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孢类抗菌素皮试方法

2024-04-16

头孢类抗菌素皮试方法(精选6篇)

篇1:头孢类抗菌素皮试方法

常用头孢菌属皮试法

各种头孢皮试方法.头孢哌酮钠皮试方法

头孢匹胺0.5克皮试法:

(1)0.5克头孢匹胺2毫升用0.9%盐水配制成250毫克/毫升的A溶液

(2)用1毫升的注射器吸取A溶液0.2毫升加0.8毫升盐水配制成浓度50毫克/毫升的B溶液

(3)用0.1ml的B溶液 0.9毫升配制成浓度5毫克/毫升的C溶液

(4)用0.1毫升C溶液 0.9毫升盐水配制成浓度为0.5毫克/毫升D溶液即皮试

青霉素80万皮试方法:

皮试注射剂量为0.1毫升(含青霉素200单位每毫升)皮试液配制方法如下:

(1)于内含PC80万单位的瓶内注入4毫升生理盐水,则每毫升含青霉素20万单位

(2)取上液0.1毫升加生理盐水至1毫升,则1毫升含青霉素2万单位

(3)在取上液0.1毫升加生理盐水至1毫升,则1毫升内含青霉素2000单位

(4)在取上液0.1毫升加生理盐水至1毫升,则1毫升内含青霉素200单位即配成试敏液

头孢曲松钠1g皮试方法:

(1)于内含头孢曲松钠的瓶内注入4毫升生理盐水

(2)取上液0.2ml加NS至1ml,则1毫升内含头孢曲松钠50mg

(3)取上液0.1ml加NS至1ml,则1毫升内含头孢曲松钠5mg

(4)取上液0.1ml加NS至1ml,则1毫升内含头孢曲松钠0.5mg即配成试敏液

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1g皮试方法:(1)

(1)于内含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1g内加4ml生理盐水

(2)取上液0.2ml加NS至1ml,则1毫升内含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 50mg

(3)取上液0.1ml加NS至1ml,则1毫升内含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5mg

(4)取上液0.1ml加NS至1ml,则1毫升内含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0.5mg即配成试敏液

头孢哌酮钠:(2)1、1g/支,加NS10ml,为0.1g/ml;

2、取上液0.5ml,加NS至1ml,为50mg/ml;

3、取上液0.1ml,加NS至1mll,为5mg/ml;

4、取上液0.1ml,加NS至1ml,为500ug/ml,即可。

5、取上液0.05~0.1ml皮内注射,20min后观察结果

头孢他啶1g每支的皮试方法:

(1)于内含头孢他啶1g内加4ml生理盐水

(2)取上液0.2ml加NS至1ml,则1毫升内含头孢他啶 50mg

(3)取上液0.1ml加NS至1ml,则1毫升内含头孢他啶5mg

(4)取上液0.1ml加NS至1ml,则1毫升内含头孢他啶0.5mg即配成试敏液

头孢呋辛钠0.75g/支皮试方法:

皮试注射剂量为0.1毫升(含头孢呋辛钠0.5mg/ml)皮试液配制方法如下:

(1)于内含头孢呋辛钠0.75g的瓶内插手3ml生理盐水,则每毫升含头孢呋辛钠250mg

(2)取上液0.2ml加NS至1ml,则1ml内含头孢呋辛钠50mg

(3)取上液0.1ml加NS至1ml,则1ml内含头孢呋辛钠5mg

(4)取上液0.1ml加NS至1ml,则1ml内含头孢呋辛钠0.5mg即成皮试液

头孢呋辛钠1.5g/支皮试法

(1)于内含头孢呋辛钠1.5g的瓶内注入3ml生理盐水则每毫升含头孢呋辛钠500mg

(2)取上液0.1ml加NS至1ml,则1ml内含头孢呋辛钠50mg

(3)取上液0.1ml加NS至1ml,则1ml内含头孢呋辛钠5mg

(4)取上液0.1ml加NS至1ml,则1ml内含头孢呋辛钠0.5mg

头孢哌酮钠1g皮试法:

取1g注射用头孢哌酮钠一支插手10ml生理盐水用1ml注射器取出0.1ml再插手0.9ml NS使之变为1ml后推出0.9ml混合液后再用NS加到1ml,在从混合液中取出0.5毫升混合液再用盐水使之成为1毫升后即为皮试

氨苄青霉素皮试液的配制

0.5g/瓶加等渗盐水至2ml -→250mg/ml

取0.1ml加0.9ml等渗盐水至1ml -→25mg/ml

取0.1ml加0.9m等渗盐水至1ml -→2.5mg/ml

取0.1ml加0.9m等渗盐水至1ml -→0.25mg/ml

取氨苄青霉素皮试液0.1ml(含25μg)作皮内注射,不雅察15分钟后,判断测试结果头孢唑啉钠皮试液的配制

0.5g/瓶头孢唑啉钠加等渗盐水至5ml -→0.1g/ml

取0.1ml瓶加4.9ml等渗盐水至5ml -→2mg/ml

取0.15g/瓶加4.85ml等渗盐水至5ml -→60μg/ml

取头孢唑啉钠皮试液0.1ml(含6μg)作皮内注射,不雅察15分钟后,判断测试结果

商品名

规格

相当于

皮试液配置方法(仅供参考)利君

派舒

0.75g

头孢哌酮0.5g 舒巴坦0.25g

用10ml 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原药后取0.1ml,再用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10ml,抽取0.1ml做皮试。

澳达兴

1.5g

头孢哌酮1g 舒巴坦0.5g

用20ml 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原药后取0.1ml,再用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10ml,抽取0.1ml做皮试。

舒普深

1g

头孢哌酮0.5g 舒巴坦0.5g

用10ml 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原药后取0.1ml,再用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10ml,抽取0.1ml做皮试。海舒必

1.5g

头孢哌酮0.75g 舒巴坦0.75g

用15ml 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原药后取0.1ml,再用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10ml,抽取0.1ml做皮试

篇2:头孢类抗菌素皮试方法

《国家药典临床用药须知》是具有法律地位的典籍,其中没有规定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在使用前必须作皮试。药品说明书是经过有关部门批准备案的具有法律意义的文书,对头孢类药物的皮试要求也不一致。临床实践中我院应按下述准则掌握。

一. 药品说明书中要求做过敏试验的应按说明书中规定的方法和标准进行过敏试验。

二. 药品说明书中没有要求做过敏试验的按不同情况区别对待:

1.对本品和其它头孢类药物过敏者禁用;有青霉素过敏休克史和其它严重的即刻过敏史者禁用。2.有青霉素有一般过敏史、其它药物过敏史、食物过敏史者,过敏体质者和过敏性疾病者用药前需做过敏试验。过敏试验阳性者禁用,过敏试验阴性者慎用。慎用的掌握标准是:不首选,使用期间注意观察患者对药物的反应,做好应对措施,备好抢救药品和抢救设备。3.无上述过敏史者可以不做过敏试验直接使用,但仍要观察患者对药物的反应,做好应对措施,备好抢救药品和抢救设备。这也是对所有通过静脉途径给药的要求。

三. 皮试液的浓度不同版本的书籍也标准不一,有0.3mg∕ml,0.5 mg∕ml,0.6mg∕ml等,应按说明是的标准执行,说明书中没有标准的我院按0.5 mg∕ml标准执行。

四. 过敏试验结果的判断按说明书的标准执行,说明书中没有标准的按青霉素过敏试验的标准执行。

五. 过敏休克反应抢救方法按说明书的标准执行,说明书中没有标准的按青霉素过敏休克的抢救标准执行。

篇3:头孢类抗菌素皮试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4年1月—2007年9月本所住院治疗的患者中, 1 216例患者接受头孢菌素类药物治疗, 共计1 372例次, 其中头孢曲松钠572例次, 头孢拉啶325例次, 头孢哌酮钠249例次, 头孢噻肟钠167例次, 头孢他啶59例次。

1.2 试敏方法

1.2.1 皮试液配制:

以规格为1.0g的头孢哌酮钠为例, 取1支加3.5ml生理盐水即成250mg/ml的稀释液4ml, 用1ml注射器取原液 0.2ml加0.8ml生理盐水得50mg/ml, 弃去0.9ml加0.9ml生理盐水得5mg/ml, 弃去0.9ml加0.9ml生理盐水即成0.5mg/ml的皮试液。每次稀释前均须摇匀, 皮试液应现配现用。

1.2.2 试验方法:

排除了拟用药物过敏史后, 取浓度为0.5mg/ml的皮试液皮内注射0.1ml, 20min后观察试验结果, 皮试结果的判断同青霉素皮试的规定[2,3]。

1.3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以%表示, 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意义。

2 结果

2.1 1 372例次头孢菌素类药物临床试敏结果表明, 阴性1 343例次, 阳性29例次 (23例) , 阳性率为2.11%, 其中头孢拉啶11例次, 头孢曲松钠9例次, 头孢哌酮钠7例次, 头孢他啶2例次。1 343例在用药过程中出现过敏反应3例 (头孢曲松钠2例, 头孢拉啶1例) , 表现为皮疹 (其青霉素皮试均阴性且在使用中未出现过敏反应) ;既往用药结果表明:头孢拉啶过敏史2例次, 头孢曲松钠过敏史1例次, 其中1例次使用头孢拉啶后表现为过敏性休克 (3例次均无青霉素过敏史, 且未作拟用药物皮试) 。

2.2 在使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2 126例次 (含头孢菌素类与青霉素类) 之间交叉过敏11例次, 非完全的交叉过敏81例次, 头孢类抗生素间交叉过敏1例次, 非交叉过敏13例次, 共有106例次过敏, 占4.99%。23例头孢类药物过敏的患者既往均无青霉素过敏史。

3 讨论

3.1 头孢菌素类药物过敏试验的必要性

3.1.1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发现头孢噻吩、头孢噻肟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都能形成过敏性聚合物, 说明头孢类分别用原液皮试是正确的。从观察和各方面的报道看, 青霉素与半合成青霉素及头孢菌素类药物有不完全的交叉过敏反应, 无论青霉素阴性还是阳性, 应用半合成青霉素及头孢菌素类药物时都应该用原液做皮试后再用药[4]。

3.1.2 2000年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对青霉素过敏者应根据患者情况充分权衡后决定是否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 对青霉素过敏性休克或即刻过敏者禁用;据文献报道:对青霉素过敏者有8%~10%对头孢菌素过敏[5]。

3.1.3 青霉素皮试阴性或无青霉素过敏史者, 并非意味着头孢类抗生素无过敏反应。临床常遇到患者青霉素皮试阴性后, 注射头孢菌素类药物出现过敏反应或过敏性休克[1,6,7]。本文报道的头孢哌酮钠皮试阳性的病例, 其青霉素、氨苄青霉素皮试均阴性且在使用中未见过敏反应。所以在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前很有必要选择拟用品种进行皮试。因此, 笔者认为, 在《中国药典》上应明确规定头孢菌素类药物必须做过敏试验, 皮试阴性者方可使用。

3.1.4 有报道口服头孢菌素类药物出现过敏性休克[1,8]。因此, 即使是口服头孢菌素类药物, 也有必要进行过敏试验。以复方头孢氨苄胶囊为例, 其试敏药物选择头孢拉啶, 取浓度为0.25mg/ml试敏液0.1ml进行皮内注射, 30min后, 观察试验结果, 阴性者方可使用[9]。

需要强调的是:在进行拟用品种皮试时, 尤需严密观察并随时做好抢救准备, 以防过敏反应发生。

3.2 头孢菌素类药物间也存在交叉或非完全的交叉过敏现象

各类头孢菌素之间存在着较密切的交叉过敏关系, 因此, 本类药物一般应禁用于有其他头孢菌素过敏者[6];但也有报道1例术后静脉滴注头孢曲松钠抗炎治疗, 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术后第7天停止静脉滴注, 改为口服头孢羟氨苄0.25g, 3次/d, 首次用药即出现过敏性休克, 经积极抢救成功[8];本组2例头孢拉啶、1例头孢哌酮钠皮试阳性, 而头孢曲松钠皮试阴性且在使用中未见过敏反应。

3.3 试敏液配制依据

国内一些学者认为, 头孢菌素类药物试敏液的浓度为0.25~0.5mg/ml [2,3,6,9,10]不等, 也有学者认为[11], 氨苄试敏液浓度为0.3mg/ml, 先锋Ⅰ试敏液浓度为0.3~0.5mg/ml的浓度, 对230例氨苄青霉素、先锋霉素Ⅵ号皮试液进行了探讨, 皮试液的浓度为0.25mg/ml。

3.4 试敏方法的可靠性

笔者选用了皮试液浓度为0.5mg/ml, 对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1 372例次患者分别作了拟用药物的皮内试验, 除29例次皮试结果阳性而未予投药外, 在1 343例次用药过程中出现过敏反应3例 (头孢曲松钠2例, 头孢拉啶1例) 表现为皮疹 (其青霉素皮试阴性且在用药过程中未出现过敏反应) , 经及时的抗过敏治疗得以缓解外, 其余在使用中未见过敏反应发生。因此, 笔者认为:本文选用的试敏方法是可靠的, 也是可行的。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无论既往有无青霉素过敏史, 在使用头孢类抗生素前很有必要选择拟用药物进行皮试, 阴性者方可使用;在使用过程中, 应严密观察并做好抢救准备, 以防过敏反应;一旦发生过敏反应或过敏性休克应及早发现并积极抢救, 这是确保患者用药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

摘要:目的规范用药行为, 提高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的安全性, 确保患者安全用药。方法在排除了拟用药物过敏史后, 对接受头孢菌素类药物治疗的1 372例次患者, 选择拟用药物进行皮内试验, 皮试液浓度为0.5mg/ml。结果头孢菌素类药物皮试结果阴性1 343例次, 阳性29例次, 阳性率为2.11%;在使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2 126例次中, 共有106例次过敏, 占4.99%。结论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前必须选择拟用品种进行皮试, 包括口服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头孢菌素类药物间也存在交叉或非完全的交叉过敏现象;通过1 372例次患者进行了拟用药物的皮内试验表明:本文选用的皮试方法是可靠的, 也是可行的。

篇4:头孢类抗菌素皮试方法

【关键词】 头孢类抗生素;不良反应;原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1-0172-0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4月至2015年3月在我院接受头孢类抗菌素治疗且既往未发现有抗生素过敏的患者89例,其中男性54例,女性35例,最大年龄68岁,最小31岁,平均年龄(45.4±3.4)。所有患者均有临床使用头孢类抗生素的指征,且在我院接受静脉滴注抗生素治疗,其用药剂量根据各药物使用说明书使用剂量应用,应用前根据药物使用说明选择性给予皮试,对于皮试结果阳性者,予以排除,调整使用其他对症药物。

1.2评价指标选择

记录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头孢类抗生素的种类及其并发症类型、持续时间、主要的干预措施及其转归。

1.3统计方法

在本回顾性分析中,主要统计发生不良反应头孢类抗生素的种类及各类的例数,发生概率,不良反应的种类及概率,不涉及分组及组间、组内的比较,因此不涉及统计方法的应用。

2结果

共统计获得6种常用的不同的头孢类抗生素出现不良反应(见表1):头孢哌酮31例(34.83﹪)、头孢拉定26例(29.21﹪)、头孢噻肟15例(16.85﹪)、头孢呋辛钠11例(12.36﹪)、头孢曲松7例(7.87﹪)、头孢唑林9例(10.11﹪);发生不良反应的类型(见表2):过敏反应38例(42.70﹪)、消化系统反应25例(28.09﹪)、神经系统14例(15.73﹪)、泌尿系统8例(8.99﹪)、血液系统4例(4.49﹪);在所有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中,﹤55岁者共计58例(65.17﹪),﹥55岁者31例(34.83﹪)。

发生过敏性不良反应者主要表现为皮疹、荨麻疹等轻微的皮肤样改变,并未发现有喉头水肿等严重影响呼吸循环的症状出现,临床给予糖皮质类及抗组胺类药物后均能很快转归;对于出现消化道不良反应者给予质子泵抑制、H2受体阻断剂等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及一些保护胃黏膜的相关药物均能得到很好的控制;其余的相关不良反应给予相应的临床干预后,亦能得到很好的改善。并未出现因不良反应影响患者生命及需要生命支持的患者出现。

3讨论

随着近年头孢类抗生素在临床应用的日益增多,其不良反应也日渐增多,愈来愈引起临床医生的关注。本文在回顾性分析本单位在头孢类抗生素使用中出现不良反应的同时,分析其原因及对应的处理措施,以其为规范头孢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借鉴。

头孢类抗生素出现的诸多的不良反应中,以过敏反应为最多。在该回顾分析中,其过敏性不良反应也是最多的,约占总体不良反应的42.70﹪。过敏性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头孢菌类抗生素本身含有β-内酰胺环,这种物质本身为全抗原或半抗原,当进入机体之后,非常容易与体内的蛋白质结合,产生过敏反应[1]。虽然这种过敏性反应虽然发生率较多,但多以轻微的皮肤红斑、皮疹等临床表现为主,并为出现影响患者生命的症状出现,在给予适量糖皮质激素及抗组胺药物之后,均能得到很好缓解。其次,出现较为常见的不良反应即为消化道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可能与其药物成分抑制肠道正常菌群生长有关,消化系统反应集中在第三代头孢类药物中[2]。在我们本次研究中,有约28.09﹪出现不同程度的消化道反应。仅次于过敏性反应占第二位,这也与部分研究者的结论相似[3]。在给予了相应的抗酸及保护胃黏膜治疗后,患者的症状逐渐得到好转与控制。

对于不良反应的预防也应在临床应用中给予重视:1)详尽的询问患者病史,有青霉素素及头孢过敏史者应避免使用,因青霉素与头孢有交叉过敏反应可能。2)合理使用抗生素,虽头孢类抗生素在一些疾患的治疗有良好的临床效果,仍需根据疾患的特点及药物的抗菌谱合理选择;在用药过程中,若单独使用能获得好的临床效果,避免联合使用抗生素。3)根据患者年龄选择抗生素的应用,年龄偏大或偏小其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均高于其他患者。4)避免长期使用头孢类抗生素,若患者病情较重,或迁延时间过长,应根据药敏的培养结果合理调整使用抗生素,避免由于使用过长导致的二重感染。

参考文献:

[1].娄渊芬.头孢菌类抗生素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4,30(25):6-7.

[2].郑少兵.头孢类药物常见不良反应及临床预防方法[J].当代医学,2015,21(6):141-142.

篇5:头孢类抗菌素皮试方法

目的:通过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了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临床应用与不良反应,为临床合理用药、避免药物不良反应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在本院对收到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临床应用实例和不良反应报告为基础进行统计分析。以及对近年来国内公开发表的有关的文献进行整理、分析。结果:综合了头孢菌素抗生素的临床应用,以及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各类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的为过敏反应占总不良反应的77.78%。引起不良反应最多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为头孢呋辛钠。结论:应关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关键词

头孢菌素抗生素

药物不良反应

临床应用

前言

头孢菌素类(Cephalosporins)是以天然头孢菌素C(Cephalosporium C)为原料而研制成的一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头孢菌素C是从冠头孢菌(Cephalosporium acremonium)培养液中提取的,经半合成改造其侧链即可得到不同的头孢菌素,其化学结构的主核为7一氨基头孢烷酸(7-Aminocephalosporanic acid,简称7-ACA)[1]。

头孢菌素类属繁殖期杀菌剂,常用于严重感染、院内感染和免疫缺陷者感染,与氨基糖苷类等静止期杀菌剂联合用药常获协同作用。其作用靶位在细菌的细胞壁,故毒性低微,可安全地用于小儿、老人、孕妇和授乳妇。药物的组织分布好,能顺利透过血脑屏障的品种较多,适用于各种部位的细菌感染。头孢菌素的抗菌谱对各专科常见致病菌的复盖率高,适应证广。不少品种耐胃酸,可供口服,对多种β-内酰胺酶稳定,适用于产酶菌株所致感染。引起过敏反应特别是过敏性休克的发生率明显低于青霉素类,可慎用于青霉素过敏者。这些均使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2]。一 研究方法

随机收集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临床病历及住院用药情况,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讨论。对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药剂科2006年至2009年期间收到的不良反应反馈表中筛选出属于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药物,对其作出统计和分析。

参考资文献资料来源于近年国内公开发行的医药学期刊,采用检索工具刊物如《中国药学文摘》、《药物不良反应题录集》以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等进行回顾性调查。涉及《中国医院药学杂志》、《中国药房》、《中国药事》等杂志中有关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报道并对其作出分析和讨论。

二 理论研究

2.1 构效关系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母核7一氨基头孢烷酸(简称7-ACA)是头孢菌素显示药效的基本骨架,但生物活性评价表明,只有母核骨架而无合适的侧链,它的药效甚微,大量的药理研究结果表明头孢菌素类有如下构效关系[3] 2.2 头孢菌素的临床分类

根据药物研制开发时间先后,抗菌谱(对革兰氏阴性杆菌抗菌活性)对β-内酰胺酶稳定性及肾毒性不同,可将头孢菌素分为四代[4],详见表1。

表1 头孢菌素的分类及主要品种

分类 第一代头孢菌素

第二代头孢菌素

第三代头孢菌素

第四代头孢菌素

头孢噻吩 头孢拉定 头孢孟多 头孢美唑 头孢唑肟 头孢克肟 头孢吡肟 头孢唑兰

主要品种 头孢硫脒 头孢氨苄 头孢替安 头孢克洛 头孢曲松 头孢他美酯 头孢匹罗 头孢瑟利

头孢唑啉 头孢羟氨苄 头孢呋辛 氯碳头孢 头孢哌酮 头孢米诺 头孢克定 头孢磺啶

2.3 抗菌活性比较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在体外时的抗菌活性比较。详见表2。

表2 头孢菌素类的体外抗菌活性比较

第一代头孢菌素 第二代头孢菌素 第三代头孢菌素 第四代头孢菌素

革兰氏阳性菌

++++ +++ + ++

革兰氏阴性菌

+ ++ +++ ++++(*)注:*超过半数的第四代头孢菌素显示对绿脓杆菌的良好抗菌活性。

2.4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临床应用

2.4.1 第一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第一代头孢菌素注射剂主要适用于甲氧西林敏感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和肺炎球菌所致的上、下呼吸道感染,及皮肤软组织感染、尿路感染、败血症、心内膜炎等。亦可用于流感嗜血杆菌、奇异变形杆菌、大肠埃希菌敏感株所致的尿路感染以及肺炎等,头孢唑啉常用于预防手术后切口感染。头孢拉定、头孢氨苄 等口服剂的抗菌作用较头孢唑啉略差。主要适用于治疗敏感菌所致的轻症病例。2.4.2 第二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第二代头孢菌素主要用于治疗甲氧西林敏感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等革兰阳性球菌。以及流感嗜血杆菌,大肠埃希菌,奇异变形杆菌等中的敏感株所致的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败血症、骨关节感染和腹腔盆腔感染,用于腹腔感染和盆腔感染时需与抗厌氧菌药合用,头孢呋辛尚可用于对磺胺药,青霉素或氨苄西林耐药的脑膜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所致脑膜炎的治疗,也可用于手术前预防用药。头孢克洛、头孢呋辛酯等口服剂。主要适用于上述感染中的轻症病例。头孢呋辛酯口服尚可用于单纯性淋菌性尿道炎、官颈炎、直肠肛门感染[5]。

2.4.3 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第三代头孢菌素适用于敏感肠杆菌科细菌等革兰阴性杆菌所致严重感染,如下呼吸道感染、败血症、腹腔感染、肾盂肾炎和复杂性尿路感染、盆腔炎性疾病、骨关节感染、复杂性皮肤软组织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治疗腹腔炎、盆腔感染时需与抗厌氧菌药如甲硝唑合用,本类药物对化脓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甲氧西林敏感葡萄球菌所致的各种感染亦有效,但并非首选用药。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尚可用于铜绿假单胞菌所致的各种感染。第三代口服头孢菌素主要用于治疗敏感菌所致轻中度感染,也可用于经第三代头孢菌素注射剂治疗、病情已基本好转后病例。需注意第三代口服头孢菌素均不宜用于铜绿假单胞菌和其他非发酵菌的感染。

2.4.4 第四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第四代头孢菌素目前国内应用的是头孢吡肟,本药的抗菌谱和适应症与第三代头孢菌素同,尚可用于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而对其敏感的产气肠杆菌、阴沟肠杆菌、沙雷菌属等细菌感染,亦可用于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的经验治疗。所有头孢菌素类对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和肠球菌属抗菌作用均差,故不宜选用于治疗上述细菌所致感染[5]。

2.5 头孢菌素的理论不良反应

头孢菌素毒性较低。常见不良反应为过敏反应,皮疹、药物热、哮喘、血清病样反应等,偶见过敏性休克。对青霉素过敏者约有10%-30%对头孢菌素类有 5 过敏反应。第一代头孢菌素中的头孢噻吩、头孢噻啶、头孢氨苄大剂量应用时,可出现肾毒性,表现近曲小管坏死。静脉注射时应注意高钠血症的发生。尤其与氨基糖苷类联合用药,可增强肾毒性,要注意监测肾功能。第二代头孢菌素头孢孟多、头孢哌酮等都可能出现低凝血酶原血症,可用维生素K和新鲜血浆治疗。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日趋严重的问题是二重感染,偶尔可见肠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念珠菌的增殖现象,尤其对耐药菌株如白色念球菌和肠球菌。第四代头孢菌素类以头孢吡肟为代表,其优点为抗菌谱广及不良反应较少和较轻,其肾部毒性和血液系统不良反应较前两代有明显的降低,其一般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过敏性皮疹和腹泻恶心等消代系统的不良反应,但一般停药后可以自行好转。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大剂量应用时偶尔可发生抽搐等中枢神经系统反应[6]。三 结果与分析

3.1不良反应比例

统计2007年 至 2009年期间全院的抗生素不良反应总数为154例。其中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为45例,占抗生素不良反应的29.22%。详细见表3:

表3:院内抗生素ADR比例

抗生素 头孢克肟 头孢美唑钠 头孢匹胺钠

头孢羟氨苄 头孢他啶 头孢呋辛钠 头孢哌酮钠 头孢哌酮钠舒巴坦 头孢曲松钠 头孢替安 头孢西丁钠 头孢米诺 五水头孢唑啉钠 头孢唑肟钠

ADR(例)占头孢菌素抗生素的比例(%)占所有抗生素比

例(%)1 6 1 2 8 5 5 4 2 3 2 2 2 4.44 2.22 13.33 2.22 4.44 17.78 11.11 11.11 8.89 4.44 6.67 4.44 4.44 4.44 1.30 0.65 3.90 0.65 1.30 5.19 3.25 3.25 2.60 1.30 1.95 1.30 1.30 1.30 根据上表分析: 结果得知2007年至2009年期间全院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比例最高为头孢呋辛钠为

17.78%,表明在应用头孢呋辛钠时应特别注意。

3.2 临床不良反应情况

3.2.1 2007年至2009年期间回收的不良反应反馈表中筛选出属于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药物并对其作出统计和分析。详见表4

表4:院内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情况

药品名称 头孢克肟 科室(例)泌尿外科(1)外科(1)

头孢美唑钠 急诊内科(1)急诊(3)

头孢匹胺钠 儿科(2)内科(1)

头孢羟氨苄 泌尿外科(1)

头晕(1)皮疹(5)不良反应表现(例)

恶心(1)皮疹(1)寒战高热(1)

不良反应处理 停药(1)未做特殊处理(1)

停药,给予5%GS+地米10mg+非那

根25mg输注 停药(1)停药,对症治疗(2)停药(1)对症治疗(1)

停药(1)停药(1)头孢他啶 儿科(2)内科(1)药剂科(1)呼吸(3)

皮疹(2)皮疹(1)皮疹(1)

皮疹(1)手足发麻(1)

皮肤过敏(1)皮疹(1)皮疹(1)

突发意识不清、呼之不应,伴大汗

淋漓(1)

对症治疗(2)停药(5)

抗过敏(1)停药(1)

立即停药,侧末梢血糖ECG,5%GS250ml静滴(1)头孢呋辛钠 妇产科(1)儿科(1)五官科(1)

妇产科(4)

头孢哌酮钠

消化科(1)肿瘤科(1)

头孢哌酮钠舒巴坦 耳鼻喉科(2)急诊(1)

内科(1)妇科(2)

头孢曲松钠 呼吸科(1)皮肤科(1)

头孢替安 老年科(2)呼吸(2)

头孢西丁钠

急诊(1)

头孢米诺 五水头孢唑啉钠 头孢唑肟钠 泌尿外科(1)妇产科(1)内科(1)儿科(1)急诊(1)妇科(1)

恶心呕吐(1)头晕耳鸣,胸闷乏力(1)

腹泻,恶心呕吐(1)

脸部水肿 眼睑水肿(1)

皮疹(1)皮疹(1)过敏(1)荨麻疹(1)面部眼睑浮肿(1)

腹痛,皮疹,恶心呕吐(1)

皮疹(1)过敏(1)恶心呕吐(1)恶心,头晕,心慌(1)皮疹(1)过敏(1)面部红疹(1)

胸闷、心慌、出汗、四肢麻木、头

痛、颜面苍白(1)

皮疹(1)包皮水肿(1)皮疹,瘙痒(1)

风疹(1)皮肤过敏(1)

停药,对症治疗(1)

停药(2)

停药给予地塞米松5mg(1)非那根12.5mg肌注(1)停药(1)皮肤科治疗(1)停药,吸氧,抗过敏治疗,皮肤科

会诊处理(1)停药(1)

静滴地塞米松(1)停药(1)

停药(1)停药(1)

停药(1)静滴地塞米松、VC(1)

停药(1)停药(5)

停药(2)

寒颤、胸闷、心慌、体温升高(1)肌注非那0.5g+静脉地米10g(1)

头痛,牙齿酸痛(1)

停药(1)

根据上表分析: 本院处理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多为停药或利用静滴地塞米松和加维生素C来解决其不良反应。

3.2.2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报告

统计2007年至2009年期间全院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45例不良反应表现的分类统计及其分析。详见表5。

表5:院内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分类情况

ADR(例)头孢菌素抗生素 头孢菌素类+酶抑制剂

合计 不良反应比例(%)

过敏反应

4 35 77.78

消化系统 1 4 8.89

神经系统 0 6 13.33

肝肾系统

0 0 0 0

根据上表分析: 本院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主要为过敏反应的过敏性皮疹占总不良反应的77.78%,其次为神经系统占总不良反应的13.33%,而消化系统的不良反应较少占总不良反应的8.89@,在肝肾系统的不良反应和危及生命的严重不良反应在统计期间未有出现。而且在统计得知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与酶抑制剂合用时可降低其不良反应的发生。但也应对其过敏反应高度注意,避免发生过敏性休克及过敏性死亡等危及生命的严重过敏性反应。

四 讨论

4.1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

4.1.1 变态反应

抗菌药物引起的变态反应是常见不良反应之一。抗菌药物分子结构比较简单, 为非蛋白质, 与ADR密切相关。研究表明,β-内酰胺环、与β-内酰胺环并合的杂环及环上的侧链取代基都可能引起不同程度的ADR。

头孢菌素的变态反应主要有皮疹、荨麻疹、药物热、血管神经性水肿以及过敏性休克等。过敏性休克的症状类似青霉素的休克反应, 可按同样方法进行急救。变态反应又分为速发型(Ⅰ、Ⅱ、Ⅲ型)和迟发型(Ⅳ型)两种。单次用药的ADR多为速发型反应, 是由IgE、IgG 和IgM 介导的免疫反应。过敏性休克也属速发型变态反应, 且均发生在静脉滴注给药后5~30 分钟。迟发型变态反应一般在48~72 小时或更长时间出现, 是由致敏的T淋巴细胞与相应的抗原结合而引发。其它类型的ADR 与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及患者年龄、性别、遗传、代谢、酶系统、病理状态等诸多复杂因素有关。鉴于此类药物应用的广泛性与ADR的发生率和严重性, 临床选用时, 不仅要关注病情与药物的抗菌谱, 还应仔细询问和掌握患者及家族的既往ADR 史、是否过敏体质和近1~2周内用药情况, 充分考虑可能发生的ADR。在用药过程中, 尤其是静脉滴注开始后的30分钟内, 应密切观察患者情况, 及早发现并及时处理ADR, 包括停药、干预, 必要时抢救, 避免发生严重后果。对于已经发生ADR的患者, 应根据情况告知今后禁用或慎用某些药物。

头孢菌素类药物与青霉素类药物在结构中均含有β-内酰胺环, 因此, 两类药物之间可致不完全的交叉过敏反应, 其发生率为5%~10%。对青霉素类抗生素过敏者约10%~30%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过敏。临床应用时须询问用药史、过敏史。对青霉素过敏者, 慎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并在用药前做皮肤过敏实验, 阴性者须在严密观察下使用, 以免发生迟发性过敏性休克。提示在临床应用该类药品时, 除了严格排除禁忌证以外, 还应随时对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患者做好用药后的严密监护和抗休克急救准备[7]。4.1.2 胃肠道反应

口服或注射头孢菌素类药物, 可引起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泻、便秘、胀气等不良反应。这是由于多种头孢菌素直接进人胃肠道或经胆汁排泄进入肠道的缘故。经胆汁排泄的头孢菌素如头孢哌酮、拉氧头孢, 头孢曲松等多引起腹泻、肠炎或伪膜性肠炎。4.1.3 肾损害

肾脏是头孢菌素排出的主要脏器。药物在尿液中浓度可比血浓度高几十倍或更多, 因此, 易造成肾损害。不同的头孢菌素致肾损害作用大小不一。头孢菌素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联合应用可加重肾损害。

头孢菌素在大剂量应用时均有产生肾毒性的可能, 主要损伤部位是肾脏的近曲小管细胞, 而间质性肾炎较少见。头孢菌素的肾毒性主要是药物浓度导致的, 而非过敏性损伤。静脉注射因避免了影响药物吸收的各种因素, 其血浆药物浓度迅速达峰值产生疗效。但血浆浓度过高也可使不良反应迅速发生。第一代头孢菌素肾毒性与其在组织中的浓度相关。导致肾损害的原因可能为治疗前因感染轻度 10 脱水, 用药前未及时补液, 相对血容量降低,药物浓度增高, 另外没有按照推荐剂量分次给药;其代谢产物易产生变态反应且可溶性低。头孢唑啉剂量较大时有一定肾毒性, 表现为蛋白尿、管型尿或血尿, 肾功能异常。第三代头孢菌素肾毒性减少, 但头孢他啶有一定的肾毒性, 尤其是原有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更为明显, 因此该药的用量要根据患者的肾功能情况进行调整。

输液中加入2种以上药物, 可发生理化或药效学相互作用。头孢菌素致肾功能损伤, 除用药剂量过大外,与合用肾毒性药物如强利尿剂(呋塞米、依他尼酸)或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有关, 若原有肾功能减退, 头孢菌素可加重肾脏损伤。一般给药后1周发生, 停药后可恢复, 少数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8]。4.1.4 肝脏毒性

头孢菌素可引起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升高, 发生率为1%~11%, 多为轻至中度, 持续时间短, 停用抗生素可恢复。头孢曲松可引起较明显的肝脏反应, 如原发性胆汁郁积、胆囊泥沙样结石等, 尤其在儿童多见,但停药后可恢复。4.1.5 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头孢曲松钠、头孢吡肟注射剂可引起精神障碍。在本院研究中发现头孢羟氨苄有一例引起精神障碍,其表现为失眠和喜怒无常,一般停药后可自行恢复。4.1.6 造血系统功能障碍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有造血系统毒性, 偶见红细胞、白细胞或血小板减少等。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与药物剂量大小、疗程长短、合用抗凝药直接有关。4.1.7 局部刺激

这类不良反应常与给药途径有关。口服头孢菌素可引起恶心、呕吐、腹泻等不良反应。静脉注射后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率为1%~2%, 有的可达5%以上。一些头孢菌素肌内注射后局部疼痛明显, 可使用利多卡因(0.25%~0.5%利多卡因注射液)作溶酶缓解。4.1.8 药物热

热型多为弛张热或稽留热。当临床上考虑药物热时应结合以下几点综合分析与药物间的关系: ①应用抗菌药物后感染已控制, 体温下降后再上升;②原感染所致发热未控制, 用药后体温较未用抗菌药物前更高;③发热、体温增高, 但一般状况良好, 且不能用原发疾病解释;④发热伴皮疹或嗜酸细胞增高;⑤停药 11 后2~3 天体温下降[9]。4.1.9 戒酒硫样反应

目前应用有些服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后饮酒,有时会出现戒酒硫样反应。其反应表现为面红、心跳加快、失神、血压下降、胸闷、头痛恶心等,此反应与头孢菌素抑制乙醛在体内继续氧化代谢有关[10]。

4.2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给药方案的选择

4.2.1 头孢菌素类系繁殖期杀菌药,按其性质要求,需要快速地进入体内,在短时间内形成较高的血药浓度,对其抗菌作用的发挥更为有利。静脉滴注头孢菌素宜将一次用量的药物溶于50~100ml的溶剂中历时0.5~1h滴完,一则可在较短时间内达到较高的血药浓度,二则可减少药物分解并产生致敏物质;静注给药宜将一次用量的药物溶于10~20ml溶剂中,缓缓注入静脉。

4.2.2 头孢菌素类属于典型的时间依赖性的抗菌药,当血药浓度或组织浓度低于最小抑菌浓度(MIC)时,细菌很快生长,当达到MIC时增加药物浓度并不能增加疗效,关键是延长大于MIC的维持时间(T >MIC)。国外的体内、体外研究和动物及临床研究证明,当T > MIC超过40%时疗效较高,反之较差。

4.2.3 头孢菌素类的许多品种具有抗菌后效应(PAE),所以在调整给药时间间隔时,可根据血药浓度超过MIC的时间加上PAE的时间来确定。头孢菌素类对金葡菌均有PAE,如头孢曲松血浆半衰期可达到8h ,在有效剂量内可维持杀菌浓度达24h;头孢孟多PAE 为3.9h;头孢哌酮PAE为4.6h,头孢唑啉PAE为1.2~4.5h。PAE持续时间越长证明细菌处于抑菌状态越长,经受了非致死性损伤的细菌很难快速恢复活力,从而达到或优于连续给药的效果。目前头孢菌素类多采用1日1次给药方案。如在用头孢三嗪1日1次给药与羟氨苄青霉素1日3次给药治疗化脓性脑膜炎的对比研究中,在脑脊液(CSF)中的杀菌力及CSF正常压力的分析结果表明,前景更好。同样,对头孢克肟1日1次口服给药与羟氨苄青霉素1日3次口服治疗上、下呼吸道感染的对比研究中,也获得相似的治疗结果[11]。

4.3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联合用药方案

4.3.1 通常繁殖期杀菌剂与静止期杀菌剂合用 通常繁殖期杀菌剂与静止期杀菌剂合用可获得协同抗菌作用;静止期杀菌剂与快效抑菌剂合用常可获得协同或相加作用;而繁殖期杀菌剂与快效抑菌剂合用可发生拮抗作用;如国内、外研究表明在重危感染中头孢菌素类与氨基苷类抗生素的联合可以产生协同作用或相加作用而没有拮抗作用,但这两类药物不可混在同一注射容器中应用,因β-酰胺环可使后者部分分解灭活;头孢菌素类一般不与氯霉素、红霉素、四环素类、磺胺药等抑菌剂合用,尤其是在治疗脑膜炎或急需杀菌作用的严重感染时。

4.3.2 头孢菌素类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合用

头孢菌素类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合用或组成复方制剂,起到协同作用,以增强其抗菌作用。目前在临床上常用的复方制剂有头孢哌酮/ 舒巴坦。4.3.3 头孢他啶与万古霉素联合呈协同作用

万古霉素对G+菌很有效, 尤其对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有很强的抗菌活性, 毒副作用低, 细菌对它的耐药性发展缓慢, 但万古抗菌谱窄, 对几乎所有的G-菌均无活性。头孢他啶具有广谱抗菌活性, 对酶高度稳定, 但不足之处是对G+ 菌的抗菌活力较低。临床上两药联合, 不仅无拮抗作用, 还表现出较强的相加作用, 无不良反应, 对手术治疗G+ 菌和G-菌混合感染具有良好的效果。4.3.4 头孢克肟与维生素K1的可配伍性

头孢克肟的结构上不含N-甲硫四唑基或N-甲噻二唑基。研究表明,头孢菌素能以类似香豆素样药物的方式影响维生素K1的代谢, 从而引起凝血酶原减少症, 而本品结构上不具有N-甲硫四唑基或N-甲噻二唑基侧链, 对维生素K1的代谢无明显影响[12]。

4.4结语

综上所述, 头孢菌素类抗菌素具有抗菌谱广、杀菌力强、适应证多等特点, 但也应注意其不良反应, 特别是严重不良反应, 如过敏性休克、重度血红蛋白下降、消化道大出血等。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合理用药, 严密监护, 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药物联用在体内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药物相互作用的结果既可以降低药物的治疗效果,也可以增加药效或药物的毒性,所以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在与其它药物共同联合使用时应特别注意。[参考文献] [1]杨玉 吕培中.头孢菌素的近代进展[J].冶金防痨,1997.7(4):242 [2]张永信.头孢菌素的药理特点和选用[J].上海医药,2003.24(11):495 [3]杨开川,游莉,刘家健,李强.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结构修饰的研究[J].World Notes on Antibiotics 2009,30(4):178-179.

篇6:头孢类抗菌素皮试方法

关键词:青霉素,头孢,皮试

青霉素类及头孢菌素类(先锋霉素类)抗生素因其高效、低毒、抗菌谱广的优点,在临床上使用越来越广泛。由于其固有的不良反应,引起的过敏反应(包括严重的过敏性休克、死亡等)病例数及医患纠纷日渐增多,常在使用前采用皮内注射的方法做过敏试验。不过一些患者可出现严重的过敏反应,或者呈假阳性皮试结果[1]。2009年4月至2011年2月我科200例患者需使用青霉素类及头孢菌素类药物,为减轻患者的痛苦、减少过敏的发生率和皮试结果的假阳性率,提高药物的安全性,减少医疗纠纷,我科采用皮内注射和快速过敏皮试仪进行皮试,比较两种方法的差异,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4月至2011年2月我科200例患者需使用青霉素类及头孢菌素类药物,其中男110例,女90例,年龄18~76岁,平均(35.2±6.7)岁。其中需使用青霉素类抗生素84例,需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90例。2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100例采用皮内注射的方法,作为对照组,其中男59例,女41例,平均年龄(34.1±2.0)岁;46例患者需要使用青霉素类抗生素,54例患者需要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100例患者采用快速过敏皮试仪进行皮试,作为观察组,其中男51例,女49例,平均年龄(36.0±4.5)岁;43例患者需要使用青霉素类抗生素,57例患者需要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两组患者性别、平均年龄、使用药物情况及原发病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皮试前详细询问有无过敏史,如对所需注射药物有过敏者不可做过敏试验。(1)皮内注射法:用物准备:无菌注射器(1m L)及针头(4-5号)、无菌持物钳、75%乙醇、棉签、弯盘、纱布、药物、污物缸、急救药盒(注射器1副,肾上腺素1支,砂轮1个)。皮试结果判断:阴性:皮试20min后皮丘消失或无红肿,全身也无反应。阳性:局部皮肤出现红晕,硬块,皮丘直径>1cm,也可出现寻麻疹。强阳性:试验处皮肤出现明显突起的风团或大丘疹,周围充血或不充血,部分患者伴有痒、麻、热等感觉或全身反应,个别青霉素患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2)快速过敏皮试仪:华康快速过敏皮试仪(专利号:ZL01271276.0),采用自适应脉冲离子导入无极化经皮渗透,皮试时把稀释好浓度的离子型药物,滴在专用的皮肤电极上,在传统皮试部位和皮肤绑好。阴性:皮试始终无任何感觉,滴药液的电极下,皮肤有压迹或充血,充血可在1~2min后自然消失,不伴有臂部及全身反应。阳性:皮肤出现密集的小丘疹或荨麻疹,周围充血或不充血,部分出现白斑型;或者在滴药液的电极下,皮肤有明显突起的风团或大丘疹,周围充血或不充血,部分患者伴有臂部痒、刺、压等感觉或全身反应。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皮试阴性,注射青霉素类及头孢菌素类药物发生过敏反应的概率为3%,对照组患者皮试阴性,注射青霉素类及头孢菌素类药物发生过敏反应的概率为1%。

参考文献

[1]孔戴艳,戴晓莉,张征.头孢菌素类的不良反应[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1,21(8):511.

[2]王芳.青霉素皮试出现假阳性结果的原因分析[J].江苏医药杂志,2003,33(6):65.

[3]张永信,朱利平.关于头孢菌素类药物皮试问题的探讨[J].世界临床药物,2004,25(5):297.

[4]刁晓兰,雷启容,王慧兰.头孢菌素类药物皮试方法探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42.

上一篇:凯程朱同学:北大经院金融专硕复习经验秘诀下一篇:请安静阅读的提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