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与探究课教案

2024-04-25

实践与探究课教案(共6篇)

篇1:实践与探究课教案

初中物理探究课教学设计与实践

一、物理课程中科学探究的地位和目的: 《物理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内容的一部分,与科学内容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加以突出,在《课标》的内容标准中,第一个标准是“科学探究”,第二标准是“科学内容”。科学内容包括的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三个部分是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而这些基本知识获取与基本技能的提升,以得需要通过科学探究活动来达成,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三种学习方式,教师在课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物理课程改革重要的是要实现“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

物理课程中,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物理知识,认识和解决物理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理解科学的本质,挖掘智力潜能,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二、物理探究课的主要教学模式:

物理探究课的教学模式,是从教师在课堂探究活动中指导学生进行探究的程度来划分的,大致可分为开放探究型、指导探究型和循环探究型三种教学模式。

1.开放探究型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核心,教师参与程度最小。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中心的开放探究型教学模式包括五个基本特征:

(1)学生围绕具有科学性的问题展开探究活动;

(2)学生获取可以帮助他们解释和评价具有科学性问题的证据;

(3)学生从素材中提炼出证据,对具科学性的问题做出解释;

(4)学生通过比较其他可能的解释,特别是那些体现出科学性理解的解释来评价他们自己的解释;(5)学生交流和修正他们所提出的解释。

开放探究型教学结构图: 指导探究型教学结构图:

有三处教师行为 教师行为与学生行为是同时。

(视频举例:开放探究型课例片段: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四川成都武侯实验中学唐文老师)(评析:开放设计点:(整段视频27左右,播放前面约15分)

1、唐老师设计的第一个活动:请同学们不用手也不借助其它的工具将这个硬币跳过文具盒。这里的不用手?跳过文具盒?文具盒怎么放?为什么学生就都知道用嘴吹?这里的吹的气流方向是很讲究的。所以这一活动设计就非常开放。

2、学生的实验探究过程是开放的。教师甚至都没有介绍学生桌上的实验器械,也没有引领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猜想后就直接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我们看到学生现场用小刀割吸管的小口,然而还不割断,后面还能放在试管的水中吹气?这个实验学生能独立在学新课时完成否?

如果学生之前没有很好的预习,很多器材都是不知做什么用的,是不会用的。)

开放探究型教学模式看起来像“放羊式”教育,教师像“甩手掌柜”一样,没有事干,其实不然,关键是教师课前对学生的了解: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能否达到自己设计、操作、验证的水平?应不应该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如果学生确实达到了这种水平,采用这种教学模式的教学对学生的能力的提升会更大。这种开放探究型教学模式我想不是我们很多教师经常采用的。大家经常采用的应是下一种探究教学模式。

2.指导探究型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将探究教学和传统教学的优势进行整合,它可以很好地用于建立某些特定的概念和规律。这种教学模式在操作时的难度,体现在教师的参与度和适时参与的控制上。

(比如:教师如何指导学生的探究;探究过程中学生自主活动的重点是什么;教师重点指导探究的哪些方面;如何引导,何时介入,介入多少;哪些指导是必要的,怎样指导才算充分;何时需要提供背景资料或有关信息;何时传授相应的准备性知识;何时推荐学生阅读教科书,或向图书馆、互联网、成人求助;等等。)

(如果教师介入得过早(学生还没有足够的时间充分地自主探究),会阻碍学生本可以自主发现的机会(“差一点我们就要找到答案了”),此时教师的指导就显得不必要、不应该,剥夺了学生尝试错误和从教训中学习的机会;如果介入过晚,让学生过久地处于无助状态,甚至陷入危险之中,此时显得指导不够充分,学生感到手足无措。成功实施这种模式的关键,是根据具体内容和具体学生适时指导。)

(视频举例:指导探究型课例片段,指导探究型课例(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蒋晓薇)(评析:本节课在所要探究的问题引入后,为了指导学生对此问题的探究,避免学生探究的盲目性,教师通过真真假假的视频,事先录制的视频资源既具有观赏性,又具有神秘性。极大地激发学生对本节课问题探究欲望的同时,也起到了对学生探究活动很好的指导作用。)

(2010年11月份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教学大赛 我们指导的课及大部分的赛课,都采用的指导探究型教学模式。因为对上课的学生不了解,没人敢采用开放探究型教学。)

3.循环探究型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教师引导、学生参与,促进探究问题的层层递进、不断深入。即:问题情境→探究交流→新问题情境→再探究交流→„„→应用提高。该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概念及概念系统,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而且对消除学生错误的前概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有持久的作用。

(由于探究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深度或层次,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有跳跃或断层的难度,关键处教师及时给予指导。例如学生在探究浮力的过程中,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就有多个层次:感受液体对浸在里面的物体有浮力的作 用→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的重力之间的关系→引入阿基米德定理。层与层之间有时就需要教师指点。)(这种探究方式也不常用)

循环探究型教学模式的结构图:

三.物理探究课的教学设计中,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科学探究过程所包含的七个要素,则蕴涵着在科学探究中有七方面探究能力的培养。而这七个要素往往不可能在一堂课中全部涉及,相应的基本探究能力的培养也就不可能在一堂或几堂课中全部达成。所以我们也不要追求在某一个问题的探究中,对学生在七个方面的能力都有所锻炼和提高。那么,一堂探究课适合于涉及哪些探究要素,能够培养学生的哪些探究能力,怎样去达成探究目标等问题,一般由课程内容,即所要探究问题的难易程度决定。比如:声学问题的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音调响度等问题的探究,所涉及的探究要素相对会较少,相应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方面也会较少。而光学平面镜成像特点,力学及电学的某些实验涉及的探究要素会比较全面,相应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方面也会较多。下面简单谈一谈每一方面能力的培养。片有

(一)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1.提出问题能力目标

·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观察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这些问题。

·认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

(提出问题的能力是指从外界众多的信息源中,阐明自己所发现的、有价值的问题信息的能力。“提出问题”不是仅仅指带有问号的一般性问题,而是特指那些可以引起思考和探究的问题。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猜想,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杨振宁教授曾指出:“中国学生普遍学习成绩出色,特别在运算和推理方面比国外学生有明显优势,但中国学生最大的缺憾就是不善于提出问题,缺乏创新精神。”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学生就不会去思考、去创造。因此,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促进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之一。)

2.提出问题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能否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提出能进行科学探究的问题,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能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能否适时引导学生在所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进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可以分为如下四步。)

第一、创设问题情境

第二、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

第三、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且提出具有科学性的问题 第四、引导学生将问题聚焦于本课的主要内容上

(教师可以通过限制提出问题的范围、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将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等方法引导学生将问题聚焦于本课的内容上来,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将一些放在课堂上进行探究,其他的问题可以布置给学生在课外或者活动课上进行探究。)

视频举例:(找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视频片段。评析„„)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调动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积极性,方可让学生变被动掌握“静态”的物理知识变为主动探索、研究“动态”的物理过程,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活化对物理学内容实质的理解。)

(二)猜想与假设能力的培养 1.猜想与假设能力目标

·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认识猜想与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猜想是学生接触到问题后,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对客观现实的感性认识依靠直觉而做出的各种假定。假设是在猜想的基础上经过一系列的观察、实验、分析、比较、归纳等逻辑推理,排除掉一些不可能的猜想而得到的较为科学的假设。假设比猜想更具有合理性,对探究的问题更有针对性和指导性。在科学探究中,提出合理的猜想与假设,除了为探究活动指明方向外,还可以充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学生猜想与假设能力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科学探究能力的水平。

2.猜想与假设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猜想与假设应遵循合理性、规律性、方向性的原则,不能胡猜乱猜,不合理的猜想与假设不仅没有发展成为科学结论的可能,对探究过程也没有意义。

视频举例:(视频片段:平面镜成像一节的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原杨楚珊中学焦忠老师。评析: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及让实验感受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做出合理的猜想与假设。)视频举例:科学探究:浮力的大小(宁显儒)猜想与假设环节。

评析: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猜想,教师还可以启发学生自已根据生活经验及生活体验再进行猜想,学生可能还会猜想出:浮力的大小还可能跟物体的重力、物体的体积有关。对于学生有理有据猜出的无论是“真因素”还是“伪因素”,还有象探究滑动f大小的因素时,学生同样会猜出与面积大小、速度大小等有关的伪因。教师都要平等对待,科学探究活动不仅有证实,而且有证伪,在科学探究的历程中,证伪要比证实多。而对于猜出的众多因素,在有限的时间内不可能都进行实验验证怎么办?如何处理?进行归类排除或留做课下课外的家庭实验室中进行探究等处理方式。)

(三)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能力的培养 1.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能力目标

·明确探究目的和已有条件,经历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过程。·尝试选择科学探究的方法及所需要的器材。

·尝试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有控制变量的初步意识。·认识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

(“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是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时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难点所在。它旨在让学生动手之前先动脑,使探究活动的方法更明确、思路更清晰、过程更科学。但很多老师都不舍得把时间花在让学生制订计划和设计实验上,而是让学生按照现成的“物理实验册”的步骤与方法做,或者按照老师的思路做,导致学生被动地做实验,很少去思考到底为什么要这样做,怎么做,除了这样做以外,是否还可以用其他方法做等问题。)

2.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1)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计划来初次实验,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后再次修改研究计划,按照新的研究计划继续进行实验。

(2)在实验前汇报计划,让学生对计划提出质疑,在交流中完善计划。

(3)探究结束,引导学生回头来反思自己的计划,看看哪些做到了、哪些漏掉了、哪些调整了、哪些补充了,这将有助于引导学生比较规范地操作,体现计划对活动的指导,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四)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能力的培养 1.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能力目标 ·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数据。·能通过公共信息资源收集资料。·尝试评估有关信息的科学性。

·会阅读简单仪器的说明书,能按书面说明操作。·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能正确记录实验数据。·具有安全操作的意识。

·认识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这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观察能力的重要环节。实验能力的培养分散在课堂教学、实验课堂、课外探索等多个方面进行。)

2.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从实验的基本流程、实验时应具有的安全操作意识、实验仪器操作技能等方面对学生多进行规范化的实验操作训练,使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能大大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五)分析与论证能力的培养 1.分析与论证能力目标

·能初步描述实验数据或有关信息。·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简单的比较。·能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

·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尝试对探究结果进行描述和解释。

·认识分析论证在科学探究中是必不可少的。

《物理课程标准》中对“分析与论证”的表述是:对实验数据或现象进行综合分析,论证猜想与假设是否成立、实验结果是否能验证已有理论或解释学习中的疑问等,最终得出科学结论的过程。简单地说就是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及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的过程。

学生在实验中获得感知,再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概括,进行思维加工,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对探究结果进行描述,力求准确地反映实验结论。学生经历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感觉自己也能像科学家“搞科研”一样“发现”科学规律,从而获得巨大的成功感,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热情和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概括及语言表达能力。

2.分析与论证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1)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处理实验数据:要尊重实验事实,客观、真实、准确地记录和描述实验数据,绝不能为达到数据精确而任意篡改实验数据。

(2)正确对待学生得出的“错误结论”。当学生得出“错误结论”时,教师应该用积极的评价态度,鼓励和保护他们的学习热情,在肯定结论中合理可取部分的基础上,与学生一起讨论错误结论形成的原因,启发学生积极进行反思。同时,鼓励学生要坚持自己的结论,不能轻易放弃没有证伪的结论。

(六)评估能力的培养 1.评估能力目标

·有评估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的意识。·能注意假设与探究结果间的差异。

·能注意探究活动中未解决的矛盾,发现新的问题。·尝试改进探究方案。

·有从评估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意识。·认识评估对科学探究的意义。

(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中的评估环节,学会进行评估的基本方法和途径,强化对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进行评估的意识,对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具有积极的意义。这方面能力的考查,现如今在全国各地的中考试题中渗透得越来越多。)

2.评估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1)引导学生具有评估探究过程的意识。(2)引导学生注意假设与探究结果间的差异。(3)引导学生尝试对探究方案的改进。

(评估是对探究反思的过程,它不仅可能引出新的发现,还有利于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发展批判性思维。)视频举例:(分析论证及评估视频:平面镜成像焦忠开放型。评析:从教师所给学生准备的探究学具上看,教师就没有限制学生的思维,学生可以大胆地、开扩地在进行设计各种不同的实验方案,让学生尝试错误,并在充分的交流讨论生生间及师生间的思维碰撞后,不断修正实验方案,对收集到的数据及现象经过充分的分析论证后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从上面的视频看,这才是我们所要看到的科学探究,不是形式上的探究。介绍上课场合及指导者们„„。)

(七)交流与合作能力的培养 1.交流与合作能力目标 ·能写出简单的探究报告。·有准确表达自己观点的意识。

·在合作中注意既坚持原则又尊重他人。·能思考别人的意见,改进自己的探究方案。·有团队精神。

·认识科学探究中必须有合作精神。

(这方面能力,不仅在我们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中要具备,就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一个很好适应社会的人也有具备这方面的能力。)

2.交流与合作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1)引导学生扩大交流合作的范围。(2)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与表达。

(3)引导学生体验交流与合作的乐趣。

(交流与合作的形式和内容是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在各种集体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相处、交流、表达,形成团队精神,提高交流能力,才是我们育人的宗旨。)

四、物理科学探究课的实施条件

第一、要不断为学生创设进行科学科学探究的条件,即教师在课前充分地备实验,特别是备学生分组探究的实验, 这是最为重要的一点。

第二、教师要不断研发学生分组实验及教师的演示实验。教师的演示实验过程也是一种师生共同进行的科学探究过程。

播放一些我区在教研员的指导下,各校教研组对实验教学的研究成果:

篇2:实践与探究课教案

体育与保健实践课教案

班级

主要教材

1、比谁起动快 2、万水千山

1、通过比谁起动快,运用各种姿势起跑结合快速跑,培养学生的机智、敏捷和果断的品质,提高起动速度和奔跑能力。

2、通过万水千山的组合练习,发展学生使用绕、跳、跨、钻、翻、走、爬等方法的能力。

3、通过练习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勇敢顽强的高尚意志。

课的部分与时间

(min .s)

课 的 内 容

组 织 教 学 和 学 练 法

各项内容时间 min.s

练习次数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9′)

一、课堂常规则

1、体育委员整队,报告人数

2、师生问好

Class begins !

Good morning everyone!

3、教师提出本课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4、检查服装、鞋子,安排见习生

二、热身跑

三、徒手操

1、弓箭步压腿

2、肩绕环

3、腰绕环

4、膝关节绕环

5、踝腕关节绕环

要求:

声音宏亮

精神饱满

服装整洁

一、组织:

由四列横队成一 路纵队

二、教法:

教师用口令指挥

一、组织:全班由四列横队成体操队形散开

二、教法与步骤:

1、教师示范动作

2、教师用口令指挥,并且领做

三、要求:

口令清晰、响亮、富有节奏感

体育委员按四列横队整队

要求:静、齐、快

一、集合队形:

******

******

******

******

一、 练习队形:

* ****

二、要求:

1、静、齐

2、听从教师的口令指挥

一、组织:四列横队成体操队形散开

******

******

******

******

******

******

******

******

二、学练法与步骤:

1、学生认真观察教师的示范

2、学生听口令

三、要求:

1、按口令做动作。

2、动作要有弹性、力度、规范

2′

3′

4′

(23′)

一、 比谁起动快

练习方法:用站、跪、蹲等练习起动,随之跑出4-5米。改变姿势与练习方法让距追逐跑。在10米范围内拍到前面同学为胜。结合游戏进行:“黄河­ C 长江”。

设一组为长江,一组为黄河,间隔1米面对面站立,当听到口令“长江”则为长江那一组的.同学转身就跑,黄河那组同学则马上起动去追长江,被追到的人则背胜者回到起点。

一、组织:

全班成四路纵队

二、教法与步骤:

1、老师讲解练习方法

2、老师讲解练习要求

一、练习队形:

* * * *

* * * *

* * * *

* * * *

二、学练法与步骤:

1、学生听老师讲解练习方法及要求

2、学生练习

三、要求:

认真、积极、注意安全

5′

5′

2次

2-3次

课的部分与时间

(min .s)

课 的 内 容

组 织 教 学 和 学 练 法

各项内容时间 min.s

练习次数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万水千山

练习方法:

排头听到令下,从起点出发,跳过栅栏(栏架),跨过小河(垫子),钻过山洞(栏架),翻过草地(垫子),爬过山坡(山羊),绕过树林,回到终点。后面的人依次进行。

难点:灵活运用跳、跨、钻、翻、爬、绕的各种技能。

一、组织:

全班成二列纵队

二、教学与步骤:

1、请一名同学进行示范;

2、讲解练习方法;

3、强调练习中就注意的安全问题。

三、要求

讲解简明扼要

一、练习队形:

* ▲

☆ ☆ ☆ *

*

*

二、学练法与步骤:

1、认真看同学的示范

2、听老师的讲解

3、学生练习

三、要求:

注意安全

10′

1-2次

(3′)

一、 放松操

阿西跳跃

二、小结

三、布置回收器材

四、宣布下课

Class is over

Good-bye everyone

一、组织:

全班成四列横队

二、教法与步骤:

1、老师讲解方法

2、老师与学生一起做

一、练习队形:

******

******

******

******

二、学练法与步骤:

1、听老师讲解

2、与老师一起做

三、要求:

尽量放松,以助尽快恢复体力

2′

1′

4x8拍

预 计 生 理 负 荷 与 练习密 度

场 地 器 材

课后小结

线

170

160

150

140

130

120

110

100

90

80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全课平均心率

100-105次/秒

山 羊 2只

栏 架 4只

大垫子 2张

小垫子 2张

标志杆 6根

篇3:通用技术综合实践课的探究与深化

关键词:模式,兴趣,创新,分析,探究,深化

一、通用技术深化综合实践课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通用技术立足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经历, 立足于“做中学”和“学中做”。它以学生的亲历情境、亲手操作、亲身体验为基础, 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每个学习者通过观察、调查、设计、制作、试验等活动获得丰富的“操作”体验, 进而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技术能力的发展。

但长期以来, 我们的教学是:重视培养学生演绎推理能力和扎实的理论功底, 而忽视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重结论轻过程, 只注重学生学到了多少, 而对演示实验、学生实验重视不够, 甚至仍然有老师在“黑板上做”实验, 让学生“背”实验的现象。这种结果与过程脱节的教学, 妨碍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导致了“高分低能”的现象。

通用技术学科作为一门建立在综合实践基础上的自然学科, 比其它学科更易于触及学生的思维及能力发展, 通用技术教学中采用实践探究式学习模式, 既能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和思维, 还能让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对学生而言, 实践过程中问题的解决不仅是一个知识输出的再现过程, 更是一个知识信息重组和整合的获得性过程。

二、通用技术综合实践课的学习策略

1、创设综合实践课的课堂氛围

首先要准确定位师生角色。教师在学生面前就不再是什么权威的象征, 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的管理者, 而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和服务者。师生关系不再是居高临下, 而是平等对话。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只起一种“催化剂”的作用。因此, 教师要充分地相信学生、尊重学生, 为其创设学习知识、拓展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条件, 让他们做课堂的主人、知识的主人, 课堂上的教学行为应由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行为来决定。要完成教师角色从“提问者”向“被提问者”的转变, 它要求教师要具有超前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 以教师自己的人格魅力作为联系师生的基础纽带。

2、激发学生问题探究的兴趣

拜师学艺, 学习态度和学习精神是第一步要培养的。我们从多方面强调学生学习首先要有学习兴趣, 但我们往往忽视了一点:培养学习兴趣时培养学习态度和学习精神是首要的!在我们的学生接受或认识一个新事物或新知识之前, 他们刚开始可能会因为不了解而缺少兴趣, 但我们如果引导得好,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很容易培养的。为了激发学生对通用技术的学习兴趣, 在通用技术课堂及其综合实践中要注意与现代教育手段相配套, 可以一定比例, 恰当地使用多媒体互动教学。

3、培养学生问题探究的意识

发明创造是人类进步的灵魂, 一切发明创造都始于问题的产生。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 起点是一问。”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是人类的宝贵品质, 因为问题是科学发现的前提, 是新思想诞生的曙光, 是创新精神的萌芽。强调问题意识不但促使人们不断发现问题, 还会促使人们去解决问题, 直至有新的发现。在此过程中, 人们的多种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得以发展。

综合实践操作课是学生学习通用技术知识的一个大舞台, 是培养学生问题探究意识和提高问题探究能力的主要途径, 要充分利用这一实践问题探究的学习阵地。学生乐于从事动手操作的活动, 他们不仅对活动的内容与形式感兴趣, 而且在活动的过程中容易发现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在实践课上, 学生在动手操作与问题探究中, 要不拘泥于书本, 不迷信权威, 不墨守成规;教师要尽量减少对学生的限制, 并适时适度地给学生指导和帮助, 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他们独立思考, 大胆探索, 标新立异, 积极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和新方法。

这样, 不仅加深了学生对通用技术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的理解, 而且还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独立操作的能力, 为自己对新事物的探索、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三、通用技术综合实践课的设计

1、依据实践教学要求设计技术实践室

注重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环境的创造, 通过合理的设计与布置, 重点强调技术与设计1、2两个模块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并根据所实践的不同, 划分出:教师演示操作区域;学生分组实践操作区域;各类工具、设备分组操作区域;环境与作品展示区域。

教师演示操作区域:注重强调教师的演示课程和试验介绍的场所。要求有电源等为设备类的使用区域, 同时也是给学生做演示与介绍的区域。

学生分组实践操作区域:通过每一个较大的操作台面设计, 学生分组进行机械类设备和工具类的实践和试验, 通过学生的合作、分工、操作等辅助设备的使用, 使学生的实践试验活动完成。

各类工具、设备分组操作区域:在教室中利用相对固定的侧面和局部, 通过提供一批适合的大型点的设备, 把现代技术和常规技术类的设备产品作为展示, 将使用、加工和创造等功能结合起来, 为普及学生的常规知识和创新试验提供必要的保障。如:数控设备、机械设备的系列等。

2、根据实践操作所到达成的目标及实践操作所涉及设计过程的环节

把通用技术实践操作模式分为两种:大设计模式和单元操作模式。大设计模式, 指经历设计的全部过程, 包括制定设计方案、模型制作、技术试验等, 如纸质梁设计制作, 从发现问题到测试评价, 学生经历设计过程全部环节;单元操作模式是指经历设计全过程的一个 (或部分) 环节, 注重某一个教学目标的实现, 如洗衣粉去污试验、圆钢的锯锉套丝加工。

四、通用技术综合实践课的深化

在过去一段时间里, 我们对劳动技术实践操作与通用技术设计实践操作的区别争论不休, 并且存在一个误区, 认为设计活动不宜有类似于技能训练的单元操作模式。这是一种完全错误的观点, 选择怎样的实践项目, 其根本的依据是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 如果教学目标设定为掌握某种加工方法 (课程标准的要求) , 则没有必要经历设计的全过程。

通用技术教育既区别于专攻一技之长的职业技术教育, 也区别于强调劳动的德育功能加上技能培训的传统的劳技课程。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要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它的内容需要现代化, 需要与国际上发达国家的技术教育接轨。《通用技术》课程是一门立足实践, 注重创造、高度综合、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

所以, 现在要打破实践项目属“劳”还是属“通”这个番篱, 认识到通用技术的实践操作模式具有多样性, 既可以是基于某一设计目标的单元操作模式, 也可以是大设计项目模式, 一线老师可以根据需要, 安排实践项目, 也可以灵活开发一些实践载体。

通用技术是一门新的课程, 实践是通用技术课程的核心。学生探究精神的培养是新课程标准赋予通用技术课程的责任。根据课程标准, 不断开发和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的技术试验项目是非常值得每位通用技术教师研究。

综上所述, 在通用技术综合实践课教学中, 教师精心地设计技术试验、学生在试验中学会探究, 以及有效的评价机制, 是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关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1]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篇4:历史探究课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关键词]历史探究课教学实践与反思甲午中日战争120周年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040012

2014年,时值甲午中日战争爆发120周年之际,笔者在本校高一年级开设了一堂历史探究课《一段不能忘却的历史——纪念甲午中日战争120周年》。以下是本课的教学实录。

【课前准备】

幻灯片用钓鱼岛的图片做背景,播放电视连续剧《北洋水师》主题歌,歌词如下:

东方有一片海,海风吹来童年的梦,

天外有一只船,请带我漂向那天边;

东方有一片海,海风吹破五千年的梦,

天外有一只船,船一去飘来的都是泪!

再不愿见那海,再不想看那只船,

却回头又向它走来,却又回过头,

向——它——走——来!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1-2分钟)

刚才大家听到的这首歌是电视连续剧《北洋水师》的主题歌。相信大家最近都在关注持续发酵的钓鱼岛事件,电子黑板上显示的是几幅有关钓鱼岛的图片(图略),哪位同学能够给大家简要介绍一下中日两国有关钓鱼岛争端事件的由来?

学生: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895年日本在甲午战争末期,趁清政府败局已定,非法窃取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随后,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二战结束后,《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中规定中国收回钓鱼岛的主权,因此在国际法上,钓鱼岛已回归中国,但日本拒不承认。显然,钓鱼岛争端与甲午中日战争有关。

教师: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因反抗外来侵略而进行的民族战争曾遭到过多次失败,但没有哪一次像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那样,给中国人留下刻骨铭心的伤痛。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上一堂历史探究课《一段不能忘却的历史——纪念甲午中日战争120周年》。

二、落实基础(5分钟)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结合初中阶段已经学过的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①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是怎样的?

②试述甲午中日战争的简要经过。

③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影响如何?

三、活动探究(30分钟)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田中义一)“明治大帝遗策是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第三期征服满蒙,第四期征服支那,第五期征服世界。”

——摘自陆奥宗光著《蹇蹇录》

材料二(日本内阁总理大臣山县有朋)“朝鲜和中国东北都是日本的利益线,日本必须对这些地区进行保护。”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密令驻朝公使:“促成中日冲突,实为当前之急务,为实行此事,可采取任何手段。”

——摘自陆奥宗光著《蹇蹇录》

材料三日军进入朝鲜的军队日益增多,清政府驻朝官员要求增派援军入朝,李鸿章复电:“我再多调,日亦必添调,将作何收场耶?”在日军向驻守牙山的清军发动进攻以后,李鸿章仍电告清军统帅:“日军来牙窥探,可置之不理……切勿自我先挑衅。”

——摘自郑彭年著《甲午悲歌——北洋水师的覆没》

材料四1894年,慈禧正筹备庆贺60岁生日的万

[作者简介]张健,中学高级教师,南通市学科带头人。长期从事高中历史教学,获得江苏省高中历史教学比武二等奖和南通大市高中历史教学比武一等奖。承担多项省市级教科研课题的研究,担任主持人和核心组成员。出版一部个人专著《国宝探秘36讲》,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近二十篇论文。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简约模式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批准号:B-a/2011/02/019)的阶段性成果。

寿庆典,大事铺张。她挪用海军军费修建的颐和园工程,仍在继续进行。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以后,户部奏请暂停颐和园工程,慈禧坚决不允。一些主战派官员请求停办“点景”,节省开支,移作军费。慈禧大怒,恶狠狠地

说:“今天使我不高兴的人,我也要使他一辈子不高兴。”置民族和国家的安危不顾。当时北京城出现了一副对联: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和日本》

请回答:

将甲午战争之前中日两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展开对比,你认为甲午战争能否避免?请说明理由。(小组讨论2分钟,然后请学生小组代表回答,教师同时进行点评,用时8分钟)

学生讨论的主要观点是“甲午战争不可避免”,理由如下:

1.战争是日本对外扩张政策的必然产物,其侵华之心早已有之,其“大陆政策”是“台湾—朝鲜—东北”、“蒙古—中国—亚洲”。

2.帝国主义国家的支持成为日本实行侵略计划的有利条件。

3.清政府腐败的主要史实

①战前不作准备,寄希望于各国调停。

②慈禧忙于寿庆,希望和日本和平了结。

4.朝鲜东学党起义直接导致战争发生。

过渡语:刚才我们一起探究了关于甲午战争爆发的背景和原因。根据史料记载,甲午战争之前,中国的海军实力在世界上排名第九,超过了日本乃至于美国,但是,甲午战争最后的结果却以中国的惨败而告终。请大家阅读课本第59页《〈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请小组讨论下列问题:(学生讨论2分钟,然后小组代表回答,教师同时点评,共8分钟)

①甲午战争对东亚乃至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

②铭记历史,展望未来,从甲午败局中我们应该得到什么教训和启示?

学生讨论的主要观点整理如下。

一是《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中国——丧失大量主权(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允许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引起瓜分狂潮,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日本——实现“大陆政策”的重要一步,助长其侵略气焰;取得大量利益,加快发展本国资本主义;成为亚洲唯一的帝国主义国家。

朝鲜——逐渐沦为日本殖民地。

沙俄——面对日本的强大,沙俄并不甘心,为了与日本争夺在中国东北的利益,引发了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但是在战争失败后,沙皇统治根基开始动摇。

二是教训和启示:

①虽然现在我们身处太平盛世,但是我们的周边地区并不平静。台湾问题、朝鲜问题等热点问题都关乎我们国家的利益,所以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

②从甲午战争中的惨败、丧失了大量主权,到伊藤博文对李鸿章的“但有允与不允”这句话中,我们深刻领悟到“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③要想真正摆脱其他国家的侵扰,就必须努力提升我们的综合国力,这也正好印证了邓小平同志的那句话:发展才是硬道理。

……

过渡语:甲午战争中,中国的失败对于所有的中国人而言,都是一剂极好的清凉药。学史使人明智,作为21世纪的青年学子,更应该铭记历史、痛定思痛、展望未来!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三组材料并探讨相关问题。

材料一两张亚洲杯照片。

图片注解:2004年8月7日,2004亚洲杯足球赛决赛在北京打响,中国队坐镇主场迎战日本队。

材料二不久前,我去了趟日本,日本同我们总是在历史问题上产生纠葛,所以我在日本特别注意高中生的教科书。他们的教师给高中生布置了这样一道题目:日本跟中国100年打一次仗,19世纪打了日清战争(甲午战争),20世纪打了一场日中战争(抗日战争),21世纪如果日本跟中国开火,你认为大概是什么时候?可能的远因和近因是什么?如果日本赢了,是赢在什么地方?如果日本输了,是输在什么条件上?分析之。

有个高中生这样分析:我们跟中国很可能在台湾回到中国后有一场激战。台湾回到中国,中国会把基隆与高雄封锁,台湾海峡就会变成中国的内海,我们的油轮就统统得走基隆和高雄的右边。这样,会增加日本的运油成本。我们的石油从波斯湾出来跨过印度洋,穿过马六甲海峡,上中国南海,跨台湾海峡进东海,到日本海,这是石油生命线。中国政府如果把台湾海峡封锁起来,我们的货轮一定要从那里经过,我们的主力舰就会出动,中国海军一看到日本出兵,马上就会上场,那就打!按照判断,公元2015至2020年之间,这场战争可能爆发,所以,我们现在就要做对华抗战的准备。

——张寿卿.历史题该怎么考?[J].读者,2004(20).

请小组讨论下列问题:(学生讨论2分钟,小组代表回答,同时教师点评,共6分钟)

①为什么亚洲杯中日两队决赛的时候,球场上的球迷会打出“俺是八路”的标语,喊出“打败日本、中国必胜”的口号呢?

②请同学们依据材料并联系现实,谈一谈对中日问题的预测和看法。

学生讨论的主要观点如下。

1.友好相处成为主流(日本投资、友好访问等)。

2.矛盾摩擦依然存在(台湾问题、教科书、靖国神社、南京大屠杀等)。

和平共处是中日两国绝大多数人民的共同追求,两国在这些方面也做了很多努力,如日本在中国的投资逐年增多,民间的友好访问也不断增多。因此,中日两国之间,友好相处应该成为主流。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一小部分日本右翼势力对日本侵略亚洲邻国的史实拒不承认,毫无悔意,使得日本和中国以及东亚其他国家之间的矛盾摩擦依然存在,且有愈演愈烈之势,这也严重影响了中日两国之间的友好往来。

四、结束语(2分钟)

同学们,虽然黄海海面的隆隆炮声已经远去,但甲午战争中中国的惨败,给中华民族敲响了警钟。

以古鉴今,环顾今日之全球,我们今天依然身处动荡不安的国际环境之中,刀光剑影离我们并不遥远。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各种力量的消长,既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机遇,同时也使我国面临诸多挑战。为此,我们要总结历史经验,居安思危,保持自己清醒的头脑,制定经济、国防、外交等诸多方面的正确战略,以使中国在全球化的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今天的探究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下课!

五、教学反思

如何将历史探究课上出新意,使学生在既能掌握知识又能提高学科能力的历史课中陶冶情操呢?笔者以为要注意如下几点。

(一)要精心设计探究环节

1.结合时政热点,创设探究情境

学生参与探究性学习的主要动机来自对探究对象的兴趣,从时政热点问题入手来选择探究对象,就容易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近期,中日钓鱼岛争端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而钓鱼岛问题与甲午中日战争有着密切的联系。笔者通过向学生展示钓鱼岛地图,介绍当前的中日钓鱼岛争端事件,并回顾钓鱼岛问题的由来,从而激发了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相关问题的探究欲望。所以,通过设置探究问题的情境,使学习内容贴近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为问题探究创造条件。

2.呈现历史材料,创设探究条件

历史探究性教学,是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达到在探究、解决问题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的目的。而人们获取历史认识的前提是解读承载历史信息的原始材料,历史探究性教学就是把学习历史看作是借助史料研究和认识历史的过程。所以,历史探究性教学离不开对史料的选择与运用。本堂课上,笔者围绕探究的目标和要解决的重点问题,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呈现各种史料,引导学生对多种史料进行解读、辨析和推论,以解决历史问题。

3.注重教师指导,训练探究方法

探究性学习不是让学生接受教师的现成结论,而是要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获得对历史的认识,由于受阅历、知识和能力的制约,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中会遇到许多困难,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笔者在提出探究问题后,通过对问题和原始材料的解读、说明,帮助学生确定问题探究的方向、角度,辨析材料的可信度,理解材料的含义。如图片材料中中国球迷的表现反映出来的问题,学生很难形成正确的认识,笔者指导学生要首先认识到和平共处是中日两国绝大多数人民的共同要求,对球迷的表现要辩证看待;在学生讨论和探究的过程中,要对其探究方法进行指导,如对历史事物进行对比的角度有哪些,如何辩证地分析历史事件产生的影响,谈谈历史事件对后人的启示等等。教师对学生的指导要及时、恰到好处,以帮助学生纠正思维偏差,养成正确的历史观。

(二)探究活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1.围绕目标展开探究活动

探究性教学是以问题为载体,以研究史料为途径,从而掌握知识、提高思辨能力并形成正确价值观的一种学习活动,探究活动围绕目标开展,有利于学生聚焦思维,提高课堂效率。笔者通过引导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原因、影响和启示的探究,提高了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正确分析和归纳历史知识、总结相关史实之间内在联系和综合评价历史的能力。同时,通过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的灾难和屈辱,对学生加强了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教育,也增强了学生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2.活动设计具有可操作性

要达成探究目标,必须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注意探究活动的可操作性,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使学生保持高昂的探究精神。例如,本堂课上,笔者这样考虑:一是要做好知识铺垫。尽管学生在初中时已经学过甲午战争的相关知识,但大多已经遗忘。笔者在提出探究问题之前,首先指导学生根据提供的问题阅读课本,并归纳知识要点,做成表格,这样,在探究问题时就具备了必要的知识基础。二是问题设计有梯度。探究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做到由浅入深;就中学生的认知水平看,提出的问题难度应该适度,让学生能够凭借已有知识和认知水平解答问题,问题的学术性不可太强。笔者先就甲午战争的原因和影响进行设问,适度降低问题的难度,然后对中国球迷的表现谈看法,对中日问题进行预测,提高了问题的难度,而且给学生提供了发挥见解的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欲望,收到了良好的探究效果。

3.探究过程注重动态生成

教师在活动过程中,既要预设好过程,体现计划性,又要根据课堂探究过程的实际,对教学设计及时进行调整,重视并利用好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在本课探究的最后一个环节,笔者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亚洲杯中中日两队决赛的时候,球场上的球迷会打出“俺是八路”的标语、喊出“打败日本,中国必胜”的口号呢?这一问题有一定的思考自由度。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历史上日本侵略中国,且现在否认历史真相,因而导致中国人民的不满和愤怒。但也有学生在讨论时提出:中国人对日本政府的做法有情绪,但是体育与政治不可混为一谈,体育应成为促进中日两国友好的桥梁。后者能从另一角度提出有见地的看法,是问题预设时留下生成空间的结果,也是课堂开放创造的效果。

总之,历史课堂探究教学,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大有可为,值得我们深入探索和思考。

篇5:实践与探究课教案

1、说教材

“探究形变与弹力的关系” 是高一物理第三章“研究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第一节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本章讲述的弹力、摩擦力与初中学的重力合称为高中物理三大力,是受力分析的常见力,受力分析又是整个高中物理的垫基石,所以本章知识教学的好坏关系到高中物理教学的成败,本节为本章的第一节,所以教学尤其重要。此外,弹力的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学习它有广泛的现实意义。本节的特点之一是,本节的知识与初中的相关知识相衔接,降低了初高中的台阶;特点之二是,演示实验和探究实验直接使学生参与到探究知识的过程,体验学物理的乐趣;特点之三是,先研究比较常见的各种形变,后研究与形变有关的弹力,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的认知过程。

2。说目标

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标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从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三个方面培养学生。

⑴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知道各种常见的形变。

2、了解弹性、弹性形变和弹性限度。

3、掌握弹力,胡克定律。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 :

经历实验探究弹力的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

⑶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通过生活中的弹力认识物理规律的价值。

根据高考考纲对本节的要求和考虑我们学生的具体情况,本节的教学中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

(1)教学重点:弹力的产生条件,常见弹力的方向和运用胡克定律计算弹力大小。

高一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他们不易接受相对形象的弹力,对判定弹力是否存在和正确确定弹力方向,普遍感到有些困难,因此对弹力方向的判定和正确确定弹力方向和大小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难点的突破着重介绍“消除法”即消除接触面刊物体的状态,保持原状态无弹力反之有。

(2)教学难点 :

判断微小形变,判断弹力是否存在,正确确定弹力方向和大小。

3。说教法

物理教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感受到弹力的存在,并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果,使学生体验发现知识的乐趣;另外做演示实验运用控制变量法,引导学生发现F=kx的规律并理解其物理内涵,使学生全面理解教材。因此,这节课可采用综合运用直观演示、讲授、讨论并辅以电教手段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加强师生间的双向活动,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4.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更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常见形变,巧用引导性提问,评价激活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环境中总结出本节的主要内容从而完成学习任务。最后让学生自由发言,举出生活中一些有关弹力应用的例子,做到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

5.说程序

从以上分析,教学中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这部分教学大约需要3分钟。)

以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为导入新课的指导思想,师生共同列举生产、生活中一些有形变的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出同点从而给形变下定义和各种形变将导致怎样的结果,那些有利于生那些不于生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学习这节课的必要性。

2、课教学程序如下(这部分教学大约需要30分钟)

(1)思路:实验探究→导入新课→认识形变→弹性和弹性限度→探究弹力(只讨论方向)→相关运用

(2)重难点的突破:〈1〉、教材处理本节两个课时,做到当堂学当堂消化〈2〉、微小形变:通过多媒体展现教材第五个图,第六给图做演示实验来突破着一难点。〈3〉、弹力的产生条件和断弹力是否存在:教授学生“消除法”克服断弹力是否存在,再过练习让学生运用“消除法”判断哪些有弹力哪些无弹力比较分析从而总结出弹力的产生条件。〈4〉、正确确定弹力方向:通过师生共同分析教材最后两个图只总结出常见弹力:支持力、压力、拉力的方向从而降低学生理解上的困难。

3、巩固与练习

为使学生所学知识具有稳定性,并使知识顺利迁移,在本节课上安排 5~10分钟的时间进行巩固和练习。具体做法是:先留2分钟时间让学生回顾一下课本和黑板上的知识内容,接着做这两个练习:教材练习

1、5题然后评讲。

4、布置作业

预习胡克定律(各班根据情况而定). 6。板书板画

篇6:体育与健康实践课教案

体育与健康实践课教案

授课 教师 卢永力 教学 对象 七年级学生 课 次 第1课时 教学 内容 前 滚 翻 分 腿 起 重点 快速滚动,上体迅速前压 难点 推手及时用力 教 学 目 标 认知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体会前滚翻分腿起的特点,体验前滚翻分腿起他们带来的快乐。 技能目标:通过学习,能使绝大多数的学生能正确完成前滚翻分腿起技术动作。 情感目标:通过学生练习,体验成功带来的愉悦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课的 部分 教学内容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组织形式与教学要求 练习 次数 时间 开 始 部 分 9′ 一、课堂常规 1、体育委员整队,检查并报告人数 2、师生问好,宣布课的内容 二、准备活动: ①“听数抱团”游戏 ②徒手操 a头部运动 b肩部运动 c压腿运动 1、向学生问好 2、组织学生游戏 3、组织学生徒手操 要求: 口令清楚,精神饱满 示范正确,语言简练 1、体育委员整队、报告人数 2、向老师问好 3、精神饱满仔细听要求 4、遵守游戏规则 组织队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要求:静 齐 快 组织队形: 基 本 部 分 28′ 一、前滚翻分腿起 1、复习前滚翻和远撑前滚翻 2、前滚翻分腿起的`辅助准备练习a.前滚翻分腿坐 b.前滚翻接推手---臀离地 c. 前滚翻分腿起 动作方法:蹲撑,低头,用力蹬地后,经头、背、臀依次着地,直膝分腿屈体向前翻滚,两脚触地时迅速在胯下撑地推手,成分大腿站立。 动作要领:蹬地、收腹、手靠近大腿内侧撑地。 1、组织学生练习 2、示范前滚翻分腿起, 提示学习的重点与难 点,引出学习任务 3、指导学生完成两个辅助练习---体会分腿、推手。 4、指导学生保护辅助 5、巡回指导,交流心得 6、提示易犯错误与纠正方法 7、语言鼓励,掌声评价 1、复习前滚翻和远撑前滚翻 2、观察教师完整示范,建立动作的感念 3、尝试做前滚翻分腿坐与推手动作,体会脚跟支撑与推手 4、尝试前面的几个动作连起来练习 5、保护辅助 组织队行: 组织队行: 结 束 部 分 3′ 总结 放松练习 归还器材、下课。 集体讲评,评估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表扬优秀学生; 组织学生整理好器材,师生再见 认真听小结, 帮助回收器材 向老师说再见 组织队形: 场地器材 垫子若干 负荷预计 练习密度:平均心率:

上一篇:动脉下一篇: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学生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