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设疑,艺术提问——浅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

2022-09-10

课堂提问是教学语言中最重要的部分,是联结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的重要方式。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 ,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可见,课堂提问对于语文教学是多么重要。艺术化的课堂提问,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探索知识的欲望。因此,讲究课堂提问艺术,是很多语文老师努力探索的课题。

1巧设悬念,激发兴趣

巧设悬念能给学生造成一种紧张的心理和强烈的念想,课堂气氛跌宕起伏,学生思维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使之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课堂提问可在关键处设置悬念。如,《流动的画》这篇文章,文中第二节“我正要把橘皮扔出窗外, 忽然看见———,“哦,妈妈,我知道啦! 窗外是祖国的画,千万不能弄脏它! ”破折号省略了妈妈制止“我”往窗外扔橘皮的表情和眼神。这是个能力培养的生成点, 教学时要在此处为学生设置悬念, 引导学生思考:“我”忽然看见什么? 想到了什么? 明白了什么道理? 然后,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把破折号省略的内容补充完整。比如我班有学生这样补充:我忽然看见妈妈责备的眼神,仿佛在说:“孩子,祖国山川美如画 ,保护祖国环境人人有责,你怎么能乱丢东西呢? ”这样既突破了难点,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德国的教育家第斯多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课堂提问可在“迷宫”里亮起指路明灯,使学生在顿悟后领略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如:《赤壁之战》这篇课文,在学生熟读课文后,教师可向学生提问:曹操拥有八十万大军,而刘备和孙权才拥有三万联军,可曹操的军队为什么会被打得落花流水呢? 这一巧问会敲击学生思维,使学生在脑中形成一个大大的悬念, 学生就会迫不及待的带着疑问在迷宫中乘风破浪,层层深入,解开谜团,领略解疑、顿悟后欣喜。

课堂提问可在看似平淡处引出新奇。如:课文《她是我的朋友》讲战争时期,孤儿院孤儿阮恒为挽救同伴生命毅然献血的感人故事,表现阮恒舍己为人的可贵品质。文章在叙述阮恒献血时的表情从“一句话不说”到“啜泣”到“咬拳头”“用手掩饰痛苦”,从紧张到害怕到平静的过程,阮恒献血是自愿的,可为什么表情却这么痛苦呢? 教学时,可在学生了解献血的常识明白献血生命危险后,设置悬念:既然献血没什么危险,阮恒为什么表情这么痛苦? 这个看似普通的问题却统领全文,引发思考,能与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所以学生会迫不及待想要知道原因,于是就会认真,深入地走进文本,走进阮恒的内心世界,问题就迎刃而解。当学生明白阮恒献血时紧张、痛苦是因为他以为自己献完血就会死,这个时候老师可以趁热打铁,问:阮恒以为献血会死,可他仍然决定为同伴献血,表现阮恒怎样的品质?这样就加深了理解,升华情感。

留下问题悬念,能激发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获得知识,是技巧更是艺术,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难易适度,浅中见深

据心理学家研究, 问题的难度以全班有百分之四十到百分之六十的学生经思考能答上来为宜。问题太易,没有思考价值,激不起兴趣。问题太难,高不可攀,学生会畏难放弃思考。只有难易适度或者真正有挑战性的问题,才能唤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调动一切感官参与活动,引发深思,思维能力才能得以提高,所谓的“跳一跳,摘果子”就是这个意思。学生只有通过努力解决的问题,才有成就感,才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例如,课文《一枚金币》讲父亲为了让好吃懒做的儿子改掉恶习,认识到金钱来之不易,懂得珍惜劳动成果,让儿子去挣一枚金币,三次把金币扔进火炉,前两次儿子是笑了起来,第三次是儿子受不了, 用手从熊熊大火里吧金币抓出来……教学时如果只这样问:父亲第一次,第二次把金币扔进火炉,儿子的态度怎样? 第三次又是怎样的? 学生只要通过读文很容易就能回答,就没有成就感,思维得不到有效训练。如果换一个角度问:为什么前两次儿子都笑了,而第三次却“受不了”了? 学生就要联系上下文、抓住课文重点词句,甚至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像儿子在一周内都会帮人家干些什么? 他会吃哪些苦? 等才能回答。这些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使学生感悟到儿子挣钱的艰辛,再去体会儿子“受不了”的所作所为就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3梯度提问,巧妙点拨

问题是激发思维、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经验丰富的教师,每次提问总能在不知不觉中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引发学生思考。如教学《我只看见你的眼睛》一课,在学生通过课前查找资料,交流,讨论,充分的了解“非典”时期的背景及医护人员的事迹后,笔者问:从医护人员的眼睛中你看到什么,感受到什么? 笔者知道这样的问题让学生从文中短短的几句诗中去理解是有难度的,要通过语言点拨为学生铺平道路,于是,笔者分解成几个小问题:面对肆虐的病魔,他们的眼中为什么愤怒和冷静? “愤怒”和“冷静”指什么? ;面对生死抉择,眼中为什么包含坚毅和信心? “坚毅和信心”又指什么? 而对病友又是怎样的? 通过这样几个问题的深入理解学生就能感受到医护人员的高尚心灵, 激发他们对医护人员的爱戴和崇敬之情。

“一石激起千层浪”,老师的一个适时适度的提问、点拨 ,能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源于文本而走出了文本,使课堂精彩纷呈。

4巧借生成,引领探索

生成是不能预设的美丽,在课堂教学中时刻存在着。有效生成能推进课堂教学进程。面对生成教师应采用追问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从而更深理解课文内容,升华情感,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例如:在教学课文《一夜工作》时,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当学生读到“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这句话时,情不自禁地加了个“啊”。面对这个生成,有智慧的老师会抓住机会,赶紧追问:“你为什么不由自主地加了“啊”字? 你的崇敬之情从何而来? ”学生在提问中就能梳理杂乱的思绪,明晰自己内心的情感,加深理解,升华情感。如果教师只是机械地告诉学生:“记住,读书时不能添字。”那么,教师显然没有意识到这是个极好的生成资源,不懂得追问,也就无法帮学生理清思绪,课堂停留在表面,学生的探索不能引向纵深。

生成的课堂是生动的、深刻的,教师发挥自己教学机智,及时追问,促进生成。

5鼓励质疑 ,教学相长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经过深思后提出的问题对他们来说才是最有思考价值。

首先,教师要能课堂上适时适度且富有艺术技巧的提问,就能加快知识转化为语文能力的进程,使学生善问和解决问题。为此,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好课堂提问,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一曲曲耐人寻味、美妙动人之曲,让课堂风生水起! 而学生在老师的耳濡目染下,质疑、释疑能力也会快速的提升。

其次,老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大胆提问。老师为学生营造宽松的提问环境,尊重学生,宽容学生,鼓励学生,使学生敢问。学生发问后,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与“灵感”给予肯定,使学生享受提问的快乐,增强提问的信心。

第三,要教给学生善问的方法,提高问题的质量。可以引导学生紧扣题眼质疑;如教学《永生的眼睛》,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学生就会质疑:眼睛能永生吗? 谁的眼睛永生? 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关键词句提问, 抓住反常现象或矛盾之处质疑;如:《一夜工作》,句子“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这句话含义深刻,主要是表现总理日理万机, 生活却是如此的简朴。引导学生质疑:花生米到底有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 为什么?这样的问题深刻而有价值。还可以从标点符号的特殊运用等方面上提问。总之,要引导学生努力做到不唯书、不唯师、敢于发表独特见解,让学生经历从敢问到善问,从多思到善思的过程。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 教师只有像艺术家一样用心设计适合学生的问题,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奏出美妙的乐章。

上一篇:WebGIS主流模型发展趋势分析下一篇:糖尿病社区管理优化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