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朗读教学策略

2024-05-16

高中语文朗读教学策略(精选十篇)

高中语文朗读教学策略 篇1

一、高中朗读教学的现状

教师对朗读的意义和作用认识不充分, 教学中围绕着“高考”指挥棒运行, 普遍存在忽视朗读的现象, 走进高中校园, 很难听到“书声琅琅”, 取而代之的是此起彼伏的老师的讲课声和令人窒闷的学生考试做题的场面。朗读教学在如今的课堂教学中不同程度地被弱化, 学生的朗读水平每况愈下;一些老师由于自己的普通话水平不高, 便因此搞所谓的“扬长避短”“重讲轻读”。一些老师只注重形式, 在课堂上不分是否适合朗读而进行“滥读”。一些学生兴趣不浓、能力不强, 懒于读课文, 一些学生由于自己的普通话说得不好, 缺乏自信心, 不敢放声自主地朗读。由于应试教育, 教学形式单一, 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较被动的地位, 缺乏主动性, 因此学生感到枯燥无味, 长期不能自主朗读, 势必影响学生朗读能力的发展。

二、高中语文朗读教学的策略

1. 转变师生朗读观念, 充分认识朗读教学的重要性

古人云:“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熟读唐诗百首, 不会做诗也会吟”。这就充分说明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理应充分发挥朗读的多种教学功能, 朗读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牢固掌握语文基础知识, 深入领会课文内容, 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较强的语言感悟能力。”这也意味着新课标对高中阶段朗读教学重要地位的高度认可, 朱自清先生说:“只有朗读才能玩索每一词, 每一语, 每一句的意蕴, 同时吟味它们的节奏。”语言学家黎锦熙也认为:“语文是所谓口耳之学, 学语文不能不讲究朗读。”所以, 那些在教学中忽视学生对课文进行朗读的高中语文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应该重视学生对课文的朗读。

2. 加强对语文教师的朗读培训, 提高教师的普通话水平

学生的朗读水平如何,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水平。张志公先生指出:“要想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根本问题是教师”“教师应当具有扎实的基本功, 要有广博的学识, 见多识广, 要掌握科学教学方法。”因此,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花大力气, 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 对全体语文教师进行朗读专题培训, 加大语文朗读教学的教研力度, 开展朗读教学方面的经验交流, 鼓励教师探索、尝试, 进行朗读教学实验。

3. 创设轻松有趣的课堂氛围, 激发学生的兴趣

有人说:“一次成功的朗读, 胜过一百次蹩脚的分析。”一堂声情并茂、娓娓动听的朗读课, 能丰富学生情感,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给人一种艺术的氛围。出色的诵读就如同一首词曲兼美的歌, 营造出令人沉迷的艺术氛围。而轻松活泼的氛围是学生发挥积极主动性的前提, 老师应以平等、宽容、友善的心态对待学生, 让学生的身心自由地表现和舒展开来, 培养学生对自己朗读能力的自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 朗读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自由地朗读课文, 读出自己的感受和个性, 创设敢读的氛围, 激发朗读的兴趣。

4. 做好示范, 加强朗读指导

语文教师一定要锻炼、培养自己成为朗读的高手, 练就过硬的朗读能力, 从而能够充分感染学生, 灵活地驾驭课堂。同时, 教师在对课文的讲析时, 尽量注意语言的抑扬顿挫、语调的变化;老师的示范和朗读录音的示范都是很好的方法。老师的示范会给学生“望尘可及”的心理, 更有说服力。朗读录音教材是朗读大师经过认真揣摩, 反复练习后制作的优秀作品, 使学生学有标准, 学有兴趣, 能够较快地掌握方法和技巧, 有助于提高朗读水平。因此, 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指导, 培养学生朗读的基本能力, 提高学生朗读的艺术修养。

5. 制订朗读教学的可行性计划

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形成, 不是短期的, 它需要长期坚持常抓不懈, 哪些文章适合朗读, 哪些文章不适合朗读, 怎样朗读, 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教师应有清晰的计划, 精选朗读材料。例如, 《赤壁怀古》适合男同学读, 要读出一种豪放、慷慨的气势。《雨霖铃》适合女同学读, 要读出一种婉约、清新之韵。除了利用教材作朗读材料外, 还可从课外书籍、报纸中编选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好诗文作为朗读材料。这既能增加朗读的材料, 也能拓宽学生阅读的视野, 积累写作的材料。

高中语文朗读教学策略 篇2

贵州省遵义市第四高级中学 黄 轲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朗读教学在教学大纲、训练方法以及教材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语文朗读教学是以语文教材为朗读对象,通过学习,正确理解汉语语言文字,积累并学会运用语言知识,来提高语言能力。目前语文朗读教学还存在一定问题,缺乏对朗读教学有效性的重视,教学体系不够合理、教学内容单一、训练不得当、效果不明显。产生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忽视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语文课上重讲析轻朗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等,这些都阻碍了高中语文朗读教学研究和发展的步伐。本文通过对高中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与问题分析,重新审视和探讨高中语文朗读教学的内涵、原则、内容、方法、及评价,试图提高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旨在为高中语文朗读教学的实践和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高中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及策略 篇3

能力的方法。它既是一种阅读方法,也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但是,笔者发现,在小学、初中能听到书声琅琅,到高中就很难听到琅琅的读书声,高中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令人担忧。

一、高中朗读教学的现状

教师对朗读的意义和作用认识不充分,教学中围绕着“高考”指挥棒运行,普遍存在忽视朗读的现象,走进高中校园,很难听到“书声琅琅”,取而代之的是此起彼伏的老师的讲课声和令人窒闷

的学生考试做题的场面。朗读教学在如今的课堂教学中不同程度地被弱化,学生的朗读水平每况愈下;一些老师由于自己的普通话水平不高,便因此搞所谓的“扬长避短”“重讲轻读”。一些老师只注重形式,在课堂上不分是否适合朗读而进行“滥读”。一些学生兴趣不浓、能力不强,懒于读课文,一些学生由于自己的普通话说得不好,缺乏自信心,不敢放声自主地朗读。由于应试教育,教学形式单一,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较被动的地位,缺乏主动性,因此学生感到枯燥无味,长期不能自主朗读,势必影响学生朗读能力的发展。

二、高中语文朗读教学的策略

1.转变师生朗读观念,充分认识朗读教学的重要性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就充分说明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理应充分发挥朗读的多种教学功能,朗读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牢固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深入领会课文内容,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较强的语言感悟能力。”这也意味着新课标对高中阶段朗读教学重要地位的高度认可,朱自清先生

说:“只有朗读才能玩索每一词,每一语,每一句的意蕴,同时吟味它们的节奏。”语言学家黎锦熙也认为:“语文是所谓口耳之学,学语文不能不讲究朗读。”所以,那些在教学中忽视学生对课文进行朗读的高中语文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应该重视学生对课文的

朗读。

2.加强对语文教师的朗读培训,提高教师的普通话水平

学生的朗读水平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水平。张志公先生指出:“要想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根本问题是教师”“教师应当

具有扎实的基本功,要有广博的学识,见多识广,要掌握科学教学方法。”因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花大力气,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对全体语文教师进行朗读专题培训,加大语文朗读教学的教研力度,开展朗读教学方面的经验交流,鼓励教师探索、尝试,进行朗读教学实验。

3.创设轻松有趣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

有人说:“一次成功的朗读,胜过一百次蹩脚的分析。”一堂声情并茂、娓娓动听的朗读课,能丰富学生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给人一种艺术的氛围。出色的诵读就如同一首词曲兼美的歌,营造出令人沉迷的艺术氛围。而轻松活泼的氛围是学生发挥积极主动性的前提,老师应以平等、宽容、友善的心态对待学生,让学生的身心自由地表现和舒展开来,培养学生对自己朗读能力的自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朗读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自由地朗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受和个性,创设敢读的氛围,激发朗读的兴趣。

4.做好示范,加强朗读指导

语文教师一定要锻炼、培养自己成为朗读的高手,练就过硬的朗读能力,从而能够充分感染学生,灵活地驾驭课堂。同时,教师在对课文的讲析时,尽量注意语言的抑扬顿挫、语调的变化;老师的示范和朗读录音的示范都是很好的方法。老师的示范会给学生“望尘可及”的心理,更有说服力。朗读录音教材是朗读大师经过认真揣摩,反复练习后制作的优秀作品,使学生学有标准,学有兴趣,能够较快地掌握方法和技巧,有助于提高朗读水平。因此,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培养学生朗读的基本能力,提高学生朗读的艺术修养。

5.制订朗读教学的可行性计划

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形成,不是短期的,它需要长期坚持常抓不懈,哪些文章适合朗读,哪些文章不适合朗读,怎样朗读,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教师应有清晰的计划,精选朗读材料。例如,《赤壁怀古》适合男同学读,要读出一种豪放、慷慨的气势。《雨霖铃》适合女同学读,要读出一种婉约、清新之韵。除了利用教材作朗读材料外,还可从课外书籍、报纸中编选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好诗文作为朗读材料。这既能增加朗读的材料,也能拓宽学生阅读的视野,积累写作的材料。

在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培养中,朗读就像一股清泉,我们只要增大它的流量,引导它流向既定目标,就能荡起语文学习的层层涟漪,焕发其无限生机。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和重新审视朗读教学的作用,不断提高师生的朗读技巧,使学生在朗读中真正感受到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

(作者单位 重庆市合川大石中学)

高中语文朗读教学 篇4

一朗读的重要性

南宋倪文节曾说:“松声, 润声, 山禽声, 夜虫声, 鹤声, 琴声, 棋子落声, 雨滴阶声, 雪洒窗声, 煎茶声, 皆声之至清者也。而读书声为最。闻他人读书声, 已极可喜;更闻子弟读书声, 则喜不可胜言矣。”可是, 在现实的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 由于高考功利思想的影响、教师自身素质和认识等因素, 这种至清之音已与我们渐行渐远。让我们尴尬的是, 许多时候课文已讲授完毕, 而学生读起来却还结结巴巴。即使是要求背诵的文章也仅仅是机械地背下来, 也就谈不上声情并茂地朗读了。我曾听到过一个学生家长这样教育他的孩子:“人家都把学习说成是读书, 读书读书, 你书都不读, 怎么能学得好?”这样的说法, 貌似偏颇, 但细研深究, 却也不无一定道理。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 顾名思义就是用响亮的声音把语言文字念出来, 它是一种言志传神、负载思想感情的口语表达艺术。一篇课文, 通过朗读会更深刻地体味文章的精义妙理, 体味作者的深思妙笔……”其实, 也只有朗读才能实现语言的两种转换——书面语向口头语的转换, 作者语言向读者语言的转换。在这两个转换的过程中, 学生的语言感悟和语言表达能力才能同时获得提高。

在我们的教学实际中, 朗读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如作文教学, 很多学生对写作产生一种畏惧感, 作文往往是临时“挤”出来的, 自然语言缺乏美感, 干瘪无味。广泛的朗读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 扩充学生的知识面, 使他们在写作时能够轻松自如, 一气呵成。一篇好文章, 读出声音来, 读出抑扬顿挫来, 读出语调神情来, 比仅用眼睛看, 所得的印象深刻得多;对于文章的思想感情, 领会的要透彻得多。

二朗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朗读如此重要, 自然要努力抓好。然而, 怎样才能抓好呢?

1. 教师应该转变教学模式

一定要摆正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位置, 由过多过细的讲解、分析课文转化为学生熟读成诵的课文学习为前提。避免单一的说教, 努力做到“读读讲讲”“讲讲读读”, 以朗读带动讲解, 以讲解促进朗读。这样才能使教学相得益彰, 活跃课堂气氛, 朗读之声才能不绝于耳, 课本上的知识才能潜移默化地转为学生自己的知识。

2. 教师要切实提高自身的朗读教学指导水平

朗读, 是以理解文学作品的意义为目的的一种出声的阅读方法, 是一种综合性的阅读活动。作为中学语文教师, 应该对朗读教学具有丰富的知识和较为厚实的素养。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知晓关于朗读教学方面的基本知识, 还要熟悉朗读教学的基本技巧方法。

3. 教给学生必需的朗读技巧

为了更好地发挥朗读教学的效果, 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朗读技巧的指导。要加强课堂朗读的有效指导, 让学生的朗读在科学的指导下有明显的进步, 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感受课文, 在朗读中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师可从朗读速度的快慢、朗读的停连、读音的轻重和语调的抑扬等几个方面, 对学生作切实的指导, 从而让学生掌握朗读的一般规律。另一方面, 朗读指导也不能少了有效的文本分析。教师要用丰富的材料、入情入理的剖析、生动有感染力的语言, 去调动学生的想象、体验, 运用形象思维, 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的语感体验, 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然后用朗读去表现自己的理解感受。

4.“朗读”要强化训练

叶圣陶先生曾说:“习惯不是一会儿就会有的, 也得逐渐养成, 在没有养成的时候, 多少也用一些强制功夫。”这就说明, 要使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朗读习惯就必须进行强化训练。我就规定所任教班级的学生早自习必须大声朗读课文。每节语文课前科代表组织全班同学朗读一首诗词, 每个学生都必须有感情地朗读教材上的课文, 教师定期检查, 落实到人、到篇。通过这些途径保证每个学生的朗读训练。

高中语文朗读教学方法 篇5

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

二、扩大朗读训练面

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平时不爱朗读或平时还没有在朗读中培养起兴趣的学生,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

每个班的学生都不是整齐划一的,其水平、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练习也应量“材”录用,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同时,多为“丑小鸭”创造“登台亮相”的机会,要知道美丽的白天鹅也有“丑小鸭”的经历。

三、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探究 篇6

关键词:语文;阅读;载体;能力

中国分类号:G623.3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根本,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要从朗读训练开始。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朗读,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朗读教学忽视小学生对课文的感悟体验,朗读缺少教师指导

有些小学语文教师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只重视学生对课文中字、词、句、篇的理解,教学重点放在对课文内容的分析上,淡化了了学生与课文及作者之间的心灵沟通,学生们只有把自己的情感融入课文所讲的故事中,与文本达到情感共鸣,才能真正体验课文的内涵,语文阅读教学变得枯燥无味,孩子们失去了阅读的兴趣,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由于教师的缺乏有效指导导致朗读目的不明确,缺乏针对性,小学生不知道怎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水平和朗读效率低下。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学生对阅读的方法掌握较少,

朗读如果没有教师指导,学生就按照自己的方式,漫无目的地阅读,养成不正确的朗读习惯。

2、学生缺少参与,朗读流于表面形式

随着现代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理解课文起到了辅助作用。多媒体课件融合了文字、声音和图像,满足了学生的视听需求。学生朗读也配合以背景音乐。课文录音取代了课堂上教师声情并的范读,语文课堂上的主角变成了多媒体课件,学生成了课堂教学的观众,主体意识淡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出现了学生为读而读的情况,学生朗读心不在焉,不能用心用情去读,朗读缺乏目的性,学生不理解课文中作者的写作意图,缺乏问题意识,对课文内容停留在重复诵读的层次。例如:《找骆驼》一文教学,课堂上学生们饶有兴趣地分角色朗读课文,花费了一个课时的时间,因为缺少教师的指导,学生们没有对课文的感悟,朗读热情虽然很高,但学习效果并不明显,学生很难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难以提高语感能力。

3、朗读评价缺少针对性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们为了体现对学生的尊重,课堂上毫不吝啬地给予每个学生评价。评价语言赞美之词很多,“你真了不起”“你真棒”成了廉价的表扬,也有的教师习惯“读得不够熟练”、“读得不错”等抽象语言进行评价。评价语言缺少针对性,不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还有的教师在学生朗读时,没有用心聆听,对学生朗读不能做到心中有数,评价盲目,缺乏针对性和价值性,学生的朗读兴趣减弱。

二、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

1、采取灵活多样的朗读方法

诵读、熟读、美读,背读相结合,范读,个别阅读,分角色阅读相融合。如《观潮》一文教学中,可以配上乐曲绘声绘色的诵读,将学生带到壮观的钱塘江畔,激发孩子们的观潮兴趣。用启发式朗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提前布置问题,让学生思考,通过阅读完成简单的问题解答,体验成功的喜悦。通过讨论式朗读读,获得个性体验,培养学生的独特见解。在叙事为主的课文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体验课文的真实情景,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产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之感。每篇课文都融入了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要朗读好课文,就要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感情基调,用脑思考,用心阅读,用真情实感去体验世界,把阅读看做是一种精神愉悦的享受,通过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理解。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注意对学生情感体验的培养,激发学生的阅讀兴趣,采取灵活多样的阅读方法,激发情感体验,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小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2、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共性和个性相结合

积累语言、学会读写是阅读教学的目标,语文教学重积累和运用。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合理地运用教材,挖掘教材潜在的资源,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与创新,《荷花》一课的教学,先运用多教师用媒体课件展现三种不同形态的荷花,让学生感受荷花的美,然后结合课文内容,反复朗读,从优美的语句中,体会荷花的色彩和姿态。接着教师布置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荷花的美,充分发挥学生的感悟和想象能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展现,比课文更加精彩。

学生学会了表情达意,语言描述独具匠心,展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作为不同的个体,学生有着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情感世界,他们对生活和社会有着多元化的理解和感受,朗读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性体验,关注学生丰富的精神世界,课堂呈现多姿多彩。在朗读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阅读环境,提供给学生表达自我的机会,体现个性魅力,在关注共性的同时,尊重学生感受,鼓励学生独特的体验和独特的见解,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文章的内涵和情趣,使学习过程成为个性展示的过程。《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朗读是把无声的语言转化为有声的情感世界,“朗读是品语文之味的最好方法”。语文教师要用心灵阅读文本,用智慧捕捉学生的灵感,用艺术技巧指导学生朗读。朗读有着非凡的魅力,是语文教学的永恒主题,通过朗读教学,在老师、学生、作者之间架起一道心灵沟通的彩虹。

总之,培养小学生语感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朗读教学,大量的朗读训练,加深了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体验和领悟,提高对语文知识的感知能力,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朗读教学,激发小学

生的朗读兴趣,发积极探索朗读技巧,丰富朗读内容和形式,提高小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邓素香,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7)

[2]冯仕江,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感悟与实践,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0(23)

朗读与高中语文教学 篇7

朗读教学是一种基本课型,抓好朗读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学生运用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提升学生审美水平和语文素养。然而,朗读教学现状不容乐观。由于受应试教育影响,朗读教学流于形式,尤其是年级越高,朗读越被边缘化,长此以往,导致学生对朗读失去兴趣,甚至讨厌朗读。

1.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朗读水平

朗读是语文教师的一项基本功,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普通话水平,特别是方言区的教师,要掌握好声母、韵母、声调、轻声、儿化的正确发音和普通话音变规则,注意普通话和自己方言在语音上的差异。教师要不断总结,发现规律,并反复练习。

教师要提高朗读水平,还要掌握停顿、重音、语速、语调等朗读技巧。停顿一般分为语法停顿、逻辑停顿、情感停顿三种。重音分为语法重音、逻辑重音、感情重音三种类型。句调一般分为升调、降调、平调、曲调四种类型。节奏指朗读过程中由声音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形成的回环交替的声音形式,常见的节奏类型有轻快型、沉稳型、舒缓型、强疾型等。朗读时必须做到语速适中,语调抑扬顿挫,语气刚柔相济,语意褒贬分明,体态自然得体。

2. 教师要做好朗读示范

教师范读时,要深刻体味作品并恰当运用各种技巧,准确、鲜明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对学生的朗读要具体评价,评价态度要实事求是,如朗读得不好,要指出哪个方面处理得不当,并指出如何具体处理,还可以说一说为什么不能这样读的理由。

3. 朗读教学设计要循序渐进

朗读受书面语言制约,朗读之前必须对作品本身进行认真研究,透彻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精神实质。只有透彻地理解,才能有深切的感受,准确传达作者的心声。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诗,描述作者离开英国剑桥大学时的复杂内心感受,把握好淡淡的哀愁的感情基调。

朗读同时是一种技能,同任何技能训练一样,朗读训练要循序渐进,备课时教师要深入理解文本并根据学生已有水平、文本风格制定梯度性教学目标,要在“感知性朗读”的基础上进行“理解性朗读”,最后达到深层朗读程度。如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一文教学,教师首先纠正学生的读音和断句,在学生初步感知文本后,让学生进行个性化品读,如怀念母亲的两句问话“儿寒乎?欲食乎?”,语言很平淡,但要读出母亲对孩子的关心、呵护之情。

再如怀念祖母这一段,祖母的话十分感人,特别朗读“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感受,展开联想和想象,带领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读出祖母对孙子的殷切期望,同时读出作者的思念伤心之情,归有光在祖母去世时仍未中第,有负祖母的重托,种种伤心涌上头,自然要“长号不自禁”了。通过具体的朗读指导,学生自然能体味本文借平淡生活琐事表达真挚情感的写作特点,朗读教学效果自然比教师烦琐的分析要好。

4. 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朗读教学要求教师组织得法,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空,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朗读兴趣,提高学生朗读水平。如朗读杜甫的《登高》,可以选择著名的二胡曲《二泉映月》作为背景音乐,营造忧伤氛围,学生的情感自然而然随之拨动,情不自禁地吟诵诗句。

5. 教给学生必要的朗读技巧

教师要教给学生停顿、重音、语速、语调等朗读技巧,还要教给学生根据不同体裁作品,采用不同朗读方法。一般来说,诗歌、散文等抒情性比较强的作品,朗读者要在理解、感受诗歌表达的深厚情感的基础上,融入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并准确将诗歌表达的感情和自己的感受传递给听众,努力引起听众情感的共鸣。

记叙文朗读,必须准确把握事件和人物之间的关系,朗读时,要对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个要素和叙事的脉络层次做清楚交代。记叙文一般采用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顺序,朗读时处理好前后内容的衔接。以插叙为例,在插叙与上文之间有意识地做一个停顿,插叙部分的语气语调要与上文区别开,提醒听者注意。

状物写景类记叙文描绘的是物体和景物的具体特征,朗读时把握住景物的特征,一般来说,状物可以采用重音、停连等表达技巧,强调、突出有关词语、句子朗读时,一般节奏舒缓、语调流畅。

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解说事物,通过对实体事物的解说或对抽象道理的阐释,使人们获得有关知识。说明文朗读时必须持严谨客观的态度,客观呈现被说明的事物,表达应朴实自然,节奏舒缓从容,语速较慢,语调平实。

6. 开展丰富多彩的朗读活动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探究 篇8

一、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忽略了小学生的体验和感悟

从当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反馈的信息来看:很多语文老师都只注重课文篇章、字词的理解,教学重点主要放在内容分析上,却忽略了心灵沟通。事实上,只有将自身情感放在故事情节中,才可能和文本产生共鸣的效果,从而真正领会文本内涵。在朗读教学中,因为老师不明白朗读教学的要求与目的,所以学生对朗读方式的掌握少之又少。如果没有老师指导朗读教学,学生完全根据自身的学习方式,只会漫无目的地阅读,很难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2.朗读仅限于表层

随着现代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大量应用,它极大地提高了教学兴趣,对辅助学生理解课本具有很大的作用。其中,多媒体包含各种声音、文字与图像,以满足学生试听需求。在学生朗读与背景音乐整合的过程中,课文录音替代了传统的范读,多媒体课件成了教学主体,这也是当前学生课堂教学主体意识淡化的根本原因。甚至在小学语文朗读时,还出现了为了朗读而朗读的状况,在朗读时学生根本没有兴趣和心情,这也是朗读盲目性出现的主要原因。

3.朗读教学缺乏针对性

自新课改实施以来,为了展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评价已经成为现代教学的常见形式。而“你真棒”“你真了不起”成了廉价的评价方式,甚至还有老师将读得不够熟练作为评价语。在朗读评价缺乏针对性的情况下,学生很难对朗读产生兴趣,用心聆听,最后让朗读兴趣逐渐降低。

二、提高小学语文朗读能力的教学策略

1.使用多种朗读方法

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为了提高朗读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将美读、熟读、诵读整合起来。例如,在课文《桂林山水》的教学中,可以通过配乐的方式进行朗读,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将学生带到桂林实地游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乐趣。在启发式朗读中,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或者通过布置题型,让学生思索,以完成简单的解答,体验成功乐趣。在讨论式阅读中,通过鼓励个性体验,以增强学生见解。在叙事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扮演角色,体验课本真情实感,在朗读中带领学生想象、联想,这样就能激发创造力,收到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效果。在每篇课文学习中,老师必须带着情感引导学生朗读,通过为学生做榜样,以提高学生朗读积极性和学习自主性,最后达到提高精神文化和语文素养的要求。

2.增强学生想象力,让个性与共性相整合

听、说、读、写是积累语言和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必须注重语文知识的应用和积累。在教学中,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朗读,围绕教材要求,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和教学设施,大胆创新、想象。例如,在朗读《赏荷》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同的荷花形态,让学生领略荷花的美丽,再整合课文内容,在感受荷花的美丽的同时,让学生表述对荷花的认识,从而帮助学生提高想象和感悟能力。

只有学生掌握表情达意的具体方法后,语文学习才更具有人文特性与文学魅力。从小学生所处的年龄段来看:他们的心理与思维都处在成长时期,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模式和情感领域。对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将多元理解和感受有机整合起来,这样才能让朗读教学更加多元、有趣。

从教学经验得到的信息来看:宽松、愉悦的教学情境,更有益于学生学习。例如,在《家》这篇文章中,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与交流机会,帮助学生拓展个性;可以从朗读着手,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在扮演与模拟中提高学习成果。通过设置“谁是白云的家”等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朗读,学生很快就知道马儿、熊猫、文具盒、小朋友的家分别是草原、竹林、书包、教室。在这过程中,不仅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融合,同时在老师的引导下,也开始向更深的层面发展。

高中语文朗读教学之我见 篇9

关键词:朗读,教学,方法,步骤,教学,问题

叶圣陶先生曾讲过, 阅读教学的目的, 首先是要养成学生读书的良好习惯, 教师辅导学生认真朗读课本, 其意在于使学生逐渐善读, 最终能不待教师的辅导而自臻于通篇明晓;古人亦云“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 这些都充分强调了朗读的必要性。朗读不仅有利于语感的形成、口语表达水平的提高, 而且也可以促进学生的想象力, 发展学生思维。因此, 朗读教学向来在语文教学中受到重视。

一、朗读是一种语言的艺术, 具有感人的魅力

我们常常有这样的感受, 听一篇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的朗读, 如果朗读得声情并茂往往会感动得心潮澎湃, 甚至热泪盈眶。普通语文教师虽然达不到专业播音员的朗读水平, 但若能重视朗读, 认真进行朗读教学也能收到使人感动, 催人泪下的教学效果。

笔者就有这样的体会。在教学穆旦的诗歌《赞美》 (高中语文第一册) 时, 当我读完之后全班同学在稍稍沉默后, 突然报以热烈的掌声。我想这掌声, 意味着学生既可能是被文章的美所感动, 也可能被我认真朗读的情所感动了, 被一个祖祖辈辈承受着重压的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农民形象震撼了!

由此可见, 教师生动的朗读, 传达着作者对课文中人物、事件、景象的种种态度, 也传达着教师本人的态度。教师所表达出来的鲜明的爱憎, 强烈地影响着学生, 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和教师、和作者、和文中主人翁产生共鸣, 从而激发他们对课文中的人物、事件、景象产生鲜明的爱憎, 这就是朗读教学所产生的情感教育效果。

二、朗读教学是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表达能力的重要方法

有一位语文教学专家说过:“教学一篇课文, 首先要朗读一遍课文, 这样实际上学生不待老师讲解, 在听读和看书的过程中, 已经初步了解了课文大意。”这话说得非常有道理。它强调了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朗读教学不仅是陶冶师生情操、提高师生审美情趣的有效途径, 而且是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表达能力的重要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 分析课文固然重要, 而朗读课文也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文艺性较强的作品, 语言生动形象, 分析得多了, 反而破坏了原有的意境。只有通过生动的朗读, 才能把它的深刻含义和丰富感情传达出来, 使学生从绘声绘色的朗读中心领神会, 取得分析讲解难以收到的效果。如果语文课只有分析讲解, 没有朗读, 只有抽象的概念, 没有生动的形象, 这样的语文课算不得好的语文课。环顾现实, 虽然“粉身碎骨”式的阅读教学已经被许多教师所抛弃, 但急功近利、热衷于这种教学的还大有人在。

三、开展朗读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 尊重学生主体, 重视培养朗读个性

新课程强调教师要发展学生个性, “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 体验和理解”, 进行朗读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 教师应从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 有的放矢地进行因材施教, 使学生扬长避短, 获得最佳发展。

例如, 在很多日常教学中, 教师常为学生的“齐读不齐”这一现象深感不满。笔者认为, 这正是学生个性未泯的可喜表现。学生如果读得很齐, 表面令人欣喜, 实际是种悲哀:学生主体性的丧失, 使朗读教学形成了“千人一腔”的尴尬, 这岂不是与新课程改革中的“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一核心理念相违背吗?因此, “齐读”须慎用, 应多倡导个性化自读, 使学生成为感受美、理解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主体。

2. 激发学生兴趣, 提高朗读的积极性

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和进行思考的助推器, 学生有了朗读的兴趣, 有利于形成良好和谐的课堂气氛, 促进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 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在课堂上, 要让学生取得良发的朗读效果, 教师不但要让学生懂得朗读的重要性, 还要采用多种形式培养他们深厚的朗读兴趣, 使他们爱读、乐读。当然激发学生朗读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在课堂上较为普遍有效且能具体运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两种:“创设情境法”和“表演朗读法”。

(1) 创设情境法, 就是根据具体的朗读材料设定特定的外部情境, 以烘托朗读氛围, 激发朗读兴趣, 增加朗读效果。如舒婷的《致橡树》的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舒婷的《致橡树》, 这是一篇讲述爱情的课文。 (部分学生起哄) 不过在学习课文之前, 我们先听一首浪漫情歌《最浪漫的事》和看一些关于爱情故事的图片, 好不好?

生:好! (听罢歌曲, 看完图片)

师:同学们, 那现在, 你们认为爱情究竟是什么呢?

生1:爱情就是两个人在一起, 一直到老。

生2:爱情就是两个人生儿育女! (生齐笑)

(学生议论纷纷, 低声交头接耳)

师:好吧, 相信每个同学都有不同答案, 这样吧, 我们一起朗读课文, 先看作者认为什么是爱情, 好不好?

生 (齐) :好!

……

这一情境有利于下文对诗歌昭示的独立、平等、互相依靠又相互扶持、理解对方的存在意义又珍视自身生存价值的爱情观的理解。

高中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尚未成熟的青春期, 教师在讲课文前, 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及插播图片, 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关于爱情的教学情境当中, 在情感上得以启迪, 领悟爱情这一抽象概念的真谛。可见, 该做法的有效性在于在课堂中形成鲜活、有个性的课堂生成, 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以便激发学生对于该篇课文的学习积极性, 有利于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与课文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此情境的基础上, 教师在朗读教学过程中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绝不能一概而论, 才能保持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2) 表演朗读法, 就是采取分角色或表演开工进行朗读, 这适用于对话较多, 情节多趣的剧本或动感性较强的课文。如学习《雷雨》这篇课文时, 可请学生来分别朗读课文中人物的语言, 声情并茂的角色朗读使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思想感情有了更好的把握, 教学效果便能事半功倍。

当然, 以激发兴趣来启发学生朗读思维的教学方法没有统一的格式, 教师应从学生的学习状态与实际情况出发, 做到具体地、有针对性地运用, 不可空求形式的。

关于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策略研究 篇10

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朗读教学就应当要加强对学生基本技能的练习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语言的美,同时还能加深学生的个人情感,学生通过抑扬顿挫朗读,能够将文章作者写作时的中心思想完美地呈现出来,这也就成了一种理解知识重要的方法。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要注意的是,这些情感是要建立在普通话与对字词句抓音准确等基本技能上的。所以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增强学生的基础能力,并及时对学生中存在的方言进行纠正,同时强化学生的朗读技巧[1]。如在学生学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文中,由于这首现代诗歌具有较强的节奏感与押韵性,所以教师在开展教学以前,可以先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观看一些有关于诗歌朗读的视频,并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感官来感受到朗读的情感,然后让学生自己进行反思,思考自身存在的不足,并及时进行纠正。最后通过让学生感受作者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人生态度的方式与方法,以此来加深学生的印象,并向学生说明朗读者在朗读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朗读方法与技巧。另外,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此来开展教学活动。

二、教师在开展朗读教学的过程中要为学生创建出相应的教学情境

由于受到课上时间的限制,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就成了语文朗读教学的重要要求。这主要是由于朗读教学在理论上来讲具有规范性较强等特点,所以这也成了锻炼学生语言表述能力的重要形式之一,而这也离不开课堂情境。想要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与朗读技巧,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就应当要为学生创建出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的熏陶下,提高自己的朗读技巧与朗读能力[2]。如在学生学习《桃花源记》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看《白毛女》的片段,这主要是由于《桃花源记》所讲述的是人们对于封建统治的不满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而现代学生由于对封建社会的剥削与压迫没有感性的认识,在进行朗读的过程中也就不能读出作者的写作情感。而《白毛女》的片段则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官来体会到人们生活悲惨的情况,同时还会让学生感受到在封建统治下人们备受压迫与剥削的生活状态,从而就能将学生引导到这篇文章中,加深学生的印象。这样再让学生进行朗读,也就能让学生的朗读情感更加地贴近于实际。

三、通过设计问题,让学生将问题带入文章中进行朗读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的朗读教学不仅是要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的写作情感,还应当要让学生体会到文章中的语言美,而这也就成了学生理解文章中心思想的一种方法。所以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设计一些导学问题,并让学生将问题带入文章中去进行朗读,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同时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文章,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文章中的内容[3]。如学生在学习《皇帝的新装》过程中,学生通过题目很容易就理解文章中的内容,在短时间内学生就能够掌握好文章的内容,而教师想要让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入的思考,就可以先设计出几个导学问题,如皇帝为什么变得漂亮了?皇帝为什么被骗?等,这样就能引出学生的疑问,并促进了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同时也会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这篇文章。通过这样的朗读教学,能让学生明确什么才是真正的美与真实的美。

四、教师在选择朗读材料时要注意朗读内容的丰富性

语文教学中的内容范围十分的广泛,包括了说明文、现代文、 古文与诗歌等等,所以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与能力。另外,教师还可以将朗读的内容进行适当地延伸,从课内到课外,让学生参加一些朗读比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朗读能力。

五、结语

上一篇:剂量效应下一篇:工业组态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