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浅析

2023-05-26

第一篇: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浅析

初中化学课堂实施有效教学浅析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每位教师教学观念也不断更新,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位教师都关心的热点问题。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是初中学生毕业、升学考试必考的科目,对初中化学科来讲,教师面临的压力更大,实施课堂有效性教学更是迫切。怎样减轻学生的负担,怎样从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教学中要质量,可以说是每个初中化学老师都在探索与思考的问题。

所谓课堂有效教学,是指在先进理念的指引下,运用科学的课程教材和合理的途径、方法,产生优质高效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教育的具体培养目标。从学生的角度来讲就是提高学习效率、增进学习结果、强化学习体验。现就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课堂有效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认真备课,为实施课堂有效性教学做好准备

(一)新一轮课程改革突破和超越了学科本位的观念,要求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首先要研究化学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钻研化学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参考化学课程标准中的实施建议,进行教学内容处理,甚至是调整同一章节的教学顺序。然后,在整体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教材内容准确界定教学目标。一堂课的教学之前,我们必须明确这节课在初中教材中的位置和作用,要求学生达到什么样的知识层次。这是我们对这节课进行有效教学的依据。如《分子和原子》课程标准:“物质是由微粒构成;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现象。”根据这一标准,我们可界定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①认识物质的微粒性。②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现象;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提出问题及实验探究,让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②让学生积极地交流讨论,并充分调动其想像能力,构建其微粒的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微粒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及推理能力。

重点:树立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观点。

难点:能用微观性质解释实际问题。

本节课教学就必须围绕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开展。能不能达到预期教学目标是我们评价一节课是否有效的关键点。

(二)预见学生学习情况,课前备课中,要从学生的实际和认知规律出发,预见在教学的过程中会产生哪些问题,并考虑如何处理这些相关问题,这样才能有效把握课堂教学秩序,这样教学才能落到实处。如《分子和原子》的教学过程中探究实验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从大烧杯中酚酞试液变红来得到微粒在不断地运动。但学生肯定会有一个问题:为什么氨水不变红?教师如果没有事先有去准备,马虎应付,学生会有兴趣听完你的课吗?这是这节课最精彩的地方,处理好得到的效果可想而知。这个问题涉及到很多的知识:微粒运动速率影响因素、微粒间力的问题等等。上课时教师必须作到心中有数,且能自如地把握深度与广度,既让学生有一些了解,又不能让他们一直在那里纠缠。这样既能满足学生学习的欲望,又为后续学习留下动力。

二、优化课堂教学,以有效教学达成教学目标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动力,发明创造的源泉。但兴趣也会减弱,甚至消失,只有让学生对化学真正产生兴趣,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学生才能孜孜以求去自觉探索。

1、利用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常见的自然现象,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如汽水瓶一打开为什么有很多气泡翻腾?为什么能人工降雨?为什么烟花是五颜六色的?为什么有千奇百怪的石林„„这些都能引起学生的强烈兴趣,使得他们急于了解前因后果。

2、利用实验现象,唤起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刚接触化学,开始会对化学颇有些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有意思。开学第一堂课,我一般都不急于上新课,而是先做几个实验,如“清水变牛奶”、“烧不坏的手帕”、“白纸显字”、“魔棒点灯”、“水火相容”等。一连串有趣的现象令学生欢呼雀跃,他们初次接触化学,就感到了它浓厚的趣味性和神秘性,一个个为什么油然而生,使学生们想学、爱学。

3、利用化学史教育,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当学到化学用语、化学方程式时,学生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有可能会使原有的兴趣消失。如何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原有的、暂时的兴趣转变为稳定的、持久的兴趣?为此我及时对学生进行了化学史教育,谈闻名世界的中国古代发明如造纸术、火药,侯德榜为国争光的光荣事迹。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决心。

4、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情景,捕捉学生的兴奋点,设计几个动情点,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设计精彩的引言,一些化学故事、化学家的成长事迹、化学问题的争论、化学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等等。

(二)精心组织教学是有效教学的保证 在教学过程中,不论采取哪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否达成教学目标要求成为评判课堂教学“有效”或“无效”的标准。而课堂教学“有效”与“无效”,优化课堂教学是实施课堂有效教学的一个前提。优化了课堂教学,能让学生的学习目标围绕教学目标而展开,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保证。

如在《分子和原子》的教学过程中,真正的教学难点是怎样把抽象的微粒进行具体化和形象化。创设情景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成败就会影响这节课的效果。本节课如果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情景会产生很好的效果,用闻到各种香味、各种饮料的味道、搜救犬在各种自然灾害中的作用等等作为情景材料,让学生去思考、去讨论,为这节课的所有教学作铺垫,对教学难点的突破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另外,问题的设计也是维持兴趣的一种方法。在对学生有所了解的情况下设计围绕重难点的问题,按一定的梯度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解决问题的活动,让学生从解决问题中获得成就感,学生的兴趣就能得到进一步的维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得到了保证。也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近几年来中考就这个知识点所出现的题目,让学生体会学习本课内容知识点的目的,达成教学目标要求,这样的课堂教学就有效了。

(三)开展探究学习是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新课改下的教学,注重学习方式的转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开展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去发现问题、收集资料并形成假设方案,最后对假设进行验证与交流。

在探究HCl和NaOH是否发生反应时,因为没有明显的现象,无法直接判断,这时学生会迸发出许多精彩的观点,一学生说:可以用紫色石蕊试液。向盛有NaOH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紫色的石蕊试液,石蕊变蓝色,然后逐滴加入盐酸,此

时若蓝色变成紫色,说明NaOH与盐酸发生了反应。学生二说:用酚酞作指示剂,因为NaOH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滴加盐酸后红色变无色就证明NaOH与盐酸发生了反应。学生三说:可以用PH试纸,从PH>7一直测到PH=7或<7。学生四说:把NaOH与盐酸混合,然后用手摸试管外壁,感受温度的变化。

学生们集思广益、发表了各自的见解,想出许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实验设计得更加完善,实验更加成功,那么这些方法是否都可行呢?教师先不加以评论,让学生通过亲身实验去探究,让实验事实说话,学生体会更深。

(四)有效处理突发问题是有效教学的补充

一个教师再有本领,他都有意料不到的课堂突发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影响整节课的教学效果。在“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的测定”实验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偏小的原因时,一位胆大的学生质疑,说他观察到的实验结果是偏大,引发学生们哄笑。教师再次仔细观察,事实确是如此,学生们脸上疑云重重。教师及时表扬这位同学观察仔细,敢于提问题。然后,引导学生阅读书上的实验步骤,讨论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情况的出现。学生们积极讨论并找到了答案:红磷点燃后,燃烧匙插入集气瓶的动作不够迅速,导致瓶内空气受热膨胀逸出太多。学生们用实验验证,结果果然如此,学生们兴趣盎然,这样的课堂就有效了。

课堂是师生互动最多的地方,是传输知识的主阵地,但由于新时代的学生知识面广,个性强,问题更多,应注意处理学生出现的突发问题,矫正学生的错误思维,让学生针对教学目标展开联想,用科学的方法和态度解决问题,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谈得上是有效的教学。

三、有效教学的保障:教师的不断的反思,素养的提高

教师所具有的素养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保障。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首先有一桶水。课堂的主体是学生,主导却是教师,只有对自己的学科了解得越多,才能表达得更清楚或者使用更多有效的教学策略,才能游刃有余。但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要在一朝一夕中锻炼,不断地汲取知识,充实自己,学会反思。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要做名师,必先反思。教师要不断的反思,不但反思课堂的成功、精彩处,闪光点,更要记录教学中的疏漏,记录你的困惑。新课标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己的品味。应充分挖掘自己的教学潜能,深思适应现代理念的教学策略,并付诸于实践,为培养创新人才、为教育贡献应有的力量。

总之,教无定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要实现教学有效性,应该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这不仅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而且有利于建立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真正把传授知识的过程当成学习交流和自主探索的过程,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化学,体验化学,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篇:新课程高中化学教学浅析

摘要:高中化学教学对学生的要求高于初中化学的学习,对化学教师的要求也更加严格。同时,在新课标的要求下,需要教师不断地分析教学方法,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弥补不足,提升教学能力,转变教学观念,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化学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194-01

1.教师的观念必须转变

要转变目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关键在教师观念的转变,必须融入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其实我们一线的教师心中也有难言之苦,也想跳出这繁重的教学模式,但是社会认可的学校每年高考升学率、一本上线率,要改变这种状况,教育评价机制必须改变,不过那是教育行政部门思考的问题。

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变"我教你学"为"你学我导",变"偏爱优生"为"重视学困生",变"只教书不育人"为"既教书又育人",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变"师道尊严"为"师生平等",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要真正做到这一点确实不易。教师放心不下学生,老是想到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了吗?其实大可不必,只要通过学习新课程改革理论,明确新课改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大家反思一下这些年的教学,其实学生在中学学习的知识到底在他们一生中留下了多少,很多知识要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去运用。所以,在?W校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2.夯实基础知识

在高考化学的学习过程中,最初的时候先别急着疯狂地做题,因为只有当基础夯实以后,做题才会事半功倍。相信很多同学都有这样的经历,考试有时考得好,有时考得不好,成绩很不稳定,这其实就是基础不扎实的缘故。因为考得好的原因可能就是你做过类似的题目,而若没做过类似的题目,则成绩就会一落千丈。但是高考不是赌博,你不能去搏高考的题目就是你所做过的题型,并且这样的情况基本不会发生!因此只有夯实了基础后才能做到真正的以不变应万变。

那接下来我来具体说说如何去夯实基础,也就是所谓的如何"花时间去学"。高二结束时已经完成了高中阶段全部化学知识的教授,夯实基础就可以从此时开始了!我们可以从两个平行的方面进行:看书与做基础题。翻出高一的化学书,仔仔细细每字每句地翻看一遍,我相信现在翻看高一的化学书时,同学们肯定会有一种初次接触这些知识时所没有的快感,许多高一时搞不清楚的知识点会迎刃而解,遇到遗忘的知识点,记忆会格外深刻。在边看书的过程中,可以同时做些基础的题目。比如可以翻看高一时曾经做错的试卷和辅导书题目,或者把高一时未做完的辅导书做完。同样,高一的书看完了就看高二的。这里要提醒同学们一句,千万别觉得这是浪费时间!夯实基础的过程是必不可少的,不要觉得时间来不及,至少在寒假前,你都可以去做这项别人或许会鄙视的工作。

3.正确的学习方法

因为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的区别,所以要学好高中化学的方法,一方面,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要明确告诉学生,知识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要学好化学必须做到。课前主动预习,养成仔细阅读每一节即将要学的内容的好习惯,做标注和预习笔记,在课前就搞清哪些知识是自己就能学会的,哪些是不会的或拿不准的。课上主动思考,养成积极回答问题的好习惯,主动配合老师的教授。另一方面,重视课后的主动复习巩固,再结合课堂笔记阅读课本"把书读厚"。养成从高一一开始就记"错题笔记"的好习惯,不放过任何一个错题、难题,多与同学交流,逐步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课堂上,养成记课堂笔记的良好习惯,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抓住课前预习的问题集中解决,积极思考、大胆发言。课后的复习巩固很重要,这是知识巩固、消化、提高的关键。通过这些环节的深入透彻的落实,明确知识间的关系,形成知识规律,使所学的知识成网、成串,形成知识体系是指日可待的。

4.同步随堂巩固习题,精选课后作业

随堂练习区别于课后作业的最明显的一点是它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为了检查学生们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而存在的。同时也能帮助学生们加强记忆,帮助学生们变理论知识为实际解题能力,能够为一节课的化学教学画上完整的句号。一般课堂练习是有针对性的,老师讲完某个理论或某个解题思路后就趁热打铁给学生几道题目进行训练,帮助他们巩固刚刚所讲的知识。随堂习题的出题原则是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检验学生在刚刚过去的一节课中对所学知识的真正掌握情况。作为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最佳途径,随堂练习应该紧扣书本或教学提纲,在考验学生们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的基础上,适当检测他们的解题思路和思维拓展能力。课后作业是一个对课堂知识进行延伸和强化的过程,帮助学生对这节课所学知识进行一定的思维发散和题型联想。一定要加强对学生课后作业的检查和监督力度,以免学生出现"应付"的现象,一旦发现有不认真完成课后作业的应给予一定的惩罚措施。

高中生面对种类繁多的课程,如果一旦松懈了对化学课后习题的练习就很可能出现遗忘现象,这样也会影响提高课堂效率这一目的的达成。

第三篇:浅析高中化学概念教学的策略

江苏省句容市高级中学傅立华(212400)

[摘要] 化学概念能深刻地反映化学过程中的最本质的特征,是人们思维的结晶,也是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化学知识的“骨架”。化学概念还是学生进行化学思维的依据和出发点,是学习化学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及其它知识的基础。综合化学概念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化学概念的教学应遵循其特定的心理机制和教学规律进行教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化学概念教学方式教学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化学概念是化学学科建立和发展的基础,是中学化学学习的主要内容。掌握概念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学生形成能力和发展技能的基础。概念学习和掌握概念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目标之一。化学概念的学习影响学生的化学学科知识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当前,概念教学一直是中学化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长期以来,死记硬背、机械记是学生学习化学概念的主要方式,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只从概念定的字面意义去掌握,在实际应用中不能有效迁移,这种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已经严重滞后了。

二、对化学概念与化学教学关系的理解

1.化学概念的定义

化学概念是对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从化学科学角度的概括,是化学科学发展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系统的有关物质化学运动规律及本质属性。化学概念是将化学现象、化学事实经过比较、综合、分析、归纳、类比等方法抽象出来的理性知识。是人们对物质发生变化本质属性的认识,反映着化学现象及事实的本质,是化学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

化学概念是构成中学化学教材的主要内容,概念学习和掌握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目标之一。概念的学习是学生获取知的重要途径,是形成能力和发展智力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行思维的基础所在。

2.对化学概念在化学教学中作用的正确理解

化学概念是中学化学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中学化学课程学习的知识中化学概念约占80%。根据它们的学习属性,可以划分为具体概念、定义性概念、技能性概念。现行的化学教学理论根据概念的学科属性对化学基本概念进行了分类,即:化学基本概念分为知识方面的概念和化学技能方面的概念。因此,概念的学习和掌握即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教师教学中最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也是教学中的重点。

化学概念是中学化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在历年的高考化学试题中,对基本概念和基化学概念的意义建构是在化学学习中进行思维的基础。概念都是用来思维的语言,概念不清,思维就难以进行或是根本无法进行。化学概念掌握不牢或是理解不清,不能实现化学概念正确的意义建构,化学学习就会遇到困难。化学学习过程中,每一个新的知识点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与之前所学的知识点联系在一起的,前面的化学概念没掌握,后续的化学概念就没法学。中学化学概念是发展学生能力的主要载体。概念是思维最基本的形式,也是构成人的知识的最基本的成分。通过思维而形成或掌握概念,是认识事物的重要环节。化学概念是中学化学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基础,其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作用可见一斑。

- 1 -

三、对高中化学教学中化学概念教学策略的正确理解

1、当前化学概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日常高中化学教学中,笔者经常遇到这样一类情形:一方面教师为了能把一个复杂的、陌生的概念讲得浅显易懂而绞尽脑汁,另一方面学生依旧是一听就懂、一用就错。其实这是由于学生常常不明白概念学习的目的和意义,也很难把握概念的真实意义,尤其在一些理论性较强、较为抽像的概念的学习中,如化学平衡、等效平衡、胶体等。并且教师在概念教学过程中也很少注意这方面的教学,他们简单地把中学化学的学习转化为“学概念、用概念”。他们认为中学化学的学习关键在于学生会不会解题,会不会用他们传授的“经验”进行解题。学生也很少考虑这些问题,他们常觉得化学书本很容易学。书本上的概念很少,内容也不多,要识记的概念很少,要识记的笔记却有很多。对于解题,只有多练习,才能熟能生巧。在目前的中学化学概念的教学过程中,常见的教学方式是教师直接给出概念的定义,然后是所谓的理解概念,即从概念的定义语言中讲清概念语言的内涵和外延,凭教学经验告知学生在解答习题时应注意的事项,最后举例、讲解相关习题。这种教学模式实际上是对概念的语言信息进行讲解,是从语言的角度构建概念的意义,概念的构建过程实质是语言学习,而非真正的概念意义的构建。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也有部分学生能够完成概念的意义构建,不过这种概念的意义构建只是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和习题训练过程得到的自然的感悟,因而这种概念的意义构建对于不同的学生将构建不同的意义,很少有学生能构建真实的概念意义。这样的学习还会造成学生对概念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局面,读起书来觉得都懂,做起题目来却是无从下手。这种只是让学生被动接受概念的概念教学不能让学生真正的理解概念,不能让学生自主形成概念,不利于学生学习知识,更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

2、对高中化学概念教学的策略的理解

第一,教师需要了解化学概念在学生头脑中建构的理论依据。根据同化理论的教学原则概念的形成主要依据同化机制,根据同化的两个前提(新学习的概念具有逻辑意义;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已具备同化新概念的适当前位概念)组织教学。如果我们把化学概念看成一个图式的话,构成化学概念的几个部分便是这一图式的变量或通道。在化学概念教学中,学生化学概念的形成是一个从对化学概念的感性认识出发,经过抽象、概括而达到对化学现象理性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它首先是建立在以往经验的旧概念和新知识联系的基础上,然后通过新知识与原有化学概念的相互作用,构建新的化学概念。这一过程正是图式理论所描述的原有的图式可通过“同化”和“顺应”形成新的图式的过程。如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就已经学习过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但那紧紧只是从物质得氧或失氧的角度学习,进入高中以后学生仍然需要进一步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这个时候教师就需要在初中化学原有图式的基础上从的角度来进一步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

第二,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加强概念教学的直观性。化学基本概念的抽象性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个心理障碍。概念教学时运用各种直观手段,为学生提供直观鲜明的感性材料十分重要。教师要善于选择和利用典型实验引入化学概念,如学习“化学平衡”和“等效平衡”概念时,老师选择比较具有典型性的事例然后通过课堂演示实验并结合多媒体教学课件向学生分析“化学平衡”和“等效平衡”的建立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得出概念。这样不仅降低了教学难度,而且使学生加深了印象,也使学生清楚掌握每个概念的关键之处。此外,对一些难以用具体实物或实验来表达的概念,可借助于模型、挂图、投影、

幻灯等教具使学生获得形象的感性认识;或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实际,运用形象生动、比喻贴切的教学语言,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

第三,化学概念教学应该考虑学生学习化学的心理因素。对高中学生而言,从注意特征来说,有意注意已经成为主要记忆方式,但又很不稳定,极易受到学科局限、学习环境、个人好恶等不利因素的影响而发生转移。脆弱的心理因素,又使学生在学习化学概念过程中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因此,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途径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将在课堂所学的化学知识与周围的具体实例结合起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如胶体、原子轨道、杂化等概念。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的个人认识,核心目的是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教师通过实验或“不一致事件”等多种途径来引发学生的已有认识,如取代反应、加成反应、元素的金属性语非金属性等概念。创设情景的问题应该是学生感兴趣的社会问题或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比较接近的或学生对其具有一些模糊认识,这样的问题才更能引起学生的个人认识。问题可以由老师直接提出,也可以通过实物展示或简短的实验引起学生的思考,或者由所谓的“常识” 问题提出,如萃取、反应热、沉淀溶解平衡等,甚至在课题教学情境中引到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第四,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要使学生真正理解概念,仅依靠积累一些感性认识,有时是不够的。在概念教学中,教师在感知材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理”的思维加工。在分析感性材料时,提出相关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将感知到的现象与物质的组成、结构、运动和变化等联系起来,从而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换句话说,在化学概念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充分运用各种直观教学手段,包括实验直观、语言直观和多媒体课件直观,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注意运用问题启发学生思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同时要指导学生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适当的概念图式来学习新概念;注意概念教学的层次性,不断深化和发展概念。

最后,依据现代教学理论,笔者提出如下教学策略:(1)灵活运用生动直观的形象,使学生获得有关概念的感性材料知识;(2)巧妙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化学概念的形成过程中;(3)前后衔接,温故知新,实现概念同化;

(4)循序渐进,引导学生逐步深化和发展原有概念,建立对新概念的认识;(5)突出强化对概念中关键字、词的理解,加深记忆;(6)横向联系,纵向梳理,建立概念知识网络;(7)优化学习策略,提高认知水平和解题能力。

四、结束语

化学概念是化学学科建立和发展的基础,它能深刻地反映化学教学过程的最本质特征,因此,加强化学概念的教学,能使学生对化学所研究的物质及其变化的认识不致停留在低级的感性阶段,能使他们更完全、更深刻地认识化学所研究的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充分发挥概念教学的重要作用,使知识和技能形成完整的体系;使学生牢固地、准确地掌握化学概念,综合地运用化学概念,进而进一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篇:浅析创新型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构建

转自论文部落发表论文

浅析创新型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构建

作者:吕宏锁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纵深发展,创新课堂教学成为初中化学教育教学改革过程的关键和核心内容。教师应运用学科自身的特点最大限度地构建创新型初中化学课堂,借此来推动学生全面自主的发展。

关键词:创新型;师生关系;知识范畴

初中化学作为初中教育教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其课堂教学应顺应新课改的发展趋势,全方位实施创新,即教师应以学生和社会发展实际为基准点,充分发挥化学学科优势,调动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强化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等等,提升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质量。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粗略地谈一下创新型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构建。

一、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涉及两大人员因素,即教师和学生。新课改一直倡导课堂教学中学生与教师地位的平等性。我们知道,教师本身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就是为了共同的目标而扮演的两种角色。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学生在自由、自主的空间中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我。而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大都是教师主宰一切,学生被动接受。因此,笔者认为,教师想要构建创新型的课堂教学,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以生为主,利用化学学科自身的优势来改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给予学生自主权,让学生感受教师与自己之间的平等,真正地了解教师与学生的融合性。如:笔者在教学中,将验证性的化学实验教学都创新改编成为学生探究性的实验,进而为师生之间的交流提供平台和机会。

二、创造自由、开放的化学课堂教学

教学本身是动态的过程。新课程标准一直强调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教师的作用即是引导和组织。从某些角度来说,这是对教师和学生两个人员因素范畴的创新和拓展,注重了对学生自主探究知识、学习方式的创新培养。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应创造自由、开放的化学课堂教学,让学生有时间和空间来发散、创新自己的思维。笔者在教学中采取教学目标师生共同制定、化学活动师生共同设计等形式来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责任感和教学中的自我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从而促使创新型课堂教学的形成。如: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实验时,笔者倡导学生共同参与实验活动的假设、问题分析、实践探究等各个环节,强化化学课堂的创新。

三、拓宽化学知识范畴

新课改的纵深发展带动了教材的创新改编,新教材的实际相对来说较为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对此,笔者认为教师可以运用化学教材本身的特点来创新使用教材,以教材为基准点挖掘化学相关知识,打破书本的局限性,拓宽学生的视野,强化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深化创新型化学课堂教学的构建。如:在学习“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时,笔者引导学生探究书本外的新问题,诸如:蜡烛灭后的那种白烟的成分是什么?蜡烛加上燃烧过程中对人身体有害的成分有哪些?等等,诱发学生创新思维,凸显化学创新教学。

总之,创新型课堂教学的构建是初中化学新课改的目标,作为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化学学科特点实施创新教学,确保学生在创新道路上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龚春燕.创新教学策略[J].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第五篇:浅析微课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将微课技术应用于“电解饱和食盐水”教学,能够有效地解决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实验现象不易观察等问题,使学生对化学的学习更加准确、深入。实践证明部分化学实验制作成微课,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化学学习效果。

关键词:微课;电解饱和食盐水;化学教学

文章编号:1005?C6629(2016)12?C0037?C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微课是以阐述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1]。它具有“时间短、容量小、内容精”、“可反复观看学习”、“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学习内容”等特点。上科版高一化学第二章第一节“以食盐为原料的化工产品”中电解饱和食盐水实验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如何充分发挥该实验的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笔者通过自制“电解饱和食盐水”微课并应用到?n堂教学,教学效果显著。借此,与大家交流分享微课辅助化学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感悟。

1 传统化学课堂教学的局限之处

电解饱和食盐水的相关知识是在学习粗盐提纯后、学习氯碱工业时的重要内容。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在第一课时讲解粗盐的提纯、电解饱和食盐水产物并制取盐酸和氢氧化钠等知识点,这种授课方式以知识灌输为主,受到教学时间的限制,往往缺少对电解饱和食盐水实验及原理的透彻分析。有些学生跟不上课堂进度,得不到及时的、有针对性的指导;而有些学习能力很强的学生,希望更深入地学习该实验的原理和拓展知识,却苦于无处寻求帮助。

另外,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还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课堂上一般用U型管装置进行电解饱和食盐水实验,在作业中却会出现不同的电解装置,这时学生就常常无法辨识和正确解答。其实,许多化学实验原理相同,却可以设计出不同的装置。课堂上由于时间、空间所限,无法对实验装置一一枚举和拓展。

2 微课设计的思路

随着移动网络、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普及,微课学习成为了解决这一类学习问题的有效方法。合理利用微课能很好地体现出信息技术条件下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一种理想状态,以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化的需求。

微视频“电解饱和食盐水”时长约6分钟,集中讲解一个知识点,问题凸显、主题鲜明、重难点一目了然,既可以用于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也可以帮助基础薄弱学生进行课后复习。学生的学习能有的放矢,学习效率更高。

“电解饱和食盐水”微课中还列举了四种电解饱和食盐水的装置,并通过比较,分别讨论了每套装置的优点和缺点,能有效启发学生思维,拓展教学深度,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的课外学习需求。

3 微课的设计和制作

本微课的制作经过了选题→编写脚本→制作课件→教学录制→后期制作五个步骤。

3.1 微课的选题

微课的选题是微课制作最关键的一环,良好的选题可以事半功倍,不好的选题则会使微课变得平凡乃至平庸。

“电解饱和食盐水”是高中化学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用来制作微课是一个很好的选择,符合微课制作的初衷:教学资源分享,为学生解惑,启发教学。同时,这节课包括多个实验以及不同实验装置的比较,适合用多媒体表达。

3.2 微课脚本的编写

微课虽然“时间短”、“容量小”,但是“内容精”。在制作微课脚本时要紧紧围绕主题“电解饱和食盐水”。同时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先进行电解实验,再检验产物,得出结论,落实化学基本原理,最后通过查阅资料比较几种常见的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实验装置,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3.3 微课课件的制作

在内容设计方面,课件中是只需要放核心内容,补充的部分可以通过教师口头表述,避免出现照本宣科读课件的微课。课件设计时内容要与实验现象相辅相成,不能脱节,最后要设计合适的随堂练习,以便学生检验学习效果。在版面设计方面,“电解饱和食盐水”内容偏理,所以背景尽量以素雅为主,以凸显实验现象和文字。

3.4 微课教学的录制

本节微课的制作主要是利用视频录像软件Camtasia Studio面对课件和实验视频录制讲课语音。录制时要选择安静的环境,避免杂音干扰。在电脑屏幕上同时打开视频录像软件和教学PPT,调整好话筒的位置和音量,并调整好PPT界面和录屏界面的位置后,单击“录制屏幕”按钮,开始录制。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同时配合本节课中的多个实验视频以及必要标记工具,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有趣。

3.5 微课的后期制作

本节微课的后期编辑工作首先是纠错。使用Camtasia Studio视频录像软件剪辑录制的视频。剪辑时要检查修改视频中出现的书写或者描述性错误,一定不能出现知识性错误,并且删减教学过程中的停顿与拖沓声音与画面,保证整节微课的教学内容紧凑有效。

其次是添彩。为微课制作简单的片头,使学生在学习前就能先知道本节微课的题目、授课教师、微课适用对象及教材版本、单元、知识点等信息。还可以为微课配置合适的背景音乐,让学生在舒缓放松的环境下完成学习。编辑完成后,选择合适的视频格式进行视频输出。

4 微课实录

盐溶液导电的奥秘

――电解饱和食盐水

小时候,大人都会告诫我们:不能用湿手去摸电器,因为手上沾的水珠溶解了皮肤表面的氯化钠。那么溶解了氯化钠的水为什么变得能导电了呢?

氯化钠俗称食盐,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它做调味剂,你知道它还有哪些用途吗?在医学上,生理盐水是浓度为0.9%的NaCl溶液。氯化钠还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以电解饱和食盐水为基础,可以制得多种化工产品。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将饱和食盐水与电源相连会发生什么。

请看这个装置,在倒置的半个塑料瓶中盛放饱和氯化钠溶液,瓶口的双孔塞中分别插入铁棒和石墨棒,铁棒与电源的负极相连,我们称为阴极;石墨棒与电源的正极相连,我们称为阳极;在两电极的上方,分别倒置一个盛有饱和食盐水的小试管。

接通电源,请大家观看实验录像,观察实验现象。思考两个问题:

问题1 接通电源后,电极表面有什么现象?

问题2 两个试管中收集的气体分别是什么颜色?

大家看到,接通电源后,两电极表面均有气泡产生,说明有新的气体生成。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铁电极上方的试管中气体呈无色,石墨电极上方的试管中气体为黄绿色。

我们知道,氯气的颜色为黄绿色,猜测一:石墨电极表面产生的气体是不是氯气呢?我们可以设计实验检验一下:

将石墨电极上方的试管取出,在试管口放置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观察到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可以证明石墨电极表面产生的是氯气。

问题3 你能推测铁电极表面产生的是什么气体呢?

由于溶液中的元素为氢、氧、氯和钠四种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

猜测二:铁电极产生的是氢气。我们能否设计实验来验证一下呢?

取出铁电极上方的试管,将试管口对准火焰,听到“噗”的声音,可以证明铁电极表面生成的是氢气。

问题4 向铁电极上方的试管中滴加酚酞试液,会有什么现象?请观察实验录像。

向试管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观察到溶液变为红色,说明同时产生碱性物质,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物应为氢氧化钠。

问题5 电解停止后,收集到的两试管中氢气和氯气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我们看到两支试管中的气体体积大致相等,说明生成的氢气和氯气体积比约为1:1。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推断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化学方程式为:2NaCl+2H2O→2NaOH+H2↑+ Cl2↑,其中氢氧化钠和氢气为阴极产物,氯气为阳极产物。

今天,我们揭开了食盐水导电的奥秘。其实盐溶液在通直流电的情况下导电,会发生化学变化。

下面,我们来完成这道习题:

某学生设计了一个“黑笔写红字”的趣味实验,如图所示。滤纸先用氯化钠、无色酚酞的混合液浸湿,然后平铺在一块铂片上,接通电源后,用铅笔在滤纸上写字,会出现红色字迹。据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铅笔端作阳极

B.铂片端作阴极

C.铅笔端有少量的氯气产生

D. a点是负极,b点是正极

解答:电源、铂片、滤纸上的氯化钠酚酞混合溶液、铅笔以及导线组成了电解饱和食盐水的装置。铅笔写出红色的字迹,说明铅笔表面产生氢氧化钠,遇到酚酞变为红色,即铅笔为阴极。而与之相连的a为电源的负极。反之铂片为阳极,与之相连的b为电源的正极。氯气在铂片表面生成。故这道题选择D。

下面,我们再来思考这个问题:我们通过方程式可知:电解饱和食盐水生成的氢气和氯气的体积比为1:1,但是收集到的氢气却比氯气略多,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完成这道思考题。

5 微?n在“电解饱和食盐水”教学中的应用

5.1 应用微课预习新知

对于喜欢钻研的学生,可以在课堂学习前观看微课,这样既可以在课前了解知识框架,还可以预先理解部分知识,使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把预习中的疑问带到课堂与教师和同学交流探讨,这样能有效提高听课质量。

微课“电解饱和食盐水”是一个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课题。在实际学习中,学生可以在课前通过观看微课观察实验现象,思考其中包含的化学原理。课堂教学时,通过教师讲解,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将自己预习时的疑问与教师讨论,使自己的学习更深入。

5.2 应用微课复习拓展

对于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可以在课后学习微课,根据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快进或慢放微课,甚至反复学习,从而有效理解知识内容,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

对于学有余力,希望能更深入学习的学生,课后在掌握基本化学原理的基础上,可以通过观看微课,进一步学习拓展知识,拓宽化学视野。

微课“电解饱和食盐水”可以在班级集体授课后,使学生近距离直观地观察到实验现象,掌握反应产物的检验方法,理解学习内容。此外,学生可以按需选择学习,逐步突破“产物检验”知识难关。

本节微课讨论了用几种不同实验装置进行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实验,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微课掌握多种实验装置的用法。还可以通过比较不同装置的优点和缺点,学会设计实验装置的方法,进一步加强对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对探究方法的实践应用。

5.3 应用微课交流学习

微课作为“网络课程”可以借助微课交流平台,让更多的教师和学生观看学习,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论坛互相交流,分享心得体会。

微课“电解饱和食盐水”是“上海市高中名校慕课平台”(http://gzmooc.edu.sh.cn/mooc/index. action)的一个课程。这个平台有讨论区功能,学生在学习微课过程中或学习后可以将自己的问题或体会发表在平台的该课程讨论区,可以由教师线上回答学生的问题,也可以学生之间讨论交流,共同进步。

6 微课教学的反思

微课“电解饱和食盐水”由电解食盐水的实验展开,总结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化学反应并探讨了电解的原理,设计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让学生在预习和复习时有的放矢。本节课又高于课程标准,在U型管的实验装置基础上还列举了三种实验装置,满足基础较好的学生深入学习的愿望。

但因为固有教学模式的限制,微课“电解饱和食盐水”仍停留在有需要的或感兴趣的学生自主学习的阶段,还没有走进教师的课堂。如何将微课技术应用于教学,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实效还需要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探索和总结。

参考文献:

[1]王建军.筏喻的课程观:课程概念的演变与趋向[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33~42.

上一篇:最新记者述职报告模板下一篇:中学寒假社会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