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验、讲、练-化学教学的关键环节

2024-04-13

读、验、讲、练-化学教学的关键环节(共8篇)

篇1:读、验、讲、练-化学教学的关键环节

读、验、讲、练――化学教学的关键环节

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作用的过程,要在这一过程中取得好的效果,有赖于师生双方积极的影响和默契的配合。我在化学课堂教学中,采用“读、验、讲、练”的教学方法,就是试图实现这种和谐统一的一种尝试。

一、读。

读书是学生吸收知识、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是学生识记化学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方法。为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化学课本的能力,我采取了如下的训练方法。

1.扶着走。学生开始不明白应该怎样读化学课本,教师可先示范,再领读,进而剖析课文中的词(特别是概念)或语句。如“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一句,包括两层意思:一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其化学性质相同,反之,则化学性质不同;二是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多种,分子只是其中的一种。另外,化学上所说的微粒,一般指用肉眼看不到的微观粒子。这样“扶着走”,学生就可以逐渐摸到“读”书的门路了。

2.领着走。待学生初步具备“读”的能力后,教师应进一步提出新的要求。阅读前,先提出阅读的重点和目的,较全面地拟定阅读提纲,让学生在提纲的引导下,读懂、读透。如我们在教第八章第一节时,拟定了如下阅读提纲:①为什么氯化钠、硝酸钾等物质的溶液能导电,而蔗糖、酒精等物质的溶液不能导电?②为什么氯化钠固体不能导电?③化合物溶液与金属单质其导电实质是否相同?④物质发生电离的内因和外因是什么?

3.撒手走。当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到相当程度后,教师就不必再拟订详尽的阅读提纲,而只需交待清楚目的、要求和重点,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了。阅读这一环节,不仅讲新课时可以用,复习课、实验课同样适用,而且可以贯穿学习化学的全过程。

二、验。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做实验应被视为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手段。在课堂上,或边讲边实验,或读书后再实验,或实验后再读、讲,不论哪种形式,都要着重抓好两个方面的实验:第一是验证性实验。组织学生做好这些实验,不仅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经得起检验,受到认识论和科学方法论的教育,同时还能加深理解所学的知识,掌握实验技能,提高学生观察与思考的能力。第二是探索性实验。化学课本中的实验习题或需用实验来解答的习题就属这一类。这一类实验有利于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去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但这类实验一般开始时学生不易掌握,教师必须加以认真指导,让学生从模仿开始,逐渐培养学生能独立设计实验、解决问题。

三、讲。

讲课是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突破知识难点和关键的重要环节,但不是课堂教学的全部,更不能代替学生的思考和认识过程。为搞好这一环节的教学,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讲什么。教师讲解的内容应该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要精讲,所以教师必须明确教学目的,“吃透”教材和学生,这样讲起来才能得心应手。

2.怎样讲。“启发式”和“引导式”的讲解方法,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生动、形象的语言可以增强学习的直观性,对比、分析、综合、概括等方法有利于学生将感性知识变为理性知识。

3.什么时候讲。教师必须把握讲解的最佳时机,才能取得较好的讲解效果。按照学生的心理特点,讲解的时刻应该是学生处于“愤悱”状态,即对知识似懂非懂、急切地需要教师作结论的时候。

四、练。

练习是引导学生检查和运用知识的重要环节,它在学生知识系统化中能起到组织作用,并能完成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第二次飞跃。这一环节,应着重注意两个问题。

1.练什么。练习的内容既要围绕教学目的,紧扣教材,又要有一定的启迪思考作用,不是只凭死记硬背就可以解答的;要和学过的知识有内在的联系,有助于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还要紧密联系实际,如生产、生活和自然界中的化学现象及其变化等。

2.怎样练。练习的形式多种多样,既可在课上,也可在课外,既可书面,也可通过实验、观察、记录、讨论等。要防止书面作业一种形式,更不要搞“题海战术”,加重学生负担。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四个环节要有机结合,灵活运用,切不可固定一个模式。

篇2:读、验、讲、练-化学教学的关键环节

关键词:读,验,讲,练

一、读

读书是学生吸收知识、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 是学生识记化学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 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方法。为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化学课本的能力, 我采取了如下的训练方法。

1. 扶着走。

学生开始不明白应该怎样读化学课本, 教师可先示范, 再领读, 进而剖析课文中的词 (特别是概念) 或语句。这样“扶着走”, 学生就可以逐渐摸到“读”书的门路了。

2. 领着走。

待学生初步具备“读”的能力后, 教师应进一步提出新的要求。阅读前, 先提出阅读的重点和目的, 较全面地拟定阅读提纲, 让学生在提纲的引导下, 读懂、读透。

3. 撒手走。

当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到相当程度后, 教师就不必再拟订详尽的阅读提纲, 而只需交待清楚目的、要求和重点, 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了。阅读这一环节, 不仅讲新课时可以用, 复习课、实验课同样适用, 而且可以贯穿学习化学的全过程。

二、验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做实验应被视为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手段。在课堂上, 或边讲边实验, 或读书后再实验, 或实验后再读、讲, 不论哪种形式, 都要着重抓好两个方面的实验:第一是验证性实验。组织学生做好这些实验, 不仅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经得起检验, 受到认识论和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同时还能加深理解所学的知识, 掌握实验技能, 提高学生观察与思考的能力。第二是探索性实验。化学课本中的实验习题或需用实验来解答的习题就属这一类。这一类实验有利于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去解决问题, 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但这类实验一般开始时学生不易掌握, 教师必须加以认真指导, 让学生从模仿开始, 逐渐培养学生能独立设计实验、解决问题。

三、讲

1. 讲什么。

教师讲解的内容应该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要精讲, 所以教师必须明确教学目的, “吃透”教材和学生, 这样讲起来才能得心应手。

2. 怎样讲。

“启发式”和“引导式”的讲解方法, 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生动、形象的语言可以增强学习的直观性;对比、分析、综合、概括等方法有利于学生将感性知识变为理性知识。

3. 什么时候讲。

教师必须把握讲解的最佳时机, 才能取得较好的讲解效果。按照学生的心理特点, 讲解的时刻应该是学生对知识似懂非懂、急切地需要教师作结论的时候。

四、练

1. 练什么。

练习的内容既要围绕教学目的, 紧扣教材, 又要有一定的启迪思考作用, 不是只凭死记硬背就可以解答的;要和学过的知识有内在的联系, 有助于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还要紧密联系实际, 如生产、生活和自然界中的化学现象及其变化等。

2. 怎样练。

练习的形式多种多样, 既可在课上, 也可在课外;既可书面, 也可通过实验、观察、记录、讨论等。要防止书面作业一种形式, 更不要搞“题海战术”, 加重学生负担。

篇3:读、验、讲、练-化学教学的关键环节

摘 要: 本文就如何在高中历史课堂中通过“读、问、讲、练、思”五环节的渗透,培养学生认识历史、学会分析历史问题的核心素养与能力,更好地应对全国卷的考查方式进行探究,旨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 学科素养 反思教学

新课程标准改革后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以提高教学有效性为手段,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目的。高考历史全国卷顺应了这一目标,以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标准,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让一节历史课达到有效性,全方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我们要深入研究的课题。一节课45分钟,既要做到讲授知识的脉络,又要理解知识的实质、认识知识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难度之高显而易见,故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历史老师的主要任务。笔者认为必须在课堂中通过“读、问、讲、练、思”五环节的渗透,培养学生认识历史、学会分析历史问题的核心素养与能力,方能更好地应对全国卷的考查方式。

首先,教师应解读课标,整合教材,明确一堂课的核心知识。

课标是教学的方向标。市面上的教材虽有多个版本,但课标是王道,是教师以不变应万变的起点。要想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懂,教师课前的备课可谓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我们的学生学习任务紧、时间有限,不可能要求他们泛读,需要在教师整合教材之后布置给学生精读。这样做的目的一是节省时间,二是突出重点,三是加强印象。故而老师是学生指路人,说的是如何帮助学生,让他们快速抓住知识的主干。在《追寻生命的起源》一课中,授课者首先布置给学生阅读的任务,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的第一、二小节,要求学生认识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及近代生物学的成果。这个阅读任务只是泛读,并不是本节课的重点,所以在授课环节,本小节不占用太多的时间。对于书本重要的知识点——生物进化论,授课者采用导学提纲的模式,提前发放给学生。其目的是引导学生按照设问精读教材,并在此基础上强化对知识的理解,为课堂教学做铺垫。阅读方式有课前和课上、课后之分,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注意课前预习阅读的方向。

其次,重视课堂提问与解析,引导学生回答与思考是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

老师的教学效果如何一般是用考试成绩体现的。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如何才能相得益彰,关键是师生之间的交流能否达到最大的共鸣。故而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动力、专注力、理解力,如多媒体辅助教学、史料教学、情境教学等方法的运用。所有方法中都有一个共同点——问。提问得当与否是最考究历史老师的教学智慧的,而提问后对历史问题的讲解分析是最考究历史老师的专业积淀的。所以要确保课堂教学有效性,历史老师必须课前研究好教材预设问题,精心铺垫,以问题为先导、分析讲解为辅助,师生共同合作生成有效课堂。

在《追寻生命的起源》中,授课者把设问的环节重点放在第三、四小节。采用史料辅助,通过层层递进认识历史知识、分析历史问题,达到小设问推动大主干知识讲解的目的。

如分析第三小节达尔文进化论历史影响,引导学生从对欧洲和中国社会的影响两个角度分析:

1.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师:展示幻灯片

材料一:我读了各种各样的书,其中有达尔文的《自然选择》一书。它为我们的观点提供了自然史的基础。 ——恩格斯

材料二:达尔文推翻了那种把动物植物物种看做彼此毫无联系的、偶然的、“神造的”、不变的东西的观点。 ——列宁

材料三:一些被称为社会达尔文主义者的理论家抓住这一完全应用于生物学领域的观点,用其解释人类社会的发展。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1820—1903年)依据它解释强与弱的区别;成功的个人和种族已经在自然界取得竞争优势,并因此进化到比其他适应性较差的人种更高的状态,在这一推理的基础上,斯宾塞等人证明了帝国主义列强主宰世界是自然科学法则不可避免的结果。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师:启发学生阅读幻灯片的材料,思考达尔文进化论的提出给欧洲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提问学生,老师点拨、得出结论。)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自然史基础;否定神创论,有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成为西方殖民国家宣扬种族优劣、弱肉强食、殖民扩张的理论依据。

2.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师:达尔文进化论引起极大的反响,被恩格斯赞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该理论传到中国,对中国社会造成了巨大的触动。请看严复《天演论》中的一小段话:

课件展示材料:《天演论》敲响了祖国危亡的警钟:生物不断在“变”、不断在进化,这是不可抗拒的规律,社会也是如此。既然人力可“与天争胜”而终“胜天”只要人治日新、变法图强,国家就可永存,种族就可不坠,此所谓“存亡生死,其权仍操之我手”!因此,中国变法救亡不仅合理、可能,而且刻不容缓!

师:请大家仔细阅读,思考严复这段话的核心思想是什么?达尔文进化论在这里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请同学回答,训练学生的阅读与归纳能力。)

师:中国的维新派思想家们接受了达尔文进化论的思想。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族危亡下,思变图存成为了主题,正是由于借助了达尔文进化论,维新派宣传变法图存,达到了解放思想、开启民智的作用。

如在第四小节分析进化论提出的时代特征时,可以通过以下方法:

课件展示:1882年4月19日,达尔文去世,根据20名国会议员提议,被厚葬于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睡在牛顿身旁。而1600年2月17日,布鲁诺在罗马的百花广场上被烧死。

师:两个人的不同遭遇体现了时代特征的不同,请根据幻灯片的提示,归纳19世纪中期欧洲社会的时代特征。

生:(根据幻灯片提示回答,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点拨,师生共同完成。)

经济方面: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推动。

政治方面: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的确立与发展。

思想方面: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解放了思想。

科学基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物学知识的积累。

在教学中,教师以阅读史料——提炼观点——归纳影响——认识时代特征为主线索,分析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完成后英国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认识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的时代特征,引导学生总结得出16世纪布鲁诺的遭遇与达尔文遭遇的不同归结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该环节既强调设问引导,又考究教师的分析讲解。一堂有效的历史课堂绝不是满堂灌或教师的“独角戏”、“一言堂”,课堂应该是师生共同合作的舞台。

再次,强化试题训练是检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手段。

基于学生的年龄和接受力,课堂教学手段应多元化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所有教学手段的运用中,强化训练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故而一堂课应尽量安排训练时间,不一定追求试题的多,而应该注重训练环节,考查学生举一反三迁移运用的能力。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教是手段的运用,有效才是教的真谛与归宿。虽然作业是课后必做的项目,但随堂训练更有针对性和时效性。随堂训练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随处可见,新课教学的史料设问分析、知识授课结束后的试题演练都是训练的方式。在《追寻生命的起源》一课中,授课者主要采用史料教学的问题教学法展开授课,教学过程本身已经体现了读、问、讲、练四个环节。可见这四环节的运用既可单一操作,又能同步交叉运用。

最后,对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反思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要环节。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讲的是要善于吸收他人的长处完善自身的发展。教学中常讲教无定法因材施教,教材难易有别、学生水平有差,教学方法侧重点的运用应有不同。故而课后追思课堂教学操作是教师调整教学方向、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在《追寻生命的起源》一课中,授课者整合了教材,略讲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重点突出进化论的影响,难点突破19世纪的西方社会特征。主线虽然清楚,但设计的知识范围涵盖了必修一二三的知识,对于高二学生而言知识跨度过大,在记忆力和理解力尚未强化的基础上,要理解进化论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认识资本主义发展下西方社会思想解放、教会特权已被摧毁、西方理性科学思想广泛传播等相关知识,难度非常大。所以本堂课教师应对重点知识概念、相关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详细阐述,而这些通过这五个环节的落实得以实现。

一节有效的课堂教学通过有机渗透“读、问、讲、练、思”五环节,方向明确操作可随机整合,既能突出重点又能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潜移默化中培养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诚然,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并非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历史学科的同仁们长远规划、小步伐踏实前行,才可能帮助学生走过荆棘密布的艰难征途,在全国高考卷的考查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2]《中小学教育》(月刊)2011年、2012年合集.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3]吴磊.让学生恋上历史课——教有生命的历史.中国文史出版社.

篇4:读、验、讲、练-化学教学的关键环节

第一阶段“读”

课本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 这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起点, 是对他们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的培养。有人认为农村初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文化水平本来偏低, 要想指导他们有效地阅读教材非常困难。但不管有怎样的困难, 还是应将“读”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阶段。理由有二: (1) 课本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 是衡量教学质量的客观标准之一, 要完成教学任务, 就应该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 (2) 农村初中学生虽然基础差, 但只要指导得法, 是有可能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的。基于这种思想, 可从以下几方面指导学生阅读:

一、教师在学生课前预习的基础上, 先提出具体的阅读目

标, 然后指导学生独立阅读发现疑难问题, 由学生自读自写提要。如讲《美国的诞生》这节课时, 可以提出以下几个大标题:

(一) 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 (二) 美国独立战争的时间。

(三) 美国独立战争中的重要文献。

(四) 美国独立战争的经过:1.1775年4月枪声;2.大陆会议召开, 当选为大陆军总司令;3.1776年7月4日, 《》发表;4.1777年, 成为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5.1783年, 国承认美国独立。

(五) 意义:1.结束了, 实现了。2.确立了。3.对以后

和的革命也起了推动作用。

在学生阅读课文以后, 要求把大标题下的小目的内容填写在括号内。对出现的疑难问题, 教师再加点拨。这样学生有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接受知识, 加强了对教材的掌握。

二、帮助学生读懂教科书中的字、词、句、图、表。

历史教材中的字、词、句、图、表是学生感知历史知识的本源, 是思想的素材, 是形成历史概念的依据。非要使他们读懂不可。由于农村初中学生大多不喜欢历史课, 致使历史基础差, 更应该让他们读懂, 才能正确地理解教材。

三、指导学生阅读, 要注意培优补差。

每个人的基础水平不一样, 读书快慢也就不一, 认知水平有高有低, 教师指导阅读时不能同样要求。起点是差生, 重点也是差生。基础差的应帮其扫除障碍, 基础好的可提高要求, 还可以以好带差, 可让好的同学介绍阅读思路和好的提纲。例如:阅读清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时, 一些同学归纳为:册封达赖班禅制度设置驻藏大臣;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土尔扈特重返祖国。这样化繁为简, 化难为易, 经过反复训练能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深化读书, 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

“疑乃学之始”。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的开始, 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造“潜质”。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教师注意鼓励学生读书时质疑问难, 培养其开拓能力, 指导学生运用知识解疑释难, 增强学习的乐趣, 就能使内在力量成为学习源泉。例如在学习《三国鼎立》时, 对于神机妙算, 遇事先知的“知多星”诸葛亮, 教材只从正面谈到他的智慧、才能, 而历史上的诸葛亮非“不食人间烟火”的超人, 他也有许多不足之处: (1) 用人多疑, 不会招贤; (2) 事无大小, 亲自过问; (3) 实无大事, 缺少勇气和判断, 学生通过积极思考, 提出疑问, 这一行为本身就蕴含创造思维的火花。为此, 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多观察、多比较、多思考, 形成喜欢质疑问题的习惯。实践证明, 提倡学生的阅读时质疑, 有很大好处: (1) 学生在边读边写边想之后再问, 改变了小学时死记硬背不动的习惯, 符合农村初中生喜欢求新的心理和旺盛的求知欲, 也可使课堂生动活泼, 提高教学效果。 (2) 师生共同探讨, 促进教学相长。 (3) 教师可通过学生质疑, 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状况, 有利于教师后面的“讲”和指导学生的“练”。

第二阶段“讲”

我国传统的历史教学法的精髓是以教师的“讲”, 授予学生知识。由于历史课长期被当作“副科”, 加之课本描述简要, 看起来比较枯燥, 所以农村学生大多不喜欢历史课。根据这一特点, 农村初中历史课的“讲”应该有别于城市初中。如何讲?第一, 应以描述法为主, 讲解法为辅, 变枯燥为有趣。为了使枯燥的历史事实变得生动一些, 在教学中常常将历史材料中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学生熟悉的历史故事联系起来, 使枯燥的历史变成生动的事件, 使学生对历史喜学爱听。例如在上中国古代史《三国鼎立》这一节内容时, 先请有关学生讲一讲“火烧赤壁”的故事, 讲一讲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然后由故事引入历史教材、分析历史原因、得出历史结论, 还可以与现实联系起来。有个学生在课后谈了这样的认识, 刘备能礼贤下士, 寻访人才, 请诸葛亮出山。刘备得到他的辅助, 如鱼得水, 建立了政权, 鼎立于天下, 这说明人才是很重要的, 我国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更需要人才, 我一定认真学习, 尽早成才,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

第二, 要科学地确定“讲”的内容。一是根据学生的喜好和教学目的的需要穿插些辅助性的故事, 增强历史教学的趣味性。二是必须着重讲述重点和难点, 使问题更集中、更深化、更明确。三是要选择教育性较大的史事, 使学生受到感染教育, 不能平均用力。第三, 在讲的过程中, 要注意启发性。要根据目前农村初中学生的现状来讲, 使学生改变被动的学习状态。使“讲”充分发挥启智的作用。

第三阶段“练”

篇5:读、验、讲、练-化学教学的关键环节

“激”就是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运用学科本身的魅力和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调动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读”就是指导学生阅读课本,边阅读边思考问题;“议”就是开展讨论和探讨,让学生亲身发现新知识;“讲”就是在议的基础上,教师抓住重点,揭示规律,使学生能掌握知识的要领;“练”就是精心设计练习题,组织练习,使学生对获得的知识能够灵活运用。

在具体运用这些程序的过程中,它们的关系是:

一、激是引路。

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内在心理状态如何,若学生对要学习的内容感兴趣,积极性就高,潜力发挥就大,学习效果就好。因此,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教师应把功夫下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点燃学生心中的求知之火,使学生对学习新课题有一定的热情,使他们的学习更富有成效。如:在学习“探索规律”一节时,我事先布置学生每人准备一张正方形的白纸,并画上一条对角线。上课时,让学生按着对角线对折一次,记下面积减少;对折第二次,记下面积减少;再对折第三次,记下面积减少;对折n次,面积减少多少呢?这样,学生从折纸的实践中,大脑的兴奋中心很容易被激发了,学生就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很快进入了对新知识的探求。

二、读是基础。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的例题,边阅读边思考,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如果学生要形成自学能力,其思维就要有一定的逻辑程序,因此阅读前要给学生设置一定的“路标”,使其思维不致混乱。如,九年级下册,在学习扇形面积的计算时,当学生要阅读例题时,我就提出五个思考题,让学生边看书边思考:(1)观察图形,指出扇形各部分的名称;(2)表示什么?(3)要求扇形面积,一定要知道什么条件?(4)扇形面积的大小与扇形中哪些部分有怎样的关系?(5)表示什么?这样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就能帮助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去理解和探究新知识,逐步形成自学的能力,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效果。

三、议是重点。

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一种推心置腹的交谈思想的气氛,让学生把自己的各种印象和感受、怀疑和问题带到课堂上来,提倡无拘无束的讨论,甚至争辩,形成自由发表见解的学风。如,九年级下册,在计算“蒙古包”的表面积时,我让学生先计算下面圆柱体的表面积,课前我让学生准备一个直径为5厘米的圆形和一个直径为5厘米,高为8厘米的圆柱侧面图。上课时,我先让学生观察圆柱体的表面积展开图,然后提出问题:怎样计算“蒙古包”下面圆柱体的表面积呢?让学生展开讨论,由于学生自己通过实践,便争着发言,有的学生说,“蒙古包”下面圆柱体的侧面积加上一个底圆面积就是“蒙古包”下面圆柱体的表面积;有的学生说,计算“蒙古包”下面圆柱体表面积可用字母来表示计算公式:,有位学生还发现了求“蒙古包”下面圆柱体表面积方法:将圆柱体表面积减去上底圆的面积。最后,一位学生说,“蒙古包”的表面积就是将圆锥的侧面积加上圆柱体的侧面积。这些都是可喜的“发现”。这样的“议”,最大的优点就是学生每个人都在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使课堂生动活泼,既能促使学生的个性自由发展,又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四、讲是提高。

学生能理解的问题或者会做的题目,并不等于就掌握了知识,还必须让学生懂得理解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因此在议的基础上进行重点讲解,达到提高的目标。如,九年级下册,在“求三个相离的等圆圆心连成三角形所得到的三个扇形面积的和”时,为了使学生在计算上比较简便,我便引导他们:“能把三个小扇形拼成一个大扇形吗?大扇形的圆心角为多少度?”这时,学生便会用三角形内角和作为大扇形圆心角的度数,来求三个小扇形的面积和,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五、练是运用。

在练习中精心设计题组时,经常变换练习形式,采用“形式变”与“质量变”相结合,以知识的广度来达到知识的巩固,形成学生解题的正确思路,使各项知识都能纳入严整的体系。如,在教方程问题时,我设计了一组题目,让学生先设未知数,再列出方程,求出答案。

“一项工作,甲每天完成20个零件,乙每天完成30个零件。

(1)甲乙合做400个,需要多少天完成?

(2)甲乙合做多少天,能完成800个零件?

(3)如果做1000个零件,甲先做400个,剩下的甲乙合做需要多少天完成?

(4)甲乙合做20天的零件数,由甲单独做,需多少天完成?”

这样把知识串连比较、归类,不仅能使知识系统化,便于牢固掌握,而且有利于知识纵横运用。同时,我在组织练习时,还注意做到:(1)重点、难点突出练;(2)相近易混对比练;(3)温旧知新反复练。

“激、读、议、讲、练”的教学方法,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互相渗透的,互相揉合在一起,并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末的。如:学习“蚂蚁怎样走最近”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读一段问题:“有一只蚂蚁早晨锻炼回来,又累又饿,突然发现离它不远处有一個圆柱形的盒子,走近盒子,从下底边缘某点A望,盒子上底边缘某点B粘有一些蛋糕渣,为了尽快吃到食物,请你帮它找出最短的路线。”接着,让学生进行讨论,有的说:“蚂蚁从A点沿母线爬到上底边缘,再沿边缘爬向B处。”有的说:“蚂蚁从下底边缘A处,沿下底爬半圈,再沿母线向上爬到B处。”有的说:“蚂蚁可以由下底A点沿侧面直接爬到上底B处。”接着教师总结讲:“你们说得都有道理,但最短的路线还是没有找到,应该将圆柱体侧面展开,才能找到最短路线。”最后,我给出一些数字让学生练。如:“圆柱体高40cm,底圆直径20cm,求蚂蚁爬行的最短路线长。”此时,学生轻松地求出最短路线长。整个过程,同学们多交流,喜争议,始终表现出强烈的兴趣。

实践证明:运用“激、读、议、讲、练”的教学方法,能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提高教学质量是有效果的。

篇6:读、验、讲、练-化学教学的关键环节

一、激发兴趣, 自主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能促进学生自觉主动地学好化学, 激发他们的潜能, 让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如何才能激发高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是我们需要讨论的话题. 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实现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性, 这要求教师不仅要作为学习知识的“引路人”, 还要作为学习方法的“引路人”; 也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会, 而且要会学, 起着承教启学的作用. 如关于物理性质让学生阅读自学, 物质的用途可引导学生结合化学性质, 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总结得出. 气体的实验室制法,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 再讨论, 共同设计, 得出方法、步骤、装置等. 在进行有机化学中的甲烷、乙烯、乙炔实验室制法的教学时, 可采取上述方法. 因学生已学过氯化氢、氯气、氧气、氢气等气体的实验室制法, 已掌握实验室制气体的方法, 在此教师引导学生讨论, 学生自然能够得出制取以上三种气体的方法、步骤、装置、收集等知识, 达到使学生自学的目的.

二、创设氛围, 各抒己见

中学生的生理特点决定了他们有很强的表现欲, 自我意识增强, 十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与鼓励.平时化学教学中, 我都尽力地去营造民主、开放、灵活的教学氛围, 对于课堂中出现的错误, 延时评价, 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 或让学生帮助解决[2]. 例如,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是高一学生学习化学过程中的一个“坎”, 问题一般出在第二步: 把易溶入水、易电离的物质改写成离子形式; 第三步: 把方程式两边没有参加反应的离子删掉. 在课堂上, 一个学生在黑板上将2Na +2HCl = 2Na Cl + H2↑的离子方程式改写为: 2H+= H2↑. 点评时, 我采用了角色互换, 假设这是其他学生写出的, 让其判断是否正确, 他快速指出“电荷不守恒”.然后让另外的一名学生指出其错误之处: 将Na等同于Na+将它们删掉了! 再次给该学生一次机会, 让他将正确答案改写在黑板上. 这样既让学生攻克了离子方程式书写这一难关, 又保护了该学生的自尊心, 收到了事半功倍的功效. 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成功是保护、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最好的方法.

三、有效讲解, 反馈评价

第三个阶段是学生和教师进行反思、评价的活动, 对整个学习活动进行总结、反思, 包括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态度情感. 教师要适时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方面的表现给予反馈评价. 下面我来举一个教学片段说明.

1. 课件展示硫在O2中燃烧. 学生说出硫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现象.

2. 展示空气质量日报, 每天的空气质量日报反映出SO2是大气污染物之一, 是造成酸雨的主要成分之一.

3. 观看二氧化硫的短片. 引出学习课题. 引导学生思考二氧化硫有哪些性质、用途有哪些危害以及如何防治. 这样设计, 给学生提供酸雨的资料, 从中认识二氧化硫是污染物, 进而提出如何防治污染的问题, 改变学生习惯于从教材中获取知识的学习方式, 尝试着从生活中了解化学知识.

四、深化练习, 触类旁通

“练”是学生对自己所“学”的诠释, 是教师“导”的结晶, 是学生对文本独特体验的“反馈”. 通过练习, 能反映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掌握水平, 促进学生把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相联系, 使学习进一步深化、提高[3]. 在自学时, 应有关于重点知识的基础习题, 导学后要设计针对性训练题, 每节课最后要有定时测试题. 每一环节的习题, 教师都应针对学生发展精心地选择、编制, 并及时检查和收集教学反馈信息. 通过课堂教师例题讲解和学生习题训练, 达到掌握知识和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 练要精练: 有针对性地练习一定数量的精选题.这样可以促进知识的内化; 可以提高感悟能力, 促进思维发展; 可以训练解题速度, 排除心理障碍. 练一题要巩固一类知识, 掌握一种方法, 训练一次思路, 提高一种能力. 练要分层: 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基础精心设计不同层次的习题.

当然“四节教学法”的教学过程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它可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加以调整. 这四个环节在一节课中既可以整节课上使用, 也可就某个知识点的教学使用, 而且四个环节可以相互交融, 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并不是各自独立的.

总之, 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 尤其是自身在教学方面的特点, 恰到好处地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 以提高教学的成效.实施高效的化学课堂教学, 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素质, 也是学生学习成绩提高的关键. 它有极大的发展的空间, 有待广大教师去挖掘探究. 教学之路是漫长的, 教无止境, 学亦无涯.

参考文献

[1]衣敏之.几种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研究[J].化学教学, 2011 (3) .

[2]李巧利.化学科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10 (1-2) .

篇7:读、验、讲、练-化学教学的关键环节

“事半功倍”,这是在生活中做任何事情人人都希望达到的效果。教学依然如此。目前,不少乡村学校的语文课堂教学还存在“工作量大,教师累,学生苦,负担重,效率低”的现象,然而初中语文的课时较少,社会对语文教学的期望和要求从总体上看,却越来越高,这是一个尖锐的矛盾。如何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情况下,培养他们的语文学习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呢?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途径入手。

一、多读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学之目的是为了使学生练成读书之本领”,“老师能引导学生善于读书,则其功甚伟”。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熟读、多读课文。首先做到“四读”教材,即:一读提示,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中心思想和写作特色;二读注释,掌握必要的文学常识和重点字词;三读课文,掌握文章结构和重点语段;四读练习,掌握基本知识,训练语文能力。其次是阅读课外书籍,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语文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经常要学生将《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以及《唐诗三百首》、《宋词鉴赏》等书搬进课堂阅读,组织学生读报读刊,以此来增加阅读量,扩大知识面,使学生从众多的书籍中涉猎丰富的知识营养,提高欣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二、精讲

叶圣陶先生指出:“讲”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举一反三”这个目标精要地“讲”,务必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那么,语文课究竟要精讲什么呢?

1.讲重点。叶老说:“讲读课恐怕不限于逐句逐段地讲,学生自己能理解的句与段,我认为就不必讲,学生不能理解者要讲,理解而不透者要讲。”确定重点详讲部分的依据是单元提示、课文训练重点。预习(或阅读)提示中规定的教学要求,如教学《葫芦僧判断葫芦案》时,紧扣重点“随情节发展,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性格”设计一问题“贾雨村得到‘护官符前后的反映如何?”。通过读读、想想、议议,围绕“断案—议案—审案”的情节分析贾雨村的性格特点,从而突出教学重点。

在文言文教学中,更致力于“精讲”。每教学一篇文言文,笔者总是先让学生“抄”、“读”(即课文和注释),在此基础上,用“导”、“析”等方式来实现“精讲”,讲一词多义,讲古今差异大的词,讲虚词用法等等。如教学《论语》六则,只讲了“而”、“习”、“说”、“罔”、“殆”、“是以”等词,那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等句就迎刃而解了。

2.讲方法。吕叔湘先生提出:“要掌握教学的总原则是变被动为主动,学生要主动学,教师要主动教”,要“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主的原则”进行教学。基于此,笔者常教给学生“学习课文三步曲”,即怎样迅速查字典词典,弄清词语解释归纳段意和写作特点以及背诵课文的方法;如何做听讲笔记;怎样复习课文;等等。例如教给学生记忆语文知识的方法之一——数码法。笔者将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二册写作知识归纳为“631”,即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记叙的三种基本方法(顺叙、倒叙、插叙),记叙的材料和详略都要取决于一个中心思想。

三、巧练

吕叔湘先生说:“现在语文课堂里的练习有三个缺点:一是少,二是偏,三是死。”练习少,是因为时间被讲解挤占了;偏重单纯写作文,忽略用词、造句的基本练习,忽略阅读的综合练习;练得死,不注意学生创造性的应用知识。

课堂巧练要坚持一个原则,反对三种偏向。一个原则,即必须立足于教材和学生实际,紧扣重点,突破难点的原则。三种偏向,即一是反对机械重复地给学生布置抄写生字、词语、句子,抄写段落、课文题目的练习;二是反对无的放矢的练习,如作文课上,有的教师“心血来潮”地命题,学生“没话找话”地作文,久而久之,学生完全丧失学习的积极性;三是反对资料泛滥,尤其是期末统考、毕业会考复习,许多老师总担心学生这没学到,那也没练完,所以搞“题海”战术。笔者认为,练习要夯实基础,培养能力,练知识的重难点和易误点,练题型和速度,练知识的迁移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必须深钻大纲、教材,精心筛选习题,优化组合练习题,使其真正达到以一当十、举一反三的目的。如复习《说明文的阅读》,可按照“练习—点拨—练习—小结”的模式安排课堂教学,上课时选择一篇有代表性的说明文进行阅读练习,接着一边评讲订正,一边梳理说明文阅读知识点、易误点,并教给解题思路,然后分专项训练,讲清说明顺序,指出说明方法,找出说明对象,抓住说明特征等,最后进行综合训练。因此,练习并不在“多”,关键在“巧”。

总之,在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笔者通过对以上方法的运用,语文教学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多读、精读、巧练,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大有裨益的。

篇8:读、验、讲、练-化学教学的关键环节

一、读——学生阅读范文

课堂的阅读跟课前的预习是一致的。不过,课堂的阅读是在预习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的。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已经对课文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因此,在课堂阅读方面,老师应该提出的更明确的要求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理解文章。同时,因为一堂课只有45分钟,导致阅读时间在5~8分钟范围内,这样,老师就更应该就文章的篇幅、内容、要点等提出具体的阅读目标,指导学生有效阅读。

如果是篇幅短小的文章或是古诗文,教师可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完全文,怎样才能做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要点是什么,语言和文章的结构有何特色等,这些是老师在备课时就要准备好了的思考题。如果是篇幅较长的文章,如《故乡》、《香菱学诗》等,学生只能浏览式的阅读,围绕老师板书的思考题来阅读和思考,并准备回答老师的问题。

总之,课堂的阅读是有时间限制的,阅读肩负着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肩负着“说”的技能训练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首先是需要学生专注的“读”。真正能做到专注阅读,就要有明确的阅读目标,这就要求老师能正确地引导并提出要求。

二、讲——老师讲解、解惑

讲必须是精讲,时间不能超过15分钟(累加)。讲的内容包括学生的“阅读指引”,生字、词的理解,学生阅读所遇到的疑难问题的解答,课文精要,学生阅读思考之点拨,练习要求等。

现在以教学《送东阳马生序》为例作一个说明,老师要讲清楚以下几个问题。

(1)题解:序,古代的一种文体。马生是个什么样的人,谁写下这篇文章送给他?

(2)提出阅读要求:理清生字、词。文章叙述一个什么故事,故事中有几个细节的描述?

(3)作者小时候的读书情境与我们今天的读书条件作对比,有何感受?

(4)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并进行讨论、归纳:①作者年幼时刻苦读书情形(借书、抄书);②向名师请教;③青年时在学校读书之艰苦情形。

(5)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读书生活,应该如何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人生的奋斗方向。

(6)小结。这是一篇写读书生活的文章,对学生的教育意义重大和深远。

教师讲授本文,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身同感受,引发其情感共鸣。当然,文言词句的理解,也是本课的重点。既要将课程知识传达给学生,又要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精讲的生动性和艺术性,是需要老师一番努力的。

三、议——同学讨论,师生互动

这个环节应是10分钟左右。学生在阅读结束后,认真听取老师提出的要求和指引,围绕思考题展开讨论,探讨文章的结构、内容、主题、写作技巧等。与老师的互动就包括发表不同的意见、质疑,结合自身实际、联系现实生活表看法、谈感受,话收益。

我们以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为例作一个说明,在学生阅读小说的时候,老师在黑板上板书几条思考题。

(1)理清生字、词:拮据、煞白、诧异、褴褛、张皇、与日俱增、栈桥、牡蛎。(通过查字典、互相讨论和交换意见完成。)

(2)小说的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但是从行文看,对于勒仅有几笔直接描写,多是侧面着墨,而对菲利普夫妇的刻画却用了很多篇幅。那么,本文的主人公到底是谁。

(3)从小说的故事情节发展看,本文的故事是围绕着一条什么样的线索展开的。

(4)试分析小说中的菲利普夫妇、于勒、“我”的性格形象。(老师务必引导学生按小说“三要素”的思维要求展开思考。)

(5)多角度梳理课文的情节结构:①菲利普一家人每个周末都到海边的栈桥上“盼”于勒回来;②于勒去美洲后,菲利普夫妇大“赞”于勒;③游船上见到于勒沦为贫穷的水手,转而大“骂”他;④回来时“躲避”于勒。(菲利普夫妇由大赞到大骂,根本的原因是什么?老师引导学生按小说情节结构的四个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课文的情节。)

(6)归结主题:从菲利普夫妇的思想性格看到资本主义社会人际关系的根本实质是什么。

以上内容是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和与老师的互动探讨去完成的。这样的“议”,才能真正让学生动起来,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练——课堂练习,动口动手

练的主题是课文内容的延伸。训练的时间是10分钟左右。根据课文的内容做练习,结合身边的生活理解文章内容锻炼表达能力。

比如上面说到教学《送东阳马生序》,学完了课文后,学生可以联系到自己的学习经历,写一篇《我的学习生活》。也可以在课堂上即兴发言,谈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的作者)对比,我们应该如何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学习完了《我的叔叔于勒》,学生可在课堂上写一篇身边的人和事,谈谈我们生活周围的人际关系如何。这样,学生不但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更能将文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也避免了老师单纯的灌输式的教学。鼓励学生多做练习是为使学生能真正理解并懂得运用所学知识,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表达能力,联系实际,感悟生活,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以上“四部曲”的教学顺序和操作不是固定或唯一的,它可根据文章的内容及结构特点可作灵活变通。只要老师勤于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明确教学目标,对本班的每个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经常作分析研究,课堂教学“投其所好”,是没有哪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会被激发起来的。总之,老师要摒弃传统教学的缺点,顺应新课改的要求,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知识转化成技能,使学生的知识、思想、技能得到全面的训练和提高,这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上一篇:李冬1020115226暑期社会实践报告下一篇:致忙碌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