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思练”的化学教学探讨》教学心得

2024-05-07

《“读思练”的化学教学探讨》教学心得(通用7篇)

篇1:《“读思练”的化学教学探讨》教学心得

《“读思练”的化学教学探讨》教学心得

【摘 要】探究性学习是在新课程标准下积极倡导学生合作学习和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究的过程,是改变教师与学生的传统角色和教学与学习方式。它不但使教师在课程改革中不断实现自我更新,而且也意味着动手实践、自主学习、合作探索与交流必将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勤于练习,这种‘读、思、练’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评;拓展思维

探究性学习是在新课程标准下积极倡导学生合作学习和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究的过程,是改变教师与学生的传统角色和教学与学习方式。

一、在《水的组成》这一课时的教学中,教师必须要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

即知识目标是:(1)认识水的组成;(2)掌握单质、化合物、分解反应、物质的分类等基本概念。能力目标是:(1)了解人类认识的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2)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及查阅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情感目标是:(1)从人类认识水的组成过程中体会科学的思维方法,认识实践研究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2)培养学生树立节约用水的观念,增强环保意识。

二、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参与思考与交流活动

(1)查阅资料(老师在课前前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分组上网查阅资料,回答以下问题)

教师(提出问题):①水在自然界分布在哪些位置?②水有哪些用途?③目前世界上水体的污染程度如何?④水危机给人类带来哪些危害?⑤目前我国政府是怎样解决水体的污染和缺水问题的?

(2)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汇报交流。

(3)学生:小组互评汇报,交流自己小组情况。

(4)教师:在小组汇报交流中注意及时点拨和纠正,并进行鼓励评价。

(5)教师:对学生汇报交流的问题归纳小结,并引出水的组成、水的测定、单质化合物等概念。

教师:在水自然界广泛分布着。水不仅在于地球上的江河湖泊中,还存在于空气中,在人体和各种生物体内都含有水。工业上需要水,万物生长需要水,人生活需要水,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没有水就没有人类,没有水就没有世界。水的用途极为广泛,水的用途如此广大,水究竟有哪些奥秘?水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

三、其次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精讲点评

(1)实验法:(电解水实验,学生实验)

实验器材:(水槽、试管,碳棒电极,电池,水)按教材的实验装置多组,学生分组进行。

教师指导:①在水中加入少量的稀疏酸(增强水的导电性)。②今后同学们如果进行实验的话,不能用220伏的交流电(以防触电),只可用能直流电池。③提示学生注意观察不同电极上所产生的现象。

(2)列表比较法:(电解水实验产生现象及部分结论)

生产的现象得出的结论

(3)分析推断法:

分小组讨论后得出:①水通过电解生成了两种新的单质,即氢气和氧气;②水是一种化合物,是由氢,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4)分析归纳法:

分小组讨论后得出:①水的组成可以通过电解水的方法得知;②水是一种物质,通过电解生成了两种不同于水的新物质,即氢气和氧气。

文字表达式:通电后 水(H20)→氢气(H2)+氧气(02)

四、再次是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思维拓展,能力升华

(1)教师提问:①水这种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②水这种物质是单质还是化合物?为什么?通过老师提问学生讨论交流从而引出物质的分类、单质、化合物、物反应类型等概念。

(2)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①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②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③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叫分解反应。

思维拓展:电解水的实验中正负极产生气体体积比为1比2,在标准状态下氧气的密度为1.429g/L,氢气的密度为0.0899g/L。由两极上产生的两种气体的体积比算出两极上两者气体的质量比应该是多少?

能力升华

教师提问:①实验现象包括哪些方面?②我们是电解水又观察到了哪些现象?

学生小组讨论得出:①两极上有气泡产生;②在负极试管里产生的气体是正极的一倍;③正极试管中的气体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④负极试管中的气体能燃烧,火焰为淡蓝色;⑤在检验纯氢气时发现有尖锐爆鸣声则不纯,发出有轻微“噗”的`一声则较纯;⑥检验氧气时试管口向上(说明氧气比空气重),检验氢气时试管口向下(说明氢气比空气轻)。

分小组讨论小结:实验产生的气泡形成气体的体积比、带火星木条复燃、气体燃烧的颜色、检验氢气纯的声音、检验气体时试管口的朝向,都是我们有实验时应该注意观察的,由此可知,实验的现象是多方面的。我们应该以科学的态度去留心的观察和认真的实验。

五、最后巩固训练

(1)下列物质是按单质、化合物、混合物排列的是( )

A、水、空气、氧气 B、汞、冰、食盐水

C加碘食盐、二氧化锰、氢气D、氮气、氧化铝、氯酸钾

(2)由电解水实验可以看出,负正两极上的气体的体积约为2比1,在标准状态下氧气的密度为1.429g/L,氢气的密度为0.089g/L,通过计算得出正负两极气体质量比是多少?

(3)关于水的组成说中不正确的是( )

A.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

B.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C.由水分子构成;D、每个水分子是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原子构成的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还能够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篇2:《“读思练”的化学教学探讨》教学心得

冷水镇小学校 郭昌秀

语文新课程标准里指出:阅读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如何有效高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每一位语文老师所努力追求的。近几年来,结合新课改,我县教育大力推广小语专家谭小林先生研究出的 “读思练”教学模式。“读思练”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运用中指导思想为:以读贯穿于阅读教学始终,由明确目标、概读感知;精读深思、内化拓展;熟读应用、迁移创新三个层次来体现。那么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如何以新课程标准为准绳,让 “读思练”教学模式为学生学习服务呢?结合本人这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浅谈如下做法,供同行们参考。

一、读的落实。

课程标准总体目标与内容里强调: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较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现在语文教学中有个比较流行的词“语文味”,然而这种“味儿”具体指什么,未见有个专家定论。但有一点却是众口一致的,那就是——读是语文细酌入“味”的佳法。由此可见,读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语感训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小学语文阅读的方式主要有六种:朗读、默读、分角色读、诵读、吟唱、浏览。新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教学应重视默读和朗读。朗读是学生阅读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基本训练。它是指书面语言转化

/ 7

为出声的口头语言的阅读,是发声阅读。新课标阅读要求中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作品的声律气韵入手,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实谓语文教学之佳法。一篇文章,每读一次其收获就不同。理解文章“七分朗读三分思”,古人亦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对阅读教学中多读好处的最好诠释。

在实际教学中,要指导好学生的朗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1、让学生明确朗读的基本要求:读得正确,发音要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添字,不唱读,不顿读;读得流利,不复读,不断读,不读破;停顿间歇分明,语气连贯流畅,速度适中;读得有感情。

2、注重朗读的训练形式:创设氛围,让学生进入情境;评读,促进每个学生发展;赛读,让学生有读的激情;范读,让学生有样可学。例如在《七律.长征》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感受到五岭的逶迤、乌蒙的磅礴,我先出示这两座山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山难越,再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在这一看一读中,红军长征中的艰难就凸显了出来。又如在《乡下人家》一文教学中,乡下孩子对夏夜的感受最深。我让他们先谈自己在夏夜中晚饭后常常做哪些事,再播放一段夏夜虫鸣的轻音乐,学生在音乐伴奏中,朗读乡下人家晚饭后的情景,在读中,孩子们心中自然就会勾勒出一幅乡村夏夜宁静图,沉浸在夏夜美好的时光里。此时,学生的心灵感受比用文字来形容要丰富得多。

当然,阅读教学不能把全部的重心放在朗读上。针对不同的文章体裁,我们应采用不同的读书方式。在小学阶段里,课文一般分为: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古诗词、现代诗歌、文言文五种体裁。朗读,我多在精读课文教学中使用;略读课文一般是让学生默读,在默读的基础上自己交流感悟。古诗词的教学主

/ 7

要是用诵读的方式,一些经典美文,也用吟唱的手法引起学生兴趣。例如在《渔歌子》这首词的教学时,武凤霞老师就教我们如何让学生学会吟诵古诗文。现在很多古诗都被变成了小学音乐课本中的歌曲,如果学生学习一首诗,再让学生用音乐来表达自己对诗的感受,也是一种好的阅读形式。而且语文新课程标准里明确提出:古诗文的教学要避免对诗句意思的支解,重在指导学生诵读,在诵读中去感受文本。浏览方式一般是在学生课外阅读中使用。为了增加学生课外知识的积累,每上完一篇文章后,我会找一些相关的材料或文章让学生读,并且要求学生提高自己的阅读速度,五、六年级至少达到每分钟300字以上。课文对话较多的文章,我们大多数老师都会采用分角色方法来读文,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二、思的引导。

这里的思,就是指学生在读文过程中对文本的认识。新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阅读教学应注重学生感受、理解、评价的能力。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但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这段话告诉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和文本对话,在学生与文本的一次次对话中,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交流中,去领会文本的深层含义。课堂上尊重学生在 3 / 7

阅读理解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探究文本的热情。

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去理解文本,就得把读思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读中悟,以悟促深读。实际教学中,我把它归纳为“四抓”:

1、抓关键字读文。例如我在教学《七律.长征》教学中,抓住总领句中的“难”、“闲”两个字,让学生在诵读中,去感受长征的不易与红军面对困难时所显示出来的英雄豪迈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其中,感受“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是本诗的难点。为了让学生体会这一暖一寒,我适时出示相关资料给学生,让学生在阅读资料后谈谈自己认为哪些方面感到了暖,哪些方面让人寒。学生交流了自己感受后,再引领学生回头读这两句,学生读出来的韵味就大不同了。中国古诗含义深刻,有时即使用千言万语也表达不出诗人当时的情怀。唯有一读,能让学生品味其中的意味。那是只可意会,无法言传的一种美。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我抓住“美”“毁”两个字,让学生在对比学习中,领会到文章的宗旨: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2、抓关键词理解文本。有的文章也是围绕一个词来写的。例如《给予是快乐的》一文中写道“我的眼睛湿润了”。“湿润”说明了什么?作者眼睛为什么会湿润呢?围绕这一词我让学生在文中找原因。通过学生读文交流,他们很容易就理解到“给予别人快乐,自己更快乐”这一文本主题。

3、抓中心句分析文本。小学阶段的很多文章都是围绕一句话来写的。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乡下人家》、《幸福在哪里》……在教学《乡下人家》一文时,我让学生先找文中的中心句:无论什么时候,无论什么季节,乡下人家总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再让学生读文本,谈谈从哪些方面感受到了乡下人家这道独特、迷人的风景。最后让学生反复读文,把自己感受到的这种美感读出来。

/ 7

4、抓过渡句思考文本。过渡句在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中的《赵州桥》一文要求学生掌握。一句“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承接了课文中的两方面内容。如果学生掌握了这一句,从坚固和美观两个方面去理解文本就容易得多了。

以上四种方法,只是个人平时偶得。在教学中还可以有其它的理解文本的方法:如在教学《珍珠鸟》一文时,我用了角色转换法。让学生分别扮演珍珠鸟和作者进行对话,在对话中感受人与鸟的和谐,品味作者的: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有时,教学中也遇到无法与教学要求相吻合的时候。如我在执教《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时,教学明确提出要学生把课文分成五个部分,而学生在实际阅读中只把它分成三个部分。这时为了考试,我只有让学生把他们的思考再细化,最终学生的理解为教学任务让步。

三、练的巧妙设计。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与实践性的课程。学生学习语文的最终目标是要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并为生活服务。窦桂梅老师提出:语文教学应让学生有一副好口才,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要达到这三个好,那么我们在语文教学时,关键还得引领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进行迁移运用。如何设计课文教学时的练习呢?根据学生自身能力和文本要求,我常常是这样处理的:

1、练习写句式。这种一般在三四年级用。如《赵州桥》中写桥的美丽时用到了一个排比句:有的……有的……还有的……课堂上除了让学生想象其它龙的姿态样子外,最重要的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要会用这样的句式,甚至把它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2、练习写一段话。在《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中,每一段都是围绕一个中心句来写的。学生在学习这一文后,我安排学生也围绕一句话来练笔。如:春天来了,到处是那么美;下课了,操场上真热闹等。

/ 7

3、续写、扩写。这种方式一般用在学生对文本体会较深后有感而发来写。如《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学生学了这首诗后,我让学生仿照诗的结构再把作者没写到的方面补充出来。

4、改写。在教学古诗《泊船瓜洲》和《秋思》时,我让学生把这两首古诗用现代语言,再现当时的情形,在改写中,增进对古诗意境的理解。

5、自由练笔。有些美文,读起来朗朗上口,品起来美妙无穷,这时候让学生挥动手中的笔记下心中的感受是最有效的练习。我在教学《乡下人家》一文后,学生觉得还有很多话想说,我就让他们写写自己家乡的美或用诗赞一赞乡下美景。结果,我发现班里居然有不少同学诗兴大发,写出了一首首美妙的小诗。

6、从文本到习作。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学生学习作的最好范文。如我在教学《难忘的一课》后,让学生也写写自己读书以来最难忘的一课。这样的设计,既让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让学生习得了写作的方法。如果经常这样练笔,就不愁学生的作文写不好了。

以上只是我个人对于读思练教学模式的肤浅认识,在语文教学中真正要做到窦桂梅老师提出的“三个一 ”这还远远不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郭昌秀

2012年月11月22日于冷水

/ 7

相关资料来源:

1、《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读”的艺术》作者姓名: 彭 莹

2、在语文教学中怎样设计练习更有效 二(教学论文)

3、朗读和默读,一个都不能少

-------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的训练

4、阅读教学中如何正确把握文本

作者:刘世荣 转自《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 2009年第12期

5、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发布者:王 峰 发布时间: 2012-6-16 19:39:23

6、《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7、个人平时教学资料整理。

篇3:《“读思练”的化学教学探讨》教学心得

真正决定课程的不是书本上的各种观念和规定, 而是天天和学生接触的教师, 不论专家们对教学课程提出什么样的标准和要求, 一旦到了课堂, 教师一个人便决定了一切。新课程改革纲要, 要求我们在教学中,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1) 在过去化学的学习和教学活动中, 教师有自己固有的方法, 这些方法帮助一代又一代学生升学考试, 但是这些方法是不是真正适用于每个学生, 真正对学生的思维方式有长远的帮助, 却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在课堂上现在仍有老师实行满堂灌的方式, 有的按照自己的经验, 复杂的讲述着问题, 显得老师很有水平, 然而这么有水平的教师, 是不是能够教出优秀的学生, 或者真正能够使不同基础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需要我们进一步考察。

1《化学能与热能》教学中的具体方法

曾经在实习的过程中, 听过一个有经验的教师评课, 他说:“如果能够通过很简单的方法让学生理解知识, 那我们何必绕那么多弯讲得那么复杂, 讲得复杂不是水平, 能够简单明了地说出知识的道理, 让学生愉快地接受, 这就够了。”其实这种想法也是有很大挑战的, 因为有部分教师是按传统思维进行教学, 用复杂的理论去理解另一个理论, 显示了教师扎实的理论功底, 这样讲课, 也是最安全的讲授方法, 但是如果大胆尝试, 用生活中的例子去解释我们的化学知识, 也许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下面以《化学能与热能》中依据能量守恒定律判断化学反应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 来讨论怎样利用生活中的简单现象解释化学理论。在这个知识点的学习中, 教材是用物理学中势能与动能之间的转化来说明能量是从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 学生本身对物理中的这个知识点理解得就比较吃力, 现在用这个知识点去帮助学生理解化学中另一个比较抽象的现象, 就会出现比较混乱的状态, 在实习期间部分教师都是这样讲解, 学生根本分不清, 到底怎样是放热怎样是吸热, 就算通过死记硬背暂时记住, 做题过程中同样会出现混乱状态。而作者在这节的教学过程中, 采用类比的方式, 把化学反应的过程和气球充气、放气的过程联系起来帮助学生理解, 气球里充的气相当于能量。反应物能量高, 相当于大气球, 生成物能量低, 相当于小气球, 大气球变成小气球是放出能量的过程, 那么反应物能量高, 生成物能量低也是放热的过程;反之, 则是吸热的过程。同样可以用这个例子来解释能量守恒定律 (能量不会凭空产生, 也不会凭空消失, 只会从另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 。也可以解释“能量越低, 物质越稳定”:充满气的气球能量高, 它会很容易爆破, 表现得不稳定;相对瘪的气球能量低, 不容易爆破, 变现得较稳定。通过这样的讲解, 很多同学都记住了怎样通过能量守恒来判断化学反应时放热的还是吸热的, 对这部分内容也有了很好的理解, 相比传统的讲解方式, 学生更容易接受, 理解。

这样在教学中, 通过学生的反馈, 不断反思, 不断去发现, 就会发现什么样的授课方式适合自己的学生。教授知识不一定要显得多么高深, “浅入浅出”也不失一个好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把知识贴近我们的生活, 让知识活起来, 变得生动, 更容易接受。也符合新课程标准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 (2) 的要求。传统重视知识本身, 而忽略知识产生的过程的学习方式, 已难以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会学”比“学会”要更重要, 知识产生的过程和获得知识的方法远远比知识本身重要得多, 学会学习就等于拿到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转变学习方式就是从知识的产生、推导的过程着手, 让学生掌握知识产生的过程和获得知识的方法, 把在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 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3)

2 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心理辅导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遇到学习障碍, 告诉学生不要恐惧, 借助权威人士的成功事例帮助学生获得信心。如果仅仅去给学生灌输一些鼓励的话语, 肯定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 我们可以通过介绍权威人士的方法, 来告诉学生成功人士, 都是通过某种方法获得了成绩。此外, 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充分肯定学生所取得的每一点进步, 以此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3 总结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 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充实自己, 使自己有能力做到“寓教于乐”, 在课堂当中才会更加游刃有余, 不仅让学生愉快地学习, 还能提高科学素养, 将所学知识融入生活, 做到学以致用, 热爱学习, 才是我们教学的真正目的。

摘要:有些化学知识已经不能用旧的教学方法去讲授, 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不断地去发现, 推陈出新, 不断完善教学过程, 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 面对高标准的教学要求, 更加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所钻研, 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 对知识的理解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不仅能够把知识讲得井井有条, 还需要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接受。本文通过个别事例简述作者的教学心得, 并且讲述在其他方面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提高学习成绩的想法。

关键词:教学活动,浅入浅出,贴近生活,自信心

参考文献

①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纲要 (试行) [Z].2001.6.

②钟启泉, 崔允漷, 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402-403.

篇4:《“读思练”的化学教学探讨》教学心得

【关键词】读思练三元教学法、双主教学、学习小组、合作式探究

2012年的开学季,北京教授饶玉川带着“三育九养”的课题研究成果走进了我们内蒙古赤峰实验中学。其主旨在于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充分发挥引导者的角色。这种方法可以充分的体现出在新课标的要求“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教师为引导者”的观念。 为此,我校结合“三育九养”相关理论开展了“读、思、练” 三元教学法。而这一方法怎样运用到每一科教学中,就需要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本文主要围绕政治教学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一、小组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互动性。

“三育九养”、“读、思、练”教学法要求的是充分的发挥全班学生的积极主动的学习,那么在这种要求的情况下,以小组的形式则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能力,因此可将班级分成6—10个小组,现就小组讨论的优点做一些个人的见解。

首先,新课标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其次,小组成员之间会对所设计的问题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讨论,学生会自觉的将与问题有关的内容整合在一起,从而得到一个相对准确的答案甚至是一个完全准确的答案。 一个小组做不出来,可以号召其余的小组来帮助,积极的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课堂总结时,可以让不同的小组就不同的知识点进行总结,教师做一个系统性的总结,从而帮助学生就课堂所学的内容形成一个整体,从而充分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对所学的知识形成一个系统性的知识网络结构。

“读、思、练” 三元教学法旨在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而小组讨论则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去学习所需要学习的内容并充分发挥学生去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所以说小组讨论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自学能力和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让学生主动学习”。

二、“读、思、练”三步走

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效率,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基于这种认识,我试着运用“读、思、练”教学法进行政治课堂教学,初步收到一定良好效果。读:就是读书、自学。指导学生读政治教材,要求学生能概括基本内容,思考重难点,提出疑难点。读分为:领读、齐读、自读三个形式。读的程序为:课前粗读,课上细读、精读、深读,课后反刍读三步。教师导读常用:目标、提纲、递进、归纳等方法。学生的自读方法有:圈读、查读、参读。思:就是思考、理解。思考的启动,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设计问题,创设情景,让学生思考。思考也可以分為三步走:课前读后思考疑难点,课上合作探究思考解决问题之道;课后思考不足之处,引导学生先去发现论证,让其经历知识形成的历程。教师之思在于一方面要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答疑解惑,另一方面考虑怎样调动学生针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找到解决的途径。练:就是针对知识点进行练习。可分为课前预习练、课上随堂练、课后巩固练三步走。这样就可以通过课前的“读、思、练”使得学生预习课文,提出疑惑;通过课堂“读、思、练”突破重点、难点;通过课后的“读、思、练”可以帮助学生对已学知识及时巩固。既摆脱了单调乏味的“一言堂”,又大大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和兴趣。

三、“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解读:

关于对“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认识

先学:在课堂上,学生在教师未开讲之前紧紧围绕本课时学习目标,按照老师的自学指导所进行的自我实践、自我探究、自主学习。这种先学不是要求学生堂堂课前预习,因为课前预习也有一些困难:如难以保证每位学生都能按要求做到、有时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无教师指导达不到相应的效果,流于形式等。而课堂中的先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课时学习目标,让学生自己追求目标;把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这种先学是有序的,非放羊式的;学生的自主学习也非自由学习,而是围绕学习目标进行独自学习、有针对性学习,学生带着思考题在规定的时间内自学制定内容,完成检测性练习。

后教:在先学的基础上,师生就学生在先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所进行的相互实践、相互探究、相互学习的互动过程。学在教之前,教在学之后。

当堂训练:是在先学、后教之后,让学生通过一定时间和一定数量的训练,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对课堂所学重难点理解。是为了达成目标所进行的又一次自我探究、自我学习的过程。当堂训练,象考试一样训练。要求学生按时完成,做到“堂堂清”。当堂训练的练习分为三个层次:必做题、选做题、思考题。“堂堂清”的内容清的就是必做题。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以训练为主线,分为三个环节、九个步骤:

先学结构:激学;包括激态和激趣。即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兴趣;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课前学生状态和教学内容设法调动学生。特别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状态的激发;导学:教师尽快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和相关练习以引导学生自学;自学:学生依据学习目标阅读教材,完成课后相关练习和教师安排的练习。

后教的三个层次:互教:会者教不会者;教师尽可能的调动已经掌握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班教:即全班教。对于共性问题,教师设法激发学生积极讨论,各抒己见,达到在相互讨论中掌握知识;导教:即教师引导解决问题。对于学生通过以上环节任然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教师通过启发、引导帮助学生解决。

当堂训练:自练:要求学生通过先学后教环节的学习后,能够进行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自我总结、自我提问、自我质疑,自我探究,从而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互练:在教师的统一要求下,学生之间围绕学习内容进行的互检互测得教学活动;导教:教师出题引导学生练习。这样的练习符合实际,层次分明,针对性强,避免了外购资料的一些弊端,达到了很好的训练效果。

篇5:读思联姻的语文教学方法

就目前而言, 在中小学进行语文教学期间, 依然以教师讲授为主, 朗读和阅读的成分偏少, 甚至没有。学生的定位往往是教学过程中的“录音机”, 以学生为主体的格局,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依然难以展开。要让一节语文课变得更有效, 学生们能对语文教学产生兴趣, 应在朗读上下工夫。首先, 在老师范读文章的过程中, 应根据所读课文的性质, 配上不同的背景音乐, 比如在诗歌朗诵中根据年代的不同, 古体诗配以婉转的中国古典民乐, 现代诗配以优美的钢琴曲进行教学, 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的进入课文情境, 对理解和感悟课文有着重要的效果。老师的范读正确、流利、有感情, 并能引导学生读出同样的效果, 这是一种美的境界和美的享受。而这种对于美的体会, 不是通过老师生涩的讲解硬塞给学生的, 而是学生在听读的过程自己感悟的, 相信这种感悟能更深层次的加深学生对文中美的理解。其次, 在中学生在朗读过程中, 教师应用心倾听, 当学生的朗读正确、流利、并富有感情, 那么就证明了学生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 并能准确把握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把课文的内容和感情通过自己的声音重现, 这是一种再创造, 并且将作品赋以了生命, 是对文本有了自我感悟的综合体现。最后, 教师要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读课文, 让学生恰到好处的把握文章的情感, 以读化境的揣摩作者的内心独白。师生共读的入情入境的语文课堂, 一定是充满生机、充满情趣、充满灵性的语文课堂。新课程改革以来, 中小学语文课本中所选的文章大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 需要学生去品味, 而朗读这个中介恰好能够激发学生的潜意识情感, 能够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 品味课文。所以, 最后的落脚点还是读。

语文教学方法除了“以读为首”之外, 思也是很重要的。所谓“思”, 应该是语文教学中阅读的思考与教学的反思。关于阅读思考, 应把握住文章的思想内容, 从文章的内容, 进一步思考并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通过字里行间, 和文章的成文背景, 思考作者所写文章的目的。并在读的过程当中,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水平, 以此达到“顿悟”, 从而获得思考方面的升华。语文课堂教学内容随着学生实际学情的变化而变化, 及时认真回顾教学内容, 分析、总结、反思, 无疑将使教师更为深刻地理解教材、理解学生, 使语文课堂学习更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教学反思, 不仅是语文教学设计 (实施) 的必要补充, 而且是教师积累教学经验的好办法, 更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有效方法。当然, 对于阅读的思考和教学反思并不仅是教师的任务, 《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学生为主体,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 学生也应该在一堂语文课结束后, 也积极对这堂课进行思考, 对文本解读进行思考, 并从反思中明确这堂语文课带给自己的收获及不足。这样, 有利于学生的主体性, 使学生自己正确把握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轨迹, 并能更好地对知识的遗漏和获取进行查漏补缺。

当然, 为了更好地把握住语文教学方法的基本原则。最好做到“读思联姻”, 以读带思, 以思解读。其实, 在语文教学方法中, 我们不能单独的将读与思分开来看, 一方面, 新课程改革加大了学生的广度和宽度, 老师的解读相应是以引导和提示为主, 对于文本的真正解读还是得靠学生的多读和自悟。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 真正的走进文本、理解文本、读透文本。学生一旦走进文本就能引起自身对课文的兴趣和感情, 在精神上会产生一种自我满足感。爱屋及乌, 爱上作品, 就会在种种阅读中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就是所谓“熟读于口, 烂熟于心”。另一方面, 再进一步, 作为教师, 还要再引导他们走出课本。一切从情感入手, 从感情到理智, 从感性到理性, 从现象到本质, 对各种文章进行“鉴别”。鉴别就是判断和评价。而能够判断和评价, 就是一种收获, 就是知其当然也知其所以然, 就是进入了规律的档次, 就是一种能力。

判断和评价源于动脑思考, 所以读还要与思联姻, 身心领会, 在思中读, 从读中思, 二者相互印证, 相互照应, 方能做到读有所得, 思有所用。如大学问家朱熹所说:“熟读精思”。反之, 如果只重视机械的读, 这样的学生就是所谓的“录音机”这种做法就势必会造成死记硬背, 对文本的理解毫无用处, 这样的读, 读的再多也是无益的。所以我们要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做到读思联姻的教授语文这门学科。

摘要:在语文教学过程当中, 方法的运用, 相当重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将语文教学方法中的读、思相联系。就会提炼出读思联姻的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为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要做到读思相连, 互相照应。

关键词:读思联姻,朗读,反思

参考文献

[1]刘永康, 语文课程与教学新论[J],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11) 。

篇6:《“读思练”的化学教学探讨》教学心得

“导”是指导入, 是一节课的开端, 也是影响高效课堂顺利实现的重要因素之一, 更是调动学生学习欲望的重要环节。 所以,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认识到灌输式导入方式带来的影响, 并有效地将多种适合学生发展和语文课程发展的导入方式应用到语文教学活动之中, 不仅提高课堂的导入质量, 确保高效语文课堂的顺利实现, 而且对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 在《故都的秋》这一节课的导入环节, 我选择了“微课”导入法, 借助微课的短视频向学生展示了“秋天”, 展示了各地的秋天及秋天的一些代表事物, 比如:秋天的菊花、变黄的树叶、秋蝉的残声、秋天的落叶, 等等。 这样导入一来能够将学生带入到秋的意境中, 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秋, 感受秋的意境, 二来能够让学生在视觉的冲击下找到学习的乐趣, 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与提高导入环节的质量有着密切的联系, 大幅度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 对高效课堂的顺利实现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所以,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注重导入环节, 通过多种导入方式的应用展示语文课程的价值, 进而, 为高效语文课堂的顺利实现迈出第一步。

“读”是指阅读, 是指让学生有目的地自主阅读。 这一过程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而且对促进学生能力水平的提高, 对学生竞争力的提高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进而, 确保学生在自主阅读中了解文本中心思想, 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也为高效语文课堂的顺利打造, 也为学生能力水平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所以, 在《故都的秋》这一节课的教学中, 为了避免出现学生盲目阅读, 也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组织学生正式阅读之前, 我创设了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思考了下面几个问题:

(1) 故都的秋天是怎样的?

(2) 文章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 文章中描写了几幅故都秋天的画面?

……

鼓励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自主阅读, 这样不仅能够快速帮助学生了解文本大意, 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 而且对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 对高效语文课堂的顺利实现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且, 在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主阅读的过程中, 我们还要鼓励学生提出在阅读时产生的疑问, 比如:

有学生提出:作者写北国的秋, 为什么还要提到南国的秋呢?

还有学生提出:作者描写的秋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还有学生提出:作者对秋有怎样的情感呢?

……

鼓励学生大胆地将自主阅读时遇到的问题提出来, 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而且能够锻炼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思”是指思考, 也是学生读的效果的体现, 更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本节课教学时, 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对上一环节中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 并结合教材内容说一说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总结能力, 而且能够确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顺利实现。 比如:在本环节, 组织学生对“为什么做这些北国的秋还要写南国的秋”, 引导学生针对这一问题进行自主交流, 彼此说一说观点和看法, 说一说作者这样描写的好处, 等等。 又如:针对作者在文本中对“秋”的特点, 即:“清”“静”“悲凉”都体现在哪些方面进行总结和归纳, 并说一说自己对秋的看法, 等等。总之, 在思考环节, 我们要相信学生, 给学生留出足够多的时间, 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和理解文本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进而, 在确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最大限度实现的同时, 也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中所包含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促使学生在高效的语文课堂中获得良好的发展。

“练”是为了巩固所学的知识, 提高学习效率, 同时, 对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提高, 对学生健全的发展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学时, 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通过选择经典的练习题引导学生解答, 这样不仅能够保护学生长久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而且对学生综合能力水平的大幅度提高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例如:在《故都的秋》这一节课的“练”环节的设计中, 我选择了下面几道练习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练习, 如:

(1) 说说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 写出了故都的秋怎样的特点?

(2) 对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 早晨起来, 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 声音也没有, 气味也没有, 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这句话进行解读, 说一说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 作者笔下的 “南国秋”, 其景象有什么特色? 从哪两个侧面表达出来?

… …

组织学生对上述的练习题进行思考、练习, 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检验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 而且能够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 为学生考试能力的提高做好保障工作。

“写”是 “导读思练写”模式中最后一项工作, 也是提高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应用能力的重要方面, 所以, 教学《故都的秋》时, 为了升华情感, 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文本中所包含的中心思想, 也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在“写”的环节, 我组织学生以“秋天”为话题, 自主确定写作方向, 确定写作主题写一篇带有情感的文章。 但是, 需要说明的是, 在“写”的过程中, 我们要相信学生, 要鼓励学生自主、大胆地写, 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质量, 才能为学生综合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做好保障工作。

总之, 在“导读思练写”模式的应用中, 教师要认识到每个环节的存在价值, 要从多角度入手有效地将该模式与实际语文教学结合起来, 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性, 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获得良好的发展。 但是, 在应用过程中, 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性, 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主动阅读、独立思考中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 同时, 也为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 对高效语文课堂的顺利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春回.“导读思练写”语文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J].成才之路, 2013 (04) .

篇7:《“读思练”的化学教学探讨》教学心得

“导”是一节课的开端,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有效活动之一。所以,在《林黛玉进贾府》这篇文章的导入时,我选择了“视频导入法”,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视觉冲击下自主地走进语文课堂,同时,也为高效语文课堂的实现迈好第一步。

教学片断1:

师:同学们都看过《红楼梦》吗?杨洋版的贾宝玉,有人看过吗?

生1:知道杨洋,不过没看过《红楼梦》。

生2:看过一点《红楼梦》的书。

生3:看过杨洋版的《红楼梦》,但杨洋出场太少了。(全班一阵哄笑)

师:我们今天一起来看看,男神杨洋版的《红楼梦》好吗?

(多媒体播放杨洋版的《红楼梦》片段,展示《林黛玉进贾府》这段)

师:下面大家来说一说看完这一片段后,对哪个人物印象最深,点评一下人物形象。

生1:林黛玉太柔弱了。

生2:王熙凤更适合我们现在竞争激烈的社会。

……

师:大家都说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下面我们来看看教材上是怎样描写各个人物的形象?看看书中描写与我们印象中的人物是否相符。

顺势将学生导入本节课的内容中,这样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也能提高学生的导入质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读”是对文本的阅读,是学生主动了解文本内容的开端。所以在顺利地将学生导入课堂活动后,我组织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并将其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如有学生提出:王熙凤和贾宝玉的出场安排为什么不同?贾宝玉不应该是主角之一吗?怎么感觉王熙凤把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戏份抢了?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上述的问题进行交流,并组织学生在“思”的环节说一说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教学片断2:

师:我们接下来一起讨论下自己是怎样思考和理解的。

生:我认为王熙凤的出场是为了展示其性格和在家里的地位,并不存在抢戏的成分。

……

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和交流,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中的中心思想,以提高他们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练”是在学生讨论结束后,对相关的练习题进行解答,一来是检验自学能力,加深学生的印象;二来是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对其语文素养的提升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本部分的教学中,我组织学生对下面的练习题进行了解答和思考:

本文的中心事件是什么?透过林黛玉的眼睛,我们可以看出贾府是个怎样的大家庭?

……

组织学生对文本中的相关知识进行解答,借助他们所学的观点进行交流,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最大化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写”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结束了以上四个环节的教学之外,我组织学生进行复述,让学生选择不同的角度重新进行描写。

以王熙凤的角度来进行描写:前几天就听说,贾敏姑姑的女儿要来,听说身体不太好。今一大早就派了下人去码头接了,估摸着时间也快到了。正在思索间,就听到有人来报说,林家姑娘来了,已经到了老太太的房间了。我回了一声知道后,又弄了一下头发才去往老太太的房间走。一到老太太的屋子外边就听到房里人不少,乱哄哄的。刚进门就看到了一位娇小的人,看起来病病弱弱的……

组织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思考,并描写下来,这样不仅能够减少学生写作的盲目性,提高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同时,还有助于学生逻辑能力和文本布局能力的提高。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读思练”的化学教学探讨》教学心得】相关文章:

课课练单元练七下英语04-28

课课练04-21

练排球作文04-07

练钢琴作文04-08

练瑜伽范文05-15

限时练1004-11

周练作文04-15

练口才能力04-27

练轮滑作文04-29

周练短文04-30

上一篇:描写学会放弃小学作文下一篇:党员转正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