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短期文化交流与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敏感度培养

2022-12-12

1 引言

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国际交流变得愈发频繁, 跨文化交际能力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根据Chen和Starosta的理论, 跨文化交际能力由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敏感度和跨文化技巧组成;其中, 跨文化敏感度是连接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技巧的核心因素, 只有对异国文化持有正确的认知及情感倾向和态度, 才能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 从而在跨文化交际中运用正确的交际技巧进行有效的交际。所谓“跨文化敏感度”指的是人激发自己理解、欣赏并且接受文化差异的主观意愿程度。关于跨文化敏感度, 美国文化发展研究所的M.J.Bennett提出了一套理论。1986年, Bennett创建了跨文化敏感度发展模型 (DMIS) 。他认为跨文化交际敏感度是一种不断适应现实结构中的文化差异的能力, 处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之中并能够观察到发展的不同阶段。在DMIS模型中, 跨文化交际敏感度被划分为6个阶段, 逐步由从民族中心主义向民族相对主义逐渐过渡。其中民族中心主义阶段包括否认、防卫和最小化三个阶段;民族相对主义阶段包括接受、适应和整合三个阶段。目前,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得到了广泛关注和认可, 但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跨文化交际技巧和跨文化能力培训等方面, 测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实证研究较少, 测评短期文化交流对学生跨文化敏感度的提升程度的实证研究更是空白, 而增强跨文化敏感度恰恰是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条件。鉴于上述原因, 本研究专注于探索短期文化交流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的提升程度。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两种形式展开。问卷选择Chen和Starosta于2000年开发的跨文化敏感度量表 (LSS: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Scale) 。此问卷由二十四个封闭式问题构成, 问卷记分采用莱克特五级记分制, A代表非常不同意, B代表不同意, C代表不确定, D代表同意, E代表非常同意。从低到高分别赋值1、2、3、4、5分。量表包括跨文化敏感度的5个因素:交际参与度、差异认同感、交际信心、交际愉悦感和交际专注度。此跨文化敏感度量表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已由Fritz和Mollenberg验证。

3 研究结果

在与外籍学生进行文化交流之前, 笔者对参与调查的西安邮电大学商务英语专业2013级学生进行了跨文化敏感度调查。随后, 我校学生与美国圣迭戈州立大学的文化访团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跨文化交流。在交流结束之后, 笔者再次对学生进行了跨文化敏感度调查。统计工具为SPSS V22。

从表1数据来看, 学生的差异认同度水平最高, 其后依次为交际参与度、交际专注度和交际愉悦感, 而交际信心水平远远低于其他四因素。同时, 交际认同度与交际专注度内部差异较大。五因素中文化差异认同感最为重要, 表1显示受试者的差异认同度均值为4.1667, 而且调查表采用的是五点量表, 因此可得出结论:学生差异认同度水平普遍较高。但是, 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信心。

从表2数据来看, 学生的差异认同度水平依旧最高, 其后为交际参与度、交际专注度和交际愉悦感, 而交际信心水平依然最低。其中, 交际的专注度与交际的愉悦度平均数相等。此外, 交际专注度内部差异较大, 交际的参与度与交际的认同度内部差异较小。值得一提的是, 除交际的信心水平外, 其他四个因素的平均分都在4.0之上。

对比前后两次数据不难发现, 跨文化敏感度五要素的平均数在交流后有了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提升幅度最大的是交际的愉悦感, 其后依次为交流的信心、交流的专注度、交流的参与度以及交流的认同度。 (见表3)

4 讨论

在跨文化敏感度五要素当中, 文化差异的认同度无论是交流前还是交流后都排名最高。这可能和生活在媒体时代的学生接触不同文化的途径比较多有关系。通过对学生进行访谈, 笔者得知学生了解异域文化的主要途径包括出国旅行、看电影、看国际新闻、阅读外国小说、听英语歌曲、参加英语角、参加文化艺术节以及与外教聊天等等。经济的发展、媒体的宣传以及出国机会的增加使得现在的学生对国外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 同时对于中西方文化文化差异的认同度较高。

受试者的专业是商务英语专业, 此专业的学生未来大多需要从事与英语国家人士进行商务交流的活动, 理论上更应该开放、自信以及有移情的能力, 但从数据来看他们中很多人仍然缺乏跨文化交际信心, 即使在交流之后交际信心有所提高, 但在五要素当中依然最低。在随后进行的访谈中, 有学生反映虽然已经学习英语超过十年, 但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仍会感觉到紧张甚至茫然, 不知如何是好。究其原因, 可能和受试者的学习环境有关。在中国, 老师是课堂活动的主导者, 而学生则为知识的接受者。因此, 学生缺少自我表达和大胆质疑的习惯。虽然, 在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在课堂上给了学生大量的实践的机会, 但学生的交际信心却依然不高。这可能和教师对于课堂实践活动的安排有关。例如, 我校商务英语专业大多数科目给学生布置的实践任务是以学生演讲的形式展开的, 但这种演讲形式的实践活动本质上是一种单向的交流, 且听众基本是本国老师与本国同学, 与真实工作场景中的跨文化交际差距较大。

此外, 通过这次短期文化交流, 学生的跨文化的愉悦度、专注度和参与度也得到了不同的程度的提高。与学生的访谈表明, 这很有可能是因为本次造访我校的交流团的人员构成和安排的活动内容有关。本次来我校交流的人员全部为美国圣迭戈州立大学的大学生。他们与我系学生年龄相仿、兴趣相投, 有着共同的爱好与话题。交流期间安排的活动也是种类多样, 包括文化交流聚会、体育活动、聚餐、桌上游戏等等。即使在交流结束之后, 学生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依然能描述得绘声绘色。

5 建议

学校应为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提供更多的与异文化人群交际的机会。有合适的机会时, 应多安排学生参与国外的学生的文化交流活动, 增进不同文化背景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 进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此外,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外资企业, 或到外资、合资企业进行调研和实习;充当外事活动志愿者, 提供翻译服务;邀请有异文化知识或经历的人士来学校与学生座谈等等。当然, 更现实可行的一种方法是充分利用现有的外教资源, 除去正常授课以外, 多创造学生与外教交流的机会。在这方面, 笔者所在的学校已有所尝试, 本系外教除了承担教学任务以外, 每周都会抽出额外的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

商务英语课堂教学模式需要做适度的改变:变“语法翻译法-教师主导型”课堂为“跨文化教学法-师生共同参与型”课堂。课堂上, 除了给学生做口头的演讲的机会以外, 要充分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 变单向的交流为双向的交流。培养学生乐于与别人交际的习惯, 在潜移默化当中, 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跨文化敏感度以及跨文化交际的技巧。最终希望学生能把课堂上培养出来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迁移到与异文化人群进行交际的过程当中去。

应为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开设更为系统的跨文化交际类课程。和学生的访谈表明, 他们对西方文化还是有一定的了解的, 但是相关知识的呈碎片化。也就是说他们有多种途径了解西方文化, 但缺少系统的学习。虽然我系开设有跨文化交际类的模块课程, 但课时较少, 系统性也值得商榷。如果学生无法形成系统的、全面的跨文化知识体系, 那么作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敏感度的基础的跨文化意识也就很难培养起来。

当然, 本调查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例如样本较小、对于短期文化交流给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带来的提升是否可以持续未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文化交流中具体活动的模式与开展方式缺少研究。此外, 为了减少学生在填写问卷时的顾虑和压力, 问卷调查采用了匿名的方式, 因此无法看出学生跨文化敏感度与平时学习成绩之间的相关性。

摘要:本研究对西安邮电大学商务英语系2013级学生短期文化交流之前与之后的跨文化敏感度进行了测评, 结果显示:跨文化敏感度五要素的平均数在交流后有了不同程度的上升, 其中交际的愉悦感提升幅度最大, 其后依次为交际的信心、交际的专注度、交际的参与度以及交际的认同度。

关键词:跨文化敏感度,短期文化交流,商务英语

参考文献

[1] Bennett M J.Cross-cultural Orientation;New Conceptualizations and Applications[C].New York: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1986.[1]Bennett M J.Cross-cultural Orientation;New Conceptualizations and Applications[C].New York: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1986.

[4] 陈国明.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4]陈国明.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5] 周杏英.大学生跨文化敏感水平测试[J].山东外语教学, 2007 (5) .[5]周杏英.大学生跨文化敏感水平测试[J].山东外语教学, 2007 (5) .

上一篇:合并大面积脑梗死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下一篇:探讨钢制压力容器最大允许工作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