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业企业质量管理论文

2022-04-16

摘要:作为中等职业学校机械类专业以及其他工科专业必修的专业课程工业企业管理,在工科专业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就课程教学实践,从教学内在的文科特征和工科特征入手,对其所面临的各种教学困境进行了系统反思,进而提出了相应的改善策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机械工业企业质量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机械工业企业质量管理论文 篇1:

高等院校教学管理工作应用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可行性分析

[摘           要]  全面质量管理在工业企业中取得的成功有目共睹,这促进了管理学界的学者们思考将其运用于其他领域的可行性。近年来,国内外的许多理论研究与实际案例向我们证明了TQM在其他领域包括教育界的质量管理上适应性良好,将从理论与实践的可行性并辅以案例,说明高等院校教学管理工作应用TQM理论的可行性。

[关    键   词]  高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教学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以下简称TQM)指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近年来,TQM被证明可以适用于工业企业质量管理以外的多个领域,斯蒂芬·P·罗宾斯称其为“无论工商业还是公共组织都在发生的质量革命”。以下将从理论与实践方面对TQM应用于高等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可行性进行论证。

一、理论可行性

TQM的典型特征可以概括成“三全”,即全体成员参与、全过程持续改进和全面的质量管理,这三个典型特征均可适用于高等院校的教学管理工作。

(一)全体成员参与原则

该原则指的是组织的全体成员均参与质量管理工作。这个原则可以让组织成员从宏观的角度对本组织的工作活动有一个整体的认知,树立质量意识,提升自身责任感。另外,参与组织质量管理工作的前提是对自身工作环节的清晰认知及具备一定技能和经验,促进了组织成员自我提升的积极性。[1]

在高等院校教学管理工作中,实施全员参与原则一方面可有效扩展教学管理工作的外延,增加教学管理工作过程中的实施途径与群众基础,有效提升教学管理工作质量与效率。另一方面可化被动为主动,使学校其他岗位的教职工充分理解学校的教学目标、人才培养方向,能够更好地理解学校在教学管理方面的相关决策,并自我思考如何为提升教学管理工作质量贡献力量。

(二)全过程的持续改进原则

该原则指的是组织的质量管理不仅着落于工业生产环节,而且应着落于产品自设计至售后的全过程,以不断提升顾客满意度为最终目标,将质量持续改进变为组织的必需品[2]。以质量评价为例,目前学校对教学工作质量的评价方式通常包含学生与教师两方面,学生以考核成绩为主要评价方式,教师以学生网络评教分数为主要评价方式。如果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的提升顾客满意度理念为比照,这种评价教学工作质量的方式明显是片面的。高等教育已经脱离了应试教育的固定范畴,学生本身、家长及社会等“顾客群”对高等教育的要求是不仅带来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还应提升人际交往、审美、道德等价值观方向上的成长。所以,应将教学工作质量的评价方式与这些“顾客群”满意度的角度对接,增加质量评价内容,把握满意度指标的动态变化,形成教学工作质量的动态全过程持续提升。

(三)全面的质量管理原则

该原则指的是全面的方法管理全面的质量。全面的方法包括科学的管理方法、数理统计的方法、现代电子技术、通信技术等。全面的质量包括产品质量、工作质量、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3]。高等院校的教职工自身在使用各类科学技术方法及定性定量的模型工具方面拥有自身的智力优势,只要将原有的单一产品质量(人才质量)观转换为全面质量观,结合前两个原则扩大参与教学工作质量管理的教职工队伍和教学工作质量管理的覆盖环节,相信可以充分激发各类教职工的思想能动性,丰富高等院校教学工作质量管理的多路径、多方法。

二、环境条件可行性

(一)政策环境需要

近几年,我国市场经济迅速发展,产业结构、行业方向、职业种类等均发生了不小的改变。高等院校作为社会人才的主要输出口,必须牢牢把握经济环境的变革方向,以适应市场、服务地方经济为标准,调整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向和教学工作模式。自1994年《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的发布开始,各类加强高等教育质量的政策性文件不断出台,近年更加入了美育教育、劳动教育、产教融合教育等新的教育范围和模式。这些政策环境提出的要求预示着将来高等教育的教学工作成果必须不仅做到价值保质,还要做到多方面升值,全面质量管理可以帮助高等院校教学工作扩展外延,进行动态持续的质量改进,以符合政策的要求方向。

(二)企业人才需要

经过数十年人力资源市场的发展,企业在人才招聘方面已经逐步打破“唯学历论”,对人才的需求条件已经愈发清晰。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近几年企业在进行招聘时,更重视观察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如是否获得相关职业资格初级证书,是否参加过相关行业的技能大赛,是否有过相关兼职或实践操作经验。部分企业还积极与学校联系建立校企合作委托项目或实习基地,从提升培养针对性的角度上为本单位储备人才。从这些方面足以看出,高等院校的教学工作成果已经不能仅仅以学业成绩合格作为唯一的质量检测标准,而应加入更多符合企业人才需要的标准。在这点上,全面质量管理可以从全員参与的角度,发动学校多部门对接企业方,联合制订人才培养内容和人才质量检测标准,采用多方面检测的综合素质考核体系,保证人才的输出符合企业人才需要。

(三)高校办学需要

众所周知,我国高等院校目前的构成类型丰富,既包含国家体制内的公办院校,也包括社会力量办学成立的民办高校,两大类别的高校组织各有所长,公办院校资源丰富,民办高校办学灵活。不管是哪一种办学模式,如果不能与社会发展对接,时刻修正人才培养方向,就必然无法形成自身竞争力,面临被淘汰的困境。全面质量管理应用于高等院校教学工作,其适应性不分院校的组织性质,在公办院校、民办院校均有实施的成功案例。全面质量管理理念的引入,也是对高等院校教学工作的一种管理改革,有助于学校教学工作由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的方向转变,最终形成自身独有的核心竞争力。

三、国内外教育组织的应用实践

(一)国外教育组织应用实践

英国在将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引入高等院校教学工作方面起步较早,并率先对照ISO9000系列质量标准建立了高校的相关职业体系。相关代表作《21 世纪的教育与训练白皮书》(The White Paper Education and Training of the 21th Century)、《高等教育中的教学标准与卓越》等均提倡大学应建立自己的全面质量管理系统。[4]其率先采用BS5750国家标准,将ISO9001标准移植到教育领域认证,并广泛应用。[5]

美国的俄勒冈州立大学在引入全面质量管理上为一典型案例,现该大学已将全面质量管理应用至全校各部门事务。其应用方法主要是采取以企业战略管理为起点,以顾客观为中心,结合全校各部门工作进行彻底的制度革命。对本校的使命、目标、核心价值观进行了重新定义,明确了对于学校组织来说顾客群所包含的概念,将顾客的需求和愿望作为学校工作的出发点,整体来说充分体现了TQM的本质特色,属于TQM与学校质量管理工作充分结合的典型案例[6]。

除英、美两国以外,还有很多国家的几百所大学在应用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方面做出了自己的努力。从世界趋势看来,建立高等院校教学工作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被看作是对高等教育提升自治化、自主化的一种表现。这同时也证明了,将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应用在高等院校教学工作中有极高的可行性。

(二)国内教育组织应用实践

国内教育组织研究方面,经历全面质量管理应用于高校教育管理的研究初期之后,目前较为集中的研究方向是考虑全面质量管理的PDCA工具如何良好地应用于高等院校教学工作。教育部高教司颁布的《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从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教学管理组织系统等六个方面阐述了高等院校教学工作管理方面的各项要点,而PDCA工具包括计划、实施、检查、反馈四阶段,这与《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中的基本框架有共通之处,也从侧面证明了PDCA应用于高等院校教学工作全面质量管理的可行性。

国内教育组织应用方面,据部分学者统计,已经应用ISO9001标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高校主要包括大连海事大学、上海海运学院、青岛船员学院、舟山航海学校、国际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清华大学学生宿舍、哈尔滨工业大学科学与工程研究院、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山西国际商贸学院等[5],涉及的领域主要包括教学工作、学生管理、后勤管理等。就目前已实施的情况看来,总体是成功的,并且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主要包括:教职工对相关工作内容认知观念的改变;学校管理官僚化程度降低,更多的学生、家长、企业群体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提升了教学工作成果的顾客满意度,学校自身的社会声誉得到了提升。

综上所述,从理论、环境条件、应用实践三方面,TQM应用于高等院校教学管理工作有其充分的可行性。可以预见,TQM的理念与工具在不久的将来广泛应用于高等院校教学管理工作后,必然会为其带来更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卢宏炎.论高职教育的全面质量管理[J].人才资源开发,2019(3):37-38.

[2]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原理与实践[M].毛蕴诗,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3]全面质量管理[DB/OL].MBA智库·百科,2020-05-11.

[4]Edward Sallis.全面质量教育[M].何瑞薇,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葛静.我国高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可行性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6.

[6]赵中建.美國俄勒冈州立大学实施全面质量管理之研究[J].外国教育资料,2000(4):49.

编辑 常超波

作者:薛姗

机械工业企业质量管理论文 篇2:

对工业企业管理课程教学系统的反思与提升策略的探讨

摘要:作为中等职业学校机械类专业以及其他工科专业必修的专业课程工业企业管理,在工科专业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就课程教学实践,从教学内在的文科特征和工科特征入手,对其所面临的各种教学困境进行了系统反思,进而提出了相应的改善策略。

关键词:工业企业管理;教学改善;教学困境

伴随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发展,以及劳动力市场结构的不断调整,我国企业对熟练掌握操作技能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这对以培养各种操作能手为主要教学目标的中等职业学校来说,既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完善教学管理就成为事关我国技校未来发展的重要问题。工业企业管理作为非管理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原理、方法,是中职学校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其通过对人力、物料、设备、技术、信息、能源等生产要素(投入)转化为有形产品和无形服务(产出)过程的研究,能够为学生留下联系多种专业操作技术知识的接口,为今后的发展创造更广阔的空间。有鉴于此,如何提高工业企业管理的教学质量就成为中等职业学校教改的重要内容。

一、工业企业管理课程的教学特征。

工业企业管理从教学目的上看,是要在引导学生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职能和方法技术的基础上培养和增强学生的管理能力,因而其既是传授一项生产技术,同时也是传授一种管理手段,具有双重教学特性,表现在:

1、文科特征。该科目涉及领导制度、生产管理、财务管理、质量管理等工业企业基础管理概念的学习,其潜在的教学目的是为了让技校学生更为全面地认知和熟悉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环境,为将来进入工业企业工作、融入工业企业管理氛围,甚至走上管理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由于相较于技术传授而言,学习内容抽象复杂、枯燥难懂,因而在教学上必须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并结合大量详实、生动的企业案例和生活实例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2、工科特征。该科目涉及工业企业预测决策、质量统计分析、生产计划编制、技术经济分析、网络计划应用、价值工程以至其他现代管理技术(软技术),从本质上看,是一门方法性和技术性很强的课程,其潜在的教学目的是为了让技校的学生能够真正掌握各种工业规划和分析技术,从而能够胜任将来工业企业的工作岗位。

综上所述,工业企业管理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不仅讲授面宽,涵盖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领域,而且教学细节丰富,涉及到规划、分析和管理技术的各种细节和具体应用,因而,在教学环节上必须遵循“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认识规律,逐步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使学生初步了解企业管理运行过程及管理职能岗位特点,熟练掌握企业的生产工艺过程,进而建立初步的企业管理和工程技术意识,培养正确的职业观和实践观。

二、工业企业管理课程的教学困境。

1、学生思维和理解能力有限,传统教学效果不佳。

中职的生源主要来自初中,这部分学生往往文化基础薄弱,对课本中很多抽象概念、书面语言等理论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较差。学生思维和理解能力的有限性,不仅抑制了其学习的积极性,也限制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对传统的板书式课堂教学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2、教学内容相对抽象,学生不易理解。

作为一门讲授工业企业基础管理概念的课程,为了体现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实践性,其必然引用了许多现代工业管理过程中的专有名词或专用俗语,如生产计划管理部分的物料需求计划(MRP)、制造资源计划(MRPⅡ)、敏捷制造和计算机集成制造(CIM)等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工业制造概念,这些概念对于只具备初中文化程度、缺乏实践经验的中职学生而言,往往十分难懂。此外,目前学校教授工业企业管理的许多教师由于长期脱离生产实际,对这些概念本也是一知半解,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难以主动联系生产实际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而只能照本宣科,难免形成老师在讲台上费劲的讲解,而听课学生则不知老师所云、昏昏欲睡的教学效果。

3、教学模式呆板,缺乏互动和实践性。

工业企业管理的重要教学目标就是不仅要使学生熟悉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环境,而且要掌握各种分析、规划和管理技术,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课堂和实践角度为学生营造各种生产经营环境,如企业文化、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等,并引导其体验“师徒式”、“员工式”的企业教学模式,因而互动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和项目式的教学方法,就成为工业企业管理教师教学的重要方法。

4、教学练习脱离实际,教学效果难以巩固提高。

课后练习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但是,目前工业企业管教材配套习题册中多是选择、填空、简答等能在课本中找得到答案的习题,对学生掌握概念实质、培养分析问题能力、提高操作技能则帮助不大。

三、教学提升策略的探讨。

工业企业管理课程的教学改善对策实际上,依据多元智能理论,造成以上教学困境的根本原因还在于未能对技校各类学生的智能倾向进行正确判断,从而根据学生智能倾向的不同,采用理论和实践并重的教学方法,取长补短,因材施教。

1、采用灵活多样的考试模式,正确引导学生学习。多元智能理论强调能力本位,这同中职学校工业企业管理现行的成绩本位相冲突,因为传统的书面考试成绩并无法充分反映学生的能力水平,从而造成中职学生,甚至部分教师将工业企业管理作为一门文科课程加以机械地教学,而忽视了其工科实践性特征,这对于思维和理解能力有限,且语言和逻辑数理智能偏弱的我国技校学生而言,明显是不适宜的。

2、2、变革现行教学练习方法,进一步探索任务型教学练习模式。建立任务型教学练习模式,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道路,不仅是工业企业管理双重教学属性的内在要求,也是多元智能理论“多元化”教学过程的重要要求。首先,通过建立企业实训基地和企业实地观摩,为学生创造“仿工作”环境,弥补其在语言和逻辑数理智能上的不足,促使其真正理解工业企业管理中的各种管理知识,激发其学习兴趣;其次,根据工业企业管理中的产品设计流程、计划编制方法、质量管理分析等管理技术设定项目,并聘请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作为项目指导老师,通过内部试验、工厂实习和观摩、小组合作、后期评估与分析和水平展开等多个环节,使得学生能够通过融讲授、实验实习、观摩、合作等多种教学方法于一体的教学过程。

3、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建立以多媒体技术为主的教学环境。由于工业企业管理与生产实践有密切联系,因而发展以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交互式教学模式,就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径,即由传统的板书式教学模式,转向以感性的视频、试验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丁峰军.浅谈如何提高技校《工业企业管理》课程的教学质量

[J].职业教育,2009,(3)

[2]卢利.融入多元智能的任务型教学模式探究[J].长春理工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

作者:程东辉

机械工业企业质量管理论文 篇3:

三问“智能制造系统解决问题”

关于智能制造“系统解决问题”,有三个问题需要弄清楚。

为谁“系统解决问题”?

——主要应为实体经济尤其是传统工业企业“系统解决问题”

倡导“系统解决问题”或者整体解决问题,这种“工程+服务”相结合的信息技术应用模式创新及商业模式创新,是顺应信息革命潮流应运而生的必然要求,亦是切合客户实际、顺应信息技术融合应用规律、加快信息化应用的必然要求。在提倡“系统解决问题”时,我觉得还应该进一步问一个问题:为谁“系统解决问题”?因为不同规模、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工业企业客户,需要系统解决的问题是有所不同的。对这个问题,还宜放在推进智能制造全局中作进一步的思考。

《中国制造2025》颁布实施两年来,为中国工业企业转型升级指明了主攻方向,这就是主攻智能制造;同时在实践上亦取得了一批企业的示范成果,一批地区的示范试点经验,带动了一批信息企业的加速发展,取得的成绩超乎预期,这是值得肯定的。

同时,两年时间的贯彻实施,又对深入贯彻《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一个紧迫的课题:如何全面加快振兴实体经济、以信息化更有力地推动传统工业的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其实,这个问题实质上亦是一个为谁“系统解决问题”,“系统解决问题”要以哪些工业企业为重点,主要任务是要破解哪些工业企业的难题?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要着力考虑以下几个涉及到全面指导的思路问题:

从信息化供给与信息化应用的双方来分析,应该指向信息化应用方(制造业企业)。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它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也影响到国计民生和国防力量的加强,各国都把制造业的发展放在首要位置。《中国制造2025》指出,要把结构调整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关键环节,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改造提升傳统产业。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互联网技术应用水平处在世界前列,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帮助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必然会有更广阔的前景。加快制造业信息化应用,才能发挥中国的优势,才能进一步加快信息化供需双方互促发展,走上深度良性循环发展之路。因此,智能制造“系统解决问题”,主要应为实体经济尤其是传统工业企业“系统解决问题”,这才是更为紧迫的问题。

从传统工业的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关系来分析,推动大型企业抓好信息化应用的同时,根据振兴实体经济的要求,主要的与紧迫的任务是抓好中小型制造企业智能制造。因为中小型制造企业占全部工业企业的98%以上,只有抓住98%以上中小型制造企业的这个大头,在中国工业中推广智能制造的主要任务才算是定准了,中国工业的产业变革才算是抓准了,中国工业企业的转型升级才算是抓住大头了;更因为中小型制造企业在人才、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不足,才需要为其提供系统解决问题的方案。着力为中小型制造企业的系统解决问题,才是推广智能制造的主战场、主要任务与主攻方向。

从装备制造的总装企业与配件生产企业的关系来分析,应该着重抓好配件生产企业的智能制造。总装企业是龙头企业,应该重视重点支持并发挥其在推广智能制造方式中的引领作用。但配件与部件制造企业面广量大,更需要为其系统解决问题。其理由:一是有些配件与部件制造企业是关键部件、核心部件的研发与生产企业。他们产品的技术含量、质量与产品新功能的开发,制造水平的提高,往往影响、甚至制约着成台套装备的整体能力与水平的提高,信息革命到来之后这项工作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了起来,这亦是我们之所以要实施工业强基工程的根本原因所在。二是配件与部件制造生产企业的研发创新,往往能弥补成台套装备的“短板”,有的带来了成台套装备的整体功能提升、甚至使成台套装备换代升级了。比如一些嵌入式处理器芯片、智能软件、在线产品精准检测技术的开发与使用,能使纯机械装备换代成智能化装备。综上所述,面广量大的配件生产企业“系统解决问题”的信息化应用,应该作为单独的任务来部署、来安排。

从新建工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与对现有企业信息化改造的实际情况来分析,应该着重抓好对已有工业企业的信息化与工程化改造。新建工业企业相当于在一张白纸上画图,只需要引导关注信息化的需求,相对容易实现。经过近几年《中国制造2025》的宣传,企业家对企业信息化的作用和趋势也非常明确。而对现有企业的信息化改造,却需要政府引导和支持,其原因在于:一是现有企业在国民经济的地位,决定了必须增大对这类企业的信息化改造力度。二是企业生产工艺和流程已经固化,改变现有的生产习惯与管理体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内、外部技术力量的介入与合作。三是在传统制造业企业中,信息技术储备不足,自身难以完成信息化改造。

如何“系统解决问题”?

——巧改造、会整合、好融合、能集成、强供给、善推广

讨论这个问题,首先的前提是要清晰地界定一个边界,因为不同类型的制造企业,所需“系统解决问题”的边界是不同的。比如从事成台套制造企业与从事部件或配件生产加工的企业,所需“系统解决问题”的边界就不相同。这个大边界界定在哪里比较合适?我个人认为,根据《中国制造2025》主攻智能制造的要求,当前的这个大边界界定在工业企业的生产制造领域比较合适,其产前、产后环节可暂不作强求;主要任务应界定在向现有中小型工业企业推广智能制造上。其理由:一是这符合《中国制造2025》“主攻智能制造”的要求;二是切合中国大多数工业企业是从事部件或配件制造的实际;三是更有利于行业性工业大数据服务平台的发展。

综上所述,智能制造的系统解决问题就是主要任务。同时,根据上述主要任务的定义,智能制造的“系统解决问题”就自然而然地就是“系统解决中小型工业企业智能制造问题”(以下就称之谓“系统解决中小型工业企业智能制造问题”)。那么,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才能“系统解决中小型制造企业智能制造问题”?

中小型制造企业是通过对已有生产设备的技术改造来推广智能制造方式的,一般要求具备六种能力:

第一种是巧于改造原有生产设备的能力,可简称为“巧改造”。就是巧妙地对原有的生产设备进行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的改造,并最大限度地使原有装备得到再利用的开发能力。这是一种存量优化改造的战略,即以最经济的投入来实现系统解决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生产方式问题的能力,是一种巧妙利用自动控制技术、传感器技术、物联网技术、工业软件等技术来改造原有生产装备的能力。

第二种是对各种资源善于整合的能力,简称为“会整合”。“系统解决智能制造问题”,要求最大限度地整合企业内外的各种资源,进行流程再造、生产过程的要素重组,最大限度地挖掘企业内外装备资源、人力资源、能源资源、技术资源等各种资源的潜力,并实现进一步的优化配置,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高产品品质,增加效益。

第三种是“两化”融合得好的能力,简称“好融合”。就是具备善于将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智能化的技术与工业企业产品的功能设计知识、材料科学配比、设备维护管理经验、制造工艺等全面予以融合的能力。这要求“系统解决智能制造问题”的提供商,除了懂信息与过程控制控技术以外,还要懂生产工艺、设备使用管理、生产过程管理、产品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成本管理、材料能源消耗管理与环保管理,并且有能力将上述产品生产制造过程、管理过程以及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监管过程与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智能化全面融合为一体。其特征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再造流程并打通产品生产与管理的所有环节,且能利用智能技术与平台实现精准的管理。

第四种是善于把新开发的信息技术(如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物联网技术、各种智能算法技术、新型传感计量认知技术以及APP应用等)与互联网在服务业的服务模式集成并移植工业企业生产中来的能力,简称为“能集成”或“能系统集成”。

第五种是深耕某一行业,具备特别专业的从事某一行业的整体(系统)解决智能制造问题的供给能力。一个系统解决智能制造问题的提供商不一定能解决所有工业行业的信息化应用问题,但是对某一细分行业,具有特别专业的整体解决智能制造问题的供给能力,简称“强供给”。

第六种是善于推广自动化、智能化生产方式的能力,简称“善推广”。即善于抓智能化改造的企业样本、善于解读示范企业样本、善于运用算账对比、可视化对比等方法破解客户心理顾虑,实现推广要求、扩大推广实效的能力。

由谁来“系统解决中小型工业企业智能制造问题”?

——工业信息工程公司是“系统解决中小型工业企业智能制造问题”的最好的提供商

由工业信息工程公司(智能制造工程集成商)来做“系统解决中小型工业企业智能制造问题”的工程提供商,有诸多好处:一是比较专业。记得有人说,一个人如果专注做一件事并坚持做三至五年,即使成不了专家,起码亦会成为一个行家。一个企业的发展亦是这样。这样做的工业信息工程公司,肯定干的不全是工匠活,但却契合了有工匠精神的要求。二是相对于工业信息工程公司的其他供需客户而言,工业信息工程公司的地位超脱,与双方都有商业关系但不存在业务竞争关系,双方比较容易实现合作。而且,其商业活动适应性强,比较灵活,无论是机器换人、分段改造,还是整条生产线、整厂的自动化、智能化的工程性技术改造,都可以灵活的适应。让专业的公司来帮忙干专业的事,比每家工业企业自己去對原有生产线、生产车间及企业进行改造,要省事、省时、省费用、风险少得多。三是通过契约规定供需双方的职责和权益,便于系统解决问题方案的实施,保证中小企业系统解决问题目标的落实。

作者:毛光烈

上一篇:校园文化德育渗透研究论文下一篇:农村生态文明服务三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