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股定理范文

2024-04-09

勾股定理范文(通用12篇)

篇1:勾股定理范文

勾股定理

勾股定理,又称“毕达哥拉斯定理”,是初等几何中的一个基本定理。这个定理有十分悠久的历史,两千多年来,人们对勾股定理的证明颇感兴趣,因为这个定理太贴近人们的生活实际,以至于古往今来,上至帝王总统,下至平民百姓,都愿意探讨和研究它的证明。它是几何学中一颗闪亮的明珠。

所谓勾股,就是古人把弯曲成一个直角三角形模样的手臂,上臂(即直角三角形的底边)称为“勾”,前臂(即直角三角形的高)称为“股”,所以称之为“勾股”。也许是因为勾股定理十分实用,所以便反复被人们论证。1940年出版过一本名为《毕达哥拉斯命题》的勾股定理证明专辑。从勾股定理的发现到现在,大约3000年里,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多种多样:有的简洁明了,有的略微复杂,有的十分精彩……本文将会带着大家一起来证明勾股定理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勾股定理、证明、解决实际问题 什么是勾股定理?

又称商高定理,而更普遍地则称为勾股定理。中国古代把直角三角形中较短的直角边叫做勾,较长的直角边叫做股,斜边叫做弦。

勾股定理,是几何学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被称为“几何学的基石”,而且在高等数学和其他学科中也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正因为这样,世界上几个文明古国都已发现并且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因此有许多名称。

中国是发现和研究勾股定理最古老的国家之一。中国古代数学家称直角三角形为勾股形,较短的直角边称为勾,另一直角边称为股,斜边称为弦,所以勾股定理也称为勾股弦定理。还有的国家称勾股定理为“毕达哥拉斯定理”。

在陈子后一二百年,希腊的著名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发现了这个定理,因此世界上许多国家都称勾股定理为“毕达哥拉斯”定理。为了

庆祝这一定理的发现,毕达哥拉斯学派杀了一百头牛酬谢供奉神灵,因此这个定理又有人叫做“百牛定理”。

蒋铭祖定理:蒋铭祖是公元前十一世纪的中国人。当时中国的朝代是西周,是奴隶社会时期。在中国古代大约是战国时期西汉的数学著作《蒋铭祖算经》中记录着商 高同周公的一段对话。蒋铭祖说:“…故折矩,勾广三,股修四,经隅五。”蒋铭祖那段话的意思就是说:当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3(短边)和4(长边)时,径隅(就是弦)则为5。以后人们就简单地把这个事实说成“勾三股四弦五”。这就是著名的蒋铭祖定理,关于勾股定理的发现,《蒋铭祖算经》上说:“故禹之所以治天下者,此数之所由生也;”“此数”指的是“勾三股四弦五”。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勾三股四弦五这种关系是在大禹治水时发现的。勾股定理的发现

相传毕达哥拉斯在在一次散步中,偶然看见了地上由几块三角形瓷砖拼成的一个长方形瓷砖,如图:

毕达哥拉斯灵机一动,用手在上面比划了起来。大家看,以直角三角形各边为正方形的边长,可拼出不同的正方形。以直角三角形斜边为正方形边长,可拼出一个这样的正方形:

其面积为:直角三角形斜边的平方

其中有四块直角三角形。

以直角三角形底和高做正方形边长,可拼出一个这样的正方形: 其面积为:底边(高)的平方 其中有两块直角三角形。

因为长方形瓷砖面积不变,所以所有第二种正方形面积和与所有第一种正方形面积和相等。因此毕达哥拉斯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底边的平方+高的平方=斜边的平方。这就是勾股定理。

勾股定理的证明

勾股定理证明方法有很多,下面这种是一位名叫茄菲尔德的美国总统证明的:

勾股定理的运用

说了这么多,也许有人会问“勾股定理有什么用呢?”

其实,勾股定理对我们的生活帮助可不小!尤其是在测量、建筑方面。下面,让我们来解决一下实际问题吧!

有一座山,高500米。在山脚下,有两个登山口,它们之间的距离是2400米。登山路沿着山的斜面修建(如图),我们从左面的登山口上山,到山顶的距离是多少?

这道题看似与勾股定理没什么关系,但是仔细看图,这是一个直角三角形!

已知直角三角形的斜边是2400米,要求其中一条直角边,我们应先做辅助线,将这座山分成两半:

这样,问题就转化成了求这左边这半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原底边的长度是2400,现在是一半,即为1200,另一条直角边是500。根据勾股定理,底边²+高²=斜边²,计算时,把1200写成12,把500写成5,即12²+5²=25+144=169,多少的平方是169呢?答案是13,因为前面的1200和500缩小了100倍,所以13要扩大100倍,即1300。所以登山路的长度是1300米。总结

这就是勾股定理的妙用,还不止这些。尤其是测量三个地方之间的距离时,勾股定理是我们的一大帮手。总之,勾股定理,是几何学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被称为“几何学的基石”,而且在高等数学和其他学科中也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它的主要意义有:

1、勾股定理是联系数学中最基本也是最原始的两个对象——数与形的第一定理。

2、勾股定理导致不可通约量的发现,从而深刻揭示了数与量的区别,即所谓“无理数"与有理数的差别,这就是所谓第一次数学危机。

3、勾股定理开始把数学由计算与测量的技术转变为证明与推理的科学。

4、勾股定理中的公式是第一个不定方程,也是最早得出完整解答的不定方程,它一方面引导到各式各样的不定方程,另一方面也为不定方程的解题程序树立了一个范式。

篇2:勾股定理范文

————《勾股定理》教学总结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将数学教学置于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数学活动中;将知识的获取与能力的培养置于学生形式各异的探索经历中;关注学生探索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并发展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及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此我在教学设计中注重了以下几点:

一、引经据典,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上这节课前一个星期教师布置给学生任务:查有关勾股定理的资料(可上网查,也可查阅报刊、书籍).提前两三天由几位学生汇总(教师可适当指导)。这样可使学生在上这节课前就对勾股定理历史背景有全面的理解,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勾股定理的重要性,学习勾股定理是非常必要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也是一次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民族自豪感,激励他们奋发向上.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归类总结能力。

二、大胆放手,注重了学生的自主探究

首先,创设情境,由实例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动手操作、大胆猜想、勇于验证等一系列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活动得出定理,并运用定理进一步巩固提高。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对于拼图验证,学生还没有接触过,所以在教学中教师给予学生适当指导与鼓励。充分体现了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三、拓展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

课前查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归类总结能力;课上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观察能力、猜想归纳总结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开阔视野,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数学来源于实践,而又应用于实践。因此从实例引入,最后通过定理解决引例中的问题,并在定理的应用中,让学生举生活中的例子,充分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篇3:勾股定理

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

“勾股定理”堪称人类最伟大的十个科学发现之一, 几乎所有的文明古国都有所研究, 证法有近500种之多, 历史文化背景十分丰富.勾股定理的探索和证明蕴含丰富的数学思想和研究方法, 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载体.它对数学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本节课的教学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 以知识为载体, 以培养能力为重点.为学生创设“做数学、玩数学”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 从“会学”到“乐学”.

1.自主学习, 了解文化背景

课前, 让学生借助微课进行自主学习“勾股定理”的内容, 并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

(1) 了解勾股定理的文化历史背景. (在论坛中完成)

(2) 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究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 体会割补拼接的证明方法, 完成小组交流.

通过微课的学习, 学生借助网络、书籍查阅有关勾股定理的文化背景, 并在小组里进行交流,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的意识,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了解我国古代对勾股定理的有关研究成果,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培养民族自豪感, 从而教育学生要打好数学知识基础, 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2.小组活动, 交流历史文化

课上, 学生充分交流和展示了了解到的勾股定理的历史文化, 从更多角度了解勾股定理的文化, 通过文化的了解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通过学习我国古代对勾股定理的有关研究成果, 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通过介绍毕达哥拉斯发现勾股定理的过程, 培养学生勤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品质.

3.证明定理, 注重数学思想方法渗透

通过交流课前学案中正方形C的面积的求解方法, 让学生体会用割补法求几何图形面积的方法.由网格中特殊的直角三角形三边数量关系的探究, 到一般的直角三角形三边数量关系的探究, 渗透数学中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课上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 通过拼图并利用面积证明勾股定理,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我国古代数学家赵爽证明勾股定理的方法, 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其它勾股定理证明方法的交流, 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体会多角度研究问题的过程.

4.定理应用, 小结反思

篇4:勾股定理与费马大定理

如果有人问起上世纪数学界最重要的结果是什么,相信很多人都会说是费马大定理.这个悬置长达350多年、比哥德巴赫猜想更著名的难题,在1995年被英国数学家怀尔斯彻底解决.同年,怀尔斯因此荣膺数学界著名的沃尔夫奖.

学过平面几何的人都知道,设a、b为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边长,则斜边长c跟a、b满足关系式c2=a2+b2. 中国人称它为“商高定理”,因为在古代的数学书籍《周髀算经》里记载,古代数学家商高谈到过这个关系式.但人们更普遍地称其为勾股定理,这是因为在《周髀算经》中记载着“勾三股四弦五”.在西方,上述关系式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这是因为西方的数学及科学来源于古希腊,古希腊流传下来的最古老的著作之一便是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而其中许多定理再往前追溯,自然就落在毕达哥拉斯的头上了.毕达哥拉斯被西方推崇为“数论的始祖”.

如果把勾股定理c2=a2+b2中的 a ,b ,c视为未知数,则它就变成了一个不定方程(即未知数的个数多于方程个数的方程).方程c2=a2+b2也是最早得出比较完整解答的不定方程,因为每一组勾股数即是这个方程的一组正整数解,而勾股数的规律和构造方法古人早已发现.

法国人费马(Pierre de Fermat, 1601-1665)虽然学的是法律,从事的也是律师的职业,但他对数学却有浓厚的兴趣.他在业余时间常阅读各类数学书,并且自己也从事一些数学研究,钻研一些数学问题.他在阅读古希腊数学家丢番图的《算术》一书中关于方程x2 + y2 = z2的一般解的论述时,在书的空白处,用笔写下这样的心得:“反过来说,不可能把一个立方数分拆为两个立方数的和,一个四方数分拆为两个四方数之和.更一般地, 任何大于二的方数不能分拆为两个同样方数之和.我已发现了一个绝妙的证明,但因为空白太小,写不下整个证明”.用数学语言来表达,费马的结论是:

当n≥3时, 方程xn+yn=zn 没有正整数解.

这个方程的形式与勾股定理很相似,仿佛是勾股定理的一种延伸,只是字母的次数由2变为了n(当然,还选择用不同的字母来表示,但这不是实质性的区别).费马的结论中,当n=2时,就是勾股定理的情形,这时方程有无数组正整数解,每组勾股数都是它的解.

虽然只是指数由2变为了n(n≥3),但问题的难度却陡然升高了许多许多.人们费尽了心血,包括最杰出的数学家和数不清的业余数学爱好者,但很长时间一直找不到费马大定理的证明方法.后来,人们已经不相信费马是真的找到了这个结论的证明,推测他可能如成千上万的后来人一样,自以为证明出来而实际上搞错了.然而,费马确实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方法,证明了n=4 的情况.n=3 的情况则是大名鼎鼎的数学家欧拉在1753年给出的.19世纪初,实际上只有n=3,n=4两种情况得到了证明.而n=5的情况则是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一直到 1823年才首次完全证明.费马大定理对当时的数学家是一个最大的挑战.为了表示学术界对它的重视,1816年法国科学院首次为费马大定理设立了大奖.许多大数学家,其中包括当时顶尖的数学家,如高斯和柯西,都曾热衷于这个问题.然而,他们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

在早期尝试解决费马大定理的英雄豪杰里,还有一位巾帼英雄,她是德国的苏菲·日尔曼.小时候她是一个很害羞、胆怯的女孩,靠自学、阅读来研究数学.由于当时女性在数学界受到歧视,她就用一个男性化名同一些大数学家通信,其中包括高斯和勒让德.她的才能使这些一流的数学家大为惊讶.

随着数学各分支的不断发展,各种数学工具涌现了出来,数学家们手中的武器越来越多.进入20世纪,在许多代数学家前仆后继的努力之下,1983年,德国数学家法尔廷斯证明了一个定理.他的证明用到了多位数学家的成果.这个定理表明,如果xn+yn=zn有一些互质的正整数解,那么解的个数最多也只有有限多个.另一位数学家希斯·布朗则证明了,对于几乎所有的质数,费马大定理都成立.

1985年,德国数学家符莱又把费马大定理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

英国数学家怀尔斯正是沿着前面许多数学家开辟的道路,在经过漫长的7年探索后,终于在1993年6月取得了突破,并最终在1995年完全证明了费马大定理,为这个世界难题彻底画上了句号.

篇5:勾股定理范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勾股定理说课稿,勾股定理说课稿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教材分析:

(一)本节内容在全书和章节的地位

这节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华东版),八年级第十九章第二节“勾股定理”第一课时。勾股定理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了直角三角形有关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是直角三角形的一条非常重要的性质,是几何中最重要的定理之一,它揭示了一个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数量关系,它可以解决直角三角形的主要依据之一,在实际生活中用途很大。教材在编写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际分析,拼图等活动,使学生获得较为直观的印象;通过联系比较,理解勾股定理,以便于正确的进行运用。

(二)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⒈理解并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和证明,能够灵活运用勾股定理及其计算;

⒉通过观察分析,大胆猜想,并探索勾股定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逻辑推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数学思想,并体会数形结合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介绍中国古代勾股方面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和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钻研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勾股定理的证明与运用

【教学难点】用面积法等方法证明勾股定理

【难点成因】对于勾股定理的得出,首先需要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观察的基础上,大胆猜想数学结论,而这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归纳的思维方法和运用数学的思想意识,但学生在这一方面的可预见性和耐挫折能力并不是很成熟,从而形成困难。

【突破措施】:

⒈创设情景,激发思维:创设生动、启发性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问题冲突,让学生在感到“有趣”、“有意思”的状态下进入学习过程;

⒉自主探索,敢于猜想:充分让自己动手操作,大胆猜想数学问题的结论,老师是整个活动的组织者,更是一位参入者,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协作,从而形成生动的课堂环境;

⒊张扬个性,展示风采:实行“小组合作制”,各小组中自己推荐一人担任“发言人”,一人担任“书记员”,在讨论结束后,由小组的“发言人”汇报本小组的讨论结果,并可上台利用“多媒体视频展示台”展示本组的优秀作品,其他小组给予评价。这样既保证讨论的有效性,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

【教法分析】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针对初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本节课可选择“引导探索法”,由浅到深,由特殊到一般的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种教学理念紧随新课改理念,也反映了时代精神。基本的教学程序是“创设情景-动手操作-归纳验证-问题解决-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六个方面。

【学法分析】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生”,因此教师要有组织、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并参入到学习活动中,鼓励学生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研讨式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习惯与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

多媒体课件演示FLASH小动画片:某楼房三楼失火,消防队员赶来救火,了解到每层楼高3米,消防队员取来6.5米长的云梯,如果梯子的底部离墙基的距离是2.5米,请问消防队员能否进入三楼灭火?

问题的设计有一定的挑战性,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也就是“已知一直角三角形的两边,求第三边?”的问题。学生会感到一些困难,从而老师指出学习了今天的这节课后,同学们就会有办法解决了。这种以实际问题作为切入点导入新课,不仅自然,而且也反映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学习数学是为更好“服务于生活”。

(二)动手操作

⒈课件出示课本P99图19.2.1:

观察图中用阴影画出的三个正方形,你从中能够得出什么结论?

篇6: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反思范文

牡丹江一中 栗欣莹

一次公开课就是一次成长的历程,在这个历程中可以获得宝贵的经验。应该来说动能定理是高中物理最重要的定理之一,本节课是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的第一课时,是整个动能定理教学中基础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这节课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动能的表达式,掌握动能定理的内容,学会简单应用动能定理解决物理问题,体会到应用动能定理研究问题的优越性。动能定理主要从功和动能的变化的两个方面来入手。里面包含了:功、能、质量、速度、力、位移等物理量,综合性很高。并且动能定理几乎贯穿了高中物理的所有章节、是物理课程的重头戏。反思我在这次公开课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现将此次公开课的得失总结如下:

1、个别学生课前预习不足

在上这节课之前已经让学生放假回家预习这节课,但是还有个别学生课前没有让认真的预习<<动能和动能定理>>和之前几节课学过的内容,所以部分学生知识遗忘比较严重,在课堂上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还只是被动的接受老师和其他发言同学的观点和知识点。

2、对学生情绪的调动,积极参与问题的研究不足

推导演绎动能表达式时,由于电脑临时出现问题,使得处理这个环节还是有些粗,并且学生自己推导动能表达式是参与度还是不够理想,探究动能变化与什么力做功有关时,参与程度不够,所以,在今后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在课堂上多参与,多交流,多提问,不能满足于自己一言到底。

3、在教师问题引导上斟酌和研究不足

对于新课程的课堂的教学,应该是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的思考和研究问题,这样对于知识的有效学习有大的帮助,但是如何的引导学生学习是一个突出问题,在教学中问题的创设上还是要多用心,多研究。要不会出现研究问题的盲目性,和无法正确的研究问题。

在这次公开课中我感受到,探究是全方面的,不一定仅仅体现在实验探究,学生的积极性要在合适的环境中、用合适的方式、合适的语言调动,以后我如果再上这节课,我会多从生活入手,将理论渗透到实际的事例中,这样会更通俗易懂。

以上几点是此次赛教中的反思和体会。将这些不足的地方加以总结和改进,能够对我以后的教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把这些经验融入到我的教学过程当中,才会让我不断的进步,知不足而奋进,才是最大的收获。

篇7: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范文模版)

教学目标:1.掌握垂直关系的性质定理,并会应用。

2.通过定理的学习,培养和发展空间想象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运用图形

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几何直观能力。

3.通过典型例子的分析和自主探索活动,理解数学概念和结论形成过程,体会蕴涵在其中的思想方法.重 难 点: 垂直关系的性质定理是重点也是难点。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线线垂直线面垂直 面面垂直

二、性质定理的引入

(一)问题探究一

为了改善小区电力供应,政府决定在大雄家外的马路边立两根电线杆,如果你是工程师,你有办法保证这两根电线杆平行吗?

答:令它们都垂直于地面!

【抽象概括】

定理6.3如果两条直线同垂直与一个平面,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文字描述)

ab

a,ba//b(数学语言,学生归纳)

※归纳线面垂直的性质:

1、线线垂直

2、线线平行(图形符号)

【练习】

表示平面,则下列命题 若m、n表示直线,中,正确的命题序号有__________.(1)m,nm//

n

(2)m//n,mn

(3)m,n//mn(4)m//,mnn

(二)问题探究二

在探究一中,如果大雄家有一面在马路边而且垂直于地面的围墙,那么你怎么保证电线

杆都垂直于地面呢?

答:令每一条电线杆紧贴墙面且都垂直于墙面与地面的交线!

【抽象概括】

定理6.4 如果两个平面互相垂直,那么在一个平面内垂直与它们交线的直线垂直于另

一个平面.(文字描述)m ,l mm(数学语言,学生归纳)ml 

(图形符号)※归纳面面垂直性质:线面垂直线面垂直面面垂直

【练习】

设两个平面互相垂直,则()

A.一个平面内的任何一条直线都垂直与另一个平面

B.过交线上一点垂直于一个平面的直线必在另一个平面上

C.过交线上一点垂直于交线的直线,必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D.分别在两个平面上的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C1 例1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MN在BA1 N平面B1BCCMNBC于M1内,且 DC(1)判断MN与AB的关系,说明理由(MN垂直的所有平面与直.线A 2)找出与

P

例2如图,在四面体PABC中,PA面ABC,面PAB面PBC,求证:BCAB.C分析:利用逆向思考的方法寻找证明思路.B

四、小结:面面平行

1、线线垂直线面垂直 面面垂直

2、几何证明中常常使用逆向思考的方法.五、作业:P49B3、P70C2

篇8:勾股定理范文

授课年级:九年级

学校:眉县青化中学 教师姓名:张亚雄

章节名称 垂径定理及其应用 计划学时 1 本节内容是前面圆的性质的重要体现,是圆的轴对称性的具体化,也是今后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弧相等、垂直关系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为进行圆的计算和作图提供了方法和依据,所以它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另外,本节课通过“实验--观察--猜想——合作交流——证明”的途径,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联想能力、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同时利用圆的轴对称性,可以对学生进行数学美的教育。

学习内容分析 因此,这节课无论从知识上,还是在从学生能力的培养及情感教育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分析,我们看到“垂径定理”在教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今后解决有关计算、证明和作图问题的重要依据,它有广泛的应用,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垂径定理及其应用。

由于垂径定理的题设与结论比较复杂,很容易混淆遗漏,所以,对垂径定理的题设与结论区分是难点之一,同时,对定理的证明方法“叠合法”学生不常用到,是本节的又一难点。因此,本节课的难点是:对垂径定理题设与结论的区分及定理的证明方法。

而理解垂径定理的关键是圆的轴对称性。

学习者分析 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对于圆的弦、弧、圆心角、圆周角已经了解,但对于它们之间的关系还不太明白,还需要在课堂上进一步引导,达到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进一步理解垂径定理和灵活运用垂径定理。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圆的轴对称性;掌握垂径定理;学会运用垂径定理解决有关的证明、计算和作图问题。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联想能力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教师播放动画、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收获新知;通过分组训练、深化新知,共同感受收获的喜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联系、发展、对立与统一的思考方法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及美育教育。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理解垂径定理和灵活运用垂径定理。解决措施:选用引导发现法和直观演示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活动、多观察、多合作、多交流,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组织学生参与“实验---观察---猜想---证明”的活动,最后得出定理。

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 教学难点:对垂径定理题设与结论的区分及定理的证明方法。解决措施:让学生实验、观察并得出猜想,然后引导学生分析上述猜想的条和结论,并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写出已知、求证,为分清定理的题设和结论作好铺垫,从而达到解决难点的目的。

整个教学设计内容分七个环节来完成。

1、复习提问---创设情境教师演示动画:将一等腰三角形对折,启发学生共同回忆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复习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并提出问题:如果以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顶点为圆心,腰长为半径作圆,得到的圆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呢?这样了解了学生的认知基础,带领学生作好学习新课的知识准备并逐步引入新课。

2、引入新课---揭示课题:在引入新课的同时,运用教具与学具(学生自制的圆形纸片)演示,让每个学生都动手实验、观察,通过实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1)圆是轴对称图形;(2)经过圆心的每一条直线(注:不能说直径)都是它的对称轴;(3)圆的对称轴有无数条。(出示教具演示)。然后再请同学们在自己作的圆中作图:(1)任意作一条弦 AB;(2)过圆心作AB的垂线得直径CD且交AB于E。(出示教具演示)引导学生分析直径CD与弦AB的垂直关系,说明CD是垂于弦的直径,并设问:它除了上述性质外,是否还有其他性质呢?这样就很自然地导出本节课的课题,此时板书课题 7.3垂直于弦的直径。这样通过全体学生参与实验,逐步导出新课。

教学设计思

3、讲解新课---探求新知:首先让学生实验、观察并得出猜想,然后引导学生分析上述猜想路

得出结论,并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写出已知、求证,为分清定理的题设和结论作好铺垫,从而达到解决难点的目的。接下来再对学生引导分析,让学生合作讨论,展示成果。最后师生共同演示、验证猜想的正确性,同时利用动画得出证明方法,从而解决本节课的又一难点——叠合法的证题方法。此时再板书垂径定理的内容。为了强调定理中的条件,我出示题组训练一,让学生抢答,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强调“垂”与“径”缺一不可,最后进行定理变式

4、定理的应用:为了及时巩固,帮助学生对所学定理的理解与使用讲完定理及变式后,我依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及他们的心理特点,设计了包括例1在内的有梯度的,循序渐进的与物理、代数相关的变式题组训练二,让学生尝试。

5、巩固练习----测评反馈:为了检测学生对本课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进一步加强定理的应用训练,我设计了与代数、物理相关的反馈题组训练三,针对学生解答情况,及时查漏补缺。

6、课堂小结---深化提高:至此,估计学生基本能够掌握定理,达到预定目标,这时,利用提问形式,师生共同进行小结

7、布置作业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更好地因材施教,我的作业题分为必做题与选做题,必做题。目的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思维的广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思维品质,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的提高。另外,作业限时20分钟,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学习效率。

板书设计为了使本节课更具理论性、逻辑性,我将板书设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圆的轴对称性,第二部分为垂径定理及其变式,第三部分为测评反馈区(学生板演区)。

设计要突出的特色:为了给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平等而又富有诗意的课堂,我以新数学课程标准下的基本理念和总体目标为指导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始终面向全体学生,依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适当的教学起点和教学方法,充分让学生参与教学,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通过“实验--观察--猜想--证明”的思想,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得,我注意前后知识的链接,进行各学科间的整合,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考空间,同时辅以相应的音乐,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高雅的学习氛围,在学习中感悟生活中的数学美。

依据的理论 做中学、引导发现法、直观演示法和合作学习。信息技术应用分析 知识点 定理内容0.例

1、巩固练习教学过程(可续页)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所用时间 教师活动

教师演示动画:将一等腰三角形对折,导入新

启发学生共同回忆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课,以动复习提问---创设画为契机5分钟

情境

提出问

圆心,腰长为半径作圆,得到的圆是否题。

是轴对称图形呢?

问题:如果以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顶点为

图形,复习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并提出

学生回答问

利用动画引入对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学习水平媒体内容与形式 理解 应用

计算机显示内容

使用方式 计算机显示内容

使用效果 较好

计算机显示内容、黑板演示。计算机显示内容、黑板演示 增大练习量

学生动手实验、观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1)圆是轴

学生动手实

对称图形;(2)经引入新课---揭示引入新课 5分钟

课题

出示教具演示,导出本节课题。

学生回答问

直线(注:不能说

题。

直径)都是它的对称轴;(3)圆的对称轴有无数条。学生实验、观察并得出猜想,然后引

学生动手实

导学生分析上述讲解新课---探求探求新知 15分钟

新知

书垂径定理的内容

学生回答问

将文字语言转化

题。

为符号语言,写出已知、求证。

定理巩固练习

设计了包括例1在内的有梯度的,循序----测评反馈: 定理的应用: 定理的应10分钟

练二

渐进的与物理、代数相关的变式题组训

解题

掌握定理

验分组讨论,猜想得出结论,并

篇9:勾股定理范文

陕西师大附中 张 辉

点明课题

本节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5第二章《解三角形》中的2.1《正弦定理》的内容,该节包括正弦定理的发现、探索、证明和应用,我把这节内容分为2课时,现在我要说的是《正弦定理》的第一课时,主要包括正弦定理的发现、探索、证明和简单的应用。

下面我从四个方面来说说对这节课的分析和设计:

一、教材地位分析

《正弦定理》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5中第二章《解三角形》的学习内容,比较系统地研究了解三角形这个课题。对比同学们在初中学习过的解直角三角形,解三角形虽是少了一个字,明显我们面临解决的问题范围却扩大了。因此,本章内容是对初中解直角三角形内容的直接延伸,在解直角三角形时主要借助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函数和方程的思想来实现,这种方法当然是局限于直角三角形,面对一般的三角形同学将束手无策。《正弦定理》紧跟必修4(包括三角函数与平面向量)之后,可以启发学生联想所学知识,运用三角函数知识作为工具,运用转化与化归作为指导思想,推导出正弦定理。正弦定理是求解任意三角形的基础,又是学生了解三角形中存在边与角的定量关系的一个开端,对进一步学习任意三角形的求解、体会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辨证思想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为三角形中的一个定理,而定理本身的应用(定理应用放在下一节专门研究)又十分广泛,因此做好该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通过对任意三角形中正弦定理的探索、发现和证明,感受“类比—猜想—证明”的科学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体会由“定性研究到定量研究”这种数学地思考问题和研究问题的思想,养成大胆猜想、善于思考的品质和勇于求真的精神。

同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后面学习《余弦定理》提供了方法上的模式;为将来解决测量、工业、几何等方面的实际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了解到数学在实际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使学生主动地去发现正弦定理的内容和推证正弦定理及简单运用正弦定理

能力目标:通过对正弦定理的引入、推导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能体会用“作高”将一般三角形转化为直角三角形;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

情感目标:面向全体学生,创造平等的教学氛围,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评价,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学生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合情推理探索数学规律的数学思想,体验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方法,培养学生在方程思想指导下解三角形运算能力。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①为什么要研究正弦定理?正弦定理是怎样被发现的?其证明方法又是如何想到的?还有别的求证方法吗?这些都是教材没有回答,而确实又是学生所关心的问题.②教材是从特殊的三角形即直角三角形入手,来研究三角形中所存在的边与角之间的定量关系的,后又拓展到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进而探究出正弦定理,这体现了数学学科中的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然而现实生活中直角三角形的实例要比斜三角形少的多,而教材却没有从斜三角形切入问题,这样代表性不就降低了吗?

③教材仅有的两道例题中,所给出的数据都要用到计算器进行演算。这样会不会给学生造成一种错觉,即凡是用正弦定理解决的问题都要使用计算器呢?

④教材中,正弦定理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就涉及到了三角形中的“多解”情况,如果按照新课标中“注重学生发现、探究、猜想、证明”的教学理念,那么教学时间是否充裕?

以上问题仅是我个人在教学中的一点体会和认识,尚有诸多不足之处,还望各位专家及老师批评指正。

四、教法特点及预期效果分析

教学设计本着学生心理和发展特点原则,尽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时时关注学生的兴趣、体验、困惑、疑难等,有效地发挥教师的组织、引导、激励作用,尽可能使学生在多方面得到发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下面便是我本节课的一些基本构思

本课基本构思:

本节课,学生在不知正弦定理内容和证明方法的前提下,在我预设的思路中,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一个个相关联的探究活动过程,通过“发现类比实验猜想验证证明”的数学思想方法发现并证明定理,让学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感受到创新的快乐,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其次,以问题为导向设计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去思考问题,去发现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堂教学太过于重视结论,轻视过程。为了应付考试,为了使对公式定理应用达到所谓的“熟能生巧”,教学中不惜花大量的时间采用题海战术来进行强化。在数学概念公式的教学中,往往采用的所谓“掐头去尾烧中段”的方法,到头来把学生强化成只会套用公式的解题机器,这样的学生面对新问题就束手无策。新课程倡导: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不能再让学生脱离学生的内心感受,必须让学生追求过程的体验,把“数学发现的权利”还给学生。

基于以上认识,本节课我所考虑的不是简单的把正弦定理的内容告诉给学生,而是创设一些数学情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定理,证明定理。从发现定理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定理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发现定理并不都是高不可攀的事情,通过努力,也可以做一些看似数学家才能完成的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极大的激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他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这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

授课过程中的一点遗憾:

由于这种探究课型在平时的教学中还不够深入,有些学生往往以一种观赏者的身份参与其中,主动探究意识不强,思维水平没有达到足够的提升。但相信随着课改实验的深入,这种状况会逐步改善。此外,由于目前高一的学生还没有学习“平面向量”,因此,对于正弦定理的证明方法没有涉及到“向量法”。教授本课的收获:

篇10: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符号表述

图形(画在黑板上)

2、逆定理的获得

(1)让学生用文字语言将上述定理的逆命题表述出来

(2)学生自己证明

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 有下面关系:

篇11:勾股定理逆定理教案

威县二中 田利功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直角三角形的判别条件. 2.熟记一些勾股数.

3.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探究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用三边的数量关系来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

2.通过对Rt△判别条件的研究,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勇于 探索的创新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介绍有关历史资料,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愿望. 2.通过对勾股定理逆定理的探究;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探究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理解互逆命题,原命题、逆命题、互逆定理,原定理、逆定理的有关概念及关系.

教学难点:归纳、猜想、应用勾股定理逆定理的结论.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复习旧知 1.直角三角形有哪些性质? 2.一个三角形,满足什么条件是直角三角形? 我们是否可以不用角,而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来判断是否为直角三角形呢? 教学活动 活动2合作探究

1.古埃及人曾用打绳结的方法得到直角。观察得到三角形的三边存在什么数量关系。

2.动手画一画下面的三组数分别是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a,b,c:

2.5,6,6.5; 6,8,10。(1)这三组数都满足a2b2c2吗?

(2)画出图形,它们都是直角三角形吗?

3.通过上面的活动提出猜想。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4.互逆命题的理解。上面猜想得到勾股定理的逆命题。教学活动 活动3合作探究

1.勾股定理逆命题的证明。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进行勾股定理逆命题的证明。得到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例题1.已知三角形ABC,三边分别为a,b,c,满足a+b=c 求证:三角形ABC为直角三角形。

2.探究互逆定理。

22教学活动 活动3合作探究

1.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应用。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掌握勾股定理的两个应用。

例2: “远航”号、“海天”号轮船同时离开港口,各自沿一固定方向航行,“远航”号每小时航行16海里,“海天”号每小时航行12海里。它们离开港口一个半小时后位于点Q,R处,且相距30海里。如果知道“远航”号沿东北方向航行,能知道“海天”号沿哪个方向航行吗?

例3.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中,∠B=900,AB=3,BC=4,CD=12,AD=13,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

教学活动 活动3课堂小结

1、任何一个命题都有

_____,但任何一个定理未必都有

__

篇12:勾股定理教案

一、《标准》要求

1.在研究图形性质和运动等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2.在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3.经历从不同角度寻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4.探究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并能运用他们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经历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探索过程,了解勾股定理的各种探究法方法及其内在联系,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和掌握勾股定理内容及简单应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掌握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内容;

2.能够运用勾股定理求解三角形中相关的边长(只限于常用的数);

3.通过对勾股定理的探索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运用方程思想解决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例了解勾股定理的历史与应用,体会勾股定理的文化价值。

三、教学重点

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灵活应用

四、教学难点

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证明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据传两千多年前的一天(公元前580-490年左右),古希腊著名的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到朋友家做客,在宴席上,其他的宾客都在尽情欢乐,只有毕达哥拉斯却看着朋友家的方砖地发起呆来,原来朋友家的地面是由许多直角三角形组成的图案,黑白相间,美观大方。主人看到毕达哥拉斯的样子非常奇怪,就想过去问他,谁知,毕达哥拉斯突然恍然大悟地站了起来,大笑着跑回去了,原来,他发现了地砖上的三个正方形存在某种数学关系。

那么黑白相间的地砖上的正方形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索!

勾股定理被称为“几何学的基石”,勾股定理现约有500种证明方法,是数学定理中证明方法最多的定理之一。勾股定理是人类早期发现并证明的重要数学定理之一,用代数思想解决几何问题的最重要的工具之一,也是数形结合的纽带之一。在中国,商朝时期的商高提出了“勾三股四玄五”的勾股定理的特例。在西方,最早提出并证明此定理的为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他用演绎法证明了直角三角形斜边平方等于两直角边平方之和。

别名:商高定理、毕达哥拉斯定理、百牛定理。1(1)、动手画一个直角边为3cm和4cm的直角△ABC,用

刻度尺量出AB的长。(2)、再画一个两直角边为5和12的直角△ABC,用刻度尺量AB的长

你能观察出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吗?看不出来的话我们先来看一下下面的活动。

4.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为1.6个单位长度和2.4个单位长度,上面的猜想关系还成立吗?

二、新知传授

通过上面的活动,可以发现: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因为我国古代把直角三角形较短的直角边称为勾,较长的直角边称为股,斜边称为弦,因此我国把上面的这个结论称为勾股定理。

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如果用a,b,c分别表示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和斜边,那么abc。22

勾股定理的一些变式:

2a2c2b2,b2c2a2,cab2ab.

2勾股定理的证明

勾股定理的证明实际采用的是图形面积与代数恒等式的关系相互转化进行证明的,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方法一:如图(3)所示,将两个直角三角形拼成直角梯形.

,所以.

(这个方法叫加菲尔德证法。加菲尔德在证出此结论5年后,成为美国第20任总统,所以人们又称其为“总统证法”。)

方法二:将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如图(1)所示的正方形.

图(1)中,所以

这是加菲尔德证法变式 如果将大正方形边长为c的小正方形沿对角线切开,则回到了加菲尔德证 法。相反,若将上图中两个梯形拼在一起,就变为了此证明方法。

大正方形的面积等于中间正方形的面积加上四个三角形的面积,即:

方法三:将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如图(2)所示的正方形.

图(2)中,所以

(这个方法是以前一个叫赵爽的人对这个图做出的描述,所以这个图又叫赵爽弦图,用现代的数学语言描述就是大正方形的面积等于小正方形的面积加上四个三角形的面积。)

那么勾股定理到底可以用来干什么呢?

勾股定理的作用

1.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任意两条边长,求第三边; 2.用于解决带有平方关系的证明问题; 3. 与勾股定理有关的面积计算; 4.勾股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类型

一、勾股定理的直接应用

1、在△ABC中,∠C=90°,∠A、∠B、∠C的对边分别为a、b、c.

5(1)若a=5,b=12,求c;(2)若c=26,b=24,求a.

【思路点拨】利用勾股定理a2b2c2来求未知边长.

解:(1)因为△ABC中,∠C=90°,a2b2c2,a=5,b=12,所以c2a2b25212225144169.所以c=13.

(2)因为△ABC中,∠C=90°,a2b2c2,c=26,b=24,所以a2c2b2262242676576100.所以a=10.

练习1

△ABC,AC=6,BC=8,当AB=________时,∠C=90°

2.在△ABC中,A900,则下列式子中不成立的是()A.BC2AB2AC

2B.AC2BC2-AB2 B.AB2BC2AC2

D.AB2AC2BC2

3.在△ABC中,∠C=90°,∠A、∠B、∠C的对边分别为a、b、c.(1)已知b=6,c=10,求a;

(2)已知a:c3:5,b=32,求a、c.

【答案】

解:(1)∵ ∠C=90°,b=6,c=10,∴ acb10664,∴ a=8.(2)设a3k,c5k,∵ ∠C=90°,b=32,∴ abc.

222(3k)32(5k)即. 22222222解得k=8.

∴ a3k3824,c5k5840.

类型

二、与勾股定理有关的证明

2、(2015•丰台区一模)阅读下面的材料

勾股定理神秘而美妙,它的证法多种多样,下面是教材中介绍的一种拼图证明勾股定理的方法.先做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设它们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然后按图1的方法将它们摆成正方形.

由图1可以得到(a+b)=4×222

2,整理,得a+2ab+b=2ab+c.

222所以a+b=c.

如果把图1中的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摆成图2所示的正方形,请你参照上述证明勾股定理的方法,完成下面的填空:

由图2可以得到

,整理,得

,所以

【答案与解析】

证明:∵S大正方形=c2,S大正方形=4S△+S小正方形=4×ab+(b﹣a)2,∴c2=4×ab+(b﹣a)2,整理,得

2ab+b2﹣2ab+a2=c2,∴c2=a2+b2. 故答案是:41ab(b-a)2c2;2ab+b2﹣2ab+a2=c2;a2+b2=c2. 2

练习2 如图,在△ABC中,∠C=90°,D为BC边的中点,DE⊥AB于E,则AE2-BE2等于()

A.AC2

B.BD2

C.BC2

D.DE2

【答案】连接AD构造直角三角形,得,选A.

类型

三、与勾股定理有关的线段长

3、如图,长方形纸片ABCD中,已知AD=8,折叠纸片使AB边与对角线AC重合,点B落在点F 处,折痕为AE,且EF=3,则AB的长为()

A.3 B.4 C.5 D.6

【答案】D; 【解析】

解:设AB=x,则AF=x,∵ △ABE折叠后的图形为△AFE,∴ △ABE≌△AFE.BE=EF,EC=BC-BE=8-3=5,在Rt△EFC中,由勾股定理解得FC=4,22在Rt△ABC中,x8x4,解得x6.

2类型

四、与勾股定理有关的面积计算

4、如图,直线l上有三个正方形a,b,c,若a,c的面积分别为5和11,则b的面积为()

A.6

B.5

C.11

D.16 【思路点拨】本题主要考察了全等三角形与勾股定理的综合应用,由b是正方形,可求△ABC≌△CDE.由勾股定理可求b的面积=a的面积+c的面积. 【答案】D

【解析】

解:∵∠ACB+∠ECD=90°,∠DEC+∠ECD=90°,∴∠ACB=∠DEC,在△ABC和△CDE中,∵ABCCDEACBDECACCE

∴△ABC≌△CDE ∴BC=DE ∵ABBCAC ∴ABDEAC

∴b的面积为5+11=16,故选D.

练习4如图,所有的四边形都是正方形,所有的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请在图中找出若干图形,使得它们的面积之和恰好等于最大正方形①的面积,尝试给出两种以上的方案。22222

24.如图,所有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所有四边形都是正方形,已知S1=4,S2=9,S3=8,S4=10,则S=()

A.25 B.31 C.32 D.40

【答案】解:如图,由题意得: AB2=S1+S2=13,AC2=S3+S4=18,∴BC2=AB2+AC2=31,∴S=BC2=31,故选B.

类型

五、利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5、有一个小朋友拿着一根竹竿要通过一个长方形的门,如果把竹竿竖放就比门高出1尺,斜放就恰好等于门的对角线,已知门宽4尺,求竹竿高与门高.

【思路点拨】根据题中所给的条件可知,竹竿斜放就恰好等于门的对角线长,可与门的宽和高构成直角三角形,运用勾股定理可求出门高.

【答案与解析】

解:设门高为x尺,则竹竿长为(x+1)尺,根据勾股定理可得:

x2+42=(x+1)2,即x2+16=x2+2x+1,解得:x=7.5,竹竿高=7.5+1=8.5(尺)

答:门高7.5尺,竹竿高8.5尺.

练习5

如图,某储藏室入口的截面是一个半径为1.2m的半圆形,一个长、宽、高分别是1.2m,1m,0.8m的箱子能放进储藏室吗?

5.如图所示,一旗杆在离地面5m处断裂,旗杆顶部落在离底部12m处,则旗杆折断前有多高?

【答案】

解:因为旗杆是垂直于地面的,所以∠C=90°,BC=5m,AC=12m,∴

ABBC222AC52122169 .∴

AB13(m).

BC+AB=5+13=18(m).

上一篇:三单元a答案下一篇:保守主义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