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走专业发展之路

2024-05-05

用心走专业发展之路(精选八篇)

用心走专业发展之路 篇1

一、引领教师去“学习”

学习是未来的生存方式。社会发展日新月异, 只有学习, 才能解决社会发展和教育教学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 只有学习, 才能吸收一切先进的理论和文明成果为我所用。就这一点来说, 教学活动中教师担当的角色不只是教书匠, 更是一名求知似渴的学生。教学生涯中我们需要源源不断地汲取新的知识来丰富自己。只有这样, 教师的知识才是全新的, 教学理念才是先进的, 教学方法才是科学的。因此, 我们学校要求教师要有“活到老, 学到老”终生学习的求学精神, 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 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要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 教师必须要做到这一点。学什么呢?怎么学?内容很多, 方法也很多。由于农村条件的限制, 与外界的交流的机会少, 读书成为最快捷而有效的学习方式。教学之余, 学校要求教师搜集或借阅与教学相关的书籍进行阅读。正所谓“开卷有益”, 阅读国内外教育名家的著作, 可以有助于教师选择好的教学方法;阅读文学名著可以开阔教师的视野, 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阅读当代名家散文可以丰富教师们的语言艺术。多媒体技术已经走进了教师的教学生活, 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网络资源、广阔的学习平台, 无论是教学管理方法还是教学资源, 都成为我们了解外部世界的新窗口。

二、建议教师去“写作”

正常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们整日忙于备课, 批改作业。很少有人想去“写”些什么。写作能力是衡量教师教学能力的一个标准。写作是对教学经验的总结, 也是对日常教学误区的归纳, 它反映了教师对教学工作的关注程度。为此, 学校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教师写作的力度培养。

1.备课过程中, 要求教师每一节课后都要尽可能补写“教后记”。教后记对教师衡量每堂课的效果很有帮助。教师可以根据课上学生的表现, 了解教学过程中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哪些该补充, 哪些该删除, 哪些该仔细讲解, 哪些可以让学生自学……从而使下一堂课更完善, 更充实。

2.每个学期的开始和结束, 学校要求教师认真写年度工作计划和年度工作总结。如, 授课计划、单元测试计划、班主任工作计划等, 学校严格要求。计划的合理制定, 有利于保证任课教师有条不紊地完成授课任务, 也利于协调教学与学校其他事务性工作的关系。年度总结是每位教师对一年工作的反馈, 对下学期的教学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3.学校每年拿出部分资金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单位组织的论文、教案、教学故事等评优活动。这一活动深得教师欢迎, 许多教师的作品曾经在各个级别的报刊上发表。这既提高了部分教师的写作兴趣, 带动了工作积极性, 又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组织教师去“说课”

教学是一门“说”的艺术。它不仅仅表现在教师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方面, 还体现在教师驾驭每堂课的能力上。学校每个星期都要求组织集体备课, 每次备课会都要求各位专任教师进行说课, 集思广益, 完善课堂教学。说课要求备课教师对每篇课文的教学设想、教学重点、教学方法、教学环节都给予详细的说明, 然后一起探讨改进方案。“说”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交流的过程。集体备课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每位任课教师都可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经验丰富的教师传授经验, 专业对口的教师在理论方面加以完善, 让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四、鼓励教师去“研究”

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教学要求创新, 要求发展而不是一潭死水。死板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早已和现在的时代要求脱节, 研究成为教学的生命。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我们每个人都应具有教研能力, 每个人都应成为“教学专家”。有些教师认为, 教学研究只是那些专家教授的本职, 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教书匠, 我们能研究什么呢?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实际教学中, 需要我们潜心研究的课题很多, 当代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问题即课题”, 只要我们肯降低研究“重心”, 就会发现身边有无数让你感兴趣的, 能让你潜心研究的研究课题。随着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 随着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 随着眼界的不断开阔, 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教师要成为一名研究者, 成为一名研究型的教师。只有研究型教师才能胜任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教而不研则罔, 研而不教则空, 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其困, 研然后知其美。研究, 是教师发展的内在需要, 是教师持续进步的基础;研究, 能使教师真正成为教育知识创造与贡献者;研究, 是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关键;研究, 将使教师步入一种新的职业生活境界, 会让教师焕发出生活活力。

五、提倡教师去“反思”

教师应当反思, 现已得到教师的广泛认同。反思我们的教学观念, 反思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 反思课堂教学的效率等。当然, 好的教师总是思考他们的所作所为, 但教师能够而且应当发展自己的哲学而不是遵循他人传给他们的现成的程式。案例研究形成的一个共识是, 优秀教师是一个反思的实践者, 好的教师具备反思自己实践、自己质疑的能力。好的教师总是不满足, 他们不断地探寻新的观念。高素质的教师总是愿意改变其整个哲学。我们学校在立足课堂教学的基础上, 要求教师准备“示范作业”和“错题档案”。教师在整理材料的同时对自己布置的练习和作业进行总结、反思, 使自己的问题设计趋向合理, 促使教学成绩的提高。这正应验了那句古话“思则有备, 有备无患”。

六、让老师学会“协作”

一个篱笆三个桩, 一个好汉三个帮。团结协作是时代的要求, 同样也适合我们的教学。一个学校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团队。团队成员之间的精诚合作和真诚交流, 对于彼此的成长, 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有言道:湿柴在烈火中也会燃烧。教师之间除了交流思想和分享见解以改进其实践外, 许多教师也参与各种团队, 一起备课和教学。国外教学研究中, 这被说成是教师角色的一个越来越重要的部分。今天的教师需要作为一个团队工作, 团队工作能力也是对学校层面的教师素质由什么构成这一问题的最经常的反应。在我国许多知名的学校都要求同一中学的每一年级的教师一起为学生备课, 还要求不同学校的同一学科的教师一起确认评价学生成绩的准则。就学生的管理来看, 很多教师认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班主任的本职工作, 自己可以退避三舍。我们学校及时发现并纠正了这种错误思想, 让每堂课都成为各位专任教师教育、管理学生的主阵地。这样, 既加大了对学生的管理力度, 又降低了班主任的工作压力, 加强了同年级组教师之间密切合作的关系。就大的环境来看,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相互配合。在此系统中, 教师要学会与家长及时沟通, 形成教育合力。教学过程, 是师生互动、沟通的过程, 教师与学生之间是民主、平等、合作伙伴的关系, 这样, 学生的创造潜能才会得以有效开发。先进的理论和经验告诉我们, 教师学会协作, 才能发展得更快、更好。

用心走好习惯之路——习惯养成总结 篇2

——英语学习习惯养成总结 威海市千山路小学 阮青云

常常听到这样一句话“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 我非常赞同这句话,一个人良好的英语习惯往往决定这个人以后在学习英语方面的成就,甚至可以决定以后的命运。作为一名英语老师,我觉得首先必须从自己做起,让学生第一时间感觉到老师也是这样做,这样学生就会照着做。对于小学生来说,良好的习惯应该从听、说、读、写这四方面入手。为此,在学期初,我本着对学生一生成长负责的态度,切实抓好学生的启蒙教育,是学生能够尽快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现将自己在开学至今一些好的做法,总结如下:

一、听的习惯

在英语课上,我非常重视对学生听的姿势与感情的表达给予认真指导。如听同学发言时 ,要求学生坐姿端正、心静手静,做到神情专一;同学们认真倾听了他人的发言,会有所感悟,需要倾诉、表达。我会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表达,培养学生正确的表达方式,良好的表达习惯。同时,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或者读单词的时候,我会要求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不要随意插话,如果同学的回答与自己的思考相一致,则以微笑、微微点头表示认可或赞同;与别人意见发生相悖时,还可以用举手等方式参与交流,尽可能简洁、准确的表明自己的观点。学生养成了这样的倾听习惯,在课上我就可以一目了然地了解学生听课的质量,即时得到反馈信息,对师生双方来说都得到益处。

另外,在学生发言的时候,我都会停下所有的动作,做一个耐心、专心、谦逊的倾听者,认真仔细地倾听他们的发言,成为学生的忠实听众,并做出回应,让发言的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尊重,也让其他的学生有学习的榜样。同时适时引导学生像老师一样认真地倾听别人的发言。对于那些能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同学,我会表扬他们,让其他学生有了仿效对象。这种给学生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并树立了榜样,在这样的引领下,愿意听、喜欢听、善于听的孩子会越来越多。

最后,为了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上课时我会适当开展一些“倾听”方面的专项训练,比如课前的Free talk既锻炼了学生的听力,又让学生勇敢学会表达。

二、说、读的习惯

还记得刚走进三年级的教室,我举手右手,面带微笑,热情的跟学生打招呼“Hello”时的情景,本以为学生会热情的给与我回应,课时没想到的是全班40几名学生只是把两手在胸前交叉,腰杆笔挺,两眼正视着我,只有几个人举手。„„后来的局面非常尴尬!课后,我在想,连我闺女都会说的“Hello”,为什么只有个别学生敢举手,站起来说的时候也是声音小的可怜?究其原因,学生说的要求没有掌握好,另外老师的评价没有跟进。所以,针对说的习惯的培养,我倡导了李阳的“疯狂英语”读法,让学生大胆、响亮、清晰的读出句子。一段时间下来,解决了学生说英语不敢开口的难题。尤其是在读的时候,学生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指读,同时响亮的把单词、句子、课文读出来。还记得上课时,我经常跟学生说的一句话“声音哑了,别怪我啊!”学生们仍然热情高涨,响亮的、读着句子。

我认为学生说英语的环境本来就很缺乏,除了上课,英语早读,何不让学生就这样放肆的读下去呢„„

三、写的习惯 经过了第一次单元测试,我终于知道了“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在书写方面的培养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看着学生的试卷认真干净,没有乱写乱画,心中十分窃喜!但是三年级的学生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尤其是字母书写,书写体和手写体完全混淆,在第一大题的听音写字母没有出现的问题,在第三大题的圈出字母并书写在四线三格中问题暴露无疑,学生d、f、a等字母完全是照着卷子上写的。究其原因,学生不懂得什么叫书写体和印刷体。为此,我特意印了卷子,上面有书写体,并用四线三格的形式,把手写体一一认真书写上,采用一对一对比的形式,让学生粘贴在书上,每次书写的时候进行对比,这样就有效防止学生书写体和手写体混淆的情况,并且对于学生自学26个字母也大有益处。

四年级学生初次写句子,对于写句子的要领虽然我一再强调,但是学生的句子书写还是千疮百孔,问题百出。为此,我特意给学生做了示范,让学生对照初步掌握书写的要领。领过努力我发现,学生是可以做的很好的。

四、预习的习惯

学校外来务工子女较多,但是经过调查,家里有电脑的学生很多,为此,在开学前两周,我花大精力把学生加入QQ好友,并通过QQ邮箱把所在年级的英语发给学生,这样学生既能够预习,又能够复习。为了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首先细化预习要求,所有学生必须对照生词表在文中圈出生词并加上汉语。这样学生对于课文就能够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文本的大意。对于家里有电脑的同学,要求听音跟读单词和课文,每个单词、句子至少5遍。在上课的时候,老师能够检测是否进行预习,并对按照要求做的同学发放“寻宝卡”进行奖励。

五、乐于助人、合作、交流的习惯。本学期,所教班额较多,为了减轻自己的负担,学生乐于助人、合作的习惯是必不可少的,为此每次我布置任务都会交代清楚各小组所承担的具体任务,各负其责,各组成员分工明确,任务要短时高效,时间控制合理、有实效,评价要及时。比如:在一次抽写之后,为了让学生能够及时的订正,我让一些全对的同学负责其余的同学纠错,并适时给与评价,教给学生方法,这样既减轻了自己的负担,又能够让其余同学保质保量的完成任务。

走内涵发展之路 助教师专业发展 篇3

毕竟“等靠”实现不了教育梦想,在学校硬件不硬的情况下,学校的各项软件建设绝不能软,实小只有努力让自身先强大起来,走内涵发展之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努力办优质教育,学校才能稳步向前发展。

一、激发内驱力,提升教师整体素质

任何变革都是从“心”开始的旅程。发展有了内部动力,改革才能具有坚定的行动力量。实小迫切想发展,就必须在教师队伍建设、课程教学改革、校本文化等领域不断探求,狠抓师德建设、队伍建设、“青蓝”工程。教师想不断提升自己,就必须怀揣梦想前行,从自身出发,不断挑战自我,发展就成了一种习惯。

1.抓师德建设,做爱心点灯人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师无德不以为师。学校能否长远发展,归根到底取决于学校的德育建设成功与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优良与否,师资力量是雄厚还是薄弱,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教学成果。我们以打造实小精神为红线贯穿师德教育全过程,为高效课堂引路,为教师专业提升保驾护航。

2.抓队伍建设,锻造奋进团队

在五四青年节与党的生日到来前夕,学校分两次组织召开了以“成长与发展”为主题的青年教师座谈会。学校以新时代青年责任与使命为话题告诫青年教师要立德为首,做人为先,志存高远;党员教师谆谆寄语,希望青年教师不辱使命,尽快立业;老教师现身说教,以个人三十余年的教育生涯感悟青年教师;青年教师人人发言,回首过往,感慨诸多,他们学会了感恩,感受到了教育的幸福。通过举办各种活动,学校狠抓师资队伍建设,激发全体教师的内驱力,使教师团队奋进、和谐,充满活力。

3.抓“青蓝”工程,鼓励教师勇挑重担

学校注重建立教师的专业引领队伍,以制度保障和促进人才的优化培养。学校“青蓝”工程建设已经初见成效。一名市级名师,一名市级明星班主任,两名市级学科领头人构建成名师梯级,他们对青年教师做到“放心、放手、不放松”,鼓励青年教师勇挑重担,要求青年教师“争先、争名、不争利”。

二、紧扣生命线,创建高效、健康的课堂

教学为根本,质量是中心。紧扣教学质量之生命线,建设高效、健康的课堂是实小教育人的不懈追求。

1. 抓教学环节落实

新一轮课改完全颠覆传统教学观念,无数教师在课改弄潮中受益。然而,课堂再光鲜也离不开基本的规范环节,重新盘点环节的落实,才能保障教育教学的质量。为此,学校特别加强过程管理,落实“月查制度”,突出落实听课制度。教学管理课堂巡查、推门听课已成惯例。备课是上好课的关键,所以学校特别注重备课环节的落实,要求教师必须依据课程标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鼓励教师备课体现个性化和特色化,恰当地选择教学方式和方法,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 抓习惯养成教育

学校把学生学习习惯评价作为一项特色活动来开展,评价须有方案,有考核专班,有专题动员,有示范评价,有总结评价,有结果公示。考评小组深入课堂,对学生课堂学习习惯进行全过程观察,并用“坐标”方式通过评价量表进行翔实点记。

3. 抓教师校本教研

学校持之以恒地抓校本培训,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掌握新理念,活动的形式力求多样。一是继续抓好全员业务培训学习;二是努力创设机会,让更多的青年教师走出去,扩大眼界。“三字一话”是一剂查验教师基本工的良方。学校特意邀请书法大家作客校园,为全员作系统培训。

4. 抓家校互动与交流

学校不断完善家长学校授课制度,通过电话和网络召集组织每年一度的家长开放周活动。让家长进校园、课堂,了解学校,关注学生,并对老师的授课及学校发展提出建议,此举拓宽了家校沟通渠道,使家校联系更加密切。

三、拓展新视野,引导教师专业提升

1. 抓教师学习,促教师理论积淀

学校始终把教师的发展放在首要的位置,为教师搭建平台,努力让每个教师都有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的机会,形成教师培养绿色通道。学校积极创造条件让教师们参加学习、培训、交流,让他们在“教”与“研”中快速成长。

2. 抓教研组建设,夯实校本研修

学校以专业引领提升教师素质,以“教材研读”丰厚教师业务底蕴,在协作中不断提高。小组研讨、集体备课让教师们集思广益,互相学习,共同成长;研讨课让授课教师们不断超越,有所收获。教研组活动中,我们更注重务实教研,缩时但不缩水,提高单位时间内教研效果。

3. 抓集体备课,推行群体教研

教师合作是新课改提出的重大要求,教材内容的开放性、生活化、现代化以及课程的综合化都要求教师之间必须进行合作。集体备课,取决于攻坚团队的整体实力。发挥群体效应,重视研究教法学法,全面挖掘教材的教育功能,鼓励教师个体创新。集体备课的开展,真正把大家从机械的、繁琐应付性的劳动中解放了出来,实现了由过去的“辛苦型”到“创新型”的转变,备课真正做到了“备”而不是以前的“写”,更注重了“研”与“探”,浓厚了教研氛围,增加了学术气息。

4. 抓课题研究,为课堂教学助力

课题研究是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有效途径,我们不断加强管理,通过以点带面,分层推进。学校正加入到全省健康课题大家庭中,在整个课题研究活动中,我们更注重了课题研究与有效教学相结合,注重从课堂中来,到课堂中去,研究课堂,最终为课堂服务。

四、发展体卫艺,营造学生健康成长氛围

实小一直深入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等文件精神,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和艺术教育工作,切实减轻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全面推进阳光体育运动。学校因地制宜,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艺术活动,成立书法、美术、合唱、民族舞、拉丁舞、科技制作、篮球、毽球、田径等校本活动班,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浓厚的氛围。

学校坚持以“学生快乐成长,教师幸福育人,学校和谐发展”为办学理念,大力开发校本活动课程,积极探索混合制学业管理运行模式。根据学生需求,学校每周开设校级、年级、班级三级拓展活动课,努力提高兴趣活动课的质量,学生兴趣活动参与率达100%,最大限度地照顾到每一位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创特色体卫艺,做健康实小人是全体实小师生的共同追求。近年来,在体育运动竞技中,实小涌现了很多优秀的体卫艺人才:在宜昌市奇奇运动会中,肖清华同学一举夺得啦啦操冠军,“神奇传送带”季军;在省、区书法大赛中有李嘉龙、刘卓尔等同学夺回一、三等奖;在“舞动宜昌”的舞蹈大赛中实小孩子们捧回来金奖……实小体卫艺工作逐渐在市、区展露头角,这些成绩也将不断扮靓实小对外展示的窗口。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根杠杆,我就能撬动地球。推动一个学校的发展,关键还在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这种软实力,多练内功,老师成长了,学校才能更迅猛发展。这样的校园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天堂”,教师演绎生命的舞台。

用心走专业发展之路 篇4

一、特色多样化发展是当下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明确提出了“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要求。显然, 要走“特色发展”之路, 需要鼓励高中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在这样的教育发展大背景下, 学校特色多样发展已经势在必行。那么, 如何实现学校特色多样发展?我们应基于以下的思考与实践。

(一) 应正确认识学校的特色多样发展

首先, “特色发展”本身并不是目的, 学校有了“发展特色”也并不代表学生就会有“特色发展”或“个性化发展”。学校特色发展的目的只是学校教育能够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它有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从而避免“千校一面”的“高中同质化发展”倾向。

其次, 学校的特色不指某方面单一的东西, 学校的特色也不是没生命力的过程, 相反, 它应该是丰富多样的, 充满了生命力, 是过去和未来的沟通与连接。学校特色其构成多元性的要素决定了学校发展的内在丰富性。不同的学校具有不同的内在丰富性, 自然也体现出各自特点的发展轨迹, 它不可能只以单一的活动或项目来展示, 而是以多元的面貌出现, 这也是学校特色发展的应有之路。

(二) 应正确理解教师专业成长与学校特色发展的关系

首先, 学校的特色多样发展关键在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专业成长是学校特色发展的基础与前提, 教师专业成长和学校特色多样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一对事物, 也是一个密不可分的共同体。如果把学校发展看成是一棵树, 那教师专业发展就是根, 学校的发展犹如枝叶和果实, 只有根深才能叶茂。新时期, 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教师专业发展与学校特色多样发展这对关系, 学校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持续发展。

其次, 学校的特色多样发展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教师的专业知识与能力结构体系的不断充实和进一步完善要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实现。教师专业发展要在学校真实的教学情境中成长。教师专业化发展实际上就是要把教育问题的学术研究回置于鲜活的教育现实之中。教师在实践中对教育意义的主动探求, 将提升中小学教师的教育责任感和理论思维能力, 使教师对教育、学校乃至自身的存在与发展有更深入的理解, 而这种不断加深的理解就是教师工作创新与教师获得发展动力的首要条件。

二、学校特色多样发展背景下的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参加工作以后的教育思想、知识结构和教育能力的不断发展和提升。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学校发展的基石, 教师的专业成长能推动学校的特色发展, 丰富学校的内涵。一所学校的发展靠的是人, 是每个人的潜能、特长和主观能动性的最大发挥。一名优秀的教师, 能带动一批教师, 影响一代师生。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能够适应新时期教育要求的学习型、创新型、专家型的教师团队”, 是实现学校特色多样发展,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 倡导教师的文化自觉, 回归教育本源

教育是文化传承的事业。站在社会的转型期, 从文化层面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 追寻教育发展的方向。在实践探索中, 我们逐渐认识到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是其精神的成长, 学校特色发展的精髓说到底是一种文化传承, 因为学校文化具有通过教育和环境塑造人格力量的独特作用, 当下, 教育者的职责就在于以其所领悟与感受到的文化智慧与知识能量去启迪学习者的心智。教育正是通过文化传承来造就人性、传播知识、培育新人的, 教育的本源是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二) 关注教师专业成长, 引领教师发展

1. 激发教师专业成长的主体意识

优秀教师都是在工作过程中成长起来的, 教师是专业成长的主体。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教师职能也在发生着变化, “自觉”与“自主”已经成为当下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词。教师角色已经从以前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 转变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从某种程度上说, 教师应该是学校中的学习者, 教师的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 即是学习与研究。如果一个教师能边工作边搞学习研究, 其研究意识、主体意识就会得到极大激发。

2. 创新教师的教研活动方式

要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必须改进教研组原有的特性。教研组是学校的基层组织, 在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但目前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需要借助于跨学科的、对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研讨, 还要与不同层次的教师进行交流合作。因而, 教研组的教学研究活动, 应该是专家和名师引领下的跨学科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课题式研讨与研究, 形式可以是优秀教师经验介绍、教师科研能力的培训等, 以顺应教育形势的发展需要。教研组应该以“课题研究”的形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并要求教师加强学科知识与教育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 在合作中参与, 在参与中改进, 在改进中提升, 达到“教学即研究, 问题即课题, 成长即成果”的境界。

3. 重视校本研修

在校本研修活动中, 教师一要善于读书, 主动研读, 并做好读书笔记, 写出读书心得, 能与人进行交流, 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二要勤于思考, 思考会使教师反思到自己的不足, 发现自己的优点, 纵联横系, 学以致用。三要取长补短, 做到虚心采纳他人先进的东西, 学习他人长处。有优点就亮, 有缺点就晒, 优点与他人共享, 在交流中得到更大的提高;缺点与他人共享, 在批评中得到弥补与改进。

4. 努力打造名师团队

名校因名师而知名。建设一支适应学校发展的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名师团队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应该成立名师培养领导小组, 制订方案, 让教学业绩突出、有上进心的教师勇挑重担, 大胆实践与创新, 不断自我加压, 反思总结提升。花大力气精心培育, 使他们能在教育理论、学科专业和文化修养诸方面打下更深厚的功底, 并在教育思想、教学体系、教学方法、教学风格、教学效果等方面有自己独特的探索成果;有主持和指导教育科研的能力, 并做出显著的教育业绩, 成为公认的“学者型”“科研型”名优教师。

5. 培育“一专多能”型教师

教育发展日新月异, 教师也必须根据形势需要, 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状态, 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 要由一专变为多能, 既会上课自己的专业课, 又能在此之外, 开设一门或几门选修课 (知识类、技能拓展类等) 。我们要以校本课程开发为导向、教师的专业拓展为指向, 促进教师专业的拓展提升。

6. 科学动态地评价教师

对教师进行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教师有成就感和工作幸福感, 促进教师乐于不断地改造生活, 而不是简单重复教学工作。对教师进行动态的人性化评价, 既能促进教师参与研究, 更能使教师在追求“新生活”中去自主发展、积极探索。要让教师有一个专业化的“状态”, 使教育、教学研究成为学校教师的一种生活、一种习惯和一种文化, 从而促进教师不断成长发展, 进而不断推动学校的变革发展。

(三) 激发教师工作热情, 提升其职业认同感

“被赏识”是人类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共同渴望。赏识是促发生命个体内在能量充分发挥的最好催化剂。准确、及时地发现每一位教师的特点、优点、亮点和闪光点, 不吝赞赏、不失时机地给予激发鼓励, 以促发其特点、优点、亮点和闪光点不断放大, 让教师的光彩不断闪现于校园, 从而不断催化教师的工作热情。

教育是道德的事业。要使教师专业发展成为教师的自觉, 让教师乐业, 乐业意味着教师对这个职业的认同, 发自内心地将爱与智慧投入到教育中, 并享受教师职业带来的欢乐与意义, 从而提升职业认同感。

教师专业成长之路怎么走 篇5

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参加工作以后的教育思想、知识结构和教育能力的不断发展。由于教育的动态性和拓展性,教育技能和素质只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才能得以不断认识和提高。教师的专业成长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受教师所处环境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和作为。教师专业成长之路究竟该怎么走?

一、从模仿开始

公开课是每一位教师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为了上好一次公开课,教师不知花费多少心血去精心备课、反复修改,似乎凭这一节课就能和特级教师一样一举成名。要知道,特级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其长期实践、不懈探索的结果。犹如我们写字临帖一样,先选择自己喜爱的一本字帖,从字形、结构开始描摹入帖,直至完全吃透其精神风格,然后想办法再出帖。教学也一样,先向一位自己特别喜欢的特级教师学习,从点滴的教学方法到严谨的课堂结构,乃至独到的教学风格,然后再转益多师,水到渠成,自然就会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教学模仿可以分再造性模仿和创造性模仿两类。再造性模仿侧重于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是完全的不加改变的模仿,是模仿的初级阶段。模仿着眼的角度比较小,也容易学到手,是初学者常用的方法。再造性模仿通常包括整体模仿和局部模仿两种:整体模仿就是整节课地全搬照抄地模仿,这是一种彻头彻尾的模仿。当然,局部的个别调整也是必要的,但整堂的教学结构、指导方法和设计思路都没有变动。局部模仿指在一节课的某一个教学环节中,采用特级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指导方法。这两种方法各有利弊,整体模仿能体现特级教师的风格,但由于教师的教学能力不足以及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不同,模仿起来难度较大,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局部模仿操作起来就比较灵活,受到的局限性比较小,教师可以有选择的采用,尽量做到扬长避短,为我所用。

创造性模仿是模仿的高级阶段,模仿的难度比较大,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教学技能,模仿时不拘泥于细节,而是从整体风格方面去模仿,灵活性比较大。只有当教师的再造性模仿积累到一定时期,教师掌握了娴熟的教学技巧和名师的教学风格,具有足够的举一反三或触类旁通的能力了,然后才能结合个人的教学实际情况,从语言风格到课堂结构、设计思路等进行创造性的改革,力求体现个人的教学特色,这就是创造性模仿。

二、从读书开始

作为教师,需要读一些教育理论书籍,但更需要经常读大师作品、经典作品,通过读书加深自身底蕴,提高自身学养。细心的教师常常会发现,几乎所有的特级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的嗜好——读书,他们充满智慧和灵气的课堂正是得益于他们广博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我们许多青年教师写论文时总感到无话可说,有时好不容易凑出来一篇文章也是干巴巴的,这其中最关键的原因就是平时书读得少,缺少知识的积累。所以,我们要有看书、读报的良好习惯。在看书、读报时,要特别关注那些与教育、教学相关的文章,好的文句要做一些笔录,好的文章可以把它剪下来做成剪报收藏好,并且在有空的时候经常翻出来看看,以使自己经常受到激励和启迪。

三、从网络开始

教师除了可以在网上搜集自己需要的资料外,网络还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交流方式,它可以把远隔千里的老师聚在一起,形成即时互动式的交流,使我们在自己的工作圈内无法解决的问题得以顺利解决,并且在大家的交流中,往往还会有更多的意外收获。

四、从课题开始

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理论的提高,没有理论支撑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理论向实践的转化是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用课题研究来推动每一位教师不断地将实践经验转化为理论认识,非常值得一线教师们采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那么,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在课题实践中,教师们遇到了许多问题,而不得不广泛阅读,相互探讨、互相推荐参考书目,从最初的只重视教学技能转变为重视自身文化素养的提高,从重视教学知识点的传授转变为重视学生人格的发展,教育视野得到了开阔,教学方式得到了改变。教师通过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从教学主体、教学目的和教学工具等方面,从教学的前、中、后等方面获得体验,上升为理性认识,使自己不断成熟起来。许多成功的教育者,都认为教育科研能使自己变得聪明起来,能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插上有力的翅膀。

用心走专业发展之路 篇6

1. 名师榜样的力量,促自我寻求发展的方向。林咏梅副校长是我校品德学科的带头人,她是广东教育学会小学品德课教学专业委员会首届理事,广州市特约教研员,海珠区名教师。她身上所拥有严谨的治学精神,独特的教学魅力都成为我成长的楷模。林副校长以自己为蓝本,向全校老师展示她是如何从一名普通的语文老师、兼任品德课,走品德科的专业化发展之路,一路成长为一名副校长,现在成为海珠区“名教师”,获得小副高职称。从她的成长轨迹,我看到了一个品德老师如何通过专业化发展,在工作上取得成功的光明。

2. 理论修养的提升,促自我总结、自我反思。学校通过积极开展“校本培训、专业理论讲座,引进专家,教师走出去”等一系列有长久规划的科组建设,培养了我自觉学习理论知识,主动在实践中反思的习惯。

每个学期,学校都会聘请专家对科组进行理论讲座,如李伟成主任、姚顺添老师、王小棉教授、苗海防导师、王清平教授等都曾莅临我校。通过专家们精彩的讲座,拓展了我对品德科的视野。专家们经常教导我们要懂得阅读:要读专业书籍,如《学与教的心理学》就是我们品德老师必备的,反复阅读专业书籍可以使大师的智慧与理论知识被我们慢慢吸收之余,也可以呈螺旋上升的态势被老师内化为自我的理论素养;必读专业的教育杂志,如《中小学德育》等,可以从一课,一专题中扎实我们的专业功底,通过直接与优秀同行的对话来汲取优秀经验。

许多教育专家指出:经验+反思=成长。苏格拉底说:“未经反省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校本培训中明确要求每个教师在学校的网络资源库里建立自己的学习档案,每次外出学习培训,期间要写学习笔记和学习反思,回校后要在科组教研活动上进行专题汇报,积极撰写论文参加市区的比赛。学校特别重视拓展品德科组“走出去”的学习机会,及时为品德科组带来很多各个层面的教研机会,多次承办区、市级的教学交流活动。我也在这么多的交流机会中,自觉地用学习的内容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用教学实践来检验自己的反思效果,逐渐形成个人的反思成果,把日常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教师的专业成长融为一体。

二、名师引领,在实践过程中提升专业化发展

1. 师徒结对,促自我专业化发展一路传承

重视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只有一大批骨干教师迅速成长起来,才有利于科组的稳定和长远的发展。林咏梅副校长在学校发挥着名师效应,主动接纳很多青年教师拜师学艺,我就是其中一位徒弟。林师傅竭尽所能,手把手教徒弟,小到教案上的一字一句,课堂上老师的一举一动,大到人生规划都细心指导。在师傅带领和教授下,我和其他青年教师互相结对子,互相切磋教学技艺,互相良性竞争推动自我发展。

学校始终关注教师的个人成长,把教师的发展与学校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各位专家的引领下,我制定出《个人三年发展规划》,根据个人需求列出三年及年度发展目标和具体措施,既了解自我发展方向,明确职业目标,又以此途径缩短职业成长路程。同时,林咏梅师傅也给我的规划分三步走:争取多上区公开课,锻炼为主(奠基期);争取参加各项品德课的评比,提高为主(建筑期);争取参加市的各项比赛,推广为主(验收期)。我在师傅量身订造的这几年发展规划,如同建楼房一样,从“新手”发展为“有丰富经验的品德教师”,对品德教学有了全新的认识,懂得在处理课堂教学时候突出教材的主要步骤和主要内容,关注课堂动态生成,从学生的细节中发现教学问题并且及时做出调整。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预见性,可以准确地把教学目标具体实施在教学环节中。

2. 课题研究,促自我专业化实践不断提升

“教师即研究者”是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做课题最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教育科研必须有较扎实的学术功底,能“实实在在”、“以小见大”地实施课题研究才是最关键。

由于一线品德学科教师大多对自己专业教学领域中的思考都是零散的,思维的火花要么是局部的,要么就是点到为止。为了指导教师们如何进行课题研究,林副校长除了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去引领外,还邀请品德科各个层面的专家到校进行课题研究的指导,把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各种各样问题,通过专家的引领做深入的思考。

普及面一定要广。林副校长在学校成立了专门课题研究小组,把数学科、英语科,美术科里曾经参与过课题研究的中、青年教师吸纳进来,让他们交流、总结出一些课题研究的做法,为其他一线老师做出了行动的依据。学校大力支持有能力的教师开展子课题研究。

略论当代教师如何走专业化发展之路 篇7

关键词:教师,专业化发展,职业道德

所谓“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 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是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 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 增长专业技能的过程, 是一个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情感、社会责任感不断成熟、不断提升、不断创新的过程, 是一个专业新手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叶澜教授曾指出:“没有教师的发展, 难有学生的发展。”当前,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已经称为教师乃至全社会关心的热门话题, 对于该问题的研究也是越来越深入。如何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准, 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这是值得大家关注讨论的话题。以下观点是笔者的浅见。

1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我们通常说一句话:“要想给学生一碗水, 教师要有一桶水。”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对教师而言, “育人”和“育己”同样重要, 甚至在某种意义上, “育己”应先于“育人”, 也就是所谓的“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这里面不仅仅包括知识的积累和占有, 更应该包括个人修养的提升、师德的培养。当下的一些“缺德”教师的报道常见于各种媒体, 幼儿教师“虐童”, 小学校长“性侵”, “范跑跑”等等, 诸如此类, 让大家的视线常常聚焦“师德”这一沉重的概念, 加强师德建设这项工程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那么, 作为教师, 应该如何加强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呢?

首先, 教师要自觉遵守规范道德。所谓“道德”, 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 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 要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 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 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师应当带头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增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修养, 积极参与学校德育体系建设,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紧密协作的教育网络, 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其次, 教师应当培养自己教书育人的良心。人们经常说:“教师是良心活”。的确, 家长把孩子交给老师, 老师在学校的工作情况并不是随时随处有人监督, 工作的成果即学生的表现也不是立刻就能显现出来, 这就更需要老师做到“慎独”, 从内心深处自发自觉地去关心每个学生, 教育每个学生, 不去计较付出是否与收获对等, 只经常提醒自己有没有欺骗学生那一双双渴求知识和真理的眼睛, 有没有回报家长的期待, 有没有辜负社会的重托。

再次, 教师应当在工作和生活中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专家研究表明:决定寿命的因素中, 遗传占15%, 社会因素占10%, 医疗条件占8%, 气候因素占7%, 而个人生活方式占60%。现代社会中, 70%左右的人死于生活方式不当之类的病,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人类第一杀手。近几年, 我们时常能够听到某些老师“过劳死”的噩耗, 笔者想, 这所谓的“过劳”, 心理劳累应该占据大部分比重吧。课务的压力、科研的压力、升学的压力、人际关系的压力、家庭的压力等等成为当代教师心里的“大山”, 压得教师喘不过气来。诚然, 这些压力是客观存在的, 不可能随着人们的意志而消失。但是, 事情的得失不重要, 关键是能否平衡事情的得失。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 不要一心只教圣贤书, 不要只低头拉车、不抬头看路, 而要经常和同事、家长、学生、家人进行沟通和交流, 增进相互间的理解与关爱, 学会欣赏别人, 通过与人为善达到与己为善。在压力面前放松调节心情, 适当释放自己的情绪压力, 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来应对压力, 不要把压抑愤怒积郁在心里, 做一个心态健康阳光的人。更重要的是, 要用自己这种积极的心态影响学生, 让学生们多看到希望, 对未来充满信心。

2 规划教师学科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在中国的语境中通常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教师专业的发展, 另一种是教师的专业发展。前者把教师职业本身视为专业, 因此也就可以把教师专业作为一个独立的术语来解释, 它指的是教师职业专业。后者的意思相对宽泛, 它不仅指教师职业专业, 也包括教师所学所教的学科专业。近几年我们重视教师的学历教育, 依照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顺序, 把教师的学历标准对应演绎为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审读这种标准, 不难发现, 它不过是因循“教人一杯水, 自己应该有一桶水”的思维路向, 主要还是以学科专业知识量的增加为尺度。[1]

当然, 学历和知识水平不一定能够划上等号, 那些德高望重、桃李满天下的老教师未必都是硕士、博士。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中的一些文字表达过类似的观点:“我们是根据什么标准来判断小学低年级的教学比高年级的教学容易, 而小学教学又没有中学那样难呢?当然, 在这样划分时, 唯一考虑的是教材内容的难易, 而这只是按照知识本身的标准, 而不是按照学生吸收这种知识的难易来考虑的”。“要确定使一个7-9岁的儿童能够掌握算术或语言中的一个基本结构, 事实上是否真的比使一个青年吸收一个更加复杂的结构还要容易?”在这个看似平常的问题里, 皮亚杰提出了两个标准, 一个是教材内容和知识标准, 另一个是教学和教育标准。第二个标准指的就是教师专业。实际上, 我们需要关注另一种重心与此不同的教师标准, 它不以学科专业知识量的增加为尺度, 而是以胜任教师职业为目标。小学教师、中学教师和大学教授, 他们不应该有学术地位的差别, 有的只是学科专业与教师专业的差别。我们对中小学教师的学科专业或许不必要求太高, 但对他们的教师专业的要求, 却无论多高都不为过。

教师想要获得专业发展, 必须要加强学习, 提升学科专业水平, 参加各种培训班、进修学历是个切实可行的途径。老师们在有了一定的工作经验、知道了自己缺乏哪些方面的知识以后, 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和针对性, 再到大学校园里“回炉”, 聆听大师们的教诲, 和大家互相交流经验, 这样的学习能够有效提高老师们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除此以外, 老师还应当注重从生活中学习, 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语言贴近学生话语体系。例如, 在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 如果一个老师去主动了解、熟悉网络语言的话, 一定会受到学生的欢迎。

再者, 教师应当加强科研工作, 不要认为科研就是大学教授们的工作, 只能在大学里进行。其实不然, 做科研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教育教学工作更好地开展。通过发现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 不仅可以有效解决工作中的难题和热点问题, 还可以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科学性、有序性、规范性, 形成富有个性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 更好地引导老师们走专业化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走生物工程专业特色之路 篇8

【摘 要】针对生物工程专业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实践教学等方面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调整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与教材建设、强化实习基地建设、加强课程设计环节的实战性和改革毕业环节等五大方面的革新措施。为特色专业建设提供了可行方案。

【关键词】生物工程专业 特色专业建设 学科建设 工科

我国生物工程专业自1998年设立以来,迅速发展,而社会发展使生物工程产业对从业人员的实验技能、工程问题解决能力和经验都提出更高层的要求。如何使高校人才满足行业需求,达到供求平衡发展,建设具有特色的生物工程专业,使人才培养落实到位,是本文重点探讨的问题。

目前,生物工程专业因各高校设立背景不同,课程设置普遍存在上下游技术教育结合不紧密,或偏工或偏理的情况。各种教材因对体系完整的要求导致在实践教学中教学内容重复比例偏大,浪费教育资源的情况;传统课堂教学的模式致使生物工程的教育偏理其工科本质,实践教学比例远远满足不了对工科人才培养的需要,针对生物工程专业发展的现状,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以下几条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

一、调整课程体系,推进课程建设改革

在课程体系上既要注重工程技术类基础课、生物工程下游技术类课程的开设,又要兼顾生物学类基础课程、生物工程上游技术类课程的设置,保证生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和完整性,使其有别于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而充分体现生物工程专业的工科特点。除此之外,课程设置更须注重课程内容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衔接,避免教学内容出现不必要的重复和遗漏,以有限的时间传授最大量的信息。

以我院为例,其生物工程专业是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到发酵工程专业逐步演变而来,发展初期存在重工轻理、生物工程上下游技术脱节、实践课时紧张等问题。2003年初修订了专业培养方案,将以微生物体系为主的原专业体系,拓宽至包括酶、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在内的整个生物体系,并增加理论基础课程:基础生物学、细胞工程、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等,删除了工厂供电与自动控制、工厂建筑概论。经过近二十年的教学实践和逐步完善,建构了依托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机电一机化等学科优势,以工科为背景,食品学科为优势,微生物学为基础,技能培养为特色,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技能强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方案。

近一步的设想将原教学体系中以多门工艺学课程为主、学时较多的专业必修课,调整为生物反应工程、发酵工程和生物工业下游技术三门课程,以生物产品生产过程的基本单元操作为主线,阐述生物生产工艺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为从事生物新产品和新工艺的研究与开发打好应有的理论基础。将生物工业分析课实验融合到生物工艺大实验中,改为设计性、综合性大实验,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性。

二、 突出学科建设核心,切实加强师资队伍与教材建设

学科建设的核心是学术梯队建设,所谓学术梯队就是由具有一定组织结构的科研人员队伍组成,高校中的科研人员主体就是大学教师。优化学术队伍的组成,提高教师学术水平,加大科研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必将促进学科发展,为特色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提供保障。

生物工程特色专业的建设,需要构建一支学历结构合理、了解社会需求、实践教学经验丰富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主要通过以下4个方面:1.引进与培养双管齐下:引进学术带头人,特别是海外高水平人才,同时每年遴选在校教师进行国内外学术访问与进修;2.注重青年教师工程能力的培养: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产学研合作,深入生产企业,加强工程能力的实践和训练,并聘请知名生物工程公司的高级技术人员作兼职教授,定期对教师开设讲座,提高青年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3.丰富师资类型,通过联合办学等形式,外聘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承担诸如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工作,为学生提供更加适应市场需求的实践指导。

在教材建设方面,选用能反映学科发展动态的最新获奖教材,以适应专业科技发展的趋势。在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的编写中明确学科知识的综合性与实用性,全面梳理各科知识点和授课内容,减少课程重复。在实际教学中,还需根据知识点及时引入学科新动向,用多种教学手段启发学生兴趣和思维习惯,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精神。

以目前我院生物工程专业的学科建设情况为例,14名专任教师中,硕博比例达到86%,国家粮食局直接联系专家1人,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学科带头人2人,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1人,校级青年骨干教师2人,在现有师资基础上不断引进新的学术带头人和优秀博士,每年派1~2名教师国内外进修学习。高水平学术梯队也为学生科研素质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在教材建设方面,编写适合于我校生物工程专业发展的特色教材。已出版《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发酵工业三废处理与工程实例》,即将出版《生物工程工厂设计》。目前已有校级精品课程1门,校级优秀课程2门,院级优秀课程5门,课程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三、 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

生物工程专业性质决定了其实习的重要性,应非常重视实习基地的建设,一方面在实习经费上加大投入,积极与校外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加强合作,产教结合,为学生提供就业实训机会;另一方面努力加强校内实践基地建设,如我系生物工程实验室已建立一个小型啤酒发酵车间,学生可参加从原料处理、发酵、分离提取到啤酒成品制造的整个生产过程。还将建立一个中试发酵车间,配备30L、100L和500L发酵设备各一台,并辅以电热锅炉、无油空压机、板框过滤机、膜过滤器等下游设备,可以进行中试规模生产。通过这些基地实习,有力地巩固了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中获得乐趣。

四、加强课程设计环节的实战性

根据工厂企业等生产一线问题或结合教师科研内容设置生物工程专业课程设计的题目,增加实验的实战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弥补了学生在毕业设计环节因课题要求局限造成的工程与科研训练不均衡的缺陷。

课程设计在内容上,以生物工程产品为纽带,融会多门课程的知识点,增加综合性。比如在年产100吨蕃茄红素工厂设计项目中,菌种的扩大培养与发酵过程中形态观察涉及微生物学;发酵过程的工艺控制涉及生物工艺学,产物生成速率、细胞生长速率及底物的消耗速率等属于生物反应工程的内容;过程中参数的检测与控制方案涉及生物过程检测与控制;菌种的代谢涉及生物化学及代谢控制;上罐发酵涉及生物工程设备以及微生物工程工艺原理的相关知识点;蕃茄红素的提取则利用了生化分离工程中的方法;在绘图过程中又复习了AutoCAD和生物工厂设计。通过综合性课程设计建立起了绝大多数专业课程的内在联系,完善了生物工程实验课程和理论课程体系的优化整合,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毕业环节的改革

除了由在校教师拟定的科研题目外,毕业设计的课题还可来源于企业要求,允许一些已找到就业单位的学生根据隶属企业的培养要求安排课题。学生可以对企业的生产产品、生产流程、产品质量要求等内容提前掌握,即为企业做了一点实际工作,又缩短了入职适应期。我院2002、2008届各有1个毕业生在郑州良源分析仪器有限公司进行了《柠檬酸菌渣制备壳聚糖的研究》《利用餐馆废油生物法制备生物柴油的研究》,通过毕业设计完成实习期任务,毕业后直接上岗。

我院还采取了联合培养的方式,如和河南莲花味精集团、江苏省江阴生物酶制剂有限公司建立了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和河南省科学院生物所、永达食品集团工程技术中心等研究院所建立了共同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协作关系,并鼓励有条件的学生自行联系科研院所及企业开展联合指导本科毕业论文工作。2003年还曾将3名学生派送到上海农科院去做辅助科研并完成毕业论文,其中1名学生因此获得就业。

结束语

在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应根据国内外生物工程发展的趋势,不断改善和优化课程体系,加大仪器设备投入和师资队伍建设,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为全国生物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高素质的智力支持,并为全国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和培训的高水平专业平台建设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浪,翟丹丹. 生物工程专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教育界,2012.

[2]陶玉贵等.生物工程专业课程结构体系构建和课程整合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9):228-229.

上一篇:理科生的语文课下一篇:达尔文的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