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2024-05-01

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共14篇)

篇1: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随着对文化与语言教学的深入了解,人们已经意识到在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及其重要性.在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教学过程中开展从不同的层面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文化导入,内容主要包括知识文化、观念文化和词语文化,使文化导入成为教学的组成部分,进而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与文化息息相关的交际能力.

作 者:张晖 ZHANG Hui 作者单位:遵义医学院,贵州遵义,563003刊 名: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ENGDU UNIVERSITY年,卷(期):21(11)分类号:H319.3关键词:文化导入 文化意识 交际能力

篇2: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论文关键词:文化意识 跨文化交际 英语教学

论文摘要:随着跨文化交际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跨文化交际对英语专业学生的影响显而易见。然而,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也不容忽视。因此,如何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目前教育工作者们理应密切关注的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跨文化交际的作用及其课堂教学反馈说明跨文化交际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重要作用。

一、引言

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使得来自世界各地人们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不断增加的文化间的交流要求涉外人员不仅具各娴熟的外语语言知识,还要熟悉对象国的风俗习惯、思维模式及日常禁忌。因此,跨文化交际己成为对外交往中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因为它关系到交往的成败,甚至会导致民族间的误解或隔阂。过去人们一贯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对外语专业的学生的来说十分重要,因为他们是中外交流的桥梁。然而,随着中国的进一步对外开放,非英语专业毕业生直接参与涉外活动的频率大大增加,本文主要就跨文化交际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作用进行探讨。

二、跨文化交际的作用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和语言符号系统、不共享同一交际能力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互动交往(Samo-var,)。尽管它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跨文化交际已成为外语学科研究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从1951年发展至今,跨文化交际己有近60年的历史了。如今,跨文化交际已经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科学体系,正逐渐成为一门成熟完整的学科。在国外,跨文化交际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尤其是在美国,现在己有多所大学开设了跨文化交际这一课程。然而,在我国,虽然跨文化交际的发展也有20多年的历史了,但是,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开设并不十分广泛。在我国,现阶段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开设对象主要集中在英语专业本科学生,而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对跨文化交际的知识了解甚少,然而毕业后他们在工作岗位上直接接触不同国家人士的机会却在与日俱增,某种程度上来说,甚至超过了外语专业毕业生。因此,如何提高非英语专业本科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值得当前教育工作者们密切关注的问题。

由于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等环境不同,不同的人就会形成不同的文化,这就使得中国和其他众多国家在文化交际方面必然存在着差异。英语学习过程中,注重对文化差异的对比研究,尤其要注重交际过程中两种语言之间文化差异的对比研究,不仅能够避免交际过程中的言语障碍,达到交际的目的,同时还会使语言学习充满了新奇与挑战,提高学习动力。如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人们的思维方式会各不相同,因此他们会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中国人遵循一贯谦虚谨慎的作风,倾向谦虚的思维方式,常用”不行,差远了”来回应别人的恭维;西方人则喜欢实话实说,他们会欣然接受别人的赞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进行进一步的交流。中国人比较关心细节,关注周围的一切事物,常使用劝告的表达方式,会告诉他人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而西方人倾向自由,喜欢独立自主的生活方式,对于这种中国式的关切有时不但不领情,还会产生反感造成交流障碍。再如,打招呼时,中国人一般比较关注对方的处境或动向,会问”去哪儿?”,”吃过了吗”,‘,您是上班还是下班?”等等(可译为Where are you going? Have you eaten?),而西方人则认为这完全是个人隐私,所以会感到困惑、茫然,甚至会引起误解。因此他们见面打招呼时会说一些不会涉及实质性内容的话语,如”Hello/hi“, ”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night!“, ”How are you!“, ”How do youdo?“, ”It’s a lovely day, isn’t it?”等等,纯属客套的lb]候语。因为”Have youeaten?“对方可能会认为这不仅是一种问候,同时也是一种邀请。”Whereare you,going?“更可能会引起对方的不快或反感,他们会想”It’s none ofyour business.“同时,汉语里的寒暄有时还表示对对方的关心,如”你今天气色不好,病了吗?,好久不见,你又长胖了。”,中国人为此并不生气,会认为这是一种关心,而西方人听到’’You are fat, You are so thin’,则会感到尴尬,认为很不礼貌。所以说,语言与文化在社会环境中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底座。二者相互依靠,密不可分((Fraise,)。因此,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入文化的概念和思维方式,即引入跨文化交际意识与知识,不但有益于学生的外语综合知识的习得,而且也会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他们开放包容、积极乐观、独立自主的性格,从而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根据我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7月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修订),”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跨文化交际己成为英语学习的主要内容,跨文化交际知识在我们的语言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同时也说明各高校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必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先进通讯方式的普及,跨文化交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频繁。从仁世纪80年代起,以可口可乐公司、美国花旗银行、商业联盟保险公司、IBM公司、雀巢奶品公司等为代表的全球大型跨国公司相继设立了专门的跨文化交际培训机构,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作为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必修课。同时,在外交官、跨国工作人员、和平组织志愿者的培训中,跨文化交际能力课程也是重要的一部分(庄恩平,)。由此可见,跨文化交际己经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不可或缺的技能之一。

三、跨文化交际的课堂教学与反馈

篇3: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本文从文化导入在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在非英语专业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方法与途径及文化导入对大学生发展的长远意义三个方面对大学非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进行了研究。

一、文化导入在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

笔者所教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的班级有计算机网络技术专科,财务管理专科,物流管理专科,市场营销专科,教材为《实用英语》。由于非英语专业学生不像英语专业的学生那样有系统的英美社会文化与文学课程,对目的语的文化背景的了解就显得非常有限。文化层面知识的不足很容易导致学生为学语言而学语言的想法。在学习策略上的表现是学生课下采用的学习方法比较单一;对单词的掌握倾向于对单词表无联系地死记硬背;所问的问题多集中在语法层面上而且对语法的掌握上有着明显的畏难心理。为数不少的学生认为学英语就是记单词背语法。他们往往过于关注难词和高难语法点的掌握而忽略了简单语言的运用。他们容易把其英语能力上的问题简单化为词汇不够和语法不熟,对语篇的重视程度不够。显然,这种与文化的“绝缘”状态是不利于非英语专业学生提高其语言能力的。正如王佐良教授所言,“通过文化来学习语言,语言也会学得更好。语言之有魅力,风格之值得研究,主要因为后面有一个大的精神世界:但这两者又必须艺术地融合在一起,因此语言表达力同思想洞察力又是互相促进的”。[1]

首先,文化导入有利于纠正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错误看法。把英语学习仅仅定义为一种语言技能的掌握是不利于学生长远发展的。学生应把英语学习与如何做人和看世界联系起来。唯有如此,语言对他们来说才是活的,不可或缺的。这样,他们才有可能喜欢上英语学习。许国璋先生曾说过,“我教学生从来不以教会学生几句英语或教会一种本事为目标,而是教会怎样做人。英语教育是用英语来学习文化,认识世界,培养心智,而不是英语教学”[1]。而国外学者Kramsch在谈到语言教学时也指出,“在实践中,教师教的是语言和文化,或者说,语言中的文化,而不是作为文化的语言”[4]。

其次,文化导入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符合教学改革的精神。刘润清在提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时,指出“传统教学模式以教为中心,重视教的方法,忽视学生的策略,忽视学生的心理过程。传统教学模式正受到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挑战。外语教学界推崇的交际教学法重视学生的语言运用,强调任何语言教学活动都应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交际能力为教学目标”[5]。文化导入提供了一个让学生和外国语言文化接触与交流的机会,在人与人之间,在本国文化与别国文化之间体验智慧、情感、文化,使学生在用语言交际的同时意识到其作为一个文化人的存在,发现生活意义与自我身份,提高自我民族意识。

二、非英语专业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过程与途径

非英语专业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应遵循由浅入深的过程。首先,学生应了解一般的文化、特定的文化和自我的文化。其次,学生要加强文化语境的体验。教师要通过设计不同的文化语境让学生体验他国文化中的行事方式和表达方式,理解行为背后的价值观和信念。最后,学生要培养对外国文化的反思能力。通过反思不同的文化,获得对自我文化的深刻理解,同时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实用英语》综合教程第二册中有“Back to Nature”一课,其实“回归自然”至少有三个层面的内容。首先,从浅层看,这是关于城市与乡村的对比,如课文提到的内容。从深层看,“回归自然”是中西方的一个文化主题,如中国古代哲学强调的天人合一,又如法国启蒙时代卢梭提出的回归自然的呼唤,再如美国爱默生作为超验主义代表对自然对人心灵的积极作用的推崇等。再深入一点,这是个人类关于生存的理解的问题。

在导入问题的设计上, 除了课文中两个浅层性的问题:“What are the main differences between city life and country life?”和“Which do you like better?City life or country life?Why?”之外, 完全可以再加两个更有深度与广度的问题, 如:“What do you know about the importance of‘back to nature’in western culture tradition?Is there anything similar to‘back to nature’in Chinese ancient Philosophy?”还可加一个反思性的问题:“Whatkind of theory about‘back to nature’do you tend to agree?Why?”这些问题的添加和讨论并非没有必要。因为大学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技能的传授, 还包含有对学生视野的拓展和心性的培养。外语教学也不例外。学生对同一问题看得更广, 更深一点, 对其所学和人类的命运更关注一点, 就会少一点彷徨, 多一分责任感。

除了从导入问题着手之外,多媒体也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文化导入方式。“多媒体在创设社会文化情景方面有其独到之处,它能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栩栩如生的情景,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有些多媒体还能与学生进行互动式的交流,对学习社会文化知识帮助尤其显著”[6]。如果精读课的内容是有关社会节日和婚姻的,从西方经典电影中节选相关内容插入讲述,会显得更有力度。例如,精读老师在谈论感恩节相关内容时可插播华盛顿·欧文的经典名著《睡谷传奇》的动画电影,这是美国儿童感恩节必看的动画电影之一,既加深了学生对感恩节的了解又给学生提供了美国文学经典的外延信息,可谓一箭双雕。大学非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师不应仅拘泥于完成课本知识的传授,而应在此之外有意识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广阔的文化空间,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文化导入对大学生发展的长远意义

北京大学教授高一虹在谈到其英语教学时说:“教学的内容、对象和主体都是‘人’;‘人’即‘书’。如果教师能充分实践这种‘全人’的教学理念,学习就不仅是始于书本、止于试卷的文字,也不是简单的工具性策略和技能,而开始变为思维与情感的一部分,流淌在血液里的活生生的“人”的一部分。”[7]说到底,所有大学教学在最高目标上是一致的,就是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大学课堂远不是为时下的商业文化生产“配件”的地方。在大学里,对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包含了在教学中传递给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社会责任感。对优秀中外文化的学习和探讨如能与英语学习结合起来,会更有利于大学生完美人格的形成。当大学生走向社会时,对“拜金主义”会多一分抵抗力,也会更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综上所述,文化导入对大学非英语专业的英语学习有着特殊的意义,是大学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摘要:文化导入是英语语言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就文化导入在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在非英语专业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方法与途径及文化导入对大学生发展的长远意义三个方面对大学非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进行了研究, 指出了其对培养社会主义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意义。

关键词:文化导入,大学非英语专业,英语教学,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2][3]孙有中, 金利民, 徐立新编.英语教育与人文通识教育[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8:132, 87, 87.

[4]陆晓红.基于文化理解的大学英语教育[J].语文学刊, 2008:10.

[5]刘润清.刘润清英语教育自选集[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7:193, 194.

[6]左焕琪.英语课堂教学的新发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174.

篇4:浅谈专业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关键词:语言;文化;必要性;途径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258-01

引言

专业英语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应以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主,加强实践教学,学会合理的使用英语。但要真正学好英语,能达到正确使用的目的,还必须多了解西方语言文化,如果不了解对方的民族、语言文化,即使发音再标准,语法掌握得在娴熟,也很难熟练的运用英语。

一、文化导入的必要性

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每一种语言都有与之对应的文化,既有特殊性,又有共通性。对于外国语言的学习,学生必須同时了解与其语言相通的外国文化,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对语言表达的理解。学习外语的过程,也是对外国文化进行学习和了解的过程,可见,帮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

二、文化导入的主要内容

(一)人文常识

了解英语国家的人文习惯是掌握一门语言的前提,这些文化主要有政治制度、历史沿革、经济状况、地理状况、宗教信仰、风土人情、生活习惯、文学艺术等,通过对英语国家人文常识的学习,学生才能对英语内容有更深的理解。

(二)思想观念

我们不能否认的是,东西方文化有着很大的差异,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都有着自己不同的逻辑,东西文化重视集体,而西方文化重视个体,东方文化崇尚含蓄,而西方则喜欢直接开放。不同的文化都让东西方在逻辑思维、语言表达方面有所差别,了解西方国家的基本思想观念,可有助于减少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障碍。

(三)语言文化

词汇是构成语言的基本,所有的语言都是通过词汇集合表达出来的,而文化也因词汇意义的不同而不同,正是如此,英语词汇中的成语、谚语、惯用语以及其它包含特殊含义的词汇,都是我们要学习的对象。在特定的语境中,同一个词可能会出现不同的含义与情绪,中文和英文意思也可能完全相反,所以,老师应教会学生从语言环境出发,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汇,防止因单纯从词汇本身理解其词义而做出的主观性判断。

(四)社交文化

英语教学的文化导入中,英语国家的社交文化是重点之一,内容主要是社交基本常识:如称呼、问候、邀请、答谢、告别、称赞、赞同、反对、批评、拒绝以及服饰礼仪、宴会礼仪、餐桌礼仪、社交书函等,以及西方人独有的身体信息,如表情、动作、肢体语言等,也是学生在学习社交文化中应该注意的。

三、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加强文化导入的方法

(一)推广模拟文化活动在教学中应用

老师可利用课余时间组织课内外实践活动,加强班级以及年级之间的交流。例如,让学校聘请的外教展开文化知识讲座;或组织学生参与英语短剧表演;如果学校有条件,还能举行一些国际化的交流活动。各种课外活动,不仅有助于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还能让学生亲身体会西方国家的异域文化特征,帮助学生在学到课本知识的同时完成英语文化知识导入。

(二)加大听力课和口语课的比重,改革听力口语课的教学方法

英语学习需要实践,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要学会如何用英语沟通,这是为今后建立自身的沟通能力奠定基础。所以,针对专业英语的学生,学校应增加英语听力和口语的教学比例,并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进行英语沟通,避免哑巴英语的现象。传统的口语教育只是简单的老师问,学生答,但我们必须改变这种模式,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主,让学生能通过自己的意愿进行表达。针对听力教学,老师可多提供一些日常生活片段的对话,因为我们使用最多的也是日常口语交际,尤其是可以增加学生感兴趣的电影和体育解说等桥段,扩大听力材料的范围和趣味性。

(三)增加中西文化的差异

不少学生喜欢用母语与英语对译,特别是在口语训练和阅读写作中,这种方式会让学生产生母语依赖,并在今后使用英语的过程中产生障碍。因此,老师首先要对一个词语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讲解,并与其母语进行比照,让学生了解其中的文化差异,逐步学会如何因地质与的去理解文意。

(四)在词汇中学习文化

词汇是交流、写作、阅读的基础,掌握词汇的精准意义尤为重要,词汇尤其表面意义和隐含意义,隐含意义则带有文化色彩。如fox意思是狐狸,也有隐喻其狡猾的意思。各民族的文化内涵不同,一些词汇的指称意义相同,而隐含意义不同,这也是学生遇到的学习难题。因此,我们在讲解词汇意义时,不能只停留在表面意思上,还要让学生了解到这个词汇的隐含意义,并引出这个词所代表的历史、地理、风俗习惯、文化渊源等等。

通过引用经典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加深学生的印象,如:sap含有“树液,体液”的意思,这个词汇还还能引出人的性格特点,这个词来自古希腊的一个传说,古希腊人认为,人体是由四种体液组成的,blood多血质(特征为乐天的、兴奋的);黄胆汁型choler or yellow bile(特征为易怒的、暴躁的);phlegm粘液质(特征为冷漠的、冷淡的);和黑胆汁型melancholy or black bile(特征为忧郁的、悲观的),而他们将人的元气,叫做“sip体液、树液”,一切都是有sap演变而来的,不同体液也就隐射出不同的人。

四、总结

总而言之,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不管是学习英语还是其它国家的语言,文化导入是先决条件,且对学生掌握一门语言有积极意义,因此,作为英语专业老师,一定要重视在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正确、合体的使用英语进行有效交流,提高英语综合能力。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庄恩平.跨文化能力:我国21世纪人才必备的能力[J].外语界,2006,5.

[2]雷芸.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途径的思考[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7,4.

[3]王文宇,文秋芳.母语思维与二语写作-大学生英语写作过程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4.

[4]王萍,王卫平.中国大学生英语写作中中式英语的成因与对策[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1,4.

篇5: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提高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几点思考

在英语教学中,我们要教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目的语的语言知识,还要传授目的语的文化知识,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否则在对外交往中会产生文化错误,甚至引起误解.

作 者:石军  作者单位:襄樊学院外语系,湖北,襄樊,441053 刊 名:职业圈 英文刊名:OCCUPATIONAL CIRCLE 年,卷(期): “”(21) 分类号:H319.9 关键词:文化错误   文化意识   交际能力  

篇6:论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论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教学中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缺乏将会严重影响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因此,英语教学过程应该是语言知识和文化信息同时输入的`过程.而且,英语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应该整合起来,通过不同途径对学生进行文化输入,以培养能满足社会需要的英语人才.

作 者:张莎莎 作者单位:西安工业学院外语系,陕西,西安,710032刊 名:教育与职业 PKU英文刊名:EDUCATION AND VOCATION年,卷(期):“”(26)分类号:H3关键词:语言 交际能力 文化教学 文化导入

篇7:商务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摘 要: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人们逐渐认识到在商务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导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文章在了解商务活动中常见的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探讨了在商务英语教学中有效进行文化导入的途径,旨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篇8: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一直并存着两种模式:一种是客观文化教学, 即开设独立的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 各国概况等课程, 对学生集中讲授。另一种是主观文化, 即在语言课中加入与语言和交际相关的文化因素。第一种文化教学目标是传授客观文化的事实与信息, 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讲, 他们对这些文化充满了好奇心, 然而又不期望把这些作为一门枯燥的学科来开设, 所以这一方面的学习和教学可以以讲述英美国家社会习俗以及传统节日的形式, 即文化包的教学方法进行。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讲, 英语语言的实际应用性是放在教学的首位的, 如何使用合适的话语语言交际成为学生英语学习的首要目标。语言学家Robert Lado指出:“一种语言既是一种文化的一部分, 又是该文化其他组成部分的主要表现手段, 影响到双方的文化传统。”语言和文化息息相关, 这也决定了语言教学所承载的双重内涵, 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并运用所学到的语言知识, 以书面或口头方式进行交际的能力。而交际能力的提高既需要对所学语言知识的掌握, 也需要对语言使用国家的背景的了解, 这正是语言教学双重内涵的反映。

2 文化迁移

因为成人学习者在接触外语前已建立了一套与自己的母语相关的社会文化观念、价值体系, 他们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很容易有意无意地受本民族文化的影响, 从而不能在较深层次上接受目的语文化。Schumann在Brown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文化适应模 (The Acculturation Model) 。他们认为“外语学习是文化适应的一个方面, 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的适应程度会制约他的外语水平既然“语言文化适应模式”提出影响外语学习的重要因素是文化差异, 那么文化因素究竟会对语言学习者有怎样的影响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常常由于对中英文化的差异不敏感而出现一些错误的表达, 如绿茶可以正确的翻译为“green tea”, 但是红茶却翻译成“red tea”。在作自我介绍时学生说是家中最小的孩子时, 最小的“the youngest”表达成“the smallest child”。称呼老师“Teacher Wang”代替了正确的英语称“Miss Wang”或者“Mr.Wang”。更多的非英语专业学生在写作时更倾向于汉语语言的翻译, 而忽略了英语语言形式的表达。如“I have a lot of things to do.”而很少会用“There are a lot of things to do.”Lado曾经在《跨文化语言学》 (1957) 一书中论述道“学习者都有把母语语言和文化直接迁移到目标语语言和文化的倾向, 这在学习者试图用目标语或目标文化时产生, 当然也会在试图抓住和理解目标语言与文化时被母语者接受。”学习者的这一系列表现是由于他们在使用目的语时套用了本族语的文化习惯, 使得交际中出现了文化迁移 (culture transfer) 现象。戴炜栋、张红玲将文化迁移分为表层文化迁移 (surface-structure transfer) 和深层文化迁移 (deep-structure transfer) 两类。很显然, 上述错误是由汉语国家及英语国家的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差异引起的, 比较容易感觉到, 是比较容易克服的。

3 深层文化迁移

深层文化为主观文化, 包括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民族心理社会习俗, 宗教信仰等, 是隐性文化, 是文化中最深层的部分。Cusher和Brislin认为“大多数跨文化交际的误解发生在主观文化的层次” (1996:6) 语言不仅传达意义, 还实现行为, 例如如何实施邀请、感谢、称赞、抱歉等言语行为, 是受文化观念和社会背景制约的。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不仅要培养学生对目的语国家的主观文化知识, 还要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跨文化的能力。

不少研究者如Brown, Schumann Anderson等在研究二语习得的过程中将文化视为外语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Brown认为外语学习受学习者对文化不同接受程度的影响, 他指出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的适应要经历四个阶段: (l) 最初时的激动与兴奋; (2) 文化休克阶段, 此时学习者表现出对目的语文化的敌意和排斥; (3) 文化减压阶段, 此阶段学习者逐渐消除对目的语文化的极度排斥, 但仍抱着迟疑态度; (4) 同化和适应阶段。Brown认为第三个阶段是最为重要的, 尤其对于成人学习者, 能否顺利渡过这一阶段显得至关重要。这就需要更符合学生实际需要的教学理念, 教学方法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4 跨文化教学的方法

人种学是主要关于文化的描述和分析, 语言学也是其中的一个领域。在日常的教学中, 我们可以引入人种学的方法, 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训练, 培养其语言以及文化能力。这就需要为语言学习者提供真实的环境, 学习者需要用目的语进行交流, 在课堂上进行描述和讨论。可以使用角色扮演, 情景模仿, 案例分析的方式进行。对于其中出现的错误或冲入进行探究, 找出原因, 避免在相似的情境中出现失误, 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以下是笔者在教学中亲身体验过的几个案例:

案例1:学生甲邀请学生乙去参加一个聚会。

学生甲:“There are many interesting activities and delicious food.You must be interested it.Let’s meet in front of the hotel at8 o’clock.”学生乙:“That’s OK.”

学生们都认为这个对话是没有错误的, 其实它已经发生了交际失败。这就要和学生分析中国人和英语国家认的价值观念的不同。在中国, 人与人之间往往比较随和, 常常以“谦让”的态度对待对方, 但是英语国家的人非常注重“独立”。所以学生甲在说“You must be interested it.Let’s meet in front of the hotel at 8 o’clock.”时, 他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学生乙身上, 这在英语交际中是错误的。这里就要启发学生如何用正确的语言来邀请对方。

案例2:一个中国学生去拜访一位美国外教, 看到她新买的拖鞋, 向其询问价格。

学生:“How much did you spend on the pair of slippers?”

外教:“Er….It’s not polite to ask the price.I think.”

这次交际的失败同样源于中美文化的差异, 在中国, 人与人谈论某个物品的价格是很正常的事情, 而在美国文化中, 个人收入、东西的价格、年龄等等是属于个人的隐私, 他的询问侵犯了这种隐私, 是不被接受的。同样的, 清教主义对美国文化的影响也是很深远的。美国人讲究勤奋, 惜时如金, 追求个人价值的体现。儒家文化的影响使中国人更讲究和谐: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我们在教学以及学习中, 应及时注意到中国人与美国人在交际风格, 价值观念的差别:谦虚与自信, 直率与含蓄,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体现。

5 结束语

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 要具有潜意识地比较文化间差异的敏锐性、理解文化的科学性和处理文化言语行为的灵活性, 尽量减少母语文化的干扰, 防止和避免母语文化的负迁移。还要灵活运用本国和别国文化, 注重语用移情, 增强异族文化的认同感。总之, 探究汉英文化负迁移问题归根到底是为了培养交际双方的文化宽容, 让交际顺利进行, 实现跨文化交际的愿望和目的。

参考文献

[1]Brown, H.D.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New York:Prentice Hall Regents, 1994.

[2]Coder, S.P.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Errors IRAL, 5, 161-170, 1967.

[3]Ellis, Rod.Understanding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4.

[4]Lado, R.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M].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5]戴炜栋、张红玲·外语交际中的文化迁移及其对外语教改的启示[J].外语界, 2000 (2) .

[6]戴炜栋, 王栋.语言迁移研究:问题与思考[J].外国语, 2002 (6) .

篇9: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关键词: 高校英语专业教学    中国文化    导入策略

一、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中国文化导入的现实意义

(一)能够帮助学生成功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真正有效的跨文化交际应该在文化交流平等的前提下,尊重对方的文化,不把自己的文化强加给对方,通过交际给对方带来他们想要的信息。所以学生应该使用英语向西方人介绍中国人的文化、历史、习俗和价值观等,增强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成功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二)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加深本国文化和理解西方文化。

通过中国文化的导入,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回忆和巩固已经掌握的中国文化知识,还可以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此外,通过中西方两种文化的比较,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西方文化。所以,进行中国文化导入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能够帮助学生提高文化鉴别力,学会辩证看待中西文化的差异,从而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在长期单向的文化教育的影响下,产生了一种崇洋媚外的情绪,这是非常危险的。因此,应引导学生通过中西方两种文化的对比,提高文化鉴别力,学会辩证地看待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从而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既积极吸收西方文化的优点长处,又坚持弘扬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避免盲目地崇拜和不加选择地一律接受,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促进自身的发展。

二、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中国文化导入的策略

(一)教育工作者首先应该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教育工作者要清楚世界正处于文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中国一定要要努力保持自己的母语文化特征,并将自己的传统文化发扬传播出去。因此,教育工作者要紧跟时代步伐,把学习英语传播中华文化贯穿到教学活动中。

(二)中国文化导入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中国文化导入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包括师生两方面的文化导入意识培养和教师文化导入能力的提升。只有先从意识上改变教师和学生以往的思想,培养提升教师的中国文化导入的能力,才能使改革顺利有效地进行。

(三)从教材建设方面入手。

依据实际需要,适当增加介绍中国文化的材料。另外,也要选取精通英语的中国作家的英文著作和英语国家介绍中国文化的文章,以及英美名家对中国经典文学名著的翻译作品等,还可以编排一些校本课程。

(四)课堂教学的设计。

在教授西方文化的同时,采用对比原则等多种手段,导入中国文化;在课堂上增加一些与中国地理、经济、民俗节日等有关的内容;教学中要注意把翻译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翻译技巧传授给学生等。

(五)课外作业和任务的布置。

在课外精心设计与宣传与中国文化相关的任务,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安排让学生参与与中国文化导入相关的活动。通过精心设计课后作业,推荐鼓励学生积极广泛地进行课后阅读,并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指导,开展第二课堂,设计形式多种多样的活动,导入含有中国文化的内容等。

(六)利用借助大数据时代新的教学模式和平台

利用和借助大数据时代产生的新的教学方式和平台对课堂教学进行有力补充。因此,结合实际适时地利用诸如微课、MOOC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补充中国文化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七)人才培养方案调整。

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应该将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导入和英美文化导入列为同等重要的地位,将中国文化作为一个组成部分纳入英语教学计划。从宏观上指导教学人员从各个方面增加有关中国文化在教学中的分量,提高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八)课程设置调整。

在课程方面,应该增加基础英语课程的学时数,以便更好地进行中国文化内容的导入;此外,还构想增加中国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英语课程,可以作为必修课,也可以作为选修课,辅助基础英语教学的中国文化导入。

其中,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是英语专业教学的指导纲领和基础,因此对这两方面的调整一定要慎重,结合实际,经过反复论证,确保切实可行后才可以进行。

三、结语

在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的内容势在必行,通过以上几个方面导入中国文化,不但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全面的、合格的文化传承者,而且能够用英语向世界传播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Crystal D.English as a Global Language[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2]杜瑞清,蒋亚军.近二十年“中国英语”研究述评[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1).

[3]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4]郭佳.英语专业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意识培养——一份基于使用《阅读中国》进行文化教学改革的报告[J].外语学刊,2011,(4).

[5]Smith.L.English as an International Auxiliary Language[J].PELC Journal,1976,7/2:38-43.

篇10: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及其方式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中国文化与英语国家文化的巨大差异,对英语学习者来说是一个大障碍. 对于英语教学中缺乏文化影响的`普遍现象,应该在外语教学中通过比较、综合、差异分析和阅读或者收集等教学方式进行文化导入,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作 者:冯辉 FENG Hui  作者单位:南京邮电大学,外语系,江苏,南京,210003 刊 名: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2008 8(5) 分类号:H319 关键词:文化导入   英语教学   影响   文化差异  

篇11:高职商务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导入

高职商务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导入

经济的全球化时商务英语的教学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也使广大教学工作者对商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导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了充分认识.本文以商务英语的教学模式为研究对象,在了解跨文化差异的.现象和重要性基础上,说明在商务英语的教学当中应该导入跨文化交际意识.

作 者:王娟娟 Wang Juanjuan 作者单位:江西广播电视大学,江西,南昌,330046刊 名: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ANGXI RADIO & TV UNIVERSITY年,卷(期):37(1)分类号:H313关键词:商务英语教学 跨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意识

篇12: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由于大学英语并非英语专业,其教学课时相对有限,而文化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体系,内容包罗万象,因此大学英语里的文化教学不可能像英语专业所开设的英美文化课那样面面俱到,而是应该与英语语言教学相结合,恰当而有效的进行导入。以下是笔者在进行《新编大学英语(第二版)》第三册教学的时候,运用不同的方法结合课文进行的文化导入。

(一)文化差异对比

因为汉英文化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之间存在了巨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也对学生的英语知识掌握和运用产生了巨大的干扰,要克服这种干扰,只有去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两种文化的对比,帮助学生发现汉英语言结构与文化之间的异同,且重点是差异和冲突。

以第四单元“择业规划”为例,作者在分析了当今学生找工作的误区之后,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建议。其中提到换工作的观念,作者指出“换工作和改职业在任何年龄都会发生”,并鼓励学生如果发现选择的职业不适合自己,可以马上重新开始新的工作。在这点上,笔者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中国换工作是否也和欧美一样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是否在任何年龄都可以重新开始。在激烈的讨论中,汉英文化的差异性也得到了分析。因为中国文化重视群体,强调“大一统”思想;相反,西方文化推崇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存在价值,因此两者也具有不同的价值观。中国人虽然也换工作,但换工作的时候考虑的因素不仅包括本人,还有其他许多周边因素,而欧美人相对换工作就比较简单,因为他们主要考虑的因素就是本人的发展。

又比如第三单元的主题是“社会问题”,通过如今很多孩子脖子上挂的钥匙体现出美国家庭模式的转变,即由以前的丈夫工作、妻子在家照顾孩子这一类型转变为夫妻双方都要工作,而孩子无人照顾的情况,究其原因是家庭经济支出的增长所带来的必然的后果。这一现象在中国早已发生,即所谓的双职工家庭,且如今中国家庭的另一新现象是父母都外出打工,产生了大量的留守儿童。

通过这些类似的对比分析,学生对对英语文化的感知能够加深,文化敏感性也可以得到提升,在以后的学习和实践中能自发地运用文化差异对比分析去了解英语文化不同于汉语文化的独特之处。因此文化差异对比分析是文化导入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

(二)课文背景知识介绍

在上每一个单元之前,对该课文的相关背景知识需要做一个简要的介绍,一般包括一些相关的地理常识、历史背景、政治经济以及文学艺术、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知识。这是因为这些知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课文描述所产生的背景,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是文化导入的必需部分。

以第九单元“音乐”的阅读课文《甲壳虫乐队》为例,甲壳虫乐队作为西方音乐文化最为杰出的代表之一,其音乐作品包含了那些急切需要被公众倾听的声音,具有从英国当时文学领域导入的工人阶级的现实主义风格,一直被认为当成引导摇滚从流行音乐走向严肃艺术的标签,影响了欧美的一代年轻人,时至四十年后的今天仍能找到遗留的痕迹。通过对甲壳虫乐队的成员、音乐作品、音乐风格以及产生的巨大影响的介绍,学生对欧美摇滚乐的知识也得到了一定的普及。文化导入的辅助作用也得以体现出来。

(三)多媒体手段

在信息发达的当下,多媒体已经成了不可或缺的教学辅助手段,尤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各种视频、音频以及最新的语料都能通过多媒体手段形象具体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起到的教学效果也事倍功半,文化导入也不例外。

第二单元“神话与传说”主题非常有趣,可以让学生分组制作幻灯片来给大家讲述自己所知道的神话传说。或者可以让学生先欣赏有关于神话传说的影片,然后进行相应的讨论。

同样,第七单元的“旅行的乐趣”,可以给学生欣赏一些欧美国家的风情,并适当的导入相关的旅游英语表达方式。而第九单元“音乐”还能让学生学唱一些简单又好听的英文歌曲,因为歌曲往往带有比较明显的文化风格和特色,可以帮助他们了解歌曲背后的文化含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实践

教师在引导学生不断输入英语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帮助他们不断的实践,使所学的知识真正融会贯通。

例如第五单元“语言”,课文讲述了海伦凯勒学习语言的故事,在分析完课文之后,让学生结合自己学习英语的感受用英语互相交流,讨论学习的难点。多数学生均表示“中国式英语”是他们最头痛的问题,可是明知道使用不当,也很难改正。在交流的过程中,好多学生便面临话在嘴边却苦于无法恰当表达的局面,笔者根据这个也是众多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通病,指出“中国式英语”形成的主要根源在于对英语文化的不理解或一知半解,借机强调了了解英语文化的重要性,并向学生分析了之前错误表达的文化根源,同时引导他们进行正确的表达,帮助他们在实践中加深对英语文化的了解。

四、结语

由此可见,《新编大学英语(第二版)》的编写为广大大学英语教师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来实践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相辅相成。同时,根据大学英语教学的培养目标,教师在教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必须注重从文化的角度去揭示汉语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帮助学生理解英语表达方式背后的文化根源,培养他们从文化的角度去观察和理解英语的交际规约。而有了一套注重文化的英语教材,教师便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需要,通过设计合适的文化导入内容,并且恰当灵活地借助合适的教学方法,将教材进行有效的发挥,就能够提高学生对英语文化的敏感性,自动自觉地融入英语文化环境中,并逐步地运用英语进行得体自然的交际,从而达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设定目标。

参考文献:

[1]Juri Lotman & B.A Uspensky. On the Semiotic Mechanism of Culture[J].New Literary History,1978.

[2]Wolfson,Ness.Rules of Speaking,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 [M],ed.by Jack C.Richards and Richard V.Schmidt,London:Longman Group Limited,fifth impression,1990.

[3]毕继万.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4]陈威.《新编大学英语》中的文化体现[J]辽阳石油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5]丁学军.谈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6]邢若枫.论大学英语教学与文化教学的结合[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

篇13: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关键词:文学作品,文本学习,积极性

一、开设英美文学课程的重要性

2004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试行) 指出:各高等学校应当根据实际情况, 按照《课程要求》确定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 设计各自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 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 以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1]由于文学取材于现实生活, 所以不同时期的英美文学作品可以说是那个时期西方现实社会的缩影。学生在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时不仅可以了解到凝聚在作品中的西方文明, 感受到西方国家的传统民族文化、社会风貌、思维方式和心理特征, 同时也开阔了视野, 陶冶了情操, 增强了审美意识, 提高了自身的素质。

根据笔者所做的问卷调查, 很多同学对英美文学很有兴趣, 有的在中学阶段就阅读了一些英美文学名著的汉译本。但涉猎的面很窄, 而且阅读英语原著的寥寥无几, 原因大概有两点, 一是同学们时间紧张, 忙于中考、高考, 无暇做大量的似乎和考试关系不大的阅读;二是无人指导, 再加上英语水平有限, 原著让人望而却步。进入大学后, 学生自己支配的时间相对多了, 英语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很多学生有了阅读原著的愿望和兴趣。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 欣赏英美文学名著, 不仅可以使同学们接触到原汁原味的英语, 体会英语语言的优美, 还可以丰富他们的西方文化知识, 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 达到陶冶情操、完美人格的素质教育的目的, 可谓一举几得。因此, 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开设英美文学课很有必要, 也很重要。

二、选择作品的原则

英美文学浩如烟海, 对非专业的学生来说, 在有限的时间里搞清楚英美文学发展的脉络是很让人头痛的。因此, 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 教师没有必要详细讲述英美文学发展的历史, 各个时期出现的文学名词和文学术语, 否则, 学生将一头雾水, 觉得文学艰涩深奥, 对之望而却步。所以教师必须在课前精心做好课堂教学文本的遴选工作。所选用的文本材料需具备审美的针对性:既能直接表现语言的艺术美, 也能间接表现自然美和社会美。教师通过讲解分析, 和学生一起探讨文学作品, 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社会生活和艺术的审美观, 以及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1. 重短篇, 轻长篇。

为了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并保持这种兴趣的连贯性, 应选择有代表性、篇幅短小、语言难度适中、艺术表现力强的作品。当然, 并不是完全将长篇排除在外。学生也希望在老师的指导小阅读中国读者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 如傲慢与偏见, 简爱等。老师可以选择冲突激烈, 表现人物个性和作品主题的部分让学生阅读学习过程中, 还可以组织学生分组阅读、讨论、做角色扮演等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为了更好的表演, 学生们需字斟句酌、反复推敲才能领悟作品。

2. 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比较文学教学。

中国学生是在母语环境中成长的, 又从小在我国文学的氛围中耳濡目染, 对中国文学或多或少都有些了解, 有的学生可能还很感兴趣。在文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母语文学根底, 我们可以把英美文学与中国的文学进行对比, 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作品。将中国文学与与英美文学进行比较, 可令学生们感觉更亲切因而更易于接受, 而且还会更深刻地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

3. 尽量使用现代化教学设备。

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即使是“满堂灌”, 传递的信息量也很少, 而且很呆板, 缺少变化, 学生很难自始至终保持注意力和兴趣。随着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普及, 教师在教学时应尽可能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制作图文并茂的课件。利用多媒体授课, 具有信息量大, 课堂气氛活跃, 使学生保持兴趣等等优点。还可根据课程进度, 组织学生观看一些名作改编的电影, 如《傲慢与偏见》、《简·爱》、《紫色》等。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在很短的时间里了解这些大部头的小说, 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英美文学的教学变得不那么“拒人以千里之外”。

三、教学方法:课堂学习加上课外阅读

英美文学课程包括英美文学史和英美文学作品选读两部分内容, 但由于受传统文学社会功能主义观的长期影响, 英美文学教师总把文学史的地位抬高到作品之上, 把作品中的社会现实意义看得高于其它一切意义。为贯彻“文以载道”的教学思想, 文学教师通常会将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大部分用于时代背景、作家生平以及文学史术语的讲解, 而忽略了对原汁原味的作品的研读。通过阅读各种体裁的英语文学作品, 学生可以了解更为纯正的语言习惯和更为深厚的人文精神, 对于语言水平的提高有着更为积极的作用。

文学是浓缩了的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的智识的结晶。所以组织学生反复阅读精选的经典作品, 不仅可以向学生进行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 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满足学生对学习的要求。而且随着文化知识的积累和丰富, 学生对语言本身的理解会更深刻, 更透彻, 又促进了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 真正达到培养学生能够运用英语准确、顺利地进行交流的教学目标, 让学生学到地地道道的英语。

书读百遍, 其义自现。人的一生时间和精力有限, 熟读一些有高度价值的书, 可以直探人性本源,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比较迅速地启迪自己的理性, 并且眼界、胸襟开阔, 终身受益无穷。而且阅读文学作品能把学生带出课堂, 投入丰富多采的现实语言环境, 学到真实的英语。阅读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学习情景, 由背景或文化差异造成的问题只有靠广泛阅读来解决。它是外国学生学习英语国家文化的必由之路;是开拓学生思路, 促使学生创造的重要手段。它能使学生真正弄懂英语的来龙去脉, 夸克等人提出即使用最讲实利的观点来看, 语言教学也必须把文学列为自己最基本的教材。而且英美文学教材内容丰富, 保持了英语语言系统的完整性, 充分体现文化内涵, 体现先进的科学文化精神。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阅读面越广, 知识面越宽, 越能较快地把握英语的构成要素及构成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 越能帮助学生系统地、完整地掌握英语。

参考文献

篇14: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高职学生;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3)02-0100-3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3.01.024

1. 理论框架

回顾过去几十年的英语教学发展,我们不难发现教学目标从“语言能力”扩展到“交际能力”(Hymes, 1972),又扩展到“跨文化交际能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也层出不穷。我国学者高一虹(2002)总结了三种比较流行的模式:构成三分模式、行为中心模式和知识中心模式。构成三分模式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层面。认知层面包括目的文化知识, 以及对自身价值观念的意识;情感层面包括对不确定性的容忍度、灵活性、共情能力、悬置判断的能力;行为层面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关系的能力、在跨文化情境中完成任务的能力。行为中心模式以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实践为关注中心,侧重交际行为或外部结果,亦可称为“有效性”或“功效”。“功效”一般包括跨文化情境中的个人适应、人际互动、任务完成情况。知识中心模式也是以培养实践能力为关注中心的,在学校情境中较受欢迎,目前在我国的外语教育中占主导地位。对许多教师、学者来说,跨文化交际能力主要是指如何在目的文化情境中适宜地使用目的语的知识。在此基础上,高一虹针对我国英语教学的特点,又创造性地提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跨越”与“超越”两个层面。“跨越”是指目的文化知识和交际技能的获得以及立场情感、行为模式从本民族文化转移到目的文化;“超越”是指能够以开放、灵活、有效的方式进行跨文化交流,在跨文化交际中“生产性”地(productively)构建自我认同(self-identity)。参考国内外众多学者的理论和本次调查的具体情况,作者在这里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大致划分为为基础层次和深层次两个层次,基础层次是对跨文化交际基本知识和技巧的掌握与运用(上文提到的认知层面、个人适应阶段和“跨越”层面);深层次则将跨文化态度、情感、知识、交际策略和交际表现等都纳入跨文化交际能力。

2. 调查背景与目的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4年1月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和教育部办公厅2007年7月公布的《大学英语课程要求》,均提出“大学英语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我校2007年制定的新的职业英语教学大纲也明确提出“积累必要的跨文化交际知识和培养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那么,目前高职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处于什么样的状况?存在哪些问题?不同年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水平是否存在显著差异?考虑到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研究将聚焦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础层次。

3. 调查方法

3.1 问卷的编制

问卷(出题时参考了王振亚和钟华的部分题目)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共10题)是有关语言行为的试题,涉及打招呼、称呼语、邀请、告别、关切、拒绝、提议、感谢、送礼、收礼等十多种日常交往中常用的言语行为。采用的是“得体”与“非得体”的判断题,例如:

(1)李明到美国朋友家里做客,当被问及“Would you like some tea?”,他回答说“Please dont go to any trouble(请别麻烦)”。

(2)小红应邀到美国朋友Michelle家做客,临别时说:“Its too late. Id better be going now. You must be very tired. Good night.”

第二部分(共10题)是有关非语言行为的试题,以人体语、时间语、空间语为主,也涉及一些社会习俗、社会规范、社会关系等方面的问题。采用的题型是是非判断题,例如:

(1)接受英国朋友的礼物时,应当当面打开礼物。

(2)当你在示意英美人士向你靠近时,手掌向下,五指向内弯曲不停地摆动。

3.2 受试的选择

本调查首先在一年级新生中随机抽取了两个自然班,再选取了二年级全校任选课的一个班级(学生来自各个院系)。共三个样本:一年级1班(29人)、一年级2班(30人)和二年级选修班(73人)。发放问卷132份,回收有效问卷122份。

4. 调查结果分析

4.1 总体得分情况

从表1的数据来看,学生得分在80%以上者只有5人,占总人数的4.10%;14~15分(70%~75%)之间18人,占总人数的14.75%;12~13分(60%~65%)之间40人,占总人数的32.79%;11分(55%以下)以下者有59人,占总人数的48.36%。近半数同学处于不及格水平,13分(65%)以下占总人数的81.15%,整体情况不好。表明目前高职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水平很低。

4.2 各班跨文化交际问卷成绩T检验

首先对不同样本(一年级1班、一年级2班和二年级选修班)之间进行比较,然后把一年级与二年级之间进行比较。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

如表2所示,一年级1班和2班的跨文化交际问卷成绩T检验双尾检测概率(S i g.(2-tailed))为0.211,在显著水平为0.05的情况下,T统计量的概率P值大于0.05,故不应该拒绝零假设,即认为两样本之间无显著差异。也就是说,一年级各个班之间跨文化交际能力存在显著差异的可能性很小。一年级1班、2班和二年级选修班的跨文化交际问卷成绩T检验双尾检测概率分别为0.981和0.105,P均大于0.05,零假设成立。(T检验结果表格略)

表3 一年级和二年级跨文化交际问卷成绩的T检验结果(见下一页)

表3数据表明一年级和二年级的跨文化交际问卷成绩T检验双尾检测概率(Sig. (2-tailed))为0.285,在显著水平为0.05的情况下, T统计量的概率P值大于0.05,故不应该拒绝零假设。也就是说,二年级同学在经过一年的英语学习后,跨文化交际能力相对一年级刚入学的新生并不存在显著差异。

5. 解决方法

本调查表明,目前高职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很低。更值得注意的是,经过一年高职阶段的英语学习,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几乎没有提高,完全达不到新的职业英语教学大纲中提出的“积累必要的跨文化交际知识和培养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标。鉴于目前的情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逐步改善:

5.1 分阶段文化教学

Harvey曾把跨文化意识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表面的文化特征的认识,给人们的感觉是新奇而富有异国情调;第二阶段是对细微而有意义的与本族文化迥异的文化特征的识别,反应通常是感到不可置信或难以接受;第三阶段与第二阶段类似,但通过理性分析认为可以接受;第四阶段是能从对方的角度来感受其文化(胡超,2001)。本次调查表明前高职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仍停留在第一阶段。教师应从最基本的“文化点”讲解出发,由浅入深地帮助学习者走出第一阶段,逐步向更高阶段迈进。

5.2 开设跨文化选修课,营造跨文化交际氛围

在高职英语教学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开设专业性的“语言与文化”、“跨文化交际”“英美概况”等选修课是切实可行的一种方法。学生通过选修课的学习,提高文化素养,增强对异文化的敏感性,实现Harvay提出的对表面文化特征的认识。

5.3 以任务为指导,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Stevick认为,语言教学中,“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取决于教学材料、教学方法或语言分析,而更多地取决于学生自身和学生之间的活动过程”。因此,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任务为主导,自主地阅读有关英语文化和跨文化知识方面的书籍,并且有效地利用互联网提供的便利条件,通过影视作品,直观、真实地了解英语文化。课下自主学习,课上讨论,也许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正如一位西方教育学家所说:“Tell me, I will forget. Show me, I may remember. Involve me, I will understand.”

6. 结语

调查结果反映了目前高职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总体情况不容乐观。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与新的职业英语教学大纲中提出的“积累必要的跨文化交际知识和培养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标相去甚远。只有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学校、教师和学生高度重视,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才能逐步改变目前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落后面貌。

参考文献

高一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越”与“超越”[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0):27-28.

胡超.“天人合一”观与跨文化实际[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12):55.

王振亚.社会文化测试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0(4):32-36.

上一篇:让对方看到心疼的句子有哪些下一篇:课堂教学机智作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