合适的时机, 与学生互动, 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引导学生努力给出好的答案, 而且要对于思考问题的思路、过程、答案给出明确的反馈。另外对于回答问题的学生, 多赞扬、鼓励, 让学生感觉到老师的尊重。

“课堂提问”, 课堂教学活动中看似简单、普通的一个小环节, 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增强学生英语运用能力。教师要不断摸索探究, 掌握好“课堂提问”的技巧, 在大学英语课堂上为学生营造语言实践的氛围, 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语言输出的机会, 最大限度地提高英语课堂中“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大学英语教师只有掌握了一定的“课堂提问”技巧, 再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课堂教学内容并加以灵活运用, 才能充分发挥“课堂提问”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实现以学生为中心, 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Brock, C.The effect of referential questions on ESL classroom discourse[J].TESOL, 1986.

[2]马铁川, 刘晓霞.课堂英语教学中提问的艺术[J].中国英语教学, 2003 (04) .

上一篇:幼儿园德育下一篇:使用超焦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