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

2024-04-25

动脉(通用6篇)

篇1:动脉

主动脉夹层与其他主动脉病变

问:什么是主动脉夹层的典型症状? 答:极其剧烈的疼痛,向背部放射或沿夹层的走向放射,例如远端主动脉夹层疼痛向腹部放射.

作 者:作者单位:刊 名:高血压杂志 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HYPERTENSION年,卷(期):13(2)分类号:关键词:

篇2:动脉

第一节 动脉粥样硬化(略)

第二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定义: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或(和)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统称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亦称为缺血性心脏病。

心绞痛

一、稳定型心绞痛

定义:

稳定型心绞痛亦称为稳定型劳力性心绞痛,指冠状动脉固定性严重狭窄的基础上,由于心肌负荷的增加引起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的临床综合征。男性多于女性,多数在40岁以上,劳累、情绪激动、饱餐、受寒、急性循环衰竭等为常见诱因。发病机制:(略)。

病理解剖、病理生理:

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有1、2或3支动脉直径减少>70%的病变,分别各有25%左右,5-10%有左冠状动脉主干狭窄,其余约15%患者无显著狭窄。后者提示患者心肌血供和氧供不足,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冠状动脉痉挛;②冠状循环的小动脉病变;③血红蛋白和氧的离解异常;④交感神经过度活动;⑤儿茶酚胺分泌过度;⑥心肌代谢异常。临床表现:

(一)症状:心绞痛以发作性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疼痛特点为:

1.部位:主要在胸骨体中上段后方可波及心前区,手掌大小范围,甚至横贯前胸,无明显界限,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颈、咽、下颌部。

剧、持续较久、硝酸甘油疗效差、诱发因素不明显。同时心电图示ST段一时性明显抬高(变异型心绞痛)或压低,T波倒置或增高(“假性正常化”)即前述不稳定性心绞痛情况,如及时住院处理,可使部分患者避免发生MI。

(二)①症状:疼痛 最早出现,多发生于清晨,诱因多不明显,且常发生于安静时,程度重,时间长,休息和含硝酸甘油不缓解,常伴烦躁不安、出汗、恐惧、胸闷、濒死感,少数患者无症状,发病即休克或急性心衰,部分患者疼痛放射至上腹部,被误诊为胃穿孔或胰腺炎,部分患者头痛放射至下颌,颈部,背部后方。

②全身症状:发热,白细胞升高,心动过速,血流快,一般24-48小时出现,持续一周

③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上腹暂停,呃逆

④心律失常:24小时内最常见,室性心律失常最多见,房室传导阻滞和束支传导阻滞也较常见

⑤低血压和休克

⑥心衰:主要是急性左心衰,也可出现右心衰,右室梗死表现为右心衰和血压下降

(三)体征: ①心脏体征:心脏正常或轻中度增大,心率增快,心尖部第一心音减弱,可出现房性奔马律,少数出现室性奔马律,100-200次/分,患者第2-3天出现心包摩擦音,心尖部可出现粗糙的收缩期杂音或伴收缩中晚期喀喇音,可出现各种心脏杂音。

②血压:早期血压可升高,几乎所有患者都有血压下降

③心律失常、休克、心衰的相关体征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①心电图:动态改变

②心肌标志物:肌钙蛋白,3-4小时开始升高:cTnI 11-14小时达峰值,7-10天恢复正常;cTnT 24-48小时达峰值,10-14天恢复正常。

③放射性检查

④心脏彩超 诊断和鉴别诊断:

诊断: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特征性的心电图改变以及实验室检查发现诊断本病并不困难。对老年患者,突然发生严重的心律失常、休克、心力衰竭而原因未明,或突然发生较重而持久的胸闷或胸痛者,都应考虑本病可能。宜先按AMI处理,并短期内进行心电图、血清心肌酶学测定和肌钙蛋白测定等的动态观察以确定诊断。对非ST段抬高MI,血清肌钙蛋白测定的价值更大。鉴别诊断:

①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的鉴别要点: 鉴别诊断项目

疼痛 1.部位 2.性质 3.诱因 4.时限 5.频率

6.硝酸甘油疗效 气喘或肺水肿 血压

心包摩擦音

坏死物质吸收的表现

1.发热

2.WBC增加(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3.ESR增快

4.血清心肌坏死标记物 心电图变化

心绞痛

胸骨上、中段之后 压榨性或窒息行

劳力、情绪激动、受寒、饱食等 短,1-5分钟或15分钟以内 频繁发作 显著缓解 极少

升高或无改变 无

无 无

无 无

无变化或暂时性ST段和T波变化

急性心肌梗死

相同,但可在较低位置 相似,但程度更剧烈 不常有

长,数小时或1-2天 不频繁

作用较差或无效 可有

可降低,甚至发生休克 可有

常有 常有

有 有

有特征性和动态性改变

②主动脉夹层破裂:胸痛一开始即达到高峰,常放射到背部、肋、腹、腰和下肢,两上肢血压及脉搏可有明显差别,可有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表现,偶有意识模糊或偏瘫等神经系统受损的症状,但无血清心肌坏死标记物升高等可资鉴别。二维超声心动图、X线或磁共振体层显像有助于诊断。

③急性肺动脉栓塞:可发生胸痛,咯血、气促和休克。但有右心负荷急剧增加的表现,如发绀、肺动脉区第二心音亢进,颈静脉充盈、肝大、下肢浮肿等。心电图示I导联S波加深,III导联出现Q波和显著T波倒置,胸导联过渡区向左移,右胸导联T波倒置等,可资鉴别。

④急腹症:急性胰腺炎、消化性溃疡穿孔、急性胆囊炎、胆石症等,均有上腹部疼痛,可能伴有休克,仔细询问病史、作体格检查、心电图检查、心肌酶学和肌钙蛋白有助于鉴别诊断。

⑤急性心包炎:尤其急性非特异性心包炎可有较剧烈而持久的心前区疼痛。但心包炎疼痛与发热同时出现,呼吸和咳嗽时加重,早期即有心包摩擦音,后者疼痛在心包腔出现渗液时均消失;全身症状不如AMI严重;心电图除AVR外,其余导联均有ST段弓背向下抬高,T波高尖,无异常Q波出现。

⑥其他:肺炎、胸膜炎、气胸等。

并发症:①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总发生率可达50%。二尖瓣乳突因缺血、坏死等使收缩功能发生障碍,造成不同程度的二尖瓣脱垂并关闭不全,心尖区出现收缩中晚期喀喇音和吹风样收缩期杂音,第一心音可不减弱,可引起心力衰竭。轻症者,可以恢复,其杂音可以消失。乳头肌整体断裂极少见,多发生在二尖瓣后乳头肌,见于下壁心梗,心力衰竭明显,可迅速发生肺水肿,在数日内死亡。

②心脏破裂:少见,常在起病1周内出现,多为心室游离壁破裂,造成心包积血引起急性心脏压塞而猝死。偶为心室间隔破裂造成穿孔,在胸骨左缘第3-4肋间出现收缩期杂音,常伴有震颤,可引起心力衰竭盒休克而在数日内死亡。心脏破裂也可以为亚急性,患者能存活数月。

③栓塞:发生率约1%-6%,见于起病后1-2周,可为左室附壁血栓脱落所致,引起脑、肾、脾或四肢等动脉的栓塞。

④心室壁瘤:主要见于左心室,发生率约5%-20%。体格检查可见左侧心界扩大,心脏搏动范围扩大,可有收缩期杂音。瘤内发生附壁血栓时,心音减弱。心电图ST段持续抬高。X线透视、摄影、超声心动图、放射性核素心脏血池显像以及左心室造影可见局部心缘突出,搏动减弱或有反常搏动。

⑤心肌梗死后综合征:发生率约10%,予心梗后数周至数月内出现,可反复发生,表现为心包炎、胸膜炎或肺炎,有发热、胸痛等症状,可能为机体对坏死物质的过敏反应。治疗:

无症状心肌缺血(略)缺血性心肌病(略)

篇3:动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200例和门诊健康体检者100例临床资料进行观察和汇总分析, 其中冠脉硬化组200例患者, 男125例, 女75例, 年龄58~82岁, 平均年龄 (69.8±10.1) 岁, 冠脉硬化原发性疾病:心绞痛者65例, 急性心肌梗死125例, 慢性心肌梗死10例, 原发病均经过临床诊断和冠脉造影证实确诊。200例冠脉硬化患者的合并症情况:高脂血症90例, 高血压40例, 糖尿病50例。100例健康体检组的观察对象, 男66例, 女34例, 年龄59~80岁, 平均年龄 (68.5±10.3) 岁, 均无上述原发病和合并症。冠脉硬化组依据冠脉病变程度不同分为单支病变组70例和多支病变组130例。冠脉硬化组和健康体检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1.2.1 仪器

采用GE LOGIQS6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1.2.2 扫描方法

两组观察对象仰卧, 将双侧的肩部垫高, 头部向后仰, 首先充分的暴露颈部, 通过探头对颈动脉根部向着近心端进行扫描显像, 然后沿着颈动脉向着头侧进行移动, 股动脉、腹主动脉也是自动脉血管的一端向着近心端进行移动。分别对股动脉、腹主动脉及颈动脉进行多点测量, 每个动脉分别在后位、侧位、前位3种不同角度共取6个点进行测定, 每个动脉多个IMT值进行平均值计算作为最后各个动脉的IMT值。并且对股动脉、腹主动脉及颈动脉舒张期最大正向血流速度 (Vdias) 进行测定。

1.3 观察指标

①观察冠脉硬化组和健康体检组的IMT值、Vdias及斑块评分情况;②观察单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IMT值、斑块评分分数情况。

1.4 统计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对不同观察对象的临床资料建立数据库, 计量资料通过t检验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研究对象的IMT值、Vdias及斑块评分情况

健康体检组的IMT值、Vdias及斑块评分均明显优于冠脉硬化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单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IMT值、斑块评分分数情况

多支病变组IMT值、斑块评分均高于单支病变组, 而Vdias低于单支病变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冠脉粥样硬化机理主要是血清中脂质对血管内皮造成氧化损伤和长时间炎性浸润, 使其被巨噬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吞噬, 形成脂纹, 最终形成冠脉粥样硬化[3]。颈动脉作为机体大血管, 其特殊的解剖位置, 使其可以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查切入点, 对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进行定量的评价[4]。动脉粥样硬化作为全身性病变, 其是以冠脉粥样硬化作为基础性病变, 对机体的大中小型动脉逐步累积, 颈动脉和冠状动脉均属于平滑肌动脉, 二者的粥样硬化具有相似特点, 其发生机理也一致[5]。股动脉和腹主动脉作为机体周围动脉的重要分支, 股动脉粥样硬化和颈总动脉、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病变类型是相同的, 均是以偏心型斑块为主, 但是也可以见到同心型斑块[6]。股动脉动脉粥样硬化相对于冠脉, 其范围较小, 程度较轻, 但是其斑块可能比冠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更加稳定[7]。冠脉造影作为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得到广泛的应用, 但是其创伤性、风险性及费用, 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经济和心理负担[8]。超声作为无创、安全、风险性低、廉价的检查冠脉硬化方式也可以为临床诊断冠脉粥样硬化提供准确的理论参数, 如何利用超声更好的为冠脉硬化诊断提供更加全面准确的理论参数是我科室研究的热点问题[9]。超声检测对各个动脉的IMT值进行测定主要是由于IMT增厚属于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的指标, IMT增厚异常, 往往斑块发生、发展的危险性也随之增高, 也就是说IMT增厚可以间接的反映斑块的发展, 而颈动脉斑块的发展也可以间接的反映冠脉斑块的发展情况[10,11]。该研究, 结果表明, 健康体检组的IMT值、Vdias及斑块评分均明显优于冠脉硬化组, 提示冠状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超声声像图可见股动脉、腹主动脉及颈动脉的内膜均变得粗糙增厚, 内壁容易出现各种不同程度的粥样斑块, 超声声像图显示变细的血流信号或者有花色血流信号, 提示斑块可能造成股动脉、腹主动脉及颈动脉狭窄, 进而进一步加重冠脉硬化的严重程度。在动脉血管的管腔狭窄的部位的血管壁有不同程度的增厚, 狭窄严重者可能引起血流信号消失, 进而出现血管管腔闭塞, 超声声像血流信号色彩黯淡。另外对不同程度的冠脉硬化患者的IMT值、Vdias、斑块评分进行观察, 结果表明, 多支病变组IMT值、斑块评分均高于单支病变组, 而Vdias低于单支病变组, 提示随着冠脉粥样硬化发展可能引起冠状动脉内膜增厚加重, 斑块逐步连接形成严重的狭窄甚至闭塞, 病变分支越多的患者其斑块形成可能越多, 血流速度越慢。

综上所述, 超声通过对冠脉硬化患者的IMT值、动脉狭窄程度、斑块形态、回声特点进行测定和分析, 可以为临床准确的诊断冠状动脉硬化提供可靠理论参数, 为临床更好的资料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栾艳艳, 王燕.超声无创检测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应用进展[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2011, 8 (2) :152-155.

[2]程莉莉, 张燕.高频超声对冠心病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0, 8 (8) :105-107.

[3]Kotsisvt, Pitir Igavc, Staboulisv, et al.Carotid artery inti·mamedia thickness could predict the presence of coronary artery lesions[J].Am J Hypeaens, 2005, 18 (51) :102.

[4]Ivan N.Staikov, Marcel Arnold, Heinrieh Mattle, Luca Remonda;Matthias Sturzenegger;Ralf.W.Baumgartner;Gerhard Schroth;Comparison of the ECST, CC, and NASCET grading methods andultrasound for assessing carotid stenosis, 2000 (9) :681-686.

[5]赵峰, 薛玉, 张歆, 等.高频超声评价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动脉斑块的变化[J].江苏医药, 2010, 36 (7) :763-765.

[6]王生勇, 邓又斌.颈动脉超声在冠状动脉心脏病患者检查中的诊断价值[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12, 14 (6) :429-430.

[7]刘红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2, 12 (16) :4204.

[8]唐丽芹.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检查结果与冠状动脉病变相关性的临床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10) :621-622.

[9]熊宁, 王强, 曾素琴, 等.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J].东南国防医药, 2012, 14 (3) :247-248.

[10]张义红, 田青.颈动脉彩超预测冠心病与冠状动脉造影的关系探讨[J].中国现代医生, 2012, 50 (11) :156-157.

篇4:颈动脉支架PK颈动脉内膜剥脱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

手术适应症 ⑴频繁发生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并经脑造影发现颈动脉有病灶者,是手术的绝对适应症,应尽早手术;⑵其他脑卒中症状,如反复出现一过性黑朦,经血管造影发现颈动脉有病灶者;⑶无症状的颈部杂音和颈动脉狭窄并经造影证实,颈动脉有狭窄或颈动脉溃疡形成时,应手术治疗;⑷血管造影显示造成颈动脉狭窄的部位(硬化斑块)位于颈总动脉分叉部;⑸颈动脉狭窄的程度,经造影证实其直径小于20毫米,或血管管腔内径缩小超过50%时;⑹颈动脉狭窄严重,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发生严重的完全性梗阻者,应立即手术;⑺颈动脉有溃疡形成,溃疡面深且不规则和有血栓形成,应尽早手术;⑻双侧颈动脉均有狭窄,有症状的一侧应先手术,双侧均有症状时,狭窄严重的一侧先手术,在3周后再做另一侧手术;⑼一侧颈动脉狭窄、对侧闭塞,只做狭窄侧手术。

优缺点 导致颈动脉狭窄的病灶可以彻底切除,排除以后发生脑梗塞的隐患;适合大多数患者,特别是斑块位置较高者,而且手术缝合血管简单、方便;手术所需费用较低,一般2.5~3万元人民币。缺点是在缝合血管,特别是在纵向缝合时易导致血管狭窄;而且手术创伤较CAS大,需要全身麻醉;术后因颈动脉狭窄解除,注入脑部血流突然加速,易导致脑的再灌注损伤,手术后可能发生出血的机会较CAS高。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

手术适应症 其适应症基本上与CEA相同。目前国内共识是:只有当斑块在外科手术达不到该区域时,即接近颅底的颈内动脉狭窄或颈总动脉近端狭窄,或手术危险很大时,才选择采用CAS治疗。

优缺点 避免颈部手术切口及全身麻醉带来的风险、不适及肺部并发症;避免一般外科手术带来的手术并发症;术后恢复快,节省资源,而且自膨式支架可以减少与颈动脉斑块的接触,减少栓子脱落的风险;较CEA的创伤小,病人易于接受,术后恢复快。缺点是支架式球囊扩张对血管的斑块产生一定的挤压,故可能使斑块活动,也有可能压迫颈动脉窦化学感受器,引发心律改变。所需的特殊设备、器材、导管、气囊、支架,种类繁多,操作技术复杂,专业人员需长期培训;费用较CEA昂贵,一般在7~10万元人民币。

CEA与CAS疗效比较

综合中、美脑中风协作组对700余例次CEA和100余例次CAS的治疗结果,对于有脑卒中症状者颈动脉狭窄患者,采用CEA效果优于CAS。尽管如此,由于支架的微创性,CAS在治疗某些风险相对较大的患者方面,仍具有独特的优势。最后的观点认为:只有10%~15%的患者不适合接受CEA治疗,10%~15%的患者不适做CAS,其余70%~80%患者则两种方法都适合,可根据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随意选择。

篇5:桡动脉采血操作

上场:先鞠躬,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好,我是*号选手,现在进行的是桡动脉采血的操作,准备完毕,请指示

我已在护士站双人查对医嘱单和化验单准确无误,准备用物

评估:携化验单至床旁查对患者床号、姓名、检验项目

(床尾或床头核对)*床你好请问你叫什么名字?(**)。**你好,我是你的责任护士**,你现在感觉怎么样?我感觉呼吸困难。为了疾病能得到尽快的诊治,遵医嘱需要给你做血气分析检查,需要抽取1.6ml的动脉血进行化验。因为动脉位置较深,需要触摸到动脉波动后才能进行穿刺,操作中可能会有一些疼痛,请您配合,进针时不要活动,以免损伤血管,好吗?好!(**)请您伸出右臂让我检查一下皮肤血管情况,右臂皮肤完好无炎症、瘢痕、硬结,血管弹性好,现在我来给你做一个艾伦试验,以确定患者动脉侧肢循环情况。侧肢循环好,那我就选右侧前臂给您进行采血。操作的过程中你要是有不适请及时跟我说好吗?(**)【如果是吸氧患者和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应记录氧流量及呼吸及参数】请问需要方便一下吗?(**)那你先休息一下,我去准备用物,一会回来为你操作,请稍等。评估环境安静、整洁适合操作。

通过与患者沟通取得患者的配合,经评估患者神志清,生活部分自理,侧肢循环良好,适宜进行桡动脉采血。检查物品准备齐全,(检查所有物品及一次性物品),6步洗手法进行手消毒,戴口罩。(携用物至病人床边)

(床头或床尾核对)**床你好请问你叫什么名字?(**)。**你好,我是你的责任护士**,刚才咱们已经见过面了,现在由我来为你进行动脉采血,咱们开始好吧。再次核对化验单(床号、姓名、检验项目),打开治疗盘(查对物品采血针、棉签均在有效期内可以使用。给病人取一个合理体位。将上肢稍外展,腕部伸直,掌心向上,手自然放松。垫小枕放于腕下,再次查看皮肤,用示指与中指触摸桡动脉,用食指一按一提触感血流弹性与血流感(口述:动脉搏动清晰,局部皮肤无炎症瘢痕、硬结,可以穿刺)。取2根棉签用安尔碘正反2遍消毒,代干(检查采血针并打开包装,取出血气针,将空气排尽,再回抽至1.6ml刻度处),再次核对患者和化验单,准确无误,取3根棉签(2根用于消毒示指与中指)右手持针(操作者小鱼际肌帖患者大鱼际肌)抽血至注射器所需剂量(在此期间观察并口述:观察患者面色与表情正常),左手给予棉棒按压止血,右手迅速将针尖刺入橡皮塞隔绝空气。

口述:清醒患者嘱其自行按压5-10min,垂直按压不能揉压,以免注射部位出血或发生血肿;昏迷患者由护士按压5-10min直至不出血;有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按压不出血后用压脉带包扎。

拧下血气针头放锐器盒,迅速拧上隔绝冒,在两手间搓动4-5次,再次核对化验单和患者,将标签贴于化验单及时送检。

告知患者注意事项:1穿刺部位禁止热敷;2穿刺部位同侧肢体避免用力,以免引起局部肿胀,疼痛,影响恢复;3如穿刺部位出现出血、肿胀、肢体麻木、疼痛等症状并逐渐加重时要及时通知护士4谢谢你的配合。协助患者取舒适的卧位,整理床单元。(处理用物)评价患者满意,目标达到。6步洗手法手消毒(每部点到为止),记录,签名。

艾伦(Allen)试验

(1)Allen试验方法步骤:①术者用双手同时按压桡动脉和尺动脉 ②嘱患者反复用力握拳和张开手指5~7次至手掌变白;

篇6:动脉穿刺及插管技术.

一、适应证

动脉插管或动脉内留置导管适用于:①持续监测动脉压;②避免频繁的动脉穿刺产生的不适感和损伤;③可在稳定状态(steady state)下采取动脉血样;④用吲哚靛蓝染料法测定心输出量;⑤若输液负荷过度可从动脉迅速放血。使用持续动脉内插管术,术者避孕药须技术熟练;指导医师必须熟悉导管和换能器装置的性能,排除气泡的方法,防止凝血和污染的措施,并能准确地校正换能器系统以及避免人为的错误。

二、动脉内压力监测的原理

在体循环血管阻力增加的休克病人,听诊或触仍测得的血压与动脉内直接测得血压可用明显差异。动脉内的收缩压可以较用血压计测得的读数明显增高。但体循环血管阻力正常或降低的低血压病人,用这两种方法所测得的血压并无差别。

当袖套气囊放气时,在肱动脉上听到Korotkoff音可能系血流间断通过受压血管而使血管壁产生震动所致。如无这一声音,则提示血流量不蹉 中血管壁本身已有病充不能传递声凌晨。低血压时动脉显收缩,舒张期血流变慢;因而在血流开始流通时,随着气囊减压,血管内压力阶差减小。这样就没能血流急速流过受阴部位所产生的间断性涡流,因而也就没有声音产生。血流收缩增加了血管壁张力,这也可减少血管壁振动和声音的产生。应用油套测到的较低的血压未必应付工表动脉内的低血压,不认识这一点就可能导致治疗上的严重错误。

凡需要静脉内滴注血管收缩药或扩张药以改善血流动力学的病人都必须持续监测动脉内压力。不仅如前所述,在低血压病人由血压计测得的血压可以明显地低于动脉内血压,而且续动脉内血压监测也将使我们得以发现使用血管收缩或扩张药后突然的血压变化。

三、直接和间接测动脉压容易发生的误差

(一)0.7~7.7kPa(5~20mmHg)差异 直接测得的动脉压比间接法略高,相差0.7~7.7kPa是必然的,所以如此有几个原因。动脉压的脉冲波传向外周,其波形发生明显的变化。压力波到达越迟,上升枝变得越陡,收缩压愈高,而舒张压就愈低。然而平均动脉压并无变化。影响动脉波型的主要因素有:①压力波传向外周血管,其组成部分变形;②构成压力波各成分的传递的速率不一;③脉搏波的记录波或反射波各不同部分的放大或变形;④动脉弹性和内径方面的差异;⑤某些动能转变成静能;⑥发生在动脉导管和换能器连接管道之间的一些变化。此外,也可以是由于袖带的大小或放置不当而造成的差异。最后还可因换能器定标或零点调整不准确。

若间接法测得的压力大于直接法,这种现象多数由于仪器发生故障或操作误差。动脉波形幅度降低提示管道有问题:导管及换能器圆盖内可能有凝血块或动脉内导管和连接管道有机械性阻塞,或导管的连接部松动或脱开。若动脉波形正常,则必须排除其他原因:如袖带大小不适和放置方法有误,没有校正血压计和换能器,能换器的零点调正存在电学上的和机械性误差。

(二)2.7~4kPa(20~30mmHg)差异 当袖带测压与动脉内测得的

压力有2.7~4kPa差异时,前述原因均需考虑。此外,在有严重血管收缩,如休克与低温的病人,听诊法可使压力读数偏低。另一造成差异的可能原因为袖带测压是反映每搏的血压改变,而记录在电子监测仪上的数字则代表每3~7秒内压力的最高值。在患才闭塞性周围血管疾病者,从外周动脉,如桡动脉或足背动脉,记录到的压力可明显地低于用袖带在近心动脉所测的压力。

(三)大于4kPa(30mmHg)的差异 如差异大于4kPa,最常见的原因是因导管系统共振引起收缩压过度上升。这现象较常出殃于心率快、压力的升高率(dp/dt)迅速以及导管的固有频率是低的。可以预料,所用的连接管越长和越富有弹性,导管的固有频率就越低,测量误差也将越大。因此,选用尽可能短而质硬的连接管能减少这种误差。若将仅有顶端开孔的导管插入血流迅速的腔窄小动脉,则所测得的动脉内压力可明显地高于袖带所测血压。导管对向血流时,动能被转变为垫能,人为地提高了所测的血压。

遵从下列操作能减少直接和间接法测压之间的差异。

1、测压系统调整零点和定标前换能器和放大器至少预热10分钟。

2、确定换能器的机械零点。

3、排尽测压系统内的空气。

4、检查各个连接部分,确保旋紧所有衔接处。

5、用水银血压计或水柱测压仪定标,并调正测压系统电学零点。

6、应用尽可能短的无顺应性的硬质连接管,在导管与换能器之间避免使用多个三路开关。

7、避免从管道系统中抽取血标本。

8、保持导管通畅,防止凝血块。

9、连接导管要小心安放靠近病人,防止导管震动。

10、病人体位变动后,如有必要,应重新校正机械和电的零点,并得新定标。

11、除定标外,切勿调整放大器。

12、仪器每次移动后,至少必须重新校正电及机械零点和定标一次。

四、应用多普勒仪进行血压监护

多普勒仪和袖带可用作无创伤性的血压测定。氢具有高频输出(10MHz)的多普勒换能器放置在腕部桡动脉表面,用一大小适当的袖套包绕上臂。向套内充气直至多普勒仪讯号消失,然后缓慢放气直到能再次听到血流声为止,这即收缩压。讯号弯化时即为舒张压。即使是在低血压病人,听不到Korotkoff音和摸不到脉搏,而多普勒仪上的信号仍清晰可闻并能记录下来。但在低血压病人用这种方法很难测到舒张压。虽然即使在低血压病人用多普勒仪测得的桡动脉压与动脉压内测压的结果基本相符,但在应激反应高亢的病人中,外周血低于主动脉压。因此无论是采用多普勒仪或桡动脉内测压不一定反映主动脉内压力,可能需选用较为中心的动脉,如股动脉或腋动脉插管测压;无创性多普勒仪宜用于那些仪器能可靠地反映动脉压力的患者。

五、插管部位

适合于插管和持续监测的动脉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①血管内径要足够大,能精确测量血压而不致发生导管堵塞动脉或血栓形成;②万一

动脉栓塞,仍有充分的侧枝循环;③应在易于进行护理的部位;④不应在易切生污染的部位。

桡动脉是最常用的插管部位,如插管前证实尺动脉的侧枝循环良好,此法安全且无严重并发症。插管的桡动脉血栓形成是常见的(如下文所述),但只要有尺动脉侧枝循环,极少发生手部的缺血性损害。如能证明供应足部其他部位的胫后动脉侧支循环良好,选用足背动脉并无明显危害。腋动脉是有丰富侧支循环的大动脉,即使有血栓形成,不致产生严重后果。然而,空气栓塞或导管尖端血栓或引脑和手部的缺血损害。股动脉是常用作监测血压的大动脉,但有下肢闭过时性动脉病变时,应避免使用。严重低血压病人,桡动脉搏动消失而股动脉搏动仍能扪及小组时,股动脉可能是惟一可行插管的动脉。股动脉内压较之桡动脉能更好地反映主动脉内的压力。因肱动脉插管可能引志血栓形成,可产生明显的前臂及手部的缺血性损害,因此不应常规使用。

六、动脉插管的并发症

动脉插管的主要并发症是由血栓或栓塞引起的缺血和坏死。无论休息或活动时患肢疼痛、苍白、感觉异常表明肢体缺血。坏死的特征为明显的组织死亡。阻塞部位以远区域究间是出现缺知还是坏死,这取决于侧支循环以及再通率。其他并发症包括出血、感染、血管迷走神经性昏厥、动脉瘤和动静脉瘘。现将动脉插管的共同并发症评述于后。

(一)血栓形成(thrombosis)导管留置时间越长,血栓形成发生率越高。桡动脉插管留置超过48小时,血栓形成发病北明显增高。但

也有报告在股动脉留置一薄壁长导管14天之久并未出现血栓形成的并发症。对动脉腔直径而言,导管越粗,血栓形成的发生率越高。宁中能与下列两种因素有关:一是导管越粗越易损伤血管内膜;二是较粗的导管插入较小血管内,占据大部分血管腔而阻断血流。一根18号导管插入小的血管内,可能占据了管腔的大部分;而20号导管插入较粗的血管,或许仅占管腔的15%~20%。因而用20号导管作桡动脉插管,血栓形成的发病率最低。

据报道,不论用18号或20号导管,动脉波衰减度两者并无差别。但就导管可能发生功能障碍的原因而言,较粗的导管总是因血栓形成,较细的导管则为扭曲。所用导管的外形及其制作材料也影响血栓形成的发生率。管尖段逐步弯细的导管较外径一致者更易引起血栓形成;聚四氟乙烯的导管血栓形成发生率最低。即使在桡动脉内不留置导管,反复动脉穿刺也易产生血栓形成,如反复穿刺后又在桡动脉内留置导管就更增加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低血压、低心输出量、应用血管加压药、周围动脉硬化性闭塞性疾病、糖尿病、雷诺病、低温、自家免疫性疾病伴有血管炎或为控制拔除导管后的出血而长时间过度压迫动脉,都容易形成血栓及缺血后遗症,严重者可致远端肢痛,甚至坏死。

间断冲洗导管会增高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故应采用持续冲洗装置以保证上导管通畅和防止血栓形成,减少栓塞的发病率。现有数种持续冲洗装置,当其加压至40kPa(300mmHg)时,每小时的灌注量为3.0ml。启开活塞可提供每秒1.5ml的冲洗液。关闭活塞,灌流系统内的阻力

增高,以至于核系统内的压力与导管尖端的压力相差不超过2%。但空气极易通过灌注系统,故在加压前必须驱尽气囊中的空气。冲洗液中必须加入肝素,浓度以2~U/ml为宜。打开灌注器活塞,然后迅速关闭,若在动脉波中可出现一个方形波,说明冲洗装置中有无血凝块及气泡存在。如有血凝块、气泡或是接头处松动,方形动脉波形将明显衰减。

(二)栓塞(embolism)栓子可来自围绕在导管尖端的小血块、气泡或混入测压系统内的颗粒状物质。手法间断冲洗导管者,栓子较为多见。如需这样做,应先经三通开关从导管内抽出数毫升血液,在冲洗前清除灌注装置内的空气或凝血块,用持续灌注代替间断冲洗可减少栓过时的发生

(三)出血 若动脉与换能器之间的连接松脱,如不及时发现可导致快速失血。应有抗凝剂或疾病所致的出血性素质,均增加穿刺部位出血的发生率。如果导管的穿刺针比导管粗,则可发生导管周围出血,或拔除导管后出血。高血压病,尤其是动脉收缩压微分(dp/dt)升高者,出血的机会增多。拔除动脉内导管后发生血肿是常见的,去除导管后,1~2天就可消失,但也可持续7~10天。局部压迫10分钟能减少血肿的发生率,减小血肿的大小。

(四)感染 与导管有关的感染,最明显的因素是导管在血管内留置的时间。多数感染见于导管留置72小时以上时。切开插管较经皮穿刺插管感染的发生率为高。还有其他与导管有关的引起感染的危险因素,详见第十一章。

(五)血管迷走神经反应 动脉穿刺时可发生低血压及心动过缓,阿托品能迅速使其逆转。

七、动脉插管术

(一)桡动脉

1、解剖:桡动脉是肱动脉的一个分支,向下延伸至前臂桡侧前方,在那里发出一个分支至掌部。然后,刚好在桡骨远端以远,行走于外展拇长肌腱的深部。由此经解剖上的鼻烟窝底部进入手背部。在腕部,桡屈腕肌腱和桡骨下之间的纵沟中,可摸到桡动脉搏动。尺动脉是肱动脉的另一重要分支,于前臂右侧向下延伸至腕部,由尺屈腕肌腱覆盖。在腕部,尺动脉刚好在该肌腱外侧能被触及。掌浅弓是由尺动脉进入手部所形成;掌深弓及背弓均由桡动脉延伸而来。Mozersky等应用多普勒血流探头对140只手进行了研究,发现掌浅弓主要由尺动脉供给者占88%,其余12%仅有较差的侧支循环或因掌弓不全而无侧支循环存在。

2、检查尺动脉侧支循环的方法:因桡动脉插管常并发桡动脉血栓形成,遇有这种情况,手的继续存活则取决于来自尺动脉的掌浅弓侧支血流。若侧支循环不足或没有,桡动脉血栓形成后就将产生手部缺血性损害。因此,在桡动脉插管前须先证实有侧支血流,现介绍四种确定有侧支循环的方法。

(1)改良Allen试验:不同于1929年Allen原来提出的方法,操作步骤如下:

a.如病人手部不温暖,应将浸泡入泡入温水中,使动脉搏动更易摸到。

b.嘱病人作放松、握拳动作数次,将手举过头部或伸向前去血;然后嘱病人紧紧握拳。如病人处于昏迷及麻醉情况下,可由他使病人被动握拳。

c.同时阻断桡动脉和尺动脉,然后嘱病人将和放低并松开。手松时应避免手或腕部过度伸展,因这将增加手掌筋膜张力而压迫动脉微循环。手没有放松或在腕部过度伸展都可引起Allen试验假性异常。d.解除对尺动脉的压迫,观察手部颜色的恢复情况;如在6秒钟内恢复,说明尺动脉通畅和掌浅弓完好。若颜色恢复延迟至7~15秒,说明尺动脉充盈延迟。如手部颜色变白达15秒或更长,说明尺动脉弓循环不良。尺动脉开放后,颜色不能恢复或恢复时间延迟的手,就不应选择桡动脉插管。

e.要测定桡动脉的通畅情况,可重以上试验,以解除对桡动脉的压迫代替解除尺动脉的压迫。

(2)应用多普勒容积描记进行改良Allen 试验:将多普勒仪探头放在桡动脉或尺动脉上,便能探查受检动脉的通畅情况。正常的动脲流速信号是多相的,有一个明显的收缩音的一个或几个舒张音。若被检动脉有梗阻,则在梗阻远端的血流减慢,结果收缩音减弱,正常舒张音消失。

压迫桡动脉或尺动脉后,注意对侧动脉的流速反应,便可估计掌部动脉弓的连续性。正常时,在腕部压迫一侧动脉,对侧流速信号增强。如手部桡、尺动脉之间无侧支循环,而压迫一侧动脉并不引起对侧动脉流速的增快。如被压迫动脉先天性缺失或因病变而阻塞时亦产生同

样结果。

(3)用多普勒仪评价掌浅弓。

a.将探头放在第3、第4掌骨小头之间,与横面呈锐角。

b.向近侧移动探头直至获得最大讯号。沿外展拇指的内侧划一平线,掌浅弓即在该线的近侧,它就是掌弓的最远部。

c.一旦确定掌浅弓后就压迫桡动脉。如压迫后信号无变化或增高,便证实此掌弓是完整的,即桡侧在不同程度上能由尺动脉侧支供血。若压迫桡动脉时,讯号消失,说明掌浅弓无通畅的顺行的侧支循环。(4)应用容积描记法

a.将一手指脉冲换能器放在病人的拇指上,从示波器上观察脉冲图形。

b.同时压迫桡动脉和尺动脉,示波器上的脉冲波应立即消失。c.去除尺动脉的压迫。正常时,从示波器上可观察到脉搏几乎立即恢复。若压迫桡动脉后仍有拇指动脉搏动,说明来自尺动脉的外侧支循环良好,提示能安全地作桡动脉插管。如解除尺动脉压迫后,不出殃脉搏波,说明尺动脉的侧支循环不充分,应避免桡动脉插管。

3、所需器材

(1)20号聚氟乙烯套针导管一根,导管粗细一致,长3.2~5.1cm。(2)固定手臂用的短木反和纱布卷。(3)Iodophor溶液。

(4)不回肾上腺素的1%利 多卡因,3ml注射器及25号针头。(5)无菌手套和敷料(按无菌术要求还应戴口罩和帽子)。

(6)连接管中灌满液体,接于换能器上。]

4、桡动脉插管技术

(1)将患者的手和前臂固定于木板上,腕部背屈约60°,下面垫个纱布卷。

(2)于桡骨头近端定位桡动脉。(3)用Iodophor液皮肤消毒。(4)戴无菌手套,手术野铺无菌巾。

(5)如病人清醒,用1%利多卡因(不加肾上腺素)浸润麻醉皮肤及桡动脉两侧。

(6)在选定的插管处做一皮肤小切口,以便导管-针装置的进入,但如用20号针,则不必切开。皮皮肤呈30°角插入导管-针装置,将导管和针芯刺入动脉直至针尾出现血液。(7)掐住穿刺针,将套在针外的导管插入动脉内。(8)拔除穿刺针,将导管与连接管相接。(9)用3-0或4-0丝线扎住导管。

(10)去除腕下所垫纱布卷,任腕部呈自然立,固定于木板上。这一点极为重要,因腕关节极芳屈曲1~2次就能完全损坏动脉通路。如将手部长期固定于背屈位,则可造成手部神经肌肉的损伤。(11)用Iodophor软膏涂抹插管处,然后用顽固菌敷料覆盖。

5、桡动脉插管的并发症

(1)血栓形成:血栓形成是常见的,据一些报道,其发生率超过50%。加紧血栓形成的发生率高,但缺血坏死的并发症支极为少见,不足

1%。然而,有一组研究报告,50%的桡动脉血形成者有持续的手部缺血症状。在患有雷诺病和尺动脉弓不充分的病人,桡动脉插管后常生缺血和坏死的体征和症状,即使有完整的掌部侧支循环,但如经常有小栓子从插管部旱灾入端指部血管,可产生手指的缺血与坏死症状。血栓形成可发生在导管留置期间,但也可在导拔除数天之后,尽管桡动脉血栓形成是常见的但随访数月发现一般病人均显再通。为预防桡动脉血栓形成可又红又专引起的并发症,不仅在插管前应证明有足够的尺动脉的侧循环,而且每天要用多普勒仪检测桡动脉插管处的情况,若血液流速信号减低或消失,则提导管阻塞了桡动脉,或插管处存在血栓形成。若多普勒计信号消失或出现缺血性变化,则应拔除导管。

血管痉挛是手部血流梗阻的原因之一,它可发生在插管时或拔管后。但Crossland和Neviaser报道,所有桡动脉插管后引起的手部循环障碍,均因血栓所致而非血管痉挛。如拔管1小时后,手部血流还未恢复。应行动脉探查,去除可能存在的血栓。在梗阻部远侧,桡动脉动仍可能触及,在一组桡动脉完全阻塞病人,可以触及远侧桡动脉搏动的有64%,有10%病人桡动脉搏动与健侧的桡动脉搏动一样。(2)栓塞无论是远端和近端的栓塞,均较血栓形成少见。虽桡动脉插管后,血管造影可证明远端的栓塞发生率高达25%,但手指缺血的征象和症状并不常见。血栓形成伴有手部侧支循环不足的特征是手部苍白及/或发冷,而栓塞则使手指发冷和出现紫斑。这些症状常在1周左右消失,但可导致手指坏疽以致需要截指,极少数病人甚至要截

去整个手。

用大量灌注液进行冲洗,尤其是试图纠正伴有动脉波幅衰减的导管部分阻塞,可使灌注液进入中心循环,导致脑部的空气可细小血凝块栓塞。Loweintein等曾证明,为冲洗桡动脉,即使1次推注7ml灌注液,灌注液即能到达主动脉弓的中心循环。所需灌注量应随病人的臂长和身高而异。如进行间断冲洗,宜特别小心避免任何气泡进入灌注系统,1次冲洗所用灌注液不应超过2毫米,且应慢注。因灌注开关开放时,连续灌注系统的流量为1.5ml/s,故冲洗时间不应超过2秒钟。

(3)表面皮肤坏死:邻近插管部的皮肤可以发生坏死。前臂远端皮肤的血液供应直接来自桡动脉的分支且没有侧支循环。如导管尖端影响了这些分支的血液循环,便可发生表面皮肤缺血。如在间断冲洗时出现暂时性的局部皮肤发白,此时应当调整导管尖端的位置直至皮肤发白不再出现。为减少皮肤坏死的发生,应采用下列步骤:①应尽可能选择末端桡动脉插管。②应选用尽可能细的导管以减少导管对血管腔的阻塞。③为防止导管本身滋生栓子,导管宜留置过久

(4)动脉瘤:Methieu等报道了1例用18号导管行桡动脉插管而引起动脉瘤。在数次动脉穿刺后才插入导管,并留置10天;导管拔除后18天,发现形成桡动脉瘤,经修补后未留后遗症。

(二)股动脉插管术

1、解剖:股动脉来自髂外动脉,在腹股沟韧带下进入大腿上部。如由髂前上棘至耻骨联合划一连线,在腹股沟韧带水平,股动脉通过该

连线中点。股动脉外侧是股神经,在股鞘内、股动脉内侧是股静脉(参阅第三章的图)。

2、股动脉插管所需器材

(1)19G或20G聚四氟乙烯导管,长16cm。导管经皮插入动脉,长度以不限制病人肢体活动并不致滑出为准。

(2)易于弯曲的柔韧导引钢丝,粗细以应能顺利通过导管和穿刺针为度。

(3)20G穿刺针,长5cm。(4)其他器材同共他动脉插管。

3、股动脉插管技术

(1)在腹股沟韧带下约2cm或腹股沟皱褶处摸到股动脉。(2)剃毛,然后用Iodophor液消毒皮肤。(3)戴无菌手套、口罩及帽子。

(4)手术野铺消毒巾。如果用Seldinger法插管,则消毒范围宜较大,在操作导管及导引钢丝时不致有污染的危险。

(5)将一手的食指、中指及无名指放在腹股沟韧带下的股动脉表面。应用三个手指不仅指示股动脉的位置,而且确定行走方向。食指与中指、环指分开,导管即从食指与中指之间插入。

(6)如病人清醒,用不加肾上腺素的1%利多卡因做局部浸润麻醉。(7)如采用Seldinger法,取45°角进入皮肤与动脉。一旦血流从穿刺针末端涌出,就将钢丝从穿刺针内插入动脉,然后退出穿刺针。如初次穿刺失败,将针向深部刺入,直至针头穿透动脉前后壁不能再

前进而止,然后慢慢后退,直至可见通畅的动脉血回流。插入引导钢丝若无任何阻力,说明钢丝确在动脉内。在有阻力情装饰品下强行插入导引钢丝可插入动脉壁内或穿破血管。

(8)如未能进入动脉,则将穿刺针全部拔出,重新定位穿刺。(9)若穿刺针进入动脉,但导引钢丝插不进,则拔除穿刺针,局部于少要压迫5~10分钟。然后方可再试行穿刺。

(10)如导引钢丝顺利地进入动脉,则退出穿刺针,沿导引钢丝插入导管内拔出钢丝,将连接管接于导管末端。(11)用3-0号丝线固定导管。

(12)涂Iodophor软膏于插管部,并盖以无菌敷料。

(13)如用套针管装置,用上述同样方法插入,当穿刺针尾通畅地流出动脉血时,就捏住穿刺针将导管送入动脉内,然后,退出穿刺针。以后的步骤同Seldinger法。

4、股动脉插管的并发症

(1)血栓形成:所用的导管越粗,血栓形成的发生率越高;应用Judkins技术经股动脉插入心导管时,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可高达1%~4%。有周围血管病变者,曾多次插管者,以及拔管后为控制出血,较长时间过度压迫股动脉者,股动脉血栓形成尤为多见。

(2)栓塞:在股动脉导管周围形成的血栓,可以脱落而栓塞下肢及足部,形成坏疽。为早期发现栓子,应经常检查股动脉、动脉、胫后动脉、足背动脉的搏动,最好是用多普勒血流计。如发现远端动脉减弱或消失,必须拔除股动脉导管。

(3)血肿与出血:拔除股动脉导管后,血肿是常见的,但拔管后压迫股动脉10分钟左右,能减少这一并发症。但是,不可使股动脉搏动完全消失,因这将促使血栓形成。在腹股沟韧带上方,股动脉加入髂外动脉,此动脉上行时突然弯向后方。因此,如在腹股沟韧带上方穿刺,用压迫的方法控制出血有困难。同时因插管往往会损伤动脉后譬,故可导致难以控制的腹膜后出血。

(4)动脉静瘘:在股动脉和股静脉之间能产生动脉脉瘘,尤其是用较粗的导管,如用作心脏插管或血管造影的导管。股动脉插管后也可形成假性动脉瘤。

(三)腋动脉插管术

1、解剖:腋动脉是锁骨下动脉离开颈根部后从第一肋外侧缘进入腋部的延续。腋动脉在大圆肌下缘离开腋部,入上壁成为肱动脉。在腋窝中,腋动脉、腋静脉和三束臂丛神经在腋鞘内组成血管神经束。因在锁骨下动脉的甲状颈干和腋动脉的远侧分枝肩胛下动脉之间的广泛的侧支循环,所以结扎腋动脉或腋动脉内血栓形成并引起远端肢体血流障碍。因腋动脉是大动脉(几乎有股动脉那样粗),且紧靠主动脉,因此即使在周围血 管虚脱伴明显收缩的情况下,腋动脉尚维持其压力和搏动。

2、腋动脉插管所需器材

(1)由于可以采用Seldinger或套针管装置做腋动脉插管,故所需导管决定于使用方法。如用Seldinger法插管,需19或20号的聚四氟乙烯导管,长16厘米,与穿刺针和导管相配的可弯曲的导引钢丝

和20号5厘米长的穿刺针。采用套针管装置时,应备至少6.4cm2号导管。

(2)其他器材同其他动脉插管。

3、腋动脉插管术

(1)固定上臂,使之过度外展并外旋90°以上。(2)术者站在病人一侧,可在上臂上方或者下方。(3)在腋窝内定位动脉。

(4)备皮用Iodophor液做皮肤消毒。

(5)戴无菌手套、口罩和帽子。术野盖以无菌巾。

(6)在清醒病人用不加肾上腺素的1%利多卡因做皮肤浸润麻醉。(7)在腋窝的尽高点穿刺入动脉。

(8)如用Seldinger法,一旦有动脉血流出,就将导引钢丝穿刺插入动脉,然后退出穿刺针。

(9)如用套针管装置,拔除穿刺针,缓缓外拉导管,如出现血液说明管尖位于动脉腔内,然后将导管送入动脉。(10)如三次穿刺失败,就选择对侧腋动脉穿刺。(11)插管在功后用3-0或4-0丝线缝合固定导管。(12)涂Iodophor软膏于导管插入处,再盖上无菌敷料。

4、腋动脉插管的并发症

(1)血栓形成:由于有广泛的侧支循环,因此腋动脉血栓形成不应当引起缺血或坏死的后果。

(2)栓塞:尽管腋动脉内血栓形成不一定直接引起远侧肢体的损伤,但在管端周围的血栓可栓塞桡动脉和尺动脉。若掌浅弓的侧支血流不足,这就能引起手部缺血性损害。

因右侧腋动脉来自与颈总动脉直接相交通的右侧头臂干,因此在冲洗时很可能发生脑部空气、血凝块或其他颗粒物质栓塞。故采用左侧腋动脉插管可能较右侧安全些,但不管从那一侧插管均应采少量灌注液轻轻冲洗,特别注意防止空气及积压凝块进入灌注系统。应当采用连续灌注装置。

(3)神经系统并发症:进行腋动脉穿刺时,可造成臂丛神经束的直接损伤;腋动脉鞘内血肿形成可能导致神经的压迫和损伤。因此在有出血倾向的病人,不应选用腋动脉进行动脉内监护。

(四)足背动脉插管术

1、解剖:足背动脉是肱前动脉的延续,在皮下向下与伸拇长肌健外侧平行至足背部。足底外侧动脉是胫后动脉的终末支,是供应足闸的另一主要动脉。在大部分人,足底外动脉工与手部的掌弓相似的主要足背动脉弓供应侧支血流。然而约有12%的人足背动脉缺如,况且往往是双侧性的。

2、侧支血流的估价:足背动脉插管前,必须确定足远侧端的侧支循环是否充分。必要时将足放入中使之温暖,简单的检查方法同Allen试验。

(1)阻断足背动脉;然后压迫母践甲数秒钟,使大拇指变苍白。(2)解除对践甲的压迫,然后观察颜色转红的情况,如颜色迅速恢复,说明有良好的侧支血流。

也可用多普勒血流计判断足背动脉和胫后动脉的血流情况。

3、所需器材

(1)20号聚四氟乙烯套针管装置,导管粗细一致长约3.8cm。(2)其他器材同桡动脉插管。

4、足背动脉插管术

(1)检查足背动脉的搏动,用前述方法检查有无充分的侧支血流。(2)用Iodophor液消毒皮肤。

(3)戴无菌手套;用无菌巾覆盖手术野。

(4)病人清醒时用不含肾上腺素的1%利多卡因做皮肤浸润麻醉。(5)用桡动脉插管的方法进行足背动脉插管。(6)应用3-0或4-0丝线将必管缝合固定于皮肤。(7)用Iodophor软膏涂于插管处,外面用无菌敷料覆盖。(8)将导管的连接管妥善地固定于足背上。

5、足背动脉插管的并发症

血栓形成:约有7%的病人可以发生血栓形成。可以这样来识别,即在导管插入期间,当压迫胫后动脉可以发现母指及第二指颜色发白超过15秒钟。通过用多普勒血流计显示在足背动脉导管插入部位的远侧端的逆行性血流和阻断胫后动脉后讯号即消失能证实有阻塞。

(五)肱动脉插管术

1、解剖:肱动脉是腋动脉在上臂的延续。它在上臂内上方,就在肱二头肌内侧缘能过。在肘窝内刚好在肘褶的上方,容易摸到,内侧是肱二头浮雕肌腱,外侧是正中神经。在肘窝下部,它分成桡动脉及尺

动脉。围绕肘部,有一些上方来自下尺侧支动脉和下方尺动脉分支之间的吻合支。但如侧支循环不充分,肱动脉阻塞的后果可能果有其严重的,甚至要失去前臂和手。

2、肱动脉插管所需器材

(1)20号聚四氟乙烯套针管,导管粗细一致,长约3.8~5.1cm(或可用比20号导管长一点的导管进行Seldinger法插管)。(2)防止前臂肘部屈曲的固定板。(3)其他器材同桡动脉插管术。

3、肱动脉插管技术

(1)在肱二头肌内侧,肘褶痕上方定位肱动脉。(2)用Iodophor液消毒皮肤。(3)戴无菌手套,用无菌巾覆盖术野。

(4)病人清醒时,用1%利多卡因做皮肤浸润麻醉。(5)用二或三个手指固定动脉。

(6)与皮肤表面呈30°角插入套针管装置,让套管和针心一同旱灾入动脉直于血液从直尾流出。(7)在固定穿刺的同时将导管送入动脉内。(8)退出穿刺针,将导管接于连接管上。(9)用3-0或4-0丝线缝合固定导管。

(10)用Iodophor软膏涂于插管部位皮肤并用无菌敷料覆盖。(11)可靠地固定前臂,防止肘部弯曲。

4、肱动脉插管的并发症

(1)血栓形成和栓塞:Barnes等报告了1000例肱动脉插管,没有1例发生前臂远端缺血征象。不过他们并未说明导管留置多长时间。他们还报道了54例肱动脉插管病人,用15号聚四氟乙烯导管和持续灌注装置,导管留置时间1~3天,2例病人有尺动脉阻塞,1例病人发生桡动脉阻塞,但病人均无手部缺血症状和体征。另一组作者报导了25例肱动脉插管病人,用18号聚四氟乙烯导管,平均留置时间11.5小时。在拔除导管前及拔管后6个月进行了血管造影,发现早期和晚期血管异常的发病率高。导管拔除后有14例外周搏动消失和血管异常,6个月后对其中的11例做了检查,发现有4例在肱动脉插管部血管不规则和狭窄,但外周血管搏动均已恢复。

上一篇:防火逃生疏散演练活动方案下一篇:实践与探究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