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语言机智管理论文

2022-04-19

[摘要]在新课程的推进中,课堂管理成为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构建“以生为本”的有效课堂管理。是对当前课堂管理进行深入的反思和革新必然选择,教师只有树立“以生为本”的课堂管理理念,系统地掌握各种有效的课堂管理方法,并在自己的课堂实践中加以灵活运用,才能达到课堂管理有效性的目的。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课堂语言机智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课堂语言机智管理论文 篇1:

体育课堂隐性管理的意向性结构分析

摘   要 体育课堂隐性管理在特定的室外场域中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殊方法。本文意在引入意向性的相关理论解释和构建体育课堂隐性管理体系。认为体育课堂隐性管理意向内容由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组织形式、教学环境、教学评价等构成,意向心理由心理状态、心理估量、心理取向构成,并作出适当的解释。提出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下,体育课堂管理应以隐性的意向性管控为主,用意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探索、领会、顿悟新的体育知识、技术动作,提高体育素养。

关键词 体育  隐性管理   意向性

意向性是现象学研究的核心,是人的意识的本质属性和核心内容[1]。意向性是心智各种形式指向、意指一切物体和事态等的一般性的名称。意向性解释的过程遵循“意向性结构”的意向法则,包括意向内容和意向态度两大方面[2]。当前发展的意向性相关学说及理论为教育过程和现象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扩展了意向性的域的构成。意向性为教育提供发生结构的线索并使其形态呈显出来[3]。意向性是教育主体性的逻辑起点,应该更深入人的意识领域,固牢教育始基[4]。意向性之于教学语言具有“双基”的特征:意向性的基本属性和基本结构对应教学语言的基本属性和基本结构[5]。意向性的教育研究归终于本质直观,即教育的生成[6]。课堂管理水平体现教育机智水平,意向性既然涉及心理学范畴,研究隐性的课堂管理方法更是扩展意向性在教育领域的研究内容。体育教学的场域不同于一般的学科教育场域,在空旷的场域教育情景环境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更需要意向性的隐性管理所指,更能体现课堂管理的人文自主、师生和谐发展,双向推进,实现教学相长的理念。

一、意向性及其对体育课堂隐性管理的指向

1.意向的“指向性”

意向性是意识对意向对象的指向能力[7]。意向性具有外在属性——对认识事物的指向,是持续维持性的认知活动。构建宽松的体育课堂情境,就是实现学生身心的解放。通过身体运动与环境(师生、生生、器械、规则)发生的关联,形成一个多联的整体——“晕圈”,通过身体的交流实现身心良好的情感体验。实现体育教学的人的解放、人的回归过程。学生个体体验参与体育运动的情绪状态决定了整个体育课堂教育活动的效果——生成效果。意向性是体育课堂管理过程的起点,指向学生体育知识、技能、情感的发展,是体育教学动态生成的过程。学生个体对知识、技能具有“欲求”和“好奇”的心理,但这只是体育知识、技能生成的一种潜在的可能性。教师要构建场景,捕捉意向端点,激发运动兴趣,将意向转化为参加体育活动的动力,提高体育动机水平。

2.体育课堂管理的两种形态及功能指向

体育课堂管理是课堂管理的分支,最后到学生、教师双双自我管理。体育有效课堂教学管理形态有两种表现形式:显性管理和隐性管理[8]。显性体育课堂管理是教师根据学校规章制度明令制定的各项常规课堂管理措施,具有明确性和强制性特点。比如服装规定、运动秩序等安全要求。利于学生按程序执行,维护教学秩序,有效排除其他干扰课堂的因素,有利于学生进入体育教学的学习状态。显性体育课堂管理具有普适性、广泛性的特点。但是显性的体育课堂管理过于宏观,在具有能动性的学生中,不能做到因材施教,个性化管理不强。隐性课堂管理属于微观方面的管理,遵循教师为主导的功能,通过课程设计、选择合适的教法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的感染力较好。隐性的体育课堂管理的管理意向最先体现在教案设计中。体育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置体育教学步骤、策划体育教学游戏,辅教材适应主教材的需要。否则缺少严谨的运动预备逻辑,条不清,层不明,重难点不突出,体育课堂教学秩序会混乱。其次是灵活多样的选择合适的教法学法。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教法。比如要考虑技术动作本身是连续性的非连续性的工作,选择整体示范还是分解示范动作。此外,还要考虑体育教学管理的技艺性(示范面的选取、示范时机的选择、示范动作标准化)、情艺性(激励、表扬、态度、合作)等方面。在现代体育课堂管理的理念中,应强化课堂管理的意向性,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学习体育的能动性,优化隐性的体育课堂管理功能。

二、体育课堂隐性管理的意向性结构

体育课堂隐性管理意向包括意向内容和意向态度。意向内容包括教学设计、教学法的运用、教学密度、组织形式、教学环境的利用、评价方式等几个向量。意向态度可分为心理状态、心理估量、心理取向三个向量,如表1所示。体育课堂隐性管理的意向性结构要遵循一定的意向法则。

1.意向内容及其关联性的扩大

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预定教学设计的步骤完成教学程序。在隐性管理中,要考虑既定的教学设计是否符合现场教学的需要,这是教师作为主导者所注意的意向内容。对某次既定的意向活动,会关联到多个陆续的注意内容。比如教学设计在现场教学中都会通过观察学生的能力及掌握的情况不断调整教学程序、步骤、要求,以适应学生实际的发展要求,这是主导者意向性活动所要关联的多个注意内容才能保障隐性管理的效果。教学要求提高,不能激发兴趣,要求太低,不能调动积极性,“跳一跳摸得着”才是最佳的意向内容掌控准则。此外,教学环境(教学设备、天氣、学生动作标准性的捕捉)等外界信息很容易成为有经验的教师的意向内容。每个意向的内容都有一一对应的意向态度,换言之,每个教学意向内容一旦确立,它便有对应的意向态度,接受主体意向态度的合映。充分发挥教师作为主导者的“人”的作用。学生是意向的对象,意向的作用产生于教师的意向性构建,学生通过感知、行动、领会、顿悟才赋予意向作用的意义过程。教师必须创造满足于意向性的条件,回到教育实践的“事实本身”。承认教师的主导性,意向性是隐形课堂管理的主导者,需要意向性为出发点并进行积极的构建意向内容。

2.隐性管理的意向态度

意向态度从不同的角度可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是心理状态。比如对教学效果的自信、对学生的热爱,对学生的信任等,表现出教师对教学的热爱和成效的自信,属于意向性管理的准备部分。第二是心理估量。教师预测、观察学生的运动动作、表情,适时作出恰当时机的意向性心理估量来调整应对措施。比如某学生对既定的运动负荷不适应,出现脸上苍白,表情痛苦时,则应适当调整運动强度,让学生得以缓冲恢复。第三是意向取向。根据“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教师要在实际场景实践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运动表现、水平进行不同的指导方法。比如对于经常调皮的学生要严格进行规训,及时制止。胆怯、害羞的学生就要多鼓励或表扬。意向取向要求体育教师了解学生运动水平、关注学生的发展,即熟悉意向的对象。意向态度按照意向法则对意向内容进行深度加工,此时的意向法则是让学生感知意向性的教学管理内容,引起学生的意向信念(对意向内容的认可,比如教学目标、管理规则秩序的认可等)。积极引导学生的意向态度,教师积极对意向内容的解释、示范、重申、强化。学生用实际身体行动表达意向的结果,达到体育课堂管理的有效性。

3.意向性状态下的因果性构成

首先是意向性的适应性指向,分为教学设计对学生的适应性、学生的整体运动认知水平对教师教学设计的适应性、满足两者的相互条件程度。意向性的适应性关系到学生从自在的知识、技能、情感转向自我的知识、技能、情感的速率问题,即课堂管理的有效性,解释了有效课堂管理的“何以可能”的问题。其次教师的意向性是管理的动机,具有一定在先的指向和趋向,并付之于具体的意向实践行动——身体行动。身体行动是把对课堂的管理按照设计的教育路线的意向性行动,学生作为客体的意向对象才得以实现体育教学的教化功能。通过这样的分析,教师意向性课堂管理的逻辑起点得到认可,解释了课堂管理意向性的价值所在,避免了意向主客体二元论的极端。对于学生既有主观能动性方面,遵循人对教育的敏锐性,学生的体育知识、技能、运动体验与教师的意向性一致时,高效的课堂管理得以实现。所以,教师对课堂的管理不仅重视意向性,更需要考虑“前意向性”。比如根据上节课的教学反思、总结调整意向性的量度(练习强度、负荷、区分男女生教学标准要求等),如此才能把握体育课堂管理的预设与生成问题。

三、意向性结构的实践价值

意向性的体育课堂管理只是一种意识形态,必须付之于实践才能体现价值。

1.为体育教师成长提供新的视角

体育教师发生教育劳动的场域一般在室外,或者比较空旷的地方。在这样的场域环境下,通过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身体规训,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就必须从课堂管理的意向唤醒开始。体育教学是以身体为载体的活动,充盈着各类意向性的交互活动。比如全面发展为指向的体育知识、技能发展、交往适应、道德品质、磨炼意志毅力等方面。所以教师的成长需不断的根据课程管理意向的对象,不断自我建构完善,不断反思提高、调适与改进。课堂管理的意向为体育教师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2.调动学生练习的主动性

体育课堂管理的意向性是一种柔和性的管控意识,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自我建构,完成教育活动过程,生成教育实践本身,积极转化成“启”“发”的意向状态。从学校体育的角度看,学校体育具有强制性,具有确定性和计划性,但是不同个体具有不同的发展阶段和水平。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是体育学科发展得以发生的必然逻辑。

学生的体育元认知水平、技能发展差异、接受水平、体能发展水平等具有差异性,发展极为不平衡。所以体育课程管理的意向性的意义在于通过教师的意向内容,营造积极的运动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主动思考,乐意探索研究动作的意义,能反复的练习某个技术动作,直至达到自动化水平。从学生的个体发展看,学生本身都具有自我发展性,即“自然而然”,需要教师及时正确的引导。指向性的生成应注重创造性,体育教学的生成“永远在路上”,因为不知什么时候得到“顿悟”,“顿悟”之后还需强化练习巩固。

3.扩展体育学科新的研究视角

体育是门综合的学科,需要一定的智商为生物基础,也需要一定的情商作为后盾,发展体育就是要提高学生动商水平(个体进行思维加工后作出的行为反应),共同满足于学生发展的需要[9]。这为体育学科开辟了新的研究视角,扩大了体育学科的交叉学科边沿。体育心理学一直是体育学重要的一门分支学科,体育活动是心智活动和体质活动的统一体,研究体育课程管理的意向性更能直接指向体育课堂管理问题的靶向,保障管理效果。体育运动技能的发展是个体的心智活动和体质活动的发展,依靠个体直接的意向建构。只有从主导者意向性满足于学习主体的意向性,意向内容配对意向对象,才能更好地促进体育教学的生成。

基于现象学的意向性考察体育教育课堂管理是一种新的研究视野。利用意向性跨学科性质的分析工具,对体育课堂管理进行剖析,从教育的本身考量课堂管理问题。在体育教学直观体现“人”的教育活动中,在显性的管理方式特定条件下,研究、利用意向性的相关理论实践于课堂管理具有理论的先导性。显性的教育管理只是定性的规定了哪些必须遵守,哪些不能做,而基于意向性的课堂管控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承认教师的主导作用,承认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更好地从意识形态上培养学生的运动思维,回到体育意识与身体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关联事实。

参考文献

[1] Husserl,E.Formal and Transcendental Logic(Cairns,D.,trans)[M].The Hague:Nijhoff,1969.

[2] 徐盛桓,廖巧云.意向性解释视域下的隐喻[J].外语教学,2013,34(01).

[3] 宁虹.教育的发生:结构与形态——发生现象学的教育启示[J].教育研究,2014,35(01).

[4] 何巧艳.主体性教育研究的新视野——意向性理论[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

[5] 袁张帆.叙事与想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语言的意向性探析[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6(06).

[6] 李红,蔡辰梅.论教师的教育智慧及其生成途径——基于教育现象学视角[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7,18(08).

[7] 刘炎欣.意向、情境与建构:教育的过程现象学——过程论视域中的教育实践观[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6(01).

[8] 颉梦宁.体育教师课堂管理理念及其实践[J].教学与管理,2010(15).

[9] 王道辉.体育新论下动商的涵义、特征和行为表现辨析[J].教学与管理,2018(30).

[作者:陈小青(1983-),女,广西桂林人,桂林航天工业学院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  刘永庆】

作者:陈小青

课堂语言机智管理论文 篇2:

以生为本:建构新课程有效的课堂管理

[摘要]在新课程的推进中,课堂管理成为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构建“以生为本”的有效课堂管理。是对当前课堂管理进行深入的反思和革新必然选择,教师只有树立“以生为本”的课堂管理理念,系统地掌握各种有效的课堂管理方法,并在自己的课堂实践中加以灵活运用,才能达到课堂管理有效性的目的。

[关键词]以生为本;课堂管理;有效性

在长期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课堂管理往往只是教师控制学生行为、维持教学秩序的工具,只是为了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展开、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忽视管理过程本身的多方面的教育功能。怎样采取有效的管理策略,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严谨踏实的学风,培养学生乐于合作、善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培养学生敢想敢说的创新精神等等,已成为教师在课堂管理中必须思考的主要问题。

一、发挥教师课堂管理机智,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1.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促进课堂生长

新课程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原则,强调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来确定教学目标。新课程的这种变革对传统课堂管理形成巨大的冲击,要求课堂管理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来确定课堂管理目标,从而促进课堂的生长。正确的目标本身具有管理功能,直接影响和制约师生的课堂活动,并起积极的导向作用。作为课堂管理者之一的教师,课堂上所实施的一切管理措施,包括组织、协调、激励、评价等,都应当致力于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目的:课堂管理的成败得失,也应当以课程标准是否实现、教学目标有无达成和学生是否成长作为衡量依据。通过确立正确的课堂管理目标,发挥课堂管理目标的导向作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管理,从而实现课堂生长的目的。

2.努力构建柔性管理课堂

(1)创设宽松、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提升课堂管理的有效性。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对课堂管理有着举足轻重的指导作用。新课程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不能居高临下,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对教师的态度就可以以下犯上。新课程下教师不能因为片面追求平等,而弱化自己在课堂管理中的作用。师生交往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其“平等中首席”的作用,积极和学生进行交往。赢得学生的尊重,树立教师的威信,这样在课堂管理中学生就能做到“亲其师而信其道”,自觉服从管理。

(2)发扬民主,提出合理的课堂规范。教师对课堂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增强服务意识,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要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提出合理的课堂规范。教师从一开始就要根据课堂管理目标提出对学生行为的期望,让学生清楚明了课堂中哪些行为是合适的和可接受的,哪些行为是不合适的和不可接受的。针对这样一些期望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师生在发扬民主的基础上共同来确定课堂规范。教师在确定课堂规范时,要立足于是否有利于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是否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健康发展”。通过师生共同努力,在发扬民主基础上建立的课堂规范,无疑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这样会比较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可和接受,

(3)注重学生的自主管理。教师要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新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而自主学习能否收到良好的效果,有赖于学生学习过程中自我管理能力的高低。在课堂管理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的指导,让学生参与到课堂管理中来,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事是本人的事,课堂的管理也是自我的管理,学生本人也是课堂的管理者。通过构建平等、民主的管理机制,就会使课堂管理充满活力,就会在课堂上真正实现师生互动,就会在课堂上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改进教师课堂管理范式,生成有效课堂管理形态

1.运用多种沟通技能,增强交流的有效性

(1)倾听学生。教师的倾听体现着对学生的接纳和重视,倾听是表达尊重的标志,是满足学生被接纳、受重视以及安全感需求的最重要途径。通过教师的倾听,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这不但会改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并且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自尊心理,

(2)运用非言语线索。师生交往的非言语理论认为,合理运用非言语线索有助于课堂秩序的建立。①眼神接触。眼神接触是课堂上师生最常用和最有效的交流形式,通过训练,教师不仅要能自然地注视每一个学生,而且要能读懂每一个学生的要求和反应,传达自己对学生的评价及对整个教室情境的把握,预防学生不良行为的发生。②身体接近。对课堂上违纪的学生,教师的言语批评既会中断教学活动,又可能引起学生的反感。在大多数情况下,教师只需走近他(她),或轻轻地拍一下,什么也不必说,就能使其端正行为。③身体姿势和面部表情。身体姿势和面部表情是肢体语言的重要部分,在交流中传达着许多重要的信息。

(3)及时、适宜的反馈与赞扬。给学生提供具体、清晰、详尽的反馈是一个重要的沟通技能。有关研究表明,要使给学生的反馈(表扬)成为有效的鼓励因素,应该具有如下三个特点。①处境性。不要随便滥用表扬,表扬必须紧跟在良好的行为之后:⑦日的性。赞扬应针对某个特别要强化的行为:③个性化。赞扬应因人而异,可信有据。同时,在课堂管理中,教师应尽量使用“我信息”,在沟通中还要注意“对事不对人”。

(4)正面诱导。教师对待学生的行为方式可分为有意负而诱导、无意负面诱导、有意正面诱导、无意正面诱导等四种类型。所谓正面诱导,是对一类信息的总称——无论是语言的还是非语言的,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即传递给学生说他们是负责任的、有能力的、有价值的信息。相反,负面诱导则是指向学生传递说他们是不负责任的、没有能力的、没有价值的信息。正面诱导除了能形成学生的积极态度和良好的师生关系,还有助于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

2.坚持健康课堂管理思想,实施有效课堂纪律

(1)实施健康纪律模式,通过激发学习动机控制课堂。课堂纪律的实施模式主要可区分为专制型、放纵型和健康型三种模式。专制型模式要求强制而无视尊重,放纵型模式注重尊重而放弃强制,而健康型纪律实施模式则力图在强制与尊重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在健康型模式下,教师不是指挥家,而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指导学生的行为,告诉学生行为的限度和可以被接受的选择,让学生学会对自己的行为或活动负责。此外,教师还要重视动机激发在课堂管理中的作用。威森斯(Waysons,1988)对500所纪律形象良好的学校进行了调查,研究这些学校防止暴力和冲突的方法。他发现,这些学校在控制课堂纪律方面的共同特点是,将教育重点放在如何预防不良行为的发生上,而不是强调如何实施惩罚;强调问题的解决而不是只注重表面

现象。格尔特兰德(Gilfiland)研究后指出,在课堂控制中,动机与兴趣激发所起的作用约占95%,而纪律约束只起5%的作用。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是解决纪律问题的最好办法,

(2)积极鼓励引导,恰当使用惩罚。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课堂管理中,奖励的矫治作用远远大于惩罚。在具体实施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关怀鼓励为主。“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第二,正确运用惩罚。第三,多做正而引导。心理学研究表明,惩罚、批评只能抑制不良行为,而难以形成社会所期望的行为。所以,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应尽量从正面引导学生的发展,以助于学生良好行为品质的形成和巩固。

3.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效能,增进课堂管理的有效性

有效的教学是防止课堂问题行为发生的第一道防线,当代课堂管理研究者都高度强调有效教学策略与学生良好行为之间的关系。在课堂管理研究中,格拉瑟(W.Glasser)等人都曾指出+优质课程、优质教学和优质学习是有效纪律的主要特征。美国著名课堂纪律研究专家库宁(J.Kounin)也认为,维持纪律的最佳方式是吸引学生积极参加课堂活动。创建良好的课堂秩序和纪律,既需要合理的课堂管理观念的指导和纪律制度的规范,更需要课堂教学的完善和改进。可以说,以科学的教学行为实现课堂管理和控制的目的,实现课堂秩序的理想状态,已经成为当代课堂管理的基本共识。

三、建构学生有效学习的课堂管理机制

1.建立自律管理机制,提高学生自我约束的能力

人本主义理论在教学秩序上,强调用学生的自律代替他律,让学生自己约束自己:在自律管理机制中,教育者应充分利用自我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因势利导,把教育的权利还给学生。教育者对学生多作正面引导,形成良好向上的课堂氛围,明确群体目标,产生群体凝聚力,进而形成班级共识,建立起自我约束机制。

2.建立情境管理机制,激活课堂管理的动态生成

情境教育重视情境的创设与应用,它可能是虚拟情境,也可能是现实情境。情境管理就是把课堂管理引入到创设的理想情境中。由于受到内部和外部条件的制约。情境管理目标的达成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因而它关注的重点是课堂实境。课堂教育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课堂管理也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任何一个细小的举动或一句不经意的话语,都可能会影响整堂课的教学。因此,如何依据不断变化的课堂情境采取适宜的管理方式,对教育者的能力、素质来说是一个考验。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针对不同的情境采用多种管理方式,如:①提问法;②信号暗示法;③幽默法;④有意忽视法;⑤惩罚法;⑥行为协议法;⑦劝其暂离法;⑧个别谈话法。而另外的一些建设性情境则需要教育者以渊博的学识、高尚的师德、过硬的专业素质才能给予学生以满意的答案,从而让课堂充满灵动的智慧和创造、遐想的空间。

参考文献

[1][美]玛格丽特·c,王,为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服务:平等与机会[J],教育展望(中文版),1996(2)

[2]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1997(9).

[3]陈时见,西方课堂行为管理的主要理论简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8(6).

[4]刘家访,公共课教育学应加强对课堂管理的教学[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

[5]成尚荣,新课堂需要什么样的纪律[J]课程·教材·教法,2004(7)

[6]李蕾蕾,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管理[N]教师报,2006-03-15.

[7]蒋建伟,课堂管理要与新课程同行[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7-05-23.

[8]Raymond M.Nakamura,健康课堂管理:激发、交流和纪律[M],王建平等,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9]Vernon F,Jones&Louise sJones,全面课堂管理[M],方彤等,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 甘璐)

作者:闫祯

课堂语言机智管理论文 篇3:

高校课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摘 要】有效的课堂管理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的前提及基础。目前在高校的课堂管理中存在很多问题,只有正确认识这些问题,并采取有效的解决策略,才能保证高校课堂教学高效有序地进行。

【关键词】高校 课堂管理 课堂教学 策略

一 课堂管理的内涵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而科学有效地课堂管理既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和人格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如何正确理解课堂管理,国内外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了比较深入系统地研究。在我国,有学者把课堂管理理解为教室管理,也就是课堂环境中的人、事、物等因素间关系的活动;也有人认为课堂管理就是一种过程,是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教学因素,有效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还有人认为课堂管理是一种技术和艺术,是教师管理教学情境,掌握并指导学生学习行为,灵活巧妙控制教学过程的活动。在国外,人们对课堂管理也有诸多理解。古德(C.V.Good)认为,课堂管理是为实现教育目标而处理或指导课堂活动所涉及的问题,如课堂纪律、民主方式、教学质量、环境布置及学生社会关系等;薛夫雷兹(Shafritz)认为,课堂管理是教师运用组织和程序,把课堂建设成为一个有效学习环境的一种先期活动和策略。这些观点对我们深入研究课堂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作用。

笔者综合众多学者专家的理论研究,同时结合自己多年教学实践中对此问题的思考和认识,认为课堂管理的内涵主要包含以下四方面:(1)课堂管理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目标主要是为保障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和人格的全面发展;(2)课堂管理是协调课堂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有效方式。课堂主要是由教师和学生及其行为构成,在他们的行为中必然存在诸多的矛盾和冲突,教师要用智慧和策略处理课堂问题,及时调整师生间和学生间的交流活动,构建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3)课堂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实践表明,课堂管理很少是通过一次行为调整就可以完成的,往往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在多次反复和调整中使管理的内容不断丰富、层面不断提高;(4)课堂管理的理念不仅在于教师对学生行为的控制,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行为的一种促进,是对学生行为的激励和鼓励,最终使学生能由他律转向自律,保证学生的成长。

简言之,课堂管理就是教师通过一定的管理手段,持久地维持课堂教学的基本秩序,形成比较稳定的教学环境,使教学活动系统有序进行的动态过程。良好的课堂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课堂中学生个体和集体的合理需要,形成积极、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激励学生的参与精神,激发学生潜能的释放,从而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和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 目前高校课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缺乏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深入了解

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分为直接性学习动机和间接性学习动机。有调查表明,新入校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表现为直接性学习动机,如他们希望自己进入大学后能获取各种奖励和荣誉、避免批评处罚、将来能顺利毕业等。但随着年级的升高及对大学学习和生活的适应,他们需要规划自己的人生,确定自己的职业理想,随之学习动机就逐渐由直接性动机转向了间接性动机,并成为大学生的主要学习动机,表现为学习上具有强烈的求知欲,追求成就、创造、贡献,喜欢探索等。但是,现在很多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和管理时不了解学生真正的学习需求,也不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课堂教学和管理对学生缺乏吸引力。

2.教师忽略对学生的情感投入

现在大部分教师缺乏课堂管理意识,课堂教学活动几乎是满堂灌,教师更多地扮演着传授知识的角色,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情感投入。有些教师认为,教师只管讲好课就行了,至于重视师生情感的交流和培养是画蛇添足的事。有的教师只站在讲台上讲课从不走下讲台接触学生、了解学生;对注意力不集中、违反课堂纪律不听讲、课堂上做与学习无关事情的学生,教师不管不顾、视而不见;下课后教师迅速离开教室,不与学生交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敷衍了事等。这些课堂教学行为极易产生师生间的距离感和陌生感,教师主宰课堂,学生完全是被动的知识接收器,严重地阻滞了学生求知需要与创造性的发挥,从而影响课堂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3.不能正确摆正教师的权威位置

相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有绝对的权威。教师是“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攻”的人。他们知识比学生丰富,年龄比学生长,既是社会价值体系的代表者,又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学生要发展、要成才、要获取社会价值观念和人类文明成果都离不开教师。然而,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权威是一把“手术刀”,使用它可以对学生进行最细致的、难以觉察的手术,但它也可能会刺痛学生。目前在高校的课堂管理中,很多教师不能摆正教师的权威位置,教师权威的使用很多情况下“刺痛”了学生。如有的教师过于清高,一天到晚板着脸孔不苟言笑;有的教师对学生过于严厉,学生稍有不对便加以训斥;有的教师不分方式、不分场合地惩罚学生;更有甚者,有的教师居然在课堂上做出侮辱学生的行为,这样严重地影响了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降低了课堂教学效果。

4.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标准和体系偏颇,缺乏科学性

高校的课程设计过分注重传授学科知识,教师重讲、重练、轻能力,对学生注重要求接受、记忆、模仿学习,把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评价标准,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的情感与实际生活世界,局限在书本和教材中而脱离了社会需求。教师应积极地采用发展性评价标准,为学生确定个体化的发展目标,不断搜集学生发展过程中的信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判断学生存在的优势与不足,与时俱进地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三 提高高校课堂管理水平的有效策略

1.树立科学的课堂管理理念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因此,作为课堂的主要管理者——教师要具有“以教学、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思想和服务思想,树立科学的教育教学观念,与时俱进,不断进取,形成良好的教风和工作作风,避免浮躁心态、人浮于事。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和管理中的作用,尊重学生,注重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依靠班集体中的积极因素,采取各种有效地手段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从而保证课堂管理的有效实施。

2.加强师生间的沟通和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课堂是师生共建的空间,也是师生互动的空间。要想使教学得以有序进行,师生间的关系就必须融洽、协调。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施有效课堂管理的基础。因此,作为教师要转变陈旧的教育思想,利用各种机会和手段,加强与学生沟通和交流,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不仅成为受学生尊敬的老师,更要成为学生喜爱的朋友。喜欢和尊重老师的学生就会想方设法地取得老师喜爱,在课堂教学中积极配合老师开展各项活动,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格魅力。所以,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的师生关系是实施课堂有效管理的基础。

3.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激发学生听课兴趣

美国教育家古德说:“当学生有规律地进行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时,纪律问题总会降到最低程度。”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教学语言生动有趣,富有感染性,教学内容正确、充实,教学情感丰富、投入,那么这样的课堂教学一定是有序、高效的,课堂也是无须管理的。精彩完美的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管理手段,教师要善于设计和组织教学,用这种无形无声的力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减少学生做出与课堂无关的行为。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一定要对自己所授课程进行充分的准备,精心设计教学各环节,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捕获学生的心灵,让他们自觉自愿投入到课堂教学中,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

4.善于运用机智巧妙的教学手段,灵活处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不良行为

在课堂上,有些学生会出现一些不良行为,如果这些行为转瞬即逝,并没有扰乱课堂秩序,那么就没有必要打断课堂来注意它,但如果有些学生的行为已经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那么就需要教师及时解决和处理。然而,由于大学生已属于成人,自尊心比较强,好面子,所以,教师要从尊重学生、保护学生自尊心和提高学习积极性出发,采取机智巧妙的手段,恰当地处理问题。如可采取以静制动的手段。有的学生做小动作、小声说话等,这时教师可以停下讲课用目光注视他,让他意识到自己犯了错。同时,短暂的停顿会引起其他学生的注意,从而用多数人的力量来约束他的行为,也可采取旁敲侧击的手段。在课堂上,有些学生不是预谋性地扰乱课堂纪律,而是控制不了自己的言行。这时,教师可以用旁敲侧击的方法,如让他的同桌或周围的学生回答问题,或走到他的桌前,在其他同学不注意的情况下轻轻地敲他的桌子,或轻轻地拍一下他的肩膀。通过这些微妙的方式把信息传递给他,希望他自觉改正。这种方式既维持了课堂纪律,也不会影响课堂教学的进程,还可采用奖优罚劣的手段。在课堂教学进程中,对于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学生要及时地进行奖励,以口头表扬为主。表扬要中肯、实在,真正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肯定,这样可以带动其他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而对于课堂表现不太好的学生可相应地进行处罚,但要将处罚变为一种愉快的自我教育。奖优罚劣手段可增强学生健康的自我意识,促进人格的自我完善。

5.建立完善的课堂教学管理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指导教师科学管理学生

学校主管教学的部门要在宏观上对教师课堂教学及其管理过程进行调控和指导,帮助教师科学有效地管理学生,促进他们专业成长和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学校建立课堂教学管理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就可以对教师课堂教学起到决策、规划、组织、指导、控制、协调、评估、激励、研究、创新等作用,实现教学管理全覆盖和动态化。监控就是对教师整个课堂教学管理过程科学与否进行检测,评价就是对教师整个课堂教学管理过程进行分析和反馈,对出现的偏差及时矫正。课堂教学管理质量的监控和评价是手段,真正的目的是提高教师课堂管理水平、规范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有序、高效地进行。因此,学校应注重课堂教学管理常态化、制度化建设,做到公平公正、客观合理,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教师课堂管理的效率和效益。

课堂管理是教学活动中至关重要的环节。课堂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只有有效的课堂管理,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必须不断地进行实践和探索,探求最佳的课堂管理方式,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张钊、董建琳.高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应采取的措施[J].甘肃科技纵横,2004(4)

〔责任编辑:林劲〕

作者:王萍

上一篇:媒介伦理新闻传播论文下一篇:高速公路通信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