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中国特色现代化之路

2024-05-02

走中国特色现代化之路(精选8篇)

篇1:走中国特色现代化之路

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

—— 七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人民日报评论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国防和军队建设也进入了新时代。一支走过90年光辉历程的胜利之师,在新的历史起点整装再发。

“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党的十九大着眼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对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作出“三步走”的战略安排,强调要确保到2020年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战略能力有大的提升,力争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就要全面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贯彻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

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必须保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这是人民军队的建军之本、强军之魂。“金星闪耀在军旗上,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十九大报告把“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之一。面对国家安全环境的深刻变化,面对强国强军的时代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最重要的就是全面贯彻党领导人民军队的一系列根本原则和制度,牢固确立习近平强军思想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的指导地位,不断强化“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为实现强军目标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必须按照强军方略要求,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加强军队党的建设,开展“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主题教育,推进军人荣誉体系建设,才能培养出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时代革命军人,永葆人民军队性质、宗旨、本色。按照党的十九大部署,我们必须继续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制度;树立科技是核心战斗力的思想,建设创新型人民军队;全面从严治军,推动治军方式根本性转变,提高国防和军队建设法治化水平,为实现强军目标提供不竭动力。

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必须以新理念为指引,牢牢把握“五个更加注重”:更加注重聚焦实战,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体系建设,更加注重集约高效,更加注重军民融合。一切工作都必须坚持战斗力标准,发展新型作战力量和保障力量,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这些新要求,体现了新发展理念,明确了强军兴军思路,把这些战略部署转化为工作思路、工作举措和具体行动,就能有效塑造态势、管控危机、遏制战争、打赢战争,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凝聚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强大力量。

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回首百年中国的沧桑巨变,展望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一个结论分外鲜明:“把军队搞得更强大,这样底气才足、腰杆才硬。”以习近平强军思想为行动指南,为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不懈奋斗,我们就一定能在中国特色强军之路上,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的新的使命,不断书写强国强军的辉煌篇章。

篇2:走中国特色现代化之路

国商151 张一鸣 20***

在这个学期的“形势与政策”课中,我们学习的第二个主题是“走中国特色乡村振兴之路”。结合在考研复习中对政治这门课更系统地复习,我认识到作为大学生的我们,面对现在这个飞速发展的世界,不但要关注外面的世界,也要心系中国广大农村。大学生群体是一群知识层次较高,最具潜力,最有创造性的人,是中国特色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通过这次学习,我也有了许多心得体会。

乡村振兴战略,是三农工作方针政策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点工作。党和国家以农村经济发展为基础,对农村整体发展水平进行提升,文化上建立乡风文明,经济上兴旺产业,生态上建立绿色文明,民生上使人民生活富裕,治理上更加有效。进行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第一点,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乡村现代化的新起点。作为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迫切需要,为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不断创新。我们也取得了许多成就,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新的进展,城乡一体化不断发展,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达到新水平,六千六百万贫困人口脱贫。

但是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这些问题非常突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民是最值得关怀的最大群体。到2020年,中国城镇人口将达60%,基本实现了城镇化,因为我国人口基数大,即便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也仍将有数量庞大的农民。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农业始终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要依靠自己力量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所以乡村振兴关系到亿万农民的美好生活,关系到粮食安全这个国计民生的基础,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我们要避免乡村的衰退。

城乡发展不均衡是市场配置的规律,在其他国家,城市化过程伴随着乡村衰败。但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乡村振兴战略能够解决这一矛盾,以城带乡、以工补农,解决城乡之间发展极度不平衡的问题。

第二点,我们要坚持,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从农村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党的领导是我们最大的政治优势,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发挥党管农村工作的优良传统肯定不行。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工作要抓实,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要求落到实处,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公共财政投入上优先保障,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

我们的重点是城市和乡村的关系,我们要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走共同富裕之路,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路。我们要发展乡村文化,发掘乡村文化的传承者,建立精神基础。也要加强教育,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让农业和乡村进行发展的工作落到实处,更好地面对新时代。

这里有四个优先,要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必须真正做到这“四个优先”,真正抓住大局,让乡村振兴成为现实。

对于乡村和农民之间的关系,乡村是农民的立足之基和生活之本,同时农民是农业乡村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

第三点,我认识到乡村振兴需要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走共同富裕之路,走质量兴农之路。习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五大振兴”的乡村振兴要素建设:即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推动乡村生态振兴、推动乡村组织振兴。

作为大学生,我们应当重点关注乡村振兴的人才问题。人才支撑是关键之处,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鼓励社会各界人士投身乡村建设。让人才给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活力,让乡村振兴的活力竞相迸发、源泉充分涌流。

这次专题学习告诉我们,以“五大振兴”为行动纲领,总书记为我们制定了清晰明确的乡村振兴战略。

首先所有工作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中心,让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立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这样可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全要素生产率。

然后是做好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做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教育工作。用各种优惠政策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我们在合适的时间也要投身其中。

最后是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深入挖掘传统农耕文化中的优秀思想观念和人文精神,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坚持绿色发展道路,做好乡村环境问题的实质治理,完善农村生活设施,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

这些年来,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需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重塑城乡关系。乡村重点建设公共基础设施,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

学习中我了解到,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和退伍军人返乡,为乡村带去互联网思维。他们将文化创意引入农业生产,利用电商平台销售特色农产品。促进农林牧渔业和种植业创新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稳定和优化粮食生产,发展“互联网+农业”。对于基础设施的建设,我们不断改善供水、供电、信息的服务提供,新建改建农村公路,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推进“厕所革命”。

篇3:走中国特色城镇化之路

一、城镇化的内涵和实质

(一) 城市的形成和作用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 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城市是人类文明的象征, 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载体。首先, 城市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西方国家用100年到300年的实践, 完成了城市化进程。目前, 全世界已有50%以上的人口居住到城市。其次, 城市是新技术创新的平台。机关、大学、科研院所等单位都集中在城市。GDP的80%~90%是在城市产生的。再次, 城市是对外开放的平台。城市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进入世界经济的大门, 城市的招商引资占了95%左右。城市一般分为一线、二线、三线城市, 也可以分为顶级城市和低级城市。大城市即顶级城市, 能赚取经济链条当中附加值最高、利益最大、科技含量最高的利润。低级城市没有转移资产的能力。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 引进外资就是从南到北、从沿海到内地的逐次递进, 产业转移的规律也是这样。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 城镇化的内涵和实质

城镇化就是社会发展中, 农业活动比重下降, 非农产业即工业和第三产业活动比重上升的过程。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地区城镇居住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重。城镇化进程靠工业化进程来支撑。农村人口向城市的大流动、大搬迁、大转移, 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促进了思想的进步。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上、城镇化水平达到30%以上时, 城镇化就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当前, 一些经济学家、社会学家认为, 21世纪影响世界最大的有两件事, 一是西方的技术革命, 一是中国的城镇化。2003年以来全国每年转移1700万农村人口, 目前, 中国农村仍有4亿多剩余劳动力要从低生产力水平的农村转移到高生产力水平的城市中来。推进城镇化不单纯是人口向城市集中, 不单纯是搞城市建设、建高楼大厦。当前, 非洲有些国家城镇化率很高, 但一边是高楼大厦, 一边是贫民窟。印度的农村经济时代, 以及城市的繁荣造成了大批的失地农民进入城市, 在首都新德里的外围, 贫民窟几十年不变, 并逐渐扩大。

党的十七大提出,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加快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城镇化、国际化进程。在“五化”当中, 城镇化是当前加速推进的一大战略。

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具有四个特点:

第一, 城镇化的本质是增加非农产业的就业岗位, 是统筹城乡、把农民就业纳入到整个政府的统一政策安排当中去。

第二, 城镇化目的是缩小城乡差距, 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解决农民的国民待遇问题。

第三, 城镇化是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互运作, 相互推动, 同时进行, 城镇人口增加和农村人口减少形成互动机制。

第四, 城镇化最突出的就是要解决“三农”问题。城镇化是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并向现代化迈进的一个过程, 不仅包括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 也包括城与乡、新城与老城以及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和谐统一。

中国特色的城镇化不仅决定着中国未来的发展, 也影响着世界的发展进程。

(三) 城镇化的意义和作用

首先, 从经济角度看, 有利于发展经济, 调整经济结构, 提高劳动生产率。西方经济研究机构预测, 中国的城镇化要求再建100个千万人口的大城市, 大城市的聚集效益和规模效益在经济上的作用是第一位的。大城市效率高、集约性强, 节约资源和土地。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快大城市发展, 城市发展面临着机遇与挑战。

其次, 从社会角度看, 有利于扩大就业, 保持稳定,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城市有配套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城市生活要比农村生活更方便、舒适。城市为居民搭建了平台, 有利于扩大就业范围,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城镇化能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当中来, 为城市的发展和农民的转移开拓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再次, 从文化角度看, 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素质, 繁荣文化生活。城市要建设文化产业和娱乐、消费等各类服务产业, 特别是在文化、教育、保健、休闲、旅游等领域, 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需求。城市的博物馆、展览馆、艺术馆以及社区文化体育设施, 对于提高人的素质、促进文化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最后, 从政治角度看, 有利于执政建设, 有利于民主法制的深化与实践, 有利于巩固执政基础。城镇化促进了城乡环境的改善, 使物质优越成为现实, 环境改善和物质条件的优越又促进了社会稳定, 保证了群众的安居乐业。这是政治建设的应有之意。推进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建设, 几个村庄的人组成一个农村社区, 有利于增进交流、转变思想, 加深对政治的理解。农村社区人才聚集, 容易选出好的致富带头人。同时, 纳入物业管理, 引入第三产业, 有利于深化基层民主建设, 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二、城镇化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一) 城市必须坚持宜居

宜居是指适宜于人类生活和居住。城市建设不仅要适宜人们生活, 还要适宜人们的创业和企业的生产经营, 适宜人的全面发展。一个城市是否宜居, 不仅要看城市的经济指标, 还要看城市能否满足不同层次的居民对居住和生活环境的要求。安全性、健康性、生活方便性、出行便利性、人文和自然环境的舒适性是衡量城市发展质量的综合指标。城市发展要不断回归舒适、休闲、健康、安全和文明等人类最基本的追求, 使人居环境更贴近自然。与自然和城市文化和谐, 已成为居民的普遍追求。

(二) 城市必须是可持续发展的

城市建设必须贯彻“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要合理布局城镇体系, 协调城乡关系, 完善城市功能, 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力, 提高城乡居民素质, 调整城市产业结构, 改善城市环境。城市建设包括房屋建设, 是高能耗的领域, 占整个社会耗能、耗材的30%。因此, 不能随意拆迁, 搞重复建设, 必须一劳永逸, 建设“百年住宅”, 才能体现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城市功能不可能一次性完善, 必须着眼于城市长远发展可能, 注重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 为城市发展留出规划、留出空间。

(三) 城市必须是基础设施完备和公共产品配套的

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产品支撑着城市的发展, 形成城市的服务功能。基础设施和公共产品如行道树、绿地等不创造直接效益, 需要政府投资, 发动企业和社会单位管养。必须坚持科学规划, 合理调控城市布局, 优化配置市民学校、托儿所、医疗、居住、办公、商业、银行等城市空间。要坚持规模适度超前, 使城市供水、供气、供热、燃气、雨污系统、绿地系统、环卫设施、停车场建设配套完善。在建设过程中同步配套市政管网, 地下设施一步到位, 各类管线具备一次性承载能力, 以满足城市发展的要求。

(四) 城市必须是文化内涵丰富的

文化首先是自然的、历史的, 城市文化就是城市的特色。“城市就像打开一本书, 进来一看就知道这个城市的抱负。”城市面貌的改善不仅是外在的, 而是增加了文化的内涵和感染力, 展现了城市的精、气、神。其次, 文化是建筑的。各类建筑标志着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特点。再次, 文化是地域性的, 各地的文化具有差异性。展览馆、博物馆是城市的基本要素, 没有展览馆、博物馆的城市就不是一个完整的城市。

总之,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和核心竞争力。如果只追求外来的东西, 城市的特色就会消失, 形成千城一面的状况。我们要保护好城市的老建筑, 保护好城市的文化, 每个年代都有代表性的建筑, 使城市的历史文化脉络更加清晰, 并且世代相传。

(五) 城市要向数字化管理发展

城市建设三分建七分管。城市管理是城市正常运转的保障, 不仅包括市容市貌的管理, 还包括基础设施等硬件的管理。城市管理不能只靠单一的政府部门, 市民是城市管理的主体。市民素质的提高、全体市民的共同参与, 才是城市管理的根本。要加快数字化城市建设, 借助现代科技手段, 以信息化、智能化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要按照“责权利相统一、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原则, 将管理重心由市向区和街道转移, 发挥社区在城市建设管理中的基础性单元作用, 建立“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建设管理体制。

(六) 城市必须经营, 走市场化道路

经营城市是城市发展的理念, 是现代城市建设的具体实践。城市建设的主体必须依靠经营, 财政收入只是维护、保证城市的正常运转。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通过经营举债, 使城市资产逐渐做大, 使城市资本产生还债的能力。因此, 必须将经营思想贯穿于城市建设、管理、发展的全过程, 通过对城市的各类有形、无形资产进行优化整合和市场化经营, 实现城市建设低投入、高产出的目的。

(七) 城市必须是开放、包容的

城市不仅是市民的, 也是农民的;城市是全国、全社会的。城市的包容性、开放性决定了城市的现代化程度。无论贫富, 无论国界, 谁都能进入这个城市。经济发达的国家, 也允许街上有乞丐。这只是管理问题, 但不能拒之门外。人民对城市的要求是苛刻的, 又是宽泛的。现代化的城市必须具备开放、包容的胸怀, 迎接各类人员的到来。

(八) 城市必须是安全的

城市应该让居民感到安全, 居民应该对城市及居住区周边的治安状况、交通出行生活, 对发生地震、火灾、水灾等突发性自然灾害时政府的作为有安全感。城镇化高速发展的过程, 既是财富积累的过程, 也是风险积累的过程。现代化程度高度依赖基础设施, 水、电、路、燃气、通信、供热、网络等设施既造就了现代化文明, 也造就了城市问题的多发性和突发性。城市政府应该增强城市安全意识, 制定完善防灾与预警系统, 积极应对突发性灾害。同时, 要为城市发展留出安全空地、预留用地、备用地, 楼与楼之间要达到一定安全程度, 为城市居民提供基本的安全保障。

(九) 城市必须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数

篇4:王川:走中国特色动漫之路

用出口带动发展

北京青青树动漫科技有限公司公司到目前已经有20年的历史,它的核心骨干成员有连续20年工作积累,目前都是国内一线一流专家,这样的阵容在国内是艰难找到第二家的。凭借20年的历史积累,北京青青树成为我国数字动漫领域目前为数不多能够和国际主流市场接轨,而且达到了高端产品质量标准的产品和制作团队。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创意产业航母建设就此有了一个比较理想的发动机,要么是以青青树为基础,把这个发动机先建设好,然后通过资源整合把这个航母建设起来;或者有人先造了一个巨大的船体,然后再把青青树植入进去。总之,青青树公司是目前国内为数不多具有这种业务能力的内容提供商,而且将在未来十年保持领先地位。正处在发展阶段的青青树公司,近期的工作目标就是要拿出一大批国际主流市场的产品,用产品出口带动国内发展,树立自己的品牌和行业地位。

打入国际市场

王川表示:青青树有四五个团队在工作,针对不同市场的需求、不同年龄段的需求。日本的经验是最值得学习的,日本把他们的片子卖到对方的渠道,实际上就是我们可以直接拿来使用的经验。而且在国际动漫产品当中,高端产品一直是属于卖方市场,我们以后可以探讨如何卖它,在卖方的前提下考虑如何改进产品的结构,就是如何适合欧美人的口味、日本人的口味,就在这个合作当中,我们在与国际动画商接触过程中,我们认为这个市场很大,只要我们努力做,做到第一名,做到和日本人一样、做到和美国人一样,我们就可以进入国际市场。

“国产动画的里程碑”之《魁拔》

篇5:有机食品需走中国特色发展之路

追本溯源,有机农业起源中国,成于德国和美国,有机零售业起源于全食超市的兴起,创始人约翰•麦基是一位铁杆的素食爱好者,当时开有机专卖店的目的,也是满足素食市场的需求,

从以上两个源头深入探究,不难发现其哲学理念来自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中国黄老之道。那为什么起源于中国的有机农业在国内江河日下,在欧美大行其道呢?德国人甚至对老子的崇拜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为何中国的古老的这是对现代文明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反思,西方哲学强调“与天斗,与地斗,其乐无穷”的个人主义作风已经走到了尽头,西方竭泽而渔的发展模式走不下去,严重依赖石油农业和化学农业的农业现代化模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才出现了可持续发展的集约环保模式。

所谓不见棺材不落泪,之所以欧盟大力发展有机农业,与他过去惨痛的经历密切相关,贯穿欧洲大陆的莱茵河,因为工农业污水和垃圾污染,造成整个流域成为死河,周边居民癌症和皮肤疾病率高发,治理40年才见清溪,酸雨横扫芬兰,二恶英吞噬比利时,疯牛病让英伦三岛疯狂,伦敦经过百年工业化道路的发展,更加成为永远的“雾城”,法国平均气温较80年前有了很大的上升,整个欧洲大陆风雨飘摇之际,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的迅猛发展,当然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而国内很多从事有机生产和销售的人士,缺少这样的背景的了解,以为只要自己的产品是有机认证过的产品,而本身又没有什么显著特点和差异,就会成为人见人爱的宝贝,就会被市场和消费者接受,那就大错特错了。就有机推广有机,和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没有什么区别呢?

那些挟洋自居者的很有可能走向挫折和失败,“乐活的概念”、“欧食多”、“海客勒”的折戟沉沙就是前车之鉴,甚至被便利店拿来做普通的产品宣传,

而中国复杂社会结构、区域特征和经济发展历程表明,照搬照抄国外的模式,必然会碰的头破血流,血本无归,反之,任何在中国取得成功的跨国企业都是本土化的成功,即便像安利、玫琳凯这样的直销公司,全世界从来不投放电视广告,到了中国猛打电视广告,如果以完全的洋概念和洋产品在中国推广,忽略了中国社会文化、价值观、市场特征,是较难行得通的。

祖国的山河在破碎,人民在受罪,可还昏然不知,面对广大的市场,众多有机食品企业,却销售乏力,甚为可惜。直到今天,鲜见有有机企业扛起社会责任和绿色营销的大旗,振臂一呼,此时正直食品安全问题在国内闹得沸沸扬扬,谁率先上位,树起食品安全的大旗,谁将可能在未来的有机食品大市场中确定重要市场地位。

当下,唤起消费是关键所在,但值得注意是,关注的,消费者不一定会购买,例如很多人都知道缺乏维生素,多吃蔬菜水果可以获得补充,可是很少有人会主动补充维生素,往往是缺少症状表现,或者受到他人和媒体影响,对未来前景的关注,理性的宣传,往往收效甚微,中国人是一个感性的民族,必须用感性的方式感动他们,现在绝大多数有机企业缺少有特色的传播宣传模式,对潜在的有机消费者背景、动机、行为触发点都缺少必要的研究和了解。只是在卖冷冰冰的产品标准,这对打动消费者心弦带来了很大的阻力。消费者心中有杆秤,他会拿有机食品和普通食品、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野生食品对比,为什么要付出比一般食品高出数倍以上的价格,选购有机食品呢?

篇6: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反腐败之路

中国特色反腐败之路,是我们党领导反腐败斗争成就和经验的集中体现,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重拳反腐的路径选择。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对任何腐败行为和腐败分子,必须依纪依法予以坚决惩处,决不手软。”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总书记强调,要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持中国特色反腐败道路,必须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善于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以“零容忍”态度彻底反腐败,不断以反腐败的实际成效推进廉洁政治建设,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一、始终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用道道禁令严反“四风”,以“零容忍”态度严惩腐败,以强化制度约束严管干部,形成了抑制腐败、惩治腐败的社会氛围和高压态势。要继续保持这种高压态势不放松,坚决遏制住腐败蔓延势头,不断加大治本力度,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常态化。

坚持有案必查、有腐必惩。凡发现腐败案件,都必须依纪依法严肃查处。查办腐败案件,严惩腐败分子,历来是我们党治理腐败的基本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不断加大反腐败斗争力度,但腐败频发、多发的势头仍未有效遏制。究其原因,与反腐力度不够直接相关,难以遏制腐败势头,标本兼治状况下,治标力度不够,治本难以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强调有案必查、有腐必反、有贪必肃,明确提出以治标为主,为治本赢得时间。反腐治标的力度之大、范围之广、进展之速、效果之巨,营造着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赢得了全党全社会的拥护。每个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应心存敬畏,不应心存侥幸,谁要以身试法,必将身败名裂。

坚持惩防并举、以惩促防。惩治与预防是反腐败斗争的两个基本要素,两者相辅相成。从总体上看,反腐败斗争是以惩治为基本特征的执纪执法活动,其内在逻辑是以惩促防,以防固惩。反腐治标与反腐治本是惩与防的关系,只有充分发挥查办案件的治标功能,制度建设等治本措施才能落到实处。以惩促防,就是通过执纪执法建议,帮助发案单位分析犯罪成因,总结监管漏洞,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完善廉政措施,通过对腐败分子的惩治及腐败个案的剖析,强化党纪国法的 警示教化功能,使有犯罪动机的人及早刹车,悬崖勒马,使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心灵受到洗礼,从而实现“办理一案,教育一片,治理一方”的目的。

坚持自律与他律结合。“伸手必被捉”,是党员干部自律防腐的警言,蕴含丰富的人生哲理。但是,当道德防线被私利的欲望冲破之后,“伸手必被捉”,就必须靠人民群众的有效监督、职能部门的有力查处才能实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人民监督,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将腐败问题和有关情况提供给职能部门,极大提高了腐败的发现机率。群众监督和及时查处所产生的冲击效应,释放出“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正能量,营造着“伸手必被捉”的反腐氛围。提高腐败发现机率的人民监督和职能部门的有效查处,必须持之以恒、常态发力。

二、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腐败

法治是一种理性的办事原则、理性的社会秩序、理性的法律精神和民主的法制模式。实践证明,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腐败,应具有以下特征:

以程序正义为基础。只有通过正义程序的演绎,才能有效实现实体公正。要强化依法履职的责任感,并通过改进执纪执法办案评价标准,完善执纪执法人员行为规范,强化违反规范执纪执法行为的惩戒等措施,坚决杜绝乱作为,有效防止不作为,切实规范执纪执法行为,确保查办腐败案件工作在法治轨道上运行。要完善查办腐败违纪违法案件的程序措施和工作机制,转变调查、侦查、审判理念,坚持办案工作重心前移,强化案件初查工作;完善初查措施,规范初查程序,遵循调查、侦查工作规律,准确把握立案条件;完善调查、侦查手段,提高调查、侦查工作科技含量;完善侦查指挥体制,规范侦查指挥机构设置,实现线索统一管理、侦查统一指挥、资源统一调配。检察机关与纪检监察机关配合协助,明晰各自的法定职责,构建纪检监察与职务犯罪侦查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依法反腐运行机制。

以实体公正为核心。实体公正强调纪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论什么人,不论其职务多高,只要触犯了纪律法律,都要受到纪律法律追究和惩处。要坚持查办贪污贿赂与查办渎职犯罪并重,查办发生在领导机关、领导干部中的要案与发生在群众身边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案件并重,查办受贿案件与行贿案件并重,查办贪贿数额大的案件与贪贿数额虽然较小但情节恶劣、后果严重的案件并重;办案活动以纪律法律为准绳,重事实,重证据,重调查研究,客观公正地查办案件,尊重和保障嫌疑人的合法权利;严格区分犯罪嫌疑人与证人和普通群众的界限,不能把证人和普通群众当作犯罪嫌疑人来对待;认真研究和正确把握法律政策界限,严格区分工作失误与渎职犯罪,经济纠纷与经济诈骗,正常合法收入与贪污、受贿,资金合理流动与徇私舞弊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企业依法融资与非法吸收公 2 众存款等罪与非罪的界限。对进入司法程序的腐败案件,依法保障律师的会见权和知情权,在与律师的良性互动中提高案件侦查质量,增强办案的客观性和准确性,确保案件经得起历史检验。

以执法效能为关键。我国反腐败查办案件包括党内执纪、行政执纪、检察执法、审判司法等职能活动。其中,党内执纪和行政执纪,是党和政府对腐败的非刑罚惩治;检察与审判的执法司法,是依照国家刑事法律对腐败的刑罚惩治。提高反腐败执法效能,就是要提高反腐败非刑罚惩治和刑罚惩治的能力和水平。增强执法效能,必须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专业化执纪执法队伍,健全完善反腐败执纪执法体制机制,提高发现和证实腐败行为机率,提高惩治和防控腐败违纪违法效率。为此,要增强初核初查能力,为立案调查、立案侦查工作启动打下坚实基础;增强询问、讯问能力,注重法理情并用,注重教育感化;增强运用信息化平台全面取证能力,推进侦查信息、执法信息共享和公共信息快速查询机制建设;增强反腐败国际合作能力,在境外取证、追逃、追赃、遣返、引渡以及预防等方面开展务实合作。

以强化监督为保障。要切实加强自身监督制约机制建设,着力解决执法办案不文明、不规范问题,严肃查处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切实做到自身正、自身硬、自身净,确保执纪执法权依法规范行使,违纪必惩,违法必究,权益得到保护,正义得到伸张。要尊重人民群众在反腐败中的主体地位,健全民意收集、研究与转化机制,探索建立群众投诉及时受理与查究反馈机制;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控告、申诉、举报,及时发现和解决执纪执法活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与监督权,增强执法透明度,借助互联网搭建沟通、互动和监督平台,实现办案人员网上交流、网上对话,广泛接受社会各界对办案工作的监督,让群众从办案中沐浴到法律公正的阳光。

三、以“零容忍”态度彻底反腐败

彻底反腐败,必须立足于查办案件,着眼于制度建设。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想腐的保障机制,是反腐败新常态的基本走向。

完善反腐败国家立法,强化“不敢腐”的威慑力。完善反腐败国家立法,要将现行党委、政府、国家多元化惩治腐败制度整合为一元化反腐败国家立法,建立融实体法与程序法一体、非刑事处罚与刑事处罚结合、与世界反腐败公约接轨的反腐败基本法律,切实做到让“制度的笼子”通上“高压电”。增强惩治腐败的必然性,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不管什么人,“出笼”必受惩,“老虎”、“苍蝇”一起打,不搞“网开一面”和“下不为例”。增强惩治腐败的及时性,对“出笼”行为露头就打,快速处理,及时纠正。增强惩治腐 3 败的严厉性,综合运用法律、组织、经济等处罚措施,加大惩治力度,特别是对严重损害公众利益的滥用权力行为,要予以重罚,以有力的惩治保证权力规范运行。

健全防腐制度体系,强化“不能腐”的防范力。一方面,优化权力结构,合理配置公共权力。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遵循精简、统一、高效原则,对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适度分解与平衡,使三者之间既相互统一,又相互制约。在厘清权力事项的基础上,合理分解配置一把手的权力、重点岗位的权力、上一层级的权力,从制度机制上防止权力过分集中和扩张甚至滥用。另一方面,制定科学严密的“制度笼子”。从实际出发制定制度,注重解决实际问题,使制度既在理论上站得住,又在实践中行得通。当前要围绕限定权力范围、厘定权力界限、减少自由裁量、规范权力运行等建立健全制度,合理设计权力行使流程,杜绝权力寻租,使权力授予、行使、监督全过程和各环节都有制度规范,形成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特别要围绕问题易发多发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及时对现有制度查漏补缺,把行使权力的漏洞彻底堵死。

篇7:走中国特色现代化之路

正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创新之路,建设科学完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

一、创新社会管理,要充分发挥我们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

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是我们政治优势、制度优势的具体体现,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根本,要大力加以完善。一定要站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高度,切实解决社会管理中与新形势不相适应的问题,防止误信、误传甚至落入某些西方国家为我们设计的所谓“公民社会”的陷阱。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不是过多地把政府的事情交给社会去办,而是要确保党委和政府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到位;不是过多强调按照人口比例发展社会组织,而是要加快群众组织、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改革,完善职能;不是过多强调社会组织的“第三部门”属性,而是要加强对社会组织的规范、引导,将其纳入党委和政府主导的社会管理体系,确保其健康有序发展,真正成为社会管理和服务的重要补充。当前,一些人对国外社会管理的认识有两个误区:一是“小政府、大社会”,似乎大量的社会管理应该由社会负责。实际上,发达国家并非都是“小政府、大社会”,不少大国都是“大政府”,政府承担着社会管理的主要任务。二是社会组织属于“第三部门”,似乎独立于政府的社会管理体系之外。实际上,国外绝大多数非政府组织都有政府背景,都在政府的有效管理之下。在我国,培育、发展社会组织,一定要制定好行为规范,事先设好“安全阀”,防止一些别有用心的社会组织繁殖起来。

二、创新社会管理,要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传统

我们党最大的优良传统就是群众工作。群众工作是社会管理的基础性、经常性、根本性工作。要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将其贯穿到社会管理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在继承和运用以往群众工作有效做法的基础上,针对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断创新群众工作方式方法,真正赋予群众工作这一优良传统以时代意义,社会管理之路就会越走越宽广。对数以亿计的流动人口,我们把基本公共服务真正落实到他们身上,使他们现实生活有改善、未来生活有希望,他们就会坚定不移地跟着党走,拥护、支持党委和政府的决策,拥护、支持社会管理;对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就业的70%的城市就业人口,我们把国有企业服务管理员工的经验延伸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真正使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承担起服务管理员工的社会责任,劳动关系就会和谐得多;对4.57亿网民、8.59亿手机用户,我们在发挥好有关部门依法管理职能作用的同时,把广大网民在净化网络环境中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发挥好全社会共同监督的作用,虚拟社会就会健康有序发展;针对当今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心理疾病越来越多等问题,我们开展好社会关爱、心理服务工作,个人极端案(事)件就会大大减少。只要把群众工作的优良传统渗透到一切社会管理活动中去,社会管理就会得到更大改观。

三、创新社会管理,要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社会管理文明成果

中华文明作为人类文明史上传承最好的文明之一,几千年的社会治理,至少在两个方面仍有借鉴意义:一是重视道德教化,“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念和《三字经》、《弟子规》等经典,不少内容已融入我们的民族血液,在引导人们行为、规范社会秩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二是重视基层自治,传统社会县以下没有行政机关,主要靠乡绅、里甲自治,除杀人等重大犯罪外,大多数矛盾在民间自行消化解决。今天,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容易使人们产生对现实生活的高期望,如果不加强思想道德引导,反而把人们欲望的“胃口”吊得越来越高,社会情绪就无法安抚;政治上,人们的公平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法治意识、监督意识不断增强,如果不在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同时,遏制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就难以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社会上,人民内部矛盾多样多发,如果不在坚持依法公正处理的同时,倡导社会宽容和谐精神,立足在基层自我化解,而是都走诉讼渠道,不仅诉讼成本高,社会也无法和谐稳定。我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可以对“为公”、“为善”、“和睦”、“孝悌”等传统美德进行符合时代要求的扬弃,促进人们牢固树立“八荣八耻”的荣辱观,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奠定思想道德基础。借助传统文化载体,借鉴传统道德教化的形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炼成全社会易于认同、易于遵守的几个字的价值观,从娃娃抓起,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做到朗朗上口、妇孺皆知,其作用不可估量。我们应当深入研究民间矛盾自我化解、乡村自治的历史文化传统,创造更好的方法形式,努力使群众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打牢社会和谐稳定的根基。

四、创新社会管理,要借鉴国外社会管理有益成果

世界各国的文明史本身就是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的历史。对国外社会管理的有益成果,我们要采取“拿来主义”,以世界眼光认真借鉴吸收,为我所

篇8:走中国特色现代化之路

一、文化生产力概念的提出及其内涵解读

马克思曾经在《资本论》手稿中, 明确使用了“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的提法。据此, 自从20世纪的80、90年代提出这一概念以来, 我国大多学者认为, 在物质生产中创造物质产品的能力, 形成了物质生产力;在精神生产中创造精神产品的能力, 形成了精神生产力, 也就是文化生产力。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 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并首次提出文化生产力这一概念, 理论界围绕文化生产力的社会内涵、基本特征特别是当代中国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对策和途径提出建设性的思路和观点。

正因为文化生产力是一种问题, 所以学界尚有不同的解读, 代表性的有:

第一, 科学力与文化力:现代生产力的两大要素。如果说, 科学力作为物质生产力的核心, 主要体现为科学知识合并于生产并物化于机器力、对象力、劳动力和劳动方法中, 那么, 文化力作为精神生产力的核心, 则主要体现在文化知识自身的生产、积累和文化精神的继承、创新等方面。如果说, 科学力是指科学合并于生产并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话, 那么, 文化力作为一种生产力, 是指文化知识和精神通过文化网络合并于文化生产与创新的过程中, 并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科学力是现代生产力的第一推动力, 文化力则是现代生产力发展方向的最终保证。

第二, 经济增长方式是一种生产力形态, 文化因为经济而成为主要的社会生产力形态。文化不仅仅作为物质生产力的渗透要素, 而且作为一种产业、一种经济形式而存在。文化生产力包括软生产力力和硬生产力, 即分别指文化的原创力和文化原创力的规模文化经济的实现力。文化精神观念生产力、文化产品生产力、文化服务提供力、文化人才塑造力成为一个国家文化力的衡量标准。

第三, 物质生产力的主要标志是生产工具的发明, 经历了自然生产力、农业生产力、工业生产力三大阶段, 科学技术每一次大的变革都直接带来物质财富的极大增长。精神生产力的主要标志是哲学、道德、法律、科学、教育、文艺、宗教等各种知识的增长和人类精神的培育以及各种精神活动、交往的影响能力, 每一次大的精神变革带来人类文明的极大进步。随着世界历史和世界市场的形成, 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一样成为国际性和世界性的活动, 其成果具有世界意义。人类改造自然发生物质变换的能力是生产力, 生产力主要是一种经济力。人类改造社会建立并完善制度的能力是社会力。人类认识自然和社会反映到头脑中并不断改变主观世界的能力是精神力, 精神力实际就是文化力。

一些学者强调, 如果以需求和产品为标准来分析当代生产力, 则生产力可划分物质生产力和文化生产力, 这样就诞生的一种新的生产力形态—文化生产力。这种生产力具备了当代先进生产力—信息生产力、科技生产力、智力型生产力、和谐型生产力的特征, 但又不是某一种生产力能够涵盖的。物质生产力生产的物质产品主要功能是满足人的物质需求, 而文化生产力生产的产品主要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当代社会, 文化生产力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日益成为占据当代社会主导地位的生产力形态。

二、文化生产力的定位

所谓定位, 包括文化生产力的现实功能和战略地位。择其要者, 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在当代, 文化问题正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关注, 文化不仅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体系之一, 而且已经成为人类社会财富创造的崭新形态。科学技术已经极大地改变了生产力的性质、内在结构和运行方式。经济发展越来越需要文化的提升, 文化资源成为经济建设的一种巨大的力量。同时社会文化发展程度、人的文化素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

第二, 文化生产力理念的提出使我们在探索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生产力建设的道路上大胆创新, 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文化建设和生产力建设所作的科学的评价和总结, 是我国新时期文化建设和生产力发展的理论指南。在党的历史上首次公开提出文化生产力的命题, 这是我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建设的全新思考, 也是从新的视野来重新审视文化建设, 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发展方向和新的要求。

第三, 在信息社会里, 文化经济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文化已经成为一种新的财富创造形态, 文化产业的兴起正是文化生产力在当代社会的体现。发展文化生产力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变革的客观要求。

第四, 先进文化不仅体现在纯粹的文化部门和文化领域, 实际上经济文化、政治文化、和谐文化、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思想体系和价值体系建构都非常重要, 在经济领域、政治领域、社会领域、党建领域都存在一个理论建设和精神生产问题。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灵魂。增强国家综合实力是国家还没有消灭以前每一个国家和民族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第五, 发展文化生产力既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客观需求, 同时也是在较高的物质生产水平基础上, 实现经济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

三、中国文化生产力存在问题及发展思路

对于我国文化生产力的现状特别是存在的问题, 根据人们的研究, 主要是与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相比, 我国文化生产力发展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精神需求差距还相当大, 造成这种现象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我国各种体制仍不完善, 政府对文化产业包揽过多;二是文化生产力的投资单一, 文化产业发展由政府单一投资, 个人投资很难进入文化产业发展领域;三是我国文化生产力的科技含量较低 (尚不到30%) , 远远底于发达国家 (发达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末就达到70%-80%) ;四是我国文化生产力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五是文化产业消费水平偏低, 我国文化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 文化生产力正逐步从事业形态向产业形态转变, 文化生产力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最后, 人们还就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实践和现实问题进行探索, 提出有针对性的思路和建议:一是把全面繁荣文化事业,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作为主导模式, 努力搭筑充分发挥和容纳文化生产力效能的发展空间和舞台;二是把推进科教兴国、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作为基础性工程, 努力创造有利于文化生产力加速生长的社会文化条件;三是把日益广泛而深入的文化开放和交流作为基本方略, 努力使文化生产力在追踪当代世界文明潮流的前沿探索中获取强劲的发展动力;四是把充分调动和发挥文化建设者的积极性作为根本着眼点, 不断增强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主体性力量;五是以增加投入、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为重点, 抓好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同时要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为重点, 抓好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改革和发展, 逐步形成总产规模大、科技含量高、产业结构合理、流通渠道畅通、市场体系健全、资源优化配置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参考文献

[1]、赵学琳, 陆静.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现实问题与理性对策[J].兰州学刊, 2007 (8) .

[2]、邓丽姝.文化创意产业的高端化发展[J].湖北社会科学, 2010 (7) .

[3]、关多义.文化生产力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初探[J].生产力研究, 2009 (1) .

[4]、刘文俭.文化生产力的内涵、本质及其特征[J].学术交流, 2009 (2) ..

[5]、贾岚生.文化生产力的社会功能[J].理论与改革, 2009 (1) .

[6]、王孔雀.科学发展观视野的文化生产力研究[J].理论月刊, 2008 (8) .

[7]、王孔雀.理论界关于文化生产力的研究和探索简述[J].改革与开放, 2009 (3) .

[8]、廖洪元, 肖智清.文化生产力价值探析[J].求索, 2007 (1) .

[9]、潘家耕.论我国文化生产力的发展[J].河北学刊, 2007 (12) .

[10]、徐海峰.从历史发展视域解读文化生产力[J].文化研究, 2007 (2) .

上一篇:昏人坪散文下一篇:删减童话中的不好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