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股定理逆定理说课稿

2022-11-22

第一篇:勾股定理逆定理说课稿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说课稿

中坝镇中学王永成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阐述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主要说明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

这节内容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八章《勾股定理》中的第二节。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是在勾股定理之后,继续学习的一个直角三角形的判断定理,它是前面知识的继续和深化,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是初中几何学习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今后判断某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重要方法之一,在以后的解题中,将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同时在应用中渗透了利用代数计算的方法证明几何问题的思想,为将来学习解析几何埋下了伏笔,所以本节也是本章的重要内容之一。课标要求学生必须掌握。

二、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支配着教学过程,教学目标的制定和落实是实施课堂教学的关键。根据数学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并能证明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并能利用它来判定一个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探索的过程中使学生体验数与形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结合勾股定理的有关历史资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团队精神及创新意识。

三、学情分析及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尽管已到初二下学期学生知识增多,能力增强,但思维的局限性

还很大,能力也有差距,而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方法学生第一次见到,它要求根据已知条件构造一个直角三角形,根据学生的智能状况,学生不容易想到,因此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我确立的教学重点是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及其应用,教学难点是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而如何构造三角形就是解决它的关键,这样就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教学重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

教学关键:如何构造三角形

四、教法、学法分析

为贯彻实施素质教育提出的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的精神和培养创新活动的要求,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以及初二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水平,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发现、操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即不违反科学性又符合可接受性原则,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观察、分析、猜想、验证、推理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突破难点和突出重点。

此外,本节课我还采用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通过联系学生现有的经验和感性认识,由最邻近的知识去向本节课迁移,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独立探讨、主动获取知识。

总之,本节课遵循从生动直观到抽象思维的认识规律,力争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力争把教师教的过程转化为学生亲自探索、发现知识的过程;力争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得到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设计原则是: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和合作交流的良好氛围中,通过巧妙而自然地在学生的认识结构与几何知识结构之

间筑了一个信息流通渠道,进而达到完善学生的数学认识结构的目的。

(一)、复习回顾

复习回顾与勾股定理有关的内容,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二)、创设问题情境

一开课我就提出了与本节课关系密切、学生用现有的知识可探索却又解决不好的问题,去提示本节课的探究宗旨。(演示)古代埃及人把一根长绳打上等距离的13个结,然后用桩钉如图那样的三角形,便得到一个直角三角形。这是为什么?……。这个问题一出现马上激起学生已有知识与待研究知识的认识冲突,引起了学生的重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因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创造了我要学的气氛,同时也说明了几何知识来源于实践,不失时机地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

(三)、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解决问题,总结规律(包括难点突破)

因为几何来源于现实生活,对初二学生来说选择适当的时机,让他们从个体实践经验中开始学习,可以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所以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不是由教师直接给出的,而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具体的实践中观察满足条件的三角形直观感觉上是什么三角形,再用直角三角形插入去验证猜想。

这样设计是因为勾股定理逆定理的证明方法是学生第一次见到,它要求按照已知条件作一个直角三角形,根据学生的智能状况学生是不容易想到的,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让学生动手裁出了一个两直角边与所作三角形两条较小边相等的直角三角形,通过操作验证两三角形全等,从而不仅显示了符合条件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还孕育了辅助线的添法,为后面进行逻辑推理论证提供了直观的数学模型。

接下来就是利用这个数学模型,从理论上证明这个定理。从动手操作到证明,学生自然地联想到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证明它与一个直角三角形全等,顺利作出了辅助直角三角形,整个证明过程自然、无神秘感,实现了从生动直观向抽象思维的转化,同时学生亲身体会了动手操作——观察——猜测——探索——论证的全过程,这样学生

不是被动接受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因而使学生感到自然、亲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有所提高。使学生确实在学习过程中享受到自我创造的快乐。

(四)、迁移应用,熟悉定理

例题是课本74页的例1,是让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及其运用的步骤

(五)、随堂练习

本着由浅入深的原则,安排了四个题目。前三个题目比较简单,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并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及其运用的步骤,尽量让学生口答,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第四个题实际上是对问题情境的进一步解答既可以解决本课知识,又可以提高灵活运用以往知识的能力。通过练习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和利用率。

(六)、归纳小结,纳入知识体系

谈谈这节课你的收获吧

本节课小结先让学生归纳本节知识和技能,然后教师作必要的补充,尤其是注意总结思想方法,培养能力方面。这种形式的小结,激发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每一位学生都创造了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并为程度不同的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学生多极化学习的需要.

(七)、作业布置

本节课布置的作业是课本76页习题18.2第1题,是最基本的思维训练项目题,有助于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有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及提高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

六、教学反思

(一)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1、本节课以活动为主线,通过从估算到实验活动结果的产生让学生总结过程,最后回到解决实际问题,思路清晰,脉络明了。

2、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教育思想;突出了“特征让学生观察,思路让学生探索,方法让学生思考,意义让学生概括,结论让学生验证,难点让学生突破,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

3、在本节教学活动过程中,我尽量以学生身份和学生一起探讨问题。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激励回答问题的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师生在和谐的教学环境中零距离的接触。

(二)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及改进方法:

1、本节课我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增大了教学密度,而缺少了板书示范,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加强。

2、在重难点的突破上还应加一些递进的习题,降低题的难度,使优生学好,中等生也能跟上。这是我在以后教学中要注意的。

3、还是不敢放手,总是牵着学生走。学生配合不够积极,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少,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对中下学生关注的太少;教师说的多,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讨论交流;课堂教学内容稍多,在规定时间内没有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第二篇:18.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

(一)、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一节,是在上节“勾股定理”之后,继续学习的一个直角三角形的判断定理,它是前面知识的继续和深化,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是初中几何学习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今后判断某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重要方法之一,在以后的解题中,将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同时在应用中渗透了利用代数计算的方法证明几何问题的思想,为将来学习解析几何埋下了伏笔,所以本节也是本章的重要内容之一。课标要求学生必须掌握。

(二)、教学目标:根据数学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知识技能:

1、理解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方法并能证明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2、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并能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一个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探索,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形成的过程

2、通过用三角形三边的数量关系来判断三角形的形状,体验数与形结合方法的应用

3、通过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体会数与形结合方法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并能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决相关问题。 情感态度:

1、通过用三角形三边的数量关系来判断三角形的形状,体验数与形的内在联系,感受定理与逆定理之间的和谐及辩证统一的关系

2、在探究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活动中,通过一系列富有探究性的问题,渗透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探究精神

(三)、学情分析: 尽管已到初二下学期学生知识增多,能力增强,但思维的局限性还很大,能力也有差距,而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方法学生第一次见到,它要求根据已知条件构造一个直角三角形,根据学生的智能状况,学生不容易想到,因此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又是本节的难点,这样如何添辅助线就是解决它的关键,这样就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重点: 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应用 难点: 勾股定理逆定理的证明

关键: 辅助线的添法探索

二、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设计原则是: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和合作交流的良好氛围中,通过巧妙而自然地在学生的认识结构与几何知识结构之间筑了一个信息流通渠道,进而达到完善学生的数学认识结构的目的。

(一)、复习回顾: 复习回顾与勾股定理有关的内容,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二)、创设问题情境

一开课我就提出了与本节课关系密切、学生用现有的知识可探索却又解决不好的问题,去提示本节课的探究宗旨。(演示)古代埃及人把一根长绳打上等距离的13个结,然后用桩钉如图那样的三角形,便得到一个直角三角形。这是为什么?……。这个问题一出现马上激起学生已有知识与待研究知识的认识冲突,引起了学生的重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因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创造了我要学的气氛,同时也说明了几何知识来源于实践,不失时机地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

(三)、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解决问题,总结规律(包括难点突破)

因为几何来源于现实生活,对初二学生来说选择适当的时机,让他们从个体实践经验中开始学习,可以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所以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不是由教师直接给出的,而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折纸在具体的实践中观察满足条件的三角形直观感觉上是什么三角形,再用直角三角形插入去验证猜想。

这样设计是因为勾股定理逆定理的证明方法是学生第一次见到,它要求按照已知条件作一个直角三角形,根据学生的智能状况学生是不容易想到的,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让学生动手裁出了一个两直角边与所折三角形两条较小边相等的直角三角形,通过操作验证两三角形全等,从而不仅显示了符合条件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还孕育了辅助线的添法,为后面进行逻辑推理论证提供了直观的数学模型。

接下来就是利用这个数学模型,从理论上证明这个定理。从动手操作到证明,学生自然地联想到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证明它与一个直角三角形全等,顺利作出了辅助直角三角形,整个证明过程自然、无神秘感,实现了从生动直观向抽象思维的转化,同时学生亲身体会了动手操作——观察——猜测——探索——论证的全过程,这样学生不是被动接受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因而使学生感到自然、亲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有所提高。使学生确实在学习过程中享受到自我创造的快乐。

在同学们完成证明之后,可让他们对照课本把证明过程严格的阅读一遍,充分发挥教课书的作用,养成学生看书的习惯,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组织变式训练

本着由浅入深的原则,安排了三个题目。(演示)第一题比较简单,让学生口答,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第二题则进了一层,字母代替了数字,绕了一个弯,既可以检查本课知识,又可以提高灵活运用以往知识的能力。第三题则要求更高,要求学生能够推出可能的结论,这些作法培养了学生灵活转换、举一反三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和利用率。在变式训练中我还采用讲、说、练结合的方法,教师通过观察、提问、巡视、谈话等活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随时反馈,调节教法,同时注意加强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把发展学生的思维和随时把握学生的学习效果结合起来。

(五)、归纳小结,纳入知识体系

本节课小结先让学生归纳本节知识和技能,然后教师作必要的补充,尤其是注意总结思想方法,培养能力方面,比如辅助线的添法,数形结合的思想,并告诉同学今天的勾股定理逆定理是同学们通过自己亲手实践发现并证明的,这种讨论问题的方法是培养我们发现问题认识问题的好方法,希望同学在课外练习时注意用这种方法,这都是教给学习方法。

(六)、作业布置

由于学生的思维素质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学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为此我安排了两组作业。A组是基本的思维训练项目,全体都要做,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及提高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B组题适当加大难度,拓宽知识,供有能力又有兴趣的学生做,日积月累,对训练和培养他们的思维素质,发展学生的个性有积极作用。

三、说教法、学法与教学手段

为贯彻实施素质教育提出的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的精神和培养创新活动的要求,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以及初二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水平,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发现、操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即不违反科学性又符合可接受性原则,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观察、分析、猜想、验证、推理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突破难点和突出重点。

此外,本节课我还采用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通过联系学生现有的经验和感性认识,由最邻近的知识去向本节课迁移,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独立探讨、主动获取知识。

总之,本节课遵循从生动直观到抽象思维的认识规律,力争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力争把教师教的过程转化为学生亲自探索、发现知识的过程;力争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得到能力的培养。

第三篇:勾股定理说课稿

黄垓中学 白春萍

尊敬的各位评委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勾股定理》。本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初中数学第十八章第一节的第一课时。

下面我从教学背景分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等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了直角三角形有关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会徽图案,引入勾股定理,进而探索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数量关系,并且为今后学习解直角三角形奠定了基础,在实际生活中用途很大。

2.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一些平面几何的知识,能进行一般的推理和论证,但如何通过拼图来证明勾股定理,学生对这种解决问题的途径还比较陌生,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我采用直观教具,多媒体等手段,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化难为易,深入浅出,让学生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

3.教学目标

根据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依据新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勾股定理的发现过程,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会用面积法证明勾股定理,培养在实际生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的意识和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探索勾股定理,并应用它解决问题。运用了观察、演示、实验、操作等方法学习新知。

感情态度价值观

感受数学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体验合作学习成功的喜悦,增强民族自豪感,感受数学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4.教学重难点

通过分析可见,勾股定理是平面几何的重要定理,在今后的生活实践中有着广泛运用。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探索和证明勾股定理、用面积相等对勾股定理进行证明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难点为用拼图的方法来证明勾股定理。

二、教法、学法 1.教法

“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方法恰当,才会有效。根据本课内容特点和八年级学生思维活动特点,我采用了引导发现教学法,合作探究教学法,逐步渗透教学法和师生共研相结合的方法。

2.学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知,合作交流,体现学习的自主性,从不同层次发掘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我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出示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的场面通过观察会徽图案,提出问题:你见过这个图案吗?你听说过勾股定理吗?从现实生活中提出赵爽弘图,激发学生的热情和求知欲,同时为探索勾股定理提供背景材料,进而引出课题

(二)引导学生,探究新知

①初步感知定理:这一环节我选择了教材的图片,讲述毕达哥拉斯到朋友家做客时发现用砖铺成的地面,其中含有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数量关系,创设感知情境,提出问题,现在请你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教师配合演示,使问题更形象、具体。

②提出猜想:在活动1的基础上,学生已发现一些规律,进一步通过活动2进行看一看、填一填、想一想、议一议、做一做,让学生感受不只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才具有这样的性质,使学生再由浅到深,由特殊到一般的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得出猜想,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的平分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这一环节我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演示,生动直观,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③证明猜想:是不是所有的直角三角形都有这样的特点呢?这就需要我们对一个一般的直角三角形进行证明:通过活动3我充分引导学生利用直观教具,进行拼图实验,在动手操作中放手让学生思考、讨论、合作、交流、探究问题的多种方法。我配以演示赵爽宏图,并对学生的做法给予表扬,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自我创造的快乐,从而分散了教学难点,发现了利用面积相等去证明勾股定理的方法。

④总结定理:让学生自己总结,不完善之处由教师补充,在前面探究活动的基础上,学生容易得出直角三角形的三边数量关系即勾股定理,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⑤勾股定理简介:借助多媒体课件,通过介绍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感受数学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体会古人伟大的智慧。

(三)反馈训练,巩固新知

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是否掌握了,达到了什么程度?为了检测学生对

本课的达成情况和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我设计了一组坡有难度的练习题:

(四)归纳总结,深化新知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最感兴趣的地方是什么?你想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是什么?……

通过小结,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掌握教学目标,使知识成为体系。

(五)布置作业。拓展新知

让学生收集有关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下节课展示、交流。使本节知识得到拓展、延伸,培养了学生能力和思维的深刻性,让学生感受数学深厚的文化底蕴。

(六)板书设计,明确新知

四、教学说明

本课设计力求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变知识的传授者为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引导者、指导者、合作者。并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具演示,营造一个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境,给学生提供一个探索的空间,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证明过程,从而锻炼思维、激发创造,优化课堂教学。努力做到有传统的教学课堂像实验课堂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了学生的素质能力,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篇:勾股定理说课稿

探索勾股定理第一课时说课稿

一、 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与作用

这节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初级中学教材北师大版七年级第二章第一节《探索勾股定理》第一课时,勾股定理是几何中几个重要定理之一,它揭示的是直角三角形中三边的数量关系。它在数学的发展中起过重要的作用,在现时世界中也有着广泛的作用。学生通过对勾股定理的学习,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对直角三角形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勾股定理,并能运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及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了解利用拼图验证勾股定理的方法,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感受数形结合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爱国热情,体验自己努力得到结论的成就感,体验数学充满探索和创造,体验数学的美感,从而了解数学,喜欢数学.

(三)教学重点:经历探索及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并能用它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用面积法(拼图法)发现勾股定理。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办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探索、在探索中领悟、在领悟中理解.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归纳、猜想和推理的能力.他们在小学已学习了一些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包括割补、拼接),但运用面积法和割补思想来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够.另外,学生普遍学习积极性较高,课堂活动参与较主动,但合作交流的能力还有待加强.

教法分析:结合七年级学生和本节教材的特点,在教学中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拓展巩固”的模式, 选择引导探索法。把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亲身观察,大胆猜想,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的过程。

学法分析: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研讨式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 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2.实验操作,模型构建 3.回归生活,应用新知 4.知识拓展,巩固深化5.感悟收获,布置作业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图片欣赏 勾股定理数形图 1955年希腊发行 美丽的勾股树 2002年国际数学的一枚纪念邮票 大会会标

设计意图:通过图形欣赏,感受数学美,感受勾股定理的文化价值. (2) 某楼房三楼失火,消防队员赶来救火,了解到每层楼高3米,消防队员取来6.5米长的云梯,如果梯子的底部离墙基的距离是2.5米,请问消防队员能否进入三楼灭火? 设计意图:以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引入新课,反映了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产生于人的需要,也体现了知识的发生过程,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从而引出下面的环节.

二、实验操作模型构建 1.等腰直角三角形(数格子) 2.一般直角三角形(割补) 问题一:对于等腰直角三角形,正方形Ⅰ、Ⅱ、Ⅲ的面积有何关系? 设计意图:这样做利于学生参与探索,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问题二:对于一般的直角三角形,正方形Ⅰ、Ⅱ、Ⅲ的面积也有这个关系吗?(割补法是本节的难点,组织学生合作交流) 设计意图:不仅有利于突破难点,而且为归纳结论打下基础,让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无形中得到提高. 通过以上实验归纳总结勾股定理.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归纳出勾股定理的雏形,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同时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体验了从特殊—— 一般的认知规律. 三.回归生活应用新知

让学生解决开头情景中的问题,前呼后应,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增加学以致用的乐趣和信心.

四、知识拓展巩固深化 基础题,情境题,探索题. 设计意图:给出一组题目,分三个梯度,由浅入深层层练习,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知识的运用得到升华. 基础题: 直角三角形的一直角边长为3,斜边为5,另一直角边长为X,你可以根据条件提出多少个数学问题?你能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吗?

设计意图:这道题立足于双基.通过学生自己创设情境 ,锻炼了发散思维.

情境题:小明妈妈买了一部29英寸(74厘米)的电视机.小明量了电视机的屏幕后,发现屏幕只有58厘米长和46厘米宽,他觉得一定是售货员搞错了.你同意他的想法吗? 设计意图:增加学生的生活常识,也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

探索题: 做一个长,宽,高分别为50厘米,40厘米,30厘米的木箱,一根长为70厘米的木棒能否放入,为什么?试用今天学过的知识说明。

设计意图:探索题的难度相对大了些,但教师利用教学模型和学生合作交流的方式,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五、感悟收获布置作业: 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作业:

1、课本习题2.1

2、搜集有关勾股定理证明的资料. 板书设计 探索勾股定理 如果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那么 a2+b2=c2

设计说明::1.探索定理采用面积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宽松的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及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2.让学生人人参与,注重对学生活动的评价,一是学生在活动中的投入程度;二是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思维水平、表达水平.

第五篇:勾股定理应用说课稿

联校教研活动《勾股定理应用》说课稿

旦马中学 沈俊山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时是人教版版八年级(下)§18《勾股定理》部分的“勾股定理”第二课时内容。 本节课是应用结论解决应用问题,教材中通过2个例题安排学习内容。 勾股定理作为数学学习的工具,掌握好本节课内容对其他知识内容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 通过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培养学生敢于面对数学学习中的困难并有独立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二.课例的设计思想:

教学中通过发现学生问题,用温故知新的方式解决问题。尤其是在知识点上通过设置追问,落实每个同学对知识的盲点,弥补对知识点掌握的不足,对学生合情推理、逻辑论证进行全方位思维训练。

课例的设计思路是:对于例1的教学通过情景创设将问题深入并解决。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

例2是勾股定理及直角三角形判定定理的综合应用,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教学中侧重于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说理。

练习题的设计再次训练学生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教学中通过设置小组讨论的办法,让学生通过交流合作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落实本课的学习目标。

三、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股定理进行相关计算 (2)能运用勾股定理的数学模型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实际问题

2、方法与情感目标:

通过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直角三角形这一几何模型,初步掌握转化与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品质,让学生感受探究的苦中之趣。

3、教学重点: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4、教学难点: 际问题转化建模与勾股定理的灵活运用

5、教学流程:先从上节课知识复习勾股定理的相关计算,再有笑话一则引入实际问题的解决,然后设置两道探究题进行探究,最后设置习题进行练习,检查上课效果。最后结本节课知识,再次回顾本节课目标,布置作业。 四.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1、 完成教学目标,教学任务。

2、 每一位同学都能积极参与探究问题,发挥了组长带领组员学习的作用,教师只起到指导作用,基本上沿用我校“学生学、教师导、学生动”的模式。 不足之处:

1、 学生的积极性、激情程度不高,没有很好发挥小组的团队合作精神。

2、 数字计算能力较差,在开根号时用时太多

3、 学生准备不充分,计算机没带

总之,在上课的过程中有好多不足之处,希望各位领导和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一便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完善自己!

2012年4月13日

上一篇:公共服务中心个人总结下一篇:广告公司半年工作总结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