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心理浅析

2022-09-10

化学实验与课堂教学一样, 是使学生掌握化学知识、发展智力, 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锻炼优秀品质的重要环节。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就如何调动学生积极地心理因素, 克服消极心理因素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下面就几种常见的学生心理进行分析:

一、好奇心理:因势利导,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初三学生特别容易被新奇、不平常的现象或内容所吸引, 这是一种好奇心理, 是学生质疑之源。在实验教学中应抓住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知规律, 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 巧设悬念, 诱发学生好奇心理。抓住这一心理特征, 从实际出发, 因势利导, 既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保护其学习兴趣, 更要加以正确引导,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 在上实验课时给学生分析了有关知识点后讲明本实验的奥妙后, 学生觉得化学学习很有趣, 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在教学中应用多种手段, 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 因势利导, 培养学生质疑习惯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害怕心理:淡化外部刺激, 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害怕是每个人都会出现的基本心绪之一, 而且, 往往是比较单纯的一种情绪, 它由客观造成而且伴随着认识过程的发生和发展, 不同的人有明显的个性差异, 同一事物, 作用于不同个体, 反映是大不一样的。间接的感知也同样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后果, 如老师强调要注意化学实验的安全, 电视上和报刊宣传化工产品有毒和某些药品的致癌作用, 这些都可能造成某些同学在化学实验中的畏惧心理。特别是本人或别人由于操作失误产生一些危险时, 更是如此, 例如由于通风不良造成实验室气味难闻, 燃着的酒精灯倾倒引起失火、浓硫酸溅到衣服上等等, 这些直接的感受更强化了那些间接的感知而促使害怕心理增强。害怕心理属心因性障碍, 是外部刺激作用于脑和植物神经系统产生的结果, 一旦外部刺激弱化或消除, 这种心理也将随之淡化而消失。我想, 首先从教师处找原因, 在演示实验时, 教师要保持适宜的情绪、状态, 实验操作要规范、熟练、灵巧、现象鲜明, 给人以美感。有危险的实验, 操作要准确, 保证万无一失, 即使偶尔出现问题也要处之泰然、果断处理, 而不要造成人为的紧张。第二是恰当激励, 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作为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 做好学生的“知音”, 才能因材施教, 真正做到“知其心, 救其失也。”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应对有创新或有不同观点的同学首先给以肯定, 对有创新的同学给以高度的赞扬, 对有进步的学生每次给以鼓励性的评语, 尤其要注意多为学困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让他们品味、体会成功的感觉。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的价值, 让学生去感受成功的喜悦。

害怕心理来源于外界, 消除方法是:淡化外部刺激, 加强自身承受力, 用科学态度去对待, 培养自己坚强的意志。

三、紧张心理:消除内部压力, 培养学生树立自信

学生在实验室独立操作或当众实验时, 很容易产生紧张心理, 尤其在技能考核时, 紧张情绪很难避免。当操作不熟练或刚刚接触独立实验的学生都会体验到这一点。学生在独自操作时, 他们既希望有人帮助指点, 又怕老师总站在旁边“监视”, 教师的关注会增加外部压力导致精神不集中, 怕因操作错误受到老师批评, 因而更强化了紧张心理。首先, 教师在学生实验过程中, 给予及时的指导和鼓励, 树立自信心, 提高学习兴趣, 加强训练, 是消除紧张心理的主要措施。在教学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创造适宜的教学环境为学生自我表现、增强

信心提供机会, 消除内部压力是解决紧张心理的关键。其次, 在演示实验时, 学生视教师为楷模, 老师的一举一动在学生心目中都是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因此, 用教师的榜样作用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是外因转化为内因, 进而消除紧张心理的重要方法。

上一篇:主旋律的有效传递与电视剧艺术的完美呈现——简析电视剧《于成龙》的思想与艺术下一篇:儿童支气管镜检查170例患者临床结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