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机智作二

2024-05-01

课堂教学机智作二(精选6篇)

篇1:课堂教学机智作二

课堂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机智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面对千变万化的教学情景,迅速、敏捷、灵活、准确地做出判断、处理,保持课堂平衡的一种心理能力。它是教师智能的灵活性与机敏性的统一,是一种“应急”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要求教师运用教学机智,针对偶然事件的干扰,立即改变教学信息传递系统既定的传输程序(如教学计划、教案),重新拟定教学的传输程序,维持教学系统的动态平衡,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课堂教育教学是一个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过程,随时有可能发生种种意想不到的事件,但无论是哪种情况引起的意外事件,都需要教师对这些课堂意外做出迅速准确的判断,并妥善解决,以保证课堂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机智,应该是一个成功的授课者的法宝。灵活地应用它,整个授课的空间会在无形中得到延展。也许一个灵光闪现就会开启无数智慧的头脑;也许一个妙手偶得就能点亮无数双闪亮的眼睛。

我们只有切实地做到了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尊重学生,更多地欣赏和鼓励学生,与学生一起探讨人生的问题,帮助他们构筑一片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才能让他们真正体悟到学习语文是自己生命的需要,从而切实的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学的本质是交往。交往论承认教师与学生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即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之分。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交往论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这是教学相长的真谛。新课程要求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间应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一次讲授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我让学生体会诗人笔下清新优美的自然风光,忽然李同学举手站起来说:“诗人笔下又是鸡又是狗的,脏乱不堪,我觉得毫无美感可言。陶渊明当官当不成,就说官场不好,这不就是“吃不着葡萄就说葡萄酸”么!”李同学坐下去后,我发现下面有人在窃笑,还有的点头表示赞同,看来,由于时代的差异和人生阅历的不足,学生对这样的作品还是有隔膜的。怎么办呢?这个时候,我灵机一动,顺着的思路说:“是呀,我也有这样的疑问。诗人笔下的景物再平常不过了,可他为什么会觉得如此美好呢?哪位同学可以揣摩一下诗人当时的心情?”一石激起千层浪,看到这样的见解老师都没有贸然予以否定,学生说话的欲望顿时被调动起来,思路也被打开了……之后,不仅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这个原本上课有点沉闷的班级变得活跃起来,学生也开始愿意在课堂上畅所欲言。

在平时与课堂的教育教学中,我们会经常碰到这种突如其来的事情。那么,该如何应对呢,我的体会是:首先,切忌动怒。教师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情感,学会低调处理这类容易让人头脑发热的事。不急不燥,可以使我们在难堪的处境中依然保持清醒的头脑,依然能做出冷静准确的判断,教育教学的智慧或许就会在这一瞬间闪现,这就为以后教育教学工作的进一步开展赢得了主动。其次,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课堂教学是一个思想相互碰撞的过程。教师与学生,由于知识水平与经验阅历的不同,在分析问题与理解问题的能力上必然存在差异,思想碰撞产生不了火花也是常情;同时,课堂教学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教师所面对的学生又是一个个彼此不同、异常活跃的个体,教师的教案再详细、再周密,也难以全面预见随时可能出现的思维变异和思维冷场。因此,在学生出现思维障碍的时候,教师若能不急于纠正学生的“错误”,顺着学生的思路,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则有可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课堂教学向着预期的方向发展。所谓“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教学机智的魅力也即在于此。

三、那么如何拥有这样的素质呢?教学机智不是天生的,它需要教师经过艰苦磨炼和用心领悟才能形成。教师要在短暂的时间做出反应,这种能力并非与生俱来,更不能寄托于教师随心所欲的“灵机一动”教师需要积累各方面知识,俗语说:“厚积才能薄发”。这就需要教师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博古通今,具有精深广博的学科知识。教师在漫长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总会经历困难、挫折、甚至失败。教师必须养成在遗憾中反思、在成功中总结的良好教学心态。随时把教学中的一孔之见,一思之得记录下来,在教学中的失误和疏漏记下来。教学艺术水平将会在不断纠正差错中得到迅速提高,天长日久会使自己的教学艺术日趋成熟。总之,教学机智要求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准确的判断能力、精深的思维能力、敏捷的反应能力,还要求教师有乐观的情趣、开朗的胸襟、幽默的性格、丰富的阅历。这其中很重要的是教师要有强烈的事业心,不断地在实践中学习、摸索、思考、积淀,不断地充实自我,追寻个性,构建风格,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优秀教学机智它时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拥有教育智慧的教师,才会将课堂演绎成丰富多彩、变化多端的小世界──有和风细雨,有凉风习习,有浪花点点,有激流澎湃,这才是真正充满活力的课堂。

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与学生平等地走进新课程,相信学生,相信他们有学习的能力,创造的能力。让师生间真正达成互动、互惠。学生从中体验到了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指导和建议,形成了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教师也学到了学生蓬勃向上的朝气,不断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和他们优于教师的知识、能力等方面的长处。在与学生共同合作的过程中实现了自身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

篇2:课堂教学机智作二

I had a colorful and meaningful summer vacation.I finished doing my homework on time and did exercise every day so I am strong and healthy now.I also helped my parents with the housework and learnt how to cook delicious food.I took an English course and tennis course and I also made new friends.I visited innermogalia and rode horses there.

My parents also took me to Hainan Island and we went boating,fishing and scuba diving.We really had a good time there.I read some interesting books and made progress in English learning.So I really had a wonderful summer vacation.

篇3:语文课堂的教学机智

一、将错就错,巧施策略

教师虽然可以在课前作好充分准备,但再有预见性的教师也不可能预料到课堂意外情况的出现;再周密的教案也不可能为偶发情况预先设计好具体的解决方法和步骤。如果课堂上出现失误,教师必须沉着冷静,情绪稳定,切勿手忙脚乱。对个别失误,教师可以不必忙于改错,而应该巧妙地从错误中引出一点教训,深化大家对该问题正反两方面的认识,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位老师在公开课上,由于紧张,将《清塘荷韵》一文的作者误写为朱自清。当听课教师为其紧握一把汗时,一同学站起来吃惊地说:“老师你写错了,这篇课文的作者是季羡林而不是朱自清。”老师这才恍然大悟,但他却面带微笑不缓不急地说:“这位同学说的非常正确,以往老师在考查这篇课文的作者时,有不少同学疏忽大意,张冠李戴,闹出笑话。”接着老师又问:“这些同学为什么把季羡林误写为朱自清呢?”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说:因为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和季羡林的《清塘荷韵》都是借景抒情的散文,都是以“荷花”为物象,并且题目也有点相同。老师趁机强调:“对,同学们分析得很有道理,我们可不能再犯这个错误噢。”事后这位老师得意地说,对这个内容的考查中,再也没出现同样的错误。

二、妙语补失,以诚相救

课堂中有些失误是不能“瞒天过海”的,面对已经产生的失误,教师既不能掩盖,也不能不了了之,更不能强词夺理,教师应该充分运用教学机智,通过坦率纠错,自我解嘲等多种方式巧妙加以补救,从而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一位教师在讲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时,用潇洒的板书写出诗句“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可惜板书中漏掉了一个“话”字,听课的老师们感到有些惋惜。然而,这位老师略思片刻,便坦然自若地在诗句后面用小字补了“酒后失话”四字。这一独具匠心的补救措施,既说明诗中“酒字后面少个‘话’字”,又表明歉意,酒后失误,敬请师生原谅。这种随机应变、妙语补失的技巧,不但显示了这位教师的高超的教学艺术,而且无形中树立了这位教师谦虚谨慎的良好形象。

三、循循善诱、化解尴尬

开放性的课堂,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特别是那些爱出风头,喜欢恶作劇的学生,更是胆大口直,常常会提出许多超越知识体系范畴或与教学内容不符的问题。教师一定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循循善诱,充分发掘学生见解中的“合理”因素,肯定其长处,改正其过失。例如我在上《内蒙访古》一文讲到“在大青山下”一节时,提问:为什么在内蒙古会有那么多昭君墓?一学生怪腔怪调地说:“因为王昭君是美女,内蒙古人不爱英雄爱美人。”顿时引来一阵哄堂大笑。我压住了心中的火气,调整了一下情绪,微笑着说:“这位同学知识面很广,知道王昭君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但是,有一点却说错了,王昭君出塞为民族和平做了很大贡献,在内蒙古人民心中,昭君墓就是民族和平的象征,所以都想王昭君葬在自己的家乡,而不仅仅因为她是美女。”诚恳的表扬和善意的批评使这个学生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同时老师也顺利地完成了这一教学内容。

四、绕道迂回、调节难度

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原来设计的问题失去对学生思维的训练效能时,应及时调节难度。如果原来设计的问题难度过大,要适当变换角度或适当补充铺垫、绕道迂回,放缓思考的坡度或化难为易。如果原来设计的问题过于浅显,要追加问题,以调节难度,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如果学生所提问题不属于本节课内容或偏离教学重点时,应予以回避,可以婉转加以说明,适可而止,避免节外生枝,纠缠不清或喧宾夺主,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总之,教师要把教学的主动权始终控制在自己手中。如我在讲《南州六月荔枝丹》时,提出这样两个问题:“①本文题目包含了哪些信息,有什么作用?②课文介绍了有关荔枝的哪些知识,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由于事先进行了充分的预习,加之学生本来生活在荔枝盛产的地方,对荔枝的生态和生产情况非常熟悉。这样的问题学生不加思考就异口同声地回答出来了。我马上意识到所提问题过于简单,继续下去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于是便因势利导提问到:①作者没有直接以“荔枝”为题,而借用明朝诗人陈晖的诗句命题为“南州六月荔枝丹”,这样拟题有什么好处?②文章为什么要用大量篇幅介绍我国荔枝种植的历史?问题难度的增加,不但马上调整了原来“满堂青蛙呱呱叫”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冷静思考,而且加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叶圣陶说:“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教学是一种艺术,教学机智应该是一个成功的授课者的法宝,灵活地应用它,整个授课的空间会在无形中得到延展。

篇4:语文课堂呼唤教学机智

一、机智——让教学随机应变

在编写屠格涅夫《麻雀》一文的教案时,我看到教参上有这样一个环节:边读边想象文中的画面。

1.猎狗跑在我前面。

2.小麻雀被风刮下。

3.老麻雀准备与猎狗搏斗。

4.猎狗后退了。

教参上建议教师用简笔画再现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师生一起进入课文的情境。因本人画图水平有限,怕在学生面前丢丑,决定略去这一环节。在课堂上,我突然灵机一动,改为指定四名画画较好的学生上黑板分别画出四幅图。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浓,积极性更高。学生在评画的过程中联系课本,理解了课文,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机智——让教学顺水推舟

还以《麻雀》一文为例,文章讲到老麻雀从没有危险的树上飞到有生命危险的地方是因为有一种强大力量的作用。我便问学生:“这种力量是什么?”其中有个学生说:“是老麻雀对小麻雀的母爱!”这时,我忽然想到了一位特级教师上公开课时的故事:她在归纳《麻雀》这篇课文时说:“本文赞扬了老麻雀对小麻雀伟大的母爱。”当时,有一名学生站起来发问:“老师,你怎么知道老麻雀是母的呢?课文里没说呀。”那位老师当场被问住了。于是,我灵机一动,决定来个倒打一耙。我把“母爱”二字板书在黑板上,然后问道:“文中好像并没有说老麻雀是公是母,你们怎么知道它是小麻雀的妈妈呢?”同学们一下子愣住了,赶紧又去看书,可是仍找不出证据。这时,有一名学生小声说:“要是爸爸,在这么危险的情况下可能不会飞下来。”我听到了他的话,先让同学们就他的看法进行了一番讨论,然后总结说:“你们可能觉得平时妈妈比较关心你,而爸爸对你比较严厉。可是爸爸同样爱你!当你遇到危险时,他也会不顾生命危险去救你的。”借此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

可是提出的问题——老麻雀到底是公是母,还是没有解决。于是,我就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课外书上读到的有关知识,来了解鸟类的生活习性,让学生明白动物的幼儿一般由妈妈抚养长大,所以老麻雀很可能就是小麻雀的妈妈。你们的理解是对的。只是希望你们以后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要多动脑、多思考,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们一个个情绪高涨,积极发言,完全被课堂所吸引了,学习效果甚佳。

三、机智——让教学峰回路转

在语文教学中,常常会有一些学生的回答超出教师的预设,却由此带给教师以教学灵感。教师不妨以此为切入口,变换角度,顺着新的思路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往往会出现“山重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教学情境,给人一种峰回路转的感觉。

在教学《欢乐的泼水节》最后一节时,许多学生都陶醉在泼水节所营造的欢乐气氛中。突然有一位学生问:“老师,现在地球上的水资源越来越少了,傣族人民过泼水节要泼掉许多水,这不是在浪费水资源吗?”这一问题显然出乎大家的意料,课堂的气氛和教学节奏立刻就被这“不和谐”的音符打乱了。我愣了一下,马上对这位学生大加称赞,并请学生再读全文并思考:泼水节这一天人们为什么特别高兴?这里的“水”到底有什么含义呢?一石激起千层浪,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学生最后明白了这清洁的水不仅仅是一种自然资源,而且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它象征着尊敬、友爱和祝福。他们相信,虽然傣族人民生活在水量充沛的热带雨林地区——西双版纳,但爱水的民族,肯定最懂得水的珍贵。短短的五分钟的讨论,使学生受到了一次民族文化的熏陶。

四、机智——让作业推陈出新

布置作业也是一门学问,抄词、背书一类的作业固然不可少,但是作业的形式如果能灵活一些,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因此,我们不妨在布置作业时来点创新。例如,在教完苏教版一年级课文《家》之后,我就让学生仿写一首诗: 是 的家。学生们很感兴趣,六七岁的孩子竟然写出了“草原是骏马的家,沙漠是骆驼的家,天空是星星的家……”一些美丽的诗句。经验告诉我,富有创意的作业,不仅不会成为孩子的负担,而且能给他们带来快乐。

篇5:课堂教学需要应变机智

《西地平线上》是高建群描写西部风情的散文,主要是描写西地平线上的落日在不同的背景下呈现出的不同的景象。文章描写第二次落日的情景时,两次提到了《泰坦尼克号》的音乐,这一部分,有两个问题必须解决:文章在写三次落日之外为什么还要写到《泰坦尼克号》音乐,两次写到《泰坦尼克号》音乐。为什么之前作者只感到“梦幻的死亡感觉”,而之后“突然掉下泪来”,感到死亡“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这两个问题是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在课前设计好了具体环节,细化到用几个问题突破这个难点,先问什么,后问什么。由于没有使用课件上课,又考虑到《泰坦尼克号》主题曲是名曲,大家应该熟悉,所以我并没有准备音乐。

第一个班上课,讨论到这一问题时,我说,文中两次提到《泰坦尼克号》的音乐,相信大家一定看过电影并为其主题曲《我心永恒》所打动,哪位同学说说这首曲子给你的感受?教室里一下子静了下来,并没有出现平时踊跃发言的局面。我不甘心地问,这么有名的电影难道没有一个人看过?这么有名的曲子难道没有一个人听过?终于有同学说,电影是看过的,曲子也听过的,只是时间已经隔得久了,所以记不起来,又有同学说,想倒是想得起来,只是也没啥感觉,又有的说,感觉倒是有的,可是说不上来。面对这个出人意料的局面,正好分析完两次日落的场景也快要下课了,我说,那下节课我们重温这个曲子好不好?学生听了很兴奋。

紧接着在另一个平行班上课,有了上一课的经验,我在这个班没有提这个音乐,而是把下一个环节的内容先提上来补了缺。课后,我重新作了准备,打算下节课一开始就听这个曲子。

在第一个班上课,由于有上一课的小插曲,同学们对听音乐已是期待了一夜,所以顺理成章地先放音乐。我也在教室后面听,可是听下来并没有预期的那种荡人心魄的感觉,与看电影时听这音乐的感觉大不一样。我想,我不是学音乐的,可能对音乐的理解能力不是很强,学生的生活积累更少,对音乐的理解力可能还不如我,更主要的是,音乐在教室这个情境中放,少了一种氛围,可能不能收到预期效果。果然,听完曲子后,同学们七嘴八舌,有的说觉得比较抒情,有的说比较舒缓,只有一个同学说比较悲伤,我紧接着问,你听得出悲伤吗?哪里听得出来?对这个追问,学生也说不上来。怎么办?我随机应变说,同学们有没有觉得,我们在教室这个环境中听这段音乐,与在看电影时听的感受是不一样的。这是为什么?因为我们现在是在教室,不是在看电影那个特定的情境下听的。我们现在联系电影情节,试想像电影中男女主人公在船头的经典镜头来回味刚才的音乐,是不是感觉有所不同呢?好多同学在下面点头表示同意。我继续说,电影中的女主人公,在生死抉择的关头,在已经上了救生船,已经获取了生的机会后,为了爱,毅然返回船上,这是怎样的生死抉择!我们也不会忘记寒星闪烁的夜幕下,杰克让爱人坐在唯一的木板上,而自己呆在冰冷的水中,一面还鼓励爱人要活下去。我们想象这样几个场景:冰冷的水面一片死寂,杰克已经死去了,但他们的手还紧紧地握在一起;冻僵了的杰克静静地沉到水里,而这一刻异常宁静,只有海水拍打浮木的声音。这时再回放船头经典镜头,是不是更能感动人!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同样是在教室这一特定环境下,我们不联系电影与特定场景,听不出什么感觉,联系了电影的情节,想象了特定的画面,把音乐放到特殊情境中去理解,感受的确是不一样,我们从音乐中也许也能听到死亡的气息,但它不是对死亡的恐惧,而是这样的死亡所具有的庄严,它不仅仅是悲,更是一种壮!我们会觉得这音乐具有荡人心魄的力量!可见情境对音乐的理解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现在我们来看,作者是在什么情境下听到这个音乐的?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同样的音乐,在同一地点,在相隔不久的时间听到,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感受?由于我说话时声情并茂,同学们很快被我的情绪感染,投入到文本研读之中。

文本中作者之所以对相隔不久的同一音乐产生不同的感受,并且认为第二次音乐响起得“适当其时”,就是因为不同的情境在起作用,有了这样的铺垫再回归到文本,同学们很快自己解决那两个问题。我相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有所领悟的,不仅是对文本有所悟,也对生与死的问题进行了新的思考。

课堂教学中的这一细节,让我充分认识到,应变能力是教师必备的能力之一。课堂教学是一个活动的过程,很多时候并不能完全按照我们的教学预设进行,作为执教者,要能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随时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诸方面的东西。在这一课中,应该说我备课也算得上是充分的,对学情也有所准备,但由于对学情估计不足,所以第一课上课时出了问题。在第二课时,当所放音乐没有产生预期效果时,我的评点恰到好处,不仅帮助学生重拾了对音乐的理解,也让学生认识到情境对于音乐感受的重要性,同时,顺理成章地导入文本的解读。

这一细节也让我认识到,教学应变机智需要以扎实的教学功底作基础。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尤其是做一名语文教师,需要掌握多方面的知识,设想,如果不是对《泰坦尼克号》的情节有所了解,那么在音乐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时,我也不会有这样恰到好处的点评,假如没有一定的语言功底,没有一定的演讲能力,那么我的点评不会煽情,也不一定能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音乐的播放很有可能不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从而成为与课堂教学脱节的点缀。

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会遇到类似的问题,这让我觉得,给学生一杯水,教师不是需要一桶水,而是需要一湖水!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的应变机智,教学机智的产生需要教师有扎实的教学功底,尤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需要较高的综合素质。

(丁晓红,张家港市沙洲中学,215600)

篇6:课堂教学呼唤教育机智

有一种教育机智叫“顺水推舟”

在教学中,学生的回答有时会出乎教师的意料之外,但却由此给教师以教学灵感。教师不妨以此为切入口,顺着新的教学思路进行教学。

案例1:“角的认识”

教师介绍三角板三个角的度数。

突然,一名学生质疑:“老师,我的三角板比你的小得多,它们三个角的大小怎么会一样大呢?”

教师乘“虚”而入,组织学生讨论这个话题,形成了两派意见,展开了辩论。

……

思考: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随机的、生成的过程。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随机应变的能力。有了这种品质,教师才能避免刻板的公式,才能估量此时此地的情况的特点,从而找到恰当的方法并加以正确地运用。”

上述案例中的随机事件,虽出乎预设思路,但合乎情理,合乎教学流程,教师抓住契机,顺水推舟——让学生展开了辩论,用学生所想组织下一环节的教学。因此学生探索的主动性,积极性得以提高。通过辩论使学生明白了角的大小与图形本身的大小无关,只与角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既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又为他们今后学习相似形埋下了伏笔,这正验证了“数学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有一种教育机智叫“峰回路转”

在课堂上,我们随时会“遭遇”被学生问倒或有学生“唱反调”的突发情况,常常使我们尴尬而不知所措,而这恰恰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如能即时运用教育机智化不利为有利,必然会“峰回路转”。

案例2:“年、月、日”

师:“小华和奶奶今年过生日,小华已经过了10个生日,而奶奶只过了14个生日,这是怎么回事呢?”

有一个学生举手说:“因为奶奶的生日是在闰年的2月29日,每四年过一个生日。”

听课教师在想,看来这节课又要被破坏了,因为这突如其来的回答打破了教师原来的预设。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在课外书上看过有关这方面的内容。”

师:“这个同学真厉害,知道那么多的知识。这节课就让我和这位同学,当你们学习的小老师,我们一起来学习这节课的内容。”

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这样的话:“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教学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课堂是动态的,是千变万化的。在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小插曲”,面对这些“意外”,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是视而不见,还是追随学生的兴趣,抓住教学中的“机遇”,机智地做出相应变动?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上述案例中,我们不得不为这位教师“起死回生”的教育机智而喝彩!在教学中,我们随时会碰到类似的情况,这个时候,我们不少教师往往是来个“高挂免战牌”,这也就算“机智”应付过去了。但这位教师通过灵敏的反应,把学生引入了新授课,也使教师自己走出了困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对这位学生做出了应有的赞赏,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有一种教育机智叫“故弄玄虚”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常常会提出一些突发性的问题干扰教学的进度,或者学生提出的问题暂时还难以解释清楚,或者教师为了调动学生探究某一问题的兴趣而卖个关子,这时教师可以把疑问暂时搁置一旁,让它成为一个悬念。这样既不挫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又能鼓励他们分析问题、继续探索的热情。

案例3:“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师:“同学们,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分别是什么?”

生:“个位是0、2、4、6、8的数都能被2整除;个位上是0或者5的数都能被5整除。”

师:“那么谁能知道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样的特征呢?”

生:“个位是3、6、9的数都能被3整除。”

师:“(出示16、23、39、113)这些数的个位不是3,就是6,或者9,能被3整除吗?”

生:“(通过验算)有的能,有的不能(学生感到老办法不灵,在纳闷)。”

师:“你们在黑板上写几个数,老师一眼就能看出哪个数能被3整除,哪个数不能被3整除。不信,谁来试一试?”

生写数,老师判断,生再验证。

生:“看来仅从个位上去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恐怕不行了,那么我们应从哪方面去考虑呢?”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就会有答案了。”

思考:

布卢姆说过:“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能成为一种艺术了。”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推进的过程,它根据教师的不同处理而呈现不同的价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抓住生成性的资源,积极运用教育机智,恰当进行引导,充分追求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实现超越预定目标的理想。

这位教师先与学生复习了能被2、5整除数的特征,接着又问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是什么,学生认为跟能被2、5整除数的特征一样看个位,然后让学生举例验证,然而得出不同的结果,在此基础上产生了能被3整除的数不能像能被2、5整除的数一样看个位。另外,这位教师让学生来考他本人,教师能很快判断出来这些数能不能被3整除,学生感到老师神了,萌生了非找到此特征不可的念头,思维的涟漪此起彼伏,潜在的学习情绪被激发,探究的兴趣更浓了,从而使课堂“活”了起来。

有一种教育机智叫“欲擒故纵”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或教师在相互的学习与教学过程中经常会有一些失误,这时教师不能以自己的权威来进行教学,应该放手让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通过师生、生生之间心灵的碰撞,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案例4:“能被2、5整除的数”

教师在板书“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写上:各位上是0、2、4、6、8的数都能被2整除。

生1:“老师,你黑板上写错了一个字。”

教师先是一惊,然后迅速扫描了那行板书,由于笔误把“个”写成了“各”字,意思可是千差万别哦!是随即改正一下呢,还是浓墨重彩地渲染一番呢?不如将错就错,欲擒故纵!

师:“不会吧!”

教室里立刻沸腾起来:“不对,差多啦……”

生2:“我可以举例来证明!358能被2整除,可是它各位上并不都是0、2、4、6、8呀!

生3:“我可以在黑上板画个图给你看看!”

该生随即上黑板画了一个书上不常见的集合图,一边画还一边解说给大家听。

……

师:“同学们说得很有道理,我这个错误应该改正,我立刻就改。”

思考:

课堂教育机智是一种转化师生矛盾的艺术。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热爱每一个学生。”教师在课堂上发挥教育机智,首先要热爱学生,信任学生。

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地做了回“糊涂先生”,没有以权威者的身份凌驾于学生之上,更没有摆出一副师道尊严的模样威吓学生,在师生共创的平等的气氛中,一切不符合常规的举动都变得那样坦荡与自然。教师对一个“各”字的处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进入了自主学习的意境,掀起了课堂教学的小高潮,最后达到了教师所希望的境界。

课堂教学是一首流动的诗,随时都会有不确定的因素带来新的生成音符。灵动的教育机智会奏出精彩的乐章;生硬的教育机智,则可能会弹出“杂音”乃至“噪音”。因此教师只有平常加强学习,善做课堂教学的“有心人”,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够使自己运用教育机智的技巧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上一篇: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下一篇:血液透析患者安全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