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动脉

2024-05-04

螺旋动脉(精选十篇)

螺旋动脉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来自于我院2009年2月至2010年1月我院收治肺动脉栓塞患者60例, 其中男性37例, 女性23例;年龄在47~82岁, 平均55.9岁, 病程3d~5个月。其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0例, 恶性肿瘤10例, 脑梗死 (长期卧床) 8例, 骨折后2例,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5例, 冠心病5例, 既往健康10例。临床表现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胸痛、咯血、紫绀、晕厥、休克、咳嗽和心悸等。辅助检查显示:D-二聚体升高25例。心电图出现SIQIIITIII10例, 肺型P波2例, 胸前导联T波倒置6例, ST段改变7例, 窦性心动过速3例。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示右心房、右心室增大10例。血气分析Pa O2降低20例, Pa CO2降低16例。

1.2 检查方法

使用美国GE Light Speed 16层螺旋CT机行胸部平扫及肺动脉造影 (CTPA) 扫描。患者取仰卧位, 首先获得扫描定位像, 扫描范围自胸廓入口至肋膈角水平。扫描条件:电压120k V, 电流220m A, 层厚0.625mm, 螺距1.375, 扫描时间0.5s, 造影剂使用碘海醇100m L, 注射流率3m L·s-1, 扫描延迟时间12s, 扫描时间共5s, 重建层厚0.62mm, 重建层间距0.5mm。扫描数据在GE AW4.2工作站上对所有受检病例行最大密度投影 (MIP) 、多平面重建 (MPR) 及容积再现 (VR) , 个别病例行血管内仿真内镜成像 (CTVE) , 以期充分显示PE细节。

2 结果

60例患者中, 16-SCTPA共显示肺动脉栓塞310支, 其中发生在肺动脉主干5支, 左/右肺动脉15支, 叶肺动脉20支, 段肺动脉130支, 亚段肺动脉130支。PE直接征象显示, 中心型充盈缺损140支, 血栓位于血管腔中心呈长条状与血管腔平行, 周围有造影剂, 呈“双轨征”。偏心型充盈缺损50支, 血栓位于血管腔一侧。附壁型充盈缺损60支, 多为肺叶动脉及肺段动脉内栓塞, 表现为圆形不完全性充盈缺损。完全阻塞型充盈缺损60支, 表现为局部肺动脉完全被栓子堵塞。

3 讨论

肺栓塞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若缺乏早期及时诊治, 病死率较高。肺栓塞确诊方法是选择性肺动脉造影, 他是诊断肺动脉栓塞的金标准, 但属有创检查, 只有在临床高度怀疑而其他检查难以确诊时才采用, 且有4%~10%的致残率和病死率。16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 (16-SCTPA) 具有简单无创、快速、可重复、敏感性及安全性高的优点, 除碘过敏者外, 几乎没有并发症。是用于诊断血管系统病变的最新非创伤性技术, 已广泛取代了传统的血管造影。它能清楚显示肺栓塞累及部位及范围, 栓子的形态, 栓塞的程度, 为判断病情、指导治疗、判定疗效、观察随访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因此, 16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应作为肺动脉栓塞的首选检查方法。

参考文献

[1]孙永青.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周围型肺动脉栓塞诊断价值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 2008.

[2]于芬.MSCT肺动脉造影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D].新疆医科大学, 2009.

[3]张燕.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联合下肢静脉造影诊断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4.

动脉造影、螺旋CT 哪个您适合 篇2

适合做冠状动脉造影的人群

◇有冠心病高危因素(血脂异常、糖尿病、高血压、吸烟等),经常出现胸痛、闷气的中老年人。

◇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近1~2周内心绞痛发作频繁,较轻的劳作便可诱发,而且发作时间较长,舌下含化硝酸甘油效果较前者差。

◇不稳定心绞痛患者,没有明显诱因,在休息状态下也常发生心绞痛,每次发作时间较前延长,疼痛程度较前重,发作次数频繁,舌下含化硝酸甘油效果差,可能发生心肌梗死先兆的患者。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典型症状,剧烈胸痛已超过30分钟,伴有大汗淋漓、濒死感等,应迅速行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开通已阻塞的冠状动脉,挽救将要坏死的心肌。

◇做介入治疗或已施行过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患者,又出现心绞痛,需了解冠状动脉是否又堵塞,以确定新的治疗方案。

冠状动脉造影的优点,是能通过视屏直接观察到冠状动脉的狭窄部位和狭窄程度,一旦发现冠状动脉狭窄,明显影响心肌供血,可在视频观察下当时进行介入治疗,即一次创伤可以解决诊断和治疗问题,而且术后2~3天就可出院,既节省时间又节约医疗资源。但冠状动脉造影的缺点也不少:一是因为是创伤性检查方法,穿刺部位(多在股动脉)需切口,易出血,稍有不慎会产生血肿,严重者可压迫神经和血管,造成肢体活动障碍;另有约0.3%的人发生迷走神经反射,可致休克甚或心脏骤停。二是约有10%~20%的人可能是完全正常的,受了痛苦又花了钱。因此,没有明显胸痛症状的人,不要轻易做冠状动脉造影。

适合做64排螺旋CT的人群

◇用于体检目的者。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有冠心病危险因素者,为了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情况,便于今后对比。

◇用于鉴别治疗。对不能排除冠心病,需要与更年期综合征或胆心综合征、颈心综合征作出鉴别者。为了明确诊断,需做64排螺旋CT。

◇因患心脏瓣膜病需做手术者,准备做冠状动脉搭桥手术者,陈旧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室壁痛准备做手术者,应作64排螺旋CT检查,了解冠状动脉情况。

64排螺旋CT是诊断冠心病的新手段,与冠状动脉造影相比毫不逊色。其最大的优点是无创伤,病人只需静脉内注射60~80毫升显影剂,就可以清晰显示冠状动脉的立体影像。其特点是阴性预测价值高,即64排螺旋CT正常者,冠状动脉造影也会正常。另一个优点是价格比冠状动脉造影低得多,可以多次检查了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情况,还可以对比药物治疗前后的效果。最大的缺点是发现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时,需要再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后介入治疗,这样对肾功能损伤者,显影剂可能会导致损伤加重。

螺旋动脉 篇3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2014年我院诊治的肺动脉栓塞患者38例, 其中男21例, 女17例, 年龄24~79岁, 平均年龄48.2岁。临床表现主要为:胸闷、胸痛、气短、呼吸困难及下肢水肿等, 其中7例有近期手术或创伤史, 15例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史。实验室检查所有患者均有血浆D-二聚体浓度升高。

1.2 设备与方法:

检查设备为S I E M E N S D e f i n i t i o n A S 6 4或G E Lightspeed16, 一次屏气从肺尖至肺底无间隔容积扫描, 扫描参数120k V、200 m As, 螺距1.375, 经肘静脉高压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普罗胺或碘海醇80 m L, 速率为3.5~4.0 m L/s, GE延迟时间为14~18 s, SIEMENS采用自动跟踪触发功能, 肺动脉主干对比剂浓度达120 Hu为触发阈值, 重建层厚1 mm, 然后将扫描数据传输到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 后处理技术包括多平面重建 (MPR) 及最大密度投影 (MIP) 等。

2 结果

38例肺动脉栓塞病例中, 24例为多发, 14例为单发, 栓塞动脉有117支, 其中肺动脉干及左、右肺动脉4支, 叶肺动脉19支, 段肺动脉42支及亚段肺动脉52支。肺动脉栓塞的所有病例直接CT征象为肺动脉腔内完全或部分充盈缺损, 其他征象有“少血征”6例, 节段性肺梗死、肺不张4例, 胸腔积液12例, 肺炎3例, 部分病例同时有2种或以上征象。

3 讨论

多层螺旋CT由于扫描速度快、覆盖范围广、成像时间短、空间分辨率及密度分辨率高以及强大的后处理技术, 能多平面、多角度观察所要显像的血管, 更能清晰地显示栓子的大小、形态、位置以及肺动脉与栓子间的空间结构关系。据相关文献报道, 螺旋CT对检测肺动脉主干、肺叶和肺段动脉血栓的敏感性为86%~100%, 特异性达92%~100%[2]。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目前已成为诊断肺动脉栓塞的首选手段, 而且可以观察病变的范围和程度。总之, 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是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在图像后处理中, 原始图像的观察不容忽视, 因为部分患者扫描过程中屏气欠佳, 重建图像出现阶梯状伪影, 造成病灶的遗漏;另外, 注射对比剂后的扫描时间也非常重要, 扫描时间过早或过晚, 肺动脉内对比剂充盈不良, 往往也会降低栓子的检出。

肺动脉栓塞的直接CT征象为增强扫描时肺动脉腔内完全或部分充盈缺损, 相对肺动脉主干及左右肺动脉而言, 段与亚段肺动脉栓塞较多见, 可能与肺动脉主干官腔粗, 血流速度快, 不易形成血栓, 以及栓子不易滞留有一定关系[3]。根据血管内栓子的位置, 有4种表现形式: (1) 完全阻塞型, 栓子完全阻塞血管腔, 栓子周围无高密度的对比剂, 远端血管未显示, 以肺叶及肺段动脉多见; (2) 中心型, 栓子位于血管中心, 栓子周围为高密度对比剂, 表现为“环征”或“轨道征”; (3) 偏心型, 栓子位于血管一侧, 对侧充盈高密度对比剂; (4) 附壁环型:栓子附壁位于血管四周, 血管中心为高密度对比剂。肺动脉栓塞的间接征象有: (1) “少血征”:血管栓塞区域血流灌注减少, 相应区域肺纹理稀疏; (2) 肺梗死:发生于肺段以上动脉栓塞程度严重时, 表现为相应肺叶或肺段呈楔形的高密度影, 基底靠近胸膜, 尖端指向肺门, 由于肺组织受肺动脉及支气管动脉双重供血, 所以肺梗死征象出现概率较低; (3) 肺动脉高压:一般出现在肺动脉主干完全阻塞情况下, 而且栓塞时间比较长, 肺动脉栓塞程度越严重, 肺动脉高压越明显, 表现为肺动脉官腔扩张, 晚期引起右心室肥厚; (5) 胸腔积液、心包积液、肺炎、肺不张等征象。

肺动脉栓塞属于临床上发病率较高的心肺血管疾病, 肺动脉栓塞的危险性及病死率较高, 如果对肺动脉栓塞患者实施及时有效的溶栓和防栓塞治疗就能够明显降低病死率, 提高肺动脉栓塞患者的存活率致92%。近年来, 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肺动脉栓塞的发病率也不断增高, 有些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不明显, 容易导致误诊、漏诊, 而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能够对肺动脉栓塞做出早期诊断, 指导临床及时实施有效的溶栓和防栓塞治疗, 可以大大提高肺动脉栓塞患者的存活率。

参考文献

[1]刘君明.64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在肺动脉栓塞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现代医生, 2013, 51 (24) :79-80.

[2]吴昌仁, 白荣杰.CT血管造影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价值[J].黑龙江医学杂志, 2007, 31 (11) :801-802.

螺旋动脉 篇4

方法:对我院近年来所检查的50例主动脉夹层的CT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螺旋CT对主动脉夹层真假腔的显示特点。

结果:50例均很好地显示了主动脉全程,真腔、假腔、内膜片及夹层动脉瘤的部位、范围得到满意显示。

结论:螺旋CT检查是诊断主动脉夹层的一种准确、快捷、有效的首选检查方法。

关键词:主动脉夹层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122-01

主动脉夹层指主动脉腔内的血液通过内膜的破口进入主动脉壁中层而形成的血肿,并非主动脉壁的扩张,有别于主动脉瘤,过去此种情况被称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现多改称为主动脉夹层血肿,或主动脉夹层分离,简称主动脉夹层。笔者收集在原工作单位的CT诊断为主动脉夹层50例,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50例主动脉夹层为住院或门诊患者,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35~69岁,平均52岁,主要临床症状为突发性胸前区疼痛(35例)、腰背部刺痛(10例)以及脉搏减弱(5例)。其中40例有高血压病史,5例伴有糖尿病。

1.2使用设备和检查方法。使用PHILIPS公司6排螺旋CT机,CTA检查前均常规做胸腹部CT平扫,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注射20~25s开始扫描。将层厚3mm的增强图像资料在CT机上薄层重建为层厚1.5mm,然后在工作站上进行血管重建。重建的方法包括: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组(CPR)、多平面重建(MRP)、表面阴影显示(SSD)及仿真内镜(virtual endoscopy,VE)。

2结果

2.1CT分型[1]。根据内膜撕裂的部位和范围将之分为三型,也是目前最常用的分型:Ⅰ型累及主动脉升部、弓部和降部;Ⅱ型病变仅限于升主动脉;Ⅲ型累及降主动脉中上段或腹主动脉,其中累及横膈以上胸主动脉为Ⅲa型,病变延伸至横膈以下腹主动脉为Ⅲb型[2]。

2.2主动脉夹层CT表现为:50例中包括Ⅰ型主动脉夹层10例,Ⅱ型主动脉夹层5例,Ⅲ型主动脉夹层35例,其中Ⅲa型15例,Ⅲb型20例。均获得满意图像,很好地显示了主动脉全程(图1)、病变真腔、假腔及内膜片。内膜片将血管分为真假两个腔隙,内膜片凹面多向真腔(图2)。多数真腔较小,假腔较大。增强早期真腔密度高于假腔,随时间延迟,假腔密度增高,假腔密度可高于真腔。20例见附壁血栓,2例夹层破裂并发纵隔及胸腔积液(图3);髂总动脉受累13例,主动脉内膜钙化斑向内移位15例(图4)。

3讨论

3.1CT诊断可靠的主要依据。内膜片和主动脉真假两腔形成是诊断主动脉夹层的基本征象。CT平扫能较好显示撕裂内膜片钙化向内移位,一般内移5mm以上,此征象具有诊断价值[3]。本组显示钙化移位3例,移位最大9mm。增强扫描能较清晰显示撕裂内膜片,CT横断图像上呈弯曲的线状低密度影(图5),本组中10例均显示此征象。增强后真假两腔可同时显影,真腔因血流速度快,密度往往较假腔高,增强CT能清楚显示此征象,本组有7例显示此征象。一般假腔大,真腔因受假腔及附壁血栓压迫而变细、变直。假腔显影及排空较真腔缓慢,即真腔密度由高变低,假腔密度先低于真腔,愈向远心端愈高,后高于真腔。增强后附壁血栓比真假两腔内密度低,无强化,多见于假腔内。

3.2CT诊断主动脉夹层的意义。CT检查可无创、快速、准确地诊断主动脉夹层及分型,帮助临床制定治疗方案,为手术提供精确的解剖信息,且能随访复查,因而可以替代大部分的主动脉造影,特别是造影时可能误漏的情况,如有血栓的假腔,则造影剂不能充盈显示,而CT则不受限制。该50例患者经CT检查后,均可明确诊断。所以CT检查可作为主动脉夹层的首选检查之一。

参考文献

[1]李果珍.临床CT诊断学.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1994,302-303

[2]童晓明,姜克勤.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心血管病研究进展,1990,20(3):170-171

螺旋动脉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1年9月 -2013年12月经本院确诊的IPTA患者13例,均由CTA和手术确诊。年龄28~66岁,平均(48.76±17.34)岁。临床主要表现为头晕、视物模糊、头痛和突发意识障碍等。

1.2设备及方法

扫描前详细询问患者有无既往及相关药物过敏史,并行造影剂过敏试验,测试阴性者方可进行检查。患者仰卧于多层螺旋CT检查床上,以足朝外头先进方式进行螺旋扫描,CT造影剂碘普罗胺1.5 ml/kg,速率4.5 ml/s。

东芝Aquilion CX64排128层螺旋CT,扫描范围:主动脉弓平面至颅顶,容积数据重建图像。层厚1.0 mm,层间距0.8 mm。采用阈值触发扫描方式,扫描延迟时间20~25 s

1.3图像处理及分析

在后处理工作站对CTA源图像进行后处理,采用容积再现技术(volume rendering,VR)及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对源图像进行重组,得到去骨的VR图像及多角度旋转的MIP图像。

由2位高年资医师采用双盲法观察颅脑CT及CTA图像,CTA图像观察以VR图像及MIP重组后图像为主,多方位观察诊断,并达成一致。当2位观察者的意见不一致时,再次多角度观察血管走行,经协商后达成共识。

2结果

13例行CT平扫 + CTA患者中,10例有腔隙性脑梗死、脑白质疏松及脑萎缩;3例脑实质未见异常。CTA除显示IPTA外未见其他脑血管畸形异常。

A:MIP 图像重组后图像显示左侧永存三叉动脉主干梭形动脉瘤。B:VR(留骨相)显示梭形动脉瘤与跨斜坡上方走行。C:VR(去骨相)左侧颈,直观显示梭形动脉瘤瘤体;VR 及 MIP 图像重组后图像、曲面走行图像显示永存三叉动脉主干梭形动脉瘤(箭头所示)

A:VR(去骨相)双侧椎动脉(颈段)显纤细、短小,末端延续为小脑后下动脉;基底动脉未见显示。B:MIP 图像重组后图像显示右侧颈内动脉,床突上段(C2)、膝段(C3)、部分海绵窦段(C4)缺如,残余海绵窦段发出于一粗大迂曲血管(三叉动脉),该血管分支为大脑后,并通过粗大后交通动脉与颈内动脉终末段(C1)交通,C1 段近端呈杵状盲端样改变。C:VR(去骨相)右侧颈内动脉虹吸部走行异常,直观。VR 及 MIP 图像重组后图像显示右侧颈内动脉虹吸部走行异常,床突上段(C2)、膝段(C3)、部分海绵窦段(C4)缺如,残余(三叉动脉),该血管分支为大脑后动脉,并通过粗大后交通动脉与颈内动脉终末段(C1)交通,C1 段近端呈杵。双侧椎动脉(颈段)显纤细、短小,末端延续为小脑后下动脉;基底动脉未见显示。

13例患者中,经CTA均确诊为幼稚型永存三叉动脉(IPTA),其中6例合并动脉瘤,位于永存三叉动脉主干 (见图1),其中梭形状4例,大小约 (9.7±0.2)mm,囊袋状2例,大小约(8.8±0.3)mm。

13例患者中,均表现为颈内动脉虹吸部走行异常,其中9例床突上段(C2)、膝段(C3)和部分海绵窦段(C4)缺如;4例膝段(C3)和部分海绵窦段(C4) 缺如;永存三叉动脉由残余海绵窦段发出,该血管分支为大脑后动脉,并通过粗大后交通动脉与颈内动脉终末段(C1),C1段近端呈杵状盲端样改变(见图2)。双侧椎动脉(颈段)显纤细,末端达正常小脑后下动脉供血区域;基底动脉未见显示。7例脑动脉粗细不均,管壁不规则轻度狭窄,其中以右侧大脑中、后动脉为显。左侧大脑前动脉呈优势。

3讨论

3.1IPTA的胚胎学

在颅脑血管发育的胚胎阶段,原始颈动脉与后循环之间有4支暂时性的通路,即原始三叉动脉、原始内听动脉、原始寰前节间动脉和原始舌下动脉[2]。 随着脑血管发育成熟而闭塞消失,使颈内动脉与椎 - 基底动脉成为两个相对独立的供血系统,少数原始血管未闭,其中永存三叉动脉是位于最头侧的暂时性胚胎性吻合血管,也是4条动脉中最后消退的[3],未闭的出现率最高,且可发生多种变异,与临床关系较为密切。

PTA发病较为罕见,而幼稚型永存三叉动脉 (IPTA)发病率更是较低,因样本不同,报道差异较大,发生率约为0.1%[4],该型是PTA起源于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的后膝部或垂直段后[5],由永存三叉动脉发出大脑后动脉,并通过后交通动脉与残存的颈内动脉进行交通,进而供应大脑后循环。IPTA多为单侧发生,左右比例相同,双侧者罕见。

3.2IPTA合并动脉瘤介绍

以往的报道中,尚未见IPTA伴动脉瘤发病率的确切报道,IPTA合并颅内动脉瘤可分为以下4种情况[6]:1动脉瘤位于颈内动脉海绵窦段与PTA分叉处的海绵窦内,此种最为常见;2动脉瘤位于PTA主干,即PTA动脉瘤;3动脉瘤位于PTA与基底动脉分叉处,此种情况较少见;4PTA以外的其他部位动脉瘤。这与本研究结果相符合,在本组病例中,13例患者有6例合并永存三叉动脉主干动脉瘤,动脉瘤发生于永存三叉动脉主干,与上述的第2种情况相符;而其他好发部位的动脉瘤在本组病例中未见。

3.3IPTA的影像学检查技术

IPTA的诊断金标准以往主要是依靠脑血管造影,IPTA在成人脑血管造影中的检出率国内尚未确切报道,但脑血管造影为有创性检查,并且不能提供血管周围组织的图像,费用较高[7]。其得到的结果往往具有操作者的选择性,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在脑血管造影中,通过IPTA血流的突出特点是从颈内动脉流向大脑后动脉,这与血管解剖发育异常有关[8]。

CTA是一种操作简单、安全性较好的成像检查法,通过血管对比剂使用,人为的提高血管密度值, 可以清楚显示发育异常的血管、动脉瘤以及与载瘤动脉的关系[9]。在三维后处理时,运用多种图像后处理重组技术(如VR、MIP或曲面重建等) 直观显示IPTA[10],并且通过去除骨结构的干扰,可提供与DSA类似的血管显示效果,并将血管及其空间关系清晰地显示出来[11]。在本组病例中,通过CTA发现的IPTA合并动脉瘤部位及载瘤动脉的关系与手术治疗完全相符合。

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的空间分辨率及血管显示精确度相对较低,对血流速度、以湍流为主或者流量相对有限的动脉瘤的敏感性比较低[12]。但该检查为无创性检查,且无需造影剂,对于部分造影剂过敏的患者能够获得较高的安全性[13]。

3.4IPTA的临床意义

IPTA属于罕见脑血管发育异常,多为偶然发现,大部分患者可以无任何症状或是由后循环出现血流量降低(如颈内动脉供血不足) 而引起临床症状,其临床意义亦存在争议。IPTA血管管壁较薄,可形成动脉瘤,而动脉瘤自发破裂后,进一步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或形成颈动脉 - 海绵窦瘘[14]。对于无动脉瘤发生的PTA患者,应行脑血管检查随访,及早发现可能出现的动脉瘤,预防出血的发生。

螺旋动脉 篇6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2012年3月至11月进行MSCTA冠状动脉扫描的患者57例,其中男40例,女17例,年龄33~75岁,平均年龄54.1岁。57例患者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43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9例,以及冠状动脉搭桥术后5例。

1.2 扫描方法

使用GE Light Speed多层螺旋CT机扫描,患者检查前口服倍他乐克或阿替洛尔,控制心率在60~75次/min,采用心电门控技术进行扫描。先进行团注试验,扫描层面定于升主动脉根部,经肘静脉注射优维显20 m L,注射速度3.5 m L/s,延迟12 s扫描。扫描结束后,在升主动脉腔内选择感兴趣区,利用Dyn Eva软件得出时间-密度曲线,将对比剂浓度达到峰值的时间确定为冠状动脉增强扫描的延迟时间;再行冠状动脉增强扫描,扫描范围自气管隆突水平至心脏膈面以下约2 cm处,对比剂注射速度同团注试验,剂量为60~70 m L(根据扫描范围大小及患者体重确定),生理盐水用量30~40 m L,注射速度4.0~4.5 m L/s(根据患者的体质及穿刺部位血管的性质确定)。扫描参数:120 KV,550~680 m A,探测范围64 mm×0.625 mm,层厚0.625 mm,旋转时间0.4 s,螺距1,矩阵512×512,扫描过程中要求被检查者屏气。随后在每个R波前400 ms处对原始数据进行图像重建,最后在Wizard工作站进行容积再现技术处理。

1.3 评价方法

尽管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图像空间分辨率大大提高,但仍然低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因此,主要评价冠状动脉直径大于2 mm的分支:右冠状动脉(RCA)近、中、远段,左主干(LM),左前降支(LAD)近、中、远段,对角支(D)1、2,回旋支(LCX)近、远段。

1.4 冠状动脉狭窄的评价

MSCTA和DSA对冠状动脉狭窄的判断均采用国际上通用的目测直径法。狭窄的分度按管腔内径狭窄程度分为四度:内径狭窄程度<25%为轻微狭窄;25%~49%为轻度狭窄;50%~74%为中度狭窄;≥75%为重度狭窄。

2 结果

2.1 MSCTA对冠状动脉狭窄的预测能力

在DSA上可显示冠状动脉中度以上狭窄的血管有10段,在MSCTA上可显示8段,其敏感度为80%,1个DSA上显示狭窄的节段在MSCTA上无明显改变,其假阴性率为10%,在DSA上显示正常或轻度狭窄的冠状动脉为86段,在MSCTA中有77段可被清楚显示,其特异度为90%,诊断的准确率为81%。

2.2 MSCTA对冠状动脉支架和桥血管的初步评价

本组9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共放置15个支架,术后时间为3个月~12个月,平均6个月。VR图像显示支架两端血流情况良好,见图1;VE图像显示各支架通畅,未见明显变形和再狭窄,见图2,MIP显示支架为高于血管密度的栅栏状高密度影,见图3。调整窗宽、窗位,可观察到15个支架显示清晰,管腔密度和正常血管内密度基本一致,未见明显狭窄,远端通畅。5例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患者共13支桥血管,所有桥血管吻合口位置清楚,管腔通畅,无明显狭窄,见图4,图5。

3 讨论

MSCTA属于无创性检查,阳性和阴性预测值较高[1],虽然64排MSCTA尚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导管法DSA(冠状动脉造影),但作为对冠状动脉病变的筛查手段,仍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在控制患者心率在65次/min左右,以及指导患者进行呼吸屏气训练的前提条件下,进行有效的64排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64 MSCTA),能够清晰地显示冠状动脉的主干及其主要分支,形态上已经接近大体解剖[2]。同时对于各种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也可以达到较高的准确率,这其中不仅包括主支病变,也包括2、3级分支,不仅包括狭窄度>50%的病变,也包括一些在DSA显示不佳的轻微病变。此外,某些局限的偏心性软斑块,虽然病变体积小,对管腔造成的狭窄并不明显,但随时有脱落的危险存在,做DSA检查时,对比剂流经该病变区域时显影并不明显,存在一定的诊断难度,而在64 MSCTA检查时,运用多种三维重组方式,变换多角度进行观察,对于准确显示和诊断病变是有帮助的[3]。

在MSCTA检查时,显示图像可能受到心率过快、心律不齐、呼吸、患者体位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产生运动伪影。研究发现,明显受到影响的血管是RCA,其次是LCX,而LAD显示较好。由于远段血管较细,造影剂充盈时间较短,MSCTA对冠状动脉远段、轻度病变及细小分支显示欠佳,不能明确诊断。另外,判断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受到冠状动脉的钙化的影响,冠状动脉轻度斑点状钙化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判断影响不大,而冠状动脉严重钙化所产生的伪影却明显影响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判断。MSCTA对冠状动脉中度以上狭窄的阴性预测值较高,能够满足冠状动脉疾病的初步诊断需求,可作为冠状动脉正常或轻度狭窄病人做DSA检查的筛选方法。

MSCTA对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和血管搭桥术评价的主要内容是支架内的再狭窄和搭桥血管吻合口的情况,也是其他影像学方法所要观察的主要内容。本研究中,对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以及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患者的MSCTA检查图像显示,所有支架及桥血管的位置、形态良好,管腔通畅,与DSA检查的吻合率较高,说明作为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MSCTA有望取代DSA成为支架置入术及血管搭桥术术后的常规检查及随访方法。

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状动脉疾病中的应用。方法:收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43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9例、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患者5例,共57例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MSCTA)并行冠状动脉三维重建,将其冠状动脉造影检查(DSA)与MSCTA结果进行比较。结果:MSCTA对冠状动脉狭窄显示的敏感性为80%以上,特异性可达90%以上,且冠状动脉狭窄的阴性预测值为94%左右,诊断的准确率为81%。结论:MSCTA对冠状动脉中度以上狭窄的阴性预测值较高,对冠状动脉中度以上狭窄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基本能够满足冠状动脉疾病初步诊断的影像学需求。

关键词: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冠状动脉疾病

参考文献

[1]卢明瑜,刘传芬,刘健,等.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状动脉病变诊断中的临床研究[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08,16(2):100-102.

[2]Shi H,Aschoff AJ,Brambs HJ,et a1.Multislice CT imaging of anomalous coronary arteries[J].Eur Radiol.2004,14:2172-2181.

螺旋CT诊断主动脉夹层13例分析 篇7

关键词:主动脉夹层,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主动脉夹层又称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急性主动脉夹层的发病率为每年每百万人口中5~10例。在螺旋CT及CTA应用以前, 影像学检查较难确诊, 患者死亡率甚高。因螺旋CT图像密度分辨率高, 尤其是MSCT的应用使本病显示更为清楚、全面, CTA能明确显示主动脉夹层的部位、范围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对制定治疗方案很有帮助。笔者收集13例完整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的主动脉夹层病例, 着重分析螺旋CT影像表现, 并结合有关文献进行综合分析总结, 以提高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水平。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3例主动脉夹层的螺旋CT影像学资料, 其中男10例, 女3例。年龄50~82岁, 平均68岁。11例伴高血压病和动脉粥样硬化, 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 有典型的胸背部撕裂痛, 其中3例疼痛向头颈部放射、向下延及腹部。2例症状不明显。

1.2方法

采用GE16排螺旋CT机 (Brightspeed Elite Select) 进行扫描。扫描层厚、层距5 mm, 所有病例均进行了平扫和增强扫描, 增强扫描由肘前静脉以2.5~3.0 ml/s的速度注入碘海醇80 ml, 利用螺旋CT扫描速度快的优势, 同一病例1次注射造影剂进行同层动态扫描和进床式连续扫描, 以显示内膜片和真假两腔, 又确定病变范围和分支血管的累及情况。

2结果

平扫显示病变部位血管扩张或各段管腔比例失调, 主动脉内弧形或点状钙化内移者3例 (23%) (图1) 。增强扫描后13例均显示真、假两腔 (图2) , 假腔内含血栓者2例 (图3) 。11例 (84%) 真假两腔之间见线状或弧线状低密度内膜片影 (图2) 。真、假两腔同时强化显影5例 (40%) 。动态增强扫描显示8例 (60%) 假腔较真腔大, 假腔的增强与排空比真腔迟, 且密度稍低。3例在动态增强扫描时显示内膜撕裂的破口。1例急性主动脉夹层向外渗漏, 并显示胸腔内血性积液。4例进行三维成像显示病变全貌 (图4) 。

3讨论

主动脉夹层是指各种原因引起主动脉内膜破裂或中膜弹力纤维层病变, 血流进入内膜下、中膜内, 导致中膜撕裂、剥离形成双腔主动脉的情况, 以往被称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常见的撕裂部位即入口点多在主动脉瓣上方升主动脉近端4 cm以内, 血肿向远端延伸可有一个继发撕裂, 即再入口点, 形成真假两腔并相通。根据De Bakey的分型方法, 将主动脉夹层分为3型:Ⅰ型, 内膜撕裂口发生在升主动脉, 病变累及升、降和/或腹主动脉。Ⅱ型, 内膜撕裂口起源于升主动脉, 病变仅局限于升主动脉, 终止于无名动脉水平, 此型较少见[1]。Ⅲ型, 内膜撕裂口位于左锁骨下动脉以远, 此型病变较多, 占63%。病变仅累及胸主动脉为Ⅲa型, 同时累及腹主动脉者为Ⅲb型。本组资料13例中, Ⅰ型4例, Ⅱ型1例, Ⅲ型8例。

本病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常伴有高血压病和动脉粥样硬化, 另外妊娠晚期、产褥早期、医源性损伤, 外伤、马凡氏综合症也可发生本病。本组病例中有高血压病史11例, 另2例原因不明。多为急性起病, 前胸部突发剧烈疼痛是发病开始最常见的症状, 可见于90%以上的患者, 疼痛性质呈搏动性、撕裂样、刀割样。疼痛常为持续性。另1例症状主要是扩张主动脉压迫上腔静脉、喉返神经、食道等出现相应症状。一般无发热、咳嗽症状。本病如不治疗, 预后较差。

诊断主动脉夹层的影像学方法有多种, DSA曾经被认为是主动脉夹层最可靠的诊断方法, 也是外科制定手术计划前必须进行的检查方法, 但其操作复杂, 具有一定创伤性, 且DSA只能显示有血流的管腔, 无法显示腔内血栓及病变血管周围情况。彩色多普勒超声方便, 无创伤且费用低廉, 但是其图像分辨率低, 视野小, 不能完整显示整个胸主动脉全貌, 且诊断结果受操作者的水平影响较大。随着多层螺旋CT在临床普遍应用, 其具有扫描速度快, 检查时间短, 更大范围的解剖覆盖及更高的空间分辨率, 可同时获取血管腔内外的信息等优点, 近年来, 在血管性病变的临床应用日益广泛, 受到临床医师的欢迎, 逐渐取代DSA成为临床首选影像检查手段[2]。

综合本组病例资料并结合文献笔者总结分析, 主动脉夹层具有特征性的CT表现有以下几种: (1) 内膜钙化内移。本组4例见主动脉内膜钙化影内移, 平扫示内膜钙化从主动脉壁外缘内移大于5 mm有诊断意义[3]。 (2) 清楚显示撕脱的主动脉内膜片。CT为横断面扫描, 对内膜片的显示率高, 不受其方向的影响。在增强CT图像上, 可见内膜片呈一条略呈弧形的低密度线状影, 是本病最具特征性的诊断依据之一, 而且注射对比剂后可以准确地显示夹层的部位及范围, 本组11例 (84%) 真假两腔之间见线状或弧线状低密度内膜片影。 (3) 证实并区分主动脉真、假腔的存在。增强扫描真、假两腔可同时显影, 或者假腔显影与排空较真腔稍延迟。“双腔征”是主动脉夹层的特有征象, 当显影的两腔被一个薄的间隔隔开或两腔显影的时间和速度不同, 则为典型的主动脉夹层, 本组病例均具有典型表现[4]。假腔内可有血栓形成, 少数病例由于假腔内充满血栓或血块而不能显影, 造成诊断上的困难。此外, 内膜片的形态有时有助于真假腔的鉴别, 因为真假腔的压力不等, 所以大多数情况下内膜片呈弧形, 由于真腔压力大, 因此内膜片的凹面为真腔。 (4) 内膜破裂口在薄层增强扫描中常可见到, 其表现为内膜的中断, 呈尖角样突起。CTA图像后处理技术可以对主动脉夹层破口的位置、分型、累及范围、真假腔、撕破的内膜、夹层的旋转方向、血栓形成等进行正确判断, 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法提供有效的参考[5]。

主动脉夹层须与主动脉瘤、大动脉炎、假性动脉瘤及主动脉穿透性动脉粥样硬化性溃疡鉴别。以上病变均无“双腔”征, 假性动脉瘤的假腔常窄小、不规则、无完整壁。真性主动脉瘤表现为单个显影和扩张的管腔被一层薄的主动脉壁所环绕, 无主动脉壁钙化内移征象, 均与主动脉夹层影像学表现不同。笔者认为动脉腔内有无撕裂的内膜片、钙化内膜有无内移及真假双腔的形成是鉴别诊断的要点。

总之, 由于CT扫描具有准确、快速、无创伤等优点, 可多次重复, 密度分辨率高, 能清楚地显示主动脉夹层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能探测出少量的内膜钙化, 因此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评估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因而它应是诊断夹层动脉瘤的首选检查方法。

参考文献

[1]吴承恩, 李坤成.中华影像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322-323.

[2]陈小荣, 邹松.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下肢动脉疾病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08, 19 (2) :193.

[3]刘长军, 李洪松.64排螺旋CT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价值[J].中外医学研究, 2013, 11 (6) :44-45.

[4]李传军.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 2013, 11 (8) :55.

螺旋动脉 篇8

寻找一种可靠的、无创伤性的检查方法是临床心脏疾病未来发展的主要目标[1]。随着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成像技术 (CTA) 的迅速发展, 16层螺旋CT的临床应用价值已初步得到肯定[2,3]。问世于2004年的64层螺旋CT, 引发了图像载体与阅读方式的变革, 其溶剂扫描、时间分辨率、空间分辨率、辅助心电门控技术及后处理功能在现代科技的支撑下, 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目前已成为临床对冠状动脉疾病进行筛选和诊断的一种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4,5,6], 而且其诊断价值越来越大[7]。笔者旨在初步探讨64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CTA方面的临床价值,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收诊的52例临床诊断可疑为冠心病患者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 男38例, 女14例;年龄37~76岁, 平均年龄58.7岁。48例为拟诊冠心病, 4例为冠状动脉支架或搭桥术后1~3年;48例拟诊患者均行DSA对照。

1.2前期准备

取得患者配合, 呼吸训练保证扫描时处于屏气状态以减少心率波动及呼吸伪影;过敏试验:扫描前30min肘前静脉用静脉留置针穿刺, 给予370mg/ml的优维显2ml, 无过敏反应者方可进行检查;适当控制心率:心率>70次/min者, 给予含服β受体阻滞剂酒石酸美托洛尔片25~50mg以减慢心率, 尽量将心率控制在70次/min以下。

1.3 扫描技术

1.3.1 扫描仪器

Aquiline 64排螺旋CT机, Vitrea2.1工作站, 软件平台320排。

1.3.2 扫描条件

智能毫安调制技术:探测器64×0.5mm。

1.3.3 扫描过程

层厚0.5mm;层间距0.25mm;螺距为0.2;采集矩阵512×512;重建矩阵512×512, 显示矩阵1024×1024。仰卧位, 足先进, 连通心电信号, 屏气, 预扫描胸部正侧位定位像以确定心脏位置及扫描范围。一般患者从气管隆突下1cm至心脏膈面水平;搭桥术后者从锁骨下缘至心脏膈面水平。药物注射选用双筒高压注射器, 经肘静脉注入高浓度非离子型造影剂优维显 (370mg/ml) 60~80ml, 注射对比剂后注射匹配的生理盐水以减少高密度的对比伪影。智能触发, 要求患者吸气后屏气扫描。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采集数据, 重建心脏容积数据, 传至工作站。

1.4 图像重建及后处理

通过多层面重建 (MPR) 及容积再现技术 (VRT) 重建左冠状动脉主干、左回旋支、左前降支及右冠状主干及主要分支。图象欠佳则在P-R间期心电相位窗重建;心率<70次/min时采用单扇区重建, 心率>70次/min时采用双扇区重建。

1.5 图像质量评价

冠状动脉狭窄判断采用国际通用的目测直径法[8];分段采用1975年美国心脏学会冠状动脉15段分段法标准进行分析, 按照惯例将冠状动脉血管和分支分为9个节段, 即右冠状动脉的近、中、远段, 左冠状动脉主干、左前降支的近、中、远段, 左回旋支的近、远段;显影质量分为4级;并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对照。

2 结果

2.1 成像结果

5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检查, 无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其中4.87% (38/780) 的患者冠状动脉因先天性变异、弥漫性钙化及血管细小无法评价外, 52例患者共获得冠状动脉血管742支, 其中可以评价的有715支, 满足成像诊断的为668支, 评价率为96.36% (715/742) , 优良率为93.43% (668/715) ;412支节段冠状动脉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结果与DSA一致, 97支节段DSA正常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显示有不同程度的狭窄, 21支节段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正常而DSA显示有不同程度的狭窄。

2.2 满足管腔腔径狭窄>50%的对比分析结果

对图像可做对照的124个节段做定量分析, MSCTA检出管腔腔径狭窄>50%的有38支, DSA检出33支, MSCTA误诊9支, 漏诊4支, 敏感性为87.9%, 特异性为90.1%。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 (1) 以冠状动脉造影为金标准的条件下,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于冠心病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与其它研究结果相近, 验证了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进而证明了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能够满足临床对于冠心病的诊断需要; (2)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应用多种重建方式, 多视角评价管腔、管壁的病理变化, 而且能直接显示心肌桥及DSA无法确诊的冠状动脉畸形; (3)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可以直观地发现小的非钙化斑块, 区分钙化斑块与非钙化斑块[9], 明确斑块的位置、大小、形态及其与分支的关系, 使得对冠状动脉的斑块成分可以进行定性及定量的分析。

总之,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作为一种全新的、非创伤性的检查方法, 在冠心病的筛选与评价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 评价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 (MSCTA) 在冠心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收诊的52例临床诊断可疑冠心病患者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扫描, 利用工作站行多层面重建 (MPR) 、最大密度投影 (MIP) 及容积再现技术 (VRT) 进行三维重建, 分析判断病变情况, 并与冠状动脉造影 (DSA) 对照。结果 52例患者中对可评价的715支进行了三维重建, 在心率<70次/min时, MPR、MIP、VRT重组图像可以显示冠状动脉各个主支及所有1级、大部分2、3级及部分4级分支, 评价率为96.36%, 优良率为93.43%;冠状动脉狭窄满足管腔腔径75%的敏感性为87.9%, 特异性为90.1%。结论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是无创、快速的成像方法, 多数情况下能够较好地显示冠状动脉成像, 可作为冠状动脉病变的诊疗、筛选方法。

关键词:冠状动脉,体层摄影,血管成像,X线计算机

参考文献

[1]肖喜刚, 韩雪, 王雪红.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心病中的临床应用[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4, 38 (9) :957-961.

[2]Nieman K, Cademartiri F, Lemos PA, et al.Reliable noninvasive coronary angiography with fast submillimeter 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rd tomography[J].Circulation, 2002, 106 (16) :2051-2054.

[3]Flohr TG, Schoepf UJ, Kuettner A, et al.Advances in cardiac imaging with 16-section CT systems[J].Academic Radiolgy, 2003, 10 (4) :386-401.

[4]诸静其, 郝楠馨, 刘颖, 等.64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狭窄的评价[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2011, 17 (01) :23-26.

[5]许楠, 常时新, 郝楠馨, 等.冠状动脉病变自身因素对CTA评价冠状动脉狭窄准确性的影响[J].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8, 27 (02) :182-185.

[6]戎顺水, 朱志远, 王海燕, 等.40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心病诊断和随访中的价值[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2009 (10) :784-787.

[7]李坤成.正确认识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临床价值[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7, 41 (10) :1009-1010.

[8]李占全.冠状动脉造影与临床[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85-87.

多排螺旋CT在肺动脉狭窄中的运用 篇9

关键词 X线计算机 体层摄影术 肺动脉狭窄 超声心动图

肺动脉狭窄作为单发畸形为先天性心脏病之一,国外统计占全部先天性心脏病的10%~20%[1]。目前关于肺动脉狭窄的诊断多由超声心动图做出,由CT诊断的肺动脉狭窄的诊断文献不多。2008年6月~2011年8月收治肺动脉狭窄患者19例,均经过MSCT、UCG和手术明确诊断的,旨在分析MSCT、和UCG对肺动脉狭窄诊断的优劣,为临床外科手术提供更为精确的术前诊断以及手术预案。临床表现,肺动脉狭窄,轻度可出现气短、乏力或右心功能不全的表现,重度狭窄者可有轻度周围型发绀。听诊于胸骨左缘第2肋间闻及响亮而粗糙的收缩期杂音,传导广泛可传及颈部,整个心前区甚至背部,常伴有震颤[2],肺动脉瓣区第2音减弱伴分裂。心电图示右心室肥厚。

资料与方法

2008年6月~2011年8月收治肺动脉狭窄患者19例,男11例,女7例,年齡6个月~12岁,平均6.2岁,病例均经MSCT和UCG诊断并经过手术证实。

64排螺旋CT检查方法:采用西门子64排螺旋CT进行扫描,年龄小的婴幼儿由于不合作,均用镇静剂静脉注射。应用双筒高压注射器,选用非离子型对比剂优维显370,从外周静脉注入对比剂计量1.2~1.5ml/kg,流速1.0~3.0ms/秒,扫描范围从主动脉弓层面到心脏下缘层面,小儿层厚0.6mm,层距0.3mm,电压120kV,电流300mAs,每例均进行MPR重建;超声心动图由本院超声室资深主治医师操作、诊断。

结 果

MSCT确诊肺动脉狭窄15例,漏诊2例,误诊2例,确诊率78.9%;UCG正确16漏诊1例,误诊2例,诊断正确率84.2%,两者结合诊断正确18例,正确率94.79%。19例肺动脉狭窄中,主干型7例;中间型12例,其中右肺动脉狭窄5例,左肺动脉狭窄4例,左,右肺动脉均狭窄2例,主干合并中间型1例。按是否合并其他心脏疾病者分单纯型5例,合并型14例。

讨 论

MSCT具有高时间分辨率、密度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其横断面成像可避免影像重叠图像近似大体横断面病理解剖,这就为先心病的诊断提供了可靠的基础[3,4],同时,三维重组有助于更清晰的显示三维解剖关系,MPR以及MIP法重组可显示心血管内外结构级畸形的空间位置关系,洪雯静等研究认为[5],MSCT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测手段,可精确反应肺动脉总干级其分支的形态和大小,在小儿肺血减少型先心病的肺动脉评估可代替心导管造影检查。MSCT采用容积扫描方法,加上任意角度的三维重建功能有利于肺动脉的显示和测量。本文中由于患者呼吸的影响侧枝循环血管三维难以重建而造成漏诊,但UCG则起到了优势互补作用。MSCT可充分显示主肺、左肺、右肺动脉、右心室流出道级肺动脉瓣的发育情况,而且可以清楚显示肺动脉分支,UCG却由于肺组织的遮盖对肺动脉的分支显示较差。UCG可在了解肺动脉瓣形态和活动情况的基础上进一步观察右室流出道、肺动脉瓣口和肺动脉的,血流通过情况,从而提高肺动脉口狭窄的检出率。

总之,随着CT软硬件的飞速发展,MSCT作为无创性检查技术,操作时间短,图像分辨率高,同时横断位可以有效的避免UCG时由于肺组织的遮盖而造成的盲区,结合UCG检查基本上能解救诊断,在某些方面甚至优于心血管造影。从而可以减少创伤性心血管造影检查,在肺动脉狭窄的诊断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戴汝平.放射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419.

2 陆再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43.

3 戴汝平,等.超高速CT在心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中华放射学杂志,1997,31:81-85.

4 Balic C,Chomka EV,Fisher EA,et al.Ultrafast CT in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irculation,1987,72:109-113.

5 洪雯静,高伟,孙锟,等.肺血减少型先心病肺动脉发育的影像学诊.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7,23(8):1170-1171.

螺旋动脉 篇10

关键词: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冠状动脉造影,冠心病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病, 目前发病率有上升趋势, 寻找一种可靠的、无创的检查方法是临床心脏病学研究的方向。多层螺旋CT (MSCT) 结合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是一种无创检查方法, 随着螺旋CT技术的不断发展, MSCT已经成为冠心病筛选的常规检查之一[1]。MSCT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优劣与患者的心律、心律及呼吸运动等因素关系较大。患者不能屏气20 s、心率>80/min、心律不齐, 会造成图像模糊。此外, 一些严重钙化病变会降低对钙化冠状动脉狭窄判断的准确性, 不能很好地满足影像学评估的要求。本研究共对22例患者行MS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 然后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 (CAG) 检查结果进行对照, 发现MSCT在临床冠心病的筛选及评价冠状动脉疾病方面的价值很高,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6月—2007年10月, 对22例疑冠心病患者进行MS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 患者中男19 例, 女3例, 年龄 50岁~76岁, 平均63岁。检查前对窦性心律、心率大于70/min的患者给予口服美托洛尔 (倍他乐克) 50 mg~100 mg (患者均无服用倍他乐克禁忌证) , 待心率降至70/min以下再进行CT检查。检查前训练患者屏气。

1.2 方法

采用德国西门子公司16层螺旋CT (SOMATOM SENSATION 16) 进行扫描:①平扫, 扫描参数120 kV, 150mA;机架旋转速度每周0.37s, 扫描范围为气管分叉至心脏膈面, 嘱患者深吸气后屏气, 扫描时间11 s~13 s。②团注跟踪法 (Bolustracking) 确定扫描延迟时间, 在主动脉根部层面取圆形感兴趣区 (Region of Interesting, ROI) , 延迟10 s在该层面连续扫描, 至CT值达到100HU时, 自动开始扫描。③全心增强图像采集, 16 mm×0.75 mm;机架旋转速度每周0.37s;扫描范围从气管分叉至膈面下2 cm, 注射对比剂欧乃派克 (Omnipaque) 100 mL (300 mg/mL) , 加40 mL氯化钠溶液, 嘱患者屏气, 扫描时间16 s~20 s。④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 重建层厚0.75 mm, 以百分数为重建相位窗, 分别在心动周期的R波后60%~75%相位窗上进行横断面CT图像重建, 对左右冠状动脉及主要分支进行最大密度投影 (MIP) 、多平面重组 (CPR) 、3D (曲面重建) 和VR (容积再现) 。选择CT最佳图像用于血管腔评估及对照分析。所有主要冠脉血管参照美国心脏病协会 (AHA) 规定分段, 右冠状动脉 (RCA) 分为近段、中段及远段;左回旋支 (LCX) 分为近段及远段;前降支 (LAD) 分为近段、中段及远段;后降支 (PD) 、钝缘支 (OM) 及对角支 (D) 分别为独立的血管段, 共有12个主要血管段。由3个有经验的心脏放射影像医生在不知CAG情况下对数据进行独立的评估, 通过目测, 仅对CAG测量直径≥2 mm的血管进行评估, 以判断冠状动脉狭窄是否有意义。有意义狭窄为狭窄≥50%或完全闭塞血管段, 即阳性血管段;狭窄<50%的血管段为无意义血管段, 即阴性血管段。CAG采用Philips Allura C型臂全数字化X线机, 经股动脉将6F造影导管分别选择性送至左右冠状动脉, 以优维显370 mg/mL造影剂冠状动脉内推注, 常规4个或6个体位分别行CAG。血管分段方法与MSCT检查时相同。冠状动脉分析以6F造影导管直径为参照, 对直径大于2.0 mm、狭窄程度≥50%血管进行分析。直径狭窄≥50%血管被认为是有意义病变血管段, 即阳性血管段;狭窄<50%的血管段为无意义血管段, 即阴性血管段。

2 结果

22例患者均完成MSCT及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 (SCA) 检查, 通过SCA检查, 共有99段血管段进入研究, 其中阳性血管段为61段, 阴性血管段为38段。22例患者在MSCT检查过程中心率波动在 (65±10) /min, 扫描持续时间为 (20±2) s。以SCA结果作为参考标准, 其中阳性血管段并和SCA检查相一致的血管段为56段, 阴性血管段并和SCA检查相一致的血管段为32段。针对独立的血管段进行统计学分析, 来评价MSCT在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及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的准确性。结果显示16层MSCT对≥50%的冠状动脉狭窄判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0.32%和86.49%, 阳性预测率为91.80%, 阴性预测率为84.21%。MSCT对冠状动脉狭窄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阴性预测价值、阳性预测价值详见表1。

3 讨论

16层螺旋CT通过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 通过重建, 增强扫描曲面重建 (MPR) 及容积再现 (VRT) 技术, 能多角度显示冠状动脉的所有一级, 绝大部分二、三级分支。增强MRP及高密度投影 (MIP) 图像, 对冠状动脉分支显示优于VRT图像。心率、心律及呼吸状态是影响MS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主要因素。为取得较好的影像质量, 可以通过口服倍他乐克减慢心率, 必要时应用镇静剂。另外, 病变严重钙化形成的伪影是判断影响血管狭窄程度的又一个重要因素。尽管如此, 16层MSCT对直径大于2 mm的冠状动脉血管狭窄的判断能力仍然比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它能提供冠状动脉狭窄的原因 (钙化或软斑块) [2], 同时, MSCT对心肌桥也有较高的检出率。另外, 16层MSCT还能发现冠状动脉发育畸形、瓣膜病变、支架置入后管腔通畅程度的评价等, 并且能够明确血管的走行分布, 减少直接造影的盲目性。

MSCT仍然存在一些缺陷, 它的图像的质量与患者的心率、心律及呼吸密切相关, 如患者心率>80/min 、心律不齐、房颤及呼吸不配合则无法获得满意的图像。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具有分辨率高、不受心脏搏动影响、图像直观等优点, 迄今仍认为是显示冠状动脉解剖结构的金标准。尽管如此, 16层MS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狭窄≥50%病变判断的正确性仍然较高, 并对排除冠状动脉狭窄具有较高的符合率。更重要的是, MS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是一种无创、安全、费用低廉的检查, 易被患者所接受。因此, 在临床冠心病的筛选及评价冠状动脉疾病方面的价值仍然较高, 且能显示粥样斑块的性质, 为造影提供有益的补充, 随着软件的进一步拓展, 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将真正成为无创性冠状动脉病变筛查的首选工具[3]。

参考文献

[1]孟冷, 张兆琪, 吕飙.64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疾病诊断中的价值[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6, 40 (8) :792-796.

[2]王锡明, 武乐斌, 李振家, 等.64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造影中的应用[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5, 39 (11) :1201-1204.

上一篇:《电子商务概论》课程下一篇:幼儿创新意识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