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朗镇简介

2024-04-09

鲁朗镇简介(精选5篇)

篇1:鲁朗镇简介

鲁朗镇8个行政村简介

扎西岗村:位于318国道沿线,距鲁朗镇2公里,村内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现全村有64户302人,劳力144人。耕地面积1320亩,牲畜总头数达2406头(匹、只)。该村以旅游为主、农牧业为辅,该村现有五保户3户4人。

201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111.89万元,人均纯收入22090.50元,现金收入16126.10元,是我县较为有名的旅游村落。2014年全村共接待游客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00余万元。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村“两委”班子依托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资源,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业,走出一条经济发展、群众增收的路子,全村上下呈现出一片良好的发展态势,是我县少有人均收入过万元的行政村之一,先后获得全国“精神文明村”、“妇联基础建设示范村”,西藏自治区“小康建设示范村”、“旅游富民先进集体”和 县级“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东巴才村:位于鲁朗至米瑞环线五寨景区内,距鲁朗镇10公里,海拔约3500米,与世界第十五座高峰——南迦巴瓦峰、色季拉国家森林公园、鲁朗林海等多个知名景点相邻、环绕。

该村地理条件得天独厚,主要以牧业为主、农业为辅,同时,旅游资源涵盖面广,物种丰富,田园风光吸引了八方游客。

该村现有30户,人口为157人,劳力72人,201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410.24万元,人均纯收入15678.00元,人均现金收入11444.90元。耕地面积825.2亩,村集体年均收入15万元。全村实现通电、通水,适邻儿童入学率和在校生巩固率均为100%,农牧民群众参与合作医疗达100%。

该村支部及村委会在积极引导和带动全体村民致富奔康的同时,积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充分利用紧邻五寨景区的地理优势条件,努力打造“民俗风情村”和大力发展家庭旅馆,积极参与到旅游业经营中,从而增加现金收入。该村现有家庭旅馆18户。除经营家庭旅馆外,主要经济来源还有销售药材及其它旅游业经营藏家乐、出售土特产品等服务增加现金收入。

罗布村:位于318国道沿线,距鲁朗镇政府3公里,辖3个自然村纳木林、崩巴才、纳麦村,全村有70户,327人,劳力168人。耕地面积1106.8亩,牲畜总头数2307头(匹)。该村现有低保户1户3人,五保户2户3人。全村经济总收入是1013.40万元,人均纯收入18594.50元,人均现金收入13574.00元。2014年旅游业收入达223万元。

近年来,该村班子积极调整产业机构,大力发展养殖、在

镇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扶持和帮助下,根据县委、县政府制定的“精品要精益求精,亮点要画龙点睛”的指导思想,以打造精品,造就亮点,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扶持、以点带面、整村推进”的发展思路,结合鲁郞国际旅游小镇建设契机,积极引导和带动全体村民致富奔康,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鼓励带动农牧民群众大力发展旅游特色服务。

近年来,罗布村农牧民群众充分利用紧邻318国道的地理优势条件,大力发展家庭旅馆,积极参与到旅游业经营中,从而增加现金收入。

同时,该村利用旅游旺季组织群众在固定草场内为游人出租马匹与牵马等游玩形式大力发展旅游产业。

东久村:位于318国道沿线,据鲁朗镇21公里处,现有21户,人口为99人,劳力41人,2014年经济总收入248.68万元,年人均纯收入15071.50元,人均现金收入11002.20元。

原东久村由于村集体经济收入及村民经济收入相对较低,全村基层设施相对薄弱,其产业调整缓慢,加之村支“两委”班子领导信心不强,缺乏凝聚力,在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上落实不力,在全镇属落后村。对此,东久村的落后局面引起了新一届镇党委、政府班子的高度重视。

自开展整建工作以来,村党支部以建章立制、加强班子建设、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和规范村务账目为突破口,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明显实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村支两委班子凝聚力进一步增强,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心明显增强。二是制定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各种公开栏上墙,村级工作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组织化的正常轨道。三是部分遗留问题得到了解决,理顺了党群干群关系,排除了不稳定隐患,调动了党员群众参与和支持村级工作的积极性。四是通过开展对党员干部的学习培训,提高了党员的素质和创造能力,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使得东久村后进村逐步变为现的先进村。

近年来,该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硬化村道2000米,新修了村文化活动室,完善配臵了相应办公设施,并新增图书阅览室等。下一步,东久村“两委”班子,一是将充分利用紧邻318国道的便利条件与优势。拟创建集汽车营地、洗车场、露营基地等,以打造鲁朗镇东久村国际旅游小镇自驾游营地等项目建设,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二是并结合当地气候优势,发展扩大天麻种植,加大对天麻、农畜产品和林下资源的采集,积极向上级部门申请扩大天麻种植与深加工项目的建设。三是充分当地独有传承的竹编技艺和山林毛竹资源优势,申请东久村手工竹编项目,以传承打造山林毛竹竹编工艺,不断开发旅

游特色产品,以新思路、新发展增收、创收。

洛木村:洛木村是贡丁自然村和贡增自然村合并后的行政村村名,是鲁朗镇较偏远的村庄,距离镇政府驻地55公里。洛木村共有18户76人,其中劳力56人;男性36人、女性20人。2014年经济总收入226.14万元,年人均纯收入17853.2元,人均现金收入13032.8元。

由于该村地理位臵及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主要以种植农作物小麦、青稞及畜牧养殖。现牧业主要以黄牛、犏奶牛养殖为主,其产业不成规模,发展较慢。以此,村“两委”积极探索,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充分利用现有草场资源发展特色养殖业,加大对牲畜品种的改良和引进,发展牦牛养殖。

从而,提高畜牧业产品的附加值牛奶、酥油、奶渣产业的发展,增加农牧民群众现金收入。

同时,该村针对党员干部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带领群众致富意识和本领不强的实际,村党支部依托农家书屋加大对村党员干部、入党积极分子、后备干部、团员、民兵、青年等人员的教育培训力度。通过培训,使每位村干部都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致富奔小康的路子多了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增强了,真正做到了“党员干部受教育,农民群众得实惠”的目的。

巴嘎村:位于林芝县东北角,东久河谷中下游的东久河与雄龙河交汇处,距林芝县城约116公里,距鲁朗镇政府所在地约38公里。全村平均海拔2700米,属于高原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土质为黄壤。布满原始森林及成片的灌木丛,林内药材、菌类及野生动物种类丰富,自然环境、生态保护良好。

全村现有20户(1户长期居住鲁朗镇)、129人(男性68人、女性61人),其中:劳力63人、贫困户4户、低保户1户、党员人数23人;草场面积24万余亩(其中夏秋季约20万亩、冬春季约4万亩)、耕地面积394亩。

由于该村地理位臵及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主要以种植农作物小麦、青稞及畜牧养殖。现牧业主要以黄牛、犏奶牛养殖为主,同时兼容旅游产业发展。

拉月村:拉月村位于318国道沿线,据鲁朗镇58公里处,现有33户,人口为119人,男57人,女62人,劳力45人,2014年经济总收入205.63万元,人均纯收入10367.9元,人均现金收入7568.6元。

该村充分利用在318国道边的便利资源拉月温泉等组织农牧民群众开创新产业,通过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千方百计为群众增加收入。该村充分利用优越的气候地理条件以种植黑木耳

及经济作物辣椒与农作物玉米等,由于该村气候温和,适合种植各类蔬菜水果,如排龙辣椒长势良好,产量很高。

在发展经济种植的同时,该村兼顾养殖业与农牧副业及加工农畜产品和林下资源为辅积极创收。

近年,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拉月村充分借助鲁朗国际旅游小镇建设契机打造特色门巴寨。

同时,充分利用在318国道边的便利资源拉月温泉,该泉位于318国道距拉月村3公里左右,其泉含十多种人身所需的微量元素,能治皮肤病、关节炎、胃病、心脏病等各种疑难杂症。该温泉水温达到30摄氏度左右,干净舒适、温度适中,得到区内外旅客的青睐。

白木村:位于鲁朗镇东面42公里处。本村现有26户,124人,劳力60人。2014年经济总收入389.48万元,人均纯收入18845.8元,人均现金收入13757.4元。该村农牧民合作医疗保险、适龄儿童入学率均达到100%,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相对健全。

该村草场面积充足,林业资源和野生林下产品较丰富。面对有利条件,该村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积极谋划,创造性地发展本村经济。以此,村“两委”积极探索,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充分利用现有草场资源发展特色养

殖业,加大对牲畜品种的改良和引进,发展牦牛养殖。坚持以转变思想和加强合作为抓手,以生态利用林业资源和野生林下产品为主导,以大力发展农牧民经济组织和特色产业为目标,努力寻求技术帮助和资金援助,培养带动出一批致富带头人,不断强化本村自我“造血”能力。

篇2:鲁朗镇简介

家庭的变故和变故后的人生体验,也使鲁迅从少年时候起就亲近下层人民。他的外祖母家住在农村,这使他有机会接触和了解农民的生活。特别是在他祖父入狱的前后,他不得不到农村的亲戚家避难,长时期住在农村。在那里,他与农村的孩子们成了朋友,与他们一起玩耍,一起划船,一起看戏,有时也一起到他们家的地里“偷”豆子煮了吃。在他们之间,没有相互的歧视和仇视,而是相互关心,相互友爱。鲁迅一生都把他与农村小朋友这种朴素真诚的关系当作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关系而怀念着,描写着。

在当时,一般的读书人走的是三条道路:一条是读书做官的道路。当不上官的还可以去当某一个官僚的“幕友”,倘若前两条道路都走不通,还可以去经商。鲁迅走的则是为当时人最看不起的另一条道路:进“洋学堂”。这在当时的中国,是被一般人视为“把灵魂卖给洋鬼子”的下贱勾当的。1898年,18岁的鲁迅,怀揣着慈母多方设法筹借的8块银元,离开家乡进了南京水师学堂,后来又改入南京路矿学堂。这两所学校都是洋务派为了富国强兵而兴办的,其中开设了数学、物理、化学等传授自然科学知识的课程。期间,鲁迅阅读了外国文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开拓了视野。特别是严复翻译的英国人赫胥黎著的《天演论》,更给予鲁迅以深刻的影响。《天演论》是介绍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的一部著作,这使鲁迅认识到现实世界并不是和谐完美的,而是充满了激烈的竞争。一个人,一个民族,要想生存,要想发展,就要有自立、自主、自强的精神。不能甘受命运的摆布,不能任凭强者的欺凌。

鲁迅先生在南京路矿学堂期间成绩优异,使他在毕业后获得了公费留学的机会。1902年,他东渡日本,开始在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后来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现日本东北大学医学部)。他之选择学医,意在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庸医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讥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健康状况。鲁迅想通过医学启发中国人的觉悟。但他的这种梦想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严酷的现实粉碎了。在日本,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鲁迅,经常受到具有军国主义倾向的日本人的高度歧视。在他们的眼睛里,凡是中国人都是“低能儿”,鲁迅的解剖学成绩是95分,就被他们怀疑为担任解剖课的教师藤野严九郎把考题泄露给了他。这使鲁迅深感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悲哀。有一次,在上课前放映的幻灯画片中,鲁迅看到一个中国人为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队捉住杀头,一群中国人却若无其事地站在旁边看热闹。鲁迅受到极大的刺激。这时他已经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要改变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悲剧命运,首要的是改变所有中国人的精神,而善于改变中国人的精神的,则首先是文学和艺术。于是鲁迅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回到东京,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筹办文学杂志,发表文章,从事文学活动。在当时,他与朋友们讨论最多的是关于中国国民性的问题: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通过这种思考,鲁迅把个人的人生体验同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奠定了他后来作为一个文学家、思想家的基本思想基础。

在留学日本期间,鲁迅先生初步形成了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但是,鲁迅的思想和感情不但为当时大多数的中国人所无法理解,就是在留日学生中也很难得到广泛的响应。他翻译的外国小说只能卖出几十册,他筹办的文学杂志也因缺乏资金而未能出版。家计的艰难使鲁迅不得不回国谋职。1909年,他从日本归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今杭州高级中学)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员。这个时期,是鲁迅思想极其苦闷的时期。1911年的辛亥革命也曾使他感到一时的振奋,但接着是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历史丑剧的不断上演,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沉滞落后的现实,社会的混乱、民族的灾难、个人婚姻生活的不幸,都使鲁迅感到苦闷、压抑。五四运动之后,他的压抑已久的思想感情像熔岩一样通过文学作品猛烈喷发出来。在那时,他已经在教育部任职,并且随教育部一同迁居北京。

1918年,鲁迅先生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这是他第一次用“鲁迅”这个笔名发表文章,《狂人日记》也是中国最早的现代白话小说,它奠定了中国的新文学运动(1919),推进了现代文学的发展。这篇小说,凝聚了鲁迅从童年时起到那时为止的全部痛苦的人生体验和对于中华民族现代命运的全部痛苦思索。它通过“狂人”之口,把几千年的中国封建专制的历史痛斥为“吃人”的历史,向沉滞落后的中国社会发出了“从来如此,便对么?”的严厉质问,大声疾呼:“救救孩子!”

鲁迅先生的小说作品数量不多,意义却十分重大。鲁迅把目光集中到社会最底层,描写这些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这是与鲁迅的创作目的分不开的。鲁迅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这种表现人生、改良人生的创作目的,使他描写的主要是孔乙己、华老栓、单四嫂子、阿Q、陈士成、祥林嫂、爱心这样一些最普通人的最普通的悲剧命运。这些人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最需要周围人的同情和怜悯、关心和爱护,但在缺乏真诚爱心的当时的中国社会中,人们给予他们的却是侮辱和歧视,冷漠和冷酷。这样的社会难道是一个正常的社会吗?这样的人际关系难道是合理的人际关系吗?最令我们痛心的是,他们生活在无爱的人间,深受生活的折磨,但他们彼此之间也缺乏真诚的同情,对自己同类的悲剧命运采取的是一种冷漠旁观甚至欣赏的态度,并通过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人来宣泄自己受压迫、受欺侮时郁积的怨愤之气。在《孔乙己》里,有恶意嘲弄孔乙己的短衫顾客;在《阿Q正传》中,别人欺侮阿Q,阿Q则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小尼姑;在《祝福》中,鲁镇的村民把祥林嫂的悲剧当作有趣的故事来欣赏„„所有这一切,让人感到一股透骨的寒意。鲁迅对他们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爱他们,但希望他们觉悟,希望他们能够自立、自主、自强,拥有做人的原则。

鲁迅先生对权势者和伪君子抱着深恶痛绝的态度。《孔乙己》中的丁举人、《阿Q正传》中的赵太爷、《祝福》中的鲁四老爷、《长明灯》中的郭老娃、《离婚》中的七大人等等,都是这样一些权势者的形象。他们有权有势,但对他人的命运却没有真诚的关心,对社会的进步没有丝毫的热情,他们关心的只是自己的权势和地位,自私、虚伪、冷酷,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改善。《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老夫子则是一些假道学、伪君子,他们口口声声说是关心社会的道德,实际上他们自己都是毫无道德心的人,就像寓言中的叶公。

鲁迅先生的小说写的是平凡人的平凡的生活,没有离奇的故事,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却充满了无穷的艺术魅力。这种魅力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他对人、对生活的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对人的内在微妙心理的入木三分的刻画带来的。读鲁迅的小说,时时有一种“发现的喜悦”。画面是普通的画面,人物是普通的人物,但却在这么普通的画面和普通的人物身上,随时都能注意到我们平时注意不到的特征,察觉到平时察觉不到的人物的心理活动。正是由于这种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入木三分的心理刻画,使鲁迅小说的艺术魅力具有了愈久愈醇的特征。在青年时期,我们涉世不深,北方的中小学生对故事中所描写的鲁镇等江南水乡、三味书屋等风土人情还不够熟悉,对人生还没有更多的亲身体验,鲁迅小说是作为一个整体进入我们的感觉世界的。为了揭示不同生活画面和不同人物命运的不同的意义,鲁迅的小说结构是多变的,几乎一篇有一篇的样式,一篇有一篇的写法。《狂人日记》与《阿Q正传》不同,《孔乙己》与《白光》不同,《故乡》与《祝福》不同,《孤独者》与《伤逝》不同。不仅结构样式不同,音调节奏也不同。《孔乙己》是那么的单纯而又冷峻,《伤逝》则那么逶迤曲折、情深意切。鲁迅的小说不仅是小说,也是诗,它以平凡的社会生活为题材,整体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意境幽深,外冷内热,其运用民族语言的功力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在写作《呐喊》《彷徨》的同时,鲁迅先生还创作了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诗集《野草》。前者出版于1928年,后者出版于1937年。如果说《呐喊》《彷徨》中的小说是鲁迅对现实社会人生的冷峻的刻画,意在警醒沉睡的国民,《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则是鲁迅温馨的回忆,是对滋养过他的生命的人和物的深情的怀念。幼时的保姆长妈妈,在备受歧视的环境中给予过他真诚的关心的藤野先生,一生坎坷、孤傲不羁的老友范爱农,给过他无限乐趣的“百草园”,吸引着他的好奇心的民间戏剧和民间娱乐活动„„所有这一切,都是在这个险恶世界的背景上透露出亮色和暖意的事物,是他们,滋养了鲁迅的生命。这些散文,把抒情、叙述、议论结合在一起,有时如平静的港湾,有时如波涛翻滚的大海,有时如湍急奔流的河水,有时又像蜿蜒曲折的小溪,千姿百态,体现了鲁迅散文创作的艺术成就。同《朝花夕拾》中那些明净细致的散文不同,《野草》中的散文诗则呈现出迷离恍惚、奇诡幻美的意境,它们像一团团情绪的云气,在空中旋转飘荡,变幻出各种意想不到的形状。鲁迅内在的苦闷,化为了梦,化为了超世间的想象,使《野草》成了中国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一朵奇葩。鲁迅曾对别人说:“我的哲学都在《野草》里。”鲁迅最内在的情绪体验和最玄妙的哲理性感悟,通过这种奇特的艺术手段传达出来。鲁迅的艺术创造力是惊人的。

最充分体现鲁迅先生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还应该首推他的杂文。“杂文”古已有之,在外国散文中也能找到类似的例证,但只有到了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到了鲁迅的手中,“杂文”“是匕首、是投枪”,这种文体才表现出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巨大的思想潜力。鲁迅的杂文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化的一部“史诗”,它不但记录了鲁迅一生战斗的业绩,同时也记录了鲁迅那个时代中国的思想史和文化史。当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要创造适应于中国现代发展的新文化、新思想时,遇到的是从各种不同的阶层,各种不同的人物,从各种不同的角度,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进行的诬蔑和攻击。鲁迅的杂文就是在这种没有固定不变的战线、没有固定不变的论敌的思想文化斗争中自然形成的。从五四起,鲁迅就开始用杂文的形式与反对新文化的各种不同的论调进行斗争,但那时他还是不自觉的。到了后来,有些人开始嘲笑他是一个“杂文家”,他才更明确地意识到“杂文”的力量,并且开始自觉地从事杂文的创作。鲁迅说,杂文是“感应的神经”,它能够“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从而为新文化、新思想的发展在旧文化、旧思想的荆棘丛莽中开辟出一条蜿蜒曲折的道路,使之能够存在,能够发展,能够壮大。鲁迅一生写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等15部杂文集。在这15部杂文集中,鲁迅把笔触伸向了各种不同的文化现象,各种不同阶层的各种不同的人物,其中有无情的揭露,有愤怒的控诉,有尖锐的批判,有辛辣的讽刺,有机智的幽默,有细致的分析,有果决的论断,有激情的抒发,有痛苦的呐喊,有亲切的鼓励,有热烈的赞颂,笔锋驰骋纵横,词采飞扬,形式多样,变化多端。它自由、大胆地表现现代人的情感和情绪体验,为中国散文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更加宽广的道路。鲁迅杂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容抹煞的。

鲁迅先生晚年还完成了一部小说集《故事新编》(1936年出版)。这部小说集取材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和历史事实,但它没有拘泥于原有的故事,而是加进了鲁迅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有些还采取了古今交融的写作手法,使古代人和现代人发生直接的对话。鲁迅这样做的目的,是使我们能够通过对现实人物的感受和理解,还古代人物一个鲜活真实的面貌,也通过对古代人物的感受和理解,更深入地感受和了解某些现实人物的真实面目。通过《故事新编》中的小说,鲁迅实际重构了中国的文化史,揭示了中华民族存在和发展的根据,也重塑了那些被中国封建文人圣化了的历史人物的形象。《补天》可以被认为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创世纪”,在鲁迅的观念中,真正体现中华民族根本精神的不是那些古圣先贤和帝王将相,而是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女娲,她是中华民族生命力的源泉和象征;《奔月》写的是古代英雄的悲剧,羿射掉九日,拯救了人类,但那些自私狭隘的世人并不想继承、发扬他的英雄精神,只想利用他实现自己自私狭隘的目的,他被自己的学生所暗算,被他的妻子所抛弃;《铸剑》表现的是被压迫者向压迫者复仇的主题;《理水》《非攻》歌颂了中国古代那些身体力行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禹和墨翟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式的人物。孔子、老子、庄子、伯夷、叔齐这些历史人物也在鲁迅的笔下真成了有些可笑但仍不失其可爱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鲁迅的《故事新编》以荒诞的手法表现严肃的主题,创立了一种完全新型的历史小说的写法。

鲁迅先生在短篇小说、散文、散文诗、历史小说、杂文各种类型的创作中,都有自己全新的创造。他的一生是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挣扎奋斗的一生,他用自己的笔坚持社会正义,反抗强权,保护青年,培育新生力量。在前期,他热情支持青年学生的正义斗争,揭露段祺瑞执政府镇压学生运动、制造“三·一八”惨案的罪恶行径,写下了《记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震撼人心的文章;在后期,他反对国民党政府对共产党人和进步青年的血腥镇压,参加了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写下了《为了忘却的记念》等一系列充满义勇正气的文章。“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在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民族魂”三个字。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生前,他立下遗言:“

一、不能因为丧事收任何一文钱。但朋友的不在此例。

二、赶快收敛、埋掉,拉倒。

三、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

四、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涂虫。

五、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六、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

七、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莎士比亚说:“一个人的临终遗言,就像深沉的音乐,有一种自然吸引注意的力量。”

鲁迅一生的著作和译作近1000万字,其中杂文集共16本。其中《故乡》《孔乙己》《诗二首》选进二期课改教材初二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风筝》《雪》《藤野先生》《社戏》等都被选入初中人教版语文课本。《朝花夕拾》一书也成为中学生的必读书目之一,而他的小说集《呐喊》《彷徨》也成为后代人的精神佳作。

篇3:鲁朗镇简介

2013年7月中国音乐学院博士班跨越西藏21个县,调研了五大风格区中藏中农区、藏北草原、藏东昌都音乐及珞巴音乐。此次“田野”,我的考察重点放在鲁朗歌舞部分,以鲁朗镇扎西岗村西洛老人家为主要采访对象,由此展开自己的调查和个人的理解。

一、走进田野,走进扎西岗

林芝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东南部,内与昌都、那曲、拉萨、山南等地市相邻,东面及东北部与云南省、昌都地区相连,外与印度、缅甸接壤,边境线长达1006.5公里。林芝地区下辖林芝、米林、工布江达、墨脱、波密、察隅、朗县7个县,总面积约11.7万平方公里。聚居着藏、汉、回、怒、门巴、珞巴、独龙纳西、土家、僳僳等十多个民族及尚未确定民族成份的僜人,总人口19.5万人,其中藏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0%以上。

这里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气候宜人,水资源丰富,素有“西藏江南”之美誉。林芝为中国第三大林区,地处藏东南雅鲁藏布江下游,平均海拔3100米,海拔最低的地方仅仅152米,气候湿润,景色宜人。地区首府八一镇位于尼洋河畔,是该地区政治、经济及文化中心。1

7月13日,在阿旺多吉老师(林芝地区文化广播电影电视局舞编)的陪同下,我们一行16人从林芝首府八一镇出发,经过80公里的行程,于15点10分到达鲁朗镇扎西岗村西洛老人家进行采访。

鲁朗,藏语意为“龙王谷”,也有人称其为“叫人不想家的”地方,是西藏自治区林芝县所辖镇。鲁朗海拔3700米,位于距八一镇80公里左右的川藏路上,这是一个人口仅有1000多人的小镇,镇上河流纵横且有着林木葱茏的鲁朗林海和漫山遍野的杜鹃花,以及各种野生动物。鲁朗因为靠近印度,受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影响,这里的气温跟西藏其他地区不太一样,所以才会看到这么独特的“西藏小江南”的风景。

我们此次的采访地点扎西岗村,据说它的得名有个美丽的故事:扎西岗村原本是一个普通的小村庄,这里只有几户人居住,连个官方的称呼也没有,外村人说起他们村就说是坡上的村子。直到有一天,文成公主路过此地歇脚,被鲁朗犹如仙境的美景吸引,而当她到了扎西岗村后,用五行八卦测算,得知此地是个吉祥宝地,于是将此村取名为“吉祥坡”,藏语为“扎西岗”。扎西岗村位于318国道边,是林芝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样板村,最具特色的是每家每户开办家庭旅馆,把旅游收入作为致富的一条途径。

走进扎西岗村,藏式的垒石与夯土民居,表达出藏族同胞对大地的敬畏和热爱。土筑楼面和平的屋顶,在藏族建筑中很普遍,它既符合当地气候的特点,也很经济实用。一眼便看到“乔德吉家庭旅馆”的牌子,穿过宁静的小院,我们看到了主人乔吉德(西洛的女儿)大姐热情的笑脸。踏进西洛老人家中,一楼比较昏暗,是用泥土夯墙,窗户少,没有地板,整齐的堆放着很多柴火,据说旧时一楼用作牛马圈,现在通常用来堆放农具、柴火。顺着木制楼梯上楼,二楼为主人居室,木地板铺设,中间一室为客厅,比较宽敞明亮,通常兼作厨房,具有安全和冬暖夏凉等特点。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家中还有冰箱、冰柜以及消毒柜等现代化设施,反映出他们的城市化进程之快,挨着墙壁整齐的摆放着三个沙发和长桌,桌上飘来奶酪和酥油茶的香甜,这是主人特意为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准备的。一位朴实的长者热情的和我们握手,这就是主人西洛,也是扎西岗村年龄最大的一位老人。彼此介绍和寒暄之后,我们开始分组工作,架起机器准备采访。因为西洛及家人不懂汉语,于是所有的翻译工作都由阿旺多吉老师代劳。

二、鲁朗民间歌舞考察实录

采访时间:7月13日下午15:10-18:00

采访地点:鲁朗镇扎西岗村“乔德吉家庭旅馆”

被采访人:西洛老人藏族72岁

西洛女儿:乔德吉藏族40岁女婿:罗布乔藏族

白玛卓玛藏族39岁

旺杰(与西洛有亲戚关系)藏族47岁

顾问兼翻译:阿旺多吉(林芝地区文化广播电影电视局舞编)藏族

1. 乐器

扎年琴是我国藏族地区普遍流传的的一件弹拨乐器。西藏地区的民间歌舞音乐伴奏乐器大多使用扎念琴,它是具有代表性的藏族乐器,基本上在全区各地区和邻省藏族地区及周边国家藏族人居住的地方都有流传,并且各地扎念琴所演奏的曲目都各具本地区的音乐风格和特点。但是,扎念琴最普及、最兴盛、流传范围最广的地区是在日喀则、拉萨等地。除此之外,扎念琴在西藏山南地区的错那县、桑日县、林芝地区林芝县、昌都地区芒康县、那曲地区文部等地也有比较集中的流传。在藏语中,“扎”即音,“年”即为悦耳,扎年琴的原意为“悦耳动听的声音”。根据不同地区的方言,也称为“扎木聂”“扎念琴”等,当地也有六弦琴的叫法。

由于西洛老人年事已高,所以只能唱,不能自己弹奏扎念琴了。采访中旺杰告诉我们,他们用来伴奏的扎念琴都是自己做的,琴弦用鱼线制成,和阿旺多吉老师所用的材料不一样,扎念琴的琴弦过去传统用羊肠、马尾制作,琴的形制也更加短小。现在一般用尼龙弦。扎念琴一般不单独演奏,主要作为各地具有代表性歌舞的不可或缺的伴奏乐器在流传。

事实上,擅长用扎念琴弹唱的旺杰说自己并没有专门学习过这门乐器,而是在欣赏别人表演的过程中逐渐看会的。弹奏扎念琴是藏区牧民们在草原上缓解孤独最好的一种方式了,一望无际青葱的草原,唯有牛羊与你作伴,此时的扎念琴最懂牧民的心。因此,大部分会弹奏扎念琴的牧民都是自己在放牧的时候,逐渐练习学会的。扎念琴主要流传在西藏中部卫藏地区,由卫藏地区再流传到其它地方。扎念琴在卫藏地区主要用来伴奏囊玛、堆谐,同时也可弹奏民间柴鲁(古老的庆典歌曲)、羌谐(酒歌)等其它歌曲,在林芝地区用来伴奏当地的歌舞。山南措那县和那曲文部以及个别演奏扎念琴者弹奏的主要是堆谐。

扎念琴的大小无一定规格,根据各地普遍使用的大致规格和弹奏者个人的喜好要求来制作,就一般规律而言,过去制作的扎念琴都比较小,普遍在800毫米左右,小巧精制,现代制作的扎念琴都比较大,大多在1000毫米左右,个别还有大于1000毫米以上的特大扎念琴。2从形制看,扎年琴隶属于琉特类弹拨弦鸣乐器,由六根琴弦组成,每两根琴弦组成一个同音弦组,按照演奏者的说法,是为增加音量。乐器的定弦均依靠艺人自己对于音高的感觉和身边演唱者的常规音域范围确定,每个同音弦组音高之间的音程关系为纯四度。

扎念琴音质饱满、柔和、富有弹性、不同风格的乐曲数量众多,特点各异、曲调活泼欢快、悦耳动听、百听不厌,所以是西藏流传范围最广,最受群众喜爱,最具代表性的民族乐器。

2. 乐人

扎西岗村有自己的演出队,表演鲁朗歌舞的基本上都是农民,没有职业的民间艺人,他们的生产生活主要是半农半牧的方式。西洛老人是牧民,以前也是文艺队的演员,现在因为年龄和身体原因,已经不表演了。扎西岗村这个文艺队由十几个人组成,以年轻人为主,从十五岁到二十多岁四十多岁不同年龄结构的都有,但人员流动较大,队里只有七八个女的,她们都不会唱古老的歌,这些十几二十岁的姑娘,他们唱果谐、锅庄,也不会弹扎聂琴。

扎西岗村有五十多户村民二百七十多人,全是藏族,除了有两家康巴之外,都是鲁朗本地人,目前仅有四五个人还会弹扎念琴,文艺队会唱老歌的人也所剩无几,西洛算其中一个,也是村里年龄最大的。阿旺多吉老师告诉我们:至于文艺队表演曲目的编排,艺术团的编导会负责教授和创作,当然也有一些年轻人喜欢创作一些带有现代风格的和改良的作品,但是当地传统的十几种不同种类的鲁朗民歌,没有人教,队员都是根据自己的喜好边听边学的。有的是和自己的亲戚学习当地歌舞和弹奏扎念琴,这种师承关系不局限于一个家庭,也可以是外人。扎西岗村在解放前就已经存在了,解放后国家给予支持,很多地方政府援建,才有了现在的扎西岗新村。作为政府的示范村,村里的演出队在旅游景点固定演出,游客如有需求,政府就安排演出。目前,全村会唱歌跳舞的大概有三四十个人,基本占到全村人口的七分之一。当地主要是靠旅游吃饭,夏季旅游旺季演出最多,淡季有时候不演出,收入主要来自演出的曲目,一般一首五十元。

47岁的旺杰从小就开始学习扎念琴了,十八岁开始演出,自己学习跳舞、唱歌和弹琴。他说这些以放牧为主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学习鲁朗古老的歌曲,包括自己的两个女儿也不愿学习扎念琴,在过去,当地人认为所有女人都不应该弹扎念琴,而现在这种认识有所改变,后藏地区也有很多女人擅弹此琴,据阿旺老师讲,有一年的藏历新年晚会,其中就有四十多位女性一起自弹自唱扎念琴的节目。

3. 乐曲

据西洛老人讲,鲁朗民歌的乐谱,过去那种古老的现在在寺庙里偶尔还能见到,是那种没有文字的,用长短高低各种线画出来表示的,也没有音符,但扎西岗村已经没有了,都丢了,没有好好保存。当地的鲁朗民歌最开始只有两三首,因为它的旋律基本一样,核心的东西没有变化,只是歌词有变,而且必须变,所以不用专门教,慢慢的大家就自己学会了。

我们此次采录的鲁朗歌舞一共九首,涉及的种类主要有:箭歌、牧歌、鲁、切巴博和酒歌五种形式。依据各自不同的特征,笔者将其分为三类进行比较:(1)以声腔和伴奏之间的关系对比为一类;如《高高的雪山》和曲目二《鲁》(2)同一体裁不同表演形式对比为一类;有伴奏的《鲁》和没伴奏的《鲁》(3)不同体裁但都以清唱为主的表演方式为一类:箭歌、牧歌、酒歌、切巴博。

曲目一六弦弹唱《高高的雪山》(曲谱略,下同)

这首歌主要是赞美雪山上的狮子。歌词大意:狮子是高高的雪山上的王。所以,狮子只能呆在雪山上。

据西洛老人讲,这首歌曲是专门是为六弦弹唱的旋律,只有用扎念琴伴奏,平常没有清唱的形式。如果要清唱的话,又会有不同的旋律。这首六弦弹唱适合多种场合表演,室内室外均可,一人或多人表演都行,可以是自弹自唱,也可以是集体舞,自己弹唱别人舞。常规是以自弹自唱为主,伴舞动作是固定的,手上的动作很少,主要是脚底动作变化较多。所有会这首曲目的表演者都是靠口传心授这种传承方式慢慢会的,并没有专门请人教习。

曲目二:工布歌曲《鲁》

藏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藏族歌舞具有鲜明的高原特色,历史也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工布藏族地区有一种叫做“鲁”的歌舞样式,早在公元8世纪以前就已经产生了。“鲁”即歌谣,它是藏族地区山歌和牧歌的统称。是一种带有叙事性质的纯歌唱或以歌唱为主的演唱形式,属于多段回环对应体。由于旋律中较多的使用了三连音和附点音符,使得歌曲生动活泼,更赋予生活气息。

两个女儿边唱边跳,旺杰弹唱扎念琴伴奏。这首“鲁”是以歌颂寺庙为主要内容,里面有反映藏传佛教文化的。

所谓的工布歌指所有的工布地区,包括林芝县、米林县和江达县。这三个县都有“鲁”,但唱法、风格和节奏不一样。真正的工布人,90%以上都是工布藏民,还有少数康巴、门巴人。

(1)以声腔和伴奏之间的关系对比为一类;如《高高的雪山》和曲目二《鲁》

从上述乐谱的截图可以看出,这两首六弦弹唱左手伴奏部分都有固定低音旋律的使用,以及支声复调手法的运用,围绕几个骨干音进行旋律和节奏的变化。由于旋律中较多的使用了三连音和附点音符,使得歌曲生动活泼,更有生活气息。曲目二的鲁,左手伴奏相当于一个衬腔,对于歌曲起到很好的节奏烘托作用,而且左右手的伴奏和旋律基本一致,唯有第17小节弱拍上的F一个音不同,这个音起到“垫子”的作用,通过伴奏来连接声乐部分,使其顺利过渡。

(2)同一体裁不同表演形式对比为一类;有伴奏的曲目二《鲁》和没伴奏的曲目三《鲁》

曲目三:清唱《鲁》

两男两女表演:两姐妹、西洛和旺杰四人。这两首《鲁》都是鲁朗本地的。清唱完毕,四人共舞。

“鲁”有很多首,每首曲目都有不同的舞步,有的只是踮脚的区别。鲁的音乐结构比较简单,一般由上下两句或在其基础上扩充而构成的分节歌。鲁多用徒歌的形式,属于多段回环对应体,节奏自由,不受约束,因此即兴性因素较多。

这首清唱的鲁,在乐句首尾通常以大跳音程为主,而乐句内部以级进音程为主,细分化的节奏使得乐曲的动力性加强,装饰音对骨干音的环绕,形成一种节奏张力和对比。此外,这首鲁也同曲目二一样,大量使用附点音符,以突出生活化。

(3)不同体裁但都以清唱为主的表演方式为一类:箭歌、牧歌、酒歌、切巴博;

曲目四:清唱《箭歌》

这首歌曲主要用于射箭的时候演唱,内容以歌颂喇嘛、歌颂藏民同胞的父母官为主。先清唱一小段,作为一个引子,再准备拉弓,等到歌曲刚刚唱完,射箭的动作也同时完成。据阿旺老师讲,箭歌是为了在射响箭的时候给自己增加好运,射中猎物。箭歌都是清唱,而且都是在室外,只用于射箭的场合,别的场合基本不唱。这种题材的歌通常是女人唱给男人听的。

射响箭在林芝工布地区的藏族中开展的极为普遍,射手比赛射箭,歌手和观众在旁边歌舞助兴,成为节日里一道精彩的民俗风景。射箭比赛时一定要唱歌,歌者都是各村寨出色的歌手,伴随舞者示威助兴,同时也为比赛的人带来好运。经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到箭歌的歌词大概是这样:

门隅山上的竹林,请借给我一根金竹;

崖峰顶上的雄鹰,请借给我一片鹰羽;

藏北旷野上的野牛,请借给我一条牛筋;

中原汉地的线铺,请借给我一束丝线;

库加地区的铁匹,请借给我一个箭铁;

稚隆柳林的布谷,请借给我动听的歌喉。

削尖门隅的金竹,粘上轻盈的鹰羽,

绷紧野牛的牛筋,缠绕中原的丝线,

嵌上库加的箭饭,金箭带着布谷鸟的歌声,

封中了目标,目标!3

这首清唱的箭歌主要是通过不规整的呼吸形成了不规整的乐句,打破了规整结构。

曲目五:四人清唱《箭歌》

表演形式同节目三。两男两女,边跳边唱。

箭歌对演出人数没有限制,女人越多越好。有三段的、六段的、八段的很多种不同的类型。它是围着圆圈边舞边唱的。箭歌的歌词一般是固定的,由祖上传下来的歌词内容和形式,包括旋律也是固定的。

林芝是工布藏族的传统聚居地,林芝地区的人民也喜爱射箭比武。射手在拉弓之前要当众高歌一曲箭歌,流露出一种勇敢、强悍的民族自豪感。据说《北京的金山上》这首民歌,原来就是一首箭歌。

曲目六:《牧歌》

西洛独唱、清唱、无伴奏、散板;全曲总共九段,但由于身体原因,录像中他只唱了整套中的一段。每个乐句,最后一个音上扬,目的是为了配合放牧甩鞭的动作。

牧歌这种题材通常没有伴奏,可能因为是散板的原因,即兴的因素较大,所以全是清唱。

曲目七:《切巴博》

林芝古称工布,在所以当地的藏族又称工布藏族,是藏族的一个分支。工布地区包括现今行政区划的米林县、林芝县和江达县一带,是以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同胞聚居地。工布藏族生活的地方,基本都是森林、河谷,美丽的自然风光孕育出了独特的民俗文化。扎西岗村的建筑融合了藏式(墙体)、门巴族(门楣)和汉式(窗户等)的建筑风格。除了建筑,服饰也和其他藏族地区有所不同,工布藏族喜欢穿一种被称为“果秀”的毡布衣服,但最有特色的还属工布歌舞。工布舞是工布地区特有的一种广泛流传的民间舞蹈,称作“切巴博”(音译)。每逢节庆,大家聚在一起互敬青稞酒、互献哈达,跳舞时男女各一半,一起围成一个圆圈,所以又叫圆圈舞。边舞边唱,动作稳健有力,古朴、豪放,男女脚底的步伐有所不同,手上动作也各异。为了宣传当地民俗,吸引更多的游客,工布歌舞也被扎西岗村作为日常的表演项目经常演出,他们有十几个人组成的文艺队,但队员流动较大。

这首歌曲西洛独唱、清唱、无伴奏;中间有衬词“阿拉扎乌”,类似于“巴扎嘿”。“博”是歌舞的意思,通常为四句流言体,以载歌载舞的形式出现。“切巴博”就是装饰性歌舞,它是当地老百姓在逢年过节、婚嫁以及亲朋好友聚会时表演的一种歌舞。表演者边舞边唱,互敬青稞酒以示庆贺和祝福。鲁朗切巴博的表演者常常是围成一个大圆圈,男女各半圈,男女老幼均可参加且来去自由,人数不做限制,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跳舞时男唱一段然后男女齐舞,女唱一段又男女齐舞,有时男女一起边唱边舞,以顺时针方向移动,或原地踮脚。分中板和慢板两种,先来慢板后跳中板,慢板的多数段落以唱为主舞蹈较少,有些段落只唱不舞。鲁朗博的基本特点是男子开朗舒展,热情大方;女子优美抒软,轻松大方,基本动作“一步一点”“胸前交叉手”“一抬双跺步”“双划手”“丁字蹭步”“双提襟”“一步一抬”“双甩手”等。4

曲目八:《酒歌》

酒歌在整个西藏都有,这首酒歌由两女一男(旺杰),边唱边跳表演,通常是在喝酒敬酒献哈达时演唱,将整个气氛推向高潮。清唱、无伴奏,和我们在西藏其他地方采风看到的酒歌差不多。

这首酒歌总共唱了九遍,而核心的旋律只有12小节,前3小节旋律上行,从第4小节开始旋律下行,形成一个“鱼咬尾”的对称型结构。酒歌的音乐爽朗热情,有的稳重,有的轻快。常用宫、羽、徵等调式。音乐风格大都与当地民间歌舞相近,具有朴素的乡土气息。酒歌的唱词大都是祝贺、赞美的内容,有许多传统唱词,也可即兴编唱。

曲目九:《切巴博》歌曲名为“搭帐篷的好地方”

西洛独唱、清唱、无伴奏。

歌词大意:在美丽的草原上,搭了雪白的帐篷,帐篷右边坐了一个好喇嘛,父母官好官坐在左边,后面的左右两边坐的是自己的父亲母亲。

切巴博(音译),这种歌舞在昌都地区叫锅庄,在林芝地区叫切巴博,在山南地区叫果谐。三种不同的称呼其实是同一种歌舞类型,都是男女围着圆圈跳舞的一种“圆圈舞”,但唱法和跳法以及歌曲旋律各有不同。因当地的一些礼俗,被采访人不便表演情歌这种歌舞样式。但事实上我们了解到这种情歌在鲁朗是有流传的。笔者曾看过央视《远方的家》边疆行节目“雪域高原”那一期,第22分钟就有现场摄录的工布情歌的表演。

这首切巴博在第一遍反复时保持相同节奏和骨干音不变,只是在音区上做了调整,而第二遍采用装饰音加花反复,改变律动。切巴博的音域不宽,多为五度到八度之间。

三、有关鲁朗歌舞的问题与思考

这次的田野考察时间非常有限,对于我们都是第一次到达西藏,而且对西藏民间歌舞了解知之甚少的同学们来说难度也非常大,在这篇文章中我仅仅是将自己所看到的、听到的做个记录。文中必有疏漏和错误之处,在所难免。另外,关于局内人与局外人问题,对同一个音乐事项我们的理解和他们不同,阿旺老师的转述是否真正能表达西洛老人对于鲁朗歌舞的理解?藏文到汉语的翻译过程本身也就是主观意见介入的过程,不管怎样,这已经是我们最近距离的聆听和记录真正的鲁朗歌舞了,至少音视频整理的文献价值它是存在的。笔者在对鲁朗歌舞材料的梳理中,不难发现关于它的研究资料并不多,能搜集到的文献大概十七篇左右,而且相关的直接文献更少。大部分关于西藏民间歌舞音乐的文献都集中在堆谐、囊玛和卡尔及部分常见的伴奏乐器等研究上,对鲁朗歌舞只是提及,仅此而已。

由于不同地区的地理条件、经济方式有差异,各地的音乐也有区别。比如中部农区音乐“核心区”的文化占主导作用,音乐较为规整,积淀丰厚,藏北多以草原牧区为主,节奏较为自由,音域较为辽阔,旋律起伏跌宕,极富高原韵味。藏南东南部地区音乐较为欢快跳跃,带附点的节奏。林芝其他地区和鲁朗都有“鲁”,但其节奏形态不同,前者的“鲁”是更加缓慢、舒缓的、一般以大型的集体舞形式出现。因为它是以农业为主,所以突出这种广场舞的广泛性和大众性,而鲁朗地区是以半农半牧的生产劳动形式为主,它的很多歌曲来源于牧场,以放牧为主的牧民在帐篷里自弹自唱,室内表演居多,因此曲调中附点节奏较多。据阿旺老师讲,被流传下来的工布歌曲的旋律是不能进行改编的,除非你自己重新谱曲。

鲁与箭歌都只有工布地区有,而酒歌在整个西藏地区普遍存在。酒歌和鲁的旋律很像,主要是靠歌词来区分;因鲁朗主要是牧区,以放牧为主的牧民,使牧歌这种题材在本地广泛流传,而其他地区则较为少见;除此之外,当地的箭歌也和其他地方有所不同。因为采访时间有限,关于箭歌并未深入展开,另,遗憾的是,没有采录到有关神话传说的民歌,期待着合适的机会再进行调查和研究。

此次考察重点关注的是西藏民间歌舞,对于当地的宗教音乐并未涉及,笔者认为林芝鲁朗地区的民间歌舞音乐具有即兴性、广泛性、参与性和大众性、娱乐性等特征,大部分藏族同胞在农活之余都愿意参与到歌舞音乐表演当中去,这其中不乏娱乐因素,甚至我看到街边有做生意的妇女,如没有顾客前来问询,她们也会自发组织起来,在街边围成一个圆圈,边歌边舞,同时兼顾生意,乐曲内部结构常以反复作为其乐曲发展的主要手法,核心的旋律往往只有几个或十几个小节。相比较而言,堆谐、囊玛和藏戏又呈现出某些专业化特征,它是固定化和程式化的艺术形式,广泛性和娱乐性相对较弱。当然,调查过程中也凸显了所有民间艺术都面临的令人堪忧的问题,即传统艺术的坚守与变迁、传承与发展的问题,这并不是一个新的话题,与此相关的文献已经非常之多,这里不做展开。

四、结语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此次西藏之行,最深的体会莫过于此。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造就了藏族同胞坚毅的性格和对藏传佛教的无比虔诚之心;明媚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把年轻的卓玛和扎西聚在一起唱藏歌、舞堆谐、演藏戏;高原特色的建筑传达出藏汉一家的和谐理念;如果你没来过这里,你不会感受三百万圣地儿女对这片雪域高原的热爱和敬畏。

“田野”无处不在,我们随时都可以展开实践。正如江登兴先生所说,除了美和心灵,我们还要有人性,理性,智性。更多的时候需要我们把目光放平,身子放低,贴着地面行走,创造力的源泉在民间。

我们需要做一个有温度的人。

…………

碧绿的湖水,拥抱着宝石般的蓝天

悠扬的歌声,响彻了扎木聂的琴弦

洁白的哈达,追逐着河谷和草原

五彩的经幡,感激着上苍的眷恋

耀眼的格桑花,点亮了大地和山川

扎西和卓玛的笑脸,带来了酥油茶的香甜

雪山、林海、碧水、蓝天

此生愿与你再相见……

注释

11 .以上部分内容参考http://www.linzhi.gov.cn//DLRW/361.htm林芝政府网.

22 .格桑曲杰.西藏民间乐器简介.西藏艺术研究,2001.1.

33 .谷枫,韦晓康,于浩,马强.“工布响箭”的文化变迁与传承保护.(中央民族大学体育学院)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

篇4:鲁传芳简介

一串小小的上不了台面的冰糖葫芦,却被人做成了食品,印上商标,堂而皇之地摆上了超市的柜台,走进了普通市民的家庭,成为健脾开胃的走俏食品!

谁能料到,这一举措的发明者竟是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的山东女人……

苦妹子“逃”到深圳去打工

1973年,鲁传芳出生在山东菏泽市城郊鲁树村。她因为家里穷,初中毕业后,就含泪离开了学校。1992年,家里给她订了一门亲事,对方是一个复员军人,在邻村做民兵营长。

1993年春节,带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鲁传芳出嫁了。鲁传芳想靠自己的勤劳来换取婚姻的幸福,很快,她就成了村里出了名的勤快女人。老天给她安排的命运似乎就是,让她每天系着围裙,围着灶台和几亩地不停运转……

1994年底,女儿出生了。同年,鲁传芳的丈夫竞选村支书失败,变得颓废异常,整天在外游荡无所事事,后来又学会了酗酒,一喝醉酒就没命地打鲁传芳,常常把她打得青一块紫一块的。鲁传芳当时还单纯地想:丈夫是在“仕途”上受了挫折,心情不快,才会做出这种莽撞之举,丈夫心里还是爱她的。

谁知鲁传芳这点可怜的企望不久也化成了泡影。后来,她发现丈夫在外面有了女人,她的心顿时碎了,支撑她的天空也一下子坍塌了。她哭过、闹过,也曾经千方百计地去讨好丈夫,以挽回他那颗越走越远的心。可是所有的努力都挡不住情敌如山!

1994年7月,不堪其辱的鲁传芳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将女儿托付给自己的父母抚养,身上只装了200元钱,一个人偷偷地南下深圳打工去了。

鲁传芳挤在老乡往深圳运送牛肉的货车上,整整颠簸了两天两夜。到达深圳布吉镇时,已是凌晨二点,站在昏黄的路灯下,看着深惠公路上轰轰烈烈穿梭的货柜车,鲁传芳心中陡然生出一种茫然和无助。由于她不知进入深圳市区需要办边境证,身上只带了一张身份证的她,只好滞留在市区外找工作。

幸运的是,她刚好赶上布吉一家港资眼镜厂招工,加之她年龄不大,很顺利地进厂做了一名流水线装配工。鲁传芳在流水线辛辛苦苦地做了三年。每月打工挣得500多元钱,她除了给自己留一点生活费外,其余都寄回了家。那时,每天晚上下班后,一身酸痛的她,只有躺在铁架床上,一遍一遍看照片上女儿那甜甜的笑脸,那一刻,她心中才有了一丝宽慰。彼时,家乡传来消息,说自己的丈夫已同那个女子公开同居了。鲁传芳从此也对这桩无爱的婚姻彻底死了心。

1998年初,由于受东南亚金融风暴的冲击,鲁传芳所在的工厂倒闭,她随之失了业。

1998年5月,鲁传芳好不容易在深圳市内八卦岭工业区的一家潮州餐厅找了一份洗碗工的工作,为此她还交了200元押金。谁知干了不到两个月,鲁传芳连押金也未敢要,就偷偷地逃离了,原因是那个潮州老板经常在没人的时候对她动手动脚……

鲁传芳打了四年多工,却没有学到一技之长,加之深圳市区内的工厂又极少,她在街头浪迹多日,也没有找到栖身之地。开始,她还能出钱每晚去住“10元店”,可过了不到一个礼拜,眼看手中的钱越来越少,她赶紧卷着铺盖走人……

四串冰糖葫芦改变一生命运

1998年10月,走投无路的鲁传芳放下脸面在莲花山附近捡起了垃圾。位于深圳市中心的莲花山公园,是一个对市民免费开放的著名风景区,每天来这里散步、放风筝的游人多得不计其数,每天喝空的矿水瓶、易拉罐也扔得满地都是。一个矿泉水瓶可以卖1毛钱,一个空易拉罐可以卖1毛5分钱,鲁传芳每天都靠捡这些东西卖钱糊口。

刚开始,鲁传芳感到丢脸,经常利用晚上人少的时候偷偷地去捡。可后来捡垃圾的人多了,她再一去晚,就什么也捡不到了,这样的话,她连一天一个盒饭都难以保证了。后来她也就顾不得什么脸面了。丢脸还不算什么,最难的是住处,由于晚上没地方住,她只有睡在莲花山脚下一人多高的芦苇丛里,经常睡到半夜会听到有蛇从她的身边窸窸窣窣爬过……

那段时间,她的衣服脏烂。由于长期没地方洗澡,头发也绣成了团,全身上下散发着一股刺鼻的怪味:她几乎和真正的乞丐没什么区别了。

鲁传芳怎么也没有想到,改变她生命契机的竟是四串冰糖葫芦。1998年11月的一天傍晚,鲁传芳正在垃圾桶里翻捡着废品,突然她看见莲花山公园门口有一个妇女,扛着一个插满冰糖葫芦的杆子。形形色色、鲜艳欲滴的冰糖葫芦,老远都散发着一股诱人的甜香。当时,已经一天没吃饭的她,腹内空空。鲁传芳只是在小时候吃过这种冰糖葫芦,没有想到深圳竟也有人卖!

她把手中仅有的4块钱全部拿出来买了4串冰糖葫芦,每一个品种她都选了一串:有苹果、山楂、草莓、桔瓣,她一口气吃了4串,大觉过瘾,甚至连沾到手上的糖浆也被她细细地舔了个干净……

当晚,睡在草丛中,鲁传芳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她想到白天那个卖冰糖葫芦的大嫂,生意是那么好,就动了想跟人家学手艺的心思。

第二天一大早,她早早等在公园门口,可等了一整天也没见到那个大嫂的人影。鲁传芳忍着饥饿又捱了一夜。

第三天中午,她终于见到那个面目和善的大嫂。鲁传芳一阵激动,但她什么也没有说,只是默默地站在大嫂的身后,看着她一串串地卖冰糖葫芦。一直到天黑人散,当大嫂扛起空空的冰糖葫芦架正欲离开的时候,鲁传芳上前拦住了她,嗫嚅了半天,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大嫂看她样子可怜,就主动地问她怎么了。好久没有体会到别人的关心了,鲁传芳心中顿时升起一股热浪,她不知怎地突然膝下一软,“扑通”一声跪倒在大嫂面前,泪水夺眶而出……鲁传芳告诉大嫂,她已经在这里等了她两天了,她不求工钱,只求大嫂能够收留她,让她有一个栖身之地,她可以免费帮大嫂卖冰糖葫芦。刚好,那时大嫂由于生意好,忙不过来,正需要一个帮手,当下就答应了她。

这个大嫂是河南漯河人,和丈夫一道在深圳上梅林租了两间民房,专门靠卖冰糖葫芦为生。当晚,鲁传芳就被安排和大嫂住在一起,而那个忠实厚道的大哥则在隔壁的生产作坊里临时搭了个小铺位住下来。从此,这个特殊的“一家人”开始早出晚归地奔波在深圳各个公园和旅游景点卖冰糖葫芦了。

小冰糖葫芦赚下两房一厅

冰糖葫芦吃起来香气四溢、美味爽口,做起来却是工序烦琐。鲁传芳一边卖,一边学,不到两个月时间,她已基本掌握了制作冰糖葫芦的“全套技术”。这两个月里,她脸上也恢复了以往的红润,精神面貌有了全新的改观。那段时间,她每天都扛着插满冰糖葫芦的杆子,在风景秀丽的莲花山下,撩起清脆的嗓子喊着:“冰糖葫芦,1块钱一串,香甜可口,老少皆宜,健脾开胃的好食品,快来买哟……”时间长了,凡是到莲花山来游玩的游客,都会对公园门口那个声音脆甜的卖冰糖葫芦的女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到后来,许多莲花山来的老游客,都要指名来尝一尝她的冰糖葫芦。有的游客回去时还多买上几串,捎给家中的老人和小孩尝一尝。有的游客则说,来莲花山不吃她的冰糖葫芦就等于没来,要吃正宗的冰糖葫芦就得来莲花山!渐渐地,鲁传芳的冰糖葫芦几乎成了莲花山的一道风景。不少游客吃后还拉着她照像留影,就连老外吃后也高举大拇指连说ok!

由于鲁传芳嘴巴伶俐,每天卖的冰糖葫芦的数量比大嫂还多。大嫂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不仅包她吃住,每月还给她300元工钱。

1999年春节期间,深圳龙岗镇一家台资公司的老总带队率领了300名员工到莲花山游玩。在公园门口,童心大发的老板,从鲁传芳手中买过几串冰糖葫芦,吃后连连称好。他意犹未尽地问鲁传芳手中还有多少串冰糖葫芦,鲁传芳如实答道:“只有100来串。”这个台湾老板高兴地对随从人员说:“这些冰糖葫芦我全买了,每个员工一串,我埋单。”可是300多个工人,只有100多串冰糖葫芦,还远远不够,怎么办?鲁传芳赶紧通知在不远处叫卖的大嫂,让她赶紧回家制作,再飞速送来……

这一天,三个人都累得半死,但这一天他们破天荒地挣了五六百元钱,比当年鲁传芳在流水线上加班加点挣的一个月工资还要多。直到此时,鲁传芳才隐隐约约地感到这个小小的冰糖葫芦里面大有文章可做。

1999年春节过后,趁着那对河南夫妇回老家去的空档,鲁传芳也趁此机会跳出来单干了。

经过这些日子的摸爬滚打,鲁传芳敏锐地感觉到,假如自己也只是一味地走“简单制作、沿街叫卖”这条路子,终久难把生意做大。冰糖葫芦虽然好吃,但在很多人眼里无异于是茶余饭后的零吃食品,终究难登大雅之堂。如何使自己的冰糖葫芦做出点名堂,让更多的人都能吃到?她不禁琢磨开了……

一天晚上,收工回来的鲁传芳到住处附近的一家超市去买花生油,在逛超市时她发现许多自制的速冻水饺和挂面都摆进了超市。她想,假如自己的冰糖葫芦也能打进超市的话,那就不需要自己这么辛苦地上街去叫卖了,并且可以让更多的人吃到它!鲁传芳不禁为自己这一异想天开的想法激动万分。

说干就干,她马上跑到离家最近的人人乐超市的管理办公室去和超市领导洽谈。哪知道话未说完就被人家当头泼了一盆冷水:你的冰糖葫芦有卫生检疫许可证吗?你听说过哪家超市卖冰糖葫芦?鲁传芳一下子被噎愣了,灰头土脸地从办公室里走了出来。

燃起来的希望难道就这样被浇灭了?她怎么也不死心。但刚才那一顿“呛”,也把她给呛醒了。她想,这件事看样子还急不得,应该从长计议。

鲁传芳把自己辛辛苦苦卖冰糖葫芦攒下的上万块钱全部拿了出来,在梅林租了小半层近200平方米的生产厂房,又打电话让家乡的姐姐和弟弟过来帮忙。接着又通过了卫生检疫并在卫生局申请领取了卫生许可证,与此同时她又印刷了各类精美的包装纸盒、礼品袋等,将自己制做的冰糖葫芦进行了细致的分类。大致分为:祝寿礼品、生日赠品、婚姻贺品等几个不同的系列品种。做完了这一切后,鲁传芳再理直气壮地去找超市管理人员洽谈,果然顺利多了。偶尔遇到有刁难的,她就诚恳地拿出自己的冰糖葫芦让人家免费品尝。果然,那些想难她的人吃后没有不说好的。此招一出,她的冰糖葫芦再进超市果然就一路绿灯。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超市的大门为她打开了,接下来就看她怎么去经营了。文化不高的鲁传芳做起事来却有条不紊,颇有魄力。她将手下的人员进行了细致的分工,她特地招聘了一个熟悉深圳地形的业务员专门负责联系业务、四处拉单;采购、制作、包装也都责任分派到人。由于她生产出来的冰糖葫芦不仅香甜可口而且卫生干净,加之是在人流量相当大的超市里卖,所以异常走俏,往往刚送出一箱都立马被抢购一空,生意好得不得了。面对产品供不应求的势头,鲁传芳并没有“萝卜快了不洗泥”,反而更加重视产品质量问题。

由于冰糖葫芦的保持期极短,所以一开始鲁传芳就广撒网点,而每个销售点都根据各自的销售量,销多少,进多少,力争让刚出笼最新鲜的冰糖葫芦送到买主手中。偶尔遇到积压的冰糖葫芦,她一定是坚决倒掉。

2000年初,手中已有5万多元积蓄的鲁传芳,将原来租赁的厂房面积扩大了一倍,同时又从家乡招来了七八个工人。从采购、制作、送货、结帐一条龙运作,十几个人各司其责,将生意打理得井井有条。

因为鲁传芳是吃过大苦、受过大难的人,所以她对自己手下的人都格外地体谅和包容。2000年9月,鲁传芳家乡有一个没有考上大学又没钱复读的女孩来投奔她,随身还背着一大堆课本和复习资料。鲁传芳见她是块读书的料,就拿了2000块钱又把她送回了老家复读,第二年,这个女孩考上了省内一所重点大学。在女孩的来信中,字字不忘鲁传芳的再造之恩……还有一次,给鲁传芳跑业务的一个女孩卷了2000块钱跑了,并且也牵头组织了一帮人来卖冰糖葫芦,完全是“克隆”她那一套,反过来与她竞争。鲁传芳并未埋怨或指责什么,而是更加严格、精细地去做自己的冰糖葫芦,并不断地在实践中改进自己的制作技术和引进一些新的品种来。

所幸的是,在这个商业的社会里,市场是一杆最公平的称,它不仅能称出强弱赢亏,也能称出世道良心。在竞争中,鲁传芳靠实力站稳了脚跟。

到今天为止,鲁传芳靠卖一串小小的冰糖葫芦竟攒下30多万元的巨款。2002年1月,她在深圳梅林用28万买了一套两房一厅的二手商品房,又回家和“花心”丈夫办了离婚手续,将已经8岁的女儿接到深圳读书。母女俩从此过上了普通打工者想也不敢想的幸福生活。

篇5:河南鲁商投资简介

河南鲁商投资有限公司是河南省山东商会会员企业共同投资成立的一家股份制企业。

据不完全统计,山东在豫企业(公司)两万多家,投资领域涉及房地产、石油机械、石油化工、农用机械、汽车机电、建筑机械、科研、家用电器、建筑材料、农副产品、服装鞋帽、医院、制药、信息网络等 30 多个行业。2010年,山东在豫企业生产总值1800多亿元,上缴利税120亿元左右,固定资产投入 58亿元左右。

面对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为了贯彻商会“握紧拳头谋发展”的宗旨,抱团取暖,共求发展,进一步拓展河南市场,2011年6月,由河南省山东商会牵头、会员企业共同投资成立河南鲁商投资有限公司,注册资金5000万元,公司董事长、监事长分别由河南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王尚宇和河南省财政厅副厅长鲍怀谦担任,河南省山东商会会长刘继臣任执行董事、总裁。

河南鲁商投资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对房地产的投资;参与城市土地资源一级开发;股权投资及并购;资本经营及投资咨询等。

上一篇:小数除法竖式计算题下一篇:新春对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