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型企业机械设备管理论文

2022-04-27

【摘要】机械设备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各方面人员的全面参与、积极配合;其次,要认识到机械设备管理工作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以提高设备完好率、保证设备稳定运行为目标;都要紧紧抓住搞好设备现场管理、强化维修保养这项中心工作;都要重视各级管理人员技术素质的提高。基于此,本文主要研究的是水利机械设备的管理应用。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生产型企业机械设备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生产型企业机械设备管理论文 篇1:

安全生产管理之本质安全探讨

【摘 要】在军工设备生产企业中,安全生产是最为重要的管理目标之一。军工设备生产企业的本质安全性分析,则是以实现军工设备生产企业本质安全为根本目标,推动企业生产活动能够有序开展的重要保障。本文在对本质安全的定义做出论述的基础上,对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本质安全性分析做出了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安全生产;本质安全;定义;本质安全性分析

企业生产安全管理工作经历了经验管理、制度管理到预控管理的三个阶段,其中本质安全则是预控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在安全管理工作中,安全管理工作者可以利用制度完善、文化构建等综合性的方式,从生产安全事故的产生因素入手,对生产安全事故进行预防与控制。在此背景下,對本质安全的定义与本质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做出研究与探讨,对于推动企业安全生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而言具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

一、本质安全的定义

本质安全的定义具有狭义与广义之分,从狭义角度来看,本质安全是通过设计、技术等途径,确保生产系统和生产设备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即使在出现人为失误的情况下,也会导致安全生产事故的产生。广义的本质安全则涉及到了更多的要素,即生产过程中的工作人员、机械设备、管理制度与安全文化等,这些要素的和谐统一,能够让可能产生生产安全事故的潜在因素都处在可控状态,从而实现恒久型、本质型安全的目标。本文所探讨的本质安全为广义上的本质安全。

二、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本质安全性分析

(一)生产人员的本质安全

在生产安全事故产生原因当中,生产人员的行为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在安全生产过程中,生产人员不仅会受到心理与生理的影响,而且也会受到自身安全意识与思想觉悟的影响。

从生产人员所造成的安全生产事故及其原因方面来看,专业生产技术水平以及对安全生产的重视程度不足,是导致安全生产事故产生的主要原因,与此同时,生产人员所具有的安全生产意识以及安全生产态度也是导致安全生产事故产生的重要原因。具体而言,生产过程中的生产人员的本质安全,主要受到以下几点因素的影响:首先是教育因素。生产人员在上岗之前是否接受过专业的技能培训与安全生产培训,直接决定着生产人员的胜任力以及安全生产意识;其次是生理因素与心理因素。如生产人员具有职业禁忌病或者对工作内容具有极度反感的情绪等,都会为生产人员的安全生产行为带来困扰。

从减少生产人员失误的策略方面来看,首先,企业有必要针对生产人员强化安全技能与安全意识的培训,从专业素质与思想态度方面对生产人员的生产过程做出优化,从而有效抵御潜在的安全生产风险;其次,企业针对生产人员开展心理素质培训与疏导,确保生产人员能够在生产过程中,特别是在面临安全生产隐患的时候,可以对事态做出冷静的处理;最后,企业有必要对员工岗位及你想过合理安排,做到因人施岗、人尽其才,对于受到生理因素影响而无法从事某一生产活动的员工,则应当安排到其他岗位为企业生产和发展做出贡献。

(二)机械设备的本质安全

机械设备是开展生产的重要工具,为了能够确保机械设备在安全生产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必须对机械设备的质量与可靠性提出更好的要求,同时机械设备也应当为本质安全型。

从机械设备所具有的可靠性来看,机械设备的设计是影响机械设备可靠性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机械设备在使用中也会产生耗损。从机械设备在不同阶段所产生的故障来看,可以分为初期故障、随机故障与损耗故障三类。初期故障一般是由于机械设备正处于调试期,设计阶段没有某些生产需求做出充分考虑,因此需要通过调试来提升其可靠性;随机故障则主要是因为受到了偶然因素的影响,在工作期间出现故障;损耗故障则出现在机械设备已经使用较长时间以后,故障率会随着使用时间的提升而增长,这种故障主要表现为机械设备的老化、腐蚀等现象。

从提升机械设备可靠性的策略方面来看,首先,生产单位需要凭借自身在以往生产中的经验,对机械设备经常出现的故障做出总结与分析,从而为机械设备在设计阶段的革新提供依据;其次,生产单位需要重视机械设备的维护与保养。机械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会面临损耗,而重视机械设备的维护与保养工作,则能够降低机械设备的使用损耗,并延长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这对于提升机械设备的可靠性发挥着重要作用;最后,生产单位有必要重视针对机械设备安全生产设置安全防护装置,从而为机械设备的安全运行提供“保护层”,实现机械设备可靠性的提升。

(三)生产管理的本质安全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安全生产问题得到了国家与企业的高度重视,但是在生产管理工作中,仍旧存在着一些为安全生产带来负面影响的因素:首先,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有待完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不仅要设置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同时还要强化这一部门之外的监督力量,只有如此,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才能够得到更好的落实;其次,安全资金落实问题。落实安全资金能够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开展构建保障,但是一些企业仅仅对安全资金的发放和使用做出了规划,但是落实情况却并不理想;再次,应急救援方案的欠缺。对应急救援方案做出科学的制定,能够有效控制安全生产事故所带来的损失,然而一些企业却没有制定相关方案或者欠缺对相关方案的演练,从而导致应急救援方案形同虚设。

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开展,不仅要求企业能够调动全员参与,而且需要将所有与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相关的内容落到实处。首先,企业有必要定期举行安全生产报告会议,在对上一阶段的安全生产情况做出评价的基础上,传达新的安全生产方针,布置下一阶段的安全生产任务;其次,对安全生产责任制进行完善与贯彻。安全生产责任制要求企业将安全生产任务布置到人,从而对企业中个人的安全生产行为产生约束力,确保安全生产工作的顺利开展;最后,企业需要针对潜在的安全生产事故制定预案,并对预案进行演戏,确保应急预案具备可操作性,从而促使应急预案在安全生产事故的处理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四)生产文化的本质安全

企业对自身安全生产文化建设重视,不仅能够让自身的企业文化得以丰富并塑造其良好的企业形象,而且也能够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开展提供文化保障。在企业构建安全生产文化的过程中,需要对自身生产实际以及外部环境等作出充分的考虑,在强化安全意识、安全行为培训的基础上,积极接受政府部门与法律法规的监管和约束,从而推动企业安全生产的顺利开展。

当前,企业安全生产文化建设仍旧存在一些有待优化的问题,首先,安全生产文化建设中的形式化问题客观存在,如企业中的安全生产文化体现在口号和标语上,却没有体现在规章制度上;其次,安全生产文化建设工作重视理论的完善与宣传,对安全生产文化在企业中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欠缺考虑;再次,安全生产文化建设没有形成完善的评估体系,这不仅是因为文化评估难以进行量化,而且也是因为企业在评估体系的建设方面没有给予较高的。

从安全生产文化的构建策略来看,首先,企业需要将“安全第一”作为基本的生产理念。重视宣传与落实“安全第一”的生产理念,不仅是企业安全生产的需要,而且也是确保企业员工人身安全、彰显企业生命关怀的必要路径;其次,企业需要在安全生产文化的建设中强调整体规划与可操作性。安全生产文化不能仅重视理论的完善与创新,还应当在生产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因此,企业需要针对自身生产实际,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做出持续的优化和落实,从而促使安全生产文化真正发挥出推动企业安全生产的作用;最后,企业有必要构建起完善的监督机制与奖惩机制。监督机制的构建是为了推动企业安全生产文化落到实处,而奖惩机制则是通过激励与约束,提升企业员工对安全生产文化做出践行的积极性,从而在企业中打造良好的安全生产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张爱玲,赵柔嘉. 李家民: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全民提升本质安全[J]. 中国安全生产,2017,(03):14-15.

[2]孙刚. 更新设备管理理念提升设备本质安全[J]. 化工管理,2017,(02):272.

[3]丁健. 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的应用[J]. 内蒙古煤炭经济,2013,(07):82+92.

作者:孙路祺

生产型企业机械设备管理论文 篇2:

浅谈水利机械设备的管理应用

【摘 要】 机械设备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各方面人员的全面参与、积极配合;其次,要认识到机械设备管理工作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以提高设备完好率、保证设备稳定运行为目标;都要紧紧抓住搞好设备现场管理、强化维修保养这项中心工作;都要重视各级管理人员技术素质的提高。基于此,本文主要研究的是水利机械设备的管理应用。

【关键词】 水利机械;设备;管理

1、水利机械设备管理的意义

水利机械设备是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工程能否顺利、有效进行的保障。在施工中,加强机械设备的现场管理,确保设备的高效运转,使其能够发挥出最大的优势来为工程所服务,应当是水利工程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现代化的各类型建筑工程中,机械设备的应用程度越来越高,在生产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因此针对机械设备的管理工作也就越来越复杂。归纳来讲,加强机械设备管理的重要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1.1、提高生产效率

现代化生产相对于传统建筑工程,最为显著的区别就是各种大型机械设备的应用,极大的提高了生产的效率,节约了工程建设的周期,机械设备使得工程建设有了本质上的提升。

1.2、保证施工安全

工程建设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危险作业的情况,这时候应用科学化的机械设备来代替人工作业,可以有效减少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当然这要建立在对机械设备进行安全管理的前提之下。

1.3、节约施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无论是施工单位还是建设单位,在保障工程质量的同时,都是以增加企业经济效益为目的。因此,在施工中,加强平时对于机械设备的维护、保养,增加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保证设备能够随时高效运行;同时,对于现场的一些老化、低效能的设备,及时进行检修或者更新,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收益,都是节约施工成本,提高企业效益的有效措施。

2、水利机械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管理意识淡薄

只有重视管理工作,才能够保证之后一系列工作的顺利开展。但是,在实际中,相关人员并没有在管理方面做足工作。只有健全机械设备的管理机制,明确每个工作人员的职责,才能保证整个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由于整个水利枢纽运行过程中设备众多,因此,做好这些设备的管理工作就存在一定的难度。目前水利机械设备管理的机制还不够完善,造成了部分人员在管理职权上处于相互推诿的状态,整个管理工作相当混乱,无法做到工作间的完全衔接。

2.2、维护与保养工作不到位

我国的水利工程数量众多,但是由于水泵机组需要持续工作,因此,就会出现机械设备中部分零部件磨损的现象,无法满足设备的运行要求。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没有制订严格的维护与保养措施,而只制定了定人定机的制度,部分工作人员没有意识到机械设备保养工作的重要性。一旦设备出现问题,就会影响整个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

2.3、工作人员技术水平较低

工作人员技术水平较低的原因之一就是人员的流动性较大,培训中经常出现断接的现象,无法对工作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导致单位的管理工作难以有效、持续地进行。部分单位只重视机械设备的配备,而未认识到配备专业管理人员进行日常设备管理的重要性,造成了虽然拥有先进设备,但在管理方面却十分落后的现象。

3、加强水利机械设备管理的措施

3.1、制定针对性的机械管理体制、规章制度

在水利工程的施工过程中进行对施工机械的管理制度,能够给工程的施工提供更多有效地施工步骤和施工计划,因此施工现场的机械设备才能够在规范有效的工程施工中才能按照计划的规定实施机械的停放、维修、开展施工的全面配合。所以针对性的制定关于机械管理体制的规章制度,是为了实现机械的合理配合工程建设的需要,将施工中的施工程序、施工设备的引进、机械作业面以及管理线路等,都能够实现相对应的结合,从而有效地保证工地现场的其他基本施工材料的有效配合,提升工程施工建设的规范性。

例如:责任分包制度,将使用生产中的机械以特定的管理模式,承包给专门负责的机械管理企业制定针对性的机械管理制度以及规章制度能够进行施工工序的规范,从而及时的进行安全施工管理的落实,也是加强水利工程施工机械管理的有效手段。因此在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中,提升员工工作的积极性,端正员工的工作态度,进而在施工中能够对机械做到合理使用科学使用。建立的机械管理体制规章制度,能够将整个工地施工中的环节进行细致的分配,有效地能够提升机械的完好率,并提高机械施工的水平,提升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能够全面的达到工程建设施工中对安全管理的要求。因此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才能实现对施工质量的重视,并有效的提高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管理效率。

3.2、针对性的选择施工机械

因为水利工程的施工建设会利用到各个施工机械的分工和细化,才能针对性的将工程的施工技术改进,从而充实施工方法,提升工程的施工质量,这也是实施工程施工机械管理的基本目的。合理的使用机械设备,才能进行科学有效地操作。例如:施工推土机以及挖掘机的选择,能够将人机进行固定,机械设备的选用,要具有针对性,从机械设备的选型、机械设备的主要性能参数以及机械设备的使用操作等方面进行考虑。针对性的选择施工机械能够在后期的机械管理中将机械进行有效地分配,进而做到对工程施工质量的全面保障,因此针对性的选择机械要因地制宜的开展对于机械的选择。按照施工机械的性质、施工特点和施工技术要求,进行对施工机械的选择,才能依据施工机械设备的技术要求、实际的可利用性、使用的安全性、操作方便性、维修的简易性进行机械化和半机械化的选择。

3.3、加大对机械管理专业人员的培训力度

随着当前的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个机械生产制造厂都进行了自身产品而对科技优化和性能改良,甚至更加有效地是进行了智能化的电脑操控,因此实施对机械的管理人员的培训,是为了进一步的有效管理机械,延续机械的使用寿命,在施工中能够进行正确的操作,在施工后能够进行科学有效地养护,因此整个的机械管理才能具有实际的意义。

专业的管理人员能够遵守机械自动化的程度,并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机械管理的思想和理念实施对机械管理的专门性研究。对机械的购置、安装维修、更新改进等方面才能进行有效地综合性管理,因此机械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素质才能被及时、有效地改进并提升。

3.4、及时的进行机械设备的维修和养护

机械的使用价值主要是靠使用寿命体现出来,在给水利工程的施工中各个工序的机械都发挥自身的能力,因此会存在不同程度的机械磨损,例如:零件的变形、断裂、蚀损等。在使用的工程机械设备中开展管理制度,才是维护工程建设质量的基础。机械设备要定时的进行保养、维修才能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根据施工中对机械的使用频率和使用程度,以及开展实际生产中的利用方式,采取不同的养护方式,及时的涂抹润滑油或者及时的进行清理,针对性的配合工程的施工建设。

根据工程施工中机械的使用情况开展养护,并制定对机械设备的养护计划,具体问题具体的分析,而且要针对不同的工程施工方式开展机械设备的有效养护,采取不同的维修方法和手段。对于较老化的设备要进行安全隐患的消除,以修理为主。对于新进的机械设备要提高施工人员的操作能力和技术水平,并加强对新设备的及时维修,从而保证每台机械设备能够具有前面的使用价值。

总之,我国的水利工程自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三峡大坝的建设,为我国水利工程的建设开创了一个新纪元。但是从微观层面上来看,因其中使用的水利机械设备具有高专业性,所以在日常管理维护过程中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出现问题,这会影响到水利工程的整体运行。因此,做好水利机械设备的管理工作是提高水利枢纽运行效率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昌新华.水利施工机械设备的管理[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4:121-124.

[2]王丽环.浅谈水利机械设备和管理[J].门窗,2013,09:221.

[3]康军.水利机械设备与管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13:122.

[4]吴翰轩,赵亮,郑斌.浅谈机械设备的管理及维修措施[J].科技致富向导,2012,06:23.

作者:纪祥珍

生产型企业机械设备管理论文 篇3:

构建基于生产线平台的实践教学模式

摘要:以校内模拟产品生产线为平台,构建模拟企业生产实况的实践教学模式:根据教学要求调整生产线布局和生产安排,以适应学校系统化教育的固有特点;在真实的生产实践中,掌握单项操作技能,掌握生产线管理和质量管理等多方面综合技能;建立模拟企业环境的考核评价体系,提升教师队伍的科技创新能力,为实现真正可持续的校企合作打好基础。

关键词:生产线平台;模拟生产;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校企合作

随着职业教育的深入发展,各级职业院校相继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研究方向:一种是开展课程一体化教学;另一种是进行校企合作。前一种形式,虽然各院校不同专业一体化教学的内容不同,但基本形式一般是采用工作页形式,以任务或项目驱动为主,仍然属于学科教育的一种形式,知识点基本是固定的,在培养实践技能的全面性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稍显不足。特别是与企业生产实际接轨尚有较大距离。当前,职业院校在进行实践教学改革中更看重第二种校企合作形式,是国家教育部门大力倡导和推行的模式。但由于种种原因,企业往往在校企合作中积极性不高,学生不能很好地与企业进行沟通。近年来,校企合作出现的“校热企冷”现象。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院校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必须建立在利益双赢的基础上,不能寄希望于企业牺牲自身利益来满足职业院校需求。在目前的企业顶岗实习中几乎不可能在生产环境中开展教学活动,实践和教学几乎是分开的,这种形式只能让学生感受一些企业的工作氛围,并不利于理论同实践相结合。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的一种重要方式,但并不是唯一方式。职业院校要想克服难以找到合作企业的问题,唯有立足自身资源,积极引进企业文化,寻求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突破。

一、构建生产线平台的思路

职业教育,虽然定位在职业,但核心是教育,因此,校企合作的主导应该是学校。学校本位校企合作模式的特点主要是:在校企合作的具体组织实施上,坚持以学校计划组织为基础,学校从培养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师根据学生的专业和兴趣寻找适当的企业雇主,根据企业的需要和可能提供的相应的生产实践培训场所等。但企业是以利益为终极目标的,一切影响利益获得的行为都会受到企业本能的排斥,尽管最终学校培养的学生还要服务于企业,但各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规模和企业的用人需求之间是不匹配的。而且,各企业之间产品特点、生产形式都不尽相同。广义上说校企合作能够贴近生产一线,为企业培养专项人才。实际上,对于任何一个具体的企业来说都是不一样的,从一个企业获得的经验和技能相对于广义的企业来说又成为了单一、狭隘的能力。而学校又不可能为了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实践锻炼而与很多企业进行合作。因此,校企合作并不是解决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环境的完美的形式。

如果仔细分析校企合作中企业所扮演的角色和所起的作用,就会发现,企业最为优势的部分就是完整的生产流程和组织管理职能,企业的所有工作行为都是围绕实实在在的产品生产进行的。在这个生产过程中,各种专业技能都是必需的,不仅仅是各种单项的技术技能,还有质量、安全、纪律等意识构成的一个完整的企业文化氛围。企业正是通过组织管理将各种单项技能结合在一起协调运行,保障生产产品和服务的顺利进行。而在学校实训教学环境中,一般生产形式都是单件制作,以掌握制作技术技能为目的,这与企业的产品生产过程相去甚远。

要使学校的实践教学与生产一线贴近,除了亲身到企业去参与生产活动以外,还可以把企业“请”进学校来。在学校实训设施的基础上,建立产品加工生产线,模拟企业生产实况的运行机制,将具体的实体企业生产所具有的大部分核心功能和企业管理特征建立在虚拟企业环境中,从而避开在实行校企合作制教学模式中不易找到合适的实体企业的瓶颈。而且,在学校内部建立的是具有完全管理权限的虚拟企业,可以根据教学要求调整生产线布局和生产安排,以适应学校系统化教育的固有特点。

绝大多数以各行业为依托的职业院校在建立的时候,所具有的实训条件都基本具备本行业典型生产方式的加工能力。因此,生产线需要的是整合资源的设计和组织管理能力,只要生产线设计能够贴合学校资源实际,选择合适的具有典型化、轻量化的生产对象和加工方法,一般是不需要高精尖的设备设施投入的。且企业迫切需要的是能够熟练掌握生产线安装调试组织管理的多功能人才。这种需求在广大乡镇企业和小型加工企业显得尤为突出,这类劳动密集型企业往往是大规模生产成型产品,生产条件普遍不高,人数较少,恰恰需要能够处理生产线问题的懂技术、会管理的多功能基层人才。而这种人才的培养离开生产线环境是不可能做到的。

二、生产线平台在实践教学体系中的作用

2015年山东冶金技师学院利用学校的优势条件,引进企业高级技术人才,依托学校现有的实训设备和设施,整合学院既有的实训教学资源,重新规划、设计和建立以实训教学为目标、具有完全企业产品生产功能的机械加工生产线。生产线采用在通用设备上安装专用工艺装备的方法,实现了产品批量生产能力,真实再现了企业生产的实际状况。而且,根据实训教学的需要,建立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端到高端的不同的生产线模式。

生产线运行以后,与生产线相关的设计制造、设备操作、质量检验、仓库物质管理、生产现场管理、生产计划安排、以及安全文明生产管理等技术技能和管理相关的各种理论课程都有的放矢地与生产实际结合起来。不同专业的理论课教师都可以进入车间,课堂开在了生产线旁边,教师随时讲,学生随时做。过去,一些空洞的理论教学有了实实在在的实践对象。学生学到的技能知识不再是各种知识点,而是在一个接近于现实企业环境的系统全面的知识体系。生产线的建立基本实现了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产品生产为基础、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理论教学与技能操作融合贯通的实践教学环境,真正做到了产学融合,学以致用的实践教学目标。生产线平台在在实践教学体系中的作用还有以下几方面:

(一)生产线平台建设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实践技能水平决定了学校的实践教学能力。近些年,由于各级职业院校在招聘教师的时候往往趋向于高学历,教师基本上是从学校到学校,真正的“双师型”教师比重偏低。很多实践课教师个人单项技能还比较高,但这些单项技能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自己的认识也是模糊的。即使教师进入企业进行学习培训,限于企业的条件和自身利益的考虑,绝大部分也不可能深入地参与和全面地了解企业生产和管理的情况。

校内生产线平台的构建为教师队伍实践教学能力提高提供了一个合适的环境。生产线平台本身就是为了教学服务的,教师可以深度参与生产过程,并将自己专业理论运用于生产线的实际运行中,进行专业和课程开发,教师的专业技能也得到巩固和更新,实践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在开展系统的实践教学活动的同时,也可以带领学生开展创造性的实践教学活动。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在生产实际上的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将使学校在与企业的合作中处于极为有利的地位。教师队伍的实战能力是校企合作的基础,建设一支能够为企业提供技术攻关、员工培训、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服务的教师科研队伍,培养出能够适应企业生产、服务一线要求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搭建服务于校企共同发展的信息、技术等各种共享平台,将从根本上扭转校企合作中企业热情不高的局面,形成互利双赢,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机制。

(二)基于生产线平台的实践教学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提升综合素质

目前,以加工制造为基础的职业院校学生实训的基本模式是单件加工制作一些独立的典型零件,装配维修现成的实体或模型。其效果是学生能够学会某些单项的操作技能。而且,绝大多数学生没有进过企业,对这些操作技能在企业实际生产中是如何应用的也是一无所知。近些年,很多学校和企业合作,让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但是,这种顶岗实习学生基本是廉价劳动力的角色,从事的都是纯体力型劳动,实习过程也不存在知识讲解,学生除了增加对企业环境的了解,对于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几乎没有帮助,这也是大部分校企合作的基本状况。

校内生产线平台的建设,使学校在实践教学上实现了类企业化,具备了企业生产的基本要素。学生加工制作的不再是缺少关联的单个零件,而是具体产品的一部分,是整个工艺链条中的一个环节,前后联系、左右相关的工序设置使学生理解了工艺设计的意义;批量生产的模式使学生体会到质量控制的含义和重要性;反复的操作使之操作技能熟练等等。特别是同步进行的专业理论讲解,使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了解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的联系。认识到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通过变换生产的产品品种,拆换工艺装备和调整机床,使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生产线调试方法和管理方法。通过分阶段变换不同的工作岗位,使学生在技术设计、工艺编制、质量管理、生产管理、设备管理、物资管理等多方面得到锻炼的同时,也能够发现自身的职业特长,为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道路提供基础。另外,在生产线平台的教学环境中,发挥年轻人思想活跃的特点,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结合生产线的实际情况,大胆创新,改变产品结构,革新生产工艺,发明高效工艺装备。使学生所学到的不再是固定格式的知识点,而是充满活力的专业技能。

在生产线平台所创造的类企业氛围中学习和工作,通过真实的产品生产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掌握技术技能的同时也理解了企业各种管理体系建立的意义和作用,了解了企业常见的管理体系的理论知识。不但为学生进入企业打好了技能基础,也使之对未来的企业环境有了更加真实的情感基础。

(三)生产线平台建设有利于课程体系建设

围绕生产线开展实习教学活动,将理论课完全整合到实习教学中,以多元教学、技能本位的新型课程观念构造复合型专业的课程体系,在相对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全面了解和掌握企业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实现在“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模式。这种模式既有别于福特主义生产线组织方式下的“学科课程”,也有别于新福特主义倾向于根据企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设置一些能提升学生岗位一线操作水平、实践技能、职业素养等的技能训练项目或工作任务。基于生产线平台的实践教学模式所倡导的对完整工作过程的理解、一专多能、团队协作能力和质量意识更符合后福特主义的基于生产岛生产组织方式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只是由于在学校内部的实训环境中,不是过分强调成本控制和顾客需求方面的考虑。

生产线平台就如同电脑的操作系统,各种专业课就如同应用软件。操作系统没有应用软件将一无是处;应用软件离开操作系统将成为空中楼阁。例如,作为工科学校的学生必须掌握的各种机床操作的单项技能可以在工艺装备制作中的到综合运用,随后这些工艺装备就可以在生产线上得到及时的验证。反过来,在生产线操作中获得的深刻认识对工艺装备的升级改造将起到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因此,基于生产线平台的实践教学课程必须围绕生产线的实际运行设置。以生产线实际应用的专业知识为主线进行课程设计,充分发挥生产线的真实生产情境来进行专业理论课教学,并实时应用于生产实际中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和掌握知识要点和用途。各专业理论课既自成体系又相互联系,在生产线平台上结合成一个整体,个人技能的学习能够和生产线各环节的能力需求结合起来。这样的课程体系由于是基于模拟企业实际生产环境基础上建立的,既可以在校内对从事生产线实践的学生进行指导,也可以为企业员工提供脱产不脱岗的培训。如果能够建立与企业的交流机制,将更加有利于生产线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和发展,与企业的开展多方面的合作将有切实的共同基础。

(四)生产线平台建设有利于构建以职业素养为基础的考核评价体系

学生是否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需要通过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来检验。我国职业岗位标准的产生是由国家劳动部门会同相关的职教部门制定。许多工种的课程内容与考核标准主要由颁证机构决定,职业资格证书的结构与实际工作结合不紧密,只是一种政府的认可,而难以得到市场和企业的认可。建立基于生产线平台的教学质量评价考核机制,聘请企业专业人员和学校共同建立考评小组,把理论知识点与实践应用结合考核。现场考试就不单是各种设备设施的单项操作使用技能,还包括工艺装备的加工制作、安装调试、质量检验、安全文明生产等基本职业素养的考核;采用提问和笔试方式考核学生对整个生产工艺内容的掌握情况。虽然是在一个生产线情境下进行考核,但是通过考核内容的不同侧重,可以对不同技能水平进行考核评定。例如,对于初级技能的要求侧重于生产线的工艺装备调整操作和一般工艺知识的掌握;对于中级技能则要求生产线一般工艺装备的制作调试和故障排除,以及质量控制知识的掌握;对于高级技能则要求在生产线工艺编制和工艺装备设计,以及全面质量管理方面的知识掌握等等。对应于考核体系的培训体制也是分级开展的,学生通过逐级考核晋升到高级技能的学习。基于生产线平台的考核体系涵盖了本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的各个方面,而且是在接近企业实际应用需求的条件下进行的,因此,通过考核的学生进入企业将很快适应企业环境;通过考核也使企业了解了学生的专项技能和综合技术素质。特别是对于有用人需求的企业,可以参与到考核评价中,能够更加直观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企业选人用人提供符合企业实况的平台。

以产品生产线为平台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了与企业接轨的平台。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开展的各种实践教学研究活动,逐步积累市场经验,建立与相关企业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将超越一般意义的校企合作,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将极大提高。通过产品与市场和企业接轨,使企业在选人用人上更直观对口,也使企业切实了解学校的教学科研能力和人才培养情况,使校企合作成为了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互惠双赢的事。

参考文献:

[1]刘明生.论高职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3,1(2):17-19.

[2]叶小明.中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特征与实践策略[J].现代教育管理,2011(4):91-94.

[3]胡艳曦.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瓶颈及对策研究[J].高教探索,2009(1):103-107.

[4]刘文清.构建利益驱动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5):10-12.

[5]陈长幸.中外高等职业教育考核评价比较分析[J].法制与经济,2009(3):102-105.

(责任编辑:付安莉)

作者:高新

上一篇:当代高校图书馆建筑设计论文下一篇:石油生产现场标准化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