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语文教学与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

2024-05-04

将语文教学与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精选9篇)

篇1:将语文教学与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

将语文教学与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 ——浅谈古诗词的教学 海口市遵谭中学 朱桂芹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涵盖了中国几千年来政治、经济、伦理、道德、文学、艺术等方方面面,它渗透在中国人的行为、意识、思想、灵魂等诸多领域之中,它决定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理、个性、人格等基本素质的发展方向,这些都已是不争的事实。那么,什么是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包含哪些内容。这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国内学术文化的定义上百个但这个并不影响我们,对于我们的理解文化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群体其历史的发展形成的有利于该民族或该群体生存、繁盛的物资和精神的生活的方式。或者说本书使用的文化概念基本上以狭义文化为主,但同时也涉及一部分广义文化现象,以精英文化为主,辅以大众,民间民俗文化。

文化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运动过程。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都有它发展的历史,都有它的昨天、今天、明天。

传统文化是是中华民族的根,是华夏儿女的魂,弘扬传统文化就是把中华民族精神的精神道德的精髓植入每个人的心里。

当我们掀开那悠久的历史,深入那灿烂的文化,研读那深邃的思想时,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古代强国,领略到的是堪称世界奇葩的灿烂文化,赞叹的是凝聚着民族聪明的伟大发明。

伟大的祖国:不朽的文化、深刻的思想、精辟的学术,穿越历史的隧道,跨越无垠的时空,影响着的不仅是自己,还有全世界诸多的人们。被称为欧洲孔子的伏尔泰,面对中国古老的文化,谆谆地告诫欧洲人:一要赞,二应惭,三需仿。法国有名的军事家拿破仑,面对我们的《孙子兵法》,不无感叹地说:“倘若我早日见到这部兵法,我是不会失败的。”至于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其经济的迅速崛起,更是被公认为是中国儒学文化的直接影响。时至今日,尽管“世界潮流,浩浩荡荡”,但中国传统文化在许多领域仍被公认为“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学习典范。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中国传统文化所孕育的文明,在世界文化史上,其功勋是何等的显著,其作用是何等的重大,同时,我们也看到了祖国传统文化对于今天我们语文教学所是何等的重要。

我校是一所半个世纪老校,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有名的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深爱着自己的祖国和人民,在他的著作中处处流淌着对生活和生命的热爱,流淌着人间最美好的情感:真、善、美。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校园里流淌着清淡益远的书香。“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是我校的办学特色。作为语文教师,我努力将语文教学与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现将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所得与大家交流。

我教七年级组的(172班)、(173班),我将以“古诗词单元”的教学作为与校本课程相结合的重点,力求找准语文教学与校本课程的契入点,精心备课,认真讲解。使学生在古诗词的学习中增加文化积累,提高文化修养与审美情趣。

一、通过学习学生们的审美情趣得到了提高,感受到了人间的挚爱亲情。

在古诗词的学习中,我与学生一起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初步感悟诗人写这首诗时的心境。同学们不但了解了一些作者相关的作品,拓展了知识,更为理解这首诗奠定了正确的情感基调,有利于更深入的理解诗境体会诗情。例如在教学李白的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时,通过查阅资料学生了解了李白对朋有很关心,这是一篇以景传情的怀念友人的诗,诗人将月亮人格化,无知无情的月亮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意境新奇,令人回味无穷。又如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水调歌头》,这首词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因此在学习中学生通过朗读一下子进入了意境,感受到了诗人的心情,也懂得了诗词的含义,对朋友间的感情更加重视,对生命更加珍惜了。

在古诗词的学习过程中,我与学生共同选择自己最喜爱的古诗词进行诗配画或改写成小散文。在这一感悟与再创作的过程中,学生将自己的理解通过手中的小画笔进行描绘。例如在古诗《观刈麦》的学习中学生被诗人笔下的情景所感动,了解农民的疾苦,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比如描写刈麦场面的四句:“足蒸署土气,背灼人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不仅展示了农民辛劳劳动的情景,而且更深入到他们的内心进行刻画,写事与写心理完美统一。记叙拾麦贫妇人诉说的四句:“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的心灵也被耳闻目睹的悲惨景象震动了。最后,诗人对自己“不事农桑”而“吏禄三百石”感到惭愧表达了他对农民的同情。这情景也深深地打动了学生,于是用淡绿、淡蓝、粉红、碧绿等色彩描画出一幅农民劳动的漂亮图画。在绘画的过程中,学生的理解更加深入了,感情更加充沛了,在二次理解的基础上,有些学生情不自禁,为图画配上了与词的内容相关的小散文。虽然谈不上什么文笔,但流露出孩子们自然真实的情感。通过这样的学习,孩子们更加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感受生活中的美,表现生活中的美,提高了审美情趣,懂得了什么是“真、善、美。”

二、在学习中学生爱上了古诗词,感受到了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

在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中,许多学生深深爱上了“民族艺术的瑰宝——中华古诗词”,被她释放出的美所沉醉。许多学生在课余时间交流自己有读到了那些名诗佳句,并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不但积累了好诗好词,更受到了美的熏陶。同学们不但进行诗文配画,还制作古诗词的小书签,还有些同学激发了创作的欲望,自己创作小诗。也许,学生们写的小诗既不合辙也不押韵,但有什么比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更宝贵呢?“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通过校本课程与语文教学巧妙的融合,使学生们成为民族文化的弘扬者,不正是我们这所老校的办学精神与最终目标吗?

三、在学习中师生获得了丰富的文化积累,提高了文学艺术修养。

由于学生深爱上了古诗词,自觉进行课外阅读,熟悉了许多有名诗人,积累许多好词佳句。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有的孩子能背诵岳飞的《满江红》,被岳飞精忠报国的气节所感动,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有的孩子熟悉了范仲淹,被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所折服。有的孩子熟悉了李清照,懂得了一个女词人一样可以拥有大丈夫的胸襟……在学习中对学生进行“发扬老舍精神,做真、善、美的人”的思想教育也自然地进行了,可谓是润物细无声。在这样的语文学习中,许多学生不但迷上了古诗词,对民族文化的其他内容也开始感爱好了。有的学生读上了《诗经》;有的学生熟悉了屈原,知道了他的千古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有的学生开始认真阅读《红楼梦》、《水浒传》和《三国演义》等。在这次(四月五日)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知识与能力”测试中,我的那两个班(172班、173班)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但我相信这才是校本课程最终要达到的目的。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与学习远胜于他会背多少首古诗。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坚持不懈,与有经验的老师交流,相互学习,力争使我们的教学特色愈发现鲜明,光彩熠熠!

篇2:将语文教学与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

国际理解教育是在国际交往日益密切的背景下,为增进民族、国家、地区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宽容,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培养儿童认同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尊重、了解其他国家、民族、地区文化的基本精神及风俗习惯,初步学习、掌握与其他国家、民族、地区人民平等交往、和睦相处的修养与技能,探讨全人类共同价值观念的教育实践。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是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使教育有助于培养“面向世界”的人。国际理解教育旨在培养兼具传统性和国际普适性的国际化人才。通过开展国际理解教育,使学生在对中华民族主体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世界的多元性,增强学生全球意识,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学会尊重、共处和合作,培养关心人类共同发展的情操,担负起“世界公民”的责任和义务,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校园文化应该是“和谐、共生、发展,”的,多年来大家一直不断探索实施这一校园文化的有效途径。自2011年7月,“国际理解教育”走进我们学校,在开展此项工作的同时,国际理解教育渗透到了学校的各项工作中,促进了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和谐发展,有力推动了我校“和谐、共生、发展”这一校园文化的深度探索与实施。

一、特设课程、主题活动、各个学科渗透“国际理解教育”,课堂氛围更加和谐。1.重视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开发与设计。

我校在不同年级开设了专门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根据国际理解教育的课程特色尽心挑选专任国际理解教育的任课教师,自行编写教科书并要求教师认真按教材上课,更鼓励教师根据自身的特长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拓宽教育内容,使教材发挥最大的教育作用。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合理确定不同学段国际理解教育的课程目标,突出课程资源建设的开放性、多元性和生成性,服务于学生的体验学习和探究学习。2.坚持将学科渗透作为国际理解教育主渠道。

充分挖掘、科学整合现有学科课程和教材中能够作为国际理解教育载体的内容,注重不同学科教学中国际理解教育渗透方法的探索与实践。重视立足课堂,在日常教学中有机渗透国际理解的思想,提升学生国际理解能力和人文素养。我们明确了以各学科教材体系为主线的国际理解教育渗透点,通过语文、英语、品德与社会、综合实践等学科让学生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通过数学、科学学科了解国外科学家的思维模式与创新精神;通过音乐、美术等学科了解国外的艺术发展与特色以及外国艺术思想与风格;通过体育课加强奥林匹克精神的理解。要求各个学科都要抓住时机渗透国际理解教育,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国际理解教育渗透点,3.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

各班每学期开展一次国际理解教育主题班队会活动,充分进行民族优秀文化的展示与交流,通过师生们喜欢的方式拓宽他们的视野,弘扬民族精神,培育理解意识,促进共同发展。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的活动,锻炼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用历史的、发展的、全球的眼光看问题的科学的思想方法,交流、沟通、合作的技巧,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的情感,开发了学生的多元智能。

国际理解教育学科渗透将国际交往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渗透于有关学科的教学之中,营造国际理解教育环境,各学科形成合力,使国际意识植根于学生心灵深处,引导他们开阔视野,掌握技能。师生在相互尊敬、积极的课堂氛围中成长,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更加和谐。

二、国际理解教育丰富教师文化底蕴,教师队伍更加和谐。

实施国际理解教育,要求教师拥有良好的国际知识储备、较强的国际交流技能和较广的国际视野。为了教研帮助教师深入理解国际理解教育的意义,推动教师更好的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国际理解教育。我校有计划地组织教师进行国际理解教育的相关培训,通过专家引领、外出考察、开展国际理解教育交流会等多种形式,学习相关理论,促进思考研究,加强经验分享,不断提高教师进行国际理解教育的知识素养、基本能力和教学艺术,使教师在分享中提高自身素养,教师队伍更加和谐。1.教研组内集体研究。

学校各教研组根据国际理解教育的目标要求,科学整合学科教学内容,结合不同学科的课程特征开展专题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

2.学校评比推广成果。

学校组织公开教学观摩活动和优质课评比活动,总结、推广经典课例和优秀成果。每组每学期要推出一节渗透国际理解教育的研讨课,并邀请主管领导参加本组的集体备课和听评课活动。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老师们细致研究国际理解教育恰当的渗透点、合理的渗透内容,大家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分工合作,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收获。经过这样细致的国际理解教育教研组集体备课研讨活动的展示,教师们对如何在课堂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理念有了清晰地思路。每位教师对此都深有感言,一致认为这次教研组备课过程的展示,是一个教育智慧共享,优秀教案共享,教学资源共享的好方法,更是一个碰撞思维灵感,迸发智慧火花的好途径,有利于教师们在合作互补中提高对国际理解教育的研究能力,体验成功。

三、以国际理解教育为契机,组织活动、加强宣传,校园文化更加和谐。

国际理解教育是一种思想对话、文化理解。学校要把国际理解教育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校报、宣传栏、展板等形式,多渠道宣传介绍国际理解教育基本常识,在全体师生中营造浓厚的国际理解教育氛围。开展国际理解教育主题活动,增加学习的趣味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增长见识,积极思考,相互交流。促进国际理解教育的贯彻和实施。

1.培养教师在学校各项教育活动中实施国际理解教育的意识,提高教师的文化品位。

加强信息技术运用和网上交流能力,创造浓郁的外语学习氛围,提高教师的社会交往能力。鼓励老师及时总结国际理解教育的成功经验,对取得显著成效的教研组和个人应予以表彰和奖励。组织全校教师进行一次国际理解教育的研讨交流活动,不断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手段。适时召开总结交流会,进行典型经验交流研讨活动,际理解教育开阔了学生视野、活跃了学生思维。根据学科特点创造性融入国际理解教育的理念,能够引导学生思考更广阔的知识空间,探索与发现学校以外的精彩世界,使中西方文化在相互碰撞、相互滋养中相互融合;有的老师认为:民族教育在国际理解教育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文化精髓,国粹,都必须先被学生认同。连自己国家的精髓都没有很好的理解,更何来对外来文化的理解。民族精神与国际精神同时激发。在交流中老师们的思维在碰撞中擦出智慧的火花,老师们对国际理解教育的认识在互相启发下更加深入、全面。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促进师学吸取更多的中外文化精华。

为了让学生和教师静下心来读书,潜下心来体会书籍给自己的人生带来的情趣,给工作和学习带来的启迪„„将读书活动深入地开展下去,营造书香校园浓浓的读书文化氛围,我校开放图书馆,师生共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深入挖掘中外文化知识,不断总结相互知识的切入点。师生相互交流,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受到多元文化的熏陶,提升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每学期的图书义卖活动,更是节约和有效的利用了图书资源。为了让好书流动起来,发挥有限资源的无限作用,每学期我们让学生将自己看过的好书以义卖的形式卖给自己的同学,再以义买的形式买进自己喜欢的书籍,让好书资源充分的流动起来,让学生在有限的资源中受到无限的启迪。3.国际理解教育既对德育提出了新课题,也有利于开拓德育的新思路。我校通过红领巾广播站,对全校学生进行国际理解教育的宣传:向学生介绍世界各国的风土人情、民族特色、文化特性,拓宽学生的视野,调动学生深入了解异域风情的兴趣和积极性,在广播站增设科技英语及外语节目.4.让教师和学生直接参与国际交流活动,是实施国际理解教育最有效的手段之一。通过与韩国家长联系,开展韩国文化交流活动,积极推进中韩文化交流,加强课程合作,拓宽学生视野。大力开展生国际文化交流项目,使师生感受到了其他国家不同的民间文化和风土人情,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

篇3:将语文教学与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高校体育,结合

民族传统体育是指在中华历史上一个或多个民族内流传或继承的体育活动的总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华夏民族的生活范式,牵系着民族的情感,体现了民族的风俗、伦理,构筑着农业文明社会的多彩生活。[1]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同胞在漫长的文明进程中创造出来的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了民族群众的智慧结晶,浓缩了中华民族大量极为重要的文化内容,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已经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学校是体育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中介,是原始体育形态走向规范化、科学化、普及化的必由之路,是传播民族传统体育最理想的载体。民族传统体育理应走进学校,应该通过学校教育来继承和弘扬这一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将民族传统体育作为重要的体育课程资源。然而,从实际情况看,民族传统体育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体育教学中一直都是可有可无。虽然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代表”早已进入到学校教育体系中,但长期以来由于受西方体育的“夹击”,只能成为现代体育的陪衬和点缀,并不可避免地染上了竞技的色彩。[2]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滞后,在很大程度上与脱离学校教育有着极大的关系。

1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开展的价值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种类繁多,风格迥异。根据20世纪80年代由中国体育博物馆和原国家体委文史委员会组织有关专家所进行的全国性的调查,在中华大地上流传的,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已达977种。加上在汉族民间流传或衍生出的体育活动项目,已达千余种。[3]将少数民族及民间传统体育引入高校体育课堂,丰富了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对推广少数民族及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弘扬民族、民间体育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英国的足球、韩国的跆拳道、印度的瑜伽、日本的空手道和柔道能够风靡全世界,就得益于被引入学校体育教学。

1.1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

民族传统体育特点是学生能在玩乐中感受或体验运动乐趣,如捉迷藏、丢花包、老鹰捉小鸡、打秋千等活动热闹有趣,能达到愉悦身心的目的;攻城、跳龙门、抢花炮、珍珠球、拔河、舞龙、舞狮能培养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骑颈马、斗鸡、扳手腕等活动能培养竞争能力。学生通过参与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和基础知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以及谦虚忍让、公平竞争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通过参与民族传统体育类项目,能激发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奋发进取的民族精神,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各民族文化的内涵,促进民族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1.2具有显著的健身价值

民族传统体育以人为本,以健身娱乐为目的,所有项目都是为了提高人的身心健康水平,与西方体育相比,功利性成分相对较少,在强身健体养生方面具有极高的价值。研究表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对促进学生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脉搏和肺活量)发展,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速度素质、速度耐力素质、力量素质和柔韧素质)有着明显的效果。[4]民族传统体育根植于中华文化沃土,为中国人特殊体能、技能的物化表现形式,适合于本民族人群的健身需要;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种类繁多,通过参与这些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能够学习到各种体育技能。[5]

1.3促进民族团结、传承民族文化

民族传统体育代表着各自民族的习俗,是民族文化的表征, 凝聚着浓厚的民族意识和价值取向。学校通过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使学生了解不同民族体育项目,并在学习其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间接了解各民族的历史、优良传统和优秀文化,从而对民族文化产生认同感、民族责任感和自豪感。民族体育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富有感召力、吸引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潜移默化地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达到民族文化的交流,萌发积极的民族团结意识。同时还能起到提高民族的自尊、自信心、弘扬和传播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1.4校园体育资源的有效补充

部分学校由于体育教育经费短缺和不足、体育器材或设备短缺破旧、场馆设备不完善、使体育教学存在困难。很多民传项目都是来源于生活、取材方便、所需场地小、文明健康、内容丰富、灵活随意,对场地要求较低、简单易于开展,而且兼具娱乐性、健身性、技艺性,能够促进学生智力和体育的全面发展,能够弥补有些学校体育器材和场地匮乏的情况。

2民族传统体育与高校体育相结合的具体方案

2.1切实加强民族传统体育宣传,营造民族传统体育学习氛围

以体育课程单元为单位,在规定时间、地点内由大学体育部门统一安排教师集体讲授民族传统体育理论知识。另外还应充分发挥校园媒体的强大功能,有计划、有目的地在学校做好各种各样的民族传统体育的宣传工作,如在学校的宣传栏中定期宣传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包括各民族项目的历史背景、民俗风情、传播过程和典故内涵等,将民族传统体育的活力和蕴含的价值全方位地展示出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独特魅力,受到有益的熏陶和教育,加强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的认识和了解,培养他们积极参与的意识。此外,有组织地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如定期举办民族体育文化周、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比赛(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民族体育游戏节),成立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队,在学校节庆活动时组织一些民族传统体育的表演活动,聘请一些相关专家来学校讲座等。通过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校园民族传统体育活动, 为学生提供参与和学习的机会,在健身娱乐中了解民族文化,领悟民族体育文化内涵,进一步加深对民族传统体育的认识。

2.2合理设置民族传统体育课程,采用强制学习和自主选课两种形式

2.2.1大一第一学期强制学习24式太极拳和简单的民传类项目

现在很多学生的身体素质差,运动成绩不好。因此大一第一学期的每次课上,安排一些难度不大、对器材要求不高的民传项目作为练习身体素质的项目。如:扭扁担、扳手腕锻炼手臂力量; 踢毽子、跳绳培养灵活性和协调性;押加、拔河等锻炼全身静力性力量;跳龙门锻炼腿部力量;划旱船锻炼背部肌肉;踩高跷锻炼平衡能力。

场地器材有限的学校可以采用站点式轮换式的方法,即分设各个不同项目的教学点,课程单元组长为负责人,各任课教师为相应站点的指导员,负责指导、监督进入该站点的学生完成站内训练任务。该单元所有班级按预设顺序轮流进入各站点接受训练任务,并在指导员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任务,方能进入下一个站点。一个学期下来,达到人人会几项民传项目的目的。

2.2.2大一第二学期开始自主选课

为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从大一第二学期开始,采用灵活的选课方式让学生分流自主选择,想继续学习民族传统体育的学生可以选24式太极拳、太极剑、功夫扇、长拳、刀术、棍术等课程;不想继续学习民族传统体育的学生不强制学习民传项目,可以选择球类、时尚类等项目。因身体特殊原因不能参加正常体育课程学习的学生参加“体育保健与康复”课程的学习,“体育保健与康复”课程主要以学习健身气功为主要内容。

2.3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自主学习型、探究型、合作型等教学方法,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减少教师讲解,重视学生自主研究性探讨与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群体间的集体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态度与协作精神,突出1+1>2的合作效应。 在具体教学方法的使用上,我们采用网络出版、多媒体讲授、教师引导式讲授、学生组织探讨、师生互动交流、撰写调查研究报告、个人心得体会等方式,通过布置课后作业的方式,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查找体育相关知识,通过上网查找资料,提升了学生通过网络获取学习资料的能力。

其次,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起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平台,通过MSN、QQ、E-mail、网页等方式实现与学生的交流互动, 更加方便、快捷地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的运用, 活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交流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

2.4改进考试方法,客观、科学地评价了学生的学习情况,以考试促进教学

民传项目的考试采用教考分离的形式,统一考核标准,规范考试制度,规范考试操作过程,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给“人情分”的现象,充分体现了考试的公开性、公平性、公正性和严肃性使教师和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高度。使学生通过考试,真正掌握所学的基本技术,从而达到更好地锻炼身体的目的。

2.4.1竞技类项目考试的组织与实施

考试方法:根据项目将所有学生进行分组,组织一场小型的竞赛,根据相应的名次给予相应的分数。

2.4.2表演类项目考试的组织与实施

考试方法:6-12人一组自由组合,每组自备音乐,根据自编组合进行考试;每组学生选一名代表进行抽签,决定考试顺序; 每人一次考试机会。考试时,各项目的教师担任裁判员,按照事先制定的评分标准给分,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后裁判员评分的均值即为该组考生的分数。每组同学的分数是一样的,这就要求各成员团结一致、荣辱与共,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3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开展的有力保证

3.1建设民族传统体育的师资队伍

目前我国只有少数高校开设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为主的民间民俗体育课程,开设了此类课程的一般也只有武术套路、散打和气功这几个项目。所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师资相对匮乏,即便有也只是对某些项目的了解,没有真正系统地接受过民族传统体育的正规教育,没有掌握科学、系统、成熟的理论体系,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就不能得心应手。民族传统体育师资和器材的缺乏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

3.2挖掘、整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编写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所需要的体育教材

由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众多,也不是所有的项目都适合在学校开展。学校应该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精神,根据学校的条件,学生的基础和兴趣等具体情况选择合适、安全性高、 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学生喜爱的教学内容。

当前,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还比较薄弱,虽然已有一些研究成果,但都处于零碎或单一的点上,尤其在教材化理论研究方面还不成熟,我们所用的教材都是现代体育为主要内容,正式出版的民族传统体育专门教材较少,教材建设相对滞后,缺乏系统的教材,已有的部分教材,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诸多理论缺乏科学论证,质量一般。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教师开展教学仅凭自己掌握的项目内容,或者请教民间师傅,了解一些技术动作,没有系统而深刻的理论指导是不行的,会导致教学的科学性、系统性、教育性下降,直接影响到教师开展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也影响整体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应当从体育的视角和民族特性以及文化的内涵深入研究,研究出具有时代性、多样性,能充分体现民族性和我国学校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教材。

4结语

篇4:将语文教学与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

为展示职业教育良好的外部形象和办学成果,营造职业素质训练氛围,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展示师生的精神风貌和操作技术,培养高素质人才。学校以“强化技能、展示自我、提升素质、面向未来”为主题,把一年一度的校园文化节和第六届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活动结合起来,对活动的组织与落实认真进行了研究与策划,系列化的德育实践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通过活动不仅检阅了学校德育实践的成果,同时向社会展示了全体师生的精神风采。大赛的一大亮点是学校全员参与、活动形式丰富多彩,传递了职业教育改革的信息。

学校始终坚持把组织参与大赛与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和加强基础能力建设结合起来,与落实江苏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推进以“强校、名师、优生”为内涵特质的如皋一职高职业教育品牌建设结合起来。把“文明风采”大赛和技能大赛、创新大赛、创意论坛等工作打造为彰显学校办学特色、培养“有技能、肯吃苦、会创新”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平台,“大赛”工程正成为如皋一职高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重要助推器。从八个方面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大赛制度体系。

一是建立覆盖全体师生的参与制度。大赛覆盖全校每一个专业、每一个工种(学科)、每一位教师和每一位学生,人人参与,比、学、赶、帮。二是建立逐层逐级逐类的选拔制度。建立班级、专业部、学校逐级竞赛选拔的机制。三是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竞赛制度。加强与行业、企业、院校的合作,重视过程管理,确保大赛健康运行。四是建立行业企业参与的合作制度。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大赛指导工作,通过赛事冠名、联合办学等途径吸引更多的企业为大赛提供设备、资金和技术支持,形成校企共赢的良好局面。五是建立专项持续投入的经费制度。学校每年筹措30万元左右的专项经费用于各级各类大赛,并力争逐年增长。六是建立落实目标责任的考核制度。确立大赛“一把手工程”,建立目标责任考核制度,落实专门机构和人员,抓好各级技能大赛。七是建立鼓励争先创优的奖励制度。表彰和奖励在各级技能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校和师生,形成“学有动力、赶有目标”的激励机制。八是建立加大舆论导向的宣传制度。构建大赛宣传网络,提高社会各界对大赛、对职业教育的关注度、重视度和支持度。

篇5:将“讲话”精神与实际工作相结合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组织部长学习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研讨班开班仪式上强调,胡锦涛同志“七一”讲话对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组织工作战线的同志要带头深入学习,在工作中切实贯彻。笔者认为,作为一名组工干部,立足当前工作和自身建设学习贯彻好“七一”讲话,应该要做到“四个结合”。

将学习贯彻“讲话”精神与加强组工干部政治理论学习相结合。胡锦涛总书记的“七一”讲话,在选人用人、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作了精辟的论述,组工干部只有全面学习、全面了解,才能深刻理解其讲话精髓,开阔视野、拓展知识面。要将《人民日报》等三级党报的社论文章及其它与“讲话”精神有关的内容列为学习重点,通过专家讲座、集中学习、专题讨论、撰写心得等多种形式,深入学习“讲话”精神,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其精神实质,从而真正将组工干部的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切实增强在实际工作中贯彻执行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将学习贯彻“讲话”精神与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相结合。在抓好组织系统内部学习宣传工作的同时,积极履行组织部门在创先争优活动中的职责,将学习贯彻“七一”讲话精神与当前正在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把对“讲话”精神的学习宣传作为近期创先争优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安排专门时间学习研讨、组织开展各种宣传活动、开展专题情况督导等形式,迅速在各级党组织中掀起学习宣传“讲话”精神的热潮,进而推动创先争优活动的扎实有效开展。

将学习贯彻“讲话”精神与提高组织工作满意度相结合。今年是换届之年,如何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直接影响组织工作满意度。组工干部要不断提高知人善任的能力,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把提高组织工作满意度的要求作为学习贯彻好“七一”讲话精神的着力点之一,坚持和发扬甘为人梯、无私奉献的组工精神,把选好人、用好人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事业追求,为各类人才提供创业平台和发展空间,努力把素质高、能力强的干部人才凝聚到党的事业中来,让组织放心,让人民满意。

篇6:将语文教学与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

将安全常识与学生自我保护能力相结合学生中有些意外事故的发生,往往是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安全常识而引起的,因此,对于小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要让他们知其然,更要让他们知道其所以然。学校在组织学生春游、爬山、游泳、参加劳动时,班主任一定要把安全常识教育作为第一要务来做。此外要重视学生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向学生进行安全常识教育。夏天,进行防溺水和饮食卫生的教育,不随便去河边洗澡,不随便吃生冷食品及路边卖的不卫生食物等。每逢过年过节,小学生喜欢放烟花爆竹,班主任要对学生进行防火防伤害事故的教育等,把安全常识的教育与培养学生自我保护的能力结合起来。

篇7:将语文教学与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

课程与服务。

简述绩效管理的问题和对策

1、前言

笔者在XXX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绩效考评管理工作,去年9月份,公司在本部正式启动了绩效考评管理制度。这项制度以提高职能部门的业绩为目的,从员工个人业绩出发,对员工个体和部门整体进行考评的绩效管理制度。公司在绩效管理的工作中投入了较大的精力,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拟从公司绩效管理现状入手,分析目前绩效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优化企业绩效管理的一些措施及方法。

2、对绩效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

2.1、对绩效管理认识不足

公司许多管理人员认为年末填写的那几张考评表就是绩效管理。事实上,那只是绩效考评,绩效考评是绩效管理过程中的一个环节,绩效考评绝不等于绩效管理。完整的绩效管理是包括绩效计划、绩效考评、绩效分析、绩效沟通、绩效改进等方面的管理活动。在绩效管理过程中,不仅强调达成绩效结果,更要强调通过计划、分析、评价、反馈等环节达成结果的过程。绩效管理所涉及的不仅仅是员工个人绩效的问题,还包括对组织绩效的计划、考评、分析与改进。目前我公海量管理资料下载,仅供学习研究之用,严禁用作商业用途。学知网(http://www.china-study.net)专注于提供优质的管理培训

课程与服务。

司缺乏完整的绩效管理体系,还停留在绩效考评阶段。绩效管理是对绩效实现过程中各要素的管理,是基于企业战略基础之上的一种管理活动。绩效管理是通过对企业战略的建立,目标分解,业绩评价,并将绩效成绩用于企业日常管理活动之中,以激励员工业绩持续改进并最终实现组织战略目标的一种管理活动。

2.2、沟通不畅、反馈不及时

要做好绩效管理工作就必须有良好的沟通与反馈机制,让员工充分了解企业的绩效管理的目标、作用、成果。绩效管理的最终目的在于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对员工的指导与开发,最后才是将考评结果运用于工资和奖惩等方面。目前在公司的绩效管理过程中沟通与反馈机制不完善。尽管制定了绩效考评的反馈、申诉制度,但由于缺乏信息反馈和有效沟通,员工不知道自已工作中存在的缺点和今后努力的方向,绩效考评工作无法达到改进管理绩效的目的,进而妨碍绩效考评对职工的指导教育作用。绩效考评找到了问题却解决不了问题,公司中大多数部门领导不重视与员工进行沟通和为员工提供不断提高自身能力的机会,缺乏管理技巧,公司要加强对各级管理人员进行管理技能方面的培训与开发。

2.3、绩效管理与战略目标脱节

公司各部门的绩效目标不是从企业的战略逐层分解得到的,而是根据各自的工作内容提出的,即是自下而上的申报,而不是自上而下的分解。这样,绩效管理与战略目标发生了脱节现象,难以引导所有员工趋向组织的目标。绩效管理作为企业战略实施的有效工具,能否海量管理资料下载,仅供学习研究之用,严禁用作商业用途。学知网(http://www.china-study.net)专注于提供优质的管理培训

课程与服务。

将战略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位员工身上,促使每位员工都为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承担责任是关键。绩效管理实际上是一种自上而下传递绩效压力以及分散工作任务的过程,变企业高层承担压力为各级管理人员以及普通员工都承担压力,从而把组织变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4、绩效指标设置不科学

选择和确定什么样的绩效指标是考评中一个重要的、同时也是比较难于解决的问题。公司在实践中,追求指标体系的全面和完整,所采用的绩效指标,职能部门方面是部门职责的完成情况,员工方面是德、勤、能、绩等一系列因素,可谓是做到了面面俱到。然而,在如何使考评的标准尽可能地量化而具有可操作性,并与绩效计划相结合等方面却考虑不周。而作为绩效管理,应该主要抓住关键业绩指标,针对不同的员工建立个性化的考评指标,将员工的行为引向组织的目标方向,太多和太复杂的指标只能增加管理的难度和降低员工的满意度,影响对员工行为的引导作用。公司的绩效考评机制属于一种非参与性的评价制度,员工被动地接受任务、目标模糊、责任不明确,工作完成后由上级采用有限的指标和主观印象对下属进行评价与考核,偏差较大,无法激发员工的积极性的。过多定性化指标的存在,自然无法避免在实际考评过程中出现考评组织者的随意主观性判断,影响了考评工作的严肃性与有效性。

2.5、绩效考评存在主观性与片面性

健全的绩效考评制度旨在通过对员工过去一段时间内工作的评价,判断其潜在发展能力,并作为对员工奖惩的依据。但在实践中,海量管理资料下载,仅供学习研究之用,严禁用作商业用途。学知网(http://www.china-study.net)专注于提供优质的管理培训

课程与服务。

绩效考评的正确性往往受人为因素影响而产生偏差,常见的如:月晕偏差、类己效应、趋中效应、近因效应。绩效考评制度中的种种缺陷大都来自考评的主观性与片面性,其结果势必影响绩效考评的可信度与效度。

3、有效实施绩效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企业绩效管理不仅是要实现绩效考评模式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实现从单一的绩效考评向有效的绩效管理提升,建立起完整的、科学的绩效管理体系。

3.1、开展工作分析,设定可行的绩效目标,增强绩效考评的可操作性

(1)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务中,强调“以岗位为核心的人力资源管理整体解决方案”。实际上,就是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切职能,都要以工作分析为基础。工作分析是现代人力资源所有职能,即人力资源获取、整合、保持激励、控制调整和开发等职能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做好了工作分析与设计工作,才能据此完成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绩效管理、职业生涯设计、薪酬设计管理等工作。

(2)员工的绩效目标来源于部门目标的层层分解和职位应负的责任。绩效目标的设立是一种协调过程。部门负责人在与员工共同设定具体的绩效目标时,要根据企业的经营计划和管理目标,围绕本部门的业务重点、策略目标制定本部门的工作目标计划。然后,根据员工具体职位应负的责任,将部门目标层层分解到具体的责任人。而员工则要根据分解到的目标制定出具体的工作计划,并与经理进行海量管理资料下载,仅供学习研究之用,严禁用作商业用途。学知网(http://www.china-study.net)专注于提供优质的管理培训

课程与服务。

协商。员工最终的绩效目标应当以与经理共同协商确定后的计划为依据。由此可以看出,员工的绩效目标大多数直接来源于部门的绩效目标,而部门的绩效目标来源于企业的经营计划,保证了每个员工按照企业要求的方向去努力。只有这样,企业的战略目标才能真正得以落实。目标太高会让人望尘莫及产生畏惧感,目标太低又会让人轻松懈怠无所追求。进取性强又可衡量的目标就像航灯一样,能让员工朝一致和正确的方向前进,志向高远的战略能让员工非常清楚地感受企业宏大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和鼓舞员工的斗志和士气,也能让员工有一致努力的方向和归属感。

(3)绩效考评指标应尽量量化,不能量化的要尽量细化,以提高考评工作的可操作性和确保考评结果的客观性、公正性。设定可行的考评指标时要注意两点,一是考评的指标应尽量以可量化的、可实际观察并测量的指标为主,并且能科学确定各考评指标之间的权重;二是在确定考评的指标内容时,要考虑企业的实际特点,建立有针对性的、切实符合企业自身管理要求的指标体系。确定合适的考评指标体系和指标值,不仅能激发员工个人的内在潜力,为完成目标而努力,而且也是对员工个人能力的认可。考评项目不应过多,过多易使员工难以分清主次。确定考评指标值时注意定得不应过高或过低,“让员工必须通过努力能达到”作为一个合适的“度”。为每个员工确定明确的工作目标,从而实现员工的自我控制。

3.2、营造良好的平等沟通氛围、做好绩效面谈工作、建立建全绩效反馈机制

海量管理资料下载,仅供学习研究之用,严禁用作商业用途。学知网(http://www.china-study.net)专注于提供优质的管理培训

课程与服务。

(1)绩效沟通是绩效管理的重要环节,绩效沟通的主要目的在于改善及增强考评者与被考评者之间的关系;分析、确认、显示被考评者的强项与弱点,帮助被考评者善用强项与正视弱点;明晰被考评者发展及训练的需要,以便日后更加出色有效地完成工作;反映被考评者现阶段的工作表现,为被考评者订立下阶段的目标,作为日后工作表现的标准。在绩效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与员工的沟通。传统的自上而下传达任务的方式,更多地体现出对员工的控制作用。而在绩效管理循环中,绩效目标一定要由管理者和员工经过充分沟通,双方共同确定和完成。良好的沟通首先应建立并维护彼此的信赖。建立彼此的信赖关系是绩效沟通成功的首要前提。对于平等沟通氛围的营造对做好绩效面谈工作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绩效面谈是经理与员工共同确定下一绩效管理周期的绩效目标和改进点的主要方式。做好绩效面谈工作才能在双方对绩效结果和改进点达成共识以后,确定下一绩效管理周期的绩效目标和改进点。绩效管理是一个往复不断的循环,一个周期的结束恰好也是下一个周期的开始。做好绩效面谈工作要求经理在同员工进行面谈前一定要进行绩效诊断。在与员工面谈的时候,经理不能仅仅是告诉员工一个考评结果,更重要的是要告诉员工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绩效,应该如何避免出现低的绩效。实际上双方在面谈过程中,同时也对下阶段绩效重点和目标进行了计划,这就使整个绩效管理的过程形成一个不断提高的循环。通过绩效改善计划的制定来帮助员工在下一绩效周期进一步改善自己的绩效,同时这也是帮助员工进行职业规划和职业生海量管理资料下载,仅供学习研究之用,严禁用作商业用途。学知网(http://www.china-study.net)专注于提供优质的管理培训

课程与服务。

涯设计的一个重要过程。

(3)基于绩效沟通基础之上的绩效评价是绩效管理的核心环节,是通过岗位管理人员或岗位关联人员与该岗位员工之间有效的双向或多向沟通,依据考评标准和实际工作完成情况的相关资料,在分析和判断基础上形成考评成绩,并将绩效成绩反馈给员工的一种工作制度。绩效评价应预先建立建全绩效反馈机制,如果有些员工对自己所得到的绩效评价结果有不同意见,可以在一定时间内通过该程序谋求分歧的解决。

3.3、创新绩效激励体系,加强绩效压力,迅速而广泛地应用绩效成绩

绩效管理的最后阶段是应用开发阶段,对绩效成绩的应用包括以下六个方面:工资调整、绩效薪酬分配、层级晋升与职位调整、教育培训、激活沉淀和指导员工职业发展。创新绩效激励体系在绩效管理应用开发阶段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激励机制作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机制要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环节相互联结、相互促进。合理的及有效的激励机制可能成为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规避员工道德风险的重要手段。创新绩效激励体系要在企业内部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健康向上的新型文化;要很好地设计能配合企业战略实现的关键性业绩评价指标,开展战略性业绩评价与激励。建立和实行战略性激励对企业实现全面和可持续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企业单用物质激励不一定能起作用,必须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海量管理资料下载,仅供学习研究之用,严禁用作商业用途。学知网(http://www.china-study.net)专注于提供优质的管理培训

课程与服务。

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地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用提供工作的挑战性、责任和机会,在内在的层面满足职工多方面的需要。战略性激励就是针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而实行的综合性激励。战略性激励立足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是一套综合性的激励方案,实现责任与权利的协调统一;着重团队或集体的激励。可以引导和促进企业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形成核心竞争力,从而赢得全局性的根本胜利。战略性激励不仅仅是一套激励方案,而是一个企业或单位的文化,涵盖了共同价值观的形成、制度建设、岗位设计与晋升、责权利有机结合等一系列重要内容。

4、结语

总的来说,绩效管理作为一个有效的管理工具,它提供的绝对不仅仅是一个奖罚手段。它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工作改进和业绩提高,激励员工业绩持续改进,并最终实现组织战略目标。

学知网推荐:企业培训

管理培训

研修班

总裁研修班

营销管理研修班

房地产研修班

清华大学总裁班

企业管理研修班

北京大学总裁班

工商管理研修班

在职博士

在职硕士

篇8:将语文教学与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

1 项目简介

项目通过推动农村社区和省、市或县级卫生部门共同合作, 双方共同探索和发展传统民族医药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相结合的模式, 使农村社区得到更就近及更便宜的基础医疗服务。项目地区为云南省楚雄市和墨江县, 每个项目县内4个乡、8个行政村参与此项目。拟达到以下3个主要目标:①在两个项目点倡导有利于传统民族医药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相结合的有利环境;②在省、市、县各级, 推动有关传统民族医药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相结合的政策倡导, 开发有利于传统民族医药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相结合推广使用的地方政策;③在村民中倡导有关传统民族医药的理念。

2 政策倡导的策略与思路

2.1 思路

传统民族医药与新型合作医疗的结合, 要取得实际的效果, 首先需要解决结合机制问题。一是制定和出台把民族医药纳入合作医疗报销的政策, 打开民族医药进入合作医疗的“准入关”;二是通过对民族医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甄别, 确定可以纳入合作医疗的民族医药目录, 使得传统民族医药的纳入具有可操作性, 并尽可能规避可能存在的用药风险;三是民族医药在合作医疗报销需要解决定价问题, 科学合理的定价和物价部门的认可是“纳入”必须解决的实际问题;四是必须在乡、村两级的医疗机构中培养更多的能使用民族医药治病的医生, 提高乡村民族医药行医者的能力, 才能促进民族医药在合作医疗中的应用;五是在社区倡导保护和合理利用民族医药资源, 促进民族医药的可持续利用。

2.2 策略

首先, 解决民族医药同新农合结合的机制问题, 分别针对不同的政策倡导层面开展活动。地方政策的开发, 必须基于各个层面的实际开展活动, 本项目确定了省级和市/县级 (楚雄项目点和墨江项目点) 2个重点层面。在省级层面, 通过对省卫生厅相关人员的交流及邀请有关政策制定者参与项目研讨和活动, 达成共识, 并开发出省级允许民族医药纳入合作医疗报销的政策。在市/县级, 项目组通过同当地卫生局的有关人员面对面的交流、召开项目座谈会、专家论证会、基层调研等方式, 以实现开发地方政策的目标。其次, 整合各方资源。政策倡导离不开政策决策者行政支持和专家的技术支持, 因此项目组不但邀请卫生厅有关政策决策者参与项目, 还邀请卫生厅推荐的外聘顾问及当地卫生局推荐的当地懂得民族医药的专家参与项目运作, 这些外聘顾问既有熟悉卫生行政管理甚至担任过或正在担任行政管理职务的人员, 又有懂得民族医药和当地的卫生资源, 扎根基层的民间医生, 他们为项目的开展提供技术指导, 同时又可以起到一个项目组同卫生决策部门沟通的桥梁作用。第三, 使用参与式方法, 开展多种积极有效的倡导活动。政策倡导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即如何选择恰当的倡导方式。选择最佳的倡导方式取决于很多因素, 如目标人/团体/机构、倡导问题、倡导的目标、支持目标的证据、合作伙伴的技能与资源等。传统民族医药本身根植于民间, 因此本项目主要采用参与式倡导方式, 自下而上收集信息, 并结合从上而下的行政倡导方式。

3 政策倡导的具体做法

第一步, 开展了省级政策倡导, 并获成功, 卫生厅同意在2个点试点开展探索, 并下发了同意把民族医药纳入合作医疗报销的政策。

第二步, 收集信息-政策制定的循证。项目组使用了2种方式收集信息。①使用行政手段, 安排乡村两级医生对常见病种、草药、民间医药等方面的信息收集。由县合管办起草信息收集的文件, 具体信息包括常用草药、数量、照片、时间、疗效、种植等。②药物资源状况现场考察, 项目组还组织了外聘顾问对2个乡5个村的药物资源状况进行考察, 了解当地的药物资源状况, 并撰写考察报告, 为政策倡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步, 论证。由专家委员会进行论证, 论证的入选药物的指标、使用药物的有效率、采集标本的可能性。专家委员会由项目组、外聘专家顾问、卫生局领导、中医院院长、乡卫生院院长、乡村医生、物价局局长、个体行医者组成。

第四步, 论证结果在省、市两级备案。

第五步, 政策的起草和颁布。

4 政策倡导成果

通过3年的努力, 项目组取得了以下政策倡导的成果。

4.1 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开展传统民族医药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相结合的创新性尝试

通过开展一系列针对各级层面卫生决策人员的政策倡导活动, 项目得到了省级及当地卫生决策职能部门对于项目的支持和认同, 发展了传统民族医药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相结合的全省政策及地方政策。2004年7月15日云南省卫生厅基妇处下发了鼓励合理使用传统民族医药的全省政策。而国家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中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的意见》的通知, 则是在2005年10月由卫生厅转发。可见云南的探索先于全国1年的时间开始。楚雄市卫生局2006年1月下发的“关于印发楚雄市2006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方案和管理办法的通知”第七条第2点明确规定:为积极引导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 乡、村卫生机构可将长期使用且疗效确切、无毒副作用的少部分自采、自种、自用传统民族医药上报市卫生局备案后纳入补助范围。墨江县卫生局颁布了将60种哈尼草药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的政策。

4.2 在全国范围内, 率先在墨江项目点开发出具有可接受性和可操作性的地方性政策

墨江县按照以下标准:①当地常见;②疗效好;③针对当地常见病;④毒性小或无毒筛选出当地60种常用哈尼草药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乡村医生用药目录进行管理, 起草了政策草案上报上级市卫生局及省卫生厅备案, 并编写用药指南规范使用。政策有目录、有定价、有用药指南。

4.3 探索出具有推广价值的传统民族医药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相结合之理论模式

因此项目组在墨江项目点探索出一种传统民族医药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相结合的理论模式:以政策制定、政策保障为核心, 以乡、村卫生服务网络为依托提供优质传统民族医药服务, 以充分有效的信息交流为保证, 以村民参与为基础, 医患联动, 规范化运作规避风险的模式。

传统民族医药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相结合, 最核心的问题是要有保障的机制, 因此制定有利于传统民族医药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相结合的政策是结合的保障, 政策倡导的一切活动须以此为中心。乡村卫生服务机构承担了为制定政策循证 (资料收集、了解村民政策需求) 及提供服务的职能, 在两者的结合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乡村卫生服务机构资料收集来自于日常行医过程及村民的参与 (包含民间医生的参与) 。要确保乡村卫生机构收集的资料和村民及其本人的需求, 成为政策制定的依据。还须充分有效的信息交流为保证。服务利用方的村民参与两者结合的探索, 不仅可以确保政策的可接受性, 同时有利于政策的执行, 项目组还探索了村民同医生不同形式的连动, 如村民种植药物, 可以到医生处诊断疾病, 在医生的指导下回家使用药物, 村医也可以从村民处获得用量大而药源不足的药物, 甚至贫困村民可以将种植的药物充抵合作医疗参合金, 从而解决部分贫困村民合作医疗的筹资问题。

回顾国内同民族医药有关的政策, 不难发现尽管国家一再大力提倡推广使用传统民族医药, 可都是一些大政策, 没有可操作性。全国就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县在作一些探索, 但未见可操作性的政策出台。墨江政策倡导出台的政策, 将有目录、有定价、有用药指南。政策制定的过程政策各利益相关人员均有代表参加, 因此政策具有可接受性和可操作性。为在新农合中推广使用传统民族医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也为农村卫生政策的倡导提供了可借鉴的政策经验。

5 项目政策倡导成功的经验

笔者认为项目组在政策倡导方面有以下8点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5.1 政策各利益相关群体参与政策制定

从理论上讲, 社区参与地方公共政策过程, 既是社会法权的体现, 也是公共政策质量的保证。但各地推行公共政策过程公开化的条件差异很大, 地方政府开放政策过程的诚意不强, 使政策过程的参与性被认为是不可行的。墨江项目点的政策倡导过程的参与性, 吸纳政策各利益群体参与政策指定, 使得政策更具有可行性和可接受性。

5.2 开发关键人物

目前, 在中国开展政策倡导, 难度很大, 很重要的原因之一为政策决策者, 尤其是主要决策者的个人意愿往往可以决定政策倡导的成败。因此, 项目组非常重视政策倡导关键人物的开发。具体做法为整合项目组的人力资源, 开发关键人物, 如项目县县长、分管文教卫生的副县长、卫生局局长等。

5.3 建立支持网络

项目组在政策倡导的整个过程中始终注重支持网络的建立。争取一批对政策倡导领域比较权威人士的支持, 对于政策倡导的成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支持基础越大, 成功的机会就越大。项目组在项目运作中, 争取到一批来自不同学科背景 (药用植物学、中医学、管理学、民族学、社区发展、公共卫生等) 不同层面 (省、市、县) 的支持者, 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5.4 选择了有效的倡导渠道是政策倡导成功的基石

本项目结合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参与式调查方式搜集信息, 采取了包括项目信息书面与会议反馈、项目简报、宣传资料、现有政策信息分享、决策人会议及个人面对面的交流等沟通渠道, 起到了良好的效果。获得了来自基层乡村医生用药经验, 又获取了来自专家、卫生行政管理者的信息, 保证了政策倡导的有效循证。

5.5 寻找传统民族医药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结合点

要实现结合必须找到结合点和解决结合的机制问题。本项目紧紧抓住了把中草药纳入合作医疗报销这一关键的结合点, 并且着力解决实现结合的几个关键问题, 如确定纳入合作医疗的中草药目录、定价和报销办法, 以及加强乡村民族医药行医者的能力建设等问题。

5.6 充分利用现有政策空间, 实施政策倡导

项目查阅了大量的政策文件, 并咨询了卫生厅的有关官员, 了解到项目政策倡导的政策空间, 充分利用了这个政策空间。如2005年8月颁布的《云南省卫生厅关于印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用药目录的通知》中, 明确规定, 为促进农村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对具有中医、民族医执业资质的县、乡、村医生, 可合理使用传统民族医药、民族药饮片或经省级药品管理监督部门批准使用的院内制剂, 并纳入合作医疗报销范围。根据当地合作医疗酬资水平和农民医药消费特点, 县级医疗机构在15%的比例范围内对“基本用药目录”中的药品数量做适当增减, 经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核, 州 (市) 卫生行政部门同意, 作为县级报销的药物目录。项目组正是利用了此15%的政策空间开发了墨江的政策。

5.7 选择具有创新意识的项目点合作伙伴

传统民族医药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结合, 尽管同国家的大政方针是一致的, 可是鉴于传统民族医药的地域性, 目前没有具体的可操作的政策借鉴。加之民族医药缺乏完整的医药体系和医学理论, 探索民族医药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相结合存在极大的政治风险和技术风险。因此在没有经验借鉴的情况下, 要冒险作这个“第一次吃螃蟹的人”, 没有锐意创新及大无畏的开拓精神, 是不可能在很短的项目周期内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传统民族医药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相结合项目”政策倡导的策略、方法和结果, 总结政策倡导成功的经验, 为在新农合中推广使用传统民族医药提供宝贵的经验, 并为公共政策的倡导、非政府组织参与政府事务及政策研究提供借鉴。方法:案例研究。结果:项目取得了预期的政策倡导成果。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开展传统民族医药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相结合的创新性尝试, 并开发出具有可接受性和可操作性的地方性政策, 探索出具有推广价值的传统民族医药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相结合之理论模式。结论:该项目政策倡导过程中政策各利益相关群体参与政策制定、开发关键人物、建立支持网络、选择了有效的倡导渠道、充分利用现有政策空间, 首先解决结合机制问题, 然后解决倡导的可行性及关键技术问题。这些策略和方法是正确的, 经验值得借鉴和推广。

关键词:政策倡导,案例研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传统民族医药

参考文献

[1]周俊.行业组织政策倡导:现状、问题与机制建设[J].中国行政管理, 2009, 9:91-96.

篇9:将语文教学与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

乡村文化指的是在乡村地域范围内,人们从事农业生产生活所积累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既包括可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例如民居建筑、交通工具、日常用品、服饰及手工艺品等等,也包括在此地域范围内被广泛传承和认可的生活方式、传统习俗、行为规范,甚至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等。而旅游是人们向往自然的天性所致,挖掘整合乡村文化,将乡村文化与旅游文化相结合,打造乡村文化旅游品牌,领略风光世界,体验文化旅途,这不仅有利于乡村文化建设,也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一、要突出当地乡村文化为特色

乡村旅游以乡村自然资源为载体,但是如果仅仅只是依靠自然风光和田园景色来设计开发旅游产品,容易被复制、代替,很难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资源也不尽相同。利用这些丰富的自然资源,再结合悠久的文化传承、挖掘整合各地的历史名人、历史事件,及因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形成的不同的风俗习惯等,打造开发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必定更具有竞争力和吸引力。以湖南省的芷江县为例,芷江县总结了其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并挖掘了当地的和平文化和民俗文化,设计开发其旅游产品,有针对性地开发了民俗文化旅游线路等,使得芷江旅游有的看、有的听、有的吃、有的玩,也更有意义,从而更具竞争力和吸引力。

二、打造乡村文化旅游品牌

文化品牌是一种市场资源,它综合了历史、自然、人文、地域等因素,反映为一种文化心理的认同。文化产品的竞争力、文化产业的竞争力甚至文化竞争力,最终都体现在文化品牌的竞争力上。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环境中,一个地区的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如何,固然与其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等因素密不可分,但制胜的关键在于能否根据本地实际塑造具有特色的文化品牌。以河北省承德市为例,长期以来,承德旅游没有打造文化旅游品牌,文化产业相当的部分尚处于粗放型开发阶段,景点零散,文化附加值低,缺少关联性和市场号召力,以致来承德游客人数虽多,但停留时间短,消费水平低,没有真正形成 "食、住、行、游、购、娱"有机结合的产业链条。目前,承德借鉴了云南等地打造民族文化品牌的先进经验,总结提炼河北民族文化品牌的具体内涵、具体内容、形象特征,设计开发了承德旅游业的三项精品工程,即以避暑山庄和外八庙为依托的皇家文化精品;以坝上森林草原为骨干的自然生态旅游精品;以佛教文化和满族风情为主题的民族风情精品,均以民族文化为主线串联,实现以文化为灵魂、以景观为核心,以商业为根本的集约型发展,打造承德旅游的文化品牌,承德旅游业也随之有了很大的改观。

三、抢救性保护和继承优秀的乡村传统文化,促进乡村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

优秀的乡村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在新时期创新和发展的重要源泉,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抢救性保护和继承优秀的乡村传统文化,建设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乡村,是促进乡村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下,对优秀的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已成为共识。摸清需要保护与传承的物质和非物质传统文化遗产底数,遏制破坏现象蔓延的趋势,突出强调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充分吸纳具有当地和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元素,盘活地方特色传统文化资源,最大限度地抢救性保护和继承优秀的乡村传统文化,促进乡村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

四、利用乡村自然资源和文化土壤,发展以乡村优秀文化为核心的实景教育和体验教育式旅游

上一篇:费用情况说明下一篇:大班明亮的眼睛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