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的教学理念

2022-08-13

第一篇:高中化学的教学理念

基于翻转理念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

摘要:基于翻转理念,以高中化学《必修一》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为例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主要围绕布置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制作优质教学视频、组织课堂学习活动三个环节设计本节课程。

关键词:翻转理念;高中化学;教学设计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5-0070-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05.028

“翻转理念” 即 “先学后教”、“先练后讲”、“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1]。基于翻转理念的课堂教学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充当起了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而不再是“主导者”。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翻转课堂不仅仅是在高等教育领域,已逐渐走入中小学教学,如杭州的学军中学、山东的昌乐一中等都在尝试翻转课堂教学,而且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笔者有幸学习了北京大学汪琼老师团队开设的《翻转课堂教学法》和《教你如何做MOOC》,在此学习基础上根据笔者对翻转理念的理解和化学学科特点,以高中化学《必修一》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为例进行一堂教学设计,设计思路如图1所示。

一、布置课前自主学习任务

翻转课堂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教师在课程开始前为学生提供课程学习视频与测试等资源[2]。翻转课堂调整了传统的课堂内外时间分布,将学习知识、发现问题的过程放在课堂之前,而这个过程主要是依靠学生自主完成。那么,这就要求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明确的指导,也就是要有清晰的课前自主学习任务,课前自主学习任务主要由课前任务清单和课前练习讲义两部分组成。课前自主学习任务不仅让学生课前掌握学习内容,而且学生们的问题可以进行个性化的解答跟思考,鼓励学生主动探索。

1. 课前自主学习任务清单

依据高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和化学学科特点,任务单设置如下,见表1。

(1)建议每一位学生观看教学视频前阅读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和资料一的相关知识。

(2)观看教学微视频和材料二相关的实验演示视频,记录知识点。

(3)根据视频完成课前练习,根据练习反复观看视频,最后标注疑难点供课上老师指导和同学交流。

(4)每一位同学根据自己课前练习的完成情况或教师提供的资料提出两个问题。

2. 课前练习讲义

教师要联系学生实际知识水平、课程教学目标及本节教学微视频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编写课前练习讲义。本节课笔者通过引导学生从物质结构入手分析理解硅的相关性质,类比已学的碳的相关知识以及“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学习方法来学习新知“无机非金属元素―硅”。学生通过课前练习发现问题,利于教师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进行解释和指导。练习设置如下:

[思考]

根据二氧化硅的存在和应用资料一和教学视频二氧化硅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 二氧化硅的物理性质: 。

2. 二氧化硅的稳定性: 。

[练习]

单项选择题

1. 下列物质中主要成分不是二氧化硅的是( )

A. 硅胶 B. 水晶

C. 玛瑙 D. 硅石

2. 玻璃的主要成分之一是二氧化硅。能在玻璃上进行蚀刻,将其制成毛玻璃和雕花玻璃的物质是( )

A. 硫酸 B. 纯碱

C. 氢氟酸 D. 盐酸

3. NaOH、KOH等碱性溶液可以贮存在( )

A. 具有玻璃塞的细口瓶中

B. 具有玻璃塞的广口瓶中

C. 带滴管的滴瓶中

D. 具有橡胶塞的细口瓶中

4. 下列不属于传统硅酸盐产品的是( )

A. 玻璃 B. 水泥

C. 光导纤维 D. 陶瓷

5. 能证明硅酸的酸性弱于碳酸酸性的实验事实是( )

A. CO2溶于水形成碳酸,SiO2难溶于水

B. CO2通入可溶性硅酸盐中析出硅酸沉淀

C. 高温下SiO2与碳酸盐反应生成CO2

D. 氯化氢通入可溶性碳酸盐溶液中放出气体,通入可溶性硅酸盐溶液中生成沉淀

多项选择题

1. 某无色溶液中加入过量盐酸有沉淀产生,过滤后向滤液中加入过量氨水又有沉淀产生,下列溶液中符合此条件的是( )

A. Ag+、Al3+、K+ B. SiO32-、AlO2-、K+

C. Ag+、Cu2+、Na+ D. Ag+、Ba2+、Na+

填空题

1.用地壳中某主要元素生产的多种产品在现代高科技中占有重要位置,足见化学对现代物质文明的重要作用。例如:

(1)计算机芯片的主要成分是 。

(2)光导纤维的主要成分是 。

(3)目前应用最多的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化材料是 。

(4)用作吸附剂、干燥剂、催化剂或催化剂载体的人造分子筛大多是一类称为 的化合物。

实验题

1. SiO2分别与盐酸、H2SO

4、HNO

3、HF(氢氟酸)的反应现象、结论。

2. 把稀盐酸滴加到Na2SiO3溶液中,实验现象和反应原理。

3. Na2SiO3做防火剂的实验现象、结论。

二、制作优质教学视频

课前任务单和教学视频是相辅相成的,课前任务完成质量的水平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教学视频。由于观看教学视频的过程是由学生自己掌控的,所以,教学视频时间上尽量做到短小精悍(最长不要超过十分钟);视频画面清晰且画面不要在一页上停留太久;教学内容利于学生理解,能够引导学生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笔者将本节内容分为硅、二氧化硅、硅酸、硅酸盐四个短视频,各部分视频内容如下,见表2。

三、组织课堂学习活动

“翻转”并不意味着老师在课堂上不讲,而是要精讲,这里的精讲不是从课程内容的角度来说,将精华的部分再讲一遍。而是从学生的角度,讲他们最需要的内容。那么如何来判定学生最需要什么呢?主要结合课程的重难点之外,最关键的是要关注学生的课前学习情况,也就是要收集学生的课前学习反馈,在了解学生对已有内容掌握程度的基础上,选择性地讲授一些能够帮助他们达到教学目标的内容,强调的是对症下药,讲求的是效率。这恰恰是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的显著区分。基于本节课的特点笔者主要将本节课的课堂学习环节设置如图2所示。

在整个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再是高高地站在讲台上的那个“主导者”,而是走到学生中去,对不同的学生遇到的问题给予引导和帮助。在课堂活动中教师要时时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表扬和鼓励,给学生极大的信心。

课堂教学活动方式多样,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课前练习完成情况和学生的疑难问题反馈灵活选择组织形式。不过,活动形式的选择一定要围绕课程目标进行选择,如果脱离了这个主线,那么再新颖,再有创意的活动也只是“花架子”。那么什么才算好的学习活动呢?笔者在这里列出好的学习活动的几点特点,仅供参考:

(1)学生通过课堂活动可以达到有意义的学习效果,这是活动的最终目标。

(2)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参与的积极程度直接影响有意义的学习效果。

(3)组织周密。课堂教学活动组织细节上的疏忽可能会对教学和学生学习效果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活动组织一定要周密。

(4)活动是多人参与,所以,教师为了确保活动的参与效率,要制定明确详细的活动说明,让学生在了解活动流程和规则的基础上参与到活动中来,能够极大提高活动的教学效果。

(5)提供思考与反思的机会。思考和反思对学生的成长和学习的进步有很大帮助,所以,这一环节是必不可少的。

四、教学设计反思

本次教学设计是针对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整节知识的设计,本节知识内容多且零散,实际的教学过程建议教师分两课时进行教学。否则会造成学生学习任务过重,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违背了翻转理念的减轻学生负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的初衷。

本节课实验部分学生在课前只是对实验的操作流程、注意事项及基本的实验现象有个初步的了解,课堂上教师要在此基础上分小组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以验证实验现象是否一致,并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让学生在实验中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翻转理念,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无论在教育技术层面还是在时间和精力的投入都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目前高中由于学习任务的繁重,不可能所有的课程而且也不是所有知识都能以翻转理念设计教学。教师可以选取学习知识点比较多或是学生学习起来困难很大的课节,采取先学后教的“翻转”教学设计。基于翻转理念的教学,丰富了传统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真正融入到学习过程中,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能够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 张林萍.基于“翻转”理念下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变革尝试[J].化学教与学,2015,(04):33-36

[2] 崔璨,刘玉,汪琼.我国高校翻转课堂实施情况分析[J].中国教育网络,2015,(05):28-30

[3] 王相宜,李远蓉,吴晗清.翻转课堂:化学教学变革性视野[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5,31(02):64-67

[4] 宋心琦.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74-81

第二篇: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感悟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感悟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强调: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促使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新课程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作为一项重要目标提了出来。

应当承认当前的学校教育,课堂仍然是主阵地。课堂对于学生的意义,不亚于田野对农民,战场对士兵,而且课堂对学生来说,不只是智育意义,更具有生活意义。学生在课堂中学习课程,接受知识,培养能力,并且在课堂中体验着服从、沉默、反抗、竞争、合作、展示、回避、成功、失败等带来的种种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在新课程理念下,更新我们的教学观念,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势在必行。但无论是研究性学习和参与性学习,还是在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既然课堂仍然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在改变教法和学法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课堂中的一些基本环节。本文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体会。

一、两个容易忽视的环节——导入和结尾

1、精心的导入——是学生快速回归课堂的催化剂

课堂教学导课的教育功能,表现在激发起学生的认识兴趣和情感,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进入到课堂教学最佳状态中去。好的导课如同桥梁,联系着旧课和新课;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可以说,导课乃是整个课堂教学的“准备动作”,为师生即将进行的思维活动作好心理准备。教师精心设计导课环节,可以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为整堂课的进行打好基础。

2、美妙的结尾——是学生掀起学习高潮,记忆深刻的回味剂

最后几分钟,是教师最容易忽略的,以为经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本课的内容,最后就真正的把时间交给学生了,俗不知,要下课没下课是重新唤起学生对本课内容学习的好机会,也是使本课知识得以升华为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最佳良机。如果说引人入胜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那么,良好的课末设计,可再次激起学生的思维高潮,如美妙的音乐一般耐人寻味。 因此要精心设计一堂课的结尾,使它象一台文艺节目的压轴戏,能够紧紧的吸引学生。课堂结尾要帮助学生认知;要对学生进行启发鼓励;要使学生愉快,以消除疲劳而精神饱满。使本节课有一个圆满的结局。也给学生留下永久的回味。

二、提高课堂学生的参与度——是组织教学至关重要的环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该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没有了学生的参与,就根本不能激发学生的思想,“点燃不了学生的思维的火花”,所以教师应该在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上下功夫。笔者认为课堂的提问艺术和语言艺术是提高学生参与不可忽视的两个主要环节。

1、巧设的提问——是学生不偏离课堂,思维活跃的引发剂

课堂提问是传授知识的必要手段,是训练思维的有效途径。高质量的课堂提问,不仅能“吹皱春水”,还可“激起千细浪”,达到引发兴趣,激活思维的目的。

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开始进入学习的疲劳期,有的学生也会出现走神现象,这个时候教师就要适时帮助学生调整。把学生的困倦的情绪激活起来,就是设计提问,把学生调动起来。为此设计问题要反复推敲,使所提问题既能体现出教学的重点,又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有利于学生思维活动的充分展开。还要预先考虑问题提出后,学生可能会提出哪些类型的问题,教师应采取什么办法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为教学决策做好思想准备。比如对于枯燥的问题教师可以给它设计生活实际背景,使问题鲜活起来,让学生看得见,感受得到,也便于提高学生的讨论热情和兴趣;对于思维含量较高,学生直接体会困难较大的题目,教师可以先作适当铺垫,搭好梯子,让学生能够攀缘而上,使问题化枯燥为有趣,化抽象为直观。教师在提问设计时不仅是记忆的重现而是调动起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自己去认识,去感受,去体验,去品味,在这其中学生就会自我陶醉,忘记了时间,也克服了疲劳。课堂教学的气氛也真的活了起来,每个学生也都成为了参与的一员,彼此交流,展示自我,在课堂上真正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2、教师的语言准确性、直观性、幽默性、节奏性——是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把握课堂的兴奋剂

教师美的言语是影响学生心灵的重要工具,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在努力研究教学教法的同时,也应该投入大量的时间去提高自已课堂教学语言,使自己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力、言之有美。

教师言语首先应体现出直观形象美,语言的直观生动形象,就能将抽象的化为具体,能使深奥的讲得浅显,能变枯燥的成为风趣。例如,在讲到溶液稀释时对:“PH=5的盐酸稀释到1000倍,为什么溶液的PH≠8?”这个问题,是教学难点,如果运用理论来阐述,学生理解起来十分困难,但这样讲解:“糖水无限稀释,能变成咸味吗?”这一直观的启发,学生马上茅塞顿开。这正如《学论》中所说:“君子之教,喻也”。

教师言语必须准确明晰、简明扼要,这是教师言语的一种独特的魅力。科学知识本身是严密的、系统的,而教学又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量的授课任务,这就要求语言要精确,即精炼准确。而在讲求效率的现代社会,教学节奏愈来愈快,学生的主体

性愈来愈突出,对教师课堂语言的要求愈来愈高,教学言语的精度也必然加大,这就要求教师言语应该包蕴尽可能丰富的知识和情感内容。所以教师要认真深入地钻研教材和课程标准,努力将锤炼字、词、句、意四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力求达到这种境界:讲课中句句有用,字字精确,没有一句废话,没有一字多余,从而更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言语除了表情达意、传递信息外还应具有一种动态的节奏美感,像音乐一样产生一定的韵律。讲到主要的地方,就小声地重复一遍;讲到快乐的地方,就自然地露出微笑;讲到愤怒的地方,就表达出情绪的激昂;讲到悲伤的地方,就让声音变得低沉。这种语调高低的交迭伴随着感情的起伏,从形式上增强了语言的动态节奏感。这样就避免了学生的听觉疲劳,在课堂上保持良好的情绪。

在课堂教学中巧妙运用幽默语言,可使教师的讲课变得风趣诙谐,幽默睿智,使整个教学顿时生辉,并能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轻松愉快的气氛。让学生在这种气氛中理解、接受新的知识。幽默谐趣美在化学课堂中可以说无处不在,如在学习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后我说:“同学们,上一届的一个学生曾经跟我说,老师,我对写化学方程式是情有独钟,我一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的内心就发出微笑,你看两分来了,两分到手了。”显然学生们对于这些熟悉的事情,又加上教师生动的言语、投入的表情,在愉快的气氛中就将知识牢固掌握了。这样的例子每一节课都可以适当适时运用,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喜欢上了老师,从而也喜欢上了化学。

三、两个不容忽视的环节——好的板书和教态是课堂教学的添加剂

课堂教学板书是教师普遍使用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和表现形式,是师生在课堂上最简易的、利用视觉交流信息的渠道。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教师高超精湛的教学板书艺术是打开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教师教学风格的凝炼和浓缩。教学板书要书之有效,就得书之有方,讲求构思与设计,做到明确要求,书之有用;抓住重点、书之有据;精选词语、书之有度;确定形式、书之有格;排列先后、书之有序;留有余地、书之有节。这样,教学板书才能达到科学、精当、醒目、规范、易记的要求,有效克服教学板书的盲目性、随意性带来的低质量、低效率的弊病,并进而登上艺术的殿堂!

课堂教学教态包括教师的手势、表情、眼神、体态、仪表等若干方面,在教学时教师将之恰当配合、灵活运用,便构成了精妙入微的教态艺术,有时甚至能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达到师生“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境界。实践证明,教师的精神状态直接影响到教学气氛的形成和学生的情绪生活。所以教师讲课时要注意做到情绪饱满、精神振奋、态度端庄、和蔼可亲,以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研究也表明,教师的教态对教学语言表达起着一定的配合、修饰、补充、加深、评价等的辅助作用,在课堂中以表情姿势辅助说话,可以使教师的表情达意更准确、更丰富,更易于为学生理解和接受。

新课标理念下的化学教学活动应该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众所周知,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重视认知目标的达成。在课堂上,教师对化学知识总是不折不扣地讲明白、讲准确、讲完整,做到毫不遗漏地将化学知识“复制”给学生。学生也只好按照教师讲述的关键字眼逐一对照完成,这样的教学,教师确实花费了不少的精力去备课、授课,但却往往忽略了学生的认知发展和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培养,这种极端的教法造成了所谓的“满堂灌”的状况。为此,在新课程改革中强调要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力求改变在教学中学生的被动、他主状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但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时候不能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恰恰是在教师主导作用下确立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为指导和规范学生的学,从而促进学生学。具体地说,教师要为学生学习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动机,提供学习资源和条件;确定方向,选择内容,教给方法。我们必须要正确处理好在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千万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既要师生互动起来,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高课堂的实效,就是在课堂45分钟获得最大的效益,让每一位学生都收益,达成教学目标即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也有不同的收益,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的主阵地,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态度和程度决定了课堂实效,做为教师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就是要实现学生在课堂上思维总量的最大化。这就要求教师要对一节课的教学过程每一个细节都做好统筹安排,高瞻远瞩。

第三篇: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教师教学反思的探

摘要:化学作为一门基础科学课程,一直以来给于学生们的感觉都是晦涩难懂的,作为一名教育行业从业者,我一直认为学生对化学的偏见是我们身为老师的教育方式方法有问题,随着时代发展教育变革,新课程的教育理念给予我一些新的想法。本文在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下对高中化学教学方式方法做出研究反思,从而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化学成绩。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高中化学;教学策略; 世界这么大,你想去看看。

世界是由物质组成,而化学是我们认识物质、了解物质的重要主要方式。高中化学作为多数人化学的终点,也是一小部分人化学的起点。从高中的整个课程里分析,高中生学习任务繁重,课时紧凑,化学在课程中比重偏小,加之化学本身的课堂理论比较枯燥无味,导致学生被动学习。

在传统的教育方式下,学习就是为了考试思维严重,错误的教导了学生甚至家长学习的根本意义所在。考试只作为检验学习质量的一个手段,并不能提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水平。而新课程理念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本文在新课程理念下对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展开研究反思。

一、传统化学教育方式

在中国传统教育文化背景下,部分教育从业者鼓吹应试教育导致一些需要动手实验的学科,比如物理、化学和生物,硬生生的变成了理论课程,这就导致课程本身从有趣的科学课程变成一门枯燥的学问,但是因为关乎于总成绩的原因,学生们为了未来可以获得更好的教育机会不得不硬着头皮死记硬背。在这样的教学情况下,对我们化学老师的教学水平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同时在教育从业人员的圈子里,教学时间的越长的老师越受到吹捧,而有些一味的经验主义认为学不会是学生自身的问题,并且对新的教学模式接受慢甚至是排斥。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学生们学习过程也变得枯燥无味。而在人们的思维随着时代的进步下,一些年轻老师对于教学的新颖性和个性化比较偏颇,而忘记“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忽视了基础理论的分析讲解。

在电化教育的格局下,每所学校都着各种各样的实验室,但在有些学校里,提升学生动手能力的实验室仅仅是为了应付教育局检查的“花瓶”建筑。因为责任制度以至于一些老师为了避免麻烦,在不是非去不可的情况下尽量不去相关的实验室进行教学。这就更让无聊的理科科目变得枯燥。

如何改变传统教育方式方法的教学手段,是我们每一位战斗在教育一线的老师需要反思的问题,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在保障学生学习质量的情况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成绩,让学生开开心心学习,快快乐乐成长。

二、新课程理念的概述

新课程的理念是在强调关注学生发展的同时不能忽略老师自身的发展,不仅要正确引导学生学习热情、学习方法还要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对自己的相关知识进行更新迭代。要做到以学生为根本,以学生的发展为原则,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课程知识。

同时将原有注重书本理论知识的现状进行改革,以学生的兴趣作为突破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的学习质量,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新课程的理念下,对传统教育方式中的不足与弊端革故鼎新,对新的教育方式方法不断改进,为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质量负责,也为自己的教学质量负责。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对老师课下工作强度要求很高,对老师们的备课质量、知识宽度和分析能力高度也有很高要求。所以老师们需要对自身知识宽度下足功夫,认真备课,在课程规划制定上根据学生的学习质量、学习进度进行合理的设计。 新课程作为我国最新提倡的教育教学手段,有其科学的合理的理念。它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成长,摒弃传统应试教育的弊端,是非常值得在全国推广的。

三、新课程理念在化学教学上的应用

首先要革除以往旧的教育观念,摒弃“背书式”的教育方法,对课本中知识的例子加以扩宽,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进行举例教学;对于一些理论上的重点难点,帮助学生梳理分析思路,从而使学生作为学习主体。

同时针对化学课程中动手实验部分,争取让每一名学生都能亲手实验,体会实验过程和结果。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转变以往对化学无聊枯燥的印象。在实验过程中,老师们需要注意实验安全问题,避免因为一些小的过失导致实验危险的出现。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遵循“因材施教”,依据学生不同的学习状态和心理状态制定不同的课程计划,指导学生对学习心态的自我调节,减少和避免事倍功半的情况发生。同时,老师们要充分给予学生信心,不要在教学过程中吝啬鼓励与赞扬。

高中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参加高考,所以对于学生的应试能力是老师必须关注的问题。对于课本知识体系结构的梳理分解,帮助学生复习掌握,对于重点难点问题,要专门细致的讲解,帮助学生从本质看问题。

化学作为研究世界本质的一门学科,如何有效的教学需要老师们课下工作的努力,运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提高化学教学的乐趣,在日常教学中要学会不断反思自己教学方法,并给予相应的优化,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化学产生兴趣,从而主观能动的学好化学。

四、总结

通过在化学教学中运用新课程的理念,我们这些化学老师的教学水平可以得到充分提升,对于学生们的学习质量、学习成绩有显著提高。新课程理念对教学的有效性有显著的作用,对老师也能起到学以论教的积极作用。 关注每一位孩子的学习成长是老师和家长共同的责任,学校与家长需要要及时沟通,不仅只能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也要关注孩子的心理成长。在教学水平质量得以得到保证的情况下,运用科学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对于学生学习本身有着积极作用。

孩子作为国家未来的希望,他们的成长历程不仅需要我们这些做老师的教育与指导,还需要我们为在人生之路上前行默默守护。

最后,作为一名教育从业者,我做出一个倡议,在非历史的其他科目中,尽量避免给学生留下历史性的问题。比如门捷列夫在1869年总结了元素周期表,对于学生们对于化学,仅仅需要知道门捷列夫总结了元素周期表就好。

参考文献

[1]李荣华.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35). [2]李中. 新课程理念与化学教学的融合[J]. 新课程导学, 2016(8). [3]周余文. 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实现化学教学的高效课堂[J]. 俪人:教师, 2016(2):313-313.

第四篇:初中化学新课程阐述的教学理念

初中化学学科新课程理念及及如何在教学中渗透

党和政府对基础教育十分重视,新课程改革是根据当前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而确立的,因此有很强的针对性,为教育教学的改革确立了方向和任务。为落实好新课程实施,我们要努力做好教师的培训工作、条件准备工作、实施过程中的检查和评价工作、实验课题的研究工作。

一、指导思想

邓小平的“三个面向”,江泽民的“三个代表”,教育改革纲要。

二、指导程序 课程解读、把握理念。 备课指导、解剖教材。 课堂教学、制定标准。 典型示范、观摩研讨。 课题研究、敲定方案。

三、新课程理念

一个基本点:为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三个关注: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生活方式。

三个克服:

①克服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及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②克服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倾向,强调课堂教学与生活、社会、科技的联系。

③克服过于注重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强调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独立思考、亲自实践。

四、培训工作 培训内容:

(1)学习初中化学课程标准

(2)学习初中化学课程标准解读

(3)化学教改重点和任务

为使21世纪的公民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挑战和未来职业的需要,化学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潜力;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革新教学观念,改变课程内容过于偏重学科知识的倾向,努力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现象,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

1 技能的过程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1).提供给学生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基本技能

义务教育阶段的特点决定了化学课程必须的基础性:从身边的常见物质入手,要求学生认识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认识物质的微观构成,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初步认识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重视化学科学的核心概念,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学会简单的设计方法、操作技能。在构建课程目标和内容的过程中,针对多处来围绕应试所形成的“繁、难、多、偏”的现状,重新思考“回归基础”的问题。新课程十分重视学生的可接受性,采取“降低要求、删除难点、分散融合”等方法,对初中化学的“分化点”作了处理;化学计算更多地要求学生从量的角度去了解化学变化的涵义,避免烦琐的数学运算。“知识与技能”作为“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在课程标准中赋予了新的内涵。

2).突出化学与生活、社会和技术的密切联系

新的化学课程突出关注社会现实,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已有的实际经验提炼学习素材,从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中寻找学习主题,要求学生了解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从中使学生逐步认识和感受化学对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在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保持和增进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学习主题中,“身边的化学物质”为丰富多彩的现代生活提供了物质基础,“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认识化学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课程标准涉及空气污染及防治、水资源保护、无土栽培、金属冶炼和利用、废弃金属回收、化肥鉴别、酸雨来源及危害、土壤改良、石油加工、海水淡化、合成材料、微量元素等多方面的化学知识和活动要求,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强化了学生对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改善公民生活方面所起作用的认识。课程努力从化学的视角去展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用科学、技术、社会相联系的观点引导学生认识材料、能源、健康、环境与化学的关系,逐步培养学生形成综合的科学观和对有关的社会问题作出判断决策的能力。

3).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化学课程力求改革以“教材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倡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广泛获取信息,能从日常现象和化学学习中提出问题,作出猜想或假设,设计实验或有关的活动方案,寻求解决问题的依据,定性或定量地处理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在探究中学会表达和交流,善于与他人合作,从中体验活动的乐趣和积 2 极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在内容标准“活动与探究建议”栏目中设置了大量的探究课题,以实现“力求创设生动、真实、多样的科学探究和实践活动情境,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使每一个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 (4)新课程的理念

1)知识定向转变为活动定向 2)内容定向转变为多元定向 3)结果定向转变为问题和过程定向

4)教师定向转变为学生定向(或师生交互作用定向 5)学习定向转变为实际问题定向 6)单一课时设计转变为单元教学设计 7)课堂教学设计转变为课内外结合的设计 8)教案完成转变为活动任务及,组织方式的设计 (5)新课程的教学设计及设计行为 1)目标设计

2)内容设计 3)活动设计

4)评价设计 a学习情景的设计

b探究任务和驱动性问题设计 c学生活动和过程设计

d学习活动的内容、组织的管理形式的设计 (6)新课程教学活动过程的理念及行为 1)探查学生已有的相异认识 2)了解学生想要探究的问题

3)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心的座位安排问题(管理制) 4)教师活动的设计(如何与学生活动进行配合) (7)新课程教学反思的理念及行为 反思的理念: 1)时刻反思自己。 2)动态发展的反思与评价。 3)不求十全十美,但求有所突破。 4)不怕出现问题,就怕不研究和解决问题。 反思行为:

1)在教学设计方案中将教学实施的详细情况进行记录整理,特别是学生的各种活动和观点。

3 2)教师对上述各方面进行反思。 (8)新课程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材的被动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设计者。 权威、领导转变为有经验的合作伙伴。 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

批评者、转变为帮助者、指导者。 评价者转变诊断、指导、促进者。 监督者转变为组织者与管理者。

完成任务转变为发现、欣赏、共享、发展。 被评价者转变为研究者。

五、实施条件验收工作 1.教师培训验收,合格上岗。

2.采取微型实验等方法解决实验方面的困难,丰富教具,完善教学辅导。

六、实施过程中检查和评价 备课创新: 学科自身知识整合;

学科知识与其它学科知识整合; 学科知识与生活实践整合; 学科知识与信息技术整合;

情感、态度、经历、体验之间的整合;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及校本课程之间的整合。 教学评价:八个统

一、十项指标。 八个统一:

①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实现通识培养目标与学科教学目标的统 ②人文素养的培养与情感体验的统一。 ③知识技能的传授与综合素质培养的统一。

④学科自身的知识体系与其他学科知识沟通的统一。

⑤传统的媒体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统一。⑥研究性问题设计与学生民主参与的统一。

⑦学科知识与社会实践的统一。 ⑧个体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统一。 十项指标:

①人文性的教学理念

②综合性的教学目标 ③整体性教学内容

④自主性的学习方式

4 ⑤整合性的教学技术

⑥民主性的教学环境 ⑦多元性的思维训练

⑧应用性的教学实践 ⑨探究性的教学设计

⑩发展性的教学评价 课后反思:

每节课授后都要进行个人反思和群体反思,在反思中谈收获、谈困惑、谈感悟、谈设想,在经验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新课程的教学是一个学习—实践—反思,再学习—再实践—再反思的过程。

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

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丰富教学环境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的运用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学科教学资源、教学要素、教学环节,经过组合、重构、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进而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根本转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

信息素养:

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利用、信息意识。 整合过程:

教字化硬件环境——搭建各种教学应用软件平台——建设教学软件资源——教师培训——建立示范学科——参与课题研究。

整合方式: 作为演示的工具; 作为交流的工具; 作为个别辅导的工具;

作为情境探究和发现学习的工具; 作为信息加工与知识构建的工具; 作为协作的工具。

网络教研规律和特点:

指导境域的远程性;

指导内容的广泛性; 指导环境的虚似性;

指导学习的能动性; 指导过程的交互性;

指导形式的自主性。

七、实验成果总结 1.表彰优秀化学组及教师。 2.课题立项,有初步方案。

3.边组跟踪,记录过程,问卷调查,及时验收。

5 4.整理资料形成成果(论文、课例、设计、教具、实验、评价、反思、教参)。

但崇松 2010-6-20

第五篇:基于创新理念下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研究

摘要:新课程标准的制订,标志着我国高中化学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这个大前提下,高中化学教学设计必须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落实,实现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能力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学内容选择向重学生学习方法指导转变,由统一规格的批发式教育向尊重差异性的零售式教育转变,在教学形式上对传统的模式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关键词:高中化学 教学设计 创新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通过教学设计,对教学资源及教学活动进行系统分析和规划,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手段,构建合理的教学结构,是保证和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的教学设计要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重视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内在素质的培养,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要使我们的教学设计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实现以下四个方面的突破与创新至关重要。

一、实现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

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而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再学习能力与学习过程中的发展能力。为此,高中化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要按着新课程标准,实现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完成从传统的知识讲解者和传授者向学习的指导者、课堂的组织者、教学的参与者和促进者的角色转化。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倡导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不仅注重学习的结果更注重学习的过程。从单纯传授化学知识技能向既传授一般的化学知识与技能,又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转化。

二、实现课堂教学气氛的活跃

课堂气氛是否活跃,师生配合是否默契,直接影响着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在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采取恰当的方式,使课堂气氛保持亢奋的状态,调动学生积极思维。

(一)创设情境

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找准问题切入点,用生动、紧张、活跃、和谐的探索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在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时,我们问学生钠能否将硫酸铜溶液里的铜置换出来?许多同学认为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钠排在铜的前面,所以能将铜置换出来。针对学生的认识,我将一小粒钠投入硫酸铜溶液里让同学观察,结果并没有红色的铜析出,而且生成了蓝色沉淀,还放出大量气体。与学生原来猜测结果相反的教学情境,引起了学生的好奇与思考,“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的疑问调动了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课堂教学在悬念中被激活。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实行教学民主,建立平等、和谐的课堂师生关系。增加对的学生感情投入,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关心学生的发展,把微笑带进课堂,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个学生,创造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和环境,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教学语言要尽量生动、活泼,富有激情,善于诱导。少一些直叙,多一些设问,少一些“是什么”,多一些“为什么”,巧妙叩开学生思维的闸门,点燃思维的火花。既关注“意料之中”的事情,充分展示学生的学习个性和学生各种能力与习惯的培养,又要妥善处理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意料之外”的事情。努力达到以情促知、以知增情、情知交融的教学境界。

(三)运用现代教学技术

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表现的声光、色形,图像的翻滚、闪烁、定格及色彩变化效果,降低教学梯度,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积极主动而轻松愉快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例如在学习“晶体结构与性质”时,我们利用多媒体技术将NaCl、CsCl、金刚石、石墨等晶体的内部结构空间立体图,从不同角度真实、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并且通过动画效果,配以教师的简单讲解,分析这些晶体的形成原因。学生在兴致盎然中明确了所学晶体类型的内部结构,掌握了晶体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三、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提出,化学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协作互动的过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针对新课标的要求,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将“讲堂”变成“学堂”,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由被动向主动转化,由接受式向探索式转化。让学生学会独立发现化学问题,对问题想问、敢问、会问。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为合作学习创造一个良好氛围,引起学习者之间互动的需求,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学习。以“金属的腐蚀和防护”为例,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参与金属腐蚀和防护的实验探究,在教师的指点下,研读教材,在网上查找相关资料,从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和已有的知识积累中自主、合作分析出金属腐蚀的原因和类型,明确化学腐蚀及电化学腐蚀的含义和本质,理解电化学腐蚀发生的条件,掌握常见的防止金属腐蚀的方法,并结合前面学过的“氧化还原反应”,探究教材没有给出的铁的吸氧腐蚀与析氢腐蚀的区别。只有学生掌握了适合自己的自主学习、科学探究的有效方法,化学学习才会有一番新天地。

四、实现教学反思的习惯性与深刻性

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一个成功的教师就是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积累经验,在经验中学习而不断成长起来的。所以,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要使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反思成为一种习惯,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实际效果作为衡量标尺以提高反思的深刻性。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只要我们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这个最根本的出发点,围绕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四种基本学习来设计课堂教学,教学过程就会更加切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的化学综合素质就一定会有显著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陈勇. 论合作学习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与模式构建[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06)

[2] 徐军. 高中化学新课标下的思索[J]. 中国电力教育. 2010(24)

上一篇:工作任务和工作总结下一篇:工作交流会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