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三步曲”——读·思·练

2022-09-11

高中实施新课改, 对于提高学生能力, 促进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仍然存在丧失人文精神、忽略阅读本质、忽视个性发展、精神吸引缺失等诸多顽疾, 这些顽疾已经成为制约语文教学发展的瓶颈。语文教学的功利性严重制约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那么, 如果治疗此类顽疾呢?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 总结出如下经验:

一、读

读, 且熟读。阅读是理解的基础。要产生深刻透彻的理解, 就必须反复阅读。古人云“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就是这个道理。文章的主要观点、中心意思及写作思路、行文线索都是隐匿于文章之中的, 因此只要反复阅读、强化感知, 才能深刻领悟和准确把握。但有些同学却急于求成, 忽视对原文的阅读, 只“水过地皮湿”般泛泛而读, 不求甚解, 草草了事。因而对原文一知半解甚至形成错误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解, 岂不是强为“无米之炊”?得出的结论, 岂不成了“空中楼阁”?当然, 熟读并不等于机械重复, 在熟读的同时应给予思维一定的时间和空间。

1. 读题目。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往往蕴含着丰富的信息, 它要么点明文章的中心事件, 要么标识文章的行文线索, 要么指出文章的主要人物, 要么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因此, 读文章的题目, 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2. 读字词。

文本阅读, 关键字词不可忽视。关键字词常常是一篇文章的画龙点睛之笔。阅读若能抓住这些关键字词, 层层推进, 不仅对理解文章、体会思想感情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且还能开掘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 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3. 读句子。

文章中一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 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 它是文章的筋脉、文章的灵魂。从这些句子入手阅读文本, 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掌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达到学习语言知识的目的;另一方面使学生的情感在阅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获得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4. 读重点段。

重点段是文章的重心所在, 能集中地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从重点段入手, 反复品味, 仔细推敲, 认真思考, 不但能明了作者的意图, 悟出字里行间蕴含的意义, 而且能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达到读者和作者情感的交融。

二、思

思维是人脑对外界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它通过对记忆中储存的表象, 通过概括和推理预见将来可能发生的事件, 发现原来未曾发现的东西。语文思维是指在语文学习中得到的讯息, 及时进行思考、探究, 并结合实际给出自己的见解, 并且可以适当有度的进行创新。教师的职责不只是向学生灌输、传授知识, 让学生弄懂并记住前人的经验和结论, 而且要教会学生思考, 交给学生一把探求真理、认识世界的钥匙。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 就是针对学生在语文知识的探知, 吸收上更进一步的理解、提升。

思维能力综合了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等为一体, 进行深度的总结, 是一系列人脑活动后的产物, 在某种意义上其代表着思考者得智力水平, 但是这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提高的。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维能力锻炼, 师生要多方交流, 不断地进行信息的传递和加工, 同中求异, 异中求同, 使思维主体的意识不断优化, 不断地在聚合、发散、聚合的碰撞过程中推向高潮和深处。由此可看出语文思维的几个特点:

1. 交流性。

师生在课堂上针对某些语文知识会进行不断地交流探讨, 思维能力最终会通过语言或文字的形式在师生间进行讯息的交换, 其中可能一致、互补, 或者存在分歧, 但是最终会使得思维不断调整, 得到最优解。思维的交流性, 会使学生深入挖掘知识, 使其具体形象, 思考的空间更为广阔, 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再狭隘, 是非判断能力会有所提高,

2. 广泛性。

人的想象能力是天马行空的, 同样, 语文思维的另一特点就是广泛。在语文教学中, 由于文化知识的渊博, 教育形式的多样, 会引起各种不同的思考反馈。古今中外, 社会、家庭、学校、理想、道德、情操、伦理、政治、经济、法律、美学……凡语文教学中所涉及的东西, 几乎无所不包。由此, 不同的学生会碰撞出不同的火花, 教师需要结合教材的内容, 实事求是的进行分析, 敢于接受部分创新思维。

3. 渗透性。

语文课堂从来都是一个智慧火花迸发的地方, 教学内容一般都有较强的语言美、结构美、形象美、意境美。所以, 当教师以真挚热烈的情感指导学生分析、比较、理解、消化和欣赏文章时, 思维的形式正悄悄地渗透进了学生的心灵之中, 就如蒙蒙春雨, 在春意融融的美景之中, 丝丝入土, 滋润着花草树木。

三、练

语文学科本身有“厚积薄发”的特点, 讲究“课内打基础, 课外练功夫”的方法。语文课外学习究竟应该练什么功夫?其实就是阅读和写作。当然, 阅读和写作也是语文教学的真功夫。当前, 全国各地大力实施素质教育, 阅读和写作对学生终身发展益处多多。

1. 指点学生在读中学语言技巧。

叶圣陶先生认为:一篇好作品, 只读一遍未必能理解得透。要理解得透, 必须多诵读、多揣摩。有的文章语言优美, 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 我就让学生将优美的语句进行圈点, 熟读或者背诵, 再运用这些优美的语言或好的词语仿写一段文字。比如在阅读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时, 我就采用了这种方法, 在学生背诵下来的基础上, 就文章的第四段、第五段, 我让学生仿写某一景致, 并表达出自己对这种景致的情感, 注意使用圈定的一些叠词和动词, 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实在写不出来, 默写原文或者少作改动也可。有少数同学原句照搬, 有一部分同学稍作改动……诸如此类, 学生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先是体会到优美语言的美感, 然后加以运用, 成为自己的语言。

2. 引导学生在赏读文本中学会审题。

学生作文, 偏题、离题的现象很普遍。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若能在引导学生反复研习课文的基础上, 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认真研究课文题目, 就能潜移默化地提高其审题能力。鲁迅的杂文《拿来主义》题目简练且耐人寻味。在多次诵读课文, 理解了全文的主旨后, 教师再引导学生对题目作进一步研究:题目即昭示了作者的意图。看到题目, 读者就会想到: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拿来?怎样拿来?拿来以后怎么样?这样即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又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课题与文章内容的内在联系。让学生把在阅读中学到审题方法, 运用到自己的作文实际中, 对具体的作文题目, 进行具体的分析构思。这样, 能帮助学生克服“下笔千言, 离题万里”的现象。

总之, 新课程语文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 在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的盲点。关键是要不断地发现问题, 改进不足, 不断的完善高中语文教学, 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的提高。

上一篇:产教融合的内涵与实现途径下一篇:国家治理视角下广西审计职业化发展趋势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