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逻辑思维

2024-04-12

培养小学生逻辑思维(共10篇)

篇1:培养小学生逻辑思维

整理玩具

让宝宝自己玩玩具,玩完后将它放回原来的位置。这个任务的完成需要爸爸妈妈用正确的语言提示,比如“记住动物园里小动物的‘家’在门边衣橱最下边的一层”。只有当宝宝听到规范的、细致的描述时,他们才能听懂这些词汇,准确摆放玩具。

藏猫猫

家长和宝宝可以轮流藏起来,当宝宝猫起来时,家长要对自己寻找过的路线有一个“实况报道”,让宝宝想像家长的位置;当家长猫起来时,可以用语言描述一下自己所在的位置,让宝宝通过寻找声音和分辨描述的路线找到爸爸妈妈,还可以增加他的成功率和自信心。

画室内地图

宝宝3岁左右,拿出一张大纸上,让宝宝画出房间的墙,并标出窗和门的位置。 和宝宝一起剪出不同颜色,形状的粘贴纸片,代表房间的不同区域,画地图能让宝宝学会在整体上认识一个空间,对于发展宝宝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培养宝宝的方位感有意想不到的妙处。

篇2:培养小学生逻辑思维

1、不理解题意。读题时不能借助图形很好的读题,或者读完后抓不住关键,不能找出题目中的一些关键条件,不能有效地结合图形进行分析。

2、逻辑推理差。部分学生不能清楚、较为准确地表达思路。

3、对推理过程书写不规范,过程欠缺严密性,总是出现很多的错误。

4、对几何语言的转换能力弱,重要的定理掌握不熟,综合运用能力差,以至于无从下手。

要学会有理有据地推理证明,而简明准确地表述推理过程有一定难度。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是:

一、注意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开始阶段,证明的方向要明确,过程要简单。做法是:(1)写好证明过程,让学生在括号内注明每一步的理由。还要学生象学写作文一样背记一些证明的“范句”,熟悉一些“范例”,做到既掌握证明方法步骤和书写格式,也努力弄清证题的来龙去脉和编写意图。2)让学生论证一些写好了已知、求证并附有图形的证明题,先是一两步推理,然后逐渐增加推理的步数,主要是模仿证明。(3)让学生自己写出已知、求证、并自己画出图形来证明,每一步都得注明理由。通过例题、练习向学生总结出推理的规律,简单概括为“从题设出发,根据已学过的定义、定理用分析的方法寻求推理的途径,用综合的方法写出证明过程。

二、让学生学会数学语言与日常语言之间的转换. 在数学教学中的描述都是数学语言和日常语言混合使用来表达的,很多关键的条件往往用日常语言表述.而数学推理证明则更多使用数学语言,造成学生在推理证明过程的困难,许多学生明明知道如何判断数学结论,却不能准确表达出来。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日常语言和数学语言的相互转换的长期训练.(1)要求学生理解和熟记几何常用语。几何教材开始就明确地给了一些常用语,如“直线AB与CD相交于点A”、“直线AB经过点C”,经过即通过,对某些字“咬文嚼字”,加强学生的理解,让学生熟记“几何常用语”,组织学生在课堂上朗读和学说,以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2)给出基本语句,要求学生画出图形,把语句和图形结合起来,训练学生熟记语句。(3)将定义、定理等翻译成符号语言,并画出图形,符号语言能将文字语言与图形结合起来。讲课时,努力做到语言规范化。

三、注意记忆公理、定理。 教学时要求学生牢记概念、公理、定理,并弄清每个重要数学结论中是描述哪些方面的数学性质的?条件是什么?结论是哪个?应该让学生仔细分析,特别是它的结论,它是推理证明的探索过程中的灵感来源.如”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研究的是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结论是线段”相等”,也就是指明了这个结论可以用来证明线段相等,当需要符合”有平行四边形”的背景,而需要证明的线段必须是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上的两个线段。

四、加强思维训练。 在讲课时按逻辑程序,层层深入,不断地提出问题,使学生不断产生“是什么”、“为什么”的定向反射,注意精心创设思维情境和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

篇3:培养小学生逻辑思维

一、要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小学生总是以一种好奇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世界,如果教师能够利用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带着数学问题和方法去观察生活实际,学生就可以品尝到逻辑思维的甜头。实践检验真理,真理又运用于实践中,因此,数学教师要经常性地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开动脑筋解决问题,获取新的知识。例如,在学习圆周率知识的时候,学生很难对这一知识进行深入理解, 教师可以从圆各个部分的名称出发,引导学生在实际测量和计算中完成对圆周率知识的认识,这样一来,学生对于圆周率这一数学名词就有比较清晰的印象了。

二、要从感性出发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习定律、法则及各种概念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也缺乏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显然要差一些,在学习起来比较困难。任何事物都是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针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差的现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运用直观性教学方法,从直观到抽象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角的知识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正确理解角的概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观察关于角的模型和实物,可以结合生活中扇子、剪刀形成的角以及五角星、三角板中的角等等演示来理解角的含义,这样就很容易理解了。

三、要精心设计问题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小学生没有形成一定的学习方法,他们在学习的时候随意性比较大,不善于对自身的思维活动进行组织,因此,只会对看到的和想到的进行表达,他们很少深入思考。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培养,首先要加强教学方法的创新,通过引导、示范加指导的形式来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培养,最重要的是要设计启发性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促进学生思维能力有效发挥。

篇4:培养小学生数学逻辑思维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生 数学逻辑思维 培养方法

逻辑思维是一种比较高级的思考、推理、归纳能力。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与课程内容、结构设置以及数学教师的教学模式有着密切关系。

一、巧妙设置问题悬念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所以教师应提高自身职业认知水平和教学技能水平,注重开发、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在特定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巧妙地设置悬念,能有效调动学生思考和探究的积极性,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大有裨益。在课堂教学前,教师应悉心研读教材内容,反复思考、推敲重点和难点,并结合小学生的学习规律,恰到好处地引出问题,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

如识记并掌握乘法口诀表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可以讲解乘法口诀表的由来作为导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呈现一部分乘法口诀表,然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乘法口诀表横列每个算式的第一个因数有什么规律,纵列每个算式的第二个因数有什么规律,每行最后一个算式有什么特点。学生通过观察乘法口诀表,分析算式及数字规律,加深了对乘法口诀表的记忆,提高了逻辑思维。

二、创设情境教学模式

小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和判断尚不成熟,对新鲜事物的求知欲较强。创设情境教学模式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通过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如在教学《圆、角、分》时,笔者安排学生在多媒体教室观看《现代生活中流通的货币——人民币》的短片,介绍人民币的由来和使用,然后讲解1元及1元以下的人民币,并把“大于1元的人民币”作为探究学习任务,组织小组讨论。小组成员在相互沟通、交流中分享学习心得,加深了对人民币的认识,从而提高了自主分析和思考能力。

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小学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初始阶段,小学数学教学应尊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规律,以及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尤其是学生逻辑思维的差异。学生的数学基础、数学学习的兴趣、创新能力、想象能力、独立思考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差异,都能影响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数学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按照教学大纲和课程计划,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此外,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提出问题,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时,笔者给学生发放平行四边形的教学模具,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分析──动手实践,归纳和总结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将平行四边形具有稳定性、不易变形等特性构建成系统性知识模块,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内化,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

四、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师提升教学水平和课堂教学质量有着指导、激励和调节作用。毋庸置疑,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标准,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离不开教学评价标准的建立。教师是教学评价的主体,但学生也应参与其中,将自身的课堂感受、体验作为重要的评价依据。此外,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围绕学生逻辑思维的教学评价也应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分层次、具体、客观的评价。

良好的思维方式和习惯是学生综合素养的体现,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坚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为学生更高层次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鲁元.怎样开启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的引领之门[J].新课程(上),2016,(2).

[2]詹巧静.如何让小学数学教学灵动起来[J].课程教育研究,2016,(7).

[3]王维.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使用数学教学语言[J].情感读本,2016,(11).

篇5:培养小学生数学逻辑思维的方法

“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和教育目标。

培养小学生数学逻辑思维的方法【1】

【摘 要】“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和教育目标。

教会小学生运用分析、综合、比较、分类的方法研究事物,有助于他们认识事物的本质和事物发 展的规律。

然而,要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必须要经历一个抽象概括的过程,而抽象概括的过程既要运 用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也要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进行。

在实际的学习和工作中,这些方法通常是在结合使用、交替使用和综合运用中发挥作用。

因此,上述逻辑思维的方法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经常用到的一般方法 ,也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学习和掌握的基本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逻辑思维;培养

1 引言

“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和教育目标。

素质教育要求在教学中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而逻辑思维能力是数学能力的核心之一。

因此,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就应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本文简要地论述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些加强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有效措施,希望能够对小学数学今后的教学工作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2 把逻辑思维的趣味还给学生

“以好奇的目光常常可以看到比希望看到的东西更多。”莱辛的这句曾激励无数人的至理名言让我茅塞顿开。

我为何不从根源上让学生品尝到逻辑思维的甜头呢?

在教学中,我经常指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经过自己动脑思考得到新的知识。

例如:讲圆周率时,为了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圆周率这个概念,明白圆周率是怎样得来的。

我在给学生讲了圆的各部分名称以后,组织他们完成一个实际测量和计算的作业。

目的在于在实践中学习,是肯于动脑筋想问题的,对于新学的基本概念清楚明白,对于基础知识掌握得十分牢固,因此,以后涉及到圆周率的计算问题时,很少发现错误。

在教学中,我也经常给学生提出思考问题。

学生在自学中,有时抓不住重点,不愿意动脑筋想。

我就采取留预习题和复习题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刻地研究问题。

在留作业题时,我按照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实际程度尽可能提出难易适度的关键性的问题。

多年的教学使我体会到,如果提出的问题正好提在学生的疑点上,而他们又有强烈的释疑要求,那就得及时、准确,学生就愿意动脑去想。

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因此在教学中,我还经常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讨论问题。

学生对书本上的知识提出疑点越多,解决问题越彻底,学习就越深入。

3 充分设计好练习题以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学习计算方法、掌握解题方法一样,也必须通过练习。

而且思维与解题过程是密切联系着得。

培养思维能力的最有效办法是通过解题的练习来实现。

因此设计好练习题就成为能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一环。

3.1 设计多种练习形式,通过多种练习形式,不仅有助于加深理解所学得数学知识,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并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

3.2 设计有不同解法和有多个答案的练习题,设计一些有不同解法和有多个答案的练习题,对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有很大益处。

但是,做有不同解法的练习题时,不宜让学生片面追求解法的数量,而要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思路,或运用不同的知识去解决,并且要找出简便的解法。

3.3 设计的练习题的难度要适当,设计的练习题的难度要适当,要使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思考运用所学知识能够正确解答出来的。

在教学中为了发展学生思维,往往出一些超过大纲课本范围的题目,这样不仅会增加学生负担,而且由于难度太大,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不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思维的灵活性。

4 要重视对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思维品质如何将直接影响着思维能力的强弱,因此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必须重视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4.1 培养思维敏捷性和灵活性。

教学中要充分重视教材中例题和练习中“也可这样算”、“看谁算得快”、“怎样算简单就怎样算”等提示,指导学生通过联想和类比,拓宽思路,选择最佳思路,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4.2 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教学中注意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可以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例如教学分数应用题时启发学生联想起倍数应用题,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启发学生联想起分数应用题……这样可以调整和完善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从几倍的“几”到几分之几的“几”,到百分之几的“几”,从而使之连成一个整体,不仅培养了学生思维广阔性,也培养了思维的深刻性。

4.3 培养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教学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借助形象思维的参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例如教材例题中前面的多是为学习新知起指导、铺垫作用的,后面的则是为已获得的知识起巩固、加深作用的。

因此,对前面例题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对原理理解清楚,对后面例题教学则应侧重于实践,即采劝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做的方法,以培养他们思维的独立性。

5 结束语

我们看到运用分析、综合、比较、分类的方法研究事物,有助于人们认识事物的本质和事物发 展的规律。

然而,人们要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必须要经历一个抽象概括的过程,而抽象概括的过程既要运 用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也要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进行。

在实际的学习和工作中,这些方法通常是在结 合使用、交替使用和综合运用中发挥作用。

因此,上述逻辑思维的方法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经常用到的一般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应当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积极的营造良好的数学知识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独立空间,从根本上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勇于探索的精神,使学生全部参与到数学学习的整个过程当中,让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可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得以充分发展,全面地培养以及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解正己,《中学数学教学参考》,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完善学生数学认知结构,,11.

[2] 宋彩红.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逻辑思维方法[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11).

小学生数学逻辑思维的培养【2】

摘要: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教育的一个重点,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与内容.因此,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应特别注重培养他们对所学内容初步的分析能力、比较能力,综合能力、抽象能力,判断推理能力等.这些都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总结,不断再创造,最大程度地挖掘资源,充分地运用各种现代化的教育方式与小学生乐于接受的方法,有重点、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培养.

关键词:兴趣;概念;情景;合作

一、打开学生兴趣大门的钥匙,激发学生内在的驱动力是关键

学生学习的效果和水平,初步逻辑能力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引导是否到位.如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提供大量富于参考性的问题,营造一个兴致盎然的氛围,整个课堂就会很活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被吸引和投入进来.寓教于乐.

比如,在教“能被3整除的数时,一位教师这么说:“最近和一些朋友吃饭,席间玩起这样一个游戏,就是大家数到3或3的倍数时,要做一个不同的动作,如果你不小心忘了,就要被罚.在这个游戏中,教师可是游刃有余的最后胜利者,大家知道为什么吗?”

学生一张张好奇的小脸盯着教师,“我们变换一个方式来玩这个游戏,你们来考考教师,看教师有没有说谎,这样吧,你们只要任意说一个数字,教师就立即说出它能不能被3整除,看你们能不能把教师考倒?”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致,争先恐后地发言,想见证下能不能真正难倒教师.

为了能达到目的,说出的数字都比较大,想这下教师可要被难到了,可是,教师不仅回答得快,而且每个都非常正确.学生在大大的惊叹之中急切地想知道教师究竟用了什么魔法,让一切如此简单.于是会带着无限的渴求疑问继续听教师讲为什么会这样.这样探索新知的过程非常新鲜很容易让学生记住.

另外有一个方法,就是以旧的已知的知识做导引,温故而知新,温故而教新.比如,在教授比较分数的大小时,可以先提示和引导学生,“在上一堂课中,我们学习了比较分数大小的知识,那么大家现在一定知道,必须是分母相同,或者分子相同,才容易去进行比较.那么如果我们现在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怎么去比较大小呢?”学生一定会认真的去探究这个问题,聚精会神地听教师往下讲.

二、正确清晰的传达概念,用直观的图形和方法辅助理解与记忆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清晰而又简单地接受一些原本比较抽象的事物,这是一门需要不断修炼的艺术.抽象逻辑思维必须先掌握概念,应用概念形成判断,最后才有符合逻辑推理的思维,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由于小学生可接受的语言范围和领域非常有限,数学语言更匮乏,所以要很清楚形象的表达出某些概念有时是一种挑战.

适当的借助一些教学工具,可能会让一切变得容易许多.比如,在讲长方体、正方体、圆锥体等抽象概念时,每个概念、它们之间的关联都要讲清楚.采用丁字板的教具把以前学过的平面几何图形先复习一遍,中间可以不断变换,加深平面图形间的相互联系和弄清楚它们内部的本质.当长方体的长、宽、高、都相等时,我们就得到一个正方体;圆锥体和圆柱体之间最大的关联是什么,借助模型,让学生一目了然,当然,整个过程中不能缺少简单清晰的引导和描述.

三、经验的传承与应用,创设情景模式让学生更容易接受

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否热爱生活,将生活中的很多元素巧妙地融入教学过程,让学生会心一笑间接受了教授的观念,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这绝对跟教师已有的教学经验及用心度有关.比如,各种生动情景的营造,会让学生耳目一新而且学习起来不觉乏味,也不感到累.

比如,讲述“概率”这个概念时,可能单纯的讲概念就会把学生绕晕.如果教师拿出放有四个红球和一个黑球的口袋,告诉大家:“我们今天来玩个小魔术”,一定会让学生积极踊跃的参与,请一个学生上台协助处理,大家觉得他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大还是摸到黑球的可能性大?”几次验证下来,就可以很明白地告诉大家什么叫“概率”了.

四、因地制宜,引导合作让学生在有趣的过程中愉快地接受逻辑

其实整个教育的过程都充满了观察、实践、探索和挑战.在课堂实际讲解的过程中,教师的`示范讲解只是一个方面,让学生最大程度的参与才是更有效和更有说服力的.不妨因地制宜,现场说法,会让课程变得不呆板而且印象深刻,让学生了解整个知识形成和发展过程.

比如,请出李明、王刚、邓晓、方方四位学生上讲台,教师宣布游戏规则,这四个人的梦想是当科学家,飞行员和医生.李明的梦想当医生,邓晓不是当科学家,王刚和方方的梦想相同,那么让大家判断后三位学生的梦想分别是什么.这个过程就需要运用到简单的逻辑推理.

篇6: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概念,法则教学,必须坚持以“理”为主,以“思”为本。教学概念和法则,教师应通过直观和实际操作,让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理解其本质属性。

如教学加法的运算定律,不仅要使学生知道结论“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三个加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弄清法则的来龙去脉,思考法则的使用条件和范围。这样,才能既教给学生准确知识,又使学生掌握了思维的钥匙。

(二)计算教学,必须常问学生“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要这样做”。目前,小学生做的题目固然不少,但教师往往只管“对”或“错”,不管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思维方法。如一年级学生做:“9+6=15”,有的是数小捧数出的,有的是用凑整十法口算的,也有的是死记硬背得数口歌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思维水平不一样,认知过程和思维方法也是不同的。教师应借此机会,通过分析、比较,让学生口述想法和做法,从中归纳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计算能力,也培养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应用题教学,必须坚持启发分析引路,训练思维。目前,部分教师只教给学生算式,不教给算理,把学生的思维束缚在一个固定的模式中,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对此,教师可采用改变思维方向、思维方法、转换思维形式的方法,引导学生对同一问题用不同的提问,用新的角度、新的观点、新的方法去解决;对同种数量关系的问题用不同的表达形式表示,抓好变式教学,把重点放在思路分析上。让学生机械记忆,模仿做题,结果既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又妨碍了学生智力的发展。

篇7:培养小学生逻辑思维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秦睿茗

小学三年级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如何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前提下解决三年级数学成绩下降的教育问题,一直是教育界,特别是我们一线教师特别关注的问题之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我们要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其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勇于创新的精神。小学数学教学从一年级起就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谈几点看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思维具有很广泛的内容。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有各种各样的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思维能力呢?《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一条规定是很正确的。下面我试着从两方面进行一些分析:

(1)首先从数学的特点看。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的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的。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些新的判断。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2)我们再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三年级的学生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里所说的抽象逻辑思维,主要是指形式逻辑思维。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值得注意的是,《大纲》中的规定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和足够的重视。一个时期内,大家谈创造思维很多,而谈逻辑思维很少。殊不知在一定意义上说,逻辑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础,创造思维往往是逻辑思维的简缩。就多数学生说,如果没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训练,很难发展创造思维。因此如何贯彻《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目的要求,在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还是值得重视和认真研究的问题。《大纲》中强调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是表明以它为主,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形象思维并不因此而消失。在小学高年级,有些数学内容如质数、合数等概念的教学,通过实际操作或教具演示,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与此同时学生的形象思维也会继续得到发展。又例如,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虽然不能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但是在教学与旧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新知识时,在解一些富有思考性的习题时,如果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以对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起到促进作用。教学时应该有意识地加以重视。至于辩证思维,从思维科学的理论上说,它属于抽象逻辑思维的高级阶段;从个体的思维发展过程来说,它迟于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据初步研究,小学生在十岁左右开始萌发辨证思维。因此在小学不宜过早地把发展辩证思维作为一项教学目的,但是可以结合某些数学内容的教学渗透一些辩证观点的因素,为发展辩证思维积累一些感性材料。例如,通用教材第一册出现,可以使学生初步地直观地知道第2个加数变化了,得数也随着变化了。到中年级课本中还出现一些表格,让学生说一说被乘数(或被除数)变化,积(或商)是怎样跟着变化的。这就为以后认识事物是相互联系、变化的思想积累一些感性材料。

2.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这样说,绝不能认为教学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会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只是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果不注意这一点,教材没有有意识地加以编排,教法违背激发学生思考的原则,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相反地还有可能逐步养成学生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怎样体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是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教学论文

(1)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要明确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从一年级一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例如,开始认识大小、长短、多少,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比较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10以内的数和加、减计算,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数的组成就有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10以内数的概念,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如果不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从一开始就有可能不自觉地把学生引向死记数的组成,机械地背诵加、减法得数的道路上去。而在一年级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以后就很难纠正。

(2)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不论是开始的复习,教学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例如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有经验的教师给出式题以后,不仅让学生说出得数,还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特别是当学生出现计算错误时,说一说计算过程有助于加深理解“凑10”的计算方法,学会类推,而且有效地消灭错误。经过一段训练后,引导学生简缩思维过程,想一想怎样能很快地算出得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教学新知识时,不是简单地告知结论或计算法则,而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例如,教学两位数乘法,关键是通过直观引导学生把它分解为用1位数乘和用整10数乘,重点要引导学生弄清整10数乘所得的部分积写在什么位置,最后概括出用两位数乘的步骤。学生懂得算理,自己从直观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计算方法,不仅印象深刻,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在教学中看到,有的老师也注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但不是贯穿在一节课的始终,而是在一节课最后出一两道稍难的题目来作为训练思维的活动,或者专上一节思维训练课。这种把培养思维能力只局限在某一节课内或者一节课的某个环节内,是值得研究的。当然,在教学全过程始终注意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下,为了掌握某一特殊内容或特殊方法进行这种特殊的思维训练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以此来代替教学全过程发展思维的任务。

(3)培养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这就是说,在教学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应用题或操作技能(如测量、画图等)时,都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因此教学每一个概念时,要注意通过多种实物或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揭示其本质特征,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例如,教学长方形概念时,不宜直接画一个长方形,告诉学生这就叫做长方形。而应先让学生观察具有长方形的各种实物,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边和角各有什么共同特点,然后抽象出图形,并对长方形的特征作出概括。教学计算法则和规律性知识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能力。例如,教学加法结合律,不宜简单地举一个例子,就作出结论。最好举两三个例子,每举一个例子,引导学生作出个别判断〔如(2+3)+5=2+(3+5),先把2和3加在1起再同5相加,与先把3和5加在1起再同2相加,结果相同〕。然后引导学生对几个例子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即等号左端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3个数相加,而等号右端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1个数相加,结果不变。最后作出一般的结论。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加法结合律理解得更清楚,而且学到不完全归纳推理的方法。然后再把得到的一般结论应用到具体的计算(如57+28+12)中去并能说出根据什么可以使计算简便。这样又学到演绎的推理方法至于解应用题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这里不再赘述。设计好练习题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学习计算方法、掌握解题方法一样,也必须通过练习。而且思维与解题过程是密切联系着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最有效办法是通过解题的练习来实现。因此设计好练习题就成为能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一环。一般地说,课本中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练习题。但是一定都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而且由于班级的情况不同,课本中的练习题也很难做到完全适应各种情况的需要。因此教学时往往要根据具体情况一些调整或补充。

篇8:培养小学生逻辑思维

关键词:初中生物,思维趋向,非逻辑思维,学生素质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才智, 激发学生的潜能,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思维能力是指人通过分析和比较等方式,将我们认识到的感性的事物或者材料上升为理性的思维,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的一种能力。

广义的思维包括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我们日常教学中主要培养的是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但却往往容易忽视思维趋向、非逻辑思维能力等的培养,而这些思维能力是提升学生素质的必须,是理解和接受生物知识的重要因素。为此,下面我就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趋向和非逻辑思维做一些简要的分析。

一、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趋向

思维趋向是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具体体现。正确的思维趋向就是人们在面对某件事情时,能综合各种思维做出有利的判断和选择的能力。这样思维的培养能让学生在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时,有多种思路,并从中选出最优的一种,对学生的学习和以后的生活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培养学生的多元化思维趋向

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多元化思维,让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从不同层面看待问题,这样学生会对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例如,在学习了第14章“人在生物圈中的义务”内容后,我们引导学生既要看到一次性筷子带来的便利和效益,又要看到一次性筷子对森林、环境等造成的不利影响。我们每个人现在和将来都要扮演一定的角色,每个人的角色地位决定了其看到问题的角度。 就一次性筷子政府官员的态度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态度?工人呢?企业家呢?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问题,会更加有利于其形成多元化的思维趋向,再解决问题时更加有利。

2.辩证地看待问题

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我们在看待问题时,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具有这样的思维趋向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就不易出错,就能更加全面。

例如,我们在学习了八年级下册第8单元“生物与环境”相关内容后,知道了自然界的每个生物都是处于一定的生物链条中的, 包括人类,那我们到底应如何去评价每一个链条中的生物呢?如, 狮子、麻雀、蛇,甚至小草。让学生分清了主次。这样的引导和培养让学生能辩证地看待问题,能分清事物的主要矛盾。

二、培养学生的非逻辑思维能力

我们日常所见的非逻辑思维很多。如,对问题联想,顿悟、猜想等,一般为非逻辑思维不受固定形式的影响,能对事物进行综合判断,也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非逻辑思维与逻辑思维相辅相成,很多问题的解决有时关键还在非逻辑思维方面。

1.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非逻辑思维能力的另一种形式,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问题,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大步骤思维,要求学生归纳与演绎交互使用,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协同,改变只看重过程的严密性而忽视直觉猜想、估算的价值。直觉能力的培养对初中生物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学习了“动物的行为”的相关内容后,我们可以列出一些动物的行为,让学生去思考哪些是先天性行为,哪些是后天学习行为,大马哈鱼在淡水中产卵、排精,而幼鱼有回到大陆生活,这样一种繁殖行为到底是处于本能还是后天学习的结果呢?这时就可以让学生猜想,大部分学生都能准确地说出,但有的却不知道理由,这就是一种直觉思维。

2.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

想象思维是通过在原有事物基础上通过再创造而形成新的事物形象的过程,它是非逻辑思维的重要内容,是创新力的重要源泉。生物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通过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通过现有知识的学习创造出新的事物和形象。

例如,在学习“动物的细胞的结构”时,分析得出动物的细胞结构主要由细胞核、细胞质和细胞膜三部分组成,为了形象地理解, 有个学生将细胞比喻成煮熟的鸡蛋,蛋黄好像是细胞核,蛋白好像是细胞质,蛋皮好像是细胞质。这样丰富、大胆的想象比喻,你能说不真切吗,你能说不形象吗?生物教学就应该鼓励学生大胆的想象,利用有限的手段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多一些“天方夜谭”,多一些“异想天开”,这样学生的创造力一定能提升,思维一定能活跃。

3.培养学生的灵感思维

灵感思维就是突然间一个念头,一个想法。我们常听说文学创作需要灵感,艺术创作需要灵感,同样我们科学创造也需要灵感。

篇9: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既是教学目标也是教学任务。那么想要培养好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必须先掌握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方法,才能引导学生养成善于思考和乐于思考问题的习惯。所以在培养的过程中,老师必须采取有效的方式来发展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培养小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要重视语言的逻辑性

在小学数学的运算过程中,良好的语言逻辑性可以更好地推动逻辑思维能力的运转,所以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好比在算题的过程中,如果自己只会算,别人问你或者老师先让你讲解一下你的解题思路却讲不出来,这样的逻辑思维能力不会持续太久,所以老师要重视引导小学生的语言逻辑能力。例如:在学习6650÷12+16×276.52-4.2÷0.6×0.45÷(4+1)这道脱式计算题时,老师要引导学生先用语言逻辑来分析一下此题怎么解答和其中解答的步骤,先算括号再算加减乘除,最后算加减,只有学生能描述出来思路,才证明此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正确的。否则学生就是我们说的古代的呆板书生,只会做不会说,难成大器。所以老师要在数学课堂中多去引导学生的语言逻辑性,通过语言来表现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达到熟练运用的效果。等到语言逻辑性达标后再去培养小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二、利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设计好数学课程

引导小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提升思维力的好方法,所以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小学数学老师有目的的设计好数学课程,要多去引导学生发现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课时多引导学生自己主动的发现问题的能力,这样不但能够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更能使思维力得到启发,慢慢地发展起来。比如在学习圆柱形的计算方式时,老师可以把课前准备好的剪纸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这几个图片在学生面前展示,引导学生发现圆柱的计算方式原来和长方形和圆形的计算方式相似,使小学生提出计算方式是怎样的呢?从而使小学生自己动手画画、剪剪和拼拼,从而得出计算方式。这样小学生的善于思考的习惯养成后,才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再比如再算计算题265-35×22,如果这样计算需要用到手算或者大脑长时间算才能得出答案,这时老师可以问小学生,谁能发现其中简洁的办法呢?以提问的形式引起了小学生的兴趣,积极发现解决问题的关键,有的小学生自己在思考;有的在相互讨论,最后反应快的同学发现了技巧,可以把265拆分成200+65,35拆分成30+5,22拆分成20+2,所以最终成为(200+65)-(30+5)(20+22)=505,这时其他的学生都没反应过来,稍微学习差一些的学生看到这些,也会渐渐爱上思考,使全班学生的成绩都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所以利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老师有设计和目的地进行教学,就能让小学生在思考中拓展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适当增加难度较高的习题练习

我们都知道,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慢慢提升的,所以练习习题也是一样,要一步一个脚印,才能学得踏实。偶尔设计难度较高的习题,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慢慢地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中找到成就感,提升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愿意去解题。但是老师设计习题时要把握适当的度,不能过多,如果过多学生会感觉每次都这么难,就没有那么积极去练习了。当然也不能过少,如果量太少学生会感觉没有挑战,慢慢地,不愿意去思考了。所以,小学教学老师更要善于去思考,去发现小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的点在哪里,在结合学习的实际情况开展好的教学方式和适合小学生习题练习的量,去帮助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逐步提升。

综上所述,如何培养小学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初级学习时的重点和难点,不仅要运用小学生的语言逻辑力来提升逻辑思维能力,也要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去设计好的课堂,更要适当增加难度较高的习题练习。所以,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靠老师和小学生共同去努力,才能达到良好的培养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目标。

篇10: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

分析是把事物或对象分解成各个部分或属性;综合是把事物或对象的各种部分或属性联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分析和综合是两个彼此密切联系着的逻辑方法,如果对事物没有经过分析,就不可能综合,所以它们贯穿在人的整个认识活动中,而且有着同等重要的作用,分析与综合广泛地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

例如,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四册,教学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时,先通过摆小棒,引导学生把69分成6个十和9个一,6个十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十,9个一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3个一,,把2个十和3个一合起来是23,就是所求的商。在此基础上出示完整的口算步骤。教学笔算时,从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引入,先让学生说一说口算时怎样想、得多少,再向学生说明除法还可以用竖式计算,从而列出一个除法竖式。这样教学,既使学生理解了口算和笔算的算理,又有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综合能力。

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

抽象是把各种对象或现象间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提出来,并把非本质属性分离出去的过程;概括是把抽象出来的事物间共同的、本质的属性联合起来的过程。在数学中,任何一个数、一个算式、一种概念和性质等知识,都是抽象、概括的结果。抽象概括必须建立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没有这些感性材料就没有认识的基础。特别是小学生,形成感性认识需要最大限度地运用直观手段,但直观只是引起学生积极思维的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

上一篇:钱宁的《新论语》读后感下一篇:XX公司2011年无线电管理工作总结