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入学文化素质教育论文

2022-04-22

摘要: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和必然趋势,本文从文化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结合的角度,对于素质教育的模式进行了构建,重点对于文化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师资力量建设,课程体系设置,以及课程评价体系做了探讨和研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入学文化素质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大学生入学文化素质教育论文 篇1:

论当代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主体性缺失及养成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提出已有时日,人们对其讨论的热情依然不减当年。曾经,这个概念一度冲击着我们的价值观,也让我们兴奋地看到高校教育发展的另一个方向。如今,时间已逝,我们要如何界定文化素质教育?这样的教育发展目的是什么?我们又要如何为未来的发展找准前进的方向?此时以一种更加客观和冷静的态度回头审视文化素质教育走过的10年艰辛路显得更加必要。

一、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指通过一定的方式,在大学生学好专业课的同时,对他们进行文史哲基本知识、艺术基本修养、国内外优秀文化成果的教育,目标是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并通过知识内化,使他们形成相对稳定的文化心理品质。[1]这一概念的提出本身有独特的时代背景,它是在我国高等教育以专业划分的知识传授格局和人文教育的失衡问题越来越突出,并日益影响到人才培养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它企图通过这种方式改变以往大学教育存在的专业口径狭窄、教学内容陈旧、教育模式单一、评价体系偏颇、文化陶冶淡化等问题。它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标;以尊重学生个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它着眼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提高大学教师的文化素养,提高大学的文化品位与格调。同时强调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促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共同提高。

通过实施素质教育,将对教育思想观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从而重组、整合、优化教育资源与育人过程,在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和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等三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有效地加强大学生的人文修养和文化素质。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过程也是高等学校从更新的角度、更高的层面上注重自身完善与发展的过程,是高校不断凸显办学特色、提高办学水平的过程,是一个从整体上提高学校的精神层次与办学格调的过程。

二、进一步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1.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物质财富的高速增长,社会对科学技术的极大重视和对物质利益的强烈追求结合在一起,科学教育备受青睐,人文教育开始受到冷落,并随之带来一系列世界性的社会问题。综合分析这些问题,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经济社会发展客观上要求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要求整合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以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的同步协调发展。

2. 文化素质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切实需要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着单科性院校较多、文理工分家、专业设置过窄、单一的专业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突出、功利导向过重、忽视文化素质教育等问题。研究解决这些问题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大学文化素质教育是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目的是使我国高等教育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以文化素质教育作为切入点,是高校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和有效方式。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以素质教育的思想观念推进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将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系列问题,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3. 文化素质教育是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前提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为培养、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可以说,没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是不可能有较高的道德修养的。文化素质有助于大学生打好文化基础,理解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从深层次上推动专业教育,提高专业教育的质量。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构成了文化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有利于使大学生通过文化知识的学习、文化环境的熏陶、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锻炼以及人文精神的感染,让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懂得生命的价值,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提高精神境界。同时,文化素质教育与其他素质教育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从而实现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目的。

4. 文化素质教育有利于进一步弘扬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隐形的文化现象。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国民素质的提高。文化素质教育解决人的精神世界问题,促使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协调发展,营造、重建人文精神的氛围。智慧是知识与判断的综合。科学的对象是客观世界,它的任务是求真。人文的对象是人类社会,它的任务是求善、求美。求善、求美也必须以科学为基础没有这样一种高尚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的养成就难以塑造一个健全的人。

三、我国当前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与不足

1. 人文素质教育主体性、人文性的缺失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的规定和各学校的经验,目前的文化素质教育方式主要有:开设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规定学生“应知应会”;鼓励学生自学名著名篇;组织第二课堂的讲座、导读、社团等活动,将文化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课程中;建设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改善学校文化氛围等。

许多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指导、统一部署、统一组织,这虽然能在短时间内形成全国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热潮,但是这种热潮的背后却隐藏着各学校领导完成任务式的应付心理。有的学校好大喜功,大作“表面文章”,而不顾学生的自身现状、需求、偏好等实际情况。结果使得老师学生都疲惫不堪,产生厌倦心理。只关注文化素质的外在表现形式,却没有深入考虑文化素质教育如何通过活动形式对学生的精神产生影响的问题。文化素质教育的人本性、主体性变成了一句口号,文化品位和艺术品性的渐进性、人文性和科学精神的沉淀性也根本无从谈起。

2. 学生对素养的渴求与教师能够提供的素养水平之间存在矛盾

目前的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存在着教师的“源”与学生的“流”衔接不畅的问题,一味地强调“流”有活水,却并没有将“源”的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其结果必然导致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间歇性断奶”。教师的文化素质教育理念、知识能力水平跟不上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就不能保证整个循环系统的良性运转;其次是教育开展的外部不连续性,在某些学校文化素质教育变成了“搞形式”的代名词,领导兴致来了或者上级派任务了就大张旗鼓地组织一下,其他时候则形同虚设,缺乏制度保障其开展的连续性,对其实效性也产生了不良影响。

四、改进当前我国文化素质教育发展的对策

1. 贯彻以生为本的原则,充分调动主体参与的积极性

(1)要给学生以充分的选择权,让学生学会选择,让学生有选择自己接受文化素质教育的权利

在旧的教学体制中学生是没有多少选择自由的。学生一入学,专业、课程、教师、学时、顺序、期限等等都被统一规定好,好像生产线上按一个模子批量生产出来的产品一样,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根本没有主动选择的权利。批量生产的标准是严格一致的,而人却是千变万化、各不相同的。因此,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是教育的根本原则,但却长期受到忽视。

文化素质教育当然不能重走老路,应该让学生有更多的权利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课程内容。允许学生根据个性特长进行选择是充分保证发挥个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扬人的潜在能力和优势的最重要的途径。当然,这种选择也是有限度的,这是因为学校的办学还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但学校应尽可能创造条件,保证学生有多次多种选择的权利和条件。一个人在人生关键时刻的选择得当与否,对他的事业成败和终身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除了要了解备选专业的各个方面,包括专业领域的各种学习要求、优缺点和发展趋势,还需要对自己个体的优势和不足有透彻的理解,做到“知己知彼”。年轻学生做到这点很不容易。因此学校的教师还要进行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学生在学校有充足的选择和锻炼机会,到社会上就能比较得心应手地面对各种机遇,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

(2)逐步使学生树立主动学习的态度和能力,不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学习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是保证人的生存、成长和发展的基本能力。小孩子的学习要求和欲望是非常强烈的,好奇和模仿都是这种本能的表现。可惜由于教育(包括家庭、社会和学校)的种种缺陷,随着年龄的增长,多数孩子的求知欲下降了,学习的积极性衰减了,有的甚至视学习为畏途,不愿学习,害怕学习。即使上了大学,也依然难以改变传统的被动受教的习惯。因此,如何培养一个大学生善于思考、勇于思考,并对问题有自己的解决思路,是我们贯彻和提倡文化素质教育的一个切实目标。如果一个大学生对基本的社会问题也无法回答,更缺少对问题的思考,可见这样的教育发展模式是何等畸形的。我们要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允许学生提问题、想问题,只有在这样一种气氛下,才能把人的主体性、积极性大胆地发挥出来。这样的环境才能有利于文化素质教育环境的养成。

2. 在专业学习中弘扬人文精神

人文不是一个空泛的字眼,它在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养成中具有相当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也是我们大力发展文化素质教育必须重视的关键一环。

首先,要把人文精神渗透于专业教学当中。人文精神表现在人与自我、与他人、与社会和自然的关系上,反映在人的认识、感情和行为上。科学技术的任务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是处理人和物之间的关系,如果少了人文精神的渗透,文化素质教育也就犹如空中楼阁。人文精神应该渗透到各种专业课中,包括理工科、农林牧医、甚至社会政治、经济等等。

其次,必须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精品课程建设,以文、史、哲、艺等学科的教师为主要力量,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文化素质教育师资队伍,提高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同时,不断丰富专业教学内容,改革专业教学方式方法,提高专业教师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引导专业教师自觉地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贯穿于专业教育始终,将历史的深刻、艺术的审美、伦理的体验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之中,激发学生的文化兴趣,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开启学生的智慧心灵,实现专业素质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从源头上解决专业教师文化素质缺乏的困境。

3. 进一步优化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应当体现出一种精神、风尚、氛围,总体上说,它是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2]具体说来,整个学校的管理水平、校风、学风、教风、校史、传统、仪式等等都是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这些力量构成一个整体,共同作用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校园文化不仅仅指单纯的课外活动,它基本的内容可概括为“三育人”,即“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校园文化活动是学生最直接、最容易接触到的文化内容,具有多样性的特征,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求知欲和为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做准备的心理需要。它以很强的渗透性和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给学生补充了在专业教育中无法得到的营养,促进其获得合理的知识结构,并为他们提供实践的机会,使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真正把知识内化为素质,从而能够真正实现文化素质教育的目的。因此,校园文化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为文化素质教育提供了实施的平台,是保障文化素质教育开展的丰富载体和有效途径。

大学校园文化不是文娱活动的代名词,它应该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大学之为大学,有其不同于其他社会组织的独特气质,主要在于它是一种精神的存在。为此,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在于弘扬大学精神,重塑大学理想。正如德国社会学家克尼斯指出:“理想的本质就在于时刻召唤人们脱离盲目、平淡的日常现实,上升到圆满的观念世界。”[3]大学必然是和理想相联系的,因此就应在内容和形式上提升校园文化的水准,体现出高、雅、活的特点,目的在于求知、求美、求乐。因此,我们在设计校园文化活动时,必须针对大学生存在的问题,针对大学生的内在需要,在充分考虑大学生文化素质的现状及成因的前提下,突出校园文化的人文内涵及综合性和多元性,真正实现文化素质教育的目的。只有将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结合起来,再通过科学的方法才能使校园文化起到切实有效的作用。

总而言之,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要我们认真研究、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就能逐步把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为我们的在校大学生创造优良的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徐剑波.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J]. 中国高等教育,1999(23):25.

[2]侯长林. 校园文化略论[M]. 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1:112.

[3]陈秋燕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 [J]教育评论,2004(4):25.

联合国启动全球图书馆计划

于今年四月正式成立的全球数字图书馆(www.wdl.org)位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巴黎总部。尽管初始规模尚小,仅包括约1200份档案和专家学者用阿拉伯语、中文、英语、法语、葡萄牙语、西班牙语和俄语等六种语言所作的注释,然而它将规划容纳不计其数的文本、图表和解说,任何国家和图书馆只要愿意都可以尽一份力。

美国国会图书馆馆员詹姆士·比灵顿四年前参与启动了这一项目。他在采访中说,该项目旨在建立一个收集来自全球顶尖图书馆的第一手资料和权威解读、易于导航的网站,并对读者免费。该网站由国会图书馆的一个工作组开发,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提供技术支持。这座数字图书馆的主服务器设在华盛顿,但是官员们表示正计划在全世界架设区域服务器。

这个计划目前投入的总额超过1000万美元的开发经费来自民间的捐赠,其中包括谷歌、微软、卡塔尔基金会、沙特的阿卜杜拉国王大学和纽约的卡内基公司。如果要扩容的话,还需要筹措更多的资金。

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外,还有来自19个国家的26个图书馆和研究机构向该项目提供了档案。这些档案资料包括来自中国国家图书馆的甲骨文跖片、来自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的皇室浮世绘以及来自瑞典国家图书馆的13世纪的“魔鬼圣经”。所有这些档案都附有其内容和意义的简要说明,保留为原文,但注释用的是网站的七种官方语言。

“这其中包括大量仅存的唯一资料。而且所有解说都是可信赖的权威评述。”比灵顿对此表示。用户还可通过多种途径查寻信息。交叉引用可以让用户了解在任何时段某地与其他地方的对比。

比灵顿坦言,随着馆内收集的历史方面的档案材料规模扩大,逐步会涉及到近年发生的一些事件,某些国家的政府可能会对此感到敏感。然而他说,刻意隐瞒的做法恐怕是不明智的,因为该网站对所有的材料开放。

作者:詹捷慧 张 帅

大学生入学文化素质教育论文 篇2:

文化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素质教育模式研究

摘 要: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和必然趋势,本文从文化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结合的角度,对于素质教育的模式进行了构建,重点对于文化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师资力量建设,课程体系设置,以及课程评价体系做了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文化素质教育 专业教育 “双轨评价制”

文化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同属于素质教育的范畴,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个人素质和精神内涵,简而言之,即学会如何做人;而专业教育则是教会你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简单讲就是学会如何做事。做人和做事无论对于个人的发展,还是促进社会的进步都是相辅相成的。但是,我们通过考察近三年对于文化素质教育的研究,大多只停留在对于文化素质教育的提出背景、必要性、必然性,或者是某一高校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过程等,对于将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教育相结合的研究很少[1]。笔者通过对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的师生调查发现,将近90%的师生都认为文化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结合对于国家素质教育的推进,对于学生个人的成长,对于社会人才的需求都是具有重大作用的。为此我们提出将文化素质教育和专业素质教育相结合的模式,试图提供一条将科学和人文相结合的道路。

1 研究区文化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现状

1.1 文化素质教育的现状

通过对地理科学学院的研究,发现学院对于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比较的重视,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在也正在广泛的开展,73%的师生对于学院的文化素质教育做了肯定,15%的学生觉得学院文化素质教育一般,但还是有12%的师生觉得学院的文化素质教育还存在明显的不足,这些不足主要体现在:(1)课程体系缺乏规范性。主要表现在课程的设置不合理,缺乏必要的选课,教学管理制度不完善等,笔者通过对于课堂教学调查发现,一些文化素质课大多实行大班教学,学生缺课严重,另外有些老师也不能按时上课,迟到,研究生代课现在依旧存在。(2)缺乏时代性的教育内容和方式。文化素质教育应该与时俱进,它既要紧跟时代步伐,又要不断充实学生的古典文化底蕴,使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与时俱进,不断汲取最前沿的文化科技营养,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和文化品位。可在现实中,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容、理念、方式仍显陈旧,不能跟上时代步伐。(3)从事文化素质教学的师资力量缺乏。学院的老师基本都从事各自专业的科研工作,而担任文化素质教学的老师大都也从别的学院专业老师中邀请,由于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对于学生的培养侧重点不同,那么老师在讲课过程中的侧重点也就不同,所以学生很可能就只是学习别的专业,而不是我们提倡的文化素质教育。(4)学院的文化建设缺乏独特性。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两个方面,精神文化主要指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信念等意识形态等,物质文化表现在学院硬件设施的建设上。我们发现学院的物质文化相当突出,各种设备十分齐全,但是学院的精神文化并没有能够充分的挖掘,突出自身的办学理念,从而没能构建自身富有特色的文化教育体系。

1.2 专业教育的现状

学院主要设地理教育,旅游管理,土地管理,地理信息系统,测绘工程五个专业,专业教育成绩突出,90%的学生认可了学院的专业培养能力。我们调查其专业教育培养体系,发现主要存在以下特点:(1)实行课程规划制度。在每一届新生报道之前,各个专业的老师和教务处的老师都要进行开会研究,按照学校教务处的要求和本专业的实际情况确定这一届学生的课程规划,然后会发到每个学生的手中,这样学生就能对于大学的课程有一个清晰的了解,有重点和次重点之分,对于大学的课程进行及早的规划,快速的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2)导师责任制度。学院实行导师带本科生的制度,一般一个导师带几个本科生,这样可以让本科生和导师的研究生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交流,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科研能力的提高都是有很大帮助的。(3)理论学习和专业实习相结合。学院会根据专业的不同组织各种实习,比如旅游管理专业的黄山实习,地理教育专业的庐山实习,地理信息系统和测绘专业的北京实习,土地管理专业的公司实习等等,通过专业的实习,学生可以将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去,对于提高专业素质,培养专业能力都是有很大的作用。

2 文化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模式建设

2.1 师资队伍的建设

高素质的人才主要靠高素质的教师来培养,因此,教师应该在模式建设中起到主导作用,笔者通过对研究区师资力量的研究,发现还需从以下三方面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1)营造素质教育师资培养的环境。聘请若干名兼具人文艺术素养、科学素养和专业素养的优秀教师担任大学生素质教育授课和指导,并采取集中培训、经验交流、学术交流、集体备课、教学观摩等形式,轮训从事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专、兼职教师以及相关工作人员,建设高素质的大学生素质教育骨干教师队伍。(2)制定激励政策,调动教师从事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教的积极性。纵观我国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发展历程,大多公共选修课程演变而来,任课教师大多是一些资历较浅的专业老师或是为了补充教学工作量不足的教师,在文化素质教育堂上难睹名师名家的风采。为改变这一状况,首先,要制定励措施,激励思想素质好、学术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果好的教师,尤其是名师投身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行列,走上素质教育讲台;其次,制定相应的政策,明确文化素质教育程的地位;再次,将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入学校教学质量监控范畴,加大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估力度,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以调动教师从事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教学[2]。(3)提升专业老师的育人意识,杜绝代课现象。如今在很多学院,有一些专业老师由于自身原因,不去上课,请其研究生代课,这不仅影响到了研究生的学习工作,对于本科生的专业教学也是很不利的,所以必须规范老师的行为,杜绝此类事情的发生。其次,教师应提高自己对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意识和能力[3]。教师以教书育人为天职。教师不仅可以通过其有意识的教育活动影响学生,还能通过其无意识的言行流露(如:对待学问、他人、社会以及对待具体现实问题的态度和责任感)对学生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往往直接关系到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因此,素质教育要落实到具体教学、科研过程中,每一名高校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增强责任感[4]。

2.2 课程体系的设置

大学素质教育体系一直以来都存在着争议,我们以为将文化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对于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大学生能起到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学院除了开设专业课外,还需要开设一些文化素质教育的课程。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文,史,哲的基础知识,艺术修养,国内外的文化精华。同时,“文”不仅指文学,也包括语言文字的使用。因此,我们将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定位为:以文学、艺术、哲学、历史、语言为基础内容的适当辐射其他相关人文学科,文理渗透,高质高效的课程体系[5]。根据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以及不同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设置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三个层面主要指:一是讲授学生应掌握和了解的内容,也就是人文学科的“三基”,即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二是在第一层面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研读专著,研讨课题,使学生了解该学科的知识体系,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例如,文学方面可开设唐诗宋词鉴赏,文艺美学等课程;艺术方面可开设音乐文献分析,西方美术史等课程;哲学方面可开设经典著作选读,东方哲学、西方哲学等,这一层面课程要求学生任选1~2门,授课方式灵活多样。三是在前面两个层面的基础上,较深入地研讨学术问题,尤其是文理结合的论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初步进行人文学科或跨学科的学术研究,在实践中逐步形成文理兼通的人才结构。如开设环境伦理学、生命科学导论、艺术与科学、计算机与汉字等,这个层面的课程要求学生任选一种,授课方式可以师生对话,共同切磋。

2.3 课程的评价体系

在该模式下,专业教育可以通过现行的考试制度衡量出来或者对于专业技能进行考核,这个评价在操作上比较容易,且经过几十年的实践探索,专业教育的评价已经比较的成熟。而文化素质的教育,因其是崭新的事物若还只是简单的用几张知识性试卷来查看学生文化素质的优劣,带有明显的不合时宜性。文化素质的教育目标,我们认为是提高知识的迁移能力和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教学评价也应以之为准绳,采取以“过程”和“结果”相复合的“双轨评价制”。这里说的“过程”就是学生投入文化素质学习的精力,“结果”是只对文化素质学习考核的分数,换句话说,如果我们的学生把文化素质课堂的表面知识全部掌握了,但课程结束后他们的文化素质学习也随之结束了,从来没有养成自觉提高文化素质的意识,那么我们的文化素质教育仍然是失败的[2]。所以设想,文化素质教育课的考试成绩分成优、良、合格、不及格四个等级,同时,根据学生上交的相关文化素质门类知识的学习报告、读书笔记、调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也评定为优、良、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综合成绩的结果则取两项成绩的最低档,意即有一部分不及格即为不及格,两项全优才评为优。不仅这样,文化素质课的考试我们也可以突破常规,最大程度的反映文化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艺术教育引人第二课堂中的竞赛制、表演展评制,自然科学可以由学生单独或合作开展专题调查,也可以由考生作讲座或专题报告。总之是应该把文化素质教育的测试过程尽量办成再度巩固、加深学生文化素质的过程,而不是普遍意义的知识再现。

3 结语

通过对文化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的建立,学院以专业教育为基础,全面的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为同学们提供丰富的、多元化的知识和训练内容。学院突破统一、刻板的培养模式,从而发掘学生的专长和潜力,力争把每个学生培养成有个性、有专长、有奉献精神的人才。笔者希望这样的模式可以为各高校培养优秀人才能起到一定的帮助和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连海,郭启松.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途径及方法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34):152~154.

[2] 罗娅妮,孙杭生.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方式创新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7(11):164~166.

[3] 袁静波.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71~72.

[4] 李绍铭.对普通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4):120~121.

[5] 王凤英,李玖曾.文化素质教育的模式构建与实现[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9(4):13~20.

作者:姜策 李晶冰 徐良将

大学生入学文化素质教育论文 篇3:

高职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融合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从当前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出发,分析了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有机融合的重要性,结合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探索了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融合的路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专业素质教育;融合路径

一、我国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现状

从我国高职教育的现状来看,无论是选择理工科的学生,还是选择文科的学生,都普遍存在文化素质缺乏的现象。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由于学生受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影响,过多关注专业学习而忽略了文化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则是由于高职院校教育者的忽视造成的。从目前毕业的高职学生来看,很多毕业生的理论知识不如本科生扎实,专业技能不如中职和技校学生熟练。而当前用人单位已普遍开始对人才的人文修养和品行、人格提出了强烈要求,提高职业文化素养、提升综合素质,已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1]。

从全国范围来看,与本科教育相比,高职院校还难以形成既与高等教育相适应又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文化素质环境。况且,高职院校实行的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不可能通过开设大量的课程来推进文化素质教育[2]。因而,在高职院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其实施方式、开展途径、最终目标等方面与普通高校存在一定的差别。要从根本上落实高职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其根本应当将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有机融合,使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二、高职院校将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有机融合的重要意义

高职院校将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有机融合对于职业院校健康、持续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当代社会需要的是既具有娴熟的职业技能,又具有良好文化素质的劳动者,既会做事又会做人,具有健全人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积极探索把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有机融合的教育机制,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劳动者,应是所有高职院校坚持的办学目标。

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具有明确的教育属性,在高等职业院校推进素质教育,也是其落实人才培养方向的根本要求。作为素质教育内涵中的两个分类,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具有各自明确的教育内涵,但又有着相济共存、同步推进的绝对必要。而且,教育主体、教育目标、教育方法的诸多一致性,使得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3]。文化素质教育是一种氛围,是一种群体行为,对青年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助于其形成优良的学风。优良的学风又是一种积极的氛围,同时也是一种动力,使学生能积极进取、努力向上,进而提高专业素质。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一直高度重视学生文化素质与专业素质的综合培养,在高职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融合路径方面做了一系列的研究、探索与实践。

三、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融合的探索与实践

相对于普通高等院校而言,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有其明显的个性,而其文化素质教育也有特殊的侧重点。因此,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目标应定位于:尽可能地满足高职学生成长的自由性、发展的全面性、存在的主体性、成才的多元性需求,教育和引导学生逐步养成完整的人格。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在专业规格定位上,以职业岗位(群)标准为依据,制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并通过持续不断的教育教学改革促实践、抓落实。培养目标定位于为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专业课程设置定位上,以大众化教育与市场人才需要、职业岗位(群)能力需要以及专门人才质量规格为依据,参照最新岗位标准、工艺流程以及新技术、新成果,确定课程标准。以文化素质教育促专业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1.新生入学实施专业素质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并行

专业素质教育是新生了解专业,进而对专业产生兴趣,学好专业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学院在每学期新生开学前做详细的安排、部署和专项督查工作,各系集中对所有学生和部分家长进行专业素质教育,学院对此项工作进行专项督查。随后,学生从学院购买的《化学与人类》、《魅力科学》等20门尔雅网络通识课程中结合自身的专业选择1-2门进行学习和在线考试,提升其文化素质。学院还坚持以服务学生为中心,积极推动公共选修课程改革,进一步规范学院公共选修课程设置与管理,组织开展公共选修课双选见面课,所有公选课班级代课教师按时到授课地点进行课程介绍,学生按照本人意愿选择听课、选教、选课。学院在公共选修课的开设上也是针对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特点,以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为目标,提高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

2.因材施教,分类教学,提升专业拔尖学生文化素质与专业素质

随着高职院校逐步开始单独招生工作,生源质量有差异,不能实施一刀切的教育模式,在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方面的侧重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学院根据招生生源的实际情况,实施分类教学。对于单招学生,更侧重于专业素质教育,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文化素质教育。对于高考录取成绩高的学生会更侧重于文化素质教育,提升综合素质,实施专业拔尖学生培养工作,相继成立了“思威精英班”、“英华班”、“毕昇班”等拔尖班,通过指导学生参加技能竞赛、参与项目课题、加强专业基础、突出专业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等手段,提高优秀学生的专业素质与文化素质,强化学生以点带面的专业意识。

3.以诚信教育活动为主体,在文化素质教育中渗透专业素质教育

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的融合不但要体现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还应通过主题教育活动加以强化。学院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线,围绕爱国主义、理想信念、社会公德、感恩、诚信等主题,大力开展学生基础文明教育活动。在坚持日常教育管理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了以诚信教育为主体的“诚信作业”、“诚信课堂”、“诚信驿站”、“诚信教育报告会”、“传承铁人精神”等主题教育活动;举办了“十八大精神学习辅导”、“青春志愿情共筑中国梦”等专题讲座;组织了“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贡献青春力量”、“书香滋润心灵 雅言溢满校园”等文化沙龙活动。

4.将文化素质教育融入专业技能教育全过程

(1)以学生技能竞赛为载体,以赛促学

技能竞赛是展现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平台,在参赛学生的选拔中,综合考虑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文化素质。在竞赛的备战阶段也将文化素质教育融合于技能锻炼中。学生通过参加学院组织的专业竞赛,调动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2)通过文化素质教育促优良学风

学院始终坚持把学风建设工作作为一项永恒主题来抓,把优良的学风作为提高学生就业质量的根本。从2013年开始,学院全面推行晨读制度,坚持利用好假期时间,把专业英语单词学习作为促进学风建设的有力抓手,积极创建大学生素质自我提升计划工程,不断推进有安排、有布置、有考核、有评选、有交流、有表彰的“六有模式”,在具体工作上精心安排、设计、考核,学院学风创建服务工作形式多样,各具特色,作用明显。

(3)实施校园文化引领工程

学院建立和完善了具有较强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的、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体系,将“铁人”精神、石化传统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培育优良校风、教风,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氛围。一是大力推进职业道德建设,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用石化精神、“铁人”精神铸魂育人,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才。二是大力推进校园文化活动精品建设,设立科技创新项目,引导、鼓励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每年培育10支学生科技创新种子团队,支持20项学生科技创新项目,鼓励各学生社团开展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校园文艺活动。

经过多年的努力,学院通过创新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相融合的教育机制,使学院文化建设成效显著,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新的形势、新的任务要求职业院校必须切实加强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探索其与专业素质教育融合有效途径和机制,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进而提升职业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构建风清气正、务实创新的和谐校园。

参考文献:

[1] 张方明,陈蕾.金融危机下加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

的思考[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25-

27.

[2] 段丽华.高校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的融合[J].

安顺学院学报,2014,(3):73-74.

[3] 林丽萍.高等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关

系辩证[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2):67-68.

[4] 时晓玲,朱振岳.教育部召开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

发展工作会[N].中国教育报,2010-09-15(1).

作者:陈蕾 杜媛 李影

上一篇:教育科研中小学教师教育论文下一篇:德育教育实效性实施措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