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

2024-05-08

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精选十篇)

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 篇1

化学教学中指导学生建立基本概念,可以采取多种措施来进行。

一、重视实验教学和直观教学,遵循认知规律,形成清晰概念

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方法,应针对人们认知活动的思维特点,符合认识规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以及现代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人对事物的认识活动,总是遵循从感性观察体验到理性思考演绎这一规律的。这正如列宁所说的,要经过“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样一条形成概念的途径。因此,化学教学要充分运用实验或其他直观教学手段,打开学生认识事物、形成概念的“门径”。学生只有在具体的感性认识基础上,才能“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现象深入到本质。

根据化学基本概念形成的需要,有些概念,如物质的性质、物质的变化等,可以通过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给学生以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使学生从这些现象中,归纳出共同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有些概念,如物质结构等,可以通过模型、磁性黑板、图表、电化教学等直观手段使学生形成表象。有些概念,如电子云、化学平衡等,则可借助恰当的打比方,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

如学习广义燃烧这一概念时,可以指导学生观察两个实验:(1)Na在O2中燃烧;(2)Na在Cl2中燃烧。指导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在此基础上分析这两个实验现象的共同点:都是剧烈反应,同时发出光和热。然后引导学生得出广义燃烧的概念:燃烧不一定有氧气参与,只要任何发光、发热的剧烈反应都可以叫燃烧反应。又如H2在Cl2燃烧;P在Cl2燃烧等。这类具体的实验有利于帮助学生认识化学现象,形成化学概念,这样形成的概念,学生学得牢,记得深。又如指导学生形成“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借助水的沸腾现象,引导学生观察水由静态转化为水蒸汽再冷凝成液态水,师生总结出变化特点:仅仅是物质状态上变化,无其他物质生成。然后借助“镁带燃烧”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中发出耀眼白光及生成白色固体的现象。最后进行对比总结: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如水的沸腾,硫酸铜晶体的研磨等。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如镁带燃烧,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等。再如“催化剂”、“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等概念的形成,都可以由实验现象分析、引导、归纳得出其概念。

二、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帮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

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于它可以借助声光化电各种元素,突破时空的限制,生动逼真地再现或创造性地表现任何事物的面貌或运动状态。因此多媒技术能够极大地克服传统教学技术的局限,给学科教学开拓极大的空间。例如,分子、原子这两个概念是微观概念,其所代表的物质实体看不见,摸不着,离学生现实生活中所见事物的直观印象相差太远,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来帮助学生建立概念。如原子核外电子运动规律的学习,因其内容十分抽象,学生头脑中很难建立核外电子运动的概念。此时也可用软件模拟原子核外电子的高速运动,甚至可模拟出电子云示意图。学生从动画演示中了解电子层的概念,这就为进一步认识电子核外运动一般规律奠定了基础。从而有效地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概念的形成。再如,在《酸碱盐》教学中,电离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从电离角度理解酸碱盐又是一个难点,这时,在教学中就可以通过化合物导电性实验,通过计算机事先编制图片及动画演示分析,金属为什么能导电?氯化钠晶体为什么不导电?氯化钠溶液为什么能导电?最后用动画演示氯化钠晶体结构以及氯化钠晶体溶于水后发生电离的过程,学生一目了然。在酸碱盐概念的教学中仍可利用变化的图像帮助学生理解,建立离子运动的表象。

三、深入剖析概念,加深理解

初三化学基本概念教学体会 篇2

初三化学基本概念教学体会化学基本概念是化学基础知识的概括反映。初三化学基本概念多而抽象,学生领会和完整掌握这些概念具有一定的难度,下面谈谈我的教学体会。

一、通过实验让学生形成概念

初三化学绪言部分的演示实验,既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又是使学生形成“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的好例子。如水的沸腾,引导学生观察水由静态转化为水蒸汽再冷凝成液态水,师生总结出变化特点,仅仅是物质状态上变化,无其他物质生成。演示“镁带燃烧”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发出耀眼白光及生成白色固体。这个变化特点是镁带转变为不同于镁的白色物质――氧化镁。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如水的沸腾,硫酸铜晶体的研磨等。“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如镁带燃烧,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等。再如“催化剂”、“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等概念的形成,都可以由实验现象分析、引导、归纳得出其概念。

二、通过计算推理,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如在“原子量”概念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讲述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其质量极小,运用起来很不方便,指出“原子量”使用的重要性。指导学生阅读原子量概念,然后提出问题,依据课本中定义进行推算。

(1)原子量的标准是什么?(学生计算):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1.993X10-26千克X1/12≈ 1.66X10-27千克(2)氧的原子量是如何求得的?

(学生计算):

氧原子绝对量(千克)

氧的原子量:-------------------

原子量标准

如果学生只注意背原子量概念,尽管多次记忆仍一知半解。通过这样计算,学生便能直观地准确地理解“原子量”的概念,而且还较容易地把握原子量只是一个比值,一个没有单位的相对量。

三、通过反例,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概念,教学中指导学生在正面认识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反面或侧面去剖析,使学生从不同层次去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例如酸的定义:“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酸”。然后提问,硫酸氢钠电离生成H十,它也是一种酸吗?学生容易看出其阳离子除H十外,还有Na十,所以它不是酸。这样,从侧面理解定义中“全部”的含义,更能准确地掌握酸的概念。

四、找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对概念进行对比在新课教学或阶段性复习的过程中,对有关概念进行有目的地比较,让学生辨别其区别与联系很有必要。例如分子和原子,元素与原子,还有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溶解度与百分比浓度等。通过对比,既有益于学生准确、深刻地理解基本概念,又能启发学生积极地抽象思维活动。

五、多角度地对概念进行练习巩固

例如:质量百分比浓度的概念“用溶质的质量占全部溶液质量的百分比表示的溶液的.浓度叫做质量百分比浓度。”数量表达式为:质量百分比浓度溶质浓度 = ------------------------------ X100%溶液质量(或溶剂质量+溶质质量)这个概念的引入和建立并不难,难的是质量百分比浓度的具体运用。所以在建立这个概念之后,通过下列练习,讨论:

(1)10克食盐溶解于90克水中,它的百分比浓度是多少?

(2)20克食盐溶解于80克水中,它的百分比浓度是多少?

(3)100克水溶解20克食盐,它的百分比浓度为20%,对不对,为什么?

(4)20%的食盐溶液100克,倒去50克食盐水后,剩下溶液的浓度变成10%,对不对,为什么?

(5)KNO3在20℃时溶解度为31.6克,则20℃KNO3的饱和溶液的百分比浓度为31.6%,对不对,为什么?

以上思考与练习从溶质、溶剂量变化对溶液百分比浓度的影响,使学生较准确地掌握质量百分比浓度概念,这对后面运用百分比浓度进行有关计算也有很大帮助。

浅谈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 篇3

一、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内涵是掌握概念的关键,外延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催化剂”。譬如:讲授化学平衡概念,其定义的内涵包括:“一定条件、可逆反应,V正=V逆、反应混合物各组分含量不变”。这些条件缺一不可;外延则包括:“一切可逆的化学反应”。又如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内涵:“一度度温度,100g溶剂,达到溶解平衡、溶解溶质克数”;外延指:“一切在水中可溶解的物质”。因此,讲解概念,教者须首先明确概论的内涵与外延,循序渐进,再通过辅助手段或借助形象语言,从而达到正确、透彻、灵活、系统的讲授。

二、明确概念的使用前提。概念往往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都有其前提条件,在讲授时都要特别强调,否则,就不能由此而得出正确的判断,解题就容易出现错误。例如:可逆反应这个概念,须注意“在一定条件下”这个前提,否则就容易认为也是互为可逆的反应。再如气体的摩尔体积这个概念,须明确“在标准状况下”这个条件,不然就可能认为1摩尔气体的体积就是22.4升。由此可见,对于概念,要注意它使用的前提条件,适用范围如何。

三、注意概念的嚴密性与灵活性

讲授概念,既要注意严密性,又要注意灵活性,做到:“严而不死,活中从严”。如: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的讲解,按下表讲授,既严密、又灵活。

四、注意概念之间的联系,加强对不同的易混淆的概念的对比。讲授概念,应尽量结合已学过的知识加以讲解。这样既注意概念间的联系,又注意概念间的区别,既掌握共同特点,又掌握本质属性及个性,以免使学生对概念混淆不清,含糊其词。如:酸度与酸浓度,二者虽然都有浓度的含义,但酸度是指溶液的酸碱性强弱程度,即溶液中H+浓度,而酸浓度指酸溶液中溶质量的多少,即溶液的浓度。它们所陈述的对象不同,二者不能混淆。如0.1mol/L的盐酸0.1mol/L的醋酸两者的PH值是否相同?(不同)。用0.1mol/L的NaOH溶液中和所消耗的碱的体积数是否相同?(相同)。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所以,教学中要善于加强概念之间的对比,掌握知识的内部联系和区别,不致于在使用时混淆概念。

五、要灵活运用概念。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教学中随时都要贯彻的一条原则。而对于知识的灵活运用,正是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如何运用,在课堂教学中往往通过提问,讨论,习题或实验来达到,其中多数是通过习题而进行的。因此,在教学中配合一定量的精选习题,让学生用已理解的概念,对习题进行分析、思考,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进行判断、推理,不断巩固所学知识和接受新知识,提高学生的智能。

总之,要圆满完成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任务,必须重视科学学法和科学教法的巧妙配合,积极发现和不断探究概念教与学的规律,这是提高化学基本概念教学水平的重要措施。

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的策略 篇4

一、通过直观手段, 引导学生形成概念

化学基本概念的形成通常是从生动有趣的化学变化的事实及现象出发, 经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揭示事物的本质而得出的结论。因此, 在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中要充分运用直观教学手段, 如实验、实物、模型、图表、多媒体等, 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直观化。例如, 要使学生形成催化剂和催化作用这两个概念, 关键是正确引导学生观察教材[实验2—5、2—6]所发生的现象。

[实验2—5]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盛有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 木条没有复燃;然后向试管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 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 木条复燃。

[实验2—6]待实验2—5的试管中没有气泡时, 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 木条复燃。再重复[实验2—6]多次。

在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 通过学生讨论二氧化锰在反应中的作用, 得出“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化学反应速率, 二氧化锰好像永远用不完”的结论。再引导学生阅读课本, 学生就能顺利地形成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并明确催化剂概念中的“一变二不变”。再如分子、原子的教学时, 可通过FLASH动画模拟分子、原子的无规则运动, 原子 (如氢、氦) 的原子结构, 提供学生不能直接感受到的微观知识, 以实现微观世界的“宏观化”, 刺激学生的思维, 形成科学的概念。

二、通过对比, 理清概念间的异同

在教学、复习的过程中, 对相似、接近或相反的概念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物理变化与物理性质、分子与原子、元素与原子、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溶解度与溶液质量分数) 如下表将单质与化合物进行有目的的比较, 可让学生理清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 这样既有益于学生准确、深刻地理解基本概念, 防止概念间的混淆, 又能启发积极地抽象思维活动。

三、通过分析概念中的关键字、词, 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内涵, 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有本质属性, 是概念的质的方面, 它说明概念所反映的事物是什么样的。而概念的外延, 是概念的适用范围, 即某一概念所包括的一切对象, 是指概念的量的方面, 它说明概念所反映的是哪些事物。

例如,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概念的内涵:“一定温度, 100g溶剂, 达到饱和状态, 溶解溶质的质量。”定义的外延是指“一切可以在溶剂中的能溶解的物质”。明确概念内涵的方法是剖析概念中每一个字、词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1) 弄清概念成立的前题条件。例如, 固体物质溶解度概念中的“一定的温度”、“溶剂的量为100g”、“溶液达到饱和”是这一概念成立的前题条件。 (2) 把握概念中的数量词、副词等的含义。例如, 化合反应概念中的“几种变一种”, 分解反应概念中的“一种变几种”等。 (3) 抓住概念中的关键词。如催化剂的概念要抓住“改变”、“不变”二词, 学习“溶液”的概念时, 注意几个重点词汇:“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抓住这几个关键词, 学生就不难理解“溶液”的概念了。

明确概念的外延, 是以明确概念的内涵为基础的。只有在深入理解概念的内涵的基础上, 才能确定概念的外延。如果在概念的内涵中不仅包括事物的本质特性, 还包括事物的非本质特性, 如分析溶液时, 常直观地以食盐或蔗糖溶液为例, 学生很容易将“无色透明”理解为溶液的本质特征, 扩大了概念的内涵, 就缩小了溶液“有色”的范围。

四、通过运用, 强化巩固概念

概念形成之后, 决不能让学生满足于死记硬背和一般性理解。在教学过程中:一、要注意组织练习, 当学生学过有关概念后, 教师应有目的、适量精选习题, 帮助学生总结规律性的东西。如对溶液质量分数概念的教学后, 让学生思考:将20克某物质溶解在100克水中, 得到的溶液质量分数是20%, 对吗?为什么?假如将此溶液倒掉60克, 剩下的溶液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呢?在讲了“氧化物”的概念“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 如果其中一种是氧元素, 这种化合物叫做氧化物”之后, 可接着提出一个问题:氧化物一定是含氧的化合物, 那么含氧的化合物是否一定就是氧化物呢?为什么?类似这样紧扣概念本质的习题, 对学生化学概念的形成, 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二、要分析错误及时改正。还应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掌握情况进行考查了解, 根据反馈发现的问题及时有针对性的采取补救措施。三、要形成网络, 化学基本概念之间的联系是千丝万缕的, 学习化学基本概念的关键是要理顺相关概念间的关系, 可将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按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化学计量与化学用语分成六个板块进行归纳整理, 使之网络化。

如何讲清初中化学课的基本概念 篇5

四川省营山县天伟初级中学

吴林

化学概念是用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常包括定义、原理、反应规律等,其中每一个字词、每一句话、每一个注释都是经过认真推敲并有其特定的意义,以保证概念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化学概念是学习化学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准确地理解概念对于学好化学是十分重要的。初中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都比较差,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清概念,把好这一关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一、通过实验,让学生形成概念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课题一的演示实验,既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又是使学生形成“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的好例子。如水的沸腾,引导学生观察水由静态转化为水蒸气再冷凝成液态水,师生总结出变化特点,仅仅是物质状态上变化,无其他物质生成。演示“胆矾晶体的形状变化”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变化前后的形状改变。这个变化特点是吸是物质的形状发生的改变。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如玻璃破碎、汽油挥发等。再如“催化剂”、“饱和溶液”等概念的形成,都可以由实验现象分析、引导、归纳得出其概念。

二、讲清概念中关键的字、词,明确概念

为了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教师不仅要注意对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例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因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同时又可误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因它们就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三、正反两方,讲清概念

有些概念,有时从正面讲完之后,再从反面来讲,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不致混淆。例如在讲了“氧化物”的概念“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如果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这种化合物叫做氧化物”之后,可接着提出一个问题:“氧化物一定是含氧的化合物,那么含氧的化合物是否一定就是氧化物呢?为什么?”这样,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反复推敲,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概念中关键的词句“由两种元素组成”来分析,由此加深对氧化物概念的理解,避免概念的模糊不清,也对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通过生活经验,迁移、类比、总结概念

生活与自然科学是紧密相连的,许多生活中的知识可通过自然科学相关知识去解释,同样,在学习自然科学的过程中,也可有意识的加强与生活的联系,从实际生活中引出并总结概念。如潮解,可从生活中食盐、白糖、衣服等久置会发潮的现象引出潮解并顺理成章的说明了潮解是物理变化;又如合金,可从家用的门窗、炊具、餐具等引出。

五、通过阶段性学习,深化概念

注重知识的阶段性就是要根据初中学生的实际特点,掌握好知识处理的分寸,准确把握知识的深广度,在不同阶段给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由浅入深,从片面到全面,循序渐进,逐步发展。当然,注重概念的阶段性,并不能忽视其科学性,对于那些阶段性的概念,或某些概念形成的初始阶段,教师讲解应留有余地,避免绝对化,这样才能处理好科学性与阶段性的关系。如燃烧概念,开始时定义是可燃物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而发生的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讲到氢气性质时从补充实验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启疑,讨论得出燃烧不一定要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

六、通过计算、练习,巩固概念

解题过程可启发思维,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由基础知识、智力以及解题技能三者构成的有机整体。当学生因某种因素不能判别当前的题目与已有知识的关系时,教师若能在学生已知与未知之间架起适当的”认知桥梁”,唤起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当前景象关联起来,问题则可顺利解决。如在“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教学中,教师首先指出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其质量极小,运用起来极不方便,同时指出“相对原子质量”使用的重要性。指导学生阅读相对原子质量概念,提出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是什么?由学生计算得: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即1.993×10-26千克×1/12 ≈1.66×10-27千克,再提出如何求氧的相对原子质量呢?再由学生计算得:氧的相对原子质量:2657×10千克/1.66×10 ≈16,氢、碳、铁呢?通过这样计算,学生便能直观地准确地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而且还较容易地把握到相对原子质量只是一个比值,它的国际单位为“一”,最后归纳指出如果每次均如此计算也比较麻烦,自然引出相对原子质量概念及关系式: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总之,在进行化学概念的教学中,要抓住每个概念中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词、句子以及相关特征,把概念讲清楚,讲透彻,搞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样,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理解能力和增强学习能力都是大有帮助的。

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 篇6

关键词: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

初中化学是学生第一次全面接触和了解化学的开始,也是奠定良好的化学基础知识的重要阶段。《全日制中学化学教学大纲》指出,使学生清楚地、准确的理解基本概念,对学好化学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如何在教学中将抽象、琐碎的概念弄清楚就越显得尤为重要。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学生对学习和掌握概念往往有一种不正确的认识。即把化学基本概念简单当作建造化学大厦的砖瓦,把化学基本概念的学习当作解释名词,以为只要记住了概念的定义就算掌握了该概念。概念是作为知识体系中的结点出现,结点掌握的越清晰、越准确,那说明在形成知识网络中的系统就越明朗,对于学习者来说受益匪浅。经过多年的初中化学教学,分析初中化学中的基本概念以及要求掌握的层次,探索适合初中生的教学模式和教學方法。

一、突出对概念的关键字、句的理解,加深学生记忆

一些化学概念层次较多,这给学生记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教学中我把组成定义的关键词句向学生突出讲解,促进对概念的理解,加强记忆效果。例如,在“催化剂”概念中,强调“变”和“不变”,在酸、碱定义中强调“全部”二字等。学生只有理解这些词语的意义,才能深刻理解基本概念。如“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于理解。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若将溶解度概念中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其一,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其二,指明溶剂的量为100g;其三,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其四,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克数。这四个限制性句式加上关键字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进而加深了学生对这个概念的理解。又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因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同时又可误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因它们就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二、利用相关概念进行比较教学

初学化学的学生往往对概念理解不深。形成的概念模糊,似懂非懂。因此做题时经常出现差错。在教学中可列举几组实例进行比较教学,在对比中明确它们的本质区别和联系,加深对概念的理解,锻炼学生的抽象能力。如在“元素”和“原子”概念形成之后,比较分析它们的区别和联系。即元素是宏观概念,是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只论种类,不论个数。而原子是微观概念,是描述物质的微观结构,既讲种类,又讲个数。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三、强化形象思维,使抽象概念直观化

在没有条件或无法采用直观教学手段的情况下,应适当地指导学生自学获取知识。强化形象思维,是加强直观概念教学的手段之一。让学生从宏观的感觉中体会微观粒子的性质,理解分子论概念。在建立元素概念时,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先让学生回忆原子与原子核的组成,然后用生动的语言抽象出元素的概念。也可以采用先阅读教材再讨论的方法使学生自己得出正确概念。这样,学生既能消除对抽象概念的厌烦情绪,又能对比较抽象的概念理解得较准确和深入,避免教师把概念硬灌给学生,学生死记硬背记不住、难应用的现象。

四、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化学概念

理论联系实际,借生活实际来理解概念,来印证概念,是学生在化学概念学习中乐于接受的方式.教师不妨教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学习化学知识.比如,在学习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基本概念时,教师就给学生举生活中的例子.在我们生活的空气当中,存在氮气、氧气以及二氧化碳等等的气体,因此空气是由很多种气体构成的,是一种混合物;海水的成分有水还有盐,也是混合物;我们经常喝的自来水中也有很多矿物质离子存在,在自来水烧开之后,锅底会有水垢,因此自来水也是混合物.但是冰水不同,虽然是冰也是水,但是属于一种物质,所以说这是纯净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学习化学概念,理解起来也就更容易.

五、通过习题练习,巩固理解概念

概念形成后一定要让学生通过运用来掌握和巩固,决不能让学生满足于死记硬背和一般性理解。在教学过程中一是要组织有效练习,习题目的性和针对性要强,使学生通过习题实践,巩固和增强学生应用概念的能力。二是分析错误及时改正。三是还应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掌握情况进行考查了解,根据反馈及时采取针对性的补救措施。

六、对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的反思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引导学生形成对化学概念的思维.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准,探索化学概念教学的实践价值,掌握不同知识直接的关联性,协助学生积累化学概念的学习方法.另外,教师要对概念进行积极的总结,掌握学生学习知识的节奏.教师要与学生多沟通,实现互相进步,共同提高.教师只有掌握学生的动态,才能找出教学中的问题,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化学概念主要涉及化学领域的一些基本的原理和现象,对其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概括,从而形成这一学科的知识点.在化学概念的理解下,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将更加深刻,形成端正的科学素养.为了不断强化初中化学概念教学,需要建立完善、合理、科学的教学模式,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不断提供化学教学质量.

浅析化学教学中基本概念的记忆方法 篇7

一、对比记忆方法

对比记忆法针对中职化学有不少容易混淆的概念、理论等, 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比较, 找出概念之间的共性和个性、区别与联系、抓住其内在属性, 进而使学生突破这一记忆难点。如, 电离与电解、取代反应与置换反应、化合反应和加成反应、电解池与原电池、硝酸的酯化和硝化反应等。为了使学生对概念有较深刻的理解, 就要加强不同概念之间的对比分析, 弄清并把握它们之间的异同点, 并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及本质区别, 进而使输入的信息加强对大脑的刺激, 从而使学生更容易记住。如, 学习“离子”概念时, 可用第二章中所学过的“原子”概念在结构方面、所带电荷方面、性质方面、表示方面以及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方面进行比较, 找出它们的区别及联系, 从而防止混淆, 加深记忆。对新旧知识中具有相似性和对立性的有关知识进行比较, 找出异同点, 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二、口诀记忆方法

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内容比较枯燥无味, 但如果一味要求学生死记硬背, 不仅记不住, 而且忘得快。兴趣是增强记忆力的窍门, 为了提高学生兴趣, 把无趣变成有趣, 把无味变成有味, 在教学中把这些枯燥无味的知识编成顺口溜或口诀, 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学生记忆。比如, 化合价口诀:一价钾钠氟氢银, 二价氧钙钡镁锌, 三铝四硅五价磷;二三铁, 二四碳。二四六硫都齐全, 铜汞二价最常见。再如, 盐类水解规律口诀:难溶不水解, 有弱才水解, 无弱不水解;谁弱谁水解, 越弱越水解, 都弱都水解;谁强显谁性, 都强显中性, 弱弱具体定;越弱越水解, 越热越水解, 越稀越水解。通过口诀使学生很快就记住, 并且记得长久不易忘掉。

三、知识组块化记忆方法

组块是信息加工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它对研究人类的知觉、学习以及专长都有重大意义。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米勒 (Miller) 提出的。知识组块记忆法是根据个人的经验和认知, 使记忆材料中孤立的事物组合形成更大组块的思维操作过程, 也称为“组块化”。在教学中有必要将庞杂的化学知识进行组块化, 再通过联想和扩充掌握知识, 不仅能够增加大脑的记忆量, 更能提高记忆的效果。例如, 学习电解质概念时, 让学生抓住“或”“化合物”两个关键字词来记忆电解质的概念, 就容易把握实质。“化合物”表明只有化合物才可能是电解质, 由此可知单质和混合物都不在电解质之列;“或”则表示对化合物而言, 无论其熔融态还是水溶液, 只要两种状态下有一个满足条件能够导电, 该化合物即属于电解质。在化学教学中, 找准并抓住概念的关键字词, 进行适当的分析论证、比较对照、综合推理, 就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顺利完成概念的教学。

四、形象记忆方法

形象记忆法就是借助于形象生动的比喻, 把那些难记的概念形象化, 用直观形象去记忆。如, 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是:“能量低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较近的地方出现的机会多, 能量高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较远的地方出现的机会多。”这个问题是比较抽象的, 不是一下子就可以理解的。如果我们打这样一个比方就可以理解了, 也易于记忆了。把地球比作原子核, 把能力高的大雁、老鹰等鸟比作能量高的电子, 把能力低的麻雀、小燕子等鸟比作能量低的电子。能力高的鸟常在离地面较高的天空飞翔, 能力低的鸟常在离地面很低的地方活动。这样把抽象变形象更容易让学生记住。

总之, 在教学活动中, 直观、形象的知识总是比枯燥、抽象的知识更能引起学生共鸣, 使学生记忆更加深刻。因此, 教师应当把枯燥乏味的知识讲得生动、形象、有趣味, 增强学生的感知, 恰当利用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作比喻, 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摘要:针对化学知识的特点, 我们在学习中可以采用不同的记忆策略。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它是一门历史悠久而又富有活力的学科, 它的成就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而化学基本概念是整个化学的核心, 因此学生能够清楚、准确、深刻地理解和记忆化学基本概念, 对学好化学十分重要。主要从对比记忆方法、口诀记忆方法、知识组块记忆方法、形象记忆方法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化学教学,基本概念,记忆方法

参考文献

[1]黄文量.浅谈中职化学教学中基本概念的记忆[J].新课程研究, 2011 (7) .

[2]沈理明, 陈吉.化学学习方法调查研究[J].化学教学, 2002 (2) .

[3]王英, 焦锐.化学知识快速记忆法[J].教学与管理, 1999 (5) .

[4]焦艳.浅谈初中化学中的有效记忆方法[J].中学化学教与学, 2012 (1) .

中学化学基本概念教学初探 篇8

一、以丰富的感性材料为基础, 建立化学概念。

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的抽象思维是经验型的。充分利用直观, 可减少学生掌握抽象概念的困难。因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材料, 才能运用科学的抽象思维, 由表到里、由个别到一般, 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获得明确的概念。

1、充分利用实验现象, 建立化学概念

如:讲“化学变化”这个概念时, 先燃烧镁带产生耀眼的白光, 放出大量的热, 生成不能燃烧的白色粉末。接着加热铜绿, 绿色粉末变成黑色, 管壁出现小水珠, 石灰水变浑浊等现象。引导学生分析这两个变化的共同点是新物质生成, 抽象出本质特征, 顺理成章归纳出化学变化的概念。

2、运用模型、挂图、表格等

如讲分子和原子时, 运用球棍模型等微观模型为宏观形象。

3、充分利用录像、投影、计算机等教学媒体展示事物和现象的运动状况和变化过程。

帮助学生建立化学概念。如用动画演示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等。

二、抓住关键字词, 剖析概念构成要素, 领会概念

唯物辩证法的重点论强调:解决问题时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要方面。同样在概念教学中, 要指导学生弄清要领的构成的要素、层次、关键性字词及内涵和外延, 领会概念的含义。如:氧化物概念中抓住“两种元素其中一种是氧”, 进行剖析, 弄清“两”和“一”的关系后, 就不会把KCl O3称氧化物了。

三、抓住概念特征进行比较、辩析、正确理解概念

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原理告诉我们, 事物之间有着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所以, 在概念教学中, 既要抓住概念的本质不同, 又要注意概念间的内在联系, 如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 刚开始学时有许多反应中都有氧气参加反应, 但不是有氧气反应就是化合反应, 也不是没有氧气就不是化合反应, 而是要抓住概念的特征来进行比较和分析, 抓住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就可以灵活地使用。

四、注重概念的巩固、深化和发展

教学的循序渐进原则, 是科学知识本身特点决定的。在学生建立、理解概念的基础上, 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注意概念的巩固、深化和发展。

1、设计概念性较强的习题掌握概念掌握的目的在于运用, 学生通过运用概念于实际, 可以形成技能、技巧。

2、分析错误、反复纠正充分利用错例, 引导学生找出错误原因, 使学生在错误中悟理, 巩固、深化概念。

3、注意概念的深化与发展由于不同年龄、不同年级的学生知识水平不同, 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也不同。讲概念时, 既要明确, 又不能讲死。注意概念的阶段性, 随学生知识的增宽而逐步完善。

浅谈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 篇9

一、从实验事实引出概念

课堂演示实验可以很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由教师对演示实验的现象分析引导学生正确地推理,来形成化学基本概念。例如,在讲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两个概念时,除了镁燃烧和加热碱式碳酸铜两个实验外,还可以补充一个对比实验,即用剪刀将纸剪碎和将纸点燃的两个小实验,边演示边提问,让学生思考:在两个对比实验中变与不变的是什么?这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看起来这是一个极为简单的实验,学生在观察变与不变的现象时能回答出以下两点:剪纸的过程中纸的形状变了,但纸还是纸,本质没有变,纸燃烧过程中,纸由白色变成了灰黑色,灰不是纸,引导学生讨论这两种变化又有什么不同,然后指出第一种变化纸没有生成其他物质是物理变化,第二种变化纸燃烧生成了不同于纸的灰是化学变化,这样从这两个对比实验中引出了两种不同“变化”的概念,通过总结,举例练习,明确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的意义,了解二者的区别和联系。

二、从理解问题的过程中引出概念

例如,讲解化合价概念时,注重引导学生对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加深理解,并板书形成过程,在理解过程的基础上,观察未得失电子时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指出(结构决定性质)该元素有得失几个电子的性质,各元素的原子只有按一定数目比作用(化合)时才表现得失几个电子的性质。同理,分析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对照结构示意图及电子式,指出每个原子共用几对电子的性质,交代各种元素的原子只有按一定数目比作用(化合)才表现出各自共用几对电子对的性质。顺势引导,无论是离子化合物还是共价化合物,都是不同元素的原子按一定数目比化合表现出的性质,此性质叫做元素的化合价。

三、讲清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

为了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教师不仅要注意对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例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因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同时又可能误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因它们就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四、剖析概念,加深理解

化学概念是用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常包括定义、原理、反应规律等。其中每一个字、词、每一句话、每一个注释都是经过认真推敲并有其特定的意义,以保证概念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在初中化学教材中,基本概念几乎每节都有,而化学概念是学习化学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准确地理解概念对于学好化学是十分重要的。初中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都比较差,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清概念,把好这一关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五、从正反两方面讲清概念

有些概念,有时从正面讲完之后,再从反面来讲,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不致混淆。例如,在讲了“氧化物”的概念“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如果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这种化合物叫做氧化物”之后,可接着提出一个问题:“氧化物一定是含氧的化合物,那么含氧的化合物是否一定就是氧化物呢?为什么?”这样,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反复推敲,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概念中关键的词句“由两种元素组成”来分析,由此加深对氧化物概念的理解,避免概念的模糊不清,也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六、注意概念的系统归类并找出概念间的从属关系和内在联系,及时巩固所学概念

化学概念虽多,也是一个个地形成,要善于引导学生将概念逐步系统归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例如,在学习了原子、分子、元素、单质、化合物这几个概念后,总结出了几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突出元素在这几个概念中的主导地位,揭示这几个概念的从属关系、组成与结构关系、宏观与微观的关系。

在讲授每一个概念后,注意整理一些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思考回答。例如,学习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后,为使学生能根据实验得出概念的意义,正确地区分这三种混合物,列出下列混合物,让学生区分:(1)石灰乳;(2)牛奶;(3)敌敌畏乳油;(4)敌敌畏与水的混合液;(5)敌敌畏的酒精溶液;(6)把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后的液体;(7)白磷与二硫化碳溶液;(8)食醋;(9)石灰砂浆;(10)爆鸣气;(11)尘土飞扬的空气;(12)清新的空气;(13)液氧。学生回答后,根据掌握程度进行讲评、分析、纠正错误。

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之我见 篇10

一、运用实验,加强直观

学生学习化学概念的一大心理障碍就是觉得抽象,化学实验生动直观,可以很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能使学生获得深刻的印象。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利用各种直观手段,尽量做到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例如:在讲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这两个概念时,就可以引入实验进行教学。除了做课本的四个实验外,还可以补充一个对比实验,即用手撕碎纸和把纸点燃,边演示边提问,让学生思考并讨论:在这个对比实验中变与不变是什么?这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学生很快就能从观察到的实验中得出结论,即第一种变化纸没有生成其他物质,是物理变化;第二种变化纸燃烧生成了不同于纸的灰,是化学变化。再如:在讲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这两个概念时,可以进行分组实验,让学生明白在外界条件(温度和溶剂量)改变的情况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会相互转化,因此在讲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两个条件:“在一定温度下”和“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这样,学生会对这类概念理解更透彻。

二、抓住关键,揭示本质

化学概念有繁有简,其含义也有深有浅,但无论哪个概念,都有其关键。在教学中,只有抓住这个概念所在,才能突破事物的本质,学生才能深透理解,准确掌握。例如:氧化物的概念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叫做氧化物”。其中“两种元素”、“含氧”、“化合物”是这一概念的关键词。在教学中应该抓住这三个关键词,认真推敲和琢磨,然后用氧气(O2)、氯酸钾(KClO3)、氯化钾(KCl)、水(H2O)作为例子,对照概念进行分析讲解,这样学生既容易理解又便于掌握。又如,在讲催化剂这个概念时,我们要抓住其中的关键词“改变”(指“加快”或“减慢”)和“化学性质”(不是“性质”,也不是“物理性质”)。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理解概念的目的。

三、正确理解,阐述严密

在基本概念的教学中,首先要全面阐述,避免片面性和绝对化。例如:学习“溶解度”这个概念时,有四个要素缺一不可的,一是“在一定温度下”,二是“溶剂的量必须是100克”,三是“溶液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四是“溶质的量以克为单位”。其次,阐述概念要严密,即要准确把握概念的每一字词。如,讲单质和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然后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氧气和臭氧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因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因它们就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四、正反两面,讲清概念

有些概念,有时从正面讲完之后,再从反面来讲,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例如在讲了“中和反应”的概念“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之后,可接着提出一个问题:“中和反应一定生成盐和水,那么生成盐和水的反应是否一定就是中和反应呢?为什么?”以此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展开讨论,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概念中关键的词句“酸与碱作用”来分析,由此加深对中和反应概念的理解,避免概念的模糊不清,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类似的概念还有很多,如:单质一定只含一种元素,那么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单质吗?氧化物是一定含氧元素的化合物,那么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吗?置换反应一定是生成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的反应,那么生成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的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吗?等等。

五、对比归纳,逐步深化

在化学基本概念中,相近又有区别的概念很多,容易混淆,如:元素与原子、原子与分子、原子与离子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纯净物与单质和化合物、化合物与氧化物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等。在教学中要注意运用分析对比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些概念加以分类串联、归纳、整理,把相关的概念放在一起,然后串成知识链,进而编成知识网,使概念系统化,达到逐步深化的目的。例如:在讲完分子、原子、元素三个概念后,可以通过一些实例加以区别。如,我们可以说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而不能说二氧化碳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的;我们可以说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的,但不能说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元素和两个氧元素组成的。从而归纳整理出这三个概念的区别在于:原子、分子是微观概念,既讲种类,又讲个数;而元素是个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从而告诉学生“物质”和“元素”是同一范畴的概念,而“分子”和“原子”是另一范畴的概念,不能混淆,不能随意跨越。

六、加强实践,巩固知识

应用概念是巩固、加深对概念理解的手段,又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方法。学生学过有关的概念后并不等于真正掌握,只有通过适当的练习和考查,才能达到巩固、深化概念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应加强复习、练习和考核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运用概念的过程中,不断巩固和掌握化学基本概念。例如,教师可以精选一些练习题布置给学生,而且在设计和选择练习题的时候要注意从浅显的题目入手,然后逐步加深。考查后要讲评,考查讲评不仅仅是讲答案,而应从化学基本概念出发,讲审题方法、原理、思路,从而进一步巩固这些概念。

摘要:化学基本概念是构成中学化学知识的基本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研究学生学习掌握概念的特点, 切实加强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

上一篇:超高层建筑机电设备下一篇:特殊工艺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