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家传统道德思想与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机论文

2024-04-24

论儒家传统道德思想与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机论文(精选8篇)

篇1:论儒家传统道德思想与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机论文

论儒家传统道德思想与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机论文

[摘要]儒家传统道德思想中的“修身”、“仁爱”“礼仪”、“信”、“义”、“廉耻”、“忠”、“孝”、“自省”、“慎独”等内容。对培养当代大学生基本道德准则、养成遵守日常社会规范的习惯,仍然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将儒家传统道德思想与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有机结合。有利于充实和丰富大学生德育教育内容,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儒家思想;大学生;道德教育

我国传统儒家道德思想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为代表。儒家传统道德思想固然有其自身的阶级和时代局限性,但不可否认,传统道德思想蕴含着宝贵的精神财富,陶冶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至今仍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其中“修身”、“仁爱”、“礼仪”、“信”、“义”、“廉耻”、“忠”、“孝”、“自省”、“慎独”等内容,如果剔除其消极的功利糟粕,保留其合理内核,对培养当今大学生基本道德准则、培养遵守日常社会规范行为,无疑是有益的。

儒家传统道德思想对中华民族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在一定时期甚至构成了民族共同心理和主要的思维方法,看不到儒家传统道德思想的作用和局限,看不到儒家传统道德思想对我国意识形态的历史影响,是违反历史唯物主义原则的。

总括起来,儒家传统道德思想侧重于政治伦理教育。它的政治伦理思想是建立在“性善论”的基础上的,它的核心是“有道”。以道德和礼制来教导百姓,劝告人们放弃恶习,回到天性的“善”的境地,使他们自爱自重,心悦诚服,那么社会自然就安宁了。所谓“有道”,就是所有的人都按照封建礼制规定,上下有序、各行其事,不允许越轨。如父母抚养教育子女,子女孝敬赡养父母,各自遵守基本社会伦理规范和生活规范,讲究礼节礼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和社会公德意识等。这些观点,在我们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中,仍然是必不缺少的重要内容。在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我们可以讲羔羊跪乳、乌鸦反哺的故事,教育大学生牢记父母养育之恩,孝敬父母,回报父母,推而广之,教育大学生感恩报德,回报社会,关爱他人;讲“孔融让梨”的故事,引导大学生学会谦让、诚实、关爱亲友,培养亲情友情,这样就把传统的正确的道德观、伦理观灌输给了学生。当然这种灌输的方法要灵活多样,要重视教育内容的`时代性、形象性。除了课堂教学外,还可运用电影、电视、录音、录象、网络以及其他形式。例如扮演社会角色、参观名胜古迹、考察、旅行等,这样更适合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满足其好奇心,增加生动性,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要将儒家传统道德思想有机地融入大学德育教育,就应挑选既懂得儒家思想又热心德育工作的老师担当专职德育教师。一方面,加强学科教育中德育工作的不足,另一方面,更加突出德育的针对性、科学性,开展各种利于道德行为教育内容的活动,丰富大学生活,扩展大学生的视野,培养大学生热爱生活、关爱他人、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积极向上、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能力,从而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健全的人格意志和健康的生活情趣。

将儒家传统道德思想有机地融入大学德育教育,应该注意层次性。首先要重视培养大学生基本道德行为习惯,学会自我控制,养成遵守日常社会规范的习惯。在当代大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越来越多。一些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缺乏遵守日常社会规范的习惯,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习惯,不懂亲情友情。对他们进行儒家传统道德思想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其次,在更广泛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中,强调自我探索精神,促进健康人格的发展。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高学历人群,他们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的风貌。把大学生置于更广泛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中,对他们进行儒家传统道德思想的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再就是重视大学生个性发展,强调培养大学生对待工作、学习、生活的正确态度。参照儒家传统道德思想要求,制定严格而又有学校自身特色的校规校训,从小处着手,优化大学生文明行为规范。如公共场所不随地吐痰,不抽烟酗酒,不嚼槟榔口香糖,不乱扔纸屑;谈恋爱讲文明,交往注意自己的仪表,待人诚实、守信;穿着适合自己的身份,随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等。

在德育教育中对大学生灌输儒家传统道德思想,还须注意形式的多样性和方法的灵活性。因为儒家传统道德思想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我们的大学生面对的是开放的世界,越来越多的青年大学生不分良莠冲击着传统道德,企图摆脱传统道德的影响,去发展个性,实现自我价值,我们的德育教育如果不打破僵硬、封闭的体制,还是“涛声依旧”,就难以为大学生所接受,也就不可能形成大学生健全健康的个性,那种简单粗暴、“重专业轻德育”、“重管理轻教育”的方法,只会增加大学生的反感抵触情绪,削弱儒家传统道德思想的教育效果。

家庭教育方面,一些父母没有充分认识儒家传统道德思想的教育作用,也没有认识到做父母的责任,他们要么对孩子过于溺爱,只重视物质生活,不重视基本道德和行为准则的养成教育,放任自流;要么一味拒绝、压制,长时间不能满足孩子的正当要求,因而造成孩子的压抑感,性格扭曲,到了大学仍不能获得全面的发展。因此,要告诫家长,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带头做到,发挥家庭道德教育的示范作用。

当然,我国传统儒家道德思想中的合理成分虽然对我们的德育工作开拓新思路、充实新内容有所裨益,但毕竟和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有着很大的差距。因此,广大德育工作者要明确大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绝不能把儒家道德思想中的合理成分当作或等同于大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本末倒置。大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应该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和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围绕这个目标,引导他们逐步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

总之,德育工作者要以实事求是的精神,改变当前大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一些脱离大学生思想实际、呆板生硬倾向。提倡创新思维,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依据大学生精神生活的实际需要、民族特有的风格和性格,既要承接历史遗留下来的财富,又要适应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事业的发展,批判地吸取借鉴优秀传统儒家道德思想观念,充实和丰富大学德育工作的新内容、新方法,把道德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推广开来,使之转化为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增强德育工作的吸引力,提高大学德育的实效性。

篇2:论儒家传统道德思想与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机论文

摘要:儒家道德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它庞大的体系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于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都有透彻的理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儒家道德思想是不可缺席的,它将对我国现代化过程中道德危机的缓解及新道德的重建发挥积极作用。

关键词:道德;儒家道德思想;道德危机;当代价值

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不同时代与不同阶级,其道德观念都会有所变化。儒家道德思想发源于先秦时期,又经历代大儒阐释,千百年来一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干。从启迪人们自觉立身做人、修身养心,到引导为人父母者积善兴家、教子成材;从劝说为政者“修己治人”、“化民成俗”,到对广大民众“导之以德,齐之以礼”;从对全社会进行积极的道德价值导向,到向人们提出一系列相应的具体行为规范,都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民族的精神文明智慧,塑造着我们民族的道德取向,给传统中国人提供了稳定的价值支撑和理想认同,是我们的精神宝贵财富。

一、儒家道德思想的主要内容

道德的根本宗旨在于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便使自己更好地适应社会,立身做人。儒家道德思想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在人与自我、社会和自然的关系上都有一套独特的伦理规范,体现岀儒家贵和、尚德的人文理想。

1·关于人与自我的道德内容

在处理人与自我的关系上,儒家提倡要正确看待自我,通过修身养性达到理想的人格境界。在生命、道德与人格的关系上,儒家德育思想显然更重视人的道德价值。

儒家人性观中,不管是孔子的“性相近,习相远”,还是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都强调人可以通过自身努力达到至善的“圣人”境界。因此个体存心养性的修身思想便是儒家德育思想的基础。

作为儒家经典的精髓《大学》讲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便是最好的说明。

在修身的方法上,儒家首先强调正心诚意。

认为一个人,有了自我修养的诚意与要求,才具备人生修养的基础。其次,“好学”,“好学近乎知”,“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学”是非常重要的,“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论语·阳货》)只有通过努力学习,才能很好的修身养性。最后,“践行”,一个人要真正成为一个有良好品格和道德的人,要做到知行合一。

虽然说儒家这种主体的道德修养,最终是为了使个人服从社会的需要,但儒家这种注重人的自我观照,自我修养、自我实践的道德原则,没准会成为治疗现代人精神与道德迷失的一剂良药。

2·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道德内容在对个人与社会的思考上,“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是家族社会所孕育出来,并自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思想派别。该派思想家们一开始就跳出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对立思考,而把群体的和谐作为他们理论的目标和出发点。他们认为,社会安定有序就是道德价值所在。”“仁”、“义”、“礼”、“智”、“信”等一系列的道德原则都是为了营造社会的安定和谐。例如,儒家强调“礼”,要求人们的一切言行都要符合礼。以使各个社会成员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各安其分,各奉其事,各得其所,毫不错乱,这样社会自然就会秩序井然、和谐稳定。而“仁”作为儒家思想中的最高道德范畴,主要体现为侍长以“孝”、侍君以“忠”。孝悌是人与人关系的基础,“忠”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孝悌”的延伸。作为道德规范的“仁”,还要求人们要以对自己亲人的爱推及对他人的爱,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以形成一种和谐的人文氛围。

不难看出,在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儒家是轻自己而重他人,轻个人而重群体,反分离而重和谐的,表现出很明显的利他性、群体性和和谐型,这种对群体与和谐的强调甚至要求牺牲个人利益,这也是儒家道德思想近代以来屡遭诟病的原因。一些西方自由主义者视其为中国民主建设的最大障碍。

3·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内容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和谐”仍旧是儒家强调的核心思想。儒家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征服与被征服,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与大自然息息相通,和谐一致。因此,人必须学会尊重自然,爱惜自然。把人类放在大自然生态环境中加以考虑。在对待自然万物的态度上,儒家提出“正德、利用、厚生”的原则。“正德”首先是指天地“生生之大德”,即是天地生养万物之道。这种天地的大德与人的善良的“仁”性是相通的,而人的“仁”性表现于外,就是“亲亲”、“仁民”、“爱物”。孔教伦理思想的核心即是“仁爱”,以这种仁爱之心去对待万物,就能涵润万物,促进万物的生长。使万物各得其所,各得其生,使人民各得其养,这便是儒家“正德”的真实表现。“利用”是在“正德”的基础上的“利用”,即从仁爱之心出发,对万物“取之有时,用之有节”,符合道德原则的“利用”,这样既有利于人类的存续,也有利于自然万物的生命。

儒家这种从爱人到爱物,天不违人,人不违天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主张,将人们对生态环境的珍惜上升到人们道德要求的最高层次,对于现代社会中,改善人和自然的关系有积极的意义。

二、现代社会面临的道德危机

社会舆论普遍认为今天的中国面临的最大和最根本的危机是道德危机,遑论这种看法够不够科学,但至少也道出了当代知识分子对当前中国道德现状的担忧。因为我们确实无法忽视这样一个最直观的事实: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真贪官、假冒伪劣商品出产地。每次官民冲突、每座楼房垮塌、每个环境灾难背后无不暴露出巨大的道德亏空。而且,整个社会道德赤字与坏账还在加速积累。最近,各种群xx事件的密集爆发,说明中国已经到了要为这种道德亏空付出代价的时期,如果继续忽视道德问题,整个社会都要为此付出更为巨大的代价。

其实,不仅是中国,全世界都在正在为道德与信仰的沦丧埋单。全球性的金融风暴、世界性的环境与能源问题、跨境有毒物品交易、国际恐怖主义、局部武装冲突等,都在观照人类的贪婪与自私,折射人类的文化与信仰危机。西方以“个人主义”为中心的价值体系,在市场经济的初期显示了极大的优越性,但如今其缺陷越来越不容忽视。

尤其是在中国,权利观念还没有深人到人们的潜意识中,但在市场经济的催化下,人们又急于脱离传统文化的束缚,尽管短期之内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但是短短三十年间,中国的道德危机问题就已经积累到了一触即发的.境地。

社会道德体系的崩溃、文化的庸俗化、信仰空虚问题等等,无不促使我们对现代与传统道德文化的关系进行反思。通过讨论西方现代性的框架,一些学者指出:自由、民主、科学等现代观念,虽说是西方现代文明的重要内涵,但也只是现代文明的外壳,是美好生活的外在条件,并非美好生活本身。而要使现代文明成为一个伟大的、普世的、有价值诉求的文明体系,决定美好生活的本质性的东西就需要这些外壳所包裹着的内容,即古代的德行。

三、儒家道德思想对当前我国道德建设的启发

面对现代性进程中的道德问题,不仅是中国人,一些西方学者也开始重新重视,并积极思考儒家文化的价值。我们已不能再简单的认为现代性的就是西方的,虽然说儒家道德思想中有些因素障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但是,其中有很多优秀的成分是值得我们吸收进现代道德建设之中的,也可以为解决现代性的道德难题提供一些思路。

首先,儒家德育思想中有丰富的修身养性内容,如果引入到现代德育思想中,将对在现代性背景下,人的孤独和无意义感的泛滥起到改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实用价值与生命价值的位置发生了结构性的逆转,人的价值立足点越来越倾向于追求快乐,躲避痛苦的“自然天性”。没有了固定、永恒、神圣的东西,剩下的只有眼前、当下、瞬间。人的生命表现出炫丽而孤独,匆忙而无意义的状态。儒家德育思想提倡的对超越型人格的追求和修身养性的方法和内容。正好可以促使人们在紧张的生活之余审视自我,修养性情,寻求人生真正意义与价值。

其次,儒家伦理思想具有重他人、重群体的特性。若能发挥得当,将可能为纠正极端个人主义的偏颇,成就更为合理的人际关系和人与环境的关系提供有益的借鉴。“个人主义”是西方古典自由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石,也是现代性的重要内容。正如西方后现代主义者在对现代性的反省中所指出的:几乎所有现代性的解释者都强调个人主义的中心地位,因为“现代性不是把社会或共同体看成首要的东西,‘个人’只是社会的产品,仅仅拥有有限的自主性;而是把社会理解为,为达到某种目的而自愿地结合到一起的独立的个人的聚合体。

当然,现代性也不得不承认个人的一些关系,尤其是与其父母的关系的重要性。但她只把这些关系当作例外看待。作为一种理想,人们一直强调的是个人独立于他人的重要性。”应当说,个人主义的兴起确实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进步。但是,个人主义的极端化,却给现代人类社会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最明显的就是人们对自我利益的追求,而不再顾忌社会和他人的利益,不仅导致了人与人关系的紧张,而且也导致了人与环境关系的紧张。而儒家以“仁”为中心,推己及人的道德体系和“天人合一”的自然观,若能贯彻到现代德育思想中去,则对于弥补个人主义的缺陷即使不是全面的,也是很有帮助的。

最后,把“仁”、“义”、“礼”、“智”、“信”等儒家基本道德规范引入到当前的德育思想中去。改革开放至今,我们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同时,一些优秀的文化传统也被我们当做绊脚石丢掉。人们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面前越来越迷失,越来越重利益而轻价值,重利润而轻诚信。“毒奶粉”、“假疫苗”、“楼歪歪”,暴力拆迁等,无不折射出人们价值理想的失落和诚信的缺失。

面对这种状况,积极借鉴儒家优秀的德育成果,培养人们的“仁爱、礼仪、诚信”等良好的道德素养是显得尤其必要。

结论

儒家道德思想对于当前道德建设的作用远远不止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贯彻。

在未遭遇现实的情况之下,理论总是完美的。但一些思想观念一旦形成就具有一定程度的稳定性,再加上现实条件的消极作用,我们很难短期内把人们的功利思想、实用思想等撇清,然后再把“仁”、“义”、“礼”、“智”、“信”等一股脑植入到人的思维中。

篇3:论儒家传统道德思想与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机论文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含了儒家“整体精神”,其中蕴含着的精神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团结合作等等。孔子认为人的最终价值集中体现在对国家、对社会的贡献大小上。“国家国家,以国为家”,传统社会的“我”首先表现为大家的、社会的我,而不是孤独的、个体的我。

1.爱国主义以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早在古代,人们就强调这一点。《诗经》中的“夙夜在公”,《礼记》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治安策》中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都强调国家、集体的利益。后来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等,都是强调以国家、民族、集体的利益为重,体现着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之心。

2.团结协作精神

早在古代,人们就已经认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孟子》中提到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孙子·谋攻篇》中“上下同欲者胜”,都意在表达团结协作是赢取胜利的重要条件;《周易·系辞上》中的“二人同心,其利断金”,也说明了齐心协力的意义。这些世人熟知的名言,还有“人心齐,泰山移”,“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等等,都一再强调了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二、当代大学生“利己主义”的表现

当代大学生大多为80末和90后,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往往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以自我为中心。另外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正由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转型,以及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入世后的经济运行也将逐步与国际接轨,大学生身处中西价值观交互存在且相互冲突的环境中。西方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价值观深深影响了当代大学生。90后追崇非主流文化即人的个性需要得到充分张扬,人的个体价值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致使他们自我意识浓厚,社会责任感缺乏,思想道德境界不高。中国传统的“整体精神”遭受挑战。必然导致当代大学生缺失社会责任感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1.社会责任感不强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日益激烈,当代大学生面对的就业压力是前所未有的。高校大学生普遍表现为重个人前途,轻社会思想,在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中,他们认为前者更为现实和实惠,后者太远大空、遥不可及,重前轻后。因而,当代大学生缺乏整体意识、社会责任感以及对自己负有历史使命的正确认识。大学生作为高素质的社会公民,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2.团结协作精神欠缺

国务院16号文件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现状做出了客观的评价,在充分肯定大学生主流积极健康向上的同时,也指出了大学生自身存在的不足,其中就包括大学生缺乏团结协作精神。由于当代大学生多为80末和90后,大多都加入到独生子女的行列,从小生活的环境导致缺乏集体荣誉感及合作精神。

(1)班级凝聚力不强。高校中存在部分班集体凝聚力不够,班级同学的团结合作及纪律观念不强的现象。80末和90后的当代大学生,他们作为班级成员,往往做事大多从自身的利益角度出发,对自己有利的就做,反之则不做,大局观念欠缺,致使班集体的合作、团结,以及纪律观念不强,造成班、宿舍的凝聚力不强的现象。

(2)人际交往淡漠。受当代市场经济观念的影响,许多同学将人际交往的关系建立在经济利益关系之上,在交友时,有利则交,反之不交,轻义重利,相互间缺少相互帮助的热情,无论是同学之间的感情,还是与老师的感情,都不注重培养和维系,人际交往方面淡漠。

(3)活动参与意识不够。高校校园文化是丰富多彩的,通常有涉及各个领域的活动,以便符合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但是,当今学生对参加学校活动的积极性并不高,能不参加则不参加。为了毕业后个人能够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把更多的经历放在考证,考级上,甚至在学生之间形成不良的攀比之风。除了这个现实原因之外,不能回避的问题是:当代大学生对群体活动的参与意识不够,团结协作的意识不强。但是,只有懂得如何与人和谐相处、团结协作,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实现大学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三、传统文化中的整体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

祖国美好的未来,民族发展的希望,都寄托在当代大学生身上,所以,大学生在掌握丰富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上,更需要培养自己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成为一个综合素质高的个人,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贡献。经济全球化,使得发展更为迅猛,竞争更为激烈,分工也更加细密,在这样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更需要我们的大学生具备整体意识、全局观念,学会相互帮助,协作进步,为社会发展献出一份力量。当前,将“整体”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1.有助于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从古至今,有许多名言警句都体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映射出整体和全局观念,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同时,中国历史上也涌现出了很多的民族革命英雄,如林则徐,屈原、郑成功、戚继光等。当代大学生应该通过学习理论知识或观看短片的方式学习民族英雄的伟大事迹,发挥优秀典型人物榜样作用,这样有助于使大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树立为祖国而学习的理想,学习整体精神,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2.有助于团结协作精神的增强

荀子曾说“人生不能无群”,他认为人和禽兽的主要区别,就在于人属于社会的角色之一,而不是独立存在的,我们每一个人其实在这个世界上都是渺小的,但是当我们融入到集体中,价值就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在社会生活中,任何人都只能生活在社会这个大的整体中,脱离将无法生活。“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指出人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能立足,所以我们要有团结协作的精神,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3.有助于道德情操和文化素养的提升

当前,80末90后的许多大学生为独生子女,从小的生活环境和成长因素,使得他们把大部分的关注力集中于自身,对自我的关注度较高,自我意识较强,对社会生活、时事等缺乏热情,思想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颓废空虚,社会责任感也较为缺失。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精华,整体精神即为其中之一,认真学习儒家“整体”精神,可以熏陶大学生的人文情怀,对于提升大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文化素养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人格魅力。

4.有助于整体着眼思维方式的树立

儒家“整体”精神,讲求从整体大局着眼着手,当个人利益和国家、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以后者为重,强调的是整体着眼的思维方式。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崇尚自我、个性的发展。当个人、集体、国家利益发生矛盾时,当贡献和索取发生冲突时,部分学生集体精神、奉献精神、整体观念缺乏,全局意识较为淡薄。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应该要有整体意识,在日常生活当中,处理问题时,应该树立从整体着眼的思维方式,儒家“整体”精神有利于大学生在当前的环境中,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时代中,坚持集体、整体主义价值取向。

5.有助于良好校园氛围的营造

大学生的主要学习、生活场所,是校园。校园氛围和风气的好坏,将对大学生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浓厚的学术氛围、诚信的道德准则、和谐的人际关系等等,都是良好校园氛围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文化中的整体精神,倡导团结友爱、相互理解、相互帮助、关心他人和集体,这些优良传统,都有利于引导学生在言行当中关心他人、集体,形成一种良好的校园氛围,促成;良好校园风气的形成。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精神”有助于帮组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发扬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以及团结合作的精神。

参考文献

[1]刘可.试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8.7(5).

[2]耿丽萍.浅谈当代大学生的自我中心倾向[J].当代教育论坛,2005,(3).

[3]张洪伟.论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J].2010,5(3).

[4]高庆.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2007,1.

[5]余源培,吴晓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本导读(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39.

[6]曲建武,张贵仁.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科学体系研究[J].沈阳: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06.

篇4:论儒家传统道德思想与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机论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儒家文化 ;继承创新

儒家文化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特别是儒家的伦理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新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发掘和发扬儒家思想(特别是其教育思想和德育方法论),并将之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扎根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道德传统的土壤之上。可见,在现阶段研究儒家思想与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的。

一、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

1、脱离实际脱离生活。由于特殊的政治意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长期以来都是强调阶级教育、政治教育,而忽视了学生是一个正在长知识的生命个体,忽视了学生的德育,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培育人具有完善的人格,具有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具有坚强的意志,具有一个青年应该具有的活力与生机。而现实的情况是,只注重学生记住了多少党的指示、方针政策,而不管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导致学生一提思想政治课就打不起精神,甚至反感思想政治教育课。由于学习成绩下滑而酿就的杀亲惨剧不断;由于金钱权欲的诱惑而致使高级干部纷纷下马;由于纠纷而造成命案连连.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模式在现代已呈“半休克”状态!由此可见,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今时代的要求,必须对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彻底反思并做出改革。要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历史时期,使思想政治教育担负起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任,实现真正的价值就必须将之与传统文化联系起来,这是时代的呼唤!

2、教育模式僵化。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何克抗先生认为,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僵化的原因很多,最根本的有两方面:第一方面是由于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存在问题。家长们的思想观念则助长和强化了学生身上的问题。由于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存在问题(家长们的思想观念则助长和强化了学生身上的问题), 读书是为了做官,为了光耀门楣,而不是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方面是由于高考制度不尽合理。表面看是高考制度存在问题,实际上却是基础教育的严重弊端,因为正是多年存在的这种不合理的考试制度形成了一种很强的错误政策方向——在教育中只重视智育,在智育中又只看到书本知识而不看实际能力。

3、教育对象的思想复杂化。青少年缺乏辨别能力,很容易受腐蚀思想的侵害。网络为他们提供了接收各种思想的最便利的渠道,但是互联网不是他们想象的那么美好,里面充斥着黄色、暴力、反动等等内容。青少年在这些腐蚀思想面前缺乏辨别能力,陷进去了都不知道。面对这样的新形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抓住每一个学生的问题特点。但我们也应当看到,无论教育对象和教育途径面临怎样的危机和挑战,人仍是世间最可造化、最具可塑性的。如何引导人们寻回失落的精神世界,找到生活的意义,培育新的历史条件下、新时代的“德、才、学、识、体”全面发展的人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当务之急。“在信息技术和市场经济时代,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日益显露出诸多弊端,亟待改进。”

二、儒家文化及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产生作用的可能性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儒家思想一直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虽然“五四”以来,儒家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已不复存在,但是,儒家文化以其强大的生命力仍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现实生活,它既是今天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的不小包袱,又是中华民族走向未来的基本依据和创造新文明不可缺少的一份精神财富。儒家文化如遗传基因般成为中国人摆脱不掉的思想文化传统。

从中国历史来看,儒家文化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刚健自强精神,对于中国历代优秀知识分子和仁人志士的爱国主义传统、追求真理的传统、与邪恶势力作斗争的传统的形成,都起了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而这种优良传统在今天显然并没有过时,仍有赖于我们进一步去发扬光大。我们有理由从儒家的力行主张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开拓创新。

儒家文化特别是儒家伦理思想、教育思想,对中国有巨大影响。其“舍生取义”的精神,“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热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患意识,激发了我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并且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共识,积淀成我们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要协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可能。

三、儒家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

1、从教育主体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能否成功的关键,因此,其自身素质必须达到一定的高度。“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必须自觉加强儒家文化修养,充分利用儒家的优秀德育思想,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身体力行,用儒家的德育思想、伦理思想来教育转化受教育对象,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儒家文化的重要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合理的利用儒家文化,运用与当今精神文明建设相符合的有益的思想,通过现代方式向学生传递儒家文化思想。教育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表现儒家文化精髓的书籍、格言等。

2、教育手段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运用多媒体来展示优秀的儒家文化,使学生有兴趣愿意来了解与学习儒家文化。同时可以制作一个包含儒家文化的网站,上面有儒家的各种思想以及儒家文化代表人物的简介和他们的一些故事。还可以利用网络与学生进行网上交流,运用学生所喜爱的方式向他们灌输儒家文化,可以建立一个QQ群或儒家文化论坛等能够互动交流的平台,让学生也参与到如何看待儒家文化的讨论中来。这样就可以使得学生获得学习的乐趣从而更加积极的主动的去学习,改造自己的思想。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时代的发展采取符合受教育对象能够接受且乐意接受的方式方法。儒家文化就可以在思想教育的过程中得到继承与发扬。

3、思想政治教育教材方面。我们国家的优秀文化必须继承与发扬。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教材中已经在逐步融入儒家文化的精髓,儒家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已经开始出现在小学、中学以及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材中。像儒家文化所宣扬的羞耻仁爱之心,公私义利之辨,修身、诚信、宽恕、礼让的做人原则,不仅在古代,而且在現代乃至将来仍是要大力倡导的,是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组成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的忧民之心,爱国之志时时激励着人们。我们可以把这些有益的思想写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教材中来,使学生在课堂上也能学习儒家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教材的很多内容都是可以加入儒家文化的,儒家文化所宣扬的羞耻仁爱之心,公私义利之辨,修身、诚信、宽恕、礼让的做人原则,与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人的健全人格是完全吻合的。

篇5:论儒家传统道德思想与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机论文

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也蕴藏着丰富的道德资源。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有些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在社会生活的一些领域和人群中,确实存在不知荣辱、不辨善恶、不分美丑、把庸俗当高尚的社会现象,与社会主义道德要求格格不入,与文明社会风尚极不协调。因此,在今天,大力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充分发挥它在青少年,特别是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知道,大学时期是一个人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也是养成良好人格与道德品质的重要阶段。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相当大程度上关系到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水平,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希望及未来。今天,我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也逐步增强,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大部分大学生能够做到时刻关注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都能够把成才目标与社会价值、道德价值联系在一起。但是与此同时,在很大一部分大学生身上也存在着思想水平不高,道德日趋下滑,价值取向趋于功利化,对社会上很多事情都采取漠视到极点的态度,由此导致出现了错误的人生观和社会价值观,可以说,大学生,甚至大部分国民,道德都有下滑趋势,而这一切与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从小以来所受教育有着莫大的关系。对于一个国家,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胡锦涛同志早就指出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在新世纪,要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建设好和谐社会,仅是依法治国是不够的,还必须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公民道德建设的不断深化和拓展,逐步形成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道德体系。公民的道德水平,体现着一个民族的基本素质,反映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对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我们国家正处在发展的快速时期,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与差异性不断增强,价值取向呈现多样化的趋势,道德观念呈现复杂多变的特征。面对发展的挑战与机遇面前,我们更加需要弘扬社会正气,树立道德新风,以社会主义的主流道德价值观引领社会道德风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当代大学生要怎样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建设呢?我认为,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第一,要注重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的学习。毛泽东说过:“主义譬如一面旗帜。”科学的理论就像一面引导千军万马朝着正确目标冲锋陷阵的旗帜。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首先要认真学习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掌握其精神实质,从思想深处真正认识到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真正认识到我们社会所倡导的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价值观与人类社会真、善、美相统一的终极价值目标的指向是相吻合的,并能真正理解这种人生价值观的价值。这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它对于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理论素质和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真实的故事远比高深的理论容易被接受。目前许多高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多以理论学习为主,很少与实践相结合,也许有人会说这样的课程如何去与实践结合,内容太广泛,没有具体的依托对象,其实培养学生德育不需要什么先进轰动的实例,道德来源于生活,那么我们就让其恢复到生活中去,让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尊重、友爱、关心、责任的内在意义远比去学习理论与先进事迹要更为实效。

第三,在实践的基础上,弘扬社会道德规范。曾有学者提出:“当今社会,过去古人留下的道德规范如《三字经》、《弟子规》等早已失去了现实意义,若真按那样去教育孩子,是无法适应这个社会的。”对此我认为,这样的观点有些不妥,不能因为社会暂时的问题而全盘否决了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如果简单的背诵和理解这些道德规范其实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如果在实践基础上去理解就会真正体会到其作用与价值,所以说社会道德的弘扬不是用宣传与口号能够达到实际目的的,只有走进生活,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真心相待自然也会体会到其中真谛。

篇6:浅谈儒家道德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浅谈儒家道德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摘 要:儒家道德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它庞大的体系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于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都有透彻的理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儒家道德思想是不可缺席的,它将对我国现代化过程中道德危机的缓解及新道德的重建发挥积极作用。

篇7:论儒家传统道德思想与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机论文

传统文化教育与

大学生

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郭 波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加强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两者相比,精神文明建 设还有很大的差距,还需要继续加强。就高等教育来 说,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强化人文教育, 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多年来,由于传统文化的淡化,人文教育的不被重 视,加上西方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的外来思想道德因素 不断涌入,引起了人们价值观的偏颇。现代社会物质生 活丰富了,金钱多了,但在丰富的物质生活面前,现代 人的精神境界降低了,人的精神生活贫乏了,思想道德 发生了新的变化,在道德建设上的某些混乱无序现象 有所滋长。值得注意的是,对于长期被置于批判地位的 我国传统文化连同它的精萃,现代青年了解不多,加之 文理偏科、应试教育,使传统文化在相当一部分青年人 的脑海里没有扎根,因而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精神滑坡。如何激励起深厚的民族感情和爱国心,如何培养他们 分辨良莠的能力,还有艰巨的文化历史课要补。大学生 的专业知识较为丰富,而人文知识相当匮乏。据笔者的 一次调查表明,某高校中文专业的大学生中没有一人 通读过仅有五百多字的《朱子治家格言》,有些学生甚 至望文生义,把该书的作者猜为朱熹;也没有一个人读 过《论语》;绝大多数人不知《十三经》为何书„„这 种调查令人感到十分意外。人文教育的淡化,使大学生 对人类历史文化遗产,尤其是我国历史文化缺乏基本 了解,因而也就缺乏应有的修养和情操。在市场经济的 冲击下,观念容易受到负面影响,导致道德观念变更, 价值准则失落。一些大学生思想空虚、颓废,政治热情 丧失,表现在价值观念中,功利色彩浓厚,过份强调 “自我价值”的实现,这在毕业分配、专业选择、考试 态度中无不表现出来。部分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不 关心集体和他人,不尊重教师,不刻苦学习;对人生理 想、国家命运缺少兴趣。有些学生连起码的行业规范、道德准则都不懂,随意乱扔脏东西、随地吐痰;在公共 场合高声喧哗、讲粗话;食堂买饭插队,损坏公共财物 等等。社会调查也表明,高校毕业生与社会所期望的人 才有一定的距离,突出表现在人文素质方面。一些在校 高智商的大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不一定就是事 业的成功者。反过来,智商一般的人成功率却高得多。这是因为智商对是否成功的影响只占20%,而非智力

因素等对成功与否的影响却占了80%,它包括敬业精 神、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等因素,这些都属于人文素质 方面的内容。人文素质决定着人的规范力和激发力。一 个大学生如果只懂得专业知识,对“怎样做人,如何做 事”都不懂,甚至有的连起码的文化道德素养都较差, 是不能为社会所接受的,即使专业成绩再好,也不能得 到发展。这样的大学生应变能力较差,也不愿献身高强 度的科研攻关,更无法激起创作欲望和创新精神,思 想、判断、感情和想象都会出现一系列偏差。有鉴于此,当前高校应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和文化素养,热爱祖国、奋发向上、自强拼搏的民族意识和国民精神的“四有” 新人。

48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两方面较高的素 质,即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高等学校在培养 现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中,应当重视和发挥传统 文化的优势。应当充分认识到,整理、研究和利用我国 优秀文化,是大学生伦理道德素质养成教育的重要方 面。儒学作为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当然既有精华,也 有糟粕。对前人的论述应赋予新的含义将其注入时代 精神,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传统文 化中的优秀部分在今天仍然能给人以有益的启迪,具 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社会价值,对于构建我国民族的 价值观、伦理道德观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在长达几千 年的教育历程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们应加以挖掘、利用,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去影响学生、教育学生。传统 文化能够流传至今的,都是经过几千年筛选、过滤而积 累下来的精华,历来为世人所崇尚。如爱国、正义、礼 貌、孝敬、谦让、敬业、奉公、刻苦、自强、天下为公 等,都是极其适用和有效的教育材料,容易唤起青年人 潜意识中的道德情感,这也与我国培养“有理想、有道 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的道德体系完全融合。“有理想”,是儒学的人生哲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 家学者,从来重视理想,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 下”,他们本身也多是具有崇高理想的人。他们以天下 为己任,对国家兴亡具有很强的忧患意识。他们希望统 治者懂得“民贵、社稷次之,君轻”的道理,实施“仁 政”,反对暴政。从“三纲”中派生出来的“忠”、“孝”有其精华可取。“忠”的观念若赋予忠于社会主义 祖国,忠诚于四化建设事业的新意,则可以在大学生中 大力提倡。还有屈原的“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 艰”;“精忠报国”的岳飞;“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 福避趋之”的林则徐,无不是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而具 有为国献身精神的杰出人物,他们都是当代大学生仿

效的榜样。

“有道德”,是儒学的显著特色。儒学经典《四书》 中的《大学》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 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还指出:“自天子以至于 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可以看出,其“明德”、“修身”的学说,要求人们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达 到真善美的理想境界。传统文化中主张的“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就是社会公德的基本原则;“敬业”、“慎 独”、“见利思义”、“义而后取”等可以引为对现代职业 道德的基本要求。对大学生,应要求他们淡泊名利,提 倡义利双全。当义利发生冲突时,则舍利取义,甚至舍 生取义,坚决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主张发 财致富,但讲究“生财有道”。“三从四德”中的“德、言、容、功”,可归纳为培养现代女大学生的四个基本 要素,女大学生应成为讲道德、善言辞、仪态端庄大方 的现代女性的典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 人之幼”的思想,可以视为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组成部 分。“三纲”中的“孝”可赋以奉侍老人的自觉性,这 是人类的美德。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这完全 得益于儒学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有文化”,是儒学最根本的标志。在许多儒家名篇 中,都有大量记载。著名的《劝学篇》,通篇举有许许 多多事例来证明读书的重要性。书中指出“积财千万, 不如薄技在身。技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悬梁 刺股”、“凿壁借光”、“囊萤”、“映雪”等都是儒家倡导 的刻苦学习的著名事例。在学习态度上,孔子强调“知 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不懂装懂,要有“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实事求是的学风,这与现在某些 大学生“60分万岁”的学习态度相去甚远,是极好的 正面教材。《三字经》中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 不知义”;“勤有功,戏无益”等都是大学生们很好的座 右铭。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书香门第”、“腹有诗书气自 华”之说,这体现了传统文化倡导知识熏陶的重要性。“有纪律”,是儒家学说的核心部分。在传统文化

中,主张“修身”、克己奉公、自我约束等道德伦理,可 引伸为现代意义上的遵纪守法的要求。《大学》云:“为 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 人父,止于慈;与国交,止于信”,是一种双向的自我 修养的内在约束,可以赋予新的解释,产生新的意义, 体现自律精神。“三纲”中的“节”,去其封建性,也可 以作为现代青年要讲“节制”的一种要求,作为现代青 年男女互敬互爱、交友、恋爱、节制情欲的一种自律。朱熹主张用道义、理性来节制过分的个人欲望,抑制享 乐主义,“纵欲而私于一己者,灭其天也”。儒家学说还

提倡“慎独”、“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 49而内自省也”。要求人们多做自我批评,对自己的言行 举止要注意发现过失,时时予以纠正,以符合社会道德 规范和规章法令。道德伦理与法制观念并重,这是一种 社会进步的现象,是人文素质的更高体现。

此外,还有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等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精髓。由此可见,我国传 统文化有着强烈的伦理意识,十分重视道德修养和道 德教育,以孔子及其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强调以完善人 的主体道德作为完善社会道德的基础,将个人的修养 同国家、社会紧密联系起来,强调个人在人伦关系中的 权利义务,在目前的形势下,这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理想 道德情操无疑具有积极作用。

我们强调文化道德教育的意义,在于使包括优秀

传统文化教育在内的人文素质教育纳入高校教学体系 中去。高校精神文明建设要迈上一个新台阶,就必须改 革德育内容,推进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整合。促进大学生文化道德素质的养成,其重要任务之 一就是对德育内容进行重新界定,改变过去单纯的思 想政治教育内容,这也是改革人才培养方向亟待解决 的焦点问题。5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德育是照搬前苏 联的培养模式,进行简单的“共产主义教育”。文革后, 也仅强调“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和基本方针”,思想 政治课学习偏重革命史、党史,而学生在德育养成方面 还是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陷,这样的德育显然不全面。政治信仰固然重要,但毕竟不能代替人的文明修养和 文化品位,政治方向与个人修养不能等同。反过来,一 个人的品质好了,他的政治方向更大可能是正确的。“四有”人才的培养,其核心是“有理想”。作为个人的 理想这是德育中至关重要的方面,它包括把社会主义 搞好的理想、使国家富强起来的理想,这些都是属于文 化道德素养方面的内容,单靠学革命史和政治理论是 无法形成的。以革命史为例,它跨越的时空仅百余年, 而文明古国的文化少说也有二千多年,它已经融化在 中国人民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里,积淀为一种遗传 基因,成为民族心理的一部分,对它没有一定的理解和 认识,就很难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和胸怀。因此,应将马 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与文化道德教育相结合,在思想政 治教育中则应把德育摆在首位。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各类 专业人才,同时也需要这类人才具备较高的文化道德 素质,这就决定了改革专业教育、加强人文教育将成为 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任务。目前,大学生本科教育 基本上还是属于“专才教育”的模式,愈来愈显示出与

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不相适应的弊端,其结果是 约束了学生专业面的拓展和能力的开发,降低了高校 培养人才的质量。因此,必须打破这种格局,将文化素 质教育列入教学体系中,使专业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 协调起来,互补共进。

要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学校应切实加强领

导,将德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摆上议事日程,确立人文素 质教育的目标,确立其在课程体系中的基础地位,改变 现有的课程结构。要加强社会公德教育,突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和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加强人 文教育,强调历史传统、文化和艺术传统的教育;要设 置人文学科,内容涉及文、史、哲,可以我国历史上的 优秀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作为学校人文学科课程的重 要部分,并采取措施保证这些学科的学习质量。如举行 中国古典文学水平达标测试、设置双学位制并辅以多 种形式的选修课;举办有关学术讲座、书评会、辩论会 等,以引导学生接触古典原著,逐渐加深对传统文化的 理解。学生的政治考核也应包括理论知识部分和平时 表现两个方面,以促进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养,建立起 文明的行为习惯,真正在内心深处产生追求高尚道德 的内心驱动力,最终使道德的主体意识发挥作用,形成 健全的道德人格。要建立一支从事人文素质教育的专 业师资队伍,以保证教学工作落到实处。在文化道德素 质教育中,学校领导和教师应具有身教示范的人格力 量。

总之,在高等学校提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人文

素质教育,有助于调整当代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塑造良 好的人格、气质和修养,树立起富有时代风貌的思想道 德情操。高校不能仅仅满足于智力开发,要加强学生做 人的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切实培养能够担负起 21世纪新的重任的优秀人才。

篇8:论儒家传统道德思想与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机论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儒家传统道德教育,借鉴

孔子在教育上主张继承西周以来“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 的传统教育。他主张“继承”, 不是单纯复制西周社会的教育, 而是根据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进步, 进行了一场自觉的“改革”。孔子的教育目的非常明确———“举贤能”、“学而优则仕”, “贤”和“优”的标准就是道德的圆满。所以孔子倾尽毕生心血, 系统整理和修订古典文献《诗》、《书》、《礼》、《易》、《乐》、《春秋》作为教学用书, 后世称为“六经”。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大体上能分析出:儒家的道德教育在传统教育中占据了重要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 后来的儒家学者尽管对教育内容进行了因地制宜的改革, 融入了部分实用科学技术知识, 但总的说, 并未打破伦理本位教学框架, 教育结构、教育内容相对稳定。千百年来, 儒家教育者在长期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 为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价值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原则。

率先垂范, 身体力行

孔子最早提出了教育者要“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的教育原则。[1]他说:“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 可见, 道德教育的力量来源于教育者理想人格的感召, 也就是“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孔子说:“君子之德风, 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 必偃。” (《论语·颜渊》) 在他看来, 君子、贤士、圣人皆为伦理道德的楷模, 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于一身, 他们凭借良好的行为、崇高的道德征服人心、教化他人。

这种以道德示范为基础的教育方法, 为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 教育者自身的道德品行对受教育者具有示范和导向作用。教育者应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因此, 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 自己必须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 自己必须不做。这样学生才会心悦诚服, 把教育者当成良师益友, 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因材施教, 尊重个性

“因材施教”是孔子提出的另一个重要的教学方法。[2]孔子近乎完美的诠释了“因材施教”。例如, 孔子的几个学生曾向他提出同一个问题:何为“仁”?他回答樊迟:“爱人”;回答司马牛:“仁者, 其言也讱”;回答仲弓:“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在邦无怨, 在家无怨。”回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回答子张:“能行五者于天下, 为仁矣。”再如, 对学生问:“闻斯行诸?”他回答子路:“有父兄在, 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回答冉有:“闻斯行之。”公西华不解地问孔子, 同样的问题您的回答为什么各不相同?他说:“求也退, 故进之;由也兼人, 故退之。”孔子对每个学生的个性了如指掌, 认为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不能千篇一律, 应各有侧重、“因材施教”。对遇事鲁莽冲动型的, 告诫他们做事要谨慎、思虑周全;对胆小怕事型的, 要求他们要勇于闯、大胆去做。“因材施教”的关键是对受教育者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兴趣爱好、心理活动有充分的了解, 然后给予他们恰当的诱导。“因材施教”的可贵之处, 是重视人的个性的培养。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被后人所推崇, 并广泛地运用。

“因材施教”这种传统的教育方法, 早已被现代教育接受并认可了它的科学性。但现行的“班级式”教学模式, 做不到孔子时代的席地而坐、面对面交谈式教学, 也不会有“超小班型”讨论式教学。我国各级学校的班级, 少则三四十人, 多则六七十人, 有的甚者一二百人, 这让教师如何“因材施教”?

知行统一, 关注体验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儒家道德教育的另一个重要原则。孔子提出:“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这里的“学习”有两层含义:既包括理论知识的学习, 也包括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3]在学习过程中, 要不断地实践和锻炼, 深化学习成果。我国传统教育以伦理本位为宗旨, 传统道德教育成果最终体现在人们日常行为上。所以, 我国的道德教育特别重视知行统一。

孔子认为, 教育者衡量一个受教育者道德品行的好坏, 不能“听其言, 信其行”, 应“听其言, 观其行”。一个人可轻松知晓如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但并不意味着他就是有道德之人。只有当他用道德的准则指导自己的行为, 才真正具有了道德。可见, 孔子开创的儒家文化提倡理论与实践并重, 倡导躬行实践, 形成了道德体验。

“知行”一词最早见于《中庸》:“生而知之, 安而行之;学而知之, 利而行之;因而知之, 勉强而行之。”在第十九章又进一步阐述“知行”的含义及其重要性:学习是一个逐步递增的过程,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四阶段是学习的最后阶段———“笃行”奠定基础。学之所得最终体现在“知行合一”。荀子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思想, 他指出:“不闻不若闻之, 闻之不若见之, 见之不若知之, 知之不若行之, 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荀子·儒效》) 学习是由表及里的过程, “行”是学习最后也是最高的阶段。实践就是明理的过程, 明理之人便是圣人。

传统道德教育中的“知行”观渊远流长、内涵丰富, 是当今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方法之一。受教育者既“知”又“行”, 将道德理论与自身行为紧密结合, 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真正做到知行相携。

启发诱导, 举一反三

教学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一项双向活动, 教育者无时无刻不在考虑受教育者的心理及反应。孔子非常重视学生的心理活动, 并能抓住时机恰到好处地开启学生的心智, 科学运用启发式教育方法。他说:“不愤, 不启;不诽, 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 孔子在教学中并不急于阐述讲解, 而是积极引导, 让学生开动脑筋、主动思考;只有在“心愤, 口诽”的状态下, 他才给予启发, 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学生颜渊称赞老师:“仰之弥高, 钻之弥坚, 瞻之在前, 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 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既竭吾才, 如有所立卓尔, 虽欲从之, 未由也已。” (《论语·子罕》) 《礼记·学记》也说:“故君子之教, 喻也。道而弗牵, 强而弗抑, 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 强而弗抑则易, 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 可谓善喻矣。”

启发式教学反对把知识直截了当地传授给学生, 而是通过自省的方法, 引导启发学生, 直到他们豁然开朗。这种教学方法, 对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更为重要。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 应“弗牵、弗抑、弗达”,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 探求事理, 开拓创新。这对于学生来说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对教者来说是把教学当做一门艺术。

陶冶教育, 优化环境

儒家学者很早就认识到环境因素对个体身心的全面发展、道德养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受教育者处于良好的道德环境中, 有利于人性的陶冶。道德环境主要包括:一是家庭环境———个体道德养成的“土壤”,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石。儒家文化非常重视家庭环境, 如孔子把“孝”放在重要的位置, 认为“孝悌”是为人之本, 是个人品行修养中和谐之源。二是学校环境———思想政治教育最有效的环境。道德教育的关键是教师。教师自身素质十分重要, 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和出众的能力。首先, 应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素养;其次, 要勤奋好学, 有渊博的知识。如此才有资格为人师。从古到今, 父母都希望找到一位品德高尚、知识渊博的良师, 教育自己的子女。三是社会环境———对个体陶冶道德品行无时无刻不在产生影响。儒家学者十分重视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孔子认为, 个体道德品行有差异是“习相远”的缘故。古有“孟母三迁”、“千金买邻”等故事。社会是最大的道德教育环境, 潜移默化而又深刻地影响着人的道德品质养成。孟子说:“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这些艰难险阻的价值就在于练就人的坚毅不拔的性格, 成就人生伟业。

情感教育, 润物无声

成功的教育离不开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孔子开创了我国古代尊师爱生的优良传统。他最爱自己的学生, 做到了“有教无类”, 甚至难言的“互乡”人, 也招之门下, 足以见得他博大的胸怀。他爱护每一个学生, 重视对他们的学业和道德培养, 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日常生活。孔子以自身伟大的人格魅力给予学生多方面关怀, 同时也得到了学生对他的尊敬和爱戴。孔子为我国传统教育开辟了“尊师重教”的先河。之后, 各时期的教育家、思想家竞相沿袭, 逐渐成为传统道德教育的优良传统。

情感教育是我国传统道德教育的重要方法。虽然传统教育内容与现代教育内容大相径庭, 教育目标也不相同, 但是情感教育方法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在思想政治教育中, 教育者要倾注自己的情感和智慧, 与受教育者产生共鸣。只有这样, 以理性见长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金元浦.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2]赵铁生.传统文化精解[M].北京:知识出版社, 2010.

上一篇:鸽巢问题复习教案下一篇:三年级上册 语文园地六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