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圣祠导游词

2024-04-30

医圣祠导游词(精选4篇)

篇1:医圣祠导游词

医圣祠(张仲景博物馆),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河南省南阳市城东温凉河畔,它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医学家、世界医史伟人、被人们尊为中华“医圣”的张仲景的墓祠纪念地。

南阳医圣祠坐北朝南,是一组具有汉代艺术风格的建筑群,大门一对汉风子母阙耸立门前,气势宏伟,博大雄浑,金碧辉煌,巍峨壮观,阙上的彩绘朱雀傲视蓝天,翩翩欲飞,大门内十米许为张仲景墓;正院有山门、中殿、两庑;偏院有医圣井、医圣桥、素问亭、荷花池、历代名医塑像等,馆藏器具文物104件(套),古籍书刊文献1万余册,解放后,党和国家非常重视祖国医学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工作,曾多次拨款对南阳医圣祠进行修葺,现为南阳市区著名人文旅游景点之一。

1993年国际权威医史研究机构--英国伦敦维尔康医史研究所,把张仲景列入29位世界医史伟人名单,加以弘扬和纪念,中国医学史悠悠数千年,获此殊荣者唯张仲景一人!南阳医圣祠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豫西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南阳市的一颗璀璨明珠。

据《张仲景祠墓志》记载:明·嘉靖二十五年,由明藩唐王和地方儒医共同捐资在仲景墓畔修建了医圣祠。清代中期,南阳医圣祠达到最大规模,有祠田近700亩。

明《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灵应碑》载:“南阳城东仁济桥西有圣祖庙,十大名医中塑有仲景先生像”。

清康熙二十七年,由医界周景福等,捐入祠地六顷七十余亩,作为修葺祠宇及祭典费用。乾隆三十五年,又由医界方道鳌、曹祯祥等三十七人,捐银二百四十一两三钱,用于祠地赎买。嘉庆十五年,医界张森律、张燊律等,集资重修祠宇,费银七百二十六两。道光九年,中医皇甫良、王德涟等,组成“医林会馆”,对医圣祠祠地进行整顿管理。咸丰以后,累年战火,祠宇逐渐荒凉,所有建筑破坏不堪。光绪九年,“医林会馆”首事曹鸿恩、陆逢春等,发起捐款,赎地重修,医圣祠赖以保存,并增建亭台,规模庄严宏丽。

1929年,军阀石友三拆毁了祠园的大部分建筑。

1935年,以章太炎、陈立夫、焦易堂为首的99位当时中国文化界、中医界名人联合发起倡议,重修南阳医圣祠[3]。

解放后,党和国家非常重视祖国医学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工作,曾多次拨款对医圣祠进行修葺。

现大门为仿汉建筑,一对子母阙耸立门前,气势宏伟,金碧辉煌,阙上的彩绘朱雀傲视蓝天,翩翩欲飞。

篇2:医圣祠导游词

照壁上刻医圣张仲景传,向世人介绍这位万世医宗的生平事迹。进入祠内,首先看到的是十大名医塑像:岐伯、扁鹊、华佗、王叔和、孙思邈、李时珍等,他们神态各异,栩栩如生,似在讲述千古医海故事。

坐中的是张仲景塑像,睿智刚毅,坚韧恬淡,表现了他的果敢追求,不慕权利,忧百姓之忧,劳百姓之劳,为民着想的高尚境界。

之后是东西廊房,各长约百米,东为介绍张仲景一生学医求教、行医疗疾的仿汉画石刻百余幅。

西为医圣林,介绍中国上溯至神农、黄帝,近到明、清的名医石刻画像113幅,画像造型逼真,刻工精细,堪称艺术精品,向世人展示祖国医学的发展史和为祖国医学作出卓著贡献的众多医学家。

过长廊是山门,山门东侧建有春台亭,西侧建有秋风阁,为仲景探讨医术、著书立说之处。

山门后面即为张仲景陵墓,陵墓前有顺治十三年南阳府丞张三异所立石碑,上刻东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之墓。仲景墓为正方形大理石墓基,汉砖砌成,四角镶嵌羊头,寓意吉祥,花墙环绕,凉亭盖顶,庄严肃穆,使人顿发思古之情,顿生无限敬仰。墓前建有拜殿,后为墓亭,各种拜谒祭祀活动均在此进行。仲景墓亭东西两侧建有行方斋、智圆斋、仁术馆、广济馆等。墓后为清代四合院式建筑,有正殿三间,中塑医圣张仲景像,左右分列晋唐名医王叔和、孙思邈塑像。东西厢房各三间,过殿三间。西院有医圣井、荷花池、池心亭等多个游览景点。亭台轩谢,玲珑俊秀,绿树有巢,风韵萧然,风光魄丽,真乃人间仙境,吸引着大批国内外游客前来探古寻圣。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登上九级踏,迎面而立的是一对高大雄伟的子母阙,门阙既可登高望远,又是权威的象征,阙身下面镶嵌着一对朱雀,西南而立,展翅欲飞,象征着方位和吉祥。在宏伟壮丽的金黄色琉璃瓦的映衬下,正门上方郭沫若先生于1959年题写的“医圣祠”三个大字苍劲有力,熠熠生辉,更加显得庄严肃穆。朱漆大门上装饰着重约三百斤的青铜“辅首衔环”,象征着雄伟和威严,这是世界上最大的辅首衔环。辅首是安装在大门上衔门环的一种底座,它是中国传统的大门装饰,又称门辅。传说辅首是龙的第九个儿子,性好静,警觉性极高,善于严把门户。辅首所衔之环为门环,原来的作用是客人来访敲门之用,后来演变为一种装饰性建筑,象征着威仪。

篇3:霸王祠导游词

霸王祠,又名“项王亭”、“ 霸王庙”、“西楚霸王灵祠”,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史料记载,霸王祠在唐时为鼎盛期,有正殿、行宫,水龙宫,棂星门及轩、舍、厢、室,共有九十九间半房屋。现在的霸王祠是一九八四年和一九九二年由省、地、县三级政府拨款近三百万元分两期工程修建而成的,总占地面积107亩。先后恢复了汉阙,抛首石、三十一响钟亭、乌江亭、驻马河遗址、旗杆台、棂星门、偏殿、衣冠冢、墓道、墓室、石人石马、霸王鼎等十几个景点。

祠内塑有一尊2.6米高的仿青铜霸王立像(见左上图),上方悬书法家田原手迹“叱咤风云”横匾,东西两山墙上镶嵌有毛泽东、黄镇、贺敬之、李准、刘绍棠等伟人、作家、书法家诗碑,还有赵朴初、林散之、韩美林、范曾的楹联、匾额等,如今的霸王祠已不是明代诗人戴重所描述的“夕阳留雀庙,孤艇系乌江,病叶相风残,寒潮夜不降”的那种荒凉、颓废景象。在近三十种建筑物中,汉、明、清风格荟萃,得以弘扬中华五千年来的优秀文化。

篇4:三苏祠导游词

三苏祠原是苏氏故宅,后人为了纪念他们,于明朝洪武年间在此建祠,明末毁于战火,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在旧址重建大殿、启贤堂、木假山堂和瑞莲亭。嘉庆、光绪年间相继修建大厅、抱月亭、快雨亭、云屿楼、披风榭、洗砚池等。现在所见都是清代建筑,庭中两颗银杏树,大概330多岁了。三苏祠红墻环抱,绿水萦回,古木扶疏,翠竹掩映,构成古朴典雅的岛居特色,是一处最佳的旅游胜地。

三苏祠的大门,资料记载:建于民国十七年(1928)。门外是纱彀行,大门为三檐歇山式屋顶,面阔三间13.11米,进深一间5.1米,房通高7.51米。素面台基高0.4米,前饰三级垂带式踏道,后饰三级如意式踏道。筒瓦屋面,正脊两端饰鸱吻,垂脊、戗脊饰龙头和卷草式图杂。门楣上悬挂朱底金字横匾,上镌清代大书法家何绍基所书“三苏祠”三个金色大字。檐柱上对联为“克绍箕裘一代文章三苏父子;堪称楷模千秋万代永馨香”,为辽东人姜书阁撰书。门柱支联为“北宋高文名父子;南州胜迹古祠堂”,为已故川大国学院院长,著名教授向楚撰文,四川省文史馆副馆长刘孟伉手书。

前厅上方悬挂“文献一家”巨匾,是对三苏父子在文学上巨大成就的肯定。上联:“一间父子三词客”,很好理解;下联“千古文章四大家”,就有多种解释。一说,苏氏三父子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其中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最为有名,称为千古文章四大家;二说,四川历史上四大家,扬雄、司马相如、陈子昂、苏轼;三说,苏轼、苏洵、苏辙和东坡的小儿子苏过,人称小坡,为四大家。哪种说法对,请各位自己理解。

苏氏自称高阳氏的后代(屈原也自称高阳氏后代,《离骚》第一句“帝高阳之苗裔今,朕皇考曰伯庸”)。高阳氏生活在现今河北栾城一带,怎么来到眉山呢?苏氏远祖在周朝曾任司寇,汉武帝时苏建抗击匈奴有功,封为平陵侯;先后几代做官的都在中原,苏氏一脉本来定居在赵州(河北栾城)。苏氏祖上有个苏味道,唐武则天时任凤阁侍郎和长史,后因获罪被贬眉州,子孙因之在眉山定居下来,直到苏淘的父亲苏序,都没有大的成就。苏序有三个儿子苏澹、苏涣、苏洵。苏涣于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 年)考上进士,对苏洵来说本来是一个上进动力和追随的榜样。但是苏洵当时不好读书,喜欢游玩,二十七岁时,在天人程氏的劝导鼓励下,才“从此闭门谢客,日夜攻读”,表现出惊人的毅力和远大抱负。但两次赴京应试,均名落孙山,又目睹朝政败坏,决心不再走科举进仕之途,愤然烧掉过去数百篇文稿,集中精力研究诸子百家学说,探索历代兴亡原因,悉心教导苏轼和苏辙,寄希望于后人。他的散文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一串璀璨夺目的明珠。他的文章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言语锋利,《机策》、《权书》、《衡论》、《史论》都是成名代表之作,《六国论》一文,仅用六百字总结了战国末年六国败亡的历史教训:“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欧阳修对苏洵才识极为赞赏,向朝庭举荐,一时名扬京华。次年,苏轼、苏辙同中进士,当时士大夫和学子竞相效法“三苏父子”文章,文风为之大变,流传 “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的民谣。

男人的成功,有女人一半功劳。程氏夫人(1010-1057年)出身名门,自幼熟读诗书,深知礼仪,远见卓识。18岁同苏洵结婚。主动承担家庭重担,勉励夫君读书;又是两个儿子的启蒙教师,教育两个儿子学古圣贤,读书重在修身,治世;特别注意培养品德,要为人正直无私,如因主持正义而被奸人陷害,虽死不辞(学范滂),“非分之财,分文不能妄取。”程氏夫人勉夫教子,呕心沥血,仅享年48岁。司马光为她写《墓志铭》说:“贫不以污其夫之名,富不以为其子之累;知力学,可以显其门,而直道,可以荣于世,勉夫教子,不愧为古代一贤母”。我认为,纪念三苏的祠堂应该有程夫人一席之地,才合乎历史的真实。

现在,我们介绍苏东坡。苏轼(1037一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我国古代一位出类拔萃,博学多才的大文豪,也是一位忠君恤民的政治家。在政治上有过短暂的显赫,由于他秉性刚直,才高招忌,为当道者所不容,屡遭陷害,贬官削职,险被杀头,在颠沛流离中结束了政治生涯。然而在文学上取得的惊人成就,像永远不落的北斗星一样,在古代文学家队伍中,一直闪烁着夺目的光华。

苏轼少年好学不倦,决心向贤臣学习,注意名节,为国家建功立业,22岁赴京师应试,中进士第二名。本来阅卷官梅尧臣推荐给主考欧阳修定为第一名。欧阳修误以为此文是其学生曾巩所作,定为第一怕人议论,就定为第二,但苏轼殿试时仍为第一。宋仁宗阅览苏轼兄弟试卷后,高兴地对曹皇后说:“联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苏轼正准备做官时,母亲程氏夫人病逝,父子三人回眉山奔丧。1061年欧阳修推荐参加制科考试,列入最高三等。这时苏轼向仁宗呈献《进策》二十五篇,提出一整套政治主张;如“丰财、强兵、择吏、安万民”等,集中体现了忠君爱民思想。不久开始从政,被任命为大理寺评事,签书风翔府判官。1064年英宗即位,很器重他,然而又遇妻子王氏和父亲苏洵先后辞世,苏轼借弟护丧回川。1068年再度离开故里,从此没有回来了。这时英宗死,神宗接位,起用王安石变法。由于种种原因,他对王安百变法持反对态度。新党排斥他,第一次被贬杭州任通判。以后调任密州(山东诸城)、徐州、湖州(浙江吴兴),因积极救灾,深得民心,这时新旧党争非常激烈。由于多年地方官生涯中的感受,他有意见并在谢表中发了牢骚,这个牢骚发得不是时候,御史台将牢骚话和抨击时政的诗文收集一起,断章取义,即历史有名?quot;乌台诗案“,把他投入监狱132 天。王安百又出面营救,结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规定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实际上是戴罪监督劳动。在黄州屈居五年,躬耕于东坡,故自称为东坡居士。宋神宗念其”人才难得“,每谈苏轼文章,必叹曰”奇才、奇才“。本拟委以重任,受宰相王等阻挠,直到神宗死,才在山穷水尽之际出现了转机。

哲宗继位,年仅十岁,高太后听政,以司马光为相,尽废新法,器重苏轼,不断提拔,先任登州(蓬莱县)知州,召回朝廷任礼部尚书、兵部尚书、翰林学士、端明殿侍读学士(为皇帝授书),显耀尊荣。但苏轼位高而志不移,保持自己的政见,既不同意王安百的过激措施,也反对司马光”恙化“的过头做法,结果招到新旧两党夹击,无法在宫殿行走,再次请求外放。先后出任杭州、杨州、颖州太守。元佑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亲政,尽废司马光等旧党,重新推行新法,苏轼又倒霉了。先后被贬定州(河北定县)、英州(广东英德县)、惠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苏轼在惠州关心民间疾苦,修桥凿井,竭力用道家的”清静无为“来摆脱现实的烦恼,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他写的《纵笔》”白发萧散满风霜,小阁藤床寄病容,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有点修仙炼丹味道,很快传到宰相章淳那里,章恨恨地说:这老头子还很高兴嘛!还有什么地方可贬?因之又被贬天涯海角的儋州,不准居住官房。在当地人民的帮助下,修建了住房,幼子苏过常侍身边,以着书为乐,兴办学堂推广中原文化,琼州、潮州等地一些学生,纷纷慕名而来求学。在海南度过屈辱的三年,也作好终老海南的准备。后来,海南人民没有忘记他的功绩,建立了苏公祠,据说离东坡住地不远有口东坡井,吃这井水的三百人现在都说眉山话。他虽然历尽坎坷,但始终清酒超脱,襟怀开阔,豪情奔放,孜孜不倦,把写作当作日常功课,坚持到死。

哲宗死,徽宗立,苏轼奉命内迁廉州(广西合浦),又改为舒州(安微安庆),又去永州(湖南零陵)安置。他真是”坐席未暖,召节己行,筋力疲于往来,日月逝于道路“,还没有选择好一个安身之地又调动了。由于长期政治折磨和贬徒困顿,积劳成疾,于公元1101年死于常州,按生前愿望死后葬于河南郊县小峨眉山。

苏轼书法,也居显着地位,被认为北宋书法之首。他先学王羲之,后学颜真卿,集众家之长,自成一体,”端庄又秀丽,刚健含婀娜。“宋代大书法家有四人,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苏居首位,留存下来的约十余件。最有名的《寒食诗》真迹,称为天下第三行书。(第一为玉羲之《兰亭集存》,第二颜真卿的《祭侄文》)。

苏轼绘画也享有盛名,善画竹木奇石之类,他提出绘画理论,如胸有成竹、贵在神似,诗画本一律等。他的画流传至今比较可靠的有两幅,一幅是枯木竹石图,一幅是满湘竹子图(该图为邓拓在市场上收集,以高价购之,文革前知命难保,交故宫博物馆收藏)。

此外,苏轼还长于水利,疏浚西湖,筑苏堤;精于医道,有《苏轼、沈括良方》传世,善于烹调”东坡鱼“,”东坡肉“。他真是一位奇才、全才、高才,如同孕奇育秀的峨眉山一样,雄秀挺拔,万古常青。启贤堂中朱德题;一家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陈毅题词走,现在的木假山是清道光眉山书院主讲李梦莲先生设置的,距今己 160余年。

启贤堂,建于康熙四年(1665年),嘉庆十八年大维修。北楹为木假山堂,建筑面积223.6平方米。歇山式屋顶,抬梁式木结构。原为供奉苏家祖先牌位的地方。启贤,寓意承前启后之意。堂上匾额为李一氓(曾任中联部副部长)1979年书,现辟为陈列室。堂前及左右设迴廊。北楹陈列清代道光十二年(1832年)眉山书院主讲李梦莲置木假山。苏洵曾作《木假山记》一文,宋梅尧臣、苏轼、陆游都为之赋诗。清人刻匾悬挂于木假山侧。堂上悬匾“木假山堂”,上款:康熙丙午初秋眉山牧赵惠芽立。下款:乾隆甲戌春阎源清重修,仁和(杭州)宋凤起书。阎源清时为眉州知州。堂前为池,池中一方台,台上堆构石山,与堂中木假山相映成趣。池水与东西瑞莲池相通,池水上左右各设一廊桥。桥面为石条铺就,有木栏杆。左右廊桥与前院廊相接构成一“H”形迴廊,并与来凤轩檐口相接。

来凤轩,建筑面积222.2平方米,歇山式屋顶。穿斗木结构,与连接启贤堂的迴廊组成第三进四合院。此轩原址为苏轼兄弟寝室与书房。嘉庆十八年落架维修改名济美堂。解放后又进行大维修,始改名来凤轩。轩匾为江苏国画院一级美术师费新我1982年书。联为元代高丽诗人李齐贤1316年拜谒三苏祠后撰,北京王家新补书:“渥洼独步老麒麟,丹穴双飞皱凤凰”。此轩现辟为三苏故事腊像陈列室。来凤轩北面有水渠沿长山埂小山自东向西。山上有小道供游人悠游。往西,山下一池,池中塑东坡盘陀坐像。

云屿楼,原名东坡楼,楼在来凤轩东,座北朝南。重檐歇山式,抬梁式梁架,一楼一底,面阔三间,进深三间,通高11.5米,小青瓦屋面。楼南、西、北三面临水,东、南、西三面阶沿下有红砂石铺旱池,池边有石栏杆。此楼现辟为苏氏宗族陈列室。过“九曲飞虹”桥至抱月亭。

披风榭的建筑造型独特,飞檐冲天,座南朝北。一楼一底,重檐歇山式,四周置飞来椅,北面留7米宽门道。面阔、进深均为9米,房高10米。房面为筒瓦覆盖,正脊有寿字形宝顶饰物,有卷草式图案。据史料记载,诗人陆游来眉州,曾游环湖,登披风榭,瞻仰东坡遗像,写下了《眉州披风榭拜东坡遗像》的诗作。但随着时代更替,沧桑横移,眉州环湖和披风榭都不复存在了。目前的披风榭,是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眉州人为纪念苏轼、魏了翁、陆游,在三苏祠内修建的,因原披风榭规模式样已不可考,故未绘东坡像。

上一篇:走科研之路下一篇:7S现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