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科研之路

2024-04-30

走科研之路(共6篇)

篇1:走科研之路

走教科研之路,提高办学品位

——镇江市韦岗小学2010~2011学第一学期教科工作总结

本学期里,我校在上级教育科研部门和校长室的领导和指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创造适合所有学生发展的教育,培养全面发展而有个性的学生”的教育信条,以“新教育实验”为平台,进一步扩大对外交流,建学习型的学校,打造书卷气的学生;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强化常规管理,狠抓师资队伍的建设,深入开展“课堂效益年”活动,扎实开展教育科研工作,为创造鲜明的办学特色,全面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作出一定的贡献。现从五个方面进行总结。

一、强化常规管理,建设特色学校

韦岗小学是镇江市润州区一所农村小学。本学期9月份,成功举办了第三届“书香伴我行”大型读书节活动,我校深入开展“毛虫与蝴蝶”阶梯阅读活动,成立了“毛虫与蝴蝶”引领团队,每个班级建立了主题帖,深入开展童书童话阅读活动,为孩子找到了最适合孩子阅读的童书,让经典伴随着孩子成长。到目前为止,已经发专题帖500余篇。12月份,聘请专家走进班级,进行零距离指导。学校网站被评为市二等奖。

二、加强课题管理,优化教育教学

(一)执行教科研制度,强化课题管理。

1、本学期,刚开学就召开各教研组组长会议,研究制定教科研各种制度,并要求各教研组组长认真撰写了课题研究学期实施计划,加强教科研与教学研究的整合工作。

2、为了进一步推动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形成良好的教育科研网络,对平时积极参与教科研工作的老师,给予奖励。并评出了一批教科研骨干教师,让他们真正履行好职责,带领全体教师积极投身于学校教育科研,提高我校的教科研质量

3、继续做好了课题研究工作。

随着《小学作文个性化训练》课题的逐步结题,电教组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的课题研讨活动,“悯农”、“母爱”两个课题被市教科所立项。《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已经申报。

(二)规范、完善课题的管理工作。

1、抓日常课题管理,注意调控。教科室在平时认真记载好工作台帐,按部就班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注意课题研究过程化。主持好学校主课题研究工作,指导督促各子课题开展情况。

2、加强教科研资料积累。对开课、集体备课都有纪录。

三、重视教师学习课改理论,加强教研科研整合。

(1)走出去,聆听窗外声音。为了构建教师新的知识结构,接受先进发展思想与教育教学理念,本学期我校首先采用“走出去”的方法,把教师带到窗外的世界。先后选派骨干教师参加了省级、市级、县级的新课程培训,把握课程改革新动态。

(2)开展校本培训。本学期还组织获奖教师上台交流获奖论文、信息技术培训、新教育实验课题培训。

(3)加强业务培训。学校加强教育科研与教研的整合力度。除了平时的自学外,学校定于每周三、四进行业务学习和课题组研讨活动,让教师围绕课题研讨展开讨论,真正让大家做到有话可讲,有论有据。

四、开展课堂效益年活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1)开展集体备课活动。集体备课采用“个人准备——主备教师说课——组内讨论评议——主备教师上课——集体总结提高”的模式进行。本学期,组织了四年级数学组集体备课观摩、英语集体备课活动。承办了县三、四次集体备课活动。

每周三、四的下午是集体教研活动时间,做到定时间,定主题,定中心发言人。通过上看光盘,析课例、写教学反思,上观摩课,公开课,汇报课等活动,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2)开展多种教研活动。组织老师看光盘、听讲座、观课例、析个案;与专家对话,与教师交流;多形式、多途径、多层次的培训。组织教师积极参加上课、听课、评课活动。

(3)开展课题研究活动。电教组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的课题研讨活动。学校参加了“全市网站建设经验交流会”,并分别前往省、市参加网络培训及课题研讨活动。申报的课题《小学作文个性化训练》已经接近尾声,“悯农”、“母爱”两个课题被市教科所立项。《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已经申报。在金钥匙科技竞赛中,我校获得第四名;在教务处资料检查中,我校获得第三名;11月份,我校高标准地通过市“合格教科室”的验收。

(4)开展结对帮扶活动。

(5)开展全员读书活动。读书可以滋养底气,可以丰富师生的内涵。本学期,我校在教师中开展读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之梦》、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篇》、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等教育名著,以此来提升教师的底气。我校发动学生带图书,充实班级书橱,利用夕会课的时间,组织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办手抄报,写读书笔记。目前,学校制作了新教育实验成果展版50多块,编辑出版教师个人教学随笔11本,学生读书心得33本,手抄报28本,教师获奖论文10多篇。

(6)开展立体评教活动

全方位、立体式、多维度、多元化评价教师的教学工作,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开展学生、教师、专家评教活动。我校在教研活动期间,邀请县教育专家深入课堂,和老师、学生一起对老师的课进行评价。学生评教的重点是:教学内容讲解是否清晰、教学态度是否端正、教学语言是否通俗易懂、教学方法是否灵活、反馈评价是否及时等;老师及专家评教的重点是:目标定位是否准确、教学设计是否科学、教学内容选择是否恰当、教学组织是否合理有序、学生学习状态是否积极、教学艺术是否精湛等。通过这样的评价,有效地引领着老师的成长,有力地提高了课堂的效益。

综合性评价。每学期末,我校都要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对老师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分“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评价合格以上的教师优先聘任。合格以下的教师采取待岗学习,缓聘等措施,促使他们进行再学习。

五、撰写教学论文随笔。

学校倡导教师立足于每一天的教育、学习生活,撰写教育随笔,体验生活,反思自己,促进教师超越自我。为了影响和带动教师撰写读书心得、教育反思、教学随笔,校长亲自带头,每天坚持写博客,到目前为止已经撰写了文章100多篇,精华帖3篇,回复3000余条,我校有20名教师拥有自己的“教育博客”,学习已经成为我校教师成长的精神家园。赵玉红、郝思琴等老师的博客内容丰富,可读性很强,点击率很高。目前,我校在区组织的各种论文评比中获奖80余篇,在市级以上获奖20余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15篇。

一学期来,我校全体老师充分发扬自强不息、永争一流的精神,注重科研的科学精神,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聚焦课改,关注课程,稳步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教育教学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在金钥匙科技竞赛中,我校获得第四名;在教务处资料检查中,我校获得第三名。然而,成绩只代表过去,我们必须面对现实,现实为我们确立了自己与理想的差距,要求我们做深刻的反思,冷静的思考。我们虽然在课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我们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解放思想,积极探索,用我们的智慧和勇气,继续走教科研之路,提高办学品位,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但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我们的课改实验工作才刚刚起步,在工作中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相当部分教师对新课改认识得比较肤浅,理解尚不透彻,因而出现了一些形式化的东西,对课改工作的进一步发认识、实践、总结、提高有待于解决。

篇2:走科研之路

“高校发展,科研先行”。科学研究是现代大学的三大职能之一,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赋予大学的重要使命。科学研究特色是一所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特色的研究方向、研究成果,可带动有特色、有优势的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使学校在竞争中拥有特色优势和竞争力。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始终坚持以科研为载体,走特色办学之路的原则,高度重视科研工作对学校发展的支撑作用,把科研作为促进教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以科研提升学科建设水平,使科研成果及时为教学服务,为人才培养服务,为社会服务。学院通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实施“科教兴交、人才强校”战略,转变工作重心由“打基础”为“建内核”,努力打造科研发展特色,全面提升学院科研工作水平,不断推动学院发展。

一、营造良好环境,保持科研可持续发展

良好的科研环境和条件能产生一种巨大的力量,激励和保障教师开展各种科学研究。我院坚持把营造良好的有利于大量创新人才成长的科研工作环境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常抓不懈,不断引导教师走上科研兴教之路。

(一)领导重视,带头开展科研

由于我院同大多数高职院校一样存在起点低、基础差、科研力量薄弱等一些问题,在科研工作方面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如我院高层次的科研项目少,科研人员数量少、能力差,这些问题都严重阻碍了学院科研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为改善学院的科研工作状况,学院领导带头开展科研,在科研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带头示范功能。

如院长杨金华积极带头承担科研项目,主持过《公路数字化地面模型(DTM)应用研究》、《刚架拱设计与施工研究》、《公路水文综合分析系统》等17余项课题研究项目,部分研究被鉴定为国内先进,其中公路数字化地面模型(DTM)应用技术荣获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2006年,李玫谕老师带领我院科研人员成功申报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 《高职院校文化建构研究》,这使得我院在教育研究方面实现了建校以来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零的突破。

柏松平副院长是云南省交通行业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技术带头人,主持和完成了多项云南省重大工程项目勘察和设计项目,承担完成了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并在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了40余篇科技论文,2010年《整体式T形外悬臂道路及其施工方法》获得专利技术。作为科研工作分管领导,他积极带头开展科学研究,努力为学院寻找科研项目,主动与各建设指挥部进行沟通,联合开展研究,不断拓展科研工作新局面。

在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带头努力下,学院科研氛围浓厚,2006年以来,各级各类课题立项197项,其中国家级课题2项,省级课题59项,厅级课题88项,院级课题107项。

(二)建章立制,夯实科研管理

1.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学院经过认真研讨,制订了科研工作计划,建立了由国家、省部委相关部门批准,依托我院成立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社科研究基地的科技平台。成立了由分管科研副院长为组长,由科研处、人事处、财务处、教务处、资产管理处等部门的负责人为成员的平台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平台管理办公室,平台管理办公室设在科研处。领导小组要求全体管理者共同学习,共同参与,共同奋斗,创造条件,利用学校可利用的一切资源,积极组织好、指导好全体教职工开展科研活动。

2.制定完善管理制度

为规范和加强我院科技平台的建设和运行管理,完善科研制度,科研处先后制定了《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国家和省部科技平台管理办法》、《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成果管理办法》、《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科研项目管理程序》等13个分类细致、措施完善的科研管理制度体系,从各方面对学院的科研活动进行了要求和规范。

(三)政策倾斜,推动科研发展 1.经费优先支持科研

我院重视对科研的经费投入,在预算安排上,保证科研经费投入能及时足额到位和合理有效使用,同时每年安排30余万元用于院级课题立项,鼓励广大教职工参与科学研究。此外,我院科研工作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省交通运输厅的大力支持,近3年,科研项目经费总额为2758.4万元。

2.制度保障奖励科研

科技成果是高等学校科技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为落实我院全面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的精神,充分发挥奖励的激励作用,突出重大项目和成果对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支撑作用,科研处根据国家有关政策的规定,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科学研究工作奖励办法(讨论稿)》,对科技项目立项、科学技术奖、专利、著作、论文、获奖等涉及科技工作的相关方面进行奖励,奖励经费由学校专项预算经费支付。办法规定每年9月30日前,由各部门统一将申报材料报送科研处,由科研处进行审核并于每年十一月份在校园网上公示,每年的十二月份进行颁奖。2011年在各部门申报的基础上,经学院研究,决定对2001年“三校合并”以来的10年期间在科研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科研人员和团队进行表彰奖励。2012年1月11日下午,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大会在呈贡新校区图文信息中心隆重召开,对在学院科技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科研人员进行表彰奖励,颁发获奖证书和奖金。此次科技大会共发放科技奖励经费20万余元,有效调动和激发广大教职工的科研积极性和主动性。

3.绩效考核挂钩科研

为提高我院教职工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据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岗位设置及人员聘用实施办法的相关规定,结合学院实际,我院制定了《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职工科研业绩积分核定暂行办法(修订)》,对教职工进行科研业绩考核,办法规定了学院教学科研、教辅及业务技术、管理岗位人员科研业绩基本要求包括学术报告、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积分,要求教职工应在规定期限完成岗位职责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考核结果与本人享受的岗位津贴挂钩,大大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科研工作积极性。

(四)整合资源,搭建科研平台

1.开展合作研究

实现高层次科技成果的突破是我院科研工作一直为之奋斗的目标,为此,我院不断解放思想、开阔视野、突破局限,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同部分知名院校、科研单位、企事业单位开展合作研究,形成良好的科研合作基础,联合申报项目,最终实现自身科研实力的提升、项目层次的提升、成果层次的提升。学院立足交通、背靠行业,多年来,与各公路、桥梁、机场建设指挥部,武汉理工大学,保山市交通局、红河州交通局等多家单位形成了良好的科研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科学研究。2011年,按照分管科研的院领导安排,多次与相关大学沟通,在科研处努力下,最终学院在交通运输厅召开科技大会的当天,与重庆交大、重庆交科院、大连海事大学等分别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2013年1月,学院与时代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共建产学研战略合作基地——时代交通科技园,学院参与时代交通科技园的技术咨询、人才培养、项目研发和示范工程建设,提供所需专利技术服务。

2.新建国家实验室

科研基地建设是我校科研创新工作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学校以“整合资源、打造平台、突出特色”为工作方针,坚持“整体规划、按需设置”的原则,积极参与各类科研平台与校内建设相结合。2011年,我院与云南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云南省公路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一起通力合作,进行申报陆地交通气象灾害防治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工作;学院出资2250万元,国家实验室移动监测中心将设在我院。目前与云南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单位,在国家发改委批准“陆地交通气象灾害防治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的基础上,学院出资的2250万元经费已拨付到位,正在进行无人飞机等设备的购买工作。

3.改善科研条件

校内实验实训基地条件的改善,对实践教学的完成,学生开展专业基本训练 的技能综合训练以及开展科学研究起着决定性作用。学院非常重视改善校内实验实训基地的条件,经常有计划地对相关实验室进行了充实、提升、改造、扩张等,并及时引进最新的仪器设备,保障实践教学和科研任务的顺利进行。在学院发展的“十二五”规划中,学院预计将德国贷款4300欧元中的70%用于购买实验仪器设备,拟建85个实习实训中心(室),以改善实验实训条件和科研条件。

二、坚持教研相长,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坚持以科研促进教学,不断完善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良性机制,促使科研为教学服务,推进教学科研的良性互动,实现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同步提高。

(一)科研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

学院鼓励并推动教师将科研方向与教学活动结合,使科研成果能和学科领域的前沿动态、工程实践中的最新成果直接转化为教学内容,加快了教学内容的更新。多年来我校教师编写出版的教材中有一定特色的教材,其中大部分吸纳、体现了教师的科研成果,使得教材的科学性、适用性、前沿性大大提高,更多的教师将其科研成果不同程度地写进课程教案或课件。如由刘创明等教师编写的《路基工程施工技术》中融入了他多年的研究成果,以内容实用、技术创新成为省级“十二五”规划教材;由秦溱主编的《桥梁上部施工技术》成为教育部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规划教材。特别是一些教师通过对多年来结合行业生产建设开展的技术应用科研课题进行整理和梳理,把科研项目中形成的技术成果和实践经验揉合、反馈到教学内容中,对提高专业课程的针对性、实用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科研促进教学方式的改革

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有效地促进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教师将研究性学习、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合作式学习方式引入到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了解多种学术观点并展开讨论、追踪本学科领域最新进展,并将所收集的素材结合课程内容制作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以标本、图形和生产实例等教学方式变抽 5 象教学为形象教学,明显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效果。如《在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的研究》、《任务教学法在高职英语课程中的应用-课后任务设计探究》等科研项目,教师们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以提高教学质量。还有很多教师将自己承担或参与的课题中获得的实际案例编制成教学案例,引入课堂,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科研促进课程建设和改革

学院许多教师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对课程建设和改革有了一定的思考,并试图通过科研,对该课程进行改革,使其与人才培养目标相符合。如《高职教育《高等数学》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高职《应用写作》结合专业需求教学改革的应用研究》、《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教学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结合的研究》等科研项目都是教师在科研中实践教学,通过科研改革课程的集中体现。还有一些教师在科研中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逐渐积累起丰富的研究成果,并将这些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新开出许多专业选修课,为课程整合、重组提供了原动力。如《基于岗位需求分析的高职汽车专业职场英语课程设计研究》、《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思政实践课研究》等研究,使课程的种类丰富了起来。

(四)科研成果成为教学示范现场

作为一所以“公路交通”为办学特色的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参观实习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教学质量也是在“理论——实践——理论”这一循环过程中得到提高。为使科研更好的为教学服务,满足日常的教学需求,我院在这方面也做了不少努力。《交通高职校园多样化路面实训基地建设研究》该课题将云南等级公路与农村公路的一些典型路面结构形式因地制宜布置在我院校园道路网上,考虑了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进行不同路面结构的设计与施工建设,力求将校园道路建成学生实习实训基地,作为教学示范现场,供学生实地参观学习。科研的开展推进了产学研结合,改善了实习实训条件,保证了实践性教学的开展。

三、参与科学研究,促进人才队伍培养

在人才培养上,科学研究已成为重要的育人方式,科学研究是“源 ”,而教学是“流”,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科学研究是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一)科研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支撑学校发展的基石,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百年大计,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迫切需要。因此,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科研之路,做扎实文章,努力造就一支观念新、师德优、业务精、舆论正确的教师队伍。

1.科研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以科研课题为抓手,将骨干教师团结在一起,共同学习,共同研究,共同提高,聚合一批人,带动一批人,培养一批人,推出一批人。根据科研工作实际需要,学院建设了由科研水平高、能力强的院领导和学术造诣深教授领衔,由院领导、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及教辅人员组成的科研创新团队,实行“以老带新、结对帮扶 ”制度,由科研经验丰富的中老年教师带头组织一些青年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帮助一大批青年教师迅速提高科研水平,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同时,学院专门设立了青年基金项目,用于鼓励和培养广大的青年教师,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通过以项目为纽带,以骨干带团队,聚集科研力量,发挥互补优势,培养了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形成了一批科研团队和教学团队,优化了学院的教师队伍结构,有力支撑了学院的又好又快发展,为推动行业科技进步和云南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2.科研提高教师能力素质

学院积极鼓励广大教师参加科研课题和科技开发,既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也为企业切实解决了技术难题;既能广泛地了解各方面的信息,活跃他们的思维,提升原有的经验,又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开展科研过程中,来自企业和生产实践的先进设备、理论与实际结合的优势以及敏锐的科技前沿信息大大扩展了教师的视野,为他们提供了锻炼和提高自我素质的舞台。如公路分院等一些教学部门除主要承担教学工作外,也能授权承接、实施部分对外服务项目。学院从而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安排路桥类专业的教师去各个企业、中心接受必要的生产、科研实践锻炼,以达到加强专业实训,提高教师实践能力的目的。

3.科研提升管理者管理水平

我院始终坚持科研为解决实践问题服务的原则,高度重视科研工作对学院发展的促进作用。学院每年安排院级课题经费,鼓励行政管理人员申报反映学院实际需要,体现前瞻性和创新性的项目,解决学院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提升管理水平,创新管理理念,探索办学新模式,为学院的发展服务;鼓励他们开展与自己的管理工作相联系的专题研究,脚踏实地的解决日常管理中碰到的实际问题,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提升学院水平服务。如以国家级示范院校建设为契机,国家级课题《高职院校文化建构研究》和交通厅项目《产学研结合培养人才的探索与实践》等研究,为学院的示范校院校建设、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基础条件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对提升学院的影响力和综合实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2012年4月我院校庆期间,学院公开出版的论文集《探索创新与实践》是全员教职工有关办学思想、管理理念、工学结合方面的最新探索。

近年来学院涌现出一大批勇于奉献、敢于创新的优秀团队和个人,获得了省委省政府的肯定和表扬。如:我院杨金华院长被评为首届云南交通十佳青年,因在工程技术方面做出突出贡献,享受云南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先后被评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个人、云南省高职研究优秀工作者等称号。以杨金华院长为带头人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创新团队”获云南省交通运输行业优秀科技创新团队。柏松平副院长被评为“云南工程设计大师”,并获云南省交通运输行业科技特殊贡献奖、中国公路百名优秀工程师等称号;黄君麟、罗建华、张爱山三位同志被评为“云南省交通运输行业教学名师”;王燕华被评为“云南省交通运输行业优秀教育管理人员”,科研处陈东处长获“云南省交通运输行业优秀科技管理人员”殊荣。

(二)科研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关键所在

我院科研工作的发展紧紧围绕产学研结合,践行“德、技、力”三位一体的学生培养方略,把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结合起来,通过“请进来”——邀请专家做讲座和“参与其中”——让学生参与科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 能力。

1.科研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

科研处和各二级学院每年会组织大量的学术讲座,邀请了如中国工程院院士郑颖人、原交通部总工凤懋润、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张声雄等知名专家为广大师生作学术报告,既拓宽了学生的学术视野,也激发起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尽早把学生带入科学研究中,使得学生的学术兴趣、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得到普遍提高。

2.科研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我院重视科研对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作用,经常让教师带领学生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如在《公路数字化地面模型(DTM)应用技术研究》课题研究中公路27、28班的30多名学生参与了运用研究;我院承担的《花岗岩在沥青混泥土路面中的应用研究》课题,在项目研究过程中,有37名建材专业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充分利用该专业的实践教学系统,把国家交通、测绘等部门的科技成果转化到学院的实践教学工作中,再把新科技、新成果推广应用到生产一线。通过学习锻炼,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大大提高,在毕业前两个月被用人单位抢聘一空,《云南日报》以《37名毕业生被“抢聘”之谜》为题,进行了专题报道。做到了科研工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服务,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社会培养了符合要求、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

3.科研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

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德、技、力”三位一体核心实力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德”,即思想道德,放在了人才培养的首要位置。为此,学院每年都组织广大教职工积极开展党建和思政类课题研究,如《我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和对策的研究》、《对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突出“高职”特点的研究》等,通过这类课题的研究真正解决大学生在成长成才中的思想问题,大力支撑了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真正培养企业所需的“下得去”、“留得住”、“用的上”的人才。

我院毕业学生因实践能力强,上手快而深受用人单位好评,受到社会的普遍欢迎,给学生带来了较高的就业率,连续多年在云南省高等院校中名列前茅。毕业学生的良好声誉为学院赢得了荣誉,学院由于为云南公路建设和公路运输的改 革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得到了行业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和好评,被誉为“云南交通专门人才的摇篮”、“公路建设的黄埔军校”。

四、产学研结合,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

产学研结合是高校实现社会服务功能,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途径。学院发挥科研优势,把行业研究特色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结合,整合各类资源,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更好地为行业发展服务,为地方经济服务。

(一)依托校办企业,服务行业发展

学院充分发挥校办产业在人才培养和科研中的功能和作用,在整合办学资源的基础上,成立了七个校办企业,为学生实习实训提供保障,为教师开展科研提供条件,为行业发展贡献力量。

如我院下设的云南省交通勘察设计研究院,主要从事公路与桥梁专业的勘察、设计、咨询、科研及推广应用,具有工程测量甲级资质、公路工程设计甲级资质,由学院独资经营,在承担公路勘测设计任务的同时,参与承担公路与桥梁类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训教学任务。在完成年轻教师的培养与学生教学实践的同时,先后承担完成了: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公路及城市道路等项目的勘察设计5600多公里,工程咨询(项目建议书、可研报告)7800多公里及路线桥、独立桥计9400多延米。所完成项目均得到了业主的好评和社会的认可,取得了较好的社会信誉,同时也为云南的交通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在科研方面,承担完成了云南省政府、云南省交通厅、各重点公路建设项目指挥部委托的20多项科研项目,经省厅组织专家鉴定,均达国内、省内先进,其中《高原山区高弯坡装配式部分预应力桥梁的运用研究》获交通部科级进步三等奖,并有7项科研项目12次获得交通部、云南省交通厅的科技进步奖,大部分科研项目已在云南公路建设中得到推广应用。

还有我院下设的云南交通土木工程检测研究中心,取得了由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给的计量认证合格证书,该中心结合生产承担云交院公路与桥梁专业学生的实验、检测、地质等教学、实习任务。汽车新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该中心结合对外汽车维修承担云交院汽车专业的学生和青年教师实习、实训和实践。

这些校办企业的生产设备和技术覆盖了云南省汽车和公路建设的各个方面,长期以来,学院通过师生实训锻炼与产业经营生产的有机结合和统一,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生产实习组织与实施体系,为广大教师和学生培养实践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实践环境。校办企业为教师开展科研提供了条件,学生通过学习—实践—学习的有机循环,在专业技术和实际操作能力上得到了迅速提高。这些校办企业在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同时,也为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加快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经济

结合行业建设生产的实际需求,学院将科研工作的主要内容定位在应用技术的研究、推广和开发上,将科研工作的切入点定位在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上,将科研工作的服务方向定位在服务地方经济和行业建设上。在科研开展过程中,通过从行业生产实际中寻找科研课题,组织师生积极参与行业生产单位的技术服务活动,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难题,推广科研课题的成果,将成果转化现实的生产力,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出贡献,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具体表现为:“十一五”期间共完成了科研项目80余项,完成公路勘察设计3015公里、公路施工监理91公里、桥梁设计2座,合同金额总计3548.30万元;技术推广项目10项,合同金额总计690.60万元。其中,部分科研项目已在云南公路建设中得到应用,转化成了生产力。

如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006年承担的《RENOLITH(利路力)在公路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课题,主要研究添加RENOLITH到土质中,经充分拌合碾压成型,达到路面基层或底基层、乡村道路路面的技术指标要求,用于取代传统的级配碎石底基层或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或用于乡村道路路面硬化。解决石料缺乏地区,利用废弃土方或就地、就近取材铺筑道路,既降级工程造价,又保护了环境。

2006年承担的《花岗岩在沥青混凝土路面中的应用研究》课题,主要解决花岗岩类盐酸性集料与沥青的粘附性及施工工艺问题。研究成果在祥云至临沧二级公路中应用,节约成本1000万元,使科研成果成功实现转化。

2009年承担的《水泥粉煤灰稳定碎石基层在农村公路中的推广应用研究》课题,主要解决在农村公路的铺筑中用粉煤灰替代部分细集料,节约工程造价,并解决传统路面基层开裂导致路面耐久性差,使用寿命短的问题。课题经过1 11 年的试验对比研究,得到最佳的施工配合比,路面结构形式,并制定出可行的施工工艺用于指导施工。在昆明盘龙区浑阿公路大凹子至麦冲路段路面大修工程8公里进行铺筑,比传统路面基层节约成本5%以上,而且减少路面早期破坏、延长公路使用寿命、减少自然环境破坏。

学院的性质和定位是开展科研工作的基础,学院始终抓住交通特色,凝练专业方向,立足地方实际,坚持“源于实践、服务实践”的原则开展科研工作。在今后的工作中会充分利用学院优势,坚持以行业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加大科研项目申报评审的攻关工作,积极宣传项目申报的优势,加强与有关项目管理单位和专家的沟通与联系,保障研究课题申报成功有较大的比例,同时加大科技成果转化率,力争达到40%,横向技术协作项目合同额力争达到1000万元,更好的为学院发展,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科技事业发展服务。

我们相信,在学院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十二五”期间,通过学院上下一心的集体努力,科技工作必将取得更大的进步,实现新的突破,再度开创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工作新的历史。

科研处

篇3:走科研兴校之路促教育教学发展

近年来, 学校始终重视科研工作, 坚持抓稳抓实各项科研项目, 使科研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的轨道。同时, 我们也把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理论, 指导教育教学工作, 从而推动学校整体工作的开展。

一、强化教育科研工作的管理, 加强科研队伍的建设

“十五”期间, 我校的教育科研工作刚刚起步, 学校领导非常重视此项工作, 要打一场教育科研的翻身仗。因此, 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科研工作领导小组, 并做了详细的分工。学校完善了教科研工作制度, 成立了以科研室主任为主要负责人、各教研组为科研工作小组的科研中心室, 使我校教科研工作逐步入轨运行。“十一五”期间, 我校把现有的科研室和教务处、德育处等中层管理部门并列为合作部门, 形成合力, 开展校本小课题立项研究, 把科研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结合起来, 更好地实施全校教科研工作的规划与领导。

我校建立了教学档案室、德育档案室和科研档案室, 广泛收集有关信息。我校组织有效的对外交流活动, 收集省内外各兄弟学校的各项科研活动材料, 启迪自己的研究思路。活动资料为今后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确保教育科研工作的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

二、积极开展各种科研活动, 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

(一) 实施“校内名师”工程

“校内名师”通过参与“骨干教师交流”和“骨干教师课堂教学展示”等活动, 促进自身的成长, 同时带动全校教师投身科研, 使课题研究有清晰的管理操作程序, 实现制度保证。

(二) 建立学习体制

学校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 搞好师徒课、公开课、观摩课、经验课、示范课、优秀课、竞赛课等教学活动。学校组织教师定期和非定期的学习和培训,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我校组织教师到北京、大连、哈尔滨、沈阳、盘锦、鞍山、铁岭等地参加教科研活动, 学习新的教育理论, 接受新的教育思想, 开阔视野, 丰富经验。我校先后邀请省市教育专家来校讲学, 促进科研工作的开展, 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

(三) 扎实校本教研

学校坚持围绕“聚焦教学、关注细节、追求实效”的教研思想, 以小型多样的小问题、小困惑、小课题为切入点, 进行“问题式”的研究实践。每位教师每学期上好一节研究课, 撰写一篇教育论文, 一篇心得、一则优秀教案。

(四) 总结经验, 集体交流

为了积累教学经验, 实现共同提高, 学校创办了《科研通讯》, 认真扎实做好各级各类课题的过程管理, 提高教育科研的质量。学校还定期举行教学经验交流会, 由课堂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做重点发言, 大家共同探讨, 促进科研风气的形成。

三、科研工作显现成果促进学校教育的发展

教师在教学中大胆实践, 改进教学方法, 尝试创新思路。教师不再像以前, 在课堂上只突出一个“教”字, 而忽略了学生如何“学”这个重要环节。学生由“被动”的听课变为“主动”的参与, 教师由“主导”地位的“一言堂”变为“指导”地位的答疑者。原来教师如何“教”变为现在学生如何“学”, 原来的“点面”结合变成了现在的“立体交叉”式教学。在教学方式提升的同时, 学校的科研成果硕果连连。我校省级课题“新形势下农村普通高中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与培训途径的研究”被评为省级科研优秀成果三等奖;科研课题“培养高中班主任创新意识, 增强德育工作实效性的研究”获市科研成果二等奖;国家级科研课题“魏书生教育思想的研究”获科研优秀成果三等奖。“十一五”期间, 一项国家级课题“语文‘古文言文学法’的研究和”两项省级规划课题的研究“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化学教学方法和途径的研究”“培养农村普通高中班主任工作创新意识, 增强德育工作实效性的研究”, 已顺利结题。在“十二五”规划中, 我校承担国家级规划立项课题“加强普通高中校园文化建设, 打造一流学校的研究”、省级规划课题“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各科科学方法和途径的研究”都已结题。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几年来, 我校先后获得教育部教师发展基金会“教育科研先进单位”、 辽宁省“科研百强校”、铁岭市“教育科研基地校”等荣誉称号。

篇4:加强信息意识 走科研兴教之路

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广泛的信息交流、先进经验传播,各学校应开展学习、吸取各地的先进教学教育经验,广泛开展学习教学教育理论活动,丰富与优化教育思想理念,走科研兴教之路。

教育信息有哪些主要方面需掌握的呢?(一)社会发展方面的信息,国家发展规划,经济、政治改革与社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二)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方面对学校办学要求的信息;(三)其他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方面的成功与教训信息;(四)理论研究方面,关于学生年龄特点的研究,关于学生个性特征的研究,关于启发式教育的研究等;(五)来自学校自身发展方面的,如对本校教育问题的诊断和本校教育教学经验的总结、本校先进教学教育经验的推广信息,等等。

目前一些中小学办学存在着一个倾向:有的学校舍得破费百万建校道、校舍,却不愿添置一点教育教学图书资料。以为只要建起一幢幢富丽堂皇的楼房校舍和现代化设备,教育现代化就实现了,这是走进了“重硬件轻软件”的误区。教育硬件和软件建设两手都应抓,两手都要硬,或叫做“软硬兼施”。发展教育也要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以提高教育者的素质、提高教学教育科技含量、提高办学效益为主要目标,走教科研兴教之路。为此,必须从教育评估等机制上。建立起一套引导各校重视教科研,重视学习先进教育技术的竞争激励机制,设法调动学校领导和教师的教科研科研积极性,特别要重视培养教科研型领导。人们跟着政策走,教师跟着校长走,辛苦型经验型的校长带出来的教师必然是辛苦劳碌型的教师,教科研型校长带出来的教师也必然是研究型、学者型教师,校长在教育信息工作上。一定要起模范带头作用,如订阅教育教学资料,购买充足的图书资料,注意学校师生阅览室建设。如教师阅览室起码应订阅如下书刊:《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中小学教研手册》《班圭任教育艺术》《教学最优化艺术》《教师报》《教育文摘周报》《教学评估》《教育评估》《普教研究》《教育导刊》《德育报》《教学与管理》《教育管理》,等等。各校应有领导专抓专管教育信息工作,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教育教学信息情报机构。并千方百计引导师生拓宽课外阅读面,掌握丰富的信息。培养、提高教师的处理信息能力(高效吸取、消化、创造性地应用信息能力)是时代赋予中小学管理的神圣职责!

篇5:走科研之路,做一名创造型教师

---读《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有感

松江七中汪晓慧

作为教师,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和学习技能技巧,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成长铺路!

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技能,增加学生的练习时间,让学生达到熟能生巧的地步,这是我们的大部分老师都会同意的做法。但是对于教师如何做到这一点,确实是值得我们教师去研究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时间的增加上,这样只会让学生感到疲乏,让教师自己感到劳累!

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能力,我们教师有必要而且必须走上科研之路,努力做一名创造型的教师。

在肖川博士的《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一书中,有这么一段话让我记忆深刻:“不去研究、积累和分析事实,就会产生一种严重的缺点—缺乏热情和因循守旧。重复只会让教师觉得枯燥、单调、乏味,只会失去教育教学兴趣,学生也会因此而失去学习、生活的快乐。”

是啊,我们一直听到学生抱怨学习的乏味,苦恼,也经常性的听到我们的教师抱怨教学的劳累辛苦!是的,现在我们的学生不是在上课,就是在做作业,而我们教师大部分时间不是在上课,就是在批改作业,试卷!的确是苦了学生,累倒老师!

作为教师,如果只是停留在上课,批改作业上,便永远也走不出疲劳作战的圈圈,而直接导致的结果也就是学生跟着受苦受累!

要走出这个怪圈,我们教师必须走出去!只有研究和分析事实,才能使教师从平凡的事物中看出新内容,新特征,新细节,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感受教育工作的真正意义,享受教育的快乐和幸福!

到这,我们有的教师肯定又要问了:“平时忙着上课,批改作业什么的,已经够忙了!哪里还有时间去研究!”“研究那是专家们的事情!”

在我们一般人眼里,的确是这样的。我们一线教师只是理论的实践者,理论研究是专家的事情!

其实,这是我们的一个极其严重的误区!我们所说的教师要走上科研之路,并非要我们的教师去研究深刻的理论。诚如我们大多数人所想的,我们只是理论的实践者。我们要做的是对教育教学中出现的现象、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刻的分析、反省,以及时纠正教育教学中问题。如果不去研究分析实践的过程、结果,又如何能发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又如何能够真正将理论和实践做到最好的结合,发挥理论知识最大的功效?

对于教师而言,我们可以主要从教育和教学两方面进行研究。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中,绝对不乏棘手的或是困惑的问题,那么我们是如何解决的?是如何进行处理的?我们每天都在做,只是我们大

部分的教师忽略了自己所做的工作,忽略了在这种教育教学过程中所隐含的巨大的价值!如果我们教师能及时的记录我们的这些经验,并及时的进行反省、分析,并形成文字,那么,你这些经验便是你的财富,也是你研究的基础!

所以说,我们教师不是缺乏研究的时间,因为,你的每一天的工作其实就是你研究的一部分;也不是缺乏研究的材料,因为,你每天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你每天面对的学生,解决的问题就是你最最丰富的、源源不断的宝贵资源!

篇6:走科研之路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做出的重大部署,是破解发展难题、开辟发展新路的战略举措,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进的历史意义。作为学校的一名基层党员,一名教学管理干部,周村一中教导处主任丁艳立足本质工作,扎实做好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积极带领全体教师走科研兴校之路,努力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全力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一、热爱教育事业。

她努力学习李振华老师的先迚事迹,因为他对教育事业的奉献和执着深深地影响了她。“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一名教师,从教17年,为教育事业奋斗终身的献身精神,是教育工作者的最高精神境界。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是教师的最高美德。干一行,爱一行,自参加工作以来,她一直对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认真、圆满完成学校领导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幵创新性的开展工作,她努力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时时处处对自己严格要求。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注意教师形象,在教师和学生中形成良好的形象。

二、有广博的知识。

自92年走上工作岗位的那一天起,她就积极学习先迚的教学理念,努力探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94年、95年连续两年获周村区优质课一等奖。2001年走上教学管理岗位后,她深深懂得,作为一名教学管理者。如果仅有工作热情是进进不够的,还应具有广博的知识。她注意从各个方面来充实自己。不断提高自己驾驭工作的能力。在工作中,虚心向有经验的老主任们学习、请教,取长补短。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幵通过各种渠道,例如报刊杂志、网络、外出其他学校学习等,她认真学习教学的新理念,使自己能适应当今教育的发展,跟上新课改的步伐。

三、以身作则,弘扬教师个人魅力。

孔子云:“其身正,毋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毋从。”作为一名教学管理者,一定要有榜样的意识,凡事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要求老师和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其身教必然重于言教。只有在自己的职业道德方面追求卓越,追求高标准,才能真正的影响和带动广大教师和学生不断的迚步、迚取。

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她不断强化自己的道德修养意识,提高道德水平,努力诠释“为人师表”的本质与精髓。如何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学管理者,这个问题也许萦绕着很多教育工作者的思绪,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既要教书、更应育人,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捧着一颗心来,不带走半根草走。”尽管工作平凡,但她会在平凡中不断追求,去追求一名普通人民教对教育的神圣梦想:能够让每一位老师在和谐的环境中不断迚步,让每一位学生都在明媚的阳光下追求真知,奉献爱心、实现自她、感受成功。

四、做一个有心和细心的管理者。

海尔总裁张瑞敏说:“把一件小事做好就是不简单。” 在教学管理中,她注重凡事想全想细,工作早考虑早打算。努力将问题防患于未然。教学管理犹如中医看病,讲究“望、闻、问、切”,作为一名教 学管理者,她平时多转多看,注意掌握第一手资料,随时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普遍存在的问题注意随手记录下来,在教导处的办公会迚行商议,找出合适、恰当的解决办法。努力做个细心和有心的教育管理者。

五、在工作中加强情感投入,做一个宽容的教学管理者。

在工作中她注重尊重老教师,关爱年轻教师,在教学管理中她加强情感投入,工作安排时尽量考虑周全,采取人性化管理。她常常对老师们说,在一起工作是难得的缘分,她们应当珍惜这个缘分,应该和睦相处,互相帮助。融洽的关系她工作起来更加顺利。“将军额上能跑马,宰相肚里好撑船。”做教学管理工作必须要有宽容之心。有容乃大、无欲则刚。一中老师们都以学校的利益、学生的利益为重,但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性格、有自己的教学观、学生观、因此在工作她努力做一个能容人的人。容人之过、容人之功、容人之仇、容所有难容之事。宽容使她的思维更开阔,宽容使她有了更好的人缘,宽容使她工作起来更得心应手。

六、作为教学管理者,与老师们一起积极投身教学教研中。

积极和同事们研讨教学情况,探究新的教学策略和方法,03年起与级部的四位数学教师一起探索实践“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在05年的中考中,数学学科总评取得了全市第一的优异成绩。今学年她在外出高阳中学、杜郎口中学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积极带领全体教师迚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探索。她深入到课堂中,努力研讨学校推行的“小组合作学习,3+1教学模式”。设立教学研讨室,以 听评课为抓手来推动课堂教学模式的深化,幵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得到了市区教研部门领导的充分肯定。为追求更高的教学实效,她和老师们积极迚行新课程新理念的学习,收益颇多。为了提高教师们团结协作精神,积极引导、调动全体教师主动参与集体备课,利用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来促迚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丂、注重积累,加强反思,促迚工作的不断提高。

工作中她注重将平时的工作迚行总结和积累,多年来一直坚持写工作和反思日志,《从升学体育考试看体育与智育》、《如何迚行跨栏跑的训练》、《集体备课效益大》,先后在《现在教育科学》、《现代教育导报》上发表,总结使她不断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反思使她的工作水平不断提高。

正是因为自己的不懈的努力,她也荣获了淄博市教师教育先迚个人、周村区优秀教育工作者、教体局优秀共产党员、巾帼岗位明星等称号。

上一篇:头破血出成语解析下一篇:医圣祠导游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