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冠状动脉管理论文

2022-04-20

摘要:目的:分析全程介入护理对急性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的护理效果及并发症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行急性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患者9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照组和研讨组,各46例。参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研讨组运用全程介入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急性冠状动脉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急性冠状动脉管理论文 篇1:

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

摘  要:目的  观察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玉溪市第三人民医院2018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64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在征得患者家属同意的情况下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2例:未优化急救护理流程而行常规急救护理流程)与试验组(32例:行优化急救护理流程),比较两组患者抢救效果。结果  试验组患者分诊时间、采血时间、转诊时间比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家属对抢救护理流程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抢救中急救护理流程可直接影响患者预后,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干预效果效果显著优于常规護理流程干预效果。

关键词: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常规急救护理流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抢救效果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基础病理改变为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引起冠脉官腔闭阻,心肌血液灌注不足。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近些年伴随我国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该病发病率逐年攀升[1]。由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死亡率高且具有突发性,临床急救护理水平对患者预后效果有着直接影响,故若未能够得到及时的治疗,则会在较大的程度上使患者的身体健康遭到损害。伴随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病率的提升,优化急救护理流程符合急诊护理发展要求[2]。本次研究针对玉溪市第三人民医院2018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64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展开研究,以探讨常规急救护理流程以及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玉溪市第三人民医院2018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64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试验组行优化急救护理流程的患者中男(n=18)、女(n=14),年龄54~80岁、平均年龄(71.42±1.52)岁,疾病类型:不稳定性心绞痛、心肌梗死、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例数分别为12例、12例、8例。对照组未优化急救护理流程而行常规急救护理流程的患者中男(n=17)、女(n=15),年龄57~80岁、平均年龄(71.48±1.51)岁,疾病类型:不稳定性心绞痛、心肌梗死、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例数分别为11例、12例、9例。两组患者平均年龄、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家属均获悉患者临床诊断结果、本次研究目的、方法等相关情况,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次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学会批准通过。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参考2020年欧洲心脏病学会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临床诊断标准[3],结合患者心电图检查结果均确诊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同时患者均首次发病入院。

排除标准:①排除入院接受系统治疗前接受其他治疗的患者。②排除合并其他重要脏器功能异常患者。

1.3  方法

(1)对照组(常规急诊护理流程)。医师结合患者脉搏、呼吸、血压、体温以及意识等生命指征评估患者病情,向患者家属大体告知患者病情,请患者家属前往门诊挂号缴费,护理人员引导患者家属办理缴费、住院相关手续后,通知相关院内相关科室会诊,并配合医师开展相关诊疗措施。待患者病情稳定后通知相关科室前来会诊,主治医师结合会诊意见拟定治疗方案。(2)试验组(优化急诊护理流程)。①护理人员接诊后开启绿色通道,协助患者取平卧位,结合患者呼吸、脉搏、意识监测结果评估患者病情,建立静脉通道,给予患者吸氧,完善心电图检测、血常规快速检查。②向急诊科医师汇报患者入院时呼吸、脉搏、意识检测结果,遵照医师口头医嘱用药,同时通知相关科室医护人员前来会诊。对于给予药物治疗后病情未得到有效缓解的患者,主治医师协同相关会诊医护人员拟定治疗方案。③在开展抢救诊疗干预后,护理人员如实告知患者家属临床诊断结果,结合既往治疗有效案例开展心理护理,列举既往急救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案例,增强患者对疾病治疗的信心,并协助患者家属补交相关住院诊疗费用。

1.4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分诊时间、采血时间、转诊时间等急诊指标。②比较两患者家属对抢救护理流程满意度,两组患者家属出院时请其对临床护理满意度进行评分,0~100分伴随评分的提升,预示患者家属对护理满意度逐渐提升,0~45分为不满意,46~70分为基本满意,71~100分为十分满意。满意度=(十分满意+基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00%。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1.0系统处理结果中数据,计数资料以[n(%)]表示,应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应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急诊指标

两组患者急诊指标,具体情况,试验组患者分诊时间比对照组耗时短、采血时间比对照组耗时短、转诊时间比对照组耗时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患者家属对抢救护理满意度

比较两组患者家属对抢救护理满意度,具体情况,试验组患者家属对抢救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  讨论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生与暴饮暴食、长期熬夜、酗酒、吸烟具有密切的联系,在上述因素的作用下,伴随时间的推移,冠状动脉腔内可能出现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血栓沉积在血管壁上形成动脉血栓粥样硬化斑块,进而影响冠脉血液流通[4]。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病急,所以尽快对患者开展抢救对提升治疗效果十分重要。该病常规抢救流程中医师评估患者病情,在患者完成缴费以及住院手续后,护理人员协同医师开展抢救,并在初步落实相关急救诊疗后通知相关科室会诊[5]。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不同患者伴有个体化差异,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即在护理人员接诊后即开展病情初步评估,从而为医师判断患者病情提供一手诊疗数据。此外,在急诊抢救治疗过程中通知相关科室会诊,以制订出针对性患者的科学诊疗方案,最后协助患者家属办理住院手续、缴费,从而提升急诊效率,使患者家属感受到医院人性化护理[6]。

王玲玲等[7]临床研究显示开展优化护理急救流程的优化组护理满意度为100.00%,显著高于对照组。本次研究结果与王玲玲等[7]研究结果一致,试验组患者家属对护理满意度(93.75%)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对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优化护理急救流程的实施可增进患者家属与急诊医护人员之间的沟通,有利于急诊医护人员在落实临床急救护理工作的同时,赢得患者家属的理解、信任与支持。此外,本次研究在既往研究基础上,比较应用两种不同急救护理流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急诊相关指标,结果显示试验组分诊时间、采血时间以及转诊时间均比对照组耗时短,由此可见,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优化护理急救流程的实施可缩短抢救流程耗时。

综上所述,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优化护理急救流程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高雪燕.优化护理急救流程对冠心病心脏骤停患者急诊心肺脑复苏抢救时间及家属护理工作满意度的影响[J].首都食品与医药,2020,27(18):151.

[2]孙牧,范叶君,张金换.1例冠心病伴有恶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急救与护理[J].当代护士,2019,26(12):151-152.

[3]臧雁翔,李为民.《2020年欧洲心脏病学会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管理指南》解读[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20,28(9):486-488.

[4]刘庆秋.冠心病患者院前急救护理程序模式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9,19(72):357,360.

[5]廖明琼,李娜.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急救效率与生存质量的影响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9,35(22):168.

[6]张晓平,蔡平,梁伦昌, 等.1例AECOPD呼吸衰竭合并冠心病患者的急救护理体会[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7,23(17):2777-2780.

[7]王玲玲,王丹,周青新.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急救质量及预后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0,39(9):1542-1545.

作者:桂树琼

急性冠状动脉管理论文 篇2:

分析全程介入护理对急性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的护理效果及并发症影响

摘要:目的:分析全程介入护理对急性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的护理效果及并发症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行急性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患者9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照组和研讨组,各46例。参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研讨组运用全程介入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讨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87%,低于参照组的30.43%;研讨组护理满意度为86.96%,高于参照组的63.04%(P<0.05)。结论:全程介入护理对急性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护理效果较好,可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提高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急性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全程介入护理;并发症

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冠心病介入治疗也有长足进展,冠心病患者通常采用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治疗。介入治疗可促进患者闭塞动脉短时间内通畅,对心肌再灌注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挽救濒死心肌,有效减少、控制梗死范围,对患者心脏起到保护作用[1]。在治疗期间实施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促进患者恢复,提高治疗效果,提高患者满意度[2]。本研究分析全程介入护理对急性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的护理效果及并发症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行急性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患者9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照组和研讨组,各46例。研讨组年龄41~76岁,平均(53.43±8.18)岁;男27例,女19例;疾病分型:心绞痛32例、急性心梗死14例;病程7~21年,平均(13.29±4.51)年;根据冠状动脉狭窄发生部位:前降支15例、左主干病变20例、前降支联合后降支11例。参照组年龄40~77岁,平均(53.24±8.46)岁;男28例,女18例;疾病分型:心绞痛33例、急性心梗死13例;病程6~20年,平均(13.76±4.38)年;根据冠状动脉狭窄发生部位:前降支16例、左主干病变21例、前降支联合后降支9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冠状动脉狭窄部位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明确需接受急性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治疗;患者及其家属知情本研究,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存在精神类疾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本研究已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批准文号:20200823)。

1.2 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治疗。参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主要为术前检查指导、疾病监测以及健康教育。研讨组接受全程介入护理干预。(1)术前指导患者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肾功能、心电图等相关检查,并积极进行各项准备,如介质材料、急救物资、设备仪器的检查等,对患者各项情况予以全面了解,预防心律失常、出血以及造影剂肾病等一系列不良症状,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药物,如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等。(2)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密切监测其生命体征、血流动力学及心电图变化。急性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患者因前壁心肌梗死,极易在支架植入时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加强心电图观察可及时发现异常并采取相应急救措施。监测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一旦發生异常情况即可进行有效处理。(3)术后将患者送往病房后,对患者各项指标变化仔细观察并形成记录,特别注意患者术后是否存在房室传导阻滞,并对其穿刺部位肢体温度、色泽、血肿等情况加以关注,可根据情况为患者实施持续吸氧。指导患者术后饮食应当以易消化食物为主,如有必要可实施静态补液,可为患者适当进行肢体按摩,有利于其血液循环。(4)并发症的防控,针对患者治疗期间极易发生穿刺部位出血、恶性心律失常、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护理人员着重对其股动脉穿刺点的动脉搏动、渗血、血肿等情况加以关注,并执行24 h恶性心律失常监护工作。(5)关注患者心理状态。冠心病患者多起病急骤,且病情发展快,多数患者在发病期间伴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因此,护理人员在进行健康宣教时需充满爱心、耐心,避免训斥、语气过于强硬,对患者及其家属提出的问题医护人员应当给予及时讲解与回复,防止患者不良情绪进一步加剧。医护人员应调整与改善患者情绪,一旦患者情绪出现较大波动时,应及时进行干预。

1.3 观察指标

(1)两组并发症(包括局部血肿、拔管综合征、血栓形成等)发生情况比较。(2)两组满意度比较,采用我院自制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评价,包括护理人员工作态度、关爱、操作技巧等,满分100分,非常满意(85分以上)、比较满意(60~85分)、不满意(60分以下)。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处理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研讨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87%,低于参照组的30.43%(P<0.05)。见表1。

2.2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研讨组护理满意度为86.96%,高于参照组的63.04%(P<0.05)。见表2。

3讨论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冠心病患者发病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对患者健康生活造成较大影响[3]。急性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在治疗冠心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在较短时间内进行闭塞动脉的再通,促进心肌再灌注,对于濒死心肌予以挽救,从而保护患者心脏功能[4]。但手术实施难度较高,患者在术后多伴有多种并发症,而合理、高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对促进患者恢复、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5]。全程介入护理从术前、术中、术后3个阶段全面观察患者各项体征与临床表现,掌握病情发展进程的同时,与施术者良好配合,在并发症防控方面加强管理,明显提升患者疗效[6]。临床研究资料显示,术前与术中的护理措施对于急性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而言是提升手术成功率的关键所在,在手术完成后给予患者监测生命体征、观察临床症状,有助于了解患者病情的发展变化,同时给予针对性处理,对并发症的预防与控制具有明显效果[7]。全程介入护理可保障急性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患者整个护理过程的连贯性,让患者得到连续性、无差错照顾,为手术成功的关键环节。全程护理在术前做好相关准备工作,术中对患者的病情变化密切观察,有效配合手术医生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加强观察,尽可能避免、降低并发症发生。本研究结果显示,研讨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87%,低于参照组的30.43%,研讨组护理满意度为86.96%,高于参照组的63.04%(P<0.05)。

综上所述,全程介入护理对急性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护理效果较好,可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提高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陆遥.全程介入护理对急性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9,35(7):154-155.

[2]禚波.介入专科护理在急性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中的应用效果[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4):3.

[3]王秀平.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的护理效果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91):106-107.

[4]雷爱菊,赵志荣.优质护理对冠状动脉心内支架植入患者术后康复的效果[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20,31(5):607-608.

[5]代朋朋.急性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中介入护理干预的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2020,12(16):6.

[6]周伟金.冠状动脉造影及冠脉内支架植入术后并发症护理措施研究[J].智慧健康,2020,6(21):60-61.

[7]张芳.介入护理在急性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中的应用效果[J].河南医学研究,2019,28(20):3796-3797.

作者:陈汉拥

急性冠状动脉管理论文 篇3:

实施药学监护路径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

【摘要】 目的:評价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实施药学监护路径的疗效影响。方法:选取本院心内科住院ACS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实施药学监护路径前2016年6-12月ACS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实施药学监护路径后连续收集2017年6-12月ACS患者60例作为干预组,将患者药物治疗监护工作分为入院评估、住院监护、出院评估等3个单元,以最新指南为依据制订各单元的监护内容,比较实施药学监护路径前后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干预组血压和心率达标率、β受体阻滞剂和ACEI/ARB类药物使用率均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住院期间出血事件、肝肾功能损害等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平均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干预组心律失常、栓塞事件发生率和住院药物治疗费用与对照组相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出院后1、3个月因心血管事件再次入院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出院后6个月干预组再入院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通过实施药学监护路径可显著提高ACS患者二级预防用药的使用率,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和再次入院率,减少住院天数,改善患者预后。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药学监护路径; 住院时间; 不良事件; 再入院率

【Key words】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Pharmaceutical care pathway; Hospital stay; Adverse events; Re-admission rate

First-author’s address:Zhaoqing NO.2 People’s Hospital,Zhaoqing 526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9.12.04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指冠状动脉内不稳定的动脉粥样斑块破裂或糜烂引起血栓形成所致的心脏急性缺血综合征,即指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一组临床症状,包括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与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on-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以及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1]。其中,NSTEMI与UA合称为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

ACS的发病率在我国逐年增加,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均呈上升态势[2]。ACS发病急、病情变化快、病死率高,病情特点和基础状况等存在诸多差异,因此需要在治疗ACS过程中,针对每位患者给予个体化的综合治疗[3]。国内外有关ACS患者治疗的指南已发布多年并不断更新,治疗方案及路径的相关研究也比较多,但对于ACS患者药物治疗方面的药学监护路径的研究却甚少[4]。

本课题拟在参考最新指南的前提下,应用临床路径的原理和方法,设计客观、系统的ACS患者药学监护路径,规范临床药师的工作程序,充分发挥专科临床药师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干预作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心内科住院ACS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实施药学监护路径前2016年6-12月ACS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实施药学监护路径后连续收集2017年6-12月ACS患者60例作为干预组。入选标准:诊断为ACS的住院患者,性别、年龄不限。排除标准:病情危重,无法语言交流的患者。该研究已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患者知情同意。

1.2 方法 应用临床路径的原理和方法,按照患者住院治疗的时间顺序将ACS患者药物治疗监护工作分为入院评估、住院监护、出院评估等3个单元,以最新指南为依据制订各单元的监护内容[5-7],建立ACS患者药学监护路径。

1.2.1 入院评估 详细询问并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性别、年龄、住院号、诊断、既往病史/用药史、烟酒嗜好、过敏史等),评估患者的肝肾功能情况、用药依从性,合并有高血压病、心力衰竭、心房纤颤、冠心病时的相关风险[8-11],综合评估患者住院期间可能出现的用药风险。

1.2.2 住院监护 参与临床查房,观察患者病情进展和症状、体征变化,重点记录患者的药物治疗方案和实验室检查等信息,反复对患者进行用药宣教。患者住院期间从药物的适应证、有效性、安全性和依从性4个方面对治疗药物进行评估。特别是对未用抗栓药物、ACEI/ARB、β受体阻滞剂和他汀类药物者,评估是否存在适应证和安全性问题,并及时与管床医师或护士沟通。记录患者用药评估情况,对存在的问题重点讲解,同时鼓励患者提问。根据设定ACS患者的血压<140/90 mm Hg、心率(静息)55~60次/min、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8 mmol/L、糖化血红蛋白≤7.0%为药物治疗控制的目标值[5-7],评估药物疗效。根据GRACE评分系统,分层评估ACS患者在院/出院6个月内死亡/缺血风险,为患者正确选择早期治疗策略(介入或药物),及更为个体化的二级预防治疗[12]。根据CRUSADE评分,系统评估NSTE-ACS患者院内的出血风险,避免抗栓药物治疗潜在的出血并发症[13]。

1.2.3 出院评估 针对患者出院带药情况,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導并发放书面用药教育材料,重点为抗栓药物、β受体阻滞剂、ACEI/ARB类药物和他汀类药物。对患者再进行评估,对血压、心率、血脂、血糖值未达标的患者进行登记,对所有患者出院后1、3、6个月进行回访。

1.3 观察指标 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药物治疗费用、住院时间、药物控制目标值达标情况、二级预防用药情况、再入院率等。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对照组60例患者,其中STEMI 17例,NSTEMI 20例,UA 23例;干预组60例患者,其中STEMI 22例,NSTEMI 16例,UA 22例。两组年龄、性别、相关高危因素(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卒中史)及合并疾病(心房颤动、心衰、肝/肾功能不全)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住院期间主要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干预组出血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心衰发作、肝肾功能损害及住院期间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心律失常和栓塞事件发生率相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均未出现院内死亡事件。

2.3 两组住院药物治疗费用比较 对照组药物费用为(4 897.767±411.006)元,干预组为(4 566.403±293.619)元,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09,P=0.481)。

2.4 两组平均住院时间比较 对照组住院时间为(9.95±4.19)d,干预组为(6.40±2.11)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55,P=0.000)。

2.5 两组药物控制目标值达标情况 干预组血压和心率(静息)达标率较对照组分别提高了16.66%、23.3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达标率相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6 两组二级预防用药情况比较 干预组使用β-blocker和ACEI/ARB的比例较对照组分别提高了28.34%、21.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抗血小板药物和他汀类药物使用比例相似(P>0.05),四联药物联合使用的比例明显提高。见表4。

2.7 两组患者出院后再入院情况比较 对比两组患者出院后因心血管事件再次入院的发生率,两组出院后1、3个月因心血管事件再次入院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出院后6个月干预组因心血管事件再次入院率交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3 讨论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治疗措施:抗缺血、抗栓、血运重建(如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外科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及控制危险因素[14]。循证医学研究证实,抗血小板药物、β受体阻滞剂、ACEI/ARB和他汀类这4类药物可明显改善ACS患者的预后,国内外指南均认为适用于所有无禁忌证的患者[5-6,15]。但冠心病二级预防用药的使用率普遍较低[16],尤其是β受体阻滞剂和ACEI/ARB的使用率,患者治疗和指南推荐之间还存在明显差距,推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规范化使用药物亟待加强[17]。

药师作为治疗团队的一员参与ACS患者治疗的管理,可以从多个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有助于解决ACS患者治疗中的各种问题,提高治疗目標的达标率,改善治疗结局[18]。通过审核医嘱纠正用药相关问题,基于药代动力学为患者提供治疗药物监测服务,审查医嘱发现药物相互作用,根据监测结果做出合适的剂量推荐,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19]。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对治疗结局影响巨大,药师可以通过多种干预措施提高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用药依从性,促成积极的药物治疗结果[20]。

本研究通过对ACS患者实施药学监护路径,结果显示ACS患者血压和心率达标率、β受体阻滞剂和ACEI/ARB类药物使用率均明显提高,显著降低了ACS患者住院期间出血事件、肝肾功能损害等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减少住院天数和因心血管事件再次入院率、改善患者预后;但对心律失常、栓塞事件发生率,住院药物治疗费用无显著影响。分析其可能的因素如下:(1)患者入院当天临床药师即予详细的药学问诊,记录患者的既往病史及用药史,评估其用药依从性和合并相关疾病的风险,尤其是住院期间可能出现的用药风险。同时给予适时的生活方式指导,增强药物治疗的信心。明确告知患者药物治疗控制血压、心率、血脂、血糖的目标值,尤其是冠心病二级预防药物使用的必要性。(2)临床药师参与并独立进行药学查房,观察患者住院期间每日的症状和体征变化情况,实时跟踪、记录辅助检查结果,依据GRACE评分系统评估患者死亡/缺血风险,CRUSADE评分系统评估患者潜在的出血风险。(3)患者出院时再次评估血压、心率、血脂、血糖值达标情况并且告知患者,发放个体化的书面用药教育材料,内容涵盖:使用该类药物的原因,具体的用法用量,常见的不良反应及可自行监测的症状和体征等。(4)患者抗栓药物(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率和合理率高,以心肌梗死/再发心肌梗死、缺血性脑卒中等为栓塞事件观察的发生率降低。β-blocker的使用率有所提高,但入组患者的病情一般比较稳定,住院期间心律失常的发作,特别是室性心律失常等恶性心律失常的发作较少。(5)入组ACS患者合并其他疾病较多,管床医师仍是治疗药物的决策者,如中成药和抗菌药物的选用,特别是活血化瘀类中成药注射液的辅助使用还是比较普遍。

综上所述,通过建立并实施客观、系统的ACS患者药学监护路径,可达到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再入院率的目的,也为规范专科临床药师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工作模式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参考文献

[1]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急性冠脉综合征临床实践指南(一)[J].中国急救医学,2015,35(12):1063-1067.

[2]陈伟,高润霖,刘力生,等.《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概要[J].中国循环杂志,2016,31(6):521-528.

[3]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学分会.2015中国急诊急性冠脉综合征临床实践指南(三)-治疗和预后篇[J].中国急救医学,2016,36(2):108-115.

[4]齐宏亮,张海林,回伟伦,等.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药学监护路径的研究[C].中国药学会第三届临床药学实践案例分析与合理用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0:79-85.

[5]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2015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5,43(5):380-393.

[6]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2016)[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7,45(5):359-376.

[7]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J/OL].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6,8(6):19-108.

[8]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OL].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1,3(5):42-93.

[9]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心力衰竭合理用药指南[J/OL].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6,8(9):19-66.

[10]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2015中国心房颤动患者卒中防治指导规范[J].中国心律失常学杂志,2015,19(3):162-173.

[1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介入心脏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血栓防治专业委员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16)[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6,44(5):382-400.

[12] Fox K A,Fitzgerald G,Puymirat E,et al.Should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disease be stratified for management according to their risk?Derivation,external validation and outcomes using the updated GRACE risk score[J].BMJ Open,2014,4(2):e004425.

[13] Abu-Assi E,Raposeiras-Roubin S,Lear P,et al.Comparing the predictive validity of three contemporary bleeding risk scores i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J].Eur Heart J Acute Cardiovasc Care,2012,1(3):222-231.

[14] De Luca L,Colivicchi F,Gulizia M M,et al.Clinical pathways and management of antithrombotic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a Consensus Document from the Italian Association of Hospital Cardiologists(ANMCO),Italian Society of Cardiology(SIC),Italian Society of Emergency Medicine(SIMEU)and Italian Society of Interventional Cardiology(SICI-GISE)[J].Eur Heart J Suppl,2017,19(Suppl D):D130-D150.

[15] Roffi M,Patrono C,Collet J P,et al.2015 ESC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in patientspresenting without persistent ST-segment elevation:Task Force for the Management of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in Patients Presenting without Persistent ST-Segment Elevation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ESC)[J].Eur Heart J,2016,37(3):267-315.

[16] Liu J,Masoudi F A,Spertus J A,et al.Patterns of use of 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s among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China from 2001 to 2011:China PEACE-Retrospective AMI Study[J].

J Am Heart Assoc,2015,4(2):e001343.

[17]杨进刚,许海燕,杨跃进,等.中国省、市和县级医院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住院患者再灌注治疗和二级预防用药分析[J].中国循环杂志,2017,32(1):12-16.

[18]董淑杰,李彦,翟所迪.药师在心血管疾病管理中的作用[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6,44(11):998-1000.

[19] Milfred-Laforest S K,Chow S L,Didomenico R J,et al.

Clinical pharmacy services in heart failure:an opinion paper from the Heart Failure Society of America and American College of Clinical Pharmacy Cardiology Practice and Research Network[J].

J Card Fail,2013,19(5):354-369.

[20] Calvert S B,Kramer J M,Anstrom K J,et al.Patient-focused intervention to improve long-term adherence to evidence-based medications:a randomized trial[J].Am Heart J,2012,163(4):657-665.e1.

(收稿日期:2019-01-04) (本文編辑:程旭然)

作者:陈安 李迪 潘敏 翟永新 白建雄 梁国泉 赵焕佳

上一篇:家庭农场经营模式论文下一篇:国企治理监督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