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用语的教学

2024-04-14

化学用语的教学(共6篇)

篇1:化学用语的教学

初中化学用语的巧妙教学

摘要:化学用语是学生掌握化学知识必不可少的工具,初中化学新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其中化学用语的教学更是给广大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新的考验和挑战。本文结合化学用语的特征,对加强初中化学用语教学策略进行探索。

关键词:初中化学 化学用语 化学教学 教学策略

我国初中化学教育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其核心任务是使学生认识化学科学。化学用语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基本工具,是学好化学的基础。但由于化学用语本身的抽象性,它成为化学学习的难点之一,尤其是在初中阶段,不少学生因此而失去学习化学的信心和热情。因此,初中化学用语的教学非常关键。

1.化学用语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1.1.化学用语是化学教学的基础

化学用语是国际化学界统一规定的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变化规律的一种特殊符号。这种国际性的科技语言,是研究化学的工具,也是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的一种手段。化学用语是教师向学生传播化学知识的媒介,是学生掌握化学知识的重要工具。

1.2.学好化学用语,是学好化学的基础 化学用语表达了物质的组成、结构、变化,如原子、分子、离子要用元素符号、分子式和离子符号来表述,物质的变化要用化学方程式来阐述,化学计算也要靠化学用语等。对各种化学用语,首先要弄清楚它在整个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其次还要弄清各用语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元素符号是所有化学用语的基础,只有记住了元素符号,理解了元素符号及附加数字的含义才能为化学式的教学建立牢固的支点。化学式是化学用语的关键,元素符号要通过化学式来巩固,化学方程式要通过化学式来表示,不懂得化学式书写规则,不能写出正确的化学式,书写化学方程式就无从谈起。化学方程式是教学的重点、难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常被学生称为第二外语。所以学好化学用语是学好化学的基础。

1.3加强化学用语的教学,可防止学生在学习化学上的过早分化

在初中化学中有许多化学用语,如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合价、化学方程式等,这些符号不仅是学习化学的基础,也是学习化学的重难点,同时也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分化点,很多学生因为没有掌握好化学用语而对化学失去信心和兴趣,使得成绩下滑,甚至从此放弃化学的学习。如何防止学生在学习化学上的过早分化?学好化学用语成了学生学好化学的关键所在。2.认识初中化学用语的特征 2.1化学用语具有工具性和简洁性

化学既研究物质宏观上的性质及其变化,也研究物质微观上的结构和组成,而作为研究和交流化学的工具,则诞生了表述物质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化学符号语言。它们既是化学形象思维的载体和中介,又是化学思维的重要材料和结果,还是进行抽象思维的一个重要工具。化学用语作为信息传递的一种形式,具有同文字信息和图表信息相同的功能,并比文字信息更加直观和形象。这些高度浓缩的符号体系能够准确、简洁地记录好表达丰富的化学信息与思想,使之方便地交流,对于化学科学的传承和发展都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2.2化学用语具有抽象性和内隐性

化学用语是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化学符号及术语,是对化学现象的一种本质抽象。初中阶段需要学生掌握的化学用语主要有:元素符号、离子符号、原子结构示意图、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作为一种抽象的符号,它本身承载了多种涵义。因此,化学用语的学习必须与其所反映的宏观现象、微观结构紧密结合,使学生在理解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学习和运用化学用语。

2.3化学用语的难记性和易失性

初中学生刚开始接触化学用语时,往往只能机械地记忆,并不能与化学知识建立有意义的联系。所以很难记忆,并且学生在识记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记错,记混淆,如刚开始叫学生记忆元素符号时,由于学生对元素符号没有任何联系和认识,所以易混淆,易记错,很难记忆。化学用语也就成为孤立的、抽象的、无实际意义的符号了。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如何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并与相关的化学知识建立起有意义的联系,把化学用语记住就成为学习化学知识的关键所在。

3.注重初中化学用语教学的策略

3.1循序渐进、分散教学难点,树立超前教学意识

对于元素符号、离子符号、化合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学生从没接触过,但又是教学中的重难点,学生往往认为记化学用语比记英语单词还难。在教学中,教师应采取一些超前的教学措施,根据教材内容,在讲绪言课开始就渗透化学用语,有计划地分散重难点,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和知识分化点,让学生轻松地学习化学用语。在教学中,我常把难点分散,让学生感觉不太难。在讲第一节课开始就把元素符号、化学式当作代表某种物质的普通符号陆续出现,让学生多见多写,通过反复出现,使记忆自然形成,到讲这些化学用语时,再揭示它们的内涵,学生在认识过程上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实现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学生就较易掌握了。例如:当学完化学反应方程式,并用反应方程式表示一个反应时,如果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经常碰到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式,且能很熟练地写出它们的化学式,那么即使是一个曾学过的较复杂的反应,写出其反应方程式也是水到渠成了。

3.2激发学习兴趣,明确教学目的

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的心理因素,要使学生学好化学用语,就必须使他们对化学用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要使学生认识到掌握化学用语的实际意义,逐步形成他们稳定持久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增强理解和记忆的效果。为避免化学用语的学习枯燥无味,可将化学用语编成顺口溜以提高兴趣,获得良好的记忆效果。如在讲授化合价时,课本中的表格给出的化合价较多,为了帮助学生记忆编成如下口诀:一价钾钠氯氢银,二价氧钙钡镁锌,三铝四硅五价磷,二三铁、二四碳,二四六硫都齐全,铜汞二价最常见,单质零价要牢记。根的化合价口诀可编为:负一硝酸氢氧根,负二硫酸碳酸根,负三记住磷酸根,正一价的是铵根。另外,在讲授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时,编写如下口诀:左边反应物,又边生成物,写好化学式,方程要配平,短线改等号,条件要标明,生成气体或沉淀,上下箭头来分清。学生运用这个口诀写出的化学方程式就少了“丢三落四”的毛病,学生很轻易地就掌握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这样有助于学生记忆及掌握,使学生不感到困难,从而使他们的学习兴趣不减。教师还要用新颖的教学方法,稳定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其在学懂学会中不断强化兴趣。如,运用远程教育里的各种多媒体直观课件进行化学用语的教学也可以提高 3 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分子、原子、离子时,由于比较抽象,直接讲解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我们可以利用动画和幻灯片向学生展示分子、原子、离子的结构和形成过程,变静为动,效果明显,学生也易于理解和掌握,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用语的兴趣和信心。

3.3注重培养学生规范使用化学用语的习惯

培养学生使用化学用语的习惯,一要规范使用,二要经常使用。规范使用,要求学生使用化学用语要用得正确,符合规范,比如,化学符号中大小写的区分、上下标的规范、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和反应条件、生成物的状态等,教师可以布置足够的练习,让学生暴露错误,然后抓住典型错误进行分析,促其自行订正。纠正化学用语读、写中的错误习惯,比学习新知识更困难,因此教师的教学及任何示范必须做到一丝不苟。元素符号、化学式的读、写,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及其它条件,符号的表示,必须强调规范化,对作业、考试的评分必须严格,要及时发现、纠正错误,避免扩大或养成不良习惯。

总之,对化学用语的教学,教师要通盘考虑,精心组织教学;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采用多种形式激发、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要加强方法的指导和规范化的书写训练,在应用中巩固记忆、提高书写技巧;特别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问题情境中主动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问题意识,使学生学习化学用语知识的过程就是培养提高能力的过程,就是“学会学习”的过程;另外,注意横向联系、学科渗透,也可以在化学用语教学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1]马力.化学符号语言的特征[J].中学化学,2009,(6).[2]王之宏.浅论加强初中化学用语教学的策略[J]中学化学教与学2013.(1)

[3]赵英敏.浅谈化学用语教学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2012.(20)

[4]石山.初中化学符号教学策略谈[J].中华教育论坛,2007(5)

篇2:化学用语的教学

武夷山市兴田中学

方贵林

[论文摘要]

化学用语是化学学习的基本工具,但学生初学化学用语时,常会感到困难。对化学用语的表达,要求会写、会读、会用,才算真正掌握。在此我谈谈几年来教学中的一点心得体会。

[关键词] 化学用语

基础知识

技能

理解

练习[论文正文] 化学用语是一种国际性的科技语言,也是研究化学的工具,化学用语贯穿整个初中化学教材的始终,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实验、化学计算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和重要技能。掌握好化学用语,才有可能学好化学。显而易见化学科学的各个领域都要使用化学用语,化学用语是化学学习的基本工具。在初中阶段所学化学用语主要是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离子符号等,这些又是众多化学用语的基础,所以初中阶段化学用语的学习则显得尤为重要。但学生初学化学用语时,常会感到困难,这就是使得此阶段化学用语的教学要特别注意方式、方法等,以便学生能顺利地学好化学用语,逐步习惯运用化学用语,为学好化学打好基础。

对化学用语的表达,要求会写、会读、会用,才算真正掌握。但由于符号种类多,而且抽象,所以学生对化学用语常感到乏味,很难理解,在此我谈谈几年来教学中的一点心得体会。

一、理解涵义要“名”“实”结合

化学用语代表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而且还表达特定的化学概念。化学概念又反映了化学事物,所以教学中必须做到“名”“实”结合;例如:讲一种元素符号或一化学式时就要让学生想到元素的名称或物质的名称、讲一化学方程式时就应让学生想到它属于何种类型反应、反应的条件及反应的现象等。这样“名”“实”结合才能提高记忆效率。又如在化学式的教学中,可以从复习元素符号及其涵义引入新课。这样既巩固了元素符号的知识,又为学化学式做准备。并提出根据物质的名称尚不能确切知道一种物质的组成,而化学式能简明表示物质组成,为学习和研究带来方便,进而引出化学式的概念。为让学生能更透彻地理解化学式的涵义,再用形象图式描述原子、分子的变化过程,同时用元素符号及其组合与之对照,这样就做到了“名”与“实”结合,使学生能较容易地形成化学式概念,也就为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奠定基础。

二、分清清领域范围

如分子、原子,同属微观领域。在解释分子的结构时只能用原子来表述;即原子构成分子。例如:CO2分子由什么构成?答:由两个氧原子和一个碳原子构成。元素、物质同属于宏观领域:在解释物质的组成时只能用元素来表达。例:CO2是由什么组成的?答:由碳元素与氧元素组成的。

三、多方面讲述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如分子与原子,它们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但分子都直接构成物质:而原子有的直接构成物质、有的却先构成分子。分子、原子都可分: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成别的分子,造成物质的改变、但原子没变,只是以它为基本单位进行重新组合。而原子的破裂是原子内部各部位的分离。

四、加强练习,达到三会

运用化学用语是一种智力技能。掌握技能,要练习才能达到“写、读、用”这三会。

首先写要规范;学生在学化学用语时常犯这样一些错误,例如:常把Mg写成mg、将Mg2+写成Mg+

2、将反应条件“点火”写成“点燃、燃烧”等,书写很不规范。

其次读要严谨;学生们开始读化学用语常常不够严谨,如常把FeO读成氧化铁、把CO读成氧化碳,而没有根据化合价读成氧亚铁、一氧化碳。

最后要会用;学生在会写、会读的的基础上,应反复练习、巩固,才能达到正确运用的目的。纠正化学用语读、写中的错误习惯,比学习新知识更困难,因此教师的教学及任何示范必须做到一丝不苟。元素符号、化学式的读、写,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及其它条件,符号的表示,必须强调规范化,对作业、考试的评分必须严格,要及时发现、纠正错误,避免扩大或养成不良习惯。

五、分散难点,合理安排

有的学生把化学用语称为“第二外语”感觉很难领会。我在教学中就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以稳定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例如从绪言就开始教学生记O、H、C、N、Mg、Cu等较简单的元素符号,提前识记分散难点,以后每课都安排与本课有关的3—5个元素符号;以后又惭惭的在物质下写出有关物质的化学式,这样在学到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时就水到渠成。避免大量集中学习使学生难以接受。要让学生在学懂学会中不断强化兴趣,在教学中重视牢固地掌握元素符号,进而熟练地写出化学式,就可顺利地写出化学方程式。为避免化学用语的学习枯燥无味,可将元素符号、化合价、金属活动顺序表编成顺口溜以提高兴趣,获得好的记忆效果。

篇3:浅谈新课程下化学用语的教学

关键词:化学用语,枯燥难学,激发兴趣,循序渐进,严格规范

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的一种专业语言, 是研究化学的工具, 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 许多学生因为感到化学用语的学习比较枯燥难学而直接影响了化学的学习, 因此化学用语的学习是学生学好化学的一个关键点, 也是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能否保持的一个关键点。作为教师, 研究和分析化学用语的教学方法、掌握和利用化学用语的教学规律对于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终身学习就显得格外重要。

一、分析学生感觉化学用语比较枯燥难学的原因

1.从教材编排的特点来看, 化学用语的呈现方式不是循序渐进的, 而是相对比较集中的, 这让学生消化起来比较困难。从绪言到第三单元只是出现了很少一些常见的物质的化学式, 比如, O2 、N2、 H2O、SO2、Al2O3、H2、CO2、P2O5、HgO等, 到第四单元课题2时, 一下就出现了27种元素符号, 紧接着课题3出现了原子结构示意图, 课题4又学习化学式和化合价, 在学生还没有熟练掌握元素符号和化学式的书写的情形下, 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就开始了。让学生感到目不暇接, 瞻前不能顾后。

2.从学生角度看, 前3单元看到许多从未见过的实验, 再加上老师富有激情的语言, 把学生带进一个神秘的丰富多彩的化学世界, 学生的直觉兴趣和好奇心在老师的不断激发下充分被调动, 几乎所有学生都具有很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对学习充满信心。随后, 进行化学用语的学习, 课堂上无戏可看, 内容枯燥, 那些仅靠直觉兴趣和好奇心为动力的学生学习积极性就落下来, 再加上需要记忆的知识较多, 前后连贯, 大量的符号像第二外语一样去强记, 压抑了学生的认识兴趣;一部分外语基础差的学生由于负迁移而产生心理上的相抑作用, 使化学用语的学习一开始就成为他们不愿意背的一个“包袱”, 而使兴趣降低;即使对一些求知欲较强的好学生来说, 由于他们的思维处在由抽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阶段, 偏爱理解记忆, 但化学用语的学习可以发展理解记忆的范围比较小, 如化合价与原子结构有关系, 新教材几乎就没有这方面的知识, 化学变化的一般规律与具体物质的化学反应能挂起钩的也不多, 使学生的理解记忆常常受阻, 思维密度不够。因此, 记忆的效果不佳, 也使这一部分同学的兴趣降低。所以, 化学用语的教学, 如不采取措施与教学内容的枯燥、知识的遗忘作斗争, 兴趣是难于强化的, 分化是难免的。

二、根据教材特点与学生接受能力进行化学用语教学

1.激发兴趣, 提高学习效果

通过不断变更教学方法和学习形式, 使学生有“新鲜感”,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认识兴趣, 并使这种兴趣不断发展, 把枯燥的学习趣味化。比如, 从上课第一天开始, 就让学生将元素符号和名称制成双面的小卡片, 课上课下同桌之间互认互查, 如同玩纸牌游戏, 灵活方便;当学生记住较多元素符号时, 再将1~20号元素符号和金属活动顺序表编成顺口溜强化记忆, 简单省力;化合价和化学式的写法编成口诀, 用时就念好用不错;难记忆的化学方程式利用实验和电化手段烘托实质, 化难为易。学生在这些学习过程中轻松自如, 身心愉快, 学习兴趣当然就大大提高了。

2.分散教学, 减小坡度, 循序渐进

(1) 从“绪言”到第四单元课题二是元素符号、化学式的识记阶段。在绪言课上, 让学生先了解元素周期表, 然后提前分散识记元素符号。每节课3~5种, 学生不感到负担, 愿意学。到元素、元素符号这一节, 学生已能熟练地读、写33种元素符号, 为下一节化学式作好了充分的准备。从“绪言”课接触物质开始, 就可注明常见物质的化学式, 让学生经常见一见, 不做其它要求, 等到学习化学式时, 实际上, 学生在认识过程上已有了发展, 实现了从具体到抽象, 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2) 从第四单元课题2到第五单元是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理解阶段。利用实验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直觉兴趣是容易奏效的, 但不持久, 也不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只有充分巩固学生的认识兴趣, 把学生的兴趣引向揭露事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的因果关系中去, 引向教学目的和任务, 兴趣才能趋于稳定, 应该让学生掌握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和方法及各符号的意义, 加深对概念、原则、定律、规律的理解, 培养演绎、推理能力, 发展学生的理解识记能力, 要在适当地多用多练中, 让学生具有驾驭知识的本领。可以通过原子结构的学习, 发展对化合价的理解记忆, 通过化合价规则, 掌握化合式的书写原则和方法。练习时, 每次严格按照口诀规定的步骤写。

化学方程式是化学用语教学的重点, 掌握好化学式与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可使学生形成化学方程式的雏形。书写化学方程式, 配平是难点, 除了讲清最小公倍数法, 可通过实例简单介绍“奇数配偶法”、观察法, 结合一氧化碳、氢气还原金属氧化物讲解得失氧法。

(3) 从第六单元到十二单元, 着重巩固、扩大和应用化学用语。用化学方程式来表示酸碱盐的性质与单质、氧化物的简单关系, 是化学用语的高级阶段。要求应用必须强调理解、熟练。化学用语的学习, 由利用概念进行记忆和书写的阶段, 过渡到用物质结构的知识进行理解记忆和书写阶段, 再过渡到利用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的规律进行练习和总检验的综合演绎阶段。这一阶段非常重要, 给学生打开了利用规律书写化学用语的路子, 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使学生对化学用语知识的掌握和智能的发展产生了飞跃。这一阶段主要在新教材的“第十单元、酸和碱、第十一单元、盐和化学肥料”部分, 它始终把化学用语作为文字工具在运用。教师一定要注意每节过关。根据酸碱盐的概念、组成, 学生要会熟练命名、写出化学式;教师根据酸碱盐的性质逐节把好反应规律的运用关。这一阶段还要对具体规律作适当的补充和归纳, 防止学生将规律绝对化, 死套规律, 乱写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

3.多练多用, 提高记忆与书写效果

化学用语和化学教材的各部分知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化学用语的特点是学生容易理解, 但不用又容易遗忘, 因此, 教师应将化学用语的教学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 应当要求学生养成使用化学用语解答化学问题的良好习惯。能用化学用语解答的问题, 如物质及其性质、用途, 制取现象的解释, 实验结论等, 必须用化学用语来解答, 经常练习, 达到会读、会写、会用, 逐步熟练。

4.严格要求化学用语读、写的规范化

篇4:中学化学教学的规范用语

关键词:规范;教学;化学用语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2-230-02

无论是高一学生还是高三学生,无论是考试还是平时练习,由于化学用语的表达不规范而引起的失分现象十分惊人,如将氯化镁的化学式写成“MgCl”;有些化学方程式不配平、条件状态未注明等等,这些学生明明知道答案,但却答不全面,而导致不必要的失分。新课改下越来越强调化学用语的规范表达,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高度重视化学用语的规范表达。

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因为教师一言一行会起到引响学生的作用,学生常模仿教师的言行,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如何书写元素符号、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学生就按怎样的方式进行书写。学生规范能力的养成关键是在平时的潜移默化的积累。为了提高学生化学用语正确的书写,为培养学生用语的规范,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到教学语言示范化。具体来说有以下做法:

一、教师在教学中的化学用语表达要严谨、科学、准确

化学教学语言应具有教育、科学、启发的作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做到准确、简练、有条理表达各种概念、原理和理论。例如“1mol氧是32克”的说法就不科学,而应该说“ 1mol氧分子的质量是32克”。又如有的教师分子式时,将“硫”元素读成英文字母“S”,这种不科学的语言说明了化学教师对于化学规范语言表达的练习是十分必要的。

二、教师在板书时化学用语要规范、美观、得体

在中学化学中,化学用语主要包括化学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它是按现行中学化学课本知识体系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入的。

1、化学符号主要包括:元素符号、离子符号、同位素符号、电子式、根式。

2、化学式主要包括:最简式、分子式、结构式、示性式、同分异构式、用电子式表示分子的结构的化学式、用配位键结合的络合物、用氢键表示的化合物。

3、化學方程式主要包括:化学方程式、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电离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可逆反应方程式、可逆反应通式、电极反应方程式、盐类水解反应方程式、用电子式表示分子形成过程的式子。

化学用语是国际统一规定的化学文字,它使用简便,又能表达确切的科学涵义;它具有形象直观、词简意赅的特点,既抽象、又严密。教师使用化学用语、符号,书写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时要字迹清晰,笔画端正,注意大小写;并严格要求学生,让学生受到规范的、正确的化学用语影响,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掌握每个用语在实际当中的具体应用。例如在有机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认识到为什么在书写有机化学方程式应该要用结构简式,而不能用分子式。如C2H6O可以表示乙醇也可以表示二甲醚,是因为有机物有比较普遍的同分异构现象。

三、教师在解题过程中要规范格式

有些教师对概念和定义,对知识的梳理,对解题的思路比较重视,而对板演解题的过程;要么嫌麻烦,有意或无意的存在“偷工减料”的情况。

如(苏教版)必修1中有一道例题:13.0g锌与足量的稀盐酸完全反应,最多可收集到多少体积(标准状况)的氢气?

笔者在一个班级详细板演解题分四步走的过程:

在板演过班级的学生基本能运用物质的量来解决化学方程式的计量问题,所以,教师“多讲”不如“多写”,把整个解题过程在黑板上板书,使学生加深印象,培养学生规范的同时,更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四、构建逻辑表达语言的规范模式

很多情况下,学生已经具备了比较完善的知识,但却不能将知识用语言正确的组织起来,无法比较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这是因为学生缺乏必要的句法结构,这需要教师帮助他们去构建逻辑的语言去表达有关模式,给学生提供样版、学习的范本,以达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必修1中有道习题:区分硫酸铵与氯化铵。

答案:分别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蒸馏水溶解,向试管中分别滴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的原溶液是硫酸铵,无明显现象的是氯化铵。

有关物质鉴别与鉴定的问题的语言表达模式是:

如不这样强调,学生往往说成:向溶液中加入氯化钡,稀硫酸生成白色沉淀,稀盐酸没现象;或就回答加氯化钡。

又如必修2中有课后习题…液体分两层,上层是橙红色的溴的已烷溶液,下层是几乎褪成无色的稀溴水…由此你对已烷的性质有什么认识?

答案:已烷是难溶于水,密度比水小的液体。

五、抓往本质培养规范提高能力

学生在化学用语学习过程中记忆负担是比较重的。在教学过程中要侧重让学生理解化学用语的本质,把实验现象与化学反应结合起来,以丰富联想为线索,减少死记硬背,增加学生的理解记忆,从而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和能力。

如氢氧化铝是两性氢氧化物的教学过程:笔者尝试先从本质入手,再用实验现象说明,在规范培养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能力。

教学过程简略片段:提出问题:氢氧化铝为什么即能跟酸反应也能跟碱反应?

原理解释:氢氧化铝即能酸式电离也能碱式电离:

AlO2-+H++H2O Al(OH)3 Al3++3OH-

当Al(OH)3与强酸反应时,将促使Al(OH)3电离生成OH-,即发生碱式电离,生成铝盐;当Al(OH)3与强酸反应时,将促使Al(OH)3电离生成H+,即发生酸式电离,生成偏铝酸盐。

实验:在氯化铝溶液中不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在偏铝酸钠当中不断滴加稀盐酸。

现象:白色沉淀出现后又慢慢消失。

用本质解释实现现象,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所学知识的难度要求有一定的降低,但对解题的规范、能力的提高方面的要求却逐步提高。

篇5:初中化学用语教学研究

摘 要:化学用语是化学学科教学中最基础和最关键的组成部分。学好化学用语对于促进学生对化学问题的理解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对化学用语的掌握程度也直接影响着高中化学的学习。教师要研究初中化学用语的特点、分类、功能,分析目前教学中的困难,应用有效的化学用语教学策略,使学生的学习更加高效。

关键词:初中化学 化学用语 研究

化学是研究物质分子、原子组成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有着独特的用语,这是化学学习最基础和最重要的部分。初中阶段,学生首次接触化学,首先就要学习化学用语,这有助于他们正确书写,并能熟练运用化学用语进行思考和解答问题。学生在初中阶段对化学用语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化学成绩和今后的化学学习。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花费了较多的精力来进行化学用语的学习,但效果并不明显。研究初中化学用语教学,对于促进学生的化学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一、初中化学用语的特点

初中阶段的化学学习,从总体上看,化学用语具有通用性、抽象性、形象性、直观性、工具性、简洁性和专一性的特点。

化学用语不同于我们平时使用的语言,它具有很强的通用性,是化学工作者相互交流的重要工具,它所包含的信息不受任何因素的影响而改变。例如,自然界中水是无色无味、可以直接饮用的,在汉语中我们用“水”来表示,而在英语中就要用“water”来表示,在化学领域里则用“H2O”来表示。同样一种物质――水,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称谓,但其化学用语却都用“H2O”来表示。化学语言相对于复杂抽象的化学事实而言可以用具体的符号来表达。如Na和Cl的离子化合物就可以用化学电子式的形式来描绘。

另外,化学用语可以压缩大量复杂的化学描述,用简短的化学方程式完整地表述。例如,将铁放在硫酸铜中,我们可以看到在铁丝表面形成了一层红色的物质,原来的硫酸铜溶液也由蓝色变成了浅绿色,同时,铁的质量变重了,溶液的质量变轻了。从微观角度上看,由于铁原子失去了两个电子变成了铁离子融入液体中,而铜原子得到的两个电子附着在了铁上。这样复杂的文字描述可以用简短的化学方程式来描述:Fe+CuSO4―Cu+FeSO4。化学语言的专一性体现在:一个元素只代表一个含义,如“P”在化学领域,它仅代表磷;而在物理领域,P既可以代表压强,又可以代表动量,还可以代表功率。

二、初中化学用语的分类

初中阶段化学用语种类主要包括:表示元素的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化学式和表示物质变化的方程式。其中表示元素的符号有元素符号,离子符号,化合价,原子、离子结构示意图,如O、C、CO、O2-;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有Fe、MgO、NaCl等;表示物质变化的方程式有Fe+CuSO4Cu+FeSO4。

三、化学用语在化学学习中的功能

1.促进学生学科学习

化学用语是化学教学的基础,是化学信息的载体,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前提。只有学好化学用语,学生才能在化学学习中快速地理解知识,更好地应用知识。例如,在“碳元素”一节内容教学中,由于知识点较多且较零碎,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利用化学用语作为引导,就可以清晰地展现出这一节的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

2.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化学用语具有抽象性的特点,学生要想掌握化学用语,就要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尤其是对于化学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表达,学生更要具有灵活的思维能力。通过对化学用语的学习,学生的思维能力会有很大的提升。

3.为抽象化学知识的学习提供感性支持

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学习和认识很多看不见的物质。这些物质被赋予了一定的意义,可以通过特定的化学用语表示出来,如电子云的概念。还有很多化学物质是学生无法用肉眼观察到的,但可以借助化学用语符号来辅助学生认识,如原子的结构示意图等。

4.化学用语可以辅助学生解决化学问题

在化学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有些化学问题如单纯地从文字角度来描述则较为烦琐,学生也很难理解,而利用化学用语则可以简洁、明了地将要表达的意思表达清楚,便于学生高效地理解化学问题。例如,NaCl中掺进了Na2CO3,想要将Na2CO3除去,我们可以用什么试剂来实现呢?如果仅从文字角度去分析这一问题,很难找到突破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确定这是一道除杂的问题,分析出反应前后的物质,再根据能量守恒定律求解,具体思考如下(见图1):

四、初中化学用语教学困难的原因

1.不当的教学和评价

在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下,教学评价主要是以试卷测试为主,这种评价方式只注重教学结果,而对于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并不关注。对于知识的传授也是以“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为主,导致学生在学习这种抽象性较强的化学用语时有一定的难度,从而造成了学习化学的困难。

2.化学用语本身的问题

化学用语是通过化学符号来表示实际存在的物质的,它是用抽象的概念来表示实际的物质,如果不能将化学用语与所表示物质的意义联系起来,那么符号自身就没有什么意义了。由于符号自身的抽象性,对于抽象思维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学习起来也有一定难度。

3.教师关注不够

在现阶段的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关注的往往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追求在最短时间内快速提高学生的化学成绩,而对于学生是否很好地掌握了化学用语,并没有给予太多的关注,习惯上通过做大量的练习题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教师过多地关注于知识层面上的教学,而对于学生自身能力的发展却关注很少。

4.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限制和原有知识结构的影响

初中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也在逐步发展,他们能将具体事物和抽象问题分开来看待,但这种思维发展并不成熟,很容易受表面问题的困扰,难以深入知识的内部。另外,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也会影响学生对化学用语的研究,在学习化学用语之前,学生就接触了很多化学用语,如日常生活中的O2、H2O、CO2等标识,以及生物课中学过的光合作用等,这些都是学生早期接触过的化学符号,但并没有形成科学的概念,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对化学用语的学习。尤其在学习物质的分子构成、原子构成、离子构成等内容时,会出现较大障碍,如很多学生会将金属单质写成Fe2或Al2,这是不对的。

五、化学用语教学策略

1.充分利用知识之间的联系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根据初中生的思维特点,教师将抽象的化学符号与现实中可观察到的事物联系起来,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用语,而不是机械地记忆化学用语。例如,在学习CaCO3+2HCl―CaCl2+H2O+CO2↑这个化学方程式时,教师可以从多方面进行教学。如可将化学用语与微观结构和宏观世界联系起来,让学生先了解宏观物质的反应变化、碳酸钙和盐酸的性质以及各种生成物的性质,再通过观察到的现象了解生成物的特性。碳酸钙和盐酸反应可以生成H2CO3,但却不稳定,会生成易溶于水的CaCl2和CO2气体。当然,教师还可以从量的关系和微观方面来对此作进一步解释。

2.灵活运用练习―反馈策略

化学用语知识学习的关键就在于能够灵活应用,因此,仅仅理解其内涵是远远不够的。就化学方程式而言,仅仅会书写是不够的,还要通过大量练习达到熟知的水平。在平时练习中还要注意对学习思路和方法的总结与反思,尤其对于练习中的一些错误问题,更要及时地做好改正和反思。教学实践证明:没有反馈而仅依靠大量练习的学习是无效的。对于较为复杂的化学方程式的教学,教师可以采用分段教学的形式。例如,在学习CaCO3+2HCl―CaCl2+H2O+CO2↑这个化学方程式时,首先,教师应教授学生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并通过多种练习实现熟练书写;其次,引导学生理解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联系;最后,根据两侧的元素符号配平方程式。

3.充分发挥图示的作用

在向学生讲解物质的分子和构成原则时,教师可以用不同颜色的模型构成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还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将各种概念之间的联系以构架的形式展示出来,以助于学生的感知和理解。

参考文献:

篇6:化学用语的教学

论文关键词:化学 用语 学习困难 三重表征

论文摘要:对物质进行“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以及建立三者间的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对于初三学生学习化学知识有极大地促进作用。本文在分析化学思维方式基础上,结合三重表征的特征,提出了怎样突破学生学习化学用语困难的教学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三的学生能够用化学用语表示生活中简单的物质以及化学反应,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在近几年的教育实习中,发现初三的学生在学习化学过程中,刚开始兴趣盎然,但是在学习分子、原子以及元素符号之后,学生的学习开始出现分化现象,大约30-40%(依据多个学校化学教师的测试成绩统计)左右的学生感觉到化学难学,听不懂,没有兴趣,不能够达到上述目标。这种现象引起我们的关注。

2006年10月我们在郑州地区做了“郑州地区初中化学学习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初三的学生化学学习的障碍来自各个方面,但最大的困难是化学符号和具体的宏观物质与微观物质不能产生联系。调查表明:初中阶段学习化学,符号表征的分化作用最大。因此,笔者提出在初中化学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三重表征过程,突破化学用语学习困难造成的学习分化现象,提高化学教学效果。

(二)化学学科思维方式的特殊性

1.初三学生化学学习的认知特点。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由于化学学科的特点,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物质的性质体现在宏观上,要求学生认真地观察;物质的组成结构等微观理论则是通过让学生理解、想象,从而认识物质的本质;化学符号则是化学学科独特的表达方式,运用化学符号来代表事物,把化学符号作为思维运演的工具和媒介而进行的思维活动方式就是化学符号思维。因为,化学学科的特点要求学生从宏观、微观、符号三个角度去认知化学知识。所以,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心理上的宏观表征、微观表征及其符号表征的形成及融合的问题。

2.三重表征的涵义。表征是指信息在人脑中记载和呈现的方式。宏观表征是指对物质所进行的外在可观察的现象在学习者头脑中的反映,在化学学科中具体指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外在表现。当进行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学生通过观察木炭可感知木炭是黑色的固体,氧气是无色气体;通过闻氧气的气味得出氧气是没有气味的,同时,通过实验知道木炭燃烧是需要氧气的;通过观察发光的实验现象以及触摸瓶壁得出木炭燃烧放出热量,从而完成一系列的直观感知,形成对物质的宏观表征的认识。宏观表征的难度不大且有记忆再现性。

微观表征是不能直接被观察到的,主要指物质的微观组成和结构、微观粒子的运动及相互作用等微观属性在学习者头脑中的反映。学生微观表征的形成,需要通过想象来完成,而学生缺乏这方面的想象力,所以教师通过模型展示、多媒体演示或生活中相类似的事物作比喻等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例如,讲原子的构成时,可将原子核比作是放在十层大楼的一个小枣,电子在大楼的空间里不停的运动。凭此帮助学生理解原子不是一个实心球体。

符号表征:是指由拉丁文和英文字母组成的符号和图形符号在学习者头脑中的反映。它属于人们认识的第二信号系统,间接地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因而符号表征的学习比较困难。符号表征是化学学科的特点。这种符号虽然简洁,但是内涵丰富。例如:“CO2”既有宏观意义:表示“二氧化碳这种物质”,“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又有微观意义:表示“1个二氧化碳分子”;“1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的”等。符号表征不仅是化学学习的一种语言,也是将宏观表征和微观表征联系起来的桥梁。因此,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化学用语的中介作用。

(三)学习化学用语的教学策略

1.运用“类比”和“想象”。

类比是依据两个对象之间存在着某种类似或相似的关系,根据已知对象具有的某种性质推出未知对象具有相应性质的一种推理方法。在初中阶段,学生倾向于直观思维、形象思维,因此,严格意义上的类比不多,常见的是用身边事物中的某些相仿点来帮助学生想像,理解问题。例如,一堆小麦是由无数粒小麦一粒一粒的“堆积”起来的,由此类比一滴水是由无数个小得用肉眼看不见的水分子“堆积”起来的。借此类比,有助于学生想象水分子。另外,精心组织语言,引导学生想像也能帮助学生形成微观表征。例如,讲解“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它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时,学生会产生疑惑,既然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但为什么原子不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组织语言,引导学生想象:一滴水中含有许多个水分子,一个水分子就好比一朵鲜花,一个水分子中的氢原子和氧原子就好比花蕊和花瓣。通过这段描述,学生就可以区分开原子和分子,从而理解“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2.采用发散思维和直观思维方法。

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是化学世界的独特语言文字,是化学学习者的专业语言。

化学方程式的记忆对于初三学生来说负担较重,单纯死记硬背效果较差。教学中发现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效果颇好。其一,让学生对化学符号主动进行发散思维,以赋予符号更多的信息,丰富对它们的认识。例如:提供给学生元素符号“C”,学生说“C”是半圆、或是耳朵、或是月亮、或是钻戒……这样,通过发散思维学生找到切入点来认识“C”在化学学科中的意义。其二,选择学生熟悉的一个化学反应作为模板,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这个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储存在头脑中。当学生再遇到其他化学方程式时,将其与模板作对照,理解新的化学方程式意义。第三,结合化学反应时的现象,对于识记化学方程式、理解其意义也能起到促进作用。在描述物质反应时,配上文字表达式和化学方程式,将它们与实验现象结合起来,丰富联想的线索,减少机械记忆,增强意义识记,效果较好。

3.运用“形象组块法”。

化学用语的中介作用体现在将物质的宏观性质和微观本质联系在一起。然而,学生缺乏将三重表征统一的意识,倘若运用形象组块法,则完全能克服三重表征融合难的问题。例如,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想象:吃饭时感觉到咸味,由此想到食盐的.味道;通过观察食盐的状态、颜色而形成宏观表征;如果用化学符号表示,食盐是“NaCl”。当学生在实验室中接触到氯化钠晶体模型时,形成微观表征,用化学符号表示便是“NaCl”。学生见到“NaCl”时,很快想象出它的宏观状态和晶体结构。以上过程可用下图表示。由此能帮助学生解决三重表征融合难的问题。

根据化学学科的特殊性,结合学生认知特点,采用适当方法,将三重表征融合为一体,突破化学用语教学困难,学生在这一方面的学习分化现象将得以解决,在实践中确实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调查分析与思考

3.1提高教师科研综合素质

3.1.1增强教育科研意识

教育科研意识是指:“教师对教育活动有意识的探索和革新,是运用教育科学理论指导教育活动的自觉性,是对所从事的教育活动的一种清晰而完整的认识。},[1}调查结果显示爱山小学有82.6%教师认为“教师科研能力与教学质量关系”密切;而龙泉、飞英小学教师选择“不一定”的分别为60%和60.9%,从中可以反映出多数教师的科研意识还有待提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人,小学教师中绝大部分人的教育科研意识在逐步增强,但不可否认的是,还有一定数量的小学教师没有把参与教育科研同提高教学质量联系起来,为此,从教育主管部门到小学校长,乃至各位教师,应加强教育科研必要性和可能性的认识。各级教育部门的领导和小学校长应积极支持小学教师参与教育教学科研活动。

3.1.2掌握教育科研知识

小学教师不仅在教学科研的实践中不断掌握教育科研理论与方法,而且要努力掌握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在教学实践中,结合教学内容、课题研究培养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勇于探索收集、整理、获取、分析、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3.1.3提升科研选题能力

教育科研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能否在教育教学以及教学管理的实践中,善于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并把它作为教育科研的选题加以研究是至关重要的。调查中反映出几所小学教师对选题都感到困难,而爱山小学教师对“不知如何选择课题”的调查结果比率最低,其原因是他们均有申报课题和发表论文的实践经历,为此教师应善于从教育教学实践、学习与交流、各类传媒等途径寻找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3.1.4提高应用能力

教师要能够最大限度地将已学习的知识应用到教育教学科研实践中。网路环境下,教师要善于运用计算机、网络新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与效率,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众所周知,教育科研的成果(案例、论文、著作等)、科研报告是需要通过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以便于快速传播,推动教育的创新与进步,为此教师要善于动笔,提高科研写作的应用能力。

3.2教育教学科研定位

3.2.1以校本教研为主

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科研主要目的是为了通过科研提升教育教学的理论水平,提高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达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我国,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科研主要以“校本教育科研”为主,调查中也得到充分证明。

3.2.2教学科研相互促进

教学与科研不能错位,科研是为教学服务,教学效果与质量的提高要求开展教育教学科研,二者处于同一体中,相互促进,切记教师课题的研究内容要与自身经历的教育教学工作紧密联系,不能把教育科研和教学实践分离开来。调查中反映出爱山小学作为省级重点小学,其教师的教育科研素质均高于其它几所小学,事实证明科研对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俊明,王祖浩.化学学习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57.

[2]毕华林,王玲玲.化学学科中物质三重表征的教学策略[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6,(3).

上一篇:9月新版思想汇报下一篇:哈拉苏小学教师法学习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