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中国特色城镇化之路

2024-04-25

走中国特色城镇化之路(共6篇)

篇1:走中国特色城镇化之路

走中国特色城镇化之路

中国特色的城镇化不仅决定着中国的未来发展,也影响着世界的发展进程

城镇化是农村的人口、产业、生活方式逐步转向城市的历史过程,表现为城镇人口不断增加,城镇体系和城市建设不断发展完善。城镇化是一个经济社会结构的重大转型过程。我们研究城市和城镇化战略,就是从城市和城镇化的角度,来研究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城镇化的内涵和实质

(一)城市的形成和作用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有句名言:“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城市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载体。首先,城市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西方国家用100年到300年的实践,完成了城市化进程。目前,全世界已有50%以上的人口居住到城市。其次,城市是新技术创新的平台。机关、大学、科研院所等单位都集中在城市。GDP的80%—90%是在城市产生的。再其次,城市是对外开放的平台。城市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进入世界经济的大门,城市的招商引资占了95%左右。城市一般分为一线、二线、三线城市,也可以分为顶级城市和低级城市。大城市即顶级城市,能赚取经济链条当中附加值最高、利益最大、科技含量最高的利润。低线城市没有转移资产的能力。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引进外资就是从南到北、从沿海到内地的逐次递进,产业转移的规律也是这样。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城镇化的内涵和实质

城镇化就是社会发展中,农业活动比重下降,非农产业即工业和第三产业活动比重上升的过程。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地区城镇居住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重。城镇化进程靠工业化进程来支撑。农村人口向城市的大流动、大搬迁、大转移,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促进了思想的进步。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上、城镇化水平达到30%以上时,城镇化就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当前,一些经济学家、社会学家认为,21世纪影响世界最大的有两件事,一是西方的技术革命,一是中国的城镇化。2003年以来全国每年转移1700万农村人口,目前,中国农村仍有4亿多剩余劳动力要从低生产力水平的农村转移到高生产力水平的城市中来。推进城镇化不单纯是人口向城市集中,不单纯是搞城市建设、建高楼大厦。当前,非洲有些国家城镇化率很高,但一边是高楼大厦,一边是贫民窟。印度的农村经济时代,以及城市的繁荣造成了大批的失地农民进入城市,在首都新德里的外围,贫民窟几十年不变,并逐渐扩大。

党的十七大提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加快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城镇化、国际化进程。在“五化”当中,城镇化是当前加速推进的一大战略。

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具有四个特点:

一、城镇化的本质是增加非农产业的就业岗位,是统筹城乡、把农民就业纳入到整个政府的统一政策安排当中去。

二、城镇化目的是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解决农民的国民待遇问题。

三、城镇化是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互运作,相互推动,同时进行,城镇人口增加和农村人口减少形成互动机制。

四、城镇化最突出的就是要解决“三农”问题。城镇化是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并向现代化迈进的一个过程,不仅包括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也包括城与乡、新城与老城以及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和谐统一。

中国特色的城镇化不仅决定着中国的未来的发展,也影响着世界的发展进程。

(三)城镇化的意义和作用

首先,从经济角度看,有利于发展经济,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西方经济研究机构预测,中国的城镇化要求再建100个千万人口的大城市,大城市的聚集效益和规模效益在经济上的作用是第一位的。大城市效率高、集约性强,节约资源和土地。十七大提出要加快大城市发展,城市发展面临着机遇与挑战。

其次,从社会角度看,有利于扩大就业,保持稳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城市有配套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城市生活要比农村生活更方便、舒适。城市为居民搭建了平台,有利于扩大就业范围,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城镇化能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当中来,为城市的发展,为农民的转移,开拓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再其次,从文化角度看,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素质,繁荣文化生活。城市要建设文化产业和娱乐、消费等各类服务产业,特别是在文化、教育、保健、休闲、旅游等领域,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需求。城市的博物馆、展览馆、艺术馆以及社区文化体育设施,对于提高人的素质、促进文化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最后,从政治角度看,有利于执政建设,有利于民主法制的深化与实践,有利于巩固执政基础。城镇化促进了城乡环境的改善,使物质优越成为现实,环境改善和物质条件的优越又促进了社会稳定,保证了群众的安居乐业。这是政治建设的应有之意。推进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建设,几个村庄的人组成一个农村社区,有利于增进交流、转变思想,加深对政治的理解。农村社区人才聚集,容易选出好的致富带头人。同时,纳入物业管理,引入第三产业,有利于深化基层民主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二、城镇化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一)城市必须坚持宜居

宜居是指适宜于人类生活和居住。城市建设不仅要适宜人们生活,还要适宜人们的创业和企业的生产经营,适宜人的全面发展。一个城市是否宜居,不仅要看城市的经济指标,还要看城市能否满足不同层次的居民对居住和生活环境的要求。安全性、健康性、生活方便性、出行便利性、人文和自然环境的舒适性是衡量城市发展质量的综合指标。城市发展要不断回归舒适、休闲、健康、安全和文明等人类最基本的追求,使人居环境更贴近自然、与自然和城市文化和谐,已成为居民的普遍追求。

(二)城市必须是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必须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要合理布局城镇体系、协调城乡关系、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力、提高城乡居民素质、调整城市产业结构、改善城市环境。城市建设包括房屋建设,是高能耗的领域,占整个社会耗能、耗材的30%%。因此,不能随意拆迁,搞重复建设,必须一劳永逸,建设“百年住宅”,才能体现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城市功能不可能一次性完善,必须着眼于城市长远发展可能,注重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为城市发展留出规划、留出空间。

(三)城市必须是基础设施完备和公共产品配套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产品支撑着城市的发展,形成城市的服务功能。基础设施和公共产品如行道树、绿地等不创造直接效益,需要政府投资,发动企业和社会单位管养。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合理调控城市布局,优化配置市民学校、托儿所、医疗、居住、办公、商业、银行等城市空间。要坚持规模适度超前,使城市供水、供气、供热、燃气、雨污系统、绿地系统、环卫设施、停车场建设配套完善。在建设过程中同步配套市政管网,地下设施一步到位,各类管线具备一次性承载能力,以满足城市发展的要求。

(四)城市必须是文化内涵丰富的文化首先是自然的、历史的,城市文化就是城市的特色。“城市就像打开一本书,进来一看就知道这个城市的抱负。”城市面貌的改善不仅是外在的,而是增加了文化的内涵和感

染力,展现了城市的精、气、神。城市文化体现在优越的自然条件上。沂河、祊河、陷泥河就是临沂的特色和优势。其次,文化是建筑的。各类建筑标志着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特点。江苏邳州市展现的是楚汉文化,临沂新农村应该充分展现汉晋文化的风格和特色。再其次,文化是地域性的。文化在于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习惯,沂蒙精神和红嫂精神就是临沂的文化。展览馆、博物馆是城市的基本要素,没有展览馆、博物馆的城市就不是一个完整的城市。总之,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和核心竞争力。如果只追求外来的东西,城市的特色就会消失,形成千城一面的状况。我们要保护好城市的老建筑,保护好城市的文化,每个年代都有代表性的建筑,使城市的历史文化脉络更加清晰,并且世代相传。

(五)城市要向数字化管理发展

城市建设三分建七分管。城市管理是城市正常运转的保障,不仅包括市容市貌的管理,还包括基础设施等硬件的管理。城市管理不能只靠单一的政府部门,市民是城市管理的主体。市民素质的提高,全体市民的共同参与,才是城市管理的根本。要加快数字化城市建设,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以信息化、智能化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要按照“责权利相统一、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原则,将管理重心由市向区和街道转移,发挥社区在城市建设管理中的基础性单元作用,建立“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建设管理体制。

(六)城市必须经营,走市场化道路

经营城市是城市发展的理念,是现代城市建设的具体实践。城市建设的主体必须依靠经营,财政收入只是维护、保证城市的正常运转。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通过经营举债,使城市资产逐渐做大,使城市资本产生还债的能力。近年来,临沂市打破依靠财政搞建设的旧思维,挖掘和利用各种资源,盘活城市存量资产,通过经营拓宽城市融资渠道,为城市发展提供新的空间。2004年国家开发银行对临沂的评估值是36亿元,2008年转变为一次性贷款60亿元投资城市建设。因此,必须将经营思想贯穿于城市建设、管理、发展的全过程,通过对城市的各类有形、无形资产进行优化整合和市场化经营,实现城市建设低投入、高产出的目的。

(七)城市必须是开放、包容的城市不仅是市民的,也是农民的;城市是全国、全社会的。城市的包容性、开放性决定了城市的现代化程度。无论贫富,无论国界,谁都能进入这个城市。经济发达的国家,也允许街上有乞丐。这只是管理问题,但不能拒之门外。人民对城市的要求是苛刻的,又是宽泛的。现代化的城市必须具备开放、包容的胸怀,迎接各类人员的到来。

(八)城市必须是安全的城市应该让居民感到安全,居民应该对城市及居住区周边的治安状况、交通出行生活,对发生地震、火灾、水灾等突发性自然灾害时政府的作为有安全感。城镇化高速发展的过程,既是财富积累的过程,也是风险积累的过程。现代化程度高度依赖基础设施,水、电、路、燃气、通信、供热、网络等设施既造就了现代化文明,也造就了城市问题的多发性和突发性。城市政府应该增强城市安全意识,制定完善防灾与预警系统,积极应对突发性灾害,同时,为城市发展留出安全空地、预留用地、备用地,楼与楼之间要达到一定安全程度,为城市居民提供基本的安全保障。

(九)城市必须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数

城市越向现代化发展,就应当让居民感到越方便、越舒适。当前,城市的农贸市场随意拆迁,老百姓买菜的地方越来越少,学校、幼儿园越来越少,班额越来越大,出行、停车、如厕等问题影响了居民的生活。因此,必须对市场不能运作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如医院、学校、展览馆、绿地、公厕、停车场、农贸市场等进行科学规划,再去搞其他建设。要从根本上解决制约城市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问题,进一步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数。(作者系山东省临沂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党委书记、主任)李作良/文

篇2:走中国特色城镇化之路

打造旅游名镇

**镇坚持走特色小城镇建设之路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首先,我代表**镇党委、政府向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莅临黄水镇检查、指导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下面,我就**镇的建设情况作三个方面的简要汇报。

**镇位于**县东北部,**省道穿境而过,距**高速公路**公里,长江黄金水道**公里,幅员面积**平方公里,辖*个村*个社区*个村(居)民小组,总人口近*人,是“**之乡”、“**生产基地”,是“市级试点小城镇”、……。近十年来,**镇坚持以“不求规模,但求特色”的理念,探索走出了一条以建设特色民居为突破,带动旅游业发展的特色小城镇建设之路。

第一个方面,**镇建设的发展历程 **镇的建设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萌芽探索阶段(2001-2005年)。2001年以前,**镇建成区面积不足0.6平方公里,“一条街、两排房”,集镇毫无特色。2001年机构改革后,**镇新一届党委、政府大胆解放思想,以全新的理念重新审视黄水集镇建设,以“身处山区而眼光不局限于山区,起点源于乡镇而思路不局限于乡镇,不与发达地区比规模,立足本土特色,创造特色品牌” 的发展理念,确立了“突出土家风貌,打造旅游名镇”的集镇建设思路。为学习借鉴各地土家建筑的优秀元素风貌,镇党委、政府一班人跑遍渝、鄂、湘、黔、滇、川等土家族聚集区和特色古镇,考察民居万间、楼院千幢、古街百条,收集5000多张土家民居图片,综合各地特色,结合黄水实际,自己动手设计出了黄水土家民居风貌。2004年初,建成了第一个风貌统一的民族小区;2004年7月,全市小城镇建设风貌研讨会在**召开,**镇荣获全市小城镇风貌建设实施奖。

(二)理性认识阶段(2007-2008年)。2007年以后,新一届县委、县政府更加重视**特色集镇建设,确立了“把**建设成为全市森林生态旅游强镇”的目标,提出了“风貌必须聘请专业队伍进行设计和提升、基础设施不能低于县城建设标准、规划调整必须经过县规划委员会审定”等建设要求,**特色城镇建设由低层次的自发探索阶段进入了高水平的理性认识阶段。与此同时,县委、县政府以**为契机,指导**开展了大规模的城镇风貌改造,聘请专家对旧城4万平方米的风貌进行了设计提升,并完成了以川鄂大道为主体的风貌改造一期工程,改造面积1.4万平方米。2008年,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巴渝新居的部署,县委、县政府对**城镇建设的规划、风貌作了更加全面深入的指导,黄水特色城镇建设开始注重规范化、精品化。2008年7月,建成了占地40余亩以土家风貌为主的政务小区;2008年9月,启动建设了占地280多亩的具有浓厚巴渝新居风貌特色的移民小 区。通过认识的提升和政府强力的推动,**以土家元素为主调的特色城镇风貌基本成型、品质明显提升,规模不断扩张。

(三)全面推进阶段(2009年至今)。2009年,随着宜居**建设的启动,**镇在市、县两级党委和政府的指导下,提出了“打造西部最具震撼力的旅游名镇”的发展定位和“建设5A级景区之精品、休闲旅游之首选、星级服务之窗口”的目标。2009年9月,投资2亿多元的以集镇风貌改造和油化、美化、绿化、亮化、净化为主的**城镇“一改五化”工程全面启动。目前,“一改五化”工程基本完工,共改造房屋风貌15万平方米,油化道路12公里、新建街道2公里,铺设电力、雨水、污水地下管网180公里,场镇绿化植树17928株,安装路灯850盏,改造与整体风貌不相协调的雨蓬和金属门窗2.5万平方米,建成日处理污水1200吨的污水处理厂1个。

第二个方面,黄水镇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发挥自然生态优势,规划建设山水交融的特色生态宜居小镇。**镇依托满目青山、一尘不染,两湖秀水、碧波万倾的自然生态优势,坚持高起点规划、高品质建设。在总体规划上,以生态保护为根本,始终坚持“尊重自然山水、突出土家特色、打造宜居环境”的理念,突出“青山绿水为背景,土家文化为文脉”的城镇特色;在城镇空间布局上,依托“群山环抱、林城相嵌、湖光山色”的自然环境,城镇依山傍水而建,形成了“城中有林、林中有城、城湖相依、湖水映城”的城镇格局。

(二)挖掘地方民俗文化,塑造以土家元素为灵魂的特色城镇建筑风貌。为突出城镇特色,彰显城镇文化,**镇将土家元素符号有机融入建筑艺术,塑造了以土家元素为灵魂的特色城镇建筑风貌。在民族小区建设中,充分借鉴各地土家民居风貌,结合黄水实际,形成了以仿明清古墙、雕花木窗、翘角封火墙、吊脚阳台、坡屋顶小青瓦屋面为特色的土家民居风貌;在旧城风貌改造中,借鉴川东民居特色,融合土家元素符号,形成了以板栗色雕花木窗、坡屋顶小青瓦、老虎窗、门头简瓦屋面、垂花柱、米黄色外墙、仿黄砂石门柱及柱墙为特色的土家民居风格,极富民族气息和韵律感;在移民小区建设中,以土家建筑风格为基调,融合巴渝新居建筑元素,形成了以全坡小青瓦屋面、米黄色外墙、转角屋檐翘角、土家阁楼廊道、土家吊脚楼、土家服饰和图腾简样为特色的色彩简洁明快、线条垂直明显的土家民居风格,具有强烈的现代气息。**建筑风貌总体保持了土家民居的基本格调,又注重融入川东民居、巴渝新居等建筑元素,在统一中追求变化、变化中实现统一,避免了一个模式、一种颜色、一个屋顶、一个平面的“千房一面”现象。

(三)围绕旅游建设城镇,形成“旅游+地产+文化”的城镇建设模式。**镇位于**核心区,拥有巴渝新十二景“**”等特色旅游资源,是理想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在旅游业大发展的背景下,我们坚持将旅游、地产、文化有机融合,把城镇当作一个大的旅游项目来打造。先后规划建设了毕兹卡绿宫、旅游车站、生态民俗文化广场等一批与旅游配套的市政设施;建成了136家特色餐宾馆、21家特色茶馆、29家特色农家乐;规划建设了3家五星级宾馆、4家四星级宾馆、三星级宾馆若干、土家风情商业街及黄水假日森林、浦辉度假别墅等一批精品商住区基本完工。城镇建设与旅游产业的有机耦合,使黄水特色城镇建设焕发出蓬勃生机。

(四)积极创新机制体制,为特色城镇建设提供有力保障。一是在风貌规划上坚持统一规划、统一风貌、统一管理,集中建设。二是在风貌控制上,坚持风貌建设前,由政府按照统一标准,与居民户和施工队签订房屋风貌建设协议,明确责任和措施,收取风貌抵押金,确保建前严格规划控制;坚持风貌建设中,由城建办对每户建筑风貌建设做详细记载,制定风貌监督卡,加强过程监督;坚持风貌建成后,由城镇建设领导小组统一验收,对不合格的风貌责令限期整改,直至验收合格。三是在旧城风貌改造资金的筹集上建立了“按比例分摊”的办法,即行政企事业单位房屋风貌改造经费,由该单位与镇政府按8:2的比例分摊;私人房屋风貌改造经费,由个人与镇政府按6:4的比例分摊。四是在新建房屋风貌控制上实行“以奖代补”机制,即凡是按照政府规划完成建筑风貌的居民户,财政给予风貌建设资金总额五分之一的奖励补助。

第三个方面,**镇建设的主要体会

(一)小城镇要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脱颖而出,只有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区位特点和文化内涵等,走特色化发展之路。但“特色”并不是简单的模仿,一味的返古,而是根据小城镇自身的历史文化、民族特色、区位特点、产业优势以及地形地貌等具体实情,对自身发展进行合理定位、科学规划,避免同质竞争、粗放经营,最终走出一条错位发展之路。

(二)科学规划是特色城镇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十年来,我镇历届党委、政府始终秉承“先策划后规划,先规划后建设,没有规划不搞建设”的理念,高度重规划设计工作,形成了独具黄水特色的建筑符号和建筑艺术;并严格按照“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体化”的要求,坚持规划的连续性,坚持一届接着一届干,持之以恒地不断向前推进。

篇3:走中国特色城镇化之路

一、城镇化的内涵和实质

(一) 城市的形成和作用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 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城市是人类文明的象征, 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载体。首先, 城市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西方国家用100年到300年的实践, 完成了城市化进程。目前, 全世界已有50%以上的人口居住到城市。其次, 城市是新技术创新的平台。机关、大学、科研院所等单位都集中在城市。GDP的80%~90%是在城市产生的。再次, 城市是对外开放的平台。城市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进入世界经济的大门, 城市的招商引资占了95%左右。城市一般分为一线、二线、三线城市, 也可以分为顶级城市和低级城市。大城市即顶级城市, 能赚取经济链条当中附加值最高、利益最大、科技含量最高的利润。低级城市没有转移资产的能力。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 引进外资就是从南到北、从沿海到内地的逐次递进, 产业转移的规律也是这样。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 城镇化的内涵和实质

城镇化就是社会发展中, 农业活动比重下降, 非农产业即工业和第三产业活动比重上升的过程。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地区城镇居住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重。城镇化进程靠工业化进程来支撑。农村人口向城市的大流动、大搬迁、大转移, 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促进了思想的进步。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上、城镇化水平达到30%以上时, 城镇化就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当前, 一些经济学家、社会学家认为, 21世纪影响世界最大的有两件事, 一是西方的技术革命, 一是中国的城镇化。2003年以来全国每年转移1700万农村人口, 目前, 中国农村仍有4亿多剩余劳动力要从低生产力水平的农村转移到高生产力水平的城市中来。推进城镇化不单纯是人口向城市集中, 不单纯是搞城市建设、建高楼大厦。当前, 非洲有些国家城镇化率很高, 但一边是高楼大厦, 一边是贫民窟。印度的农村经济时代, 以及城市的繁荣造成了大批的失地农民进入城市, 在首都新德里的外围, 贫民窟几十年不变, 并逐渐扩大。

党的十七大提出,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加快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城镇化、国际化进程。在“五化”当中, 城镇化是当前加速推进的一大战略。

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具有四个特点:

第一, 城镇化的本质是增加非农产业的就业岗位, 是统筹城乡、把农民就业纳入到整个政府的统一政策安排当中去。

第二, 城镇化目的是缩小城乡差距, 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解决农民的国民待遇问题。

第三, 城镇化是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互运作, 相互推动, 同时进行, 城镇人口增加和农村人口减少形成互动机制。

第四, 城镇化最突出的就是要解决“三农”问题。城镇化是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并向现代化迈进的一个过程, 不仅包括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 也包括城与乡、新城与老城以及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和谐统一。

中国特色的城镇化不仅决定着中国未来的发展, 也影响着世界的发展进程。

(三) 城镇化的意义和作用

首先, 从经济角度看, 有利于发展经济, 调整经济结构, 提高劳动生产率。西方经济研究机构预测, 中国的城镇化要求再建100个千万人口的大城市, 大城市的聚集效益和规模效益在经济上的作用是第一位的。大城市效率高、集约性强, 节约资源和土地。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快大城市发展, 城市发展面临着机遇与挑战。

其次, 从社会角度看, 有利于扩大就业, 保持稳定,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城市有配套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城市生活要比农村生活更方便、舒适。城市为居民搭建了平台, 有利于扩大就业范围,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城镇化能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当中来, 为城市的发展和农民的转移开拓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再次, 从文化角度看, 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素质, 繁荣文化生活。城市要建设文化产业和娱乐、消费等各类服务产业, 特别是在文化、教育、保健、休闲、旅游等领域, 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需求。城市的博物馆、展览馆、艺术馆以及社区文化体育设施, 对于提高人的素质、促进文化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最后, 从政治角度看, 有利于执政建设, 有利于民主法制的深化与实践, 有利于巩固执政基础。城镇化促进了城乡环境的改善, 使物质优越成为现实, 环境改善和物质条件的优越又促进了社会稳定, 保证了群众的安居乐业。这是政治建设的应有之意。推进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建设, 几个村庄的人组成一个农村社区, 有利于增进交流、转变思想, 加深对政治的理解。农村社区人才聚集, 容易选出好的致富带头人。同时, 纳入物业管理, 引入第三产业, 有利于深化基层民主建设, 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二、城镇化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一) 城市必须坚持宜居

宜居是指适宜于人类生活和居住。城市建设不仅要适宜人们生活, 还要适宜人们的创业和企业的生产经营, 适宜人的全面发展。一个城市是否宜居, 不仅要看城市的经济指标, 还要看城市能否满足不同层次的居民对居住和生活环境的要求。安全性、健康性、生活方便性、出行便利性、人文和自然环境的舒适性是衡量城市发展质量的综合指标。城市发展要不断回归舒适、休闲、健康、安全和文明等人类最基本的追求, 使人居环境更贴近自然。与自然和城市文化和谐, 已成为居民的普遍追求。

(二) 城市必须是可持续发展的

城市建设必须贯彻“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要合理布局城镇体系, 协调城乡关系, 完善城市功能, 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力, 提高城乡居民素质, 调整城市产业结构, 改善城市环境。城市建设包括房屋建设, 是高能耗的领域, 占整个社会耗能、耗材的30%。因此, 不能随意拆迁, 搞重复建设, 必须一劳永逸, 建设“百年住宅”, 才能体现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城市功能不可能一次性完善, 必须着眼于城市长远发展可能, 注重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 为城市发展留出规划、留出空间。

(三) 城市必须是基础设施完备和公共产品配套的

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产品支撑着城市的发展, 形成城市的服务功能。基础设施和公共产品如行道树、绿地等不创造直接效益, 需要政府投资, 发动企业和社会单位管养。必须坚持科学规划, 合理调控城市布局, 优化配置市民学校、托儿所、医疗、居住、办公、商业、银行等城市空间。要坚持规模适度超前, 使城市供水、供气、供热、燃气、雨污系统、绿地系统、环卫设施、停车场建设配套完善。在建设过程中同步配套市政管网, 地下设施一步到位, 各类管线具备一次性承载能力, 以满足城市发展的要求。

(四) 城市必须是文化内涵丰富的

文化首先是自然的、历史的, 城市文化就是城市的特色。“城市就像打开一本书, 进来一看就知道这个城市的抱负。”城市面貌的改善不仅是外在的, 而是增加了文化的内涵和感染力, 展现了城市的精、气、神。其次, 文化是建筑的。各类建筑标志着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特点。再次, 文化是地域性的, 各地的文化具有差异性。展览馆、博物馆是城市的基本要素, 没有展览馆、博物馆的城市就不是一个完整的城市。

总之,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和核心竞争力。如果只追求外来的东西, 城市的特色就会消失, 形成千城一面的状况。我们要保护好城市的老建筑, 保护好城市的文化, 每个年代都有代表性的建筑, 使城市的历史文化脉络更加清晰, 并且世代相传。

(五) 城市要向数字化管理发展

城市建设三分建七分管。城市管理是城市正常运转的保障, 不仅包括市容市貌的管理, 还包括基础设施等硬件的管理。城市管理不能只靠单一的政府部门, 市民是城市管理的主体。市民素质的提高、全体市民的共同参与, 才是城市管理的根本。要加快数字化城市建设, 借助现代科技手段, 以信息化、智能化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要按照“责权利相统一、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原则, 将管理重心由市向区和街道转移, 发挥社区在城市建设管理中的基础性单元作用, 建立“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建设管理体制。

(六) 城市必须经营, 走市场化道路

经营城市是城市发展的理念, 是现代城市建设的具体实践。城市建设的主体必须依靠经营, 财政收入只是维护、保证城市的正常运转。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通过经营举债, 使城市资产逐渐做大, 使城市资本产生还债的能力。因此, 必须将经营思想贯穿于城市建设、管理、发展的全过程, 通过对城市的各类有形、无形资产进行优化整合和市场化经营, 实现城市建设低投入、高产出的目的。

(七) 城市必须是开放、包容的

城市不仅是市民的, 也是农民的;城市是全国、全社会的。城市的包容性、开放性决定了城市的现代化程度。无论贫富, 无论国界, 谁都能进入这个城市。经济发达的国家, 也允许街上有乞丐。这只是管理问题, 但不能拒之门外。人民对城市的要求是苛刻的, 又是宽泛的。现代化的城市必须具备开放、包容的胸怀, 迎接各类人员的到来。

(八) 城市必须是安全的

城市应该让居民感到安全, 居民应该对城市及居住区周边的治安状况、交通出行生活, 对发生地震、火灾、水灾等突发性自然灾害时政府的作为有安全感。城镇化高速发展的过程, 既是财富积累的过程, 也是风险积累的过程。现代化程度高度依赖基础设施, 水、电、路、燃气、通信、供热、网络等设施既造就了现代化文明, 也造就了城市问题的多发性和突发性。城市政府应该增强城市安全意识, 制定完善防灾与预警系统, 积极应对突发性灾害。同时, 要为城市发展留出安全空地、预留用地、备用地, 楼与楼之间要达到一定安全程度, 为城市居民提供基本的安全保障。

(九) 城市必须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数

篇4:走中国特色城镇化之路

博览会为公众提供了有关城市建设与管理的“视觉大餐”,期间举行各种论坛,中外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梳理分析,为新型城镇化建言献策,为绿色城市、智慧城市、低碳城市、宜居城市建设指点迷津。

一、2013中欧城市博览会亮点纷呈

此次中欧城市博览会展览面积达1.9万平方米,设1个综合馆和9个专题馆。综合馆分中、欧两个展区,集中展示中国城镇化发展主要成就以及欧盟城镇化发展历程与经验等。9个专题馆包括城市规划馆、绿色低碳馆、基础设施馆、智慧城市馆、金融服务馆、人文历史馆、公共服务馆、宜居城市馆和新技术馆。

“尽管我们不能指望一次展会达到实际的项目效果,但是至少能达成初步的意向和概念的判断,也会对推动未来中欧城市化的发展带来务实的效果。”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在2013中欧城市博览会成果发布会上说,博览会把中欧合作推向一个务实的阶段,所谓务实即在一个平台上进行集中的展示。158家单位展示了自己的成果,不仅吸引了中国观众,而且吸引了欧方的企业和官员,收获颇丰。

值得关注的是,阿尔斯通公司、西门子公司、法国电力公司等一些企业都进行了非常精心的展出设置,相当多的中方企业和城市对他们的产品展示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同时,博览会上有很多城市展示出未来合作的基础,如广东佛山、上海宝山展出了中欧城镇化合作示范区项目,通过提供良好的空间吸引企业前来投资。

二、欧洲经验对中小城市更具借鉴意义

中国的城镇化是21世纪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面临着几亿农民进入城市后的就业、生活、住房等多方面的挑战。当数量庞大的农村人口进入到大大小小的城市后,城市该按照什么样的方式发展,能不能给他们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和宜居的生活,这是新型城镇化不能回避的问题。中欧未来的密切合作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那就是我们有非常庞大的市场。

在此次博览会上,我们看到了我国一些发展较快的城市走向现代化进程的轨迹,但是我们没有看到的是,位于我国中西部地区的一些边远城市还在为产业发展、居民就业、收入水平等问题而困惑苦恼。无疑,随着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城市要进行规划的设计、基础设施的改造、管理和治理的更新。在高速城镇化过程中我们的城市在这些方面还有很多短板,也需要欧盟一些高技术和管理核心理念的支持。正是因为双方的优势互补,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市场,从而必将产生巨大的潜在效应。

我国约有两万个城镇,县级市以上的城市660个,还有一万多个建制镇。其中,1000万人以上的城市有5个,400万人以上的城市16个,100万人以上的城市84个,这对欧盟国家来讲都是特别大的城市。欧洲城市发展经验主要来自于中小城市,如瑞典的城市,人口大约10—30万。这些城市的治理与管理经验、生态城市与智慧城市的建设经验以及可持续发展模式对我国中小城市更具重要的示范作用。此次博览会上,尽管也有一些大城市的展出,如北京、上海、重庆,但更多的中小城市预示着更多的市场。

三、因地制宜避免盲目照搬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很多城市的管理者都到欧洲国家考察过,他们也学到了很好的城市管理方法和管理经验,但是由于认识上的差距,一些城市在学习借鉴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误区。举个例子上海市嘉定区一个经济实力很强的小镇,2008年时从欧洲引进技术在城市的边缘地带建了一个很好的垃圾处理厂。因为他们去欧洲考察时看到,欧洲的垃圾处理厂就在城市的边上,没有一点异味,效果非常好。但在上海建好后情况却不尽如人意,异味很大,产生了很多矛盾,原因在于我们的垃圾和欧洲的垃圾不一样。

显然,学习欧洲经验,不能简单地做一个“搬运工”,把欧洲的发展模式原封不动地搬到中国土地上,而是应根据自己的国情有选择地吸取好的经验并不断创新,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史无前例的中国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崭新课题。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每一座城市都是由于某种历史原因而兴起,在建设城市的过程中要尊重历史,崇尚自然,传承文化。

四、城镇化发展模式的借鉴

从空间形态上看,城市发展模式可以粗略地分为蔓延型城市发展模式和紧凑型城市发展模式。前者以美国为典型代表,后者则以欧洲和亚洲的城市为代表。其直观的表现是都市区的人口密度差异,美国等为代表的地广人稀、资源较为丰富的国家,城市地区平均人口密度不足0.5万人每平方公里,而欧洲国家城市地区的人口密度在0.8—1万人每平方公里。

两种不同的城镇化模式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存在显著不同。蔓延式城镇化必依赖以私人汽车为主导的机动化,美国每千人汽车拥有量超过800辆,公交出行的比重仅为10%左右,而美国也以占世界5%的人口消费着全球1/3以上的能源。紧凑型城市着重强调混合用地和功能区的有效融合,重点是通过鼓励城市地区的填充式开发和城市再生,提高土地利用强度和公共基础设施的利用率。欧洲多数发达国家每千人汽车拥有量在500—600辆,城市的公交出行比重则普遍超过30%。相应地,欧洲城市人均汽油的消耗量不到美国城市的1/2。紧凑型城市发展模式可以大大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从而有效实现降低能耗、降低污染的目标,更好地体现了绿色低碳发展的理念。

我国城市不仅要学习吸收欧洲发达国家解决问题的先进方法和经验,更要吸取它们在几百年城市化历程中曾经有过的教训;学习欧洲经验,不能仅仅停留在视觉表象上,更多的要深入到城市的制度结构、治理方式、管理方法中去,实现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五、走紧凑型城镇化道路符合中国国情

破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资源能源约束,要加快绿色低碳发展,在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从严合理供给城市建设用地,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的要求,大力提高城镇人口密度,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走紧凑型城镇化发展道路,符合中国国情。

首先,完善政绩考核体系,建立有利于紧凑型城市化的机制。树立科学的政绩观,积极探索绿色GDP核算方法和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分类管理,对重点城市化地区,要进一步强化质量效益、资源利用、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指标的权重。充分发挥经济激励机制的作用,通过公共投资、税制设计等引导城市向紧凑型发展。确保中心城区公共用地的供给,对人口密集地区的公共设施的建设和改造提供补贴。根据容积率和人口密度实施累退型税制等。

其次,要严格城镇建设用地标准,坚决摒弃摊大饼式的城镇化发展。进一步明确各类城镇建设用地标准,严格按照人均城市建设用地100平方米的标准,设定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保持城镇土地扩张与人口增长协调发展,在城镇土地规划控制指标中,增加经济产出、出行距离等效率标准。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促进城镇功能混合布局。

第三,综合采取科技、价格等手段,切实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加快重点技术创新,加大先进技术推广应用,着力在节能技术、清洁能源技术、循环经济技术方面取得突破,促进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源等可再生能源低成本、规模化开发利用。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调整资源性产品价格,促进资源能源高效集约利用。

篇5:走中国特色乡村振兴之路

国商151 张一鸣 20***

在这个学期的“形势与政策”课中,我们学习的第二个主题是“走中国特色乡村振兴之路”。结合在考研复习中对政治这门课更系统地复习,我认识到作为大学生的我们,面对现在这个飞速发展的世界,不但要关注外面的世界,也要心系中国广大农村。大学生群体是一群知识层次较高,最具潜力,最有创造性的人,是中国特色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通过这次学习,我也有了许多心得体会。

乡村振兴战略,是三农工作方针政策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点工作。党和国家以农村经济发展为基础,对农村整体发展水平进行提升,文化上建立乡风文明,经济上兴旺产业,生态上建立绿色文明,民生上使人民生活富裕,治理上更加有效。进行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第一点,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乡村现代化的新起点。作为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迫切需要,为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不断创新。我们也取得了许多成就,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新的进展,城乡一体化不断发展,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达到新水平,六千六百万贫困人口脱贫。

但是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这些问题非常突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民是最值得关怀的最大群体。到2020年,中国城镇人口将达60%,基本实现了城镇化,因为我国人口基数大,即便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也仍将有数量庞大的农民。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农业始终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要依靠自己力量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所以乡村振兴关系到亿万农民的美好生活,关系到粮食安全这个国计民生的基础,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我们要避免乡村的衰退。

城乡发展不均衡是市场配置的规律,在其他国家,城市化过程伴随着乡村衰败。但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乡村振兴战略能够解决这一矛盾,以城带乡、以工补农,解决城乡之间发展极度不平衡的问题。

第二点,我们要坚持,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从农村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党的领导是我们最大的政治优势,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发挥党管农村工作的优良传统肯定不行。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工作要抓实,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要求落到实处,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公共财政投入上优先保障,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

我们的重点是城市和乡村的关系,我们要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走共同富裕之路,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路。我们要发展乡村文化,发掘乡村文化的传承者,建立精神基础。也要加强教育,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让农业和乡村进行发展的工作落到实处,更好地面对新时代。

这里有四个优先,要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必须真正做到这“四个优先”,真正抓住大局,让乡村振兴成为现实。

对于乡村和农民之间的关系,乡村是农民的立足之基和生活之本,同时农民是农业乡村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

第三点,我认识到乡村振兴需要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走共同富裕之路,走质量兴农之路。习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五大振兴”的乡村振兴要素建设:即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推动乡村生态振兴、推动乡村组织振兴。

作为大学生,我们应当重点关注乡村振兴的人才问题。人才支撑是关键之处,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鼓励社会各界人士投身乡村建设。让人才给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活力,让乡村振兴的活力竞相迸发、源泉充分涌流。

这次专题学习告诉我们,以“五大振兴”为行动纲领,总书记为我们制定了清晰明确的乡村振兴战略。

首先所有工作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中心,让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立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这样可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全要素生产率。

然后是做好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做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教育工作。用各种优惠政策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我们在合适的时间也要投身其中。

最后是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深入挖掘传统农耕文化中的优秀思想观念和人文精神,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坚持绿色发展道路,做好乡村环境问题的实质治理,完善农村生活设施,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

这些年来,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需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重塑城乡关系。乡村重点建设公共基础设施,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

学习中我了解到,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和退伍军人返乡,为乡村带去互联网思维。他们将文化创意引入农业生产,利用电商平台销售特色农产品。促进农林牧渔业和种植业创新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稳定和优化粮食生产,发展“互联网+农业”。对于基础设施的建设,我们不断改善供水、供电、信息的服务提供,新建改建农村公路,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推进“厕所革命”。

篇6: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地测学院勘查技术与工程2602100229张维军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城镇化的战略地位也越发突出。党的十六大作出了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战略决策,十七届五中全会对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作出具体部署,党的十八大强调城镇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载体之一,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点之一。而2012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要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要任务抓实抓好,要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一、为何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

2012年中国城镇化率超过36.2%,对于前年有1.4%的增长,可以说我国城镇化发展是高速增加。高速增长意味着我们把其他国家几百年的历史浓缩到三十年里面。由此各种矛盾也在爆发,也带来许多问题。

主要问题有:

1.人口城镇化不彻底

目前,我国的城镇常住人口中包含了大量农民工。2012年,我国7.12亿城镇人口中包含约2.34亿在城镇居住6个月以上的农业户籍人口。除了农民工,我国城镇间流动人口问题日益突出。据统计局数据推算,2012年我国城镇间流动人口总量达7300万,他们大多文化水平较高,有很多是大学毕业生。以上两个群体无法享受与本地城镇户籍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据统计,2012年,我国外出农民工在城镇缴纳养老、医疗保险的比例仅14.3%和16.9%。他们长期处于一种不稳定状态,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也影响了内需的充分释放。

2.资源环境约束日趋加剧

在我国城镇化建设中,能源消耗偏高,环境污染严重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严重威胁居民健康,部分区域和城市大气灰霾现象突出,许多地区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容量,水资源短缺现象突出。目前中国有2/3城市供水不足,1/6严重缺水,其中也包含如天津、北京等特大城市。201 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是发达国家的3~4倍。2011年全国新增能源消费就高达2.3亿吨标准煤,相当于意大利或墨西哥一年的消费量。农村土壤、地下水等污染等问题也十分突出,一些农村地区生态环境脆弱。

3.当前城市发展模式存在弊端

一些城市建设以西方发达国家现状作为参照系,要求我国城镇发展要与西方发达国家现状看齐,全然不顾这些国家在发展中所经历的辛酸历史。片面将“生态城市”、“花园城市”理解为表面建设,搞大广场、宽马路、大公园等各种景观工程,浪费资源:有的城市热衷新城建设和高档地产开发,忽视老城区和外来人口集聚区等中低收入人口集中居住区的改造;还有一些城市发展“嫌贫爱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针对户籍人口和富人的需求,不仅拉大了城乡差距,还抬高了农民进城落户门槛。

城市金融风险凸显。随着土地招拍挂政策的实施,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地方政府土地财政迅速扩张,为城市建设筹集了大量资金。但随着城市建设资金

1投入的增多,城市门槛在不断抬高,未能充分发挥出城市吸纳人口的作用。目前,各地为偿还债务,又必须不断扩大建设规模,提升土地价格,陷入了“以土地吸附资金,以资金提升土地价值,再以更大规模土地吸附资金”的怪圈。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已经超过10万亿,其主要用途是城市建设,主要还款来源是未来土地出让。将大量资金投到城市开发建设上,而不是搞实体经济,埋下的金融风险越来越大。

二、新型城镇化“新”在哪儿

1.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

我国城镇化率已超过50%,这对我国社会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也对社会管理提出了新要求。

长期以来,政府习惯于将城市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分散到农村进行解决。在城市人口比重不高时,这种方式屡试不爽,但随着城镇人口比重的上升,我们必须在城市化解备类矛盾。同时,人口在城市集中,对社会矛盾有放大效应,加大了社会风险治理的难度。这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另外,目前我国按城镇户籍人口计算的城镇化率仅35.3%,与统计上的52.57%存在着7.27个百分点的差距。这一差距主要是2.6亿农民工和7000多万城镇间流动人口在城市还没有享受到与当地城镇户籍居民同等的公共福利。原来的城乡“二元结构”,变成了“三元结构”,这加大了我国城镇化的难度。我国,的城镇化不仅要权衡城乡间矛盾,还要权衡当地居民和外来人口间的利益关系。

2.要建设集约型城镇

目前,我国城镇化发展中土地使用集约程度不高。从1980年至201 1年,我国城镇土地面积增长了9.2倍,而常住人口只增长了3.5倍。国土资源部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土地城镇化的速度是人口城镇化速度的1.85倍。而国际平均水平是1: 1.23。我国城市人均用地133平方米,已经超过人均建设用地120平方米的规划高限。对照国际上的大都市,东京人均建设用地仅78平方米,香港才35平方米。香港人口密度是上海的2倍,而建设用地面积不到上海的1/10。另外,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工业用地太多,而城市人居或环境空间偏少,两者之比是1.5:1,而日本这一比例是6:1,法国巴黎大区是5:1。目前,我国工业用地容积率一般只有0.3—0.6,而发达国家和地区一般在1以上。2000-2010年全国人均工矿用地从1 28平方米提高到1 42平方米。所以要实现集约型城镇化,首先要在土地的集约使用上做文章。在产业分布上,可学学苏南模式或浙东模式,那里土地空间有限,但很会利用产业集群的优势来促进生产发展和城镇化。据统计,通过产业集群,可以节约土地30%,提高能源利用效率40%,节约行政管理费用20%以上。

3.要丰富城镇化的“绿色”内涵

“绿色”和中央提出的新型城镇化四个标准:“集约、智能、绿色、低碳”中的“低碳”,在内涵上有交叉,但中央把它们分开讲是有政策指引的。根据理解,“绿色”应侧重在环保,如环境优美和减少污染,而“低碳”侧重于在生产、生活方式上要节能。

目前,我国的环境污染主要来源于城市。世界银行报告显示,世界80%的温室气体产自城市,全球最大的十个城市所排放的温室气体,比日本一国的排放量还多。

我国也面临这个问题。目前,城镇消耗了85%的能源和资源,同时,排放了

相同比例的废物和废气,流经城市的河道80%以上都受到严重污染。

对于“绿色”城镇化,除了环境优美这种生态上的“绿色”,其含义还要丰富得多。比如它还应包括交通绿色出行、建筑要绿色、甚至地面也要绿色等,比如要让雨水能渗透到地下,等等。

三、新型城镇化之路该怎么走

1.推进新型城镇化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随着城镇人口增多和农民工市民化政策的落实,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投资将继续增加,进一步厘清政府与市场关系有助于减轻政府负担。

(2)处理好城镇与农村的关系。城镇在创造就业、增加收入等方面要显著优于农村,城镇对人口的吸引力要强于农村。一些国家发展的经验表明,如果在城镇化进程中,不同步发展农村,城市贫困人口增多将会带来“贫民窟”等城市病,同时也会出现农村的凋敝。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和农民大国,有13亿多人口,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要靠“两条腿”走路。即使将来我国城镇化达到较高的水平,居住在农村的人口规模仍然会相当庞大,要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3)处理好资源环境禀赋与城市承载能力的关系。水、能源等客观上影响着城镇吸纳人口的总量,但是城镇承载人口的能力并非一成不变。从世界城镇发展来看,城镇承载能力是一系列综合因素的函数,外部条件将影响着城镇承载能力。比如随着节能、节水技术的应用,水和能源的约束将趋于减弱。交通技术和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使得城市交通半径在扩大,人口承载能力也大幅提高。我国城镇发展面临资源、能源的瓶颈约束较大,必须坚持集约节约方针,提高能源资源集约利用程度,增强人口承载能力。

(4)处理好城市群与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关系。国外城市群是由相互之间经济联系紧密的一系列相互独立的城市组成。在我国城市之间存在行政隶属关系,缺少独立地位,一个高等级城市自身就可算作一个城市群。

2.推进新型城镇化亟待加快的改革

(1)要有序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当前,过度追求经济发展,城市服务重心偏向于户籍城镇居民,对外来人口关注不够,从而带来安全感的缺失,使社会信任度和凝聚度下降,“二元人口”间的社会矛盾逐渐显化,依靠非均等公共服务压低成本推动城镇化发展的模式难以持续。

(2)要加快用地制度改革步伐。在城镇化进程中,传统土地管理制度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必须有新思路来解决这些问题。

(3)要完善城镇化发展资金保障。推进城镇化发展既需要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更需要充分发挥各类民间资本的主体作用。健全财税管理体制。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要设立城镇化专项转移支付,用于承担农民工的基本公共服务支出,中央政府承担跨省转移农民工基本公共服务,省级政府要承担省内跨地区转移农民工的基本公共服务。建立地方税收稳定增长机制。开征房产税,推进房产税试点。深化资源税,推进营改增试点。

上一篇:确定发展对象填写表格下一篇:目前最难找工作的八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