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为什么走创新之路

2024-05-02

企业为什么走创新之路(共9篇)

篇1:企业为什么走创新之路

企业如何走创新之路

王存权

创新是企业持续快速发展的不竭动力。雁崖矿历史积淀多、传统惯性大,勇于创新更有特殊意义。我们要以创新的意识突破思想的绊羁,用创新的思路实现超常的发展,把“创新”贯穿于发展的每一个环节,体现在建设的每一个方面,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提升,用创新激发企业的无穷生机。

建设创新型企业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这个系统工程的单元诸如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胸怀、创新气度、创新环境、创新教育、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人才、创新服务等,据报刊上不完全统计达34个之多。但是,我认为最基本的是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一、创新文化,提升企业建设“软实力”

文化虽然是一种不可捉摸的“软”东西,但对一个社会对一个企业都具有基本的意义,是一种绝不可轻视的“软实力”。一个创新型企业必须从创新的企业文化建设开始,并且要持续地与时俱进地推进。

企业文化是企业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是企业实现科学管理的最终体现。要通过文化建设,实现“文化管人”,也就是要用企业文化引领人、塑造人,培养全体员工的共同价值观,用企业文化来统一员工的思想,凝聚企业力量,规范企业行为,推动企业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强化理念渗透,找准定位,将企业文化建设与生产经营管理结合起来。在全矿范围大力推进岗位标准考核力度,做到考核严谨、工作到位,创设一种按标准做事、按标准干活的浓厚氛围。要将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同时,要创新安全文化建设,进一步推进精细化管理和班组文化建设,通过更严格的管理规范,提高员工工作过程的执行力和落实力,构建企业文化建设新体系。

二、创新体制,提升企业内在活力。

创新体制是一种“硬实力”。它是“孵化器”,不仅直接孵化出各种创新,而且存在决定意识,保证创新型企业文化得以巩固,得以深入人心,成为一个习惯、一种生活方式。

创新型体制没有统一的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规范,而是从企业的自身实际出发,以实践经验为准绳。对于我们来讲,要科学谋划资本运营,有效利用资本市场。要盘活有效资产,做到花小钱办大事、不花钱也办事。不断完善用工管理,实现用工管理的新突破。按照“用工规范化、岗位编制化、调动程序化”的原则,依法形成聘用和解聘的竞争机制。达不到持证上岗要求的,实行脱产培训,培训期间执行待岗工资。富余人员,推行待岗政策,执行待岗工资。同时,不断探索干部使用形式,推行干部定编定岗、竞聘上岗制度。逐步完善用人机制,打破常规,大胆启用优秀人才和管理人才,切实将那些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人使用起来,用在关键岗位上。

三、创新管理,提升企业发展质量。

管理是一个企业永恒的主题,而创新思维的管理是一个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要学会用自然生态的法则:只有动态才可保持平衡,去求得企业平衡运转。对于我们管理企业,各级干部要不断进行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吸收先进的管理方法,创新我们的管理思维、管理理念、管理方法,探索一条真正适合我矿健康发展的道路。更重要的是依靠制度来管企,也就要是从制度完善和制度落实两个方面进行创新,做到管理企业靠制度,行使职权靠制度,经营活动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规范运行。

四、创新人才,提升企业竞争能力。

成事在天,谋事在人。人才是所有资源中最宝贵、最重要的第一资源。所有企业文化和企业体制的创新,以及创新技术和产品等都是创新型人才的作为,从这个意义上讲,创新人才是关键。

企业人力资源战略和人才机制要与企业经营规模扩张、经营功能提升和经营多角化发展相适应,有足够数量和质量的由各级各类领导人才、战略人才、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经营人才、研究人才,包括优秀共产党员、劳动模范在内的各类人才组成的人才队伍,才可能实现企业发展的宏伟目标。目前,集团公司新产业、新项目人才短缺的突出矛盾已经成为制约同煤集团向国际化大集团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在人才队伍建设上,要注重员工创新的才能,注重创新培训员工的方式,大力实施素质工程,创建全体员工各尽其才、各得其所的发展平台,只有这样才能为企业建设强大人才队伍,提高员工队伍素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五、创新科技,提升企业技术含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科学技术是推动企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企业过去的建设、今天的发展,以及未来的不断壮大,都离不开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

在推进科技进步工作上,要不断强化技术创新主体意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继续强化科技人员、管理人员、员工群众的再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应用新科技、新装备的能力,提高产业科技含量。继续实施优秀人才津贴,设立科技成果奖、技术革新奖,激发企业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重点做好薄煤层、边角残采煤柱开采技术研究。重点做好半煤岩巷道的机械化快速掘进工艺和大断面机掘巷道机载前探支护装备技术研究,提高单进水平和安全可靠性。完善优秀人才选拔办法,建立一支高起点、高层次的科技人才队伍。同时,要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法,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管理手段,并不断地加以消化和吸收,实现再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和外来先进经验的有机结合,走科技创新、强企之路。

总之,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建设创新型企业,既是形势的要求,时代的呼唤,也是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今年集团公司提出了“心齐人和、重建扩源、创新提升、共同富裕”的企业发展方略,其中“创新提升”是动力,只有充分认识到“创新提升”在经济运行和经营管理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建设创新型企业,才能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篇2:企业为什么走创新之路

【摘 要】思想政治工作有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凝聚力,甚至影响着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下的生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转轨,当今的思想政治工作已难以适应时代的需求,本文将从当代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当代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之路着手分析并提出一些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

【关键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工作创新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经济、就业方式、组织形式、分配方式和利益关系都日趋多样化。同时,企业职工思想也发生了一系列的新变化。这些新变化,对当代企业职工的日常生活不仅有积极影响,还有消极影响,从而引起人民道德观、价值观和是非观的复杂化和错位,产生一系列的新问题、新矛盾。新时期,企业需要不断创新,保证思想政治工作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一、当代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没有健全的教育载体。计划经济时代,拥有比较健全的教育载体,其中大报纸、大墙报、大广播以及大学校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的日益突出,但就社会整体和企业个体而言,教育载体还远远满足不了思想政治活动的需求。电视、互联网中的负面信息,对人民群众的思想认识产生不利影响,从而造成思想上的偏差,极大的阻碍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进行。(2)思想不重视。当今,人民群众对物质需求的不断提高,企业职工在日常生活中也比较看重物质享受,认为思想政治工作不重要,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对自身工作达不到足够的重视,在工作中缺乏工作热情,只将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以书面形式下发给企业职工,达不到思想政治工作应有的效果。企业职工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程度是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3)利益格局调整。当代,职工对企业利益格局调整,各项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改革措施高度重视。利益格局的调整引发了许多社会难点、热点以及焦点问题,部分企业职工的思想观念不适应当今形势的发展,从而造成部分群众心态失衡,内部矛盾相对突出、复杂。突发性、群众性事件相应增多,大量的实际问题和人民群众的思想认识问题需要解决。(4)人民群众思想观念多样化。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生产力的推动发展,加快人民群众思想观念意识的转变,由于市场经济本身固有的“双重效应”,其负面影响导致部分人道德失衡、理想信念淡化、极端利己主义、拜金主义滋长,从而出现了在思想政治工作领域中观念更新与沉渣泛起、先进与落后等相互并存的现象。特别是权钱交易、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在社会中滋长,引起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总之,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内容、深度和效果不适应。

二、当代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之路

(1)思想观念创新。在当代,创新思想政治理念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明确思想政治工作重点,才能更好地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树立传统意识,确保思想政治工作顺利进行。要有长远的管理意识,保证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与时俱进。(2)机制创新。机制创新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顺利有效的进行非常有必要。首先,要完善领导机制,确保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有效进行,即领导者机制创新;其次,要将思想教育、道德示全讯网 http://

范以及法律约束结合起来,把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作为思想工作的突破口,即运作机制创新;再次,建立完善的思想政治工作评估机制,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入把握,保证其有效性,即评估机制创新;最后,需要相应资金和设备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支持,加强和完善资金使用制度以及各种设备,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现代化,即保障机制创新。(3)方法创新。将以往的灌输式教育模式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剔除,保证思想政治工作的多元化,增强培养企业职工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兴趣,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因此,创新工作方法是当今企业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当务之急。用双向沟通模式逐渐取代单向灌输模式,培养企业职工的自我学习意识,提高自我学习能力。(4)内容创新。鼓励企业全体职工积极参与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各项活动,有针对性的对企业改革过程中面临的难点、疑点问题展开讨论。增强思想政治工作中企业文化建设,特别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更要鼓励企业职工学习新的理论知识,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条件。(5)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最主要部分,只有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才能保证企业政治工作的顺利有效的进行。针对当代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不同现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培训,了解思想政治工作重点,掌握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深入了解党和国家政策,从而建立科学、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制度。

三、结语

篇3:企业为什么走创新之路

一、文化引领、营造氛围

企业效益的实现不仅需要脚踏实地、任劳任怨的实干家, 更需要富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只有立足岗位, 勤奋学习, 刻苦钻研, 勇于创新, 才能成为对企业有用的人才, 才能通过创新实现自身的价值的同时, 为企业创造更大的效益。创新创效既是一项主题实践活动, 又是企业发挥优势, 实现长远发展的必然要求。要想扩大创新创效的辐射效应, 迅速打开了工作局面, 必须从文化引领方面使员工群众将创新创效理念内化于心, 从宣传发动角度为创新创效活动营造良好氛围。会议、板报、网络等都是有效的宣传和动员媒介, 能够让广大员工在在最短的时间内有效的了解活动的内容、目的和开展机制, 激发员工学技术、创业绩的热情。

二、搭建平台、奖惩文明

群众性技术创新创效活动是改进和完善企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的重要措施。要开展好创新创效活动, 必须在宣传动员营造的氛围的同时, 为员工搭建创新创效平台, 做到奖惩分明。首先要引导员工全员参与创新创效, 使活动制度化、规范化、日常化。通过全员参与使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在掀起“学、比、赶、超”的竞赛热潮。其次是抓培训和岗位锻炼, 提高素质发挥。通过加强技术创新和业务技能素质培训, 提高员工技术素质和创新能力, 为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提供智力支撑和素质保障。蔚州机电中心通过确立“全员大培训”的理念, 创建“学习型组织”、技术比武、送书下基层等活动的开展, 激发调动起全员苦练技术、强化培训的积极性。并通过导师带徒、兼职教师聘任等工作的深化开展, 打造高素质的员工队伍。第三是有组织、有重点地定期征集合理化建议。针对企业创新转型和经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 有组织、有重点地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建立了《群众性合理化建议活动管理制度》和相应的评比标准、奖励办法, 逐步完善了基层申报、效益评估等考评、奖励程序, 将合理化建议转化为成果, 实现创新创效。

三、突出重点、注重实效

创新创效活动的重点是生产技术创新, 包括对生产设备的创新和提高员工技术水平和专业化操作水平, 围绕生产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研究新项目解决新问题, 对项目的实施过程进行监督、协调和推进。攻关是项目制的中坚环节。一方面通过技术比武、标准化操作等活动提高员工技术水平, 另一方面则对重点攻关项目配备专业人员进行指导, 帮助和带领员工发挥创新创效的潜能。中心定期对攻关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跟踪检查, 遇到问题, 及时协调, 推动攻关活动的顺利开展。三是推广对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通过采取“优优结合”的方法, 以青年技术人员拜老工程学艺、一专多能多面手学艺和重要岗位一师一徒学艺三种形式, 把技术基础好、上进心强、有培养价值的青工同掌握绝技绝活的老师傅或高级技术人员结成对子, 努力用最短的时间为工厂培养最优秀的高、新、尖技术人才, 以进一步满足工厂改革与发展的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缩短了工厂“高、新、尖”技术人才的培养进程。按照年度季度有组织有层次的开展技术比武活动, 经过三年的不断完善, 比赛规模从最初的小范围逐步形成了由综合管理部牵头, 各有关部门、有关单位联合作战的竞赛模式。内容也从最初的实际操作扩大到实际操作和笔试两部分。并按照成绩给予奖励。使员工的技术水平大大提高, 不仅涌现出蔚州公司级技术能手, 还有多名工人代表机电中心到集团公司参加技术比武并获得较好的名次和奖励, 使岗位成才、岗位创效成为了的主流。在“五小”创新方面, 仅2009年就完成三相同步性调试仪、碳阻加热防爆面修补、电缆烘干异形口、等多个项目, 并完成了2010年部分年底申报的创新项目。

四、长效机制、保障运行

创新创效在取得成效的同时, 必须建立长效机制, 注重过程控制。在建立机制和加强过程控制上下功夫, 根据生产经营实际, 逐步建立起项目立项、成果收集、宣传奖励、推广应用等较完备的活动机制。对在创新创效活动中涌现出的优秀集体和先进个人, 大张旗鼓地进行表彰奖励。各基层单位也相应成立工作机构, 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一级促一级, 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和运行网络, 为活动的有效开展, 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五、立足长远、总结探索

构建创新培训机制、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创新成果考评机制、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在创先创效活动中, 共总结探索出以下几点:一是建立一个强有力的组织是开展好活动的前提。创新创效活动是涉及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 既要有强有力的组织领导, 又需要多方的协助和配合。二是建设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干部队伍是开展好活动的基础。开展创新创效活动, 管技人员是实施者、推进者, 管技人员素质的高低、能力的强弱, 直接影响到整个活动的实施。三是营造一个好的活动氛围是推进活动健康发展的关键。只有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 才能激发员工的创新热情, 拓宽员工的创新思路, 从而寻求更大的创效作为。四是有效的激励机制是活动持续开展的保证。五是转变思路是推进活动的根本。急功近利的误区。创新的目的是创效, 但不能一味追求立竿见影的创效, 想通过一两项创新马上见效是不切实际的想法。我们开展的一些活动在于引导员工的创新思维, 逐步提高创新意识提高。注重实效不能只重视数字统计我们在总结评比活动中经常要报创造多少效益, 往往单纯以效益论英雄。但我们在开展活动中更应强调员工的合作意识, 为企业改革、发展增添新的推动力。

篇4:企业要走自主创新培训之路

从传统的观念看来,企业培训就是要让“老板”指挥着干。上级下发一个文件,“老板”要服从,负责培训的基层单位当然要照办。那么,现在为什么提出“不能让老板指挥着干”的说法,不听“老板”的指挥,企业培训还有出路吗?

这是记者在多家企业采访中了解到的企业教育干部,特别是那些企业教育改革比较成功的企业教育干部的一种新观点。听听他们的意见,联系企业教育改革的实践,我认为这种“新观点”还是有道理的。说穿了,“只让老板指挥着干”的企业是“等、要、靠”思想观念依然在起作用,还没有用市场经济的观点来看问题。那么,为什么“不能让老板指挥着干”?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看问题。

从不同的性质和作用效果来看,企业教育不会也不应该成为企业的中心,因此,它的发展只能靠服务和效率,而不是简单地做“老板”指挥下的工具。于市场经济条件之下,在企业靠实力优势争取竞争主动权的时候,有的企业教育干部提出,不能把企业教育的含金量看得太高,指望企业领导把教育摆在比生产都高的位置上,是难以实现的,这是因为企业的中心是生产而不是教育。教育是为企业服务的,企业需要的时候它才有用,不需要就没有用,企业不可能再搞计划经济那样用专门的资金“养”教育形式。教育和企业的新型关系是“我投入你产出”或是“自投入自产出”。新型企业教育的性质和作用决定了,必须发挥自身的能力自主创新,靠自我的有效工作去赢得立足和发展的价值,而不能再等企业“养”了。

从企业的管理特点来看,企业领导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去随时随地地关心、指导教育工作,要求一切在他的指挥下按部就班地进行。一方面企业领导没有那个精力,不可能各方面都指挥得很到位,只能在大原则上提出要求,从效果上鉴定企业教育的价值。另一方面,如果企业教育的一切都在领导的指挥下进行,那么,具体负责教育工作的组织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既然如此,完全靠指令进行的企业教育就不可能被允许继续存在下去,代之而来的应是自我开拓、自主创新、自我发展。我认为应该这样理解“自主创新培训”的含义:对于各企业来讲,企业培训不可能只是一个模式,理应各行其是;对于企业自身来讲,应该研究教育如何满足企业需要,研究自主创新,提高人员素质使企业满意,而不是“要我干”。如果完全在“老板”的指挥下行事,那么企业培训就不会有出路。

从今后的发展来看,处在深化改革时期的企业教育必须不断创新,完全靠指令开展工作的做法不会具有独特的立足之本。我们已经了解到,现代企业教育的角色和地位,它必须紧跟企业不断变化的需要,以不断创新的内容和形式来满足企业不断变化的需要,否则就要被淘汰。要创新就要深入研究市场、企业、相关信息、教育规律、培训模式等,切实发挥培训的指导、提高和促进作用。一些改革比较成功的企业培训都是在领导的原则要求下,突破旧模式,开拓新思路,勇于探索,充分发挥自我能力,坚持效果标准,从而形成特色,为企业培训发展创造了活力。而那些完全在“老板”的指挥下、循规蹈矩进行工作的企业培训却应对不了企业改革的挑战,没有面向市场的准备,缺乏市场竞争的实力,因而也就少有发展的活力,常常感到前途渺茫。

从企业的改革方向来看,企业培训会逐步从企业机体中分离出来,或处于关系淡化的状态,走出自我发展之路。也就是说,今后的企业培训要面向社会、市场,不可能再在企业的襁褓中平静地生存下去。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首先在于市场化程度愈来愈高的企业要想法甩掉历史形成的包袱,以便轻装上阵;其次在于企业教育会形成社会组织,走专业化的道路;最后在于那些入不敷出、资不抵债的企业无法也没有必要再保留专门从事教育的机构。有人认为国外成功的企业仍然保留而且大力投资企业教育,企业教育将来的发展不会从企业中分离出去。中国有中国的国情,不能完全以国外的模式来套用。中国已有的企业教育现状是历史形成的,与企业需求的联系以及满足效果都不是市场化的,因而有经过市场竞争、优化选择和进一步调整的必要。再者,即便是将来有些企业仍然保留企业教育机构,从本质上说,此时的教育机构已与传统的意义有很大不同了,或许在形式上看它仍是企业内部的机构,但实质上却已含有大量的市场化成分了。如此,如果企业教育培训“只让老板指挥着干”,那势必会成为包袱被企业甩掉。

篇5:从实际出发 走创新之路

走创新之路

2009年的烟叶工作要以建设现代烟草农业为契机,从实际出发,从基层抓起,按照国家局“一基四化”的要求,通过科技创新提高烟叶产量和质量,通过管理创新提高烟叶生产的到位率,通过组织模式创新实现减工降本,从而实现泸州烟叶的稳定、持续发展。

一、围绕烟叶质量的目标,创新生产科技。

从2008年评吸结果来看泸州烟叶的质量风格特色还不够明显,不同区域的烟叶质量存在差异。在烟叶生产科技创新上要突出“主攻质量、改善结构、突出特色”的三大任务,积极推广砂培苗等一批具有前瞻性、基础性的实用技术,引进优良品种,今年,古蔺、叙永两县各种植2.5万亩CF209,通过特色品种来实现泸州烤烟的特色定位,力争在质量上有较大提升。要加强技术培训,健全技术网络。要深化特色烟叶研究,进一步深化与国家烟草生理生化研究基地、四川农业大学、省农科院、青州烟草研究等科研院所的合作,提供烟叶生产的技术服务,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形成开发和推广的集成优势,实现“泸烟”上档升级。

建立科技服务体系

二、围绕提高单产的目标,创新管理模式。

1、加强烟叶户籍化管理。将烟叶生产户籍化管理这一从卷烟网点建设推广市场访销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管理模式应用到烟叶生产管理上,其核心是“落实制度、考核到位”,即通过对物资供应,技术服务,生产过程管理的细化和量化考核,提升管理手段和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按照户籍化管理的基本思路,对烟叶生产技术员“分线包干、责任到人、实行四包一挂”,即对烟农包技术、包服务、包产量、包质量,个人收入与业绩挂钩,按月考核,奖惩兑现。

2、加强烟叶生产标准化管理。运用“统一、简化、协调、优选”的标准化原则,对烟叶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促进先进的烟草农业科技成果和技术的迅速推广,确保烟叶质量和安全,促进烟叶的正常流通,从而达到技术标准化、生产程序化、管理规范化。将分散经营、各行其是的农户,用统一的标准来规范其烟草种植行为,从而生产出规格一致、质量高、风格特色稳定的烟叶产品。

3、加强推广GAP管理。我市通过两年的GAP管理试点,对推行烟草GAP的认识逐步加深,对GAP的先进性和实用性理解逐渐提高,大力推广GAP管理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以往用行政管理的办法去组织指导烟叶生产的管理模式,变松散、粗放型管理为紧密型、专业化管理,提高为烟农的服务质量和烟叶生产技术到位率。

4、加强督察考核管理。层层建立严格的检查考核制度,加大对烟叶生产的过程考核,特别是几个关键环节实施阶段性考核,注重细节监管,根据考核情况兑现阶段性考核奖励,奖惩分明,建立富有效率、激发活力的新型考核机制。

三、围绕减工降本的目标,创新组织模式

1、走烟叶生产合作社之路。按照股份制的要求,本着“入社自愿、合同产销、互助互利、利益均沾”的原则,吸收有劳力、有技术、又愿按照章程要求种植烟叶的烟农参与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严谨的烟叶生产经济合作组织。通过烟叶生产合作社的形式,把烟农组织管理起来,社员遵守本社章程和管理制度,共同组织烟叶生产,所得收益依入股份额归社员所有。

2、走专业化生产之路。按照集约化经营的要求,在作业方式上积极推广集约化育苗和专业化烘烤,在移栽、采收、植保、分级等环节大力发展专业户、专业队,有效推进机械化作业,节约了土地资源和人力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烟叶质量。发展农机专业户和专业服务组织,有效利用社会化、市场化服务力量,因地制宜地拓展机械化作业的范围和领域,积极推进育苗、耕地、移栽、采收、编烟、烘烤、分级、病虫害防治等烟叶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专业化分工,不断延伸专业化服务范围。

篇6:走创新之路 强税务稽查

走创新之路 强税务稽查

发展是目的,创新是动力。

江泽民同志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税务稽查工作的创新,同样是提高税务稽查水平的根本动力。对于税务稽查工作,只有不断增强创新意识,在思维上或战略上敢于突破常规,善于作深层次的思考,才能真正实现在稽查工作方式、职能作用、管理体制上的根本转变。创新税务稽查工作思路关系到税务稽查职能能否充分发挥,税收秩序能否长期良性运行的大局。有效推进税务稽查工作思路的创新是实现税收事业全面发展,开创税务稽查工作新局面的关键所在。做好税务稽查工作的创新,应着重从理念、机制、方法、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

一、创新税务稽查理念

(一)树立“狠、准、快”的打击理念

稽查局是负责打击偷税、抗税、骗税等税务违法的专门机构,这要求稽查部门必需树立“狠、准、快”的打击理念。敏锐发现涉税违法的嫌疑对象,准确界定偷税、抗税、骗税等涉税违法案件,并快速、狠狠打击。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 挥税务稽查的打击职能,维护税收秩序良性运行。

(二)树立稽查经济观的服务理念

税务稽查服务经济的意识在税务部门十分薄弱。长期以来,税务稽查重检查、轻帮助,重数量、轻质量,重回报、轻整改的现象普遍存在。经济决定税收,税收对经济具有反作用。通过税务稽查发现问题,及时提出稽查意见,积极帮助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同时通过税务稽查,有力打击偷骗税行为,维护税收秩序,确保公正执法,全面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从而实现税收与经济的良性互动。

(三)树立稽查与征管互动的理念

征收、管理、检查是税收工作重要的三个环节,属同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但在税收工作实践中,征收管理部门下企业很少,稽查部门下企业则多一些。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真正能深入发现企业存在税收问题的还是税务稽查部门。但税务稽查成果存在应用不高的问题,以查促管的职能停留在口头上。税务稽查要树立全局观念,重视与征管的协作互动。

二、创新税务稽查机制

(一)选案机制科学化

选案是税务稽查的基础工作,选案准确,可以使税务稽查检查工作事半功倍。做到税务稽查选案的准确化,必须在选案途径上做到多元、及时、准确。要拓展选案渠道,除继 续做好举报、计算机选案外,还应加大选案的途径研究。

(二)检查机制规范化

税务检查要严格遵循各项税收法规的规定、程序进行,充分保护征纳双方权益,推进依法治税。坚决克服随意进行税务检查的现象,切实建立查有案源、查前告知、查中辅导、查后反馈制度,公正执法,阳光稽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取证规范、事实确凿、定性准确、以法服人。

(三)审理机制公开化

所有检查部门移送审理部门的税务案件,全部实行审理公开化。建立审理涉税案件的人员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制度。

(四)执行机制法制化

要完善执行制度,改进执行措施,提高执行效率。特别是要加强与公安机关的协作配合,及时依法排除执行难的问题。

三、创新税务稽查方法(一)“以案说查”

一是健全制度,规范“说”的要求。即:典型案件一案一析制、行业检查分类剖析制、规范管理考核制。二是加大力度,明确“说”的重点。力求说实话、亮实情、出实招。坚持说查案经验不留余地;坚持说管理漏洞不留空隙;坚持执法责任不留情面。三是拓展广度,丰富“说”的形式。做 到组织干部集中说,质量评选竞赛说,搭建平台网上说。四是注重深度,增强“说”的能力。力求讲之能懂,懂之能用。通过编写行业检查工作指南,大力提高稽查人员查账能力,提高评查质效,减轻稽查人员负担。

(二)“以案说法”

通过稽查部门以往查结的涉税违法案件作为教材,以广大纳税人为对象,对其开展针对性的纳税辅导和政策服务,同时进行警示教育,从而促进纳税人依法诚信纳税意识的提高,减少纳税人涉税违法风险。

(三)“数字稽查”

一是构建稽查电子数据库。开发采集软件,运用查账软件,从现有各类税收信息管理和应用系统,结合征管互动平台、日常报表数据 统计等税收管理平台,有针对性地提取为稽查办案所需的数据信息;拓宽信息渠道。二是掌握查账软件功能流程。通过集中培训、以熟带生、边学边干等各种培训方式,使广大稽查人员熟练掌握企业财务核算软件和查账软件的基本功能模块、设置方式、数据处理流程和操作方法,做到能用能查、融会贯通。三是建立稽查数据分析模型。建立行业数据分析模型。通过设置行业平均税负率、生产经营、财务比率以及各税种指标,分类计算行业平均值;建立稽查案例分析模型。四是全面提取企业涉税信息。这是实施“数字稽查”的重点环节。

(四)“和谐稽查”

一是构建和谐的税务稽查内部管理机制。完善税务稽查岗责体系,按照税务稽查工作规程的要求,明确税务稽查各环节的岗位责任,并科学统筹,细化岗责,规范到位;二是营造和谐的税务稽查外部环境。突出税务稽查执法过程管理,加强税务稽查执法监督,健全税务稽查执法保障,优化 税务稽查执法服务。三是完善协税护税体系,不断加强与公安、工商、海关、金融等有关职能部门的协调配合,规范社会中介机构的服务行为。

四、创新稽查队伍建设

(一)推行稽查人员准入制

稽查人员素质的高低,决定税务稽查质量和效率及税务稽查事业的全面发展。对税务稽查人员应实行准入制度,设置准入条件:一是对进入稽查队伍的人员必须逢进必考;二是报考人员应具备相应资格条件。专业对口,如所学专业是税收、法律、会计、计算机专业,有二年以上税务工作经历。切实把好税务稽查人员入口关。

(二)推行能级管理动态制

对进入稽查队伍的人员应实行能级动态管理。一是对所有稽查人员通过考试、考评等手段,评定一、二、三稽查人员能级。二是对能级人员实行动态管理。通过一年一考、一年一评的政绩结果,实行能及更新,推行能上能下。三是实 行能级与报酬、待遇挂钩,奖勤罚懒,推进工作。

(三)推行任职限期轮岗制

要实行稽查人员任期限期轮岗制,在一个岗位工作满5年的进行内部岗位轮换,通过岗位变换,全面锻炼、提高稽查人员综合素质,从根本上激活稽查队伍,不断推进稽查工作向前发展。

五、当前制约我市稽查创新的“瓶颈”及薄弱环节 从我市目前的情况来看,制约稽查创新主要是人员素质方面的“瓶颈”。人是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一个好的管理机制,还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去付诸实施,稽查人员素质已然形成两大“瓶颈”:一是复合型人才缺乏,普遍存在“税收业务精的对计算机不熟”、“懂计算机的又查账水平低”等人员素质结构的“偏瘫”症;二是人员年龄结构趋于老化,我市稽查局目前平均年龄已近45岁,在信息化、专业化程度日益提高的形势面前难免力不从心,而我市稽查系统的领军人物寥寥无几,十分缺乏,具有单独作战能力的稽查人员,少之又少。稽查业务素质低就根本谈不上创新。

同时,稽查创新的薄弱环节还存在于:

(一)稽查机制虽有,但创新动力不足

我局选案、检查、审理、执行的稽查机制虽然健全,但是很少有人对相关业务作深层次的思考,很多人在等待中消极前进,得过且过,缺乏创新的动力。

(二)业务培训年年搞,但效果不显著

培训、进修、鼓励自学、岗位练兵等多种方式每年都在进行,但效果一般,战斗在检查第一线的还多为老同志,年轻同志畏难情绪严重,深怕陷进去出不来。

(三)优秀典型案例评选,流于形式

本来,优秀典型案例的评选,是总结税务稽查工作中好的经验做法,分析税收征管的薄弱环节和涉税违法行为的新趋势,提升稽查案件的查办质量和稽查干部的业务技能,达到“以评促学”的目的。但是,我们对优秀典型案例的讲解,却未能达到上述目的,也未能将其编印成册供全市稽查干部学习参考。

(四)应尽快编写行业检查工作指南

为增强检查工作的针对性,总结稽查办案经验,我局应组织人员通过定期召开个案分析会研究涉税违法案件的发案规律,剖析税收征收管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总结办案思路和方法,尽快编写适合我市特点的行业检查手册指导检查工作,以减少一线检查人员的工作难度,提高效率。

六、创新强税是永恒的话题

篇7:走教育创新之路,打造特色学校

走教育创新之路,打造特色学校

作者:袁道川

来源:《读写算》2013年第26期

21世纪的形势发展变化使我们认识到:人才的第一要素是思想素质,狠抓学生思想教育是学校办学的关键。在多年办学的过程中,由于领导、教师高度重视,我校的德育始终做到了系统化、细致化、经常化,学校的系列教育丰富多彩,并针对不同年级,赋予不同的教育内容。初一抓日常行为规范,初二抓理想、前途、勤奋教育,初三抓做人立世教育。我校倡导的“清除卫生死角”、我为学校“换新装”、“爱心无价”等活动,更增添了文明教育之生气。学校的德育工作做到了周周有重点,项项有内容,件件有实效,声色并茂。另外,我们还充分体会到校园文化建设在德育中的重要作用。在学校经费十分紧缺的情况下,将校园环境修缮一新,校门美观、校园内栽有四季长青的绿树,建设了规范的旗台、文化墙,荣誉栏中有“明星学生、文明标兵”激励学生努力上进,每日的学生执勤,卫生监督岗,使校园更洁净、更文明。

二、依法执教,活跃法制宣传教育主阵地

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学校也非世外桃源,自然也受到诸多方面的干扰和影响,在这种条件下,有部分学生将社会上的不良行为带进校园,视为时髦、时尚,还有的学生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出现了厌学、失常等现象。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多次进行了后进生形成原因、心理状态和“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等专题研究,采取了有效措施,实施爱心感化,真情相助,努力使学生的思想、学习跟上学校的要求。同时,强化法制宣传教育。如:每年三月、九月就是我校法制宣传月。在宣传月中,我们均以多种形式进行宣传,特别加强了义务教育法的宣传,力求取得依法治校和法制宣传较大实效,并注重法制宣传教育五个结合,即与校风教育相结合,与政治课教学相结合,与《守则》《规范》相结合,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相结合,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三,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教学优势,着力培养复合性人才

篇8:企业为什么走创新之路

一、结合国家的方针政策, 组织多个研发团队

1、经省科技厅批准, 2011年公司成立“江苏省 (赛德) 绿色建筑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经过3年的建设, 中心目前已经逐步攻克绿色建筑领域的关键技术, 并积极进行技术推广及工程应用, 全面开展绿色建筑星级认证咨询、美国绿色建筑LEED认证咨询、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节能方案咨询、节能检测、能效测评、专项调试服务、节能产品技术的工程应用推广。该中心目前已有现有600m2研发办公室、2000m2试验场地, 配备了先进完善的办公设备和试验设备, 营造了良好的研发环境, 并有丰硕的成果。

1) 苏州设计院办公楼节能运行该工程由原产房改造成办公楼, 是江苏省最先运行节能管理的公共建筑。在2011年得到省优秀设计一等奖, 节能运行管理在2012年取得建设部绿色运营三星;

2) 平江府工程为功能提升改造和节能改造相结合项目。在2011年得到省优秀设计一等奖, 2013年室内优秀设计全国金奖;

3) 苏州太谷大厦:该项目绿色建筑标准同时满足中国绿色建筑最高星级——三星级标准以及美国绿色建筑LEED标准最高级别铂金级, 成为绿色建筑中的典范代表;

4) 中心累积为70余项工程提供各类创新型业务, 其中20余项已经通过了国家建设部的评审, 获得了国家绿色建筑的称号, 一项获得了美国绿色L E E D标准金奖的认证;

5) 参编了国家标准《建筑生活排水柔性接口铸铁管道与钢塑复合管道安装》, 目前正在进入公开发行阶段;

6) 获得9项专利, 其中包括发明专利1项。

2、“三维BIM技术的研究与运用”研究团队。公司研究团队基于目前国内外主流且最为高端的BIM三维软件, 综合BIM技术的运用由静态的上升为动态BIM三维技术应用的设计研究和运用。公司从各生产部门、各专业选拔出一批对BIM有着极高热情的年轻设计师作为核心骨干, 参加由特聘资深BIM咨询顾问及BIM咨询团队对全体参训人员进行的为期三个月的封闭式训练。此后研究形成了指导公司BIM发展的战略性文件《苏州设计BIM实施导则》, 并以此为依据研究并制定出企业阶段性BIM实施标准。

3、地下空间设计关键技术研究团队, 对地下空间及人防设计中的消防、人防、结构等关键问题展开研究, 其研究成果已用于苏州目前的所有大型地下空间项目。如:苏州第一个大型地下空间商场——园区星海街地下商业 (三层) 、万达苏州平江新城大型商业综合体地下空间 (三层) 、绿宝广场地下空间人防设计等。其中, 万达项目获得省级优秀设计二等奖, 绿宝广场地下空间获得部级优秀设计二等奖。2012年, 我公司又中标近35万平方米的吴中滨湖新城地下空间项目。

4、2011年, 公司组建了省标《大型厂房设计防火规范》的研究编制小组, 针对于国家规范不明确或未涉及的内容提出具有创造性、实际操作性且更加安全可行的技术措施要求。其研究成果《大型厂房设计防火规范》已送省公安厅消防大队审查。

同时, 公司还对大型购物中心消防设计进行了长达3年的研究, 尤其对大型购物中心的防火分区方式、大于2万平方米地下商业的防火分隔、超大型购物中心的安全疏散及消防救援、地下车行环路的消防设计、特殊造型玻璃幕墙的消防设计等进行了多处调研和综合研究。

5、公司还成立了“轨道交通研究团队”, 课题组分别就轨道交通车辆段上盖开发结构体系及关键技术、上盖开发给排水设计技术要点等进行专门研究。在此研究团队的指导下, 我公司先后承担:1) 苏州轨道交通4号线支线天鹅荡停车场上盖、2) 苏州轨道交通2号线太平车辆段及上盖综合物业开发的规划和设计、3) 苏州交通4号线辅助设施、4) 苏州轨道交通3号线9标土建工点、5) 高铁站南广场D区地下空间开发等重要的轨道交通和地下空间项目。

目前该团队已申请专利3项, 并已推广应用在工业厂房、公共建筑、和住宅工程。

6、2012年与苏州大学共同申请成立了“苏州市建筑与园林环境重点实验室”。实验室在地域建筑、建筑遗产、园林环境保护、园林与景观生态环境等方面开展深入的研究。同时为政府咨询提供决策报告、参与生态建设规划工程项目、具体建设项目实施工程设计。

7、2011年结合省标准图集的编制, 公司成立了“预制方桩研究小组”。并于2013年完成并发布。

8、针对这几年超高层建筑比较多的情况, 公司组织科研小组, 专题研究“超高层结构关键技术研究”“超高层建筑的高区除湿技术”, 用实验和弹塑性理论分析等手段, 对超高层建筑的地震影响、风荷载影响等进行研究;采用提高设备的制冷效率、降低冷冻水的温度的节能技术, 解决超高层建筑高区冷冻水温高、除湿能力低、能耗大的问题。使超高层建筑的空调能耗降低, 同时保证室内的空气环境质量。课题组发表了4篇文章, 申请了3项专利。

二、产学研合作、国内外技术交流与合作情况

1、三年来公司与高校紧密合作开展科研工作

1) 2012年与东南大学等5家高校、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等15家企事业单位共同组建“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创新中心”。

2) 产学研合作:多年来我公司跟东南大学、南京工业大学、上海同济大学、苏州大学、苏州科技学院等高校保持着紧密合作关系, 针对绿色建筑方面的技术也进行了专项的技术研究。

2、3年来, 公司在国家核心期刊《建筑学报》、《时代建筑》、《建筑结构》、《建筑电气》、《给水排水》、《暖通空调》等杂志上共计发表108篇论文。

3、公司在2013年成功策划和举办了以苏州设计为主的“第四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 有2位院士、7位大师、41位全国大型设计院老总在会上作学术报告, 会议有近800人参会, 在全国建筑结构学术界产生巨大影响。

三、企业不断创新管理体制

2011年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后, 公司借2012年由“苏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再次股改为“苏州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之时, 大力推出“苏州设计”自主品牌, 并系列策划品牌建设与宣传, 使“苏州设计”品牌产生巨大宣传效果:除了在国内顶尖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举办全国性学术会议外, 每年公司各专业老总和技术人员都积极参加全国的各类专业学术交流会并代表公司在会上做主题学术报告, 很好地扩大了苏州设计在全国的影响力;利用互联网的宣传平台, 开通了官方的微博、微信网站;改版公司外网, 使内容更加充实、更加吸引眼球;改版公司的院刊, 提升院刊质量, 每期形成主题, 充实内容, 更具苏州设计的代表性。

为了更好地激励员工的创新精神, 在2012年对公司《科研项目程序和工作权责分解表》、《研发项目投入核算体系》、《研发中心管理制度》、《研发人员绩效考核奖励制度》等一系列研发和技术创新管理制度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并从2012年起, 每年单独召开“公司质量管理和科技创新大会”, 在会上对前一年的科技创新成果进行总结, 并对科技创新先进个人、专利发明先进个人、优秀科研项目、科研项目成果转化先进个人、优秀论文、优秀原创建筑方案等进行大张旗鼓地表彰和奖励。

四、未来三年的发展

篇9:坚定地走创新型企业之路

“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企业集团”是兵装集团党组深思熟虑、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建设创新型企业集团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又丰富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这是实现“622”战略目标的迫切需要,是“保军报国,强企富民”历史使命所赋予我们的光荣任务。无论从当前还是长远来看,抓好这件大事,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的意义。

提高认识,肩负起建设创新型企业的历史使命

建设创新型企业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实施自主创新是提升科技水平和经济竞争力的关键,也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要建立创新型国家,本质上就是要建立创新型企业。全面推进企业不断向创新型企业转型,是全球经济发展和增强国家综合国力的必然趋势。建设创新型国家,呼唤着大批创新型企业不断涌现,如果没有千千万万个创新型企业的支撑,国家的创新就是无本之木。建设创新型企业是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是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必然要求。

建设创新型企业是实现“622”发展战略的需要。近年来,集团公司通过实施“622”发展战略,经济规模明显壮大,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一些骨干企业已具备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但我们也应该看到,集团公司的主要产业仍以传统制造业为主,而且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要在国内外竞争中抢占先机,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622”战略目标,只有全面推进创新型企业集团建设,坚持走“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开放型自主创新之路,构建一个结构合理、功能完善、富有活力的集团自主创新体系,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因此,建设创新型企业集团,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在集团公司的具体实践,是实现“622”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集团公司党组的战略部署上来,增强建设创新型企业集团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用建设创新型企业集团的新举措来确保“622”战略目标的实现。

建设创新型企业是促进嘉陵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徐斌总经理从集团公司更高远发展的目标出发,提出了“全面推进创新型企业集团建设”的思路、目标、任务和要求,这是集团公司做出的正确的重大决策和战略举措,完全符合兵装集团和嘉陵的实际,符合集团公司和嘉陵的发展方向,符合时代发展的趋势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特别是对嘉陵而言,更是切中了发展的要害和核心。回顾总结嘉陵20多年的发展历程,正是由于我们实施了技术、管理、机制的创新,才使嘉陵实现了由小变大、由弱到强的转变;我们在发展过程中新面临的困难和弱势,根本也在于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因此,嘉陵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

坚持自主创新走建设创新型企业发展之路

建设创新型企业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企业各项工作的全面创新。因此,走建设创新型企业发展之路,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科学规划、谋求发展,从多渠道、多途径、多层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推进。

科学规划——建设创新型企业的前提。“不谋长远不足以谋一时”。科学规划是建设创新型企业的前提,没有科学规划,不仅会造成盲目跟风和资源浪费,而且会阻碍企业的发展。我们嘉陵将根据集团公司的要求,深入剖析企业及行业现状和趋势,准确把握竞争对手情况,拟定嘉陵自主创新的规划,力争用3—5年的时间,培育创新型企业文化,形成全员创新意识和企业创新机制,使嘉陵创新意识深深植根于企业全体员工尤其是科技和管理人员的思想中,并积极推动实践基础上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经营创新,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创造活力,形成嘉陵的持久竞争力。

坚持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企业的核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实现建设创新型企业的根本途径。当前,嘉陵正着力于打造新产品及其核心技术平台,实施“价值回归、品牌提升”工程,其关键是依靠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核心是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才能促进嘉陵军、民品产业和产品及其技术的升级换代,才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模式,才能提升嘉陵的发展平台和核心竞争力。为此,一是要坚定不移地走创新型和质量效益型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全力打造嘉陵差异化竞争的核心技术平台;二是加强原始创新能力的培育,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嘉陵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品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三是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实施和深化多元化探索,提高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四是大力提高集成创新能力,逐步形成企业技术的综合集成和应用能力;五是着力解决嘉陵当前和未来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在一些重点领域、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进展。通过这些有效措施,加快提升嘉陵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培育具有竞争力的自主知识产权产品,进一步提升嘉陵核心技术和产品的优势。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设创新型企业的关键。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自主创新的最重要资源,是技术创新以及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嘉陵始终秉承“以人为本、强企富民”的宗旨,把人才资本作为第一资本来使用、开发和保护,形成了广纳群贤、人尽其才的用人育人机制和环境。在此基礎上,我们一是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人才资源管理和开发体制,形成能够鼓励提高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的机制;二是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营造一个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公平竞争环境;三是进一步深化中高级管理人员、管理技术专家、工人技师“三条线”的晋升机制,营造人才多通道成长的环境;四是不断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的长效机制,用良好的机制、政策、环境和事业平台吸引人才,集聚人才,为科技创新和企业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建立长效机制——建设创新型企业的保证。古人云:欲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求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建立创新型企业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有一套长期有效的机制作保障。一要认真制定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的管理办法,制定创新投入、人才激励、创新工作考核奖励办法等,从制度、经费、手段、措施和时间上保证创新工作的开展;二要加强创新能力投入,重点是强化核心技术的基础能力投入,提升创新技术手段;三要充分建立尊重全员首创精神的长效运行机制,激发全体员工创新的积极性,放手让一切创新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新的源泉充分涌流,真正形成创新型企业建设的长效运行机制。

上一篇:备选规划方案范文下一篇:母亲快车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