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世界遗产”》课程教学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

2022-09-11

“世界遗产”包括自然、文化和非物质遗产等。为了让它们在受到威胁前就得到很好的保护, 在联合国有关机构的组织下, 76个国家于1972年签署了《保护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公约》。1978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正式公布了第一批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从1987年起, 中国已有30多项遗产代表作被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

近年来,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 有关世界遗产的申报和保护工作, 一再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各地已经被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的遗产地, 都成为第三产业, 特别是旅游经济的主要增长点。我们在高等院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中开设《中国的“世界遗产”》, 就是对我国经济社会中这一重大新事件的积极回应。

笔者从2001年就开始在我校大学生文化素质课程中开设《中国的“世界遗产”》一课。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 本课程教学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1 能够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爱国主义情感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素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应该做到理性与感性教育的统一。对大学生进行理性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完全必要的。然而, 如果仅仅采用理性教育的手段, 大学生所得到的爱国主义教育只是抽象的。同时, 由于这种教育存在着认知对象虚无化的倾向, 还将会导致大学生们在爱国主义的客体上缺乏必要的情感认同。如果理性的教育手段与感性的教育手段相结合, 就能够极大地丰富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内容。本课程正好可以避免单纯进行理性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弱点。该课程以具体可感的鲜活形象, 引领大学生对祖国的自然、文化奇观作一个全景式的浏览, 形成一个关于祖国的具体完整的印象, 使他们从仅仅热爱自己所熟悉的本乡本土的狭隘意识和朴素情感中解脱出来, 上升为一种从整体上、深层次地热爱伟大祖国的爱国主义情感。

实践证明, 《中国的“世界遗产”》课程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十分显著。这从我们收到的选修该课程学生的大量信息反馈中可以得到印证。

我校勘查专业一同学写道:“从小学开始, 我便从地理课本上知道, 伟大的祖国拥有众多的文化古迹和名山大川, 但那些印象只不过是从课本上文字描述及黑白照片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想象。这次选修课给了我一个从多角度欣赏祖国大好河山、享受祖国灿烂文化瑰宝的机会, 不仅从视觉、听觉上, 更多的是从心灵上感受祖国以及她所拥有的一切, 更增添了我对那些文化古迹、大好河山的深情向往, 一股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更是油然而生。”

2 能够帮助大学生进一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意识与行为习惯, 提高其审美能力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全球范围的普遍推行, 以善待大自然为主题的环境保护意识逐渐成为在公民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文化理念。培养大学生热爱大自然、加入到环境保护的行动中来, 是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学生对大自然的感情不可能凭空产生。要使大学生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 首先应使他们了解大自然, 并从中感受到大自然之美。

在《中国的“世界遗产”》课程的教学中, 大学生们通过对大量令人叹为观止的祖国自然遗产的欣赏, 可以陶冶性情, 提高审美情趣。同时, 当大学生们得知这些价值难以估量的自然遗产一旦遭到破坏将可能永远无法恢复的情况时, 就会大大增强其环境保护意识, 倍加珍视大自然、热爱大自然, 并为维护生态平衡而做出自己最大的努力。

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的同学在学完该课程后写道:“我觉得这不仅仅是游山玩水, 更重要的是一种心灵的洗礼。当你融入到大自然的怀抱, 你的胸怀也会变得从未有过的豁达与宽广, 久久压抑的心也会得以释放而愉悦。当然, 还有一种对华夏文明的热爱与崇敬。虽然, 这些文明已经过了上百年的沧桑, 但它们几经沉淀、几经积累, 对我们人类社会二十一世纪的文明仍有借鉴价值。”这表明, 通过《中国的“世界遗产”》课程的学习, 许多大学生不仅受到了美的感染, 而且进一步增强了环保意识。

3 能够进一步拓展大学生的文化视野, 提升其文化品位

大学生的文化涵养不可能凭空产生。在一定程度上, 它取决于他们对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认知与内化。中国的“世界遗产”中大多数都属于文化遗产。从文化功能上分析, 每一处中国文化遗产, 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符号。在对这些文化符号的把握中, 大学生们也由此领悟到了中国文化厚重的底蕴。随着大学生们有关古代文化遗产的感性知识的逐渐积累, 他们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将会变得更为具体而丰富, 中华传统文化也更能够在他们手中得以传承。相应的, 他们的文化品位也将得以提升。同时, 一个重视并了解祖先文化遗产的大学生, 由于获取了更多的有关中国文化源头方面的信息, 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领悟将会更为准确、全面和深刻。他的文化素质终将变得更为优良。

我校测控专业的同学在修完这门课程以后说:“自从这学期选修了《中国的‘世界遗产’》这门课后, 在课余的时间里便利用网络、图书馆对这方面的相关知识进行了有目的的了解。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 不管是这些自然文化遗产的本身还是其背后所隐含的更深层次的含义或者问题等方面的知识都增加了不少。”这表明, 《中国的“世界遗产”》的教学在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方面起到了相当明显的作用。

4 能够提高大学生科技文化的创新能力

中国的“世界遗产”并不仅仅来自于大自然的慷慨赐予, 更来自于我们祖先在整体科学技术水平尚不发达的条件下的巧夺天工的创造。在我国的“世界遗产”中, 泰山、黄山、峨眉山—乐山大佛和武夷山等几处均被列为世界“双遗产” (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 , 就最典型地体现了这一点。由于我们祖先的创造活动, 这些遗产都十分显著地把自然景观与人文主题有机地融为一体, 体现出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事实上, 在我国的许多“世界遗产”中, 都体现了我们祖先最大限度地巧妙利用自然条件的努力。比如, 在建造于公元前256年左右的都江堰工程中, 李冰选择了在山丘和平原的分界点上建造都江堰, 以锁住岷江的咽喉。渠首位置选址科学, 工程与地形配合巧妙, 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 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伟大水利工程, 从中体现出我们祖先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的一种大智慧。在其他中国的“世界遗产”中, 我们的祖先所创造出来的这类惊人的科技文化成就不胜枚举。

通过《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学习, 大学生完全可以从华夏祖先数千年以来的各种科技文化创造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从中得到创新的灵感。很显然, 这对于提高他们的科技文化方面的创新能力具有较为直接的帮助。这一点, 从我们所收到的有关学生的反馈信息中, 也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反映。我校石油工程专业的一名同学是这样总结自己学习本门课程的收获的:“短暂的三十个学时的学习, 却让我受益非浅, 感受颇多。这次选修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引发了我对人生的思考, 对人性的思索, 对世态的探索……这些都是我无法用草草几个文字所能表达出来的。经过这一次选修课的学习, 我收获不小, 不单是记下了那些文明的遗迹, 更深层次的是激发了我的心智。”

5 能够使大学生从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文化精神中取得奋发向上的动力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这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的核心。几千年来, 我们的祖先正是以顽强的毅力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并且, 这一文明还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水平。几乎在每一个中国的“世界遗产”中, 都体现了我们的祖先在创造人类文明、保护自然和文明成果上的坚韧不拔的追求。比如, 为了军事防御的需要, 我国除唐代和清代以外的历代王朝都举全国之力不惜一切代价修筑了被誉为世界奇迹的万里长城。今天, 长城早已失去了其军事功能。但是, 在这个被视为中华民族精神象征的文化遗产上面所展现的, 是我们民族的脊梁!它是中华民族不畏艰险的奋斗精神的最佳承载物。也正是有了这种顽强奋斗的精神, 才会有规模极为宏大、技艺极其高超的秦陵兵马俑, 才会在离地面1000米的武当山的绝顶之上屹立起一座金碧辉煌的皇家宫殿, 才会有在贫瘠的土地上建造出来的世外桃源般的皖南古村落, 才会有自然与人文浑然一体的泰山仙境……。

中国的“世界遗产”就像历史的画卷。它们记录下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奋斗史。它们是大学生学习我们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的最为生动的教材。这将激发大学生传承中华文化、创造中华民族新的辉煌的斗志。我校电子信息工程的一名同学说:“历史终究是历史, 而文化需要传承。我真心的希望每个成为或将要成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地的地区都能够好好的传承下去。有你们的存在, 会让那些懂得你、会欣赏你的后人充满欣慰, 让他们的人格得到升华, 灵魂得到超脱……这就是你的魅力。时间让一切物质的东西磨灭, 而精神却将永存, 文明才得以延续。”

总之, 《中国的“世界遗产”》课程的教学在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方面的功能是十分全面的, 它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上的作用也是十分显著的。

摘要:《中国的“世界遗产”》课程教学能够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能够帮助大学生进一步形成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意识与行为习惯, 并在对大自然的欣赏中提高审美能力;能够进一步拓展大学生的文化视野, 提升文化品位;能够帮助大学生提高科技文化方面的创新能力;能够使大学生从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文化精神中取得奋发向上的动力。

关键词:中国的“世界遗产”,课程教学,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

上一篇:实例分析有关企业财务预算管理下一篇:以校园文化为载体促进德育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