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传承传递——传统文化与当代教育的结合

2022-09-12

1 传统文化的意义与现状

传统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与自然的长期交往活动中所积累和积淀下来的物质的和精神的各种事物的集合。中国传统文化在长期的反展过程中, 是不断地从朝代的更替、人名群众的推动中, 一步一步地提炼, 升华, 在历史的熔炉里开出一朵朵有字的文化品质。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鲜明的中国社会历史文明的影子和特质, 有着无与伦比的生命延续力。世界上所有古老文明与文化演变中, 唯有中国的传统文化表现出超强的生命延续力和时空的穿梭能力。正是这种延续的力量使得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 发展至今的一种文化类型。不论是历史的方向和民族的发展, 从这些意义来说, 中国文化传统如万里长江, 是许多高山上涓涓流水集合成有一条奔腾的大河, 它一直向前推动, 直到流入东海。所以中国传统文化在其发展中即一脉相承又综合我国各个民族的智慧, 形成独特的强盛的文化体系, 成为世界文化上的一道亮丽的奇观。文化流淌在生活的每个细节之中, 融入每个想法的潜意识之下, 但是当代, 为什么我们却往往忽视传统, 忽视文化?

当下, 有个热门的问题被吵得火热“老人跌倒要不要扶?”, 突然觉得可笑却也不失令人思考。传统文化中教我们的种种精神我们也许朗朗上口, 尊老爱幼, 诚实守信, 乐于助人等, 可是真实的例子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 考虑的却只是自身的利益和他人的眼光。或者是我们是靠着内心的良知选择做了好事情, 但会在做好充足的自我保护前提下展开行动。比如告诉周围的人:我是无辜的, 你们替我作证。要不就是拍好照片以留好凭证。人们总说的那么优秀的精神, 为什么却使人们挣扎在这样的选择题中。无非是内心的利益与道德的偏差。在回过头来看看如今的教育发展, 无一不是历练成了一个个的考试天才, 人们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结构也靠着考试的题目中靠拢, 政治思想教育, 传统文化熏陶也变成了同学们的“选修课”, 传统文化精神在中国几千年来传承的长河中渐渐拜倒在应试的石榴裙下。可能是国家的发展应了这样的景, 也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正是我们每个人要烂熟于心的精神, 也是每个人在考虑自己做的事情前的追溯点, 是国家发展的种子, 是社会建设的地基, 是人民幸福的根。中国传统文化需要发展, 但不能再因为这些道德的问题在面临质疑。任何的事物都离不开发展和传承“耕读传家”, 唯有读书和日常的经验才能使我们从中体会到更深的道理。文化是需要我们去传承的, 需要每一个用心领会的人把文化融于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去, 以此传递。也许这样在面临“老人摔倒需不需要去扶”这样的道德选择题中, 就有了明确的答案。如果我们坚持以尊老爱幼, 诚实守信作为不能摒弃的道德精神时, 这样的题目就有了明确的答案。

2 传统文化与教育的关系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积淀起来并作为体现民族性特征和生存基发展中发挥了传递的作用。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 同时, 教育也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教育是艺术的, 同时也是科学的, 具有双重的文化属性, 作为文化的载体, 决定了它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教育几乎与文化中所有层面都发生着强有力的关系, 文化无论在模式上还是形式上都得依存教育传播, 若没有教育, 都将影响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教育的表现形式里最重要的就是教育的功能。其功能主要体现在传承、传播和传递。其一, 教育可以保存、维系文化。这种保存与维系, 主要发生的形式是通过筛选、分类和传递文化来到达的。换言之, 教育选择什么样的文化, 什么样的文化就可以得到传承, 反之, 则表示着该文化被遗忘, 走向衰落。其次, 教育可以孕育和创造新的文化。文化在不断地变迁中, 传播是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的, 而文化传播离不开一定的内涵、媒介和形式。教育在最初时期, 通过一定的方式整理筛选其内容, 在这个过程中, 教育会通过结合进一步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来修正文化, 但会在基础上避免所传播文化的失真。教育在这一传递、传播文化的过程当中, 不单纯的是简单地模仿复制文化, 社会会不断经历变革、教育的形式各个不统一, 不论是价值观还是世界观都会存在差异, 而教育就是根据这些差异赋予已有文化以新的文化含义;在本土文化基础上, 外来的文化会在一定基础上与已有文化进行冲撞, 这种冲撞会注入创新的灵魂。最后, 教育还可以整理并融合文化, 给文化注入新的的生机与活力, 进一步发展文化。从发展历程上看, 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从孔孟“仁, 礼”思想到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以来, 儒家文化一直被各种教育的形式所保留下来。

3 文化传承中教育的自省

教育对文化每一个分子的运动都这么重要, 我们在现代社会下就更要重视教育的建设。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理解文化, 诠释文化的综合能力和发展程度。由此一来, 人文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这一方面就充当了不可替代的责任。从一定层面上来讲, 加强大学里人文教育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同时也是高等教育培养的目标。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孕育着中国人民精神发展的光辉, 所以, 人文教育应把握传统文化的灵魂, 并贯穿和运用到当代的教育之中, 这对于发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升学生人文素质是不可或缺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文化方面由“儒、法、道”三家组成, 学科方面由“文、史、哲”三科构成大的系统, 最后结合“天、人、地”形成一套密不可分的文化体系。这种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灵魂就是人文精神, 在中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人与自然:顺应自然的规律而又以人为本;人与社会:循人伦的和谐而以和为本;人与自我:重体验的精神而以乐为本。者三者形成的“天时地利人和”的状态, 终使得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有独特的见解, 形成了“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的精神感触, “忧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 “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的济世胸怀,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和“天人合一”的终极理想。再次, 加强学校学生社团建设以及相关的精神文明建设, 以抒发学生学习之外的精神灵感。民国年间, 北大校长蔡元培刚刚接手北大, 就进行了一次大的改革, 使北大校风, 学风得到良好的改变。蔡元培接手北大, 首先提出的就是增加学生社团活动, 以积极学生的兴趣活动。在中国古代, 学校为抑制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师生和学生之间从来不是平等的民主关系, 因此, 学生只是被灌输文化, 不能在生活经验中领会传统文化的精髓。因此, 自从蔡元培提出全面开放学生社团活动之后, 北大迎来全新的文化活力, 学生也如脱胎换骨一般, 摆脱了之前萎靡不振的势头。可见, 精神文明建设是学校教育中的文化生长点, 是学校传播教育的灯塔, 是学生得以施展抱负的良好平台。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而教育在精神层面的发展一样至关重要。

4 结语

“知, 来源于行;而行又高于知”文化在发展中, 必须立足于当代社会的进程, 与时俱进, 在实践中找寻自己发展的核心。传统文化的丢失是人们精神财富的缺失, 是中华民族向前推动的阻力, 找到文化丢失的原因, 和人文教育结合起来, 是每一个教育者应该承担的责任。

摘要: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 中国古代文明诞生至今, 一直绵延不绝, 影响了每一个人的根。但是, 传统文化能否真正征服当代人的人性?无论是经济强大的西方, 还是日益崛起的中国, 似乎都面临着功利化, 物质化的问题, 人们注意思考的方式也产生了变化, 注重的往往不是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优良传统精神, 而是带着为自身利益出发的审时度势, 而最终被征服的也是人性中最利益的想法。这是一种文化的流失, 也是精神的缺席。在社会发展的今天, 在中华民族立足于世界的当下, 人们需要新的眼光来看待传统文化, 需要重新捡起祖辈的遗物, 来放眼社会的成长。而这种重新捡起的过程, 就需要教育担当起重任, 传统文化需要被教育者们狠狠重视起来。

关键词:传统文化,精神,发展,教育

参考文献

[1] 陈桂生, 教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

[2] 王世枚, 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教育的自觉[N]湖北民族学院学报, 2010 (3) .

[3] 季羡林, 提高高校学生人文素质的必要和可能[J].新华文摘, 1996 (6) .

[4] 杜喜荣, 传统文化与人文教育[N].中国教育报, 2006 (6) .

[5] 钟志勇, 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教育现代化[N].湖北民族学院报, 2008 (4) .

上一篇:废水治理方法综述下一篇:关于石油钻井技术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