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企业技改技措项目管理的暂行规定

2024-04-08

机械制造企业技改技措项目管理的暂行规定(共5篇)

篇1:机械制造企业技改技措项目管理的暂行规定

第B版(06.9.1发布)职责范围与规章制度投资、工程-3A-12-015

机械制造企业技改技措项目管理的暂行规定

1总则

为进一步发挥公司规模经济的优势,降低采购成本、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决定对控股子公司技改、技措项目中的固定资产投资管理作如下规定:

2燃油喷射系统产品的控股子公司的技改、技措项目规定

2.1 子公司的技术改造要在总公司统一规划的原则指导下制定本公司的技改、技措计划,经子公司董事会批准后由总经理组织实施。

2.2 子公司实施技改、技措的依据是经子公司董事会批准的技改、技措计划。

2.2.1总经理在授权权限内的技改、技措项目由子公司直接组织实施。

A子公司注册资本在3000万元人民币(含3000万元)以上,其总经理的技改项目审批权限不超过100万元人民币(其中单台设备不超过10万元)。

B子公司注册资本在3000万元人民币以下,其总经理的技改、技措项目审批权限按注册资本的3%为限(其中单台设备不超过10万元)。

2.2.2超过授权权限的技改、技措项目须报请总公司归口管理部门和总公司分管副总经理审核批准后方可组织实施。

A 子公司在对技改、技措项目按规定通过工艺评价(对欲购设备的选型、技术先进性、可靠性、经济性作出评价)和经济可行性分析等规定程序的基础上,填写子公司内部审批表,必须经子公司技术、财务部门会签和总经理批准,并确定项目负责人和联系人。

B总公司工程部门组织公司产品、工艺、质量等相关部门对子公司所申请设备进行会审并报分管副总经理审批。

C所申请设备由总公司工程部门组织招标采购,特殊情况由总公司工程部门委托子公司招标采购。

2.3威孚公司国际业务部门行使公司进出口自营权。子公司凡是列入技术改造项目、技术措施计划的国际采购业务,统一委托威孚公司国际业务部门代理。

3.非燃油喷射系统产品的控股子公司的技改、技措项目,经子公司董事会批准后由总经理组织实施。

4.本规定由总公司投资审计部门、工程部门负责解释。

制订部门:投资审计处、工程处审核:赵献时、冯志明管理处审定:宣建清

本文共1页,第1页

篇2:机械制造企业技改技措项目管理的暂行规定

项目计划的通知

各处室、分厂、公司,研究所:

为加快我公司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的研发步伐,进一步调整公司的产品结构,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现开始在公司内部征集2012年度公司“技改、技措、四新、攻关”项目计划,以确保公司2012年度技术创新工作的顺利开展。要求如下:

一、提报项目的范围:

1、利用高新技术或先进技术改造提升现有装置能力和水平项目;

2、促进公司产业结构调整、信息化建设等项目;

3、提高产品质量、降低原材料及动力消耗、降低环境污染的新工艺、新技术推广应用的项目;

4、市场前景好、附加值高、低消耗的新产品研发项目(RD项目);

5、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节约能源,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项目。

二、提报项目需编写的材料:

1、项目立项申请表;

2、项目立项建议书(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等项目);

3、项目实施方案(技改、技措、攻关等项目);

4、项目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评价报告要求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和项目实施完成后存在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分别进行辩识和识别,并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和解决方案。

望各有关单位接到通知后根据市场现状、结合现有生产装置和围绕产品质量综合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抓紧落实本单位2012年度项目计划,并按要求编写项目上报材料。项目上报材料经单位负责人签字、盖章后,请务必于2011年11月18日前上报公司技术开发处,并发送电子版(电子信箱:86400045@163.com)。

附:

1、项目立项申请表

2、项目立项建议书

3、项目实施方案

4、项目职业健康安全、环境因素评价表

篇3:机械制造企业技改技措项目管理的暂行规定

1 内容与方法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管理办法》、《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1]、《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GBZ 1-2002)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GBZ 2-2007) 等职业卫生法规、标准和规范, 对企业选址、总平面布置、生产工艺布局、车间建筑设计、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卫生工程技术防护设施、操作室与辅助卫生设施、应急救援措施、个人防护用品和职业卫生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本次评价选取项目中具有代表性的粉尘、噪声、高温、苯、甲苯、二甲苯、二氧化锰、一氧化氮、二氧化氮、溶剂汽油、正己烷、乙醇、异丙醇、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醛共16项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现场浓度 (或强度) 检测与分析;并同时运用经验对照法、系统工程分析法对工作场所次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一并进行综合评价。

2 结果

2.1 项目概况

某汽车制造企业为一新组建的合资公司, 合资各方为推进整车与发动机自主品牌产品的开发和生产, 有意共同投资成立公司, 致力于整车、发动机产品及其零部件的开发、生产、制造、营销与销售, 新成立的公司工程项目定性为技改项目, 截止目前已试运1年, 生产状态正常, 实际生产能力基本达到设计能力, 现有各项防护设施正常运行。

2.2 生产工艺

本技改项目主要生产A、B、C系列乘用车及其变型车, 厂区设有车身车间、油漆车间、总装车间、样板车间, 样板车间生产工艺类似车身车间, 主要是作为小样的试验车间。车身车间主生产线由总拼线、补焊线、白车身装配调整线组成;油漆车间采用典型的3C3B涂装工艺 (即3道涂层3道烘干) , 主要由磷化前处理、阴极电泳、电泳烘干、电泳打磨、粗密封、细密封、PVC车底喷胶、中间涂层、中涂烘干、中涂打磨、面漆喷涂、面漆烘干等组成;总装车间主要包括部装、总装、检测、返修、雨淋和油漆返修等工序。

2.3 工厂作场所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

2.3.1 粉尘 (电焊烟尘、金属粉尘)

粉尘检测结果表明, 各测定点的粉尘浓度均未超出国家职业卫生标准限值 (GBZ 2-2007) , 粉尘单项指数为0.2246。

2.3.2 噪声

噪声检测结果表明, 所有的检测点中只有1个测定点 (公用设施) 的噪声声级值超出国家标准 (GBZ 1-2002) 。噪声检测点合格率为97.4%, 噪声单项指数为0.9049 (表2) 。

以上应用的是定点区域采样方式, 在评价检测期间我们同时应用美国Quest公司的噪声剂量计按照《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 对公用设施岗位任选的2名工作人员 (甲、乙) 进行了个体噪声接触剂量测量, 所得时间加权噪声个人接触剂量 (TWA) 的等效A声级值分别为74.0、73.7 dB (A) , 均未超过国家标准限值;上述结果充分说明, 虽然环境的噪声强度超出国家职业卫生标准限值, 但个人接触剂量并未超出限值, 最终的评价应以个人接触剂量为准。

2.3.3 高温

车身车间、样板车间、总装车间 (含检测线) 的高温作业分级为Ⅲ~Ⅳ, 在扬州, 夏季室外温度超过31 ℃以上的作业环境均属高温作业场所, 但由于以上所有高温检测点都实行巡检制度, 工人工作8 h各测定点累积接触高温时间也只有30 min, 加之工艺流程合理, 热源远离工人停留岗位, 同时加强了隔热和通风降温措施。上述岗位, 正常情况下, 产生高温中暑的可能性不大。工作场所中高温检测结果见表3。

2.3.4 化学毒物

作业场所空气中化学毒物浓度均未超出国家职业卫生标准限值 (GBZ 2-2007) (表4) , 乙醇目前国内尚未制定相关标准, 参照美国ACGIH公布的标准亦未超标。

注:GBZ 2-2007;甲醛, 最高容许浓度 (MAC) 为0.5 mg/m3。

2.4 次要职业危害因素的综合分析

2.4.1 照度

照度检测结果均符合GB 50034-2004《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注:照度检测结果均符合GB 50034-2004《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2.4.2 微小气候

车身车间、总装车间、样板车间微小气候测定值不符合GBZ 1-2002 5.2.1.10的要求, 微小气候欠佳, 尤其在夏季作业工人感觉偏热。

2.4.3 其他

车身车间电阻焊使用的结构胶, 总装车间内饰一工段、二工段涂胶工艺使用的玻璃清洗剂 (主要含亚甲基二苯基二异氰酸酯) , 公用设施纯水站纯水处理系统使用的氢氧化钠、盐酸, 油漆车间磷化前处理工艺使用的磷化剂、脱脂剂、表调剂、纯化剂、焊缝密封胶, 在正常试生产情况下, 如能严格按照各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使用, 加之工艺大多采取了密封、通风、自动化控制等措施, 经验对照, 上述物质在正常生产状态下对作业人员不会造急、慢性中毒。

3 评价结论、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3.1 结论

该建设项目固有和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粉尘 (电焊烟尘、金属打磨粉尘) 、二氧化锰、乙醇、一氧化氮、二氧化氮、异丙醇、溶剂汽油、正己烷、苯、甲苯、二甲苯、甲醛、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磷酸、氢氧化钠、盐酸、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 其次还存在温度、湿度、噪声、风速、照度等职业危害因素, 对照《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 (2006年卫生部第49号令) , 该项目中苯、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属高毒化学物质 (属高毒物品目录-2003年版[2]) , 本项目属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通过对存在以上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场所进行检测, 结果表明:油漆车间、车身车间、样板车间、总装车间 (含检测线) 在夏季均属高温作业场所;各检测点的粉尘、毒物、噪声、照度测定值均符合国家标准;测试项目综合评价指数等于0.6951, 综合评价分级为Ⅰ级[3], 说明针对以上3类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局部或整体防护设施是有效可行的。

在生产正常运行时, 根据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已采取的职业卫生防护设施与管理措施, 综合评价如下:该扩建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已达到预期评价效果, 基本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1-2002的要求。

3.2 存在的问题

①评价检测期间, 由于正值夏季高温作业 (扬州, 室外温度超过31 ℃) , 车身车间、样板车间、总装车间 (含检测线》的高温作业分级为Ⅲ~Ⅳ级, 以上作业环境在夏季均属高温作业场所。②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不全。

3.3 建议

①高温作业场所应严格落实防暑降温制度, 对患有职业禁忌证的人员应予调离。②增加绿化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 选用耐酸碱的乔木、灌木、植被、草皮作为绿化品种, 增加对各种有害气体的吸收, 起到降温、减噪的作用。③在作业环境噪声声级值比较高 (如空压机房) 或在特殊高噪声条件下工作, 应按照《劳动防护用品管理规定》为生产工人配备合格的防噪声耳塞 (或耳罩) 。定期对接触噪声的工人进行健康检查, 特别是听力检查, 观察听力变化情况, 以便早期发现听力损伤, 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合理安排劳动和休息;如实行工间休息制度, 经常检测车间噪声变化情况, 监督检查预防措施执行情况及效果。④粉尘、毒物、高噪声等作业场所应按照《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GBZ 158-2003的要求设置警示标识和职业病危害告之卡。⑤本项目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及其职业危害因素, 在非正常生产状态条件下, 对人体有一定的危害, 应建立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的维护和检查制度, 并严格执行。设有各种急性事故 (如急性职业中毒、灼伤) 应急救援预案;在可能造成化学物泄露并造成急性中毒的作业区域设医疗急救点并配备急救药物、急救器材等。⑥公司配备专职的或者兼职的职业卫生医师, 在该建设项目正式投产以后需做好职业卫生管理工作落实各项防护措施, 加强经常性卫生监督和监测工作, 掌握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变化情况, 发现问题, 及时查找, 立即整改。加强个人防护, 组织职工进行职业卫生培训和职业健康检查, 保障工人身体健康。⑦选择具有健康检查资质的服务机构, 对从事有毒有害的作业人员必须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的职业性健康检查, 建立、健全企业职业卫生档案和劳动者健康监护档案也可以避免患有职业禁忌证的工人接触相应的有害因素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卫法监发[2002]63号.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

[2]卫生部卫法监发[2003]142号.高毒物品目录.

篇4:机械制造企业技改技措项目管理的暂行规定

关键词:暂行规定;劳务派遣;用工方式

早在20世纪初的美国,就有了“劳务派遣”。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劳务派遣这一用工形式在我国悄然兴起,近几年,由于劳动力市场机制作用的不断增强,劳务派遣用工迅速崛起。由于相关制度的不完善,劳务派遣用工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劳务派遣在我国首次被立法是2008年1月1日施行的《劳动合同法》。该法确立了劳务派遣用工的法律地位。随着《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企业劳务派遣用工问题不断出现,劳务派遣制度的不足之处日益凸显。2008年9月18日《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首次明确了劳务派遣单位与劳务派遣人员解除、终止合同进行了相关规定。2012年关于劳务派遣的相关问题又迎来新一轮的热议和讨论,2013年6月20日发布的《劳务派遣行政许可实施办法颁布》,使得劳务派遣再次成为社会讨论的焦点。为了进一步规范劳务派遣,2013年8月至9月,人力資源社会保障部起草了《劳务派遣若干规定(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2013年12月20日,《劳务派遣暂行规定》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审议通过,于2014年3月1日正式施行。值得思考的是,新规定的出台势必带来用工单位结构、方式的调整、新规定能否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劳务派遣发展所产生的问题?

新规定亮点之一:辅助性岗位需协商确定,工会拥有发言权

“三性”岗位在《劳动合同法》修正案中,首次确立了劳务派遣的用工形式,严格限制了劳务派遣的适用范围。《劳务派遣暂行规定》中,强制规定了劳务派遣用工范围:用工单位只能在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上使用被派遣劳动者。并且明确规定了用工单位需通过民主程序确定本单位“辅助性”工作岗位。新规定里明确“辅助性工作岗位指为主营业务岗位提供服务的非主营业务岗位”,但何为“为主营业务岗位提供服务的非主营业务岗位”?我们习惯理解的与主营业务没有直接关系的岗位,比如“保洁人员”?在一般企业“保洁人员”按常理可理解为“辅助性岗位”,但如果在家政公司,则可以理解为“主营业务岗位”,因此简单从实体或者“营业执照”登记的经营范围、会计报表中的“主营业务收入”等角度,认定辅助性岗位范围均不太科学。新规定对“辅助性”工作岗位的认定做到了“程序限制”,代替了“实体认定”,且“程序限制”明确规定了“民主程序+公示程序”。这一规定解决了不同企业、不同行业对“辅助性”工作岗位认定标准的不同,司法实践中,也可成为法院提供审判依据。

新规定亮点之二:严控用工比例,劳务派遣岗位禁超用工总量10%

新规定对用工单位使用劳务派遣用工数量做了明确规定,同时对比例的核算进行了明确,用工比例的计算公式:劳务派遣用工数量=劳务派遣人员÷(用工单位订立劳动合同人数+被派遣劳动者人数)≦10%,同时要求对使用劳务派遣用工数量较多的用工单位给予两年的过渡期,使其能够平稳地将用工比例降至规定比例。这一规定将大大改变用工单位现有的用工方式,尤其对新规定出台前,使用劳务派遣数量较多的单位。且10%的比例已不局限于“辅助性”工作岗位,而是所有“三性”岗位相加后仍不得超过。对此,用工单位面临以下几种选择:一是与有能力的派遣人员工直接签订合同,转为直接用工;二是减少用工,能不用的就不用了。三是维持一定比例使用劳务派遣人员。

新规定亮点之三:明确工伤认定主体,保障工伤认定工作顺利进行

作为劳务派遣单位在被派遣人员发生工伤后,必须做好三件事:

第一,依法向劳动行政部门申请工伤认定。

第二,承担工伤保险责任,这里包括了两层含义:一是为派遣人员缴纳了工伤保险的,承担工伤保险的理赔责任;二是未为派遣人员缴纳工伤保险的,按工伤保险赔付待遇承担赔付责任。

第三,做好与用工单位约定补偿办法。

为此,劳务派遣机构在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务派遣协议时,必须约定各方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尤其要约定好用工单位的补偿责任。

新规定亮点之四:解决了跨地区劳务派遣的社会保险问题

《劳动合同法》第61条明确认可了异地派遣的用工形式。异地派遣目前出现的较大问题是,用工单位出于降低用工成本的需要,利用各地社保缴费成本不一致的现实情况,寻找“社保洼地”,即经济较发达地区的用工单位与落后地区的派遣单位合作,将劳动合同、社保关系建立在落后地区,但用工却在发达地区。这种操作最终形成“缴费在外地,矛盾在本市”的不利局面。新规定明确劳务派遣单位跨地区派遣劳动者的,应当在用工单位所在地为被派遣劳动者参加社会保险,按照用工单位所在地的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被派遣劳动者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社会保险待遇。劳务派遣单位在用工单位所在地设立分支机构的,由分支机构为被派遣劳动者办理参保手续,缴纳社会保险费。劳务派遣单位未在用工单位所在地设立分支机构的,由用工单位代劳务派遣单位为派遣劳动者办理参保手续,缴纳社会保险。

新规定解决了劳务派遣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但仍有一些尚未明确之处。如,用工单位可以将被派遣劳动者退回劳务派遣单位,但对退回情形和方式未作明确规定。再比如,新规定对工伤认定的责任作了规定,但对工伤事故、劳动纠纷的处理及费用如何分摊未作明确规定。还有,劳务派遣人员给用工单位造成损失可否追究其责任,派遣单位是否需要承担连带责任。劳务派遣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用工单位是否需要承担连带责任。用工单位给派遣人员造成损失,劳务派遣单位是否需要承担连带责任。单位是否应为劳务派遣人员安排年休假等等。为了避免更多的扯皮,作为劳务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应明确彼此的权利和义务。

作为用工单位应做到四个防止:第一,不签、迟签劳动合同;第二,不缴、漏缴社会保险;第三,派遣单位拖欠、苛扣被派遣人员工资;第四,二次派遣人员。

参考文献:

[1]罗朝霞.《劳务派遣暂行规定》对企业用工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2014(3X)

篇5:机械制造企业技改技措项目管理的暂行规定

1内容与方法

1.1 内容

对企业选址、总平面布置、生产工艺布局、车间建筑设计、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卫生工程技术防护设施、操作室与辅助卫生设施、应急救援措施、个人防护用品和职业卫生管理等方面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本次评价选取项目中具有代表性的粉尘、噪声、高温、苯、甲苯、二甲苯、二氧化锰、一氧化氮、二氧化氮、溶剂汽油、正己烷、乙醇、异丙醇、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醛等16项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现场浓度(或强度)检测与分析。

1.2 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10)、《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 2-2007)等职业卫生法规、标准和规范。

1.3 方法

运用经验对照法、系统工程分析法对工作场所次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一并进行综合评价。

2结果

2.1 生产工艺

本技改项目主要生产A、B、C系列乘用车及其变型车,厂区设有车身车间、油漆车间、总装车间、样板车间。样板车间生产工艺类似车身车间,主要是作为小样的试验车间。车身车间主生产线由总拼线、补焊线、白车身装配调整线组成;油漆车间采用典型的3C、3B涂装工艺(即3道涂层3道烘干),主要由磷化前处理、阴极电泳、电泳烘干、电泳打磨、粗密封、细密封、PVC车底喷胶、中间涂层、中涂烘干、中涂打磨、面漆喷涂、面漆烘干等组成;总装车间主要包括部装、总装、检测、返修、雨淋和油漆返修等工序。

2.2 工作场所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

2.2.1 粉尘(电焊烟尘、其他粉尘)

结果表明:各测定点粉尘浓度均未超出国家职业卫生标准限值GBZ 2.1-2007,粉尘单项指数为0.224 6。见表1。

2.2.2 噪声

噪声检测结果表明:所有的检测点中只有一个测定点(公用设施)的噪声声级值超出国家标准(GBZ 2.2-2007)。噪声检测点合格率为97.4%,噪声单项指数为0.904 9。以上应用是定点区域采样方式,在评价检测期间应用美国Quest公司的噪声剂量计按照《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对公用设施岗位任选的2名工作人员(甲、乙)进行了个体噪声接触剂量测量,所得时间加权噪声个人接触剂量的8 h等效A声级值分别为74.0、73.7 dB(A),均未超过国家标准限值。结果说明:虽然公用设施噪声强度超出国家职业卫生标准限值,但个人接触剂量并未超出限值,最终的评价应以个人接触剂量为准。见表2。

2.2.3 高温

车身车间、样板车间、总装车间(含检测线)的高温作业分级为Ⅲ~Ⅳ,工人工作8 h各测定点高温接触时间率<25%,WBGT限值为30.0℃;各工作场所测定点的WBGT测定值均超出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 2.2-2007)限值。见表3。

2.2.4 化学毒物

作业场所空气中化学毒物浓度均未超出国家职业卫生标准限值GBZ 2-2007,乙醇目前国内尚未制定相关标准,参照美国ACGIH公布的标准亦未超标。见表4。

注:甲醛最高容许浓度(MAC)为0.5 mg/m3(GBZ 2.1-2007)。

2.3 次要职业危害因素的综合分析

2.3.1 照度

照度检测结果均符合GB 50034-2004《建筑照明设计标准》。见表5。

2.3.2 微小气候

车身车间、总装车间、样板车间微小气候测定值不符合GBZ 1-2010(6.6.10)的要求,尤其在夏季作业工人感觉偏热。见表6。

2.3.3 其他

车身车间电阻焊使用的结构胶,总装车间内饰一工段、二工段涂胶工艺使用的玻璃清洗剂(主要含亚甲基二苯基二异氰酸酯),公用设施纯水站纯水处理系统使用的氢氧化钠、盐酸,油漆车间磷化前处理工艺使用的磷化剂、脱脂剂、表调剂、纯化剂、焊缝密封胶,在正常试生产情况下,如能严格按照各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使用,加之工艺大多采取了密封、通风、自动化控制等措施,经验对比,上述物质在正常生产状态下对作业人员造成急性中毒的可能性不大。

3讨论

3.1 评价

该建设项目固有和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粉尘(电焊烟尘、金属打磨粉尘)、二氧化锰、乙醇、一氧化氮、二氧化氮、异丙醇、溶剂汽油、正己烷、苯、甲苯、二甲苯、甲醛、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磷酸、氢氧化钠、盐酸、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其次还存在温度、湿度、噪声、风速、照度等职业危害因素。对照《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2006年卫生部第49号令),该项目中苯、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属高毒化学物质(属高毒物品目录-2003年版),本项目属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通过对存在以上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场所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油漆车间、车身车间、样板车间、总装车间 (含检测线)在夏季均属高温作业场所;各检测点的粉尘、毒物、噪声(公共设施噪声超标)、照度测定值均符合国家标准,测试项目综合评价指数等于0.695 1,综合评价分级为Ⅰ级,说明针对以上三类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局部或整体防护设施是有效可行的。

在生产正常运行时,根据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和已采取的职业卫生防护设施与管理措施,综合评价为本该扩建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已达到预期评价效果,基本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1-2010的要求。

3.2 存在问题

(1)评价检测期间,由于正值夏季高温作业(扬州,室外温度超过31℃),车身车间、样板车间、总装车间(含检测线)的高温作业分级为Ⅲ-Ⅳ级,以上作业环境在夏季均属高温作业场所。(2)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不全。

3.3 建议

(1)高温作业场所应严格落实防暑降温制度,对患有职业禁忌证的人员应予调离。(2)增加绿化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选用耐酸碱的乔木、灌木、植被、草皮作为绿化品种,增加对各种有害气体的吸收,直到降温、减噪的作用。(3)在作业环境噪声声级值比较高(如空压机房)或在特殊高噪声条件下工作,应按照《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为生产工人配备合格的防噪声耳塞(或耳罩)。定期对接触噪声的工人进行健康检查,特别是听力检查,观察听力变化情况,以便早期发现听力损伤,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合理安排劳动和休息:如实行工间休息制度,经常检测车间噪声变化情况,监督检查预防措施执行情况及效果。(4)粉尘、毒物、高噪声等作业场所应按照《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GBZ 158-2003的要求设置警示标识和职业病危害告知卡。(5)本项目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及其职业危害因素,在非正常生产状态条件下,对人体有一定的危害,应建立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的维护和检查制度,并严格执行。制定各种急性事故(如急性职业中毒、灼伤)应急救援预案;在可能造成化学物泄露并造成急性中毒的作业区域设医疗急救点并配备急救药物和器材等。(6)公司配备专兼职的职业卫生医师,在该建设项目正式投产以后需做好职业卫生管理工作,落实各项防护措施,加强经常性卫生监督和监测工作,掌握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变化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查找,立即整改。加强个人防护,组织职工进行职业卫生培训和职业健康检查,保障工人身体健康。(7)选择具有健康检查资质的服务机构,对从事有毒有害的作业人员必须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的职业性健康检查,建立、健全企业职业卫生档案和劳动者健康监护档案也可以避免患有职业禁忌证的工人接触相应的有害因素。

参考文献

[1]金泰廙,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486-487.

[2]GBZ/T197-2007,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技术导则〔S〕.

[3]GBZ1-2010,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S〕.

[4]王致,肖晓琴,张海,等.HACCP在职业病危害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08,21(6):357-360.

上一篇:湖南工伤保险条例全文及解读下一篇:爬九华山日记二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