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朗读教学论文的题目

2024-05-15

语文朗读教学论文的题目(共12篇)

篇1:语文朗读教学论文的题目

语文朗读教学论文的题目

(仅供参考)

欢迎各位老师就语文课堂“朗读”教学各抒己见。1.真实高效的语文——多读 2.备课必须备读 3.书声琅琅 激情飞扬 4.在读中求知

5.优化朗读教学 提高朗读有效性 6.把握好语文教学的“读”

7.范读——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奇兵利剑” 8.阅读中让个性飞扬 9.阅读教学,以读为本 10.浅议语文朗读能力的培养 11.朗读与朗读教学

12.情有“读”钟 情在“读”中 13.读千遍也不厌倦 14.千里之行 始于“读”

15.朗读 原来可以这样有滋有味

16.让琅琅的读书声成为语文课堂的主旋律 17.语文教学“读”占鳌头 18.谈谈语文教学中的“读” 19教师范读,让课堂魅力无限 20.让朗读充满魅力

21.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航标 22.朗读,也可以很精彩 23.以学定教,以读为本 24诵读为本,不求甚解 25.读——语文教学的生命线 26.展现“读”的魅力

27.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读与品最是书香能致远

篇2:语文朗读教学论文的题目

朗读篇目

1.白杨礼赞 2.第一场雪 3.读书人是幸福人 4.海滨仲夏夜 5.火光p283 6.差别p269 7.能吞能吐的森林p249 8.态度创造快乐p256 9.丑石p316 10.绿p324 11.济南的冬天p321 12.二十美金的价值p275 13散步p297 14.神秘的“无底洞”p250 15.世间最美的坟墓p298 16.海洋与生命p246 17.中国的牛p264 18.坚守你的高贵p290 19我的信念p268 20.可爱的小鸟p288

篇3:语文朗读教学论文的题目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 我们的教育也随之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 如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由知识的传授向综合素质的培育转变了。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关键, 新课程标准也将朗读放在了语文教学的首位, 足见朗读时多么重要了。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也对我们提出了要求:小学阅读教学, 要培养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的好处多多, 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还能够让学生感受文字的韵律与韵味, 陶冶他们的情操, 逐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朗读是件动脑、动口、动心的事, 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要尤其重视朗读。下面, 笔者就谈谈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作用。

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积累好词佳句的良好习惯。为达到此目标,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朗读, 使学生善于朗读, 养成朗读的好习惯。叶圣陶先生说过:“朗读得其法, 不但了解作者说了些什么, 而且与作者的心灵沟通了, 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由此可见,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古代诗文教学尤其应该反复朗读乃至会背。因为反复诵读不仅可以使我们逐渐领会文言词语的意思和习惯用法, 熟悉文言的语法和句式, 排除古今语言隔阂, 更重要的是通过诵读、思考, 我们能够深刻领悟作品的思想蕴含与艺术技巧。只有反复诵读, 我们才能深刻理解作品, 感受到作者倾注到文章中的情感, 对语言文字有美的感受。朗读时, 学生会渐渐进入诗文所创造的意境, 从而能感受到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从而能陶冶学生的情操, 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一、朗读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朗读的内在动力。要使文章读得入情、入境, 以我的教学经验来说, 首先就要让学生对朗读文章感兴趣, 并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感受倾注于朗读时的字、词、句、篇中。

朗读是阅读教学的第一步, 也是语文教学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多为学生朗读, 从而通过自己充满感情的范读去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他们也逐步爱上朗读, 激发他们的阅读积极性。这样做, 能够使整节课都在活跃的氛围中进行。因为喜欢, 学生就会更好地参与其中, 也能更好地理解文章。那些读来令人口齿留香的文章能够为学生增加文字积累, 为他们的终身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平时读得多的学生, 表达时流畅、清晰, 写作文时语言生动, 构思独特, 与其他学生相比, 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当学生体会到阅读带来的好处时, 自然就会有更加热爱阅读, 对阅读更有兴趣。由此可见, 兴趣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可推动学生寻求知识、开阔眼界, 能激励学生用心钻研学习, 提高学习质量。

二、朗读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

在朗读教学中, 教师要用心去体会作者当时的感情, 并通过自己的声音将这种感情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要让学生充分体会出文章的意境, 仿佛身在其中, 跟随着作者去感受文章中的各种情感。如《海滨仲夏夜》一文, 我在教学时就用充满激情的范读给学生展现此文, 读出情趣, 使学生听之有味, 听之有物, 听之欢乐, 使学生感觉好像浩瀚的大海就在眼前, 从而激起他们感情世界里的浪花, 受到美的熏陶。

三、朗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把握文章的脉络

在语文教学中, 朗读一直都是重中之重, 是学生必备的一项基本功。教师可以多为学生进行范读, 以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读得多了, 学生的语感就会更好, 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也会更强。学生爱读、会读, 才能有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朗读的过程也是一个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过程。当学生逐步掌握文章内容时, 我们的教学也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语文课本中大多数课文是精选出的文质兼美的艺术作品, 寄寓着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审美评价, 渗透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教学时, 教师要有目的地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朗读。这样, 学生就会情不自禁地走人文章, 进入美的境界。如教学《春天的手》一文时, 我并不是单纯地进行讲解, 而是引导、激发, 并让学生反复地采用各种方式朗读。这样, 死的文字变成了有声的语言, 从而唤起了他们的想象, 使他们仿佛看现了春姑娘用那美丽、轻柔的手抚摸着大地, 使得大地一片新绿;掠过小河, 小河唱起了快乐的歌。这样, 学生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美丽、生机勃勃的春景图。又如, 学生在朗读《荷塘月色》时会感到在欣赏一幅画、一首诗、一首优美的曲子。其语言的绘画美、韵律美在诵读的过程中给学生无穷的艺术感染力。

五、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朗读对学生的影响, 远远超过学生的默读、教师的讲解等。由于小学生善于模仿, 教师标准且有感情地朗读, 可以刺激学生去模仿。渐渐地, 学生就会养成一种朗读的习惯。这样, 在朗读的过程中, 一些好词佳句, 名言警句就能内化为学生的知识, 就会使学生在平日说话时不知不觉地运用出来。

六、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朗读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反复朗读一篇文章, 可以学习到作者的独特构思、巧用修辞和遣词造句。这样, 学生在写作时就不知不觉地加以应用了。如在教学《三峡之秋》时, 我就让学生对每段的开头反复朗读。这样, 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不仅了解了作者是按从早到晚的顺序介绍三峡秋天的景物的, 而且知道了每个时间景物的特点。所以, 当我让学生写一篇《校园之秋》, 并要求以时间为序写出每个时间景物的特点时, 学生都能仿照《三峡之秋》的写法生动地介绍校园秋天的特点。

总之, 朗读是学习语文的有效途径之一, 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朗读的前提是激发学生朗读的情趣, 使学生乐读, 培养他们良好的朗读习惯和学习语文的兴趣。这需要教师适当的示范、点拨, 并需要靠学生反复朗读、体会、理解, 才能真正完成。朗读是打开语文这座风光无限的艺术之宫的钥匙, 可以让我们领略到其中的无限魅力。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多媒体教学进入了课堂。于是, 有的教师就用朗读录音带代替了自己的原声, 甚至连学生的朗读也取消了, 使得学生成为了“听带”的观众。还有不少教师不重视语文教学的朗读。所以,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销声匿迹了。但是, 朗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想象,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审美情趣和写作能力。

篇4:语文朗读教学论文的题目

摘 要: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和获得情感感悟的重要方式是朗读,并且朗读也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感悟和理解教材知识。为此,阐述了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朗读能力;培养

一、在朗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对语言的顿悟就是语感的直觉性。朗读可以让学生重复地感知文章语言的规范性,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草原》这一篇课文的时候,指导学生重复地朗读,由草原碧绿的草地和蓝蓝的天,以及草地上白色的羊群和云朵,很容易感受到草原空气的明朗、新鲜,这样的境界不但让人感叹,而且让人舒适,并且也让学生掌握了句式:“既……又……”和“那么……那么……”。小学时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关键阶段,教师务必有效地引导和启发学生朗读,以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和朗读能力。

二、实施形式多样的朗读教学方式

教师在小学朗读教学中,应当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和主动性。小学生活泼好动,他们注意力的特点是容易转移和时间较短,而单调、乏味的朗读教学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并且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为此,教师需要结合教学知识,事先设计朗读的方法,在教学课堂上借助表演读、分角色读、配乐读、小组比较赛读、自由读、默读、齐读等一系列的方式,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朗读,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进而实现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例如,教师在教学《坐井观天》这一篇文章的时候,能够启发学生在理解文章知识的过程中,将分角色读、比赛读、齐读、自由读等方式渗透其中。这样,学生能够有效地感知小鸟与青蛙的性格特征,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后,将准备好的小鸟与青蛙的头饰展示出来,邀请两个学生将头饰戴上练习朗读,再由另外一名学生读旁白,这样,学生都会争先恐后地尝试。此外,教师将朗读得好的学生挑出几个来,要求他们结合文章的内容尽情地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再加之适宜的神态和动作来表演舞台剧,以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事实表明,教师实施这样的朗读方式,不但跟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相适应,而且还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并且也有利于学生合作精神、参与观念、沟通技能的培养。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任务十分艰巨,也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它要求所有的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持续地反思和总结,以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熊卫芳.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J].江西教育,2011(15).

作者简介:熊宝红,女,1984年10月出生,本科,就职于湖北省洪湖市乌林镇中心学校。

李会兰,女,1967年11月出生,中专,就职于湖北省洪湖市乌林镇中心学校。

篇5: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方法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孩子们只有爱上了读书,才能发展语言能力,进而理解力,创作力才能得到提高。因此,阅读教学要落到实处、搞扎实,就必须从最根本的朗读上多下工夫。教学中要从“读”出发,把“读”贯穿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抒发的情感,培养语感。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

在学生朗读时,教师要先引导学生把握好文本的情感,让学生做到有感情地朗读。每篇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都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选择好训练的“点”,要细读文本,寻求朗读的最佳方法,要因文而异、因情而异且因人而异。在朗读教学中,教师也要讲求一个“精”字,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时,要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词句或者一些重要的段落精心地进行指导,使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朗读的时候目标更加明确,品悟起来也会更加充分,在朗读中切实提高自己品悟语言的能力。

二、朗读时间要充分,知意悟情

由于一节课的时间有限,教师多重讲解,轻朗读。朗读练习犹如蜻蜓点水,来去匆匆,如在预习时的朗读,教师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呢?学生往往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更别提读通课文了,认识字词了,朗读俨然成了“花架子”。学生没有得到充裕的时间去朗读课文至读通课文,因此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并不真切,思考并不深刻,感受并不强烈,学生无非是一个个“面塑的听者”,无非是用自己的脑袋去装老师的思想,他们体会到的并不是自己的“情”,悟到的并不是自己的“理”,长此以往如此剥夺学生的朗读时间,学生必然会失去理解的个性。

那么我们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教师应该根据教材特点安排好每节课的朗读时间,要把朗读时间交还给学生,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让全班的学生读完、读好,切不可玩“花架子”“走过场”。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反复的地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要鼓励学生多读,最为重要的是在朗读教学中教师不能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朗读,一定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原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多读书,让学生通过所读的文字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让此时的学生由“听者”变成真正的“读者”,让他们去体会自己的情,领悟自己的理而我们教师给学生担兰“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正如《语文新课标》中提出的:“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感受情感的熏陶”。

二、精读领悟,重在“巧”

朗读如果仅停留在学生的自悟自得上是远不够的,需要教师精心引导,让学生细心品味课文中的语言,让学生在朗读中养成好习惯,领悟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大意。学生的悟在于教师的巧妙、适时的引导。因为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是有限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有重点、有目的地加以点拨和引导。

比如,在组织学生学习《小鹿的玫瑰花》这篇文章时,在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师问学生小鹿的玫瑰是不是白栽了?为什么没有白栽呢?很多学生的回答却是因为玫瑰花很美。这显然是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不够准确造成的。对此,教师不要急于让学生马上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可以先让学生去读,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找一些描写玫瑰花很美的句子,然后再让他们有感情地去朗读微风、黄莺的话,并展开自己的合理想象,想象一下微风、黄莺当时还会说些什么话,还有一些其他的动物,它们又会说些什么话。然后再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分角色进行朗读,让学生快速地进入到各自的角色当中,从小动物的角度去感受玫瑰花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为别人创造幸福,自己也能从中得到乐趣”的大道理,这种感受是需要学生通过自己领悟得到的,不是靠教师的分析和讲解得到的。

三、发挥想象,演绎揣摩人物。学习语文知识时,想象是领悟人物情感的前提,而领悟情感能够深化学生对情境的感知。因此,在朗读教学中,对于能揭示情境的一些词句,如描写神态、动作的词句,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进行再现,让学生迅速进入情境中体悟情感。比如,在教学《草船借箭》的时候,教师可以有意地让学生反复地进行朗读,让学生从语言中去揣摩、判断当时人物的内心动机和想法,然后再让学生在每一句话的提示语中添加一些自己内心活动的词语来辅助自己去理解课文内容。

四、朗读形式多样,激趣入境。

朗读的形式有很多,有范读、领读、齐读、表演读、分角色读等等。老师需要采用各种形式来激发他们的兴趣。其中范读指导必不可少,由于小学生的模仿性强,所以教师适时的范读是朗读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教师的范读以情感人,使学生身临其境,引起共鸣,从而激发学生朗读的激情。范读《再见了,亲人》时,教师用那饱含激情的语言很快便把学生带入了文章的情境之中,一幅幅,一幕幕鲜活的画面浮现在他们的面前??当然,不能让学生机械模仿教师的语调,要让学生学会从自己的真实感受和体会出发,使学生在真正感受文章内涵的基础之上进行朗读活动,那样读出的感情才自然真切。表演读是低段学生最喜欢的一种朗读方式。在理解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加深了学生的记忆。

五、培养朗读习惯,受益终生。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训练学生‘‘读到位”“边读边想”外,还要善于发现并且及时纠正学生的一些不良的读书习惯,如唱读、语速过缓、平淡乏味等。二是要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指导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适当地进行圈点勾画,这样能够有效把握阅读内容的重点,还能够找出理解方面的疑难之处。三是要让学生了解并且学会运用速读、跳读、精读、略读、赏读等多种有效的阅读方法,让学生逐渐学会根据自己的阅读需求来选择不同的读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也会让他们终身受益。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效的朗读能够让学生在品读中去感受文章中的思想情感,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篇6:浅谈初中语文的朗读教学

初中语文 宜春实验中学 钟思超

【摘要】朗读是语文教学研究中一个历久而弥新的课题,是语文教学之根本。初中朗读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感,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各种新式的教学方式频繁迭出,朗读也渐渐被教师和学生冷落与淡化,现实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读已不尽如人意。有些学校根本就没有实施朗读教学课程,这样的教学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初中朗读教学的重要性,这也是每个初中语文老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因此,本文就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以及如何优化初中语文朗读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 朗读教学 现状及对策

初中语文教材中大多是包含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的文章,有的直抒胸臆,有的激昂澎湃,有的感人至深。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为了要让学生充分理解作品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作者在文中的情感表达出来,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朗读这种表达方式来激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朗读这种表达方式最能在朗读过程中触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情感美,然而初中语文教学朗读的现状却让人堪忧。

一、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现状

(一)师生对朗读教学认识不高

目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一个现象,师生之间都不太重视朗读教学。老师和学生对朗读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高,主观上认为朗读教学对于语文教学没有那么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受到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不是考试内容就默认不是教学重点,没有必要浪费时间去学习。还不如背背,古诗考试还可以用得上,因此都是敷衍了事,学生没有体会到朗读的乐趣,就慢慢地对朗读失去了兴趣[1]。在教学中朗读没有被作为一个教学目标,严重影响了朗读的教学成果。

(二)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当前,充斥于初中语文课堂的是“讲问教学”,真正给学生的读书时间有多少?一节课 45 分钟,老师基本不范读,学生朗读的时间也不到几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成为了课堂中的一种点缀。譬如一位教师在教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阿长与山海经》这一课时,在整体感知这一教学环节中布置了自由朗读课文的任务,要求学生读通全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琅琅书声刚刚响起,学生就在教师的示意下停止朗读,接着就进入了下一教学环节,我们只能说这种朗读只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过渡而已,并没有任何的意义可言。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初中教材中选取了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这些文章如果没有经过反复的吟诵理解,又何以知“济南的冬天”之美丽?如果没有足够的朗读,何以知“百草园”之趣味?如果没有到位的朗读,何以知“背影”之 2 感人?所以说,在每一堂语文课上,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朗读课文是十分而且必要的。

(三)朗读方式不当

在初中实际教学中,学生对朗读的练习方式就是在学习新课文的时候,老师让大家一起朗读,方式古板单调,不适合学生的个性需求。偶尔老师也会实行随机点名读、分角色朗读等方式,学生读完后老师很少进行有效的评价,多数时候都不进行评论,不注重学生的朗读情感和语速等考查,只要没有读错的字就可以,时间久了不利于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

(三)学生朗读训练少

由于教学对朗读的不重视,所以老师在读课文的时候,通常就找几个上课比较积极的学生进行朗读,其他的学生很难得到锻炼的机会。朗读练习时有时无,根本没有完善的课程安排,更没有专门的老师给学生讲解朗读技巧,朗读被当成教学中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更不用说质量好坏了。

(四)老师对初中语文朗读教学没有做好课前准备

学生在读课文的时候会出现很多问题,例如:语速太快、吐字不清、结结巴巴等,一段课文读下来很困难,即使勉强读下来了,也丝毫没有感情色彩,完全体会不到朗读的乐趣。学生完全没有系统的朗读技巧和常识。不知道什么样的情景要用什么样的语气,哪里应该快读哪个字要轻读等,如果这些问题不被及时解决,随着学生年级的不断升高,就很难再改回来。

二、朗读的应对策略

要想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语文老师首先要改变自己的错误思想、接受新的教学要求、提高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并提高全体同学的朗读水平。因为朗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对于学生的语言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多种朗读方式激发阅读兴趣

教师在让学生进行朗读时,应该注意朗读的内容与形式,重点选择一些读起来朗朗上口,并且有很美意蕴的文章,然后再以多种多样的朗读形式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除了大家齐声朗读和自己朗读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角色朗读、分小组赛朗读、接力赛朗读以及依据课本形式进行舞台剧表演等。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增加了学生的信心,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

(二)加强课外朗读指导

朗读水平的提高,需要经常性的进行朗读训练,正如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当然朗读能力的培养同样也重在实践。它不能只靠课内练习,还必须要辅之以多种多样的外朗读活动。通过丰富的课外朗读实践活动,能让学生更深层的认朗读的意义,并从中受到实际锻炼,提高朗读能力。

1、介绍优秀课外朗读读物

想要激发学生课外朗读的兴趣,提高朗读能力,首先得有好的课外朗读读物。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可见一本好的朗读读物对学生的影响是多么得大。教师要结合课内教材的特点,以课内教材为基础,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由封闭型走向开放型,由一本课内教材最终带动几本、几十本乃至几百本优秀课外朗读读物,最终寻求到经典的适合学生朗读课外朗读读物。只有优秀的课外朗读与课内朗读读物相互引发,相互影响,才能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以充分的提高,从而形成终身受益的良好的朗读习惯。许多读物都可以成为优秀的课外朗读读物,比如名人传记类、童话寓言类、科普读物类、文学艺术类等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这些读物都是学生的最佳选择。班级内也可以开辟“读书角”,初中生有一些必读书目及一些优秀刊物,像《读者》《视野》《青年文摘》《诗刊》等。对于课外朗读读物,教师应该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学生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选择好朗读材料在进行朗读,具体方法归纳如下:其一为抄读法。其二为精读法。其三为跳读法。

2、开展各种课外朗读活动

朗读活动具有开放性,尤其体现在课外朗读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朗读个性,在朗读中要让学生自由地读,放开来读,不能将其限制得太死,教师要多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为了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朗读活动自然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表现欲。

3、收听和朗读有关的节目

教师可以利用午休和自习时间组织学生收听广播,观看与朗读有关的访谈节目,CCTV3 的电视散文展播,CCTVl0 的《子午书简》等节日。让学生在常听常看中受到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还可以学习优秀播音员、主持人的标准、纯正普通话,在点点滴滴的积累学习中提高自己的朗读兴趣,培养自己的朗读意识。

(三)尊重学生的朗读心理

教师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不能只是照顾个别优秀的同学。对待没有勇气朗读的同学要给予鼓励,给他们进行心理疏导,缓解他们紧张的情绪。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朗读,不能随意打断他们,让他们阅读结束后再给予指导,而且指导时应该用恰当的言辞,不能打击学生的信心和朗读积极性。

(四)教师应强化朗读训练

教师要想更好地教育学生,自己也应该不断的学习。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学习朗读有关的知识,强化自己的朗读水平。对此,学校应该健全有关制度,定期举办语文教师的朗读技能比赛,来督促教师进步,以便更好地教育学生朗读[2]。

在初中语文朗读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本着鼓励式教学的原则,多鼓励学生,给予肯定的评价,即使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有些错误,老 6 师也要注意自己的表达艺术,不要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慢慢地培养学生对朗读的兴趣,提高语文课堂的学习效率,最终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认识朗读教学对学生的重要性,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认真指导学生在朗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使学生的朗读可以达到声情并茂的水平。【参考文献】

篇7:浅谈初一语文的朗读教学

[作者] 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上南中学 谭建新

[内容]

“九义”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朗读有明确的要求,读一般的现代文,“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断”;“读文言课文,要了解内容,能顺畅的朗读,背诵一些基本课文”。“九义”语文教材第一、二册更是颇具特色的强化了朗读,从单元提示到课文的训练重点要求、预习提示和课后练习,都有不同程度、不同目的的要求和练习,显然都是为了强化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这些很值得我们教师认真钻研。朗读是我国传统语文和当代阅读教学的重要方法。对于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学生来说,语文课的朗读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初一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创造能力相对比较弱一些,可他们的形象思维和模仿能力却要强得多,他们对课文内容、写作技巧等的学习还未产生很大的兴趣,却很热衷于朗读,对磁带的语调、教师的表情模仿得快、准。因此,初一的语文教学,朗读是必可少的。

教材中的教读课、自读课都应不同程度的过好朗读关。学生可以通过朗读理解课文的词句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和意味,既能受到熏陶感染,又能锻炼用语音描绘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以致能提高听、说和写作水平,加大语文为生活服务的力度。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朗读,检阅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感情倾向、认识水平和运用程度。那么,在实际的朗读教学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首先,教师要正确对待朗读,做好朗读示范。我们要改变朗读处于被动地位的现象,扫清老式的满堂灌的教法,充分认识朗读的效能,真正把朗读放到课堂教学应处的位置上来。有的教师把朗读当作课堂教学的一种简单过渡,学生朗读课文时,教师忙着板书或自己思考着下一个教学步骤,对于学生的朗读情况自然就心中无数了,更谈不上对刚才的朗读情况指出是与非,这只是一种放羊式的无所收获的朗读。教师要把朗读当作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步骤,学生朗读时,教师应专心地听,朗读之后,要实事求是地加以分析、总结。同时,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注意用示范朗读为学生树立朗读的标准和榜样,尤其是农村中学的老教师,要尽快杜绝用方言进行朗读,可想而知,教师的朗读水平很低,他指导学生朗读的效果又会如何?

其次,教师要给学生讲清朗读要领,指导学生朗读。教师对朗读的`知识要胸有成竹,对不同的课文,朗读时的轻读(~)、重音(・)、停顿(较长“/”、较短“//”、更短“///”)、快慢、语调等都应了如指掌,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技巧。例如: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朗读时凭什么停顿?大的停顿和小的停顿,凭标点符号,更小的停顿,凭词的组合,句中的三个小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停顿时无大小之分。那么这句话应读成怎样的腔调?这是一句表达告诉别人一件事的陈述句,要读轻一点,读出陈述语气。

又如朗读诗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是按音节划分节奏的方法朗读,还可按意义单位划分节奏,读作“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因此,朗读节奏可按音节或意义单位来划分。

读一句话还要读出重音,把一个词或一个短语里的某个音节或句中的某个音节读得重些,强些。读出重音有时能起分词义的作用,如“过年”与“过年”,前者是“明年”之意,后者是“过新年”之意。一个短语或者句

篇8:语文朗读教学论文的题目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所谓“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中国古人早就对朗读的益处做了精辟的概括和总结。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 大声地朗读可帮助其正确地发音、识字, 同时有助于其理解文章的大体内容和蕴含的中心思想, 领会作者当时的情感, 领悟语文基本的表达方法。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 是辅助学生识字、写作、口头表达能力得到综合提高的良好途径。朗读, 作为一种师生创造性的艺术,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充分重视。

一、注重范读, 示范启发

朗读是一种最基本的阅读方式, 其教学的方法主要是“口授耳听”。小学生语文知识基础和阅读能力水平有限, 教师的精准、富有感情色彩的范读, 不仅能为学生树立一个好榜样, 也能让学生通过教师的阅读, 深刻理解课文的内容, 体会课文所体现的思想和情感, 并与作者产生共鸣。如果教师再能将自己对文本独特的理解贯穿于其中, 进行独具匠心的教学活动设计, 则更能使范读达到更高一层的境界。

首先, 以声传情, 激发兴趣, 提高能力。精彩的范读, 往往能够透过声音传递情感, 形神兼备, 不仅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文本的内容, 而且使学生受到教师情绪的感染, 达到与教师、与作者的情感的共鸣。这样, 学生会表现出一种情感冲动, 产生了一种也想朗读课文的兴趣, 也有助于解决学生在朗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提升学生的阅读技巧和方法, 向老师学习如何使用好普通话、语调的抑扬顿挫、逻辑重音的突出、节奏的快慢、读书姿势、习惯等。

其次, 以声传情, 辅助理解, 培养语感。教师深情地范读, 将课本中静态的文字变成了一个个多姿多彩的有声画面, 使学生能够形象地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在语言描述的情境中, 尽情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

二、加强朗读技巧指导, 奠定朗读基本功

只有掌握了扎实的朗读技巧, 才能进一步地展开有感情地朗读。因此, 小学语文教师要加强对小学生的朗读技能的指导, 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 帮助学生掌握朗读的基础技能, 培养学生把握课文朗读的情感基调。朗读技巧主要包括语速、停顿、重音、情绪四大方面, 不同类型的文章在朗读过程中其技巧的把握各有不同, 需要学生掌握基本的朗读技巧, 在朗读课文的时候能够灵活运用及控制。朗读技巧包括速度、停顿、重音、情绪等四个不同方面, 文章的类型不同, 朗读技巧也会不同, 这就需要学生掌握后能够灵活运用, 在朗读过程中能够活学活用。首先, 学生朗读一篇文章之前, 先要通过全篇默读来了解文章的大体内容, 从而避免朗读过程中再产生磕磕绊绊的现象。学生在朗读训练时, 教师需要注重纠正字词的正确读音, 引导学生根据文章内容, 掌握好语速和停顿。必要时, 教师可有选择性地节选出课文中的重点语句, 或是最具情感特色的段落, 让全班学生逐字逐句重点朗读, 并给予技巧指导, 从而使学生打下扎实的朗读基本功, 为实现有感情地朗读作好必要准备。

三、深入教材,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目前, 小学语文的朗读教学还是存在一定问题的, 有一部分教师只是放手让学生自由朗读, 但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只是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 使整个朗读教学效率不高, 大部分学生不能有效地掌握课文中所蕴含的思想, 也无法有效结合感情将课文朗读出来。教师在朗读教学过程中, 应在教学过程中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地分析, 通过流畅、准确的语言把课文里蕴含的情感体现出来, 尤其是要注重对课文中的情感节奏要准确有效地讲述出来, 这样才能使学生彻底地掌握课文中蕴含的情感。可以这样说, 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对文本感情的把握, 是完全取决于教师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掌握, 只有教师深入地剖析文本内容, 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予以总结, 然后经过语言修饰才能将其完美表达出来, 从而使学生通过教师的课堂叙述, 较好地掌握课文内蕴含的情感。

四、丰富朗读的形式

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辐射效应, 将教师的范读和学生的情感朗读进行有机结合, 采用集体朗读、分组朗读、个别朗读、分角色朗读等各种朗读形式。集体朗读能够带动全班同学参与, 并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 提高朗读效率;也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 适当安排自由朗读。可以兼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 有针对性地做个别指导, 帮助解决朗读中的重点和难点, 以及遇到的朗读障碍;还可以让学生个人或分组进行朗读, 培养学生的阅读注意力、理解能力、听力和思维能力。学生轮流读某段文字, 只有集中注意力, 听其他同学朗读, 才能及时准确地接读下去, 养成边听边想边记的好习惯, 并学会正确客观地相互评价;对记人记事体裁人物较多的课文, 还可以运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

总之, 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同时也培养了小学生的语感。丰富多样的朗读教学形式, 让学生热爱朗读, 善于朗读, 从朗读中得到感悟和收获。朗读教学方法也有很多,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进行总结与探索,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寻找合适的朗读教学方法, 从而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殷中杰.朗读手段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创新应用[J].科技信息.2011 (7)

篇9:语文朗读教学的审美追求

关键词:语文;朗读;审美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1-172-01

自古以来,朗读就是人们学习语言、驾驭语言、运用语言的重要方法,是我们祖先的一个明智而主要的教育手段。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像欧阳修那样“昼夜废寝食,唯读书是务”;像韩愈那样“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均可作这方面的佐证。朗读,指把诉诸视觉文字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活动。在朗读教学中,我们应该用心理学理论来认识和指导朗读教学,找到文字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内在依据,找到学生得到思想收获,感情触动的心理变化的轨迹,从而将课文中无声情蕴的文字化成有色溢感情的语言,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以意美、情美、音美的巨大能量,感化学生,让学生获取美的熏陶和欣赏能力的提高。

初中语文课文大多文质兼美,如何在高起点上找准切入口,完成朗读教学的任务。延伸朗读教学的效果,显得更为迫切。根据自己十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理解主题,感受意蕴美

文章没有主题就会黯然失神,有了主题才能神采流动。朗读时必须传达文意,突出主题。否则朗读只是无的放矢,有声语言就会虚浮飘忽,甚至变成没有中心的随意性“念读”。

在教莫怀戚先生的散文《散步》时,我在教师范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带问题跳读四遍,第一遍注意“我”这个人怎么样。第二遍注意妻子性情怎么样。第三遍注意母亲性情怎么样。第四遍注意儿子性情怎么样。当学生读完后,争先恐后的发言,他们发现“我”是个孝子,“妻子”通情达理、善良;“母亲”慈祥、疼爱孙子;儿子聪明伶俐、乖巧、听话。这样文章的主题就出来了。这一家人,祖孙三代,和和美美,相亲相爱,这是一个多么幸福的家庭。表达了作者对中华传统美德,尊老爱幼的赞美。最后我让学生分角色表情朗读,学生们热情很高,全体师生接受了一次道德的洗礼,进行了一次关于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

二、展开想象,激发情感美

情感,作为人类所特有的生理和心理机制的控制操纵过程,是一种高级的情绪。情感,也是一种审美的动力,正是靠着情感这股凝聚力,审美主体(学生)和客体(教材)才会产生契合的“共振”效应,形成不可估量的能动作用。

引发感情的桥梁是想象。想象是朗读的心理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为了使学生集中注意,造成他们身临其境的感觉,朗读时必须努力发挥正确而合乎情理的想象,让眼前呈现一幅幅客观而真实的生活图景。从学生方面看,为了缩短学生生活经验与课文中情景之间的距离,为了弥补学生知识面狭窄的局限性,想象也绝不可少,它可以将静态的文字语言化为动态的具体场景,从而超越现实的时空;它可以激发情感,使情感得到深化。那么朗读自然会流露真情,到达情理交融,声情并茂的程度。

我在教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时,用舒缓、明快、愉悦的柔声来朗读“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把学生带进这样的一种境界:乘船行于美丽富春江上,江水明净可爱,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两岸山上青葱连绵的树木奔放活跃。静中有动,动静结合,使学生感受到山水、鸟、蝉、猿的魅力,大自然那种强烈的生命节奏。作者厌弃尘世,寄情山水,向往自然之情跃然纸上。

三、剖析语言,臻于艺术美

朗读的定义决定朗读的心理活动的终结势必落在有声语言的把握上,这个落点启示我们有必要剖析一下文字语言。语言是情绪和心能的载体。让我们从文字语言的心理特征入手,循着朗读美学的轨迹,展现色彩斑斓的艺术美。

与朗读关系密切的文字语言的心理特征是“情境性”每一个字本无所谓高下优劣,应用得当,平淡无奇的字也会变的光彩四溢,境界全出。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个“绿”字让江南春意盎然。我在教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让学生在边读边把文字转化成图画,这样“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就成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学生真切的体悟到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当然,要使朗读达到艺术美的境界,还必须注意文学语言的“音乐性”。是人类内心深处的情绪活动。朗读时语气的轻重缓急,情感的高低迂回,便形成节奏。中学语文课本中的经典文章,如《马说》《陋室铭》《桃花源记》《出师表》等等。它们都语流清晰,结构整齐,多次对偶,整散结合,长短相间,读起来圆如连珠,浑如合璧,具有铿锵有力的韵侓美,回旋往复的和谐美。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画节奏,定停顿,注意间歇时间和音量高下,收到了很好效果。

让我们真正重视朗读教学,重视朗读中的美学追求,掌握好朗读中的心理活动规律。使朗读有助于“导”并与“练”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诵读经典,健康成长。

篇10:语文朗读教学论文的题目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朗读的是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小学语文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或直抒,或含蓄,或激昂,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朗读教学的策略,引导学生领会文本的内涵,感受文章的韵味,体会文中的情感,强语言的敏锐性。在此,我们提出了此课题的研究。

为了了解我校学生目前朗读的现状,我们课题组成员特地设计了一张调查问卷。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低年级老师列出的问题最多的是:平翘舌不分,轻声读不好,唱读,漏读,错读等等简单的语音错误。而中高年级的现状更不乐观:⑴难以开启个别学困生的“金口”,对朗读毫无兴趣。⑵学生的朗读缺乏感情投入。⑶学生课内愿读、认真读,课外不愿读、乱读。这些问题同时也是老师们最困惑、最急需 解决的问题。

二、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课题组成员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了大量语文朗读教学方面的资料,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整理,我们认为,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研究中一个历久而弥新的课题。古人早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之说。朱自清先生在《朗诵与诗》一文中指出:“语言不能离开声调,诗文是为了读而存在的”,“只有朗读才能玩索每一词、每一语、每一句的义蕴,同时吟味它们的节奏。”所以我们组课题组成员着力研究,所有这些同类课题的研究成果,既增强了我们开展好课题研究的信心,也为课题实施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资料,同时,学校建立健全了必要的校本教研课题研究制度,并尽力保证研究工作的资金和教师外出学习、参加培训、购置各种设备、召开各种研讨会,学校按实际投入,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3年12月—2014年1月):

1、学习相关理论,申报课题,设计研究方案,确定课题组成员并明确课题分工。

2、制定具体的研究方案和培养学生目标体系,召开研讨会,对课题方案和培养学生体系进行修改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4年2月—2014年8月)

1、实施课题研究方案,落实课题研究班级。开展调查问卷,积累原始资料并进行分析整理。

2、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探索小学朗读教学策略。

3、做好课题的结题报告的各项准备工作。

第三阶段:实验结题阶段(2014年9月—2014年12月)整理、分析和统计研究成果和数据,展示研究成果,对课题研究进行评审验收、完成课题报告和论文的撰写,申请课题结题。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增强学生的朗读意识。教师仅仅是学生朗读召集人、旁听者、捧场人,学生的个体学习缺乏指导。学生在朗读中自读自悟,缺乏学习交流、情感体验,学在朗读过程中虽有交流,但仅是泛泛而谈,语言表达苍白空洞,缺乏个性。

(二)研究朗读教学中的问题。一是节奏:了解和逐步掌握朗读情感激越时节奏的加快、声调的昂扬,情感悲戚时节奏的舒缓、声调的压抑等,把握适当的停顿在朗读节奏中的重要意义。二是角色:启发学生去揣摩体悟角色的思想和情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朗读,在具有角色意味的绘声绘色的朗读中心领神会,表达出深刻含义和丰富感情。三是通过多读多诵,在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质疑问难的思维能力,用自己的语言提出问题、回答问题。

(三)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主要包括诵读、吟读、咏读、讲读等,让学生走进文本,靠近作者,在朗读中理解主题,感受内蕴美;展开想象,激发情感美;辨析语言,体悟艺术美。

(四)朗读教学策略。一是语言表达的形象化。促使学生对抽象的语言文字具体化、形象化,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二是语言表达的准确化。通过反复阅读、揣摩、品尝,对语言文字地把握更为准确,追求一种独到的顿悟。三是语言表达的整体化。指导学生在依托具体的语境,整体着眼,上下联系,融会贯通。四是语言表达的想象化。指导学生调动生活积累和生活经验,重组记忆表象,再造相关形象,并逐渐进入作者所描绘的世界,去感受鲜活的人物、动人的场面、秀丽的景色,去体味作者所表达

五、课题的实施及做法

(一)研究对象。以我们五年级三个班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重点研究,其他各年级各班作为同年级对比班级。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通过调查问卷,了解老师们目前就“朗读指导”提出自己最困惑或最迫切要解决的是什么,为课题研究提供依据。2.行动研究法。课题研究期间,结合教研组活动,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的研究,探讨实施策略并制定具体步骤,最后进行科学的经验总结,不断提高教学实践能力及理论修养,形成一套适合于儿童朗读指导的策略。

3.个案法。围绕个别朗读学困生,对其个体开展个别辅导,以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案。

4.经验总结法。对研究活动中取得的经验体会进行总结归纳,形成研究的规律及方法,适时撰写论文或案例等。5.文献法。对其他研究成果文献进行归纳整理。

(三)课题具体实施的内容

1、朗读的目的性要明确,训练要有层次。

在不同学段,应对学生提出不同要求,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例如,用普通话朗读→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停顿适当→语气连贯→语调自然,表情达意→速度适中,完美和谐→领会主旨。在一节课中,初读、再读、品读、诵读等每一个环节也都应该有明确的目标,恰当的目标。

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应认真备好每一课的朗读要求,也就是为什么要读,读后要达到什么目的。于永正老师就认为,朗读是钻研教材、语文备课的最重要的一环。朗读好了,钻研教材就成功了一大半。由于备课时把课文读活了,于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有目标,有方法,有激情,有水平。他执教《全神贯注》一课,导入后初读课文,要求一边读还要一边认字,注意拼音,要求读得正确流畅;学生自由读文后,指名分节朗读,了解学生对字词、文中破折号及内容的理解程度;接下来各组选代表(平时朗读最差的)比赛读第2、3、4段,让学生在小组协作中读好课文,无形中也理解课文内容;最后的高手挑战赛读,更是高潮迭起,对课文的学习也不断深入。

2、采用合适的方法和技巧进行朗读训练,追求实效。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朗读兴趣才能使课堂上书声琅琅,才能促使学生去理解文本,从而朗读得更生动。朗读要讲实效,不是为了朗读而朗读,而是真正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有所感悟。

朗读的形式多样,按音量大小划分,有默读、轻声读、朗读等;按速度快慢划分,有浏览、略读、精读等;按参与面划分,有个体读、小组读、齐读等;按思维运动划分,有自由读、带问题读、悟读等;按表现形式划分,有分角色读、表演读等;此外还有老师的范读、带读、领读、引读等。但各种形式的朗读都有各自的功能及适用范围。要选择什么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要根据课文特点,教学目标,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切忌为了朗读而朗读。

3、教师的示范朗读不可少。

学生们都比较喜欢模仿。如果教师的朗读水平高,在课堂上能把课文读得有声有色,入情入境,对学生产生很好的示范作用,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生们会学着老师的语音、语调,节奏等来朗读课文,久而久之,就会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教师的范读中,有时可范读全文;有时可范读重要段落;有时可范读重要语句。一般来说,课文的重点,课文中最能传神、传情而学生又不易读好的地方,最有必要范读。如执教《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课,我在范读课文时,声情并茂,并加上抑扬顿挫的语调,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在无形中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

4、对学生进行恰当而富有激励性的多元评价。

语文课堂上朗读指导中的评价至关重要。学生朗读后要及时的给予评价,特别是对于那些读得不太好或者胆小怯场等的学生,在指出不足时要予以肯定和鼓励,提出建设性的建议。首先,教师的评价语言应该恰当。其次,教师应该认真聆听学生的朗读,不要仅仅是在学生读完后作一个简单的评价,在学生朗读的时候,应该在肢体语言方面表现出认真倾听的姿态。最后,要注意学生互评中出现的问题。有些学生在对他人朗读的评价更像是在挑毛病,会说一些“他这个字读错了。”“他读的不够响亮。”等等。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做出有效的评价,把评价的面放宽,多去注意学生朗读的技巧,让学生从多方面去评价同伴的朗读。

篇11:朗读,语文教学的金钥匙

记得去年听过一节观摩课,是一位小学特级老师讲的小学二年级语文课文《落叶》,对我印象特别深刻。整节课几乎都是学生在读。先是学生初读,学生相互评价,着重于纠正字音,指出朗读中的问题,接着老师范读,然后学生比赛读。针对一个有特色的句子,学生大声读,看谁读得有味道,有感情。一节课下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已相当深刻。有些从二年级学生口中说出的句子,令我们这些成年人都为之叹服。

曾几何时,我们对于语言课堂上的阅读训练,忽视了,淡化了。许多语文教师把课堂当成自己口若悬河的天地,将学生当成了被动接受的机器。将语言的学法与数理化的学习方法归为一类,除了让学生课堂上听以外就是在课堂上苦思冥想地做习题。各种教辅书、练习册堆积成山,题海战术打得热火朝天。问及原因,则日:“中高考又不考朗读,读得再好,有什么用?再者,读太浪费时间。”就这样,一些千挑万选才进入教材的优秀篇目,如《背影》、《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被试题肢解得七零八落,一些题目偏、难、怪,让学生无法做答,题型的翻新更是让人目不假接,学生不能自主地学习,对语言学习产生畏难情绪,何谈兴趣?所以,近年来的语言教学中丢弃了诵读的优势,进入了应试教育的误区。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学习不是占有别人的知识,而是生长自己的知识。新课标在语言教学方面,强调将学习、生活与现代社会发展联系起来,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及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强调让学生身心受益。另外,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要“读熟、背诵一定数量的课文”。可见,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一种好方法,同时也可以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使学生的口语得到提高。

语文之所以要诵读,是有其自身的原因的。汉语本是一种语言,古语云:“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只有在反复的诵读之中,才能实现识字及理解语义的目的。另一方面,也只有在反复的诵读中才能领悟词义的褒贬、文章的抑扬、语言的顿挫、句式的优美及作者笔尖流淌的涓涓真情,从而达到增知识,受教育的目的。如果忽视了这一点,只一味地要学知识,学语言基础知识,学写作方法,那么就忽略了语言的另外一个重要方面:即说的功能,交流的功能及读者头脑中再创造的功能和教育的功能。再者,从从阅读的本质来讲,阅读的过程是生命成长的过程,它不仅是知识的积累。吏在于学生心智的开掘,人格的完善。因此,阅读活动就不仅仅是学生与文本的平等对话,还是学生创造自己生命的过程。

那么,作为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如何才能抓好“读”这一重要环节呢?首先,要从思想上树立起以“读“为本的理念。课文的理解靠读,字词的掌握靠读,语感的领会靠读,主题的把握靠读,学生感情的融入也要靠读。要让学生自己去读,自己去接触范文,仔细揣摩,反复体味,内心融入。老师只须给予恰到好处的指导,必要时给学生范读。好的范读,可以提高学生读的水平,胜过多遍的讲解。可以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提高学习的兴趣,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老师在指导学生读的过程中,要教导学生专心读,用心读。读中有思,思中有读,读思结合,不要“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对学生的读也要提高要求:准确、流利、有感情,表情达意。对于教师对读的教学也要提高要求:训练有层次,充分体现由生到熟,由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要善于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培养语感,熏陶美感,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在阅读中即使学生积累了语言,又提高了人文素养,终生受益。

让我们发扬中国语文传统的朗读方法,把握朗读这把金钥匙,去开启语文知识宝库的大门吧,这将使你的语文教学成功在即!

【关闭窗口】

上一篇:强化课外阅读指导,提高阅读能力下一篇:没有了

■■ 相 关 文 章 ■■

篇12:谈小学语文教学的朗读技巧

一、停顿。停顿是句子内部、句子之间或段落之间声音的间歇,是朗读必须掌握的技巧。停顿作用有三:

(一)有利于生理上的换气。

(二)有助于体现结构、层次。

(三)有助于朗读的情感表达。例:“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变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通过庄重语气和稍短的停顿,突出军需处长的高大形象。《丰碑》表现为加大音量,增加高音,延长时间,但有时要重音轻读。

二、节奏。课文所表达内容由思想感情决定的快与慢、抑与仰、轻与重、虚与实等回环交替的声音形式,就是节奏。课文的 感情基调,可造成六种节奏类型:轻快型,多仰少抑,多轻少重,轻快欢畅;凝重型,语势平缓,多抑少仰,声音强而有里;低沉型,语势压抑沉重,声音缓慢偏暗;高亢型,语势高昂,步步推进,声音响亮豪迈;舒缓型,多扬少坠,气长而稳,声音清亮舒展;紧张型,多扬少抑,多重少轻,紧张急促,气促音短。一篇文章的基本节奏是就全局性、整体性而言的,并不是每一句话都符合。了解了一篇文章的节奏类型,还必须进一步掌握此类型的节奏转换方法,这些转换在朗读中往往是综合重叠使用的。例:《梅花魂》(1)“是啊,莺儿,你要好好保存!”(低沉性,用激动的语气。)(2)“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呢!”(凝重型,赞美、自豪的语气。)(3)“一个中国人,无论 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高亢型,坚定的语气。)

三、句调。句调是指朗读课文时句子的高低机升降变化。有了这些变化,就能准确细致地表达不同的语气和感情,并能使语言富有音乐美。根据语势趋向,一般把语调分为四类:升调,前低后高;降调,前高后低;平调,语势较平直舒缓;曲调,低-高-低。什么样的语气和感情用什么样的句调表达,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只有在有声语言表达实践中,反复实践和探索,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例:(1)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升调)《一夜的工作》(2)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降调)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升调)《月光曲》(3)我的鼻子是碰壁碰扁的。(曲调)《我 的伯父鲁迅先生》。

四、重音。重音是指朗读时对句子中某些词语从声音上加以突出的现象。一般表现为加大音量,增加高音,延长时间,但有时要重音轻读。例:(1)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才干”和“妒忌”突出了诸葛亮和周瑜的特点,要重读。《草船 借箭》(2)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这句是强调重音,应轻读,声少气多。《十六年前的回忆》

浅谈如何在小学阅读教学中进行朗读的训练

阅读教学中的“读”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把文章念出来。语文的学习离不开“读”,“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手段。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而“读”的训练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理解课文内容要靠读,感受课文情感要靠读,积累语言文字更要靠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总之,要以“读”贯穿阅读教学,粗读知晓大意,精读品味文字,熟读体验情感。那么,怎样进行“读”的训练?我在教学中探讨了如下几种形式:

一、结合语言环境进行朗读训练

“读”离不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只有在语言环境中,才能把握住每个词、每句话的感情色彩,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读”的训练时,一定要结合语言环境,进行一番体会与揣摩。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的句子:“路是那样长,人是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这句话初读很平谈,可放在课文具体的语境下,就不一样了,此句描写路长人多,不正是为表现人们悲痛欲绝、望眼欲穿的感觉吗?因此,把这句话放在文中体会,学生意识到前半句应用低沉的语调、缓慢的速度来读,后读“望”字时要延长声音,加深感情。结合语言环境进行“读”的训练是阅读最常用的训练。长此以往,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对课文的把握能力一定会提高的。

二、创设情境进行朗读训练

看到波澜的大海,会心胸开阔;看到一望无际的绿色大草原,会心旷神怡。而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怎样让学生感受到海的广阔,草原的美丽呢?这就需要创设情境。创设情境,就是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媒体演示、实验、欣赏自然、表演、游戏、音乐等各种手段,创设相应的情境,使学生活动富有情趣,学生如身临其境,得其熏陶感染。

例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本校一位教师在教学时,先让学生一边听老师范读课文,一边想象小兴安岭的美丽,使小兴安岭在他们心目中有个朦胧的印象。再让学生观察画面,体会小兴安岭的美。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看看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些景物的,抓住“抽”、“嫩绿”、“融化”、“汇成”、“淙淙”、“散步”、“俯下”等词语,想像树木的长势、颜色以及小溪悦耳的声响,小鹿顽皮的动作、神态等,理解作者用词的精当,体会人们的喜悦之情。最后,让学生有表情地朗读,品味小兴安岭的美丽、迷人,学生读得有声有色,宛如步入小兴安岭美丽的画卷之中。

三、根据对文本的理解进行朗读训练

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课文,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一次,听一位教师上《桂林山水》一课,仅仅理清了文章脉络后,她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还说:“桂林的景色这么美,请大家美美地读出来。” 何为 “美美”?景色又美在何处?课后,我问学生:“景色美在哪儿,脑中有画面吗?”“哪些词句写出了景色美?”学生茫然不知。诚然,我们的祖先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古训,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在瞎弄里摸索,自悟自得的毕竟是少数。所以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是相辅相成的。一次我上《鸟的天堂》,其中有一句:“这是一棵大树。”我请学生试读,提醒他们:“怎样才算正确地读?”结果,有的把重音落在“这是”上,有的一见“大”字,就把重音落在“大”上,显然,对上下文的理解还未到位。于是,我引导学生再读上下文有关句子,弄清楚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经过比较,学生才恍然大悟,应重读“一棵”,从而强调文中说的“许多棵”、“二棵”都是错误的。朗读到位了,对榕树的“大”体会也更深了。

四、通过榜样示范进行朗读训练

我们提倡“多读”,并非放任自流地读。教师应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示范指导,教会学生处理重音、停顿,恰当运用的语气、节奏。无论放录音还是教师范读,都要根据课文的特点来确定示范的时机。对一些比较难读懂的文章或古诗,可以一开始就以示范引路,这样可以降低难度,放缓坡度。一般来说,教师全文范读可放在总结课文之前。至于一些重点句段的示范朗读,一般是和提问连在一起,随时示范。如:1、听老师读这段课文,看老师强调了哪几个词语?

2、再想想为什么要强调这些词语?3、听老师读这篇课文的结尾,几种读法中,你最喜欢哪几种?为什么?……这样的提问必然引起学生的注意,引起他们的思考,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从中学到具体的朗读知识和技巧。

五、运用比较法进行朗读训练

比较法是就同一内容向学生提供几种不同的读法,让学生比较这些读法,指出哪种最合适。也就是说,让学生在比较中理解和感受课文。

常用的比较法有三种:

1、删减词语,进行比较朗读。指导朗读时,在不影响句子通顺的情况下,删减一些准确、传神、关键的词语,让学生去探究课文的内涵,体会句子意思的不同。

2、调整词语,进行比较朗读。朗读教学时为了使学生了解选词炼字的重要性,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可采用调换近义词的方法让学生进行朗读比较。

3、改变句型,引导比较朗读。根据句子的特点相应作出些句型变换,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朗读,既有助于学生在比较中读好原文的句子,又能促使他们领悟情感,产生共鸣。如在教《手术台就是阵地》这篇课文时,为了使学生体会白求恩大夫工作认真负责的精神。我把白求恩说的那句话:我怎么能离开自己的阵地呢?改成:我不能离开自己的阵地。让学生分别读这两句话,体会表达的效果有什么不同,感悟他们之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样比较朗读,就能使学生体会到原句的含义。总之,在阅读教学时,学生的“读”应占一定的时间,要指导学生用心灵去读,要求学生反复地读,用心地去体会,用情去感悟,要读出作者的言外之意,并学会倾诉自己的心声,凭借文本在学生与作者之间架起一座心灵的桥梁,让学生最终能体会到语文的美。

如何在小学阅读教学中进行朗读的训练

保山实小分部

张丽娟

上一篇:私企个人投资入股协议书下一篇:一个可爱的表弟作文3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