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朗读训练论文

2024-05-24

小学语文朗读训练论文(通用8篇)

篇1:小学语文朗读训练论文

小学语文朗读训练心得

朗读的过程就是书面语言向口头语言的还原。通过朗读,使语言中蕴涵着的感情出于口,入于耳,坚持长期的朗读能促进学生对语言真切而敏锐的感受,这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语言的理解、积累和应用,影响其语言能力的发展。下面就怎样创新性在朗读中进行训练,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多法并用,激发“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学生读得有趣,才能全情投入,如果只是一个式样去朗读,学生容易觉得乏味,产生厌倦,朗读效果必然大打折扣。为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教师范读引路。教师范读是形象化的教学手段。鉴于小学生善于模仿的天性,范读在指导学生朗读上是很有作用的。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有一段关于人们送别总理的悲痛场面的描写,教师用课件打出当时的情景,配以低沉、悲伤的哀乐,用低沉、伤心的语气,在辅以适当的`表情朗读,让学生深深体会到失去总理的悲痛,从而受到启发,当然也就能读好这一段文字了。二是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小学生的活动往往要靠一定的诱因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师能针对学生这一特点,善于创设情景,就能让学生主动参与朗读。如《第一场雪》中关于雪后美景的一段,教师利用课件展示雪后大地银装素裹,那亮晶晶、沉甸甸的银条,篷松松、沉甸甸的雪球,那雪地上打雪仗、堆雪人的欢畅,会激发出学生对雪后美景的热爱,会激起对朗读的兴趣。三是搭建表演舞台。学生都有强烈的表现欲,课剧表演、朗读比赛、配乐朗诵、表演朗读等形式,给学生搭建表演的舞台,再加上教师时时鼓励性的评价,学生的朗读兴趣就会激发起来。

二、抓住三“性”巧指导

小语教材中的课文大都具有情意性、形象性、韵律性等特点,指导学生朗读,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如能善于向“性”而读,会取得以点带面,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是寻找文章的情意点,把握文章的朗读基调。每篇文章都集中反映作者的一份情感,教师指导学生朗读,需找准文章中作者的情意点进行训练。这样既节约时间,又指导到位,从而达到事半功倍之效。例如在教《海伦?凯勒》一文时,教师先让学生听录音,听过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一个字说出作者的感受,学生一下子就找出了“痛”字。这样文章的情意点便找了出来,这时,老师告诉学生:文中的景物都蕴涵作者的这份“痛”之情,再让学生读,学生都能准确地把握住文章的基调,读出呜咽之声,痛心之情。

二是把握文章的形象点,指导学生析读。教材中课文的语言大多是准确、鲜明、生动的,在进行朗读训练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抓住一些关键性语句,把握个别用词特别形象的地方进行训练,让学生既知晓文章遣词造句的准确、形象,又能在朗读中据以传情达意。例如“……林冲只好也从地上拿起一条棒来说:“请教了”。洪教头恨不得一口吞了林冲,便把棒在地上猛敲一下,冲向林冲。……这段话中,“只好”、“吞了”、“猛敲”、“冲向”这组词用得非常形象、准确,这里“只好”表明了林冲被迫应战的谦让精神,而“吞了”、“猛敲”、“冲向”,则可以看出洪教头的傲慢,心急气盛。学生一旦抓住了这些重点词练习朗读,整个句子便读得有声有色。

三是紧扣文章的韵律点,指导学生品读。佳作中的许多语言具有动人的旋律,这种旋律由声调的高低强弱,音顿的整齐匀称和语句的轻重缓急等因素构成,它给人们以抑扬多变,和谐悦耳的音韵之美,这种感受必须通过吟诵品味才能接受,学生一旦抓住了这些韵律点,可以由此及彼地读好全文。例如“还有一些泉声忽高忽低,忽缓忽急,忽清忽浊,忽扬忽抑,是泉水正在绕过树根,拍打卵石,穿越草丛,流连花间……”这一段话音顿挫基本一致,排列整齐有序,读起来琅琅上口,整齐匀称的排列中又有参差,形成了抑扬、悦耳的节奏美。指导时,让学生细细品味,慢慢吟诵,让学生根据语句的内在韵律,抑扬顿挫地读出这一部分。

三、长期坚持扎实“训”

朗读训练并非一日之功,须长期扎实地训练。 首先抓好读准关。在初读课文时,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来读准、读通课文,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当众朗读,教师特别注意听准学生的朗读,及时纠错。另外,还可采用个别朗读,集体评议的方式,让学生参与,互相评价,达到自我教育,不断进步的目的,总之在初读课文这一关时,教师要不厌其烦,耐心训练学生读准课文,我们应以于永正老师鼓励学生连读八次,终于把句子读准确这一事例来勉励自己,有了于老师那种耐心,何愁你的学生读不准呢? 其次,要把好优美关。 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加深理解,在情感上引起共鸣, 朗读时能读出课文的节奏和韵律美,真正达到叶圣陶先生所提倡的“美读”的境界。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师只有真正激发孩子朗读的兴趣,扎实持久地进行朗读训练,才能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篇2:小学语文朗读训练论文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常用最重要的手段,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主要途径。朗读的过程是咀嚼、消化、吸收、储备语言营养的过程。一篇好文章,不经过反复阅读,就很难掌握其中的含义。读得越熟悉,领会越深,作者在文中所体现的情感也能更好地被学生所理解,引起学生的共鸣。如今,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成了形式。一些语文老师仅仅是走一下过场,根本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一部分老师虽然有这种意识但由于没有掌握朗读正确的教学方法,以至于学生的朗读总有不尽如人意之处,通过从教十几年我发现大致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部分教师对朗读的重视程度不够。有些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常常以析代读,以讲代读,既不作要求,也不作讲评,以致于课堂上缺少了孩子们抑扬顿挫、激情飞扬的朗读声,这样朗读的韵味不仅无法体现,学生也只能肤浅理解作者的情思。

2、朗读的指导不够灵活。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xxx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溶“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另外,读长句,读排比句时该怎样换气,怎样停顿,在我观察的课例中,指导几乎等于零。学生读长句时读得上气不接下气,还读成了破句。学生会说话,却不会读对话,读对话时呆板、别

扭,并不代表“角色说话”,却刻意模拟角色的声音,不但搞得怪腔怪调,也削弱了语言本身的表现力。

3、朗读的层面不够宽泛。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落实语文教育中最基本的一分子--------会读。

4、朗读的方式单一。朗读的方法灵活多样,但实际教学中真正利用到教学中朗读的较少,大部分是利用早读时间集体朗读,或个人朗读。而有的学生齐读时漫不经心,不是假读,就是不读,集体朗读时还拖音明显,节奏性差,有时还不整齐。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不断地在教学中摸索,我总结出以下几点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1、教师要保证朗读时间。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给学生足够的是时间去朗读,在读中理解内容,体会感情,领悟方法,发现问题。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

2、教师要重视朗读,加强指导。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应重视朗读,教师的朗读要起示范作用。教师要以自己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学生朗读的欲望。这就需要老师有过硬的朗读水平,老师富有表情的朗读多了,学生才会读出丰富的情感,老师也才能正确的指导、点拨学生,从而激发起学生朗读的欲望。只有通过教师们精心的指导,学生们的刻苦练习,朗读才能真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展现它的艺术魅力!

3、扩大朗读训练面。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可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还可以运用合适的课文让学生们进行表演读等等,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每个班的学生都不是整齐划一的,其水平、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

“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练习也应量“材”录用,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同时,多为“丑小鸭”创造“登台亮相”的机会,要知道美丽的白天鹅也有“丑小鸭”的经历。

4、采用多种朗读形式。根据教学对象和所朗读的文章特点进行选择。可采用以下方式:(1)听朗读。新教学大纲里要求我们要经常组织学生听朗读,因为它是一种能训练小学生综合能力的活动;(2)范读。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3)引

读。当需要借助读来分清段中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4)分角色朗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时宜采用分角色朗读;(5)齐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此外,还有领读、散读、轻读、分组朗读等方式,只有恰当的应用朗读方式,学生才能读有所获。

5、加强训练,打好朗读基本功。要想让学生的朗读达到较高的境界,首先要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读课本。要用普通话,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唱读,不重复字句,不读破句子。在正确的基础上,做到流利、有感情地读,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朗读时要做到眼到、心到、口到。

篇3: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朗读训练

一、朗读训练要从低年级抓起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小学一二年级起始阶段, 教师要指导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并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所以,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 我们要从学生入学阶段就开始抓学生的朗读。一二年级正是学生学习语言和发展思维的关键时期, 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内容主要是识字、朗读和背诵练习。这个阶段, 学生的记忆能力是非常强的, 他们喜欢读书、背诵, 所以, 教师可以根据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来设计教学,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以朗读训练为主, 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并且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

在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时, 不管是采用什么样的朗读形式进行训练, 教师首先要提出明确的朗读要求, 然后, 学生在朗读过后按照朗读要求来对学生的朗读情况进行反馈和及时的指导。低年级阶段的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丢字丢词、一字一顿、唱读课文、词句停顿不当等, 对于具体的问题, 教师要做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分析、纠正和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的朗读主要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 要求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

在朗读过程中, 教师要要求学生看清课文内容, 读准字音, 不要养成丢三落四的不良习惯, 要了解标点符号在句子中的停顿作用, 不要胡乱停顿。

(二) 要求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

在朗读过程中, 教师要要求学生把整个句子朗读完整, 要读出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适当停顿, 整篇文章要读的流畅连贯, 同时要注意朗读的语速要适中。

(三) 要求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朗读过程中, 教师要要求学生能够读出不同的语气, 通过语气中轻重缓急的变化学生要能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从朗读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引起情感的共鸣。

二、注重朗读训练的实效性

培养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不能操之过急, 这需要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实实在在的朗读训练。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 学生才能有所提高。

(一) 在朗读过程中把握课文的中心思想

在一篇文章当中不管作者描写的情节是怎样的跌宕起伏、情感的变化如何发展, 文章的中心思想始终是保持不变的。所以, 教师要指导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把握文章的中心, 以中心思想为依据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如《桂林山水》一文通过优美的语言主要描述桂林山水的景色美, 学生时应一种清新愉快的语调和心情来朗读;再如, 以《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人们在长安街上最后送别周总理时的情景, 这是一个非常感人的送别场面, 人们的心情是沉痛并且悲壮的。在朗读时, 教师要指导学生把握住悲伤的心情, 读出人民对周总理的崇敬和惜别之情。

(二) 在朗读过程只能够感受文章要表达的意境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课本当中有很多描写景色的课文, 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表达的意境, 使学生在朗读课文的同时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以此体验作者要表达的感情。如在学习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时, 其中的两句“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通过夸张的修辞手法来描述庐山瀑布的磅礴气势。对此, 教师可以配以多媒体课件或者视频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让学生置身于庐山瀑布的景色当中, 运用惊叹和赞美的语气朗读课文, 使学生与诗人一起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三、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形式激发学生兴趣

在具体的语文朗读过程中, 教师可以运用多种形式。我们常见的几种朗读形式有领读、范读、齐读、个别读和分角色朗读等。根据每节课教学内容的不同, 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朗读形式,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具体可以操作如下:

(一) 分小节朗读

分小节朗读便于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句子划分和停顿, 通常用于诗句的朗读和文章中比较长的句子的断句朗读。教师在指导分小节朗读时要将句子中需要的停顿的地方用分隔线标注, 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句子意思, 避免学生因为不理解而把句子读破导致不能正确表达出作者要表达的感情。教师要经常指导学生进行这样的分隔练习, 举一反三, 提高在朗读中正确停顿的能力。

(二) 分角色朗读

小学阶段的学生内心世界是很纯真的, 他们有着爱憎分明的感情, 他们很善于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 所以, 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进行分角色朗读课文的训练。如《小马过河》这篇课文就比较适合运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 学生通过不同角色对于过河的体验会体会到老牛的不屑、松鼠的害怕、小马的犹豫和老马的慈爱学生通过把握不同人物的不同心理状态便很容易理解这篇课文要表达的意思。学生把自己变为故事的主人公, 读起课文来便会有声有色, 生动活泼, 朗读兴趣极高。

(三) 轻声朗读

不是所有的文章都适合大声地齐读, 因为在齐读的过程中, 有些学习程度较差的学生为了跟上其他学生的朗读速度而忽略了对于文章的理解, 导致思维受到影响, 课文读完了却毫无所获。所以, 在要求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中, 教师最好采用轻松朗读或者默读的方式, 以此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

要想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平时的阅读中形成良好的朗读习惯:一是告诉学生朗读并不是一种任务, 一个负担, 而是一种学习的方式, 以此培养学生自觉朗读的积极性;二是指导学生拓展朗读范围, 涉猎更广泛的课外书籍;三是在朗读过程中遇到生词养成勤查工具书的良好习惯。

总之,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朗读训练是很重要的教学环节, 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 以朗读促进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采取多种朗读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 为学生学好语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正确、流利并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在充分朗读课文的过程中能够培养语感,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从而提高语文能力。那么,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如何对学生进行正确有效的朗读训练呢?本文从朗读训练要从低年级抓起、注重朗读的实效性、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等四个方面来论述。

篇4:小学语文朗读训练策略

[关键词] 朗读 范读 体验 兴趣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一种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朗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表征着其语文能力。因此,在日常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

重视教师的范读,让学生直接领会朗读方法与技巧

新的课程理念指出:课堂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于是,有的教师在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时,为了体现学生课堂的“主体”,就一味地追求文本的“阅读个性化”,让学生自己读、自由读,结果导致课堂朗读的“放羊式”。殊不知,我们的小学生,尤其是低中年级学生,缺乏一定的语言理解能力,以至对文本的感悟不能深入,所以,在朗读时,往往不能较好地把握好语速的快与慢、语气的轻与重、语音的扬与抑……面对教学中的种种实际问题,我们教师要扮演好“平等中的首席”这个角色,抓住各种教学时机为学生做好朗读示范。当教师把文本中的书面语言变为自己的个性化语言,并生情并茂地传递给学生时,教学的境界已得到了提升。那富有感染力的语感氛围,对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久而久之,学生在模仿中渐渐形成自己的朗读特色,学生“个性化阅读”,在课文的朗读中得到了彰显。

此外,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教师的一言一行学生都特别熟悉,教师内心的情绪变化学生也都能很好的体会感受,这比听录音的效果要更好。教师在范读时稍为停顿一下,或读重一点,都能引起学生注意,有时一个眼神或是一下手势,学生都能牢牢地记住。当然,相关朗读内容的情感把握,主要就取决于教师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需找准文章中最能表现作者感情的地方进行训练。学生在听教师范读时会很直接地体会教师朗读的轻重变化,在经过反复多次的训练中逐步“上路”。我一直担任中高年级语文教学,在平时的实践中,发现班上大多数学生都是从村小(设在乡村的教学点)上来的,朗读能力普遍很低。为了尽快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我在范读上下了一番工夫。通过范读,让学生直接领会朗读方法与技巧。

比如《走,我们去植树》这首诗歌,它以生动活泼的语言,描绘了少先队员积极参加植树活动的情景,告诉我们植树造林的重要性,表达了少先队员植树造林、改造自然的决心。全诗语言明快、流畅易懂,因此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是教学的重点,于是我也设计了教师范读这一环节。

读第一节时,突出了“迈开轻快的脚步”这一诗句,表现了少先队员愉悦的心情,加上一个有力的“走”,孩子们一下子感受到少先队员那种蓬勃的朝气了。读第二节的“荒滩,沟渠,山坡,公路……”时,我特意稍做停顿,再扬声读出“到处回荡着红领巾的欢声笑语”,让孩子们很直观地感受到参加植树的少先队员很多,去的地方也多。读三、四、五小节时,我话语坚定,包含喜悦,让孩子们感受到植树造林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很多。第六小节的朗读,我又是充满信心和豪情,以表达了少先队员植树造林的决心。在教师范读的引领下,孩子们都能结合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好诗歌。

此外,教师每一次指导学生朗读都要考虑到不同朗读内容训练的不同要求,还应及时评价,反馈,再指导,再评价,保证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练习,力求读出情感,读出个性。

注重文本的感悟,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读得有声有色

众所周知,朗读要有感情。但要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并不是靠教师几句煽情的话就能达成的。很多时候,“表情朗读”、“分角色朗读”等朗读形式看上去很声情并茂,但其中很大成分是在进行“情感作秀”。这种读,看来书声琅琅,或抑或扬,或急或缓,其实是没有情感底蕴的读,是虚情假意的读,是基于表层化的形式主义学习活动。我们教师要把学生的阅读和思考﹑联想﹑讨论结合起来,让学生将所读内容及自己的理解联系起来加深认识。学生只有对文本内容进行过一番“脑力加工”,这样读起来才能真正做到“言为心声”,朗读的效果才会越来越明显。

如:《天鹅的故事》一文中,天鹅的叫声“克噜——克哩——克哩”一共出现了三次。

对于这样一种鸣叫,学生在初读课文时都是感觉很新奇、有趣的。因此朗读时嘴角总是掩饰不住偷偷的笑意,而三次叫声的朗读都是雷同的,并不能感觉其中的差异。在精读课文时,我着重引导学生对这三次鸣叫的正确朗读。

(一)第一次鸣叫:

启发谈话:同学们,春天来了,天鹅从南方飞了回来。在经过一段长时间的飞行以后,它们终于看到了一个可以休息饱餐的沼泽地。这时,它们的心情怎样?它们同伴之间会有怎样的对话呢?

“快来啊,这里是一片沼泽地啊!我们可以休息了!”

“看,是沼泽地!我们终于能饱餐一顿了”

“同伴们,我们可以暂时停息一会儿了!快过来啊!”

…… ……

如此引导,学生一下子就体会到了天鹅们欢快的心情,叫声应该是充满喜悦的,用文中的词语就是“清脆”的。

(二)第二次鸣叫:

启发谈话:看到那“破冰勇士了”吗?它是怎么做的?如果你是它的同伴你会怎样想?

“它真了不起!简直是拼了命了!”

“它多勇敢顽强啊!真是我们的骄傲啊!”

“让我们快去帮帮它吧!有了我们的帮助,冰面一定破碎得更快!”

…… ……

指导看图,继续引导谈话:看,天鹅群都出动了!它们有的--------------,有的----------------,有的-----------------……她们干得那样齐心,那样欢快!你听,它们一边破冰,一边还在大喊呢!你听懂它们喊的话语了吗?

nlc202309040712

“伙伴们,加油啊!很快咱们就能有鱼虾吃了!”

“老天鹅,你就休息一下吧。有我们就可以了!”

“同伴们,再鼓鼓劲,胜利就在眼前了!”

“加油,伙伴们,只要我们团结一心,一定能克服一切困难的!”

…… ……

此时,再让学生来读,就能很好地把握天鹅破冰时的齐心协力,话语应该是有力而坚定的。

(三)第三次鸣叫:

启发谈话:在一番努力后,它们终于成功了!此时它们的心情怎样啊?

这成功又是怎么来的呢?所以它们的心中除了喜悦,还有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天鹅战胜困难后的愉快心情,以及团结一致才能取得胜利的自豪感。

——你们听懂它们的叫声了吗?

“伙伴们,让我们好好饱餐吧!困难已经让我们克服了!”

“伙伴们,看来只要我们齐心协力,没有什么困难可以阻止我们的!

“有老天鹅这样的榜样,我们一定能勇往直前!”

…… ……

多么欢快而热烈的场面啊!还怕学生读不好吗?

虽然是经过教师一番刻意地引导,但这有别于“哪里要读重,哪里要拖长,哪里要轻轻地,哪里要停久一点”这类干巴巴的教法。学生已经有了充分积垫的感情基础,都能正确的领悟天鹅叫声的含义,再次地朗读,这对理解课文又起到了很好的巩固作用。

三、采取多变的方法,让学生在情趣盎然中提高朗读能力

读,是语文之根本!没有了读,语文就失去了生命!然而,长期在农村小学担任语文教学的我却一直为学生的朗读热情忧心忡忡。课堂上,教师的角色正确定位了,民主和谐的氛围精心营造了,可我们的学生还是“金口”难开(这也是我们农村老师一直抱怨的问题)。不要说具有一定深度的问题,即使是一个段落,甚至是一句话的朗读,学生也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千呼万唤始出来。”

换句话说,即使学生愿读,乐读,仅靠四十分钟的一节语文课是远远不够的,要提高朗读能力更是天方夜谭。为此在平时的回家作业中,我经常布置朗读的作业。预习课文时要求学生把课文读通顺,课文学完了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甚至复述。可是这样的要求,更多的时候,布置不布置是老师的事,读不读却是学生的事了。对于学生来说,课外,读得很被动,只求完成任务,只求读的遍数,哪管读得好不好。

因此我在朗读时尝试了录音朗读。在教独立阅读课文——《古今贤文》(志向篇),我就布置学生利用复读机自己读音朗读,虽然本文中没有什么生字新词,但我教的前届学生在朗读时却有读别字音、读错句子的现象,如最后一句“立山冈”的“冈”朗读时纠正了好几次,但有的学生还是一错再错,把它读成“岗”。要知今年这个班情况如何,从录音中就能见分晓!

第二天语文课,我先检查预习作业——录音朗读。被抽到的学生把磁带送到了讲台上。播放即将开始,我环视四周,只见同学们个个挺起腰,竖直耳,那种情趣盎然的样子可是平常少见的。第一位朗诵者是钟洁,该女生平时课堂上可是“金口难开”,今天,我欣喜万分地感受到了她响亮的发音、清晰的吐字、感情的起伏变化……在学生们报以热烈掌声后,我问她为什么读得这么好,她说一共读了七遍才按下录音键的。第二位是庄志杰,他语速缓慢,抑扬顿挫,很有古人读书的韵味,引得同学们开怀大笑。接下来的蒋杰和钱志诚两个人同时步了以往学生的后尘,即把“冈”读成了“岗”。见他们有点不好意思,我把目光移向全体同学,问:“有没有人也读错这个字?”刷——一下子举起了十多只手,一切都在我的意料之中。于是,我建议读音有问题的学生回去重录一遍,大家欣然同意。

后来,在教学中,我又不失时机地录下了学生们的朗读,其中有单独一句,有整个一段,也有全篇课文;有个别朗读,有两个人合作对读,也有全班集体齐读。同时,我又及时把录音放给学生听,引导他们在听录音中理解感悟句子所蕴涵的人生哲理。学生在自我录音的自由宽松气氛中,没有了课堂上的思想压力,学习也自然地转化为一种乐趣了。

原本比较枯燥的一篇说理课文,因为我的匠心独运,而变得有滋有味。整堂课,学生们热情高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充分展示自我,既理解了句子的含义,又背下了课文。

总之,要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不是一朝一日就能成就的事。它需要我们教师教给学生基本的朗读技能方法;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发生情感共鸣,从而读出自己的个性;更要做个智慧的教师,想方设法让学生喜欢朗读,让朗读真正成为他们学习的一种乐趣。

篇5:小学语文朗读训练论文

有关小学语文论文: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训练

张立新

安徽省东至县尧渡中心学校(247200)

朗读训练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朗读能力是学习语文的重要基本功。因此朗读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写作水平,还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陶冶健康的情操。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十分重视朗读能力的训练。

“朗”是声音响亮的意思。朗读就是用清楚响亮的声音把文章念出来。即“有声的阅读”。有声的朗读和无声的默读在大脑皮层留下的印象不一样,记忆效果、理解深浅也不一样。以情感人的文学作品更适宜于反复朗诵,使学生受到感染,从而达到深刻理解的目的。

1朗读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不但通俗易懂,而且很规范,通过朗读,可以训练学生掌握规范的语言,读得多了,就像一个玩惯了水,熟悉了水性的孩子,对规范化的语言也就“习惯成自然”了。如果看书时只是一味地让学生默读,虽然这并不影响读懂他,但是,如果要求说说文章大意或自己的体会时,学生会感到“意思都懂口难开”,因为“出声的朗读”太少,口头表达能力没有培养起来。

人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有高低之分,原因在于:在一个人的口头表达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他影响最大的`周围的那些人口头表达能有高低之分。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尤为重要。

我国古代的语文教学十分重视熟读背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很有道理。塾堂里总是书声琅琅,课业时总是吟哦不绝。经过十年寒窗磨炼过的士子,“四书”、“五经”、唐诗宋词,都背得滚瓜娴熟。可以说,离开朗读,要形成读书的本领是不可能的。“读写听说”,表明兼顾听说,以读写为主。这无疑是在强调“读”的重要性。通过熟练背诵的吟咏理解字义、句意、文意,陶冶情操,形成阅读能力。

2朗读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提高作文水平

朗读的过程是一个对文章慢慢“咀嚼消化”的过程,它可以弥补快速阅读一目十行,遗忘太多的不足。“咀嚼”得越细,“消化得越好”,人家的东西也就越能“归我所有”。

朗读又是一个对文章细细“品尝回味”的过程,它可以纠正许多学生读书浮光掠影,不求甚解的毛病。通过细细“品尝”,多次“回味”,才能领悟到文章高远的立意、巧妙的布局、娴熟的表达……不知不觉中学会了作文。

3朗读训练可以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文章不是无情物”。好的文章寄托着作者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奋发进取、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当学生包含深情地诵读时,他们的情感世界也得到净化和升华。通过文章中生动的语言、丰满的形象,认识了真善美,也认识了假恶丑。

篇6:小学低段语文朗读教学训练与指导

河曲县实验小学 教师:赵学娟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说:书读得熟了,不用解说,自然就明白了其中的意思。可见,古人早把:“读书”放在了举足轻重的位置上。这就足以警示我们不能以任何理由对“读书”掉以轻心。《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各个学段的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要“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要“鼓励学生多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朗读作为阅读教学中的一种方式,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尤其是小学低段的语文教学更是离不开朗读的训练和指导。针对该问题,我想把自己教学中的一些心得体会拿来与各位共享。

一、关于一年级学生的朗读训练与培养。

一年级学生刚进学校,一切习惯有待养成。首先,识字很少,但记忆力却特别的好。一篇课文、诗歌,孩子们很快就会背的滚瓜烂熟。但是,翻开书让他们一字一字地读出来,孩子们就未必能顺利完成;其次,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还容易出现“唱读”现象。学生不会连词、断句子,掌握不好语速、语调,更读不出句子的语气和表达不出相应的感情。面对学生的这些特点,我循序渐进地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

(一)朗读时,严格要求“四到”。即:眼到、手到、嘴到、心到。意思是说,学生在读文时,首先要用眼看到,其次必须要用手指指到,读到哪个字就指到哪个字,然后张大嘴巴读出文字,要读得字正腔圆,最后还要把这个字放在心里,感悟生字宝宝的音、形、义。

(二)严把细心朗读关,要求一字不错。这一环节可以抽生读,其他孩子仔细听,说说那里加了字或漏了字,那些字读错了等等。也可以同桌互读互查,纠正读错的地方。然后,采用男女生赛读、小组赛度等形式,比赛谁读得最仔细,谁听得最认真,最终达到准确、流利、一字不错的朗读效果。

(三)加强老师的范读和指导。第一阶段,在老师的范读时,要让学生注意倾听,看看老师在哪里停顿,哪些词语读得重,并且从中感悟到了什么。比如,在上《我多想去看看》时,我激情澎湃、抑扬顿挫范读全文时,孩子们很快就感受到了文章的重音所在:弯弯、遥远、非常壮丽和诗歌最后一句等地方。然后,我让孩子们练读,并且谈了自己的感受。最后孩子们朗读全文激情饱满,充分读出了山里娃急切想去北京亲眼目睹北京壮丽风采的情感。第二阶段,是在学生读得不到位的时候,通过范读引导学生读出恰当的感情和语气。比如在《称象》一文中,学生在读“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时,由于是陈述句,学生很容易读得平淡,这时老师就要通过范读,让学生体会大象的高大。再有当曹操问:“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称一称?”学生容易把它当作普通的疑问句来读,实则不然。读课文时就要抓住角色的个性化特点。曹操是大官呀,这可是大官说得话,要读出大官的风范来。这时,老师的范读是必不可少的。

二、关于二年级学生的朗读指导与感悟。

学生到了二年级,识字量增加了,词汇量增多了,理解词语的能力增强了,对人物感情的领悟提高了。所以,二年级的朗读重点在培养学生的自我感悟能力和张扬朗读个性这两个方面。放手让学生自己感悟人物语言的语气和语调,感悟文本的思想内涵。对此,我是这样做的:

(一)勤读代替多讲多问。

朗读教学应避免“重讲轻读、重问轻读”(这里的“读”指学生自主朗读)。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勤读代问,少问多读,以读代讲。引导学生从单纯理解课文的情节内容转入体会、了解语言文字。比如,《我要的是葫芦》一课中,有两个重点句子:“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和“叶子上的虫子还用治?”学生们第一次接触这种反问语气的句子,很难把握句子的真正意思。当时,我并没有急着去给孩子们解释,而是放手让孩子们自读自悟,当意见出现分歧时,我及时给出了相应的陈述句:“有几个虫子不可怕。”和“叶子上的虫子不用治。”然后让学生进行朗读对比,注意比较每组中两个句子的语气、意思。领悟能力好的学生马上就领会了其中的奥妙。再通过指导、范读来自己品味弄清楚感叹句和反问句跟陈述句表达的意思一样,但是语气却更加强烈。在此基础上,我立刻让句子回归课文,通过充分的朗读体会种葫芦人的大错特错。这样做避免了课堂中的满堂问、满堂灌,使学生有时间去读书、去品味、去感受优美的语言文字和丰富的知识、情感,也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

(二)注重“小老师”的作用。

这一阶段孩子们的想象丰富,部分学生如果让他们看到了,听到了,感受到了,他们就能读出其中的味道来。在上《坐井观天》时,内容浅显易懂,所以在朗读小鸟和青蛙的一段对话时,我直接放给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朗读,让他们自读自悟,结果他们读得维妙维肖:那青蛙的大话,那小鸟站得高望得远的心态,完全用他们的朗读表现的淋漓尽致,更是感染了全班孩子。其中一个孩子激动的评价到:“我好像看见小鸟在无边无际的天空中飞,青蛙蹲在井底跳不出来!”课堂一下子就掀起了朗读热潮,学生们争着抢着扮演小鸟,扮演青蛙。整节课就在两位小老师的带动下轻松、愉快地学完了整篇课文。重视“小老师”有两大好处:第一,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挖掘了学生的潜能;第二,增进了学生间的友谊,增强了学生间的榜样作用,促进了和谐课堂的发展。

(三)注意细节处理,美化朗读。

朗读的细节处理是否得当是决定朗读好坏的关键。教师必须懂得技术地处理好细节,从而使朗读更为专业化,让朗读变得更为美妙。这一过程中,我是这样处理的:第一,确定重音。通过训练,让学生初步懂得句子中表示动作的词、用作修饰的词、对比词、比喻词,或能表达作者强烈感情的词要读重音。第二,把握语调。语调是语言、语速、语气的综合反映,是一篇文章的感情基调。通过训练,在实际的朗读中体会到表示欢快的、赞美的、喜爱的、美好的情感的课文读得要高昂激动、响亮明快;表达悲壮的、伤心的、凄凉的情感的文章要读得深沉舒缓。一般的文章,都以宁静、轻松、恬淡的语调为主。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分角色朗读课文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一种方式。这种朗读方式也最能表达孩子们对文本人物情感和思想的感悟程度。分角色朗读必须建立在读熟课文、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在分角色朗读之前,首先要弄清每个角色的身份、年龄和特点,接着讨论该怎样读才能体现出角色的特点,然后抽生试读,之后大家评,评了再读,再评。最后可以按四人小组自由分配角色尽情朗读,释放每个孩子的激情。在一遍遍的分角色朗读中,不仅激发了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渲染了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张扬了学生的个性,读出了自己的感受,使学生越读越爱读。

篇7:浅谈小学低段语文的朗读训练

低段的孩子由于才进学校不久,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一切都是从零开始。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很多的问题。最常见的要数读“望天书”和“唱读”这两种现象了。这也是小学低段的语文朗读中的最大难题。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对此有了一点心得体会在此与大家共享。

首先,读“望天书”主要针对一年级的孩子。由于他们才进学校,一切的习惯都还有待养成,不认识字,但记忆力特好。所以很容易出现合上书背得滚瓜烂熟,翻开书一字不识的情形,即人们常说的读“望天书”。针对这个问题,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1)由于这些孩子不认识字,因此老师的范读和教读尤为重要。同时我要求学生要做到耳到、眼到、手到、口到,“四到”。即眼睛看到,耳朵听到,手指指到,嘴巴读到,这一点尤为重要。

(2)抽生读,让其他孩子评,说说哪里加了字或漏了字,哪里读错了字等等,接着再进一步进行小组赛读,其他组孩子评,比比谁听得最认真?对认真的孩子进行表扬和奖励小红花等,激起孩子们听的积极性。

(3)“小老师”教读。

这样有两大好处:一来老师可以有时间去巡视,督促孩子们是否做到“四到”,还可以随时纠正教读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和问题。二是选“小老师”这个举动能极大地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在他们眼里,老师是那么神圣,能当上“小老师”对他们来说,既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肯定!人人都会为之而努力。

以上措施让孩子们知道了自己读的是哪个字、词、句。既避免了读“望天书”,又帮助了学生识字,效果非常好。

其次,关于“唱读”现象,从教学中我发现出现这个现象有两个原因:一是学生不会连词、断句、掌握不好语速,语调。二是读不出句子的语气和表达不出相应的感情。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重点是在让孩子们明白怎么连词、断句、掌握好语速,语调。由于他们组词太少,还不理解词语意思,这时,老师的范读和指导起主要作用,而且要在平时的日常教学中常抓不懈,随着孩子们词汇量的增加,理解词语意思的能力的增强,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其次就是多读多练,然后让学生试着评:哪里读得好?哪里读得不好?为什么?

到了二年级,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语气和读出感情则成了重点。对此,我循序渐进的采取了以下措施: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激发朗读情感

只有引导孩子们进入课文中的境界,让孩子们身临其境地理解课文内容,才能很自然地避免唱读,用正确的语气来表达课文中的感情。比如在《雪孩子》这篇课文中,读到雪孩子和小白兔玩的时候,引导孩子们体会到高兴的情感;读到小白兔家着火时,引导孩子们体会到着急的心情;读到雪孩子因为救小白兔而牺牲的时候,引导孩子体会到悲伤的心情。有了对这多种情感的理解,孩子们就会自己体会用怎样的语气来表达这些感情。2、分角色朗读

引导学生进入课文角色分角色朗读是引导孩子们进入课文内容情境的最好办法,只要真正进入了课文角色,同学们想“唱”也“唱”不起来,因为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特征。比如《借生日》这一课中,孩子们自己都会知道,读妈妈的话时,声音要亲切一点;读小云的话时,声音要细一点儿,天真一点儿。还有《四季》这一课。草芽儿很嫩,声音要细一点,还可以有点奶声奶气的味道;荷叶很茂盛,声音可以粗一点儿;谷穗已成熟,可以学着老爷爷的声音;雪娃娃很调皮,当然可以读得顽皮一点

3、运用多种朗读形式

运用多种朗读形式,既可以提高孩子们的朗读兴趣,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尽量减少齐读。因为齐读容易限制孩子们的情感表达方式。

总之,对学生的朗读训练与培养,首先要最大限度的激发起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其次,要设置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实践、体验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去悟,而不是一味的告诉。最后,就是练习,所谓“一天不练口生”嘛,当然是不无道理的

篇8:小学语文高效朗读训练策略

一、把握课程标准,明确朗读要求

高效的朗读教学离不开准确的目标把握,明确目标取向,有的放矢,是朗读教学的先行关键,为此,细读语文课程标准应是首要环节。通读《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朗读”合计出现15次,笔者发现,有关朗读教学的目标要求在标准中并未被独立划分,而是将其根植于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之中加以阐述,为了便于比较,我们通过表1加以呈现。综观课标全文,对照互文,可以获悉,朗读实为阅读教学的一部分,其本身既是要达成的目标之一,又是有效促进阅读教学,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阅读教学和朗读训练二者不可分割,相辅相成。

1. 细化标准,明确内涵

细读标准,整体观之,发现朗读教学目标要求的相关阐述,贯穿于小学各学段阅读目标之中,整体要求皆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在小学三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中三度提及,足见朗读教学在小学教育阶段的重要性。但要真正实现这一整体目标,笔者认为如此表述失之于笼统,仍需将其进一步细化,具体明确“正确”“流利”和“有感情”应该达成的内涵特征,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真正明确朗读训练要求,也更有利于评估这一目标达成。为此,笔者查阅现有资料,走访相关专家和一线教师,结合笔者多年从教经验对这一目标进行了细致的诠释,以便使读者更好地把握目标,明确朗读训练要求,具体见表2。

2. 把握整体,注重层次

虽然课程标准中各学段有关朗读的目标要求整体皆为要努力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但笔者认为各学段关注的侧重点则应根据阶段目标有所侧重,应具有一定的层次性。首先,不妨再看标准,有关朗读教学目标表述,第一学段为:“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侧重点应是“学习”,强调的是掌握要领,为后续训练做准备;第二学段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强调的是“用”,显然这一阶段是在第一学段“学”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是将学到的朗读技能付诸实践,在实践中熟练运用;第三学段的表述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关键词为“能”,落脚点是能力功效,水平层级,相对于前两个阶段,这一学段要求明显更高,更具挑战性。由此可见,课程标准对于各学段目标的达成是由低到高,层级推进的,不能简单统一对待。其次,就朗读整体目标中的“正确”“流利”和“有感情”三要素而言,其本身也具有一定层级性,明显三者中“正确”是朗读训练的基础,“流利”应是建立在“正确”之上,而要达到“有感情”这一目标,显然是要建立在“正确”和“流利”基础之上,否则绝无可能。

3. 各有侧重,综合评定

如前文所言,各学段的朗读教学应整体兼顾做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训练,但也要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强调阶段目标,有所侧重地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一般而言,根据学情需要,第一学段应着重对学生朗读的正确和流利进行评价;第二学段在前一阶段基础上侧重向感情传递、历练提升的层次过渡,并做出评价;第三学段则着重评价学生在朗读时声情并茂地传达文意。朗读评价可视为中介桥梁,教师通过评价,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地引导,逐级推进,收获连锁效益;各学段的学生巩固基础,积淀提升,最终实现各自朗读能力的发展。教师要善于把握评价的分寸和尺度,在此,笔者建议教师以顺通文意为先导,综合对学生朗读中的语音、语调、语气等评定并指导,在正确理解文本内涵的前提下,披文入情地做出示范,激发想象,理性评价点拨,借以规避学生在朗读中的矫情藻饰,“虚情假意”。

二、掌握朗读技巧,提高指导效率

学生朗读水平高低,一方面取决于学生的自身素养,另一方面更与教师的平日指导相关。就指导学生朗读而言,结合课程标准关于阅读评价部分相关内容要求,笔者认为教师可从重音、停顿、语速、语调和语气五个方面进行着重指导和综合考察。

1. 重音处理,表情达意

一般结合文章语境,根据需要对于一些关键句中的关键词,在朗读时要突出强调,以此区别这些词语的与众不同之处,从而彰显其特殊意义和作用。为了达到这一强调效果,朗读中可以对这些词语进行重音处理,具体方式主要有加强音量、增加音高、增加音长、重音轻读和语法重音等。当然,选择哪种重音处理方式要根据具体文本内容,详细品读,明确其内涵基调的基础上,准确抉择,不能随意乱用,胡乱处理。

2. 停顿准确,合理断句

要做到抑扬顿挫,除了对关键词语进行重音处理外,正确停顿也十分重要。阅读教学中朗读的停顿处理主要包括标点停顿和词语停顿两类。标点停顿不言而喻,就是指正确处理好标点符号后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停顿长短。小学阶段常见的标点符号,一般而言,顿号最短,逗号和分号次短;句号、问号、叹号相对较长;破折号、省略号则应更长。除标点停顿外,未加标点的较长句子中,朗读时要处理好词与词之间的逻辑停顿。逻辑停顿不像标点停顿那样要求明确,它需要教师和学生根据经验合理停顿,当然这里还是有一些规律可循的,如一句话中,主语后要稍加停顿,谓语动词要拖气稍等,然后再接宾语等。停顿对学生来说相对较难,教师要根据语境准确判断,结合具体语言实例进行指导、点拨,以范读或是评价的方式,在训练中不断指导,使其形成良好语感。

3. 语速交替,快慢适宜

语速是指说话的快和慢,而快慢的语速变化,恰恰是再现作者当时情绪,表现学生现在理解的有效手段。一般来说,情绪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相对强烈,如急促、紧张、慌乱、兴奋、激动等;另一种则较为平静,如平淡、庄严、沉重和伤感等。对于前一种情绪的表达,朗读时要加快语速,以此表达作者当时紧张或是兴奋的心境;后一种语速相对则要趋于沉稳和缓慢,以此表达作者或是平常或是伤痛的心情。

4. 语调分明,彰显内涵

和语速快慢相似,朗读时语调高低也是表现文章基调的有效方式之一。结合教学归纳,常用基本语调可分为平直调、高声调、降抑调、曲折调、柔和调、舒展调六种形式。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语境、不同的场景以及不同类型人物的对话择优选择朗读语调,以此表现情感,彰显文章思想内涵。这里笔者结合经验,对常见的语境、对话和场景及其与之相对应的语调选择进行了整理归类,详见表3。

5. 语气变化,合情合境

语气是在整体感知文章感情色彩基础上进行朗读时所表现出来的声音变化。就感情色彩来划分,一般我们可将其划分为赞赏表扬、憎恨厌恶、冷漠敷衍和讥讽嘲弄四种。赞赏表扬的句子,朗读时要气徐声柔,欢快响亮,表现出由衷的赞美之意;憎恨厌恶的句子,则要气足声硬,庄重斥训,朗读时语气要强硬,时刻表现出对其厌烦之情;冷漠敷衍,则一般是面对不受欢迎之人,虽然要对话,但极不情愿,因此,读这样的句子时,语气要做到气少声平,若隐若现,表现出不愿理睬的态度;最后当遇到讥讽或是嘲弄他人的句子时,语气则要做到气浮声跳,话里话外要体现出其弦外有音,表现出冷嘲热讽的语气。

上述五种朗读技巧是彼此关联有机统一的,不可逐一分割,单独对待。而且需要强调说明的是,技巧只是辅助朗读手段要素之一,是学生充分体会文本内涵,共鸣文章情感后,进一步增进朗读效果的助力方法。[3]因此,教学中教师不可向学生生硬灌输,只需在示范或是评价中无形渗透,循序指导,避免使学生无视文本内涵,抛弃内容情感,陷入机械的模仿之中。

三、立足课堂教学,实施高效朗读训练策略

正如前文所言,课程标准将朗读教学要求根植于阅读教学目标之中,其目的明确告之朗读应是阅读教学环节之一,是辅助有效阅读,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因此,从这一点出发,就学校朗读训练而言,不必单独安排时间,专一指导,而是应将其立足于日常课堂教学之中,合理设计环节,循序指导,以此促进提高。我们可以从读前铺垫、读中指导和读后评价三个方面来具体落实。

1. 读前铺垫:加强预习,扫清字词障碍

预习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之一,同样预习对学生朗读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一节语文课时间是固定的,在这有限的时间里,教师要综合设计一系列教学活动,也就是说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能让学生进行出声朗读的时间不会太多,因此,在有限的时间里,教师应重点把精力放在如何指导学生由文生情,达到有感情地朗读训练。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前要做好预习,利用工具书或其他资源,尽可能地扫清课文中的生字、词障碍,在此基础上,熟读课文,达到流畅通顺的程度,这样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才能跟上学习的脚步,也能更好地提高朗读水平。故此,朗读教学不应单一局限于课上,而应建立课前、课中和课后整体贯穿的教学训练脉络,以此促进学生高效学习,提高朗读水平。

2. 读中指导:灵活多样,把握情感基调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建立在充分理解课文基础之上的。任何一篇课文都有其独特的内在思想感情,教师要带领学生认真品读课文,挖掘文字背后的内在情感,使其情感得以升华,在此基础上进行朗读,这样才能让学生真切地表达出其文字内涵,进而做到高水平朗读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灵活设计并运用相应教学方法,诸如抓住文中关键词进行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联系生活实际分析,运用联想和想象理解、配乐、引读渲染等,通过一系列方法和手段的综合运用,尽可能地让学生感受文中的真情实感,在充分理解文本内涵的基础上再进行朗读,这样才能让学生读出感情,提升朗读水平。这里要强调说明的是,充分理解文本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在学生感悟透彻后再进行出声朗读,相反在课堂教学中朗读要随时进行,让学生在不同层次的理解水平上,进行一定的朗读,以读代讲,以读促悟,使学生自身感受到其不同层次理解水平后的朗读变化,进而达到提升自我、洗涤升华的目的。

3. 读后评价:激励进步,树立诵读正气

除有效指导、教授方法促进学生朗读发展之外,及时有效的评价也是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重要举措之一。不同于方法和技巧指导,学生出声朗读后的教师反馈———有效的评价,既可以让学生知晓其优点和不足,也可以让其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之中,营建课堂气氛,增添课堂活力。因此,在学生每一次朗读之后,教师都应给予学生相应的评价,评价言语应以鼓励为主,充分肯定学生的表现,同时对其不足之处加以指点,教授方法,促进其改进提升,这样不仅可以维护学生的读书热情,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总之,朗读对语文课堂教学以及学生文化素养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每一位教师都应努力创设环境,精心设计环节,让琅琅读书声响彻每一节语文课堂,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有声有色”的语文课堂中升华成长。

参考文献

[1]方芳.朗读教学的策略探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29.

上一篇:地质灾害施工管理下一篇:幼儿园新学期大班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